📖 ZKIZ Archives


自貿區“超級金庫”探秘:內設金木水火土五個倉庫,可儲存2千噸黃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950

11月瑪卡亞米(Malca-Amit Global)的一個可容納2000噸黃金的金庫落戶上海自由貿易區,其容量相當於今年中國黃金預估消費量的2倍。以當前金價計算,該金庫儲藏的黃金市值可達約825億美元。 瑪卡亞米認為中國對黃金的需求在上升,世界黃金協會預計,2013年中國黃金需求量將達1000噸。 據中國黃金網: 金庫位於上海自貿區國際物流園區內,配備了嚴格的安檢程序,實時處於金庫監控中心和香港總部指揮中心的雙重監控之下。金庫內分為兩層,樓下是以“金”、“木”、“水”、“火”、“土”分別命名的5個倉庫,總倉儲面積為450平方米, 能存儲約2000噸黃金。倉庫二樓則被用於貨品分拆和打包,以便分批報關入境。 據瑪卡亞米中國區總經理黃凱文介紹,客戶可以節約倉儲成本和工人分拆成本,先在瑪卡亞米提供的倉庫內分配好再按照既定程序過關,從而提高效率,在時間和人工上節省成本。 黃凱文表示,“國外銀行、自貿區內的中國企業及金融機構可以把這個倉庫作為黃金交割地點。國外機構賣方可以在倉庫內儲存黃金,一旦國內有購買需求,就即刻拼貨交割。國內機構也可以在海外采購黃金,運到自貿區內儲存,等拿到批文後再簽關,進入國內市場。唯一和外國金庫不同的是,這個在上海自貿區內的金庫只支持公對公交易,私人還不能申請交易。” 目前,中國僅有12家商業銀行具備黃金進出口權,因此自貿區內交割的黃金還是要以“老方法”流入關內。也就是說,自貿區內的金庫事實上只是在物流和場地方面提供便捷,並不會因此而對黃金的進出口產生影響。 瑪卡亞米公司表示,目前有意入駐的國內外機構已有不少,包括很多國內的銀行。就在12月7日,瑪卡亞米公司又邀請了一批前來參加第八屆黃金與貴金屬峰會的企業代表,前往自貿區參觀金庫,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機構入駐。 盡管有諸多的優勢,但當前自貿區的優勢更多集中在外匯和貿易方面,對於金融市場會有怎樣的影響、自貿區內的政策優勢如何走出邊界、區內交易能否向區外“複制”等問題,是大多數人遠遠觀望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29

【百度進化】李明遠:超級移動產品是怎樣煉成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0/57260.html

今年是百度移動業務的爆發年。除了大手筆的並購外,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百度雲、百度手機輸入法、百度魔圖、百度視頻、91桌面等13個應用用戶數過億,成為國內擁有超級應用最多的公司之一。百度是怎麽做到的口述/百度副總裁 李明遠想不明白也要先試2009年的時候,創新和創業依然活躍,但行業的本質還缺乏一個大變革的機會。但移動這一撥(機會)一起來,整個互聯網世界的固有秩序,包括技術產品和商業邏輯都被瓦解了。大家認為移動上能長出很多百億美元的公司。大家知道大風要來了,要站到風口上去。小公司有機會,大公司一樣有機會。這個時候不拼,往後看五年,可能就沒有這個機會了。所有百度人都看到這一點,都被激發了,不做點什麽事對不起自己的智商和臉面―你做了多年的互聯網,你坐在那個位置上,你的團隊沒搞出點名堂,你好意思出去跟別人吃飯嗎?百度的價值觀,對創新、產品的理解,要求我們站在用戶體驗角度,考慮的是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滿足程度和完整體驗。盡可能把握大眾需求而不是跟風,它是很理性的,但可能會導致員工有一點點保守,因為你必須先看得較為清楚了才邁出那一步。百度一直說,我們不去替用戶決定他要什麽,我們只做用戶需要的。我認為這背後的邏輯是,弄明白了我就邁出這一步,弄不明白的時候,我寧可向前看一看。PC時代,百度的基礎比較好,微創新沒有問題。看到機會了,可以先等等,看看別人怎麽做,想得很充分了然後再切進來。但問題在於,一旦別人把壁壘建起來,就容易錯失機會。比如百度把視頻行業看清楚了,知道結構是怎麽樣的,根據各種經驗再去做,很快就起來了。而電商,它很重,你以為你看不清楚,其實別人也看不清楚,但是別人更願意試,等到別人試明白了,你也看清楚了,但壁壘就比較高了,最好的切入機會也就錯過了。現在,很多事物的變化往往快得超出我們的想象。比如蘋果手機,可能你還沒用過iPhone1,2就已經出來了,2還沒有來得及攢錢買,3又出來了。我看到一篇莊辰超訪談(去哪兒CEO)的文章。起初莊辰超跟戴福瑞創立去哪兒的時候,找了200家VC,都沒有人願意投,最後談到300萬美元的投資能占很多股份。這些錯過的VC們也投資過很成功的公司,為什麽當初不看好去哪兒呢。投資人說,當時還沒有電子機票,把機票信息搜索出來了也買不了,體驗不好。可是去哪兒融資一年以後,電子機票出來了。你問戴福瑞和莊辰超,他們當時知道一年以後電子機票就起來嗎?他們也不知道。再比如3G,百度是中國最早註意移動互聯網的。可是當時歐洲的3G運營商連續四年都是虧的,中國的運營商牌照還不知道怎麽樣。2009年發牌的時候,我們覺得沒這麽快,但實際速度很快。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先試,不能等。所以2011年大家就開始反思。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會把發揚百度傳統和打破常規結合起來。大家都看得清楚,百度最有價值的生態其實是移動生態。(我當時提出),如果百度要做一個雲的戰略平臺,為什麽不一開始就加到搜索上去(註:百度現在力推百度移動雲平臺,並以此來構建移動生態)。搜索是百度最穩定、最擅長做的東西。百度要在局部上做突破性的創新,就要敢於冒險。2009年開始,隨著觸屏機的大量上市,有很多人曾提議搜索結果可否改得更移動化、更適合觸摸,但真正上線的產品沒人敢做得太激進。隨著觸屏更普及,我們又開始拷問該不該讓手機搜索結果鏈接全區域可點。當時內部的爭議非常大,按照百度的規範,搜索是一個一天上十億次搜索請求的產品,隨便改變,萬一用戶不接受呢?鏈接全區域可點,沒人敢做,包括谷歌。但是我們分析,在PC端,鼠標很小,鏈接可點是最佳的選擇了;但在手機端,用戶要上下滑動拖動,用手指去點鏈接,其實很費勁,改成全區域可點就方便多了。但點擊跟往這兒滑的動作非常像,有可能會造成誤點,技術必須去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投入很多精力,收集大量的觸摸數據去分析:怎樣的行為是更接近於滑的模型,上下的模型,怎樣是一次有效的點擊,從它的力度、停留時長、軌跡,找到一個誤差值最小的區間,然後把這個區間定義下來,來識別這個行為。表面上看,這個改動很小,實際技術上要處理的東西很多,但這一步一定要邁出去。我們做了以後,全世界的搜索開始跟進。局部上百度會做創新,但是大的產品部分和平臺上,百度會比較穩一點。比如百度2012就提出七種武器,2013年才完整地把這七種武器應用到搜索上。七種武器哪種特別能打動開發者,哪種武器是我們能建立壁壘的?我們去試。以前都是拿到搜索上去試,試不成就不做了,現在我讓它獨立去試,等試成了,有把握了,再把它整個結合到搜索上來。所以,百度是給了一線更多空間,把大船拆成更多小艇放出去。我們對周圍環境的了解變得更深了。自從去年提出“狼性”之後,百度的每個季度會上,Robin都一直在解讀,什麽是這個東西,讓大家要理解:所謂的艱苦奮鬥,不是生活的艱苦,是信念、勇氣,是指在做事的態度上,是不是能打破常規,不循規蹈矩。打破常規的時候可能會帶來利益的重構,機制的重構,Robin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支持:你試錯了,我不會怪你,我會跟你一起分析。百度以前就是這麽起來的。自上而下這麽一講,大家慢慢形成這種機制,我們去實踐就比較輕松。大家看到你在市場上打拼不容易,對你的包容和理解就增加了。Up―Out的機制當然,這一年百度確實有機制的創新。我加入百度的時候產品部17個人,管百度所有39個產品(現在百度可能100多個產品)。17個人管那麽多,你願意成長就一定(能)成長。因為我們在一起工作,你講講怎麽做貼吧、知道,他講講怎麽做MP3和圖片,另外一個人講講新聞。每一個人都給對方出主意,他提一個不靠譜的想法啟發了我,我倆有兩個不靠譜的想法,加在一起討論後變成一個靠譜的事情。當時的17個人,要麽成長,要麽走了。但中間幾年(應該指2009-2012年),公司雖然保持高速發展,(員工)自己變得沒那麽快,百度也沒把(末位)淘汰這個事情看得多重要,變成一種自然的流動:有人願意來(就來),有人願意走(就走)。但從去年開始,(百度管理層)明確地提出要Up-Out(末位淘汰)。百度的技術有序列,比如T3~T10,原來的規矩是,你進來工作三年了,一直是T4,只要你把T4的工作做好,你也可以繼續做。現在我們要求在核心業務上的人,兩年必須上升。你一直是同樣績效的話,要麽換崗,要麽走人。因為大勢在快速發展,你的業務一定會上升,在這個過程中你不上升,就奇怪了。(每個業務)肯定有人在拉車,有人在搭車。如果我認為(某個業務)後面的增長曲線還會起來,為了更輕,為了增速更快,需要請搭車的人離開。有些員工跟我說,我比某某聰明,你承認不承認?你分配給我兩個工作,我六個小時就做完了,他笨,要加班。咱們不是彈性工作嗎,你憑什麽說我?我說,第一看結果,第二看信念。你這麽聰明,為什麽不追求在這個業務上發揮更大的價值?比如說,你現在是研發經理,你覺得我把研發弄得特別精通,只要你產品有需求都給實現了,你就很牛了?你為什麽不敢站出來說,我可以變成一個更大的業務負責人呢?別說在我手下你是不可或缺的技術,對這個業務來說你只是一個技術,這個跟你的聰明才智不符合,那不是很遺憾?人要變之前他特難受、特痛苦:我原來活得很好,你們憑什麽制定這樣的制度來管我?後來有些人被我逼迫,變了一下,他現在很高興地說,我以前在某500強大公司工作的時候,沒有這麽爽,因為那時是按部就班,讓他幹什麽就幹什麽。他真正變了以後,覺得這個收獲比以前大,覺得自己的格局不一樣了。當然,我們還是會做好員工的壓力管理,我們希望他專註在自己覺得能做成的事情上,而不是被逼(做)一個東西,這也不對。有一個高工,做了很多年搜索,我特別想要他,他現在到移動搜索對我幫助肯定很大。我就跟他聊,但他說,我做了很多年搜索,我想帶著這個理念做做LBS。我說,你不懂LBS,很難做。但他還是選LBS,我們也尊重他的選擇。我們定期會複盤:哪些人“活”了,哪些人“死”了,哪些人蠻可惜,哪些人我們認為是必然,哪些人是性格決定命運。通過總結,你會發現有些人在創新業務上成功率會比較高:第一,知道自己要什麽。我特別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麽。哪怕有人跟我說,為了家庭生活,就打算在你這兒幹兩年,必須給開這麽多工資,這樣的人我也用過,他承諾了,就會全力以赴去兌現自己的承諾。第二,有韌性。互聯網雖然是個變化很快的行業,但再快,一個事做成樣子往往也得兩年時光。很多人其實看不到,你看這幾年,突然爬起來一個App,創始人肯定還是經過風雨的。但創業公司中也有一些中層,挑東西挑事。面試的時候我問,你為什麽不把某某事情做下去,他覺得這事沒戲,然後找到很多不成的理由。人很有意思,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一定會堅持下去;看到不積極的一面,會找出一堆理由說算了。我們這一行聰明的人太多了,(但這樣的人)缺乏韌性很可悲。很多人就是因為看得夠清楚,就怕了。我要把股票怎麽回事給你講得很清楚,你還敢炒股嗎?你會發現完全沒法炒。那些經濟學家炒股都不怎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看透了,什麽都不敢輕易做決定,不敢冒險。我們成功的產品的團隊負責人基本都是又聰明又有韌性的人。你像(加入百度沒多久的)91無線,剛開始他們在福州,沒人關註他們,沒有渠道,連一個像樣的商務都沒有,也沒有廠商願意跟他們合作,但他們有韌性,不妄自菲薄。他們不會說自己的技術比大公司差,因此大公司的產品叠代快自己的產品就可以叠代慢一點,他們還是盡可能快地叠代。他們產品叠代比大公司慢一點,就想辦法把運營做得好一點,反正就要做成這個事情。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盧旭成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28

從投資理念轉變解釋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的終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923

以往,人們認為大宗商品與股票的回報率相似,但與股票的相關性低,因此投資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能更好地實現多樣化投資,分散風險。2013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挫,FT Alphaville專欄作者Mark Haefele認為,這是由於人們對大宗商品的投資理念發生了變化。 2006年,Gary Gorton和K. Geert Rouwenhorst發表了一篇題為“商品期貨的事實與幻想”的文章。文中給出了大量證據,認為投資組合中應配置大宗商品: 1. 抵押大宗商品期貨(Collateralized Commodity Futures)與股市回報率相似,與股市和債市的相關度為負。 2. 大宗商品的回報率與當前通脹水平以及未預期到的通脹水平正相關。 以上研究結論對於希望用大宗商品進行資產配置的投資者來講毫無疑問是個好消息。盡管學術界對該結論有一定異議,但多家媒體將這一結論作為重大發現進行了披露。 然而,投資者是如何看待大宗商品投資的呢?他們的投資行為是否發生了變化? 前幾年,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湧入大宗商品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的基本動態發生了變化,投資者的投資組合較以往面臨更大的波動性。大宗商品投資包括做多和做空,並非單一方向,被動投資掩蓋了實際大宗商品投資的複雜性。 今年以來,金價暴跌,過去策略性地在投資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顯得不大合適了。FT Alphaville專欄作者Mark Haefele認為,資產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不再如以往那樣有效,可能的原因如下: Haefele的金融模型顯示,未來5年,大宗商品的波動性將如股票一樣大,波動性平均為18%,而年化收益率不到2%。中期看,大宗商品經風險調整後的收益不如其它資產類別。盡管投資者依舊可以戰術性地投資,獲取收益,但是戰略性地在投資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已顯得沒有必要了。 Abnormal Returns認為,大宗商品ETF的設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但最終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是投資者對利益與風險的權衡,以及投資中的“羊群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07

全球的超級富豪都去哪兒買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904

最近,中國「土豪們」去歐洲買房的新聞見諸報端,現在讓我們看一下全球超級「土豪」(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買房的足跡。

國際知名財富公司Wealth-X和地產代理商Savills聯合發佈了一個有趣的報告,該報告主要講述超級富豪如何購置房產。

該報告亮點很多。從報告圖中可以看到全球財富的流動軌跡,同時也可以窺見超級富豪買房的最熱衷之地。

報告指出:下圖不僅僅反映了超級富豪最喜愛住宅之地,也反映出他們喜歡到哪裡做房地產投資。說到住宅,雖然在全球各地購置房地產,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常住地)。

 

該報告還指出了幾個明顯的特點:

· 北美富豪更傾向於在美國買奢侈房產。

· 拉美富豪也喜歡到美國買房,但是也喜歡去加勒比海地區買房。

· 歐洲富豪的「品味」多樣:歐洲人最精通把財富分散到世界各地。歐洲富豪不僅僅在歐洲買房,還會到加勒比海島國買房,他們還會到遠東、美國和加拿大部分地區購置房地產。

· 全世界範圍內,超級富豪喜歡到哪裡買房?倫敦肯定首選。

左側是超級富豪的來源地,右側是他們相對應的熱衷買房地

下面這張圖也很重要,顯示了全世界超級富豪的總財富以及房地產在其中的佔比。歐洲和中東超級富豪配置在房地產上面的比例相對較高,而美國超級富豪更喜歡其他形式的資產類別。

2013年全球共有近20萬名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超級富豪,總財富共27.8萬億美元。國際知名財富公司Wealth-X預計,他們的總財富到2014年將超過40萬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78

孫宏斌的超級「控盤術」

http://www.eeo.com.cn/2014/0117/255036.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郭海飛 「今年,我們的人就從和方興合作的那兩個項目中撤出來了,基本沒什麼事了。」在1月初的一個公開場合,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向記者透露。

對於老孫的說法,一位接近方興地產的人士卻表示,雙方合作的亞奧金茂悅項目將於今年底交房,但是望京金茂府項目卻要等到2015年6月交房。顯然方興是在表明,融創的人可退出,但是股權責任還在,交房、後期服務等環節,仍然是兩方的責任。

「融創很強勢,當然也想操盤,但方興也很強勢,最後還是由方興來操盤。」一位瞭解內情的人士向經濟觀察報透露,「所有的團隊都是方興的,融創也沒什麼人,只派了一個副總和管財務的過來。」

「合作肯定麻煩,你選一個他想多掙點錢、成本增加一點就不干的合作夥伴,那就很難弄。」孫宏斌坦陳,「你自己做的話,你來決定事情。但合作的話,要跟對方有充分的溝通,所以還是要選擇好的合作夥伴,另外跟企業合作要有什麼說什麼,要真誠地溝通好。」

與方興地產即將迎來的「分手」,並不是孫宏斌與合作夥伴的第一次「分道揚鑣」。去年8月,融創中國與葛洲壩集團聯手斥資41億元奪得北京亦莊地王項目,但是三個多月後葛洲壩集團便被媒體曝光退出該項目。2011年,融創中國耗資14.5億元回購首鋼所持西山壹號院項目股權,與合作三年多的首鋼集團「分手」。葛洲壩、首鋼集團均非房地產練家子,融創選擇了吃進,而在豪宅市場同樣強勢的方興地產,融創選擇了分手,一山不容二虎的遊戲規則又一次得以印證。

奪得操盤權

2008年12月,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之際,融創與首鋼聯合體以20億元的高價,奪得北京海淀西北地塊,並成為該年北京冷清土地市場中的「新地王」。

這一佔地約47.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2萬平方米的地塊,便是2013年北京商品房、商品住宅雙料銷售冠軍的豪宅項目「西山壹號院」。而西山壹號院的品牌溢價力,為融創控制其他高端項目,提供了強勁的話語權。

西山壹號院於2011年6月開盤,當年便以30.5億元網簽額奪得北京2011下半年銷冠,2012年以純住宅網簽額50.4億元奪得北京市住宅銷售亞軍,2013年更是以61.76億元的網簽額奪得北京商品房和商品住宅雙料冠軍。

截至2013年底,西山壹號院累計帶來約143億元的銷售收入,而且大部分收益也將為融創中國所獨享。早在2011年9月27日,融創中國發佈公告稱,融創置地與北京首鋼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鋼地產」)簽署合作協議,將斥資14.5億元收購北京首鋼持有的西山壹號院項目公司北京首鋼融創置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鋼融創」)50%股權。

10月18日收購完成,首鋼融創更名為「北京融創恆基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創恆基」),其法人代表也由時任北京首鋼副董事長、總經理劉樺變更為融創中國的張曉春,西山壹號院的所有收益也將由融創置地所獨享。用孫宏斌的口頭語,就是這回「手拿把攥」了。

2011年第三季度,西山壹號院以21億元的成交額,榮登北京2011年第三季度住宅銷售冠軍。按照收購完成前,北京首鋼享有的西山壹號院65%純利權益粗略計算,在不扣除成本的情況下,北京首鋼最多獲得13.65億元的收入,再加上14.5億元的收購款、扣除約10億元的地價款,擁有50%股權的北京首鋼獲得不超過18億元的收入,而當時西山壹號院的總值高達77億元。

「西山壹號院收購付完款,雙方皆大歡喜,期望很快再次合作。」2011年10月18日,孫宏斌稱。如今,銷售額已達143億元的西山壹號院,為融創中國帶來至少120億元的收入。

向方興地產妥協

嘗到甜頭的孫宏斌,很快又找到了另一家央企「聯姻」。2011年12月,融創便與中化集團旗下的方興地產聯手斥資約31億元,拿下北京來廣營B1-B3組團地塊。

2012年1月18日,方興地產與融創中國斥資1億元,註冊成立項目公司北京方興融創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興融創」),其中方興地產出資5100萬元,持股51%,融創中國旗下兩家子公司共出資4900萬元,持股49%,由時任方興北京公司副總經理的宋槿毅出任董事長、總經理兼法人代表,融創中國北京公司總經理荊宏出任副董事長。

工商資料顯示,孫宏斌獲得一個董事席位,另兩名董事分別由方興地產副總裁、方興北京總經理李從瑞和方興地產產品研發部總經理、方興北京副總經理孫國棟擔任,方興北京財務總監李利娟和融創中國首席信息官劉淑青分別出任監事。

宋槿毅一人同時擔任方興融創的董事長、總經理兼法人代表,足以表明方興地產的強勢。這一總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的北京來廣營地塊,便是日後熱銷的望京金茂府和亞奧金茂悅項目,也全部由方興地產來操盤。

「融創也很強勢,他們當然也想操盤,但是方興也很強勢,最後還是由方興來操盤。」上述知情人士向經濟觀察報透露,「所有的團隊也都是方興的人,融創就是投資,要求到期收回投資。」

2012年10月24日,亞奧金茂悅率先開盤,推出約5萬平方米的338套房源,均價35000元/平方米,一個月後的11月23日又推出第二批126套房源,成交均價下降為30867元/平方米。12月7日,望京金茂府也推出2.5萬平方米的92套房源,成交均價44522元/平方米,兩個項目共為方興融創帶來約30億元的銷售額。

此後長達4個月的時間裡,方興融創的這兩個豪宅項目並未再入市銷售,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商品住宅平均價格為19539元/平方米,同比大幅上漲36.3%。

在房價一路高漲的情況下,去年3月30日北京國五條出台,「自3月31日起禁止京籍單身人士購買二套房、進一步提高二套房貸首付款比例」,北京市政府甚至規定「價格偏高將不發預售許可證」。

融創中國2012年底年報顯示,截至2012年底,融創中國手持現金僅84億元,但短期借貸就高達118億元,此外還有51億元的所得稅負債和71億元的貿易及其他應付款項。而方興地產截至2012年底手持現金129億元,而短期銀行貸款約90億元,應付貿易賬款和應付稅項共約35億元,資金狀況好於融創中國。

坊間傳言,急於回籠套現的融創中國,為攻下金茂府預售證,寧願割肉降低漲價幅度,最終換取了預售證的放行。去年4月4日,望京金茂府成為國五條頒佈後第一個拿到預售證的項目,但是最高擬售價僅為51509元/平方米,僅比四個月前的開盤價50895元高出614元。

25天後的4月29日,亞奧金茂悅項目也再次獲得預售證,37213元/平方米的最高擬售價,也僅比半年前的擬售價36278元高出935元。方興地產表示,具體操盤,融創並不過多干涉,孫宏斌也稱,「因為我們和他們合作,都是讓他們控股,貸款也都是他們管」,但融創中國的意見,方興地產也不得不考慮。

去年國慶節,望京金茂府再次開盤,擬售價格也僅為50080元/平方米,與半年前相比甚至下降1400多元。「3月份會新開盤,戶型為200-220平方米,價格還沒定,周邊二手房在7萬以上,2015年6月份全部交房。」望京金茂府售樓人員介紹。

亞奧金茂悅售樓人員介紹,今年3月底、4月初金茂悅也會再推出80套房源,「總價在700萬以上,均價在5萬以上,今年年底交房。」截至目前,亞奧金茂悅和望京金茂府分別為方興融創帶來34.5億元和25.8億元銷售收入,合計約60億元銷售收入,累計網簽銷售面積16.2萬平方米。

「今年,我們的人就都撤出來了,沒什麼事了。」孫宏斌說。但是望京金茂府卻在2015年6月底交房,方興地產相關人士表示,該項目並未計劃加快進度提前完工,「但一共剩兩棟樓沒賣,現在正在做內部的精裝修」。望京金茂府售樓人員介紹,今年3月計劃先開盤一棟樓,另一棟樓何時推盤尚未確定。經濟觀察報記者向孫宏斌詢問融創中國提前撤出的具體原因,截至發稿並未獲得回覆。

孫宏斌的控盤術

除北京之外,融創中國的大多數項目都是與其他企業合作的,綠城是融創中國的「最佳搭檔」,保利、泰達、住總、葛洲壩、天津房地產集團、九龍倉、世茂、杭州城建等都是其「聯姻」的對象,甚至就連民營汽車巨頭吉利汽車也是孫宏斌的合作夥伴。

2012年9月底,保利融創聯合體以30.8億元拿下位於北京大興亦莊新城的兩個地塊,這便是去年9月開盤的總體量30萬平方米的楓丹雅苑項目,截至目前已經網簽53138萬平方米,成交均價34373元/平方米,為保利融創帶來18億元的銷售收入。

2012年10月,保利(北京)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利北京」)與操盤西山壹號院的項目公司融創恆基分別出資10.1億元和9.9億元,註冊成立北京保利融創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利融創」),分別持股51%和49%,保利地產副總經理劉平出任董事長兼法人代表,融創北京公司總經理荊宏擔任總經理。

在央企保利面前,孫宏斌掌握了主動權,「這個項目由方興來操盤。」融創北京一位知情人向經濟觀察報透露,「營銷這塊保利只派了兩個人過來。」保利北京表示,經營團隊人員雙方各佔一半。該項目一期將於2016年9月30日完工。

在另一大央企葛洲壩面前,融創中國更加強勢。去年8月,融創和葛洲壩聯合體以41.2億元奪下亦莊兩塊宅地,其中一塊樓麵價近2.8萬元/平方米,成為區域單價地王。但是3個多月後,便被媒體爆出葛洲壩將變現在該項目的權益,由融創獨家開發亦莊地王項目,經濟觀察報記者向融創中國品牌總監劉曉婧核實未獲得回覆。去年12月,葛洲壩又與融創聯手斥資30億元,拿下重慶6幅地塊。

12月18日,融創中國又與住總、北京駿洋地產聯合斥資58.6億元拿下北京門頭溝總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的地塊。融創恆基與住總和駿洋分別出資3.3億元、3.5億元和3.2億元註冊成立北京住總眾邦地產有限公司,分別持股33%、35%和32%。

「他們有很多規範管理、融資的優勢,包括為股東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方面,他們也都有優勢。」融創中國副總裁李少忠稱,「因為找錢是必須的,所以財務投資的要求也是一個要求。」融創中國與九龍倉合作的一個出發點是,九龍倉的融資利息僅約3%。

孫宏斌的強勢體現在,既享受保利、葛洲壩、住總等央企以及九龍倉等港資大鱷的資金、拿地等優勢,又能夠主動操盤,掌握主動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67

特斯拉恐怖的超級充電網絡! GT周

http://xueqiu.com/2465455092/27352715
今天見福布斯報導,特斯拉的充電網絡已經橫跨美國大陸了。。。這什麼節奏啊。。。
這可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有橫跨一個大洲的太陽能充電網絡啊!意義堪比世界上第一條橫跨一個大洲的鐵路!堪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堪比人類首次登月!堪比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遷徙活動——春運!能堪比的實在太多太多了!

已建成網絡見下圖。

查看原圖
讓我們看看一年多前,也就是2012年年底的時候,特斯拉的充電網絡是什麼規模。。。沒錯!只有6個。。。而且就蝸居在一個州,加利福尼亞州。。。


查看原圖
速度驚人吧!更恐怖的是,2015年要建成如下圖規模的充電網絡。。。



查看原圖
2020年的圖已經不敢再貼了。這個充電網絡就是由$SolarCity(SCTY)$ 負責建設,運營的吧!以後特斯拉的車過來充電,全部免費!比亞迪的車開過來想充電,乖乖交錢吧!

充電網絡建成後,宇航員在太空中能看到的唯一人類建築就是連綿不斷的發光的$SolarCity(SCTY)$ !還有哪個國家能打贏美國?切斷他們的海上石油運輸線?沒用!人家有$SolarCity(SCTY)$ !轟炸他們的發電廠?沒用!人家有$SolarCity(SCTY)$ !陰雨霧霾天突襲?沒用!人家$SolarCity(SCTY)$ 有特斯拉的儲能電池!

充分發揮了這種去中心化的電網的好處啊!這一切不就是比特幣的核心思想嘛。。。難道中本聰是受了$SolarCity(SCTY)$ 的啟發???所以別再糾結今後用什麼能源了!去中心化,分佈式的能源網絡才是未來的不二之選啊!

現在E神正準備把這雄心勃勃的計劃在中國推進!又是準備建特斯拉的汽車工廠,又是準備先沿京滬線建設充電網絡!中國還未通電的貧困地區就靠美帝的E神來幫忙解決了啊!

我準備下個月開始,每月的餘錢不存餘額寶了!全部定投$SolarCity(SCTY)$ !不為別的,就為了以後對我孩子自豪的說,你看!那連綿不斷地太陽能面板,有老爸的一份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66

深度訪談陌陌創始人唐巖:億級用戶的超級APP如何煉成?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8/58426.html

昨日,陌陌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唐巖在微博上宣布,陌陌註冊用戶數突破 1 億大關,其中月活躍用戶達4千萬。一般認為,移動互聯網的四大入口是:手機桌面、超級APP、應用商店、瀏覽器。對比熟人社交的微信,根基於陌生人社交的陌陌,也有可能蛻變為超級APP。陌陌2011年8月正式上線,2012年8月註冊用戶數突破1千萬,2012年10月獲得阿里領投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在2013 年11 月,公司首次實現月度盈利。就像微信一樣,陌陌作為億級的社交平臺,開始體現出強大的潛力。而在微信對阿里電商、O2O、互聯網金融的全面攻伐下,也可能進化為阿里在移動互聯網社交時代的救命稻草。陌陌,這個下一個社交超級APP是如何煉成的?我們讓唐巖自己來揭開答案。                        (陌陌創始人唐巖)下文為《創業家》雜誌2011年11月封面文章,講訴了唐巖初始創業創造陌陌的過程。唐出生於1979年,創建陌陌科技前在網易公司服務8年,離職時任網易網站部總編輯。“騰訊讓我這個創業過程變得更加美好,它其實給了你最大的動力,特別有鬥誌,天天跟打雞血一樣??我也特別尊重他們,但是也想搞他們。”創業未滿一年的唐巖帶著20多人的“陌陌科技”團隊搬進了一幢兩層樓的別墅。他們的一份招聘廣告於是寫道:環境待遇一流,氣氛寬松自由。“不光是用戶市場、團隊建設,資金的來源、產品的發展,都好於預期。”2011年12月17日,唐巖對《創業家》說。“不要被那些東西嚇倒,那幫人(大公司創始人)動不動就跟大學生說創業失敗率99%。哪怕你是萬分之一,其他人失敗了跟我有什麽關系啊?我也是第一次創業,之前都被這幫人(嚇唬),也不知道他們確實是這樣子還是喜歡嚇唬人,把過程描述得那樣艱難,一個出租屋,幾箱方便面,打個赤膊,放個風扇,72小時不睡覺。我們都沒體會。”唐出生於1979年,創建陌陌科技前在網易公司服務8年,離職時任網易網站部總編輯。陌生人交友軟件“陌陌”2011年8月通過Apple Store上線後,目前用戶量已經超過50萬。唐的話很容易讓人覺得其輕狂,但卻不一定符合事實,因為他還沒有說完。在網易的8年中,唐巖的幾位前同事如李學淩(微博)(多玩網創始人)、方三文(雪球財經創始人)的創業故事(本刊均有報道)可能對他有所激勵,但他的創業念頭若有若無,直到2010年末他坐在正召開亞運會的廣州的某座酒店里。大型活動期間照例“幹嘛都不方便”,唐與幾個同事在酒店大堂聊天,聊到坐在不遠處的姑娘,聊到了LBS。在唐看來,當時應用LBS技術的“街旁”、“簽到”都禁不起追問:“人們為什麽要簽到?他們難道都熱衷於告訴別人自己到了哪里?人們即便要分享地理位置的話,一定會有強烈的動機,否則是不需要的。”唐當時渴望知道:“旁邊那個女孩子,能不能定位她?”唐認為自己的問題代表了一種“剛性需求”,尤其是對於中國人:他們大多比較內向,不會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因此需要通過一個平臺先試探一下,“哪怕會因此挨罵。”早年使用網絡聊天室的經歷繼續為他的想法提供論證:“最火爆的是同城聊天室,為什麽?它其實包含了一種線上關系轉為線下的可能性。沒有北京聊天室,只有朝陽1,朝陽2,因為打車能到嘛。”唐激動起來:“如果是LBS,(用戶)密度足夠的話,就太可怕了,這個所謂的網友其實已經就是現實意義的人,5分鐘之後就能看得到。”如果這的確是唐當初的想法,那麽,“陌陌”上線以來的應用證明他對男女關系揣摩得當。唐描述的典型“陌陌”應用者:主要是在晚上,高峰期在11點,臨睡覺前摸手機,夜深人靜,各種Hold不住,開始聊天。都在附近,聊完以後見一見,約喝個咖啡,要麽約在樓下見一下。“你想我們若幹年前上QQ幹嘛,不是找網友嘛?而現在這幫(‘陌生人交友’的非議者)即即歪歪的,難道男的找男網友?不也是找女網友嗎?只不過現在不會再通過QQ找朋友了。”唐在湖南的一座小城中長大,在一所普通大學學習了建築,2000年畢業,在一個類似工程監理的職位上幹了三年。他高中時候偷看過一個同班女生的日記,“現在甚至記得一個字一個字是怎麽寫的”。那位女生在日記中決定如果考不上大學就要去廣東,要“生活在一個有投幣電話的城市”。這種今天讀來讓人傷感的句子準確地描述了小城青年的生活狀態。“那種小地方,剛看了一個港片,你的心思就不在你這個環境里了,你就覺得你其實是屬於那個世界的,但你沒辦法,必須要待在這個世界里。”2003年,唐巖來到北京,進入網易,一步步進入了“那個世界”。後來,他位居上層,生活閑適,又有新的迷茫:“大公司跟國企一樣,你有點兒雄心壯誌想做點兒什麽事,不是你所能決策的”。唐決定辭職創業。他的主意得到了兩個懂些技術的同事的支持。他們考察了當時LBS的應用,發現美國有兩家(其中一家專為GAY用戶提供服務),但並未在習慣“直接打招呼”的美國人中產生影響。中國重慶有一家“麻辣交友”,又生得太早,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太少。唐認為,這項應用沒有成功正是自己的機會:“如果有成功的,這些做社交強關系的,不說騰訊,什麽新浪、網易、搜狐,正愁沒有平臺,哪輪得到我?”敏感的小城青年唐巖確信自己找到了LBS未得以成功應用的原因。唐的兩個同事先其辭職,唐被挽留,一直到2011年9月底正式離職,距其升任網易網站部總編輯不到5個月。內心細膩敏感的唐行事並不謹小慎微。他的隊伍起初只有三四個人,負責技術的從未做過APP(第三方應用程序),買書現學。在與投資人談話時,唐知道自己的團隊“沒有賣相”:“(問我)以前做過什麽?管新聞。管新聞能幹什麽?就是管哪條該不該上,標題怎麽做。跟這個(創業)有什麽關系?沒關系。”充足的啟動資金讓唐對普遍的質疑不屑一顧。但唐對自己要做什麽很清楚。“很簡單,我說你們就給我做一個能知道大家都在哪兒的QQ。”這一產品的典型應用就是“泡妞用的”。“我覺得70、80%都是男找女、女找男,但我把這個過程想得比較體面:有一個充分的溝通之後,大家結識了,成為男女朋友,或者當炮友(性夥伴),都是好的。”宗旨既定,接下來就是保證產品制作完全為了這一宗旨的實現。這時候,唐自許的“邏輯感”(它來自當年唐在BBS上的論戰)起了重要作用。平臺選擇Android還是iPhone。Android更為普及,但機型太散,而iPhone有一個天然的高門檻。“我覺得一個社交產品,應該從高端往低端鋪。QQ就是從高端往低端做的,剛開始都是博士生、研究生才用電腦。這個時間太久了,大家都不信,因為它(現在)有那麽多低端用戶。”做不做手機通訊錄。“陌陌”強調的是陌生人關系,手機通訊錄則是熟人關系。2011年初騰訊推出的微信就是基於手機通訊錄的。做熟人關系,QQ無往不勝,先發的米聊因此落後。“陌陌”的陌生人不受QQ制約,即便騰訊要打擊,至少也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機會相對均等。要不要用戶驗證。唐最終選擇了不要。“至少現階段我們不搞驗證,直接可以說話。我們不就是想還原一個真實社會嗎?大街上哪有先驗證我一下再搭訕的?”做不做頭像(由系統提供)。通過LBS認識一個人,意味著線下關系馬上會發生,一起吃個飯、看個電影。“你弄個假頭像什麽意思呢?我們樓下見吧!你怎麽辦?對不起,我的頭像是假的,我現在長成這樣。”唐認為,在社交中,不管是男看女還是女看男,總是先看外貌,然後再看社會身份。“我這個產品天然就會讓大家用真頭像,否則的話他上這兒幹嘛來了?”問題的討論很激烈,但唐輕易不會被說服。這時候,唐承認自己“野蠻粗暴”:“那就聽我的,決策就是要簡單,要快。”唐的“邏輯”後來基本得到了證明,但在“陌陌”即將上線時,他的把握不大。他對運營總監說:“你第一個月怎麽著也得給我想辦法裝個2萬(用戶)。”後者對這一數字沒信心,表示5千尚可保證:他可以挨個去拉朋友來裝。在忐忑中,“陌陌”第一個月裝了10萬。始願未及的裝機量表明,至少在iPhone用戶中,存在對陌生人交友的強烈需求。用戶的男女比例由最初的2:1很快上升到現在的1.3:1。唐巖不在意有人把“陌陌”稱為“約炮神器”。“我沒有道德潔癖,”他說,“壓根兒就沒有。有兩類交友造成的非議比較大,一類純粹以肉體關系為目的,單身,這個還比較好一點。一類是有家有室的。總體來看,我覺得它是個好事,特別好的事。我們的父輩選擇面那麽窄,結了婚就是一輩子,多麽不幸。以前受制於平臺的缺乏,一年只能有兩三次機會,現在可能有十次,無非是數量上的變化而已。科技都是便利人類的,不是來束縛人的。”能想象大公司如騰訊者這樣鮮明地表露態度嗎?當然,唐並不容忍肆意的詆毀。“你說用這個(陌陌)‘約炮’特別好用,我說挺好,幫到你了嘛。如果你說上面都是‘雞’,我可能就會罵你。”唐認為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有性工作者,但“陌陌”可能對她們的渠道幫助不大。一次,唐巖接受一家投資公司的邀請前往會面。對方準備的是一個項目評審會。“我產品都出來一兩個月了,還跟我搞什麽評審?”唐已有些不悅。當唐談到希望在“陌陌”上引入更多身份信息以求讓用戶更真實可信時,對方的一位合夥人指出“你們這個根本沒戲”,他的理由是:“他們都是‘約炮’的,誰願意把真實身份亮出來?”唐因此發了火。他問對方是否使用“陌陌”,對方稱用過。“是不是成功率不高啊?”對方稱是。“你想你都40多歲了,”唐開始利用得到的“口供”反擊,“你的頭像我剛才也看了,黑咕隆咚的,我也看不清,太清了其實人家也不會願意答理你了。你唯一的機會是,寫上你是某某創投的合夥人,可能還有人答理你。”唐大獲全勝。唐沒有“道德潔癖”,但並不主動鼓勵用戶利用自己的產品發展性關系,也並非對用戶毫無原則。iphone用戶中已婚已戀者的比例很高,他們對隱私保護的要求迫切。“陌陌”的隱身功能推出後,很多用戶反映他們不需要這個,他只需要對好友隱身,“就怕老婆看到”。唐說,點對點的隱身技術開發不成問題,但他不願意產品因此被定性為只能“幹這個”,於是,到目前為止,“陌陌”的隱身功能依然是一隱全隱。唐希望這些手持iphone的“高端用戶”在邀約女伴的時候表現得“體面一些”。“體面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每天反饋到我們這兒的都是不體面的,全是很赤裸裸、很直白的‘約炮’,或者不被答理就人身攻擊的。”唐因此對“高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當時就覺得崩潰了,這個男的怎麽這樣啊?這麽沒素質。”這樣的用戶會被封一段時間,好在比例不是太高,1%左右。唐認為用戶也會修正自己的行為,因為就大家追求的“實用性”而言,下流並不管用。也有被誤殺的。唐說,有時候存在男性和女性對進入性關系的節奏認知不一致。“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聊了一天,那男的覺得時機到了,說要不我們去開個房吧。女的覺得可能要聊三天時機才到,現在只一天,就說你這流氓,然後就舉報了。因為有的女的會把聊天記錄直接發給我們。我們也哭笑不得。”唐希望最終能由明確的制度去解決此類糾紛。“陌陌”的用戶黏性也得到了局部證明。有女用戶在微博上抱怨一天到晚被陌陌騷擾得煩死了。唐經過調查,認為這位女用戶是“炫耀式的抱怨”。而另一位被封的男用戶寫來郵件誠懇道歉,稱不了解規則,能否交200元錢作為保證並解除封鎖。“陌陌”的處罰期只有兩周。與大公司有對抗關系的創業者看上去多少有些輕佻。唐的態度不是這樣。“如果我失敗,不會去找別的原因,我不會說中國的創業環境太糟了,有個馬化騰、有個騰訊在那兒呢。我失敗就失敗了,我認命,就是自己沒做好,或者想法不成熟。你在中國選擇創業這條路,就是這樣的環境,得認。但是我綜合考量下來覺得沒有那麽糟糕。”最後,i黑馬把唐開始沒有說完的話補充完整。“沒有(想象的)那麽多困難,事情往往是雙面的。你要把原來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要遵循內心剛開始的那種沖動。那個沖動的寶貴性遠遠大過你原來想做的事兒。遵循內心的沖動,性價比是最高的。”以下為陌陌創始人唐巖2012年年底接受i黑馬采訪的口述。彼時,他剛剛獲得阿里千萬美元的B輪投資。(整理/i黑馬&《創業家》記者 和陽)做一款與騰訊核心產品高度重合的東西不容易,比如悲情的米聊。2011年那一批社交應用,不少已經消失,陌陌還在默默地活著。雖然陌陌的累計用戶不到2000萬,微信已有2億多用戶,但活著就是勝利。年中,陌陌完成估值達1億美元的B輪融資。10月,陌陌推出2.0版,添加了基於地理位置的群組功能,嘗試向熟人社交轉化。按計劃我們去年就應該做(社區社交),但陌陌一直疲於應付技術門檻―我們用戶數增長很快,每天有幾百萬用戶登錄、五六千萬條信息在發送。中國人很早以前是習慣社區社交的,比如原來體制內的大院、事業單位的大院、國企的大院。它們在城市化進程中慢慢破產了,但這個需求是存在的。小區、學校、寫字樓里的人有很多相似的東西,我希望有個網絡平臺來讓大家互相認識,而基於location的社交,陌陌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我從來沒說陌陌要做個約炮工具,我們想做的就是一個簡單的社交平臺。社交工具非常不好做。你用上三、五年,就很難丟掉QQ和微博。網絡行為都記錄在這里,人際關系也在上面。陌陌卻不一定能成為一個人一輩子都使用的產品,可能說丟就丟了。人20多歲時認識陌生人的訴求很強烈,到30歲、40歲就沒那麽多精力了。目前用戶的交流模式是通過IM。IM內容沒法沈澱,我不太想做一個IM產品,但目前還是這個樣子。現在離我滿意的水平還差一些,得不斷完善它。我沒考慮商業模式,完全沒想。我們的核心工作是做一個OK的社交平臺,必須通過產品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東西,保證用戶粘性、數量、使用頻率,這很重要。這個都沒搞定,就嘗試去收費,沒意義的。我們用錢還是比較省的,短期沒有財務壓力,投資人也不想看。很多產品很火的時候,還沒有經過什麽檢驗,就去做營收,管理得好的可能沒壞處,但根本問題沒解決的話,說死還是會死,而且進行商業模式探索,對管理會有新的挑戰和壓力。我對陌陌這一年談不上滿意。從用戶數來看,公司慢慢進化成中型互聯網公司了,但其他方面還屬於山寨公司階段。缺人,現在大概70人,理想狀態在100人左右。我本人也有問題,不願意管大團隊。目前運營的狀況還是挺好的,但怕自己會犯錯誤;還怕命不好,一犯錯就是重大的決策性錯誤。不支持我燒錢的理由很充分。加多寶涼茶和王老吉涼茶有什麽區別?一模一樣。去年賣的和今年賣的也沒有區別,傳統行業里推廣對於獲得市場份額很重要。互聯網行業不同,除了電商和遊戲燒錢砸廣告外,其他產品不怎麽燒錢。我們是產品導向的公司,陌陌現在還處於完善產品的階段,公司員工主要是工程師,有了銷售、客服,氛圍會變。支持我燒錢的理由也很多。社交產品最大的好處是,競爭門檻就是用戶數。跟我們同時做的十幾款產品大部分都死掉了,也有沒死的。我還怕命不好出來新的顛覆性社交產品,比我們更牛,互聯網(當紅產品)更新叠代太快。而現在大家都沒錢,到了該融資的時候,我就談了一下,挑了一下,剛好談成陌陌估值1億美元。這時燒燒錢,把份額做大一點,把品牌做得OK一點,可能也好。還得看未來形勢的變化。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eiyan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52

“末日博士”麥嘉華:中國的信貸泡沫“超級巨大” GDP實際增長僅4%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951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家麥嘉華(Marc Faber)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水平其實僅有公布數據的一半”。然而他認為這並不是投資者應該擔心的,投資者甚至應該感到慶幸。 周四,麥嘉華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我認為,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速僅僅有4%。官方公布的報告只是想讓數據看上去好看一些。” 然而,麥嘉華還說,即使只有4%,也不一定要對之嗤之以鼻。“我認為在全球經濟整體接近停滯的時候,4%的增速已經相當不錯了。這就像一個對沖基金經理告訴我他投資的回報率是4%,我說這也不是特別好嘛,然後他說的確不是非常好,但是相比於零利率,這已經是很不可思議的回報率了。” 麥嘉華還指出,如果中國信貸風險有所減弱,即使經濟增長水平放慢,也會越來越健康。“我並不是說4%跟8%一樣好,但是,GDP增長4%的同時沒有信貸泡沫,肯定要比增長8%而催生出大規模的信貸泡沫要好很多,後者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談到信貸泡沫,麥嘉華還表示,“我認為我們需要意識到過度的信貸增長最終會引爆危機,這種事情總是這樣發生的。這個問題放在中國的案例中,可以說有的不僅僅是信貸泡沫,而且是超級巨型信貸泡沫。” 麥嘉華提醒投資者,“我希望大家考慮一些問題:為什麽一切都很好但是中國股市卻表現糟糕?為什麽一切都很好而鐵礦石價格、銅價都一路下挫?” 談及最近中國首例企業債違約事件(“超日債違約”)時,麥嘉華也不是很樂觀,他不贊成市場中一些說這並不會導致大規模危機的看法,他說“政府總是會表現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樣子。過去沒有過違約,並不意味著未來不會發生。日本的情況就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末之前,都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但最終還是失控了。” 然而,麥嘉華表示,也不用過分擔憂中國經濟會崩潰,因為美聯儲總會通過大量印錢來提供一定的支撐。“全球經濟表現越糟糕,地緣政治風險也就越高,美聯儲就會印更多的錢來支撐經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89

超級手機的超級資本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ncy2.html

上週五樂視網出了2013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度預報,低於市場預期,但符合我個人的預期,高速成長的驟發因素還在逐漸聚集中,這個階段,在去除較高的研發投入和更高的貸款息費支出之後,還能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是很不錯的經營表現,整體視頻行業還在虧損盈利的突變前夜躑躅,優酷正搖搖擺擺,四季度盈利後今年一季度仍將虧損,視頻業整體上正在進入到成立以來最好的時期,但未來能有聚變核效應的,也只有樂視網一家,在互聯網界,與這個狀態有可比性的是亞馬遜,亞馬遜在聚變積累期甚至一度虧損,但投資者投了相當高的信任票,因此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市值,中國不同於美國,樂視一季報在去年同期基數較高的情況下增長低於或等於30%,對炒作者或許帶來失望,但是長期投資者不會把焦點放在目前的數據上,互聯網投資的看點是圈用戶的進度和用戶進門後的附著力,而樂迷隊伍的不斷擴大和互動性的不斷增強表明這一進程進展順利,同時超級電視在產能上台階後仍然需要8-9周的供貨等待期,相比去年,2014年才是決定樂視未來的最重要時段;目前樂視網的機構投資者比例大增,未來的股價波動中,真金需要火來煉。

 

近期一個意外之喜是樂視商城的突襲而起,去年在所有電商中,增長最快的,既不是京東,也不是天貓,甚至都不是在美國被炒得發燙的唯品會,而是樂視商城,據報導,今年一季度,樂視商城的日均訪問量已經突破了150萬,這個訪問量位列中國電商第七名,2014年,樂視商城的目標是綜合實力排名進入國內前十,垂直電商前三,這僅僅是終端產品即超級電視及其相關配件、附件在面世短短半年多的時間裡帶來的,而今年產品線還將不斷擴容,傳說中的更大尺寸電視以及4K電視系列也極可能陸續上架,4K電視各廠家幾乎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也是完全的更純粹的互聯網電視,因為傳統電視信號無法提供4K內容,因此能否勝出的關鍵,就是內容優勢,而內容方面正是樂視網的最強項,其先手與儲備,無人能出其左右,因此4K電視一出山,必將凸顯樂視網的獨特優勢,並由此帶動4K高端電視的銷售。

因此在可預計的時段內,樂視商城的產品線還將不斷擴充增長,它的開端是垂直電商,從一類專業性的商品開始,會逐漸發展,產品線會不斷增加,直到視點雷達的新技術上線,使得影視內容的衍生品極大的充實豐富起來,將力推樂視電商發展成一個獨立於目前所有電商概念之外的新電商,當下的電商概念很多,比如平台電商、綜合電商、垂直電商,但實際業務上仍有很多重疊,還是按照交易雙方關係來劃分會比較清楚,那就是B2C(亞馬遜、京東、天貓、1號店),C2C(淘寶、EBAY),B2B(阿里巴巴),樂視商城目前屬於B2C,由於產品屬性相對集中被劃為垂直電商;未來在較長時段內,樂視的B2C業務和產品線將會不斷擴大,最近旗下的網酒網也在酒類電商圈裡殺得同行天翻地覆,叫苦不迭,影響力日益擴大,並且以高票數獲得了非常珍貴的2013年度最值得信賴的酒類電商獎,以網酒網為代表的樂視電商系,首先要的是口碑,把高價不親民的拉菲酒平民化,同時積極普及紅酒知識,引領紅酒文化,在追求時尚和健康生活的年輕人中迅速擴大影響,現在網酒網和樂視商城各自獨立發展,走到一定階段應該會融合,不僅如此,融合的點和面甚至遠超想像,而達成這一步的促成者,是樂視網為樂迷打造品質生活圈的終極理想,並且不久的將來,會有一項叫「視點雷達」的重磅創新型技術參與進來,這一技術的應用演示僅曇花一現,我未見有其他公司提到過這項技術,它將對未來樂視網最核心的東西----影視節目的內容,在實際應用中會有一個相當深度的挖掘,不僅可以直接促進用戶購買,還可以幫助廣告商分析出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會做出什麼樣的購買決定;我們應該把這種由於看了某視頻而激發了消費需求的電商模式叫什麼呢,叫CVB怎樣?客戶C看了某視頻V,想買他感興趣的指定產品,找到服務商B,服務商B將自己組建超大規模的商城滿足用戶各種需求還是分發訂單,與各類電商聯手合作,會用哪一種模式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由影視所帶動的消費需求是非常大的,幾乎就是直接廣告,它的互動性和關聯性所能引發怎樣的潮流目前不可測,但肯定會在眼球經濟中佔據重要的席位。

樂視網當下的估值,應該還沒有考慮到電商成分,現在看來,未來樂視電商不僅不是一個簡單的輔助部分,甚至是其整體生態運作的核心組成部分,未來市場將會逐漸意識到這個部分的重要存在。

 

以此為例,我們可以來理解和體會什麼是樂視網一直強調的垂直互聯的生態協同效應,視頻網站,智能終端,五屏互動,原創內容製造,版權運營,網上網下院線發行體系(未來),電商平台,硬件製造,軟件UI,APP應用商店,云視頻平台等等,互有作用,互有需要,互有促進,互有保護,互有乘數效應,對於競爭者,難以在這麼多方面全面與之匹敵,而且從很多重要節點的佈局來看,就是追趕也已經處於劣勢了,因為第一好資源已經被佔,第二,協同效應下,垂直生態鏈環環相扣,簡單模仿其中一環是沒有意義的,例如愛奇藝也賣電視,海信也想做入口平台,都是模仿一個片段,理解淺薄,走一段就會知道那是發不出力的。

 

行文至此,還沒有和本文題目有任何相關的表達,不是我偏題跑題,因為能不能成功的做出顛覆性的「超級手機」,根本上是要仰賴一個超級資本的,當然這個超級資本,既不是資金實力,也不是豐富的手機製造業資歷,而是手裡有沒有能媲美蘋果APPSTORE的超級利器,我想,正在日益成熟的樂視生態體系,就是一個未來可與APPSTORE相比的引力場,所以開篇至此一直在說的,就是想把這個引力場的協同渦旋表述清楚。

這個引力場的引力源有多個,即有豐富的視頻內容,又有電商,還有多屏互動之間的完美無縫對接,這個對接,不僅是電視、PC,還會有影院系統,還有樂迷群體的社交互聯,在這個引力源裡,可供商業化運作的點無限多,和硬件之間,和應用軟件之間,和視頻內容分類興趣族群之間,如此等等,超級手機籍此將會補足樂視生態環中相當重要的一段,因為有這樣一個深厚引力場的託付,後進入的樂視超級手機,完全有極大的可能後來居上,因為它所依託的資源,確切的說,架構上只有蘋果手機可以與之匹敵。

 

實際上,和傳統的電視製造今天的尷尬一樣,作為硬件的電子消費品已經越來越陪襯化了,很多硬件生產商是如此遲鈍的理解這個問題,實在令人唏噓,例如海信近期所作的聯盟,這是一種努力,但實在是很悲傷的一種努力,我非常真誠的為之惋惜,因為他們確實真誠的想努力,但是真的已經大勢已去了,時間會慢慢證明這個殘酷的過程。

 

手機生產商的命運也將和傳統電視一樣,雖然比起電視它年輕很多,只是產業發展迅速無情的把它們拋到一個尷尬境地,硬件可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小了,它能帶來的衝擊感和尖叫聲,一起隨著喬幫主走了,在一些電影上,未來手機可以全透明,可大可小,可摺疊,可投影放大許多,這不是幻想,是有可實現依據的,但是那種炫目的感覺,我們已經不會再有了,它將讓消費者無限挑剔,讓生產製造廠商競爭越發白熱化,而利潤卻會越走越低,單純的手機製造,像小米和魅族這樣的,被追捧的熱度會迅速降溫,他們的利潤空間也將越來越受擠壓,雖然小米多少意識到一些未來的生機在哪裡,可惜他沒有做龐大的生態系統準備,未來被邊緣化,是遲早的事情,雷老虎認為未來是手機掌控一切,他為此設計他的產業王國,可世界何時曾讓位過於一個硬的物件的把控,從來都是軟的文化掌控一切的,只是時間軸過於漫長讓很多人不能看到真相,比如中華無數次被外侵征服,但最後根子上完全同化外侵勢力,全部納入中華體系;再比如彈丸小國英吉利靠英語幾乎成為世界語的過程成為唯一征服世界的民族,只有在文化載體上的內容深耕,才會真正贏得未來,所以,如果超級電視可以成功,超級手機和超級PAD,成功的邏輯線是一樣的。

今後的手機和PAD,能持續吸引人們的,更多的是它給人們帶來何種使用上的豐富與便利,以及和外部世界最大限度的關聯,行業一定會向這個方向發展,有生態架構和準備的企業,自然會後來居上。就整體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而言,硬件製造的陪襯化趨勢是必然的。

 

去年三季度我曾寫過樂視如何打移動這張牌,其中一個設想是和當時的魅族合作,顯然按照這種思路,雙方是不可能合作的,因為認識差距太遠了,超級電視的成功,等於給超級手機做了個先行的實驗,樂視完全有能力推出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電視做到無縫對接,同時大大豐富樂視商城的產品線,在內容準備和製造上,更多的考慮移動的觀賞習慣和喜好,這一點上,靠和外部廠商的磨合是做不好的,必須自己來,既要兼顧和其他硬件的互動配合,又要考慮內容上移動使用者的各種境況,只要有創造極致體驗這個目標,相信一款驚豔世人的手機定會閃亮登場。

 

樂視網,正在形成一種極為難得的正反饋效應,這是企業發展和運營的最佳狀態。

 

(最後,本文完全是作者臆想,未於樂視網任何相關人員有過接觸和溝通,不可作為投資依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36

超級投資者:沃爾特·施洛斯 永恆的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dea4730101g9a2.html
 
  如果世界上有10000篇關於價值投資者的文章,寫巴菲特的至少有5000篇,這倒沒什麼不妥,人們對天才的關注總是不嫌多。但是,在格雷厄姆的信徒中,投資高手還有很多,最不容忽視的一個人應該要算是沃爾特·施洛斯(WalterJ. Schloss)。

  

  說起來,沃爾特·施洛斯和巴菲特師出同門,他比巴菲特大14歲,曾經也是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旗下的僱員。在為格雷厄姆工作9年半之後,1955年開始獨立管理資金,並成立了自己的有限合夥公司,此後一直到2003年他才停止管理別人的錢。

  

  在替合夥人管錢接近50年的歲月中,施洛斯的年復合回報率高達16%,這是扣除了全部費用的結果,而同期標普500指數的回報率只有10%。換句話說,施洛斯的投資期間累計回報率為1240倍。做過投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成績,所以,巴菲特後來會稱他為「超級投資者」。

  

  施洛斯偏愛冷門股,經歷了美國的18個經濟衰退,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伍德羅·威爾遜當總統的時候,這個老派的價值投資者,通過這些危機賺了很多錢,而且使他成為投資史上不間斷投資時間最長的投資者之一。

  

  2008年《福布斯》的一篇採訪中是這樣描繪施洛斯的,「他是個有著濃密眉毛的慈祥的長輩,那種悠閒的方式是賺快錢的投機者無法理解的。他從來沒有擁有過一台電腦,他從早晨的報紙獲得報價。他的財務信息主要來自公司的財報,通過郵遞或從價值線(一家提供財務數據服務的公司)得來的二手文本。」

  

  這一點從他小到被巴菲特戲稱為「壁櫥」的辦公室就可以看出來,施洛斯的公司開始只有他一個人,1973年他的兒子埃德溫?施洛斯加入進來,他們倆從不用證券分析師,也沒有交易員,甚至連個秘書都沒有。更奇特的是,施洛斯父子為了保持獨立性,幾乎不與外界接觸,不去調研也不與公司管理層進行溝通,沒有任何特別的信息渠道,他們只是用簡單樸素的方法作投資判斷。

  

  因此,有施洛斯的存在,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應該是個極大的鼓舞,他用自己的經歷和能力證明只要方法對頭,即便是宅在家中也依然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者。

  

  師承格雷厄姆

  

  沃爾特·施洛斯1916年出生於紐約的一個猶太移民家族,幼時家庭遭遇變故,沃爾特高中畢業後沒有繼續讀大學。

  

  1934年,施洛斯進入華爾街,當時正處於大蕭條時期的中期。20世紀30年代末,施洛斯參加了紐約證券交易協會舉辦的培訓課程,該課程是由價值投資的開拓者格雷厄姆教授。

  

  施洛斯一度曾在在CarlM.Loeb公司工作,而格雷厄姆也在那裡開過賬戶,這使得施洛斯得以證實格雷厄姆確實是按照他授課時所說的方法進行實際操作。從那時起,施洛斯就開始宣揚價值投資理論,即以低於剔除所有債務後的流動資產價值的價格購買股票

  

  1946年,施洛斯從軍隊中(他參加過二戰)出來後,格雷厄姆立即聘請他到自己的公司工作。施洛斯說,他為格雷厄姆工作收穫的經驗之一是,格雷厄姆有非常嚴格的原則,並且不會偏離。當時,施洛斯做的事情就是幫格雷厄姆買那些被低估的股票。

  

  在接下來的9年多時間,施洛斯從格雷厄姆的身上學到了他後來賴以生存的投資之道,他的選股哲學也應該是在此期間逐漸形成和成熟。

  

  從個人經歷和投資風格來看,施洛斯是格雷厄姆最忠實的信徒。他非常珍視1934年版本的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這本書被他用3條膠帶綁在一起,他在書的封面寫下以下幾句話:「格雷厄姆關心的是如何控制自身投資的風險,他不想賠錢。人們不記得以前發生了什麼,事情發生時的具體情形,以及事情是怎麼發生的。這也是人們在投資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

  

  施洛斯認為格雷厄姆是真正的天才,他的思想具有原創性,與傳統投資智慧大相逕庭。與賺錢相比,施洛斯更感興趣的是思想,因為思想能夠帶來回報。

  

  「施氏」價值投資

  

  施洛斯崇尚簡約,有著大蕭條時代的節儉,他的妻子曾經開玩笑說他跟著她屁股後面關燈以節省電費。施洛斯會向訪客展示他從信封上取下未蓋章郵票的技巧。那些他鍾愛的價值線表格來自他兒子掏錢購買的訂閱。

  

  施洛斯1955年離開格雷厄姆的公司,帶著從19個投資者那裡募集的10萬美元開始了自己的買賣,當時他實際可以算對沖基金。他收取盈利的25%,但是不收基礎管理費。

  

  巴菲特198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著名演講「格雷厄姆-多德郡裡的超級投資者們」中,說施洛斯是反駁市場有效理論活生生的例子。在亞當·史密斯的經典書《超級金錢》(1972年)中,施洛斯的「煙蒂」股票投資法也讓作者大為驚奇。

  

  讓施洛斯看上的典型指標是:股票以淨資產的8折交易,3%的股息回報率,並且沒有債務。他說,「我關注的是資產,然後沒有債務,那些資產總會值些錢。」

  

  通常,價格已經下跌的股票會引起施洛斯的關注,他會仔細檢查創出新低的股票名單。如果他發現一隻股票的價格處於兩三年來的低點,他就會認為非常好。而且,下跌時出現多個缺口的股票以及股價直線下跌的股票對施洛斯尤其具有吸引力。

  

  具體來說,施洛斯會挑選那些以淨資產打折價交易的公司,沒有或者很少債務,管理層有足夠的公司股票,使得他們有動力去從股東的角度做正確的事情。如果他看上了,他會買少量,並讓公司把財報送來。他閱讀這些文件,特別關注腳註。他想從這些數字裡面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管理層是否坦誠(不是太貪婪),對於他來說這比聰明更重要。

  

  施洛斯從未聲稱自己熟悉企業的具體運營,而且幾乎不與公司的管理層交流,這是他與巴菲特的最大區別。他不考慮時機的選擇,比如是不是買到底部?或者賣到高位?當然,他也不搞趨勢分析,不考慮宏觀經濟。施洛斯的工作時間是從上午9:30到下午4:30,只是在紐約交易所收市後多干半小時。

  

  保本高於一切

  

  巴菲特說,施洛斯的投資策略是一種保本型的投資方式,它避免涉及那些容易造成永久性本金損失的風險。

  

  基於保護本金的風險迴避態度,施洛斯具有了資產大於收益的概念,這是一個反向投資的觀點。大多數投資者專注於盈利,許多人根本不會購買正處於虧損中的公司的股票。

  

  施洛斯在1985年接受《巴倫週刊》採訪時認為,普通投資者將關注的重心放在公司未來的盈利上是有風險的。「大多數人都在緊盯公司的收入和未來的盈利潛力,但我不會加入他們的遊戲。個人投資者只有很少的資源,但使用這種投資方法需要與那些有巨量信息的大經紀公司分析師們競爭。成功的秘訣是,專注於保護本金,你不必去談管理,聽分析師分析,或者去預測宏觀經濟,你需要做的只是以低於其本身資產價值的價格購買股票,然後放著。」

  

  在施洛斯漫長的投資經歷中,以低於資產價值買入的股票最終會盈利,然而這需要時間,他平均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約為4年,在這個方面施洛斯很有耐心。他認為,市場的過度下跌導致出現了很多便宜貨,只要時間足夠,他將獲得回報。

  

  「好運終將來臨」,他如此告訴自己。在此期間,資產價值可以為股價提供一些保護,以防止價格的深度下跌。他傾向於在股價形成底部前就開始買入,並在股價繼續下跌時以更低的價格增持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施洛斯在他漫長的資金管理生涯中,曾經投資過大約1000只股票,這些股票大多平淡無奇,但是他卻創造了16%的年複合增長率。因此,巴菲特認為施洛斯創造的成功幾乎不可能是因為機遇,而是由於正確的方法。

  施洛斯父子成功投資的五大特徵

   

  現代投資理論認為,回報是對風險的補償,要想獲得更高的回報,投資組合必須承擔更大的風險,即波動性。然而,施洛斯父子的成功並未驗證這一理論。

  

  尋找便宜的股票

  

  通常,價格已經下跌的股票會引起施洛斯父子的關注,他們會仔細檢查創出新低的股票名單。如果他們發現一隻股票的價格處於兩三年來的低點,他們就會認為非常好。而且,下跌時出現多個缺口的股票以及股價直線下跌的股票對施洛斯父子尤其具有吸引力。

  喜歡跌幅很大的股票非常另類。股價的下跌或許是因為近期事件如業績不如預期;或許是因為股價持續表現不佳,最終使得最有耐心的投資者也會拋售這些股票。在施洛斯父子多年的投資生涯中,他們對不同的行業進行投資,大、中、小公司都有,有股價大跌的公司,也有股價持續穩步下跌的公司,這些股票的共同點是股價嚴重低於內在價值。

  

  資產和公司評估

  

  沃爾特·施洛斯依然堅持以資產為基礎的價值評估方法,因為他認為公司的資產比其盈利更為可靠。如果一家公司的有形資產賬面價值為每股15美元,即使公司沒有賺錢,股價也不會直線下跌。由於公司資產會對股價起到支撐作用,因此以每股10美元或者12美元的價格買入這家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可以感到安心。

  

  在開始對一家新公司進行詳細地研究時,施洛斯父子會從頭至尾閱讀公司的年度報告。毫無疑問,財務報告非常重要,但腳註中的信息同樣不可忽視,他們希望所研究的公司沒有巨大的賬外債務。他們並不想深入研究公司的業務,也不奢望自己對公司運作的瞭解比公司經理人更加透徹,他們不要求或者希望成為專家。相反,他們限制與任何一家公司的接觸,也不會使用自己淵博、深奧的投資經驗來引導公司的判斷。

  

  由於從事投資的時間相當長,施洛斯父子不得不根據市場條件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標準。當股價高企時,他們對便宜的定義更具靈活性和相對性。與許多偉大運動員以及其他價值投資者一樣,他們會適應環境,但會堅持自己的核心原則。

  

  儘量保持跟蹤

  

  由於施洛斯父子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大約為4~5年,他們有時間進一步瞭解公司。他們會研究每份季度報告,但不會因為每天的股價波動或者每股盈利比預期高出或低出兩美分而患得患失。如果一家公司的併購決定在他們看來非常愚蠢,他們會感到擔憂,可能會賣出股票。施洛斯父子的投資方法讓他們只關注那些不會迅速變化的行業,如此他們才能坐下來慢慢等待。在變化極快的行業中,技術革新可能只需要幾週甚至幾天的時間就可以破壞企業價值。

  

  施洛斯父子並非完全被動,他們通過自下而上的方法尋找便宜的股票,在買入股票之後,他們也會分析同一行業中的其他公司,例如這些公司的股票是否同樣便宜,原因是否一樣?他們最後可能認為,這些公司中有一家比他們所買入的公司更具有投資價值,這可能是一家質量更好的公司,利潤率更高或者債務水平更低。果真如此,他們可能將手中的股票調整為這家質量更好的公司,因為這兩家公司都處於同一個行業,行業的基本面沒有變化。

  

  買賣時機的選擇

  

  一般情況下,價值投資者在股價下跌時開始買入股票,在最初買入時仍有部分持有者尚未放棄並賣出股票,股價的下跌將會讓一部分持有者恐慌並賣出股票,而價值投資者意識到此時全倉買入就好比試圖接住一把跌落的尖刀,因此他們可能在不同的階段分批買入,這樣既能抓住可能的股價反彈機會,也能在股價進一步下跌時以類似定投的方式攤低成本。對一些人而言,如沃倫·巴菲特,這可能並不容易,因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正在買入的消息一旦傳出,股價會立刻飆升。這也是施洛斯父子很少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的原因之一。

  

  與決定賣出已經回升至合理水平的股票相比,決定賣出那些未能恢復至合理水平的股票更為困難。有些時候,人們會一窩蜂地賣出股票,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賣出這些股票的觸發因素可能是公司的資產或者盈利能力與此前預測相比進一步惡化。

  

  分散投資傾向

  

  施洛斯父子的投資組合非常分散,但沒有限制每種股票的持有規模,他們可能會持有100只股票,但很多時候前20只股票佔整個投資組合的比重會達到60%左右。他們偶爾也會將佔整個投資組合20%的資金投入一隻股票,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儘管歷史已經證明他們的多數投資都是成功的,但總會有一些投資不能帶來回報。分散投資可以防範不確定因素。(本文作者係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原文有刪節,李劍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