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林寶彰出讓股份聚人才 黑手升級 鐿鈦拚出高技術微創手術刀

2012-10-15  TWM




台灣企業如今面臨嚴苛的競爭威脅,但以醫療器材為主的鐿鈦科技創辦人林寶彰,卻永遠思考著「黑手」也可以升級,不僅讓出股份尋找優秀人才加入,還要把下半輩子投入發展自有品牌,讓鐿鈦成為台灣中小企業努力找出新方向的最佳典範。

撰文‧林宏文

「你看這家公司,左邊是大立光,右邊是上銀,都是產業界龍頭,不知道它是做什麼的?」最近台中精密機械園區出現一棟嶄新藍色玻璃帷幕大樓,這裡不生產電腦 零件、油膩汙黑的機械產品,而是精密的醫療器材,連知名的嬌生(Johnson& Johnson)都要請它代工,工研院也找它合組公司進攻全球醫療市場,它是何方神聖?

這棟大樓就是鐿鈦科技的新總部,坐落在專門孕育股王的精科路上,與兩家股王級企業比鄰而居。以發展醫療器材為主的鐿鈦科技,可以說是台灣中小企業不斷追求升級挑戰的最佳代表。

鐿鈦的主要產品是一條條有如小型弓箭的箭矢,看似不起眼,卻能救人性命,它就是用在腹腔鏡手術穿刺器的刀頭,這項手術已為當今醫學帶來新革命。

從小螺絲做到精密手術刀

這項也被稱為微創手術的革命,就是只要在腹部上刺穿三至四個小洞,每個洞約○.五到一公分,利用充填機器將二氧化碳灌入腹腔造成人工氣腹,把腹腔撐開後,醫生再以光纖連結攝影機及腹腔鏡用手術器械進行手術,大幅縮小開刀的傷口。

一般傳統開腹式手術由於傷口較大,手術後通常要住院七天,但腹腔鏡手術一般只要三至五天就可出院,大幅縮短術後復元時間,並降低手術感染風險。不過,也因為手術極度精密複雜,對於生產器材與零組件的要求相當高,鐿鈦當初開發這項產品時吃足苦頭。

鐿鈦創辦人林寶彰畢業於台北工專(現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二十多年前創業,生產工業用的五金與螺絲包,由於工業用螺絲並非標準產品,每個螺絲包內的支數、種類與品項都不同,鐿鈦因此研發出扣件自動包裝機,一分鐘包裝六十至一二○包,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設備。

雖然笑稱自己是「黑手」出身,但林寶彰讓鐿鈦的產品不斷升級,後來還打進日商松下(Panasonic)的供應鏈,並賣給日系汽車CD音響托盤所使用,另外也打進歐系富豪汽車的安全座椅及安全帶的五金扣件等。

林寶彰說,一九九三至九四年間,當時有朋友拿了一個醫療器材樣品,問他有沒有能力做,因為那時電子業景氣很好,台北沒有廠商想接這種需要磨很久的訂單,後 來才輾轉找到台中的供應商。「當時我覺得,這是讓公司技術升級的好機會,於是答應做做看。」這張訂單來自嬌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要做出一片手術穿刺器的刀 頭。由於刀子的利度、邊角及毛邊等,精密程度很高也很複雜,林寶彰帶著公司員工,兩個月沒休息,終於做出產品來,也讓委託生產的外商主管相當驚訝,沒想到 台灣竟然有這種技術水準的公司。

找好人才 甘願不當董事長不過,雖然鐿鈦做出樣品,但距離真正下單,還有一大段距離,接下來又花了三年時間,才拿到一張小訂單。「醫療器材產業的特性就是如此,但一 旦打進供應鏈,要被取代的機會很小,而且訂單可以做很長久。」原為嬌生品保經理、目前擔任鐿鈦副總經理的向可華說。

於是,鐿鈦與嬌生近二十年的合作就此展開,目前鐿鈦提供嬌生腹腔鏡手術相關器械的精密金屬零組件,包括直線型切刀、腹腔穿刺器械等產品。

也因為鐿鈦的技術能力深受肯定,三年前,工研院移轉出來最先進的高階骨科植入技術團隊,與鐿鈦共同合資成立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公司,正是因為看上鐿鈦團隊在醫療器材領域想建立自有品牌的企圖心。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表示,他與鐿鈦創辦人林寶彰、董事長蔡永芳都有很多接觸,發現他們技術實力很強,對品質也很堅持,而且為了成立新公司,蔡永芳還不斷到工研院虛心請教不下十幾次,這也是工研院最後選定鐿鈦合作的關鍵。

去年,鐿鈦在醫療器材的營收比重已超過一半,達到五○.六%,精密扣件與微波開關產品則分別占三九.二%及一○.二%,今年預計醫療器材的比重會再提升,而且毛利率都長期維持在三成以上,也讓鐿鈦成為台灣少數能夠打進世界精密醫療器材產業的傑出企業。

在企業升級的過程中,林寶彰很清楚,只有找到優秀人才,才能真正推動企業不斷升級。蔡永芳就是在林寶彰力邀下加入鐿鈦,一開始負責研究開發,最後林寶彰還把董事長的位置讓給他,自己轉任策略長一職。

另外,鐿鈦在發展醫療器材、精密扣件及微波三大產品時,也不斷向外延攬人才,包括現任總經理鍾兆塤,以及挖角自嬌生的向可華,還有來自國內外大廠的林春榮及孫龍等人,他們都是業界的一等高手。

在延攬人才進入鐿鈦的過程中,林寶彰甚至把自己的持股拿出來分給新加入的專業經理人,自己的股份不斷稀釋,從原來過半股權,如今僅剩二五%。

目前嬌生與鐿鈦的合作相當穩固,但林寶彰與蔡永芳都說,鐿鈦未來的發展不局限在代工,轉投資三三%的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公司,目標朝自有品牌發展,希望在牙科及骨科的植入物上,建立Intai(鐿鈦的英文名字)這個品牌的知名度。

林寶彰不追求低價衝量,以發展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為目標,願花時間投入自有品牌,為台灣黑手企業指引新方向。

林寶彰

出生:1952年

現職:鐿鈦科技策略長

經歷:鐿鈦科技董事長、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學歷:台北工專(現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4

李寧系籌錢:倒手25.23%股份解困資金鏈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20/5MNDA2XzU0Mzc5Mg.html

高管離職、業績下滑、庫存嚴重、國際化受挫等一連串的事件,把李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李寧公司」)不斷推向聚光燈下。10月17日早間,非凡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非凡中國」)對外宣佈,計劃向主要股東李寧及李進購入其所持有的李寧公司25.23%權益。

實際上,這算是一段遲到的收購,早在2010年,非凡中國就欲收購李寧公司31%股份,在最終被港交所裁定為「反收購」後宣告失敗。而這次股權轉讓,也是在李寧系內的實體之間的倒手,在服裝行業依舊生存艱難的狀態下,這樁交易更加顯得意味深長。

「手上現金不充裕」

據本報記者瞭解,本次收購總價約為13.59億港元。

非 凡中國的本次收購將通過以下兩項方式撥付:一是通過發行經完成「五合一」後的17.8億股代價股份支付,每股作價為0.325港元(未完成「五合一」前, 每股作價為0.065港元);二是通過發行總本金7.8億港元的永久性次級可換股債券支付,初步換股價同樣以「五合一」後每股0.325港元計算。該可換 股證券不會於香港或其他交易所上市。

預計在完成交易後,李寧及其家族將從目前持有55.88%非凡中國的權益增持至約70%,惟永久性次 級可換股債券的轉換則會受限於維持符合25%公眾持股量的法定要求。為配合發行代價股份及可換股債券,集團建議在法定股本中增設110億股新增合併股份, 將法定股本由5.1億港元增至10.6億港元。

據悉,有關收購、股份「五合一」及增加法定股本計劃將有待於股東特別大會通過,交易預期最遲於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

對 此,非凡中國執行董事陳寧表示:「我們視此項收購為長線的策略性投資,期望通過重組形成垂直控股架構,屆時非凡中國作為一個綜合平台,將持有更多元化的體 育相關資源,促進非凡中國及李寧公司的業務及資源達到優勢互補,通過爭取更優惠的商業或融資條件,使我們在業務發展上更具競爭優勢,為集團業務帶來新商 機。」

對於李寧同非凡中國的股權交易,有接近李寧公司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李寧公司今年贊助許多賽事,並且最近又與美國NBA著名球星德維恩·韋德正式簽約,此前還花20億重金簽約了CBA,他們的業績不是很好,手上現金流不充裕,這次左手倒右手可以融不少資金。

李 寧公司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收入38.8億元,同比減少9.5%,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44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4.9%。今年上 半年,李寧公司新開了248家店舖,同時對店舖進行了盈利評估,並進行了結構性調整,關閉1200間低效門店,這一關店比例高達15%。

左手倒右手融資

相對於李寧公司的知名度,與李寧有千絲萬縷聯繫的非凡中國對於許多人來說卻顯得很陌生。

據本報記者瞭解,目前,非凡中國的董事會主席是李寧,主要控股股東也是李寧。另外,非凡中國的董事會成員中,李姓的成員佔了不少。除了李寧本人外,還有李春陽(執行董事) 、李華倫(執行董事) 、李進(非執行董事) 等,他們同李寧之間的關係也令人好奇。

據本報記者瞭解,作為非凡中國的非執行董事李進,1990年畢業於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是李寧的胞兄。李進於2010年6月加入該公司,現為「李寧基金」的副主席及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非凡中國同李寧公司的故事還要從2010年4月說起,當時通過以超低價認購快意節能(後更名為非凡中國)優先股和可轉債的方式,李寧家族以約7億元的價格獲得了快意節能80%的股權。

隨後2010年6月,李寧正式出任非凡中國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兼執行委員會成員。

2010年8月,李寧宣佈將其所持有的全部約31%的李寧公司股份注入非凡中國,但是港交所並沒有批准這一計劃。

直 到2012年3月15日,李寧本人對外解釋稱,2010年,非凡中國公佈有意收購本人於李寧公司的股權。然而,該計劃因某些技術問題而未能獲得港交所批 准。他們一直尋求港交所的批准,直至去年下半年,由於金融市場出現重大改變令這個計劃變得不可行,因此他們最終決定不再繼續此計劃。

「這 次股權的倒騰對於李寧公司來說,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李寧公司的第一任市場部經理、北京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創始人張慶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目前李寧 公司的股價不是很高,非凡中國又是被李寧及其家族控股的,這個時候他們來購買李寧公司的股票很划算,李寧公司實際的控制權並沒有發生變化,又從非凡中國融 到了資金。

持續換血加速轉型

事實上,上述一系列事件都離不開一個背景,就是李寧公司這幾年的業績持續下滑,公司要變革以便應對當前的困局。

一位接近李寧公司的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李寧公司是中國本土最大的體育品牌,在一個行業受到衝擊的時候,其受到行業的影響也最大,這就像手機行業的諾基亞(微博)一樣,在行業的調整期受到的影響也最大。

為 了改變目前的困局,李寧公司今年初就引入了戰略投資者TPG。2012年1月19日,李寧公司宣佈,有兩家投資者認購集團發行的「可轉換債券」,一家是世 界領先私募投資公司TPG的成員公司,另一家是管理新加坡外匯儲備的環球投資管理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的成員公司。

就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幾天後,也就是2012年2月3日,李寧公司隨後對外宣佈,因應集團主動變革的策略步驟,以及2012年的業務發展規劃,集團就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有關管理人員和職責安排都將隨著組織架構的變化進行相應調整。

為了應對這次變革,李寧本人今年7月初重新出山,與新任公司執行副主席金珍君一起管理公司。

TPG 的進入,加速了李寧公司的變革。7月5日,李寧公司對外宣佈,張志勇自7月4日起辭去集團行政總裁職務,並不再擔任董事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同時,TPG合 夥人金珍君出任公司執行董事及執行副主席,百勝餐飲集團中國事業部主席蘇敬軾出任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在聘用新任行政總裁之前,李寧公司將由創始人、執行 主席李寧及執行副主席金珍君帶領。

3個月後的10月12日,李寧公司再次對外發佈公告,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財務官(CFO)鐘奕祺,因有其他事業發展追求,已辭任上述職務,2012年11月1日起生效。過渡期內,李寧公司將由一名「具有逾20年營運經驗的顧問」協助領導公司的財務工作。

上述接近李寧公司的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李寧是個個性很強的人,一旦決定變革,必須是大刀闊斧的改革,現在的管理層變動不足為奇,說明李寧公司的變革在提速。

張慶則認為,李寧公司的轉型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否則只有死路一條,現在空餘下來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都是比較重要的職位,相信不會空餘太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42

中投購入倫敦希斯羅機場10%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585

中國政府現在擁有了倫敦希斯羅機場的一部份。

西班牙建設集團Ferrovial在聲明中表示,中國主權基金中投公司通過旗下的Stable Investment Corporation購入了希斯羅母公司FGP Topco 5.72%的股權。聲明同時披露Stable還向Topco的其他股東收購股份,並最終獲取了希斯羅機場10%的股權。

在這筆交易之後,希斯羅機場超過40%的股權分別被中國、卡塔爾和新加坡政府瓜分。而Ferrovial原本所持有股權減少至34%。希斯羅機場表示,中投公司價值2.574億英鎊的交易可以幫助機場保持其「擁有世界最好設施機場之一」的地位。

中投公司管理著4100億美元資產,其投資包括摩根斯坦利投資銀行。而Ferrovial建設集團作為英國機場擁有者的名聲在一系列危機之後逐漸衰敗。(例如2006年的安全恐慌和2010年的雪災)該集團表示會繼續為希斯羅投入,但不可否認的是其股權已經從頂峰時的55%不斷下降。

Ferrovial的總裁Íñigo Meirás表示:「賣出希斯羅的股權是Ferrovial多樣化分散投資策略中的一步。我們會繼續和新老股東合作,保證希斯羅機場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一位和希斯羅機場相關的人士表示:「該交易表現了國際對於機場經營的信心,希斯羅現在有來自歐洲、北美、中東和亞洲的投資者,包括卡塔爾、中國和新加坡的主權基金。

這一消息可能會影響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在泰晤士河河口建造新航空樞紐的野心。他過去一直表示有一些主權基金(相信包括中投)支持自己的想法,但現在這些基金全部湧入了希斯羅機場。絕大多數人認為希斯羅不可能和另一個航空樞紐共存。

Ferrovial週二表示今年前九個月淨利潤上升至4.885億歐元,而來自希斯羅的利潤上升尤其強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20

大元股份重組「局中局」

http://www.eeo.com.cn/2012/1106/235661.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旭 王淑蘭 上週,大元股份(600146 SH)公告稱,其二股東上海旭森世紀投資有限公司在過去的一週中通過二級市場繼續減持了0.6%的股份,套現1600多萬元。而就在2012年10月9日,大元股份在停牌40天後復牌。之後連拉三個漲停板,正是大元股份持續3年多的黃金夢再次啟動——定向增發收購阿拉善左旗珠拉黃金開發有限責任公司79.64%股權及補充流動資金。

在過去很多年,大元股份股東這種精準踩點的擇機套現行為已經司空見慣。雖然大元股份醉心的「黃金」產業夢想在重組中一次次受挫,但是,股東套現的收益卻賺得盆滿缽滿。

事實上,為了收購這家珠拉黃金公司的股權,大元股份定向增發8600萬股,大股東上海泓澤世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泓澤」)及其子公司上海泓澤世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泓澤資產」)認購了3300萬股,按照上週的收盤價,上海泓澤也已經浮盈過億,這種增發收益在如此市道也是不多見的。

上海泓澤的實際控制人鄧永祥、鄧永新兄弟其實此前在大元股份上已經套現了8億元左右。

奇怪的是,在這樣的收益下,伴隨著的卻是大元股份重組過程中的亂局,不斷地質押、私下回購、評估亂局、舉報等等。

近日,更有持有大元股份控股子公司世峰黃金20%股權的自然人趙曉東向媒體及證監系統舉報世峰黃金資產遭非法轉讓一事,而大元股份與趙曉東也即將就世峰黃金的回購協議一事對簿公堂。

珠拉黃金的「局」

大元股份鍾情於黃金的重組局中,大連實德成為一個超級受益者。2009年2月限售股解禁之後,大連實德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通過28次交易在二級市場迅速減持7000萬股,累計套現8.99億元。同年8月,上海泓澤與大連實德達成協議,以5.58億元收購後者持有的剩餘大元股份5080萬股。大連實德以投資2.91億元入主大元股份,並以套現14.58億元退出。三年多時間,大連實德淨賺11.67億元,投資回報率超過400%。

但是實質性的重組卻並沒有突破性進展。有意思的是,在實德套現的過程中,一個關於黃金的故事不斷縈繞在大元股份的頭上。

自2009年初開始,市場就傳言大元股份擬收購湖北嘉魚蛇屋山金礦。該股在傳言中行情貫穿整個2009年,即便大連實德退出,仍未能阻擋其上漲步伐,全年上漲663%,成為當年A股漲幅冠軍。但是高價進入大元股份的上海泓澤,資金並不寬裕,這在上海泓澤進入大元股份後不斷地質押手中股份可見一斑。

2010年初,大元股份正式披露收購珠拉黃金的併購重組計劃。有公募和私募的人士向記者證實,在當年7月,大元方面組織了一次針對珠拉黃金的機構調研,在現場,國信證券深圳泰然九路營業部的一位投顧興奮地拍下照片,並上傳至微博。在這之後的三季報中,包括華夏基金,哥倫比亞大學基金會(QFII)等多家機構開始進駐該股,整個三季度,股價由17元/股飆漲至37元/股。

根據早先《財經》雜誌的報導,2002年開始,內蒙古磴口縣人郭文軍開始收購珠拉黃金,並實際掌握珠拉黃金超過70%的股權。但受資金所限,開採遲遲未能大規模進行。2009年上半年,鄧永祥與郭文軍接觸,談論收購珠拉黃金。當時,郭文軍提出,若簽訂協議,必須先由大元股份墊資,以擴大珠拉黃金的開採規模。

2010年1月,大元股份公告,承諾通過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1億股,募集資金21億元,收購珠拉黃金100%資產和低品位金礦石堆浸二期項目,分別為16.75億元和3億元。該協議有效期為一年。增發最終因多種原因未能如期完成。

此時,獲得1.6億元預付款的郭文軍,已大規模擴大開採珠拉黃金,並在2010年實現淨利1.5億元,轉讓金礦想法也在消退。

為了救急,大元股份大股東上海泓澤被推到前台,於2011年3月26日,簽署了新的三方股權協議。上海泓澤承諾在2011年6月30日前籌集30億元,收購珠拉黃金79.64%股權和擬受讓郭文軍的內蒙古大漠礦業有限公司(下稱「大漠礦業」)100%股權,大元股份以定向增發股份形式,收購上述礦業股權。郭文軍的79.64%珠拉黃金股權提價至27億元,大漠礦業定價3億元,上海泓澤預付郭文軍3億元資金,其中包含大元股份已付的1.6億元,該筆資金由上海泓澤償還給大元股份。該份協議又因上海弘澤無法籌資30億元資金而取消。

珠拉黃金遲遲不能注入,令許多機構人士寒心,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在增發失敗後,他們不再相信大元股份的故事。

套現風潮

2011年1月17日,大元公告將收購新疆世峰黃金52%的股權。收購珠拉黃金與世峰黃金的雙線戰場開啟,再次催化了大元股份的股價。此時,鄧永祥已經是大元股份董事長了。鄧永祥曾有老君安證券、國信證券、典當行的經歷,並通過永盛投資投資過長興實業(000827.SZ,已退市),後續還投資過吳忠儀表(000862.SZ)、贛南股份(000829.SZ)、億陽信通(600289.SH)、*ST光明(000587.SZ)等多只股票。

在2011年1月18日開始到3月29日短短的20餘個交易日中,大元股份股價從27.73元/股上漲至36.13元/股,上漲近10元/股。

隨後,大元股份的控股股東開始了大規模的減持。

2011年3月31日,上海泓澤大宗交易以32.8元減持大元股份700萬股。在此後的一個月內,上海弘澤通過大宗交易等陸續減持2280萬股,套現約6.55億元。

2011年12月8日,上海泓澤與上海旭森世紀投資有限公司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書》,將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1100萬股轉讓給上海旭森世紀投資有限公司,轉讓價格為14.65元/股,總價款為1.61億元。如將之計算在內,上海泓澤累計從二級市場套現近8.2億元。鄧永祥的弟弟鄧永新成為了上海泓澤的大股東,也是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在轉讓世峰黃金股權時,世峰黃金原控股股東核工業二○八大隊(以下簡稱二○八)承諾2011年1月起的六個月內完成世峰黃金所擁有的採礦權儲量不低於20噸的勘探報告,以及2012年12月以前提交黃金遠景儲量不低於40噸的儲量報告。時至今日,儲量報告的問題似乎已被參與大元股份炒作的各方遺忘。

在拿到回購協議及二○八的礦產資源承諾後,趙曉東決定以5000萬元入股世峰黃金20%的股份。

其中伴隨的是大元股份收購珠拉黃金價格從16.75億元到30億元再到8.18億元的蹊蹺估值。而事實上,珠拉黃金與世峰黃金正式的評估儲量報告與評估報告均至今未能出爐。大元股份的董秘朱立新向記者確認,目前兩家黃金公司,都沒有儲量報告。

北京深石律師事務所律師邱嘉煜告訴記者,投資者依據上市公司公告所做承諾做出投資判斷,但上市公司未能屢諾,涉嫌虛假陳述,「最高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若干規定》中雖然有前置條件,但是我認為,如果投資者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可以提起訴訟。」

對於鄧氏兄弟而言,一旦此次增發完成,一個現實的結果是,鄧氏兄弟將以套利5億元、浮盈近億元之後,依然保留5000萬股大元股份而繼續成為實際控制人。

舉報與官司

趙曉東錙銖必較的是世峰黃金「齊求3號黃金採礦權」。

本報依據公告和之前的收購價格測算,該採礦權保守估計4000萬元,不過在大部分高管不知情下卻被大元股份以350萬元拱手讓給華業地產(600240.SH)旗下的華業礦業。

事實上,受大元股份之托,2011年1月28日趙曉東出資5000萬元,以參股資金形式購得世峰黃金20%股權,雙方背書以一年期為限大元股份以7500萬元回購。

但這份回購合同雖然有鄧永祥與袁野的簽字同意,卻因未經大元股份董事會審批、缺乏定價依據而被上市公司公告否認。

趙曉東隨即報案至當地公安,並一邊訴訟,一邊將世峰黃金違規轉讓「齊求3號黃金採礦權」侵害投資者利益之事向上交所、證監會舉報。

趙曉東在舉報信中指出,大元股份控股子公司世峰黃金齊求3號金礦,在事先未履行(經過)任何會議決議等法定要件、在世峰公司股東及世峰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不知情情況下、缺乏法定前提之下而被相關人員秘密加蓋公章後強行轉讓。「監管部門來公司做了調查。」大元股份董事長洪金益向記者確認了該信息後掛斷了電話。

接受記者採訪的監管層人士確認接到了趙曉東的舉報,但稱最終結果目前不便透露。寧夏證監局一位人士表示:「證監會領導已知道此事。」

對於回購協議,大元股份又於9月20日公告鄧氏兄弟控制的大股東上海泓澤願意繼續履行回購義務。

事實上,在大連實德套現離開後,大元股份的高管更換猶如走馬燈。2011年4月19日,董事長趙海,監事會主席凌湧辭職;3天後,董秘張冬梅辭職;2011年11月29日董事長鄧永祥辭職……期間,公司明面上的實際控制人也是幾經易手。而在2011年10月,因信批等問題,大元股份時任董事長鄧永祥及財務總監魏明傑遭到了上交所的公開譴責。「我不相信大元股份控股股東的兜底協議。」趙曉東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49

匯豐考慮拋售近百億美元平安保險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959

匯豐正考慮出售其所持有的價值93億美元的中國平安保險的股份。

匯豐週一在一份聲明中說,「匯豐不時會收到對其持股的接觸,匯豐證實正在進行商討,最終可能會出售這些股份,也可能不會出售。」

香港經濟日報和香港信報都報導說,控制Charoen Pokphand集團的泰國億萬富翁Dhanin Chearavanont是一個可能的買家。

匯豐在2002年以6億美元收購平安10.1%的股份,2005年又花11億美元將其持股增加至19.9%。2010年平安發售股票匯豐未認購,持股比例降至15.6%。

目前平安在香港和上海同時上市。匯豐持有40%的平安H股,佔整個公司15.6%的股份。按照H股最近一個月的平均交易價61.42港元,這批股份價值約為98億美元。

週一收盤中國平安H股下跌1.93%至58.45港元,按此計算這批股份價值93億美元。

去年匯豐宣佈大規模成本節省方案時,該公司首席執行官Stuart Gulliver說匯豐沒有計劃出售平安的股份。

平安是匯豐在中國的第二大持股。匯豐在中國的第一大持股是交通銀行。目前中國允許外資銀行持有中資銀行股份上限為20%,匯豐稱如果監管部門批准,他們願意增持交行。

除了交行和平安股份外,匯豐還持有8%的上海銀行的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31

中石化:收購尼日利亞油田股份獲1億桶開採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985

WSJ: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週一表示,其收購法國道達爾公司尼日利亞一油田區塊部分權益之後,將獲得約一億桶的可採儲量

可採儲量代表在現時科技水平下,所有可開採的油與氣的總和。

中石化的全資子公司,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為道達爾在這一區塊20%的開採權益付出了24.6億美元。該名為OML138的區塊位於西非海域尼日爾三角洲盆地。

中石化表示,該區塊的主力油田自2012年2月下旬投產後,油田管理和生產運營平穩,目前權益產量2.4萬桶/日,區塊高峰權益產量預計可以達到2.6萬桶/日。

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在2012年目標開採2700萬公噸原油,約合每日54.2萬桶。在2011年底,該公司在23個國家總共擁有47個海外項目。

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計劃在2015年之前將其海外原油年開採總額翻倍,達到5000萬噸每年。2011年其開採量為2288萬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56

中石油擬16.3億美元收購必和必拓澳洲LNG項目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540

中石油同意以16.3億美元(約102億人民幣)現金收購必和必拓旗下澳大利亞Browse液化天然氣(LNG)項目股份,預計該筆交易將於2013年上半年完成。

必和必拓在聲明中表示,這項交易涉及中石油購買必和必拓在East Browse合資公司中8.33%的股份,以及位於西澳大利亞州的West Browse合資公司中20%的權益。

BBG,包括Woodside石油公司和荷蘭皇家殼牌(Shell)在內的公司均為該合資公司的現存參與者,有權匹配中石油的收購請求。

目前這項請求還需要獲得相關監管部門批准。

今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產業併購達到了空前的規模,上週剛剛傳出中海油獲得批准收購加拿大Nexen公司的消息。

中石油希望,在2020年底之前,能夠有半數的石油天然氣都來自海外。

目前,這些跨國企業已經將超過1700億美元投資在了澳大利亞沿海LNG項目的建設,這也意味著澳大利亞有望在2020年之前取代卡塔爾成為世界第一大LNG出口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990

巴菲特12億美元再度回購股份 放寬溢價回購要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573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下簡稱「伯克希爾」)12月12日公佈,已斥資12億美元向長期股東回購9200股,並且改變了今後回購的標準。這顯示出伯克希爾的掌門人巴菲特更願意採取行動改善公司股價表現。
 
伯克希爾稱,已經調整標準,將今後回購股票與票面值的溢價比例由10%升至20%。
 
2011年9底,巴菲特四十年來首次決定回購伯克希爾股票,但只購買了1800萬美元股份。該公司目前市值2220億美元。
 
伯克希爾董事會此前賦予了巴菲特回購股票的權力,但有兩個要求。
 
一是巴菲特回購股票的成本不得超過伯克希爾自己估計票面值的10%,二是伯克希爾的資產負債表上至少持現200億美元。
 
點擊查看伯克希爾12日聲明
 
下圖可見伯克希爾自2011年9月底至今股價走勢和同期道瓊斯、標普500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992

吳長江賣私人股份 德豪潤達接盤雷士照明

http://www.eeo.com.cn/2013/0111/238540.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石俊 平息風波沒多久的雷士照明(02222.HK),最近又有新動向。在整個照明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認為雷士發展已經受到制約的創始人吳長江,將自己公司的發展與小家電製造企德豪潤達(002005.SZ)綁定在了一起。

2012年12月27日,德豪潤達發表公告表示,將斥資16.5億港元(約人民幣13.43億元)收購雷士照明20.05%股權,成為雷士照明第一大股東。同時,德豪潤達還將分別向大股東蕪湖經開區光電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吳長江定向增發,吳長江將成為德豪潤達的第二大股東。吳長江保留6.79%的股權,閻焱為首的賽富亞洲及德國施耐德電氣則分別為雷士照明第二及第三大股東,持股18.48%和9.21%。

2013年隨著照明行業競爭激烈、產能過剩,並沒有太多核心競爭優勢的雷士照明的發展也遭遇瓶頸。德豪潤達董事長王冬雷向本網表示,今年將會有更多的照明工廠倒閉, 所有的傳統的照明廠家都不行了,沒有例外,雷士照明發展亦受阻,已經在上下游做好了良好佈局的德豪潤達將會為雷士照帶來LED轉型所帶來的技術優勢,並幫助消化其產能。

而對於雷士照明來說,其經銷商遍佈全國3000多家專賣店,擁有萬餘銷售網點,渠道的優勢正是雷士照明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不想在國內市場殺個頭破血流的德豪潤達,可以迅速利用雷士的銷售渠道,在國內輕鬆鋪貨。而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筆較為合算的買賣,因為自自去年5月雷士照明董事長吳長江閃辭以來,雷士照明的股價一度猶如過山車,從最高的4港元跌至1.5港元左右,目前則保持在2.14港元。

雷士照明與德豪潤達保持著長期的業務往來,王冬雷形容德豪潤達一直盯著雷士照明的發展,但是收購起來只用了很短的時間。「是我們主動找的雷士照明,入主之後,我們作為第一大股東,將會在戰略層面主導雷士照明的發展,當然雷士照明還是吳長江來管理。」王冬雷說對本網表示。

德豪潤達的加入,對於之前出現過董事會間隙的雷士照明,利弊如何?王冬雷坦言,媒體過分放大了雷士照明的矛盾,德豪潤達加入之後,將會盡全力來協調各方面,這也為雷士提供了一個機會,「上個月,我和閻炎,以及施耐德的朱海一直在深入的溝通,閻炎一直在強調,他只是一個財務投資者,是『被董事長』的。如果雷士發生問題,德豪潤達也不存在幫助誰,主要是看誰的觀點對雷士的發展有利。」

據瞭解,吳長江將會在年初回歸董事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81

1985年2月7日: 劉鑾雄出售股份,退出愛美高管理層(更新)


在2年前,筆者提及過當年愛美高上市的事。在留言中,筆者提及「其實那時我跟手找過拆夥的新聞,但找不到,但買華置的卻找到,但劉先生從未出現過在報紙上。 」現在補上。

上市後,愛美高一度上升至4元,並成功配售2,500萬股,集資1億元。其後受到因為對業務策略產生分歧,根據馮邦彥的著作稱,據說是因為吸納煤氣(3)的股份有意見,故到了無法彌補的程度,故劉鑾雄決定退出公司。

1985年2月7日,劉鑾雄把手上6,500萬股,即代表20.8%股份出售予數個基金,出售價每股1.54元,和停牌價相同,套現合計約1億元,劉鑾雄其後和前妻寶詠琴辭任董事,由其當初的創業夥伴,當時副主席梁英偉接任。在此之前,管理層已見有大變動。董事稱,由於事出突然,故此需向證監會及交易所解釋。

當時,劉鑾雄負責銷售業務,但因為梁英偉當時亦有負責部分,且訂單已經安排好,並承諾2年內不會經營和公司相同的業務,故不會對公司經營有影響。另外管理層仍持有超過35%,亦相同對管理情況不會有大變。

但是,梁英偉主政愛美高後,由於港元匯價上升、公司產品滯銷,加上又接到一份署名「關心公司的現職職員」的匿名信,股價大跌,半年內股價已跌至90仙左右。劉鑾雄開始吸納股份,並在半年後,即1985年8月31日購回基金的股權,重新返回愛美高執掌大權,梁氏一派4名董事辭職,之後劉鑾雄把公司轉營為股票及物業投資,購得華人置業(127)控制性股權,並一度取得多家上市公司控制權,並通過多次財技運作,分拆上市、重組收購及售出,成為一代「股壇狙擊手」。

至於梁英偉退出上市公司後,套回資金,又購回愛美高部分業皮草業務,並成立新的工業的業務,生產磁頭,又與另一名夥伴潘少忠合作經營飾品業務,後在1992年分拆為威發國際上市,任副主席,但是在2009年10月辭任,但仍為第二大股東。

這個故事好像吳長江(2222)的爭權故事,回過頭來看,爭得到未必好,爭唔到又未必差。爭到那位錢是多了,但是其他野就不是太好了,好像不開心,爭唔到的總算有個美滿家庭,生活愉快,這就是等價交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0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