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圳電動出租車草根總結: 行者展熙

http://xueqiu.com/2904692892/24351848
$比亞迪(SZ002594)$  深圳電動出租車草根總結:
結論一:深圳市政府推廣力度大,配合相應的財政補助。
結論二:的士公司的接受度普遍不高,的士司機對電動出租車有一定的牴觸。
結論三:充電站較少,充電站佔地範圍較大,成為大規模推廣的瓶頸。
結論四:二代比亞迪電動車比一代的續航能力多出100公里,充電時間縮短4個小時,技術的更新為大規模推廣奠定基礎。
以下是整一個結論的基礎訪談,對象是兩個汽油的士的出租車司機,和兩個電動車的出租車司機就。
從司機瞭解到,深圳市政府原打算從2011年大運會開始,5年內將全市的出租車改為電動出租車。並選擇了一家國企背景的出租車公司作為試點,即深圳鵬程。截止到目前為止,全深圳市共有700台比亞迪純電動出租車。作為政府推廣的一部分,一輛比亞大純電動出租車的售價是37萬人民幣,出租車公司出25萬,政府補貼12萬,減輕了出租車公司的換車成本。
 全深圳有一百多家出租車公司,現階段只有鵬程一家經營純電動出租車,且全部分佈在關內,關外尚沒有。其他出租車公司,普遍接受度不高,原因在於,這些公司的資金背景不如鵬程雄厚,25萬元購買一輛電動車,相比於10萬元購買一輛汽油車,前期成本足足高出150%。同時,汽油車的司機對於純電動車有所顧慮。主要顧慮是以下兩點:
一是輻射問題。據汽油車出租車司機原話,純電動車的輻射很大,甚至影響性功能和生育,一般選擇的司機都是婚後且有小孩的人。(有可能出於同業競爭關係,動機存在值得商榷之處,只是表達一種普遍顧慮)。
二是著火爆炸問題。自從去年526比亞迪爆炸事件之後,曾一度見電動車而遠之的景。現在大家已經淡忘了這件事,但是從司機角度來看,仍覺得電動車存在不安全因素。(這不僅存在汽油車司機,也存在訪談的一位電動車司機)
  另外,電動車面臨另一個問題就是充電問題,據瞭解,現在深圳共有57座充電站,主要分佈在關內,由於出租車司機一般是選擇閒暇時候,客源較少的時候去充電,比如晚上兩三點左右,容易造成充電站緊張,需要排隊的情況。隨著電動車的進一步推廣,充電站的數量也應該相應增加,但是充電站的佔地面積較大,如何在深圳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選擇好地點,是一個問題。加入選擇偏遠的地方建充電站,無疑會增加電動車的充電成本,間接也減少可載客的時間。
 從出租車司機的收入來看,電動車相比於汽油車,收入上沒有優勢,一是電動車每個班大約為350元,汽油車的分子費每個月是270元,加之汽油車每一趟有3塊錢的燃油補貼從消費者收取。同時,電動車每跑250公里需要充一次電,充電時間為1個半小時,一個白班據說要充兩次電。加上充電的時間和路上的時間,實際運營的時間只有8個小時,而傳統車可以連續運營12個小時,多出來的4個小時收入,足以覆蓋油費的開支。出租車收入較低,所以很多老出租車司機不願意換車。
技術進步,政府採購按部就班進行。從比亞迪第一批推廣的電動車,每次充滿一次電,只能跑150公里,充電時長為5個小時。到現在推廣的e6電動車,充電時長為1個半小時,可連續跑250公里,足以滿足市際之間的交通,比如從深圳到廣州。有見及此,政府的採購,也不會一次性大批量就採購現階段的e6,應該是按布就班的推進,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步增加採購量。
 這只是一個小樣本的訪談,數據不夠詳盡,觀點不夠全面,僅供各位雪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50

工作總結(20130708)from 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7m8.html
 

 近幾天研究了禮恩派集團(leggett&platt),並完成了該公司的簡化版模型,大致整理公司從99年至2012年年報,完成了主要財務指標,各類資產佔比情況、經營效率、員工分佈及種類的整理。
   禮恩派集團,自1883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工程產品的開發與製造,目前形成5個核心業務包括:
    1.家居產品部:提供床及家具的構件以及相關消費產品;
    2.商用產品部:提供零售店貨架、儲物架及辦公家具構件和塑料製品;
    3.工業材料部:提供鋼絲、銲接鋼管;
    4.特殊產品部:提供家具生產設備、汽車的座位懸掛、腰部支撐和控制線纜系統。

   模型完成之後,目前有如下幾類問題需要解決:
   (1)07年,ROE、淨利率等關鍵指標為負,但之後快速反彈;08~12年ROE升至近20%,位於歷史最高水平?為什麼?公司有新的強有力的產品推出嗎? 
   (2)員工構成:
     1,06~07年員工人數從3.3萬降至2.4萬,為什麼?之後一直穩步下降至1.8萬,但營收和利潤卻回升,為什麼?
     2,生產型員工數量從從00年2.5萬人,逐步降至1.3萬人,佔總員工數的比重從80%降至70%,why?
     3,從部門員工構成看,specializedproducts部門員工佔比從13%上升至30%,Fixturing佔比從24%降至15%,Unallocated從1.8%升至4.4%。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構性的變化?
    (3)營業收入和成本在2009年有一次快速下降25~30%?是哪一塊業務被剝離了嗎?
   (4)從資產結構來看,公司表現良好。重資產比重從1991年35%以上,逐步降至目前的25%以下;應收款從22%以上降至目前14%以下;存貨從24%降至目前的16%;經營性佔款從16%穩步降至目前的5%。為什麼從中期來看公司資產結構明顯好轉?這和公司產品特性及其競爭力有何關係?
   (5)現金佔比從原來的0.2%上升至12%,這是為什麼?現金佔比提高意味著公司產品銷售旺盛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40

工作總結(20130708)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7fr.html
 很高興成為信璞大家庭的一員,希望以後能夠和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上週主要按照行業的模板整理了三星電氣的資料,並對這家公司以及電能表行業有了初步的認識。按照五力模型分析,電能表行業最大的影響因素即是其客戶(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客戶的需求決定了其產品結構以及相對應的毛利率水平、銷售的季節性波動以及銷售費用的多寡。而客戶的議價能力在2010年實行集中招標後又有所加強。
   從國家電網招標的數據來看,三星電氣、林洋電子、華立儀表和威勝集團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四家公司。簡單按照上文的邏輯,銷售能力最強的公司就可能在長期的競爭中勝出。當然,這是建立在一定研發能力基礎之上的。除此之外,各個公司又有著不同的業務結構。三星電氣也生產配電變壓器,林洋電子則涉足了LED和光伏領域,華立儀表和威勝集團的結構有些相似,產品囊括了水表、燃氣表和熱量表並擁有能源管理等業務。不知道不同的業務結構是否會對其競爭能力產生影響?
   並且,長期來看,行業最終會表現出怎樣的市場結構?這些問題仍需考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41

工作總結(20130710)Steven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8ss.html

今天上午繼續整理了低壓電器行業的競爭情況,我國市場上目前有三類主要的競爭者:一類是跨國公司,佔有了中高端市場;一類是產品較為齊全的本土企業,佔有中端市場;還有一類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內企業,可以在高端市場上佔有一定份額。因此,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具有不同特點的競爭者加以比較,並分析它們的競爭優勢。

下午在導師的指導下重新梳理了三星電氣的資料,發現了自己工作當中的許多不足。首先,對於一些異常數據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其次,競爭者之間的比較並沒有完全地展現,包括它們的產品結構以及相應的招投標情況;再次,由於缺乏對固定資產的分析,並沒有弄清楚公司核心器件的來源,是外購還是自主生產?最後,雖然募投項目是公司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但也未進行詳盡的分析。

總結而言,雖然招股說明書和年報中披露了較多的信息,但沒能充分地利用,因此,以後需要在這些方面多加注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59

工作總結(20130709)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8bk.html

 7月9日,看完了禮恩派公司1997年之2006年年報的第一部分(產品介紹、公司主要業務部門、兼併收購、國外的生產和銷售情況)等,並做了摘錄和筆記。今天還要看07年之12年的年報。

   就目前看的內容而言,這是一家挺有意思的公司。

   1,主營業務的特色。相對其他世界500強公司,LEG公司的主營業務都是些雞頭蒜腦的活。以作床墊裡面的彈簧起家,到2006年發展到五個部門,每個部門的內容也都是做下游製造商所需要的零部件及材料,不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在年報中,LEG表達了他的「心願」:他希望他的下游公司能將能夠將他們的精力集中於產品的設計、發明和創意中,而他的作用就是提供實現客戶天馬行空的「創意」的零部件與材料。

   2,兼併收購的特色。公司在年報中表示,目前的2/3的營業收入是由公司歷史上兼併收購的企業貢獻的,可見收購擴張在公司戰略中的地位。從97年開始(之前也有,但是沒有電子版年報),公司顯然掀起了一輪兼併收購浪潮,97年39起,98年17起,99年29起,等等。但是公司對收購對象有清晰的等位,對收購步伐的考量也很明確。(1)只收購中小企業。主要目標是年營收1500~2000萬美元體量的,歷史上超過1億的併購只有4個;(2)不會對收購步伐作出規定。即,機會主義,有便宜、合適的就收,沒有就不干。所以,這十年每年收購數量差別非常大。

   3,海外擴張的特色。公司策略是緊跟自己的客戶的步伐。如自己主要客戶席夢思等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擴張,那麼公司一定要在客戶附近設廠以保持客戶的粘性。為此,公司特別強調了一種風險:即如中國市場發展過快,自己客戶產品產量迅速擴張,而自己彈簧產能難以跟上的話,公司將遭受市場份額減少的損失。

    今天將餘下年報相關部分看完,看看近期公司的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60

工作總結(20130710)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91j.html

  7月10日主要工作是閱讀分析了LEG(禮恩派集團)2006年至2012年第一部分的年報,包括(產品介紹、公司主要業務部門、兼併收購、國外的生產和銷售情況)等,並做了摘錄和筆記。因為公司戰略上出現重大調整併且披露信息大量增加,所以閱讀速度有所放慢。

   從06和07年開始,公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變化:

   (1)戰略調整:公司管理層重新設立目標和評價體系。重視total ShareholderReturn,從曾經的快速大規模兼併擴張調整為:重視營收增長,利潤提高,加大分紅並且開始股票回購。這應該是公司從97年之後的一次重大戰略調整。從財務表現看,以此為轉折點,公司結束了從1991年至2006年的營業收入(從12億美元至最高52億)和淨利潤(4000萬美元至最高3億)突飛猛進,毛利率和ROE緩步下滑的局面;在經歷了2008年大危機之後,公司營業收入逐步降低,但經營效率(周轉率)、ROE等明顯好轉。

    (2)外部收購:公司在09、10、11和12年實際上停止了外部收購行為,這與97年至2006年的收購狂潮形成鮮明對比。

   (3)內部精簡:將公司內部部門分為四檔:Grow、Core、Fix和Divest。其中Divest是將裁撤、出售的部門;Fix是經過短期考核之後,仍然沒有起色,也將淪為Divest類。其中最大的裁撤試講曾經的5大部門之一的AluminumProducts segment。 

    7月11日的主要工作,是用文字表格的方式清晰的描述出公司演進的歷史,以及公司策略的調整。

    還有就是公司管理層討論也要開始細細梳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65

民營老闆十年創業總結:毫不勵志 絕對厚黑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35.html

如何成為大老闆?如何開一家自己的工廠?這些問題你想過沒?一位創業十年的民營老闆@langding007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回答了這幾個問題,涵蓋了從成立一家工廠到經營、處理各方面關係的方方面面。

其總結最早發佈在天涯社區,九個頭條編輯進行了整理。

一、如何成為大老闆?

先註冊個五百萬的公司。這個別問我怎麼註冊,這個都不知道,回頭問知道的人。租個場地,進一批貨,鋼材或者鋁材–比較好賣的,可以放得久的,期貨市場上能見到的,不太容易壞的。一般是螺紋鋼,或者煤炭。

一般很多人都是借一批貨。進貨的錢都沒有,互保,或者擔保公司,以公司和互相聯保為保證,以貨品為抵押物,很可能進出庫清單都是假的。

以流動資金貸款的名義,貸500萬,一般經過銀行客戶經理和擔保公司的盤剝,只剩下400萬多一點。這樣你的戶頭就有400萬了,買量寶馬,一塊好表,勞力士什麼的,泡一兩個漂亮的MM,跟上游國企關係搞好來,佘一批貨到自己的堆場。

創業首先要自己會泡妞,懂交際,自己都不會,你讓客戶怎麼泡?

繼續找銀行。拿一百萬放兩分的利息,保證生活,你有一年的時間搞定銀行和上游國企,你的鋼材是賒賬的,也算是租的,根本不算是你的,因為鋼材只是抵押品,不是用來賣的,還可以退回去。

門面做起來,繼續抵押。目前來看,買地和寫字樓都不會虧。地價上漲,你賺了;地價下跌,反正也不是用你自己的錢去買的。還銀行了,目前還沒碰到。你手頭有一千萬了差不多了吧?

繼續結交權貴,找項目。插暗股給公務員。

二、為什麼要有一家自己的工廠?

從所得稅上講,商貿公司比工廠要有優勢。商貿公司一般所得稅定稅額是4個點。而一旦你的營業執照裡出現生產,或者你的公司是以工貿命名的,那麼這家公司在稅務局那裡就是一家生產型公司,所得稅是5個點。

工廠的優勢?

優勢1:同樣的商品,從上游採購商處採購,比從上游的供應商處採購配件來組裝,行業平均的採購成本要高5個點。

優勢2:一般而言,除非你是很大的貿易商,否則要從工廠處賒賬極難,一般的貿易商會給人皮包公司的感覺,而如果你是一家工廠,一般而言,從上游採購原材料都可以從供應商那裡得到賬期支持。

優勢3:工廠比較容易獲得銀行的支持。目前銀行業的互保規則是,四家互保,而工廠只需要三家 ,銀行內部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傾向於向工廠傾斜而拋棄貿易商。

優勢4:較易取得政府的支持。因為工廠一般意味著能夠大量解決就業問題,同時也意味著有更多的工人能夠交社保這些,政府比較在意這一塊。同時,工廠可以聘用一些殘障人士合理避稅。

優勢5:貿易商的賬目簡單,貨品單一,極易被稅務局查賬。而工廠生產過程,是一個原材料到新產品的工廠,中間有很大空間可以操作。

三、如何成立一家工廠?

當你打算做一家工廠,你自身需要什麼條件:

條件1:你已經是某一商品的大貿易商,自己覺得有足夠的市場支撐自己成立一家工廠。

條件2:你是一家單位的採購,採購某一產品自己有很大的權力,比如紙箱等,那麼你就可以考慮,自己成立一家紙箱加工廠(不過現在紙箱審批很難,好像要通過林業局)。

條件3:你是一家公司的技術人員或者工人,對某產品生產工程瞭如指掌,對於供應商你也非常清楚他們的價格,自己核算後,認定開工廠可以賺錢。

(問下做商貿公司同時開十幾個皮包公司的作用?)

皮包公司多數是用來一、銀行互保,二、轉移資產,三、製造現金流 。當然那些騙錢的這些的,我就不說啦,太多了,還有部分是賣發票和搞承兌匯票的,這個比較專業,以後再說。避稅主要還是靠關係和政策。

下面講開工廠的過程:

1、註冊一家工貿公司,這個我們以前有說過,交給專業的人來做,一般一千塊以內搞定。如果要幾十萬或者上百萬的註冊資本,這個要多交錢,大概三十萬註冊公司要有一萬左右的費用,各地行情不同。

2、租用一個場所,辦公和開工廠用。不太建議租用正規的地方,費用過高,另外也容易被人查稅。可以租用普通的民房、城鄉結合部的舊倉庫什麼的,公司可以註冊到別處。

3、瞭解整個工藝流程,按照工藝流程招聘工人,一般開始三四個就夠了,現在工人很難養,大家要注意。建議啥保險不用交,工傷保險一定要交,做工廠這個非常重要。

電力方面供應確實需要考慮,但是這個不是主要的,多數的加工廠,一般民用電夠了

開始其實自己就是工人,招一兩個,不要外包。外包沒意義,兩三個工人也沒人包你用,外包主要針對大量用工的。剛開始,技術很簡單的,城鄉結合部村裡找一兩個人,稍微教一教就可以了 。

4、尋找合適的供貨商,原料供應商。一般原料供應商處都可以賒賬。因為原料供應商首先是大批量供貨,生產量大,很難停工,停工意味著損失,其次是原料供應商的客戶,主要是工廠,民用產品不多,因此主要是大客戶銷售,所以一般都可以賒賬。

5、一切就緒,試生產,同時尋找銷售商。這裡要說明,如果你原來就是一家大貿易商或者你本身有關係將產品做進去,那麼主要在試生產,可以邀請有經驗的師傅指導一下,給他們包個紅包。

如果你本身是師傅,那麼你的重點一定要去尋找銷售商,或者與銷售商合作,乾股給人家或者暗股。

四、如何做工廠工藝管理?

1、工藝儘可能簡單

剛開始做工廠,一定要選擇重要,但是最簡單的一道工序來幹。半成品到成品,千萬別一步到位,所有的工藝都自己幹。比如:工業品的組裝,做包裝泡沫的熱成型,做紙箱的一次成型等等。

如果能夠拿到很低的價格,也可以找人代工,先打開市場。我上面說的,其實說白了就一道工序,不需要很高深的技術,或者手藝很高的工人。如果你是半成品,加工時也儘量簡單,例如沖床沖一兩個洞、塑料機一次成型。

2、儘量少用技術工人

首先是有技術的工人不好請,一般有技術的工人現在很難找,不好請,特別是類似於翻砂、數控以及化學工業的一些危險工藝,這類技術工人很不好找,除非初期老闆你自己能幹。

其次,特別危險的工藝,儘量用設備代替。因為現在一個工人受傷,老闆傷不起,增加一台設備,比如安裝一個安全工裝,增加不了多少成本。

3、工廠中的人員管理

要訂立嚴格的考勤措施,堅決杜絕工廠小幫派的出現,一旦出現這個苗頭,老闆要當機立斷消滅掉,直接開除掉,一定要果斷。

工廠的人員一定要招老實肯幹的工人,儘量不要找年輕人,特別是沒結婚生育的女人,沒結婚的女人,家庭觀念不強,玩心重,而且一旦結婚生育,你是得給她發工資的。

最好的對象是三十多四十歲的時候這些人。

工廠就是三四個人,也可能出現幫派,特別是一些人與社會人員勾結,工廠招人一定要單純

我有碰到一個女人,給三千工資不知足,她只是個大專,直接說喜歡大城市,有個人一搭就跟著跑了,這種人用不長。

沒有家庭的小年輕也一樣,沒有生活壓力,對於工作不會非常盡心,一般來說,三十到四十歲的人,無論男人女人,出來打工,多半是?家庭壓力較大,上有老下有小,他們會努力做事,一般也不敢鬧事情,因為關乎整個家庭的吃飯問題。

我就有碰到工人,直接說,有活幹,讓我一個月不休息都行,他們真的是缺錢,會好好幹的。

五、工廠中各種社會關係的管理

既然是開工廠,工商稅務這些肯定會常來,一般沒什麼事,他們問題就跟貿易公司一樣沒什麼。相對於貿易公司,工廠更重要是一些其它的部門。

1、消防:這種人其實很不好搞,說白了就是要錢。

不過不能得罪,該買的防火啥的,都要買,如果是故意難為你,你還是好好的孝敬一些。

2、環保:現在環保這個衙門也是變著法的要錢,不過一般沒人舉報沒事。

3、本地的村委會、中小學

這些人一般都是需要一些贊助,村委會多多少少贊助一些,學校嘛,你們自己看看愛心就可以了,這個不強制。

4、當地的社會勢力:這些人需要熟人去做好他們的關係,適當的送一些禮品,不搞僵,一般不為難。

5、安監:沒出事一般他們也不找你。

一年贊助的錢,幾千還是要的,所以一般工廠都是開在自己的地盤上,幾千真心不多,主要是別惹事 。

六、工廠特別注意的事情

1、防火;2、工傷

一把火一燒,啥都沒了,特別要注意防火,特別是有吸煙的工人,一定要防止他們抽煙,或者乾脆設定吸煙區。

工傷也是企業主傷不起的,一般出了工傷,至少10萬以上才能搞定。

七、工廠的管理

1、嚴格考勤制度:一定要把工人看成是機器人,嚴格考勤制度,不允許工人懶散、鬧事。

2、嚴格工藝流程:就是工藝流程一定要嚴謹,對於消耗品,工廠主自己要有數,消耗多少是正常的,很多工人會偷。

3、採購交給自己來做:銷售和採購一定是交給自己來做的,特別是採購,油水貓膩極多,給最放心的人都不行,畢竟人嘛,只有最放心自己。

4、工廠主自己一定要親自監工,要勤勞,如果一個工廠老闆經常不去,基本不可能能夠做好。你自己當工人也可以理解,老闆都不在,我那麼用心干有啥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47

工作總結(20130715)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cbn.html
 

今天主要完成了97~12年主要領導人的表格,閱讀了97年至03年年報中管理層經營部分。

   與上一個整理的公司Natuzzi的管理層變更相比,LEG公司體現出了一個相對成熟、穩健型的企業領導層更替的特點。

   (1)領導層結構穩定。16年的年報顯示,公司前5名的主要領導者相對穩定;隨著CEO和Chairman的退休逐次更替。

    (2)更替節奏正常。從97年~12年,經歷三人領導人。HarryCornell在2001年73歲退休,67歲的Felix Wright接替;2007年felixwright退下(71歲),由David Haffner接任(55歲),一直執政至今。

   (3)新領導人有長期做主要副手的經歷。02~07年的CEOWright在前人CEO(cornell)手下長期擔任二號領導者;而08~今的新領導者(Haffner)則是在cornell手下長期擔任三號領導者;在Cornell退休之後,Wright升任CEO,Haffner任二號副手。

    這個有點像一些國家的政權體制,為了培養一個新的領袖,這個未來的領導者需要在前人領導的指導下度過較長的「儲君」時期,熟悉公司業務、架構,培養領導才能。目前還不太清楚形成這種相對穩定的更替模式的背後原因是什麼。是家族商量決定?還是其他。

     今天還要把剩下的年報的管理層經營部分讀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332

工作總結(20130716)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d1h.html

16日基本讀完了LEG公司年報的管理層分析部分。

   通覽1997~2012年管理層分析部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司05~06年醞釀,07年開始堅決執行的戰略調整。

   這個調整主要內容是暫停了97~05年的快速擴張、併購戰略,開始精簡、合併和裁撤非重點部門、冗餘機構,甚至將AL部門整個打包出售;調整了公司核心目標,重點以股價和分紅表現為考核目標。  

   這一關鍵性的舉措使得公司在08~09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及時剎住了自己的腳步,不但相對從容的度過了難關,而且08~12年公司財務指標快速回升,ROE從7%提高到17%,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在員工減少25%(較2007年)的情況下,淨利潤也接近歷史最高水平。

   幸乎?運乎?或許在一片喧囂的經濟週期頂部勇於踩剎車、採取收縮戰略,調整公司發展的腳步,是一個優秀的公司必備的素質。

   而我們這些初學者只能先從外部觀賞其表象,在驚嘆其勇敢、精準之餘,如果能琢磨出其內部決策的邏輯之一二,實乃大幸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15

工作總結(20130717)Steven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dne.html

今天整理了公司的歷史及其股權結構。正泰電器的前身是求精開關廠,創始人是南存輝和同學胡成中。1990年,工廠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即成為現在的正泰電器,另一部則是其競爭對手德力西。這兩家公司的快速成長都伴隨著大規模的併購。當時的樂清市有很多生產低壓電器的廠商,但質量參差不齊,兩家公司利用這一機會大舉併購,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資產規模。按照經濟學的邏輯,併購的動力就是規模效應,這種規模效應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產上的,所謂的邊際成本遞減;另一方面則是品牌上的,大公司的品牌更值得信賴,邊際收益遞增。不過,外資併購本土競爭對手的動機更值得思考。如果外資公司的技術水平更高,那麼技術就不應是併購的主要因素。簡單地說是渠道因素也有些籠統,渠道到底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今天再次梳理了一遍招股說明書,發現了有意思的地方,即正泰電器與其經銷商之間的合約。在經銷商的權利與義務中寫道,「經銷商承諾不與正泰電器的其他授權經銷商進行價格競爭」,「產品零售價格由本公司確定,未經本公司書面同意,不得變動價格或以附贈商品等方式變相調動價格。」如果實際的執行情況和合同所約定的一樣的話,那麼可以斷定正泰電器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這兩條都是轉售價格維持(RPM)合約中的經典條款。只有當生產商有一定的壟斷勢力時,其對經銷商的競爭限制才有效。接下來的問題仍是,這種優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