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工作總結(20130722)Steven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gy8.html

今天在上週工作的基礎上重新對正泰電器的投資情況做了梳理,把每一家新設立公司或被投資公司的主營業務進行了歸納,並總結了這些公司與原有業務之前的聯繫。簡單地劃分,可分為市場開拓和產品研發兩類。諾雅克電氣的設立即是進入高端市場,在原有中端市場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正泰電源系統則以逆變器這個新產品作為突破口,進入光伏這個細分市場。當然,市場的開拓也以產品研發為基礎。近期收購的中控技術和新華控制技術都以控制系統見長,實際上就是一種工業領域內的通信技術,這也正是低壓電器智能化的一個發展方向。

如果進入高端市場和控制系統的研發都成功的話,可以預期,毛利率應該有較為明顯的提升。一方面,高端市場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另一方面,依賴於控制系統技術的業務即是所謂的行業解決方案,這一塊業務的毛利率也較高。不過,問題又來了,這兩塊業務可否共用現有的銷售渠道呢?如若不可,那麼新建渠道的成本和風險又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014

工作總結(20130722)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h83.html
今天開始研究黃金行業。以前在券商有所涉獵,但無奈工作性質所限,研究淺且泛泛,這次但願在和前輩高手的交流中能有所提高。

   今天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前輩徐總的一些觀點,整理了1/3~1/4他微博中關於黃金的論述。

   很明顯,徐總對於以美元為代表的紙幣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由此延伸出來,對與一切以美元計價的商品的價格表現充滿懷疑。所以,他認為主要商品以黃金為錨,才能更加深刻的反應其價格波動,因為黃金是終極貨幣,雖然......雖然黃金也是一把不太精確的尺,但總比各種紙幣好得多。

   由此引伸開,因為世界信用貨幣的「無恥」,中長期來看「美元們」必將成為廢紙,黃金價格不僅中長期有保障,而且在所謂「審判日」到來之時,黃金將成為平凡老百姓一家老小的最後依靠,所以徐總建議將家庭財富的5%換成黃金,以作最後的稻草。

   

   先寫這麼多,今天主要任務是全力將徐總在微博和博客中關於黃金的論述整理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96

工作總結(20130723)Steven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hvk.html

   繼續整理有關競爭的問題。實際上,競爭的問題既可以從上下游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從產業內部的競爭關係來看。

  在正泰的下游,分銷商的利潤來源為兩部分:產品的銷售溢價和從供應商獲得的銷售折扣。根據眾業達的年報,這兩個部分加起來在7%~10%之間。不知道這塊利益蛋糕在正泰和經銷商之間如何分配?另外,生產成套產品和系統集成的毛利率也有18%,這一塊應該是正泰可以涉及的領域。

  在正泰的上游,電器檢測公司也佔據了一定的利潤空間,如電科院。在低壓領域內,目前主要為強制性的檢測,也就是電器產品所要達到的3C標準。正泰想佔據這塊利潤的可能性不大,不僅僅是技術原因,檢測機構也需保持其獨立性。

   產業內部的競爭關係如何呢?收集了正泰主要競爭對手的投資、收購情況。施耐德在2010年併購了阿海琺的配電業務,2011年併購了生產中壓變頻器的利德華福,但西門子和ABB則沒有什麼動靜。從這些仍看不出行業的發展趨勢。另一個衡量競爭的角度是比較經銷商網絡,比如經銷商的數量,但是由於各個經銷商的效率不同,簡單的數量並不能說明問題。另一個方面是產品的質量,同樣,從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數據來看,都沒有劣質產品,因此,也沒什麼差別。今天需要繼續努力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537

工作總結(20130723)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hvm.html

今天基本看完了徐總微博中關於黃金的內容,原計劃是一起看完博客相關內容,但發現微博中很多與網友的對話也比較精彩,所以花的時間比較多。
   大的邏輯很清晰:所謂黃金價格不過是黃金與美元之間的一個比值。美國持續透支信用導致美元中長期看是廢紙,在這個過程中大的趨勢是黃金對美元的比值必然持續上升。表現形式是黃金的價格不斷提升。但前一段時間黃金價格人為的過於高昂,從高位下跌回調也是必然。所以,從價值上講,黃金繼續提升(相對美元,實際上黃金就是黃金,無所謂升貶值,因為他是最後的貨幣);從價格上講,黃金將下跌(擠出曾經的泡沫)。
  徐總還有一個觀點,就是所謂參照系的選擇,即是用黃金來衡量製革世界還是用美元來衡量。這個沒有辦法,因為我們這代人或者這兩三代人出生的時候就被灌輸美元的概念,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認為美元是衡量事物價值的尺度。這個可以說是美國人當年憑藉自己的實力偷換(或者說"明搶")的概念,這麼多年美國人憑藉這一點獲利無數(主要通過美元貶值)。所以美元是一把很爛的尺,只有黃金能夠相對公允的表達。
  今天主要工作是看完徐總博客中關於黃金的部分,並整理在excel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538

工作總結(20130724)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ij7.html

   看完相關黃金的觀點之後。我現在有幾方面的問題:

   1,過去數年是因為龐大的黃金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快速擴張導致黃金價格被認為推高。那麼這個黃金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運行機制、規模以及主要玩家有哪些?如何充當接盤及砸盤的利器的。

   2,美國因素無疑是印象黃金價格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那麼美國人是如何操縱原油、黃金、銅價格的?美國人所謂「套養殺」的步驟具體是怎樣?

   

   這幾天還順便看完了吳曉波那本著名的《激盪三十年》上本,感慨於經濟的力量、市場的邏輯在一幫所謂「泥腿子」、社會邊緣人的掙扎、奮鬥中,在中國經濟總量上佔有了極為重要的部分;並且幸運於我們依然在參與這激盪風雲的後續。這周有空看完《激盪三年年》下半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908

工作總結(20130725)Steven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il6.html

跟導師一起討論了做模板的方法,發現自己之前的做法並不完善。在信息量比較大的情況下,過多的信息會出現相互矛盾的情形。這時,必須要有所取捨,才能形成完整的邏輯框架。但是,更多的時候是陷入細節當中,迷失方向了。因此,做下一家公司的模板時採用導師推薦的方法,前兩天大量地閱讀信息,並不急於下結論,信息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後,也就有了相應的重要性排序,然後再將這些信息按照邏輯整理出來。

對公司的分析應該是先有個預判,然後再用嚴謹的研究方法對其證實或證偽。這也算是對研究方法的一點小的心得體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909

工作總結(20130731)Steven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mtb.html

   今天將之前兩天收集的有關正泰太陽能的資料整理了一下,發現了昨天的一個錯誤。光伏電站建成後並網收取電費的模式並非BOT,而是IPP(獨立電站運營商)。根據互聯網上的資料,正泰在杭州東站的屋頂光伏電站的總投資額為2.5億元,光伏電站的生命週期一般為25年,其年均發電量約1000kwh。但是,按照1/度電的標準,這個項目豈不是虧損的?沒有查到這個項目具體的上網補貼電價是多少。

   繼續思考有關下游市場結構變化的問題,之前關注到了正泰電器2009年開始的銷售快速增長以及整個低壓電器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下游集中度的提高是一個思考方向。細讀了正泰的招股說明書,發現其中有一句「受惠於終端客戶逐漸增加的向單一品牌製造商集中採購全部產品的變化趨勢。」對比著看施耐德的歷史,施耐德也在2008年開始了向系統集成商,或者是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變。不過,並沒有資料來佐證這一市場趨勢的變化。另一塊可注意的變化是工業用戶在2000年後的崛起,這是否也是下游集中度提高的緣由之一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80

工作總結(20130730~0801)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nww.html
這幾天生病加雜事,耽誤了不少時間。
總結一下最近三天的工作:
 
  1,整理好了紫金礦業\招金礦業\中國黃金國際\靈寶礦業四家港股黃金公司的簡化模型;
   2,總結了四家公司目前的儲量水平\歷史產量情況。
   總體感覺,國內黃金行業基本被兩大巨頭----中國黃金和山東黃金壟斷,基本上優質的黃金礦資源都被兩者瓜分。其他一些地方型黃金企業或者背景不強的黃金企業,都被擠到港股上市,並且主要擴張資源的方向是海外----因為國內是在分不到半杯羹。
   紫金礦業在資源方面面臨的挑戰最為嚴峻。他是在四家企業中,唯一一個個礦產金產量出現過下降的企業,這對於以資源擴張和產量提升為主要股價驅動因素的礦產類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
   週五和週末兩天,主要工作是:(1)整理四家企業年報中管理層討論和董事報告兩部分內容,梳理出他們主要發展的思路;(2)對比國內兩大巨頭,和國外的主要黃金公司,看看他們的股價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64

大學生創業為什麼會掛掉?——兩年孵化工作的總結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856.html

簡單背景:

從2011年7月開始,我有幸得到導師的支持,在離北郵不遠的小西天擁有了一塊面積130㎡的空間,開始了我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工作。

接近2年的孵化工作中,我前後孵化過的團隊有16個,成立6個月後存活的有7個,成立1年後存活的僅有4個,其中一個被技術收購了、一個沒融資但實現了收支平衡、一個苦苦支撐著馬上能獲得天使了、最好的一個馬上就A輪融資了。

12個失敗項目和4個相對成功案例,總結出來10個大學生創業教訓:

1. 學生創業不要做上下游對接很重的產品

云端科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項目,他目標是幫你的錢包瘦身,將所有的優惠卡、會員卡、積分卡都放到一個app上。可是項目最後失敗了。原因是:這是資源導向性的項目。他們相當於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點已經很難做,更何況他們需要大量的商家在你的app上登記、更新。而後者偏偏是需要大量社會資源,大學生往往無法憑藉「努力」就能補上的短板。
所以,大學生項目一般只做對接一類用戶。比如,Facebook最初只做大學生,超級課程表也是只針對大學生。

2. 如果你創業方向不是你的興趣愛好,請謹慎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行話也有說「隔行如隔山」。最靠譜的學生項目首先是源自創業者的興趣和愛好。一個不愛看書的團隊,做的卻是書友間的興趣社區;一個自己不玩遊戲的人,卻異想天開做遊戲。真正進入一個行業,需要時間成本,瞭解新概念、瞭解用戶習慣、瞭解潛規則。時間是創業的最大成本,進入一個行業和做你的項目,你能兼顧嗎?

大學生階段,大部分學生對「產品」的掌控設計能力、對「人性」的理解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憑著一股熱情,大家應該從最熟悉、最經常接觸的方面入手,發現過程中很麻煩、很不便利、很難堪的地方,利用互聯網、科技的方式來優化這個過程,使大家(用戶)的生活更加美好。不錯,無論app、網站,都只是一種優化的方式(這是一個月前的理解,最近對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又有了新的體會),他並不是生活的主題。

3. 人員穩定性是學生團隊的最大殺手,而隊長則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重中之重

在每個團隊的最初最關鍵6個月,有超過一半以上(9/16)的團隊發生人員變更。回想文章開頭的那個數據:創業6個月後失敗的團隊數(9/16),冥冥中還是有關係的。兩個數據的團隊不是重合,我們通過觀察可以瞭解到,團隊某個成員因為個人發展目標並不在此,6個月或者一學期過後,他們會由於現實的壓力(保研、考研、托福、GRE)而選擇放棄。並且因為這些成員承擔著項目某一重要部分,而導致項目不得不中止。除非,團隊本身的執行力很高,6個月以內已經做出產品。這個很難,詳細看第4點。

原因很簡單:社會創業者承擔著失敗的風險,創業這事對自己的家庭、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在校學生創業,他們沒有憂患的意識,更多地是試一試的心理。請問,兩軍對戰心理如此,何方可勝?

而過了6個月後,項目的產品出來了,這時是隊長發揮作用的關鍵時刻,項目成敗也取決與隊長。隊長承擔著一個這麼重要的角色:產品設計、部分技術工作、市場營銷、戰略發展、團隊協調。6個月後產品面向用戶、面向市場,技術研發已經變成一個次要的因素,怎麼在有限時間內使項目獲取到一個好的數據、好的口碑,甚至是好的收入,需要隊長超強的前瞻性,指揮好隊員的工作。一個好的項目,他們的隊長無疑都是傑出的,讓人覺得nb的。

4. 第一次做項目?別想多了,就當積累經驗吧。

最初的時候,我認為大學生能夠憑藉自身的學習能力,即使是第一次做項目也能創業成功。但事實告訴我,學生缺乏經驗是最主要的原因。具體表現有:進度無法保證、時間表無限延後,一個學期(半年)都沒做出一個demo,從而團隊心思散渙,進而團隊解散。16個項目中,有7個團隊第一次做項目,最後僅有1個團隊存活(XL-View)。這個存活的團隊也不是一帆風順,期中曾發生一次團隊震盪,幸好負責人和我及時地重組團隊。

所以,想參加創業團隊或者組建創業團隊的同學,看看你這個團隊以前是否都有集體項目經驗(不是學校那種創新實踐項目),而是有否承接過外包?有否做過別的項目轉型而來?如果沒有,你又很想在這個團隊中共事,先別太心高氣傲,第一個項目,先練練手吧。

5. 社交、電商和平台

太多同學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景,但這個願景也是他們當前的目標。這造成了願望太美好,無法實現。他們描述項目最常見的三個詞「社交、電商、平台」,沒有一個項目天生就該如此,這3個詞只是你以後發展的方向。

任何的願景都是一步一步疊加而成的。Facebook當初也只是一個Facemash(比比兩個人中誰更漂亮),沒有社交、沒有分享、沒有登錄。只有2個按鈕,A漂亮還是B漂亮。Facebook也是在這個的基礎上一次一次的迭代、改善、改版做出來的。Twitter同樣也是。這些故事都可以網上搜到。

缺乏將願景細化成一個核心功能真正落地的能力。只做一個核心功能,能夠使你集中力量把這個功能做到最好,一個100%優秀的功能,無疑比10個10%的功能更加吸引人。

6. 優雅地死去

新產品出來前後的運營是學生很大的薄弱點,他們會問怎麼告訴你的用戶呢?

一個百萬PV的網站,用戶並不是天生的。微博火的時候,去利用熱點新聞吸引眼球、去做微博應用然後想辦法上首頁,新浪騰訊2家都多少流量了;微信公眾賬號自動回覆功能編寫了幾百個條;各大論壇、貼吧刷帖,老被刪就去摸GM的上線習慣利用時間差發帖多存留點時間……

「優雅的」學生團隊連去開水房貼上溫馨提示並附上二維碼都不願意去做。他們守著他們的網站,等待用戶的上門。這些髒活、累活,不屑於去做,那些邪門歪道你們更加鄙視(不提倡呵呵),那麼你們憑什麼而活?

創業就像一群人去爭地盤。你可以選擇優雅得像個Gentleman,掏出手帕擦擦槍頭,講究儀式,而流氓上來掄起拳頭就開幹了。Live or die, make your choice。想想這句話後面的鏡頭你就懂了。

7. 活著,比一切重要

同學們一直幻想著這個事情:坐在電腦前,埋頭苦幹幾個月,做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產品,用戶蜂擁而至,投資爭先恐後。或者說,不願意賺錢,也未曾想過要賺錢,認為只要用戶多,以後肯定有盈利的方法。問題是,你能活到以後嗎?

你可以不要冠冕堂皇的辦公場地,但一定要找到一個能夠擠下你團隊辦公的小地方;你可以鄙視各種作秀的創業比賽和電視節目,但一定要抓緊每一次能夠給公司帶來收入的機會;你可以不拿工錢,但一定要推出一些服務來賺錢,即使是小錢。

因為每一分錢,可能幫你解決一個難題。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你連用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又如何能解決更難更複雜的問題呢?

投資人的錢是把雙刃劍,在損害你們團隊的利益的前提下使你們能夠得到生存。這個需要團隊負責人好好思量一下了。

8. 投資人不是創業者的賺錢機器

我們算算學生項目初期需要多少金錢:服務器(100/月)、開發書籍(300)、開發者認證(iOS $99,Android $25)、域名(200/年)加上團隊建設(400)的費用,一年費用大概¥2000元。這是研發的基本費用,可以算多,也可以算不多。但大部分的同學抱著這樣的想法:自己不願意掏這筆錢,等著「投資人」出吧。創業是自個的事情,靠自己的雙手打拚,遇到困難,首先是自己想辦法盡努力地去解決,而不是寄望於別人幫助。要知道,每換回來一次好處,就要給對方相應的回報,沒有人天生義務幫你的。

另外說一個案例,某創業大賽裡面,一個團隊從演講到展示環節都表現得十分好,到了問答環節:「你們通過什麼方式盈利?」回答「融到100萬」。不知可笑還是無奈,投資人成為創業團隊的「賺錢方法」。其實投資人並不是最後給你產品買單的人,投資人是認同你團隊的方向,投入金錢跟你們一起把項目做起來的「合夥人」,你們的區別是,投資人付出金錢,團隊付出實際勞動。

9. 前途十分美好、市場非常宏大

兩年來,收到無數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生的郵件,最常見的一封郵件就是只有一行字「我的想法產品前途十分美好、市場非常宏大,請問可以獲得XXX支持嗎?」這裡要吐槽兩點,一是憑什麼是「美好」、「宏大」的?數據呢?行業呢?證據呢?另外,往往大學生項目存在深深的臆想中,沒有找過客戶、沒有跑過市場,在學校裡在電腦前YY。

二是,如果你要尋求幫助,請務必將你的想法、產品、計劃、目前的階段給對方說明白。我自認為還算比較熱心,這樣的郵件都一一回覆了。如果你的發送對方是你的客戶、投資人,他們會百忙中會如何處理?——垃圾郵箱或者直接刪除。大學生,請鍛鍊你的社交能力,起碼明白基本社交禮儀。

10.技術能幫到你什麼?

13個失敗項目中,不乏技術導向型的團隊,利用自身在實驗室的工作而獲取到的特殊技術,想轉化成面向用戶的產品,而這樣的團隊往往是失敗的。前面講過「技術是一種方式」,換言而之,技術僅僅一種提升程度的手段,人們並不需要活在技術中;觀察市面上流行的app,並不需要多厲害多高超的技術,他們抓住的是用戶的最不舒服的場景,提供最貼心的功能。同時,技術導向型團隊更多是「工程師」思維,為了實現功能而去做功能,缺乏設計和用戶體驗,用戶還沒體驗到該技術的厲害,就早已關掉應用了。

另外說一下,技術導向而成功的項目,一般具有2個特徵:1是技術做到極致或行業內頂尖;2是面向的用戶群不是普通大眾,而是第三方開發商。清華的face++團隊是這樣的例子,他們擁有優秀的人臉識別技術團隊,他們把技術做成開放接口供其他第三方調用。這種類似PaaS(平台即服務)的做法,是技術型創業團隊要好好參考的出路。

綜上所述,我個人總結了具有成功潛質的學生創業團隊應當滿足的3個條件:

  1. 隊伍穩定,不一定要成員齊全,起碼隊伍裡面的人能夠在6個月內以創業這件事為主;
  2. 隊長/負責人必須懂產品,且創業方向是他所擅長的;
  3. 團隊高效的執行力。

16個曾經支持的團隊裡面,我見到完全符合3點的有1個(V電影),符合其中2點的有3個(云印、XL-View、半次元)。一件事要成功,不在於做的事情,而在於「人」本身。各位年輕人,你們認同麼?

當然,不是說方向和做的事情不重要,我簡單歸納了一下未來一年很有可能爆發的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1. 降級

別盯著北上廣了,二三線城市中都是機會,java機時代的電子小說就是一個例子;別只做互聯網應用了,想想傳統行業有什麼弊端和不便,利用互聯網的特性將它改進。

2. 手機作為入口,服務作為商業模式

純app擴大用戶量這種重視線上產品是互聯網老一套的玩法。相信將會湧出一批這樣的公司,重視並提供優質的服務,擁有忠實的用戶,app的地位下降只作為入口。

3. 軟硬結合

這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大坑。機遇在開源硬件的興起、純app市場的飽和、新工業革命的即將到來,坑在這類的項目迭代週期和鏈條相當長,即使有開源硬件,耗時耗錢耗精力也是相當厲害的。參考案例:各種手環、智能手錶、極路由

後記:

2年了,自己本身不愛寫東西,但是得給我和我的小夥伴,還有以後的小夥伴一個交代;終於憋出來這個。挺佩服自己,能將一篇總結從接近2週年寫到過了2週年。2年的心得肯定不止這些,我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寫。所以,歡迎大家跟我探討吧:)留下評論或者郵箱我dennisbear#gmail.com

目前我的孵化方向除了互聯網以外,開始跳另一個坑:軟硬項目。去過深圳、去過創客空間、瞭解過這些創業團隊,也準備聯合幾家大公司在北郵成立軟硬開放實驗室。雖然這是個大坑,但我先跳了,後面再跳的人就有我墊背,他們不至於摔得那麼疼:P

感謝16個團隊,也感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理解,我愛你們:

云印、XL-View遊戲工作室、云端科技、這的云、點睛、老少聯、potato遊戲工作室、來錢快、半次元、V電影、偶遇先生、的感覺工作室、書友匯、易買賣、拯救小扎、QiaQia。

(文章來源:36k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013

工作總結(20130806)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qkw.html

今天整理了靈寶黃金年報,並對比了三家黃金公司財務指標和資源情況。

   目前公司正抓緊回歸A股的腳步。業務發展方向上,國內主力黃金基地礦產金產量約在3噸;吉爾吉斯的黃金公司目前開始生產,12年產量在0.6噸;此外公司還拓展了銅等衍生業務,建設了萬噸銅箔等。

   靈寶黃金與紫金礦業、招金礦業相比,規模小一個數量級,2012年三企業淨利潤分別是1.6億、20億和52億;黃金資源量分別是186噸、860噸、1200噸;礦產金產量分別是3噸、18噸和32噸。

    但10年前,靈寶礦業淨利潤等主要指標還超越招金,是紫金礦業的1/4.客觀上,靈寶礦業在最近十來年的黃金行業「黃金大發展」中被國內同行遠遠甩在了後面。

   就其原因,直接的原因是公司黃金資源拓展明顯不力。2007年至今,公司黃金資源儲備僅從120噸,增加到186噸,50%左右;而紫金礦業和招金分別從640噸增加到1200噸,360噸增加到860噸,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增幅均壓倒靈寶礦業。因為公司資源拓展不力,礦產金的產量也一直徘徊在3噸左右,常年沒有突破。

   從財務指標上看,靈寶礦業的ROE(7%)、毛利率(13%)、員工工資(5萬)等等遠低於同行水平(17%,30%,7.5萬)。

   由此看來,黃金企業發展的最關鍵命門就是資源儲備和擴張。這一點做不好,那麼礦產金產量就上不去,公司各方面指標均全面下降。那麼什麼才是制約黃金企業資源擴張的命門呢?公司出身和背景嗎?也許整理完這些公司的大股東以及大股東的背景,答案會更加清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