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蒙牛霸王的真功夫 - 品質管理的感慨 精工窮人


http://hk.myblog.yahoo.com/Seiko-Investor/article?mid=217


從蒙牛、至霸王、再到真功夫,甚至紫金,最近不少國企紛紛出現品質門的醜聞。

固然,我們得感嘆互聯網散播消息的能力和速度,多虧它的幫助,國內的消息透明度大大增強。也許隔離完全的自由和透明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總算是消息 開放的進步,也是一個不錯的監察渠道。

隨著國內企業陸續爆發質量問題,大慨會再喚起大眾對國內企業生產質量的關注。

實際上,品質問題其實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

良好的品質管理是規範、監管及技術的成果,但它更需要公司風氣、員工教育及管理思維的配合。

良好規範、監管及技術固然可以在生產或公司營運前期減少質量問題。然而,卻是治標不治本。相反,如果管理層對品質有實際的思考及重視(不只是ISO 那些門面功夫),提供足夠的資源教育員工,培養出良好品質控制的風氣,其實很多品質的問題都可以在前期避免,達到治本的效果。

不錯,成本控制是很重要。而良好的品質控制又的確會增加運作成本。可是,在良好品質下建立的聲譽,客戶信心及品牌效益卻是無價的。要是有良好的品質 及聲譽,只要產品價格合理,一樣可以客似雲來。畢竟,人與生俱來就有避免"麻煩"的習慣。

再者,良好品質亦可以有效地避免意外發生,減省了企業處理危機的成本,是"除笨有精"。

毫無疑問,品質管理會是國內企業在未來十年其中一個最關注的問題。尤其是要真正擺脫低價值生產,發展高價值產業,品質管理的重要更是重中之重。

唯望國內的商人在掙錢之餘,好好改善企業的品質管理,為中國擺脫過往低品質生產的惡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51

重績效,更重員工生活品質 張忠謀

2010-12-13  TWM




今年,張忠謀開始要求員工必須減少工作時數,把時間拿來經營家庭與生活;他希望與社會分享他的信仰與價值觀,讓台積電成為社會向上的一股力量。

回任台積電總執行長時,張忠謀曾說,「我將是一名『外向』的執行長,會更積極與外部連結溝通。」因此這一年半,他常出國拜訪客戶,了解市場變化,甚至曾有四天飛三個國家的紀錄。

張忠謀的勤奮,的確對台積電帶來相當大的幫助。今年台積電繳出成立以來,獲利最佳的成績單,而且前三季的稅後純益,高達一二○八億元,更創下台灣上市公司的新紀錄。張忠謀更預估,未來五年,台積電每年稅前盈餘要成長一成。

不只如此,因為張忠謀真正貫徹當一位「外向」的執行長,讓他發現客戶的需求真的很大,也讓台積電的資本支出,從年初規畫的二十七億美元,增加一倍以上達五十九億美元,創下台積電投資新高。

有意思的是,就在張忠謀勤奮不懈之際,對內,他卻開始要求台積電員工必須更重視生活品質。他這麼說,「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應超時工作,最理想的工作 時間,是每周不超過五十小時。」而且,張忠謀不只是講講而已,還真的從自己做起,他先減少不必要的會議,也要求每個會議的參與人數減少。

接著,他在內部推動「八○八」專案,也就是八成的員工每天要在晚上八點以前下班。張忠謀是「玩真的」,他每周與各廠區開會,只要那個廠區超時太多,他就要求主管檢討,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張忠謀認為,大家應把工作之餘的時間,拿來經營家庭、朋友及興趣,如此,才能對自己、家庭及工作都有承諾。「子女都大了,不住在一起,但也經常打電話互相 關懷;至於經營婚姻方面,我估計禮拜一到五,每天要花一、兩個鐘頭,禮拜六、禮拜天則花更多時間。」去年張忠謀的夫人張淑芬,就這麼形容過他,「從他身 上,我看到的是一股更勝年輕人的拚勁;對他而言,重回第一線就是要全力以赴,沒有一絲一毫可以妥協或是放鬆的空間。」但到了今年,已經順利讓台積電重回上 升跑道的張忠謀,顯然想法已不同,或許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年初所經歷的員工跳樓事件,讓他心有所感;他也更願意撥出時間,關懷環保、教育與台灣未來競爭力 等議題。

兩年前,在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告別式上,他就說過,「王永慶是一代巨人,他的過世,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從這段話不難看出,年近八十歲的張忠謀希望留下的,不只是一個基業長青的台積電,他更想與社會分享他的信仰與價值觀。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34

李書福提案背後:品牌高端化和製造品質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9/yMMDAwMDIyNTIyMQ.html

編者按

今年兩會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重申了「發展新能源」的內容,在汽車業界普遍關注並希望「借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全球」的情緒下,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現狀並不樂觀。

十年後中國正在迎來以換購和首次購車並存的二次汽車消費潮:一二線城市購車向中高端品牌集中,三四五級市場仍在延續雜牌叢生局面,二元消費結構正在形成。

在這種消費結構下,合資品牌在堅守有傳統優勢的一二線市場同時,紛紛推出合資自主品牌主攻三四五級市場,擠壓自主品牌的空間。「消費轉型升級倒逼產業升級」的局面正在形成,本土品牌如何應對上擠下壓的局勢?這是十二五初期整個行業面臨的現實課題,

我們發現,在消費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一些企業正在行動。上海汽車堅持中級車的經驗與得失,廣汽從合資經歷中提煉的一次規劃分批發展策略,奇瑞品牌高端化的困惑,吉利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到提出「價值競爭」的經營轉型,長城堅持控制規模只做細分市場的理念,都值得研究。

3 月2日,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進京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攜帶了兩份提案,一份關於「治堵」,一份呼籲「漲薪」。李書福對記者解釋說,「治堵的根本是為了推 動汽車消費,為車企轉型提供引擎;漲薪的出發點是,要提高一線勞動者的社會地位,這是提升中國產品品牌形象的必然要求。」

兩份看似毫無關聯 的提案,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問題——在新的消費環境下,汽車企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李書福所說的新的消費環境與兩件事情有關:2010年,中國汽車年產銷超 過1800萬輛,晉級全球最大汽車生產銷售國;北京出台搖號限購政策後,一月京城新車交易量僅為1.79萬輛,同比下降72%,自主品牌車型銷售受到嚴重 打擊。

前一件事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汽車公司都在關注中國市場,而成長速度相對滯後的中國本土汽車企業正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在幾乎全世界最優秀的跨國車企圍堵下,尋求一條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圍之路。

後一件事情將產生的結果是,在搖號購車政策的限制下,合資品牌生產的中高端車型將很可能成為一、二線城市消費人群的首選,自主品牌產品將被迫轉移至三、四線城市,產業階梯式轉移帶來的二元消費結構特徵,將使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對此李書福在提案中建議:將汽車消費稅轉交地方政府,通過稅收的槓桿調動地方政府治堵積極性,進而對汽車消費採取鼓勵政策,擴大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空間;呼籲提高一線勞動者福利待遇,調動員工生產積極性,從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目標的實現。

兩份提案看似解決目前民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實則是李書福為自主品牌車企的未來尋找出路。而在此之前,李書福為吉利汽車轉型開出的兩劑藥方是:海外併購、實施多品牌戰略。

收購是提升品牌的捷徑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汽車行業「十二五」規劃草案的初稿已經制定完畢,年內將正式出台,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大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發展,這標誌著中國汽車產業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過去五年,中國汽車市場通過吸引投資、刺激消費實現了爆炸式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不過外資品牌依靠核心技術、品牌溢價優勢,是這一瘋狂增長盛宴中的最大利益獲得者,自主品牌車企在整個汽車產業結構中始終扮演低附加值的角色。

「過去,自主品牌車企在低附加值領域中實現了自然擴張和原始積累,隨著『十二五』規劃大幕的拉開,自主品牌車企實現產業升級,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已經成為必然。」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孫健如是說。

而商業嗅覺敏感的李書福早在吉利汽車獲得「准生證」那天起,就在思考低價策略下,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出路問題,儘管此時吉利汽車的口號是「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

在李書福看來,自主品牌車企轉型升級將面臨三大難題:如何擴大市場佔有率,如何提升品牌附加值,如何提高人員素質。這三大難題同時也是自主車企發展的機遇。

經過長期的思考比較,李書福認為,收購一家世界級汽車品牌是中國民營車企在世界汽車版圖中謀取一席之地的捷徑,靠模仿起家的山寨血統畢竟不能帶給企業未來。

所以從2002年開始,預言福特早晚會出問題的李書福,開始窺探沃爾沃,發動所有資源確保收購成功,當時李書福面對媒體經常使用的一個成語是傾家蕩產。李書福對記者說,「收購沃爾沃能夠幫助吉利打造自主品牌,如果這個事情做不成,吉利只有死路一條。」

不光是吉利,近期路虎與長城,斯巴魯和奇瑞相繼傳出合資的消息,這都是中國汽車消費轉型升級倒逼整個產業升級背景下,本土品牌謀求技術 升級和品牌高端化的需要。而且這也不是李書福、魏建軍等企業家的個人想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也曾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說,「吉利是最需要兼併沃爾沃 的企業,但並不是最有實力兼併沃爾沃的。」

《華爾街日報》將這位經常憤怒的「草根」企業家類比為亨利·福特,英國《每日電訊》將李書福列為2010年「五位重量級人物」之中。

這種口碑效應已經開始引得其他自主品牌車企紛紛效仿。捷豹、陸虎意欲進軍中國市場的消息一傳出,力帆、江鈴、奇瑞、長城與其談判合作的消息紛至沓來;斯巴魯國產的想法一表露,北汽、上汽、力帆、奇瑞等車企群起而爭之的局面再次出現。

資 深汽車營銷專家,亞市前總經理蘇暉認為,在新一輪產業結構升級和兼併重組的大潮中,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中國車企正在把未來生存發展的籌碼,押寶在與國際知 名車企的合資合作中。「畢竟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需要時間,彎道超車要等待也要實力。相比之下,面對消費升級的新環境,海外併購、合資合作方式確實能在短期內 提升自主車企的品牌知名度。」

中國製造的轉型之痛

當吉利悄悄為日後有可能收購沃爾沃積蓄力量時,2007年正式提出了戰略轉型的想法。

這一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空前激烈,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以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車企面對不斷下滑的單車利潤,毅然摒棄原有品牌,試圖通過建立多品牌分網銷售模式,重新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品牌溢價能力。

李 書福向記者回憶:「當時如果企業不轉型就是錯誤的發展方向,會越走越沒有信心。」當年五月,李書福在吉利董事會上提出——要實現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 車」到「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的轉變,並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核心競爭力也從成本優勢重新定位為技術優勢和品質服務——引來台下一些高管質疑 「怎麼可能?!」

為了逐步實現戰略轉型目標,吉利首先停止了受品質所限的豪情、美日、優利歐「老三樣」產品的生產,發佈了全新的「帝豪」、「英倫」、「全球鷹」三大品牌。

同時提出到2015年,吉利要實現產銷200萬輛,通過人才培養計劃,開發5個技術平台、15個產品平台,先後投放40餘款新車,使吉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胎換骨」。

兩年後,另一家自主車企代表,奇瑞汽車也加入到實施多品牌戰略的隊伍中來。這一年,奇瑞公司發佈了奇瑞開瑞、瑞麟、威麟三大全新子品牌,並根據市場形勢,對4S店渠道銷售模式先後進行了分網銷售、直營店銷售和建立汽車城等渠道模式的嘗試。

作為自主品牌車企應該做第二品牌、發展高端品牌的倡導者,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認為,奇瑞、吉利等靠低端經濟型轎車起家的自主品牌車企向上走面臨很大挑戰,想不丟失起家根基同時又追求向上發展,另設一個新品牌是比較好的選擇。

不過,蘇暉認為,根據國際慣例,領先的汽車企業集團,根據自身業務單元以及消費者、公眾的差異化需求建立完整的品牌家族體系,並通過品牌打造,提升企業產品的附加值,已經是比較成熟的做法,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通用汽車。

不過自主車企採取多品牌營銷戰略時,並未在市場中處於領先優勢,「走還沒走好,就想跑」這種狀態為今天一些自主高端車型銷量不盡人意的窘境埋下伏筆。

「其 實目前自主車企實施多品牌分網銷售的主要目的是綁定經銷商。以前有些自主車企開發車型比較盲目,數量較多,不同車型的市場反應差別很大,所以就出現了經銷 商『挑肥撿瘦』賣車的情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出現,才想出了分品牌分網銷售綁定經銷商的做法。」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鐘師對記者說。

鐘師認為,新品牌戰略的推出,無疑會增加用戶對品牌的認知成本,具有很大風險,建立由多品牌標識組成的家族式品牌體系尤為如此。

「自主車企轉型升級的關鍵還是回到抓好產品質量、做好服務這些基本功的『修煉』上,即使這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也要使產品質量得到市場信任之後,才有在中高端轎車市場生存發展的可能。」鐘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6

为什么感觉银基的品质罕见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trk5.html

在目前的估值水平上,我观察到的公司都难以和银基匹敌。

 

它属于那种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多赚钱的那种公司,资本投资极少。

看看下面的新闻,五粮液、泸州老窖形象店不用它投资,由经销商投。而他自己投的「品汇壹号」形象店每间才几万块。如果你去看看中升控股每间分店的投资吓死你(招股书:新開每家4S經銷店的平均資本開支約為人民幣40百萬元至人民幣80 百萬元。)。哪怕真维斯这种服装店的投资都是几十万。

 

上市3年来,分配的股息已超过集资额(当然,有些公司拿集资额分红,特别是那些巨额集资的公司,我颇有怀疑,不过银基我还算放心,因为它总共就集了10亿港元而已)。

如果它中报或明年年报还能够派出高息,那就完全确证其优秀了(因为这时已超过融资额了)。

 

唯一的问题是应收帐大增,对此,我有两个推测

1 它做应收帐做假吗?

2 如果不是作假,那能够很好地收回吗?

 

第一个问题,考虑他将今年盈利全部派息,说明盈利真实,因而应收帐也是真实的。 

对第二个问题,同样,其大额派息行为说明银基自己对该应收帐是有信心收回的,至于其信心是盲目乐观还是有依据的我也不清楚。因此,只能推断不知道应收帐是否能够很好收回,但银基有信心。

 

最后,还要考虑应收帐是否代表了经销商过分提前备货,可能导致明年订货减少?当然有这个可能,不过考虑到银基仍然在大幅扩张经销网络,单靠开店收入(暂时不考虑终端销售情况)就足以支持增长。因此,我对其下个财年的增长还是很有信心的。未来情况如何要看其以后发布的报表。

 

考虑到银基的策略,未来可能还有新产品签约,也许还有一些额外的花絮锦上添花。

 

我想,至少值20倍pe吧。

 =============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0

[轉載]良心是中國私募界最稀缺的品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qqw.html

最 近幾個月私募基金很鬱悶,淨值下滑的厲害,投資人的壓力排山倒海,媒體質疑聲浪高漲。從前的股市高手如今回到人間,往昔嘆茶的悠閒從容,轉眼間成了悶拍鍵 盤愁滿屏。我不是坐看風涼,而是憂心忡忡。搞不好,中國投資者會對私募基金也徹底失去信心,就像他們對公募基金失去基本的信任一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當今私募基金界,最缺乏的是良知。良即良心,知即智慧。既沒良心,又無智慧,投資業績可想而知。

今日之中國,隨便再談良心,會引來嘲諷,什麼年代了,勝者為王敗者寇,還談什麼良心?事實上,良心是投資界最稀缺的品質,做資產管理者,如果不重視良心修為,最後除了獨自劃拉了一大把金銀財富外,會成為中國投資歷史上過眼云煙的垃圾。

過去3年來,如果我們回頭去研究一下,私募界的投資風格雖然眾多,但還無外乎價值投資和投機兩種,真正踐行價值投資的私募基金是非常非常少數的。因為08 年對傳統買入持有的價值投資打擊過大,價值投資從最初的邯鄲學步到自我反思階段。而打著價值挖掘的旗號,踐行投機的道路則幾乎是9成以上的私募基金操作之 道。

按說,凡是敢於發行私募基金產品的,沒有幾把刷子是不可能的,也都是股市沉浮了很多年的老手,但為何這樣的高手業績也那麼不穩定,甚至慘不忍睹呢?

這裡面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一、凡是某年業績迅速起來,然後狂發新產品的私募基金是非常需要警惕的。某些私募08年虧損巨大,09年崛起,或者10年崛 起。然後狂發產品,管理資金從幾千萬迅速到20億、30億。任何有腦子的人都想一想,一個人牛逼可以再一年之間迅速轉換嗎?即使能轉換,他的風格能持久 嗎?還有,那一年突然的牛逼依靠的是運氣,老鼠倉還是賭博式的押注?如果不是靠真正的選股功夫和資金管理等獲得牛逼業績,怎麼可能突然管理膨脹了10 倍,20倍的資金規模呢?

中國做私募,有個典型的成名路徑。先自己和朋友湊錢發個幾千萬規模的第一期產品,然後找資金合作,做老鼠倉,迅速把業績做上去。因為第一期資金規模小,容 易靈活機動,加上公募基金有的是良心被狗吃的基金經理,大家一勾兌,業績上去並不是太難。然後利用媒體宣傳造勢,有了知名度後,迅速狂發新產品,從幾千萬 到幾十億也可能就是一年的時間而已。先收取一大筆認購費管理費再說,至於後面的業績好不好,無所謂。

我有時很納悶,這些基金的管理者怎麼能夜裡睡著覺?你住著大宅子,客戶的血汗錢卻一點一點的被虧掉,如何面對?

有一個規律,凡是某年業績特別好,新產品迅速發出規模迅速做大的私募基金,基本都難逃接下來業績下滑的厄運,只有個別的例外。為什麼?

其實道理很簡單,任何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成為前10名,前5名,並不是特別難。高中讀書時,拚命努力,怎麼也考不到第一名,始終在前5前6名徘徊,那個穩穩 第一名的同學,似乎有超人的能力。史冬鵬肯定努力不下劉翔,就是成不了第一。投資也是如此,第二名距離第一名,實際上也隔著鴻溝,看似相差不大,實際相差 甚遠。那麼,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了。如果08年你巨虧,09年是怎麼突然又了神靈相助,能成為第一?如果在08年09年慘不忍睹,卻在10年成為第一?

這就是我為什麼強調良心是投資界最稀缺的品質。因為但凡一個有良心者,必定會自我反省,會知道自己成功在何處。如果那一年的業績出類拔萃,是不是和資金規 模小有關?是不是押寶似的倉位有關,是不是和運氣有關,是不是有非投資本身的功力之外的因素有關?等等。做了醜事不一定可恥,做了醜事,還利用醜事主觀去 圈錢害人就可恥了。

一定會發生的事情是,如果你不是依靠內功賺到的錢,在規模擴大後,一定會還給市場。你本身沒有那麼強的賺錢能力,你去厚著臉皮吹噓自己的業績,能力和預測的天才,圈那麼多錢幹什麼?

任何一個行業的第一名,老大,既然歷史賦予了你在某個時刻的榮光,你就有責任為行業樹立標竿,而不是因為你的倒下,而損傷了整個行業的氣質。

談了良心的原因後,我再談談智慧。中國私募界,絕大部分絕大部分是投機思路。投機思路也不是絕對不好,但能真正把投機持續做好的,鳳毛麟角。

深圳有個私募,幾年來總體業績還是排在前列的,雖然業績前列,也是因為整體業績都不怎樣,瘸子裡面選出來的而已。該基金操盤換手奇高,每週倉位忽上忽下, 非常辛苦,熱點幾乎都過他的手。但為何這麼辛苦,淨值卻不上反下?還有一個私募,淨值每週都下跌,從綜合來看,該基金肯定是技術分析操盤。但任何一個有技 術分析基礎的人都知道,從4月下旬到現在都是空頭單邊下跌趨勢,如果做技術就應該空倉的,為何你還每天不亦樂乎的操作然後虧損?

這些私募基金還好,至少良心是有,每天很辛苦,很敬業,只是效果不好罷了。

還有一個例子,醫藥基金界的牛人姜先生,最近淨值下跌的也很厲害。此人我倒非常佩服,基本面研究精湛,有憤青的可愛。他的基金淨值下跌不是因為良心不好, 也不是因為知識不夠,個人猜想可能跟沒有認識到中國股市往往在某個階段是王八蛋市場,不是按照牌理出牌的。這反映在估值水平上的忽上忽下,忽上了還能忽 上,忽下了還能忽下。所以,算準公司業績容易,算準估值水平很難。導致他的產品可能是選了好公司,但掉進了估值陷阱了,至少是短期掉進去了。

這是吃了缺乏技術分析和市場情緒理解的虧。

丟了良心而吃虧,是惡虧;缺少智慧而吃虧,是善虧。惡虧掃除了,善虧避免了,我們的私募基金界就真正迎來陽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3

「日本的龜毛要求,正是我們進步的原動力」 求品質 土番薯華麗轉身 冰烤熱銷美日

2011-8-15  TWM





邱木城所創立的全台第一個地瓜品牌「瓜瓜園」,不但讓沒落的地瓜產業再度重生,還使農民收入增加三倍。在農業轉型的危機下,他是如何開闢新方向?

撰文‧燕珍宜

紅遍大街小巷的冰烤地瓜,連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都加入販售行列。這幾年,養生風風靡各界,地瓜從窮人家的主食,搖身一變成了養生聖品,甚至連科技大老闆出國都要帶上地瓜。

冰烤地瓜其實出自台南新化的「瓜瓜園」。來到新化,大老遠就看到身材渾厚、個性像番薯一樣憨厚的瓜瓜園總經理邱木城。邱木城有著農民淳樸樂天的真性情,談 起地瓜,他興奮地介紹著:「台灣有三一九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各自的特產,新化的特產就是地瓜,在鼎盛時期,它曾經是全台最大的地瓜粉產地。」眼前這位親 切的阿伯,其實大有來歷,他不但是神農獎的得主,也是新化沒落的地瓜事業起死回生的靈魂人物!

從薯條發想 創地瓜新吃法七○年代台南新化所生產的地瓜,專門供給澱粉工廠加工製造成地瓜粉,鼎盛時期,有三十多家地瓜粉工廠。但因為澱粉工廠是高汙染產業,再加上台灣的人工成本昂貴,因而逐漸外移。工廠外移,地瓜也就無處可銷,農民也頓時失去依靠。

原先賣地瓜的邱木城,看到地瓜農的困境,也同時看到麥當勞等速食店的薯條正當紅,他靈機一動,成立地瓜產銷班,將地瓜變薯條,推介到香雞城、頂呱呱等本土速食店,成功開拓地瓜的新吃法。「當時香雞城計畫展店五百家,所有的地瓜薯條就是由我們供應。」邱木城回憶道。

此外,邱木城還參加了農委會與外貿協會的品牌形象建立專案,推出「瓜瓜園」,成為全台第一個專業的地瓜品牌。深諳農業要有新出路,就必須升級和創新的邱木城,每年都堅持至少三%以上的研發經費,數十年如一日,不斷進行產品研發與採收研發。

關於地瓜產品的研發,邱木城透露,冰烤地瓜的前身,其實是「微波烤薯」,「因為當時大家的想法都一直局限在番薯就是要吃熱的」,邱木城表示,但是這個商品策略其實是失敗的,因為八○年代,微波爐還不是很盛行,因此未能成為明星商品。

而瓜瓜園的明星商品「冰烤番薯」,邱木城則表示,「冰烤番薯的誕生,其實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當日本學者的研究報告指出,抗腫瘤的前十大食品,第一名是地 瓜,第二名是地瓜葉;地瓜於是從「窮人食物」搖身變為「養生聖品」。也讓當時正在參加世貿食品展的瓜瓜園的地瓜,大受歡迎。當時因為人潮太多,微波加熱不 及,工作人員只好直接將冰番薯切片販賣,結果,沒想到口感出奇地好。

獲日本訂單 是進步的動力邱木城乘勝追擊,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發如何保存冰烤番薯的甜度、香氣。最後才正式推出「冰烤番薯」,這個明星產品甚至還接到日本訂單,冰烤番薯的新吃法於是傳進日本。

接到日本訂單,也是讓瓜瓜園「功力倍增」的重要關鍵!邱木城解釋,日本方面可以為了一筆訂單,從種植、管理、採收、加工過程、出貨,每個階段都要親自來台 灣探視,整個流程是嚴密管控,以監督衛生條件、農藥殘留等是否符合標準。更重要的是,日本客戶還傳授瓜瓜園許多加工、包裝等多方面的技術。

「日本的龜毛要求,正好是讓我們進步的原動力,鞭策我們往上提升,所以我們冰烤番薯的品質才能愈來愈好。」邱木城心存感激地表示。也因為拜日本市場所賜,冰烤番薯現在已經成功外銷美國、加拿大、韓國、大陸等地。

如今「瓜瓜園」的地瓜產品琳琅滿目,地瓜酥、地瓜冰、地瓜蜜餞等,邱木城甚至開發出地瓜茶、地瓜酒等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並設立全台第一家地瓜專賣店。

抱持著「窮則變,變則通」的精神,邱木城自信地表示,「農業永遠不怕沒有新出路」。瓜瓜園地瓜產銷班,從一開始只有十個人、十公頃的面積,到現在擴大到二 ○○人、一五○公頃的規模。農民收入,比起澱粉地瓜時期,增加了三倍,也比種稻米增加一‧五倍。而且瓜瓜園是計畫性產銷,從需求去控制生產,因此農民不再 有產銷失衡、瓜賤傷農的情形出現。

目前,瓜瓜園遇到的另一個挑戰則是農業缺工的問題。「登報找工人,一個月來不到三人。」對台灣農業缺工情形的嚴重程度,邱木城表示,農工缺少的速度,如果以前有十個工人,現在只剩下五個,三年後,將只剩下三個。「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邱木城憂心忡忡地強調。

為了克服缺工這結構性的大問題,瓜瓜園很早就開始「半自動化採收」,一千斤的地瓜,過去要六個人採收,現在只要一個人,產能還提高。「以後的目標是『全自 動化』」,邱木城表示。「地瓜全自動化最大的困難點在於後半段的採收,因為地瓜很怕受損,這部分我們還在想辦法突破、克服。」農業要做到從上游到下游,生 產、製造、儲存、銷售全都包,成功案例很少,瓜瓜園是唯一的一家。被認為是沒落農業的地瓜,卻在邱木城的手中起死回生,更難得的是,他更成功地讓兒子邱裕 翔加入行列,有了年輕一代的接棒,台灣農業的新方向將更充滿希望。

邱木城

出生:1956年

現職:新化鎮農會食用甘藷產銷班班長經歷:台北生鮮甘藷供應中心負責人學歷:嘉義農專食品工業科、成功大學企管EMBA

比一比

轉型前:每季收入

14萬元

轉型後:每季收入

4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54

靠研發、拚創意、求品質 農業小尖兵 再平凡也能不一樣

2011-8-15  TWM




一直是台灣驕傲的農業,為何淪落到令農民血本無歸的處境?在島嶼的角落,有一群人默默地打拚著,他們靠著自己的力量,奮力跳出賤價的困境,闖出農業的新方向。透過創意與品質升級,不但脫離賤價宿命,成功提高附加價值,也為台灣農業開闢一條更寬廣的大道。

「危機才有轉機,轉過才能變成戰鬥機」靠研發 彩色蛋獨步全球 身價飆五倍蛋賤傷農,生產愈多就賠愈多,似乎成為蛋農的宿命。但彰化蛋農蔡桂輝的彩色蛋,打破外界對蛋的印象,價錢可以賣到一般蛋價的五倍,不僅成功改造家族蛋場,也走出農業的新方向。

撰文‧燕珍宜

在彰化縣埔鹽鄉的寧靜田間小路,卻見大型遊覽車或休旅車停駐在「桂園」蛋場前,膚色黝黑發亮的蔡桂輝,手中拿著一顆彩色蛋,滔滔不絕地解說,大家好奇地看著一顆顆像玩具的彩色蛋,「吃起來好Q、好香!」一位參觀的民眾表示。

顛覆印象 彩色蛋一炮而紅蔡桂輝手上的彩色蛋,每台斤賣到一五○元高價,一顆叫價約十七元,不僅大大顛覆一般人對蛋的印象,也開啟家族事業第二春,與個人事業高峰。

十一年前,蔡桂輝為了幫助父親的事業,從把玩珠寶的商人,變成生產雞蛋的蛋農。面對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月卻賺不到二萬元的窘境,他痛心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脫離低價的宿命?心裡有個聲音告訴他,路只有一條,一定要「與眾不同」,做出區隔,才能有活路。

蔡桂輝絞盡腦汁,後來從《聖經.創世紀篇》中不同顏色的羊獲得靈感,蔡桂輝創造出「彩色蛋」。果然,「彩色蛋」的奇想,媒體效果十足,蔡桂輝的蛋場因此一炮而紅。

但 這一路走來,蔡桂輝卻是跌跌撞撞。他曾到日本拜師學藝,讓他大開眼界外,也深感羞愧,日本農畜牧業的精神是「自己不敢吃的,不敢賣。」而台灣卻是正好相 反,「自己賣的,全都不敢吃。」日本之旅,深深刺激蔡桂輝,為了做到「自己敢吃的,才賣」,蔡桂輝堅持不用荷爾蒙、生長激素、不打抗生素,他的「豪舉」, 讓他的一萬隻雞,在一夜間死到只剩三千隻,賠了上千萬元。「剛好能通過考驗沒死的,就都留下來育種。」事過境遷,蔡桂輝說得輕鬆,但當時的煎熬不難想像。

「堅持就是要燒錢,只要花小錢買藥,雞就可以免死,一般人很難會選擇另外一條漫長的道路。」蔡桂輝的感嘆,道出了台灣農業升級的普遍難關。

蔡桂輝為堅持生產「自己也能吃」的優質蛋,傾盡身家,將原先單純的蛋雞場,變成繁殖場、孵化場、小雞、中雞場等,從頭到尾自己把關。更不惜成本,採用有機飼料搭配綠藻、酵素及草葉等健康營養素製作成飼料,讓蛋變得香Q又健康。

「我 的專長在行銷,但是因為沒有人幫我生產不用藥的雞。我只好自己親自生產、販賣兼育種。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一般人沒有辦法這麼做,太辛苦了!」蔡桂輝很 自豪地說,「我們家的雞都可以拿去驗血,連疫苗都沒打。」然而蔡桂輝的心血,卻得不到市場認同,因為價格高,盤商根本不願意收購,讓蔡桂輝感到十分挫折, 「就是一直燒錢,但卻看不到未來。」這段轉型的煎熬與巨大壓力,不但讓他賠了二千萬元,而一直和他並肩作戰的妻子也差一點離婚。「整型容易,轉型難啊!」 蔡桂輝苦中作樂地說道,但是,即使挫折連連,蔡桂輝仍不放棄。

就在堅持品質的同時,蔡桂輝又開始投入「彩色蛋」的創新嘗試。他透過雞蛋品種的改良與研發,進行繁複的配種,讓蛋殼的顏色絢麗多彩,創造出帶有礦彩般耀眼的青綠色澤,有些甚至像大理石紋一樣,有兩種顏色。蔡桂輝陸續研發出多達六十多種顏色的彩色雞蛋,獨步全球。

蔡桂輝回憶當初的異想天開,「花好幾百萬元,只為了蛋的顏色,人家都笑我是瘋子。」他解釋,沒有人會把多餘的精力放在雞蛋的顏色,因為沒有實用性。

未料大家看衰的「彩色蛋」,因為特殊且具話題,吸引媒體大幅報導,連帶使蔡桂輝的高品質蛋,受到大眾注意,反而藉此打響品牌。「危機才有轉機,轉過才能變成戰鬥機。」不服輸的蔡桂輝詼諧又傳神地一語道破產業升級的艱辛與挑戰。

產地直銷 提升附加價值蔡桂輝養雞場所賣的雞蛋全數都是產地直銷,市售雞蛋的零售價每台斤約為三十多元,蔡桂輝的彩色蛋則可以賣到一百五十元,是別人的五倍。

從高品質蛋、到彩色蛋,蔡桂輝的「桂園」蛋場,已經創造台灣蛋農傳奇,但他並不自滿,想進一步提升雞蛋的附加價值。

「我 一直告訴農業從業人員,你不能只是光生產,農畜漁牧都一樣,生產完的東西一定要做一次加工、二次加工,才能跳脫穀賤、果賤傷農的宿命。」蔡桂輝把事業的格 局放大,他將雞蛋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卵磷脂,變成保養品,銷售到國外。蔡桂輝娓娓分析,二千顆雞蛋可以製作一公斤的卵磷脂,一百公斤卵磷脂就需要二十萬 顆雞蛋。「這對台灣的蛋農幫助會很大!」相較於農委會只會呼籲農民,「菜要種少一點,蛋要少生一些。」蔡桂輝卻認為,「傳統的農業只要找出利基,一樣可以 有好的獲利。」為了推廣卵磷脂保養品,蔡桂輝積極地跟著外貿協會到國外四處參展,他所開發的卵磷脂面膜,已經成功切入上海的全家便利商店通路,相關產品也 獲得美國的訂單。

從農業到生技業,從賣蛋到賣面膜,蔡桂輝信心滿滿,他遇到問題,沒有向右轉向左轉,而是勇敢跨過,終於將一般認為平凡、傳統的產業,變成產業新希望,「危機才有轉機,轉過才能變成戰鬥機」,蔡桂輝的戰鬥機正飛出台灣,航向國際。

蔡桂輝

出生:1966年

現職:桂園負責人

經歷:珠寶商人

學歷:正德工商

比一比

轉型前:月淨利

2萬元

轉型後:月淨利

3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55

「為了品質,就算老鄰居也沒得通融」拚創意 百年米廠讓農業晉身文創業


2011-8-15  TWM




米食人口減少,讓台灣米價二十年不變,宋鴻琳結合文創,推出高價的米禮盒,帶領百年老字號碾米廠,趕搭時代潮流,不僅走出老店困境,也幫稻農找到新機會。

撰文‧羅弘旭

在 花蓮玉里的御皇米銷售門市,一車車的觀光客絡繹下車,董事長宋鴻琳二話不說,先送上熱騰騰的飯,不少人狐疑地問:「沒有配菜怎麼吃?」但夾起米飯,粒粒透 出晶瑩剔透的光澤,放在鼻下,聞到芋頭般的香味,遊客好奇地說:「這是和芋頭一起煮的嗎?」宋鴻琳大聲回答:「我們沒加任何調味,這是米裡面自然散發的香 味。」遊客一碗接一碗停不下手,嚷著要減肥不吃飯的正妹,最後手上提著最大包的米禮盒離開。

二公斤售價八五○元,有米中LV稱號的御皇米,是一般米價的四倍,不僅科技大廠採購當伴手禮,台塑更直接印好米袋,以千斤為單位採購出貨。

七月初,嘉義縣溪口鄉的老農,才因糧商收購稻穀價格從每台斤九元跌到七元,在家中上吊自殺,以死諫抗議他半年耕種,收穫的二萬斤稻穀,居然只能賣出區區的十四萬元。

一路坎坷 就是要賣好米但在玉里,稻米價格卻逆勢上漲,宋鴻琳說:「不漲價不行,倉庫都已經快見底。」宋鴻琳家族一一一年前就在玉里當地經營碾米廠,他算是第四代,今年他與稻農契作的收購價格每台斤十五元,比西部平原的收購價高出六成。

宋鴻琳不僅收購價格高於一般業者,他推出的「御皇米」品牌,還打進百貨公司通路,朝精品路線發展,大大顛覆外界對米的印象,創造上億元營收的成績。

不 過宋鴻琳今日的風光,也是一路坎坷走過來的。他年輕時候,心高氣傲,與老父對槓,不願守在鄉下看守這個他眼中沒未來的碾米廠,北上獨力經營米行,後來轉往 中國江西景德鎮經營四星級酒店,要不是父親使出殺手鐧,拋下一句:「你不回來,我就把事業賣給別人。」他可能還在大陸當台商。

只是宋鴻琳當初認為「碾米廠吃不飽餓不死,隨便做做就好」的事業,卻重挫了他的人生。

一九九八年他接手時,台灣稻米供過於求,白米要賣出去,得看中盤和大盤商臉色。

宋 鴻琳回憶曾被大盤商刁難,電話中都談好價格,整卡車送到那邊,對方才說:「今年收太多米,我老婆說這批不要。」全車的米就卡在車上沒辦法下貨,明知這是糧 商砍價的手段,但是收來的米不賣不行,他也只好認命說:「那價錢隨便你開。」他的妻子胡玉金描述;「這還算是溫和的,更惡劣的還有等你把米送進倉庫,再來 跟你砍價,你要不同意這價格,就逼你把米從倉庫搬回車上。」即使事情經過多年,但提起被大盤商欺壓的經歷,胡玉金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睛:「能怎麼辦?米堆在 倉庫要換現金,再怎麼被欺負也是要忍。」接手米廠前幾年,宋鴻琳在大陸景德鎮的旅館事業又因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關係大受影響,他每幾個月 就有二、三百萬元的現金缺口。

為了資金,他去向銀行開口借貸,,經理硬是讓他在門口等了二小時也不願見,宋鴻琳第二天再來,經理索性派打掃 小弟告訴他:「你再來也沒用,不可能借錢給你的。」當時,宋鴻琳真的是拚「命」,把健康都賠進去,他太太回憶:「血壓和肝指數飆到二百多,有一天,他就突 然在辦公室倒下去。」送到醫院一檢查,才驗出是C型肝炎引發的急性昏迷,躺了一星期才清醒。

堅持品質 用御皇米打名號宋鴻琳最艱困時,靠合作幾十年的稻農,幾萬元、幾十萬元的接濟,才讓他度過難關,那時候,宋鴻琳立志,一定要用自己的品牌,擺脫中盤和大盤的箝制。

他痛定思痛,簽下玉里周邊八百公頃的農田契作,要求耕種的農友,依照御皇米的標準來耕作,其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不用農藥,其他如建立產銷履歷、開放農田認養,對耕作者有許多要求。

初 期農友質疑:「我種了幾十年的田,都是這樣做,你怎麼規定這麼多。」他因此與許多合作幾十年的老農發生爭執,但宋鴻琳認為:「為了品質,一定得要求,就算 老鄰居也沒得通融。」宋鴻琳提出「以高於市價收購」的承諾,穩住農民的心與品質。有了好米,還需要行銷,轉型初期,他用最笨的方法:「留下每位來門市買米 的客戶資料,持續寄廣告宣傳。」但回客數不多,只得靠著主婦聯盟合作社採購,勉強維持出貨。

一直到二○○八年,旗下契作農友彭鏡興到日本參加國際米食競賽,獲得特別優秀賞大獎,隔年又二度獲得同一競賽的特別優秀賞,宋鴻琳說:「得到日本肯定後,市場才注意到,原來台灣最好的米出自玉里。」御皇米才打響名號。

○九年宋鴻琳再度出擊,,用客家花布的文創素材結合小包米包裝,再加上網路行銷,成功塑造御皇米精品形象,打進百貨公司的禮品通路,搖身成為伴手禮。

轉型五年後,工廠從原本年虧一千萬元,到年營收破億元,獲利超過二千萬元,宋鴻琳自豪地說:「我們產銷班農友,有人一年淨賺就二五○萬元,每個人的快樂指數都比其他地區高。」

比一比

轉型前:年獲利

-1000萬元

轉型後:年獲利

20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1

「生命品質」? 金惟純

2011-10-10  TCW




最近在古書上讀到兩句話:「心真 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讓我深有感受。

一般人「心」真不真,「願」廣不廣,無從得知。但看他所做之事實不實,所行之跡深不深,知之過半矣。

我反思自己半生之行事,絕大多數時刻心都不夠真,願都不甚廣,以至於虛事、淺行,塞了人生行事曆,非但自己白忙一場,還耽誤了不少別人。

正巧近日對年輕人講話,有人問說:「你人生閱歷豐富,什麼事印象最深、收穫最大?」我仔細想想,凡是記憶深、收穫大的,毫無例外,都是當時自己的心相對比 較真、願比較廣的情境。這才明白,其實發生的是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事發當時,自己的心真不真、願廣不廣。換句話說,凡是自 己心不真、願不廣的人生時刻,基本上都錯過了,都白活了。

我自我檢視,自己人生白活的時光,至少占八成以上。意思是:這八成的時光,基本上對自己無意義,對周遭的人也無意義,甚至於還造了許多不必要的「業」。如 果把這八成的人生經歷刪除,非但不會有損失,甚至還更清爽一些。

基於這樣的反思,我對「生命品質」有了新的定義。原來「生命品質」不在於功成名就,不在於光鮮亮麗,也不在於品味講究,而在於心真事實、願廣行深。只有心 真願廣,人生才算沒錯過,人才算活出了自己的好樣子。

從這角度觀察,我也發現周遭所熟識的人,尤其是整天忙得團團轉的人,多半也都「事虛、行淺」,「生命品質」改善空間甚大。探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現代 社會運作形態和生活方式都太過繁複,流行文化和人際關係造成「事虛、行淺」者互相牽扯,很難置身其外、不受干擾;其二,現代教育和職場學習,都太偏重知 識、專業和技能,有關「安身立命」的學習,完全缺乏適當的環境。

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學習卻可立刻開始。心越用越真,願越行越廣,但心之用、願之行,卻非讀書冥想、隻身獨行能夠完成的,尤其是處身現代的環境,尤其是身 居高位的人。

我自己也是一年半前,有緣遇到一群「心真事實、願廣行深」的人,能在好環境中學習,才打開了人生的一扇門,重啟「人生學習」之路。看到自己人生八○%都錯 過,瞎湊熱鬧、白忙一場,忍不住想建議:你也很忙嗎?早點學習人生罷,別再耽誤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7

他不只懂做包子 更是「品質長」

2011-12-26  TCW




如果,你還以為,餐飲業廚房的主 廚,只是負責在廚房裡發號施令,以及管理菜色,那麼你就錯了。

「走路要兩兩並行、抬頭挺胸,不要勾肩搭背、邊走邊吃,衣服不可外拉……,」說這話的,並不是軍隊的班長,而是以小籠包聞名國際的鼎泰豐點心總監李文運。

讓鼎泰豐旗下三百五十多位點心師傅,在六家分店,每天做出的五萬顆小籠包,品質完全一致的,就是他。

十五年前,李文運加入時,鼎泰豐還只有一家店,當時做小籠包的前廚(負責小籠包等點心類餐點的廚師),只有師傅和學徒兩種,共二十多人,「那個時候都是所 謂的土師傅,學徒就是他們的親戚們。」李文運說,當時師傅給人的印象就是會抽菸、吃檳榔,而且脾氣很壞,彼此之間還有派系問題。

但,隨著鼎泰豐開始轉型,李文運的人生,也跟著改變。

二○○一年,鼎泰豐開出第一家分店,為了要讓三百五十位師傅,能夠做出口味一致的小籠包,鼎泰豐開始用標準化程序管理廚師。

他是魔鬼班長廚師儀態、生活習慣都有規定

一顆小籠包,基本的生產規定是:每一個包子十八摺,餡料的肉十六公克、麵皮五公克,誤差在正負○‧五以內,從餡料調配開始,到小籠包端上桌,一共經過十道 歷程,精細切割所有流程。

他甚至,連師傅的儀態、生活習慣都要管理,例如,不能染頭髮、留長髮、吃檳榔、少抽菸,晚上十二點之前要回家,如果有超過的,須向上報備。

李文運被賦予的責任就是,要讓三百五十位師傅,接受遊戲規則,並且徹底實行。

最初,他自己也不能夠完全接受,但是,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每天找他到辦公室,「如果還是跟以前一樣,我們就永遠不會進步。」聽久了,他也逐漸認同,「想 想,老闆講的不是沒有道理。」

管理各自有不同工作習慣的師傅們,李文運用的方法是「軟硬兼施,以身作則。」

他不會只是命令下屬去做,更是以自身做起,起帶頭作用。舉例來說,一般師傅不喜歡被紀律和規定綁住,但鼎泰豐規定,每一個步驟都要過磅秤,有些師傅不能接 受,李文運就自己下去做,讓底下的人沒話說。

又例如,公司對於師傅的服裝儀容也有要求,李文運就乾脆自己理個小平頭。而為了勸導同仁少抽菸,自己也從每天抽一包減少到三根,檳榔則是完全不碰。 「他的要求很嚴格,但是在要求別人之前,自己會先做到,」楊紀華說。

這確實是段不容易的改革過程,因為鼎泰豐的制度,越來越嚴格,規定也越來越多。例如,就連師傅的眼神看起來兇狠,都會被消費者客訴,最後,公司立下規定, 規定師傅工作時眼睛不能亂瞄,「規則訂下來了,就是要嚴格遵守,徹底執行。」李文運說。

他是心理導師技術不藏私,還會口頭激勵員工

但他也不完全是「魔鬼班長」。曾經有一次,一位師傅包小籠包的速度慢了下來,當場被李文運斥責,但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這位師傅剛離婚,他晚上立刻打電話去 關心,還讓他休了好幾天假。

他知道,要管理這麼多位師傅,不能再用以前老師傅那一套,也不能只用「軍事化管理」,「重要的是,要讓底下的師傅們感受到被關心、被重視,還要讓他們有更 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李文運說。

他會分享,「有些老師傅不愛教人,會留一手,阿運師傅很願意教人,跟著他可以學到很多,」鼎泰豐天母店前廚師傅李岳峰說。

他也學會鼓舞大家:「這裡辛苦,但賺的錢比較多,只要一直做下去,就可以學到更多。」李文運舉例,從見習學員到一級師傅,最快只要四年的時間,月薪就可從 三萬六千元跳到八萬四千元。

「即使有中央廚房,小籠包要做得好吃,七○%還是要靠現場師傅的手工,」李文運一直提到這點。他每天八點半上班,到晚上九點,主要的工作就是跟廚師互動, 管菜,只占他每天工作時間的三○%。

對這位資歷將近二十年的點心師傅來說,他已經明白,很多主廚一輩子都不會體悟的事:要讓餐點口味一致,可以透過中央廚房;但是,要讓三百五十位師傅,一年 三百六十五天,都做出一樣的小籠包,要管理的,不僅是品質與技術,還有人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