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策略性廢話 蔡東豪

2011-12-8  NM

二○○三年至二○○九年我是港交所上市委員會的委員,這段時間是香港作為金融中心高速發展的年代,我有幸近距離參與金融監管的工作。在上市委員會的 日子,我不敢說有什麼突出貢獻,但有一件事我清楚記得是在這六年之間發生,而我有份出力,這件事是禁止上市招股時,公司引入投資者的時候用「策略性投資 者」(Strategic Investor)這字眼。今日上市或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新股上市引入的投資者,叫做「基礎投資者」(Cornerstone Investor)。由「策略性」轉做「基礎」,理由簡單不過,因為這些投資者的入股動機全無策略可言。


新股上市 之前引入高知名度投資者,已成為投資銀行上市包裝的必然動作,如無記錯,這種銷售風氣是九七年中移動在香港上市帶起,當時市場氣氛欠佳,包銷商引入一眾本 地大孖沙,以助聲勢,中移動上市後幾年股價表現驕人,大孖沙賺了錢之後全部把股票沽出。大孖沙入股的所謂策略是互惠互利,上市公司借用大孖沙的名氣助上市 聲勢,而大孖沙炒股票賺錢。我作為上市委員,認為新股引入知名投資者全無問題,這是商業決定,重點是要名正言順,不能誤導投資者。 過去十多年是新股上市的黃金年代,有各種各樣的上市個案供參考,可清楚看到的是,投資者即使在入股的時候真心希望產生策略性關係,最後也是什麼都沒發生, 策略投資變成純投資,最後出售股份完結關係。普羅投資者對策略性投資者的理解是,雙方在營運上有實質關係,策略上互相幫助。


工 商銀行和高盛的「策略性合作」便是好例子。高盛在工行○六年上市之前入股,斥資約200億元,佔股份5%,成本價約1.2元,當年高盛入股,工行大鑼大 鼓,在北京搞了一個「戰略合作項目啟動大會」,指「工行與戰略合作伙伴的合作關係是長期性、互補型和戰略匹配型的,工商銀行和高盛集團的戰略合作必將是一 個強強聯合的雙贏格局。」雙方表面上誠意爆棚,簽訂多項合作協議,內容由技術協助、員工培訓、風險管理等無所不包。工行上市後股價大幅上升,高盛多番減 持,套現約400億元,早已收回成本,而最近一次減持,高盛再袋120億元,目前仍持有價值約400億元工行股份。高盛這項投資賺到笑,至於「強強聯合」 和「優勢互補」的戰略合作,至今未見有什麼成就。


或者,工行和高盛曾經有誠意合作,但進入細節階段,即發現問題多 多,而且不容易解決。在這種所謂策略性關係中,第一個出現的問題,是投資者的身份。高盛持5%股權,它的身份是否老闆之一?好朋友?顧問?路過的熱心途 人?答案可能是以上所有,身份不清就是問題所在。一個伙伴關係,最重要弄清楚雙方的權責,當關係性質是模糊的「策略性」,最終結局多數是什麼都做不出來。 我相信很多公司學精了,特別是本地大孖沙,既然入股後發生的所謂策略關係,空洞至令人發笑,不如明刀明槍,廢話少講,擺明是低買高賣的炒股行為。我認為這 樣做好得多,上市公司作準確披露,讓投資者判斷投資價值,條件是不再使用「策略性投資者」的廢話。


其實新股上市, 公司應該與包銷商商討包銷佣金,今時今日上市包裝大同小異,一定找來熟口熟面的華資大孖沙和高姿態基金入股,真正售予其他機構投資者和散戶的部分愈來愈 少,包銷商收取高昂佣金愈來愈不合理。大孖沙和基金早已正式打開門口做生意,有好東西很容易搵到對口單位,甚至掉轉頭,大孖沙和基金會主動找投資機會。今 時今日這個「包銷」概念愈來愈薄弱。 「策略性投資者」從來是資本市場的包裝術語,是名不副實的推銷手段,持股幾個或十幾個百分點的投資者,即使想發揮也難發揮到策略效應,由始至終的身份都是 被動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08

延益--價值投資和策略性頭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128gp.html

這段時間有點小忙。我和朋友弄了一個測試的平台,搞了一些數據,打算做一些數量化投資的探索。同時,工作上也有幸參加Summit系統的項目組,項目組裡邊有個負責中颱風險的同事,對風險管理認識深刻。原因是,他的上司以前在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任職。這次,有幸聽聞了資金交易系統業內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看法。真是感慨,去年寫《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敗》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0qe4n.html《再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敗》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0qg8x.html這兩篇材料的時候,真沒想過,世界這麼小,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原來就在身邊。

這也印證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速度。曾經是國際上一線的交易員、風險師已經頻頻在中國業內露臉了。緊接著,系統服務商也開始轟炸開了銀行的大門。比如,以前參加路透培訓的時候,講師是10年前的國外交易員,現在能碰上一線的了。這些不是我想寫的重點。我想寫寫最近對價值投資的新理解。

先寫一點基礎信息。一般來說,從交易台承擔風險的類型上,可以分為兩類:交易台、代客 台。交易台是風險是主動承擔的、代客台是風險轉移的。從賬戶性質上,也分為兩類:銀行戶、交易戶。銀行戶是不體現交易能力的,從中產生的盈利不歸屬部門年 度考核。交易戶則是有點自負盈虧的性質。

那麼,我們個人投資者的賬戶性質應該是歸屬交易台的交易戶。我認為機構對於交易台和交易戶的管理方式是非常科學的、理性的、合乎常識的。然而,很少有個人投資者或價值投資者認識到這一點。很多價值投資人認為看到了股票背後的企業,把握了基本面,就是價值投資。是價值投資就等於把握住了盈利的根本,這兩者的等號很有問題。

關於交易台中交易戶的頭寸,按我的理解可以分為兩類:策略性頭寸、數量化頭寸。一般來 說,支撐交易台年終獎的,很少會是策略性頭寸,只有非常特殊的情況除外。數量化頭寸是基於嚴密的風險控制和風險計量下的頭寸。從主觀性上講,策略性頭寸帶 有非常大的主管判斷;數量化頭寸則利用了很多技術手段降低了交易過程中的主觀性,增加了客觀性。這部分是利潤的大頭。比如:遠期、掉期和拆借利用匯率不平 價的盈利模式。他們在盡最大努力的扔掉風險,轉移風險。也就是說,策略性頭寸,是平時小玩玩的。只有贏面非常高的時候,才可能適當加注。這個加注的過程也 是經過層層審批和計算的。

聯繫到個人投資者,由於技術手段有限,不太可能涉足數量化投資的領域。能唯一利用的是策略性頭寸的盈利,這就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獲利的活兒。巴菲特是誠實的,但林奇的說法卻誤導了眾多自己為是價值投資的追隨者。

我認為,看到企業、看到基本面,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而已。要把這個轉化成利潤,還需要諸多正確的步驟和決策流程。遠遠不是把錢扔進去,然後滿倉睡大覺這麼簡單。

舉個例子:

泰凌醫藥我第一次在關注博客上發現的時候,價格被頂到了1.4HKD附近。那時候年報尚未披露。試問:我們應該什麼時候買,怎麼買,按什麼步驟買?

年報披露後,價格到了1.7HKD,還是同一個問題,我們應該什麼時候買,怎麼買,按什麼步驟買?

現在價格回落1HKD,仍是同一個問題,我們應該什麼時候買,怎麼買,按什麼步驟買?

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和價格上,這其實是三個問題。

 

客觀是什麼?我認為客觀是承認自己的無知。這個無知包括:散戶對於企業的理解永遠是侷限的。

這一點就要求策略性頭寸的操作風格。你不是巴菲特,你不能控制公司。那就利用你好你手中僅剩的資源吧——時機。

寧可錯過,不可犯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6

策略性減持

網誌分類:股票經 |
網誌日期:2015-07-10

經過昨天和今早港股大幅反彈,股價已經回復合理的水平,恐慌性拋售告一段落,百貨公司大減價只維持了兩天!

我的投資三寶金山軟件(3888.HK)金蝶(268.HK)和比亞迪(1211.HK)股價大幅攀升,我趁機策略性減持大部份於早幾天在低位買入的持股,短期獲利回吐,收穫也不錯。


長線而言,我認為三寶的前景還是很好,建議長線持有餘下的股份。

減持名單如下:

股票 沽出價 數量 原因

比亞迪(1211) 39港元 部份 股價較低位買入價高22%
金山軟件(3888) 23港元 部份 股價較低位買入價高39%
金蝶(268) 3.88 港元 部份 股價較低位買入價高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