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tys.html
A:投資也要靠運氣
買入
A的買入是基於一系列錯誤或者至少是片面的假設。
第一個片面的假設是:加油站是一個賺錢的行當。
如果按照今天的認識水平,我應該能夠明 白:加油站賺錢或者不賺錢,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它是加油站,而是因為加油站背後的油品壟斷。對於價值產生的原因,我一直相信:壟斷創造價值!離開油品的民營 加油站最多也只是一個路標;而離開民營加油站的煉油企業,卻依然是壟斷的煉油企業。
另外一個錯誤的假設是我對於權益比例的 計算錯誤:我錯誤地將上市公司對某項資產的部分權益計算為全部權益,從而極大地增加了公司的資產價值。按照今天的標準,這樣的錯誤我應該會比較少犯,至少 我希望自己會比較少犯。但對於一個閱讀財務報表還不夠熟練的新手而言,這也應該也算是有情可原吧。
無論如何,基於以上的這些假設,作為「價值投資者」的我終於發現了一家兼具「美好發展」和「低估價格」的上市公司。機會千載難逢,我鼓起勇氣買入了A。
上漲
我相信大多數人買入股票之後都會很在乎股票價格的短期變化:如果價格升高,那一定「證明」了自己的正確判斷和果斷決策;而如果價格降低,我想那種滋味恐怕只有自己才能體會。買股票賺錢的人感覺都差不多,而買股票虧錢的人感覺卻各有不同。
於是,由於A在買入隨後的某天突然就漲停了,我開始覺得興奮而驚奇。興奮是因為才買入的股票沒幾天就漲停,自信心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而驚奇卻是因為漲停的原因是股票分紅。如果分紅也成為一個刺激漲停的利好的話,這個市場也太驚奇了吧。
在那之後的多年中,我還陸續看到了更多 光怪陸離的景象:當一家公司轉增或者送股的時候,股價大漲,大家告訴我這是因為投資者都相信這只股票會重新站上除權之前的價格!如果這還不算奇蹟,那最新 的故事是由於前晚一家上市公司出現在了眾所周知的電視台上的眾所周知的電視目中,導致了其股票第二天的大漲。。。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基於我僅有的專業知識,我原則上認為除 權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只是一個會計遊戲,對其經營基本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促進意義。相反,我覺得除權其實還為大家造成了新的困擾:每當我翻看企業以往的會計報 表的時候,我需要記得做一些除法,以便理解企業的收入和盈利其實是在增加,而不是在降低。當然,我相信這樣的小眾問題只會影響到真正閱讀企業財務報表的投 資者,而這樣的投資者確實不多。
很多人都認為做一個價值投資很簡單,而且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學會。事實上我卻認為,價值投資的理念根植於一個人的價值觀。一旦沒有被植入價值投資的基因,一個人是很難成為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即使是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對待價值投資也很可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度。
簡單地說:如果你理解價值投資,那幾乎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如果你不理解價值投資,那幾乎就是一輩子的事情。
當「價值投資者」已經風光不再,甚至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的時候,我依然堅信自己是一個傳統的「價值投資者」,而且也願意繼續做一個傳統的「價值投資者」。但一個「價值投資者」的想法並不會干擾市場先生的看法,市場依然我行我素,而我卻只能落寞地站在原地。
下跌
後來,A的價格跌了,而且跌地很厲害,而我認為這是對我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考驗。當我在A的價格降低之後,沒有賣出A,而是繼續又買入了一些A,我相信這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決定。
當大家都在賣出的時候,仍然堅持買入,這不僅需要正確的判斷,更需要個人的堅持。由此我也總結出了如下的道理:真實交易和模擬交易是沒有比較基礎的,原因包括交易層面,更包括心理層面。
當你假設你有100萬,然後全部在某日的收盤價買入了一大堆股票的時候,技術上你很可能沒有投資的100萬,而且你也幾乎不可能在那個價位買那麼多的股票。當然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是不同的。
如果是想像當中的100萬,你可以輕鬆地進行任何你希望進行的交易,因為即使後來你發現你錯了,你失去的也僅僅只是你想像的財富和你真實的時間。
但如果是你真實的100萬,當你在考慮投資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你所做的每一個決策,無論對錯與否,都將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真實收益,而這種影響是不可逆的。基於此,你需要完全承受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
人一旦承擔了心理壓力,表現就會受到影響。我們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已經無數次感受到了運動員由於心理壓力而影響自己的表現。事實上股市就是賽場,你我都是運動員。對於觀眾,要不就跳下場參加比賽,要不還是老老實實繼續觀看比賽吧。
賣出
再後來,A的價格又上漲了。
雖然很徒勞,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在努力研 究股票上漲和下跌的原因:有人認為是莊家在操控,也有人認為是某種數學的、物理的或者生物的規律,當然更多的人認為這其實就是賭博。無論別人怎麼看,我認 為這一次的上漲是因為A將要獲得的一筆補償款。基於這個假設,我認為當補償款全部收到之後,A的價格上漲將停止。於是我按照補償款的進度,在股價的不斷上 升過程中,分批賣出了A。
大約7個月的時間,我完成了我持有A的投資道路。
總結
今天,當我重新翻閱A的K線圖時,我發現我當時最後一批賣出A的價格,到今天都仍然沒有被超越,但我真的只能將這個「賣在最高點」解釋為純粹的運氣。
如果需要為A的投資做一個總結,我想說的是:賺錢的時候,除了認為自己能力強之外,更重要的很可能是運氣好。
B:聽消息過山車之旅
買入
「每當我看到天邊的綠洲,就會想起『東方-奇諾瓦』。」在我的小時候,這可是很有名的廣告語。即使到了今天,雖然這個品牌已經不知所終,但這句廣告語依然藏在我的記憶深處。當然,我其實想說的是:每當我聽到有人談起聽消息買股票,我就會想起B的故事。
B的買入,完全是因為一個消息。
幾年前的某一天,我突然聽到了一個不知是真是假的消息,消息說B將會有個重要利好,肯定會漲。基於這樣的一個消息,我開始了對於B的研究。
經過基本面分析,我認為B屬於普通製造業,業務相當普通。雖然公司資產負債表結構非常穩健,但利潤相當有限,基本看不到短期內利潤突然增加的可能。對於股價,我認為B目前的利潤不足以支撐目前的股價。如果需要給出一個估值,我估算大約是當時價格的50%,也就是0.5X。
由於B的財務結構非常穩健,經營也比較穩定,所以我認為B在短期內經營嚴重惡化的可能性不大。出於好奇和無聊,我試著在第二天的集合競價階段買入了非常少量的B。當成交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我將會開啟我的聽消息過山車之旅。
上漲
買入B之後,確實聽到了B的一個似是而非的信息披露,而B的股價在短暫下跌之後也確實開始了上漲,我的過山車之旅正式啟程。
對於聽消息買入股票的人而言,最大的問 題不在於消息本身準確與否(只需要一段時間就可以判斷),最大的問題在於你很難再次聽到針對同一個股票應該賣出的消息。當然,如果你真得可能獲得這種信 息,那估計你早晚也會遇到問題;但如果沒有這種消息,那股票什麼時候才能賣呢?+10%?+50%?還是+100%?沒有人能夠回到這個問題。
隨著B的價格不斷上漲(其間大盤也在漲),B的價格上漲很快超過了50%,我本著價格肯定還會漲的想法,繼續坐著B的過山車,看著B像火箭發射一樣扶搖直上。
下跌
當B的價格上漲到大約2X的時候,價格開始掉頭往下(其間大盤也在跌),下降速度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當B的價格相繼跌過1.5X、1X、甚至0.8X時,我開始有點急了。由於我對B合理價格的判斷大約在0.5X,所以雖然很急,我也只能繼續坐著過山車一頭紮進虧損的水裡。
B的價格最終跌到了0.5X附近,轉而企穩和上升(其實大盤也企穩上升)。由於沒有太多的安全邊際,我也沒有打算買入更多的B。經過了這種「上上下下的享受」,我想:是應該考慮什麼時候賣出B了。
賣出
經過了無數的中間過程,我最終在大約1.5X的價格賣掉了B,結束了我長達兩年的聽消息過山車之旅。雖然投資收益率看起來很高,但因為投入的資金實在太少,所以絕對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不是基於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以及對自己判斷的自信心,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往往很難在投資上下重手。所以真正在投資中賺大錢的人,往往都具有非凡的判斷力和自信心。
總結
每次我和別人討論聽消息買股票這個話題的時候,我都會講講這個故事。但聽完之後,大多數人都會說:「下次如果真有消息,記得告訴我一下!」
無論別人怎麼想,我都已經決定遠離這種過山車式的生活。
C: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
買入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我發現了C。 無論是從收入、利潤還是員工數的角度來看,C都是一家很小、很小的公司。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公司估價都很貴。但由於一個季節性的原因,讓C看起來不是很貴,所以我開始了對C的研究。 C所從事的是服務業,而且主要是面向海外的服務業。以我對於中國地緣政治的理解,我認為伴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C未來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事實上,即使考慮到這個季節性的原因,C的價格仍然很高。在我不斷調高自己的估值體系之後,才能容納C這樣的股票。 很多投資者都在股市暴跌之後批評投資分析員不負責任的漫天估價。但在一個前無古人、後面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看見來者的大牛市當中,如果分析員不調整自己的估價體系,他(或者她)能寫出來分析報告嗎?畢竟,對他們而言,寫推薦報告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真正需要反省的,是那些根據報告買入股票的人。當然,我這種「罪惡」的想法,會讓那些連報告都不看就買入的人情何以堪呢? 最終,我以一個我今天看來幾乎不可能的估值,買入了少量的C。畢竟,一個好股票如果只是價格太高的話,可以先買一點,等價格降低的事後再買入更多。 經過一段時期的反覆波動,最終C的價格出現了稍微顯著的下跌,以便我能夠以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入更多的C。如果只看那一小段行情,我應該也算是「抄底」吧。 事實上,我從來都不認為有人能夠輕鬆地「抄底」和「逃頂」,尤其是同時完成「抄底」和「逃頂」。對於普通人而言,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就算真的能夠偶爾碰到,那也並不能說明什麼。反之,如果投資者追求的就是這個,那我覺得真還不如到賭場好好地賭一把。
下跌 在經過了一段時期的反覆波動後,我在C上已經開始有所收益了。事實上,我當時所持有的每隻股票在賬面上都是盈利的,我又不由自主地開始自鳴得意了。但當我看著我長長的股票清單時,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持有的股票數量太多了。 當幾乎所有股票的價格都在快速下跌的時候,我認為這是對我心理承受能力的又一次考驗。我隱約地意識到,也許我的估值體系出問題了,因為我根本不可能有信心拿出這麼多的資金按照我的估值體系買入股票。 從此之後,伴隨著股票價格的不斷下跌,我開始不斷地下調自己的估值體系,而不是堅持之前的估值體系繼續買入股票。 持有多少隻數量是多,多少隻數量是少,我相信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持有不同的資金量,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的經驗是:當你持有的所有股票你都能自己進行管理,而且無論是何種增持還是何種減持你都能從容處理的時候,你所持有的股票數量就剛剛合適。 如果是種莊稼,我相信經過一季之後,大多數人都能很容易就能判斷出自己的能力,但在股市當中,我認為至少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漲跌週期,有悟性的人才能稍微明白少許。而更多的人,很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有辦法理解。
上漲 事實上,在此後C價格不斷下跌的過程中,我根本就沒有買入C;在隨後C價格回升的過程中,我也沒有買入C。事後諸葛地看來,我當時的確是錯過了買入C的時機,但事實上我當時錯過的又何止是C一隻股票。 股市和滑雪有幾分相似:上坡總是太過緩慢,而下坡卻往往太過迅速。 終於,股市開始逐漸但緩慢地上漲。而我也準備逐漸地賣掉C,以便減少自己的持股數量。
賣出 最終,我以稍微虧損的價格分批賣出了所有的C,也順便告別了那場大跌。 雖然我仍然相信C是一隻好股票,但按照我更新之後的估值體系,C的價格還是太貴了。不同的人賺不同的錢,賺你應該賺的,而不是那些本不屬於你的。
總結 當我再次翻看C的K線圖時,我發現在我賣出C之後,C的價格經歷了一番大漲,即使是到今天,C的價格也遠遠高於我當時最後一批賣出的價格。與最高價相比,我當時的賣出價只能算是在山底,但我並不後悔。 到了今天,如果需要在一隻股票和一個估值體系之間做一個選擇,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堅持我的估值體系,而賣出那個不符合估值體系的股票,管它身後長勢如潮。 |
D:好股票為什麼不賺錢
買入和賣出
無論是投資還是投機,我們常常喜歡做的一件事情都是購買「便宜」的股票。就我所知,「便宜」股票包括兩類:
第一類「便宜」的股票是絕對價格較低的股票。幾年以前,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我買某某股票,因為便宜,菜場買斤小菜的錢都超過股價了。」當時,還有一個響亮的口號── 「消滅n元股」。
第二類「便宜」的股票是PE很低的股票。最近大家常說:「PE才20幾倍,真便宜」。
事實上,我基本不會受到股票絕對價格的困擾。研究過港股的人都會明白:股票的絕對價格並不說明什麼:絕對價格低並非真便宜,而絕對價格高也並非真貴。
但在,低PE股票在過去的幾年中卻經常困擾我:曾經的很多股票都是由於低PE而買入,現金不足而賣出。獲得非常有限的收益甚至是虧損的同時,浪費了我無數的時間。
上漲和下跌
價值投資其實包括兩類價值實現方式:一類是「價值發現」,另一類是「價值恢復」。
「價值發現」是指真正發現了不為大家所知的價值。一個美妙的故事是:發現一些價值巨大,而又不為大家所知的公司,經過了足夠長的時間,其價值最終體現出來。
「價值發現」固然美妙,但事實上「價值發現」也是非常艱難的。試想一下:對於一個上市公司,一個普通投資者能夠比公司管理層和分析員更加理解公司的價值,這談何容易?
當然,這並不是否定「價值發現」,而是想說明真正的「價值發現」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當看得足夠遠時,投資者對於價值的判斷會出現明顯的分歧。
所以,中期而言,價值投資更加常見的實現方式是「價值恢復」,也就是雖然大家都明白其價值所在,但在某些時點由於某些原因,股票價格和其價值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偏離,或者說出現了「安全邊際」。
事實上,對於低PE股票,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價值發現」,那就需要以極低的價格買入,以便獲得足夠的「安 全邊際」以實現最終的獲利。但在實際的交易環境下,即使對於這類股票,想要在極低地價格買入也是很不容易的。而更為困難的是,能夠買入這些股票的時點,往 往也是能夠買入其他更好股票的時點。基於此,低PE股票其實是價值投資應該儘量避免的領域,雖然這些股票都是好股票。
總結
當我重新翻看這類低PE股票K線圖的時候,我發現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些股票的最高價格只比我的賣出價格略高或者持平。直到今天。雖然我都依然相信這些股票是好股票,但我可能已經不會再次買入了。
(以下數字均已按1人民幣等於1.2港元計算。)
張志鎔等股東們如何空手套白狼? 詳細的過程,可參考新財富的文章: 黑馬熔盛。今次從3個另外的角度去看這個東西:
1. 大股東的資金往來角度
在投入資本角度上,其實根據招股書已講得一清二楚,根據財務報表推測,其投入約在31.43億。但老闆在上市時已出售3.5億股,按上市價8元計,並扣除相關費用,成本已降至5億。
其後,按招股書稱可按超額配售出售2.625億股,雖最終未能行使,但若能行使的話,他淨賺15.45億,還可保留公司80%的股權,當時價值348億,這是不是勁賺?
2. 小股東的角度
另外,其實你買它的股票實際上得到了甚麼? 當該公司上市的時候,實際上扣除所有固定資產利息資本化部分及無形資產,實際你用8蚊買到的東西實際只值2.04元,溢價幅度291.89%,那為何要買它?
3. 股東及大股東投入資本的角度
假設全部無形資產、水份盈利及上市費用以及套現歸入原有未上市股東,其實際未上市的應佔資本30.89億,但卻以560億的估值出售連舊股在內的25%股權,即是用18.12元售出原值1元的東西給你,假如這是一件貨品,你會不會買呢?
這個過程卻使新股東的財富轉移至原股東,他們的資本投入比例僅21.62%,但是卻佔80%的股權,如果扣除套現部分,資本投入比只是2.03%,這是否對新購買的股東公平? 自己想想吧。
下一篇再談同業估值。
在開新題目前,補充上一篇文章的資料。
(4) 2011年6月資產構成
利用2011年6月報表的重整,其資產結構如下,可以見到這公司其實只是利用上市資金和債務堆出來的。
(5) 估值
關於這公司的估值,我暫時利用其2011年中期報告的數字來做一個分析,並利用香港上市較正規的同業廣州廣船作一個比較。
很明白地,熔盛重工負債重過廣船之餘,估值更高於這隻股票,我不明白某些報者專欄的作家究竟有沒有詳細地研究過這些的報表,作出一個公允的結論,變相協助欺騙小股民以高價購入該股。如果大家有良心的話,應該全力抵制這隻股票,使其變回合理的價值,不要再讓這些人欺騙你的金錢。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05/100322640_all.html
「親愛的中國兄弟姐妹,贊比亞非常歡迎你們,因為我們是全天候朋友。贊比亞不會浪費這五年,我們要把你們好好用起來。」2011年10月29日,贊比亞總統府裡一場有上百位中資企業人士參加的午宴上,贊比亞新任總統薩塔(Michael Sata)試圖向來賓們示好來消除他們的焦慮。 僅僅一週前,在中國有色非洲礦業公司(NFCA,下稱中色非礦)投資的贊比亞銅礦省卡路路西鎮(Kalulushi)謙比西銅礦,一場為期兩週的大罷工剛剛結束。謙比西銅礦是迄今為止,中國在境外投資建成的規模最大的有色金屬工礦企業。 這是中資企業在贊經營史上遭遇的為期最長的罷工,事前毫無徵兆。勞資矛盾在政治大環境變動的激化下,走到了連工會也難以調和的對立狀態。工人們是在總統薩塔委派贊比亞礦業部長斯穆薩(Wylbur Simuusa)出面調停後才開始復工。10月26日,贊比亞礦業工人工會的代表與中色非礦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集體薪酬談判。 作為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產銅國,贊比亞對中國意義重大——贊比亞2010年銅產量約80萬噸;銅礦行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直接或間接消費了大部分。從贊比亞1964年獨立後的首任總統卡翁達(Kenneth Kaunda)開始,兩國關係一直非常穩定。截至目前,中國對贊比亞投資累計20億美元,投資企業約有300家,其中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一家的投資就達到14億美元。 但是,近期中贊關係處於很大的不確定性之中。隨著對中國投資持反對態度的薩塔9月22日當選總統,贊比亞民間對中國投資的敵意急劇上升。中色非礦遭遇的大罷工,正是這種情緒累積下的爆發。 「當時中色對周圍的信息根本摸不清楚,就像大海上的一葉孤舟飄搖在狂風暴雨中,極端情況隨時可能發生。我們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就是被驅逐出贊比亞,多年來投下去的真金白銀可能就沒了。」中色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回憶道。 現在,薩塔的態度像是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在與中國企業家的見面活動上,他向中國投資釋放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信號。他並不諱言之前這段不愉快的歷史,不過他說,競選過程中曾承諾要驅逐中國投資者,現在要利用他們。 薩塔還宣佈,贊比亞首任總統卡翁達將作為特使去中國致謝。「中國行動快,贊比亞行動慢,由於中國的進取,他們很容易成為關注和抱怨的對象。」他說。 薩塔的這番話,令今年大選以來籠罩在中資企業中的緊張氣氛暫時一掃而空,在場企業家均對此信號感到樂觀。贊比亞中華商會會長、中國有色集團副總經理、中色非礦董事長陶星虎評論說,這是「破冰之舉」。 觀察者普遍認為,在今年競選中,薩塔在中國問題上的態度明顯轉向,不再提及中國問題。贊比亞政府媒體《每日郵報》(Zambia Daily Mail)說,分析家認為這是總統遞出的橄欖枝,他與被指責不善待員工的中國企業的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 不過,薩塔長期的反華論調在民間的影響力尚未轉向,中色非礦遭遇的罷工事件仍受到相當大的關注。中國駐贊比亞大使周欲曉說,罷工中工人提出的200萬克瓦查(約合400美元)加薪是一般企業難以承受的。 「我們是國際商業活動中的新成員,我們並不完美。在實踐中,我們會有問題,也會犯錯誤,但是我們在積極學習和改進。我號召中國人,尤其是中國企 業界,在商業活動中遵循國際規則,注重當地法律,尊重當地文化,善待當地員工,支付合理薪酬,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此同時,我希望他們的合法權益也 同樣受到保護。」周欲曉說。 中資企業在贊經營面臨的政治風險和種種不適應,透過此次罷工事件集中呈現。此事提醒著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僅意味著資本國際化和地理環境的跨越。在多黨制民主社會中進行跨文化經營,需要具備真正開放的心態,還有應對多種力量並存的商業環境的靈活性。 礦業部長調停 10月20日,中色非礦謙比西銅礦的罷工進入第13天,管理層要求工人復工的期限是10月19日,陶星虎需要決定是否解僱罷工的工人,這些工人有2000名。 「頭一天,王總向我請示能不能集體開除。我同意了。但第二天就要去見總統。我想總統可能會不高興,所以準備了很久。果然,他第一句話就問我:你就是中色非礦的董事長?我說是。他又問:你解僱了我2000名工人?」陶星虎回憶說。 依照贊比亞的法律,礦業工人的工資應在合同期滿前三個月內,由工會和管理層集體談判決定。但是從10月5日開始,謙比西銅礦的工人在未知會工會的情況下,突然自發舉行罷工,要求管理層加薪200萬克瓦查(約合400美元)。 中色非礦和礦業工人工會對財新《新世紀》確認,雙方事前對此次罷工均一無所知,此次罷工是非法的。 陶星虎向總統薩塔闡述了自己的苦衷:工人不回來上班,企業怎麼辦?集體開除只是一個敦促工人盡快復工的手段,並非最終目的。中色非礦同時給予工人48小時的申訴期,此間,有意願參與復工的工人可以通過申訴重新獲得工作。 這一解釋獲得了薩塔的諒解,他委派贊比亞礦業部長斯穆薩負責調停中色非礦勞資問題。 10月21日下午3點,斯穆薩和贊比亞勞工、青年、體育和性別部部長(下稱勞工部部長)沙曼達(Fackson Shamenda)一同來到中色非礦。 在斯穆薩的主持下,下午6點半,礦業工會銅礦省基特韋市主席與中色非礦總經理王春來簽署了由斯穆薩提議的協議。根據此協議,工會承諾所有員工於 10月22日立即復工,謙比西銅礦承諾接納所有員工復職。雙方在冷靜一段時間後,從頭開始一年一度的薪酬集體談判。罷工過程中管理層同意增加的20萬克瓦 查(約合40美元)部分不作為談判內容。 斯穆薩將謙比西銅礦的勞資糾紛拉回了依法解決的軌道。此前,工會和管理層一致勸說工人復工,由工會代表工人與管理層進行集體談判,但工人不予理睬。 「上帝賜予贊比亞銅礦。」斯穆薩說,「我們要創造更多工作,要人們的口袋裡有更多錢,要一個雙贏局面,要你們繼續投資,要你們掙錢,要降低贊比亞的貧困水平。」斯穆薩還特意強調,他和勞工部部長沙曼達將會監督集體談判的進行,但不會介入談判。 「吝嗇的中國人」 這是中資企業在贊比亞遭遇的最長的一次罷工,也是最大一次工人被集體開除事件,自然成為基特韋當地乃至贊比亞全國最熱門的話題。復工後,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稱中國企業在行業內支付薪酬最低,管理層傲慢固執,拒絕聆聽。 所謂拒絕聆聽,就是工人長期對薪酬不滿,要求解決,但一直未得到滿足。今年3月,管理層就已承諾要改善勞動條件,但未見行動。礦業工人工會基特韋市謙比西區負責人艾格尼絲說,在這兩週內,工會一直勸說工人復工,但勸說無效。 這顯示勞資矛盾已激化到相當高的程度。「贊比亞礦業公司有幾十個,我們的產能規模在行業裡排第五,薪酬中等,薪酬水平和行業地位是相稱的。」中色非礦總經理王春來不理解工人的不滿。 1998年,中色非礦以8000萬美元收購了停產長達13年的謙比西銅礦,這是中國政府批准在境外開發的第一個有色金屬礦山。此礦原屬國有的贊比亞聯合銅礦有限公司(Zambia Consolidated Copper Mines Ltd., ZCCM)。收購後,中色非礦和ZCCM分別持有謙比西銅礦85%和15%的股權,中色非礦獲得了地表41平方公里的開採權,後又陸續購買了地表15平方公里的開採權。 謙比西銅礦於2000年復建,2003年投產,2005年正式盈利。其主礦體投資1.6億美元,西礦體投資1.6億美元,東南礦體計劃投資8億美元。今年預計主礦體和西礦體產銅量共2.5萬噸。到目前為止,謙比西銅礦盈利共計2億美元,所有盈利都用於再投資。 也許因為仍處於投入期,中色非礦的薪酬水平確實遠低於贊比亞同量級大礦。在贊比亞取得大規模採礦權的公司,有印度投資的Konkola Copper Mines(KCM)、比利時投資的Mopani Copper Mines、澳大利亞投資的LUMWANA、南非投資的CHIBULUMA和中資的中色非礦。 財新《新世紀》記者將中色非礦的工資表與周圍礦企和贊比亞其他地區的礦企相比,發現薪酬最高的是Mopani和KCM,中色非礦的最低基本工資在中資礦企中處於較高水平,但只有上述兩家最低基本工資的50%左右。 王春來說,謙比西的起點較低,但近年來一直有意願、也有動作提高工人的薪酬待遇,如前年加薪5%,去年加薪幅度達到12%。「投產才七年多。我們要是生產了20多年,薪酬肯定比KCM還高。」王春來說。 同工同酬的觀念在贊比亞很普遍,工人之間經常進行橫向對比。許多工人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麼印度人、比利時人、澳大利亞人和南非人都可以給出較高 的薪水,中國人就是不行?為什麼做同樣的工作,別人的薪水可以高出200萬克瓦查?為什麼同屬於中國人的盧安夏銅礦,都可以給更高薪水? 總統的許諾 王春來說,此次罷工事件體現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部分極端的罷工工人打出反華口號,要求撤換中方管理層,甚至要求中色非礦退出贊比亞。甚至有民間流言說,政府已為謙比西銅礦找好了下家。 在中色非礦外牆上,財新《新世紀》記者看到罷工工人塗寫的標語:「中國必須離開」「讓其他投資者來」「賣掉中色非礦」「中國:這不是你的地方」…… 四周前,中國建築企業江西國際門口也遭到贊比亞建築工人圍堵,工人要求加薪;中國水電(601669.SH)工地也出現罷工。在與工人溝通並增加了部分工資後,罷工平息。 普遍出現的針對中國企業的罷工,以及勞資問題政治化趨勢,與贊比亞當前急劇變化的政治形勢有關。 2008年,由於贊比亞第三任總統姆瓦納瓦薩(Levy Mwanawasa)意外亡故,贊比亞進行了一次總統補選,原執政黨領袖班達(Rupiah Banda)在競選中擊敗薩塔,成為贊比亞前任總統。 班達執政期間,是中國投資在贊比亞擴張最快的時期,也是贊比亞民眾對中國投資印象急轉直下的時期。贊比亞民眾普遍相信,中國投資在班達執政期間獲得了不公正的優惠待遇,並助長了班達政府的腐敗,而且中國投資並未惠及贊比亞普通民眾。 班達政府執政後期的嚴重腐敗,在改善民生上的長久不作為,已令民眾忍無可忍。民眾遷怒於中國企業,認為班達政府得到了中國和印度等外資企業的支持。 74歲的贊比亞反對黨領袖薩塔綽號「眼鏡王蛇」,發表過很多極富煽動性的反華、反印度、反黎巴嫩投資者的言論,競選時甚至曾聲稱一旦當選總統便將驅逐中國投資者。經過十年鍥而不捨的努力,今年9月,薩塔終於以43%的得票率擊敗了前任總統班達,贏得總統選舉。 這可能是贊比亞最暴力的一次總統選舉。投票前夕,在盧薩卡和基特韋均發生了群體鬥毆事件,並有人員傷亡,這在該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薩塔的支持者多為對現狀不滿的底層民眾,現在薩塔在贊比亞威望甚高,甚至出現神化傾向。受訪群眾無一例外地表示,此次選舉的暴力,顯示出贊比亞 人要求改變政治格局的迫切願望。多黨制在贊比亞雖實行20年,但一黨攬政的情況尚未改變。如果此次薩塔再不能當選,預計會出現騷亂。他們期待薩塔令贊比亞 氣象一新。 薩塔在競選中承諾「更多工作,減稅,讓你口袋裡有更多錢」。這個口號深入人心。雖然薩塔政府尚未提出具體路徑,修改勞動法最低工資標準的措施仍未出台,但贊比亞工人已急不可耐地行動起來。 「中國人給的工資是最低的。以前中國和班達政府關係好,班達政府腐敗,不聽我們的呼聲。現在薩塔上台了,他來幫助我們拿回我們應得的。」採訪中,許多工人這樣說。 艾格尼絲說,大選後贊比亞各地出現的大規模罷工潮,不僅針對中國企業,也針對其他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如ZALCO(ZINC Aluminum Copper and Ore Company)、贊比西波特蘭水泥公司(Zambezi Portland Cement)、Grinaker LTA等。 但在這種氣氛下,薪酬較低、僱傭大量底層勞工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的中資企業在罷工潮中感受到的壓力更大。只有中國銀行、中興通訊和一些農場,或因員工待遇高,或因人數較少,沒有出現罷工。 雖然薩塔10月29日在與中國企業家午餐會上的講話改變了風向,仍有人士表示,薩塔表態多變,其對中國的真實態度仍需繼續觀察。 當財新《新世紀》記者問薩塔,如何在發展本國經濟和利用外資之間做好平衡時,薩塔回答說:「一些特定技能是我們所不具備的,我們需要外國人前來 協助,也同樣渴望自力更生。如果你瞭解非洲的教育依然十分落後,這就不是一個我們在外國人還是自力更生之間選擇的問題。如果我們自己能做的話,就不需要外 國人。」 此外,礦業行業正在緊張地觀察政府先前宣佈的一些政策,如修改勞動法中關於最低工資的要求、暴利稅和增加國有股權具體如何操作,認為這些具體措施對外國礦企在贊比亞的生存將產生極大影響。 溝通與衝突 中色非礦和礦業工人工會均認為,這次罷工因加薪謠傳而起。 礦業工人工會基特韋市信息部主管姆欽巴(Muchimba)和艾格尼絲表示,今年大選後,一個謠言開始廣為流傳,稱中色非礦將加薪85%。此後工人便向管理層要求加薪85%,他們找來附近印度銅礦KCM的工資單,發現差距是200萬克瓦查,便提出加薪200萬克瓦查。 據王春來和工會介紹,目前中色非礦平均基本工資167萬克瓦查(約334美元),最低基本工資127萬克瓦查(約254美元)。贊比亞第一大銅礦KCM的平均基本工資水平超過300萬克瓦查(約600美元),2010年最低基本工資約230萬克瓦查(約460美元)。 如果按照工人的要求,中色非礦的薪酬水平將漲1倍多,一躍成為業內薪酬最高的公司——這是個中色非礦給不起的工錢。人均工資提高200萬克瓦 查,意味著人均薪酬多支出500萬克瓦查(約1000美元)。以中色非礦的3000多名工人計,一年增加薪酬成本約3700萬美元。目前中色非礦每噸銅礦 的生產成本在7000美元左右,約與銅價持平。如果人均薪酬增加200萬克瓦查,每噸銅礦的生產成本將增加到8500至8600美元左右。「這意味著中色 非礦將在兩個月內陷入破產境地。」張東紅說。 中色非礦一位沒有參與罷工的贊比亞中層也稱,當地社區有反對意見,認為此次罷工的加薪要求有些激進。 拋開表面上謙比西銅礦管理層與工人對薪酬水平的爭議,罷工深層次反映了中資企業在贊比亞遭遇的不同文化和環境帶來的衝突。 謙比西銅礦中方管理層認為,贊比亞工人不考慮企業具體情況。王春來說,謙比西礦的品位在2%左右,不僅低於KCM,也低於盧安夏。這導致謙比西開採1噸銅礦的成本更高。他說,KCM人均年產銅量為20噸,而謙比西人均年產銅量僅7噸。 但工人們反駁說,謙比西銅礦地下滲水量少,開採難度遠低於KCM。還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為跨國企業工作的工人應得到「國際薪酬」,企業盈利情況是管理層責任或是「中國人沒有做好投資計劃」,和工人具體勞動無關。 贊比亞失業問題十分嚴重。據政府媒體《贊比亞時報》報導,贊比亞有正式工作的人口只有11%。而贊比亞人普遍相信,加上非正式就業,失業率約在50%。中方管理層認為,贊比亞員工應該好好珍惜手頭工作,省吃儉用,為今後做打算。 「我們是很需要工作,但不能因為你給了我們工作,就像奴隸主一樣剝削我們。我們要一份根本不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幹什麼?」一名贊比亞工人反問。 中國在贊比亞進行大型投資的多為國有企業,不論管理層還是普通員工,超時工作很普遍,幾乎沒有加班工資。 「中國人跟贊比亞人說理,說我才掙這麼點,說得贊比亞人啞口無言,憋了一肚子火離開。但辯論能解決問題嗎?最後贊比亞人衝進辦公室跟中國人拍桌子,說你們中國人願意接受低工資是你們的事,我們不接受。」一名礦業企業前管理層說。 此外,遭到中國企業抱怨的還有勞動效率。「這邊還處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上一天工,即便什麼都沒做,也要給一天工錢。我們不是不願意給高工資,你能幹活,我就給你加工資。」一名中國企業負責人說。 多家中資企業反映,在贊比亞推行按工效計酬制度的失敗,是因為當地工人只接受按時計酬,能獎不能罰。中資企業對本土工人的普遍評價是:不能吃苦耐勞,不守時,效率不高,不盯著就偷懶,技能不高,責任心不強,也不能勝任較複雜的工作,今朝有酒今朝醉。 「贊比亞工人到點就下班,多工作一個小時就問你要加班費。有一次採礦過程中搞爆破,架子搭好了,炸藥裝上了,就缺點火這一步。工人一看到點了, 收拾東西就走了。你能想像這種情況在中國發生嗎?不說別的,炸藥在那兒放一夜多危險哪,他根本就不想。」一家中資礦企的管理人員苦惱地說,「你能想像嗎? 我們要搶進度完成目標時,撒手鐧就是上中國工人,24小時連軸轉。中國工人背個書包,帶個飯盒下去,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 兩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贊比亞企業家也承認,中國工人的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有口皆碑,並希望經濟起飛的贊比亞反思和學習。 但是,贊比亞工人也指責中方管理層頑固不化,傲慢無禮,不願溝通,不尊重工人,粗魯,不守承諾。 一些中方管理層已經意識到,勞動文化是無法強加的。「在這裡,現在不能實行結果管理,只能實行過程管理。中國的一套在這裡行不通,照搬會出問題。但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我還不知道。下一步真的要探索,否則沒法出招,再這麼做下去,企業會很累。」中色非礦一名高管說。 關於贊比亞的現實,中資企業自身又面臨與中國總部的溝通問題:能否讓國內總部理解贊比亞的經營環境和生產效率,以及贊同管理層的做法? 中色非礦在2011年已遭遇了三次罷工,前兩次分別發生在1月和3月。據管理層統計,今年因罷工耽誤了近一個月的生產。按照日產銅80噸和每噸7000美元的銅價計算,損失約為1680萬美元。 「我們不能用中國的標準要求贊比亞工人,但總部在用中國的標準來要求我們。今年已經有幾次罷工,總部的生產指標還是沒變。我們看著窗外罷工的工人,心裡真的很愁。」中色非礦另一名高管說。 ——本報導由德國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提供支持
又到一年的年底,相信大家都在聖誕的喜悅中,祝大家聖誕快樂。
但時近年尾,很多公司都準備作年結,根據Webb-site.com的資料,香港1,494間上市公司中,創業板加主板合共有1,045家公司是以12月年結的,但這些時間,卻有很多上市公司進行交易,目的可能是因生意較差,所以業績亦不太好看,故需要找一些地緣或關係相近的公司做一些買賣交易,製造盈利,以在美化帳面,使業績看來較為平穩,不致過份損傷其投資價值,這系列暫時會分為3個系列,定期放送給大家。
今日這集的主角是魏橋紡織(2698)。
其實大家都知道2011年的棉花價格大跌了不少,根據中國棉花訊息網的資料,中國棉花價格由2011年初的約一噸27,000人民幣,降至現在的19,000人民幣一噸,跌幅約30%,由此可以見到不少用棉的企業的存貨受創不少。在此背景下,魏橋紡織也成為受害者。
但是在上半年,當擁有約17.26億人民幣的存貨的同業天虹紡織(2678)為存貨撥備7,949萬人民幣,即約4.4%的同時,魏橋紡織可能規模較大,所以有社會任務在身,需要保障棉農的收入,故需不停購貨,但同時因為棉價下跌,加上海外出口不振,買氣下降,所以銷售減少,在兩者的影響下,在營業額下跌的同時,存貨卻大增59.29%,至93.52億人民幣,但存貨還只是撥備1.54億元,只是1.6%,如果按照天虹紡織的撥備,金額需增加至2.70億,為上半年盈利的一半,故為平衡盈利下,故作出較保守的存貨撥備,希望下半年棉價回升,可追回損失,甚至可能有回撥。
但是,下半年棉價仍繼續下跌,天虹紡織在2011年10月終於發出盈警,承認「然而棉花價格自二零一一年第二季度起下滑,並於二零一一年第三季度續處於較低水平。由於本集團的產品售價與棉花價格息息相關,棉花跌價對本集團產品售價帶來沉重壓力」,導致2011年盈利大幅下跌,2011年11月,甚至指出全年最差情況或會錄得虧損,以下半年營業額約為上半年1.2倍計,其預計營業額約66億,正常純利率約8%,盈利約5.28億人民幣,假設這公司損益平衡,撥備大約達這個數字,相等於佔上半年存貨比例30%,和棉價跌幅相若。
以魏橋紡織其上半年存貨及作存貨撥備30%計,大約需撥備28.06億人民幣,以其下半年盈利約上半年的1.15倍計,正常盈利率為8%計,約達13.81億人民幣,可見撥備金額約為2年的盈利,如果作全額撥備,業績當然會錄得大額虧蝕,對股價的影響亦很大,所以魏橋紡織在年底進行一次交易,製造特殊利潤,以使業績平滑化。
2011年12月14日,魏橋紡織出售濱州市鄒平縣鄒平經濟開發區閒置物業予山東鄒平開達房地產有限公司,作價6.89億人民幣,並錄得約5.16億的特殊利潤。
據公告,山東鄒平開達房地產有限公司是由山東省鄒平經濟開發區機關工會委員會及耿憲彬先生分別持有鄒平開達的94%及6%權益,前者持有的鄒平高新鋁電有限公司是同一家族的上市公司宏橋鋁業(1378)的最大供應商,依賴其平價電力,這家公司才可以取得較平價的鋁加工產品,獲利較為豐厚,成為其產品的優勢之一,亦為上市賣點。而大股東登記的住址亦巧合地在該區,所以山東省鄒平經濟開發區機關工會委員會有多獨立,很成疑問,至少是關連人士非關連化。
2011年12月16日,魏橋紡織稱因「主營業務則因根據謹慎性會計原則及相關會計準則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從而預期可能錄得虧損」,「但預期仍能錄得盈利」,故估計撥備少於18.97億,即預期盈利及一次性利潤之總和,相對利用其上半年存貨計算於估計撥備28.06億少,但其稱「截止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本集團存貨較二零一一年上半年度略有增加。」,所以金額應更大,故撥備不足的情況應更嚴重,故預期未來仍有撥備的可能,或會拖累業績。
總結來說,天虹紡織處理業績較務實,可以輕裝上路,但魏橋紡織則較不乾脆,需要利用關連方支持業績,因種種因素,未來盈利仍需背上這項積累下來的負擔,導致盈利會不如預期,所以在未來棉價如反彈,前者業績表現應會較好,相信投資者會作適當的選擇。
上一篇,我們提及了魏橋紡織(2698)造業績的情況,至於第二篇的主角就是奧普集團(477)。
奧普集團是我曾經持有的股票之一,主要業務是安裝在廚廁的浴霸,主要功能可參考味皇的文章。其實,根據公司最近的訪問,這家公司的銷售原來是以零售為主,不過受到房市轉冷、及中國電器大企美的開始進攻這個利基市場,此外亦受到更多功能產品集成吊頂的進攻,再加上仿冒其品牌產品的影響,業務開始走入高原期,浴霸銷售開始疲軟。
從2010年業績中,已經看到下半年銷售開始放緩,在2011年年上半年,雖然主打地區二線城市銷售增長,但是大城市銷售下降更快,浴霸銷售亦減少足可證明此點。
在這個時間下,公司積極開拓新業務,以發展新利潤來源,例如新開發環保灶、汽車產業園及投資創投基金,但近年這些業務仍在投入階段,尚未到收成期。
因為如此,由管理層為首的大股東思時寰宇有限公司亦因為從事其他業務回報利潤較高,故此亦在2010年12月及2011年7月陸續出售3,800萬股及1億股,分別作價1.18元及0.86元,合計套現1.3084億元。
另外,公司的大股東之一及執行董事柴俊麒亦在2011年8月亦辭任,換上林曉峰及李瑞山,前者具資本經驗,後者具電器研發經驗。在此之前,由上市開始擔任公司祕書的梁華,由新的公司祕書陳家發擔任。他亦是擔任近期被發現帳目問題的福和集團(923)的公司祕書,再找回上一張福和集團委任公告,又發現他擔任一間經常進行財務運作、早期也被發現財務問題的亞洲能源物流(351、前中洲控股、中科環保電力)的財務總監及執行董事職務,可以見到大股東對公司前景可能有分歧,擔任財務總監的可能發現他在減持時難以發現大股東的動態,所以或者為了更好地處理其事,故此辭任需要代理公司溝通往來的公司祕書職務。
(2)
交代完公司的各項背景後,開始進入正題。
在中期業績公告中,已經提及了「未來公司可能會考慮尋求其他業務的潛在機遇作為公司戰略突破的發展方向。」,而這項造業績的行為,也在2011年底開始啟動。
1. 2011年12月16日,公司宣佈兩項企業活動。
(a) 附屬公司杭州奧普電器有限公司把空置廠房出售予現時部分廠房物業面積承租人杭州海興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作價4,000萬人民幣。
(b) 另一家附屬公司杭州奧普衛廚科技有限公司向浙江海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購買杭州海興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人民幣1,496,970元之股本,即1.1334%股權,作價同為4,000萬人民幣。
海興電器主要從事儀器儀表及配件、測試設備、模具、嵌入式軟件、電力系統控制軟件及工程的研發、生產、銷售、成果轉讓及技術服務,近年業績不斷增長。根據公告資料,海興電力由2008至2010年年間的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長率達54.92%,溢利淨額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76.98%。
在此交易後, 海興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持有比例如下,而奧普集團在2012年上半年產生賬面利潤淨額約1,500萬人民幣。
(按: 公告可能排版錯誤,在第4頁估值是人民幣16,179,000元,但第9頁卻指出該物業之估值約為人民幣161,790,000元,我相信前者為正確。)
(3)
此交易的利潤為2011年上半年的利潤40.67%,假設2012年上半年與2011年相同,可以預料到對2012年上半年的業績影響非常重大。這可能反映了奧普集團預料2012年房市將繼續轉冷,銷售下降,競爭激烈,會導致盈利下降,所以先作好準備,製造利潤,使帳目上不致受到過大影響。
根據其提供的資料,推算出購入的杭州海興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估值為35.29億人民幣,以2010年盈利推算出市盈率為23.99倍,可能略高,但是如果2011年業績能保持這增長速度,市盈率為13.55倍,價錢可能較為合理,但可能性不大,但如果真是要上市的話,業績無論如何都會保持增長,所以價值應該在兩者中間,故應該是合理略貴水平,所以造盈利的情況其實很明顯。
但是,根據公告稱,「長遠而言,海興電力具備進一步增長及發展的潛力,而本公司預期其於海興電力的股本權益將對本公司有禆益。」,從公告資料得悉其盈利可見,其有上市的資格,以2011年A股首發市盈率46.06倍計算,也可能有1倍以上獲利空間,所以也未算是吃虧。
另外,在合併層面上,交易實際上對奧普集團的現金並無影響,但今次出售的盈利應集中在杭州奧普電器有限公司。根據公告提供的資料,杭州奧普電器有限公司是虧損的,所以今次是利用其累積虧損來降低因此出售的獲利帶來的稅務開支,目的在盈利最大化。
另外,如果以交易層面上,現金只是從附屬公司杭州海興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由奧普集團的公司過過手後,然後就變成控股公司浙江海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錢,可見浙江海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此交易亦有其所求。
總的來說,上市公司求利潤,賣方母公司也求錢,附屬公司況且亦有擴產需要,購買現成廠房擴張也是實際之舉,總算是一單公平的交易,但作價較為誇大,合不合理就由看官自行判斷。
延伸閱讀:
http://www.hbvc.com.cn/index.php
2. 海興電力網站
http://www.hxgroup.cn/ch/aboutus.aspx?cid=788
http://www.shenghuagroup.com/html/s-001-5.htm
4. 啟明創投投資海興電力資料
http://www.qimingventures.com/cn/portfolio/protfoilo.aspx?type=6&infoid=270
http://www.xaxgy.com/content.aspx?id=264784044155
2011年12月16日,易寶(8086) 向 中國保綠投資(397,前合一集團、金寶國際集團、元開達利環保、星虹控股、康健醫療科技、香港體檢)出售位於沙田的都會廣場部分樓面物業,作價5,250萬,並錄得67萬的帳面收益。這物業是在2010年10月以5,000萬向一位盧麗娟小姐購得。
這物業位於港鐵馬鞍山線第一城站附近約10分鐘路程,位置可參看Google 地圖。
這交易看來好像兩間上市公司不相關交易,但這交易其實背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多家主板及新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一會我們再慢慢細說。
這故事,應該在1985年說起。
1985年,現任易通訊(8031)榮譽主席經過多年任職於美資及港資科技企業凌炤鑫的工程師及管理階層後,決意自立創業,成立易寶(8086)前身易寶系統有限公司,以從事分銷電腦產品。兩年後,其取得迪吉多的授權,從事總批發,並主力銷售該品牌的產品,業務蒸蒸日上。
1988年,為增強公司資本實力,引入從事電子產品分銷、現台灣上市公司聯強電子(2437)旗下雷射電腦有限公司作為策略股東,持股40%,凌炤鑫股權降至44.3%,而事業繼續發展。
1990年,凌炤鑫把分銷業務發展至中國及新加坡等地,同時亦與有7年經驗、當時在星光傳呼機有限公司(383,後易名星光電訊、中國網絡訊息)高層、現時為易通訊集團主席黃偉漢合作,發展傳呼易通訊(8031)業務的前身易寶通訊服務有限公司。
(待續...)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4#銀行信用卡的生意很有意思說兩點。1.給你透支的期限其實是Freemium的玩法。總有人過期吃罰息18%!。2.審批打分審批制度本質就是保險公司的精算。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3#看了FB的S-1看上去未來6Q內FB和apple會有利益衝突在移動設備上。Apple有意介入移動設備廣告市場。 FB也是希望染指。這會有衝突。FB的非廣告收入是未來最大看點。佔收入比例在提高。現在15%這塊市場基數小增速快。潛力無窮。FB如果理解為虛擬的人 類社會那麼發鈔權是最大利潤所在。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2#不會coding就是文盲。這句話最近感受很深。不會coding無法創業。看看FB就知道。划船的不會coding.讓小札賺200多億。或許若干年後不會製作基因病毒就是文盲了。從電腦病毒到生物病毒不需要太大跨越。哈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1#今天去看了一個雜誌架。發現美女VS美男的比例大約2:1 即2/3是美女1/3是美男。這和十年前差異很大。十年前 95%以上是美女。這個現象說明女性的社會地位在提升。消費美男的估計剩女>師奶>少女。這也說明社會分工導致女性獨立的趨 勢。女性消費有時會很瘋狂參考HSBC王以智跳舞案。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0#Roche和ILMN的遊戲又有新招。Roche開始提出名單競選董事席位。連環套路一招接一招。看過這類實時的商戰。 電影的情節就顯得幼稚。和平時期最精彩的莫過於hostile bid 爭奪listed company的控制權。九龍倉就是先例。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9#Apple設計風格應該是傳承自蒙德里安和包豪斯。藝術引領生活。從這角度可以反思下internet的新應用應該可以大 量參考裝置藝術的經典。從白南准的電視裝置開始到互動藝術。這方面藝術家的創造力或許可以引領新需求。開發新需求。沒有答案只有方向性的思考。這對我是不 來錢的。可惜。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8#P&G廣告投放策略調整對國內廣告市場的現實影響。對一線城市的影響大過234線。一線城市屬於飽和市場可能投放會退出電視主要投入互聯網+連續劇貼片。234線電視節目還算主流媒體。所以消減幅度會小。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7#從寶潔決定性的轉向互聯網可以推導出另外一個有意思推論。就是在傳統媒體上做廣告的互聯網企業都可以倒閉了。從團購和電商開始。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6#感謝@龍蝦帕尼尼 的提醒 05年IDH 上市潮CNTF+SIM+Longcheer VS寶信 1728 永達 龐大/4S店上市潮。看來投資中經驗佔的比重很高。學習的重要性超過悟性。商業史的重要性超過想像。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5#中國真是奇葩。非職業體育領域世界上大多數是Sponsor制度。所以別看某些老外頭銜很大其實都是花錢的主。我有朋友是 什麼壁球協會主席後來不做了我問為毛他說太貴要花錢贊助協會所有事項。包括意大利國家橋牌隊都是Lavazza夫人當Sponsor。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4#經濟發展對體育運動一個典型的影響就是貴族運動的轉播增加。早期是足球為主然後是籃球。現在是網球。足球只要一團襪子赤腳都能踢。籃球怎麼也得有球吧。網球更需要球拍。這次澳網轉播我看Nike得分最高。所有頭戴都是Nike。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3#租車這行很難把握。涉及三個方面1.高速發展,速度至少是GDP×5。這是行業速度。2.服務性行業 3.金融遊戲。我看 半天還不覺得我完全理解了。而且很難把握。至於神州用的EBITDA肯定是胡說八道他折舊是最大頭,佔營收的30%。tangible asset才一億多。很難搞。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2#國內體育運動品牌碰到瓶頸突破或許就在代理制和訂貨會制度上。看誰在這方面有變化會成為下一個贏家.目前的訂貨會制度不適合體育時裝化路線。代理制度對市場反饋慢也是弱點。體育用品最後會回歸體育這個關鍵詞。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當商業行為變成公共辯論話題那麼股價應該是巔峰。99年薛兆豐和方興東在央視就微軟壟斷辯論。無論勝負如何其實回望過去 99年是微軟股價巔峰。若干年前探討過國美蘇寧等家電企業入場費問題,當時股價也應該巔峰。作為結論矛盾越激烈那麼毛利越高,矛盾越激烈那麼未來的毛利一 定走低。
下一篇:「消費壟斷」的豐富內容與等級
1.多晶硅的生產工藝:從西門子法到改良西門子法
從西門子法到改良西門子法的演進是一個從開環到閉環的過程。
1955年,德國西門子開發出以氫氣(H2)還原高純度三氯氫硅(SiHCl3),在加熱到1100℃左右的硅芯(也稱「硅棒」)上沉積多晶硅的生產工藝;1957年,這種多晶硅生產工藝開始應用於工業化生產,被外界稱為「西門子法」。
由於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存在轉化率低,副產品排放污染嚴重(例如四氯化硅SiCl4)的主要問題,升級版的改良西門子法被有針對性地推出。改良西門子法即在西門子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尾氣回收和四氯化硅氫化工藝,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閉路循環,既可以避免劇毒副產品直接排放污染環境,又實現了原料的循環利用、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針對單次轉化率低)。因此,改良西門子法又被稱為「閉環西門子法」。
改 良西門子法一直是多晶硅生產最主要的工藝方法,目前全世界有超過85%的多晶硅是採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改良西門子法主要用來生產半導 體行業電子級多晶硅(純度在99.9999999%~99.999999999%,即9N~11N的多晶硅);光伏市場興起之後,太陽能級多晶硅(對純度 的要求低於電子級)的產量迅速上升並大大超過了電子級多晶硅,改良西門法也成為太陽能級多晶硅最主要的生產方法。
2.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的工藝流程
(改良西門子法工藝流程示意圖)
改良西門子法是一種化學方法,首先利用冶金硅(純度要求在99.5%以上)與氯化氫(HCl)合成產生便於提純的三氯氫硅氣體(SiHCl3,下文簡稱TCS),然後將TCS精餾提純,最後通過還原反應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將高純度的TCS轉化為高純度的多晶硅。
在 TCS還原為多晶硅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劇毒副產品四氯化硅(SiCl4,下文簡稱STC)生成。改良西門子法通過尾氣回收系統將還原反應的尾氣回收、分 離後,把回收的STC送到氫化反應環節將其轉化為TCS,並與尾氣中分離出來的TCS一起送入精餾提純係統循環利用,尾氣中分離出來的氫氣被送回還原爐, 氯化氫被送回TCS合成裝置,均實現了閉路循環利用。這是改良西門子法和傳統西門子法最大的區別。
CVD還原反應(將高純度TCS還原為高純度多晶硅)是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產工藝中能耗最高和最關鍵的一個環節,CVD工藝的改良是多晶硅生產成本下降的一項重要驅動力。
3.與主要生產工藝的比較
改良西門子法在多晶硅生產領域已經應用了幾十年,至今它的主導地位仍然牢不可破。通過CVD技術的改良、中間氣體生產技術的進步和規模化效益的凸顯,二次創新的改良西門子法已經成為目前技術最成熟、配套最完善、綜合成本最低的多晶硅生產工藝。
從2008年開始大舉進入多晶硅生產領域、目前產能分列全球前兩位的中國$保利協鑫能源(03800)$和韓國OCI是改良西門子法的典型代表。利用成熟的技術、完善的配套和自身產能規模的迅速擴張,保利協鑫和OCI在控制多晶硅生產成本方面很快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也給原有的世界多晶硅生產大廠(所謂的多晶硅七巨頭)帶來很大壓力。
最近公佈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保利協鑫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已經降至18.6美元/公斤(包括設備折舊成本,大約佔14%),綜合電耗可低至65度/公斤。
(1)硅烷法
要聊硅烷法,就不得不聊到挪威的REC公司(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REC是全球最重要的高純硅烷供應商,一度佔據全球電子級硅烷市場80%的份額,對採用硅烷法生產多晶硅有很強的動力。
和保利協鑫專注於多晶硅生產、產業鏈條相對單一不同,傳統多晶硅大廠多為電子材料綜合供應商,如德國Wacker的產品涉及多晶硅、有機硅、聚醋酸乙烯、白炭黑等,而挪威REC、美國MEMC($休斯電子材料(WFR)$)則是全球電子級硅烷的重要供應商。
硅烷法製造多晶硅也是一種化學方法,核心工藝是利用高純度硅烷在反應器中熱分解為高純度硅。硅烷法可以分為兩類,較早出現的是硅烷西門子法(Silane Siemens), 即用硅烷(SiH4)而非TCS作為CVD還原爐的原料,通過硅烷(包括副產品SiH2Cl2,下文簡稱DCS)的熱分解和氣相沉積來生產高純度多晶硅棒 料,REC旗下的REC Silicon公司(位於美國,包括原Asimi和SGS)採用過此方法生產電子級多晶硅;不過,REC近期的多晶硅擴建項目採 用了另一種硅烷法——硅烷流化床法(Silane FBR),將硅烷(UCC法製成的硅烷可以包含副產品DCS)通入加有小顆粒硅粉的流化床(FBR)反應爐內進行連續熱分解反應,生成粒狀多晶硅。
和REC採用的硅烷流化床法類似的是由美國MEMC最早推出的流化床法, 以STC、H2、冶金硅和HCl為原料在流化床(FBR)高溫(500℃以上,不算很高)高壓(20bar以上)下氫化生成TCS,TCS通過一系列歧化 反應後製得硅烷氣,硅烷氣再通入有小顆粒硅粉的流化床反應爐內連續熱解為粒狀多晶硅。這種方法制得的多晶硅純度相對較低,但基本能滿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要 求。
(流化床法的工藝簡圖)
硅 烷法的優點在於熱解時溫度要求較低(800℃左右),流化床法還有參與反應的硅料表面積大、生產效率高的優點,所以還原電耗低於改良西門子法;另外,硅烷 流化床法是一個連續生產的過程,除定期清床之外設備可連續運行,也不需要換裝硅芯、配置碳電極等,這些優點均反映為硅烷法生產多晶硅的現金成本很低。以 REC為例,2011年Q4硅烷流化床法生產多晶硅的現金成本已降至14美元/公斤。
(REC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的生產成本)
不 過,硅烷流化床法相對改良西門子法還不是很成熟、單位建設成本也比較高,2011年Q4 REC的單位研發成本是4美元/公斤,單位折舊是8美元/公斤, 多晶硅生產的綜合成本為26美元。另一方面,改良西門子法在二次創新(提高CVD產能、優化CVD單位功耗、改進STC氫化工藝等)後,無論是還原電耗還 是綜合電耗都有顯著降低,考慮到目前改良西門子法的單位建設成本已經很低(保利協鑫約30美元/公斤),其生產多晶硅的綜合成本仍然優於硅烷流化床法。以 保利協鑫2011年Q4的情況為例,多晶硅綜合成本為19.3美元/公斤,不僅優於REC硅烷流化床法的同期成本,也優於REC制定的2012年Q4目標 ——23美元/公斤。而且,硅烷法對安全性要求很高(硅烷易爆炸,被REC Silicon收購的日本小松Komatsu在應用硅烷法時就曾發生過嚴重的 爆炸事故而不願擴大生產;REC Silicon的6500噸新生產線Silicon III在投產後不久也出現過氣體洩漏的安全問題而被迫緊急搶修); 硅烷分解時容易在氣相成核從而生產相當比例(10%以上)的硅粉,變相拉高成本;流化床法製成的多晶硅純度也相對較差。
至於$英利綠色能源(YGE)$當 初為什麼會選擇硅烷法,個人認為是自身急於「彎道超車」+外部專家「忽悠」的結果。資料顯示,英利的六九硅業選擇用四氟化硅法生產硅烷,一期工程採用硅烷 西門子法,利用CVD爐熱解硅烷生產高純度多晶硅,設計年產能3000噸;計劃中的二期工程則準備採用硅烷流化床法,通過流化床反應裝置將硅烷熱解為粒狀 多晶硅。
暫且不論受專利嚴格保護的硅烷流化床法(六九硅業一期工程還沒有應用此方法),單是生產高純度硅烷的四氟化硅法, 六九硅業要自主掌握也有很大的難度。四氟化硅法又稱休斯法,是美國MEMC的專利技術,雖然適合大規模生產高純度硅烷,但工藝難度高、設備龐雜(特別是提 純)、投資巨大,而且不像改良西門子法在關鍵設備及工藝方案上有成熟供應商。因此,六九硅業的「自主研發」進展得很不順利,不僅硅烷法自產的多晶硅成本遠 高於外購,而且實際產量也一直遠低於設計產能;2011年Q4,英利對六九硅業進行了高達人民幣23億元(合3.615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減值處理。
(2)冶金法
有別於改良西門子法和硅烷法的化學方法,冶金法是 利用物理方法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其典型工藝是將純度好的冶金硅進行水平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去除硅錠的外表部分和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後,將硅錠粗粉碎並 清洗,並在等離子體熔解爐中去除硼雜質,然後二次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再次除去外表部分和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然後粗粉碎和清洗,最後在電子束熔解爐中除去 磷和碳雜質直接生成太陽能級多晶硅。
(冶金法的典型工藝流程,摘自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
從理論上講,冶金法的工藝要比改良西門子法簡單很多,綜合電耗也低許多(大約22度/公斤,改良西門子法最優也在65度/公斤),所以投資少、建設週期短、生產成本低。
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講冶金法現在有多麼厲害,可以取代改良西門子法,那他一定是在「忽悠」。
原因很簡單,純度問題成為冶金法多晶硅的致命傷,綜合考慮後目前並無成本優勢。最早採用冶金法生產多晶硅的是日本鋼鐵企業JFE,早在2001年它就投入了一條冶金法中試線,不過這位先驅很快發現冶金法實際成本太高且看不到可以明顯降低的前景,最終停止了中試線的運行。
之 前,讓大家開始對冶金法多晶硅充滿期待的真正原因是太陽能級多晶硅高企的價格,而非冶金法多晶硅本身。由於化學法製造多晶硅投資巨大、建設週期和達產週期 長,使得太陽能級多晶硅的供應剛度很大,而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光伏市場的連續啟動讓需求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出現非常明顯的增長,使得太陽能級多晶硅的 價格出現急劇攀升並維持420美元/公斤的高價到2008年上半年。正是這種背景下,冶金法多晶硅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亮相,阿特斯太陽能利用這種多晶硅生產 的光伏組件(轉化率13.3%-14%)獲得了訂單,而後賽維LDK簽訂了用冶金法多晶硅(由加拿大TIM和挪威Elkem供應)為德國電池Q-Cell 代工硅片的協議。國內採用冶金法生產多晶硅的企業主要有上海普羅和$銀星能源(SZ000862)$,挪威Elkem(除了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Elkem還是全球最大的冶金硅供應商)於2011年被中國藍星集團收購。
而 現在的情況呢?優質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現貨價格已跌至25美元/公斤附近;化學法多晶硅的供應量十分充足(前四大供應商的產能已經可以滿足30GW以上光伏 組件對多晶硅的需求);更為關鍵的是低轉化率的光伏產品已經沒有市場,而純度低,製成的光伏產品轉化率低、易衰減正是冶金法多晶硅的硬傷。挪威Elkem 的情況顯示,冶金法多晶硅必須與電子級多晶硅摻雜後才能滿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基本條件,製成轉化率15%-16.5%的光伏電池。短期內,多晶硅純度低、 產出的電池效率易衰減成為冶金法難以突破的瓶頸,使其不僅不可能取代化學法,而且也難以充當「有益的補充」這一角色。
4. 改良西門子法仍將是最主要的生產工藝
綜上所述,改良西門子法依然「綜合素質」最優的多晶硅生產工藝,短時間內被其他工藝替代的可能很小。
其實,從產業應用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目前的四大多晶硅供應商(保利協鑫、德國Wacker、美國Hemlock、韓國OCI),除Wacker在Poly 5生產線有650噸的流化床法產能之外,其餘產能(截至2011年末約為18.1萬噸)全部採用改良西門子法。
因此,本系列的後續文章都將把改良西門子法作為研究對象,第二篇文章將探討改良西門子法的成本控制與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