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wv.html
梁軍儒:昨天一股評家說找不到任何改變市場趨勢的理由,只看到歐債危機、明年經濟下滑、中國處於經濟轉型期前景未明等一大堆負面因素,但他忘了低價就是最強有力的上漲動力,物超所值會讓一切所謂的利空消失得無影無蹤。
標籤:
刪除| 轉發(42)| 收藏| 評論(31)12月16日 09:27 來自新浪微博
梁軍儒:回覆@華爾街金牛:中小企業是還不低,其他的已經開始出現遍地黃金。
梁軍儒2011121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9o.html
年份 | 利潤增長率 | 最高PE | 最低PE |
1972 | 75% | 113 | 93 |
1973 | 58% | 63 | 27 |
1974 | 33% | 54 | 22 |
1975 | 3% | 52 | 26 |
1976 | 82% | 34 | 24 |
1977 | 43% | 24 | 14 |
1978 | 28% | 23 | 15 |
1979 | 38% | 47 | 31 |
1980 | 39% | 58 | 26 |
1981 | 35% | 52 | 20 |
1982 | 48% | 51 | 33 |
1983 | 53% | 74 | 51 |
1984 | 52% | 100 | 65 |
1985 | 37% | 83 | 34 |
1986 | 21% | 58 | 31 |
1987 | 36% | 74 | 34 |
1988 | 41% | 42 | 30 |
1989 | 32% | 41 | 27 |
1990 | 30% | 43 | 27 |
1991 | 19% | 63 | 29 |
1992 | 23% | 56 | 44 |
1993 | 24% | 47 | 33 |
1994 | 17% | 33 | 24 |
1995 | 15% | 27 | 21 |
1996 | 2% | 24 | 17 |
1997 | 12% | 35 | 19 |
1998 | 17% | 62 | 28 |
1999 | 26% | 69 | 24 |
2000 | 21% | 35 | 21 |
2001 | 17% | 25 | 18 |
2002 | 5% | 23 | 16 |
2003 | 21% | 21 | 16 |
2004 | 14% | 17 | 14 |
2005 | 13% | 14 | 10 |
2006 | 9% | 11 | 9 |
2007 | 0% | 10 | 8 |
2008 | 13% | 13 | 9 |
2009 | 5% | 10 | 8 |
2010 | 11% | 9 | 8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ba.html
財富是一個人的思考能力的產物。
——安·蘭德(Ayn Rand)
「大多數人寧肯去死也不願思考。許多人確實是這樣死的。」
——羅素
每個人都有一套生活哲學。只要你是人,你就不可能沒有生活哲學。大多數人都會不知不覺地接受另外某個人的哲學。有些人會有意識地選擇接受或修正另外某個人 的哲學,極少數的人會發展他們自己的哲學。在投資世界中也是同樣。投資哲學是一整套有關下列問題的理念:投資的本質,包括市場如何運轉,價格為什麼變動; 價值理論,包括如何評估價值以及盈利和虧損的原因;好投資的本質。
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人們普遍相信股市從長期來看總是上揚的,要想致富,你要做的只是在短暫微跌的時候買入。在網絡繁榮中,大多數投資者、分析家、顧問和基金經理都相信經濟重力法則(「上升的東西必會下降」)已經被否定,市值甚或利潤都不是問題。
成功的關鍵
—理查德·德里豪斯(Richard Driehaus)
對投資決策的清醒認識是他的成功要素之一。就像巴菲特和索羅斯在能力、興趣、技巧、知識和經驗上大不相同一樣,他們的投資哲學同樣大相逕庭。例如,巴菲特 在年輕的時候就迷上了金錢、商業和數字。所以,他的投資哲學以他用來評判企業質量的價值理論為核心並不令人奇怪。當巴菲特對投資的本質做出評論時,他的著 眼點是企業價值,以及管理者和投資者們以錯誤的價值觀念為行動基礎的常見現象。
「市場總是錯的」
巴菲特和索羅斯看到的是同樣的投資現實,但對於如何應對現實,他們卻得出了完全不同(儘管談不上截然相反)的結論。
兩人行為法則的不同來源於他們在心理、性格、經歷、興趣、動機、目標、才能和技巧上的不同。
然而,他們對投資現實的認識卻幾乎是完全相同的。
巴菲特認為「市場先生」是躁狂抑鬱症患者,今天可能欣喜若狂,明天就可能消沉沮喪。
索羅斯對投資現實的前提假設是:「市場總是錯的。」
巴菲特沒有去深究市場為什麼是錯的,他只是觀察到並利用了這一點。但索羅斯卻有一套有關市場出錯原因的詳細理論,而這種理論對他從市場的錯誤中獲利至關重要。
正因如此,兩人都對有效市場假說(「市場總是正確的」)以及聲稱超常利潤要麼不可能要麼是統計誤差的隨機遊走理論不屑一顧。對這些理論,巴菲特回應說:「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我會變成一個拿著錫罐子的街頭流浪漢。」
如果你把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哲學結合在一起,你會得到一種對市場運轉規律的近乎完美的解釋。當然,這並不是唯一的解釋—但忽視全世界最偉大的兩位投資者的思想碰撞豈不是太愚蠢了?
命中注定
是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讓巴菲特融會貫通了所有事情,並得到了他一直在尋找的投資哲學。
對巴菲特來說,讀這本書相當於耶穌顯靈。
我感覺我就像正在走向大馬士革的保羅一樣①。我是在1950年初讀到這本書的第一版的,那時候我19歲。當時我覺得它絕對是歷史上最棒的投資著作。現在我仍然這麼想。
本傑明·格雷厄姆1934年的著作《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使投資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書中被現代人譽為「價值投資之父」的格雷厄姆提出了一種以數學為基礎的尋找確定性的方法。當時,這個領域被 動量投資、圖表分析、江恩三角和艾略特波浪理論等方法統治著,投資者們的行為大多像是旅鼠,而不是正常的理性人應該干的事。
格雷厄姆的方法恰好迎合了巴菲特的數學傾向,永遠改變了他的投資行為。
認識「市場先生」
本傑明·格雷厄姆和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均以對市場本質的看法為基礎。格雷厄姆還給投資市場起了「市場先生」這麼一個人格化的名字。
在寫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股者的一封信中,沃倫·巴菲特是這樣描寫「市場先生」的:
本傑明·格雷厄姆,我的朋友和老師,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對待市場波動的正確態度,我相信這種態度是最容易帶來投資成功的。他說,你應該把市場價格想像成一個 名叫「市場先生」的非常隨和的傢伙報出來的價格,他與你是一傢俬人企業的合夥人。「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提出一個價格,在這個價格上,他要麼會把你的 股份買去,要麼會把他的股份賣給你。
儘管你們倆所擁有的那家企業可能會有一些穩定的經濟特徵,但「市場先生」的報價卻絕不穩定。很遺憾,這是因為這個傢伙有一些無藥可救的精神問題。有時候, 他欣快症發作,只看到影響企業的積極因素。在這種情緒下,他會報出很高的買價,因為他擔心你會把他的股份買走,奪取他的巨大收益。而在他沮喪的時候,他眼 中除了企業和整個世界所碰到的麻煩以外什麼也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提出來的價格非常低,因為他很害怕你把你的股份甩給他。
「市場先生」還有另外一個可愛的特徵:他不在乎遭人白眼。如果他今天的報價沒有引起你的興趣,他明天還會帶著一個新價格回來。交易與否全在你的選擇。所以說,他的情緒越低落,對你就越有利。
但是,就像是舞會中的灰姑娘一樣,你必須留心仙女的警告或任何將會變成南瓜和老鼠的東西:「市場先生」是來侍候你的,不是來指導你的。對你有用的是他的錢 包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他某一天帶著特別愚蠢的情緒出現,你可以自由選擇是給他白眼還是利用他,但如果你被他的情緒影響了,那將是災難性的。事實上,如果 你不敢確定你理解和評價企業的能力比「市場先生」強得多,你就不配玩這個遊戲。就像玩牌的人所說:「如果你玩了30分鐘還不知道誰是傻瓜,那你就是傻 瓜。」
這種「格雷厄姆–巴菲特」市場觀,以幾條有關投資市場本質和對待市場的態度的理念為基礎。如果投資者想獲得成功,他們必須接受這些理念。
第一條理念就是市場總是(或經常是)錯的。
第二條,這種市場觀中蘊含著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投資利潤策略。如果「市場先生」是個喜怒無常的精神病患者,他總會時不時地報出低得離譜的股價,或願意在價格高得荒謬的時候購買同樣一隻股票。
但你不可能預見到「市場先生」的精神病什麼時候發作,也不可能提前知道他會沮喪或高興到什麼程度。
換句話說,你不可能預見到股市價格的未來變化趨勢。因此預測不是「格雷厄姆–巴菲特式」投資策略的一部分。
第三條,就像巴菲特所說,「『市場先生』是來侍候你的,不是來指導你的……如果你被他的情緒影響了,那將是災難性的。」
如果說從「市場先生」或已被他影響的其他任何人那裡尋求建議是一種錯誤,如果說避免被「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左右是必須的,那麼你做出投資決策的依據是什麼呢?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答案是,使用他們自己獨立得出的價值標準去評價一隻股票到底是便宜了還是貴了。
在根據自己的判斷評估股票價值的情況下,他們對「市場先生」的躁狂抑鬱症基本上無動於衷。他們給了他白眼。他們只注意「市場先生」的報價:如果價格與他們自己的獨立價值判斷相符,他們就會行動;如果不相符,他們會安心等待「市場先生」改變想法,因為他們確信這是早晚的事。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把市場波動視為前提條件。他們沒有有關市場為什麼波動的詳細理論—他們的投資方法也不需要這樣的理論。他們的投資哲學以價值判斷和理想投資的特徵為核心。
巴菲特改變了方針
1956年,巴菲特開始管理其他人的錢。他與投資者建立的一系列合夥關係最終聚合成了一家企業:巴菲特合夥公司。
他繼續遵循純粹的本傑明·格雷厄姆法—1950年以來他一直如此。但巴菲特終究不是格雷厄姆。
儘管格雷厄姆也是個成功的投資者,但他主要是一個學者和理論家。儘管巴菲特在奧馬哈大學講過課,而且至今還很愛傳道授業,但他主要是一個商人。
格雷厄姆曾在1934年的《證券分析》中寫道:
華爾街從來不問「企業賣多少錢」,幾乎讓人難以置信,這應該是考慮購買股票時要問的第一個問題。
但實際上,他並沒有把一家公司看成一個企業,他對一家公司的管理狀況或產品也不是特別感興趣。他關心的僅僅是數字。
但格雷厄姆在1934年提出的問題「企業賣多少錢」,卻成了巴菲特個人投資方式的基礎。
巴菲特可能與格雷厄姆法分道揚鑣的第一個信號,是他用合夥公司1/5的資產買下了登普斯特·米爾製造公司70%的股份。這是一家生產風車和農用器具的公司,但它的業績一直停滯不前,而扭轉它的狀況並不是巴菲特的「特長」。沒過多久,巴菲特就把它賣掉了:
但他並沒有質疑指引他購買這家企業的格雷厄姆式假設。事實上,格雷厄姆的影響滲透在他的合夥企業中。除了登普斯特,他還把資金分散到了40只股票上—煙蒂企業①、套利交易和待整頓企業(如停業清理企業),這些全都是格雷厄姆–紐曼式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1963年,巴菲特購買了第一隻格雷厄姆絕對不會買的股票:美國運通。照例,他重拳出擊,將合夥公司25%的資產投入了這家企業。
那時候,巴菲特像現在一樣篤信格雷厄姆的基本原則:當市價能給你非常大的安全餘地的時候,你會看到一種價值,你只能在這種時候買入。在美國運通身上,巴菲特既看到了價值也看到了安全餘地。但他的關注對象和價值計算方法正在改變。
美國運通公司的某個分支經營著一個儲存蔬菜油的倉庫。菜油入庫後,它要給它的客戶開立收據。不幸的是,它的客戶之一聯合菜油加工公司的老闆是個騙子。這家企業的信用評級是0,但它發現自己可以把菜油轉化成可以找銀行貼現的美國運通收據。
在聯合菜油加工公司破產後,它的債主們開始敲美國運通的大門,不是要他們的菜油就是要他們的錢。直到此時,大騙局才被揭開:聯合菜油公司放在倉庫中的那些罐子裡裝的主要是海水,只是摻了一點菜油。美國運通面臨著6 000萬美元的損失,用首席執行官霍華德·克拉克(Howard Clark)的話說,「我們已經資不抵債」。
在1963年11月,也就是「菜油醜聞」爆發之前,美國運通的股價是60美元,但到1964年年初就跌到了35美元。
美國運通能生存下去嗎?華爾街的建議是「賣」,也就是說,它的回答是「不能」。
巴菲特卻認為這個醜聞只是一次性事件,不會影響美國運通的主要生意:運通卡和旅行支票。
如何評估這家公司的價值呢?
對格雷厄姆來說,即使在每股價格僅為35美元的情況下,這家公司也是絕對不可考慮的。他的市值仍然遠高於它的有形資產—也就是賬面價值。
美國運通的優勢在於無形資產:客戶基礎,世界上最好的信用卡(這是在VISA卡和萬事達卡稱雄世界之前),以及它自己發行但尚未付現的旅行支票的數億美元「融資」。
巴菲特看到了一家正在成長的企業,它所擁有的價值連城、不可取代的行業地位能創造穩定的收益—而以低廉的價格就可以將這些收益據為己有。
於是,巴菲特的問題變成了:「美國運通的行業地位有沒有受到影響?」你在公司的年報中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他變成了一個偵探。他在他最喜歡的一家奧馬哈牛排餐廳的收銀機後面站了整整一個晚上,發現人們仍在使用美國運通卡—這部分業務一如往昔。在銀行、旅行社、 超市和雜貨店,他發現美國運通的旅行支票和匯票的銷量並沒有下降的跡象。在調查了美國運通的競爭者們之後,他發現運通卡的優勢仍然像過去一樣大。
他的結論是美國運通能夠生存下去。在得出這個結論後,他立刻就購入了大量美國運通的股票。
「四維」投資者
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紐約開創了人們所說的價值投資理論時,另一位在今天聞名四海的投資者菲利普·費希爾,也就是《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潤》(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一書的作者,則在舊金山提出了後來被稱做「成長投資」的理論。
是費希爾的影響促使巴菲特購買了美國運通的股票。事實上,巴菲特現在的投資方法與費希爾的共同之處似乎超過與格雷厄姆的共同之處。
格雷厄姆的估值方法是定量的,而費希爾的是定性的。格雷厄姆依靠的僅僅是來自公司財務報表的數字。相比之下,在費希爾來看來,「只是讀一讀有關某家公司的那些印刷出來的財務紀錄,永遠不足以評價一項投資是否合理」。他說:
要判斷一隻股票是便宜還是標價過高,真正重要的參考依據不是它今年的市盈率,而是它幾年以後的市盈率……這是避免損失並獲取豐厚利潤的關鍵之所在。
像格雷厄姆一樣,費希爾也在尋找廉價股。而且,他也「極度痛恨賠錢」。
但預測一家企業「幾年以後」的收益與從年報中看出它的賬面或清算價值明顯不是一回事。就像你可能會猜到的那樣,費希爾的投資標準與格雷厄姆大不相同。
他僅憑瞭解一家企業的生意來判斷它的未來收益,而且對判斷結果充滿自信。因此,他的第一條法則就是永遠留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就像今天的巴菲特一樣,費希爾只投資於他瞭解的行業。
在「能力範圍」內,他尋找著符合他的全部「四維標準」的企業。這四維是:
1. 它們必須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是行業內成本最低的生產商,並(或)有出眾的生產、財務、研發和營銷技巧。
2. 它們必須有超凡的管理,在他看來,這是超凡成果的根本原因。
3. 它們的業務特色必須能夠確保它們目前超出行業平均水平的利潤、資產收益率、利潤率和銷量增速將會保持一段時間。
4. 它們的價格必須有吸引力。
費希爾如何尋找這樣的企業?
他的辦法是與人交談。
當然,從年報和其他可獲得的企業信息裡能發現許多東西。它們大多能告訴你應該避開哪一家企業。例如,只要看一看一家企業過去幾年的年報,你通常就能判斷出它的管理層是否誠實。
但對費希爾來說,第一手信息是不可替代的。
費希爾最喜歡的信息源之一就是「閒話」:也就是人們對企業及其產品的評論。他會與那些和企業有接觸的人(客戶、消費者和供應商)交談,與企業過去的僱員交 談,但最重要的是與企業的競爭者交談。一名執行官可能不願意向你透露有關本公司的太多信息,但他會高高興興地把他所知道的有關競爭者的情況統統告訴你。
1928年,在舊金山某銀行的投資部門工作的費希爾首次嘗試了這種分析,與舊金山幾家百貨商場無線電部門的採購人員進行了交談:
我問他們對這一行業的三個競爭對手是怎麼看的。他們的觀點驚人的相似……飛歌公司(依我看,人們沒法通過股市投資於這傢俬人擁有的企業是件令人遺憾的事) 已經開發出了市場吸引力特別大的新型產品。他們正在贏得市場份額,獲取巨大利潤,因為他們是高效率的生產商。美國無線電公司差不多能保住它的市場份額,而 當時是股市寵兒的另一家公司正在急劇衰退,露出了陷入麻煩的跡象……但在那些正在大談這些「熱門」無線電問題的華爾街公司的資料中,沒有一個詞與這個最受 歡迎的投機對象的這些顯而易見的麻煩沾邊兒。
費希爾親眼目睹這只股票在股市攀到新高的同時一瀉千里。
我得到的這第一個啟示後來成為我的基本投資哲學的一部分:只是讀一讀有關某家公司的那些印刷出來的財務記錄,永遠不足以評價一項投資是否合理。謹慎投資的主要步驟之一就是從那些與企業有某種直接關係的人那裡瞭解企業的情況。
一旦發現了一個符合自己全部標準的好企業,費希爾會將其資產的相當大一部分投入這家企業。
費希爾更喜歡擁有少數幾家傑出的企業而不是一大批平庸的企業。他所持有的股票很少超過10只,他的股票餘額中通常有3/4集中於寥寥的三四家公司。
一旦他購買了一家公司,他就會長期擁有它—有時候會長達數十年。他說他的平均持股週期是20年,而且他曾經把一隻股票保留了53年。
那麼在費希爾看來,什麼時候才是最佳賣出時機呢?
如果你購買一支普通股的決策是正確的,那麼賣掉它的時機是—幾乎永遠不賣。
他說只有在三種情況下才需要拋售股票。第一,你發現你犯了一個錯誤,那家公司根本就不符合你的標準;第二,那家公司不再符合你的標準,比如一個能力較差的 管理班子接管了公司,或者公司已經成長得太過龐大,以至於發展速度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快於整個行業;第三,你發現了一個絕好的投資機會,而你抓住這個機會的 唯一辦法就是首先賣掉其他一些股票。
費希爾也有一套與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理論大同小異的有關市場本質的哲學。就像「市場先生」一樣,這種哲學能告訴他最佳賣出時機。
與喬治·索羅斯極像,費希爾也認為市場價格更主要是由認識(包括錯誤認識)而不是事實決定的。簡言之,他相信華爾街重視短期,忽視長期。而這會帶來絕妙的投資機會。
例如,當一家企業犯了一個錯誤,華爾街會嚴厲地懲罰它。
當企業犯了錯誤,而當年的收益隨著失誤成本的上升而下降到遠低於先前估計的水平時,投資界總是立刻做出降低企業管理質量評級的一致反應。結果,該年度的低 收益反而會創下歷史最低的市盈率,放大收益下降的影響。股價往往會下降到非常便宜的程度。而企業管理隊伍如果就是曾在其他年份大獲成功的那支隊伍,它在未 來的成敗幾率仍將保持不變,這就是機會之所在。由表現不穩定的人領導的企業的股價,可能會在某個特殊的重大錯誤公之於眾時跌到非常低的程度。
在巴菲特投資於美國運通時,這家公司或許正處於費希爾所說的這種情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gz.html
冷眼分享集
在過去幾年中,世界發生了多次經濟危機,從美國次貸金融海嘯,杜拜的債務,到目前尚在演變中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對各國股市,帶來極大的衝擊,股市崩潰,導致投資者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從。
每一次的經濟危機,在發生之前,幾乎都是沒有預兆可尋,大部分投資者,都沒有先見之明,因此都無法事先脫售股票,以避免虧損。
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是在危機越來越嚴重時,才在驚慌失措中低價售股,蒙受重大的虧蝕,到危機消逝後,股市回升,他們才發現他們是在最低潮時賣股,那時已後悔莫及了。
每一個經濟危機,都是極為錯綜複雜的,從發生的前因、誘因,事情的演變,到消彌平息,即使寫成一本書,也未必能交待清楚。
沒觸及事件核心
市面上分析次貸風暴的書,中文、英文,少說也有一百幾十種,每一種都有不同的說法,即使像我這樣長期閱讀《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等期刊的股票研究人,也感到眼花繚亂,更不要說沒有時間或沒有能力閱讀經濟資料的投資散戶了。
怎能怪他們在面對經濟危機時,不知所措呢!
每一次經濟危機暴發後,大眾傳播媒介都會詳細報導,甚至極盡渲染的能事。
首先是訪問經濟學家,聽取他們的分析,經濟學家多數隻對經濟的某個面有研究,很少有對所有經濟問題有全面及深入的瞭解。
所以,他們的看法往往是片面及有侷限性的,沒有觸及事件的核心,再加上報章的篇幅有限,只摘要報導,或是選擇最吸引讀者的一點,加以誇張擴大,以聳人聽聞,閱讀此類報導,最容易使人對局勢真相,形成偏見,這樣又怎能在應用到投資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
預測經濟不容易
在大馬,我最欣賞丹斯里林西彥和丹斯里沈聯濤的文章,這兩位在馬港經濟金融界身居高位,從高空鳥瞰本國及國際經濟大局的經濟及金融學家,肯將他們的學識經驗與大馬人分享,彌足珍貴,讀者切勿失之交臂。
在新加坡,我特別重視及認同林崇椰教授的看法。
國內經濟,大家不要錯過我的舊同事楊名萬的文章。
一些報章的評論員,往往對經濟危機加以評述,精神可嘉,但由於不是內行人,少有真知灼見。
記者常訪問社團領袖、商界翹楚對經濟危機的看法,實際上他們都不是對經濟大事發表意見的適當人選。
預測經濟比預測天氣更棘手,即使是研究有素的人所發表的看法,危機平息後回頭再讀,也對他們的大膽言論,搖頭嘆息。
我個人對經濟預測,總是存疑。
當我在《南洋商報》擔任經濟組主任的時候,每年當國家銀行發表常年報告時,我總是親自率領財經記者前往採訪報導,而在發表過程中,最尷尬的事,是國行 過去的經濟預測,往往與實際情況相差太遠,有時錯得離譜,經濟精英薈萃的國行,尚且無法準確預測經濟,何況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冷靜觀察 客觀分析
既然經濟預測總是失準,則作為股票投資者,我們又根據什麼進行投資?怎樣才能在經濟危機中賺錢?
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以靜代動,貼身跟蹤經濟的發展,冷靜觀察事態演變,不因局勢的惡化而驚慌失措。
我的經驗是無論多麼嚴重的危機,都會有止息的一天,從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到最近的次貸海嘯,那一次是不能復原的?此次歐債,又豈能例外?
經濟危機無論多麼嚴重,都不可能是世界末日。人類總是有辦法解決難題,無論難題多麼大,都有解決的辦法。
因為人類追求更美好明天的決心,永無停息。
作為投資散戶,我們與其對經濟後果胡亂猜測,倒不如以不變應萬變,冷靜觀察,客觀分析,盡最大的可能找出危機的谷底或接近谷底的時刻,那時將是長期投資者最佳的入市時刻,買進後就不動如山,任由事件怎樣變化,都屹立不動,不被經濟回升期間的小波浪所迷惑而過早拋售。
抓住良機一生富足
當所有的大眾傳媒都一致對危機悲觀時,當所有人都恐懼時,危機大概就距離谷底不遠了。2009年首季我就發現了這種現象,結果證明那正是散戶入市的最佳時機。
當經濟最糟糕時,就是價值投資者大顯身手的時刻。
你要以做事業的心態看股市,你一向都對某個行業有信心,有心要投資於此行業,就是苦於沒有機會,經濟危機為你提供了以低成本投資於該行業的機會,在一生中,只要你抓住幾個這樣的機會,你就能一生富足。
例如你想投資種植業,你想買進種植股,但是在次貸海嘯之前,種植股股價太高,以當時的種植股股價申算,等於用3萬令吉買1英畝油棕園,你認為不合算,所以不要買進。
次貸風暴導致股市大跌,加上棕油價格由每公噸4000令吉,跌到1600令吉,再加上肥料價格大起,這些因素導致種植公司盈利暴跌,股價跌了四分之 三,原來4令吉的股票,敢敢跌到1令吉50仙,你以此價格申算,以1令吉50仙買進,等於以每英畝5000令吉買油棕園,而且是已經成熟的上等油棕園。
以市價總值為標準
你對棕油長期前景有信心,股價暴跌使你有機會低價買進油棕園,買進後就不再賣出,同一隻股票現在價格已升了一倍。
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廉價買到好股。
最好的標準是市價總值(market capitalisation)。假設一家公司的市價總值為1億令吉,假如你要創辦一家這樣的公司的話,你要投資3億令吉,而且還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做到有關公司的規模,現在無知的股東,竟以1億令吉將公司賣給你,你為什麼不敢買?不要買?
只要你瞭解股票及公司的價值,抱著長期投資的態度,經濟危機不但不是危機,反而是投資的良機。
當經濟危機最嚴重時,只有認識公司及其股票價值的人,才不會被危機嚇倒,才有膽色抓住機會,賺取豐厚的報酬。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i4.html
追逐暴利是人的天性,股票市場每時每刻都上演大起大落的好戲。特別是概念炒作的股票,常常是連續多個漲停,投資者看著身邊的一幕幕迅速致富,心理自然不平 衡。為什麼我不能這樣快速致富?於是每天想著那個區域概念,那個重組股將啟動,那個跌至一塊錢以下的垃圾股會有莊家進駐,根本就不可能長期投資。然而對於 曾經獲取過短期暴利的投資者,長期收益率也許是他們心中的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le.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nw.html
投資回報是長期多次決策累積結果結果,長期回報率並不取決於一兩次的成敗,而是全部下注的成功率,大部分情況下單次成功並不起決定性作用,甚至影響甚微, 只有成功次數持續多於失敗次數,才可能獲得優異的長期回報。投資就是一個長期對概率進行持續分析和多次選擇的過程,就單次事件而言,小概率會發生,大概率 也可能遭遇失敗,然而對於長期多次的下注,概率一定會被如實反應。
梁軍儒201202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pz.html
2008年的次貸危機被絕大部分經濟學家渲染成史無前例、無藥可救,未來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四年後的今天,道瓊斯指數已經逼近歷史新高,與危機最低點比有差不多一倍的漲幅。任何經濟危機都是紙老虎,投資大部分時候比的是耐心,幾年時間回首,一切都會變得很淡然。
刪除| 轉發(49)| 收藏| 評論(19)2月14日09:10 來自新浪微博
經過大幅下跌,中小企業估值逐步回歸,雖然依然不低,但如果今年股價維持不變,很多股票2013年將出現「2」字頭的市盈率,一些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始值得關注。
刪除| 轉發(13)| 收藏| 評論(7)2月13日09:27 來自新浪微博
做一個真正的清官十分困難,利益、金錢無時無刻誘惑著,一輩子做清官更難。投資過程同樣道理,始終如一地堅守一畝三分地也極為困難,需要超強的忍耐力,需要具有穿透力的遠見。
刪除| 轉發(26)| 收藏| 評論(8)2月8日10:02 來自博客掛件
芒格把投資分為可投資、不能投資和難以理解三大類,後兩類佔據了大部分,其中難以理解的又佔絕大部分。理解一個企業可能很難,但判斷一個企業是否難以理解很容易,如果企業不屬於第一類,就沒必要浪費時間。
刪除| 轉發(45)| 收藏| 評論(13)2月6日08:44 來自新浪微博
由簡入繁容易,由繁變簡困難。如果找到適合的投資策略,就要盡力不斷淨化思維,使之發揮至極致,好東西貴精不貴多,只有達到遊刃有餘、爐火純青的地步再考慮在實踐中拓展能力圈。
刪除| 轉發(21)| 收藏| 評論(4)2月2日09:49 來自博客掛件
如果看不到遠方的目標,在血雨腥風的日子裡信心可能會崩潰。未來幾年市場重新繁榮時很多優質企業有數倍的空間。如彼得林奇所言:股市下跌沒什麼好驚訝的, 這種事情總是一次又一次發生,就像明尼蘇達州的寒冬一次又一次來臨一樣。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災,股價最終也漲回來了,而且漲得更高。
投資是一門「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生意,一些原來十分清楚的細節也常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忽略, 「學而時習之」是一輩子的事情。
刪除| 轉發(13)| 收藏| 評論(4)1月16日10:07 來自新浪微博
以估值修復為主要獲利手段的策略每次獲利空間有限,而「成長」投資則大很多,長期而言前者需要不斷做出決策,後者則少得多,判斷越多出錯的概率就越高,這也算是一個先天不足。
刪除| 轉發(31)| 收藏| 評論(20)1月12日10:29 來自博客掛件
投資不是那裡有利潤就撲向那裡,而是持之以恆地執行自己的既定戰略,以不變應萬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獲得收益,否則可能被市場牽著鼻子到處亂轉,最後一無所獲。
刪除| 轉發(43)| 收藏| 評論(13)1月10日09:10 來自新浪微博
市場好的時候優質企業估值高,暴跌後大部分人會選擇絕對估值更低的其他股票,所以最後很多人概嘆總是買不到優質企業。
刪除| 轉發(78)| 收藏| 評論(29)1月6日09:20 來自新浪微博
好企業有些階段會讓人感到平淡無奇,但如果你長期堅守,它又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你意外的驚喜。
刪除| 轉發(14)| 收藏| 評論(7)2011-12-28 09:14 來自博客掛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tk.html
梁軍儒201202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s4.html
銀行業最新動態:
監管層研究地方平台有條件展期,說明地方債問題將漸漸浮現,部分地方政府還款有較大問題,但也可以看出政府要解決問題肯定會有辦法。展期雖然把問題拖後暴露,一些貸款最終還是會成為壞賬,卻為地方政府籌集資金爭取了時間,減少壞賬的兌現。
全國各地已經出現了不少中小型開發商跑路的現象,房價下跌剛剛開始,跌多少仍難確定,未來出現批量房企倒閉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一直都想寫銀行的文章,但總是沒時間,思路早就在09年買銀行的時候形成了:平台貸和房地產肯定會影響一部分銀行,受影響大的應該是那些風險控制差的銀 行,如果已經上市的這16家會受影響的話,我想會有更多沒上市的各種銀行受影響程度更大!上調存准金是對所有銀行而言,如果上市銀行有融資壓力,那沒上市 的壓力是不是更大?他們為了生存,不知道是不是會犧牲一些風險控制來保利潤甚至生存?另外,銀行是關係到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至少在中國的現在尤其是 這樣一個關鍵時點,會出現大的動盪嗎?不論是平台貸款還是房地產調控或者對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都是國家一攬子政策,一個組合拳,國家推出這些政策的目的 是什麼?如果真會造成大批銀行出現大批壞賬的話,我想國家是會首先在內部進行一些清理和調整而不會作為一項公開政策進行大刀闊斧的動作,反言之,既然已經 開始,那麼即便問題十分嚴重,也會讓結果處理的圓滿,清理平台貸為例,如果真會有很多無法覆蓋的貸款,國家會要求在短時間清理完畢嗎?我想這項政策更可能 是銀行業(或監管部門)首先已經發現平台貸發展下去的風險(但風險應該還可控)才層層通報到上層,上層又會進行調研後再推出清理政策,而不會是腦子一熱就 開始進行清理平台貸。房地產調控也是一樣,為何在08金融危機的時候還在鼓勵購房?當發現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際影響程度後(應該是各方面信息綜合確認後), 才出手房地產調控。
其實大家來股市,賺錢是第一要務,至於什麼價值還是技術只看各人喜好,有人喜歡折騰,有人喜歡沉穩,但很不可思議的是一些以為自己是價值投資的人,看到銀 行明顯出現低估符合價值投資的時候還在考慮能賺多少,還在算什麼翻一番需要多少資金(且不說算法是否準確),實在讓人有些匪夷所思!這個世界有多少確定的 東西?相反,我到以為大家都看好的消費恐怕未必漲得過銀行(長期而言,這個時間應該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來看),為什麼?任何一個行業的公司要保持 30%以上增長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恐怕是很確定的不可能任務!而銀行目前的估值反倒很有利於讓銀行保持10%甚至更低的複合增長,而且能保持較長時間。 當然有人會說我會在這五年挑選30%以上增長的公司,五年後再挑下一批30%以上增長的公司,這就想說你能保證3,5年自己的股票市值能翻一番一樣,難道 每次你都能挑准嗎?都能兌現嗎?如果這樣,恐怕有個10來年股齡的投資者都該有不錯回報了。什麼是確定什麼是不確定?這就好比一個哲學問題:變是絕對的, 不變是相對的。看似不確定的東西,恐怕是確定的,而看似確定的東西,恐怕才不確定。見仁見智吧。
再囉嗦一句(不好意思,借用博主寶地),銀行為何是週期性行業,銀行為何不屬於消費?這次加息還看不出管理層對銀行的偏袒嗎?為何不是非對稱加息?一定是 權衡利弊後的決定!其實目前的中國更適合的是非對稱加息,但如果這樣勢必會影響到銀行和金融企業,畢竟中國銀行是靠利差過日子!也許很多人在叫喊什麼中國 銀行業同質化,要知道如果都像歐美銀行難道就好嗎?更何況現在差異化發展已經開始,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正在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銀行業發展之路,有創新有 傳統,有市場有監管,符合中國文化,符合中庸之道的路。
新浪網友
投資分析是一門推斷的藝術,你要證明某個觀點,必須拿出論據來,論證過程要慎密,以上幾位的發言我就看到了論點,真沒看到多少論據,都是些我覺得,肯定之類的話,你們哪來的那麼大的底氣?
我覺得看多銀行股的都犯了一個行為學稱之為「錨定」的錯誤,簡單點說就是拿過去的眼光看問題,比如05年至07年從1000點漲到6000點時不斷看空,然後從6000點到2000點又不斷看多。可大環境變了,就像地球環境變了,恐龍就滅絕了一樣。
首先,中國銀行業這幾年的利潤佔上市公司總利潤的很大部分,這根本就是畸形的,是實體經濟的利潤反哺金融系統,在座的各位有誰覺得中國銀行的管理水平很高 的呢,恐怕沒人覺得吧,既然如此,它們憑什麼得到這麼多的利潤?仗得不就是政策的支持嗎,中國現在還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銀行體系,可轉型迫在眉 睫,越拖延越危險,中國政府會盡快實施利率市場化的,而中國銀行的競爭力在那,我看不出,同質化十分嚴重,嚴重依賴息差收入,我看不出當環境改變時它們有 什麼生存能力。不要太高估政府的能力,大環境的改變不是政府所能左右的,譬如勞動力的拐點到來,工資的上漲,外部需求的減少,以及中國的資產泡沫,都使得 中國轉型十分緊迫,而且中間肯定充滿坎坷與波折。而市盈率反映的是未來超額利潤的增長速度,如果一倆年內利潤大幅下滑或者競爭優勢期的縮短都會導致市盈率 的大幅減小。事實上,我覺得,除了少數行業或企業,中國股市的整體市盈率都應該下調。
投資銀行股,等到壞賬,利率市場化等不利消息過後,個別銀行成功轉型,不再嚴重依賴利差時吧
總有退潮的時候,儘管我們不知道是否就要開始退潮了,但何不在還沒退潮之前先開溜呢。銀行業面臨的本身就是好多年的景氣積累下來的風險,豈能就歷史指標和目前的指標來說明是否值得投資。銀行業因為槓桿,退潮時將放大風險。
上面發貼的,想必絕大多數人並沒有銀行工作經驗,或者與銀行的實質業務接觸甚少。而本人目前就是在從事銀行信貸工作,為一家國有上市銀行某支行的信貸科 長。我覺得投資最關鍵的一條,就是一定要深入瞭解這個行業的盈利模式和競爭態勢,用企業主的心態去分析和考慮,換了銀行股,就是要用銀行家或者支行行長的 心態去分析。綜合考慮銀行這半年的情況,其實盈利情況非常之好,我們分行今年的對公存款已創歷史新高,儲蓄存款受到一些影響(多種因素),利潤情況我覺得 也非常可觀。表面上看,除了利率水平上升(普遍上浮10-30%以上),還通過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業務收入進行「變相」提價,目前我個人(我這個科長也有業 績任務)半年收取的中間業務收入已達500萬元。另外,今年銀行理財產品、委託貸款等多種產品都很火,對利潤帶來很大保障。另外,儘管銀行信貸規模受限, 但企業基本上都是每月排隊來提款,銀行則根據利率高低和存款貢獻的大小來排隊,很多企業還經常提不上款,只能看下月的額度情況。另外,銀行的風控是非常嚴 密的,層層把關。從我行的情況來看,首先支行進行小組討論,看是否可做此筆信貸,然後報分行審批,分行要經過貸審會集體審議,通過之後放款要經過風控部放 款中心嚴格落實授信條件(把關非常嚴),分行對貸款出現逾期和欠息考核非常嚴,對客戶經理和支行行長影響非常大,所以都不會掉以輕心,如果出現不良苗頭, 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映。
現在又加息,活期未加,照道理銀行股應該漲才是(息差擴大),但銀行股仍在盤整,為何?很多人擔憂地方政府平台出行難危機,其實,大家都是在瞎猜,問題並 沒有媒體(包括國外媒體)渲染的那麼玄乎,因為我們分行(包括總行)這段時間頻繁檢查、要分支行匯報情況(內部檢查多也是銀行目前的一大特色,顯示風控制 度還是很嚴格的),其實平台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換個角度想一下,萬一地方政府整體都出現支付問題了,那麼很多基建項目、很多投資都會受到影響,而中國的 GDP到目前仍然大頭依賴投資,那麼GDP就會出現較大降幅,同時影響就業(如京滬高鐵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這不是中央政府想看到的。當然,我對政府在 2008年拚命搞「鐵公雞」也覺得欠妥當,這直接導致了現在的流動性過剩和高通漲,但我們千萬不要懷疑中央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30年的改革不也是磕磕碰 碰遇到很多難題和危機過來的嗎?中央政府有幾大優勢:第一是精英政府,領導水平普遍較高(芒格也有讚揚),第二是執行力很強;第三是改革開放已形成共識, 不可能倒退,基本的大政方針基本確定,不可能大肆折騰。說到這裡又轉到宏觀了,其實從微觀上講,銀行真的沒有那麼讓人憂慮,甚至我感覺今年應該是個很好的 買點,但大家都在憂慮,我覺得有點霧裡看花。另外,請同志們好好到銀行做做調查再發言吧,投資是嚴肅的,需要嚴格的調查和論證,想當然是不可取的。
以目前銀行股的估值,我不懼怕怕2012年銀行股利潤下降變到高PE,但是我十分懼怕銀行出現大規模虧損,從而損害銀行股的淨資產。虧損意味資本金繼續不 足與再融資需求,意味著有一大批投資者可以在問題爆發後,以更低的價格加入到銀行中。你現在享有的每股收益,到那時就面臨被迫的攤薄,而原股東會成為輸 家。對於銀行股,要麼以一個極慢的速度,比如2、3年,緩緩買入。要麼就留有足夠多的資金,在問題慢慢明朗後,政策信號發出後再進行補倉
80年代末花旗差點破產,2008年花旗又差點破產,這好像偶然,卻是必然!銀行業如果不把風險控制作為第一位,那它將隨經濟週期變化而經常瀕臨破產。
中國GDP佔世界的9.5%,而中國銀行業利潤佔世界的25%。未來五到十年中國GDP翻一番達到世界的20%,銀行業利潤能夠翻一番達到世界的50%? 若中國GDP再翻兩番呢,銀行業利潤能佔世界的多少?在行政壟斷不斷弱化、國內金融逐步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銀行業利潤的高增長還能維持多久?利率市場化 乃至股份制銀行、地方性城商行農商行的崛起更是給全行業帶來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何況,中國銀行業的頭頂上,還懸著地方債務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彼得林奇說過:華爾街的人在做和古希臘人一樣的事情,寧願在陽光下討論三天馬有幾顆牙齒,也不願意花3分鐘去牽上一匹馬過來數數有幾顆牙齒。外國人什麼時 候把中國的事情看準過辦好過?無論是李德和28個半布爾什維克,以及共產國際,還是美國人認真選擇國民黨蔣介石而不是共產黨毛澤東;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還 是東歐劇變後西方人看空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他們太低估了我們中國5000年的歷史積澱形成的文化、傳統和理念、方法。包括當年非典沽空中國和索羅斯香港做 空的鎩羽而歸,他們不懂中國,不懂得中國人發明了國有經濟,不知道漢武帝重用桑弘羊把冶鐵、鹽業國家專營的本質是國有經濟的開始,不知道國有經濟那無形的 巨大基礎和調控能力。中國的銀行,主要的盈利是個人的房貸,你去看看除了少數富人炒房者以外,有幾個不還貸的?這部分是世界上少有的優質資產。別忘了工、 交、建、農、中五大行的真正老闆是誰?是國家財政部,不是地方政府和國資委、銀監會,你知道今年財政收入截止到六月增長多少?34%!!!看輕五大行,走 著瞧吧。呵呵。
新浪網友
談及平台貸「壞賬」問題,可追溯到1999年政府成立信達、華融、長城和東方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經營處置來自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約1.4萬億元不良資產,
而這部分不良資產後來被證明實為優質資產。
地方政府利用國家配套的2800億資金進行了部分一級土地開發和公共工程開發,長遠來看對經濟發展有利,而且在工程剛剛建成
個人理解,前一段國有四大行不能算是高質量增長,會以一定形式倒退回來。記得馬蔚華在美國路演就專門回答了招商銀行如何看待地方債務,這是2009年吧。
有人害怕銀行股市值太大以至於股民不能贏利,我看會出現1-2家匯豐控股級別的大傢伙,不然不正常。
新浪網友
在這個錢很珍貴的年代
對銀行股存在糊塗認識的人還真不少。巴菲特增持銀行股就說明沒問題了?請問巴菲特增持的是中國的銀行股嗎?不是吧?即使是美國的也不是隨便抓的吧?據說有個名人的基金三年前就買入銀行股了,現在虧得一塌糊塗。現在準備買入銀行股的同志們,自認為比那個人水平高是吧?呵呵!
投資銀行股,等到壞賬,利率市場化等不利消息過後,個別銀行成功轉型,不再嚴重依賴利差時吧
聽過「等到知更鳥報春,一切都晚了」這句話麼
比的就是誰有眼光、耐性,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買入錯殺的優秀企業,是的,等到一切都明朗了,人人都認為銀行好了,你就在6000點和市場上大部分的烏合之眾接貨吧
新浪網友
那你聽過,「同樣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和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口中講出,有著不同的含義」這句話嗎
同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的背水一戰就大獲成功,而馬謖也來個置之死地,結果真把自己給弄死了。這就是活學與死學的區別。正如兵法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巴菲特當時投資美國運通,看中的是它的信用卡業務,為此他還專門調查了運通信用卡的使用是否收到了影響,在確信沒有受衝擊時才投入的。他的內在邏輯在於色 拉油醜聞只是一次性的衝擊,而信用卡業務是美國運通的核心競爭力,足以應對惡劣的外部環境。也就是美國運通自身有著強大的競爭力這點打動了巴菲特。
回到國內銀行業,國內銀行業有很強的競爭力嗎?管理混亂的要命,嚴重依賴息差業務,這就叫競爭力?銀行股根本就是沾了政策紅利的光,要知道中國現在的金融系統還並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競爭也並未全放開。
看多銀行股根本就是犯了「錨定「的錯誤,其理由無非就是銀行股在上一輪牛市大放異彩,企業利潤很多。問題是過去的創造利潤能力很強能代表未來嗎?當大環境 改變時,原來很適應環境的企業在新環境中可能舉步維艱,它們可能要經過艱苦的調整才能適應新環境。壞賬只是一次性的衝擊,而這足以讓銀行股的短期估值大幅 下滑。至於利率市場化,我想不出哪個銀行企業突然受到此衝擊能不受影響。也許,總有幾個企業能夠調整過來,問題是,你知道是誰?這中間存在太多的不確定 性。好比你看一部偵探電影,剩了30分鐘你猜出兇手是誰,這說明你有本事,能夠根據劇情合理推斷。你要演了十分鐘就去猜兇手,不管對與錯,那都是在瞎矇, 因為缺少足夠的線索。
新浪網友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買入錯殺的優秀企業「,這話都被說爛了,你在漂亮50崩盤時買入也可以說這種話,然後你就等著被套20年吧,你也可以在思科暴跌是買 入,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那麼現在你也解不了套。你還可以用不到十位數的市盈率去買雷曼公司,然後看著手中的股票變成廢紙。盲目的照搬大師的理論是無法成 功的,成功的投資靠的是批判的思維方式,慎密的邏輯推理,深度的思考。
還有一點,看多銀行股的人並不少,甚至比看空的多,可銀行股就是不漲,這難道不值得人思考嗎?市場就那麼沒效率?看多銀行股的人,你們就沒有重新審視一下你們的分析過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