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s4.html
銀行業最新動態:
監管層研究地方平台有條件展期,說明地方債問題將漸漸浮現,部分地方政府還款有較大問題,但也可以看出政府要解決問題肯定會有辦法。展期雖然把問題拖後暴露,一些貸款最終還是會成為壞賬,卻為地方政府籌集資金爭取了時間,減少壞賬的兌現。
全國各地已經出現了不少中小型開發商跑路的現象,房價下跌剛剛開始,跌多少仍難確定,未來出現批量房企倒閉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一直都想寫銀行的文章,但總是沒時間,思路早就在09年買銀行的時候形成了:平台貸和房地產肯定會影響一部分銀行,受影響大的應該是那些風險控制差的銀 行,如果已經上市的這16家會受影響的話,我想會有更多沒上市的各種銀行受影響程度更大!上調存准金是對所有銀行而言,如果上市銀行有融資壓力,那沒上市 的壓力是不是更大?他們為了生存,不知道是不是會犧牲一些風險控制來保利潤甚至生存?另外,銀行是關係到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至少在中國的現在尤其是 這樣一個關鍵時點,會出現大的動盪嗎?不論是平台貸款還是房地產調控或者對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都是國家一攬子政策,一個組合拳,國家推出這些政策的目的 是什麼?如果真會造成大批銀行出現大批壞賬的話,我想國家是會首先在內部進行一些清理和調整而不會作為一項公開政策進行大刀闊斧的動作,反言之,既然已經 開始,那麼即便問題十分嚴重,也會讓結果處理的圓滿,清理平台貸為例,如果真會有很多無法覆蓋的貸款,國家會要求在短時間清理完畢嗎?我想這項政策更可能 是銀行業(或監管部門)首先已經發現平台貸發展下去的風險(但風險應該還可控)才層層通報到上層,上層又會進行調研後再推出清理政策,而不會是腦子一熱就 開始進行清理平台貸。房地產調控也是一樣,為何在08金融危機的時候還在鼓勵購房?當發現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際影響程度後(應該是各方面信息綜合確認後), 才出手房地產調控。
其實大家來股市,賺錢是第一要務,至於什麼價值還是技術只看各人喜好,有人喜歡折騰,有人喜歡沉穩,但很不可思議的是一些以為自己是價值投資的人,看到銀 行明顯出現低估符合價值投資的時候還在考慮能賺多少,還在算什麼翻一番需要多少資金(且不說算法是否準確),實在讓人有些匪夷所思!這個世界有多少確定的 東西?相反,我到以為大家都看好的消費恐怕未必漲得過銀行(長期而言,這個時間應該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來看),為什麼?任何一個行業的公司要保持 30%以上增長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恐怕是很確定的不可能任務!而銀行目前的估值反倒很有利於讓銀行保持10%甚至更低的複合增長,而且能保持較長時間。 當然有人會說我會在這五年挑選30%以上增長的公司,五年後再挑下一批30%以上增長的公司,這就想說你能保證3,5年自己的股票市值能翻一番一樣,難道 每次你都能挑准嗎?都能兌現嗎?如果這樣,恐怕有個10來年股齡的投資者都該有不錯回報了。什麼是確定什麼是不確定?這就好比一個哲學問題:變是絕對的, 不變是相對的。看似不確定的東西,恐怕是確定的,而看似確定的東西,恐怕才不確定。見仁見智吧。
再囉嗦一句(不好意思,借用博主寶地),銀行為何是週期性行業,銀行為何不屬於消費?這次加息還看不出管理層對銀行的偏袒嗎?為何不是非對稱加息?一定是 權衡利弊後的決定!其實目前的中國更適合的是非對稱加息,但如果這樣勢必會影響到銀行和金融企業,畢竟中國銀行是靠利差過日子!也許很多人在叫喊什麼中國 銀行業同質化,要知道如果都像歐美銀行難道就好嗎?更何況現在差異化發展已經開始,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正在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銀行業發展之路,有創新有 傳統,有市場有監管,符合中國文化,符合中庸之道的路。
新浪網友
投資分析是一門推斷的藝術,你要證明某個觀點,必須拿出論據來,論證過程要慎密,以上幾位的發言我就看到了論點,真沒看到多少論據,都是些我覺得,肯定之類的話,你們哪來的那麼大的底氣?
我覺得看多銀行股的都犯了一個行為學稱之為「錨定」的錯誤,簡單點說就是拿過去的眼光看問題,比如05年至07年從1000點漲到6000點時不斷看空,然後從6000點到2000點又不斷看多。可大環境變了,就像地球環境變了,恐龍就滅絕了一樣。
首先,中國銀行業這幾年的利潤佔上市公司總利潤的很大部分,這根本就是畸形的,是實體經濟的利潤反哺金融系統,在座的各位有誰覺得中國銀行的管理水平很高 的呢,恐怕沒人覺得吧,既然如此,它們憑什麼得到這麼多的利潤?仗得不就是政策的支持嗎,中國現在還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銀行體系,可轉型迫在眉 睫,越拖延越危險,中國政府會盡快實施利率市場化的,而中國銀行的競爭力在那,我看不出,同質化十分嚴重,嚴重依賴息差收入,我看不出當環境改變時它們有 什麼生存能力。不要太高估政府的能力,大環境的改變不是政府所能左右的,譬如勞動力的拐點到來,工資的上漲,外部需求的減少,以及中國的資產泡沫,都使得 中國轉型十分緊迫,而且中間肯定充滿坎坷與波折。而市盈率反映的是未來超額利潤的增長速度,如果一倆年內利潤大幅下滑或者競爭優勢期的縮短都會導致市盈率 的大幅減小。事實上,我覺得,除了少數行業或企業,中國股市的整體市盈率都應該下調。
投資銀行股,等到壞賬,利率市場化等不利消息過後,個別銀行成功轉型,不再嚴重依賴利差時吧
總有退潮的時候,儘管我們不知道是否就要開始退潮了,但何不在還沒退潮之前先開溜呢。銀行業面臨的本身就是好多年的景氣積累下來的風險,豈能就歷史指標和目前的指標來說明是否值得投資。銀行業因為槓桿,退潮時將放大風險。
上面發貼的,想必絕大多數人並沒有銀行工作經驗,或者與銀行的實質業務接觸甚少。而本人目前就是在從事銀行信貸工作,為一家國有上市銀行某支行的信貸科 長。我覺得投資最關鍵的一條,就是一定要深入瞭解這個行業的盈利模式和競爭態勢,用企業主的心態去分析和考慮,換了銀行股,就是要用銀行家或者支行行長的 心態去分析。綜合考慮銀行這半年的情況,其實盈利情況非常之好,我們分行今年的對公存款已創歷史新高,儲蓄存款受到一些影響(多種因素),利潤情況我覺得 也非常可觀。表面上看,除了利率水平上升(普遍上浮10-30%以上),還通過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業務收入進行「變相」提價,目前我個人(我這個科長也有業 績任務)半年收取的中間業務收入已達500萬元。另外,今年銀行理財產品、委託貸款等多種產品都很火,對利潤帶來很大保障。另外,儘管銀行信貸規模受限, 但企業基本上都是每月排隊來提款,銀行則根據利率高低和存款貢獻的大小來排隊,很多企業還經常提不上款,只能看下月的額度情況。另外,銀行的風控是非常嚴 密的,層層把關。從我行的情況來看,首先支行進行小組討論,看是否可做此筆信貸,然後報分行審批,分行要經過貸審會集體審議,通過之後放款要經過風控部放 款中心嚴格落實授信條件(把關非常嚴),分行對貸款出現逾期和欠息考核非常嚴,對客戶經理和支行行長影響非常大,所以都不會掉以輕心,如果出現不良苗頭, 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映。
現在又加息,活期未加,照道理銀行股應該漲才是(息差擴大),但銀行股仍在盤整,為何?很多人擔憂地方政府平台出行難危機,其實,大家都是在瞎猜,問題並 沒有媒體(包括國外媒體)渲染的那麼玄乎,因為我們分行(包括總行)這段時間頻繁檢查、要分支行匯報情況(內部檢查多也是銀行目前的一大特色,顯示風控制 度還是很嚴格的),其實平台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換個角度想一下,萬一地方政府整體都出現支付問題了,那麼很多基建項目、很多投資都會受到影響,而中國的 GDP到目前仍然大頭依賴投資,那麼GDP就會出現較大降幅,同時影響就業(如京滬高鐵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這不是中央政府想看到的。當然,我對政府在 2008年拚命搞「鐵公雞」也覺得欠妥當,這直接導致了現在的流動性過剩和高通漲,但我們千萬不要懷疑中央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30年的改革不也是磕磕碰 碰遇到很多難題和危機過來的嗎?中央政府有幾大優勢:第一是精英政府,領導水平普遍較高(芒格也有讚揚),第二是執行力很強;第三是改革開放已形成共識, 不可能倒退,基本的大政方針基本確定,不可能大肆折騰。說到這裡又轉到宏觀了,其實從微觀上講,銀行真的沒有那麼讓人憂慮,甚至我感覺今年應該是個很好的 買點,但大家都在憂慮,我覺得有點霧裡看花。另外,請同志們好好到銀行做做調查再發言吧,投資是嚴肅的,需要嚴格的調查和論證,想當然是不可取的。
以目前銀行股的估值,我不懼怕怕2012年銀行股利潤下降變到高PE,但是我十分懼怕銀行出現大規模虧損,從而損害銀行股的淨資產。虧損意味資本金繼續不 足與再融資需求,意味著有一大批投資者可以在問題爆發後,以更低的價格加入到銀行中。你現在享有的每股收益,到那時就面臨被迫的攤薄,而原股東會成為輸 家。對於銀行股,要麼以一個極慢的速度,比如2、3年,緩緩買入。要麼就留有足夠多的資金,在問題慢慢明朗後,政策信號發出後再進行補倉
80年代末花旗差點破產,2008年花旗又差點破產,這好像偶然,卻是必然!銀行業如果不把風險控制作為第一位,那它將隨經濟週期變化而經常瀕臨破產。
中國GDP佔世界的9.5%,而中國銀行業利潤佔世界的25%。未來五到十年中國GDP翻一番達到世界的20%,銀行業利潤能夠翻一番達到世界的50%? 若中國GDP再翻兩番呢,銀行業利潤能佔世界的多少?在行政壟斷不斷弱化、國內金融逐步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銀行業利潤的高增長還能維持多久?利率市場化 乃至股份制銀行、地方性城商行農商行的崛起更是給全行業帶來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何況,中國銀行業的頭頂上,還懸著地方債務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彼得林奇說過:華爾街的人在做和古希臘人一樣的事情,寧願在陽光下討論三天馬有幾顆牙齒,也不願意花3分鐘去牽上一匹馬過來數數有幾顆牙齒。外國人什麼時 候把中國的事情看準過辦好過?無論是李德和28個半布爾什維克,以及共產國際,還是美國人認真選擇國民黨蔣介石而不是共產黨毛澤東;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還 是東歐劇變後西方人看空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他們太低估了我們中國5000年的歷史積澱形成的文化、傳統和理念、方法。包括當年非典沽空中國和索羅斯香港做 空的鎩羽而歸,他們不懂中國,不懂得中國人發明了國有經濟,不知道漢武帝重用桑弘羊把冶鐵、鹽業國家專營的本質是國有經濟的開始,不知道國有經濟那無形的 巨大基礎和調控能力。中國的銀行,主要的盈利是個人的房貸,你去看看除了少數富人炒房者以外,有幾個不還貸的?這部分是世界上少有的優質資產。別忘了工、 交、建、農、中五大行的真正老闆是誰?是國家財政部,不是地方政府和國資委、銀監會,你知道今年財政收入截止到六月增長多少?34%!!!看輕五大行,走 著瞧吧。呵呵。
新浪網友
談及平台貸「壞賬」問題,可追溯到1999年政府成立信達、華融、長城和東方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經營處置來自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約1.4萬億元不良資產,
而這部分不良資產後來被證明實為優質資產。
地方政府利用國家配套的2800億資金進行了部分一級土地開發和公共工程開發,長遠來看對經濟發展有利,而且在工程剛剛建成
個人理解,前一段國有四大行不能算是高質量增長,會以一定形式倒退回來。記得馬蔚華在美國路演就專門回答了招商銀行如何看待地方債務,這是2009年吧。
有人害怕銀行股市值太大以至於股民不能贏利,我看會出現1-2家匯豐控股級別的大傢伙,不然不正常。
新浪網友
在這個錢很珍貴的年代
對銀行股存在糊塗認識的人還真不少。巴菲特增持銀行股就說明沒問題了?請問巴菲特增持的是中國的銀行股嗎?不是吧?即使是美國的也不是隨便抓的吧?據說有個名人的基金三年前就買入銀行股了,現在虧得一塌糊塗。現在準備買入銀行股的同志們,自認為比那個人水平高是吧?呵呵!
投資銀行股,等到壞賬,利率市場化等不利消息過後,個別銀行成功轉型,不再嚴重依賴利差時吧
聽過「等到知更鳥報春,一切都晚了」這句話麼
比的就是誰有眼光、耐性,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買入錯殺的優秀企業,是的,等到一切都明朗了,人人都認為銀行好了,你就在6000點和市場上大部分的烏合之眾接貨吧
新浪網友
那你聽過,「同樣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和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口中講出,有著不同的含義」這句話嗎
同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的背水一戰就大獲成功,而馬謖也來個置之死地,結果真把自己給弄死了。這就是活學與死學的區別。正如兵法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巴菲特當時投資美國運通,看中的是它的信用卡業務,為此他還專門調查了運通信用卡的使用是否收到了影響,在確信沒有受衝擊時才投入的。他的內在邏輯在於色 拉油醜聞只是一次性的衝擊,而信用卡業務是美國運通的核心競爭力,足以應對惡劣的外部環境。也就是美國運通自身有著強大的競爭力這點打動了巴菲特。
回到國內銀行業,國內銀行業有很強的競爭力嗎?管理混亂的要命,嚴重依賴息差業務,這就叫競爭力?銀行股根本就是沾了政策紅利的光,要知道中國現在的金融系統還並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競爭也並未全放開。
看多銀行股根本就是犯了「錨定「的錯誤,其理由無非就是銀行股在上一輪牛市大放異彩,企業利潤很多。問題是過去的創造利潤能力很強能代表未來嗎?當大環境 改變時,原來很適應環境的企業在新環境中可能舉步維艱,它們可能要經過艱苦的調整才能適應新環境。壞賬只是一次性的衝擊,而這足以讓銀行股的短期估值大幅 下滑。至於利率市場化,我想不出哪個銀行企業突然受到此衝擊能不受影響。也許,總有幾個企業能夠調整過來,問題是,你知道是誰?這中間存在太多的不確定 性。好比你看一部偵探電影,剩了30分鐘你猜出兇手是誰,這說明你有本事,能夠根據劇情合理推斷。你要演了十分鐘就去猜兇手,不管對與錯,那都是在瞎矇, 因為缺少足夠的線索。
新浪網友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買入錯殺的優秀企業「,這話都被說爛了,你在漂亮50崩盤時買入也可以說這種話,然後你就等著被套20年吧,你也可以在思科暴跌是買 入,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那麼現在你也解不了套。你還可以用不到十位數的市盈率去買雷曼公司,然後看著手中的股票變成廢紙。盲目的照搬大師的理論是無法成 功的,成功的投資靠的是批判的思維方式,慎密的邏輯推理,深度的思考。
還有一點,看多銀行股的人並不少,甚至比看空的多,可銀行股就是不漲,這難道不值得人思考嗎?市場就那麼沒效率?看多銀行股的人,你們就沒有重新審視一下你們的分析過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