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分析大市的方法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9/blog-post_23.html
大市的分析方法真的很多, 先不談Intermarket, 只是單單就一個市場去分析, 也有很多的

1 基本類
- Insider Activity
- PE Band
- Earning Cycle

2 短期交易類
- 成父量
- 新高/新低數
- call/put Ratio
- 牛熊比
- 基金持倉
- 沽空比率

3 市寛類
- 平均RSI
- 高於某平均線數目
- A/D
- 領先/落後行業比
- 開市:收市變動比

4 其他類
- Seasonality


包羅萬有, 還有其他方法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10

手頭資金較充裕者既置業要點(上會方法、買樓策略)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4819
本人年齡62, 為公務員, 將近退休之齡. 估計退休金+長俸足以應付基本開支. 現兩子每月共有1.8萬作家用(但未有動用, 替他們儲起).

現居於沙田新城巿廣場3房單位(己供斷), 原擁一物業於將軍澳(己供斷)收租以應付將來退休支出, 但年初因發現伴侶得病, 將它賣出套現4.5m.幸好最後只是虛驚一場, 故現有現金4.5m. 雖有接觸股市, 但現風高浪急, 不敢貿然入市. 眼見現金不斷偏值, 故考慮買樓作投資, 增加退休現金流及作為父母希望為子女將來作準備. (一子/年齡28/月薪約3萬, 二子/年齡25/月薪約2.5萬).

請問應如何發揮4.5m現金?

*本人對沙田樓盤較為熟悉.

期待你的答覆,不勝感激!

健叔上

 

答:

現時港人退休準備大多不足,原因一係貧窮層有增無減致冇錢既人大把,政府現時只係將問題拖延,唔想同大家講其實到你退休時「連x都冇得你食」! 較有能力既人,希望在本篇文章能帶給你更多想法。先引用卓百德先生發表的報告: 「Long Term, Your Government Will Leave You In The Lurch」(可譯作﹕長線而言,政府會在你潦倒時離你而去)。

 

卓百德為前大摩亞洲區董事總經理,可算是現任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既先輩。林奮強對香港樓市發展有宏圖大計,以改造大嶼山最為人知。而卓指長線而言,不單樓價升幅一般可追及通脹,而租金亦然,而將樓價升幅(卓百德稱為名義回報)加上租金收入(實質回報),其總回報極為驚人(如圖1顯示的香港住宅投資回報),而就算是日本,雖然20多年來樓價疲不能興,但如計入租金收入,則總回報也能「力保不失」(圖2)。

 

健叔個案較為獨特,唔同在佢既長俸可用作計供樓上會時的入息。一般人在退休時領取既年金、子女家用、唔同類型既津貼均不可計作入息而長俸卻是可以。就因為咁,62歲既健叔竟仲有唔錯既借貸能力。建議健叔係呢半年物色稍低水物業,趁退休前為自己開拓更多收入來源。

 

沙田市中心既樓宇固然好租,但樓齡太舊未必符合你買入收長租既策略。相反馬鞍山由新城港至帝堡城地帶樓齡平均十至廿年,唔新唔舊又可比4%以上收租回報。如手頭資金更充足可考慮雅典居,此屋苑大部份為上哂岸既用家,樓價硬淨,不過該屋苑起錶都要港紙「五球」。以上三個屋苑既租客質素頗高,比起而家興買居屋收租,呢幾個屋苑既客確更有實力!

 

買新樓

你而家睇樓又有四百萬左右既budget,肯定捉你左去睇屯門同將軍澳既新盤。買新樓好處係慳返經紀傭同可能有印花稅津貼,不過租金回報可能低至2%! 你睇下大圍名城萬幾蚊租成千呎樓,度度有放盤,你就知買新樓收租要捱過頭四至五年「甩唔到」既情況,成先苦後甜之像。

 

手頭資金較充裕者既上會方法

搵到心水樓,預番幾萬銀執靚佢出租。健叔可以用資產證明上會,即係show 銀行月結單比銀行睇叫佢借錢比你。一般係四百萬資產可借一半比你,最盡都係分廿年還,同埋要趁年中銀行未收水時去借,年尾一般唔想做呢類生意。畢竟資產可隨處走,你有證明都係排係後生仔之後。假設健叔睇中間3.80mil,借一半即1.90mil,分18年還每月要供$10800。出示左證明,選plan係另一要點。建議健叔唔選最大路既P plan,反而做靈活按揭,即係借左1.90mil,銀行開番個同樣最多存1.90mil既活期戶口比佢,年利率等同按揭收你既息口。這樣一來,健叔可藉此對沖利率上調既風險。此為手頭資金較充裕者既上會方法。

 

印花稅稅階冇變過

再盡D健叔可走入大埔買兩個太湖或翠屏細單位,二百萬有售。如有心機可等相連戶,可惜相連同售可遇不可求。分兩個單位買可慳返八萬蚊印花稅。冇錯,而家大部份樓都升左,四百萬既樓根本唔算係咩,可惜印花稅稅階冇變,正常兩公婆想買入間兩房安樂窩已經要成四百萬,同時進貢比政府竟高至八萬幾。還掂都係做五成上會,年紀大始終係買樓方面唔可以用大槓桿,不如分兩間細買入慳返印花稅都是一策略。

 

健叔其實仲有好多招可出,過幾年阿仔結婚搬出後又可售出新城市廣場轉細些少單位套舊錢,長俸更可作入息證明,如健叔早十幾廿年前利用公務員最易借錢既要點去運用槓桿,退休有四至五間樓供斷係好正常。諗樣謹此祝你生活愉快,畢竟錢銀係幾時都可放在旁邊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56

即時倍大資產一倍方法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4953
奇君:
諗sir你好,拜讀你的網誌一段時間,獲益良多,希望你能指點一下。
小弟與妻子29歲,月入約$32000,儲蓄約有現金30多萬,無重大債務,家人有一私人住宅單位,銀行估價約三百萬,家人提議以二百萬將單位轉讓給我們。我們想做九成按揭上會供30年將樓收在名下。
1.有間供完既樓係手有咩投資選擇?

2.請問自讓樓宇有甚麼地方需要注意?
3.請問可有方法能夠將估價多出的一百萬吐出來運用嗎?
4.如果可以,投資每月派息的高息債券基金是否一個好選擇?有否其他的建議?

 
答:
現時樓市暢旺,好多人會諗樣點去將手上物業加按套現。奇君呢個案正好講多次金管係現行措施有咩限制:
1.  加按套現最多去到五成
2.  如果係買第二間樓,負債比率降至四成,壓力測試不能過五成,自住除外

首先奇君要注意自讓或轉贈,由於轉讓代價可能大幅比市價低,銀行有可能拒絕你做按揭申請。禮物形式轉贈銀行一般不受理。今次轉讓價二百萬大幅低於市價,只借一百八十萬,問多幾間應該會做到。最好之前同律師樓講定你會自讓後上會,律師事務所可能有銀行介紹比你。

至於套錢,銀行會以市價同轉讓價較低者計物業估值,低者為準。你行轉讓,就算金管容許你套錢至七成都係二百萬既七成。反而你轉讓後九成上會借二百萬分30年還要比按揭保費,個度要加借六萬蚊。唔行轉讓而真係老豆用市價賣比仔,然後比三成首期上會,咁樣老豆會賣樓收番三百萬,但放低九十萬比仔做三成首期,計落老豆仲多十萬落袋,而仔就唔駛比按揭保費,但要支付約五萬蚊印花稅加些少傭。

根據以上考慮,諗樣會咁做: 用市價由老豆賣比仔,老豆比番九十萬個仔做首期及七成上會。用市價方法定你買賣合約就肯定間間銀行都批到。如果有人銀碼再大過3.0mil,市價方法更有著數。之後奇君有間樓只係按左比銀行,唔做按證擔保,如佢偷雞租出去都問題不大,比銀行發現就還番老豆入左袋既2.1mil將拖欠比率降低至五成。老豆既cash確實可買高息債券基金,銀行有售。而獅子銀行款式較多,因該處銀行客路以穩健收息為主。買隻穩陣既基金比到4-5%年息應該問題不大,該類債券基金可隨時售出,仲要每月派息,但壞處係價錢有浮動,一年10%上落有可能。

而諗樣經常建議既債券,係比債券基金簡單,保本,息口差唔多,但有年期同埋風險集中於一個債權人。唔想放係基金比管理費咁買債券擺個年期係一策略,但投資年期預要五年。

好啦,而家奇君有樓出租,搵租客同佢供按左出黎既錢。至於出左黎既錢又有息收,二萬幾萬放係債券基金一年收番十萬息都合理。咁你可能問? 攪咁多野做咩?? 我就咁租間樓出去都收十萬銀租一年啦! 做咩又按揭又要搵租客? 分別就係十幾年後,有只有間樓係手或你有間就供滿既樓架二百萬cash既分別。而你係呢十幾年既洗費只要債券定期派息你就有! 趁樓市高加按及倍大資產,將套出黎既錢放係穩當投資,係令自己預先制造被動收入既妙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97

增發是識別企業的方法之一 專注-聚焦

http://xueqiu.com/9714943192/22288519

「詢問:如果一個公司股票增發,不就是稀釋原有股東 佔有公司資產的比例嗎?這樣原有股東就不可能分享公司成長壯大所帶來的利潤、利益和公司資產的增加值,是這樣嗎?   如果那樣,長期持有股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只要公司股票增發,就損害原有股東利益一次,也許100年後,公司無比壯大了,可股東卻還是原有的股 份數量不變,而佔總資產比例卻無限變小。。。。是這樣的嗎?」

這個問題好,想透徹了對投資會更上一層台階。

1、對於控股股東來說,一個賺錢的企業,是不可能持續讓它搞增發的,那搞到最後,賺錢的企業都不是自己的,還玩什麼玩?!帕特。多爾西在《股市真規則》中談到,一家公司搞增發,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大多數收購是失敗的。
因此,能長期賺錢的企業,它控股股東最多只會偶爾搞增發,因為可能遇上更賺錢的東西或機會,大股東想買進來。我理解,這種機會極少,非常少,我現在認為幾乎就不存在。

2、增發的迷惑性尤其在於,它以大大高於淨資產的價格發行時,這種情況,很多人會認為一來老股東不吃虧,二來只要未來ROE能繼續高速就可以。錯!

首先,水流是會自動去尋找平衡點的,老股東能永遠佔新股東的便宜嗎?想清楚這件事吧。
第二,只要多看看那些企業增發史,它會告訴人們,用增發來保持高速ROE是個美麗的大泡泡。只要採用這種方法去發展企業的,表明它的生意模式有致命的缺陷。千萬別迷戀那些五彩的泡泡。

3、就是那些下三爛的企業了,用縮股增發來套小股東的錢,這個純粹就是騙錢了,和投資沒任何關係,這種增發應該不在我們的正常討論企業投資範圍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14

投資札記【456】巴菲特早期中期的投資方法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6wk.html

巴菲特早期中期的投資方法

 

@周貴銀--巴菲特研究會@上海證券報  我們都知道,價值投資的鼻祖是格雷厄姆,巴菲特從他那裡學到了安全邊際原則並在不斷的實踐中賦予價值投資更為豐富的內涵。然而研究巴菲特早期利用價值投資獲利的方法對於我們學習價值投資理念會更有意義。巴菲特習慣性地將資產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用於尋找便宜貨,一部分用於無風險套利,一部分用於買下整個企業。從1956年到1969年的14年基金管理生涯中,巴菲特每年都取得了超越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成績,其中有5年指數還出現了大幅震盪。其核心秘訣就是套利類投資無論牛熊市都有突出表現。
  低估類投資(Generals):是指那些價值被低估的證券,特指股票市值低於企業的有形資產。巴菲特在寫給股東的信中這樣描述了低估類投資:「多年來,這類投資一直是我們佔比最大的投資。通常,我們會在5-6只這類證券上建立相當大的倉位(大約佔合夥基金資產總額的5%-10%),在其餘10-15只證券上建立相對較小的倉位。我們對這類公司的經營管理沒有意見,也無法判斷市場糾偏的確切時間。有時,它的市場價格很快就會回升,但大多數時候,這需要數年時間。這類投資和市場整體走勢的聯動性很強,與道瓊斯指數基本同步。所以需要注意的是,東西便宜並不意味它的價格不會進一步下跌。如果市場突然下跌,這類投資通常也會和指數同步下跌」。這有點類似專買跌破淨資產的企業,只不過當時巴菲特判斷淨資產的標準是用運營資本(流動資產減去所有負債)而非賬面價值。該方法儘管在當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購買的企業大多都是經營狀況較差的。在1989年巴菲特做回顧的時候,對該方法做了批判和修正,因為他後期的投資理念越發成熟並把重點放在了購買具有經濟護城河的企業上。其實,該方法只要稍做修正即可,就是用低估的價格購買經營穩健的企業。巴菲特購買中國石油就是使用了該方法。前幾天金地集團在跌破4.5元時,其總市值就明顯低於運營資產,結果在跌到4.3元時便遇到資金抄底。
  套利類投資(workouts):這類方法有點類似於國內的要約收購或上市公司吸收合併另一家上市公司時出現的無風險買入機會。套利類投資其收益比較穩定並在很大程度上與指數表現無關。如果持有該類投資比重較大,熊市時,投資業績就會較好,遇到牛市時,投資業績就會較差。巴菲特在任何時點,都會持有10-15只這樣的股票。實際上套利類投資正是巴菲特取勝的關鍵,因為在配有大量套利類投資的時候,遇到股市暴跌,他總是有資金加大對低估類投資的配置。國內的可轉債也可以運用套利模式進行投資。
  控制類投資(Control):所謂控制類投資,是指要麼控制了這家公司,要麼買入了相當多的股份,從而可以影響公司的經營政策,這類投資的表現與指數也沒有什麼關係。控制類投資是巴菲特正式接手伯克希爾?哈撒韋之後的主要投資方法,在經營有限合夥企業期間起到的作用不是非常突出,但他多次通過購買大量股份進入目標公司董事會並影響其經營決策,也為後面的大規模控制類投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當然,價值投資是一個開放式的系統,在實踐的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尤其是對普通股的投資。巴菲特在選擇企業的理念方面總共經歷了三個階段,這就需要解讀「價值投資的繼承與發揚」。
--------------------------------------------------------
如果把巴菲特早期的投資哲學定義為雪茄煙蒂式投資,即「購買便宜貨」,那麼中期的投資哲學就是「用低估或合理的價格購買優秀的企業」,這個中期我們特指從1969年到1989年。

  很多人覺得巴菲特在購買一個企業時,會進入目標企業董事會並用自己的理念去左右或者改變管理層。首先,我們要承認在他全面接手伯克希爾·哈撒韋之後,開始頻繁進行控制類投資,但同時他也沒有放棄對普通股的部分股權投資,而巴菲特對這部分投資並沒有經營權。但無論是控制類的還是少數股權投資類的,他選擇企業的理念都沒有差別。他第一次向外人公開他的投資哲學是在1975年他寫給股東的信中,這時他已經45歲。他在信中寫道:「有利的經濟特徵、德才兼備的管理層、以誘人的價格購買並長期甚至永久性持有」。很顯然,這個表述與早期的不管什麼企業只要便宜就可以購買有天壤之別。

  在緊接著的1976年,他對這一投資哲學作了更進一步完善,即增加了能力圈的表述。我們以長期投資的眼光來選擇這些股票,並像購買一家經營性公司100%的股份一樣來考慮以下因素:(1)良好的長期經濟特性;(2)管理層有才能且誠實;(3)以低於私人所有者價值標準的誘人價格購買;(4)這個行業是我們所熟悉的,且我們有能力判斷該行業的長期前景。

  其實,巴菲特在總結自己投資哲學時並沒有集中持股這一點,但是我們在解讀他的投資行為時卻發現了這個特點,那是因為巴菲特在根據上述特徵選擇企業時,能符合這些特點的企業較少,因此一旦發現這類企業他就會購買大量股份,演化為集中持股。

  在這裡,我們需要思考巴菲特在實踐價值投資理念時,是如何從購買便宜貨轉變成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秀企業呢?這應該從三個角度去理解。首先,他自己購買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就是一個便宜貨,但是紡織業的艱難經營讓他感覺到再便宜的東西如果隨著時間推移以及企業每況愈下,價格優勢很快就會被持續的虧損和不斷的資金需求所吞噬。其次,受到了查理·芒格和菲利普·費雪的影響。用巴菲特自己的話說就是「查理把我推向了另外一個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樣只建議購買便宜貨,他拓展了我的視野,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最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芒格的建議下,他們通過藍帶印花公司購買了生平第一個優秀企業「喜詩糖果」,通過觀察喜詩糖果的經營和財務表現,讓他深刻感受到一個優秀企業和一個便宜貨的巨大差別。

  巴菲特說:「因為我把自己當作企業的經營者,所以,我成了更優秀的投資人;因為我把自己當作投資人,所以,我成為更優秀的經營者。」從此,他徹底扭轉了早期的投資哲學思想,但安全邊際原則永遠不會放棄,用套利類投資和其他無風險資產配置的方式,讓自己時刻處在防守反攻的狀態也沒有改變。不過,以上仍不是他投資哲學的全部,這還需要進一步解讀巴菲特後期的投資哲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13

2012年的投資碎片(一):標準與選擇——方法論之殤 Mikko-投資主義

http://xueqiu.com/2567273760/22718174
——「不論意圖如何高尚,我們認為只有結果才是檢驗的標準。」

■標準與選擇——方法論之殤

標準與選擇間的博弈似是永恆的主題——基準利率?「相機抉擇」還是「泰勒法則」?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標準對應著確定性和穩定靜態,而選擇對應著不確定性、風險與波動。在投資領域中,問題無外乎:你的選擇(行動)基於什麼樣的分析?你的分析(認知)又基於什麼樣的標準?當你的分析系統奠基以後,你的行為會否偏離你的分析?(知行不合一)

交易時——一些選擇基於技術分析,另一些則基於基本面。而分析時,一些基於歷史對比;另一些的視角則更為演進——這兩者並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只是先驗、經驗成分各有多少?這很難回答。

對於分析而言,我是更為偏好演進的視角的,所以《關於美元的預測》以及《美元的分析邏輯》兩篇文章,現在看來,實在有些背離我的本性——這也是我為什麼對歷史基據的分析越來越迷茫的催化劑。元妃發給我的文章,更是讓我受困這種心裡矛盾,這種矛盾也許源於自身意識形態對演進視角和動態視角的偏好和認定,而排斥了投資分析的那種「標準化」的進程和體系。這樣的心理矛盾投射到了我的工作和分析成果之上——當我被要求制定一個宏觀研究框架和黃金的分析框架的時候我感到很困擾。當然,我也因此因禍得福,對未來的無知和對過去的懷疑促使我今年的總交易額只佔到了淨值的50%。當你什麼都無法弄明白的時候,什麼都不做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傳統的分析方法,我有許多疑問,當我們魯莽地在拿歷史對比各個國家的行業發展進程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考慮各國稟賦的差異?有沒有考慮中國特殊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戶籍制度、國企本位、不開放的資本項目、帶著枷鎖的人民幣,這些東西可比嗎?

當我們在分析估值和增速的時候,行業平均PE真的有意義嗎?估值國際化真的是大勢所趨嗎?汽車15倍的時候我給最悲觀下限是8倍,今年最低摸了6倍。拿歷史最低PE做底部,難道真的不是刻舟求劍嗎?

當我們把投資者的意圖投射到黃金之上的時候,避險也好,保值也好,商品性也好貨幣性也好,這種割裂和分類真的有必要嗎?人對黃金的需求必然是穩定的嗎?毫不猶豫地揣測他人的意圖並投射到可以感知的物理性之上,這是自負還是試錯呢?

我想,判斷一種分析標準和分析體系的優劣之核心,在於這個體系和標準是否是「擁抱變化」的。如果是動態的,那這標準就變成了動態的選擇集,而集當中的構成就是一個個行為選擇節點,從而串聯起了你的投資歷程。從重視預測轉變為重視預期,從重視對錯轉變為重視試錯。不過這樣一來,標準的意義又何在呢?也許投資分析和交易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靜態的標準,而一個可變的動態標準是否就是索羅斯所謂之主客雙向呢?你的標準影響的你的選擇,你的選擇又反過來影響你的標準。從而使得兩者不斷優化。

懷疑並敬畏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26

傅盛:創業不能只靠激情 要注意方法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74608.html

2012年12月27日,由騰訊開放平台舉辦的首屆「開放平台應用創新大賽」總決賽盛大開幕。此次大賽,旨在鼓勵互聯網行業創新,扶持中小開發者。大賽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應用,為互聯網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本次大賽創業導師、金山網絡CEO傅盛在會上發表演講表示,在很多的創業環境中從不強調方法論,只強調激情本身就是錯誤的,創業者要用方法論來武裝自己,才有可能降低創業中可能出現的失敗。

傅盛稱,創業的方法論分為兩點。第一,並非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但是我見了這麼多的創業,我認為積累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當你有想法的時候,變成一個最小化的產品模型,進行實驗。

以下為傅盛現場演講文字實錄:

傅盛:創業一樣每一步都會有以外。今天的很榮幸跟大家分享什麼是創業,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非常難的話題,我想了很久,我大概根據我的經驗做了一點總結,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什麼是創業呢?我記得我第一次見到雷總的時候他就問我這個問題,他就問我為什麼要創業,什麼才是創業?其實我當時是因為一個我沒有意料到的原因離開了原來的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我想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我可以大概揣摩一下什麼是創業。

因為我曾經做過一個項目,我們4個人一起在一張乒乓球檯旁邊開始自己的內部創業,從那時候開始我做的這款產品從用戶量從幾千、幾萬到上億,在這個過程中我每天晚上都反思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能讓用戶知道我的產品,我每天都在看用戶的反饋,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工作方式,使得我曾經有過那樣的曾經。所以我當時跟雷總說,如果我要找一個小隊伍,沒有錢我們就找一個非常小的點開始做,我相信只要做起來就會有機會。

雷總說見過很多創業想拉投資的人,你是沒創業的人但是對創業的闡述比較到位。有一次我跟一個朋友說我特別累,他說其實幹什麼都累,你有沒有想過創業是什麼?創業更多是心態和創造,是你對這件事情的執著和追求,他說你別看我在百度已經是高管了,但是我仍把這看作是創業,因為我也需要用我的能力把這件事情做到足夠的高度。

反思,今天的騰訊開放平台雖然為很多開發者提供了億萬用戶的平台,但是它本身也是創業,所以我總結創業應該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心態,一往無前的心態,他和你所在的環境本身沒有多大的關係,無論你在公司還是自己當所謂的CEO,這種心態是不能缺少的。

僅僅這樣還不夠,我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我和夥伴人每天關上辦公室自我檢討、互相檢討,反思我們做錯了什麼,反思我們在融資、招人、方向的選擇上犯過的錯誤,這種自我否定的心態一直伴隨著我們,即便今年我們做金山網絡,我們還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否定。

我認為自我否定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你做一件事情總是因為你認為這是正確的才去做,其實反過來看,其實你當時的能力還是比你需要達到的有一個差距,所以每次這樣的自我否定又是一次自己的提升。所以我認為創業者還需要具備自我否定。

除此之外還不夠,我在創業的時候當時在一個郊區,帶著幾個兄弟們發不起工資,我把太太和孩子送回了老家,我自己沒有多少錢的時候內心非常苦悶,我也想起了當時剛做了一款產品就被競爭對手封殺,甚至很多文章攻擊我個人的時候,我有段時間真的非常苦悶。

終於有一天我明白了,創業者必須承受孤獨,因為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無法跟任何人講,你只有自己消化,反過來你要用自己的積極主動的心態去面對這一切。所以我認為創業是一種心態,一種主動積極自我否定和孤獨的心態。

但是僅僅有這種心態就夠了嗎?我參加騰訊的這次比賽,在前面和很多選手交流,我發現大家一直被一些童話故事矇蔽,就是只要堅持就會成功,只要有理想就可以改變世界,我認為這本質上是錯誤的。

我認為創業一定要有方法,就像你種樹要澆水才能活,這種方法都是一樣的,我覺得我們在很多的創業環境中從不強調方法論,只強調激情本身就是錯誤的,創業者要用方法論來武裝自己,才有可能降低創業中可能出現的失敗。

今天我帶了一本書,我準備送給個人組每個參賽人員一本,叫做《精義創業》,我覺得它是第一本把創業以前被我們描寫為用夢想和堅持、激情和努力就能完成的事情變成了需要用方法才能完成的事情,我推薦所有想要創業的朋友去看看這本書,我簡單總結一下。我認為方法論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並非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但是我見了這麼多的創業,我認為積累是非常重要的,1萬小時積累,我認為對一個人創業成功有著莫大的作用。我今天能做出一點點成績,我想是因為我以前做了十年的客服端軟件,在我做360軟件之前,我已經做了3年的客戶端軟件的維護工作,之前我已經做了上千款軟件,那時候我甚至最怕的是公司把我裁掉。

每個人都是厚積薄發的過程,沒有人哪個人突然變得與眾不同,也許喬布斯的例子激勵了很多人,但其實他也是經歷了非常多的積累。積累是每個人都不要忽略的,尤其是今天強調激情的時候,我還要積累。這也許是愛好。

第二,當你有想法的時候,變成一個最小化的產品模型,進行實驗。我們從來不強調實驗,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實驗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小方向去驗證,這種驗證用你最小的資源快速驗證,然後用數據化的方式進行分析。要有自增長,要有你的數據分析,這本書上告訴大家應該採取哪些指標,在你的產品中抽取哪些數據來告訴這個產品是不是成功,而不簡單是方向對不對。

當你的產品原形被驗證以後,那麼對創業者最大的挑戰就來自於多快好省,擴大規模,抓住機會,我也見過不少的創業者,他們在前期取得一點成功之後,認為這個公司不錯、能掙錢了、規模很好了,不管是融資還是擴大隊伍,還是在其他方面,都顯得比較保守。

我認為今天是一個紅海競爭的市場,今天是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要有規模,要有整個創業者能夠跟著團隊、跟著業務一起成長。我曾經見過一個國內非常著名的社區的創始人,那時候他們的社區非常紅火,每個人都知道,那時候我正好在一家VC幫他們看項目,我就問下一步你準備怎麼辦?我說有多少人?20人。我說你是不是要趕緊擴大規模?抓住這個機會。他說不著急,我不需要擴大。

然後數年過去,這家網站的用戶數出現了很大的下降,我不敢說這兩者一定有聯繫,但我知道最好的機會在他面前的時候,你是不是能不像一個開發者那樣思考,而像一個創業者那樣思考,讓自己全副武裝,讓自己在團隊、資金、渠道、市場上都全面的豐富自己,全面的迎接這樣的挑戰,這才是創業的一個又一個難點之一。

今天關於創業因為時間很短,我能夠分享的就是這些,我希望大家能夠以精義創業來指導自己,用方法論的創業指導自己,讓自己的激情有方法可依,這樣才能真正的使我們的夢想改變全世界,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37

創業可以有方法?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2905.html

文/馮大輝

這是充滿疑惑的一年。到底是原生應用還是 HTML 5 應用更有前途? 是依靠電商平台還是應該發展自己的獨立電商站? 怎樣刷榜更有效果? 大數據會帶來怎樣的商業機會? 3D 打印機是一場革命嗎?

這些事情還沒能想清楚,已是年底。會議扎堆兒,創業者們又要跑會場了,哪怕是給自己的公司或者產品買個獎品也好:什麼年度最佳移動應用,最具創新的十大產品,最值得投資的八個初創企業……賺不到錢,得個獎也好,總要對方方面面有個交代。

對於創業者和創業團隊來說,這個冬天可能要比幾年前的那個冬天更為寒冷。投資者們早已摀住錢袋子,在需要貪婪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更為恐懼。創業者們,暫時別想融資的事情了。

拋開這些不愉快的問題,說說「創業」這個事情本身吧。

長久以來,創業者們迷戀各種成功者的經驗,東奔西走地參加業界各種「峰會」或「高端論壇」,聽上那麼一會兒業界名人演講,會場外面握個手、換個名片,也能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好像真被傳授了什麼創業秘笈。尤其引人發笑的是,那些創業明星的各種言論無一例外地被放大,被仔細研究。微博上,各種科技創業媒體上整天充斥著《給創業者的 N 條建議》(N 可能從 3 到 10 不等)之類的垃圾文章。每天看著各種亂七八糟的經驗談,沒等做事都已糊塗,簡直不知道走路要先邁哪一隻腳了。或許,選一個合適的方法,持之以恆地加以實踐,才是更有效的。

今年在創業者群體裡一度流行的話題是「精益創業」,相對比較流行的一本書是《精益創業》。這本書以及書背後的精益創業運動,在嘗試解決全世界創業者的一個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是否有一種方法論可以用來指導創業者,而不再只是「摸著石頭過河」。「精益創業」可能是一個答案。創業可以有方法麼? 如果真的有方法,那豈不是「成功可以複製」了? 非也,方法論並不等同於方法。

令我比較擔心的是,創業者們是否還有時間看書,「精益創業」流行畢竟是流行,有多少創業者看完了《精益創業》(或是其他任何一本書 )?又有多少能真正運用精益方法做事情呢? 怕是不多。我在前面說《精益創業》「比較」流行,是因為這本書應該「非常流行」才對,但不知何故,遠不如去年的《重來》一書給國內創業者所帶來的影響大。

《重來》闡述的是簡單而有效的商業思維,很多觀點完全與常規商業邏輯相背離,但因為是著名的 37 Signals 團隊以自己為例,言簡意賅,極具說服力,因而受到中小創業團隊的追捧與肯定,但中大型團隊就未必能接受此書的宣教。

最後說一下,「精益」一詞來源於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倡導的「精益生產」。現在,作為製造業大國的中國,能為全世界輸出一點什麼理論和方法呢? 現在還看不到。或許我們都太著急了。

(作者為丁香園CT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51

開店方法論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3735.html'

文/本刊記者 葉靜

少花錢,多開店!

當開店數量與單店營收已成為商業計劃書的標配時,開店就成為創始人每天最頭痛的問題。

依靠原始積累一家家開店的做法已經過時,而簡單的加盟模式也已滿足不了創始人的控制慾。於是,有人用別人的錢開店,有人用別人的店開店,甚至有人用別人的人開店。對手強大時,就到對手空白的市場去;對手弱小時,就使出重拳一次置對方於死地。總而言之,用最少的錢,開最多的店;用最快的速度,搶佔最多的地盤。

你即將看到的以下幾位創業者,他們分佈在四川、上海、江蘇等地,涉及酒類銷售、增發服務、農村市場推廣及藥店等行業。他們也曾依靠自有資金逐一開店,現在,他們有了更好的模式。

他是店商,又是電商,還是理財商。
楊陵江開店,既用別人的錢,又用別人的資源,還讓別人承擔風險。更厲害的是,店的所有權還得被他牢牢抓在手中。

1919:白酒行的秘密

創始人:楊陵江
公司名稱:四川壹玖壹玖企業管理連鎖有限公司(下稱1919)
擴張目標:現有30多家門店,年銷售額4億人民幣,2015年目標為600家門店。
擴張路徑:理財式開店—通過協議,對方出資並承擔風險,1919法律上持股。披直營店外衣行理財式管理。

「白酒,明年可能要崩盤!」3個月前,當1919創始人楊陵江拋出了這一論斷時,並沒有料到白酒行業會在2012年底陷入塑化劑危機。他要說的是另一件事,白酒行業的泡沫就快破了。

一瓶酒裡見江湖。1919門店入口最顯眼處,堆放著精美瓷瓶的「紅花郎」,標價348元,稍熟悉這個品牌的人都會知道,這瓶酒在絕大多數渠道零售價均在500元以上。1919是在賺吆喝,但不是賠本的吆喝。它從經銷商處的拿貨價是320元,而同期郎酒的出廠價已是358元。價格倒掛。

渠道里的泡沫

價格倒掛,已不是白酒行業的秘密。據楊陵江介紹,2012年,除茅台繼續堅挺外,其它白酒的行情並不好。國窖也在苦撐,廠商出錢,每遇市場拋盤就強勢回收,表面上價格漲了,實際上堆在庫房賣不出去。

這或許是在為前幾年的白酒價格瘋漲還賬。2009、2010、2011,連續3年,在茅台及五糧液的帶動下,中高檔白酒 「漲聲」一片,提價也成為了酒水經銷商最主要的賺錢模式。「這種繁榮可能誤導了外界。」楊陵江回憶道,2009年前,五糧液價格一度倒掛,2008年前,茅台價格也曾倒掛,即便這3年,真正能實現這個價差的也只是是五糧液、茅台、洋河大曲等幾個強勢一二線品牌。

但身處繁榮中的人總是健忘的,忘記了曾經的教訓,也忘記了未來的風險,恰如2007年初的股市,只聞賺錢的神話。與白酒漲聲相應和的是,不到兩年間,出現了四川聯合酒類交易所、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貴州白酒交易所等十家以上的酒業交易所。白酒,已不僅是商品,更成為一種理財方式。北京金馬甲聯合瀘州老窖推出了「國窖1573大壇定製原酒」,杭州產權交易所推出「塔牌手工冬釀私藏原酒2007」。但據知情人透露,前者現已破發,而後者為保證投資者收益,發售方浙江久加久食品飲料連鎖有限公司在發行時提供了年單利8%的保底回購安排。

楊陵江這些郎酒來自深圳的一家經銷商,2011年該經銷商的拿貨價是每瓶318元,不久前以320元的價格賣給了楊陵江,每瓶只賺2塊錢,若是算上一年的資金成本,這筆買賣顯然賠了。賠錢的人不止他一個,一些以358元出廠價拿到郎酒的經銷商正試圖以348的價格把手中的貨轉給1919。

白酒,這個古老的行業,即便在今天,也有著複雜多層的經銷體系,而強勢廠商又牢牢把握著終端的定價權。在看漲聲中,渠道一片祥和;在看衰聲中,危機四伏。楊凌江號稱從不和廠商合作,游離在廠商外,也就擺脫了廠商對價格的控制。複雜多層的經銷體系,也讓他有了足夠的選擇機會以及規避廠家的封殺。

「廠家對我們的控制,也就是那兩個品種—茅台飛天和52度的五糧液,其他的品種哪有什麼發言權!」說這話時的楊凌江已經擁有30多家門店,成為成都地區最大的酒水零售商。

「我們現在主流的經銷商是這樣的,給我們加的點很少。但他們給了我賬期,相當於為我們提供了資金,如果自己籌集資金,成本遠大於加價。」現在,1919與經銷商間已有幾十天的賬期,或者根據不同情況約定不同的賬期。2005年,楊陵江創辦第一家1919時,是沒有賬期的。

在那之前,楊陵江做了6年的酒水經銷商,在厭倦了廠商壓貨、終端壓錢,並經歷了一次失敗的產品開發後,決定自建終端,做連鎖酒水超市。定位「超市」,也是便於區別傳統的酒水行。「我是雙向定位,在廠家面前我是一家有終端的經銷商;在消費者面前我是經銷商賣酒,傳達我是經銷商直接賣酒的理念,讓消費者感覺更便宜。」楊說。

那時,楊凌江的夢想是國美模式,各大財經刊物上不時出現的黃光裕撩撥著他的心弦。楊租了200平米的店,想著再不濟也還可以當成辦公室,以及作為一個經銷商對廠家展示的實力。隨著每天零售流水從幾百元漲到2000元,楊陵江覺得自己的路可能走對了。數據分析發現,一些原在家樂福買酒的人轉移到了1919,並且數量在增加。2007年,楊陵江放棄了經銷商身份,專心做起了終端。

「酒這個行業現在還存在著很多灰色的空間,但中國酒市場很大,除掉灰色空間還有很多機會。」楊說。他覺得一個行業一旦暴利結束,渠道開始扁平化,最終的贏家就會是「攜程」式的大平台,他現在的目標是做這樣的大平台。

店商+電商

「我對1919的理解是把零售、連鎖、電商這三者結合到了一起。」楊陵江說,1919主要結合了電商的會員管理和訂單管理制度。

開店之初,楊陵江就把會員管理寫進了制度裡,但除了「會員可以積分」那幾個漢字,並無任何實質舉措。隨著攜程及多家互聯網公司的崛起,2008年,楊陵江開始研究攜程及大眾點評網,發現電商最先進處就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來做點對點、一對一的客戶管理,能夠實現給每個客戶打電話、發郵件,這是傳統線下店舖所無法想像的。2010年團購興起,更刺激了他對會員管理制度的重視。

在花費近千萬元資金完善了公司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後,互聯網上的這套會員管理模式被他搬到了線上。在1919,會員被分為藍色、黃色、白色三類。其中藍色是零售客戶,黃色是單位客戶,白色是團購客戶。「藍色會員就相當於攜程的普通會員;黃色會員是單位客戶;白色會員是大團購客戶,」楊說。在這一體系裡,同樣移入了儲值卡概念,充值越高,折扣越高。三類會員又被細分成17級,不同級別享受不同額度的折扣。

在1919「店商+電商」的模式中,除了引入會員管理制度外,還引入線上的訂單管理和銷售。除了自建官方網站,1919還積極與第三方平台積極合作,並把第三方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自有官網只是對第三方的補充。楊陵江認為垂直性的電商平台將來會面臨相當的成本壓力,因為流量太低。所以將優先選擇到京東、天貓這些平台上,成為他們的戰略合作者。「我希望將來訂單都是從第三方平台那裡來的。」

2012年9月,1919超市4000萬元營收中近400萬來自線上。「電商是消費者下訂單的一個通道,現在電商賣產品並不是電商的主要社會價值,低價、虧本的燒錢模式不正常,如果線上虧本賣,那是沒有意義的。」

在成都,依託30多家門店,對於來自線上的訂單,1919力爭絕大多數訂單可在30分鐘送到。在酒水行業,這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已是一種普遍的嘗試,浙江地區最大的線下連鎖酒行久加久同樣進駐了淘寶等第三方平台。在葡萄酒領域,電商起家的酒美也正在快速佈局線下體驗店,使之與線上的訂單平台相結合。

理財式擴張

1919現有30多家門店,主要在成都。3年前,1919開始嘗試外地開店,在3個試點均實現盈利後,2013年,楊陵江計劃走出成都,覆蓋四川,並輻射周邊主要城市,他希望2015年時,擁有600家門店。

然而資金跟不上擴張節奏,資源到達不了擬擴張地盤,面對這個難題,楊陵江想了一個法。他設計了一份為期6年的協議:合作方需向1919交納200萬元保證金,之後1919為其開出一家門店。前3年,無論門店盈虧,合作方均需保證1919總部每年7萬元的利潤,此外的盈利或虧損均歸屬合作方。從第4年起,1919總部開始分期退還合作方的保證金,並隨之調整分紅比例,即增加管理費用,第6年退完保證金後結束合作。當然,為了保證對方的利益,當對方前3年營收及利潤非常好時,1919退還保證金時會向對方支付一定的溢價。

根據協議,合作方需要註冊一家新公司,合作方拿走的利潤或者彌補的虧損表面上叫分紅權,在法律形式上叫管理諮詢費。合併報表時,門店的財務併入1919。從法律意義上,這家門店是1919的直營店。

「相當於我是個財務公司,你交了200萬的承包保證金,承包了一家店,這家公司給你輸出零售管理,承包了過後,賺錢了收益歸屬你,虧損了你要承擔。」楊說。不難理解,7萬元相當於這家財務公司的管理費。

在設計這份協議時,楊陵江借鑑了悅榕莊的做法,也就是由1919負責店面的管理。但不同於悅榕莊,合作方還需為門店拉團購客戶,這也正是楊陵江採用合作模式的原因之一。在楊看來,合作方是1919最重要的資源。

以眉山地區為例,楊陵江要求合作方至少有5位股東,他希望5位不同的股東可以給1919帶來足夠的團購份額。「5個股東,如果每人有40萬團購,就夠運營成本了。」楊說。

酒水銷售的一大特點是團購比例很高,在不同店面,佔30-60%不等。團購好壞直接影響著門店是否盈利。「省會城市零售市場大,我們自己開;二三級城市零售份額稍微低一些,關係營銷在酒這個行業非常重要,我們在當地又沒關係,如果自己開,也許沒這種模式好。」

合作方有錢又有資源,為什麼要給1919分杯羹?「有些人不願意管理。」楊陵江找到了一個缺口。1919體系已經成熟,門店基本可以實現傻瓜式管理,「我相當於是個變現的途徑,這種投資合作方式也有檯面,他不方便出門管理,那投錢我們代管。」楊說。

不過,要想實現這一切,楊陵江首先要證明「通路」掙錢的可能性。

以1919航空店為例,當時投資250萬元,2012年是開業的第3年,銷售額約4000萬元,淨利潤約300萬元。2012年,30家門店的銷售額預計約4億元,平均每家門店銷售1000萬元。「我們的毛利率約20%,年運營費用約60萬元,所以單店利潤達百萬元。」楊說。

門店看似很賺錢,但若算上總部的攤銷,這個利潤或需要打個對折。1919總部每年近2000萬元的運行費用,每家門店約合60多萬。「7萬元的管理費還不夠攤銷」,楊說之所以採取這一合作策略,除了想借用對方的資源,另一個原因是緩解1919的資金壓力。

2009年,1919引入新股東,一個溫州的民間投資者,投資200萬同時貸款2000萬。借助這筆資金,1919迅速擴張了20家門店,並改進了公司的管理體系。但借款的財務壓力很大。「每個月2分,年息是24% 。2010、2011年賺的錢基本上全付利息去了。」2012年,1919以1600萬的價格收回了當年200萬出讓的股份。

之後,為了上市夢想, 1919規範了公司管理,當年員工成本立刻增加了40%。2010年1919虧損近1000萬。銀行3000萬元的貸款幫助1919度過了難關。

2013年,1919有望融資6000萬元人民幣,其中4000萬元將用於開店。「只能開20家門店。這個模式,實際是拿利潤來換擴張。」楊陵江說。而按照以往的經驗,新店開業當年可能是虧損的,如果每年都新增很多門店,財報壓力比較大。楊希望通過這一模式設計,既可解決開店資金難題,又不會影響未來的財報。至於更長遠的合作,楊陵江的設想是,先把上市所需利潤賺夠,之後再談雙方分紅比例及是否繼續合作。」

楊陵江的夢想是,2015年時,1919直營店和其他形式的門店數量可以達到600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83

即時倍大資產一倍方法(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545

答:
現時樓市暢旺,好多人會諗樣點去將手上物業加按套現。奇君呢個案正好講多次金管係現行措施有咩限制: 
1.  加按套現最多去到五成 
2.  如果係買第二間樓,負債比率降至四成,壓力測試不能過五成,自住除外 

首先奇君要注意自讓或轉贈,由於轉讓代價可能大幅比市價低,銀行有可能拒絕你做按揭申請。禮物形式轉贈銀行一般不受理。今次轉讓價二百萬大幅低於市價,只借一百八十萬,問多幾間應該會做到。最好之前同律師樓講定你會自讓後上會,律師事務所可能有銀行介紹比你。 

至於套錢,銀行會以市價同轉讓價較低者計物業估值,低者為準。你行轉讓,就算金管容許你套錢至七成都係二百萬既七成。反而你轉讓後九成上會借二百萬分30年還要比按揭保費,個度要加借六萬蚊。唔行轉讓而真係老豆用市價賣比仔,然後比三成首期上會,咁樣老豆會賣樓收番三百萬,但放低九十萬比仔做三成首期,計落老豆仲多十萬落袋,而仔就唔駛比按揭保費,但要支付約五萬蚊印花稅加些少傭。 

根據以上考慮,諗樣會咁做: 用市價由老豆賣比仔,老豆比番九十萬個仔做首期及七成上會。用市價方法定你買賣合約就肯定間間銀行都批到。如果有人銀碼再大過3.0mil,市價方法更有著數。之後奇君有間樓只係按左比銀行,唔做按證擔保,如佢偷雞租出去都問題不大,比銀行發現就還番老豆入左袋既2.1mil將拖欠比率降低至五成。老豆既cash確實可買高息債券基金,銀行有售。而獅子銀行款式較多,因該處銀行客路以穩健收息為主。買隻穩陣既基金比到4-5%年息應該問題不大,該類債券基金可隨時售出,仲要每月派息,但壞處係價錢有浮動,一年10%上落有可能。 

而諗樣經常建議既債券,係比債券基金簡單,保本,息口差唔多,但有年期同埋風險集中於一個債權人。唔想放係基金比管理費咁買債券擺個年期係一策略,但投資年期預要五年。

 

好啦,而家奇君有樓出租,搵租客同佢供按左出黎既錢。至於出左黎既錢又有息收,二萬幾萬放係債券基金一年收番十萬息都合理。咁你可能問? 攪咁多野做咩?? 我就咁租間樓出去都收十萬銀租一年啦! 做咩又按揭又要搵租客? 分別就係十幾年後,有只有間樓係手或你有間就供滿既樓架二百萬cash既分別。而你係呢十幾年既洗費只要債券定期派息你就有! 趁樓市高加按及倍大資產,將套出黎既錢放係穩當投資,係令自己預先制造被動收入既妙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