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可以有方法?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2905.html

文/馮大輝

這是充滿疑惑的一年。到底是原生應用還是 HTML 5 應用更有前途? 是依靠電商平台還是應該發展自己的獨立電商站? 怎樣刷榜更有效果? 大數據會帶來怎樣的商業機會? 3D 打印機是一場革命嗎?

這些事情還沒能想清楚,已是年底。會議扎堆兒,創業者們又要跑會場了,哪怕是給自己的公司或者產品買個獎品也好:什麼年度最佳移動應用,最具創新的十大產品,最值得投資的八個初創企業……賺不到錢,得個獎也好,總要對方方面面有個交代。

對於創業者和創業團隊來說,這個冬天可能要比幾年前的那個冬天更為寒冷。投資者們早已摀住錢袋子,在需要貪婪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更為恐懼。創業者們,暫時別想融資的事情了。

拋開這些不愉快的問題,說說「創業」這個事情本身吧。

長久以來,創業者們迷戀各種成功者的經驗,東奔西走地參加業界各種「峰會」或「高端論壇」,聽上那麼一會兒業界名人演講,會場外面握個手、換個名片,也能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好像真被傳授了什麼創業秘笈。尤其引人發笑的是,那些創業明星的各種言論無一例外地被放大,被仔細研究。微博上,各種科技創業媒體上整天充斥著《給創業者的 N 條建議》(N 可能從 3 到 10 不等)之類的垃圾文章。每天看著各種亂七八糟的經驗談,沒等做事都已糊塗,簡直不知道走路要先邁哪一隻腳了。或許,選一個合適的方法,持之以恆地加以實踐,才是更有效的。

今年在創業者群體裡一度流行的話題是「精益創業」,相對比較流行的一本書是《精益創業》。這本書以及書背後的精益創業運動,在嘗試解決全世界創業者的一個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是否有一種方法論可以用來指導創業者,而不再只是「摸著石頭過河」。「精益創業」可能是一個答案。創業可以有方法麼? 如果真的有方法,那豈不是「成功可以複製」了? 非也,方法論並不等同於方法。

令我比較擔心的是,創業者們是否還有時間看書,「精益創業」流行畢竟是流行,有多少創業者看完了《精益創業》(或是其他任何一本書 )?又有多少能真正運用精益方法做事情呢? 怕是不多。我在前面說《精益創業》「比較」流行,是因為這本書應該「非常流行」才對,但不知何故,遠不如去年的《重來》一書給國內創業者所帶來的影響大。

《重來》闡述的是簡單而有效的商業思維,很多觀點完全與常規商業邏輯相背離,但因為是著名的 37 Signals 團隊以自己為例,言簡意賅,極具說服力,因而受到中小創業團隊的追捧與肯定,但中大型團隊就未必能接受此書的宣教。

最後說一下,「精益」一詞來源於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倡導的「精益生產」。現在,作為製造業大國的中國,能為全世界輸出一點什麼理論和方法呢? 現在還看不到。或許我們都太著急了。

(作者為丁香園CT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