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人在對創業公司估值時最在意的8件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771.html

「公司價值的養成就像燉煮食物一樣,把所有原料下鍋,時間久了就會看到成果。」

這句話出自於風險投資公司Atlas Ventures的科技社團團長多爾吉諾(Dustin Dolginow),你是否認同他的比喻呢?創業者接受投資人估價的同時,也決定了今後對公司的掌控度有多少,估價高,固然值得開心;但也可能代表失去了公司股份,因此,投資策略也因各新創公司的性質而有所差異。

投資也適用供需法則

有投資人認為,決定一家公司價值雖然有一些制式的因素,但關鍵仍是決定於「需求」,也就是要看競爭的投資人有多少。同時,創業者在估價上也能發揮重要的影響力,談的投資人越多、準備的故事越吸引人就可以創造更大的利益,也能提升投資金額。

依照經驗法則,新創公司的價值會依投資人希望的報酬而異,如果種子資金是1百萬美元,投資人預期要有10倍報酬,估出的公司價值就會是1000萬美元。

所以,那些看似「過高」的出價在市場上是很少見的,除非某些公司真的具有相當大潛力。以下提供你投資人定下投資金額前會考慮的8件事:

1.競爭/需求

風險投資有個老套但貼切的比喻,投資就像約會,越多人競爭有興趣投資就越有價值。搞清楚風險投資原理是募資的第一步,也是影響估價最重要的因素。這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供需原理,能夠參與的投資人數有限,如果能爭取到越多有興趣的投資者,對自己就越有利。

2.成長潛力

在募資階段,有些公司會推銷自己的成長潛力,如產品擁有廣大市場等等;也有人已經有辦法展現市場吸引力,這些測量成長的依據都可以推測營收,對於決定公司價值有決定性影響力。

3.機會

當然,機會是一個難以量化的因素,但如果你發現了一個還沒有競爭者的藍海,這正是風險投資人夢寐以求的,他們也會對這樣的投資案較有興趣。

4.營收

雖然估價這檔事多少有些神秘,但較習慣看數字證據的投資人還是會在意營收。但營收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對於剛起步的新創公司而言營收不代表潛力。

5.創始人

新創公司成功與否常與創辦人不能空有好想法,還要有執行能力。創辦人過去的功績、執行的計劃都會影響公司價值。

6.其他投資人

合約簽訂前參與的不只是新創公司和風險投資人而已,所有的協議都要經所有人同意。少數幾個風險投資公司以及有些天使投資人會以團體方式投資,創投公司的工作不只是找到可投資的新創公司,還要與其他投資類似產業的公司建立良好關係。

且同一輪中,其他的投資人也可能參與新創公司的董事會並指揮策略,所以,其他的投資人是否可靠對新創公司的價值也有影響。

7.創業推手與育成單位

許多推動創業的單位擁有多年經驗,參與過的新創公司連帶也會較高的成功率,所有來自創業或育成單位的新創公司能獲得類似的資源和指導。自然創投公司可以根據一些數據決定該公司是否具有較好的退場價值,其能提供的安定因子有助提升公司價值。

8.團隊關係

決定價值的因素有些是有形且具體的,但團隊間的互動很難評估,不過創投公司卻看得出來。有些甚至會要求創辦人們進行一些分析,來評估他們的合作情況。的確,公司價值的養成就像熬湯一樣,為自己的公司打分數甚至貼標價時,如果能加入越多有利元素就越有機會增加公司價值。

 

你們認為還有什麼是決定公司價值的重要因素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77

白富美投資人緣何轉身做女性020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02.html

已經做了近10年媒體和投資的蘇娟,選擇在微信垂直內容平台方向試水創業。她和幾位對此感興趣的「閨蜜」一起創辦了「她生活」。在微信上專做女性的情感營銷,打造以原創互動內容為主的微信女刊。

「很多機會轉身即逝。不是沒有看到,而是你太聰明了。」蘇娟說。

在2009年微博剛剛註冊新浪微博的第20天,她曾經計劃基於微博創業,做帳號營銷。策劃寫了,也找了兩個做媒體的閨蜜一起合計,帳號都申請了,但最終誰也沒有動作。

後來蘇娟去了360做移動互聯網戰略投資和嘗試公司內部的社區項目創業。

直到2011年夏天在車庫咖啡看項目路演,一個看上去其貌不揚的女孩大聲向服務生要面。聲音很大,濃重的川普。一問,是酒紅冰藍。值時她已確立在微博營銷領域的江湖地位。「她比我當初的想法晚了至少一年,也完全不具備我當初的資源條件,她只是去做了而已。比很多看上去更聰明的人簡單果斷。」蘇娟說。

錯過了微博,也不算太遺憾。去年微信的暴增漲,讓蘇娟嗅到了一個新的機會。她留心到:人們在手機上的時間,開始從微博迅速分配到微信。此外不管是用戶基數,還是社交關係鏈,很難有一個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幾乎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初創業必須要借助的一個先發平台。

因此在接到消息——微信已經和財富通、支付寶等支付機構聯合準備好支付平台時,她暗下決心必須要做個嘗試,就從360裸辭了。

和一般的自媒體不同,「她生活」主要不提供內容,而是一個運營自媒體的垂直小平台,邀請天涯、豆瓣上的達人打造與粉絲的互動專欄,也邀請日常生活裡的「專家」來分享生活意見。其中,開創內容即營銷的先河,比如讓甜品店老闆來寫甜品,紋身師講紋身的故事。「我們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我們負責內容運營和適配性的編輯。」蘇娟說。

「過去的種種經驗讓我始終很淡定。當所有人都在抬頭看天的時候,我就埋頭走路好了。我自己覺得,不被看好的事情才更有創業機會。」蘇娟認為。

 

第一個坐火車過來看她的天津粉絲

 

當蘇娟在北京南站戰戰兢兢地等待迎接「她生活」第一個熱情粉絲時,她感到自己在體會一種全新的生活。

不是作為社會公器將自己投射到各個跨國公司CEO面前,看上去很酷很來勁。也不是面對對一份又一份動則「要改變世界」的商業計劃書,內心空虛。而是實實在在體會著一點一滴,來自尋常生活的正能量。

「『她生活』裡沒有意見領袖,也沒有輿論導向,就是平凡而富有民間智慧的生活。彙集每一個微小的力量,相信他們有一天會帶來核聚變。」她說。

蘇娟在360做投資時,主要關注的領域是社交和健康。因著女性的天然優勢,她把所有的女性以及偏女性化的軟件都看了一遍。在覽盡女性移動互聯網應用後,蘇娟發現,儘管大家都覺得女性市場很誘惑,但不管是美容或者是健康類應用,真正去打動並喚醒用戶,並引導下載APP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單獨做女性手機應用,機會越來越小。

在評估投資案例期間,媒體出身的蘇娟有了另一番體悟。她發現,附加在產品上媒體屬性很重要,做用戶導向,做用戶黏性具有天然優勢,而這些優勢都是單純的產品思維所無法觸達的。

她選擇了回歸媒體,選擇了微信上的女性領域,她發現中國的情感營銷大多浮於表面,她認為應該更強調接地氣和有情感屬性的內容。於是她生活定位與「做你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但也不排斥男性參與,因為她的生活,有他的意見,才會活色生香。

基於以上的種種,她做了「她生活」,並希望這份微信女刊成為人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是另一個永不離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並通過《360度拆解大叔》和《正能量女子》等欄目,讓自己的微信平台有了自己的「特別」。

「我們在不端不裝中做生活的正能量引導。用專業的嚴謹來做八卦新聞,對閨蜜們提供最有價值的指導意見,比如讓近似大叔親自來為姑娘們拆解大叔。這裡有的是精緻的惡趣味,和切實存在的人間正能量。」蘇娟說。

作為有著媒體經歷的投資人,董江勇有另一番視角。

他認為,圍繞著微信的產品本身以及微信技術平台有很多機會,但目前微信的開放平台尚未完全開放,圍繞著技術平台本身創業的過程很長,媒體平台則是比較容易操作的領域。

「媒體無非是內容、呈現方式和渠道,最重要的是人。」在他看來,以往困擾媒體人的一些問題在微信上已經不見了。他說,微信的傳達方式已經降低渠道的門檻,加上既有的內容影響力,以及公眾平台的優勢,微信內容比以往更容易傳播。

同樣的這番視角下,也湧現了一批媒體賬號,比如「移動吐槽」、「微信FM」、「科技觀察」等,運營這些賬號的大多是來自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報導等財經媒體的記者,於工作之餘,表達自己在既有工作的媒體上無法表達或不適合呈現的東西。

 

內容重要, 產品思路更重要

 

儘管是媒體出身,蘇娟一直強調自己不做內容,而是在運營內容。她不是一個單純的寫手,而是在一個微信賬號下發現和整合。

「我運營的是微信的原創優質內容。每一個社交平台的出現,都一定會有新的達人,也有老達人的遷移,有新達人的湧現。我希望去找到這些散落到民間的金子,讓生活裡的大家來主持生活。」

人最樸素的一些需求和表達欲和分享欲是存在的。需要一個合適的空間來傳達、承載。她生活恰恰給予普通人這樣的機會,傳遞正能量,卻不浮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7

一個創業20年的天使投資人眼中的成功法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146.html

我自大學時代首次創業起,便與創業結下了緣,二十年來四度創業,經歷了失敗也有過成功。2011年起進入創業投資領域,從事天使投資和創業孵化工作,與投資圈內各方人士廣有交流,接觸過大量的創業者,投資和輔導了一批創業企業。

在從事天使投資和創業孵化工作的過程中,偶爾會發現一些令人興奮創業項目,大多數時候,見到的創業者雖有滿腔熱情,但其創業思路離「靠譜」二字相去甚遠,離融資成功和創業成功的距離就更遠了。就創業者常犯的一些錯誤,結合科技與互聯網行業特點,我總結如下創業經驗,把它稱之為「一個天使投資人眼中的創業成功法則」。

我深知成功無定式,但也確信這些共性至少是適合於草根創業者,可以幫助創業者降低摸索的成本,少走彎路。

一 平台是煉出來的不是搭出來的

周鴻袆曾說過,「誰說我做的是平台,你全家都是做平台的」。平台是煉出來的,不是搭出來的,用戶多了不是平台也是平台,沒有用戶叫平台也不是平台。比如QQ和360,起初一個是聊天的工具,一個是系統檢查與保護工具,用的人多了,誰還能說他們不是平台?那些動輒標稱做平台的創業項目不容易被天使投資人看好。

任何一個領域,平台只需要一個,甚至一個都不需要。倘若大家都來搭檯子,到底誰是戲班子啊?搭檯子的人往往是一方霸主或者政府工程。創業者應該多定位自己是個戲班子,甚至就是一個戲子,是要演出一場好戲的,是要面對觀眾的。戲唱好了,走到哪裡何愁沒檯子?

一個好的應用產品,自身會具有快速傳播的能力,用戶不斷增長。有了用戶基礎,再基於這個產品的核心功能開發一些相關的應用, 自然就打造出了一個平台。初創企業,著眼於應用,立足於產品,要把平台的事丟到腦後。

12

二 創業者不能只是工程兵

一些創業者的商業計劃書就如同是一個產品經理的產品策劃書,談論的內容只停留在項目建設期,這是遠遠不夠的。建設一個項目固然不易,但運營一個項目更難。創業,與其說是要創造或開發一款產品,不如說是要推廣與運營一個產品。產生一個idea只需要幾秒鐘,開發出一款產品也許需要半年時間,但成功運營它並獲得回報可能需要一輩子的努力。

運營,說白了,就是如何獲得用戶和如何實現盈利的過程。有運營意識的人構建項目時著眼更長遠,不會被產品的技術細節羈絆,更注重於為用戶所創造的價值和產品價值的實現。沒有運營意識和運營經驗的團隊,有點像一幫工程兵、建設者,能力很強,能產出,但難以從產出中獲得回報。運營導向的團隊,動手能力對他們可能是一種挑戰,但他們可以選擇把產品外包給專業公司去做的,專注業務的經營並獲得利潤。

有些創業者以為運營是後期的事,要先把東西開發出來再去想運營的事,這並不是最好的思維方式。如果還沒有想好如何把產品賣出去,如何接觸到用戶,實際也沒有必要急著把東西做出來。把自己的著眼點放在運營上的創業者,其清楚的運營思路常常會使創業前期工作如產品功能規劃、開發階段劃分、產品形態和體驗設計更具實效。創業成功是環環相扣的,靠譜的創業項目,不能僅僅停留在建設項目上。

三 「實現」not「發現」

人類的種種基本需求自古以來就存在,一些高級需求、衍生需求一般也是人所皆知。把一些行業調研信息當做創業的驅動力量,覺得自己將做一件如何偉大而有使命感的事,是很多第一次創業的朋友容易犯的毛病。那些媒體文章與調研報告,被很多創業者當作創業指揮棒,視為發現點,是不大可取的。這些東西只是信息不對等,創業者獲悉較晚,並不是什麼創新的發現,而且大多經過了人為的加工。

靠譜的創業項目,往往不是因為發現了人們一個如何隱蔽而潛在的需求,更不會是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新需求,而是創造了一個新產品,或者發明了一個新方案,來滿足人們那些非常自然而廣泛又未被滿足的需求。著眼點在產品及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上創業行動會顯得務實而穩妥,停留在發現需求上的創業行動,會顯得空洞而乏力,無法確定創業公司的前進方向與生存之道。

人人都可以是發現者,但能把握機會解決所發現的問題、滿足所發現的需求的人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

四 垂直必須有獨特的場景體驗與產品邏輯來支撐

在「一家獨大、贏家通吃」的互聯網時代,任何行業的綜合性門戶都必然要面對「剩者為王」的局面,而且「剩者」往往只有一兩個,每一個「王者」成王的過程都是異常慘烈的競爭過程。

初創企業基於實力考慮,不將自身定位為一個綜合性門戶,而是從一個細分的垂直領域入手尋找創業機會,這是明智之舉。可是,不少創業者簡單地認為,做垂直的業務就是做一個行業細分子類的業務,只是產品集中度的問題。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做垂直業務是要找到某一個存在獨特體驗的細分方向,在這樣的方向上,綜合性的門戶不可能為了這一個細分方向而改變其總體的流程與體驗,從而才給了這一垂直業務成長的機會。不然的話,所有的分類細分都只會壓死在綜合門戶強大的用戶群體之下。

58同城下面有太多的分類信息,京東商城上面有太多的產品品類,土豆已經很方便人們進行視頻分享……並不是把這些網站拆分成若干個品類,就可以出現若干個垂直業務的創業公司。有人想做一個專門的嬰幼兒視頻分享的社區,我問他嬰幼兒視頻分享與大眾視頻分享有何不同的功能需求與產品邏輯?答不上者就不會拿到投資。有人想做一個保健品電子商務網站,我問他保健品電子商務與日用消費品電子商務有何不同的功能需求與產品邏輯?答不上來者就不會拿到投資。能夠做成細分的往往都需要綜合門戶所照顧不過來的獨特的功能需求與產品邏輯,也就是獨特的體驗和用戶場景。比如專業人才招聘,比如專業家居電商,比如美容美發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都需要有獨特的體驗。

五 創業是做生意不是搞公益

這世界上創業者很多,任何不上班,打算自主謀生的人都可以說自己是創業者。一些缺乏經驗的創業者尤其是互聯網創業者,創業往往出於興趣,只知道做的事有意思,對於如何盈利缺少考慮,做的事大而空,比如「服裝界的阿里巴巴」、「設計師作品商業化平台」這些看起來很美麗的口號,卻經不起「我向誰賣什麼怎麼賺錢」的反覆推敲。還有另一類大而空的項目,以解決社會大問題為已任。

靠譜的創業項目,也許口號並不響亮,也解決不了什麼社會大問題,卻一定基於一筆筆有賺頭的生意,而不是一項項補貼社會的公益行為。商業是赤祼祼的金錢關係,根本不需要披上公益與道德的外衣。不違法,能夠抓住用戶痛點,有人願意付費購買,就是好的創業項目。

公益是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的責任,在中國目前的社會治理環境下,太多地方做得不完備,太多地方值得去關心與支持。然而這是社會范籌的事,根本輪不到創業者在初創期做為創業的起點。創業者拿一些公益領域的不足、空缺與病態來做為自己的創業機會,是又一個美麗的陷阱。指望公益活動會有回報,更是天方夜譚。資本從頭到尾都是充滿了滴血的罪惡是難以迴避的真理。搞敬老院,如果不是算清了裡面的利潤,而只是想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求,不適合創業;辦技能學校,如果不是算清了裡面的利潤,而只是想改變中國教育的病態現象,不適合創業……

著名的《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寫了一本書叫《免費—商業的未來》,讓不少創業者都把免費產品與服務當法寶,最後都成了炮灰。免費在獲得收費之前,相當於是在做公益,一提收費就會「見光死」。天天圍著吃免費的用戶,不但養成了免費的習慣,見到收費就走人,還會抱怨不絕。商業是最直接的價值表達,創業項目應儘量展示給用戶最赤祼的收費點和價值主張。

一些成功人士拿公益事業來包裝自身形象,只是有錢人的特權,也是皇帝的新裝,創業者一般是玩不起的。

六 戰略定位先行產品差異化隨後

創業的第一要務是根據自身優勢和行業狀況確立自身的定位。同是做自動化設備的,定位為「自動化設備研發企業」、「自動化設備製造、銷售企業」和「小家電行業自動化製造設備研發企業」,這三者對企業的建設和經營方向是完全不一樣的。企業應從戰略上把自己定位成和對手不一樣,即在行業中找到獨一無二並有意義的差異點。努力經營意味著同場比賽中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戰略定位則是幫你選擇於你有利的比賽。

戰略定位實際是企業發展的指路明燈,定位明確了,要做的事也就明晰了,企業就可專注於所選定的領域並投入資源(經營資本)。初創企業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不願意捨棄,沒有放棄就沒有定位,根本談不上成長、做大做強。

在戰略明確的基礎上,創業者要做的就是是尋找差異化的產品與商業模式,「跟風」對創業者是毀滅性的。以2012年收入20億元的驢媽媽為例,當初攜程及藝龍在酒店和機票業務方面已經做得很好,驢媽媽選擇了他們沒有涉及的自助遊,這就是差異化產品,也是吸引投資的重要條件。另一個案例來自飲品市場,飲品市場競爭異常殘酷,數十個品牌你爭我奪,互不相讓。一個叫「鮮果時間」的連鎖品牌卻憑藉「差異化戰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傲視群雄。

另外,產品確立了差異化並不意味著生意就自此自動上門,即使產品質量上乘也未必立即就能獲勝,更好的認知才能成為贏家。僅有一個標新立異的差異化概念或產品是不夠的,你必須讓傳播的方方面面反映你的差異化,包括廣告、宣傳冊、網站和銷售演示。

七 別跟我說你在打造一個品牌

創業者常喜歡為自己的項目貼上各種各樣搶眼的標籤,比如「全國唯一」、「國內首家」,「首選品牌」,或者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大談特談如何通過病毒式營銷方案打造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

殊不知,品牌不是標籤貼出來的,是通過大把錢燒出來的知名度和過硬產品質量贏來的口碑傳播美譽度,根本不是什麼品牌包裝與運營出來的。

世上本沒有品牌,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品牌。任何品牌的打造,都必須首先著眼於優質的產品的打造,有了用戶離不開的產品,才會有響亮的品牌。

我見到一些創業者,甚至說不出自己的產品是什麼,更別說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產品能為用戶帶去什麼價值了,就已經在規劃品牌之道了。

問一下你自己,「我的產品是什麼?」,「用戶為什麼非要用我的產品不可?」先把這兩個問題定義清楚,然後動手把它實現出來,當市場驗證它確實是一款用戶喜愛的產品的時候,你的品牌形象自然而然就在用戶心中建立起來了。

八 創業者不要當坐而論道的媒體人

創業者是行業觀察員,更是行業實踐者。很多思維發散觀點豐富的媒體人士、產業分析人員一到自身創業,就會顯得行動力不足,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從這點看出,創業者最重要的是執行力,往往對創業者來說,所有策劃與設計的思路,都必須要落實到行動上。

只有「評論員觀點」式的創業計劃與想法,常常只能說是認識到了一項需求,或者看到了一片市場,還沒有找到滿足需求滿足市場的途徑,有點老鼠咬刺蝟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高調闊論的創業者在天使投資市場上,反倒沒有低調務實的創業者更受青睞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95

一位投資人的獨白:尋找「創業基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93.html

我在十多年做VC/PE投資的生涯裡,一直在尋找成功創業者們所共有的「創業基因」。什麼個人素質能導致創業成功?人們習慣於在創業者的簡歷上尋找答案,他們最關注學位,行業經驗等能在紙上反映出來的素質。但如果僅看這些,蓋茨,喬布斯,戴爾等統統會被忽視,因為他們都沒有大學文憑。柳傳志創業之前是個四十多歲從沒經過商的研究所小幹部,而馬云創業之前是個沒管理經驗沒學過電腦的英文老師。

簡歷上的品牌和頭銜常會誤導人。許多大公司的高管雖有光鮮的頭銜,但並不適合創業,因為大公司保守的文化和優厚的條件已經讓他們喪失了創業所必需的在沒有路的地方開路的勁頭。我認識的一個跨國公司的前副總裁在一個創業公司才幹了兩個月就離開了,首要原因之一是出差不能住五星級酒店。

我發現許多紙上不容易反映出來的素質,如創業激情等,比簡歷對創業的成敗更重要。只有熱愛創業,傾情投入才能成功。耐克的創始人Knight當被問到一生中最困難和最重要的決定是什麼時說,在創業初期,他感覺就像站在懸崖上面對一個成功的海洋,只要縱身跳入海裡便行了,問題是他背上拴了根不夠長的保險索,這繩索代表著現有的工作等讓自己覺得安全的東西。如果他不將這繩子剪斷,跳下去就會懸在半空中,達不到成功的海洋。他說,剪斷這根繩索是他一生中最困難,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決定。

可我遇到過一些創業者不願意剪斷這繩索,他們只願意「業餘時間」創業,這樣三心二意的人是難以獲得巨大成功的。沒有創業激情便無法面對創業的巨大風險。喬布斯說,只有瘋子才會創業,理智的人會因為機會小而放棄。其實當一個創業者面對未來,他所面對的並不是由歷史概率決定的固定的未來,他的信念和熱情會改變未來;全天下無數創業失敗的先例對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做了自己熱愛的事情,是否為實現自己的夢想盡了最大的努力。

那麼,有了熱愛創業的基因就足以成功了嗎?遠遠不夠。我認識的兩位創業者都熱愛創業,他們的不同結局就說明了這一點。

十多年前,他們同時看中了中國的新藥研發外包服務(CRO)行業,於是創建了各自的CRO公司。其中甲以前是一個世界著名機構的副總裁,他所管的部門專門從事CRO業務,在全世界有很多客戶。甲非常擅長講演,經常有大型的國際會議請他去講。他從多個知名VC先後融資約五千萬美元。

而另一位創業者乙則遜色很多。他創業前在一個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裡當技術骨幹,管的人數和商業資歷遠不如甲。他本想幫助原來所在的公司到中國發展業務,可惜該公司看不見中國的巨大機會,他只好出來自己幹。新公司初創時很不起眼,沒有像樣的投資公司感興趣,他只好自己湊了50萬美元並接受了無錫一家民營公司的投資作為啟動資金。

甲和乙的公司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甲的公司業績不佳,為了在營業額增長方面好看,他花血本買了一個有營業額但嚴重虧損的美國CRO,結果無法整合。因甲一再失利,董事會只好請他離開,該公司最終被賣掉。而乙的公司藉著中國CRO產業興起的東風突飛猛進,成為該行業的國際知名企業,在紐交所上市,今天市值約15億美元。

甲有著比乙光輝燦爛得多的資歷和資源,為什麼他們的業績如此出人意料呢?

甲的問題是毫無執行力,他總是十面同時出擊,沒有重點,缺乏專注。他幾乎每週都有新計劃,但執行的細節對他來說是件不肖一提的事,他缺乏足夠的堅持力去對付創業中必將遇到的挫折和困難。他喜歡做表面文章,過早過多地把精力用在PR上。他的能量和智慧就像焰火一樣,迸發出漫天炫目的光芒,但無法凝結成實物。

而乙的長項是總能把願景變成現實。他腳踏實地,注重每一個細節,對大而空的策略嗤之以鼻。他對計劃非常認真,不輕易開始計劃,但一旦制定就瘋狂地去執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執行力首先來源於專注力。我見過的許多創業者失敗是因為主意太多而非太少,他們在多個商業模式和方向中糾纏不清,我甚至曾遇到創業者在同一個商業計劃書裡寫進幾個幾乎不相干的計劃。沒有專注力的人分不清輕重緩急,對次要但有價值的東西割捨不下。往往做得越少越容易專注。喬布斯回歸蘋果後為了扭轉敗局所做的的第一件事,不是增加產品數量,而是大刀闊斧地精簡產品線。

執行力亦離不開注重細節的能力。策略必須有足以指導行為的細節才有意義;而願景必須有可以執行的具體計劃才能改變現實。創業的創意雖令人興奮,但其實一錢不值,除非被創業者耐心地在細節上實現。喬布斯非常在乎蘋果商店門把手的形狀,甚至會過問自己關鍵講演中的燈光佈置,他這種注重細節的能力和高瞻遠矚的能力是相輔相成的。

那怎樣識別有優秀「創業基因」的人呢?我曾有幸向柳傳志請教如何讀人。他說,不要光看他嘴上怎麼說,更重要的是看他怎麼做,「關鍵是要看他的業績」。柳傳志培養出的一批叱咤風雲的大將,如朱立南、楊元慶等,無不是經過長期觀察選拔出來的;而前面提到的乙是我遇到過的很少幾個業績總是超出預測的創業者。

我會繼續尋找有著優秀「創業基因」的人, 因為幫助他們成就偉大的事業是我作為一個投資人的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54

楊守彬:投資人絕不投的三種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912.html

來源:i黑馬                 作者:李陽林

投資人和創業者關係的話題,一直是老生常談,但是常談常有新意,因為失敗和成功的案例一直在發生,經驗永遠總結不完。黑馬會秘書長楊守斌,是一位資深連續創業者,近期轉型做投資人,成立豐厚資本,他對i黑馬聊起了投資業界流傳「三不投」。根據他所說的三條黃金鐵律,i黑馬整理歷史案例分享給大家。

不投公司股權特別平均的公司

任何組織,尤其是初創公司,如果想要運行良好,一定要有一個核心人物,堅定不移地使戰略堅持下去,世界上沒有完全正確的戰略,只有堅持到底才有可能成功,平衡和制約,反而使決策效率變低,股權平均還可能導致大家都往自己碗裡扒飯,誰也不願意承擔責任,最後一拍兩散。

紅孩子就是股權平均最終導致失敗的案例,這家公司有三位股權平均的創始人楊濤、李陽、徐沛欣,楊濤和李陽分管業務,徐沛欣主管資本。通過幾年的發展,紅孩子開始面臨轉型,路像何處去?員工經常看到創始人激烈爭吵:李陽認為紅孩子應該專注細分領域,不應該和京東們正面競爭,徐沛欣堅持做綜合品類,結果資本方選擇支持徐沛欣,李陽被請出局。

李陽離開後,徐沛欣又和楊濤發生激烈爭吵,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的結果是楊濤出局,更進一步打擊了這家公司的脆弱士氣,「業務已失,資本何用」。後來,當紅孩子副總裁廖衛國意識到自身明顯陷入了「多元化陷阱」之中,已經錯失發展良機。多股東,股權平均,最終導致公司喪失創業基因,大家的精力都放在了內容上。

楊守彬一句話總結:「三足鼎立容易掐,兩足並列容易分家」。那麼什麼樣的股權方式是投資者比較青睞的呢?一股獨大,其它相對平均。

不投創始人有潛在不穩定婚姻關係的公司

巴菲特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並不是買入哪種股票,而是選擇跟誰結婚。法律對夫妻關係的保護,讓投資者對於創始人婚姻生活非常關注,尤其是夫妻創業公司。被夫妻兩個傷害的投資人比比皆是:如趙丙賢離婚案、鋼鐵大王杜雙華離婚再審案、被稱為史上最貴離婚的藍色光標董事孫陶然協議離婚案、趕集網總裁楊浩然離婚後財產糾紛案,土豆王微離婚案。

王微因為糟糕的婚姻,喪失上市先機,不得不說,壓倒土豆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土豆創始人王微的婚姻,最後賣給優酷;真功夫更離譜,夫妻兩個爭相把對方送進監獄,這得是有多恨?另外,巨人教育夫妻把公司做上去,然後再把公司搞垮也不失為經典案例。

北京巨人教育集團始於1994年,早期,巨人教育真的是教育界的霸主,僅在北京一個城市,就做到了4個億的份額。但是強勢的妻子,和陰柔的丈夫尹雄在工作上形成對立,夫妻內鬥,兩人輪流執政,誰上就把對方的人洗掉,前前後後,公司換了五六批人。嚴重影響公司的發展,首輪融資,SIG和啟明投資順利入賬,到第二輪6000萬美元的融資計劃,被妻子破壞,並把投資人趕了出去,以至於目前公司運行困難,不過兩人目前沒有離婚。

所以投資人入駐前,考察一下創始人的夫妻關係,非常有必要。

不投創始人人品敗壞的公司

有品德問題,有過明顯與投資人交惡的歷史,這樣的創始人對於投資人來講,都是需要謹慎的。創始人離婚可以,但是千萬不要做出把自己作成負資產、讓前妻淨身出戶這種「低人品」案例。投資者會自然而然地對此發問,待前妻尚且如此的創始人,又怎麼會對股東負責呢?

久經考驗的北極光創投人鄧峰曾說過,比起商業模式,他更在意的是一個企業的創始人,創始人的心胸是不是寬廣,個性是否很自私,控制慾是不是很強,是否能在企業建立一種平等、關懷、分享的企業文化。

說到創始人因人品跟投資人交惡,就不得不提曾經的「80後財富新貴」高燃。2005年2月,高燃創立MySee.com。12個月後融進了1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其中投資人蔣錫培當時對互聯網領域並不太懂,主要是看中了高燃本人才給他的投資。但接下來的事情是所有投資人都沒有想到的。MySee燒錢的速度太快了,8個月時間,200萬美元的投資款,消耗殆盡,僅辦公裝修就花了100萬。高燃還喜歡誇大事實,融資200萬美元變成了融資1000萬美元。成名了就浮躁,不認真經營企業,什麼事兒都做,就是不做公司的事情。他時刻最關注的都是自己的知名度和形象,他到處演講,宣揚創富成就,最後被投資方請出公司。

去年貼身服飾品牌維棉的倒閉案,也令投資人深思。2010年,徐小平在微博上關注到維棉,通過私信和其CEO林偉發私信約見面聊,僅僅溝通了20分鐘,徐小平就決定給予林偉100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投資。錢很快被林偉用光,甚至再去找徐小平要錢救急,2012年,維棉網全部商品下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05

創投教父給投資人的建議:行動迅速 少拿股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814.html

在上週硅谷創業孵化器500 Startups舉辦的Pre-Money大會上,格雷厄姆給天使投資人提出一些建議。這些建議可以歸納為一句話:行動迅速,不要為了獲得一定數量的股權而對初創公司過度投資。

格雷厄姆領導的Y Combinator通常僅向創業者提供2萬美元或以下的「種子基金」。社交新聞網站Reddit就是Y Combinator的投資對象之一。到目前為止,從YC「畢業」的創業公司共有200多家,已經失敗的公司不到20%,遠低於90%的業內平均水平。YC已經改寫了創業家和硅谷投資者之間的舊秩序,塑造了創建技術公司的新範式。在科技快速發展、資本不斷湧入的大背景下,它使得創業公司規模更小、成本更低、行動更快。

投資人競爭力:行動迅速

格雷厄姆認為,創投領域目前最大的一個尚未開發的機會,是迅速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投資者不瞭解初創公司在融資過程中所背負的巨大成本壓力,這一問題很關鍵,尤其是當初創公司僅由創始人組成的時候。在融資期間,初創公司幾乎所有的業務都將停滯不前。」格雷厄姆在大會上說。

因此,格雷厄姆建議,就天使投資而言,投資人若行動更迅速一些,其競爭力會有提升的空間。如果有一個著名的投資公司願意在24小時之內承諾在市場上投資10萬美元,則其很可能能夠將那些最具潛力的初創公司收入麾下。

相比而言下,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來做決策的投資人則不容易被初創公司所接受。如果最有前景的初創公司能夠輕易籌措資金,那麼「最後」通常就意味著永遠失去機會。

打破常規:按需投資 減少股權佔比

在資金籌措階段,風投者往往投入過多的資本。通常在A輪投資中,投資者會要求獲得至少20%的股權。但這一局面將被願意在A輪投資中按照創始人的意願購買股權的風險投資公司所改變。

「在A輪投資階段,風投者面臨的巨大的風險也意味著巨大的機會和回報。」格雷厄姆說道,「目前,風投者們故意在首輪階段過度投資。原因是他們認為有必要在每家公司的A輪投資中拿下大筆股份,以防止可能損失董事會席位的機會成本。」

「一些風投者欺騙說初創公司發展需要那麼多資本,」格雷厄姆說,「另一些則坦率承認其商業模式需要他們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但我們都清楚,投資者的投資額並不由初創公司所需要的資本數量決定。」

以往初創公司在籌資過程中需要放棄很大部分的控制權,但這樣的日子已經結束了。鑑於此,格雷厄姆認為那些打破常規,在A輪投資中按照初創公司所需要籌集的資本量進行投資的風投公司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將獲取巨大利益。

「如果有著名的頂級公司願意在A輪投資中按照創始人願意出售的股票數量進行購買,其將很快將獲得幾乎所有最優秀的初創公司的青睞。資本在哪裡,最優秀的初創公司就哪裡。」格雷厄姆說。

關注核心:注重創始人素質

優秀的創業者才是制約成功創業公司數量增長的因素。在格雷厄姆的著作《黑客與畫家》中,他坦言,比起那些令人叫好的創意,自己更看重創始人的素質。他說:「我們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創始人本身比他的創意更重要。」格雷厄姆曾公開表示:「有些人專注於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果你開始創業,你就必須成為這樣的人。你不能被動消極和稀里糊塗。」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頑皮」。格雷厄姆說:「初創公司往往需要做些稍微不那麼常規性的事情,如果創始人的眼裡閃爍著頑皮的光,你是可以看到的。你不想要一些聽話的員工。我們不是在找那種中規中矩的人」。

「如果你想尋找新的投資機會,那就看看創業者都在抱怨什麼。創業者是你的客戶,他們抱怨的是需求得不到滿足。」格雷厄姆認為,如果投資者充當創業者的下屬,而不是老闆,便可賺到更多的錢。這看似丟臉,但對投資者卻是好事,因為他們可以少花些時間為創業者服務,不用再像以前那樣事無鉅細地輔導創業者。

他還認為,小團隊更容易成功,創始成員總數最好不要超過三個人。其中一個原因是,創始人越多,股權越不容易平等分配,容易造成內耗。

參考模式:「11000美元 + 3000美元×n」模式

在篩選項目之初,格雷厄姆便傾向選擇互聯網創業項目,並且鼓勵微創新,這樣的項目並不需要大手筆的資金沉澱。

YC每年舉辦兩期創業公司孵化班,每期為期三個月。每一個被選中的團隊都會獲得一筆總額為「11000美元 + 3000美元×n」美元的種子資金。n指的是團隊創始人的人數,3為上限,即種子資金的數額最高不會超過2萬美元。作為交換,YC則獲得創業公司的2%~10%的股權,通常是6%或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51

天使投資人王立傑:事在人為,「人和」最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27.html

無數的投資人都認可這句看起來很Bullshit的話,但在項目投資的執行過程中卻往往把注意力關注在了事情而非創業者這個人身上。而任何一個最後成功的項目,都勢必會經過所謂的九死一生的考驗,中間每一個谷底,對創業者是個考驗,對投資人也是個考驗;中間每一次波峰,對創業者還是個考驗,考驗創業者如何理解這個波峰,會不會沖昏了頭腦,會不會節節高昇;對投資人更是個考驗,考驗投資人是否能繼續支持團隊,而不是藉著波峰套現走人!

當然,天使投資,失敗的比例遠遠大於成功的,絕大部分項目會血本無歸,所以在那些小波峰來臨的時候,有套現的想法在正常不過了,一方面需要給自己的基金一個回報;或者給自己一個階段性的業績來鞏固一下繼續做天使投資的信心;還有就是由於真的熬了太久,基金管理週期截止了,需要回籠資金還給股東(LP)了。。。

不過,大家算一筆賬,如果只有5%的天使投資最終會獲得較大的成功,還有10%的項目會獲得一般性成功,那麼也就意味著整個基金的回報要靠這15%的項目來支撐,其他85%都會付之東流。那麼,這15%的項目,理論上,支撐到最後的股東可以賺到最多的回報,中途退出的雖然表面上也轉到了5倍,10倍,但是可能錯過的是100倍或者1000倍。。。比如IDG做了騰訊的A輪,但是卻在B輪賣給了南非的MIH,後者至今都還是騰訊最大的股東。

所以,我的經驗是,那些能把公司一次一次從谷底帶出來的創業者都是經得住考驗的優秀人才,大部分情況下,我認為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耐心分配給這種「打不死的小強」!天將降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經歷過生死考驗而愈戰愈勇的創業者,應該是屬於那15%的,如果投資人願意繼續給予最大的支持,再結合天時地利,可能就屬於那5%了。

投資人就是投資人,精力分散在各處;創業者才是真正100%投入要把事業做大的人,我們一旦選擇了信任,就要信到底,不要因為「天時」和「地利」的改變而對「人和」產生懷疑。我認為,只要「人和」,「天時地利」總會有。因為「天時地利」是輪迴,只要堅守一定會有,而「人和」則實屬難求!

那麼如何判斷「人和」的問題呢?要知道很多職業投資人不僅僅投資身邊的熟人,也會大量投資「陌生人」,尤其是互聯網發達,投資項目氾濫的今天,很多項目通過網站,微博,郵件的方式聯繫到了投資人,那麼如何判斷這些陌生人的「創業家素質」呢?這對天使投資人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大部分投資人對待「陌生人」的項目,都是這麼工作的:

1)根據推薦人的份量決定是否面談,也就是說如果重量級朋友推薦來的項目,至少是要見面聊聊的,因為資料畢竟不能說明全部,尤其是「人和」的部分;

2)如果沒有推薦人,那麼投資人會從「項目摘要」和「團隊簡介」部分來尋找決策依據,如果項目摘要直接打動了投資人,那麼獲得面談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項目摘要看起來一般,但是團隊簡介看起來有來頭,那麼也會有機會面談;

3)面談的時候,才是真正有投資決策的時候,這個時候投資人就是希望感受創業者帶來的那種「氣場」,一種讓投資人相信該創業者能成事的「能量場」,我很難量化這種氣場,並不是說名校畢業或者名企辭職就一定有氣場;很多草根一樣有強大的氣場;

把錢投出去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後面對創業者和投資人才是雙重考驗,因為沒有一個項目是按照第一天設想的模式理想發展的,世界在變,環境在變,社會在變,政策在變,團隊在變,一切都在變。所以在感受創業團隊氣場的同時,我最想知道的是團隊的應變能力,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投資前會有一個初步判斷,在投資後漫長的合作過程中,更加會表現的淋漓盡致。對於那些真正打不垮的創業者,我由衷滴佩服,也會傾盡一切去給與支持,也會一路相伴到最後,因為我知道,這才是能給我帶來最大回報的那個人。

在投資的路上,我時刻提醒自己:事在人為,「人和」最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57

天才投資人是 「買東西的人」 坐關

http://xueqiu.com/2194610753/24415396
我發現,一個人做自己有興趣且適合做的事情,一定能做得很好,對於這樣的事,他會每天24小時都想著,做不好才怪了。週末了,早上起來,寫了一篇文章就是說這個的,貼出來分享一下:

真正優秀的投資人是天生的。假如你不是屬於我本文中所說的「買東西的人」,那麼,請你千萬不要在投資上浪費時間了,尤其是不能走價值投資這條路。

我以為,商業社會的成功人士主要是三種人:一種人適合「賣東西」,一種人適合「買東西」,還有一種人適合「做東西」。

傳統商學院的教育是在教人「賣東西」,「賣東西」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銷售」給別人。傳統意義的優秀企業家也是擅長「賣東西的人」,因為企業的收益是建立在賣出更多產品的基礎之上。優秀的政治家更是「賣東西」的高手,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推銷,推銷自己的政治理念,推銷自己。

現代社會的傳播手段太發達,信息嚴重不對稱,以至於很多好東西如果沒有很好推廣,會被淹沒掉。所以,「做東西的人」很依賴「賣東西的人」。

資本市場出現之後,一些「買東西」的高手有了用武之地,典型代表就是巴菲特,他靠「買」進入世界首富前三名,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育,讓「買東西」的偏執狂有了更大的成長空間。

「買東西」和「賣東西」,正好相反:

1.     「賣東西的人」總是很忙,他們必須通過忙,才能賣出更多的東西。因為,銷售率相同的情況下,分母增大,分子就會增大。一段時間回過頭來看,「賣東西的人」總是要做很多無用功,但為了把東西賣出去,這種無用功是不得不做的。而「買東西」則不同,如果說「賣東西」是在做加法,那「買東西」就是在做減法,少動,減少自己的錯誤,讓每次動作都能產生最大效益,就成功了。

2.     「賣東西的人」主要是跟人打交道,東西讓別人接受,就賣成功了。而「買東西」主要是跟「物」打交道,整天都在琢磨標的物,還要克服別人對「物」的看法、說法的干擾,相對來說,是孤獨的。

3.     「賣東西的人」必須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總在打扮,是個「變色龍」,「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買東西的人」則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更自我。

4.     「賣東西的人」很合群,他們總能找到大家喜歡的話題說,為了跟別人搞好關係,他們有意無意強迫自己成為一個跟得上潮流的人,他們的想法跟大眾的想法總是很相似。而「買東西的人」更追求真理,他們知道,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所以,他們總是能把事情看得更透徹些,甚至會讓人覺得憤青,或者不合潮流。

5.     「賣東西的人」和「買東西的人」都很重視淡旺季。「賣東西的人」知道,旺季是很好的賣的機會,但容易在泡沫出現的時候昏頭,泡沫破滅的時候手上爛一堆庫存。而「買東西的人」則在淡季買入,旺季賣出,因此得到更大的收益。

讀到這裡,你發現沒?現在很多標榜自己「中巴」的人,其實是「賣東西的人」,他們每天做的事情是「賣東西」而不是「買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750

三大爭議點 引來金管會與投資人高度關切 首富林堉璘家族的「奇特」增資案

 

2013-07-08  TWM
 
 

 

宏泰人壽一場增資案,惹出台灣首富林堉璘家族的諸多爭議,也引來二十四萬保戶的關切,主導這場增資案的林堉璘三子林鴻南,要如何面對這次增資挑戰?就看金管會的監理大權如何行使了。

撰文‧劉俞青

這一次,有「台灣首富家族」之稱的林堉璘三子、也是宏泰人壽的實質負責人林鴻南,即將面臨一場嚴峻的增資挑戰!

因為日前,宏泰集團旗下的宏泰人壽,啟動一個前所未見的增資行動,不僅引發股東與保戶的注意,也引來金管會的高度警戒。據悉,金管會高層已經明確表示,這樁增資案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經過金管會的同意,等宏泰人壽將增資細節送進金管會之後,包括土地鑑價與增資方式,都會仔細審查。

這筆增資案是宏泰人壽有史以來以最特殊方式「大舉增資」的一次;說是「大舉」,是因為增資金額之大,如果將普通股與特別股的金額相加,超過一個資本額之多︵二二五億元︶;說是特殊方式,是因為林家不僅以「私募洽特定人」的方式增資,而且是拿土地資產作價來參與增資,引發外界的爭議。

爭議一:應募人身分特殊

家人參加增資,不算關係人?

事實上,這次的事件,主要起源於董事會股東結構的失衡。因為宏泰人壽雖然是公開發行公司,其實股權相當集中。簡單來說,該公司有三大股東,以林鴻南為首的林堉璘家族持股約七成五;此外,永達保經的吳文永持股一○.五六%;另外日本壽險公司太陽生命也持股一○.○八%。

但目前宏泰人壽的董事會結構九董二監中,完全由林鴻南家族與關係人掌控,包括永達保經與太陽生命兩大股東,都沒有進入董事會;對此,交通大學財金所教授、也是國內公司治理專家葉銀華指出,兩大外部股東的持股至少足以出任一席董事,而失衡的董事會,往往也是一連串公司治理疑慮的開始。

而這次除了以土地資產作價參與增資的方式,引發外界爭議之外,最讓兩大外部股東生氣的是,明明早在股東會召開前一個月、五月三日召開的董事會中,就已經通過私募增資的議案,連同洽特定人的身分、土地資產作價都已決定,但卻仍在五月六日,發出一封以宏泰人壽董事長韋伯韜親自具名寫給其他股東的書信,信中寫道:「誠摯邀請貴股東參與本次增資案」,氣得股東事後說,「不具金融業負責人最重要的誠信原則!」此外,這次宏泰人壽董事會、股東會通過的增資案,從增資方式、股東身分、參與增資的資產到認購價格,都讓金管會高度疑慮。

六月三日,宏泰人壽舉行股東會,當天會中的重點,是要通過減資八五%以彌補虧損,以及討論事項中的第四案與第五案,分別要以私募洽特定人的方式,增資十九.六億股的普通股,與同樣十九.六億股的甲種特別股。

但顯然增資的幅度超過核定資本額上限,後來股東會上,在股東強烈建議下,宏泰人壽才提出修正說明「兩項增資合計不得超過十九.六億股」的文字說明。

這兩筆增資案以「私募洽特定人」的方式增資,宏泰人壽在股東會的議事手冊上言明,該特定人是「為求公司長遠發展,擬引進策略投資夥伴」。結果,潘朵拉的盒子一掀開,所有的「應募人」,全都是林家相關的關係人,包括林鴻南的太太王琬玲、弟弟林鴻基、林家老臣,也是目前宏盛建設董事長林祖郁等,全都名列榜上,不知這些林家的親友、家人們,與「公司長遠發展」的關係何在?而且這些關係密切的關係人,在股東會手冊上載明與宏泰人壽的關係,竟然都是「無」。

爭議二:定義「所需資產」土地算保險公司所需資產?

對此,日前太陽生命已正式委託理律法律事務所行文金管會,函中提到宏泰人壽「誤導股東之聲明,股東會開會通知具有重大瑕疵」。宏泰人壽發言人嚴成均沒有進一步說明林鴻南與宏泰人壽的實質關係,但他表示,一切都是按現行法令執行,沒有問題。

據了解,金管會高層對宏泰人壽以關係人等參與私募的增資方式,有極大疑慮,直言要等宏泰人壽正式遞件申請之後,詳細審核。

此外,這一次最引發外界爭議之處,私募的特定人是拿土地資產作價參與增資,而不是一般的現金增資。但事實上,根據︽公司法︾第二七二條規定,「公司公開發行新股時,應以現金為股款;但由原有股東認購或由特定人協議認購,而不公開發行者,得以公司事業所需之財產為出資。」爭議三:增資價格暗藏玄機時機點與計算基礎不對勁?

事實上,保險公司不是建設公司,按︽保險法︾的規定只能經營保險業務;而一般保險公司名下經常握有大批土地資產,是因為保戶所繳納的保金而衍伸所做的資金運用,並非保險公司的本業。

因此,「土地資產」是否為保險公司經營「所需之財產」,存在值得討論的空間;葉銀華表示,資產作價是否適當的評估標準,應該有兩項原則,一是該資產平時有無「收益性」,另外一旦發生危險時,有無「變現性」而定。

以這次四十四筆土地中,僅有台北市松山區一一六坪、士林區約一八五坪土地屬於「建地」,其他土地均是旱地、墓地、田地或道路用地等,「收益性」好壞可受公評。

而宏泰人壽表示,土地的市價不能光看地目,而是要以土地使用分區來鑑定,而且公司委請戴德梁行與展茂不動產兩家公司進行鑑價,鑑價結果並非公司自行決定。

再者,這次土地作價一一七.六億元,參與增資的定價為每股六元,對照去年底宏泰人壽帳上每股淨值為○.九一元,原本預計減資八五%之後增資,因此每股淨值經提升為六.○六元,增資定價略低於淨值的價格。

但事實上每股○.九一元的計算基礎,是以去年財報上淨值總額為二○.五六億元作為計算,但根據宏泰人壽今年三月提供給太陽生命的簡報中記載,調整後的淨值為九十八.二四億元,換算下來,每股淨值將提升為四.三元,減資後提高為每股二十八.九八元,比每股六元的定價高出甚多。

另一位大股東,永達保經董事長吳文永則證實,五月時林鴻南曾親口告知,今年在新北淡水的「海洋都心」等建案大舉入帳後,今年至少有一五○億元的不動產收益;但公司卻選在大筆收益入帳之前進行增資,顯然損及其他未能參與增資的股東權益。對此,嚴成均表示,公司未來幾年確實有不少的不動產收益入帳,但詳細金額還要進一步確認計算。

事實上,宏泰人壽這次選在不動產收益將大舉入帳之前,進行大幅度減資八五%之後,再大規模的增資,而增資對象又僅限於林堉璘、林鴻南家族的關係人。

若按照減資幅度計算,減資之後,太陽生命持股一○.○八%降為○.七九%,永達保經將從一○.五六%降為○.八三%;市場人士研判,既然前景樂觀,獲利情況預估好轉,應將未來獲利用做彌補虧損,而非在此時點上進行減資。

一場增資案,惹出首富家族的諸多爭議,一旦增資案難產,宏泰人壽的財務資本將受影響,業務推展將受限,二十四萬保戶權益誰來保障?金管會的監理大權,恐怕是保護小保戶們的最後一道牆。

以土地資產作價增資的44筆土地,合理市價真有117.6億元?

市 區 段別 小段 地目 坪數 地號台北市 士林區 至善 五 旱地 196.4 88-1、89-1、90、91、92、93、96、101、102、103

建地 185.0

台北市 內湖區 東湖 五 林地 88.8 266、305、307、311、315

旱地 13.7

台北市 松山區 延吉 三 建地 115.9 2、6、7、8、13、17、20、22、25、26、183-1、184-1、234、237-1 台北市 中山區 榮星 二 道路 2.4 53-2、269-4、269-5、272、273、273-1、273-2、274、274-1、274-2

溝 4.7

田 6.3

墓地 19.9

新北市 汐止區 金龍 田地37.4 198 新北市 林口區 新林 — 52.0 719 新北市 淡水區 公司田 — 867.9 75、77 新北市 淡水區 新市 —2141.6 160 資料來源:宏泰人壽、地政資料庫參與增資都是好友與家人?

應募人 身分

王琬玲 林鴻南太太

宏偉建設 宏泰人壽法人股東李其白 林堉璘好友;寶佳機構董事長李忠義 林堉璘外甥;忠泰建設董事長李東進 宏泰人壽法人董事公司董事長林長隆 宏泰人壽法人股東公司董事長林祖郁 林家老臣;宏盛建設董事長

林鴻基 林堉璘四子

高順發 宏泰人壽法人股東公司董事長陳彥玲 宏泰人壽法人股東公司董事

資料來源:宏泰人壽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44

兩種不同的投資人 坐關

http://xueqiu.com/2194610753/24492462
出門幾天了。老同學從事證券業有二十年,這次專門拐到他的地盤,跟他聊天。他約了兩撥朋友,正好是兩種不同的投資人。聊完,老同學送我到機場。匆匆告別,換登機牌,安檢,進到登機口才發現飛機晚點三個小時。百無聊奈,上雪球說說感想。
雪球是個隱姓埋名的地方,就不說真名,哈哈,要是提到的朋友看到了,也別對號入座哈。
我見到的兩撥朋友都是成功的投資人。第一撥是機構,資金量大,人多。他們認為中國的股市只有交易性機會,還強調說是血的教訓讓他們選擇這種做法。他們看好房地產,但不看好銀行,認為餘額寶和民間金融的發展對傳統金融衝擊很大,而且現在的銀行若把傷疤揭開會很可怕。
第二撥只有一個人,從事證券投資有二十年。他每天宅在家裡,從不跑上市公司,主要在網上收集信息。看中一隻股票,觀察半年以上才會買入。買入後,持股時間比較長。平時儘量不看盤,減少市場對自己的干擾。以前每天會用大量時間看資料,做到後來,思考比閱讀的時間還多。他說,價值投資是反人性的,很多人標榜自己是價值投資,但做到後來,經不起誘惑,都變成了交易性投資。
是啊,按照「貓論」,我以為,在這個市場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能因為自己是價值投資人,就否認交易性投資(「交易性投資」是這次聽到最多的詞兒,覺得很貼切)。關鍵是要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投資系統,才能在這個少數人賺錢的行業有立足之地。
機場亂糟糟的,總是有晚點的消息,就簡單寫這麼多。
對了,補充一點,一路上高鐵滿員,機場也是熱鬧非凡,感覺中國「硬著陸」是危言聳聽。最近總是聽到一些不好的消息,我以為是把不好的東東放大了。我懷疑這是有人有意為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