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做了近10年媒體和投資的蘇娟,選擇在微信垂直內容平台方向試水創業。她和幾位對此感興趣的「閨蜜」一起創辦了「她生活」。在微信上專做女性的情感營銷,打造以原創互動內容為主的微信女刊。
「很多機會轉身即逝。不是沒有看到,而是你太聰明了。」蘇娟說。
在2009年微博剛剛註冊新浪微博的第20天,她曾經計劃基於微博創業,做帳號營銷。策劃寫了,也找了兩個做媒體的閨蜜一起合計,帳號都申請了,但最終誰也沒有動作。
後來蘇娟去了360做移動互聯網戰略投資和嘗試公司內部的社區項目創業。
直到2011年夏天在車庫咖啡看項目路演,一個看上去其貌不揚的女孩大聲向服務生要面。聲音很大,濃重的川普。一問,是酒紅冰藍。值時她已確立在微博營銷領域的江湖地位。「她比我當初的想法晚了至少一年,也完全不具備我當初的資源條件,她只是去做了而已。比很多看上去更聰明的人簡單果斷。」蘇娟說。
錯過了微博,也不算太遺憾。去年微信的暴增漲,讓蘇娟嗅到了一個新的機會。她留心到:人們在手機上的時間,開始從微博迅速分配到微信。此外不管是用戶基數,還是社交關係鏈,很難有一個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幾乎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初創業必須要借助的一個先發平台。
因此在接到消息——微信已經和財富通、支付寶等支付機構聯合準備好支付平台時,她暗下決心必須要做個嘗試,就從360裸辭了。
和一般的自媒體不同,「她生活」主要不提供內容,而是一個運營自媒體的垂直小平台,邀請天涯、豆瓣上的達人打造與粉絲的互動專欄,也邀請日常生活裡的「專家」來分享生活意見。其中,開創內容即營銷的先河,比如讓甜品店老闆來寫甜品,紋身師講紋身的故事。「我們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我們負責內容運營和適配性的編輯。」蘇娟說。
「過去的種種經驗讓我始終很淡定。當所有人都在抬頭看天的時候,我就埋頭走路好了。我自己覺得,不被看好的事情才更有創業機會。」蘇娟認為。
第一個坐火車過來看她的天津粉絲
當蘇娟在北京南站戰戰兢兢地等待迎接「她生活」第一個熱情粉絲時,她感到自己在體會一種全新的生活。
不是作為社會公器將自己投射到各個跨國公司CEO面前,看上去很酷很來勁。也不是面對對一份又一份動則「要改變世界」的商業計劃書,內心空虛。而是實實在在體會著一點一滴,來自尋常生活的正能量。
「『她生活』裡沒有意見領袖,也沒有輿論導向,就是平凡而富有民間智慧的生活。彙集每一個微小的力量,相信他們有一天會帶來核聚變。」她說。
蘇娟在360做投資時,主要關注的領域是社交和健康。因著女性的天然優勢,她把所有的女性以及偏女性化的軟件都看了一遍。在覽盡女性移動互聯網應用後,蘇娟發現,儘管大家都覺得女性市場很誘惑,但不管是美容或者是健康類應用,真正去打動並喚醒用戶,並引導下載APP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單獨做女性手機應用,機會越來越小。
在評估投資案例期間,媒體出身的蘇娟有了另一番體悟。她發現,附加在產品上媒體屬性很重要,做用戶導向,做用戶黏性具有天然優勢,而這些優勢都是單純的產品思維所無法觸達的。
她選擇了回歸媒體,選擇了微信上的女性領域,她發現中國的情感營銷大多浮於表面,她認為應該更強調接地氣和有情感屬性的內容。於是她生活定位與「做你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但也不排斥男性參與,因為她的生活,有他的意見,才會活色生香。
基於以上的種種,她做了「她生活」,並希望這份微信女刊成為人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是另一個永不離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並通過《360度拆解大叔》和《正能量女子》等欄目,讓自己的微信平台有了自己的「特別」。
「我們在不端不裝中做生活的正能量引導。用專業的嚴謹來做八卦新聞,對閨蜜們提供最有價值的指導意見,比如讓近似大叔親自來為姑娘們拆解大叔。這裡有的是精緻的惡趣味,和切實存在的人間正能量。」蘇娟說。
作為有著媒體經歷的投資人,董江勇有另一番視角。
他認為,圍繞著微信的產品本身以及微信技術平台有很多機會,但目前微信的開放平台尚未完全開放,圍繞著技術平台本身創業的過程很長,媒體平台則是比較容易操作的領域。
「媒體無非是內容、呈現方式和渠道,最重要的是人。」在他看來,以往困擾媒體人的一些問題在微信上已經不見了。他說,微信的傳達方式已經降低渠道的門檻,加上既有的內容影響力,以及公眾平台的優勢,微信內容比以往更容易傳播。
同樣的這番視角下,也湧現了一批媒體賬號,比如「移動吐槽」、「微信FM」、「科技觀察」等,運營這些賬號的大多是來自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報導等財經媒體的記者,於工作之餘,表達自己在既有工作的媒體上無法表達或不適合呈現的東西。
內容重要, 產品思路更重要
儘管是媒體出身,蘇娟一直強調自己不做內容,而是在運營內容。她不是一個單純的寫手,而是在一個微信賬號下發現和整合。
「我運營的是微信的原創優質內容。每一個社交平台的出現,都一定會有新的達人,也有老達人的遷移,有新達人的湧現。我希望去找到這些散落到民間的金子,讓生活裡的大家來主持生活。」
人最樸素的一些需求和表達欲和分享欲是存在的。需要一個合適的空間來傳達、承載。她生活恰恰給予普通人這樣的機會,傳遞正能量,卻不浮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