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PP推廣的八大「邪惡」方法?做好產品才是王道!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1/144283.html

第一種:刷榜

刷榜曝光於2010年底,可能之前已經很火,後期這個話題遭到大量的行業媒體曝光。當時著名的曝光事件是據說人人的作弊器忘記關閉,結果刷的流量超過了雅虎。刷榜在行業是非常火爆的,但是對行業之外的人來說,還是有些迷茫。所謂刷榜就在App Store 上下載假的自家App的方式,以獲得排名靠前的機會,從而獲得真正的用戶。這個和當年SP的自消費業務類似。刷榜的前期主要是刷App Store,後來蘋果不斷的修改排行算法,導致刷榜的成本不斷高漲。當前的刷榜已經擴散到安卓渠道,主要原因是由於渠道集中化和APP的增長,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國內的前十安卓渠道也被成為刷榜的目標。刷榜破壞了應用商店的排行機制,讓眾多應用商店的運營者們「痛苦不堪」。最痛苦的莫過於App Store的人,算法被不停的破解,要每天不停的修改算法。同時刷榜也讓那些刷榜機構賺的缽滿盆滿,不過能刷得起榜的除了土豪還是土豪,開發者依舊望塵莫及,只能望洋興嘆。

第二種:積分牆

如果說第一種方法是針對流量平台,那麼這個第二種方式就是針對用戶了,國內的上百個廣告聯盟為了推廣廣告主的APP,不得不用更加有才的方法刺激用戶下載他們的APP,這個就是積分牆,那些加了積分牆的APP,用戶在使用時候遇到關卡時不得不點擊彈出的積分牆下載APP才能獲得更好的「復活」機會,當然積分牆也在超前發展,之前的積分牆是累積積分,換禮品,現在的積分牆都是直接送錢了。只從蘋果嚴厲打擊刷榜之後,大家老實了一些,所以積分牆成了沖榜的第二種手段,相比第一種,積分牆的用戶還是非常真實的,只不過活躍度低了點。

第三種:刷評論

刷評論這個事之前還不是很知道,後來看了《flAppy bird》火了之後,眾多的APP開發者忽然發現,原來刷評論也能沖上App Store排行榜,於是,各家的刷榜機器再次啟動,刷評論,結果上週看到一篇文章說到,蘋果處罰了一家APP,刪除了四萬條評論。想像下蘋果榜單的運營者一定非常煩惱,每天為了保持正常的排名,天天和這些作弊者們鬥爭。為了App Store,為了下載量,針對App Store,各個行業推廣者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第四種:製造換殼App引流

這個是最新發現的,App Store對於最新上架的APP有一段時間的曝光機會,為新的APP能帶來一些原始流量,也是App Store對新APP的扶持手段,不過這個手段貌似被很多不壞好意的開發者發現了,他們開發一個APP,提交上線後,把自家的APP換個皮,起個名字,再提交一次,不停的換皮,改名,於是,每一次短暫的曝光機會都能帶來一些流量,這樣每個APP都加入同一個APP的廣告,那麼就相當於從App Store引流了。我只想說,太有才了。

第五種:盜版山寨App引流

相比第四種方法,第五種方法是非常不道德的,山寨或者盜版他人的APP,然後加入廣告,上傳到第三方應用商店,賺流量賺錢,一些中小廣告聯盟,沒有開發者做他們的廣告,他們就山寨盜版他人的APP,放上廣告,引流賺錢。他們流水線一樣,批量盜版上百個APP,加入上百個廣告,正所謂積少成多,總能轉到流量,要麼引流到自己的APP上,要麼賣廣告賺錢,當然這個也算是APP的一種推廣手段,如果有一天你下載到帶廣告的新浪微博,微信,QQ之類話,那一定不是真的。

第六種:默認安裝

每天一開Q,經常能看到群裡,靜默渠道,量大,我在想有多少的用戶中招啊。所謂默認安裝就是,你半夜睡覺的時候,你的手機突然下載了很多App。然後自動打開,自動聯網,然後自動卸載,第二天醒來還和以前一模一樣。只不過,月初沒有過幾天流量耗盡了。這個和當初SP的暗扣真是沒有什麼區別。關鍵是SP的暗扣還能查到誰家扣的錢,靜默的話。你根本不知道是手機上那個App干的壞事,靜默的發生大多是因為手機權限被root後。一些APP取得了手機的最高級權限,然後就開始半夜幹活了。不過,據說一些帶PUSH功能的APP也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安裝App,這個就和木馬一樣。所以告誡各位看客,沒事別亂root手機,當然也有三流的手機廠商為了錢預置一些可以靜默的APP在自己的手機裡,這個是一條道都是黑的。不過,如果運營商看到這個方法的估計會很喜歡,賣流量都賣發了。所以,請大家到正規的網站上,下載正規的APP,別輕易root手機。

第七種:病毒App引流

第七種APP推廣方式和第六種基本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危害性更大一些。拿一些知名APP做成病毒,控制無數的手機,就像控制著千軍萬馬。一個指令下去,幾十萬的APP都在下載你的APP,你的APP流量自然就上漲了。

第八種:無數二手手機刷流量

上次有人微信上曝光,某人用了很多二手手機刷流量的事件,結果很快被刪除了。由此可以看見使用大批量的二手手機刷APP也是一種生意,一方面數據是真的,一方面還可以控制活躍度。現在的廣告主不僅要求激活,還要求活躍度,這給推廣APP的那些渠道商不小的壓力。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通過上千部自動下載,自動激活,也能造就很多活躍用戶。

最後,說說筆者的一些感悟,現在很多做APP創業的,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為了夢想的,真正為了夢想的那是雷軍,不要KPI,是周鴻禕,為了產品,他們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為了夢想,而這些APP創業者是為了什麼呢?一方面是為了投資,盡快拿到大量的數據得到投資,一方面是為了賺錢,還有無數的投資者也是為了賺錢,投資一個產品就想盡快IPO套現,透過那些APP的界面,和他們的方式,能看到APP背後「人」的無盡的貪慾,產品的泡沫和資本的泡沫正蔓延著整個行業,很多APP終究只是曇花一現,當繁華落後,只有真正做產品的人才會獲得成功和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47

中國才是油價遲遲不漲的最終原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51

不論是與俄羅斯接壤的烏克蘭還是中東的伊拉克,近來石油與天然氣產地的地緣政治沖突頻發,按說油價應該高漲,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比較平靜。

國際能源署(IEA)最近的以下石油市場報告圖表顯示,布倫特和WTI的價差都在收窄,表明資本市場預計長期油價還會走低,並沒有體現近來地緣政治風險的負面影響。

頁巖氣, 地緣政治, 石油, WTI,布倫特

能源咨詢公司JBC Energy的分析師認為,油價預期不跌反漲的主要原因可能來自中國。

簡單來說,明天的預期和投資成本決定了今天的價格。華爾街見聞將這種觀點總結為:

中國開始實施新的能源戰略,要以清潔能源帶動經濟發展,未來天然氣使用量會增加。

雖然以中國目前的能力,還無法像美國那樣依托頁巖革命實現產量突破,但未來在開發頁巖氣的推動下,中國會更側重於天然氣生產,受這種預期的影響,油價會走低

JBC Energy的分析師指出,中國政府在逐步引導國內天然氣價格走高,鼓勵國內開采和生產天然氣,最終目的是縮小國內氣價和進口氣價的差距。

下圖深藍色柱形代表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規模,淺藍色柱形代表進口天然氣規模,深綠色線條代表液化天然氣月均價格,淺綠色線條代表天然氣月均價格。

頁巖氣, 地緣政治, 石油, 天然氣,中國

去年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氣每千立方米上調了260元,中國發改委本周又第二次調價,宣布從9月1日起每千立方米價格上漲400元。

上述最新價格適用於消耗的前1120億立方米天然氣,超出部分的價格不變,仍是去年的水平。去年中國共消耗約1700億立方米天然氣。

中國政府預計,上述新的天然氣價機制將積極推動供應。但中國頁巖氣開發的大計卻因為現實的挑戰放慢了步伐。

本月初,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講話中提到,到2020年,頁巖氣的產量將達到300億立方米。這一數據與2012年能源局制定的“十二五”目標600-1000億立方米相去甚遠。

按可采頁巖資源規模排名,中國是全球第一,但由於國內地質條件複雜、專業技術與基礎設施不足,加之生產頁巖氣成本高,中國很難複制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

對能源局此次下調2020年頁巖氣產量,有市場人士猜測,可能釋放出一種消極的油氣改革信號,中國政府將削減對頁巖氣產業的扶持力度,減少頁巖氣項目的總量。但也有人認為,減產正說明中國在頁巖氣問題上日趨理性,“十三五”最後產量預計與“300億方”不會有太大出入。

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彭博報道的觀點,即頁巖氣開發改變了市場的供求格局,供應在增加,需求在減少。

文章稱,除了頁巖氣的繁榮,現在和以前相比沒有變化。頁巖氣革命使美國的開采量達到27年之最。

而本月公布的6月美國貿易逆差意外大幅收窄,主要就是源於石油進口規模創三年半新低。

花旗集團商品研究主管Ed Morse此前表示,北美曾推動了難以置信的原油進口量,其實世界並不需要那麽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90

這才是粉絲經濟:買球鞋也要搖號,Sneaker催熱的球鞋生意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6/144972.html

i黑馬:有這樣一群人,做著與球鞋或運動無關的工作,但家里的球鞋數以百計、千計,一雙新鞋需要熱塑膜小心包裹隔絕空氣,花數千、上萬元買一雙十幾年前的舊鞋,新家裝修需要一面墻的球鞋展櫃,甚至……抱著一雙愛不釋手的球鞋睡覺。

\關於球鞋和SNEAKER的故事,很難用幾千字描述全貌,尤其近年來由於球鞋文化的大眾化,催生了更多的問題,雖然還沒到國外為了一雙鞋而持槍搶劫的地步,但在我們這些玩鞋超過10年的老SNEAKER看來,相比幾年前相對單純的環境,現在的鞋市,已經烏煙瘴氣了很多。

你是SNEAKER嗎?

你的鞋櫃有幾雙鞋?超過十雙的如果不是大美妞,就是耐克(77.13, -0.17, -0.22%)阿迪彪馬鬼冢NB的球鞋設計師。但有這樣一群人,做著與球鞋或運動無關的工作,但家里的球鞋數以百計、千計,一雙新鞋需要熱塑膜小心包裹隔絕空氣,花數千、上萬元買一雙十幾年前的舊鞋,新家裝修需要一面墻的球鞋展櫃,甚至……抱著一雙愛不釋手的球鞋睡覺。

能理解我們的人不多,但我們只需要一個眼神,就找到彼此的認同:“07年複刻的25周年純白AJ4,唯一後跟LOGO是金屬的AJ4,荔枝皮……”看人永遠先看鞋(除非是衣著簡單前凸後翹的姑娘或帥到沒朋友的正太),一眼掃過,就能準確說出這雙鞋何時出產、什麽材質、科技,以及背後的故事和典故。不管什麽打扮,腳上永遠一雙“運動鞋”,甚至相當數量的逗逼們結婚的時候也是西裝革履配籃球鞋。

人們稱呼我們為SNEAKER,意思是收藏和熱愛球鞋的人。關於球鞋和SNEAKER的故事,很難用幾千字描述全貌,尤其近年來由於球鞋文化的大眾化,催生了更多的問題,雖然還沒到國外為了一雙鞋而持槍搶劫的地步,但在我們這些玩鞋超過10年的老SNEAKER看來,相比幾年前相對單純的環境,現在的鞋市,已經烏煙瘴氣了很多。

除了周圍人的不理解之外,現在的問題顯然讓我們更無能為力:耐克越來越差的做工,越來越泛濫的複刻,來自東南沿海的假鞋,囤積居奇的鞋販,還有那些囊中羞澀但用各種手段騙鞋、騙錢的孩子……幾乎每個人一邊互相吐槽著,懷念著,一邊繼續一雙雙買著新出的球鞋。
 

情懷:從喬幫主,到櫻木花道
 

\SNEAKER也有著不同的圈子,Air Jordan、耐克、阿迪達斯,不倒的三巨頭;這兩年開始走紅的New Balance(紐巴倫),以及ASICS(艾斯克斯,鬼冢)以跑鞋起家,偏時尚和潮流路線,加上火爆全美、輻射到中國的Under Armour(UA),基本組成了球鞋圈的幾大陣營。SNEAKER們可能都有兼顧,但總有最愛的一個系列。但要說到中國SNEAKER的起源,必須從喬丹說起。

70末、80初的一幫人,經歷了中國SNEAKER的誕生和興起,絕大部分人看著《灌籃高手》完成籃球啟蒙,從喬丹開始愛上籃球,愛上球鞋,加上1996年正代喬丹鞋正式在中國內地發售(AJ XII“TAXI”),AJ球鞋成為一代人心目中的情懷。

SNEAKER圈有不同的陣營、愛好、審美,爭吵和沖突一直存在,但唯一相同的認識是對喬丹的崇拜,也是唯一公認的籃球之神,即使只是將科比、勒布朗和喬丹對比的話題出現在討論區,也會招來一致的口誅筆伐和嗤之以鼻。

喬丹高高在上,但《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卻讓SNEAKERS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門外漢,到“我是一個籃球手”,穿著和櫻木、流川楓一樣的籃球鞋飛翔在籃球場,是這代人一致的夢想。

從囊中羞澀的學生開始,這顆種植在心里的種子終於在成年後發芽——90年代的消費水平,一雙七八百元的籃球鞋只有土豪富二代能擁有,因此當十數年之後,這幫已經是社會中流的大孩子們,就一發不可收拾,這也形成了2005年之後SNEAKER文化開始風靡的精神和市場基礎。

別問我們為什麽花這麽多錢買那麽多穿不過來的鞋,即使我們知道它的材料成本只有一兩百塊,因為在我們心里,買的是年輕時的夢想。
 

搖號的不只是車牌
 

\鞋市現在有多火爆?如果你在北上廣深之類的一線城市和省會,估計見過鞋店門口的長龍吧?“搖號”已經不是上車牌的專利,而已經成了買鞋的常態。從幾年前AJ鞋成為潮流之後,各地玩家為了買到一雙限量款而大打出手甚至砸了店面的事情層出不窮(因為懷疑耐克員工和鞋販勾結扣鞋不發),而後“搖號”買鞋成為一些熱門鞋款的普遍做法。

以北京的中關村耐克籃球旗艦店為例,在某款鞋發售前一天,玩家需要到店面排隊拿號碼,用身份證和對應信用卡登記,晚上NIKE官方會從登記的數百、數千個號碼中抽取出幾十或上百個號碼,通過短信通知,抽中的用戶第二天憑身份證到店刷卡購買。

實際上,各地、各店的搖號方式也不盡相同。如北京知名鞋店正火發售當日發號,現場抽號,並只能現金購買;沈陽某AJ專賣甚至要求消費者必須先購買滿2000元的商品,才能參加搖號;而至於“必須穿著正代AJ鞋款,才能參加搖號”的規定,幾乎已經是每次搖號的必備營銷手段和規定了。

每個月總有那麽幾天,鞋店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而玩家們也樂此不疲,如果不能搖到,就至少要多花五六百元去私人店購買。有趣的是,正規專賣看起來寥寥無幾的限量款,私人店似乎總是貨源充足——除了一些桌面下的關系交易外,鞋販子雇農民工甚至大媽們排隊搖號,壟斷鞋市,也層出不窮。

為什麽這麽拼?2008年,AJ23發售限量的灰藍配色,發售價格1000多元,市場價格早已炒過8000元,抽中號的鞋友走出專賣,立刻一群玩家和販子現金收購。

人越多的地方,就越有是非,當AJ已經成為潮流的時候,原價買到一雙心儀的球鞋,已經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上天賜我一個穿AJ的妹子吧

在SNEAKER的論壇和群組里,收藏大量限量鞋款的土豪們,永遠是群眾的焦點。回帖中不乏跪舔黨,更多的是醋意濃濃的酸言酸語:“是自己掙的錢嗎?”“又一個‘窮學生’,呵呵。”“爸媽送你出國是讀書的,別當鞋販子。”

但唯一能與之抗衡的是——愛籃球鞋的妹子。準確的說,是面容嬌好的大長腿籃球妹子,而真正讓SNEAKER們咬牙切齒的,則是秀恩愛情侶鞋的“飽漢子”們——畢竟限量款這回事兒,有錢就能辦到,但一個愛AJ的漂亮女友,則是可遇不可求的。

對於SNEAKER來說,長腿且穿著AJ的姑娘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大部分姑娘對籃球鞋有著天然的免疫力,對她們來說,什麽AJ,耐克,AF1,統稱為“運動鞋”,和361度、安踏、鴻星爾克是一樣的東西,花1000多塊錢買一雙運動鞋,你在妹子心里已經打上了深深的“腦殘”烙印。

每當籃球場上來了一個姑娘,如果她還穿著AJ——那場上最慵懶的人,也會突然變身,而每一個人,都會想法設法打爆姑娘的男友,談不上嫉妒心,而是潛意識里的深深仇恨——憑什麽我沒有!!

好消息是,隨著AJ的全民化,愛AJ的姑娘越來越多,SNEAKER圈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得到初步緩解;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是,給女友買鞋的重任也落到了越來越多兄弟們的肩膀上,代價是,自己的收成越來越差,女友的鞋櫃日漸豐滿。

需要給姑娘們普及的幾點是:不是每一款AJ球鞋都有女款;也不是每一款AJ女鞋都有男款。一些配色是女鞋專屬,而SNEAKER依然是一個男權社會,更多的情況是好看的籃球鞋沒有女款。

也有好消息,同一款鞋,女款比男款便宜30%以上;最靠譜的辦法是找個SNEAKER男友——他會用AJ鞋塞爆你的鞋櫃,和愛的人穿同一款AJ鞋,也是幾乎每一個SNEAKER的夢想。

球鞋品類

已經深陷SNEAKER泥潭的兄弟姐妹們可以略過這一部分了,而對於想嘗試AJ鞋的新朋友們,可以參考這幾點:

必收鞋款:(AJ正代鞋以羅馬數字命名,為方便閱讀,以阿拉伯數字代替)

AJ1:初代AJ,板鞋風格,適合日常搭配。

AJ3:“最美的AJ鞋”之一,特色為爆裂紋。

AJ11:現代籃球鞋的起源,“最美AJ鞋”之二

AJ12:第一雙在大陸發售的AJ鞋,第一雙ZOOM氣墊籃球鞋

AJ13:什麽?你沒有AJ13?那跟我聊什麽籃球鞋

為什麽一款鞋差好幾倍的價格?

一般來說,元年配色的AJ鞋價格高於後來出的配色,如果趕上數量稀少,或者有名人加持,那同一鞋款不同配色價格差好幾倍是很正常的事,例如櫻木穿過的白紅AJ6,流川楓穿過的AJ5。

假貨兇猛

 

\如果你穿著一雙假AJ,那你會被很多SNEAKER拉入黑名單。假鞋是鞋市上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作為不會分辨的你,第一不要相信比市場價便宜很多的店面;第二對於私人店也慎之又慎;第三,除了多了解這個圈子之外,沒有萬全之策……


怎樣才是有價值的公司 linan

來源: http://xueqiu.com/5592687045/31088678

原文轉載自 @Fenng 的微信公眾帳號 http://t.cn/RPgtOcY

作者:蔣波 (NEA 投資副總裁)

$Mobileye(MBLY)$ 是個以色列公司,設計和生產汽車用的安全駕駛輔助系統,用一個售價 $50 的攝像頭和芯片模塊,讓汽車實現智能緊急制動、自動測距巡航、行人識別、偏航提醒等功能。今年 8 月剛上市,13 年總營收是 $81M ,今年上市當天市值就達到了 $8.5Bn。

為什麽這個公司這麽有價值?它的路演作出了很完美的詮釋:

首先,市場機會巨大,隨著這兩年美國和歐洲安全相關法規要求的提升,汽車廠商也越來越把相關功能作為賣點,未來 3-5 年內安全駕駛輔助市場的規模預計會達到 $4.5B。更進一步,正在發生的自動化(半自動化)駕駛的革命,又會帶來額外 $15B 的市場空間。這還沒有包括同樣巨大的售後配件市場。這麽看來,作為安全駕駛輔助系統的市場絕對領導者,Mobileye 去年 $81M 的營收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接著是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多麽適合這樣千載難逢的市場機會:Mobileye 和所有的汽車廠商合作,不依賴也不排斥任何一家汽車廠商。Mobileye 提供行業內最領先(也有成本優勢)的芯片和核心技術給汽車廠商的零部件供應商,同時也和汽車廠家合作一起定義應用。應用定義好之後,汽車廠商會把相應的需求發給它們的零部件供應商,而這些供應商因為采用的都是 Mobileye 的技術方案,不管誰會獲得訂單,最終也都會選擇 Mobileye 的系統。通過這樣的方式,Mobileye 定義了整個市場。

然後,Mobileye 不僅僅已經是 Market leader,而且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它能長久保持市場領先地位。主要基於下面兩個原因:

一是汽車廠商在某個型號里加入這樣的駕駛輔助系統所需要的周期非常長,從初步溝通、到評估、到整合開發、到加入生產線、到正式的生產線升級到批量生產每個都需要 1-2 年,總計要 6 年以上的時間。而且每個型號一旦投產,生產周期都有 5 年之久。到 2016 年,預計會有 237 個車型采用 Mobileye 的技術,這些車型都經過了之前的這些環節。任何競爭對手要想挑戰 Mobileye,至少也需要經歷同樣長的周期。如此之長的適配周期構成了第一道門檻;同時,已經在 pipeline 中的這些車型,也為 Mobileye 未來幾年的收入提供了很高的可預測性。

另一個門檻是,通過過去 10 年和全世界大部分汽車廠商的合作,Mobileye 積累了千百萬英里不同環境、不同氣候、不同道路狀況橫跨 43個 國家的駕駛場景。正是基於這些數據,Mobileye 才能開發出它領先的核心算法。任何競爭廠商如果想要實現類似的準確度,也需要同樣數量級別的數據積累。第一,這對於後來者是個巨大的挑戰;第二,在這個過程中,Mobileye 早已在基於更大的數據量開發下一步的創新應用了。

Mobileye 的規模優勢還體現在業內遙遙領先的研發和質量控制團隊,它有多達 300 位軟硬件研發工程師。哪怕是最大的汽車廠商,在駕駛輔助系統這個垂直領域內,研發能力都遠不足以和 Mobileye 正面競爭。

最後是財務數據。強勁的市場地位帶來了超高的毛利,過去兩年的毛利率都在 70% 以上,14 年 Q1 更達到了 75%,凈利率達 35%;隨著營收增長,運營杠桿進一步加強,長期凈利潤率目標在 50% 以上;過去幾年的積累下,合作的汽車型號逐步開始投產,收入加速增長:13-12 YoY 有 102% 的成長,而 14Q1 比起 13Q1 的成長達到了 202%。

這樣的公司,用財務指標衡量,100 多倍 13年 PS,或者 300 倍的 13 年 PE,似乎是完全不合理。但是上面這些告訴我們,這個 $8.5Bn 的公司真正價值之所在。

註:Bn, Billion ,十億美元

多頭倉皇奔逃才是近期油價下跌的主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841

近期烏克蘭和中東地區地緣政治風險增加,油價不漲反跌,媒體對此行情有多種猜測,如美國頁巖開發技術革命推動頁巖氣開采量大增、美軍重回伊拉克戰場有助於穩定伊拉克局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但彭博下圖提供了另一種成因,即:過去幾周真正導致油價下跌的原因可能是,多頭正在平倉,其規模之大創下三十年來最高記錄。

大宗商品, 石油, 油價, 地緣政治

當然,即使經歷了這一輪出清,多倉的規模依然很大,不過大量多頭集中平倉顯然對油價產生了下行壓力。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彭博報道的觀點,即頁巖氣開發改變了市場的供求格局,供應在增加,需求在減少。

文章稱,除了頁巖氣的繁榮,現在和以前相比沒有變化。頁巖氣革命使美國的開采量達到27年之最。

而本月公布的6月美國貿易逆差意外大幅收窄,主要就是源於石油進口規模創三年半新低。

另有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能源咨詢公司JBC Energy的分析師認為,油價預期不跌反漲的主要原因可能來自中國。

這種觀點的邏輯是:

中國開始實施新的能源戰略,要以清潔能源帶動經濟發展,未來天然氣使用量會增加。

雖然以中國目前的能力,還無法像美國那樣依托頁巖革命實現產量突破,但未來在開發頁巖氣的推動下,中國會更側重於天然氣生產,受這種預期的影響,油價會走低。



應對全球變暖誰才是主力?中美“暗戰”聯合國氣候大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80

24prexy-articleLarge

奧巴馬敦促包括中國帶頭減少碳排放,而中國則表態發達國家要為全球變暖承擔主要責任,並必須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資金。

9月23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包括120多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在內的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民間團體代表出席峰會。

奧巴馬在會議上乘,中美兩國承擔著“領導全球的特殊責任,這是大國必須做承擔的責任。”

奧巴馬說,美國將在202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降低17%的承諾,這個目標預計主要將靠環境保護署擬定的法規來實現。

奧巴馬現在說,美國正在制定雄心勃勃的新目標,到2050年將進一步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具體內容將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峰會之前公諸於眾。其他國家預計也將提交自己的方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則表示,中國堅定支持2015年巴黎會議如期達成協議。但是強調發達國家要提高減排力度,並落實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的承諾。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兩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人均碳排放首次超過歐盟,總排放量超過美國和歐盟之和。

中國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8%,緊跟其後的是占14%的美國和占10%的歐盟。中國認為這是因為發達國家轉移生產,把中國變成世界工廠才造成中國排放激增。

中方以此提出西方發達國家承擔更多減排責任。首席,氣候變暖很大程度上是發達國家歷史累積的碳排放造成的,其次,發展中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遠遠比不上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量,最後,發達國家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移至發展中國家,享受了本國幹凈環境,而發展中國家卻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本次聯合國氣候峰會試圖為為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起到了“凝聚政治共識”,屆時巴黎氣候大會想要達成一項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協議,以取代將於2020年過期的《京都議定書》。

即便是《京都議定書》本身也沒有得到嚴格執行。美國雖然是簽字國,但是最終宣布退出條約。

中國雖然是簽字國,但由於被認定為發展中國家,條約控制框架以外的國家,所以不受溫室氣體排放限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後段平台服務、大數據分析才是獲利重點 數位健康管理夯創投競相投入

2014-09-29  TCW
 
 

 

穿戴裝置浪潮來了,在台灣,有兩家小公司,一家成立半年,就被創投追捧,募資逾二.五億元;一家則是逆向思考,不做硬體、改做服務平台,而他們相中的市場大餅不是別的,正是數位健康管理!

撰文‧林宏文、何佩珊

當全球迎向高齡化社會,人類越來越長壽,你的健康將由誰來管理?答案可能很跳脫框架,因為負責為你記錄每天身體狀況數據的,將是從頭到腳的各式穿戴裝置;而負責儲存、分析這些數據的,將是雲端計算與海量資料分析。這些新技術,都讓健康管理成了科技公司的新課題。

創投瘋健康管理

台醫光電成立半年,募資逾兩億創業三次、成立五家公司的台醫光電總經理陳治誠,非常看好穿戴裝置的醫療應用,他與工研院團隊一起創立台醫光電,把多重光學技術整合進穿戴裝置,就是朝向智慧醫療、智慧健康及智慧安防等市場。

台醫光電今年四月才成立,以工研院電光所組長陳治誠的團隊為基底,短短半年時間就獲得日本及台灣半導體、光電、資通訊、生技廠商及創投的投資,募資金額達二.五一億元。

他們相中的不是別的,就是數位健康管理。因為台醫光電擁有兩項世界第一的技術,一個是可以戴在手腕上的「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技術,比一般測量心跳的穿戴式手錶,多增加了測量血氧的功能;另一個則是不用抽血的「非侵入式血糖監測」技術,以眼睛的房水液(夾在眼球角膜和水晶體之間的透明液體,功能是向眼內的無血管組織提供營養)作為創新的測量方式,讓糖尿病患者不用穿刺手指,就能測血糖。

陳治誠說,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裝置,都局限於走路、體溫、心跳,以及透過演算推估的脂肪燃燒率,尚未見到可測量血氧飽和度、血壓及呼吸等生理訊號的穿戴式保健裝置產品,因此,台醫光電決定要進軍健康管理領域時,他們就選定方向,一般市場上能做的心率計算、脂肪燃燒運算等,他們不再插旗,反而是從血氧飽和度下手,還把他們的多重光學技術應用到血糖偵測上。

會選血氧飽和度的偵測,主要是因為血氧的數值涉及人體的呼吸及循環系統是否正常運作。所謂的血氧,是指人體內血紅素是否擁有氧氣的計算值,一般正常人的數值在九○%到九九%,就是一百顆血紅素中有九十顆到九十九顆有氧氣,激烈運動時,血氧值會從九五%降至九○%,若低於九○%,就是危險訊號。「人在運動時脂肪到底燃燒多少,與血液中的氧氣消耗有直接關係,因此透過血氧濃度的變化,可以非常精確地計算出脂肪燃燒的程度。」陳治誠說。

非侵入式的血糖監測也一樣,過去,糖尿病患者要檢查血糖值,都需要以穿刺手指採血檢驗來進行,而且醫生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每日應測量其血糖值八至十次,第二型糖尿病患應每日測量其血糖值四至五次,次數相當頻繁,加上穿刺造成的疼痛及感染疑慮,以及侵入式血糖儀須使用試片耗材,每年就要花費二至四萬元,這些都是侵入式檢驗血糖造成的極大不便。

台醫光電運用了多重光學技術的強項,以低能量紅外光照射眼球水晶體前的房水液,檢測眼球內的葡萄糖濃度,就能測量到血糖濃度值。因此,台醫光電就打算把這個非侵入式血糖儀裝置,做成一個小盒子,讓消費者像望遠鏡一樣貼近眼睛就能測量血糖。目前此項產品將進行人體試驗,預計後年可上市。

陳治誠不諱言,「穿戴式裝置是物聯網產業的四個關鍵技術之一,穿戴裝置進一步拉近人機介面的距離,尤其是在健康及醫療照護物聯網領域,穿戴式健康監測智慧裝置能否準確、有效,將是關鍵。」儘管各家科技廠結合醫療器材的技術,思索著如何把健康管理的概念發揮到最大。比起一般科技廠都在搶做穿戴裝置,位在新竹的虹映科技反而逆向思考,從服務平台做起,成為台灣少數做健康管理平台的公司。

硬體非關鍵

數據服務平台才是金雞母

出身宇瞻科技的虹映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陳風河說,「多數穿戴裝置未跳脫產品思惟,假設我的iPhone可以配Apple Watch,但如果我拿的是Android手機,Apple Watch就沒辦法使用。」所以,虹映從一開始就選定要做服務導向的雲端平台,目前已經與虹映合作的穿戴裝置廠商就有Mio和愛普生的智慧手錶。

「其實我們也有自己做硬體的能力,但我們不做,我不想要消費者必須買我的硬體,才能用我的服務,我們考慮的是end user(終端消費者)要不要這個東西。」陳風河對這點,有著相當大的堅持,「另一方面,虹映做的是服務平台,如果又自己推硬體,別人怎麼與我合作?」陳風河會動念從記憶體模組廠轉到健康管理平台,也很有趣。「一開始想做,是因為看到園區很多人健康狀況不佳。」同時他也提出疑問,「台灣年輕人不婚、出生率低、人口老化、慢性病多,台灣健保能撐到什麼時候?」他很感嘆,現在年輕人對老人的扶養比是五比一,二十年後,這個數字可能變成一個年輕人要照顧一個老人,「老人只能想辦法讓自己過得好。我們說運動要做什麼?第一是求活得久一點,第二是求好死。」陳風河點出台灣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虹映不只藉由雲端平台加入「揪團運動」等社群功能,以達運動推廣目的,為了提供更精準的健康管理處方,他們同時也和元智大學展開大數據合作。「我們會分析心率數據,共同發表生理模式,建立大數據引擎。」陳風河的著眼點很簡單,消費者每天利用穿戴裝置把健康數據記錄下來,重點是後續要如何應用這些數據。「像是我們的平台分析這些數據後,將來就可以做到即時互動提醒,例如你運動時戴著耳機,我可以馬上告訴你跑得太快或太慢,可建立更精準的健康管理模式。」一頭栽進健康管理領域後,陳風河很有感觸,「如果你做一件衣服出來可以量心跳率,但什麼都不能做,你要穿嗎?」他相信穿戴裝置的「應用」還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對消費者有意義,才能吸引消費者。」當多數廠商都忙著在做穿戴裝置硬體時,虹映卻堅守在後端的平台服務,他們還計畫與壽險公司、健檢中心合作,讓健康管理的觀念和服務更有效率擴散。畢竟,隨著蘋果、谷歌等大廠相繼聚焦在健康管理後,勢必將掀起數位健康管理的新風潮。

數位健康

管理時代來臨!

2013年美國消費電子協會針對美國上網消費者做了一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能擁有穿戴裝置,而他們最大的目的就是健康管理。

75 % 75%的消費者擁有健康科技產品(2012年為61%)。

3倍 想要用穿戴裝置來作為健康管理的人較2012年增加3倍。

20 % 透過健康管理App來記錄運動瘦身的人有20%。


美元無辜?中國才是新興市場崩潰的真正原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36

搞不清最近新興市場為何全線崩潰?想知道美聯儲當初宣布削減QE後的全球市場恐慌暴跌,是否會在不久後重演?下面這幾張圖能解答你所有的困惑。

是的,這一次與美元的快速升值沒有關系(一旦每個人都認為美聯儲可能會重新QE,那麽美元就會回落),而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中國信貸增長放緩。

高盛在其投資研究報告中這樣寫道:

“新興市場國家GDP增長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中國經濟放緩。在本世紀前幾年,中國是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07年中國實際GDP增幅達到14%。因此,中國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體現在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增長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增長之間的相關性穩步增加。現在,人們廣泛接受在接下來幾年將有所放緩的事實,那麽投資者就需要尋找新興市場增長的新的動力源泉。”

換句話說,驅動新興市場國家增長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國,而那一段時期中,中國信貸飆升起到了關鍵作用。而現在中國已經不這麽做了。

EM china _0

那麽中國現在在做什麽呢?按照高盛“波前增長組合”(Wavefront Growth basket)展示的各項實時經濟增長指標正在快速下降。

China wavefront_0
底線是,要麽中國重啟每季度1萬億美元新增信貸的發電機,(事實上它很難再啟動,因為不良貸款已遠超過Minsky圖表的Ponzi Finance點),要麽新興市場國家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發達市場國家也會意識到這一點。如果能明白這一點,美聯儲還有4至6周時間回到自己最擅長做的事:印錢。

china minsky 1_0

(實習生 戴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專欄】你們都錯了!這才是上周市場暴跌的真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83

也許所有人都錯了。

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認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引發了上周的暴跌行情。但也許大家都忽略了這背後真正的深層次原因:德拉吉的歐洲央行及其主持的銀行壓力測試,才是此輪暴跌的始作俑者。

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莫西幹撰文指出,正是由於本周末壓力測試公布前,歐洲銀行業面臨的巨大去杠桿壓力抽幹了市場的流動性,才最終引發了大宗商品和股市的暴跌。

以下為莫西幹的分析:

從今年6月末7月初開始,平靜的全球資本市場突然迎來了巨大的波動,尤其是美元連續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連連走高的發達國家股市也出現“大跌”。

鑒於這一切都發生在歐洲經濟狀況惡化,歐洲央行加碼貨幣政策寬松力度,而另一邊美國經濟卻進一步加速,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美聯儲將按部就班退出QE並加速加息步伐的預期升溫,主流媒體一般會把歐洲經濟惡化和歐美貨幣政策的分化認定為這波行情的導火線。

情況真的如此嗎?可能未必,畢竟如此急劇變化的市場行情很可能有更深層的導火線。

“投機取巧”的歐元區銀行壓力測試?

正如我們之前強調的,歐債危機並沒有結束,根本原因在於歐元區的信貸創造渠道仍然是“損壞的”,特別是在公共部門負債率已經比較高的背景下(起碼是因為歐元創立前十年通過部分成員國政府增加負債實現“捷徑”增長的方式當前已經不具有政治和民意基礎了)。

因此,歐洲央行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打通私營部門的信貸創造渠道——而這單純依靠增加貨幣政策寬松力度是無濟於事的(和美國的情況有點不同)。

當然,歐洲央行也明白這個道理,因此歐洲央行正通過兩大途徑激活私營部門的信貸創造渠道:一是推出ABS購買計劃,希望重新激活歐洲影子銀行的信貸供應能力;二是對歐元區130多家大銀行進行資產質量檢查,希望令市場重拾對傳統銀行部門的信心。

歐元區今年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與美國在08年金融危機以後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在形式上是類似的,但所處的政治背景卻存在巨大的差別——最重要的區別是,歐元區缺乏一個便捷可靠的跨國救助機構,不能象美國當年一樣強制向每家系統性重要銀行註入100億美元來充實它們的資本。

正是缺乏政治上的靠山”,令歐洲央行的測試工作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設定過於寬松的條件,讓幾乎全部銀行通過測試,那麽市場很可能認為這次測試又會像2011年的測試一樣(Dexia銀行在通過那次測試以後馬上就被救助了)。

同時,如果設定的條件過嚴,不單進一步沖擊銀行的放貸動力,而且如果發現巨大的資本缺口,還可能進一步拖累已經負債累累的部分成員國政府財政。

當然,歐元區銀行壓力測試的兩難困境已經不是什麽新發現,但這次歐洲央行可能創造了一種“長痛不如短痛”、“先斬後奏”式的解決方案。

雖然歐洲央行給出了這次銀行壓力測試的一些設定較嚴格的技術參數,但所透露的執行細節並不多,而最近幾個月傳出了一個比較有趣的消息:一是10月26日公布資產質量檢查結果以後,銀行只有1周時間制定補充資本的計劃;二是最早在9月末10月初,就有消息稱歐洲央行與個別銀行舉行吹風會。

基於有限的信息和無限的揣測,我們認為,10月26日公布的測試結果的最好狀況可能是“有數家銀行無法通過測試(壓力測試是基於2013年年末資產負債表的)”,但同時“這些銀行大部分已經在今年完成的增資任務”——前者意味著測試足夠嚴格,後者意味著銀行業已經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完成了歐洲央行的增資要求,大幅減少了對部分成員國財政的拖累可能性。

如果上述的假設成立,那麽10月26日就是歐洲大型銀行的粉飾資產負債表的關鍵時點——這意味著10月26日前這些銀行可能有巨大的去杠桿化壓力——特別是9月末10月初歐洲央行的舉行“神秘”吹風會以後。而這與最近的市場波動,主要是匯市、股市和大宗商品的大幅波動時間跨度幾乎吻合,而且與2011年下半年希臘危機爆發所呈現的市場波動有很高的相似性。

奇怪的市場波動

可能正是這一特殊時點的去杠桿化效應,誘發了最近市場的大幅波動,而這與2011年中至2012年中希臘危機蔓延到意西的市場反應有高度的類似之處。

最近的波動行情有幾個疑點,一是從歷史角度看歐美經濟狀況和貨幣政策的分化和歐元兌美元匯率的變化並必然的聯系;二是新興市場國家並沒有出現急劇的市場動蕩,特別是雙赤字國家貨幣兌美元的貨幣還是相對穩定的(當然你可能認為是今年年初這些貨幣已經完成了大幅調整);三是離岸人民幣匯率對在岸匯率出現了折價,這與2011-2012年歐債危機高峰期是一致的;四是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油價)與2011-2012年一樣都出現了大跌。

歐洲銀行業是離岸人民幣和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的主要參與者,因此歐洲銀行業的去杠桿化壓力能很好解釋離岸人民幣的折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歐洲銀行業同時也是新興市場國家關鍵的外部融資渠道,那麽歐洲銀行業的去杠桿化壓力理應會加劇新興市場貨幣的波動。那最近新興市場的平靜應該怎麽解釋呢?

潛在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過去幾年歐洲銀行業已經逐步撤出這些業務;二是因為這次更多是“沖時點”(有別於2011-2012年的恐慌性去杠桿),短時間撤出貿易融資這樣的短期融資業務可能更為高效;三是2011-2012年的危機已經讓部分歐洲銀行重組了資本,特別是西班牙政府已經救助了其銀行業,因此這次的去杠桿化壓力相對較小。

如果上述假設成立,最近的波動行情可能只是歐洲央行給銀行業所開出"特效藥”所造成的短期波動,畢竟歐洲經濟已經無法承受歐洲銀行業的長期去杠桿化壓力。這意味著11月這波波動的行情可能就會慢慢地褪去。

政治妥協需要推手

政治妥協有時可能需要有往懸崖邊推一把的勇氣,比如可以從另一個方向想,如果不是08年“4萬億”的瘋狂,今天中國社會的改革共識可能不會如此強烈。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最近歐洲事態的發展正在往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所主導的改革契約的方向推進——也就是以改革換財政刺激。今年年初,法國政府一直呼籲歐洲央行行動壓制歐元匯率,而從今年年中歐元大跌以後,法國和意大利的結構性改革進程看起來都獲得了更大的動力,尤其是勞動力市場改革(意大利的勞動力市場改革在年初根本不在今年的計劃內)。

同時,歐洲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加碼,嚴重拖累了依賴出口的德國經濟,直接或間接地加大了德國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的壓力。我們認為,德國之所以要推動歐元區其他國家整頓財政,並非因為德國骨子里喜歡緊縮,更多是因為如果歐元區國家無法在財政和經濟狀況上達到接近的狀態,歐元區推進一體化就缺乏政治和民意的可行性,畢竟沒有國家會願意為別國的納稅人負擔成本,而德國的經濟滑坡正拉低了其它國家“趕上”德國的難度。

更有趣的是,這一連串事件的開始正是歐元的下跌,更多人把歐元下跌歸功於歐洲央行的負利率和資產購買政策,然而應該註意,負利率和資產購買理論上是相互排斥的,這就是為什麽美聯儲在QE的時候要設定25個基點的IOER利率,在負利率下的資產購買就像往沒有堵住邊緣漏水口的杯里加水,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是不大可能實質性增加的,但資產負債表規模卻一直是德拉吉鼓吹的寬松方向。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10月末和11月初對歐洲對世界市場來說都可能是個微妙的時刻。10月26日歐洲央行公布銀行業資產質量檢查結果很可能能加速歐洲銀行業恢複健康的速度,同時消滅歐洲銀行業過去無序去杠桿化的壓力。

同時,本屆歐盟政府將舉行最後一次歐盟峰會,正如我們之前分析的,德拉吉已經把“放大招”的氣氛條件制造好了,就差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在歐洲層面上達成某種意義上的“改革契約”了,而“改革契約”正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能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機制。


投行集體看空石油 高盛稱美國才是油市新霸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66

繼花旗、德意誌銀行等投行本月下調油價預期後,又一家華爾街大佬高盛開始唱空油價,不但調降明年預期價格,還在報告中稱美國的頁巖油創造了“石油新秩序”,其影響力將超越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

下圖可見《華爾街日報》整理的本月美國銀行、巴克萊、德意誌銀行、花旗與高盛最新與此前預期油價對比。值得一提的是,本周公布下調油價預期的高盛以看多石油聞名,連華爾街出名的多頭都開始轉向,足見市場人士對石油後市的看空情緒。

OPEC,石油,頁巖油,WTI,布倫特,美國

如圖所示,高盛的預期價處於投行預期的低端,高盛預計明年一季度每桶布倫特原油價格為85美元,花旗預計同期價格約為92美元,德意誌銀行預計約為88美元。許多投資者都預計油價還會再跌。在全球最大共同基金之一PIMCO管理250億美元大宗商品投資的Nicholas Johnson指出,原因就是石油的需求遠低於預期,同時,美國的產量又超出預期。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提到,高盛的報告認為,美國頁巖油會取代OPEC,成為頭號產油決定因素,OPEC正失去定價權,全球產油量增長超過需求增速。

目前油價已連跌六周以上,較今年6月約每桶115美元的高位跌去20%。而據高盛預測,明年第二季度布倫特原油將跌至每桶80美元,較五個月前的高位價格低30%,相當於到明年二季度油價還會在當前基礎上再跌10%。

OPEC,石油,頁巖油,WTI,布倫特

對伊朗、俄羅斯和委內瑞拉這類石油收入地位重要的國家,預期油價大跌當然是壞消息。高盛預計,假如科威特政府要實現預算收支平衡,布倫特油價達到每桶63美元即可,而俄羅斯政府需要油價高達每桶104美元,伊朗需要每桶139美元。即使是OPEC最大的產油成員沙特,石油相對預算的收支平衡價也應有每桶85美元。路透和《華爾街日報》預計,委內瑞拉達到收支平衡需要油價在每桶117-121美元。

為何高盛認為興起頁巖油革命的美國將主宰全球石油市場?不妨用數字說話。

假如今年美國每日供應的石油增加100萬桶,明年又增加100萬桶,加上本月日產量由7月的20萬桶增至90萬桶的利比亞,兩個國家新增的供應完全可以滿足現有需求。今年每日石油需求也不過63萬桶,只有高盛此前預計的一半。即便明年需求會有所增加,也不及明年新增的供應量。

不過,俄羅斯的劫難不會在明年到來。因為高盛預計,一些美國頁巖油生產商明年會減產,那樣明年下半年和後年的每桶布倫特油價就會分別穩定在85美元和90美元,預計每桶WTI油價同期分別為70美元和80美元。

而高盛的上述預測還有風險,因為如果美國並未減產,或者減少規模不及預期,油價可能不會那麽穩定,甚至會跌至更低水平。若油價跌破上述高盛預期水平,地緣政治局勢會更複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