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欄】你們都錯了!這才是上周市場暴跌的真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83

也許所有人都錯了。

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認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引發了上周的暴跌行情。但也許大家都忽略了這背後真正的深層次原因:德拉吉的歐洲央行及其主持的銀行壓力測試,才是此輪暴跌的始作俑者。

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莫西幹撰文指出,正是由於本周末壓力測試公布前,歐洲銀行業面臨的巨大去杠桿壓力抽幹了市場的流動性,才最終引發了大宗商品和股市的暴跌。

以下為莫西幹的分析:

從今年6月末7月初開始,平靜的全球資本市場突然迎來了巨大的波動,尤其是美元連續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連連走高的發達國家股市也出現“大跌”。

鑒於這一切都發生在歐洲經濟狀況惡化,歐洲央行加碼貨幣政策寬松力度,而另一邊美國經濟卻進一步加速,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美聯儲將按部就班退出QE並加速加息步伐的預期升溫,主流媒體一般會把歐洲經濟惡化和歐美貨幣政策的分化認定為這波行情的導火線。

情況真的如此嗎?可能未必,畢竟如此急劇變化的市場行情很可能有更深層的導火線。

“投機取巧”的歐元區銀行壓力測試?

正如我們之前強調的,歐債危機並沒有結束,根本原因在於歐元區的信貸創造渠道仍然是“損壞的”,特別是在公共部門負債率已經比較高的背景下(起碼是因為歐元創立前十年通過部分成員國政府增加負債實現“捷徑”增長的方式當前已經不具有政治和民意基礎了)。

因此,歐洲央行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打通私營部門的信貸創造渠道——而這單純依靠增加貨幣政策寬松力度是無濟於事的(和美國的情況有點不同)。

當然,歐洲央行也明白這個道理,因此歐洲央行正通過兩大途徑激活私營部門的信貸創造渠道:一是推出ABS購買計劃,希望重新激活歐洲影子銀行的信貸供應能力;二是對歐元區130多家大銀行進行資產質量檢查,希望令市場重拾對傳統銀行部門的信心。

歐元區今年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與美國在08年金融危機以後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在形式上是類似的,但所處的政治背景卻存在巨大的差別——最重要的區別是,歐元區缺乏一個便捷可靠的跨國救助機構,不能象美國當年一樣強制向每家系統性重要銀行註入100億美元來充實它們的資本。

正是缺乏政治上的靠山”,令歐洲央行的測試工作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設定過於寬松的條件,讓幾乎全部銀行通過測試,那麽市場很可能認為這次測試又會像2011年的測試一樣(Dexia銀行在通過那次測試以後馬上就被救助了)。

同時,如果設定的條件過嚴,不單進一步沖擊銀行的放貸動力,而且如果發現巨大的資本缺口,還可能進一步拖累已經負債累累的部分成員國政府財政。

當然,歐元區銀行壓力測試的兩難困境已經不是什麽新發現,但這次歐洲央行可能創造了一種“長痛不如短痛”、“先斬後奏”式的解決方案。

雖然歐洲央行給出了這次銀行壓力測試的一些設定較嚴格的技術參數,但所透露的執行細節並不多,而最近幾個月傳出了一個比較有趣的消息:一是10月26日公布資產質量檢查結果以後,銀行只有1周時間制定補充資本的計劃;二是最早在9月末10月初,就有消息稱歐洲央行與個別銀行舉行吹風會。

基於有限的信息和無限的揣測,我們認為,10月26日公布的測試結果的最好狀況可能是“有數家銀行無法通過測試(壓力測試是基於2013年年末資產負債表的)”,但同時“這些銀行大部分已經在今年完成的增資任務”——前者意味著測試足夠嚴格,後者意味著銀行業已經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完成了歐洲央行的增資要求,大幅減少了對部分成員國財政的拖累可能性。

如果上述的假設成立,那麽10月26日就是歐洲大型銀行的粉飾資產負債表的關鍵時點——這意味著10月26日前這些銀行可能有巨大的去杠桿化壓力——特別是9月末10月初歐洲央行的舉行“神秘”吹風會以後。而這與最近的市場波動,主要是匯市、股市和大宗商品的大幅波動時間跨度幾乎吻合,而且與2011年下半年希臘危機爆發所呈現的市場波動有很高的相似性。

奇怪的市場波動

可能正是這一特殊時點的去杠桿化效應,誘發了最近市場的大幅波動,而這與2011年中至2012年中希臘危機蔓延到意西的市場反應有高度的類似之處。

最近的波動行情有幾個疑點,一是從歷史角度看歐美經濟狀況和貨幣政策的分化和歐元兌美元匯率的變化並必然的聯系;二是新興市場國家並沒有出現急劇的市場動蕩,特別是雙赤字國家貨幣兌美元的貨幣還是相對穩定的(當然你可能認為是今年年初這些貨幣已經完成了大幅調整);三是離岸人民幣匯率對在岸匯率出現了折價,這與2011-2012年歐債危機高峰期是一致的;四是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油價)與2011-2012年一樣都出現了大跌。

歐洲銀行業是離岸人民幣和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的主要參與者,因此歐洲銀行業的去杠桿化壓力能很好解釋離岸人民幣的折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歐洲銀行業同時也是新興市場國家關鍵的外部融資渠道,那麽歐洲銀行業的去杠桿化壓力理應會加劇新興市場貨幣的波動。那最近新興市場的平靜應該怎麽解釋呢?

潛在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過去幾年歐洲銀行業已經逐步撤出這些業務;二是因為這次更多是“沖時點”(有別於2011-2012年的恐慌性去杠桿),短時間撤出貿易融資這樣的短期融資業務可能更為高效;三是2011-2012年的危機已經讓部分歐洲銀行重組了資本,特別是西班牙政府已經救助了其銀行業,因此這次的去杠桿化壓力相對較小。

如果上述假設成立,最近的波動行情可能只是歐洲央行給銀行業所開出"特效藥”所造成的短期波動,畢竟歐洲經濟已經無法承受歐洲銀行業的長期去杠桿化壓力。這意味著11月這波波動的行情可能就會慢慢地褪去。

政治妥協需要推手

政治妥協有時可能需要有往懸崖邊推一把的勇氣,比如可以從另一個方向想,如果不是08年“4萬億”的瘋狂,今天中國社會的改革共識可能不會如此強烈。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最近歐洲事態的發展正在往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所主導的改革契約的方向推進——也就是以改革換財政刺激。今年年初,法國政府一直呼籲歐洲央行行動壓制歐元匯率,而從今年年中歐元大跌以後,法國和意大利的結構性改革進程看起來都獲得了更大的動力,尤其是勞動力市場改革(意大利的勞動力市場改革在年初根本不在今年的計劃內)。

同時,歐洲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加碼,嚴重拖累了依賴出口的德國經濟,直接或間接地加大了德國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的壓力。我們認為,德國之所以要推動歐元區其他國家整頓財政,並非因為德國骨子里喜歡緊縮,更多是因為如果歐元區國家無法在財政和經濟狀況上達到接近的狀態,歐元區推進一體化就缺乏政治和民意的可行性,畢竟沒有國家會願意為別國的納稅人負擔成本,而德國的經濟滑坡正拉低了其它國家“趕上”德國的難度。

更有趣的是,這一連串事件的開始正是歐元的下跌,更多人把歐元下跌歸功於歐洲央行的負利率和資產購買政策,然而應該註意,負利率和資產購買理論上是相互排斥的,這就是為什麽美聯儲在QE的時候要設定25個基點的IOER利率,在負利率下的資產購買就像往沒有堵住邊緣漏水口的杯里加水,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是不大可能實質性增加的,但資產負債表規模卻一直是德拉吉鼓吹的寬松方向。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10月末和11月初對歐洲對世界市場來說都可能是個微妙的時刻。10月26日歐洲央行公布銀行業資產質量檢查結果很可能能加速歐洲銀行業恢複健康的速度,同時消滅歐洲銀行業過去無序去杠桿化的壓力。

同時,本屆歐盟政府將舉行最後一次歐盟峰會,正如我們之前分析的,德拉吉已經把“放大招”的氣氛條件制造好了,就差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在歐洲層面上達成某種意義上的“改革契約”了,而“改革契約”正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能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