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2/2NNDE5XzM4NzQ2Ng.html
中國家電行業的快速發展發生在入世之後,國內家電企業與海外市場的聯動開始強化,中國由此成為家電製造大國。
十年前,中國家電行業銷售收入1700億元,2010年,這一數據為10400億元。
十年前,中國家電行業出口貿易69.29億美元,2010年,該數據為1500億美元。
十年前,美的剛剛實現年營收百億元,2010年,美的實現營收1150億元。
十年前,張近東稱蘇寧將在接下來三年開設1500家門店,被業界哂笑為天方夜譚;截至2010年年底,蘇寧擁有超過1500家門店,網絡覆蓋中國內地300多個城市及香港、日本,銷售規模超過1500億元。
「中國家電行業的快速發展發生在入世之後,國內企業與海外市場的聯動開始強化。」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對中國經濟時報說。
「皮實的孩子」
「入世之初,中國家電市場不到2000億元的規模曾經引發了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的擔憂,相對落後的技術、過於粗放的管理、較為滯後的營銷是否會讓中國家電行業在敞開國門後遭到海外知名企業的巨大衝擊呢?這樣的問題彼時一度成為了業內討論的焦點。」徐東生回憶。
「家電行業是中國製造業的領軍行業,我當時就覺得家電行業是一個很皮實的孩子,挺『經打』的,所以就採取了基本不保護的談判方針。」龍永圖撫今追昔:「沒料到中國家電業從一個很皮實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很爭氣的孩子,產值從5000多億一下搞到了1萬億。」
十年的變化,家電企業更是感受深切。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方洪波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稱,10年前時任美的空調事業部總經理的他整天想 的是何時能上200萬台銷量;5年前,他跟部下及媒體常聊的是「今年空調品牌又要死掉一批」;如今,他考慮的是如何開拓海外市場,調整美的空調千萬台的產 銷結構。
中怡康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家電國內市場規模首破萬億元大關,全年國內家電銷售增速超18%,創下過去10年之最。不僅如此,中國家電行業內部也 形成了海爾、美的、格力、創維、格蘭仕等一批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高度品牌影響力的企業巨頭。其中,海爾在2004年就實現了銷售收入破千億元,美的也在 2010年成功躋身「千億俱樂部」,國美、蘇寧兩大家電連鎖企業亦發展壯大為擁有1500多家線下店面、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巨頭。在這些企業的示範下,目前 我國家電企業掀起一股進軍「千億」的熱潮,格蘭仕、志高明確提出了千億元發展目標。
「入世以來,中國與海外市場的聯動開始逐漸強化,在這十年間,中國家電產業通過規模化轉型、產品的技術升級,以及對全球消費者需求的快速瞭解和深度把控, 實現了從製造向創新的逐步升級,這是從原生態的兇猛成長向可持續的文明成長的進化。」中國家電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如是描述。
「硬傷」
「目前中國家電產品還存在結構性的硬傷,在全球市場更多承擔的是製造商的角色,在品牌輸出方面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家電業內諸多人士有此共識。
江蘇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柴新建向中國經濟時報表示,家電業國際化的關鍵是品牌建設,為有技術創新支撐的品牌輸出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中國家電產業的做強之夢才算真正實現。
蘇寧電器副董事長孫為民則認為「中國家電行業的商業模式有待改變」。「家電業一直延續的產業鏈模式需向供應鏈模式轉變,家電製造業及流通業內的規模性企業 亟待建立真正的戰略聯盟。」孫為民強調,所謂世界級企業即是對產業中核心資源擁有配置權。中國家電行業中企業離此尚有距離。
入世十年來,中國家電行業呈現「白(白色家電)強黑(黑色家電)弱」的狀態也足以說明這一點。白電企業因掌握了相對的核心技術及對全產業鏈的掌控權,業績良好,過得相對「滋潤」。而彩電企業因核心面板技術的缺失,一直疲於奔命,在產業鏈的製造端掙點辛苦錢。
來自家電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冰箱壓縮機淨進口量為450萬台,2010年淨出口1100萬台;空調壓縮機2001年淨進口475萬 台,2010年淨出口1240萬台。「關鍵部件從淨進口轉變為淨出口,充分說明了中國白電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競爭力的提升,這些都為產業規模的提升起到促進 作用。」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說。
即便是境況較好的白電企業,也依然面臨「成本的壓力越來越大,土地、原材料、勞動力、電力等要素成本進一步上升,國內房地產政策調控,全球經濟環境不佳,出口下滑」等不利因素的挑戰,下一個十年如何發展,是中國家電業關注的話題。
「走下去」,「走出去」
針對中國家電業未來發展,國家專門出台了《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關於加快我國家用電器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宏觀指導政策,中國家電協會也出台 了促進我國家電產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在眾多的規劃和意見中,如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搭建多元化抗震性的產業結構以及適應產能過剩時代的組織管理變革 等,被視為中國家電業未來發展最需要迫切解決的三大挑戰。
至於解決途徑,中國家電行業的普遍共識是,除了要在技術升級的前提下提升產品含金量,推動產業高端化轉型之外,還應當以更加多元化的產業佈局和市場開拓來 實現從「做大」向「做強」的轉變。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深挖內需,在鞏固和提升城市市場的含金量的同時,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拓展農村市場;二是更加堅定不移 地推進「走出去」戰略,以高技術附加值的創新產品在海外市場推進「農村包圍城市」戰略,不僅不能錯過新興市場的高增長機會,還要加快對成熟的歐美市場的滲 透。
格蘭仕微波爐銷售公司總經理梁紅生算了一筆賬:目前我國農村每百戶家庭的微波爐擁有率是16%,而在城市市場則高達98%,如果「十二五」期間提高到 50%,就是8000萬台,而當前我國微波爐的總產能才6000萬台。因此梁紅生表示,在整個「十二五」期間,格蘭仕將更加注重國內消費市場,特別是農村 市場。會打這個算盤的顯然不只有格蘭仕一家,事實上,在眾多中國家電巨頭的未來長期發展規劃中,農村市場都已經被放到了戰略核心的位置,未來十年,農村家 電市場的爭奪注定將會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焦點。
相對於農村市場,國際化擴張對於實現家電強國的目標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方洪波直言,「對中國家電製造企業來說,國際化已經是一個必須面對、必須接受的挑戰,也是著眼於全球市場的企業未來持續、穩健增長的必經途徑。」
對此,龍永圖提醒,「只有中國家電企業之間實現理性競爭,我們才能夠走向世界,而且以一個好的企業形象走向世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xkw.html
=====費舍Philip A Fisher是成長型投資學派的先鋒人物。他的兩本著作 《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國內翻譯成《怎樣選擇成長股》)及《投資股票致富之道Paths to Wealth Through Common Stocks》我非常喜愛。現在轉載一篇老文章,大家一起分享。感謝朱文兄的前兩天評論所提。=====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一正一反,珠聯璧合,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
幾千年後的1958年,美國投資大師、成長學派的鼻祖菲利普·A·費舍在其代表作《怎樣選擇成長股》裡,富有說服力地展示了「少意味著多」的辯證思想。
簡單實用的投資指南
本書所記,絕大部分都是費舍的原創思想、經驗之談,他把想講的事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來。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怎樣選擇成長股」,包括調查上市公司的「閒聊法」、尋找優良普通股的「15要 點」、何時買進賣出、投資人「五不」原則和投資人「另五不」原則等內容。第二部分是「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具體分析保守型投資的四個要素,告訴新、老 投資者如何長期抱牢成長股而不必冒太大的風險。第三部分是「發展投資哲學」,詳述了作者如何從半個世紀的商業經驗中發展出自己獨特投資哲學的過程。
費舍是關注增長的先驅,他以增長為導向的投資方法,是價值投資的一個變種和分支,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是投資界的主流投資模式之一,足見其旺盛的生命 力。而這一旺盛的生命力,正來源於一個極富遠見的思想——少意味著多。雖然費舍在書中並未如此明確表述,卻在字裡行間洩露了「天機」。
對巴菲特的影響
費舍的思想影響了全世界幾代的投資者,其中包括巴菲特。巴菲特後來說:「我有15%像費舍,85%像格雷厄姆」,「儘管格雷厄姆和費舍的投資方法不同,但是他們在投資界是缺一不可的。」
巴菲特投資哲學的成形,得益於費舍思想的滋養,並在查理·芒格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了「昇華」。以筆者愚見,費舍「少意味著多」的思想內涵以及對巴菲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是平凡企業的敵人;只購買少數幾家非常瞭解的傑出公司股票,否則寧願不買。
2、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要集中投資;投資者的風險在於,熟悉的公司投資得太少,而陌生的公司又投資得太多;傑出公司的股票相當稀少,低廉價格買到的機會更少,因此平時絕不輕舉妄動,一旦遇到極好的機會就該大舉投資。
3、企業的類型和特質對投資很重要,經營管理階層的優劣能影響企業的內在價值,因此對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的調查研究和質化分析也是投資研究的重要課題。
4、真正傑出的公司股票要長期抱牢,不能輕易放手,忽略短期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並沒有全盤接受費舍的思想。例如,費舍偏好科技型、研發領先的成長公司,巴菲特卻遠離高科技企業和過分依賴於研究的企業。雖然巴菲特 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格雷厄姆對研髮型企業反感的理由已經不復存在,但因為巴菲特從未能理解那些高科技企業,而且一點都不喜歡,所以一直遠離它們。
大師的金玉良言
前一陣子,我國一位學者呼籲,要讓兒童從三歲開始背誦《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傳統經典,為以後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傳統文化基礎和道德底蘊。對此,我贊成有加。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我自己也有一個體驗,熟讀投資大師的經驗之談,在遇到困惑和內心猶豫時,大師的告誡常常會從腦海裡跳出來,使我如釋重負。
希望費舍的諄諄告誡也能使你茅塞頓開:
1、投資想賺大錢,必須有耐心。換句話說,預測股價會達到什麼水準,往往比預測多久才會到達那種水準容易。
2、股票市場本質上具有欺騙投資人的特性。跟隨他人當時在做的事去做,或者依據自己內心不可抗拒的吶喊去做,事後往往證明是錯的。
3、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時,如果對那家公司沒有充分的瞭解,可能比分散投資做得不夠充分還危險。
4、在股票市場,強健的神經系統比聰明的頭腦還重要。沙士比亞可能無意間總結了普通股投資成功的歷程:「凡人經歷狂風巨浪才有財富。」
5、我一直相信,愚者和智者的主要差別在於,智者能從錯誤中學習,而愚者則不會。
6、短期的價格波動本質上難以捉摸,不易預測,因此玩搶進殺出的遊戲,不可能像長期抱牢正確的股票那樣,一而再,再而三,獲得龐大的利潤。
7、集中全力購買那些失寵的公司。
8、抱牢股票直到:(a)公司的性質從根本發生改變,或者(b)公司成長到某個地步後,成長率不再能夠高於整體經濟。除非有非常例外的情形,否則不因經濟或股市走向的預測而賣出持股,因為這方面的變動太難預測。絕對不要因為短期原因,就賣出最具魅力的持股。
9、真正出色的公司,數量相當少。那樣的股票往往無法以低廉的價格買到。因此,當遇到有利的價格出現時,應充分掌握時機和情勢。資金應該集中在最有利的機會上。
10、卓越的普通股管理,一個基本要素是不盲從當時的金融圈主流意見,也不應只為了反其道而行便排斥當時盛行的看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儘管股市風向永遠變幻不定、「橋下河水翻滾不已」,指數投資、技術投資、組合投資等投資流派各領風騷一時,但在《怎樣選擇成長股》出版40年後,91歲 高齡的費舍卻依然初衷不改:「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買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寧願不買。」難怪 乎,席慕容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作題為《成吉思汗與世界》的演講結尾時總結道:世界上所有的偉人,並不在乎人們說什麼,只在乎自己心中的信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zi8.html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首發上市日期
|
淨利潤
|
3年平均增長(2007)
|
3年平均增長(2010)
|
年均增速增長百分點
|
||
2004年
|
2007年
|
2010年
|
||||||
002113.SZ
|
*ST天潤
|
2007-02-08
|
0.26
|
0.23
|
-3.41
|
-4%
|
-345%
|
-341%
|
002107.SZ
|
沃華醫藥
|
2007-01-24
|
0.23
|
0.35
|
-0.98
|
15%
|
-240%
|
-256%
|
002166.SZ
|
萊茵生物
|
2007-09-13
|
0.15
|
0.21
|
-0.25
|
11%
|
-205%
|
-216%
|
002114.SZ
|
羅平鋅電
|
2007-02-15
|
0.31
|
1.00
|
-0.16
|
48%
|
-155%
|
-203%
|
002143.SZ
|
高金食品
|
2007-07-20
|
0.37
|
0.46
|
-0.22
|
7%
|
-179%
|
-186%
|
002134.SZ
|
天津普林
|
2007-05-16
|
0.42
|
0.59
|
-0.19
|
12%
|
-169%
|
-181%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2007-05-15
|
11.98
|
205.13
|
390.42
|
158%
|
24%
|
-134%
|
601628.SH
|
中國人壽
|
2007-01-09
|
29.19
|
281.16
|
336.26
|
113%
|
6%
|
-107%
|
002198.SZ
|
嘉應製藥
|
2007-12-18
|
0.03
|
0.24
|
0.25
|
107%
|
1%
|
-105%
|
002137.SZ
|
實益達
|
2007-06-13
|
0.11
|
0.62
|
0.26
|
77%
|
-25%
|
-102%
|
總市值
|
淨利潤
|
||||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2007-12-31
|
2011-9-30
|
2007年
|
2011年前3季度
|
002202.SZ
|
金風科技
|
702.25
|
267.84
|
6.30
|
6.15
|
600875.SH
|
東方電氣
|
727.13
|
450.27
|
19.90
|
22.78
|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首發上市日期
|
淨利潤
|
3年平均增長(2007)
|
3年平均增長(2010)
|
年均增速增長百分點
|
||
2004年
|
2007年
|
2010年
|
||||||
002124.SZ
|
天邦股份
|
2007-04-03
|
0.24
|
0.22
|
0.39
|
-3%
|
21%
|
23%
|
002168.SZ
|
深圳惠程
|
2007-09-19
|
0.39
|
0.38
|
0.70
|
-1%
|
22%
|
23%
|
002105.SZ
|
信隆實業
|
2007-01-12
|
0.35
|
0.27
|
0.43
|
-8%
|
17%
|
25%
|
002144.SZ
|
宏達高科
|
2007-08-03
|
0.29
|
0.21
|
0.40
|
-10%
|
24%
|
34%
|
002118.SZ
|
紫鑫藥業
|
2007-03-02
|
0.29
|
0.48
|
1.73
|
18%
|
53%
|
36%
|
002139.SZ
|
拓邦股份
|
2007-06-29
|
0.16
|
0.21
|
0.72
|
8%
|
52%
|
44%
|
002126.SZ
|
銀輪股份
|
2007-04-18
|
0.39
|
0.36
|
1.31
|
-3%
|
54%
|
57%
|
002108.SZ
|
滄州明珠
|
2007-01-24
|
0.30
|
0.23
|
1.16
|
-8%
|
71%
|
79%
|
601002.SH
|
晉億實業
|
2007-01-26
|
1.94
|
0.38
|
2.31
|
-42%
|
83%
|
125%
|
002125.SZ
|
湘潭電化
|
2007-04-03
|
0.23
|
0.02
|
0.26
|
-58%
|
145%
|
203%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zi9.html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首發上市日期
|
淨利潤
|
3年平均增長(2007)
|
3年平均增長(2010)
|
年均增速增長百分點
|
||
2004年
|
2007年
|
2010年
|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2007-05-15
|
11.98
|
205.13
|
390.42
|
158%
|
24%
|
-134%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2007-02-05
|
17.66
|
85.86
|
185.21
|
69%
|
29%
|
-40%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2007-07-19
|
2.18
|
9.09
|
23.11
|
61%
|
36%
|
-25%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2007-04-27
|
24.50
|
82.90
|
215.09
|
50%
|
37%
|
-13%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2007-09-19
|
13.84
|
33.48
|
68.03
|
34%
|
27%
|
-8%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2007-07-19
|
4.38
|
9.51
|
23.22
|
29%
|
35%
|
5%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2007-09-25
|
490.42
|
690.53
|
1,348.44
|
12%
|
25%
|
13%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9o.html
年份 | 利潤增長率 | 最高PE | 最低PE |
1972 | 75% | 113 | 93 |
1973 | 58% | 63 | 27 |
1974 | 33% | 54 | 22 |
1975 | 3% | 52 | 26 |
1976 | 82% | 34 | 24 |
1977 | 43% | 24 | 14 |
1978 | 28% | 23 | 15 |
1979 | 38% | 47 | 31 |
1980 | 39% | 58 | 26 |
1981 | 35% | 52 | 20 |
1982 | 48% | 51 | 33 |
1983 | 53% | 74 | 51 |
1984 | 52% | 100 | 65 |
1985 | 37% | 83 | 34 |
1986 | 21% | 58 | 31 |
1987 | 36% | 74 | 34 |
1988 | 41% | 42 | 30 |
1989 | 32% | 41 | 27 |
1990 | 30% | 43 | 27 |
1991 | 19% | 63 | 29 |
1992 | 23% | 56 | 44 |
1993 | 24% | 47 | 33 |
1994 | 17% | 33 | 24 |
1995 | 15% | 27 | 21 |
1996 | 2% | 24 | 17 |
1997 | 12% | 35 | 19 |
1998 | 17% | 62 | 28 |
1999 | 26% | 69 | 24 |
2000 | 21% | 35 | 21 |
2001 | 17% | 25 | 18 |
2002 | 5% | 23 | 16 |
2003 | 21% | 21 | 16 |
2004 | 14% | 17 | 14 |
2005 | 13% | 14 | 10 |
2006 | 9% | 11 | 9 |
2007 | 0% | 10 | 8 |
2008 | 13% | 13 | 9 |
2009 | 5% | 10 | 8 |
2010 | 11% | 9 | 8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zrqj.html
項目
|
2008
|
2009
|
2010
|
增長(倍)
|
營業收入
|
62,817
|
71,240
|
142,570
|
127%
|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
4,701
|
12,571
|
39,857
|
748%
|
銷售淨利潤率
|
7.5%
|
17.6%
|
28.0%
|
項目
|
2011-1H
|
2010-1H
|
同比
|
營業收入
|
75,203
|
37,905
|
98%
|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
34,964
|
13,503
|
159%
|
銷售淨利潤率
|
46.5%
|
35.6%
|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營業收入
|
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
銷售淨利率
|
600252
|
中恆集團
|
75203
|
34964
|
46.49%
|
000423
|
東阿阿膠
|
127999
|
44953
|
35.12%
|
002275
|
桂林三金
|
52035
|
16685
|
32.07%
|
002118
|
紫鑫藥業
|
37035
|
11144
|
30.09%
|
002287
|
奇正藏藥
|
31727
|
8330
|
26.26%
|
項目
|
2009
|
2010
|
2011-1H
|
小計
|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
12,571
|
39,857
|
34,964
|
87,392
|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
|
-2,808
|
19,173
|
-5,010
|
11,355
|
現金/利潤
|
-22.34%
|
48.11%
|
-14.33%
|
12.99%
|
項目
|
|
|
同比
|
|
5.22
|
5.96
|
-12.5%
|
|
0.51
|
0.39
|
30.8%
|
|
2.99
|
1.52
|
96.9%
|
|
3.42
|
0.13
|
2475.3%
|
|
12.13
|
8.00
|
51.7%
|
項目
|
流轉稅計算額
|
其他流轉稅
|
增值稅
|
金額
|
9783.6
|
743.7
|
9039.9
|
項目(11中報)
|
本期發生額
|
計繳標準
|
流轉稅計算額
|
城建稅
|
684.8
|
應交流轉稅7%
|
9,783.6
|
教育費附加
|
299.5
|
應交流轉稅3%
|
9,982.7
|
地方教育費附加
|
183.4
|
應交流轉稅1%
|
18,340.3
|
項目
|
金額
|
營業稅金及附加
|
1,911.4
|
當期所得稅
|
6,456.2
|
管理費用中的房產稅、印花稅等
|
307.4
|
增值稅
|
9039.9
|
應交稅費餘額變化(不含增值稅)
|
826.2
|
當期支付的各項稅款
|
16,888.7
|
項目 (2011中報)
|
|
|
賬面餘額變化
|
城建稅
|
-1,833.7
|
-1,112.5
|
-721.2
|
土地增值稅
|
-745.3
|
-539.2
|
-206.0
|
教育費附加
|
-780.9
|
-474.7
|
-306.2
|
地方教育費附加
|
-329.3
|
-147.3
|
-182.0
|
|
-3,689.2
|
-2,273.8
|
-1,415.4
|
預收賬款
|
1,529.5
|
4,405.9
|
-2,876.4
|
項目 (2011中報)
|
|
|
當期增加額
|
個人所得稅
|
2,329.9
|
56.2
|
2,273.7
|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309289135/
匯添富基金專戶投資經理:楊嵐春
丹納赫,一個不為大家所熟知的公司,卻創造了資本市場的奇蹟。公司最早成立於1969 年,1984年更名為Danaher Corporation。自20 世紀80 年代中後期開始,丹納赫以超過每月1 家的速度收購企業,目前已經擁有超過六百家子公司,這些子公司分屬六大戰略平台,4個細分市場,並大多在所屬的各行業均處於領先地位。1987~2009 年的20 多年間,公司收入、淨利潤和總資產的復合增速分別達到14.4%、20.5%和16.8%,毛利率、淨利率水平逐年提升。期間公司股價更是上漲了9,641%(年均達到23.1%),而同期的標普500 指數漲幅僅為356%。
探究丹納赫的成長戰略,基本可以概括為:在高利基細分子行業中,尋找可收購公司,收購後運用其獨有的DBS系統進行整合,創造附加價值,實現共同成長。
怎樣去尋找具有成長性的企業並與之一起共同成長呢?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尋找優秀的成長型企業,以合適的價格買入,中長期持有(直至出現變化),分享企業成長的投資收益,這樣的價值投資理念更適用於成長股投資。而尋找優秀的成長型企業,我們應該從商業模式入手,深入分析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潛在競爭對手和替代產品、供應商、購買者等產業結構力量,獲取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它可能是成本領先優勢、速度優勢、聚焦優勢或增值優勢等,分析這些競爭優勢的持續性,進而辨別出真正的成長企業。
近期A股市場創業板股票持續暴跌,一方面是對高估值的風險釋放,同時也是對偽成長股的集中清理。其中一些創業板企業的成長可以說偽成長,原因在於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沒有持久性,無法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持續成長。
企業的成長可分為內涵式成長和外延式成長兩大類,國內一些企業是典型的內涵式成長,而丹納赫則是外延式成長的成功典範。無論是內涵式成長還是外延式成長,都要求在清晰的商業運營模式下,綜合公司的各方面力量,形成別人無法模仿的獨特 護城河。我們看看丹納赫做了什麼?我們發現,首先,丹納赫的併購是出於「行業第一、公司第二」的原則。對此,沃倫巴菲特有句名言:「當某個行業以經濟狀況不佳而著稱,某位管理者以卓越運營而聞名遐邇,兩者相遇,通常後者都無法改變前者」。製造業、行業規模10億美元、集中度非常高,這樣的高利基製造行業是丹納赫喜歡的併購行業。
其次被收購公司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在行業中已經處於較好的競爭優勢地位,行業份額數一數二;同時可以實施丹納赫的DBS系統進行改造(DBS系統又稱為丹納赫業務系統)。
做好這些準備後,接著就是對被收購公司進行DBS系統改造,這也是公司競爭優勢的綜合體現。DBS系統要求每位員工(上至總裁下至保安)每天都動腦筋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打造一種負責任的企業文化,努力做到對事不對人,從而實現企業的優化運營。通過其獨有的50多個工具,在員工—計劃—過程—績效四個方面全面實施,最終達到制度優化合理、改造流程,節約成本,提高利潤率,提升市場份額,實現附加價值的目的。
丹納赫的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成長股投資,我們應持續關注其進入壁壘,企業是否通過經營加長、加寬了護城河;是否不斷加強其競爭優勢;是否實現企業價值的增值,最終其業績的持續增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因此,如果在投資類似丹納赫這類企業的時候,我們關注的重點應是被收購企業的運營整合情況,是否如往常一樣持續展開,並獲取附加價值,至於其業績,是其運營整合的結果,不應過分關注其業績的每年變化,更應關注其整合的進程。回頭看看丹納赫的年度利潤變化,儘管長期趨勢是增長的,但間隔性在某些年份會出現利潤的下滑,如果我們僅以業績為依據,而不是關注其收購運營整合情況,肯定會錯失這個漲幅接近100倍的「tenbagger」。
在進行投資研究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同時去看業績財務分析與運營整合兩個方面情況,但這顯然是兩個不同的著眼點,一個更注重定量化的分析,分析企業財務現金流狀況、分析資產負債情況、分析利潤表、分析運營風險大小等,要求的是精確;而運營整合情況則是強調定性和方向性的分析,它的分析可能是模糊的。成長股投資分析時,兩者都重要,但比較而言,方向的正確顯然更重要!
投資成長股: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4/yMMDcyXzM5OTIyMg.html
全球頭號互聯網社交巨頭Facebook終於要被迫上市了——之所以說「被迫」,是因為其股東數量正在達到美國相關法律對非上市公司規定的上限。 Facebook過去三年營收分別為7.8億、19.7億以及37.1億美元,淨利潤分別為2.3億、6億以及10億美元。若Facebook估值為 750億美元,市銷率為約20倍,市盈率約75倍。
此前,Facebook創始人、CEO扎克伯格不止一次表達過不上市的好處:一方 面,Facebook並不缺現金;另一方面,上市之後必須為所有股東負責,必須權衡上市後中短期利潤和長期發展戰略之間的矛盾,特別是「賬面成長性」壓 力,一切透明之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祛魅」。
更為重要的是,在過去幾年,一直以光速發展的Facebook也有增速放緩的跡象,一旦放在上市的放大鏡之下,可以看到Facebook在成長路途上的「三重門」:用戶總量、用戶消費時長、業務類別。
從指數增長到線性增長
按照Facebook招股說明書,截止到2011年底,其月活躍用戶為8.45億人,同比增長了39%;日活躍用戶4.83億人,同比增長了48%。僅僅從數據上看,依然呈現出高歌猛進的態勢。
但 是,需要知道的是,從2004年創辦,Facebook在2009年就超越了Myspace成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其業務覆蓋幾乎全球所有主流國家。除 了在中國、俄羅斯、日本、巴西、韓國等少數幾個國家,Facebook在其它幾乎所有國家(特別是英語國家)都佔據市場的首位,在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滲透 率更是高達60%。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日、韓、俄等國家,語言、文化等的壁壘導致其長期成長性存疑,進軍這些高壁壘國家市場將成為「攻堅戰」。這也意味著從用戶的滲透率這個維度,Facebook未來的增長可能會顯著減緩。
中 短期看,Facebook的用戶成長上限就是上網人口的上限,這個數字目前大約20億,預計到2016年才能達到30億。也就是說,當前Facebook 的全球互聯網市場的滲透率已經高達40%以上,去掉中國、日本、韓國等市場之後,這個比重肯定超過50%。從長期看,Facebook的潛在用戶成長上限 是全球總上網人口的上限,去掉兒童、極貧人口等,大約50億,這一點類似於全球移動通信市場的發展,其用戶數量未來可能還有2-3倍的潛在空間。
而且,最終Facebook一統社交網絡江湖的可能性也不大,Google+、QQ、MiXi等都有自己的地盤。比如,2011年推出的Google+目前用戶數已經超過了9000萬人,而按照目前的增長步伐,預計年底用戶數將達到3.45億人。
也就是說,單純從用戶數增長而言,Facebook的成長,正在從指數級變為幾何級,並且逐步到了一個緩坡,既線性的代數級。數據驗證了這一點:2011年第四季度,Facebook活躍用戶的每月平均增幅僅為5.6%。
潛在市場的「三重門」
如果說用戶總數增速下滑是Facebook成長的第一重門,那麼,用戶消費時長和業務類別的多元化拓展則分別是其第二重門、第三重門。
Facebook 何以在社交網絡領域一統江湖?它有一個殺手鐧指標,即用戶時長。儘管Facebook流量並不居首,但是,它是全球用戶駐留時長位居首位的企業。根據 comScore對全球主要社交網站的用戶消費時長的統計數據,Facebook單用戶單日訪問時長達到24分34秒,而Google僅為11分38秒。
用 戶駐留的時間越長,也意味著其潛在廣告價值越大。進一步分析Facebook的收入結構,我們發現,2011年它的89%來源於廣告,11%來自於虛擬幣 Facebook Credits,可見廣告對於其營收的重要性。如果用戶在其上的消費時長趨緩,這種潛在的增長動能會下降。數據顯示,去年12月,Facebook的美國 訪問用戶平均訪問時長為7小時,同比增長32%,增速也在下降。
當然,這個數據也從另一個維度告訴我們,Facebook從盈利模式上看 主要是一家顯示廣告廠商,主要依靠的是真實社交關係和網絡遊戲吸引用戶駐留。這也就相應涉及到另一個問題,Facebook是否能夠拓展足夠多的業務類 別,並同樣取得成功,以極大擴充其市場潛在空間,比如,在電子商務、搜索這兩大市場,或者另闢蹊徑?
這一點殊難預測。因為,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一家互聯網企業可以橫跨這三大領域,並都取得成功,比如,Google在搜索之外尚未真正成功,雅虎在門戶網站之外無法成功,微軟甚至在整個互聯網 領域沒有找到方向;國內也是如此,新浪主要還是在門戶,百度在搜索之外也沒有重量級的業務,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電商領域。這種現象恐怕並非偶然,最大的可 能是,這幾類市場具有不同的成功基因,相應地,要求企業是不同的物種才能適應,很少有企業具有多種基因,並且能整合好。
互聯網「光榮革命」終結?
整個互聯網的商業化進程和爆發性增長,以雅虎的成立為重要標誌,中間經歷了2001年的泡沫破滅,又再度快速增長,亞馬遜、Google都是標誌性企業,直到Facebook上市為止,這可能是這輪互聯網光榮革命的終結。
這 輪互聯網的「光榮革命」正如英國1688年的光榮革命一樣,啟動了互聯網這個虛擬社會當中的資本主義,以效率為核心,將信息、人際關係、人與商品之間的關 係納入到網絡,將人的情緒、獲取信息的便捷性、獲得商品的便捷性作為商品納入到新的市場架構中,最終徹底改變了傳統市場的生態環境。但這種模式的疲憊已 顯,特別是商業模式日趨固化、潛在用戶增長空間日趨逼仄。
從互聯網商業模式看,雖然看起來紛繁複雜,但是,廣義來看,主要的類別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廣告模式,一種是虛擬商品模式。
我 們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商業模式上的本質變化是緩慢的,甚至日趨停滯,增長動力主要源自互聯網人口紅利。比如,就互聯網顯示廣告而言,當前 Facebook佔比17.7%,雅虎佔比13.1%,谷歌佔比9.3%,不過是對傳統廣告市場的替代,以及不同代際互聯網企業之間的此消彼長。去年,在 Facebook上發佈的廣告數量同比增長了42%,而單個廣告的平均價格則同比上漲了18%,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
是的,從內在動力上 看,互聯網的發展正在進入一個平台期,互聯網的「光榮革命」即將結束,新一輪的革命還沒有開啟,這不僅僅是對Facebook的挑戰,也是整個互聯網世界 的共同挑戰。從Facebook的估值來看,在2011年初最高曾達到1500億美金,現在上市則已經下降了近乎一半,這是否可以看作某種隱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03i.html
複合增長率
|
利潤倍數
|
五年後目標PE
|
對應當前投資PE
|
10%
|
1.61
|
5
|
8.05
|
15%
|
2.01
|
5
|
10.06
|
20%
|
2.49
|
5
|
12.44
|
25%
|
3.05
|
5
|
15.26
|
30%
|
3.71
|
5
|
18.56
|
35%
|
4.48
|
5
|
22.42
|
40%
|
5.38
|
5
|
26.89
|
45%
|
6.41
|
5
|
32.05
|
50%
|
7.59
|
5
|
37.97
|
55%
|
8.95
|
5
|
44.73
|
60%
|
10.49
|
5
|
52.43
|
70%
|
14.20
|
5
|
70.99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9x.html
Tiger--老兵 :
1.當你決定買時,你對成長性公司的買入點是如何計算的?
2.
聽風—上校:買入點,也只能是毛估估, 我從來買不到最低價, 只能是估值合理,向下分批建倉,攤薄成本
tigeryu—投資: 毛估估怎麼估?根據什麼
tigeryu—投資:是參考DCF,還是行業相對估值?
聽風—上校:快速增長到平衡增長,要看其擴張到了哪了階段,還有公司的報表數據也能透露許多信息
tigeryu—投資:成長股這種目的真不好估值
Tiger--老兵:
聽風—上校:按未來三到五年的PE,接合PEG綜合進行估值
Tiger--老兵:
聽風—上校:關鍵是未來三到五年成長的確實性要高
Tiger--老兵:按未來三到五年的PE,接合PEG綜合進行估值
-----這種估值方法,你實戰的成功率是多少,不分重倉和輕倉
聽風—上校:確定性越高的品種,倉位越高啊
tigeryu—投資:聽風一般要求PEG到多少水平比較合適?
Tiger--老兵:「聽風—上校(106805771)
快速增長到平衡增長,要看其擴張到了哪了階段,還有公司的報表數據也能透露許多信息」
----能不能用個公司,做個實例講解,謝謝!
聽風—上校:如目前的羅萊
一般要求PEG到多少水平比較合適?
----會根據確定性,然後做一些調整,價值投資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固定的方法。
聽風—上校: PEG到多少水平比較合適?這個確實沒有固定的簡單的公式可用, 我做過一些數據模式,但只能是理論上評估,實戰最重要的還是看未來的相對確定性
Tiger--老兵:
通訊—市場調研:他CEO自己都不知道
聽風—上校:就像興業銀行一樣,我給予過不同的未來增長進行評估,但在未來五年到來之前,你只能是評估,無法知道它將來的實際業績增長
Tiger--老兵:
飛鳥--小兵:如果連續兩個季度不
通訊—市場調研:我做過類似這樣的報表,每年做, 累死人, 忽悠人不償命, 還得把謊話編圓滿
飛鳥--小兵:淨利潤增速下滑,如果連續兩個季度,很可能跟這個股票說再見
聽風—上校:「CEO自己都不知道」確實如此,所以我的投資體系是允許出錯的,是有容錯功能的
通訊—市場調研:這是實話
聽風—上校:我沒有法肯定就是高成長,我只能大概率的評估
通訊—市場調研:大家都是度概率,賭
Tiger--老兵:
通訊—市場調研:行業,企業變化,就這
飛鳥--小兵:魔鬼在
聽風—上校:誰如果清楚地看到三年或者五年後的公司狀況,肥股市就是提款機了。
聽風—上校:
客棧裡我專門較系統地介紹過一次
(http://www.tfkz.net/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6&page=4 中小板企業交流1-4)
聽風—上校:每個企業都有其特殊性,確定沒有固定的公式,更多的是對企業的理解,這是一個非常具體個性化的東西,就像人家寫巴菲特的書至少有幾十本子,但 到目前為止,也不能找到最有價值的東西。,當人家說巴菲特長期幾十年不變持有時,許多企業持有幾年就出手了,當人家說巴菲特遠離高科技股時,卻出手了比亞 迪和IBM
裂痕-銀行餐飲:
聽風—上校:看菲雪的成長股投資,說的都是一些大白話,似乎什麼都沒有說, 而且說話的語言還沒學好,文字也不通暢,如果人家不說費雪是巴菲特的老師,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他的成長股投資,估計能看完一半的就是牛人了
通訊—市場調研:我先看的第2本,再回頭找第一本看的
聽風—上校:但是,你如果看到三遍以上,你的感覺就完全兩樣了
通訊—市場調研:好像是他孩子寫的
聽風—上校:他的思想是非常具有穿透力的
聽風—上校:功夫在文字之內
老五—人事主管::聽風
牛心熊眼—少校:拈花一笑,自得其樂
重陽—少校:聽風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