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5)
位於上環威利麻街的深水埗碼頭,我在這裏留下了不少腳毛,其深水埗的渡輪服務於1979年因碼頭被颱風(荷貝)摧毀而停辦。威利麻街碼頭已於八十年代中拆卸,原址已進行填海工程,並成為西港島走廊
兩位外籍人士於七十年代站在中環樓梯街口留影,留意兩人後面的酒莊,我估計今天香港這種酒莊已然絕跡了, 另外¸那年頭士多林立, 這些 7UP,可口可樂和Sunkist汽水的廣告招牌絕對是童年回憶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1966年的軒尼詩道, 後面可以看到紐約戲院
七十年代的灣仔天樂里與灣仔道交界處六十年代的彌敦道及荔枝角道交界處,前方右邊可以看到大世界戲院
1963年的廣東道,前左可以看到踏着三輪單車送貨的工人,這讓我想起何藩大師那幀經典作品日暮途遠
位於駱克道365-371號的國民戲院, 戲院於1973年被拆, 並重建為國家大廈. 不要少看這家好像沒甚麼人記得的戲院, 它曾是間座位逾千的大戲院. 我很喜歡舊式戲院, 預告片的廣告板層層疊疊的堆在一起,大堂人馬紛雜喧嘩, 這才是戲院的味道六十年代的磅巷. 磅巷,英文名為 Pound Lane,由太平山道可向上通往醫院道,有三百多級樓梯。這條小巷之所以叫「磅」,與量度衡秤重量的磅無關. 話說1841年英軍登陸香港,在水坑口一帶紥營駐守,在附近建成多個用木柵圍起,飼養軍馬、牛、羊等動物,英文叫做Pound。由於磅巷曾是英軍的「Pound」,故這地方建成小巷後即被命名為 Pound Lane,而中文則直譯作磅巷. 另外我對照片中的大牌檔很懷念, 記憶中小時候我便經常為老媽往對面街香園大牌檔買齋啡
1959年位於畢打街末端的卜公碼頭, 左邊大廈上可看到循環日報的招牌. 循環日報是香港第一份華人資本,華人主理的報紙,由王韜於1874年創辦, 至1947年停刊, 1959年曹聚仁,林藹民等復刊,及至1960年正式停刊並改名為正午報
飛機低飛掠過九龍城, 此情此景97年後不再復見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旺角段,右邊可以見到瓊華酒樓,左邊則可以看到百老匯戲院
五十年代的軒尼詩道,左邊可以看到順英單車公司,那時候順英是香港最大的單車車公司
六十年代的中環干諾道中,右邊是中央街市,左邊可以看到舊中環消防總局,現已改建為恒生銀行中行大廈
1972年的上環大填海
1975年從金鐘道向東望向軒尼詩道, 左邊是舊警察宿舍, 現已改建為警察總部
1965年上環剛填海地, 暫闢作停車場, 此處現應為信德中心
一張我非常有感念的西環舊照,照片是從域多利道往東望向卑路乍街,照片的左邊是魚市場和菜市場,再往前望可以見到英豪大酒樓的招牌,右前方可口可樂招牌處很可能是亞洲士多 ,左邊再往前望可以看到金城銀行的招牌,金城銀行在加多近街口處已營業了十多年,直至銀行被中銀收購後才結業,然後,然後再往前看,竟然可以看到西豪大酒樓的招牌!!請原諒這個招牌讓我深深的感到震撼,英豪大酒樓喎,我想都沒有想過竟然可以在舊照中看到它的招牌,看著看著竟有點重遇故友的感觸
六十年代的多男大酒樓
七十年代從高處俯瞰西環,可見到金銀和鐘聲泳棚,泳棚後邊依山而建的是摩星嶺公民村,其右鄰便是西環邨,西環邨下面那幢漆上十字架的建築物是聖公會呂明才小學
這裏是西環魚市場的後門,(前門在加多近街),繁忙時段這裏塞滿了貨車和卸貨的工人,熙來攘往的,然而我對這裏最深的記憶卻不是車來車往的景象,我記得小學時偶爾間老爸的工作沒有那麼忙,他會吩咐夥計借輛貨車,載我們去深水灣游泳,泳畢把我們送回西環,夥計還車,我們便在這裏用水喉沖身,踫巧附近有涼粉檔,便會先吃碗涼粉才回家,所以我對這裏的印象是空盪寧靜的,和照片的景象是兩個樣子
七十年代西營盤常豐里為慶賀福德宮寶誕所建造的花牌,福德宮其實即是土地公,這個土地公的神龕至今仍健在
七十年代從第三街尾段往東望,前面可見水街,上斜後見薄扶林道,再往上望可見位於西邊街口的舊救恩堂, 今日照片中的舊樓已所剩無幾了
1953年的大佛口, 如此色彩斑斕的招牌陣,真看得我目眩神迷
1967年的灣仔海旁, 這裏是告士打道,當年是名副其實的海旁,現在當然離海甚遠了,照片前方是海軍俱樂部 ( China Fleet Club),即今天的美國運通大廈
1965年從皇后大道東和軒尼詩道交界處往西望,右前方是警察宿舍,中間那幢四層高的建築物是金鐘軍營,前方可以看到希爾頓酒店
1962年的灣仔,從灣仔道和軒尼詩道交界處往西望向莊士敦道,右邊看不到的是英京酒家和英京戲院,前一點可以看到今天還健在的馮良記鐘錶行,左前方可以看到龍門大茶樓和雙喜茶樓,當然今天這兩家老牌茶樓都已經結業了
六十年代的皇后大道西,留意當年皇后大道西和皇后大道中都是單線雙程行車的,另外前方可以看到老牌皮鞋中國皮鞋,這家皮鞋店數度搬遷,幾年前應什一在西邊街苦苦經營,但估計終於敵不過高昂的租金,於幾年前結業後邊渺無蹤影了
這裏不是筲箕灣, 而是1962年的銅鑼灣避風塘
1974年的中環統一碼頭
1958年的尖沙咀海防道
1978年一班小朋友在玩得不亦樂乎 ,現址是石硤尾公園足球場
1956年一群兒童在徙置區遊樂場爭玩鞦韆
六十年代的石峽尾徙置區
1959年的荔枝角灣,亦曾是香港商業電台的總部,到1968時因興建了美孚新邨而改名為美孚
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大火災後災民劫後餘生, 蹲坐著不知所措,左邊那條是巴域街
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6)
六十年代的灣仔盧押道
1968年的灣仔駱克道
1969年香港的士
六十年代尖沙咀堪富利士道,赫德道和寶勒巷交界處
1951年石硤尾
六十年代的北角村西座的露天大牌檔
1951年的土瓜灣街頭織補檔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
1951年的佐敦道, 幾個母親在閒話家常
六十年代的淺水灣,右邊可以看到余東旋的淺水灣仿哥德式堡壘Eucliffe(余園)
1957年一群街童在旺角嬉戲
六十年代的中環雅賓利道
正宗的大牌檔風情
六十年代的女仕示範如何穿著長衫
六十年代依山而建的寮屋和菜田
1966年的中環石板街
1968年的窩打老道,右邊可見到瑪利諾書院,抬眼望正前方即見獅子山
街頭修理鐘錶檔
橫頭磡徙置區的小朋友, 名副其實的玩泥沙玩到大
1967年從信號山俯視威菲路軍營, 軍營現已改建為九龍公園
五十年代的街頭風景,那年頭,五歲揹兩歲是常見的現象
五十年代中的中環威靈頓街,我愛煞了那兩個女孩子的花裙,彷彿是在沉悶的年代中綻開了兩朵鮮花
五十年代的干諾道中, 當時中環仍未大規模填海, 中華廠商會大厦可說是臨海而建
五十年代的油麻地光明影戲院, 戲院現已改建為梁顯利社區中心
1953年的白加士街和寶靈街交界處, 這些柱躉式的唐樓現已所剩無幾了
五十年代的灣仔晏頓街, 前方可見到中國兒童書院
1955年的銅鑼灣軒尼詩道,左前方盡處是東角道(即今日Sogo正門),在銅鑼灣抬頭居然見到山, 今日可謂匪夷所思
六十年代介紹培正道和亞皆老街之間的一段公主道
六十年代的山市街, 右邊的羲皇台在1981年被香港房屋協會收回發展,並由市區改善計劃重建成同名物業
1952年中環高等法院前面的空地被暫闢作停車場
六十年代初的太子道西和洗衣街交界處, 前面可以看到到聖德肋撒堂鐘樓
1959年的中環干諾道中海傍, 岸邊可見當時的重要過海交通工具 - 哇喇哇喇, 另外左邊可以見到今天仍健在的中華出入囗總商會大廈
五十年代的干諾道中近德忌利士街左中華總商會處
七十年代柯布連道大牌檔, 當年因為起港島線灣仔站而拆遷, 其實六, 七七十年代灣仔大牌檔林立, 隔鄰街盧押道和馬師道亦有大牌檔, 粥粉麵飯任君選擇
五十年代的年代北角月園遊樂場, 現已拆卸並改建成為民居, 但遺址仍叫月園街
一群人力車伕齊齊在舊中環郵政總局門外等客
君康人壽股權代持糾紛:最高法裁決7年代持無效
有關君康人壽的股權代持糾紛問題,最高法近日當庭裁決,代持保險公司股權協議依法應認定無效。
4月24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福建偉傑投資有限公司、福州天策實業有限公司營業信托糾紛二審民事裁定書》。根據內容,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開審理、當庭裁決,福建偉傑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偉傑投資”)與福州天策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天策公司”)7年前簽下的《信托持股協議》,違反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的禁止性規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法應認定為無效。
此前,針對君康人壽的違規股權代持行為,銀保監會於今年2月8日向君康人壽下發撤銷行政許可決定書,撤銷君康人壽有關股東和註冊資本變更的行政許可,並要求其抓緊引入合規股東。
二審推翻一審判決
君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下稱“君康人壽”),曾用名為正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於2015年8月更名。2006年11月6日,君康人壽於北京成立,註冊資本人民幣5億元,由五家股東均等持股組成,分別為浙江淩達實業有限公司、美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福州天策實業有限公司、福州開發區泰孚實業有限公司、新冠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君康人壽的這一股權問題始於正德人壽時期,並一直延續到更名後的君康人壽,至今已7年。
據了解,天策公司與偉傑投資於2011年簽訂《信托持股協議》,約定天策公司通過信托的方式委托偉傑投資持有其擁有的2億股君康人壽公司股份;2012年,君康人壽公司股東同比例增資,偉傑投資持股份額增為4億股。
2014年,天策公司向偉傑投資發出《關於終止信托的通知》,要求偉傑投資依據《信托持股協議》終止信托,將信托股份過戶到天策公司名下,並結清天策公司與偉傑投資之間的信托報酬。
此後,偉傑投資向天策公司發出《催告函》,確認雙方就君康人壽公司股權代持等事宜簽訂了《信托持股協議》,但不同意將股權過戶,雙方產生糾紛。
天策公司向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信托持股協議》終止。在一審判決中,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天策公司、偉傑投資之間簽訂的《信托持股協議》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應為合法有效,天策公司為訟爭股權的實際持有人,偉傑投資應當按照協議內容履行,判決偉傑投資將其受托持有的4億股君康人壽公司股份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過戶給天策公司,並配合辦理相關的股份過戶手續。
偉傑投資不服一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然而,最高法在二審判決時認為,無論天策公司、偉傑投資之間是否存在訟爭保險公司股份的委托持有關系,由於雙方簽訂的《信托持股協議》明顯違反了銀保監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關於“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委托他人或者接受他人委托持有保險公司的股權”的規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法應認定為無效。因此,天策公司依據該《信托持股協議》要求將訟爭4億股股份過戶至其名下的訴訟請求依法不能得到支持。
監管與司法統一
針對部分公司存在的虛增資本、違規代持、超比例持股,把保險公司異化為融資平臺等諸多問題,此前,原保監會修訂發布了《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從股東、股權等問題入手,整治市場問題,加強股權監管。
對於曾經投資保險業,存在提供虛假材料或者作不實聲明的行為,《辦法》規定其不得成為保險公司的股東。
在最高人民法院二審審理過程中,福州開發區泰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泰孚公司”)申請以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並表示天策公司、偉傑投資訟爭的4億股君康人壽公司股份中的2億股系其所有,2億股份在2011年被以私刻公章、偽造股份轉讓協議等手段,轉讓至偉傑投資名下,為此特提出參加訴訟活動。
最高法認為,天策公司、偉傑投資之間雖簽訂有《信托持股協議》,但雙方是否存在訟爭4億股君康人壽公司股份的委托持有關系,需依法追加泰孚公司等第三人參加訴訟,進一步查明相關事實後方可作出判定。
但最高法表示,無論天策公司、偉傑投資之間是否存在訟爭保險公司股份的委托持有關系,由於雙方簽訂的《信托持股協議》違反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的禁止性規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法應認定為無效。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此次判決結果的重點是監管與司法的統一。此前,銀保監會針對君康人壽股東存在的違規持股情形已下“清退令”。
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撤銷行政許可決定書》,君康人壽股東福建偉傑投資有限公司在2012年的增資申請中,使用非自有資金出資,屬於以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保監會決定撤銷2012年12月31日作出的對偉傑投資增資君康人壽2億股的許可。並要求其於3個月內,抓緊引入合規股東,確保公司償付能力充足,在引資完成前不得向違規股東退還入股資金。
而對於君康人壽股東天策公司委托他人代持股份,超比例持股的行為,銀保監會認為其違反了《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中“保險公司單個股東(包括關聯方)出資或者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保險公司註冊資本的20%”等規定,不具備成為保險公司股東的誠信條件,銀保監會責令其1年內轉出所持有的君康人壽2億股股份。
北京一位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保險行業實施比較嚴格的監管,不允許股東存在代持行為,主要原因是這涉及到投保人的利益。”
最高法表示,從代持保險公司股權的危害後果來看,允許隱名持有保險公司股權,將使得真正的保險公司投資人遊離於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的監管之外,如此勢必加大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妨害保險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加之由於保險行業涉及眾多不特定被保險人的切身利益,保險公司這種潛在的經營風險在一定情況下還將危及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進而直接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根據民事裁定書,最高法審理表示,案件應發回原審法院重新審理。
港股風雲10載 才俊黃金年代
1 :
GS(14)@2010-12-28 16:03:072010-12-28 HT
港股風雲10載 才俊黃金年代 30出頭天 「幹這行愈來愈好玩!」
2010年將過去,十年光景一晃便過,這些年頭我們嘗過歷史性的經濟起跌,市場大起大落彷彿成為常態;我們也一同戰勝過沙氏及豬流感,感受過生與死、喜與悲。就在這個終結時刻,由一些身邊人的故事,細訴十年的光景,更期盼有更精采的下一個十年。
10年只是很短暫的時間,但香港股市已經歷過多次前所未有的波動,風起雲湧之時,卻造就一批只是30出頭,敢拼敢搏的股壇菁英上位,他們的黃金十年,見證香港市場轉變,由以前金魚缸前炒股的「師奶客」,到了今天兩、三成客戶是內地人,隨時可拿100萬元「人仔」來開戶炒股。10年前選港股容易多,但近年大量的中資股上市,單是要記住公司股票號碼都已頭痛,幹這行挑戰愈來愈多,但卻愈來愈好玩!
香港上市公司數目約1,400間,較10年前大增,雖然香港股市經歷多次起跌及挑戰,但近兩年還是全球集資額最高的市場。
李偉傑:內地客增 百萬元開倉
今年才33歲的敦沛證券助理副總裁李偉傑,不經不覺在行內打拼了12年。在他眼裏,03年的沙氏是香港市場及經濟的分水嶺。以往他的客戶主要是「師奶客」、本地客,但其後有自由行等政策,吸引不少內地人來港投資。03年才入行的敦沛證券營業董事施俊威也有同感,因二人現時的客戶中,約有兩、三成是內地人。
李偉傑說,內地人客戶資金是充裕些,一般會用50萬至 100萬元開倉,但內地客與本地客的投資心態很不同。「有些內地客覺得(股價)一定要升,見到2毫入市,就會預期最少會升到2元,把目標定得很高。」做經紀的,其實也沒有水晶球去預知股價,只能向客戶講明投資風險。施俊威就明白,人家由內地專誠來港開戶,當然會期望高一點,期望獲得優質服務︰賺大錢!
時富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姚浩然,個人較少有自由行客戶,但從內地以投資移民方式來港的客戶,近年就多了2、3成,這批客戶投資銀碼較一般本地客多3、4 成,期望在港找專人協助管理資產。
內地資金湧入的同時,在政策推動下,近年亦有大量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故李偉傑認為,縱使08年金融海嘯,港股自沙氏後進入一個黃金年代,恒指及交易金額均有很大的增長。李偉傑又以近年的新股潮為例,他之前幾乎每一次也叫客戶去抽,「有個客戶07年開戶,當時500元本金(借孖展),但幾乎每隻新股都抽,現在戶口差不多有10萬元!」
姚浩然:按時勢 合適板塊選股
姚浩然入行時是當股票分析員,對着數據及上市公司資料鑽研,但近年開始兼顧客戶投資工作。「10 年、8年前,股票類別也沒這樣多,上市公司數目亦較少,以前金融、地產、工商、公用股等,恒指成分股都幾乎涵蓋了,但現在有石油資源股,各式新公司,類別也多了!」做股票分析,姚坦言無可能記得哪麼多公司資料,故會按時勢選擇合適投資板塊,再從中選擇優質股。
我們看到股評人對着電視公仔箱時股票號碼琅琅上口,但李偉傑笑說,其實現在記股票編號都記到頭痛,「現在做股票行業辛苦了,如近一年有近百隻新股上市,(公司資料)很難記!」
施俊威:造就年輕一輩上位
市場做大了,但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外圍經濟出問題,港股即受累,今日的從業員,以致小股民,要兼顧的資訊太多了。投資港股也要看內地政策,又要了解歐、美市況,姚浩然也笑說︰「以往買了股票可以放入保險箱,因外圍及不明朗因素較少,但現在就沒有以前般舒服!」
金融市場近年波動頻繁,但施俊威相信,在這動盪年代,反而造就年輕一輩上位。展望未來10年仍會是他們這批30出頭的黃金歲月,深信市場愈趨複雜,投資者更需要他們的專業意見。
李偉傑亦認同,打後5年也看好行業前景,但補充一句︰「但或者數年後你訪問我,我可能已在內地工作了!」(系列一)
2 :
GS(14)@2010-12-28 16:03:18「倘沙氏再來 也不轉行」
黃金十年,股壇後起之秀成功上位,但歷次股市起跌也給了他們深刻體會,甚至想轉行,也曾看到客戶投資失利,進退兩難,感到惋惜。
由「紅褲仔」出市員做起的李偉傑說,這十年間最難忘的還是03年沙氏。「當時返公司,長期戴住口罩,回去拍烏蠅……當時市況好靜,人們已不是去想財富問題,因為大家也關心生命安全。」李偉傑已未雨綢繆,除了考了經紀牌,當時也考取了保險代理牌,故一度考慮轉行,幸而沙氏來去匆匆,市況很快回復。經過多年的風浪,李偉傑說,即使股市再來一趟如沙氏般的風暴,他也不會離開行業。
投資謹記止蝕 「有炒未為輸」
剛巧在03年入行的施俊威笑說,「成日也會諗自己有否入錯行,但洗濕了頭,就幹下去!」對他來說,08年金融海嘯對他感受至深,因見到有客戶本身是中小企老闆,因公司定單大減無生意,很想在投資中取回現金周轉,惜股市暴跌,此時售出股票也要蝕大錢,進退兩難。作為經紀其實可以做的不多,「這些時刻,反而是勉勵客戶,是散發人情味的時間。」
李偉傑就說,在歷次升跌中,他的體會是投資必須先要懂得止蝕,因為「有炒未為輸,保住本錢他日還可以再來!」姚浩然也說,他至今仍是看到不少投資者,常抱一種投資觀念,以為PE(市盈率)平就代表吸引,見到股價跌就以為可以博反彈,但忽視股票是否合理估值,結果容易損手離場。
激進創新 師法自然──網絡年代企業創新應變策略思維系列之一
1 :
GS(14)@2011-03-13 17:07:492011-2 HJM
著重穩健發展、循序漸進的中國商業社會,「激進創新」顯然與我們的傳統企業文化格格不入。但今天的網絡經濟年代,是一個不斷激進創新的動盪年代。這股企業創新浪潮已對我們神州大地,乃至於全球企業的營運模式,造成了重大的衝擊。
新年伊始,企業界津津樂道的話題,大概仍離不開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的2010 年風雲人物——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劄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他以二十六歲青春之年, 自2004年創辦Facebook 至今不過六年多,就其公司估值四分之一股權計算( 高盛最近估值為500 億美元),擁有的身家已高達百多億美元;其社交網站今天已聯上了全球用戶五億之多,首創前所未見的資訊交換平台,並營造一無遠弗屆的社交網路,改變了億萬人的生活聯絡方式,甚至影響未來的商貿模式。論財富,劄克伯格已堪傲視國際同儕!論影響,雖未至於獨領風騷,至今誰與爭鋒?
羨慕之餘,或有人說,這是不過是時勢造英雄而已!是嗎?今天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時勢?幹嗎自己就闖不出什麼英雄名堂來?我們當中或有不少縱橫商場幾十年的企業老大,至今還不大適應瞬息萬變的網絡年代,對目前世界企業發展唯北美馬首是瞻的形勢仍大不服氣。但回顧過去十年,當今網絡年代的大趨勢,不正是由創辦微軟、穀歌、亞瑪遜、Facebook 和其他許多善用網絡創新的商貿奇才推動而成的嗎?而時勢的形成不僅在於人才,更在於這些人能否洞悉市場先機、高瞻遠矚、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的勇氣。
激進創新漸成趨勢
過去幾年,我們在資產管理和技術投資之餘,由於專業所需,不但密切留意歐美企業管理思潮的發展,而且對網絡經濟和創新科技的發展特別關注。鑑於這個由不斷創激進創新技術所驅動的網絡經濟,很可能在未來二十年間成為主導全球企業的大趨勢,我們在五年前決定成立一個營商創意小組,專責研究最近十年間企業管理思潮及其在中國的應用,並致力建立一套適用於本地企業的激進創新及迅速商品化範式。為進一步落實這項承諾,2007 年我們加盟由未來學家沃爾夫岡. 魯格爾克(WolfgangGrulke) 所創辦的FutureWorld,在港成立「未來世界」( 中國) ; 2009 年,我們又投資由賴倫斯(Bill Rylance)在2008 美國金融危機後建立的企業顧問集團Watatawa為策略夥伴。此顧問集團的商貿諮詢服務在於為亞州太平洋地區的企業客戶建立緊密的商務夥伴關係,著眼於信任資本,致力為客戶企業的未來發展作多方位的籌策,宗旨與我們標榜的企業原則一致。在2010 年,我們開始在香港和中國籌辦一個為促進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中國基金」。此「基金」將為中國及本地創新技術迅速商品化的融資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今年,我們有意在本地成立一個全球企業及技術創新智庫, 一方面從「師法未來」的觀點思辯網絡年代的社會經濟、企業和創新技術發展;另一方面為「智庫」羅致熟悉中國國情而又能胸懷世界、放眼未來的本地智囊人才。
經過多年對最新歐美企業創新思潮的研討和思辯,最近我們整理出一套企業創新範式,並總結過去兩年北美企業穩度金融危機的一些成功案例,給本地企業借鑑,使之能在動盪不安的網路年代中沉著應變,持續穩健地增長發展。為讓本刊讀者率先分享這套理念,蒙本刊編者賞識,為我們開設一個名為「營商創意」的專欄,為期一年多,每月供稿一篇,期能藉此拋磚引玉,以匡我們蠡測管見之不逮。但在深入探討這套理念之前,有必要在此進一步闡述本文標題所謂「激進創新、師法自然」的一些重要概念,以作日後討論的框架和依歸。
企業創新衝擊神州大地
開宗明義, 從經濟角度看「創新」,其概念大可追溯至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J.Schumpeter) 在1934 年倡議的定義( 《經濟發展》1934年,哈佛大學出版社)。據熊彼特闡釋, 「創新」乃指經濟體系中一些基本價值的根本改變——即從未有之的事物或概念。當人們引進創新系統價值之際,舊經濟體系必將予以讓路。言中之意, 「創新」必然「汰舊」。因此,對現存系統(包括經濟體系中的企業和技術)而言,「創新」具有「創造的破壞力」。而所謂「激進」創新,是指這些創新不是漸進的,而是激進的、跳躍式的、《黑天鵝》(Black Swan)式的1。由於「創新」具有摧枯拉朽的巨大破壞力, 「激進創新」的出現可令一些相關的傳統行業消失於旦夕之間,就如八十年代電腦文書處理軟件的出現淘汰了打字機;九十年代手機取代了傳呼機;如今數碼相機已令傳統菲林和沖曬業瀕臨滅絕,將來在網報刊與電字書的流行,也可能威脅到傳統紙張印刷業的存亡。
在著重穩健發展、循序漸進的中國商業社會, 「激進創新」顯然與我們的傳統企業文化格格不入。但今天的網絡經濟年代,是一個不斷激進創新的動盪年代。目前的大趨勢是,全球企業在萬維網商貿創新的衝擊下正不斷地變更和革新;創新的網絡商貿模式和戰略,消費者新的消費模式和行為趨向,及一些嶄新的商貿營運方式,都足以影響各行各業的未來發展。不言而喻,這股企業創新浪潮已對我們神州大地,乃至於全球企業的營運模式,造成了重大的衝擊。配合資訊科技的商業革新,全球企業正面臨不進則退、汰弱留強的嚴峻考驗。今日我們如仍未能緊貼世界潮流大勢所趨,創新求變,試問如何為我們企業籌謀未來發展?如果我們冀望自己的企業在今後二十年仍能持續增長和繁榮,不能再固步自封了,是時候反思我們的傳統營運方式、企業的未來定位、應採用的商貿模式及策略。
首先,我們或須反思一下, 中國人是不是一個擅長於「激進創新」的民族?過去二、三十年間,我們到底有什麼移時易世的創新理念,或破舊立新的激進技術創新和發明?當七十年代個人電腦起飛、八十年代互聯網應用日廣、九十年代電子商貿開始蓬勃,如今已醞釀成一個嶄新的網絡年代,我們中國人在幹什麼?我們既缺乏「激進創新」的意識和勇氣, 又無「洞悉先機」和「高瞻遠矚」的能力,也看不透「未來」,我們究竟憑什麼認為中國人能在二十世紀再領風騷五十年呢?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不宜妄自菲薄,認定中國人不能創新,本地也無值得投資的創新專案。從八十年代至今,國家不是一直在倡議「科教興國」嗎?至少由國防主導的航太科技,和目前內地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汽車製造業,投資創新高科技而成功例子仍然不勝枚舉。但在香港,高科技投資的成功率確是差強人意。至今, 為人熟悉的成功案例僅有「八達通」和「千里眼」(一家以電子智慧遠距監控技術為本的公司)等寥寥可數幾家。這兩家公司的創新由技術研發到融資上市都是由港人主導,可惜的是,這樣的成功故事在港有如鳳毛麟角。
香港創新科技成功案例寥寥無幾
那麼,這是否意味香港根本缺乏值得投資的高科技創新專案可言?那倒不是。事實上,香港確有不少本地研發的高科技專案,不過鮮為人知而已。根據我們最近對創新科技署(ITC)的小企業研究援助計劃(SERAP)年報的分析,在過去十年間(2000-2010) ,SERAP 曾撥款3.36 億港元資助了316 個高科技專案。就成功通過專家評審而獲的資助的平均比率約20% 推算, 估計在十年間,本地共有1580 專案曾向SEARP 遞交資助申請。換言之,本港每年約有158項創新科技的計劃。對於一個人口剛好超過700 萬的地區而言,這是不俗的表現。對上述年報作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 在獲SERAP 資助的316 個高科技公司當中:
?7 家(2.2%)參與高科技材料的商品化,例如高溫超導體或可用於煞車系統的電流變智能液;
?22 家(7%)從事生物科技產品的開發,例如新穎抗癌治療,或利用不朽人骨髓體細胞作為幹細胞基因表達的載體;
?15 家(4.7% ) 在研發通訊系統, 例如與互聯網IPQoS 引擎的網路交通運輸管理系統或者虛擬媒體的安全門鎖系統;
?44 家(13.9%)參與新穎電子應用產品的開發,例如基於指紋的生物測量學和無接觸智慧卡或OS 智能電話,或行動感覺遠紅外線感測器,和以ASIC 研製的輻射探測器;
? 在從事環境技術(3.8%)研發的12 家,其項目包括以等離子技術制裁的窒內空氣潔淨系統,及低成本高效率的CIGS 薄膜太陽能電池;
?121 家(38.3% ) 在開發嶄新的互聯網應用軟件和內容;
?28 家(8.9% ) 在流動電子商務,例如能通過流動電話安全轉移款項的系統;
?6 家(1.9%)從事光電子技術(photonics)的應用開發,例如感覺處理器纖維;
?18 家(5.7% ) 在半導體例如智能多媒體與人類相互關係控制器;
?43 家(13.6%)從事其他創新應用系統的研發,例如具有識別針織圖案能力的毛線衣紡織連接系統,或在網智能控制無人駕駛汽車。
從上引案例可見,本港的創新科技專案雖非每項絕對創新,但其種類之多、範圍之廣,相信大出本地投資者意料之外。上述科技專案在獲ITC 資助之前, 必須通過SERAP 一個專家評審委員會的審核,而審核水準之嚴格不比其他國家或地區為遜色;且每個評審委員,都是在有關科技有深厚科研背景或在有關工業和技術專案管理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專家。通過這樣的評審而獲資助的316 個專案,應有不少會成為香港科技創新的成功案例吧?總結十年來的成績,如以有關專案的企業上市(IPO)作為成功指標, 十年間獲SERAP資助的316 家專案公司最終成功上市的可惜不足十家!它們大部分仍在商品化和市場化的摸索中。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無法為香港創造更多高新科技企業和創新的成功案例?就我們對本港高新科技創業與投資的認識來說,箇中原因既有創業者個人因素的內因,和有關資金來源、市場形勢與潮流趨勢等外因。內因在The First TenYards 一書中有精闢的分析2,於此不贅了;外因則有如下數端:
一、前期投入資金不足(SERAP 最高資助金額為800萬港元) , 而後續資金不繼(本港投資者大多不願投資於高新科技專案,認為風險太高,回報期太長);二、未能確立一個令投資者信服的營運和收益模式(如何能順利運作和真正能賺錢?);三、創業者對國際的創新的潮流大勢認識不足,未能掌握時世,從而因勢利導;四、對市場的形勢與預測認識不足(市場形勢千變萬化,不容閉門造車!);五、缺乏使創新科技迅速商品化的能力。一項創新科技,幾年之內已有更新的發明取而代之。試問十年內不能上市的專案,還有成功的機會嗎?
創新商品化的六大法則
出於對本地企業創新的關注,和鼓勵更多後起之秀企業家把其創新項目迅速商業化,我們從多年創辦企業上市和科技投資管理所得的經驗,再借鑑近年倡議的激進創新理念和北美一些傑出的成功企業案例,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迅速創新商品化理念。為使這套理念能形象化為企業策劃的指引,我們以「風火雷電雨」五種大自然現象的特性為象徵,把這些象徵化的理念法歸納為切實可行的六項法則:一、順應潮流;二、掌握趨勢;三、只爭朝夕;四、建立信任;五、認定目標;和六、勇於創新。在上述五種自然現象中, 「風」象徵當前世代的潮流和趨勢,「火」乃創新和追求未來業務發展的熱忱和趨向, 「雷」是創新在銷售策略和業務模式的衝擊, 「閃電」象徵我們在創新商品化應持有的速度, 而「雨」本有滋潤萬物和孕育生機的能力,象徵在不斷激進創新的網絡年代,我們可從創新思維的雨露中獲得啟示,不但能迅速適應時代的挑戰,且能透過技術和商貿模式的創新在生物科技、電訊、環境技術和電子商務進行超級融合(super-fusion)項目的開發。
打破「零和思維」
在這套法則之上,我們倡議一套以「超越零和」(beyondzero) 為基本理念的企業創新範式,作為本地企業在成功上市以後的長遠發展原則。所謂「超越零和」,其概念源於「遊戲理論」眾所周知的「零和現象」——在紙牌遊戲中,一方輸,另一方贏,因此總和為零。在股票市場如是,在商場也如是。在傳統生意上,我們大都接受這種思路,就是你輸我贏,很少能做到彼此雙贏的局面。此思路仍然見於今天大多數慣用的營商手段,例如把汙染製造業的製造活動外判至其他國家或地區,或乾脆把汙染的廢料運到其他國家,管它對他們環境是否有嚴重遺害;又或為節省物料成本,以獲致自己企業最大收益,大力榨壓我們的供應商,不理他們是否虧損與死活。這樣的思路,顯然無助於促進商務夥伴間的信任,也不利於在全球網絡中建立國際團隊和營造合作關係。
顯而易見,在今天的網絡年代,我們如欲贏取商務夥伴的信任,建立國際合作團隊,必須打破這個你輸我贏的「零和思維」,改而採用我們「超越零和」的企業範式:在企業員工間促進互信、在社會間贏取公信、在商務夥伴間建立互信、致力營造雙贏的關係。在這套新範式思維的指導下,我們將以靈活的適應能力和誠摯的態度,尋找創造性的合作,並從未來角度探索網絡關係,特別致力於瞭解Y 世代年輕人的訴求與期望。
過去幾年間,我們欣然目睹內地一些高瞻遠矚的企業培訓家,正致力於中國企業創新的再培訓,而其所揭櫫的培訓宗旨,竟和我們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們因而相信:如果中國企業經過創新再培訓而能在今後二十年間採用一套開誠布公、靈活變通和勇於創新的企業範式和業務模式,則在未來世界的經濟舞台上,中國未嘗不可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註1 根據《黑天鵝》一書作者塔立(N. Taleb)的闡釋,乃指一些不大可能發生的事件。《黑天鵝》有三種主要特徵: 它是變化莫測的; 它帶有巨大的衝擊力;而在事後, 人們往往予以一個較不隨意出現和更可預測的解釋。
註2 Po Chung and Saimond Ip (2009): ''The First Ten Yards-The 5Dynamics of Entrepreneurship'',CENGAGE Learning.
周博裕為亨亞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倫敦商學院理學碩士、南澳洲大學博士及香港城市大學之工程博士。周博士於管理從事製造、市場推廣及金融服務之上市公司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並擅長於收購合併事項。現任香港上市公眾公司華普智通系統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美國上市公眾公司CelsionCorporation 董事,以及加拿大上市公眾公司Augyva MiningResources Inc.獨立董事。
李鈞陶為法國里昂大學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生化哲學博士,先後出任《信報》科技版編輯、《信報月刊》總編輯及《信報》專欄作家;曾就職於本港多家生化醫藥上市公司擔任高層管理人員。現居溫哥華,閑來寫作讀書。
60年代足球名將張子岱偷紅酒 稱一時糊塗 罰款 2000元
1 :
GS(14)@2011-04-10 21:14:05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409&sec_id=4104&art_id=15152127【本報訊】叱咤六、七十年代球壇的足球名將張子岱,上月在東涌東薈城一間超級市場偷紅酒及果仁,總值約一千元,被保安員逮住,警員到場搜出他身懷一千元。張子岱昨獨自到荃灣裁判法院應訊,沒有聘請律師,張認罪後親自求情,表示因一時糊塗及貪心犯案,現已真心後悔,盼給予機會,獲法庭輕判罰款 2,000元。記者:陳浩、王麗春
2 :
reference(1610)@2011-04-10 21:19:18可惜可惜
3 :
onesee(1238)@2011-04-10 23:37:42聽講佢非常勁
4 :
onesee(1238)@2011-04-10 23:39:10張子岱(Cheung Chi Doy,1941年6月30日-),乳名「阿香」,是六、七十年代叱吒香港球壇的球星,曾效力英格蘭甲組聯賽球隊黑池,是歷來首位加盟歐洲頂級聯賽的華人球員,亦曾効力過傑志、愉園、星島等香港足球隊。
[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5%AD%90%E5%B2%B1[/url]
5 :
學習者(1436)@2011-04-10 23:50:313樓提及
聽講佢非常勁
他們當紅的年代是用一層樓去打動他們轉會的.晚年潦倒是理財不善呀!
6 :
onesee(1238)@2011-04-10 23:58:045樓提及
3樓提及
聽講佢非常勁
他們當紅的年代是用一層樓去打動他們轉會的.晚年潦倒是理財不善呀!
的確有點悲哀
7 :
龍生(798)@2011-04-11 02:00:23得來太易, 又豈會珍惜呢...
可惜!
8 :
自動波人(1313)@2011-04-11 03:03:18他的兒子竟然是張學潤
9 :
oman(1154)@2011-04-11 04:28:18
10 :
龍生(798)@2011-04-11 13:23:07邊個係張學潤?
11 :
onesee(1238)@2011-04-11 13:30:02
12 :
GS(14)@2011-04-11 20:54:43好怪,個樣...
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 ... 90903bfashion01.txt
蔡東豪:「Sony是80年代的蘋果。」
1 :
GS(14)@2012-03-13 23:02:58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313/65932
「Sony是80年代的蘋果。」
《金融時報》
Sony宣佈委任51歲的平井一夫為CEO,取代英國人Howard Stringer,不過Stringer保留主席職位。
原來接班過程中出現宮庭叛變,一群退休高層反對新任命,向董事局建議委任另一個人,最後董事局接納Stringer的建議。
關於Sony的新聞,我們已不大關心,Sony彷彿代表昨日,而明日是屬於蘋果。不久以前,Sony就是蘋果,還記得Walkman、Trinitron、Handycam這些名字嗎?這些Sony屬下品牌曾紅極一時,代表科技最先鋒。
8年前Stringer上任CEO,Sony市值是蘋果三分之一,今日Sony市值是蘋果二十分之一。
表面上Sony的商業模式多麼合理,有品牌、有硬件、有電影和音樂的軟件,世界走向互相連結的網絡,而Sony擁有一站式服務。然而,紙上怎樣合理,也要由做實事的企管人去執行細節,Sony就是敗在執行上。當年Sony覺得要釜底抽薪,為求變不惜找一個英國人來做CEO,希望徹底改變商業文化。這些年過去,故事不變,變的是CEO起身。
蔡東豪
蔡東豪:「中國基建投資年代已成過去。」
1 :
GS(14)@2012-03-24 15:02:38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323/70815
中國的經濟奇迹是靠鋼鐵和水泥打造出來,人工味甚重,由基建投資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會長久,這點中國政府當然知道,2008年金融海嘯打亂了政府的部署,基建投資年代被迫延長,過去幾年,基建投資的質素特別差,最大得益者不是經濟,而是貪官。
根據瑞信分析,2011年GDP上升每1%,中國需要7000萬噸鋼鐵,這比例在未來10至20年會下降至3000萬噸。政府希望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靠消費,由人民活力帶動的發展模式持久得多,可是按摩和買衫用鋼鐵量比興建機場少,這條數不難計。
瑞信對基建投資前景不是完全悲觀,它認為中國會加速興建公營房屋,因為政府察覺到高樓價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過去,中國建公屋的成績強差人意,因為地方政府不配合,地方政府是高樓價最大得益者之一,欠缺誘因去建公屋來推散樓市,未來一時間,將會是一場精采的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角力。我的理解是,香港之「特區」,不是「地方」。
蔡東豪
元氣堂:豐子愷 純真年代 人間情味
1 :
GS(14)@2012-05-26 19:25:11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20525/16366424
「去年港台拍紀錄片時,我們去了浙江省博物館看《護生畫集》。這作品很重要。豐子愷畫完後,把畫集交予一個和尚,和尚把它帶到新加坡,後來新加坡的和尚又把它捐回國內。」館長回憶,去年到了浙江省博物館,當局仍未答應讓他拍攝,遑論借出作品了。他笑說:「《護生畫集》是釘裝作書的,共有六集,我禁不住問:『這作品這麼好,會否有機會外借呢?』他們回答,這是古書。不能拆書,又怎樣展覽呢?我很是為難。」司徒館長心想,讓我看書,已經不錯,「誰知一邊翻書,一邊甩頁,我一邊在數甩出的頁數,記得約有百四張。我就問當地館長:我只借你甩出來的一百張,可以嗎?結果, Bingo!更神奇的是,甩出來的,都是精品,我想因為是精品,大家揭得比較多吧。」
《護生畫集》因為釘裝成書,從來都沒有展出過,十分珍貴。「早幾年蔡瀾叫我去新加坡看,原來他曾在八十年代初在新加坡讀過整本畫集。」館長:「豐子愷自己說,不論是音樂、畫作或文學,要表達的都是人類的真善美,希望大家要用心眼來看。他的作品,十分純真,充滿童趣。在中國藝壇上,他一直不受重視。他那一代,畫《三毛》的張樂平不認同他是同路人;畫花鳥山水的,又不認同他的藝術價值,於是一直沒有博物館替他辦畫展。豐子愷說,『文章有漫筆,聊天有漫談,我畫的,就叫漫畫』!」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