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5)
位於上環威利麻街的深水埗碼頭,我在這裏留下了不少腳毛,其深水埗的渡輪服務於1979年因碼頭被颱風(荷貝)摧毀而停辦。威利麻街碼頭已於八十年代中拆卸,原址已進行填海工程,並成為西港島走廊
兩位外籍人士於七十年代站在中環樓梯街口留影,留意兩人後面的酒莊,我估計今天香港這種酒莊已然絕跡了, 另外¸那年頭士多林立, 這些 7UP,可口可樂和Sunkist汽水的廣告招牌絕對是童年回憶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1966年的軒尼詩道, 後面可以看到紐約戲院
七十年代的灣仔天樂里與灣仔道交界處六十年代的彌敦道及荔枝角道交界處,前方右邊可以看到大世界戲院
1963年的廣東道,前左可以看到踏着三輪單車送貨的工人,這讓我想起何藩大師那幀經典作品日暮途遠
位於駱克道365-371號的國民戲院, 戲院於1973年被拆, 並重建為國家大廈. 不要少看這家好像沒甚麼人記得的戲院, 它曾是間座位逾千的大戲院. 我很喜歡舊式戲院, 預告片的廣告板層層疊疊的堆在一起,大堂人馬紛雜喧嘩, 這才是戲院的味道六十年代的磅巷. 磅巷,英文名為 Pound Lane,由太平山道可向上通往醫院道,有三百多級樓梯。這條小巷之所以叫「磅」,與量度衡秤重量的磅無關. 話說1841年英軍登陸香港,在水坑口一帶紥營駐守,在附近建成多個用木柵圍起,飼養軍馬、牛、羊等動物,英文叫做Pound。由於磅巷曾是英軍的「Pound」,故這地方建成小巷後即被命名為 Pound Lane,而中文則直譯作磅巷. 另外我對照片中的大牌檔很懷念, 記憶中小時候我便經常為老媽往對面街香園大牌檔買齋啡
1959年位於畢打街末端的卜公碼頭, 左邊大廈上可看到循環日報的招牌. 循環日報是香港第一份華人資本,華人主理的報紙,由王韜於1874年創辦, 至1947年停刊, 1959年曹聚仁,林藹民等復刊,及至1960年正式停刊並改名為正午報
飛機低飛掠過九龍城, 此情此景97年後不再復見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旺角段,右邊可以見到瓊華酒樓,左邊則可以看到百老匯戲院
五十年代的軒尼詩道,左邊可以看到順英單車公司,那時候順英是香港最大的單車車公司
六十年代的中環干諾道中,右邊是中央街市,左邊可以看到舊中環消防總局,現已改建為恒生銀行中行大廈
1972年的上環大填海
1975年從金鐘道向東望向軒尼詩道, 左邊是舊警察宿舍, 現已改建為警察總部
1965年上環剛填海地, 暫闢作停車場, 此處現應為信德中心
一張我非常有感念的西環舊照,照片是從域多利道往東望向卑路乍街,照片的左邊是魚市場和菜市場,再往前望可以見到英豪大酒樓的招牌,右前方可口可樂招牌處很可能是亞洲士多 ,左邊再往前望可以看到金城銀行的招牌,金城銀行在加多近街口處已營業了十多年,直至銀行被中銀收購後才結業,然後,然後再往前看,竟然可以看到西豪大酒樓的招牌!!請原諒這個招牌讓我深深的感到震撼,英豪大酒樓喎,我想都沒有想過竟然可以在舊照中看到它的招牌,看著看著竟有點重遇故友的感觸
六十年代的多男大酒樓
七十年代從高處俯瞰西環,可見到金銀和鐘聲泳棚,泳棚後邊依山而建的是摩星嶺公民村,其右鄰便是西環邨,西環邨下面那幢漆上十字架的建築物是聖公會呂明才小學
這裏是西環魚市場的後門,(前門在加多近街),繁忙時段這裏塞滿了貨車和卸貨的工人,熙來攘往的,然而我對這裏最深的記憶卻不是車來車往的景象,我記得小學時偶爾間老爸的工作沒有那麼忙,他會吩咐夥計借輛貨車,載我們去深水灣游泳,泳畢把我們送回西環,夥計還車,我們便在這裏用水喉沖身,踫巧附近有涼粉檔,便會先吃碗涼粉才回家,所以我對這裏的印象是空盪寧靜的,和照片的景象是兩個樣子
七十年代西營盤常豐里為慶賀福德宮寶誕所建造的花牌,福德宮其實即是土地公,這個土地公的神龕至今仍健在
七十年代從第三街尾段往東望,前面可見水街,上斜後見薄扶林道,再往上望可見位於西邊街口的舊救恩堂, 今日照片中的舊樓已所剩無幾了
1953年的大佛口, 如此色彩斑斕的招牌陣,真看得我目眩神迷
1967年的灣仔海旁, 這裏是告士打道,當年是名副其實的海旁,現在當然離海甚遠了,照片前方是海軍俱樂部 ( China Fleet Club),即今天的美國運通大廈
1965年從皇后大道東和軒尼詩道交界處往西望,右前方是警察宿舍,中間那幢四層高的建築物是金鐘軍營,前方可以看到希爾頓酒店
1962年的灣仔,從灣仔道和軒尼詩道交界處往西望向莊士敦道,右邊看不到的是英京酒家和英京戲院,前一點可以看到今天還健在的馮良記鐘錶行,左前方可以看到龍門大茶樓和雙喜茶樓,當然今天這兩家老牌茶樓都已經結業了
六十年代的皇后大道西,留意當年皇后大道西和皇后大道中都是單線雙程行車的,另外前方可以看到老牌皮鞋中國皮鞋,這家皮鞋店數度搬遷,幾年前應什一在西邊街苦苦經營,但估計終於敵不過高昂的租金,於幾年前結業後邊渺無蹤影了
這裏不是筲箕灣, 而是1962年的銅鑼灣避風塘
1974年的中環統一碼頭
1958年的尖沙咀海防道
1978年一班小朋友在玩得不亦樂乎 ,現址是石硤尾公園足球場
1956年一群兒童在徙置區遊樂場爭玩鞦韆
六十年代的石峽尾徙置區
1959年的荔枝角灣,亦曾是香港商業電台的總部,到1968時因興建了美孚新邨而改名為美孚
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大火災後災民劫後餘生, 蹲坐著不知所措,左邊那條是巴域街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