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沖基金之殤:業績向下 規模向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396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對對沖基金來說,這種矛盾和分離的存在如此明顯,其業績表現差強人意正被資金規模的擴張所掩蓋。

從二十多年前對沖基金初具規模以來,整體業績表現從未如此糟糕,與此相反,其吸收公眾資金的能力卻與日俱增,規模更勝以往。

道富銀行和研究機構Preqin對全球約400為對沖基金經理進行調研後發現,他們最大的憂慮在於提高資產規模,投資表現排在第二位,其後是佣金費率。可見,對沖基金經理就算晚上焦慮地睡不著覺,那也是在操心怎樣提高基金規模而不是管理資金。

這個結果雖然令人訝異,但放在整個行業巨變的背景下就容易理解了。對沖基金的投資人曾是富有的個人投資者,但現在大型機構投資者佔大多數,結果對沖基金開始唯機構馬首是瞻,從長期來看,對沖基金和他們的投資人可能都得不到好處。

如何解釋這種糟糕的業績表現呢?

在某種程度上,對沖基金可以將責任推到這五年低迷的外部環境上,但股市在過去五年表現搶眼,僅僅只是購買一些指數基金並且持有一段時間就是個不錯的投資策略。

作為一個資產類別,對沖基金逐漸成長為風險對沖的角色,在股票形勢不好的時候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道防護屏障。

但目前對沖基金的業績普遍不佳,尤其是宏觀對沖基金以及商品交易顧問CTA型基金。過去的五年中,HFRI宏觀對沖基金指數下滑了15.5%,路透CRB商品指數下滑了12.3%,而同期衡量全球股票市場行情的MSCI全球指數則提高了57.2%。

有一些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宏觀對沖基金表現差:

首先,這些基金公司確實在08年金融危機期間賺過錢,而當外部環境變化之後通過同樣的策略保持盈利變得更加不易。

其次,在過去五年間,政治因素在經濟預測中的重要性讓大型機構的投資決策變得難以想像的困難。

最後,英國投資機構的一位顧問指出,隨著最新的政策發展,在"Risk on/risk off"市場的主宰下,所有的證券和資產都同漲同跌,風險資產的波動具有極高的關聯性,對沖基金曾賴以生存的宏觀模型變得不再可靠。

而養老基金則希望波動性更小,股票的相關性更弱(這正是對沖基金所提供的),儘管如此會犧牲投資的絕對收益率。

但問題不僅僅是這些,看看那些股票型的對沖基金,他們在過去五年表現平平,他們通過賣空操作在股價下跌時賺錢的能力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而股票間相關性的提高使得股票的挑選更難。如此可見,基金經理們的選股能力並未給投資帶來任何價值。

儘管如此基金經理們從未停止累加資產。截止今年二季度末,對沖基金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著2.41萬億美元的資產,相較於第一季度增加了400億美元,據HFR數據,對沖基金在今年上半年一共吸引了298億美元的資金流入,接近去年全年的344億美元。

對沖基金是如何做到在業績欠佳的情況下還能吸引如此多的投資呢?

不少趨勢都反映出沖基金行業正在緩慢的完成制度化(institutionalisation),一方面是規模的擴大。芝加哥一家對沖基金研究機構的Ken Heinz表示,來自大型機構的新興資本中,有近一半流入對沖基金,這些機構的資金池如此巨大,以至於分配給對沖基金的比例上升一點點也能讓這個行業的資產規模快速膨脹。

另一方面在於管理方式上的完善。對沖基金業在積極改變自己以滿足新客戶的需求,他們變得更加透明,製做更精良的材料讓養老基金的經理們能夠更好的展示給委託人,同時他們也準備調整費率機制。

在制度化的進程中,對沖基金行業依然有令人不解的地方,如同今天的蘋果、谷歌以及Facebook一樣,他們不再是一群年輕人靠著激情打拚的創業公司,對沖基金行業也在慢慢成熟,只不過他們欠佳的業績表示是否與制度化有關?他們現在的規模已經過了超速增長期了嗎?這些都是養老基金和家庭辦公室對對沖基金進行投資前應該問的問題。

原文作者John Authers,文章刊載於英國金融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91

頂級對沖基金Brevan Howard遭到新興市場重創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503

路透消息,資產規模達到400億美元的全球知名對沖基金霍華德資產管理公司(Brevan Howard Capital Management LLP)公佈最新業績,旗下旗艦基金表現不佳,新興市場投資組合遭遇重創。

消息靈通人士提到,截止10月4日,規模約為280億美元的旗艦基金今年以來的表現實質上並未改變,其宏觀策略投資組合在6月底收益率曾提高到3.8%,此後便一路下滑。

總部位於歐洲的Brevan Howard在全球均設有辦公室,包括紐約,但該基金並未在美債過山車式的拋售中倖免。

與其他在利率和債券價格變化上下重注的對沖基金一樣,Brevan Howard的投資組合在過去幾個月深受美聯儲削減QE消息所帶來的恐慌情緒的打擊。

但Brevan Howard宏觀基金的平淡表現與宏觀基金整體2%的跌幅相比還算好的,但卻落後於所有對沖基金平均5.6%的收益率(截止9月30日)。

該支基金在2003年以來的每年裡從未錄得過損失,Preqin的調研發現Brevan Howard的受歡迎程度在全美機構投資者中排名11位。

此外,Brevan Howard也深受8月新興市場股市債市拋售狂潮的影響,路透調查數據顯示,截止10月4日,該公司專注於新興市場的規模為28億美元的基金已錄得12%的跌幅,這支由38歲的Geraldine Sundstrom管理的基金比絕大多數新興市場對沖基金的表現都要差。HFR數據顯示,新興市場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在今年提高了2.07%。

現在尚不清楚為什麼Sundstrom管理的基金表現不及同行,從以往的表現來看,其業績一年高一年低的趨勢非常明顯,例如去年該基金收益率漲幅為14%,但前年卻下跌了6%。

知情人士提到,Brevan Howard聯合創始人之一Alan Howard曾在2011年該基金虧損之後,給Sundstrom的投資組合分配了更多的資金,以表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29

對沖基金大鱷Druckenmiller:奧巴馬的福利政策欺騙美國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721

雖然很明顯,在剛過去的關於債務上限和政府關門的政治鬧劇中,民主黨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輕鬆地打敗了堅持要求削減福利支出的共和黨,特別是民意幾乎一邊倒地傾向於奧巴馬一方。但對沖基金大鱷Druckenmiller在接受WSJ採訪時卻毫無顧忌地批評了奧巴馬的福利政策,他表示,奧巴馬的福利政策是用謊言矇騙他的支持者,最終會令美國財政入不敷出。以下是採訪內容摘要:

 

關於偷竊下一代的財富:

雖然很多老年人認為,他們現在只是在提取他們過去被迫向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險繳納費用而形成的「儲蓄」,但實際上,他們提取的要多多了,特別是相對於未來幾代人。這是因為,政治家已經投票同意給予老年人歷史上最為慷慨的福利。結果,現在65歲以上的美國人平均將獲得32.74萬美元的淨終身福利的同時,現在出生的美國人將承受42.06萬美元的淨終身損失,因為他們將不得不努力幹活,支付美國老年人留下的賬單。

「Oh,所以你工作的40年裡只支付了18.5%的收入,而現在你希望下一代工人支付30%的收入來支持對你們的餽贈?」他補充道,如果18.5%是「這麼不道德的,為什麼你不歸還過去40年獲得的不義之財呢?」

 

奧巴馬的支持者仍蒙在鼓裡...:

奧巴馬總統實施政策的最大諷刺之一是,這對組成其政治聯盟核心的年輕人來說,一直都是場災難。高失業率伴隨著債務水平的飆升——年輕人找到工作的時候,他們將不得不給這些債務提供支持。

那麼,年輕人最終是否會認識到,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對他們來說是一場災難?「不,我認為不會。」

 

關於福利政策:

...對於那些認為福利問題最終可能通過上調薪酬稅解決的人。他表示:「Oh,我知道。所以我現在開始繳納12%的薪酬稅,直到我65歲,那時候就不用交了。但下一代將在2033年開始支付17%的薪酬稅——而不是我們現在支付15%的薪酬稅,或降低稍微降低我們的福利水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等待——這樣我們就能把更多的負擔轉移到未來而不是現在?」

 

很多人認為,未來財政狀況會好轉的..

他還否定了「蟒蛇吃老鼠理論」,該理論認為,財政災難將只是暫時的,當嬰兒潮一代通過了福利的管道,那麼福利成本將變得可能承受。但他表示,在此之前,「你的賬面上就已經累積了太多的債務,覆水難收了。」

對納稅人來說不幸的是,「在老鼠通過蟒蛇身體的時候,債務將不斷累積」,這樣到了本世紀40年代,債務的本身和債務帶來的龐大利率支出將成為為比福利支出更大的問題。

 

不老實的奧巴馬:

「我不認為把福利問題與債務上限綁定在一起是愚蠢的,因為這是一個嚴重的長期問題。不管他怎麼會所,本屆總統已經一次又一次證明了,只有用槍指著他的頭他才會真心進行談判。...

Druckenmiller的音聲不斷放大,還用拳頭拍打桌子。「奧巴馬總統請你告訴我,你什麼時候在沒有被槍指著頭的時候啟動過財政問題的談判。」

 

關於修改稅法:

Druckenmiller希望現在就上調資本收益稅和股息所得稅,把這兩個稅率都上調至普通收入的稅率。他表示,現在的稅法代表了「另一種跨代的財富轉移,因為60歲的美國人比30歲的美國人富有5倍。」

65歲的美國人「比適齡工作的人口富有多了。所以那些在外面工作的人——管道工、股票經紀人、管他幹什麼的,都必須支付40%的稅率,而那些不需要再工作的靠剪息票為生的富人只要支付20%的稅率。」

那麼,毀滅性地把企業所得稅加倍呢?Druckenmiller的方案是上調投資者的稅率,同時把企業所得稅下調到零。

他解釋道:「誰擁有這些企業?股東。但在企業中誰作出決策?是運營企業的人。所以,如果你以普通收入的稅率對股東徵稅,但不徵收經濟行動者的稅,那麼你實際上是刺激了經濟行動人增加招聘,並進行更多的資本支出。其實,並不是那些靠剪息票為生的富人在做決策,而是那些在運營層面的人。」

另外一個好處的,取消企業所得稅將能消滅無處不在的裙帶資本主義和企業福利主義。「遊說團體和特殊利益集團是怎麼在華盛頓開展工作的?通過稅法。在波多黎各或愛爾蘭(這些企業所得稅很低的地區),根本不存在這麼多這些組織團體和隱形的政治獻金。如果你把企業所得稅下調到零,這些東西都會消失。但基於社會公平的原則,你必須對股東收稅。所以你取消了雙重稅收。我認為,這可能非常非常有利於經濟增長,並可能成為長期解決債務問題的重要一環。沒有經濟增長,你不可能解決債務問題。」

 

共和黨的堅持是正確的:

共和黨應該要求福利政策改革,來換取他們對今冬或明年春天對上調債務上限的支持。Druckenmiller表示:「對共和黨來說,我認為一個更為有效的策略是,通過福利調查發現一些明顯問題,並把這些情況給美國人民看,而不是直接爭論債務上限問題。」

如果奧巴馬拒絕這個方案,「那麼我們就知道他在福利改革上的立場了。」基於這個原因,Druckenmiller把福利調查看作是「真正完美的開端——但這應該只是個開端,去證明誰在說真話誰在撒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76

對沖基金大佬David Einhorn:美聯儲在幹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953

對沖基金大佬David Einhorn在三季度致投資者信中抨擊美聯儲的政策。

Einhorn寫道:

媒體和市場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美聯儲是否收縮QE上。在八月份,舊金山聯儲發佈了一篇研究報告估計6000億美元的QE2在2010年末增加了0.13%的真實GDP(規模大約200億美元),而且這種效應在此後兩年中在消退。考慮到這一情況,美聯儲每月購買850億美元還是750億美元的債券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們仍然堅持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在傷害經濟復甦。但即便QE有一些短期收益,貨幣政策當局仍然應該關注其長期損害,這可能才是更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 QE需對美國日益嚴峻的貧富差距承擔多大責任,這又會帶來多少風險?
- 美聯儲成為巴菲特口中「歷史上最大的對沖基金」後將面臨多大的系統性風險?
- 美聯儲擴大的資產負債表以及遲遲未能開始「正常化」其貨幣政策將多大程度影響美聯儲應對下一次經濟衰退或危機的能力?

沒人知道美聯儲在想什麼。在花了幾個月讓市場接受了QE將減少後,美聯儲突然認為現在收縮QE還太早。儘管經濟進展並未有明顯變化,美聯儲仍然不願哪怕收縮一點點QE。我們決定明天為經濟出一份力,為整個辦公室購買甜甜圈來提供力所能及的刺激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68

主要持股+新增對沖策略 502的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ee43000101n8s2.html
突然想到一個策略,叫主要持股+新增對沖策略,不過不知道長期有沒有效,最近幾個交易日據我的目測是可以有所收益的。這個策略是這樣的,例如我主要持有興業銀行而且長年持有不動,當興業銀行在交易日當天開盤漲幅高於指數開盤漲幅,那麼就可以融資買入部分興業行業,再賣空相應頭寸的股指期貨。如果指數繼續上漲,興業銀行很大概率會漲得更多形成一個差價收益,如果指數下跌,由於當天興業銀行的強勢,跌幅又比指數少,股指那邊也會賺錢。在當天的收盤時候賣出我原來一直持有的興業銀行,把錢還給券商(不用付當天的利息費用),同時期貨平倉,最後仍然還是持有同樣數量的興業銀行。當然如果興業銀行當天開盤弱於指數,就賣興業銀行,買股指期貨。如果說市場准許做T+0交易,那麼就可以不用主要持股了,直接每天如此對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75

對沖基金豪賭美國市鎮債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210

當其他投資者害怕美國地方財政危機紛紛逃離之際,對沖基金業正大舉押注市政債,他們試圖用激進策略在這個規模達3.7萬億美元的市場中尋找回報。

對沖基金採取的策略,包括以高利率為條件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資,低價買入大筆折價債券,並利用波動性獲利。

今年7月美國底特律市申請破產,成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破產案之一。違約風險升高大幅壓低了市政債價格,吸引了對沖基金入場,他們下注一旦市場反彈能從中獲取巨大利益。

分析師稱,目前對沖基金業持有折價市政債規模已經達到數十億美元,而在5年之前他們的投資幾乎為零。

但對沖基金湧入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在投資者紛紛退出之際,對沖基金提供了市政債市場亟需的流動性。而作為條件,對沖基金通常希望獲得更高的利息,要求官員提供更多的財務信息。此外,對沖基金不會羞於要求政府改善信息披露,並施行更嚴格的財政紀律。

對沖基金的投資範圍,覆蓋高折價的波多黎各債券,一直到擁有高評級的斯坦福大學債券。

WSJ援引消息人士稱,在申請破產的阿拉巴馬州傑斐遜縣,一些對沖基金9億美元買下的」下水道債「,收益率高達33%。

上個月,波多黎各政府開發銀行主辦的一個投資者電話會議,吸引了1200名投資者參加。這個規模對於市政債招標會而言非比尋常。在通話過程中,對沖基金經理爭相詢問了當地政府有關養老金,能源政策和稅收問題。

除了各州各市發放的債務外,對沖基金對大學、基金會等其他機構發行的債務也感興趣。

WSJ消息稱,今年秋天Scoggin Capital Management買入的斯坦福大學的債券,回報率已經接近3%。

由於本身持有大量債券,使得對沖基金成為了近期美國市政債重組的積極推動者。

比如在申請破產的傑斐遜縣,當地必須通過發新債還舊債。對沖基金Brigade Capital Management和Claren Road正協助當地政府重組債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16

要想獲得好業績,對沖基金經理也需要「教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440

對沖基金行業和體育界一樣,結果決定一切。在經過幾年的疲軟表現後,對沖基金也開始聘請「教練」。交易教練」能夠幫助對沖基金經理們意識到那些系統性、週期性和可預見的錯誤。

為了迎合這種需求,一個全新的行業就此誕生:統計人員追蹤對沖經濟表現的數據;心理醫生擔任「教練」,通過使對沖基金經理們意識到個人習慣和偏見來幫助他們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這樣做的邏輯很簡單:如果運動員能夠請教練幫助自己,那麼對沖基金經理們們為何不可呢

決策行為學越來越流行,華爾街也逐漸承認「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能夠使他們在商業和金融領域做出更好的決策

GLG Partners的基金經理Simon Savage稱,身處金融領域,他們總會沉醉於分析結果。但是,像棒球等運動,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種邏輯也適用於投資領域。

Essentia Analytics的Clare Flynn Levy稱:「我們通常用結果來衡量技術實力。但是,結果不僅反映了技術,還反映了運氣。」如果你連技術和運氣之間的差別都分不清,那麼你就不能告訴人們如何做得更好。

「交易教練」的關注點與運動員的教練一樣,即休息、耐心、精神狀況、直覺和個人障礙。「交易教練」Denise Shull稱:我們的包袱影響我們的表現。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的包袱,那麼你就能夠做出改變。」

個人習慣對決策會產生影響。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遭遇50多種行為偏差(behavioral biases)的影響。毫無意外,對沖基金經理們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比如,Inalytics的首席執行官Rick Di Mascio稱,對沖基金經理們最常見的錯誤就是畏懼損失,這使他們過早的賣掉一支股票或其它資產。這種行為偏差每年給對沖基金帶來的損失相當於整體績效的1/3(與最高價賣出的情況相比)。

經過指導的對沖基金稱,「交易教練」能夠幫助基金經理們減少可預見性的錯誤,但是卻不能制止他們提早賣出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85

對沖基金巨頭鮑爾森2014年展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733

週三,在投資者年度報告會上,鮑爾森對債券市場、併購和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展望。

據知情人士向WSJ表示,今年鮑爾森旗下的各支基金,除黃金基金外,收益均在15%~45%之間。鮑爾森的對沖基金最高峰時掌管360億美元的資產,當前掌管190億美元的資產。

2013年,對沖基金的收益大多不能超越股指:截至10月末,標普500年初至今的回報率超過23%,同期對沖基金的平均回報率僅為7.14%。

2007年,鮑爾森通過做空美國房市名聲鵲起。此後,他一部分高調的交易損失慘重,包括:過早拋售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等銀行股,持有大量黃金礦業股票,重倉嘉漢林業股票後遭渾水等空頭持續狙擊。如今,鮑爾森的黃金基金依然巨虧。

今年,鮑爾森旗下表現最好的基金是復甦基金(Recovery Fund),截至10月末,年初至今回報率為45%,其中表現最佳的包括:連鎖酒店Extended Stay America,按揭保險公司Radian,按揭保險公司MGIC Investment,希臘銀行。

2014年,鮑爾森認為,併購(M&A)概念會有大行情。他認為石油、電信、醫療衛生、有線電視等行業會有很多併購發生。石油板塊上,他認為Kodiak Oil & Gas和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都是很好的收購對象。

儘管2013年的併購較少,10月末,鮑爾森無槓桿的併購基金年初至今回報率為14%,同期有槓桿的併購基金回報率為28%。今年,鮑爾森在Verizon對Vodafone美國業務的併購案上獲利不菲。他認為Vodafone英國業務還可能成為併購對象,如果成功,他將獲利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55

凱雷大舉收購對沖基金公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245

David Rubenstein是凱雷的創始人及聯席CEO,他正引導公司致力於向投資者提供更多定製服務。

據《紐約時報》報導  ,凱雷集團於週二表示將收購一家獨立的對沖基金企業——多元化全球資產管理公司(Diversified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此舉使凱雷的業務擴展至槓桿收購(核心業務)之外的領域。 根據公司和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協議顯示,凱雷將預付3千萬美元,另外7千萬美元將根據經營狀況於未來七年內付清。         

週二發佈的聲明稱,多元化全球資產管理公司處理著高達67億美元資產,同時將成為凱雷處理對沖基金業務的新平台。 

該項交易將於2014年2月完成  

在凱雷宣佈收購的第二天,它已經在美國籌集到了針對槓槓收購業務的130億美元基金。該公司仍然在向傳統私募股權之外的領域進軍。

在DealBook最近的投資大會上,Rubenstein表示,目前15%的員工位於中國,同時公司正在嘗試新型的商業模式。  

在所有已上市的私募股權公司當中,凱雷發展態勢迅猛,通過收購措施將其他資金管理公司的資產併入。本月,凱雷收購了一家全球房地產投資公司Metropolitan Real Estate。在2011年,凱雷還收購了一家位於阿姆斯特丹私募股權公司AlpInvest Partner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26

電腦不如人腦?量化對沖基金難翻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316

由一群程序員主導的量化對沖基金自2009年來已經連續5年虧損,今年更是創所有所有對沖基金策略中最差表現,若短期內其表現沒有根本性的好轉,很多量化對沖基金可能在今年底就不得不關門大吉。

「趨勢追蹤型」量化對沖基金使用電腦程序自動追蹤市場動向並預測下一步走勢。開發人員會經常使用「交叉水平」、「動能速度」、「突破點」等專業詞彙。通俗一點理解就是,市場經常會出現週期為幾天或幾週的單邊趨勢,只要抓住其中一段,直到反轉前這些趨勢都是有投資價值的。理論上不管市場是上漲下跌,也不管你投資的是哪個品種,這種趨勢追蹤法看上去都有利可圖。

量化对冲基金算法

量化對沖基金在2008年取得了矚目的戰績之後,在2009至2010年間受到投資者追捧,規模迅速由910億美元擴張至2150億美元,當時Winton Capital、 Man Group的AHL基金,、Cantab、 BlueCrest等等都成為了資金熱捧的對象。

可現如今,情勢徹底反轉,投資者信心缺失,這些基金面臨資金流出的窘境。

設計者堅稱量化基金失敗的原因不是投資模型,而是市場。因為近幾年的市場變化嚴重受到各國政府及央行的影響,有時官員的一句話就足以改變市場的走勢,這與歷史上的模式是不同的,即使是設計最複雜的超級計算機也無法計算出美聯儲主席的腦袋中想的是什麼。

更糟糕的是,政府及央行的干預行動會造成股票、債券、商品的聯動走勢。比如今年五月份的時候,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暗示了聯儲可能近期縮減量化寬鬆規模,話音剛落,美國國債便隨股市一同大跌,一路追蹤股票和債券漲勢量化基金的收益瞬間崩盤。

AHL基金的負責人Sandy Rattray表示,自2009年以來依靠傳統策略的量化基金表現確實算不上好,但是也算不上很差。他指出,很多選股程序控制的量化基金在這幾年裡一直賺錢。過低的利率使安全資產變得回報甚微,這也讓量化對沖基金手握的抵押品無助於業績。

雖然趨勢追蹤策略在近年來的市場裡表現低迷,但是誰也說不準它在以後會不會再次發揮作用。基金經理們稱這些模型的虧損是暫時的,利潤終究會回來,只要市場恢復到由投資者的買賣決定走勢,而不是被政客左右的情況。

(趨勢追蹤型基金近年來表現)

如今很多的趨勢追蹤策略模型已經能夠在網上買到,這些交易模型的氾濫也會使相應策略逐漸失效。

使用量化策略的Winton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近期開始投資股市,成為少數幾個今年盈利的量化對沖基金之一。AHL基金則寄希望於一些不那麼「擁擠」的市場,繼續投資一些常人難以理解的資產,比如德國的能源或鐵礦石期貨市場。如今放眼全球,很難找到一個不受政策影響、只有交易來決定的走勢的完美市場。也許某一天趨勢追蹤型基金們會東山再起,但是就目前形勢來看,要走的路還很長。

量化对冲基金算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