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魏武揮:我為什麼反對自媒體有商業模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236.html

我大概算是一直唱衰自媒體商業前景的人了(自媒體本身,談不上衰不衰的),多個月前,許維在微信上和我交流這個事,他意思是新出來的東西還是要正面鼓勵為主,我哼哼哈哈地敷衍了幾句,心裡想的是:憑啥新出來的玩意兒就要正面鼓勵?再說,我的確不看好那玩意兒嘛!

不看好自媒體商業前景的原因大致有兩條。其一是我幹過這事,知道這事有多麼不靠譜。當然,時代有變化,老用過去的眼光看新問題,是要掉溝裡的。這我承認。但有些本質的東西,我也認為,不會變。比如持續寫好東西這事,不會因為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頻繁切換,就會大幅改觀。自媒體公號不知道多少個,IT 圈子裡,入得了我眼的文章自然頗有一些,但目前入得了我眼的持續在那裡更新的每篇我都舉著不錯的就兩個,其它的,嘿嘿,哈哈,霍霍,呵呵。

上面這條是能放出來互相切磋討論的東西,下面這條,屬於個人價值觀。我一向很少寫個人價值觀的東西,故而這篇文章,屬於博文,不是專欄。自娛自樂的東西,誰看了愛轉這是他的事,與我無關。

羅胖子說(嗯,不是弄錘子那個),要求包養。我極其厭惡這種說法——嗯,就是厭惡。在人即媒體,魅力人格體諸如此類的說法上,我非常同意,可以說不謀而合。因為我也一向鼓吹媒介需要騰出一個空間給寫字的人去樹立個人形象。但我萬萬不能同意的是,寫字的人,要被包養。

這上面,我還是有些書呆子氣的,你說我迂腐也好,說我高傲也好,隨便。我就是不能接受碼字的,被商業力量包養。

我其實寫過軟文這檔子事。在我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寫過兩篇(也有可能是三篇)軟文。寫的時候痛苦萬分,真是沒話找話說。前年有一位關係極好的朋友想讓我寫篇東西,我答應是答應了,但一來這位朋友所在公司的產品我從來用不著,二來該公司搞的營銷動作實在是沒啥新意好寫。蹉跎了幾日,最終也就不了了之。

我意識到,寫軟文違背了我個人一條寫作原則:寫出來的字我自己每個都信。後來有一家很熟的公關公司找我寫它客戶的軟文,我說先給我看看什麼事兒。那個客戶的事兒我覺得很值得一寫,我個人完全站在那個客戶立場上(也就是很同意它),於是前後寫了兩篇。收的費用是:媒體專欄價,是媒體支付我的,不是客戶支付我的。

我不是一個不和PR打交道的人,我也需要信息,他們能給我。有些公司的PR我相處得也很愉快。但我不寫軟文。也許這個客戶的事,是我可以寫的,能符合我的寫作原則,但是我依然不寫。因為它會形成更深一步的結果:你不再是人格獨立的人。

南方有一家報紙,曾寫過一篇很長的關於李彥宏的文章。其中提到一個細節:在看了手下遞送上來的名博keso的一篇博文後,李彥宏說了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個細節後來被百度PR公司說成是謠言。謠言不謠言不知道,但IT公司真正掌握權力的人,看不起寫字的,我行走江湖多年,豈能不知!

看得起看不起無所謂,人也有看不起的理由,到底你就是嘴巴上說說快活,你幹一個我看看?但是,如果你一旦被它收買,它會反過來從心底鄙視你。看不起我可以,但我不會接受被你鄙視,至少我不會給你鄙視我的理由。骨頭雖然不是那麼重,但也不至於輕薄如紙。

寫字的人,可稱呼為「文人」。文人不是靠賺幾兩銀子說話的,也未必一定要流傳後世什麼了不得的作品。但文人風骨,總是要有那麼幾分的。

是個人總有價格,這我承認。哪個IT公司給我一百萬讓我寫篇一千字小軟文,估計我也就應承了。不過,注意這個不過,這種事不可能發生的。十萬也沒這個可能。一萬?不好意思,我看不上。人的底線用「如果」去測試沒意義。如果蒼老師現在跑到我邊上寬衣解帶,我當然不是柳下惠。但沒有這個如果。

真正的個人操弄的自媒體一旦有商業模式,一定是被收買的命,最終淪為某股勢力的筆桿子型打手。因為收買自媒體價格很低廉。打通一個媒體的環節有好幾個(環節上的人還有可能更換),但打通一個自媒體的環節可能就一個。自媒體就是自己說了算,自律變得極為重要。

文人被政府包養,將被很多人鄙視。文人被商人包養,反倒在那裡津津樂道?對不起,妓女總是妓女,雖然服侍高富帥可以改名叫「外圍」,但依然不脫妓女本色。

好吧,寫字看來賣字賣不出什麼錢,求包養又被你說成妓女,那咋辦?還寫不寫了?好了,現在我要亮劍了,要說一句大多數人不愛聽的話了:為錢,別來寫字,這本來就不是屌絲的遊戲。

自有博客起,我就從來不承認自己是草根。老子花了那麼多年,讀了那麼多書,好歹有車有房,草根?那不是糟蹋父母師長的培養,糟蹋自己多年的努力?我絕對不會自承草根,也從來不認為自己屌絲,我屌倒是真的。

曾有一位美國某大學的終身教授和我說過,搞學術就是有錢有閒的人玩的,沒錢的人,只好蠅營狗苟去搞課題,弄點錢來花花。為了錢,能搞出什麼課題來,瞎扯淡。我深以為然。同樣的道理,你有空有心得,就碼兩字,權當自我總結,順大便普度眾生。沒那個功夫,摻和這個事幹球?

文人有文人的玩法,甘於清貧亦可參加,反正這就不是求榮華富貴的買賣。有人說曹雪芹如果有點錢,大概就可以寫完120回了,也是他應得的回報。不過,曹雪芹真有點錢,他還能寫出《紅樓夢》麼?

文人自有文人的清高,你可以看不起他,只會說不會幹,但你不能鄙視他。因為合格的文人,比大多數蠅營狗苟這個商業社會上的人,至少沒有出賣靈魂,至少不用每天苦哈哈地寫著狗屁不通自己都犯噁心的報告。

當尊嚴都沒有的時候,文人還剩下什麼?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都是輕的,弄臣都不算(人至少還是個有權力的臣),自甘奴隸自甘下賤,賺了一點錢,又如何?御用文人求不上,商用文人麼?

文人可以很屌,他娘的絕非屌絲。

—— update幾句 ——

羅振宇同學後來在微博上和我交流過幾句,他認為我此文有人身攻擊之嫌,我倒真沒這個意思。批一個人說的話,和批一個人是截然不同的。

羅同學關於「求包養」這個說法,有一套比較複雜的解釋。我知道他並不是說有個公司出價他多少多少,就把他那個視頻節目給「包」了,盡說公司好話,說競品壞話。羅輯思維有羅輯思維的運作模式。不過,問題在於,人們一般不會看你的解釋,而是直接用這三個字。

寫此文的動因在於我參加過幾次所謂自媒體的討論會,會上有些觀點有濃濃的「求包養」意味——不是羅同學的解釋,而是很直接了當的,嗯,婊子+打手型模式。聽了好幾個人這麼說,實在按捺不住,這世道,再怎麼下賤,怎麼能下賤如斯?

還有玩成功學的,同樣位列本人鄙視之列。

至於此文究竟會得罪誰,這看讀者們的意思。我這位作者倒是覺得,恐怕得罪了一大幫同行:為錢搞課題,嘲笑他們沒錢搞什麼學術。不知道多少同行背後要罵我來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51

自媒體要把握的三種平衡關係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132

不知道「自媒體」這個詞是誰發明的,但現在大家儼然把微信公眾平台視為自媒體的最佳甚至唯一平台。自媒體的火爆,坊間看客所持意見各有不同,有人說這會是一場持久的革命,有人則發出「你全家都是自媒體」的戲謔之詞。任何事物都不是非左即右的,我想聊下利用微信公眾平台做自媒體,需要把握的三種平衡關係。

一、內容品質與發送頻率的關係。

這是個舊話題,但值得老生常談。做自媒體必須有一顆敬畏之心。要為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個字負責。許多自媒體人在談論甚至嘲諷傳統媒體的沒落,可明日黃花也是有可借鑑之處的。譬如對消息源的求證。

沒錯,微信公眾平台推送評述或觀點性文章,如果邏輯成立,即使角度有些怪異,文本有點粗糙,也不會受到什麼批評,本就是一家之言嘛。但我確實看到過個別文章,消息來源不明,捕風捉影,引用的一些材料也沒有經過考證,就娓娓道來。要知道我們都像尼爾·弗格森一樣在寫《未曾發生的歷史》,除非自我安慰說就當作了次蹩腳的預言家。

質量穩定,口碑不賴之後,推送頻率成為要考慮的一項事宜。想做成品牌,就要愛惜自己的羽毛,寧缺勿濫。如果覺得力不從心,千萬不要硬撐著每天都寫,或者東拼西湊、濫竽充數。不要給自己戴上道義枷鎖,說什麼「要對粉絲/訂戶負責」什麼的,現代人患的是信息焦慮症,大家追隨的是好的內容,而不是偶像。

其實做任何事都要首先考慮質與量的關係。九年前我在學校讀研,剛開始寫經濟評論時一天一篇,因為那時是無名小卒,所以一稿多投,不到一年,最多的時候一篇文章先後發表在了近二十家媒體,那個開心。可又堅持了幾個月,果斷決定轉變策略。因為意識到自己雖是財經專業,但以後八成會做媒體。那麼重要的不是稿費,是成長,是口碑,遂轉而只為三五家影響力大點的媒體寫專欄,收穫更豐,至今慶幸。

 

二、個體與聯盟的關係。

這裡所說的聯盟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思。第一,自媒體是一人主政,還是團隊合作;第二,自媒體是完全獨立,還是與一些機構或企業達成了某方面的共識;第三,不同自媒體之間的聯盟。

對於第一點,我個人不主張「一個人的媒體」的形式。因為容易閉門造車容易孤芳自賞,同時也不讚成超過三個人的自媒體。兩個人,或一個半,最好。兩個人的,如曾航+莊明浩,前者媒體人出身,後者為創製人士,這樣的組合甚好;而所謂「一個半」,就是再找一個視野開闊的助理——不是複製粘貼式打雜的,而是「內容特助」。譬如在你想談一個話題時,他能和你碰撞,至少把業界其它觀點整理呈現、點評。說白了仍是儘可能增加自媒體客觀的屬性,減少過強的個人情緒。如果做自媒體的本身就是媒體人,則更要注意這一點,我們不能成為自己反對的那種人。

與機構或企業合作的方式我認為不妥,或者說,多交流或鬆散型合作無妨,但緊密捆綁無益。譬如我這些年在南方週末一直是做財富人物報導,五年前的第一本書是與胡潤合作的。現在是否可以與胡潤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做一個「財富自媒體」。我認為不合適,也不會這樣做。自媒體的之所以被稱為自媒體,是因為他打破了一切的話題霸權,形成了一個群島社會,每個人都是島主。同樣,不同自媒體間的「聯盟」也要慎重。現在的聯盟形態多是互相推介公眾號,比較簡單。但即使如此,也是在互相背書。

 

三、情懷與市場的關係。

做自媒體的同學大都是有情懷,也是聰明的人。可情懷和聰明有時會產生衝突。譬如研究一家公司,原本可以更深入一些,更專業一些,但碎片化的信息洪流和快餐式的消費節奏讓一切打折。雖不至於淺嚐輒止,但你心裡知道其成色原本不應如此。可你說,沒辦法,我得「適應」市場,我知道讀者需要什麼,況且我不是經濟學家不是諮詢公司不是券商研究員,我要考慮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產出比」。說的也沒錯,但我覺得不能完全迎合外面的世界。實際上我們有的時候低估了讀者的專業水平,有的時候則武斷地對讀者閱讀習慣標籤化。換句話說,如果一週你創作四篇文章,希望其中一篇真正沉下來,做成如傳統媒體的「頭條」或「深度報導」。這是在給自己交答卷,更是在避免丟失一個好習慣。

情懷和市場的另一層關係,是關於愛好與變現。因為程岑峰等一些人已開始有進賬,許多人躍躍欲試,信心十足,覺得自己也差不到哪裡去,這感覺就像大躍進。先不說稟賦的差異,積累的深淺,至少直接沖錢而干自媒體的同學,99%都沒有戲。我們看到的那些腰包鼓起來的自媒體人,不是微信讓他們發了財,而是微信讓他們更容易發財。沒有微信,他們一樣可以找到靠譜又體面的變現渠道。天底下的事情大都是水到渠成的,既是愛好,找準定位,用心耕耘,總會開花結果。患上「微信渠道迷信症」的結果,輕則讓自己內分泌紊亂,重則砸了自己之前打造的小招牌。

 

說了這麼多,有些班門弄斧。因為我自己並沒有做自媒體。我也考慮過,因為我之前在紙媒上的觀點類的「產品」形態——南方週末上的「旁觀富人圈」系列、上證證券報上的「愚者一慮」專欄,以及週末畫報「荷爾蒙經濟學」隨筆等,主角都是中國企業家,分別寫他們的財富觀,商業技能以及「後院」生活——若轉移陣地打個組合拳,做個微信公眾號似乎也可以一度。可我始終沒想明白我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即使未來有廣告商感興趣,我也擔心自己的精力不足。可能我在傳統媒體呆慣了,寫作常有著天殺的儀式感,節奏一快,就容易事倍功半。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我非常佩服那些天天能寫一大篇文章的朋友們的韌性。

不過我確與幾個搭檔經營著一個微信公眾號(YouthMBA)——少年商學院。這和我所有之前安身立命的專業無關,而是一個有著半公益色彩、關於青少年啟蒙與創新教育的平台。我看到聽到周圍所有的人都在感慨國內的教育,包括這些年我的採訪對象——那些大佬們。今年春節的時候我想,能不能做一個牛叉的教育博客,同時做一個微信公眾號,專門提供國內外關於青少年創造力方面鮮活的資訊及現身說法。於我而言,一來做這個與我先前從事的新聞行業皆具有啟迪民智的功能,有些理想主義色彩,但是讓你內心豐盈。二來也是因為兩年前我升級做父親後,也在考慮孩子未來的培養方式和教育問題。

我先後找到在香港、台灣和美國及歐洲共五位朋友,說了我的想法。大家一聽很有興致,分別負責提供自己所在地區或國家這方面的內容,並輪流做微信公眾號的值班小編。教育博客也在架構和中了。朋友們的野心比我大,建議未來除了正常的青少年思維啟蒙的內容之外,至少再做三個系列,一是國內外100位創新教育名家訪談,二是100位國內外各界名人育兒經訪談,三是100位國內外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士的訪談。三個系列當中,國內與國外人士的比例皆為3:7。

你瞧,顯然是一幫理想主義的傢伙,特別是在美國的X同學,她現在除了常去參加各種創新教育方面的論壇和活動外,還準備花不菲的價錢給娃報一個班,目的之一是通過親身體驗來為我們未來的教育博客和微信公眾平台提供更多一手資料。而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開了一個月,主要通過朋友圈的分享即積累起上千訂戶,不少網友常主動給我們推薦文章、圖書或其它,希望與大家一同分享。我讓我很受觸動,也覺得,其實相比於自媒體,興趣小組或公益組織如果能夠好好利用微信公眾平台,無論對自我提升還是社會變革,更有著不可低估的能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61

搜索引擎對網絡媒體的轉介流量大降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675569.html
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的最新研究表明,搜索引擎對網絡媒體的轉介流量在過去八個月中下降了20%,其中谷歌搜索的轉介流量下降超過30%。

BuzzFeed跟蹤各大搜索引擎對全美超過200家網絡報刊雜誌的引薦流量,這些網站包括《赫芬頓郵報》、《每日郵報》、《時代週刊》、《體育畫報》等著名網站。這200家網絡媒體在全球擁有超過3億的讀者。

在三個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雅虎和必應)中,只有雅虎的轉介流量在過去八個月中出現增長,雖然它目前的轉介流量仍然不足谷歌搜索的一半。而必應搜索的轉介流量則下降了12%。

與此同時,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對網站的轉介流量持續增長,有時甚至超過了搜索引擎。在過去八個月中,社交網絡的轉介流量的增長率為25%,其中增長最快的是Facebook。其他社交平台——如Twitter和Pinterest——的轉介流量也明顯增長。此外,由於網絡「暗社交(Dark social)的興起,其轉介流量也在加速增長,在過去八個月中增長了52%。

搜索引擎流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網絡用戶行為方式的變化。用戶尋找閱讀內容的方式已經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地通過社交網絡或「暗社交」發現感興趣內容。我們知道,暗社交主要是通過移動設備和應用程序進行的。也許可以這樣說,通過社交應用程序(如Pulse 和Flipboard)聚合網站內容變得越來越重要。

搜索引擎流量下降的原因之二是網絡媒體本身的行為變化。具體而言,網絡媒體用在搜索引擎優化(SEO)上的時間減少了,而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對社交網絡的滲透上?在搜索引擎優化為王的時期,網站往往會將它們的內容編寫得更容易被谷歌發現。現在,由於社交網絡及「暗社交」的興起,網站需要花許多時間去創作一些容易被發現和分享的內容。

無論造成搜索引擎轉介流量下降的原因是什麼,這一趨勢看起來將長期持續下去。谷歌仍然是互聯網上的王者,但其統治地位已經不復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97

【小敗局】江南春折戟Q卡,O2O廣告媒體帝國夢難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560.html

i黑馬導讀:Q卡,曾寄託了戶外媒體大佬江南春的O2O廣告媒體帝國夢,他為此專門成立公司,押上分眾的全部資源,但最後還是「折戟沉沙」。分眾內部的人是如何看待Q卡失敗的?越戰越勇的江南春下一步還會有哪些嘗試?近期,i黑馬記者採訪了曾參與Q卡項目的前分眾員工,還原了江南春在O2O媒體帝國夢上的艱難探索。

文 i黑馬 王采臣

分眾Q卡,於2011年10月9日正式推出,2012年下半年逐漸銷聲匿跡。

這張小巧別緻的小卡,背後是分眾傳媒當家人江南春的O2O廣告媒體帝國夢。「江希望將借Q卡完成分眾傳媒廣告資源的升級,從展示廣告到互動廣告,打通線上和線下,廣告價值將得到提升,形成對資本市場利好的概念。」5月,一位曾參與過Q卡項目的前分眾員工對i黑馬開腔,講述Q卡的故事。

Q卡,被資本市場催產

分眾是一個上市公司,資本市場也要求它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長率,但同時分眾又是個資源型的廣告媒體,早些年跑馬圈地,幾乎已經壟斷了這個分類的市場,現在的市場領導地位百分之九十以上,這個情況下如何保持高利潤的增長?這些利潤從何而來?與之相比,互聯網公司的爆髮式增長是看得見的。這些情況逼得江南春必須去創新,於是Q卡應運而生。——前分眾員工稱。

從本質上看,分眾的Q卡其實並不算創新。它是基於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通信技術在營銷上的應用。通過卡片內置的芯片系統,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技術上非常成熟,公交卡、食堂餐卡、銀行卡、賓館門禁卡、二代身份證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即使在營銷領域,分眾Q卡也並非先行者,在國內,更早的還有老牌優惠券服務商維絡城,都是通過服務終端機獲取相關的廣告資訊或者促銷信息,不同的是,維絡城的優惠券是打印的,而Q卡的優惠券是發到手機裡的。

事實上,分眾傳媒早在2010年就著手Q卡項目了,當時曾經想過去收購一個團隊來做,典型的佼佼者就是維絡城,江南春曾經去找過維絡城談收購未果,於是才自己投入力量研發製造互動屏。2011年年中,互動屏樣機就已經開始小範圍測試,至2011年10月上線。

Q卡上線之後,江南春親自上陣,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微博上推介,他介紹:「免費獲贈中國面膜第一品牌美即的前提是要到電梯口的分眾樓宇互動屏的左右下角用手指按鍵取卡並把卡號發送至106909999即可激活使用,因為你的手機號和Q卡就綁定了。當你用Q卡靠近互動屏下方有指示燈的感應區時,我們就知道你的Q卡號從而知道你的手機號了,我們就會把你刷的那個贈品或優惠信息發到你手機。」

與維絡城相比,分眾的Q卡無疑擁有更多的資源優勢。據前分眾員工介紹,以北京為例,分眾擁有約一萬個點位的樓宇電視、將近兩萬個能平面刷屏的機器以及幾萬個小區內的看板。如果把這些版位再次利用起來,實現廣告物聯網,對分眾將是很好的概念升級。

江南春的豪賭

在江南春眼裡,Q卡將通過分眾互動屏實現三大改變:「一是從廣播式到互動式到O2O把消費者帶向實體店舖;二是通過Q卡瞭解不同消費者的喜好,實現從大眾到分眾到一對一的精準(營銷);三是把城市消費與品牌特惠資訊從分眾LCD端延伸至手機端。」

前分眾員工稱,從Q卡的立意來看,你不能不佩服老江敏銳的商業觀察能力,但是從互聯網的角度來看,事情就不一定能做起來,當時我們和互聯網業界的很多人士聊這件事,看好的並不多。

江南春專門成立了「上海享樂廣告傳播有限公司」來主做此事,支持力度最大的時候,傾分眾之力,全體都參與此事,由分眾和享樂兩個銷售團隊來為Q卡跑客戶。

前分眾員工稱:「最開始是基於生活服務類的,類似於大眾點評這樣,消費者可以通過我們的Q卡找到身邊的某家飯店、婚紗影樓等。我們在全國七大城市都成立了Q享樂的團隊,北京大概有四五十人,純銷售的團隊,每天去掃街,和餐館、咖啡店談合作。但很快我們發現,第一,和三星那些大廣告主相比,讓小餐館、咖啡店的老闆掏錢做廣告非常困難,做生活服務類沒有價值;第二,做這些小廣告,還會損害到普屏的廣告價值。我們是一塊大的普通屏下設三個小的互動屏(配合Q卡專用),大屏每天播放的都是三星、蘋果、寶馬、奔馳之類的大品牌,而小屏播放的都是周邊的飯店折扣信息什麼的,大家都認為這是小廣告,亂七八糟的,拉低了大屏廣告的檔次。」

「江南春是個很乾脆的人,發現這些之後,大概在2012年上半年的時候,老江很快把Q享樂的銷售團隊裁撤了。但Q卡還有沒有其他價值呢?有!老江認為可以給大的廣告客戶帶來增值服務,比如說強生公司的美瞳隱形眼鏡,通過Q卡,可以告訴受眾,離你最近的美瞳眼鏡專賣店在哪裡?你刷一下可以去那裡領一個試用裝。有些日化類的客戶還派發樣品。為此,老江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物流小團隊來負責給寫字樓人群派發小樣,比如中糧不是出了山萃蜂蜜嘛,送山萃蜂蜜,伊利送金典奶,蒙牛送特侖蘇,美即送面膜,只要用Q卡一刷,就可以送你東西。這個可以提高分眾的屏幕關注度,提升廣告效果,這是成立的。但小樣派發是個小事,並不需要專門成立一個公司來做這個事,於是,Q卡漸漸沒了價值,最後項目被裁撤是很自然的事情。」

O2O廣告媒體帝國夢難圓

「談到這,來總結分眾Q卡,就非常清晰了,可以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好的方面,對於分眾來說,分眾做Q卡的一年間,後台累積的全國註冊用戶大概有七八百萬,一對一的精準(營銷)價值是有的,也提升了廣告體驗。失敗的原因,只是因為對於分眾來說,無論是做生活服務還是做小樣派發,實踐都證明了沒有太多(或者太大)的價值,不足以支撐Q卡成為分眾傳媒的下一個爆髮式增長點,於是老江就主動裁撤了,並沒有說敗得多慘。只能說這是一個很勇敢的行為,有創新力,但並不代表這個事情一定能成功,容易死掉的項目太多了。至於其他業界人士的分析,說Q卡失敗的原因在於什麼複雜的互動體驗、敲打消費者的私密殼、地理空間錯位、被高估的兩分鐘等,都是外圍見解,我作為參與過Q卡項目的分眾人,並不認可這些分析。」

「老江無論如何還是想實現在線,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線下這麼強了,如果我能夠打通跟線上的銜接,比如和當地的O2O結合起來,這不是太完美了嗎?所以江南春作為分眾傳媒的老闆,他肯定會這麼想,只不過他第一步用Q卡來做嘗試,做線上和線下的結合,不太成功。」

除了前分眾員工對i黑馬講述分眾Q卡之外,一位資深營銷人士也點評了分眾Q卡,他說:「分眾Q卡這個事情,還沒出來的時候,我就聽江南春在三亞談過,我對這個產品的最直接感受是:應用場景不成立。上下電梯是個什麼場景?匆匆忙忙的,人擠人的,你只能做一件事情,無聊的時候去掃一眼廣告,你想加多一個動作,比如說用手機或者Q卡去掃一下,和你互動,這都不成立,大部分人都沒有這麼淡定。僅這一條,我就覺得分眾Q卡沒戲,在特殊的場景之下,新鮮勁一過,人們不會很熱衷去用它。它跟維絡城的維絡卡還不太一樣,維絡城的展示位是設在大商場,人們逛的時候本來就有閒適的心情,所以Q卡敗了。」

不過,據i黑馬記者瞭解,江南春的在線廣告媒體夢不會這麼罷休,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內置的NFC(近距離非接觸技術)芯片或許是江南春的下一個機會。

NFC的應用場景,被描述為:當你手裡拿著手機,在一個音樂會的廣告海報前面,把手機接近海報,它就能實現手機與海報網站的連接;要想買票入場,可以利用嵌在手機中的智能卡支付票款。

上述前分眾員工透露,分眾現在的展示屏幕本身也支持NFC的,植入手機內部的,我們拿手機可以直接拍到屏幕上,信息就可以傳過來,比Q卡更方便。分眾的後台都可以支持到NFC技術應用,但目前還沒有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43

白富美投資人緣何轉身做女性020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02.html

已經做了近10年媒體和投資的蘇娟,選擇在微信垂直內容平台方向試水創業。她和幾位對此感興趣的「閨蜜」一起創辦了「她生活」。在微信上專做女性的情感營銷,打造以原創互動內容為主的微信女刊。

「很多機會轉身即逝。不是沒有看到,而是你太聰明了。」蘇娟說。

在2009年微博剛剛註冊新浪微博的第20天,她曾經計劃基於微博創業,做帳號營銷。策劃寫了,也找了兩個做媒體的閨蜜一起合計,帳號都申請了,但最終誰也沒有動作。

後來蘇娟去了360做移動互聯網戰略投資和嘗試公司內部的社區項目創業。

直到2011年夏天在車庫咖啡看項目路演,一個看上去其貌不揚的女孩大聲向服務生要面。聲音很大,濃重的川普。一問,是酒紅冰藍。值時她已確立在微博營銷領域的江湖地位。「她比我當初的想法晚了至少一年,也完全不具備我當初的資源條件,她只是去做了而已。比很多看上去更聰明的人簡單果斷。」蘇娟說。

錯過了微博,也不算太遺憾。去年微信的暴增漲,讓蘇娟嗅到了一個新的機會。她留心到:人們在手機上的時間,開始從微博迅速分配到微信。此外不管是用戶基數,還是社交關係鏈,很難有一個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幾乎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初創業必須要借助的一個先發平台。

因此在接到消息——微信已經和財富通、支付寶等支付機構聯合準備好支付平台時,她暗下決心必須要做個嘗試,就從360裸辭了。

和一般的自媒體不同,「她生活」主要不提供內容,而是一個運營自媒體的垂直小平台,邀請天涯、豆瓣上的達人打造與粉絲的互動專欄,也邀請日常生活裡的「專家」來分享生活意見。其中,開創內容即營銷的先河,比如讓甜品店老闆來寫甜品,紋身師講紋身的故事。「我們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我們負責內容運營和適配性的編輯。」蘇娟說。

「過去的種種經驗讓我始終很淡定。當所有人都在抬頭看天的時候,我就埋頭走路好了。我自己覺得,不被看好的事情才更有創業機會。」蘇娟認為。

 

第一個坐火車過來看她的天津粉絲

 

當蘇娟在北京南站戰戰兢兢地等待迎接「她生活」第一個熱情粉絲時,她感到自己在體會一種全新的生活。

不是作為社會公器將自己投射到各個跨國公司CEO面前,看上去很酷很來勁。也不是面對對一份又一份動則「要改變世界」的商業計劃書,內心空虛。而是實實在在體會著一點一滴,來自尋常生活的正能量。

「『她生活』裡沒有意見領袖,也沒有輿論導向,就是平凡而富有民間智慧的生活。彙集每一個微小的力量,相信他們有一天會帶來核聚變。」她說。

蘇娟在360做投資時,主要關注的領域是社交和健康。因著女性的天然優勢,她把所有的女性以及偏女性化的軟件都看了一遍。在覽盡女性移動互聯網應用後,蘇娟發現,儘管大家都覺得女性市場很誘惑,但不管是美容或者是健康類應用,真正去打動並喚醒用戶,並引導下載APP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單獨做女性手機應用,機會越來越小。

在評估投資案例期間,媒體出身的蘇娟有了另一番體悟。她發現,附加在產品上媒體屬性很重要,做用戶導向,做用戶黏性具有天然優勢,而這些優勢都是單純的產品思維所無法觸達的。

她選擇了回歸媒體,選擇了微信上的女性領域,她發現中國的情感營銷大多浮於表面,她認為應該更強調接地氣和有情感屬性的內容。於是她生活定位與「做你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但也不排斥男性參與,因為她的生活,有他的意見,才會活色生香。

基於以上的種種,她做了「她生活」,並希望這份微信女刊成為人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是另一個永不離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並通過《360度拆解大叔》和《正能量女子》等欄目,讓自己的微信平台有了自己的「特別」。

「我們在不端不裝中做生活的正能量引導。用專業的嚴謹來做八卦新聞,對閨蜜們提供最有價值的指導意見,比如讓近似大叔親自來為姑娘們拆解大叔。這裡有的是精緻的惡趣味,和切實存在的人間正能量。」蘇娟說。

作為有著媒體經歷的投資人,董江勇有另一番視角。

他認為,圍繞著微信的產品本身以及微信技術平台有很多機會,但目前微信的開放平台尚未完全開放,圍繞著技術平台本身創業的過程很長,媒體平台則是比較容易操作的領域。

「媒體無非是內容、呈現方式和渠道,最重要的是人。」在他看來,以往困擾媒體人的一些問題在微信上已經不見了。他說,微信的傳達方式已經降低渠道的門檻,加上既有的內容影響力,以及公眾平台的優勢,微信內容比以往更容易傳播。

同樣的這番視角下,也湧現了一批媒體賬號,比如「移動吐槽」、「微信FM」、「科技觀察」等,運營這些賬號的大多是來自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報導等財經媒體的記者,於工作之餘,表達自己在既有工作的媒體上無法表達或不適合呈現的東西。

 

內容重要, 產品思路更重要

 

儘管是媒體出身,蘇娟一直強調自己不做內容,而是在運營內容。她不是一個單純的寫手,而是在一個微信賬號下發現和整合。

「我運營的是微信的原創優質內容。每一個社交平台的出現,都一定會有新的達人,也有老達人的遷移,有新達人的湧現。我希望去找到這些散落到民間的金子,讓生活裡的大家來主持生活。」

人最樸素的一些需求和表達欲和分享欲是存在的。需要一個合適的空間來傳達、承載。她生活恰恰給予普通人這樣的機會,傳遞正能量,卻不浮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7

虎嗅、i黑馬、鈦媒體等新媒體平台頻被黑,幕後黑手是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75.html

5月20-21日,鈦媒體被攻擊,其創始人趙何娟在微博上咆哮,表示要發揮其辣媽鬥志和黑客鬥爭到底。

1

其實不只是鈦媒體被攻擊了,另外兩家新近崛起的新媒體平台虎嗅和i黑馬的網站也曾被攻擊過:

1

2月27日,虎嗅發文討伐黑客

5月14日,i黑馬網站被攻擊,在i黑馬技術團隊和黑馬營企業的江湖救援下才將網站恢復。

為什麼是虎嗅、i黑馬和鈦媒體這三家新興的網站被黑,它們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1、都是新媒體:虎嗅、i黑馬、鈦媒體都是由傳統媒體人創辦的新媒體平台,除i黑馬定位為創業路演平台外,虎嗅、鈦媒體皆為商業辣評網站。

2、技術力量都比較薄弱——傳統媒體人出來組建的團隊,技術能有多強呢?

3、用的都是阿里云服務器。

4、三個網站都是十來人的小團隊,工作負荷大,好不容易熬到晚上12點睡覺了,黑客們開始行動,防不勝防。

5、流量上升快,都是百度新聞源。三家網站勤奮更新,在業界有一定口碑,流量上升很快。

三家新媒體平台目前處在上升期,還沒有形成八面玲瓏的對外關係,什麼都敢說,這種刺頭精神的確得罪了一些勢力,黑它們的「兇手」可能是:

1、想做新媒體的生意的網絡安全公司。這是一些「程序猿」的猜測。這些新媒體平台的團隊認為只要苦哈哈多寫好文章就能求得好口碑,對網站安全之類的需求不大。不排除一些網絡安全公司想做這些新興網站的生意,於是製造了麻煩來讓這些網站主動買單。

2、得罪了某些利益集團。如i黑馬在被攻擊前,筆者看到了一些業界反響熱烈的稿件。

3、盜流黑客作怪。i黑馬被攻擊後,被百度抓取的文章全部變成了「某娛樂城」的消息,網友分析,很多黑客看重i黑馬是百度新聞源,劫持域名盜取流量,以達到經濟目的。

4、阿里云的對手使陰招?這三家都是用的阿里云服務器,都在網頁最下端明晃晃地掛著阿里云的標誌,如果一舉擊潰三家網站,他們就得逞了。

筆者建議虎嗅、i黑馬、鈦媒體們等新媒體平台應該團結起來,共同討伐這種行為。

作者:王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86

何不用自媒體的思維,去做房產推薦!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033.html

作為互聯網行業中最賺錢的房產類網站,依然保持著web1.0的網站風格,繼續賺錢,這不得不說是中國互聯網中的一大奇葩。

web2.0時代,似乎當時的房產網站也沒有很好的利用用戶創造內容,直到搜房網的業主論壇這個時候異軍突起,一舉抓住了最大的購房人群,從而躍為房產類網站老大,並持續至今。

但是之後卻很少看到房產類網站有改變,博客興起時做幾個房產博客,也邀請了幾個房產大佬,但是很快便沒有內容更新,偶爾的更新也不過幾篇新聞通稿;微博紅遍天下的時候,於是也匆匆忙做了房產微博,只是大V了了,用戶寥寥,滿目蒼痍不忍簇視。

到了現在,移動互聯網撼動整個行業,自媒體聲音吵透了業內,房產網站也只是匆匆忙忙把自己的網站做一個客戶端,依然是瀏覽資訊,搜索房源,頁面醜的要死,功能複雜的讓人摔手機。

但就是這樣,每年依然有房地產商、各中介公司往裡砸錢,房產網站也活得風生水起,不得不讓人感嘆,國人一接觸房子,智商就打了折扣。

其實就如同搜房網抓住了web2.0的機會,利用業主論壇一躍而起一樣,現在的房產類網站發展至此,在整個互聯網大環境的影響下,如果有人能夠做出改變,那麼不難殺出一匹黑馬,撼動這個堡壘。筆者今天想分享的就是會有怎樣的改變能夠讓房產網站有所作為。

從大海撈針到飯端到嘴邊

目前的房產類網站,包括搜房、安居客、焦點、樂居等基本上都是垂直搜索模式,網友通過選擇區縣、商圈、價格、類型來逐步縮小範圍,最後在房源列表頁中查找自己心儀的房源,從打開頁面到真正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房源基本上要經歷7~8次鼠標點擊。這個數字還是網友確定自己找房範圍情況下的統計,如果網友只有一個初步的意向,那麼在動輒百萬套的房源裡面尋找到自己的目標房源,真可稱的上是「大海撈針」。

而現在的互聯網用戶是越來越「懶」,推送到微信上的信息都不一定看,況且如此費事的查找(寫到這裡再次感嘆,房子對國人的吸引力和殺傷力……)。其實要解決這些問題也很簡單,目前的騰訊科技首頁個性化內容定製,以前之前的新浪首頁改版突出個性定製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向。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場景:某網友第一次登陸某房產網站,通過7次鼠標點擊到達某房產分類下的房源列表頁,然後右側有一個訂閱按鈕,他順手訂閱了。下次他再次登陸的時候,首頁的資訊、房源全部是該區域的。或許此時訪問的網友沒有覺得有什麼變化,但是當他訪問競爭對手網站的時候看到滿屏的狂降80萬時候,會不會潛意識裡厭惡呢?可想而知。

讓機械的發布房源變為自媒體人

對於房產類網站,尤其是二手房/租房類的,主要的內容就是房源信息,而這些房源信息的創造者就是中介經紀人,目前他們的工作方式就是錄入房源,然後不斷的刷新房源,希望可以排到前面去,百萬房源爭搶前幾頁的有效展示,競爭之激烈不亞於百度競價排名,而經紀人也在這種形式下成了機械的發布房源,從而守株待兔期望接到找房人的電話。

如果我們套用現在的自媒體思路,讓經紀人變成一個自媒體,以內容吸引找房人群的關注,從而精力用在推送好的房源給精確的客戶,如此這般無論是對經紀人還是對找房人群都是一個節約時間成本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現在各房產網站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平台,只是沒有在網友和平台之間打通,例如搜房網的搜房網店,裡面是經紀人自己轄區的精選房源,優惠措施,而且還有一些金融服務在線諮詢,完全具備一個自媒體的相關要素,不過網友很難找到這個網店,找到之後下次又很難找到,如果給網友一個關注功能,下次可以直接查看我關注的網店,那麼相信對於網店而言,不啻於一次重生。

移動互聯網時代,房產網站的船票在那裡?

騰訊通過微信拿到了互聯網的船票,搜狐和網易在新聞客戶端上發力,可謂移動互聯網時代各行各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是在這樣的熱鬧中我們似乎看不到房產類網站的動靜,的確他們做了手機客戶端,做了wap頁面,甚至噼裡啪啦註冊了一堆微信平台(騰訊牛叉啊)但是之後呢?刷刷榜,沖一下安裝量,然後沒有了,筆者曾經使用過幾個租房的app,除了增加了定位功能之外和在pc段找房沒有任何區別。在這裡筆者真想對他們說一聲,大哥,app不是把網站挪到手機上,您要有您的核心亮點啊。

如果我們還原一下找房的過程,在這裡我以租房為例,因為單位換了,距離現在的位置很遠,於是你有了租房的需求,打算搬到單位附近去住,這個時候你會有幾個選擇,上網直接找房東,去門店直接找經紀人,或者自己去大街小巷看小廣告,接下來打電話,看房,最後定下來入住。在這個過程中,找經紀人讓他幫你找房是最快捷的(這個也是為何中介房源佔主流的原因),你只需要告訴他們你想要什麼樣子的房子,多少租金就可以了,有了房子他就會給你打電話。看房子這個過程是無法在網絡(手機)上完成的,但是經紀人幫忙找房這個過程完全可以通過手機APP來完成。

網友有租房需求,安裝租房APP,輸入自己需要的條件和截止日期,這個時候有符合條件的房源出現就會推送,然後網友查看圖片和信息後,心儀的就可以打電話聯繫看房。

但是目前我沒有看到有類似的房產類app。

其實說白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房產網站要是想拿到船票,必須要開發一個能夠替代或者至少是便捷購房/租房某個環節的產品。

寫在最後:

洋洋灑灑滿篇,不過是書生指點江山,或許購房網友真的和互聯網網友不同,又或者不在水中不知道水有多深,但是對於房產類網站,筆者真心希望越來越輕盈便捷,越來越精確好用,畢竟我們都要買房,無論房價多高,總得有立錐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91

程苓峰:做自媒體半年賺了50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106.html

生活:上午看道德經、下午打坐、晚上看《陸貞傳奇》

離開組織當然是不後悔了。現在早上起來睡到自然醒之後可以去跑步,以前還得早上起來去上班。

我現在生活在深圳和東莞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大屏障森林公園,我天天可以去爬山。回來之後會看一些書,最近我在看《道德經》方面的書。中午和父母一起吃飯,以前也沒有這個時間。下午會打坐,打坐90分鐘,以前是晚上有時間打坐,沒有時間就不打了。晚上又和父母一起吃飯,有時候我會和他們一起看電視,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或者看一些肥皂劇。我覺得跟他們吃飯和看電視,算是一種陪伴,這個以前是沒有時間做這些事情的。

我剛才就在想,以前80%的時間在工作,希望剩下20%的時間能夠去完成一些親情、友情,去生活;但是現在我覺得80%的時間在生活,只有20%的時間在工作,因為現在我每天的工作時間是三個小時,所以大部分時間是在做我感興趣的事情。這樣的話,壓根都不會後悔了。

收入:半年賺50萬

我有兩個收入,一個收入是大家看不見的,就是在媒體和公司做品牌顧問,還有做選題顧問。看得見的收入,就是廣告收入,到現在5個月大概一共有20單廣告,30萬的收入,大概一個月6萬。我覺得這樣的話,相對來說至少不亞於在大公司的收入。(主持人:就是你半年掙50萬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我在工作上就花了三個小時吧。

如果你問這個可不可以持續,我不知道,也許下半年一個廣告都沒有。但是我可以說,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基礎上,是非常可持續的。因為作為自媒體,媒體賣廣告是天經地義的。

得意:我的用戶質量大大優於雜誌

我瞭解到很多的雜誌,他們每一期發行的數量,大部分雜誌真實的數據可能都在兩三萬、三四萬份。我賣廣告的主體是微信,微信用戶是接近6萬,這絲毫不亞於雜誌。再說這些用戶的質量,我們不用在這裡求證,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結論,大大優於雜誌的讀者,這個行業裡面有頭有臉的人,我覺得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我的用戶。抵達用戶的時間,也就是兩三分鐘。無論是用戶量、用戶質量還有抵達他們的時間,我都覺得絲毫不亞於這些雜誌,而這些雜誌的廣告是多少?

回過頭來看媒體,在一個雜誌裡面,最好的記者和最差的記者收入相差最多是3倍,但是我的貢獻只是他的三倍嗎?應該是他的30倍,但是我只能拿他3倍的工資。這就是傳統的組織分配的不合理。應該把圍牆推倒,上互聯網,不好的人被淘汰,優秀的人走出來,然後他們拿到成倍的效果。前幾天我問一個雜誌的總主筆,他一個月三萬的收入。如果他能夠獨立的話,等市場成熟的話,就應該獲得成倍的收入。

靈魂:我得到了自由

外面的人都說程苓峰賤賣了,比如說這個月賣了20萬的廣告,人家都說程苓峰不止20萬,在公司打工的話應該不止20萬,做的是一個賠本的生意。但是就算我在大公司拿同樣的收入,可我自由嗎?我敢不想理誰就不理誰嗎?我不敢。在大公司,我寫了一個微博,得罪了我們公司,老闆讓我刪掉我就得刪掉,自由這個東西可以用價格來衡量嗎?

所以我當時賣廣告的時候,很多人都各種居心開始議論,說這個人能賣多少?說這個人其實賣不了多少。當時我發了一個微博,說大家不要議論,對我來說什麼叫成功?一個月能有一個廣告,有一萬塊錢的收入,一年12萬,這就足夠我生活了,我就想自由自在、悠哉的生活。

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如果說你是一個追求自由的人,如果你是一個有創意的人,不想被束縛,只要有口飯吃你就會堅持下去,我覺得這就可以了。不要去談三倍、三十倍,我覺得如果要談這個的話,你是為了錢而去做,而不是自由的去做。

當時為什麼做呢?我想自由,我不想再給別人打工了。所以原始的驅動力不是看到說這個地方能賺錢,原始的驅動力是我想更加自由一點,看人家的臭臉。我想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三傻大鬧寶萊塢》,裡面最核心的是說,很多人都去追求成功,你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趕上你。但是我想說,你要追求自由,卓越自然會趕上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33

一個自媒體人的自述:從圈養豬到散養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55.html

來源:i黑馬

口述:申音

整理:王根旺

【導讀】「作為一隻放養的豬,你會到處去找食物,才會激發你的競爭能力。」在日前的APEC青年創業家峰會,NTA創新傳播機構創始人、《創業家》雜誌前主編申音分享了自己有關自媒體的一些感悟。在他看來,紙媒已經處於下坡了,但對於自媒體人來說卻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以下為申音口述節選。

從2000年加入媒體行業開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又一個的洞穴,尋找更安全的地方。每次尋找到一個洞穴時,我首先問自己的是,那個洞穴是不是足夠安全,是不是能夠庇護我,是不是能給我遮擋風雨。


但是終於有一天我發現,我需要走出洞穴,需要走到外面的世界裡。當我離開那個洞穴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已經變了,洞穴已經不存在了,而你再做一個穴居人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告別圈養

今天早上我看到王小波先生的一篇文章《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講的是他插隊時候的經歷。他發現,凡是在豬圈裡面養的豬都無精打采;而有一隻豬特立獨行,它不是在豬圈裡面,而是滿山跑,到處去各個村寨裡面自由戀愛。

過去十年,我們作為媒體人一直習慣的是圈養生活,我們需要一個組織給自己感到安全感,給自己定期發薪水和福利,並使自己的字能夠在雜誌或電視台上發表。這樣很好、很安全、很穩定,但是它真的有價值嗎?它能不能讓你感到尊嚴感和存在感?我覺得沒有,而且我越來越感受不到尊嚴感和存在感。而當我們走出這個圈養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很恐懼,因為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會發生什麼。但是一旦走出去後,你會發現有很多人在跟你一樣做出這樣的選擇。

最早,人類之間是血緣關係,是宗族、是家族;到了工業時代,關鍵的是資本,有一個公司或者組織的存在,人和組織的關係是一個僱傭的關係。今天,如果不是基於血緣和資本,我們怎麼能聯繫在一起?這個時候,最偉大的發明就是互聯網,它讓我們超越了地域和時間,讓不同的人能夠因為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聚合在一起,而這種聚合是自由意志的聚合。所以,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時代到來了。

自媒體和自商業

只有證明了自己具有自商業能力的自媒體,我認為才是真正的自媒體。當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的時候,什麼樣的人能夠實現自商業?我覺得第一是有種,第二是有趣,第三是有料。

有種就是指你這個人有個性、有主張、有自己的性格、有特質。因為只有當你有種的時候,你才能形成自己的魅力。有趣是指你表達的內容是不是有趣,你的風格是不是銳利,幽默感是抵禦這個世界最好的武器。有料是說你需要創造有價值的內容。今天,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能夠持續地創造有價值的內容,這樣的人是非常少見的,而同時能夠具備有種、有趣和有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能夠實現自商業的人需要四種能力:專業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行動能力。歷史上看,能夠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是耶穌基督和佛陀,他們都是有專業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人。並且他們有一個信念,不但他們自己相信,同時還要說服更多的人去相信。

無法形成自商業的自媒體,到最後都是自娛。那怎麼樣才能形成自商業?我們看到的是黑天鵝效應,也就是說萬分之一的人拿到90%的回報。

如今,大家都知道紙媒已經處於下坡了;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今天媒體產業卻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因為一切產業都是媒體產業,都迫切地需要故事、人格體和機會,而當這些和產業結合時,就會產生更美妙的商業結合。

很多人問我,自媒體有沒有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我就想起了王小波的那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文章說圈養的豬是有特定模式的,因為到早上六點的時候,一定會有人來餵豬食,但是那種模式只能讓你感到溫飽。而作為一隻放養的豬,你會到處去找食物,才會激發你的競爭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51

要和媒體保持距離 史玉柱的9大創業經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58.html

1、創業,最好主攻一個方向

不要搞多元化,尤其企業不大的時候。我覺得能少幹一件就少幹一件,不但不要多元化,而且創業的時候最好主攻一個方向,要做就做一個產品。你要做這個產品還不能說平均用力,一定要把你的核心競爭力那一點用足。聚焦聚焦再聚焦。凡是你想幹的事越多,你失敗得越快。

反正我看得太多了,只要違背這個規律的,今天見了這個他想做這個,明天他又想做另外一個,後天一問,他總共在做三個。再過一年問他,他啥都做不成了,因為他已經破產了。但是如果他堅定不移地就是聚焦到一點上面,做一個產品,把這個產品給他做到極致,所有的團隊、人力、財力、物力,全部押到這個上面,這種成功概率比其他的要大很多。要專一。如果違背這個,我覺得失敗的概率相當大。

2、民主決策後要堅定地執行

再一個就是,我覺得在公司內部,民主集中制很重要。早期我在公司的時候,往往我不民主,然後中間也有過不集中的時候,其實都不是很好。公司的決策一定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任何一個人腦袋都會犯錯誤,你是老闆,是個天才,你也會犯錯誤。我剛才說,我過去自以為想成熟的,70%的都是錯的,我作為一個企業的負責人,錯誤的東西是很多的,所以我只能和自己的企業內部骨幹多交流,多徵求他們的意見,決策權一定要民主。一旦大家共同努力,某個想法認證完了之後,就要果斷地決策。決策完了之後,只要不是方向性錯誤,就要堅定地執行。不要經常停下來調整調整,再停下來調整調整。有時候登山有很多條路,有可能你選的這條路不是最近的,有可能遠一點,但是如果你堅持走,總比那種你走了一條路,發現不是最近的,說另外一條路近,然後再下山再去登那條路,發現又不是最近的,登了一半再下來,總比那種好。所以公司管理機制上,要儘量地走民主集中這條路。

3、營銷驅動型公司,老闆要親自抓營銷

營銷驅動型公司,我覺得老闆必須自己抓營銷,必須自己抓廣告。只要老闆不自己親自抓的,這個公司一般沒戲。

如果是靠一個副總抓的,那這個公司如果是有戲的話,將來這個老闆肯定要被這個副總開除掉。

因為老闆親自抓營銷,就意味著這個公司的命脈是掌握在你手裡了,其實比你掌握著資本還重要。

對於營銷驅動型的公司,營銷就是個舵,你作為一把手你自己都不去管這個方向,管這個最重要的舵,那這個公司很容易出錯。

老闆重視,並不是說老闆一定要比別人聰明。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的老闆比員工還是聰明的。但是即使你不聰明也沒關係,因為只要老闆重視這件事,整個公司上下都會重視這件事。

如果老闆一年都不聽一次廣告的匯報,這個公司搞廣告的人都不用心了,都想換部門了。所以老闆親自抓,其實是必須的。

像網絡遊戲,我就親自抓研發,也就是產品,產品的體驗。這個也很重要。

大家一看我抓,所以整個研發人員,就特別注重這塊,去開發個新功能,特別注重消費者的感受。消費者會不會評價好?好還是不好?這個對公司就有無形的壓力。

廣告也是。我一抓,全國的骨幹、分公司經理、總部的人,就每天自己也在那琢磨廣告的事,消費者的事。

老闆親自抓,更大的作用是:整個公司的資源,人力、財力、物力,會往那個方向去流。

老闆不管,那個地方資源是缺乏的。

4、創業者如何統一個人興趣與市場需求?

創業的時候,究竟是做自己喜歡的,還是做市場特別有需求的?我覺得取決於這個老闆的性格,如果老闆是浪漫型的,那就應該做自己喜歡的,如果老闆是一個任勞任怨的,那就是做需求。這個跟老闆性格有關。

好像每天也得任勞任怨地在那辛勤澆灌,但是我有興趣。我每天玩遊戲我覺得挺浪漫的在裡面。

別人覺得你怎麼天天趴在電腦前面11個小時還覺得很開心,別人覺得我很苦,所以這是興趣,因為我本身就是喜歡玩遊戲。

我以前不管保健品的時候,上班的時間偷偷玩遊戲,因為每天在公司,有時候別人偶爾過來跟我匯報工作,別人一敲門,我就把電腦屏幕「嘭」地給按掉。

要是下屬看見老闆上班時間玩遊戲,多丟臉,不准他們玩,你自己在玩。

後來我一開發遊戲,我就理直氣壯了。這個主要是興趣。


5、我的用人心得

選人標準就是兩個,毛主席說的又紅又專。

紅,指人品好;專,指他的業務好。其實這個是兩方面的,其實任何一個團隊,你在周圍找人,都是能找到合適的人的,又紅又專的人都是能找到的。

紅,我想稍微有一點經驗的人,其實他的人品早期還是能看出來的;專,其實很大部分跟培養有關。

你如果給他放那個位置,卻不授權給他,那他永遠專不了。你要把他放在那個位置上,還要授權給他,然後就培養他。

當然我有一個特點,其實我挺保守的。

一般關鍵崗位用人,我都是用跟我10年以上的人,像劉偉都已經跟我快20年了。幾個關鍵崗位的人,跟隨我差不多都在15年以上。這種人,能力你肯定瞭解了,跟你3年你就已經很清楚了,紅的問題自然解決了。

過去給他這麼多經濟上犯錯誤的機會,他都沒犯經濟錯誤,經過考驗的,所以也沒事。所以我用人上面,我覺得還好,從沒出什麼太大的問題。

6、要允許下面的人犯錯誤

用人,他可能是70分,我可能是90分,我授權的時候,我就要忍受這個20分的差距。必須忍受,我也能忍受。

比如我剛才說的保健酒,我看到就不行。這個做是能做,但是我總覺得,最後這塊的利潤對公司的貢獻,比腦白金會小很多。

雖然我覺得不行,但是決策權在他們。最後他們就做了,當然也不能說是失敗的,但是也不能說是成功,所以他們自己後來也覺得我當時的提示是對的。但交一次學費不就好了嗎?下次就不這麼幹了。

7、如何授權

我授權比一般的老闆會徹底一點。就是下屬非常堅持的,如果我又不是說百分之百的有把握的,我一般不會否決他。

我只是覺得,我也沒有把握百分之百說會失敗,最後它也不能完全說失敗,但是稱不上成功,稱不上大成功,所以我覺得花那麼多精力比起來不太合算。

我還是覺得:選中了人,然後給予授權,給予科學的一些監督,就行。

我的幾個企業,用人都是用的我內部的老幹部,但像創業的人,上來就應該這樣:你先帶他帶一段,送一段,然後充分授權。因為他只有在充分授權之後,成長才能更快一點。

要允許他犯一些錯誤。

當然如果是滅頂之災的錯誤不能讓他犯,但是作為一個一把手來講,你已經去抓了命脈了,其他的地方只要不是財務問題,只要不是安全問題,它一般也不會是滅頂的,一般來講犯個錯誤還都有糾正機會。

只要有團隊和產品,摔倒也能再起來

大批企業,摔倒了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我摔倒的時候,還是很年輕,三十多歲。因為我還年輕,又不服輸,自己覺得還能起來。最關鍵還是有周圍的人。儘管摔倒了,我的團隊還沒散掉,有些員工走了,但是我的核心幹部團隊還有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還在。他們還給我鼓勵。再加上又碰到一個好產品,就是腦白金這個產品,當時覺得靠這個產品確實能起來,所以也就沒有灰心。

他們為什麼不跑?一是大家在一塊干的時間比較長了,我跟他們私交也挺好,團隊之間私交也不錯。

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公司摔倒的時候,腦白金這個產品已經研發出來,樣品已經出來了。

我讓每個人都吃,吃了之後第二天早上大家都起不來,睡覺特別好,大家都覺得這個產品能做起來,所以能看到希望。一個是跟你團隊的感情,第二個就是公司未來還有沒有希望,這兩個少一個都不行。感情再好,未來耗著反正一直是破產了,他也會走,所以這兩個要同時具備才行。

8、跟媒體保持距離

媒體,我覺得在現在這個網絡時代,能少打交道就儘量少打交道。因為媒體記者對你幹的這一行不一定熟,你的消費者他也不熟,你的行業主管他也不熟,他聽你的話的時候,很容易把你的意思給曲解。

媒體這塊還是保持距離好,現在不是有微博了嗎?有什麼東西在微博裡寫寫就夠了,我覺得不用接受媒體採訪,這個對企業主來說可能是最安全的,能不接受儘量不要接受。

9、如何應對媒體的困擾

媒體會不會給我們製造困擾?

我們的網絡遊戲公司沒有遇到過,因為網絡遊戲這塊本來就不投放傳統媒體的廣告,而且我們在美國上市,在國內也不需要做廣告,所以沒有。

保健品是經常碰到,每個禮拜都有。比如哪個媒體,一般都是報紙,過來說,你要在我這地方投廣告,你要不投我的廣告,我就曝你光。

曝什麼光?

他說我們收到一個「人民來信」,其實他自己寫的,說你的產品有毒,或者你的產品沒有效,或者在你的產品裡發現一個蒼蠅,等等這種事。

開始的時候我們忍氣吞聲,最後我也想開了,你這種方式我一律不登,最後也就出過兩三次事,也沒多少。

現在我不管了我不知道,反正我管的後期,頻次已經少很多了。可能一般來講,就是那幾撥人,一旦敲詐幾次敲詐不成,他就不找你了。

敲詐成功之後,他同一個體系的其他人再敲詐你,換個媒體繼續敲詐你。

這種情況在中國是很厲害的。所以很多中小企業,尤其做面向消費者產品的企業,其實經常會被這個困擾。

過去我管的時候,幾乎每個禮拜都有,中央媒體地方媒體都有。我們都不讓他得逞。

他跟你說話的時候,你錄音就行了。我們處理過很多次了,最後每次只要一遇到這個電話就給他錄音。對方真威脅你的時候,就說反正我有錄音。

有錄音的話,一般來講他是忌諱的,他電話裡跟你提條件了嘛。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敲詐是比較厲害的,是一個中央媒體的記者,他登廣告個人還要十萬塊錢,他的手段也是編個「人民來信」。

最後這個事我也沒有管,法務部的人、公司的律師去了,談的時候給他錄了音,交給公安局把這個人抓起來了。

結論:每一份成功都是心血澆灌

對於廣大創業者和想創業的人我想說:每一份成功,其實都是靠心血澆灌出來的,沒有投機取巧。

你看著別人成功好像很容易,但別人一定是靠著心血澆灌出來的,就別指望有太多的捷徑要走。

希望大家在創業的時候,或準備創業的時候,要有這樣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就是將來要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澆灌到某一個點上去,把那一個點澆灌得足足的,讓它充分地滋潤,我覺得就有可能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