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只雅虎,任何媒體都必須轉型為科技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745.html

SnowFall,這是《紐約時報》今年獲得普立茲獎的作品,從居高不下的滑雪死亡率切入,訪問幾位在滑雪時遭遇雪崩事件的滑雪者。精采好看的文章,圖片、影片、滑雪勝地3D地圖和滑雪運動歷史幻燈秀,網頁最上方的章節式標題,讓讀者自己決定閱讀流程,先文字、先影片或是先看幻燈片都可以。耗費6個月,投入11人團隊的高額成本,根據紐時公佈的數字,上線後6天內,獲得250萬個造訪,350萬個瀏覽量。

這個成績立即引起媒體人關注,知名博客Om Malik說Snow Fall應該被視為新聞業的未來。大概是受到《SkyFall》(007空降危機)片名的啟發,Malik甚至要紐約時報把自己當成好萊塢,再砸2,500萬做100個類似規模報導的故事。如果《紐約時報》對這個報導的期待,只有高瀏覽量而不需要計算成本效益,這個專案應該算是成功。

《PandoDaily》的Hamish Mckenzie卻不這麼認為,350萬瀏覽量多是因為新鮮感而來,當同樣的展演模式一再重複,讀者不會有興趣用這麼多時間來閱讀。《Pandodaily》創辦人也是《TechCrunch》前主編Sarah Lacy更直白,她批評Snow Fall不過是搬上數字媒介的舊媒體遺產,一種專家式的、繁複而耗用大量人力的內容展演,「如果這是新聞業的未來,那就代表新聞業沒有未來了。」Lacy說,「新聞業的未來,是速度、量、粗糙但滾動式的,以及跟科技圈非常類似的特性:夠用就好的互動程度。」

從付費牆到Snow Fall的專題嘗試,《紐約時報》是最願意嘗試新方法的傳統媒體,也是最願意應用數字技術的傳統媒體。在台灣,我們也看到傳統媒體嘗試這樣做,但不管是付費牆、互動式專題或是iPad版等,這些投入都有個共同特徵,或許短期內可快速獲取讀者眼球,但無法長期維持高流量,但每一次的製作都是高資本投入但相對應卻無法貢獻在營收上。

Yahoo不再宣稱是媒體公司之後,反而更有機會成為成功媒體

在《紐約時報》奮力轉型的同時,另一家質性全然不同的媒體公司,也一樣遭受嚴峻挑戰。

1999年Yahoo創辦人楊致遠在接受《數位時代》創刊號採訪時說,「Yahoo將成為一個媒體公司。」那是在.com股災之前,Yahoo一年市值成長10倍,一年內可以分別以46億美元併購Geo Cities和54億美元併購Broadcast.com,最意氣風發之時。三個技術人創辦的網絡公司,沒有媒體背景,但當商業市場的高評價都來自使用者的量時,創辦團隊很直覺認為,Yahoo在營運發展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StickUser佔據使用者的眼球,所以他們應該成為媒體公司。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很清楚。Yahoo在.com股災後,一路緩慢下滑。這段時間,創造全新廣告市場、廣告佔收入超過95%以上,以營收結構來看最像媒體的Google,卻從來不以媒體自居,而以科技創新領先者展現在世人的面前。Google的確領先,最新的穿戴式電腦趨勢,Google絕對領先其他競爭者,Google Glass不就是佔據使用者眼球的新一代產品?

Marissa Mayer接任Yahoo沒多久,遞交給美國證交會的表格中,就把用了10多年的媒體公司定位改成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公司。但是她長串的併購菜單,卻沒有一項不顯示她心中認為Yahoo在新媒體轉型上有極度的迫切需求。

舉幾個例子。2012年10月併購的Stamped,團隊幾乎都是Google的員工,初始資金也來自Google出資的風險創投,Stamped提供iPhone使用者追蹤、分享有趣事務的功能。OntheAir是一家視頻技術公司,Snip.it是類似Pinterest的內容收藏與分享工具,今年初收購的Alike和Stamped很類似,也是建立在LBS基礎上的使用者興趣追蹤分享工具。至於Tumblr更不用說,和Google花16.5億美元買Youtube一樣,都是瞄準成熟且大量的使用者社群。

很多批評者說Mayer買了之後就把服務關掉,把團隊併入Yahoo,是毀了這些服務。事實上,Mayer正在用錢買技術人才,要徹底改變Yahoo的媒體能量。根據《TheVerge》的報導,Mayer上任後,就把Yahoo媒體部門的重心移到紐約,而這些買進來的人才,很多人(例如Stamped三個來自Google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創辦人)都被送到紐約去了。理想上,他們有個重要的任務,讓Yahoo更靈活運用各種科技媒介(特別是行動載體)和使用者互動,而原本的編輯群,則需要高度與這些技術人合作,才能創造具有商業價值的新內容展演模式。

不管Mayer的策略能否執行,弔詭的是,Yahoo在宣稱自己是科技公司而不是媒體公司之後,反而更有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媒體。

因為網絡上的媒體經驗,就是一種使用者體驗

對比《紐約時報》和Yahoo的發展困頓與轉型策略,再看過去幾年Google以關鍵字廣告、Facebook以社交媒體的定位在網絡世界獲得的巨大成功,媒體轉型的未來方向幾乎可以肯定,所有的媒體公司,都必須轉型為具有網絡軟件研發能力的科技公司。

Sarah Lacy口中的滾動式的、夠用就好的媒體經驗,就是一種使用者體驗。傳統媒體出身的編輯人不談使用者體驗,只談編輯企劃和採訪深度,一種精美的權威式內容展演,那是為什麼《紐約時報》會用6個月、11個人的團隊做出Snow Fall令人驚豔、但因為網頁loading過重而導致使用者體驗不佳的專題。

只有科技出身的開發者,特別是有前端互動內容開發經驗的產品經理(例如 Mayer)和工程師會談使用者體驗,他們熟知快速演進的內容載具,他們有能力以Hack(破解)的心態尋找各種可能的新溝通/互動方式,以及因此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媒體的創新和未來不可避免會在這裡發生,組織組成上有技術人佔據重要位置的編輯團隊,才有可能達成詹宏志說的,編輯人設計溝通情境的工作使命。

對《紐約時報》等眾多媒體帶來衝擊、陷入虧損和騎虎難下困境的,是科技。傳統媒體的問題不是他們不願意採用新工具,而是他們誤用了這些工具,一種根植於媒體原生組織結構而不可避免的誤用。

新媒體/互動式數字媒體不是找科技人來執行編輯想像,科技人更可能只能是採取主動和領先的角色。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公司不可避免的必須是科技公司,而且,顯然,必須走在科技沿革的最前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00

暢想10年後的媒體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803.html

最近在腦海裡不斷的在用邏輯演繹未來媒體業的圖景,我相信有些大變化一定會到來,只是我不知道那需要多久。10年,只是一個虛指。

1、大眾媒體作為一個行業,會被結構掉。這就好比原來蠟燭是照明行業,但它現在變成一種浪漫工具;原來馬是一種交通工具,現在則是高富帥的玩具。媒體也會這樣,大眾媒體會變成小眾的奢侈品,變成精英媒體。

2、大眾媒體在10年後數量會減少90%。在剩下的10%當中,只有極少幾家龍頭公司可以繼續使用原始的「發行-廣告」模式,其餘可能變成服務公司,以及被大財團贊助的媒體。(這條其實是第1條的同義反覆)

3、自媒體一定會成為主流,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自媒體一定不是主流。自媒體的主流商業模式,也一定不是廣告。

4、內容生產不再是媒體的專門職能,它是品牌企業必須從事的一項基礎工作。也許以後會出來類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國家地理》、《G-star軍事博覽》這樣的企業媒體,它們並非是企業內刊,除了名字以外,他們的內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體並無區別。企業通過這種方式,來傳達自己的價值觀。這些媒體會吸納現在的很多媒體人。

5、媒體業被解構了,那廣告業一定也會被解構。廣告公司將會變得越來越像公關公司,但不是現在這種以搞定媒體為目標的公關公司,它們必須直接搞定消費者。

6、受媒體業變化影響,巨無霸品牌想湧現出來變得越來越難,但是小而美品牌的生存環境會變得越來越好,尤其是那些和創始人個人掛鉤的品牌。

7、我以上所說的,基本上是圖文類媒體的情況。音視頻媒體的變化不會那麼大,因為音視頻媒體的製作門檻高,個人不佔優勢。

我做出如上判斷的依據如下:

1、大眾媒體的產品是什麼?並非那個8開的報紙,並非那個100多頁的雜誌,也並非那個html的網頁或者app,它的產品歸根到底是一篇篇文章、一個個字。介質,只是媒體運輸內容產品的包裝,就好像快遞外面的那個盒子一樣。以前大眾媒體的優勢在於,它們有足夠的錢來生產盒子和運送盒子,而個人則沒有這個能力。未來呢,數字內容的傳輸通路被徹底打通了,盒子的成本幾乎為0,大家就直接拼內容產品本身。這個時候,大眾媒體相對於個人,真的沒有一點優勢可言。

2、媒體的編輯功能,會被社會化分享所取代。以前,編輯依靠自己的崗位作為權威性的基礎,他們來決定哪些內容能夠被看到。而未來,你的好友決定了哪些內容會被看到,他們會充當編輯的角色。如此一來,大眾媒體的內容生產和編輯兩大功能都被替代了,它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

3、沒有大眾媒體不代表沒有內容可讀。一部分優秀的寫手,會從現在的機構媒體當中被解放出來,他們因為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生產的內容會比此前更好。另外一些人則不屬於職業寫作者,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寫作是業餘愛好或者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個人影響力,或者是為了直接的商業利益。此外,相當多的品牌會建立「品牌自媒體」,它們為品牌服務,但提供的內容卻和現在的第三方媒體沒有太大區別,原因我馬上就會解釋。

4、在未來,由於大眾媒體會被幹掉,那麼通過廣告來接觸客戶的行為就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沒有效果。因此,你必須要把你的潛在用戶轉化成用戶、把用戶轉化成忠誠用戶,你必須要和他們之間建立一個長期的渠道,這個渠道現在看來可能就是品牌自媒體,比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

可是現在大多數的品牌自媒體做得都很差,他們好不容易建立了這個渠道,卻每天都給用戶發廣告,這除了把你的客戶趕跑以外,什麼價值都沒有。品牌自媒體必須為用戶提供價值。打個比方說,如果nike做公眾號,那它應該提供的是運動、健康方面的優質內容,把它自己變成一個比第三方媒體更好的運動類媒體。

5、再進一步,品牌自媒體其實完全可以不發跟自己產品、行業相關的內容,而只發和自己的價值觀相符的內容。比如說,開volvo的人可能給人感覺低調、踏實、內斂、外表沉穩、內心激情,那它發的內容可能就是王小波的文章、瑞典旅遊的遊記、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演講;而開大切諾基的人,可能是富有征服欲、喜歡探索、陽剛氣十足的人,那麼它發的內容可能就是戰爭故事、軍事裝備、公路小說。品牌自媒體除了帶有品牌的名字以外,其實和第三方媒體沒有本質區別。好的品牌自媒體,應該比第三方媒體做得更好。

6、企業與其把錢花在明星代言上面,不如把錢花在打造一份優秀的品牌自媒體上面。還有比媒體能更加直接的傳遞品牌價值觀的載體嗎?

7、和品牌做自媒體相比,個人自媒體轉化成為品牌其實更加容易,以後估計會有很多類似馬佳佳這樣的個人品牌湧現,他們看起來雖小,但對於客戶的影響力極大。

媒體人現在普遍焦慮,其實真沒必要。咱們丟掉的只是枷鎖,迎來的將是整個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13

案例解析:媒體網站如何獲得高估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290.html

只要流量高的媒體網站,就有被投資,甚至是收購的價值?

對於許多創投家來說,在投資前必然會做許多的功課,從各方面去瞭解要投資的標的;當投資的對象是媒體時,創投們會比對其他投資來得更加地謹慎,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媒體相較具有較高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但面對種種投資媒體前要瞭解的事項中,哪一個是最重要的呢?如果你腦海浮出的是「網站流量」,那你可能還得再想得深入點了!

PandoDaily 作者Bryan Goldberg 提出了一個比整體網站流量更為重要的一項觀察指標:使用者集中度(Demographic concentration)。

那麼,要如何檢測這項指標呢?以下就以Refinery29和Upworthy這兩個網站為例,簡單地說明:

根據Quantcast 的數據表示,Refinery29 擁有200 萬的每月不重覆訪客,在全美網站排名第1,270 名;這看似不錯的數字,但一擺在有著1,500 萬每月不重覆訪客,全美網站排名106 名的Upworthy 面前,你覺得創投們還會對Refinery29 感興趣嗎?

但真正用心的創投可不會那麼容易就被數字蒙閉了雙眼,一起看看下方兩個網站的「使用者集中度」指標圖表, 就會發現, Refinery29 才是值得投資的對象。

1

 

在圖表中可以看出Upworthy的使用者在性別、年齡和有無子女三個統計都相較於Refinery29來得平均,這就是Upworthy的大問題;因為對於內容媒體網站而言,廣告收益仍是獲利的主要來源,使用者集中度分佈平均的網站,簡單來說就是沒有目標受眾,無法準確地投廣告到該媒體,隨之而來的就是廣告內容發散,無法預估和有效取得廣告收益。

Bryan Goldberg 提了個露華濃美妝品牌的例子,假如現在露華濃要捧著50 萬美金要花在行銷宣傳最新的摩天捲翹睫毛膏,你覺得露華濃會把這50 萬美金砸在女性使用者佔了絕大多數的Refinery29,還是男女比例差不多的Upworthy 上呢?

簡單來說,由於Refinery29 的使用者群眾輪廓清楚,廣告投資商能夠容易找到它;相較之下Upworthy 在這一塊上就沒那麼顯眼。

其實Upworthy 的團隊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對於網站的使用者集中度無法說改就改的情形,他們朝向的目標是獲取用戶的網絡使用數據,如最常看Upworthy 上哪一類文章,頁面停留時間等,藉以分析再提供用戶自定義廣告,以此來吸引廣告業主的投資。但是Bryan Goldberg 也提到了,這樣的方式,已經有Foursquare 和Tumblr 的前車之鑑,要藉由這條路取得成功,是有很大的難度。

擁有廣大的使用者是件好事,但擁有廣大同質性高的使用者,是件再好不過的事!請記得受眾性質多樣化對於廣告業務來說是場惡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09

職場老將》三立電視台總經理張榮華 瞄準自己的興趣 機車送貨員建立媒體王國


2013-06-03  TWM  
 

 

沒有顯赫家世,沒有傲人學歷,張榮華仍憑著信念,一路闖出自己的媒體王國。

他也曾莽撞迷失、遭逢挫敗,但因此更明白,從興趣與熱情下手,有明確的目標,堅持下去,一定可以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撰文‧鄭淳予

你還記得自己踏出校園、走向職場,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嗎?絕望地想著「畢業即失業」,還是充滿幹勁,想要闖出一番成績?萬丈高樓平地起,千萬別輕易忘記年輕時的每個心念、每步軌跡。

在影視產業闖蕩三十年,現在坐擁年營收六十億元的三立電視台,總經理張榮華至今仍深刻記得自己最初的野心。

「想起我以前剛脫離學生身分時的心情,大概也與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張榮華坐在豪華的接待室裡,回憶青澀的往事,表情很靦腆。原來,當年的他,是個空有抱負卻盲目亂撞的青年。

勇闖台北,認清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十九歲那年,張榮華從高職畢業,站在就業的起跑線,心情很雀躍,眼前的世界充滿驚歎號:「我終於可以獨立了!終於可以去找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了!」一種蓄勢待發的衝勁,在他心中盤旋。他立刻離開家鄉到台北,但真正要做什麼、從哪裡開始,卻一無所知,結果,他就在一家瓦楞紙工廠找了份工作。

當時真正的職銜,張榮華早已不復記憶,但是工作的內容,他仍然記得很清楚:「公司就是專門在國內外收購舊紙箱或廢紙,重新再製造成紙漿,我要做的事,就是每天在紙廠與回收站往返,有時要去收集廢紙箱,更多時候就只是看著紙漿再製的過程發呆。」原本懷抱著做生意、賺大錢的理想,就在這日復一日的重複動作中破滅。

找到興趣重新開始,有熱情就懂細心觀察「我做不到一年,就被打敗了。」張榮華說得很坦白,「因為我根本沒有準備好,出社會不是我想得那麼簡單。」二十來歲的張榮華,每個月領著不到三千元的薪水,早餐總是泡奶粉配饅頭,在外頭永遠點不起牛肉麵。他因此覺悟:「原來我輸太多了,整個社會的競爭不是我想得那麼容易!」於是,他毅然決然回到家鄉,「因為這不是我要的,所以我選擇改變這個不上不下的窘境。」回到高雄,張榮華曾短暫地做了一陣子送貨員,然而喜歡流行音樂的他,在這時萌生開唱片行的念頭。「我一邊騎著摩托車送貨,一邊到處看,我要在哪裡開店。」最後,他看準位在藍寶石歌廳對面的同愛街,與姊姊合資約十萬元,租下一間原本賣麵的店面。

一堆小吃店的同愛街,突然出現一名年輕人要開唱片行,所有店家都等著看笑話,隔壁藥房老闆甚至偷偷告訴張榮華:「你房東把前房客的賣麵設備留了下來,他說,你如果做垮了,他就出來賣麵。」不過張榮華也不是省油的燈,愛看秀的他,深知自己賣的唱片一定要跟上秀場最新的節目,他除了賣唱片,也提供代客錄音的服務,瞄準秀場常客,主打「你剛剛在裡面聽的歌,我都能錄成合輯賣給你。」有些看秀的觀眾會把摩托車停在他的店門口,他就趁機攀談,了解市場口味。

不放過任何細節,成功轉型結果唱片行的生意跌破街坊眼鏡,做得有聲有色。三年後,張榮華把唱片行以二百萬元售出,另外開了家錄影帶店,才有了「三立影視」的前身。回想起這段往事,他笑說:「熱情很重要,我是喜歡才去做的。」因為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所以張榮華不放過一切細節。原先,錄影帶店只提供買賣服務,「當有一位客人走進店裡,問我『你們有沒有出租錄影帶?』我就感覺到有個關鍵的轉折即將在眼前發生!」張榮華說,「當你已經在工作崗位上,每天一定有很多資訊在你身邊,端看你有沒有掌握到,如果我只是一再把來租錄影帶的客人打發走,不就白白把機會留給別人做了?」為了試水溫,張榮華甚至在報上刊登分類廣告,試探錄影帶出租的市場,果然,一周內就接到很多通詢問電話,於是他很滿意地拓展出租業務。

但挫敗還是時常找上他。有一次,店裡遇到警察取締,把錄影帶全當成色情片扣押,現貨頓失,張榮華沮喪不已,但他轉念一想:「我不能只想我失去的東西,也要想我還有什麼啊!」樂觀的他,更仔細地登錄還流通在外的錄影帶,有客人要借影片,他就推薦別的客人即將要還的影片,有效掌握、管理「貨物流」。

初入社會十年內,張榮華就歷經了入錯行、薪水太低、創業被唱衰等磨練,但他憑著一股信念與熱情,扭轉第一階段「輸人太多」的劣勢,在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影視內容產業找到立足點而深耕。

到了第二個階段,張榮華因為掌握趨勢,從賣錄影帶到出租,打了一場漂亮的轉型仗;但其後他也必須更快速地因應趨勢變化,錄影帶的內容不夠出租了,他就自製節目,節目的當紅主持人被挖角了,他就再把節目改組轉型。

目標明確,就會不怕挫折一直做下去儘管一路起起落落,張榮華始終持續朝著唯一的目標前行,終於在節目做出一定口碑和經驗後,創立電視台。回首這一路的「職場生涯」,張榮華由衷地說:「年輕人,一定要把剛進入職場當作很重要的起跑點,而且你一定要努力做跳起來的人,跳上第一階,接著就能跳上第二階、第三階!」現在,他也常常利用假日和兒子談心、聊未來。「有一次,我們開車經過一座豪宅,被豪宅警衛攔下來,那名警衛很筆挺、很帥氣,他一身體面的制服,在我們面前指揮從車庫開出來的名車,看起來很威風。我就跟我兒子說,以後你如果要做這樣的工作,可以,但不要做超過半年!為什麼?因為你一定要想,怎麼讓自己保持進步。」說著,他拿出自己的手機,繼續說道:「有了明確的目標,就一定要寫下來,每天提醒自己,你每天想什麼、講什麼、做什麼,都決定你十年後會是什麼人。」「張總」的手機裡,果真每天提醒自己——「三立第二大樓」、「營收一百億」、「創造華流打造娛樂王國」等。就如同張榮華自己最常重讀的那本書《從A到A+》,唯有不斷提醒自己,才能超越「優秀」,邁向「卓越」。

張榮華

出生:1956年

現職:三立電視台總經理

經歷:三立影視有限公司創辦人

學歷:育德工商

工作年資:約36年

第一份工作:瓦楞紙箱製造買賣

張榮華傳授

職場禁忌與成功法則

1 出社會就是新的起跑點,不管你在學校成績多好或多差,都不是最重要的。不要以為你是第一名畢業的,就了不起,也不必因為在學校沒表現,就對自己沒有信心。

2 身為主管,都會不喜歡看到不聰明的人,如果你不聰明,至少講話不要太慢,動作也不要太慢,這樣讓人感覺不到你的企圖心。

3 有各種個性上的缺點其實都沒有關係,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熱情,如果有熱情,你就會很投入,甚至不在乎自己多做。

4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而且機會永遠在你身邊,就看你有沒有掌握。

5 不要害怕工作與生活不分,主管絕對會提拔連生活都在工作的人。

6 訂一個比自己欲望高一點的明確目標。想住50坪的房子,就訂下買100坪房子的目標,然後努力往高的目標全力衝刺,就算最後沒有達成,也許你已經住得起80坪的房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59

創業者該如何跟媒體打交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167.html

作為一個小的互聯網行業媒體,經常會與各種類型的創業者打交道,有的十分懼怕媒體,很怕把自己的「獨家創意」曝光被抄襲,有的到處找媒體尋求報導,把自己的項目說的天花亂墜,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而更多的是不知道該如何跟媒體打交道,更不知道媒體能給他帶來什麼。而事實上,在海外和北上廣,媒體PR宣傳已經成為了性價比最好的推廣方式,在適當的時候尋求媒體的報導,能夠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

媒體需要什麼樣的內容

媒體經常會接到一些創業企業的新聞稿,內容大都是誇獎自己的產品如何的好,市場前景如何的廣闊等,很遺憾,這類內容我們是無法發表的,在想媒體需要什麼內容的時候只要想想作為讀者你需要看到什麼樣的內容,媒體會更加專注於創新創業項目和產業發展趨勢深度解讀的報導,簡單的說產品的文章對用戶對平台都沒有價值。

創業者會更喜歡看到什麼樣的文章呢?產品的獨特創新點,初期如何發展用戶,如何做產品體驗,如何找到合適的合夥人,如何獲得天使投資等等,一句話,就是在創業過程中可能會碰到的困難,如果你用自己真實的案例經過分享出來,那已經是一篇好文章。所以,以後再想宣傳自己的新產品的時候,先準備一些真實的經驗分享,然後再合理的代入新產品發佈,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什麼時候需要媒體報導

事實上任何一家互聯網企業在媒體面前曝光的時候都是帶有特定的宣傳目的,有的是為了新產品的發布,有的是為了下一輪的融資,有的是為了招聘高端人才,等等,而一些創業者不明就裡,在團隊還沒成型,產品還沒完成就基於尋求媒體的報導,而在這個階段是沒有任何故事可講,媒體也不會喜歡。正常的路徑應該是,當產品開發完成即將上線的時候選一兩個能夠引起業界轟動的創新點提供給媒體,會更加容易獲得報導。當產品運營了一段時間有一定基礎用戶量的時候,則可以發掘一些運營亮點,比如用戶量暴增,一些有特點的用戶反饋,或者一些與大公司的戰略合作等,都存在一定的新聞點。

為什麼會有人抵制媒體報導

有一些很低調的公司從來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認為專心做好產品服務好客戶就夠了,這或許在某一領域發展初期可以,但是在發展中後期,當競爭異常激烈的時候,如果你不能保持在媒體上一定的曝光率,可能很快會被比下去。合理的把握媒體報導的節奏,能夠大大的提升企業品牌的建設,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媒體報導多了,容易導致創業者內心的膨脹,以為自己已經是成功人士,開始到處遊學講座,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不能專心產品,另一個極端,完全專注於產品而忽視了品牌建設,可能最終的結果是你的產品用過的人都說好,但是用戶量卻遠遠低於競爭對手。

總的來說,媒體之於創業者是把雙刃劍,使用的好能夠事半功倍,用不好則可能會直接促成企業倒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305

【大買家系列之】浙報傳媒:32億成本的新媒體轉身大計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90.html

導讀:傳統媒體在互聯網語境下重構商業模式非常困難,浙報傳媒的抉擇是重金收購盛大旗下遊戲公司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

文/《創業家》雜誌記者 胡采蘋

32億!浙報傳媒以震撼業界的併購價,拿下了盛大的子公司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過去一年中,其併購總金額甚至領先騰訊,以國企求變之姿躋身《創業家》大買家排行榜,與阿里巴巴、百度同列大買家前三甲。

2013年4月底,這樁全額收購案交割完成。而一年前浙報傳媒傳出以20倍市盈率,併購兩家總利潤1.6億元的電玩遊戲公司消息(邊鋒產品包括著名的三國殺),業界一片跌破眼鏡,不明白一家老媒體為什麼要收購遊戲公司。交易宣佈十日內,浙報傳媒股價下跌接近兩成。

浙報傳媒舉辦多次路演,對外界說明自己的「新媒體轉身大計」。2013年4月,浙報傳媒以每股13.9元完成非公開定向增發新股,認購金額22.85億,認購者除了匯添富、融通等基金管理公司,還包括人民網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旗下國廣控股,其股價也一路漲破18元價位。

外界有聲音質疑浙報傳媒併購價太高。不過,以浙報傳媒2012年每股收益0.52元計算,定增投資人給出了近27倍市盈率;市場股價則漲至35倍市盈率,說明投資人願意為這樁20倍市盈率的收購案買單。而且,盛大與浙報傳媒簽有對賭協議:2013年至2015年度的預測淨利潤合計為2.54億元、3.21億元、3.79億元,若未能完成利潤目標,補償金上限為9.6億元。

浙報傳媒董事長、浙報集團社長高海浩是一個具有民營企業家開創精神的老國資領導,曾擔任浙江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而浙報集團這幾年活躍於新媒體收購市場,光是浙報集團旗下,就有從事天使投資的傳媒夢工廠與從事PE投資的新幹線基金兩大機構。

浙報傳媒則是浙報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以東方星空創投作為投資主體。東方星空在投資圈內頗有名氣,一位券商人士曾告訴《創業家》記者,國企傳媒集團中最活躍的投資人就是東方星空。東方星空資產組合中,已經上市或借殼上市的項目包括宋城股份、華數傳媒。

目前浙報傳媒和東方星空的投資團隊都由浙報傳媒董秘李慶負責,共有12名投資經理。李慶曾經任職浙江證券六年,後來加入橫店的一家民企投資團隊,2006年加盟浙報集團的新幹線投資公司; 2011年隨任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國興(現任浙報傳媒董事兼總經理)借殼ST白貓,調任浙報傳媒董秘,現在兼任東方星空總經理。

決定收購邊鋒、浩方,浙報傳媒似乎在「佈一個很大的局」。李慶表示,由於紙類媒體這兩年廣告量收入增速下滑,浙報雖然還能保持成長,但相對互聯網新媒體公司成長率明顯趨緩。2011年,浙報傳媒完成上市後即制定以用戶為核心的全媒體發展戰略,希望能幫助浙報這塊老牌子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套轉身計劃包括開發新的內容產品、佈局新的媒體渠道;邊鋒、浩方收購項目則和前者相關。

「可能只剩下五年了,或者連五年都不保。」李慶說,報業是傳統媒體中受互聯網衝擊最大的板塊,中國報業因為有牌照保護,加上城市化的滲透不如歐美,報紙可能還有五到十年的發展時間,浙報的危機感很強,因此這幾年銳意求新。除了浙報,許多老報業集團也感受到相同危機,包括博瑞傳媒、華聞傳媒、南方報業集團等,也積極在新媒體與新內容方面嘗試突破。

以浙報的老媒體體質,想要自己培養互聯網用戶、一腳踏進移動互聯網時代顯然不切實際,高海浩提出「找一片實驗田」的思路,希望通過浙報傳媒收購一個已經成熟的互聯網用戶平台,收集這些用戶的閱聽習慣數據,並且基於浙報的舊有基礎,研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之後溫和漸進地在這些用戶身上推行、觀察,然後進一步向大眾用戶發送。高海浩給了收購方略後,蔣國興牽頭負責併購計劃,找尋高海浩所說的「實驗田」。

李慶透露,因為「用戶」是最主要的攫取目標,當時其實考慮過視頻網站、社區媒體、電子商務平台等,具有多元化用戶群眾的收購對象;但是視頻網站目前還很難獲利,社區媒體除了騰訊以外都不賺錢,財務上會對上市公司造成壓力,因此比較傾向於合作,而在入股方面保持謹慎;電子商務則涉及支付、物流等非浙報核心能力的業務,戰場鋪得太開,對自身反而不利,因此並未選擇。

最後敲定收購遊戲公司,是因為電玩遊戲也有媒體屬性,用戶從遊戲的內容中可以獲得一定滿足程度,和浙報的內容提供商屬性較為相近;加上遊戲公司獲利能力較佳,浙報於是在一群遊戲公司中,選擇了年齡跨度較大、用戶群眾較為多元、遊戲品種較為廣泛的棋牌遊戲公司邊鋒,以及大學生族群為主的電子競技平台浩方。

併購交易宣佈時,部分券商報告批評浙報不該高價收購兩家已經沒有成長潛力的成熟公司,事實上浙報所設定的收購對象,偏偏是一個比較成熟發展的用戶平台,和一般「買利潤」為主的收購思維不同;邊鋒讓浙報得以接觸到一批多元化的互聯網用戶,浩方則代表了年輕族群。

「我們和阿里、騰訊都有很多年的合作(例如和阿里合資淘寶天下,和騰訊合資大浙網),但是都看不到後台的數據,這對我們調整產品設計很困難。」李慶說,目前浙報已經針對遊戲平台進行大數據收集,並且開始將內部的老媒體編輯能力,逐步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編輯能力移動,未來將研發新的內容分發平台,包括浙報自己的App應用、以及不限於浙報本身內容的發送平台等。高海浩的企圖心很強,立志要讓浙報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樞紐媒體」。

目前浙報傳媒還準備入股中國奧委會、國家體育總局官網「華奧星空」。華奧星空已獲得國家體育總局批准承辦2013年全國電子競技大賽,而浙報傳媒將作為聯合承辦商,並確定浩方為本次大賽的線上比賽和技術平台。

在邊鋒方面,浙報傳媒則希望強化其媒體屬性,因此聯絡多個廣電渠道,準備將邊鋒受歡迎的電視棋牌比賽與廣電公司結合,共同組建全國化電視聯盟棋牌賽。此外,邊鋒與浩方並將加速各自的移動互聯網佈局。李慶說,未來浙報傳媒將不再收購大型遊戲公司,只進行完善現有項目的投資,但是對於手機遊戲公司仍然保持高度興趣。

浙報從邊鋒、浩方收購項目中獲得了互聯網用戶基礎,邊鋒、浩方則可從浙報方面獲得線下擴張。李慶認為,相對於網絡媒體,報業媒體有較強的地面活動能力,例如浙報傳媒有舉辦大型活動的經驗,和地方關係較深,既有的物理髮行網點也頗為密集。現在有了新興媒體,上述資源都出現新的利用機會;過去的報刊發行網點,現在可以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廣宣中心,為電子競技大賽、全國電視棋牌賽舉辦大型造勢活動。

除了協助報業鍛鍊新媒體的產品能力,浙報傳媒也開始在新渠道方面展開佈局,目前準備收購或投資互聯網電視的內容集成應用產品,例如應用商店、移動應用數據分析工具,以及現在流行的「盒子」產品;這方面投資主要通過東方星空之下的「新未來基金」運作,可望針對「三網融合」概念投入約2.5億元。

儘管目前互聯網電視的相關應用僅有數千個,無法和蘋果商店、谷歌商店的數十萬應用大軍相提並論,但是李慶認為,現在各種屏幕產品最終只會剩下兩塊,亦即手機屏幕與家庭娛樂屏幕,兩塊屏幕遲早要打通,因此個人移動端、家庭娛樂移動端是收購的兩大重點。此外,由於浙報傳媒傳統三大塊業務之一即是影視投資,東方星空也負責相關領域,李慶表示現在仍然在持續觀察視頻網站中。

熟悉TMT行業的券商人士表示,目前傳媒公司如果要並進同類型公司,由於業務雷同,收購方的條件會相對嚴苛。比如一家電影製作公司要賣給其他電影公司,因為業務綜效上有限,市場給予的估值想像不高,同業公司又對競爭對手的業務「門兒清」,因此不會獲得很好的併購待遇。反而老傳媒集團很需要新媒體轉身,資源又充足,能幫助公司發展,是較理想的併購主,「不過東方星空看得多、買得少,也是業界出名。」前述人士點評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55

不干苦逼的媒體,我去幹公關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31.html

【導讀】黑馬哥干公關去了?非也非也。大家也知道從媒體跳到公關也不失為一個合理的職業發展路徑,但有沒有考慮過自己開家公關公司呢?Impossible is nothing,這不黑馬哥最近就找了一位自立公關門戶的大佬談心,聊聊事成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媒體人未來去向的新聞熱點頗多,媒體人去做投資,媒體人去做市場,更有媒體人去做廚師…..但是行業裡面關於媒體人的未來,除了自媒體就屬媒體人做公關最熱了。這對俺這一枚苦逼的媒體屌絲來說,有所觸動。身為一名媒體屌絲,每天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賺的比誰都少。還要隨時被各種壓迫逼稿,辛苦寫了大半輩子稿費還不夠在宇宙中心買半個廁所也買不到。於是下定決心,尋求轉行,第一選擇當然是兄弟關係一家親的公關了,開始行動前,專門前往拜訪行業自深人士意揚公關總經理楊娜,請教做為一個媒體的屌絲開個公關公司的難點痛點還有媒體人的風險有哪些。

有了哪些素質媒體人就可做公關?

公關人人可做,但不是人人可以做的好。做公關首先要具備以下三大能力:

能力一、文字文案。要寫出好的文案,具備這個能力,首先需要你對所處行業的瞭解,接下來是表達能力,也就是可以寫出來,然後是思維能力。三個要素都要具備。

能力二、媒體溝通。包括媒體關係的處理。認識多少個媒體主編。對媒體體制的瞭解,媒體版面情況,廣告板塊內容部門怎麼劃分等。

能力三、活動管理。不管是專訪,群訪,大型新聞發佈會,還是產品發佈會,還是試駕活動,促銷活動都需要非常瞭解。同時對活動管理,流程管理,細節管理,項目總控管理都很熟悉並且具備撰寫總結報告的能力.

黑馬哥:那麼媒體人具不具備上面說的三個做公關的基本素質呢?我們先看看媒體人最核心的優勢是什麼:1、一手掌握媒體資源和媒體動態,有核心的媒體圈。這個與要求的能力高度匹配,在外面混記者的,哪個不認識三兩個同行,不認識三兩個主編。2、身為一個媒體人,能寫出一個文案是基本的匹配能力,寫不出文案的媒體人不是媒體人。3、媒體人經常去跑會,各種發布會,研究會,討論會,晚餐會。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跑的多,見識廣,實踐一兩次,想要具備活動管理的能力完全ok,綜上所述,公關人要的三素質媒體人完全契合。還有很重要,很核心的一點,媒體人具備公關人不具備,但是卻是現在非常關鍵的一個素質,出色的信息源和良好的內容原創能力。現在公關的核心已經不再侷限於之前的品牌傳播這些傳統的傳播方式了,主流的媒體傳播渠道正在向各種多點式的自媒體擴散,現在微博上隨隨便有互動力的大號,知名爆料人的微信都可以成為一個信源,只要有好內容,並不缺傳播渠道,郭美美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藝人就可以通過一個小微博去發聲挑戰紅會,挑戰各路利益體,這在傳統的媒體時代無法想像,自媒體時代則已經司空見慣,媒體人這個優勢讓他在新公關時代可以如魚得水。

開公關公司要多少錢?三個人一張桌子十萬人民幣

1、小規模公關公司一般三個人就可以做起來,人員組成包括一個負責客戶端,一個媒介一個老闆,然後預10多萬就可以開始做,門檻很低,只要有客戶資源就好。然後辦公場所可要可不要,有台電腦就可以開始做公關公司了,因為公關公司最大的資產是人和腦袋。是一個輕資產公司,你也可以理解為「皮包」公司。

黑馬哥:上面已經說到公關公司的錢的問題,以最苦B的最低等級的記者為例測算一下做為一個媒體人想要攢夠開公關公司的錢需要多久努力,需要多少錢。苦逼的北漂記者一個月收入底薪4000+車馬費1500+其他收入,大約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扣掉花銷每月可存3000元左右,鑑於帝都做為宇宙中心的房價,所以這點不考慮買房,全部用來投資創立一個公關公司,需要個人累積三年時光,就可以攢夠開公關公司的錢了,對於高級的記者來說這筆錢是小意思。當然如果投資預算達到更大規模,做為一名媒體人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去為自己開公關公司募集資本:

方法一、可以找很多媒體人一起籌錢干。俗語云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媒體人加起來,一人出點,積少成多

方法二、找以前的採訪對象去籌集,做為一個媒體人,沒去採訪過一兩個上市公司老闆,沒去採訪過投資人,沒留幾個商界大拿的電話,你都不好意思你做過媒體。三教九流朋友,發揮你的三寸不爛之舌,盡情的揮灑你的智慧去說服這些大拿為你開公關公司而努力吧,不過警惕變身為水軍和打手,做為媒體人,節操還是很重要的。不要說有一天變身黑公關和打手了,鋃鐺入獄了才追悔莫及。

打客戶: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第一條:首先一定要做好公關公司自己的介紹,你做公關就是幫客戶做形象你要能拿得出來的企業文化,專長,特長。

第二條:人脈關係+自己尋覓機會。要善於留意可能潛在客戶的官網,當他們發佈一個公關的需求的時候,你需要主動地去和他們聊,做自我推薦,參加他們的採購競標。首先學著去先做單項目傳播,然後同時和客戶談全年合作。善於研究用戶需求同時要會創造需求就像醫生給病人把脈,然後主動的去開一個診斷方案。一旦單項服務好了,續簽全年的服務也就沒有問題了。

第三條:老闆一定是最好的BD。搭建BD有成本,前期創始人其實是最好的BD。小公司不建議做專門的BD團隊。你會發現你要是搭建了一個BD團隊,結果BD沒有專業公關背景,沒有行業知識,是沒法與客戶對話的。更大原因是不僅不能談成反而會影響公司的品牌,如果一個BD他對專業的東西都不瞭解,你再去跟客戶說有瞭解的人瞭解的團隊,客戶已經不相信了。老闆一定要自己會開發客戶並且有資源。

第四條 多做自己公司的公關。一方面你需要多去參加行業活動,另外就是要多組織客戶交流聚會打造屬於自己的圈子。通過這些去建立自己企業的品牌形象

黑馬哥:公關人打客戶的方法都在上面了。那麼做為媒體人,如果要做公關,怎麼發揮自己的優勢與專長去拿下自己的衣食父母。首先說說媒體人的人脈靠不靠譜。做為財經媒體的屬性,基本每隔二到三天就會去見一個創始人之類的,一直走的都是高端路線。一般來說要想搞定一個公司客戶,首先搞定老闆,搞定老闆的前提是瞭解老闆,可以說,媒體人是最瞭解的老闆的群體之一,對用戶需求的把握還是比較準的。客戶這媒體人並不缺。

做公關公司的風險:缺錢斷糧會抓狂

風險一、資金斷裂時刻面臨生死存亡。開公關公司是需要做活動墊款,但是公司存款那麼快,沒有原始積累,再加上客戶一再托款,很可能因為沒有錢,你下一個項目來了,你卻沒有錢做。更重要的是很多客戶是要不回來錢的,而且會有客戶倒閉,客戶牽扯到官司,客戶合同有問題,客戶就是不付款。我最難得時候有活來了活都接不了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對於財務管理不好,不會管理資金的媒體人,做公關需謹慎。

風險二、心態失衡導致抓狂 從一個被服務對象變成服務別人。從自由的工作狀態到朝九晚五。你認為約定書成,在行業中就不一樣。 還有可能遇到 一個方案改了10幾遍,你就會想是你能力問題還是因為客戶太苛刻。你能面對這樣的心態麼?

黑馬哥:除了公關業所說的幾個風險之外,媒體人做公關還有下列的幾個風險:

1、猝死的高危風險:在中國第一科技媒體i黑馬曾經刊登過一篇流傳廣泛地文章,容易猝死的十大行業之中,公關業(廣告業)和媒體行業緊緊挨在一起,分列2-3位。兩個這麼強大的死亡率高行業從業身份二合一讓你理所當然猝死風險直線上升。

2、要做好被唾棄,被狂罵,被打的風險。一旦決定開始做公關了,你就沒有選擇客戶的權利了,一旦你的客戶被唾棄,被罵,你就要做好被客戶對立面唾棄辱罵的打算,要知道身為前媒體人,一般都是你罵別人,現在反過來,你要成為被罵,被受氣的對象,媒體人罵你不該做這個公關,客戶罵你怎麼這點破事都搞不定,你還要做好半夜三點一個電話過來就要開始挨家挨戶求爺爺告奶奶消除負面影響。

3、隨時有可能道德淪喪,變身黑公關,也隨時要做好可能被「潛規則「的準備。一旦你抵禦不了金錢和糖衣砲彈的攻勢成為一名黑公關,你就要忍受法律的底線,個人的下限的各種準備,也要忍受可能出現的牢獄之災禍。

好了黑馬哥請教了一圈下來,發現媒體人開個公關公司還是蠻靠譜的,兄弟們要不要開公關公司啦,求拍磚,求投資,求互動。不干苦逼的媒體,我幹公關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08

媒體人,你為什麼還沒轉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297.html

​這兩天,一篇《不干苦逼的媒體,我去幹公關了!》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我的各類媒體朋友圈中,並被冠以「含淚推薦」、「泣血推薦」等濕乎乎的前置修飾語。然而,從一個曾經在媒體界摸爬滾打6年多的前媒體人角度來看,我認為這篇文章還不夠好。原因是文章把重點都放在怎麼去「干公關」,而沒有講清楚媒體人如何「苦逼」。(註:在傳統媒體中,有三類工種,即:記者、編輯、領導。本文所稱「媒體人」僅指向前兩類工種從業人員)

媒體人苦逼嗎?這個問題現在看起來已經沒有疑問,但曾經,媒體人的確擁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光。《看天下》記者王曉的名篇《一個記者眼中的十年:當理想照不進現實》在互聯網上引發了廣泛共鳴——「十年前,平媒記者尚被視作『無冕之王』……十年前,他或許會不假思索地說,『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那一刻,你會看到陽光照在他的臉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南方系」一路成長為傳媒標竿,與焦點訪談並列成為「中國媒體的良心」,《南方週末》更是被後人追封為「中國報紙當仁不讓的精神指針」。而在體育和科技等更開放的垂直媒體領域,八千足記的名頭霸佔著大街小巷書報亭的顯要位置,人們期待著李承鵬和周文淵、董路隔空鬥法;那時,「京城四大IT名記」甚至可以與雷軍丁磊開個三人飯局,和李彥宏一起玩殺人遊戲。

那個時刻,媒體人初嘗採編市場化的甜頭。用原南周著名記者,現騰訊網總編陳菊紅的話說,「那些金子一樣的日子,閃亮得讓人不敢相信。」有記者曾經這樣描述該報上世紀90年代的工資,「錢發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下個月又發了。放在家裡,一摞一摞的。」

但「金子一樣的日子」終有結束的一天,1996年,中國報紙出版種數達到歷史最高值,之後便震盪下行。2000年後,伴隨著「有文明以來最不可思議的技術創新」,媒體生態被徹底顛覆,「個人第一次獲得實現其表達權利的技術經濟基礎」。在焦點氾濫的年代裡,人們對信源和信道的切換幾近秒殺,洛陽紙貴的故事鮮有聽聞,媒體人的好時光結束了。

「精神蛻化的背後,是收入的失落」

在那個黃金年代,編輯方三文尚被故鄉人稱為「巨大的傳奇」,而如今去做諮詢和「思想盛宴流水席」的孫保羅,也曾以「被貴州省封殺」的記者生涯而自鳴得意。

其實,第一個把媒體人拉下神壇的,正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就在今年高考志願網上填報首日,一條新聞在微博上獲得掌聲如雷——《學生高考欲報考新聞學,採訪記者當場勸阻》,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李鴻谷說:「我理解,咱們這個行業,已由自嘲升級到自辱了。」

是的,幾乎每隔幾年,都會有一撥成長起來的媒體人痛心疾首的說,自己當年是如何被「新聞理想」忽悠上了不歸路。

比如我的一位好友徐君,以北外校學生會主席的身份畢業後,沒參加學校的推薦和分配,自己孤身一人下廣州,加入了廣日集團。幾年後,身為門戶網站編輯、開啟民智先驅,小徐自以為可以在同學聚會時一展風雲,卻被來自國家部委、央企、銀行的同窗刷了三觀,確切地說,是被同窗的月薪和SUV刷了三觀,自此閉門思過,再不敢輕言參加同學聚會。

媒體是一個奇特的行業,在大學畢業頭兩年中,幾乎沒有幾個行業的收入能與媒體相比。譬如在一線大報,只要肯勤奮做版,認真碼字,當一個月入近萬的編輯或記者並不困難;幾大門戶網站也很容易給畢業生開出6K以上的薪水。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當同齡人的薪水接連攀升時,媒體人的收入卻依然原地踏步。我已經見過太多新入行的菜鳥與幹過5年甚至10年的老手拿幾乎同樣薪酬的情景(收入差距不超過30%),在大多數行業中,這是無法理解的。

當然,我們可以從工資制度(傳統媒體實行低基本工資+績效,類似中介或銷售)、媒體廣告收入份額、媒體人力機制,以及那1999年設立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等方面入手,分析媒體人「一眼萬年」的工資境遇。但更根本的、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並無關制度和貨幣,而是——這個行業的門檻太低了,幾乎趨近於零。

想當媒體人嗎?容易。只需打開最新一期南周,或者妖鹿山的跟貼,感覺到自己有「悲情潮湧、深邃遠方,勵志啟蒙不明真相的群眾,以在中國社會變革中留下自己的痕跡」的情緒時,你就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媒體人了。沒錯,你可以不瞭解什麼是轉基因,中醫與西醫究竟有什麼不同,無需掌握什麼過硬的知識儲備、工作技能,也不需要任何培訓和傳幫帶,只要抱有一顆悲天憫人、憤世嫉俗的心,就跨越了這個行業的唯一門檻。

在此前的媒體生涯中,我幾乎每天都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如果在自己40歲時,已經熬不動夜寫不動稿,月薪還比新來的大學生高出一截時,領導會怎麼辦?

借用梁劍的話,直到今天,我依然對那些身居於斗室、擁擠於地鐵、嘆息於房價,但心懷中南海、指點釣魚島、快意平西王、發動鍵盤革命的戰友們心存敬意。

上船易,從良難

任何一個工作,都有其穩定態,在稿費方面無法彌補的,注定要從精神方面加以填充。雖然新聞理想和「公知」一樣,已經被無限趨近於貶義詞,但媒體人普遍的自我感覺良好,還是令社會其它階層難以望其項背的。

由於掌握更為頻繁、高效的發聲渠道,親眼見證輿論之巔和公司崛起,媒體人常常誤以為自己已經開過光,雄心萬丈之下是不接地氣的虛浮。這方面比較老的教訓,有曾經認為「所有人都該平起平坐」的劉韌。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我曾親眼看到某報社「內部創業」時,一位資深調查記者,拿著「收集中國最全的財報和研報,供用戶免費閱讀」的項目計劃書,意圖挑戰股吧和雪球。我想了想身邊哥們月薪20K都招不到工程獅的囧態,在心底默默為這位老記者點了一根蠟燭。

近兩年,媒體人轉型愈演愈烈,不是拉隊伍創業,就是從內容生產轉到了PR、CSR。雖然業界最有態度的妖鹿山內容團隊的領導們集體去做產品了,但偏偏還有不少媒體人在通往「當上領導,不用寫稿」的終南捷徑上一路狂跑,媒體是個適合鍛鍊不寫錯別字、快速吸收消化能力的職業,但是要想真切地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狀態,請你脫下吊兒郎當的背心褲衩,走出採編中心的大門,睜眼看看外邊的世界吧。

上週,領導讓我幫忙挑一下實習生,望著那些來自「985」和「211」的新聞系、傳播系簡歷,我想,當時你們報志願的時候,為啥沒碰到我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04

馬化騰頻頻投資媒體為哪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702.html

至此,馬化騰的媒體版圖變得越來越豐滿,騰訊門戶已雄居門戶流量首位多年,媒體業務也已經位列國內媒體門戶三甲;QQ彈窗已經是到達率最高的微新聞門戶;微信的公眾平台也已成為當下第一大自媒體平台,騰訊已是事實上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媒體的霸主。10年前,馬化騰推出門戶業務完全是出於將QQ用戶變現的一種戰略需求,門戶的媒體業務對於騰訊也舉足輕重,騰訊門戶也為騰訊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時過境遷,如今門戶的媒體業務從收入上對於與騰訊已無足輕重。

一方面媒體業務競爭激烈、變現能力弱、利潤空間小,而另一方面媒體業務的體量相對龐大的騰訊業務群已經微不足道。騰訊媒體業務的內部人都心知肚明,如今的門戶媒體已經變成了馬化騰的「寵物」,馬化騰投大渝網、資財新和《每經》等媒體業務,玩的也是「寵物工程」。不過,這些年,媒體曾經讓馬化騰刻骨銘心,也曾經多次讓騰訊陷入危機之中。

仔細回顧一下騰訊與媒體的恩怨情仇就不難明白,馬化騰不會僅將媒體業務當作「寵物」:

1、2001年6月,新浪論壇的一篇被題為《騰訊QQ,你做的太絕了》文章,經媒體發酵後,引發了一場討伐QQ的熱潮;

2、2001年8月,《精品購物指南》的一篇名為《要學郵箱註冊收費,騰訊上演東施效顰》的文章再次讓騰訊面臨的廣泛質疑;

3、2010年7月,《計算機世界》刊登了一篇題為《「狗日的」騰訊》封面頭條文章,文中把騰訊作為互聯網公敵進行批判;

4、2010年的3Q大戰,更是一次讓騰訊深刻理解媒體力量和價值的大事件,當時馬化騰充分消費了其騰訊門戶媒體的影響力,也讓他進一步認識到了媒體的價值和力量。有了以上的諸多經歷,媒體對於馬化騰已經不僅僅是「寵物」那麼簡單,在騰訊企業發展和馬化騰個人品牌的建議和維護工程中,媒體將會是無形的資產和應急通道。其實,與媒體藕斷絲連的互聯網大佬不僅是馬化騰,盛大陳天橋2005年高調收購新浪互聯網,公開投資傳統媒體有《商業價值》和《創業家》雜誌等;最近,阿里巴巴馬云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約18%股份,一時引發了馬云投資意圖的猜想。

作為一個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混過時間長達10餘年的媒體人,我認為,互聯網大佬對媒體情結難捨難分有如下幾個原因:

1、他們出身於江湖之中,媒體給了他們無限的光環,同時,也多次險遭不測,他們對媒體愛恨交織,感情複雜;

2、中國的媒體環境仍然不成熟,只有掌握了自己的話語權,才可能不至於遭遇「南京冠生園」等企業的命運——–成也媒體,敗也媒體;

3、傳統媒體江河日下,對於掌控億萬資產的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來說,投資和運營並不是首要問題,甚至一開始就沒有想借此平台來盈利,只是給自己留一「應急通道」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78

自媒體「變現記」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306/t20130624_453422.htm

  每天只是發數條微博,就可月入10萬元?聽起來這似乎是網站上浮動的垃圾小廣告。而事實上,2012年7月開始微博創業的龔文祥,如今每天的工作就是發微博,偶爾以自媒體記者的身份參加電商論壇和活動,目前已實現了月入10萬元。2012年8月宣佈離職、專心做自媒體的博客聯盟云科技創始人程苓峰,月收入也已達到了6萬元左右。

  

  自媒體人不僅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將自媒體事業搞得風生水起,他們甚至「登堂入室」,在通常只有傳統媒體人出現的媒體新聞會上,也佔據了一席之地。2013年5月舉行的淘寶10週年晚會,不僅吸引了300餘名傳統媒體電商線記者,龔文祥和魯振旺也作為自媒體代表持記者證入席。

  

  這並不是自媒體第一次參加媒體會。在之前億邦論壇舉行時,龔文祥就在自己的微博裡寫道,「本次億邦是中國論壇第一次確立個人自媒體地位,背板上我的名字和CCTV、新浪等媒體平起平坐了」。

  

  何為自媒體?程苓峰認為,個人通過社交媒體獨立獲取用戶的即為自媒體。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師魏武揮給出了自媒體需具備的兩個特徵:一是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微博上的一些營銷大號以及虎嗅網之類的都不算;二是要有經營的念頭,自媒體人主觀上要有將其變現的慾望。

  

  目前專職或兼職的自媒體人中,有傳統媒體背景的佔了絕大多數。他們通過自媒體與讀者互動,從而及時獲得業界前沿動態以及各行業的內幕爆料。這對於他們進一步提高內容新鮮度和質量,甚至對於在傳統媒體的報導「主業」,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對於自媒體對傳統媒體可能造成的衝擊,魏武揮的理解是,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讀者爭奪,沒有科技博客等新媒體那麼明顯,傳統媒體對旗下員工投身自媒體目前多持觀望態度,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部分投身自媒體的傳統媒體人回歸傳統,因為自媒體的錢並不是那麼好賺的;另外,自媒體的興起實際上對傳統媒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傳統媒體可以通過自媒體發掘優秀的作者和稿源,並將其收入麾下。

  

  影響力的塑造:原創+互動

  

  相對於團隊化作戰的傳統媒體,單打獨鬥的自媒體如何在保證內容數量和質量的同時,維持活躍度和影響力?這不僅是其生存的基本考驗,也是實現後續收入的前提。

  

  原創內容被認為是自媒體的靈魂,這也是體現自媒體個性和風格的關鍵所在。每天或者每隔一天就要寫篇數千字的文章,並且文章還得同時兼具「乾貨」和可讀性。這一較高的行業門檻決定了,自媒體人不僅需要長期跟蹤某個行業,還得具備一定人脈和信息渠道,表達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正因為如此,具有先天優勢的傳統媒體人成為了自媒體人的主力。據業內人士估計,中國八成的自媒體從業者都有傳統媒體背景。《21世紀經濟報導》的曾航,業餘時間經營自己的公號「移動觀察」,儘可能堅持每晚發佈一篇文章並與粉絲互動。曾任《錢江晚報》記者的潘躍飛,2013年2月也發表文章高調告別老東家投身自媒體。而曾擔任《中國企業家》主筆和騰訊OMG戰略投資總監的程苓峰無疑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由於在互聯網垂直領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他現在每天只是通過打電話、發微信就可以採訪張朝陽等業內名人。

  

  在程苓峰看來,只要肯投入,每天或者每兩天出一篇原創,半年時間就能積累一批用戶。不過,優秀的原創內容仍然是稀缺的資源。為了突破內容制約,云科技目前也接受其他人的投稿,程苓峰透露,云科技1/4的內容來自外部投稿,程自己則作為編輯對外稿內容進行把關。

  

  龔文祥的方式則更加輕鬆一些。他主要通過「乾貨」分享和有價值的評論「攢粉絲」。龔文祥每天更新觸電報,觸電報以一則則微博組成一條長微博,包含電商要聞、原創以及電商乾貨。電商要聞是過去一天微博上的重要新聞集結,「乾貨」則是具體的實戰操作,例如「電商品牌如何打破低價迷局」等。觸電報每到週末還會發佈專題,將某個行業或品類的電商資訊彙集成電子報,例如「化妝品電商專題」、「移動電商專題」等。專題模式雖然製作麻煩,但對用戶來說價值更高。

  

  這些「乾貨」既可以是原創,也可以是轉發。龔文祥通過參與站長大會和組織「觸電會」,結識各類創業者和電商人士,再從這些活動中挖掘出信息點,通過微博發佈。此外,他還截取報刊上有價值的內容轉發至微博,這些內容雖然不是原創,但由於通常是率先登錄微博,因此對用戶而言也具備一定的新鮮度。不僅如此,在轉發其他微博時,他也會儘量加上自己的評論,使內容更具價值。龔文祥已經逐漸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心得,「多原創」、「多互動」以及「多爆料」是引起讀者共鳴的三個關鍵要素。「你認為有價值的最好,別人也認為有價值」。

  

  在原創內容有限的情況下,衍生自「你問我答」的互動形式就成了打造人氣的另一個法寶。這種方式尤其適合醫生、美容師等專業人士所做的微博營銷,從而吸引更多精準粉絲。而龔文祥等自媒體人也廣泛採用這一方法,在微博上通過免費解答各種電商小問題來提高粉絲黏性。

  

  在積累了最初的影響力之後,自媒體人的微博自然而然就能吸引到一些專業人士的主動爆料,這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內容短缺的煩惱。例如,龔文祥就常收到某網站倒閉、某電商大佬離職之類的第一手消息,他所要做的只是對內容的真實與否進行基本的判斷。

  

   商業化的多渠道嘗試

  

  與每天發送次數不限、更看重互動的微博相比,微信公號更考驗內容。因為後者每天只能推送一次,自媒體跟傳統媒體的機會均等,比的是誰的內容更有吸引力。這一特性決定了,以微信為載體的自媒體面對的客戶更加精準,而且到達率更高,因此自媒體在微信的廣告價值明顯高於微博。程苓峰透露,在熬過了最初半年無收入的積累階段後,自媒體就可以迎來收穫期。其微信廣告目前報價是每條1萬元,由於不是每天都有廣告投放,其月收入目前在5-6萬元之間徘徊;擁有2萬粉絲的「云科技」微信廣告標價1萬元/條,而擁有4萬粉絲的「淘寶鬼腳七」微信廣告標價則是每條2萬元。

  

  雖然不及微信精準,但微博的盈利方式更為多元化。微博的到達率僅為1%,廣告單價也遠遜於微信。龔文祥的盈利主要圍繞新浪微博展開,八成來自廣告,擁有14萬電商精準粉絲的他,一條微博廣告的標價為1000元。以龔的經驗來看,廣告數量維持在總數的1/10就不會影響讀者的體驗。

  

  微博廣告有一個特點就是「隱蔽」,其存在類似於傳統媒體上的「軟文」。龔文祥每個月會幫兩到三家公司進行「軟微博營銷」,每個月發送10-20條微博,這些微博通常並非其本人所寫,而是轉發其他大號對這些公司的正面宣傳。通過這種「軟微博」,他每個月也可以獲得1-2萬元的收入。

  

  此外,自媒體人還深入到傳統媒體佔據的新聞報導領域,他們出席行業論壇和新聞發佈會所得的收入,更是讓傳統媒體的同行們豔羨。龔文祥透露,他出席一天電商論壇的收費是1萬元,工作僅是發佈數十條論壇現場的報導微博。

  

  與此同時,自媒體人還可以把影響力從線上延伸到線下,通過線下活動增加收入來源。電商觀察魯振旺的新浪微博儼然是「前店後廠」的模式。他通過自媒體吸引客戶,背後則擁有一個提供電商顧問和獵頭服務的專業團隊。由4人組成的獵頭團隊,每月收入就超過了10萬元。不過,諮詢和獵頭並非每個自媒體人都可以做到,需要專業知識和團隊作戰。龔文祥就曾嘗試通過微博進行獵頭業務,但發現就算人才推薦成功,由於缺乏團隊來做必要的線下溝通和後續跟蹤服務,最後也收不到錢。他現在僅通過1千元/條的微博廣告來發佈求職者簡歷,當然,這個報價並不保證求職效果。

  

  線下活動需要結合自媒體人各自的優勢進行。雖然嘗試獵頭業務失敗,但龔文祥通過給電商做培訓獲得收入,出席一次活動的日報價為1.5萬元,他說1-2個月就會有一次這樣的機會。傳統媒體出身的程苓峰之前給某雜誌做選題顧問,只要定期出席選題會給予意見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不過,這種線下活動通常都是「看天吃飯」,並不是經常有的機會。

 

  

  內容和渠道的雙重風險

  

  以廣告為生的自媒體,誕生之日起就陷入了一個悖論:一個人做決策,既負責內容又負責經營,他如何維持公正客觀的媒體獨立性?每個自媒體人或許都對此有不同的見解。龔文祥給自己定的底線是—可以做軟文,但是不會幫助客戶攻擊和抹黑競爭對手,不做失實報導。程苓峰則認為,傳統媒體是社長定規則,自媒體則是自己定規則,都是取決於單個人,不能簡單地說傳統媒體的操守就高過自媒體。

  

  隨著自媒體從業者日漸增多,這個行業也是魚龍混雜。魏武揮認為,自媒體採編和經營混淆、內容無人把關是其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只要稍微跨一個行業,自媒體人就很容易犯幼稚的錯誤,這與其專業水平和道德底線密切相關。

  

  除此以外,渠道風險也已隱隱顯露。就在自媒體人開始著手研究微信平台的廣告價值並付諸實現之時,一則消息卻不脛而走:騰訊計劃將微信公號由獨立推送變成所有公號在一個賬號推送。雖然這則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證實,但很多人開始擔心,這是否會影響內容的到達率,從而削弱微信平台的廣告效應。不過,即使微信採取了這一措施,自媒體人還有其他渠道可以選擇,例如微博、搜狐新聞客戶端等各種新聞APP,以及可以一鍵生成獨立APP的簡網,這些工具都可以讓自媒體人無需自建網站,繞過繁瑣的新聞審核和媒體准入,即可直接觸及自己的用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