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行董事長田國立:銀行業國際化迎來30年未有之三大機遇

“中國銀行業國際化迎來了30年未有之三大機遇,值得關註。”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2016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這三大機遇即: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為主軸的新市場;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商機。

三大機遇

田國立認為,未來五年仍將是銀行轉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同時銀行業面臨著30年未有之三大機遇。

第一個機遇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的貿易國,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大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對外貿易的總額將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的直接投資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比2014年要翻一倍。”

第二大機遇是“一帶一路”為主軸的新市場,“一帶一路”的願景提出以來,國際基礎設施和產能合作大局已經打開。2016年前5個月,中國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合同達到391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總額的51.8%。未來中國銀行業海外拓展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空間。

第三大機遇是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新商機。截止2016年5月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累計已突破26萬億元,1~5月人民幣直接投資同比增長89%,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有利於中資銀行以人民幣業務為切入點,拓展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

同時,也要正視新形勢下銀行國際化發展的兩個差距。

首先是海外服務能力的差距,中資銀行的海外金融服務仍以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為主,雖然設有眾多的非商業銀行子公司,但國際化競爭能力仍然偏弱。目前還沒有一家邁入國際化的銀行和國際保險公司。此外,中資銀行已經出現了“成長的煩惱”,海外利潤率偏低,資本和資金來源過度依賴於集團,零售業務一直難以取得突破,有的銀行在監管合規領域面臨較大挑戰等等。

四個著力點

中國銀行業國際化轉型如何突破?田國立認為有四個著力點。

第一,服務國家戰略,適應大國崛起的跨境金融需求。田國立表示,中國銀行業要主動擔當歷史責任,助推發展中大國在全球的崛起,穩步推進機構的國際化。

第二,堅持差異化的發展,形成國際化發展的梯隊。“要堅持差異化的發展之路,避免過度競爭。海外發展如同釀酒而不是快餐,往往需要幾代人的積累和努力,才能真正地做到可持續發展。”田國立稱。

他認為,銀行業應在堅持市場化選擇和政策引導共同作用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國際化發展團隊。大型銀行堅持綜合化發展,在國際化程度和區域分布上適當地有所區別;中小銀行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與大型銀行互相支持,共同發展,在業務上彼此合作。

第三,理性安排推進的節奏,保證國際化業務穩健發展。田國立表示,從發達國家銀行業的經驗看,國際化發展會出現周期性波動,與本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互溢效應,可能會對銀行經營形成巨大的沖擊:一是本土根基不穩,導致國際化的收縮,比較典型的是日本的經濟泡沫以後,日本銀行業被迫收縮海外業務;二是國際化擴張過猛,沖擊本土金融業的穩定,英國當時重塑四大清算銀行,跨國並購整合不力,零售業務虧損,最終均被收購。

第四,加強能力建設。綜合服務能力是基礎;風險控制能力是保障,強化對國別風險、操作風險的有效監控和對商業機構的及時提醒;運營管理能力是關鍵,從公司治理、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方面將全球集約化管理落到實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16

央企布局自貿區 中信集團推進國際化進程

為進一步推動中信集團的國際化進程,提升國際化業務的比重,中信集團提出利用上海自貿區的多項促進對外投資的政策便利,加快走出去。

7月8日,中信集團成立“上海自貿區協同子平臺”,中信銀行與中信建設、中信重工、中信戴卡、中信金屬、中信國際電訊及中信現代農業等中信集團非金融子公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中信集團業務協同部總經理蘇國新表示,中信集團在踐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時,希望在上海自貿區建立全球資金管理體系,促進中信各家公司跨境資金的流動便利。 

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原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創辦於1979年。2009年以來連續七年入選美國《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2015年排名第186位。 

目前,中信集團業務涉及金融、資源能源、制造、工程承包、房地產等多個領域。2014年8月,中信集團將絕大部分資產註入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實現了境外整體上市,中信泰富也更名為中信股份(HK0267)。按照7月11日的收盤價11.34元計算,中信股份總市值為3298.84億港幣。

中信股份董事長常振明在今年3月致股東的信中說,立足中國、放眼全球,是中信一直秉承的發展理念。中信大力拓展海外市場,積極發掘新的投資機會。

為了推動“走出去”,2015年6月,中信銀行聯合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建設、中信重工等多家中信集團下屬公司共同宣布,投融資7000多億元助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信集團將會與包括伊藤忠、正大集團在內的戰略投資者實現資源整合合作共贏。2015年,正大集團和伊藤忠通過分別占50%股份的合資公司正大光明入股中信股份。

此外,中信集團要整合內部資源,實現協同,將跨境業務服務和協同“走出去”落到實處。

蘇國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納入“上海自貿區協同子平臺”的中信建設、中信重工、中信戴卡等中信集團非金融子公司,都是國際化業務占比較高的企業,比如中信戴卡,國際業務比重已經超過50%。

“要從市值最大化的高度去推進中信的業務協同工作。而在同等條件下,納入’上海自貿區協同子平臺’的企業,也要優先在平臺上發布項目信息,尋找合作對象。”蘇國新說。

蘇國新告訴記者,除了目前的幾家子公司以外,“上海自貿區協同子平臺”也將會把更多的子公司納入進來。”目前子平臺上的金融機構是中信銀行,未來也不排除引入其他的金融機構,比如券商、股權基金等。“

期待更多金改利好

“(金改40條)目前已經落地了3條實施細則,年內有望出臺數量可觀的實施細則。”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管委會副主任過誌英說。

上海自貿區的優勢,也將隨著“金改40條”的逐步落地而不斷加強。

在本次會議上,中信多家子公司紛紛表達了通過自貿區平臺推進企業國際化進程的需求。

中信戴卡代表表示,企業非常關註如何防範匯率風險,如何用最好的價格結匯。目前也在考慮在歐洲建廠,因此如何更好更便利地進行海外投資,也是中信戴卡非常關註的。

中信戴卡是全球最大的鋁車輪和鋁制底盤零部件供應商;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出口量第一,擁有7個海外生產基地。鋁車輪年產量達到3500萬只,每秒就有一只鋁車輪下線,全球配套800萬輛整車。

中信建設是一家開展國際工程承包業務的公司。他們關註如何利用上海自貿區和香港兩個平臺,實現香港子公司與上海自貿區的對接,更好發揮兩者的優勢;

中信金屬主要從事鐵合金、礦產品、鋼材、有色金屬等的貿易和投資業務。他們關註,如何規避匯率風險,如何將企業在境內外的資金池銜接起來。  

這些問題,都得到了上海自貿區方面的積極回應。

作為中信股份主要利潤來源的中信銀行,則借助自貿區業務,實現了上海分行資產規模和收益的較大增長。

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中信股份總收入4168億港幣,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418億港幣,較2014年增加4.97%,利潤的主要來源是金融業務,其中中信銀行占比最大。

中信銀行批發業務總監兼上海分行行長胡罡說,通過更具價格優勢的自貿區分賬核算單元資產投放以及一系列自貿區創新產品比如跨境電票貼現、境外企業貸款、境外匯率市場的外匯資金交易、融資租賃公司放款等,對上海分行資產規模和收益帶來了較大貢獻。

中信銀行是獲得自貿區分賬核算業務資格的前十家銀行之一,截至目前,中信銀行上海分行自貿區分賬核算單元日均資產余額達人民幣77億元,較上年末增加64億元;日均存款余額達人民幣4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5億元;上半年凈利潤較去年年末翻番。

數據顯示,2015全年中信銀行上海分行實現營業凈收入44.2億元、增幅52%,年末表內外資產規模合計3506億元、增幅56%,列上海股份制銀行第一梯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74

Line上市股價過山車 國際化擴張阻力重重

布朗熊和可妮兔的故事,隨著日本社交軟件Line本月14日在紐交所上市(東京同步上市)進一步傳遍世界。但這對深受粉絲喜愛的好朋友眼下面臨著新增用戶疲乏和國際化拓展緩慢的尷尬。

在華爾街,Line股票是以一個比IPO發行價3300日元(約合32.84美元)溢價27.9%(42美元)的姿態開盤銷售的,最高一度沖上44.49美元,投資者的熱情還讓它啟動了“綠鞋”機制(超額配售權)。但僅兩個交易日後,其股價報收於39.45美元,表現不穩。

據Line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其當前月活用戶數(MAU)為2.18億。但進入2015年下半年,其月活用戶僅以每季度100萬-300萬的速度緩慢增長,明顯低於此前;且遊戲業務Line Game的月活用戶數自2015年開始連續下降。遊戲業務在其營收中占比約四成。

上市後,這家以日本為主要市場,對外僅輻射到臺灣、泰國、印尼的社交軟件將國際化作為一個未來方向。但面對Facebook及其旗下社交軟件的強勢,秉承慢公司文化的布朗熊和可妮兔不得不想辦法提速快跑。

試圖變身生活服務平臺

身為韓國門戶網站Naver旗下的移動聊天軟件開發商,Line開啟的是今年全球科技公司中最大的一樁公開募資,算上“綠鞋”啟動的超額配售,它一共在市場上募集13億美元。IPO後,母公司Naver對Line的持股比例從100%降至83.3%。

按照上周五的收盤價計算,Line當前市值為83億美元。難以想象,上一次全球科技領域更大一次IPO要追溯到2014年9月的阿里巴巴上市。實際上,兩年前市場還曾傳出阿里欲聯手軟銀收購Line的消息,但被後者否認,當時Line正在忙著為IPO準備材料,其估值約100億美元。但當年IPO計劃擱淺後,就一直拖延到兩年後的今天,估值已縮水。

根據Line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F-1招股書顯示,Line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通訊(實際為賣表情貼圖)、內容(遊戲)和廣告這三方面,三者2015年全年營收占比分別為23.9%、40.9%和30.2%。

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代購人士劉明(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日本二次元文化和漫畫文化發達,發消息時添加表情貼圖很有市場,且日本重視版權保護,用戶付費意識較強。這使Line在賣表情貼圖方面的營收保持穩定。

但在Line營收占比中最高的遊戲業務卻遭遇下滑窘境。

據招股書顯示,2016年一季度遊戲營收占比為35.5%,2015年同期為42.9%,且營收數字也較2015年同期出現下降。另一個數據顯示,Line在今年一季度的總體月付費用戶數(MPU)為840萬,與2015年四季度的880萬出現環比下降4.5%,其中遊戲MPU增長乏力。創新不足以及遊戲類型偏單調讓Line正在失去用戶對其遊戲的熱情。

與遊戲的低靡相對應的是Line的廣告業務的增長,其廣告營收占比從2015年一季度的29.7%擴大到2016年一季度的35.5%。Line在廣告收入形式上已經覆蓋了官方賬號推廣服務收入、贊助式表情收入、Line Points 廣告,並在去年年底上線了類似於微信朋友圈廣告的Timeline廣告,按展示收費。廣告業務被視為Line的未來增長點。

在主營業務之外,Line的宏大計劃是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生活服務領域的綜合平臺,它已經推出了支付Line Pay、音樂、漫畫、外賣等服務。但易觀分析師馬世聰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從單純的通訊工具發展成綜合服務平臺,有賴於移動互聯網生態大環境以及場景的豐富度,這方面日本弱於中國。相比之下,得益於中國O2O環境,微信在生活服務領域做得更重一些。

Line在今年3月份推出開放平臺戰略,意圖以App為入口,連接像優惠券、電商、O2O等更多樣化的服務接口,讓用戶更大範圍地觸達第三方商戶。顯然,這一腳步已經明顯慢於微信。

國際化擴張阻力重重

中國人用微信,韓國人用Kakao Talk,日本人用Line,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用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snapchat等,全球移動社交的格局正在沈澱固化下來,使用習慣和語言差異讓新市場的擴張越來越難。

但Line在其招股書中透露,國際化將是其今後拓展方向之一。它的國際化思路是先進軍亞洲市場,再向歐美滲透。可現實是,單一個亞洲市場就已經讓Line舉步維艱。

2014年年初,Line曾在上海地鐵大面積鋪設廣告,清新的綠色Logo和布朗熊與可妮兔的呆萌形象讓都市白領一族印象深刻。一時間,印有這兩只卡通形象的T恤衫流行起來。但到了2014年年中,中國手機用戶發現用Line發不出消息了,與之相伴的是Line的中國區業務戛然而止。2015年,它開始回收戰場。

招股書顯示,今年一季度Line擁有2.18億月活用戶(MAU),其中日本6100萬,同比增速13%,但與上一季度環比增量只有300萬;臺灣、泰國、印尼合計9100萬,同比增速30%。核心市場(四地)MAU為1.52億,總體占比70%。

如果橫向對比,Facebook 月活為16.5億,同比增速15%,微信WeChat 今年一季度月活用戶數為7.62億,增速為39%。Line還差了一個層級,從營收角度看,Line有七成營收集中在日本市場。在自家的Messenger之外連續收購了Whatsapp與Instagram的紮克伯格,無形中給Line的國際化擴張挖了一條很深的溝壑。

中歐商學院教授陳威如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社交軟件是一個典型的同邊網絡效應,拿微信來說,使用它的人越多,微信越好用,哪怕其他小眾的社交軟件采用補貼等形式拉新,也無濟於事。Line的國際化也逃不出這個定律,怎樣在沒有同邊網絡效應的新市場拓展用戶?

品牌溢價或許是Line曲線救國的一個策略。拿中國市場為例,目前在成都、北京等城市,Line開設了線下商店,主要售賣體恤、水杯等衍生品,據生活在當地的用戶稱,“來店里看的人不少”。此外,Line還與優衣庫等服裝品牌合作,在衣服上印上它的卡通形象,這與Kakao Talk在韓國向服裝品牌出售版權的做法如出一轍。不過,布朗熊和可妮兔在粉絲心里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深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594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人民幣國際化指數五年增長逾10倍

“人民幣有望在兩年內超越日元和英鎊,成為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全球第三大貨幣。”7月24日,《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6》(下稱《報告》)編委、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在該《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2015年底,綜合反映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的量化指標RII達到3.6,五年間增長逾十倍。

《報告》的主題為“貨幣國際化與宏觀金融風險管理”。《報告》指出,要在現行金融監管框架當中增加“宏觀審慎”維度,明確宏觀審慎政策的具體實施部門。除了維護貨幣穩定之外,央行應當被賦予更多的保障金融穩定和加強金融監管的職能。

此外,《報告》聚焦宏觀管理問題,深入探討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新階段後的宏觀金融政策調整及其過程中可能誘發的宏觀金融風險。《報告》提出,應基於國家戰略視角構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危機,為實體經濟穩健增長、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最終目標提供根本保障。

人民幣國際量化指標RII五年增長逾十倍

《報告》稱,截至2015年底,綜合反映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的量化指標RII達到3.6,五年間增長逾十倍。2015年,人民幣直接投資和境外貸款的大幅度增長,成為推動RII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同時外國官方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比例不斷提升,根據IMF的數據,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比例達到1.1%。

近年來,貿易結算,人民幣金融結算,儲備貨幣比例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

《報告》稱,我國對外貿易以人民幣結算的比例接近30%,將全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份額推高到3.38%。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達到736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294.53%;同時,國際信貸、國際債券和票據交易中的人民幣份額也快速增長,使得國際金融交易的人民幣份額躍升至5.9%。中國人民銀行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余額達3.31萬億元。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新貨幣籃子確定的人民幣權重10.92%將於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向松祚表示,這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世界和中國是雙贏的結果。雖然人民幣被官方認定為“可自由使用貨幣”,但“官方身份”未必自然產生國際貨幣的“市場地位”。“入籃”並不代表人民幣國際化目標已經實現,其最終目標是要獲得與中國經濟和貿易地位相匹配的貨幣地位,註定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人民幣能否成為主要國際貨幣之一,還是要取決於國際市場使用和持有人民幣的實際情況。

一般來說,主要國際貨幣的發行國應當滿足這樣幾個條件:綜合經濟實力、貿易地位、幣值穩定、資本自由流動以及宏觀管理能力。向松祚介紹,從過去幾年的實際情況看,前幾個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因素都有著不錯的表現;但長遠來看,宏觀管理可能形成一個短板。由於宏觀管理能力同時又影響了幣值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等其他因素,需要特別重視這方面的學習與提高,以此贏得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長久信心。

央行應被賦予更多加強金融監管的職能

“央行應當被賦予更多的保障金融穩定和加強金融監管的職能。”《報告》認為,應當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作為制度保障,將匯率管理作為宏觀金融風險管理的主要抓手,將資本流動管理作為宏觀金融風險管理的關鍵切入點,全力防範和化解極具破壞性的系統性金融危機,確保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最終目標的實現。

“國際貨幣多元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國際貿易格局變遷和國際金融市場動蕩都可能促成國際貨幣格局調整。越是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複雜多變之際,我們越要穩住自己,從容應對政策調整和宏觀金融風險管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底線。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高,就是對一切質疑聲音的最好回應。”向松祚表示。

針對市場關註度極高、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影響極大的關鍵問題,《報告》提出了核心結論與建議:首先,關於人民幣匯率制度和匯率管理問題。應當進一步推動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從管理浮動逐漸過渡到自由浮動。匯率政策目標的實現方式從直接幹預為主轉向間接幹預為主,加強市場預期管理,保持長期匯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重視政策溢出效應,加強國際間政策溝通與協調,追求與最優貨幣政策目標相符合的匯率政策目標。

其次,關於跨境資本流動與國內金融市場、機構和實體經濟穩健性的關系問題。資本賬戶開放要與匯率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堅持“漸進、可控、協調”的原則,適應中國經濟金融發展和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

第三,關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宏觀金融風險管理問題。《報告》針對目前多頭監管存在的政出多門、職權交叉、責任不明、嚴寬不一等問題提出:應充分借鑒國際經驗,明確當前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原則,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為加強系統性風險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具體來看,要在現行金融監管框架當中增加“宏觀審慎”維度,明確宏觀審慎政策的具體實施部門。除了維護貨幣穩定之外,央行應當被賦予更多的保障金融穩定和加強金融監管的職能。

從功能和機制上厘清貨幣政策、宏觀審慎、微觀審慎和行為監管四者之間的關系,加強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全面提高金融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準確性,為系統性風險的監測、分析和評估提供全面及時的信息。同時建立有效的危機處置機制並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700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詳解人民幣國際化未來五大發力點

“一種貨幣能否成長為國際貨幣,主要還是取決於市場主體的自發選擇。而市場選擇的基礎,又是貨幣發行國的經濟、金融的能力。”7月24日,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6》發布會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目前所取得的成績,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和政策順應市場的過程。

“下一步中國央行將會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穩紮穩打,持續完善人民幣業務的政策框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促進跨境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平穩。”陳雨露稱。

陳雨露還指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五方面發力方向:

第一,要努力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基礎穩定。第二,繼續優化跨境人民幣政策框架,圍繞“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等國家重大戰略,推動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業務持續發展,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

第三,有序的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支持優質的金融發行主體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支持境內優質的機構到境外發行人民幣,引進優質的機構進行人民幣優化。第四,繼續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優化完善人民幣的市場。第五,利用多變和雙邊的對外合作、金融合作機制,加強國際貨幣金融合作和宏觀經濟的政策協調,為人民幣國際化營造一個長期有利的國際環境。

陳雨露也肯定了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的成績。2016年以來,國內外金融形勢依然複雜,人民幣國際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宏觀金融風險總體在可控之中。首先,人民幣成功納入SDR籃子。新的SDR籃子在10月份生效。人民幣加入SDR,是人民幣融入全球一體系的重要里程碑,意味著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國際化改革成果有效肯定,目前,準備工作在有條不紊的準備當中。

第二,人民幣國際化有效拓展,跨境業務、人民幣業務有效進展,同時有序推動金融市場雙向進行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央行內的金融投資,投資到我國銀行內的債券市場。銀行對外開放的水平顯著提升,到今年6月末,已經擴展到16國家和地區,總額度達到了1.46萬億人民幣。2015年6月,人民幣支付排名位居全球第六名,占比達到了1.9%。與此同時,以中國香港為主,多點並行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格局已經初步成型,以人民幣計價信貸、債券、基金等金融資產日益豐富。到2016年3月末,人民幣離岸市場存款余額約1.36萬億元。

第三,國際央行間的合作國際化。截至到2016年6月末,與36個國家化地區央行額度互換,總額3.3萬億元,除了美元之外,已經實現了人民幣對澳元、英鎊、韓元十幾種貨幣的直接交易。同時在區域市場,或者是銀行櫃臺上,實現了人民幣對泰銖、老撾吉普、哈薩克斯坦等周邊國家的直接交易。

第四,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完善。2016年10月,人民幣國際化跨境清算系統上線運行,在清算和運行路徑實現新的突破。目前已經有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今年6月份,與美聯儲又簽署了在美國、俄羅斯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合作備忘錄。與人民幣一期為基礎,以及境外機構、境內機構人民幣帳戶比較完整的人民幣跨境和離岸業務的清算體系已經逐步造成。

陳雨露稱,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以及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更多的人民幣市場需求將會得到有效的激發。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領域和範圍在長期內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實習記者李佳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702

新匯改周年:人民幣國際化棋行中局

自2005年以來近10年時間里,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維持單邊升值預期,這導致市場預期與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出現一定偏差,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較長時間里偏離市場匯率幅度不斷增加。

為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2015年8月11日,央行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而這一在人民幣匯率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至昨日正好過去一年時間。

一年來,中間價形成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基準地位進一步增強;境內境外匯率差價不斷收窄,資本流出壓力得到明顯緩解;在這一過程中,央行與市場及時、透明的溝通獲得廣泛認可。

但與此同時,正如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前司長管濤所言,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仍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波動容忍度有待提高,而納入SDR貨幣籃子後,人民幣如何切實增加作為儲備貨幣、投資貨幣的屬性,值得深入探索。

匯改一周年效果顯著

8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6255,較上一交易日上調275個基點,幅度為0.41%,創6月23日以來最大。從昨日市場表現來看,面對較大幅度的中間價調整,市場並未出現明顯波動。經過一年的努力後,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

去年8月11日,央行在進一步完善中間價報價機制聲明中提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要參考上日收盤匯率,以反映市場供求變化。

隨後,2015 年 12 月 11 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人民幣匯率指數(CFETS),強調要加大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力度,以更好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目前,人民幣匯率指數已經成為官方和市場判斷人民幣匯率水平的最佳依據。

2016年5月6日,央行首次對外公布了一直以來頗為“神秘”的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從此市場對於判斷每日中間價走勢變得更加有跡可循,避免因中間價偏離市場預期而出現大幅波動。

在中間價市場化程度提高的同時,其基準地位也得到進一步增強。

管濤表示,在匯改之前,境內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CNY)較大偏離中間價,且長期在貶值區間,匯率中間價的代表性不強。甚至如果進一步擴大匯率浮動區間,交易價持續偏離中間價達2%以上,這可能構成雙重匯率安排,涉嫌違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的一般義務。

但“8•11”新匯改之後,交易價相對中間價,以及開盤價相對中間價的偏離趨於收斂,且交易價和開盤價圍繞中間價上下波動。新匯改以來到2016年6月底,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相對當日中間價的最大波幅日均為0.22%,遠低於2015年初至匯改前夕日均1.53%的水平。這表明中間價反映的市場信息已經較為充分,其基準地位得到加強。

此外,新匯改前,境內與境外市場人民幣匯率存在較大差距,使得套利現象時有發生,隨著外匯市場的不斷完善,今年來境內境外匯率差價明顯收斂。

統計顯示,在新匯改後直至2015年年底,境內外日均差價達到440個基點,有時境內外差價達上千點以上。

去年12月23日,中國央行發布公告稱,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推動市場對外開放,自2016年1月4日起,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系統每日運行時間延長至北京時間23:30,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及浮動幅度、做市商報價等市場管理制度適用時間相應延長。

夜盤的啟動,有效增強了境內與境外人民幣市場的銜接。今年來,上半年境內外日均差價收窄為161個基點,反映出人民幣匯率預期的改善,同時有效抑制了跨市場套利。此外,在境內外匯率差價縮小的同時,還消除了人民幣加入SDR籃子貨幣在人民幣匯率取值方面的技術障礙。

與此同時,進一步引入合格境外主體。符合一定條件的人民幣購售業務境外參加行經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申請成為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後,可以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交易系統參與全部掛牌的交易品種。人民幣購售業務交易品種包括即期、遠期、掉期和期權,境外主體應在人民幣購售業務項下依法合規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

值得註意的是,新匯改後,人民幣此前單邊升值預期的打破導致境內出現一定資本流出壓力,但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日趨平穩,這一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管濤表示,自2014年二季度起,我國就開始呈現資本外流壓力。“8•11”新匯改後,受貶值預期影響,“藏匯於民”與“債務償還”渠道疊加,資本外流加速。

但進入2016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企穩、美元匯率回調,以及匯率預期和資本流動管理加強,我國資本流出勢頭有所減緩。2016年一季度,國際收支口徑的資本凈流出1234億美元,環比下降26%。上半年,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銀行即遠期結售匯逆差合計1726億美元,環比下降59%。外匯儲備規模下降勢頭減緩甚至回升,對穩定市場預期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新匯改帶來的累累碩果背後,都離不開央行與市場溝通力度的明顯增強。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匯改是對我國央行市場預期管理能力的極大考驗。從初期的少說多做,到後來的邊做邊說,央行在市場溝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瑞銀大中華區首席投資總監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管理浮動匯率對於央行來說也是全新的挑戰,但經歷了去年‘8•11’新匯改和今年1月份兩輪大幅波動後,可以明顯看出央行的管理更加有經驗,采取順勢而為的策略。”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近日也表示,當前人民幣的匯率機制已經逐漸贏得公信力。“新匯率機制的公信力逐漸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央行的市場溝通有顯著的改善,匯率政策的闡述與每日中間價基本一致,同時進一步強化關於資本流出相關規定的執行。”

央行在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上的一系列改革,也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在今年6月召開的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美方對於人民幣匯率話題的關註度明顯“降溫”,央行副行長易綱還透露,中國將向美國提供25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不久還將在美國設立人民幣清算行,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重要突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也曾公開表示:“非常感謝周先生,我們提出擔憂後,他非常迅速地采取行動,加強了與市場的溝通。”

人民幣國際化任重而道遠

隨著今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後SDR時代”將有更多利好消息維穩人民幣匯率。但與此同時,在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前進的道路上,人民幣如何更好地發揮儲備貨幣、國際投資貨幣的作用,仍然任重而道遠。

作為國際貨幣之一,管濤認為首先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容忍度有待進一步增強。

長期以來,不論海內還是海外,不論市場還是政府,都習慣了人民幣匯率只能漲不能跌,甚至把人民幣匯率的重要性等同於美元利率,視作世界經濟的兩塊“壓艙石”。結果,“8•11”新匯改觸發了預期自我強化、自我實現的貶值惡性循環。

實際上,加快資本賬戶開放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是我國既定的改革目標,那麽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就是其中應有之意。“成熟的市場必須要有成熟的市場參與者。唯有市場能夠走出人民幣匯率只能漲不能跌的‘魔咒’,以平常心看待人民幣匯率的漲漲跌跌、雙向波動,而不是對匯率漲跌做道德判斷和過多解讀,那麽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才能夠克服‘水土不服’,最終走向‘清潔浮動’的理想彼岸。”管濤說道。

此外,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呼籲,作為國際國幣,人民幣的投資屬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匯豐德國資本市場人民幣業務負責人Sven Juergensen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在德國等歐洲地區主要發揮著貿易貨幣、投資貨幣,以及儲備貨幣三個功能。

“目前把人民幣作為貿易貨幣這個階段在德國已經基本完成了,而第三個階段,將會在今年10月份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後實現儲備貨幣功能,這使得人民幣在未來國際經濟中起到更積極的作用。”Sven Juergensen說道。

但同時,他告訴本報記者,人民幣在第二階段所表現出的投資貨幣屬性目前仍停留在理論階段。“我們了解到很多歐洲的投資者都希望中國銀行間的債券市場能真正的開放,就像進入世界上其他債券市場一樣的方便”。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近日也提出,從資本與金融交易來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足以和歐元、美元、日元等相抗衡的人民幣金融資產,“國內金融市場的不發達是阻礙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的因素。”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909

人民幣國際化“挺進”美國

在今年6月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首次提出在美國設立清算銀行,三個月後,這一設想終於落地。9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授權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擔任美國人民幣清算行。這不僅標誌著中美金融合作邁向新臺階,更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市場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此次人民幣紮根美國,對於推動美國人民幣市場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在美設立人民幣清算行,有利於解決中美時差問題,提升美國本地人民幣資金支付效率;同時,有利於降低美國機構在匯兌、融資等交易成本。從長遠來看,人民幣清算行將有利於拓展市場教育,使美國當地企業和個人投資者了解人民幣、使用人民幣,逐步提高美國當地人民幣的活躍程度。

中行相關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中美貿易投資往來廣泛使用美元進行計價交易,如果其中一部分通過人民幣支付,將降低投資者、貿易商的交易成本和匯率風險,提高人民幣在美國的發展潛力,可以預見,美國廣闊的市場空間將為人民幣國際化註入更大活力。”

人民幣國際化“挺進”美國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幣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然而,此前美國作為少數幾個人民幣投資、清算或結算能力有限甚至為零的主要金融市場之一,不僅阻礙了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範圍,也使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處於競爭劣勢。

隨著中美雙方對於搭建人民幣交易平臺呼聲的高漲,自去年9月以來,中美兩國就進一步加強人民幣業務合作達成一系列共識。

經過雙方密切溝通和不懈努力,在今年6月舉行的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方宣布將進一步提升在美人民幣交易與清算能力,在美國建立人民幣清算銀行;為美國提供2500億元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以及進一步便利參與中國債券市場三大重要舉措。

僅僅3個月後,中美經濟對話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成果,此次人民幣清算行的設立,將進一步便利人民幣在美使用和跨境交易,推動中美雙向貿易、投資與經濟合作邁上新臺階。

至此,中國央行已在2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覆蓋東南亞、西歐、中歐、中東、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等地。

據悉,現已公布的21家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皆為中資銀行的海外分行或子公司,且每個國家和地區只有一家清算行。在美國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中,中美將各有一家銀行被授權為人民幣清算行。目前美方的清算行尚未公布,一旦公布,該銀行將成為第一家外資境外人民幣清算行。

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在美人民幣交易與清算工作組聯席主席亨利• 保爾森9月21日表示:“(在美設立人民幣清算行)這一決定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中國和美國都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允許國際投資者更多地進入彼此的金融市場。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中國持續在關鍵金融改革領域取得進展,同時美國繼續提升多幣種賬戶運營能力。”

值得註意的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也為深處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近年來,隨著中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美國穩居最受中企歡迎的投資目的地之一,此次在美人民幣清算行的設立,將使得中企在美投資更加便利化,也使得國內銀行等金融機構拓展新的市場。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合夥人王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盡管在中國經濟持續調整和利率下行的大環境下,上市銀行的盈利增長持續面臨壓力,但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等新一輪開放戰略給銀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市場對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國銀行業正在積極推進國際化經營,加快全球化布局,拓寬業務領域。” 王偉說道。

此次在美人民幣清算行的設立為中美人民幣平臺的建立打下良好開端,在美人民幣交易和清算工作組副主席瑪麗•夏皮羅表示,未來將繼續落實在《行動路線圖》中做出的承諾,包括進一步厘清充分使用 RQFII額度的障礙,便利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在美擴大多幣種賬戶運營能力以及探索和推出新的人民幣計價產品和相關服務等。

美企人民幣需求大增

此次人民幣清算行的設立,不僅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重要突破,對於美國企業而言,也將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此舉將進一步加快在美推出人民幣產品和服務的速度,降低美國企業的交易成本,同時進一步參與中國資本市場。

“美國經濟的增長需要我們竭盡力量保持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同時給予他們參與全球資本市場的機會。在今年美中經濟和戰略對話基礎上,清算行的設立將會進一步提升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和經營效率。”在美人民幣交易和清算工作組主席邁克爾• 布隆伯格說道。

該工作組聯席主席蒂莫西•蓋特納也表示:“在美國指定清算行將促進在美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滿足對人民幣產品和服務不斷增長的交易需求。這符合美中兩國的利益。”

目前,在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20 多個城市已建立了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以便為越來越多的以人民幣進行的貿易和投資提供便利。在此次在美人民幣清算行設立前,由於在美國市場選擇有限,在美國運營的企業及資產管理公司如果希望用人民幣進行交易和投資,就必須借助其他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

如今,清算行的建立使得美國市場同樣具備人民幣清算和結算能力,有望激勵對美國金融和非金融公司而言有價值的相關人民幣產品和服務的發展。

業內普遍預期,未來人民幣在美國的發展路徑取決於人民幣交易量的增長規模和速度、在美國推出的人民幣產品和服務的類型、以及在美國保持足夠的人民幣流動性的能力,這些因素可能會受到私營領域以及美中政府所采取行動的影響。

美國商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湯姆•唐納休認為:“無論今年美國大選選情如何,為美國企業打開新市場、創造增長新機遇都是有益於美國經濟的。在美指定清算行提供人民幣清算和結算服務將進一步降低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同時有助於美國保持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59

人民幣國際化新疆樣本:跨境結算6年增41倍

盡管地處中國西部邊疆,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可謂是先行軍。

2010年6月新疆成為全國第二批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地區,同年9月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準開展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省區。6年來,新疆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增長了41倍,已突破2000億元。

通過探索人民幣對中亞國家小幣種的直接清算,新疆跨境人民幣業務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減少匯兌環節的損失,助力企業“走出去”。目前,新疆已與哈薩克斯坦、美國等境外8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業務。跨境人民幣作為經常項目下結算貨幣和資本項目下的融資貨幣,在亞歐經貿往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10月1日,人民幣將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標誌著人民幣向國際投資儲備貨幣進一步邁進。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包括新疆等在內的跨境人民幣貿易和投資結算業務還將獲得長足發展。

探索人民幣對小幣種直接清算

目前,新疆已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18家具有國際結算業務資質的銀行可以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業務種類包括貿易融資、直接投資、境外項目貸款等。

“我們接觸到的新疆企業,尤其是周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企業,對於跨境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比較高,因為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非常少,它們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意願非常強,特別是能夠幫助它們規避匯率風險。”中國銀行新疆分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麥群紅告訴記者。

為了滿足新疆與周邊國家本幣結算及跨境人民幣結算的需要,中國銀行自2011年開始探索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直接掛牌交易工作。

2011年6月,中行新疆分行實現人民幣兌哈薩克斯坦堅戈現匯匯率直接報價交易;2013年9月實現人民幣對堅戈現鈔匯率直接報價交易。2015年6月,推出人民幣對堅戈、人民幣對俄羅斯盧布遠期結售匯及掉期業務。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2015年11月初,阿拉山口博中遠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在中行辦理3個月期限、金額為5000萬堅戈的遠期結匯業務,以100堅戈兌1.9197人民幣鎖定堅戈結匯匯率,到期後的堅戈即期結匯價格為1.78。通過遠期結匯業務,企業既鎖定匯率風險,同時多獲得6.99萬元人民幣收入,高出即期結匯價格7.85%。

中國銀行新疆分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劉建也對記者表示,盡管去年“8·11”匯改開始,人民幣匯率波動較大,市場存在強烈的貶值預期,但是總體來看,人民幣遠較中亞其他國家的貨幣穩定。去年人民幣貶值幅度在2%左右,但以哈薩克斯坦堅戈為例,全年貶值幅度在40%左右。

他稱,蘇聯解體以來,中亞的很多國家更傾向於使用美元結算,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增加,境外企業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也會越來越大。而人民幣加入SDR最核心的問題,是從貿易結算的功能上升到投資,特別是作為儲備貨幣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實質性的進展,對中亞國家進一步認知人民幣、重視人民幣、接受人民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屆時使用人民幣貿易結算的量肯定會有所增加。

中國銀行新疆分行行長竇波表示,中國銀行在探討小幣種清算時,目前主要是人民幣對單一貨幣,如何實現小幣種之間的互通清算,是目前探討的核心問題。

9月12日,中行實現人民幣兌土耳其里拉現匯及現鈔直接掛牌交易業務,土耳其也是人民幣西進配合“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從中亞向歐洲推進的重要節點。

據本報記者了解,建設銀行新疆分行也在探索人民幣與吉爾吉斯索姆的掛牌和兌換。農業銀行新疆分行亦開立塔吉克斯坦索莫尼賬戶、哈薩克斯坦堅戈賬戶、俄羅斯盧布賬戶等,開展小幣種匯兌業務。

跨境人民幣借款 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2015年以來,新疆地區的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也為境內企業利用外資、降低融資成本提供了便利。

2015年12月18日,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下發《新疆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試點管理辦法》。該辦法的出臺,使得兩個經濟開發區內註冊企業可以直接從境外借入人民幣資金,其中喀什開發區的企業借入資金的使用範圍擴大至南疆四地州的生產經營。

新疆華電喀什熱電有限責任公司是上述政策的第一批簽約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王磊近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以來,該公司累計從建設銀行獲得了2億元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主要的好處是成本低,跨境人民幣借款相比於人民幣貸款利率下浮10%以上,顯著降低了公司財務成本;同時,貸款額度不受國內銀行信貸規模限制,不會出現因銀行信貸規模不足而不能放貸的問題。辦理流程也相對簡單。

據了解,利用新政策,僅建設銀行的跨境人民幣借款支持喀什地區建設就共計投放5.01億元貸款。

根據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末,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各項存款余額59.74億元,較年初增加30.40億元,翻了一番。各項貸款余額245.31億元,較年初增加97.63億元,增長66%。

中國建設銀行新疆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張勇對記者稱,人民幣加入SDR給銀行的國際業務打開一個新的市場、新的通道。“以往銀行所做的國際業務更多是和企業進出口貿易相關,接觸的企業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即便是完全的內資企業也可以利用境外資金,或者說利用兩個市場、兩個資源,銀行客戶群體的範圍、業務領域範圍將更加廣闊,如何和國際市場接軌?不管是對價格、利率、匯率以及對國際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等,都需要全面的把握。這對銀行的自身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幣國際化新征程

回顧人民幣國際化之路,2009年7月國務院批準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往往被人們默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征程的起點。

2011年10月,央行公布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管理辦法,標誌著跨境貿易和直接投資用人民幣計價已經沒有任何政策障礙。

2009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只有35.8億元。而央行發布的《2016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到2015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12.10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的比重達28.7%。

截至2015年末,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境內企業已達17萬家,已有逾124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中國境內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

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統計,2015年12月,人民幣是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外匯交易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按照國際收支統計,人民幣已連續5年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收付貨幣。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指定了21家人民幣清算行,隨著清算行業務以及政策的發展變化,清算行現在已經更多地承擔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職責,是離岸人民幣產品的推動者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推廣者。很大程度上,21家清算行是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重要的組成部分。

前述報告指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完善,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使用將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渠道將進一步拓寬,雙邊貨幣合作將繼續穩步開展,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規模將進一步增加。

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將在10月1日生效。央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司長周誠君近日在第五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絲綢之路金融論壇上表示,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儲備貨幣之後,遠遠沒有完成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下一步人民幣要從早期計價結算貨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這是目標和方向。他進一步指出,未來要更好的解決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以後風險管理問題,貨幣了結的問題,這就意味著要進一步開放我們的金融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27

6月外債環比大增2% 人民幣國際化助力外債去杠桿

6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回升,外債去杠桿進程接近尾聲。

9月2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6月末中國全口徑外債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92127億元,全口徑外債余額與過往相比呈現出穩步回升態勢。

“初步逆轉了2015年二季度以來外債總規模持續下降的態勢,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外債去杠桿進程接近尾聲。”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就2016年6月末外債數據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

從2015年外債變動看,除6月末外債余額有小幅上升外,2015年9月末和12月末的外債余額環比分別下降8.9%和7.4%。2016年3月末,我國外債余額降幅放緩,環比下降3.6%。至2016年6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環比增長2%。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由於人民幣貶值預期比較強烈,很多企業選擇減少美元負債。一方面不在境外融資,另一方面1月份加速償還境外債務,我國企業債務率下降。”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外債規模將企穩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研究員趙慶明表示,我國外債中主要是美元。去年年初隨著美國QE逐步退出,伴隨著美元加息預期,美元不斷上漲。另一方面,去年8月11日新匯改後,人民幣出現貶值,綜合來看,企業發外債成本相應提高,是當時外債去杠桿的主要原因。

“近期,境外融資規模提高。由於美聯儲加息不斷缺席,美元債務成本相對較低。我國境內相關政策也鼓勵發美元債,將資金調回境內使用。所以對於企業而言,發美元債,可以規避人民幣匯率貶值的風險。”溫彬說。

2016年4月底,外管局配合人民銀行發布《關於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自2016年5月3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允許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凈資產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

隨後,外匯局進一步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完善真實性審核的通知》,允許中資非金融企業借用的外債資金按現行外商投資企業外債管理規定結匯使用。6月,外匯局全面實施企業外債資金意願結匯管理,允許企業自由選擇外債資金結匯時機,對資本項目收入的使用實施統一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大幅縮減相關負面清單。

“預計未來我國外債規模將進一步企穩。根據2016年以來我國全口徑外債的變動趨勢,預計我國外債規模將隨著外債管理改革措施的落地實施而進一步企穩。”外管局新聞發言人表示。

趙慶明表示,目前來看美元相對去年12月初貶值,未來人民幣雖然有貶值預期,但貶值幅度不大,美元利率仍然較低,企業發外債比較劃算,未來外債規模還將上升。

人民幣國際化助力外債去杠桿

趙慶明表示,近期外債規模上升與人民幣國際化有一定關系。由於外債是全口徑的,其中也包含人民幣,與境外市場離岸中心人民幣資產變多有關。

從幣種結構看,本幣外債余額為39366億元人民幣(等值5936億美元),占43%;外幣外債余額(含SDR分配)為52761億元人民幣(等值7957億美元),占57%。“本幣外債余額占43%,本幣外債和之前相比在擴大,人民幣貢獻更多。離岸市場人民幣的主要使用者是國內的大企業,離岸人民幣利率以及債息都比在岸低。”趙慶明指出。

此外溫彬認為,美聯儲加息是目前金融市場上最大的不確定因素,美元加息後,整個境外發債的成本將提高。目前中資企業境外發債規模上升,部分企業擔心未來美元利率上升,所以現在抓緊時間發債,在加息周期里鎖定美元債利率成本。在美元利率上升周期的低位發債,有利於企業節約財務成本。

隨著國內實體經濟增長放緩,產能過剩行業進一步出清,針對國外投資者對於中資企業發行海外債券的認購情況,溫彬表示,國外投資者更看重國內企業在國際評級機構中的信用等級,以及收益率的考慮,此外國外投資者也關心人民幣的匯率問題,如果波動較大,利率收益不能覆蓋貶值,這也是國外投資者關註的重點。

溫彬認為,未來企業為了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應該不會單純通過財務手段降低美元債務,而是通過實際投資並購等需求,進行正常的融資,未來外債規模將比較平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00

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 投資者不可“操之過急”

不少投資者期盼已久的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將於本周六(10月1日)正式生效。不過,多名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要“降降溫”,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投資機遇,應冷靜看待,不可操之過急。

日前,在2016年彭博市場最具影響力人物峰會上,匯豐貨幣分析師David Bloom表示,人民幣納入SDR是有里程碑意義的,但它改變的不是人民幣的價值,而是功能。就人民幣國際化而言,市場更應關註的是人民幣的功能正在發生轉變,而不是短期內它的價值變化會對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David Bloom稱,盡管目前市場眾說紛紜,但人民幣不可能大幅貶值。隨著中國放松對人民幣的管制,預期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將加劇。市場普遍預計,今年人民幣兌美元將升值3%。

人民幣國際化剛剛起步,無論在發達市場還是新興市場,人民幣都好比“正在盛開的花朵”,慢慢探尋著市場的各種投資機會。

彭博社近期報道稱,人民幣已成為交易最活躍的新興市場貨幣,在全球貨幣中排名第八。不過,市場仍普遍擔心美聯儲加息會對新興市場貨幣表現帶來不利影響。被稱為“新興市場之父”的鄧普頓新興市場團隊執行主席麥樸思(Mark Mobius)對此表示,以往的數據顯示,有時候美國利率高,新興市場反而表現強勁,因此美聯儲的利率走勢和新興市場貨幣表現並沒有直接關聯。

而同樣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重要一環”的深港通,其開通消息公布至今也一直備受投資者關註。投資者紛紛追逐這個市場焦點,生怕錯過任何投資機遇。

惠理集團(00806.HK)主席謝清海在峰會上表示,希望市場不要對深港通短期內帶來的投資機遇有太大的期望。深港通是一項長期的交投措施,不會對市場的交易活動產生即時性的爆炸影響。

Mark Mobius也傳遞出同樣的訊息。他表示,深港通的消息令人“非常激動”,上海、深圳與香港互聯互通毫無疑問會使交易量上升,但上升是一步步進行的,投資者要有耐性。

(實習記者管沁雨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