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股利折現模型評估匯豐的內在價值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6-01-18
我還記得讀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的時候,修讀了郎咸平教授的財務課,認識了很多股票的評估方法,覺得非常實用,其中一個是「股利折現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簡稱DDM。
由於匯豐(5.HK)資本充裕,過去派息從2009年的2.65港元,穩定增長到2015年的3.98港元,管理層并預期未來派息會漸進增長,我嘗試用「二階段股利折現模型」(Two-stage DDM)去評估匯豐的內在價值。
假設公司第一階段(首5年)享有較高的股息增長率(g1), 第二階段(第6年之后)的股息增長率(g2)較低。
公司的內在價值(P0)相等於其未來各期股利的凈現值總和,計算公式如下:
P0 = D1/(1+r) + D2/(1+r)^2 + D3/(1+r)^3 + D4/(1+r)^4 + D5/(1+r)^5 + [D6/(r-g2)]/(1+r)^5
其中,
D1 = 第一年的股息 = D0 *(1+g1)
D2 = 第二年的股息 = D0 *(1+g1)^2
D3、D4、D5如此類推。
g1= 股東資金回報率(ROE)* (1-派息比例)
r = 折現率(discount rate) = 無風險回報(risk-free rate)+ 股票啤打系數(beta) * (市場回報 -無風險回報)
代入匯豐的數據,計算過程如下:
2015年 ROE = 8.2%
派息比例 = 63%
g1 = 8.2% * (1-63%)= 3.0%
D0 = 2015年的派息 = 3.98港元
D1 = 3.98 * (1+3.0%)= 4.10港元
D2 = 3.98 * (1+3.0%)^2 = 4.22港元
無風險回報 = 金管局10年期債券息率 = 1.5%
匯豐啤打系數 = 0.86 (我用了過去五年匯豐股價和恒生指數的關系)
市場回報 = 8.0% (恒生指數過去20年平均每年的回報率,包括股息)
r = 1.5% + 0.86 *(8.0%-1.5%) = 7.1%
g2 = 0% (我保守的假設)
P0=4.10/(1+7.1%)+4.22/(1+7.1%)^2+……+4.62/(1+7.1%)^5+[4.62/(7.1%-0.0%)]/(1+7.1%)^5
= 64.1港元
結論:匯豐現價54.3港元,較其內在價值64.1港元低約15%,估值偏低。
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方面,假設g1和g2都是0%,即未來匯豐的股息全無增長(非常保守的假設),則得出其內在價約56.1港元,較現價還要高3%,可見現價的下跌風險不大。另外,如果假設g1和g2都是3%,即未來匯豐的股息增長每年都是3%,則得出其內在價值約100.3港元,較現價高出85%,上升空間龐大。
匯豐業績遜預期(九)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6-02-23
匯豐(5.HK)的股價在2013年5月攀升到90港元的高位後,便反覆回落至近期的49港元水平,表現確實令人失望,主要是盈利增長遜於預期,昨天公怖的2015年經調整除稅前利潤更下跌了7%!
展望未來,匯豐還是要面對以下的逆風:
(1)英美加息周期開始的時間比預期長,幅度也比預期少(美國2016年1月才開始第一次加息,未來加息幅度估計亦有限,英國加息的時間表更是遙遙無期),息差持續受壓;
(2)環球經濟放緩,一方面令集團整體收入的增長低於支出的增長,另一方面令貸款減值準備增加;
(3)油價暴跌,影響相關貸款的資產質素;以及
(4)不斷的訴訟費和為符合監管當局而產生額外的經營成本。
雖然匯豐的資本雄厚(一級資本比率11.9%),派息穩健,股息率高達8%,但考慮到短期的盈利增長有限,我建議投資者持有,不宜重倉。
用股利折現模型評估匯豐的內在價值(八)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6-01-18
我還記得讀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的時候,修讀了郎咸平教授的財務課,認識了很多股票的評估方法,覺得非常實用,其中一個是「股利折現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簡稱DDM。
由於匯豐(5.HK)資本充裕,過去派息從2009年的2.65港元,穩定增長到2015年的3.98港元,管理層并預期未來派息會漸進增長,我嘗試用「二階段股利折現模型」(Two-stage DDM)去評估匯豐的內在價值。
假設公司第一階段(首5年)享有較高的股息增長率(g1), 第二階段(第6年之后)的股息增長率(g2)較低。
公司的內在價值(P0)相等於其未來各期股利的凈現值總和,計算公式如下:
P0 = D1/(1+r) + D2/(1+r)^2 + D3/(1+r)^3 + D4/(1+r)^4 + D5/(1+r)^5 + [D6/(r-g2)]/(1+r)^5
其中,
D1 = 第一年的股息 = D0 *(1+g1)
D2 = 第二年的股息 = D0 *(1+g1)^2
D3、D4、D5如此類推。
g1= 股東資金回報率(ROE)* (1-派息比例)
r = 折現率(discount rate) = 無風險回報(risk-free rate)+ 股票啤打系數(beta) * (市場回報 -無風險回報)
代入匯豐的數據,計算過程如下:
2015年 ROE = 8.2%
派息比例 = 63%
g1 = 8.2% * (1-63%)= 3.0%
D0 = 2015年的派息 = 3.98港元
D1 = 3.98 * (1+3.0%)= 4.10港元
D2 = 3.98 * (1+3.0%)^2 = 4.22港元
無風險回報 = 金管局10年期債券息率 = 1.5%
匯豐啤打系數 = 0.86 (我用了過去五年匯豐股價和恒生指數的關系)
市場回報 = 8.0% (恒生指數過去20年平均每年的回報率,包括股息)
r = 1.5% + 0.86 *(8.0%-1.5%) = 7.1%
g2 = 0% (我保守的假設)
P0=4.10/(1+7.1%)+4.22/(1+7.1%)^2+……+4.62/(1+7.1%)^5+[4.62/(7.1%-0.0%)]/(1+7.1%)^5
= 64.1港元
結論:匯豐現價54.3港元,較其內在價值64.1港元低約15%,估值偏低。
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方面,假設g1和g2都是0%,即未來匯豐的股息全無增長(非常保守的假設),則得出其內在價約56.1港元,較現價還要高3%,可見現價的下跌風險不大。另外,如果假設g1和g2都是3%,即未來匯豐的股息增長每年都是3%,則得出其內在價值約100.3港元,較現價高出85%,上升空間龐大。
匯豐控股香港非正式股東大會見聞錄
做了十多年匯豐股東, 筆者第一次參加匯豐的香港非正式股東大會. 一到會場已經看到大排長廊, 估計起碼有4,5百個股東在排隊. 到了登記的時候, 服務員問我拿身份證, 核實股東身份之後, 服務員問我是去拿禮物, 還是去開股東大會. 有相當部分人拿完禮物後就離去了. 筆者選擇開會, 因此就乘坐電梯上總部28樓.
管理層首先總結業績表現, 指出影響業績的負面因素包括: 環球尤其是中國經濟放緩, 主要市場實施零利率政策. 管理層有主動提到最近巴拿馬事件, 表示一些表面合法的機構, 如果存心做一些逃避法規的事情, 的確很難發現, 集團會要求客戶提供全面的資料, 尤其是透露戶口最終真正的擁有人, 如果不提供的只能終止戶口. 管理層也提到匯豐在派息方面領先同業, 會繼續維持漸增式派息, 匯豐2015年靠自生能力增加了113億美元的核心一級資本. 未來會繼續減少效益低的加權風險資產, 目前只達到目標的45%. 未來的機遇包括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 巴黎氣候峰會全球減排綠色債券, 一帶一路等, 匯豐都是這些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今次主要分享股東提問的部分.
有股東不滿匯豐在環球有眾多官司訴訟, 被監管當局罰款不斷, 要求管理層下台. 筆者覺得這種只是情緒的發洩, 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 筆者認同管理層所講, 有很多訴訟是關係到十多, 廿年前發生的事情, 當時行業大部分參與者都是這樣做, 沒有人說有問題. 用現在的眼光和標準看十多二十年前銀行業的行為, 然後說你這樣不對, 那樣不對, 你叫今天的管理層可以怎樣做, 難道可以時光倒流, 回去從前再做過嗎? 不過, 管理層都好有風度地為集團以往的行為道歉.
倒是有外籍的股東比較公道, 她是靠匯豐的股息生活的退休人土, 好讚賞管理層減薪酬的做法. 她問匯豐可否早點派息, 另外, 提到匯豐股價大跌的問題, 是不是跟有人借貨沽空匯豐有關, 管制層可否保證不支持借貨沽空匯豐的做法.
管理層回應說, 股價大跌管理層也是受害者, 因為匯豐的執行董事有相當部分薪酬是出匯豐股票, 而不是現金的. 管理層進一步解釋為何匯豐股價跌得那麼慘。除了自身的問題, 主要還有兩個外在原因。
第一,環球經濟尤其是中國令人擔憂,有持悲觀態度的歐美資金用沽空匯豐做為對沖風險。
第二,油價大跌,中東主權資金規模達到350億美元, 需要從市場套現資金,匯豐是這些資金的主要持股對象,機械式沽盤推低匯豐股價。
筆者很高興是少數發問題的股東之一。筆者的問題是: 管理層曾經說過回購股份是一個選項。現在匯豐股價已經跌得相當低了,股價相對每股資產淨值已經有很大折讓,pb只是有0.66倍,股息率超過8%,是很多年沒試過這麼高的股息率,表示匯豐股價跌得多麼低。管理層會不會開始進行回購股份。
管理層認同當股價低於每股資產淨值的時候,回購是有利的做法。匯豐會在正式股東大會尋求股東批准回購。但最終還要看當局對資本要求的情況,尤其是BASEL III 的資本要求, 但管理層同意是時候認真研究。
最後, 筆者拿了一盒曲奇餅回家.....
匯豐銀行砍掉一半印度網點 歐美大銀行拼命裁員為哪般?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1/1006675.html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銀行業又有大新聞。匯豐銀行計劃關掉在印度的半數網點,來自匯豐內部的一封工作郵件顯示,匯豐將關閉50個印度網點中的24個,準備讓電子銀行“混搭”實體銀行。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銀行業又有大新聞。匯豐銀行計劃關掉在印度的半數網點,來自匯豐內部的一封工作郵件顯示,匯豐將關閉50個印度網點中的24個,準備讓電子銀行“混搭”實體銀行。
當然,這只是全球銀行業“Uber時刻”來臨的又一個新鮮案例。所謂“Uber時刻”,是指伴隨科技創新大潮的的洶湧來襲,銀行業很快將迎來新的挑戰:銀行的實體網點將被淘汰,移動設備將成為客戶和銀行之間的主要溝通“中介”。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我想這個是利用金融創新、技術創新的發展,又進入到一個新的成本管理階段——那就是減少線下網點,更多采取O2O模式,加強線上的網點,現在的業務量在萎縮,加上經濟不太好,所以只要線上的網點就可以了。
Uber出現之後,車主和乘客直接聯系,不需要出租車公司來調度管理;而電子銀行普及之後,銀行也不再需要那麽多實體網點,客戶直接通過電腦、手機各種終端進行各種銀行業務的辦理,零售銀行大規模裁剪機構已經是大勢所趨。
雖然被關閉的這些網點服務的零售客戶,只占到匯豐在印度總客戶數量的不到十分之一。但匯豐現任CEO格利佛表示,匯豐將收縮全球網點,砍掉虧損業務,以期增加盈利。要知道,2011年以來,匯豐銀行已經裁掉了8.7萬個崗位,撤出了至少80項業務,並將業務覆蓋從88個國家縮減至71個國家。匯豐這是怎麽了?
孫立堅說,像匯豐經營的情況也不是太妙,看財務報表最近幾年的一些零售業務萎縮得蠻厲害。兩種可能性:一個就是它傳統業務的萎縮,一個是它創新業務的模式還沒有確定,都對它近期的業績發展可能帶來制約。剩下的它能做的事情就是成本管理。
與傳統銀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生長。最近幾年,第三方支付、P2P網絡貸款、無抵押貸款、眾籌融資、網絡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等多元化模式,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生長。尤其是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紛紛跑馬圈地,布局互聯網金融。另一方面,很多傳統的金融機構,比如各大銀行也開始觸網,嘗試各種互聯網操作。一個是互聯網公司+金融,一個是金融機構+互聯網,究竟誰能勝出?
財經評論員劉艷說,這兩個如果都是單獨存在的話,誰都不看好,應該說是只有說把互聯網+金融,以及金融+互聯網兩者融會貫通應該說才是未來金融商業的發展模式。很顯然,如果說我們能夠給資金提供一個更好的、融匯到不同的實體經濟當中的方式;比如說互聯網金融,它去改善銀行的傳統服務模式,才能夠提高金融對於實體經濟的服務的效率。所以說,如果當互聯網遇上了金融,或者金融遇上了互聯網的時候,我們希望更好地提升社會經濟的活力。那麽銀行也能更好地去給老百姓提供更多元化的理財以及金融產品。從現在看來,正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的存在,倒逼了我們傳統的銀行業它能夠放下身段,為老百姓的理財需求進行服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匯豐中國深耕中國市場 將重點投資珠三角地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415.html
6月14日,銀監會第五十場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迎來了首家外資銀行,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匯豐中國”)。
“‘根植中國’是匯豐人引以為傲的一個表述。”匯豐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介紹,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自1865年成立以來,從未間斷過對中國內地的服務。
亞太區是匯豐集團的全球戰略重點,而中國更是其中一個優先發展的市場。去年6月,集團宣布加快亞洲業務拓展,包括重點投資廣東的珠三角地區,憑借粵港經貿合作優勢,在廣東打造具備規模的銀行業務。
緊握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機遇
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自貿區建設、資本市場開放等多項改革措施的陸續推進,匯豐中國積極參與首批試點,並在多個領域保持在外資銀行中的領先地位。
“人民幣在全球用得越來越多,匯豐業務發展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好。”談及人民幣國際化,黃碧娟表示,近期中美雙方關於加強在美國進行人民幣交易與清算的合作取得一些新進展,人民幣一直在走向國際化貨幣的道路上。匯豐很早就在全球超過50個市場具有人民幣服務的能力,也是首家在全球六大洲開展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國際性銀行。同時匯豐中國也是離岸首支人民幣新股的發行行。
在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方面,匯豐中國也進行了探索。黃碧娟表示,在“一帶一路”投資過程當中,人民幣被采用的機會越來越多,匯豐也可以發揮其在人民幣國際化業務上的專長。匯豐中國為“一帶一路”成立了專門的團隊和工作小組,去跟蹤和支持這些業務。
黃碧娟舉例稱,最近香港團隊與中國境內團隊合作,為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在埃及的第一個輸電線路工程提供跨境金融服務,這個項目將來能為該地區約1600萬家庭提供電力,為當地創造大概7000個就業機會。這也顯示匯豐利用其全球網絡在“一帶一路”方面捕捉業務尋找發展的機遇。
聚焦珠三角 深化粵港合作
2007年,匯豐成為首批本地註冊的外資法人銀行。在近10年的時間里,匯豐中國積極參與並支持內地金融改革和開放,持續擴展業務範圍、增設服務網點、培養本地人才,實現規模和業績穩步增長。如今,匯豐在50多個城市設立了170多個網點,員工規模也發展到6000多人,與本地註冊時相比幾乎翻了一番。
黃碧娟表示,亞太區是匯豐集團的全球戰略重點,而中國更是其中優先發展的市場。去年6月,集團宣布加快亞洲業務拓展,包括重點投資廣東的珠三角地區,憑借粵港經貿合作優勢,在廣東打造具備規模的銀行業務。
據介紹,受惠於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逐步落實以及廣東自貿區建設的推進,粵港兩地的經貿合作日趨緊密。匯豐中國是廣東地區網點最多的外資銀行,目前共設有64個網點,其中50個位於珠三角地區。
黃碧娟表示,要利用香港的業務經驗重點發展珠三角地區的零售業務和對公業務。零售業務方面,希望能在廣東建立一個更大的服務平臺,發展零售網點和電子平臺。在對公業務方面,在珠三角的經驗也是基於匯豐中國以前服務很多香港企業在珠三角的業務。匯豐中國在廣東服務做貿易的進出口客戶,也做了很多本地企業的業務。香港企業很多已經在珠三角地區設立了後臺和制造工廠。
黃碧娟進一步表示,匯豐中國已經在外匯、利率、風險管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能夠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在廣東地區,匯豐中國做過很多人民幣和外幣債券的發行,也涉及廣東企業到香港IPO、在海外做收購合並等,匯豐中國可以利用粵港合作的基礎來進一步發展合作。
北大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中國正經歷歷史性的經濟結構調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640.html
身處中國複雜經濟環境中的每個人,都想看清當下的經濟形勢,以此對個人或企業的未來發展做出預判,而這種預判需要宏觀視野和微觀體驗相結合。所以,經濟學家對於宏觀經濟的分析就成為不能忽略的聲音之一。
2015年4月14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曾受邀參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經濟座談會。在6月18日-19日舉行的2016北大匯豐金融論壇上,海聞在演講中表示,目前整個宏觀經濟情況確實不是很好,GDP增速經歷了連續5年下滑,有可能今年會繼續下滑。 沒有人敢確定今年的經濟增速,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下滑階段,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經濟下滑速度在放慢,也可能進入”L”型的趨穩階段。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很有發展潛力,因為中國正處於經濟起飛的階段,發展的潛力來自於四個方面,服務業、城鎮化、制造業的創新和整合以及“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拓展空間。
中國正經歷歷史性的經濟結構調整階段
GDP是描述經濟增長繞不開的指標。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宏觀經濟增長目標定為一個區間——6.5%~7%,而不是之前的一個數字。海聞就此表示,這樣的設定就是說中國經濟增速可能繼續下滑,但不會下滑得太厲害。世界銀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估計是6.7%。
那麽,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什麽?海聞表示,第一個原因是一個長期趨勢。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不可能永遠保持10%的高位增長,從高速到中高速增長是一個正常現象。 第二個原因是現在面臨的宏觀經濟周期並沒有結束。這次衰退仍然是2009您經濟衰退的延續。同時,這次衰退和之前的經濟衰退有所不同,1998年和2009年的衰退是國內所有行業放慢增長,但這一次面臨東部和東北、中西部地區經濟運行的區域性分化,可以說是冰火兩重天,其背後是區域性產業結構的不同。
海聞說,今年的經濟衰退和跟前幾次的宏觀周期不一樣,這背後是一個產業結構的問題。現在又到了產業調整的時期,但這個產業結構調整跟以前還不一樣,前幾個階段都是對物質需求的增長,現在到了對生活質量需求的階段,這對於產業結構的調整挑戰更高了,"我們不再貧窮,不再短缺,不再需要低質量的產品,我們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產品,包括金融、法律、文化、教育、醫療以及高端制造業等。”
基於這樣的邏輯,海聞認為,中國目前面臨的不僅是宏觀經濟周期的衰退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在經歷一個歷史性的經濟結構調整階段。
中國經濟將來動力是什麽
社會的進步需要樂觀的預期來推動,那麽在當下複雜的經濟狀況下,投資者如何看到未來的希望?中國經濟將來動力到底是什麽?
海聞表示,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四個方面,第一是改革發展的服務業,第二是城鎮化,第三是創新和整合的制造業,第四是“一帶一路”開拓的空間。
發達的服務業是一個國家高度發展的標誌。海聞認為,中國的服務業占比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電商渠道設施的完善和建設,將來會為中國進一步發展消費服務業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中國也到了產品品牌建設的階段。
那麽,中國服務業的增長潛力在哪里?海聞舉了健康醫療和文化產業兩個例子。在美國,醫療健康行業占其GDP的17%,而整個制造業只有20%,這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表現。日本的醫療健康產業占GDP將近10%,英國大概也是10%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10%左右,但是中國目前在醫療健康的產值占GDP是5.5%,說明還有很大空間。同時,在文化產業方面,美國的電影、音樂、藝術等文化產業占GDP的20%-30%。韓國的文化產業產值占其GDP的15%,中國文化產業只占GDP的3.8%,未來也有很大發展空間。
對於城鎮化,海聞也表示,中國的城鎮化剛走了一半,還有很大空間。“簡單來看沒有一個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是低於90%的,我們現在才50%。日本只有2%的農民,韓國5%的農民,臺灣也只有5%的農民,所以我們城鎮化還有很長的路。”海聞說,兩億農民進城的城鎮化可以拉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帶來家具家電等的消費,同時,在新型城鎮化方面,還將帶來環保、節能等的消費。
在制造業的創新和整合方面,海聞表示,中國未來的制造業發展趨勢是要進行兼並重組,不僅僅是淘汰所謂過剩產能,更重要的是加強未來制造業的創新能力。目前企業和科研院所對創新投入不夠,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的創新都很重要。同時,制造業的兼並重組要通過市場而不是完全通過政府來進行。
“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也將為未來經濟增長拓展空間。海聞表示,歐美市場基本飽和,需要尋找新的發展窪地。同時,“一帶一路”戰略長期來看將是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重要機遇。“一帶一路”涉及26個國家,輻射的國家達到60個,這些國家的人口總數占了將近世界的一半,但是GDP總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而且貿易總量也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所以其中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從德銀、西雅那再到匯豐:歐洲銀行業陷“集體困局”
自英國脫歐後,金融市場動蕩不安,歐洲銀行業的困局愈發突出——德意誌銀行頻頻虧損,今年二季度凈利潤同比暴跌98%,引發“雷曼第二”擔憂;意大利銀行業四面楚歌,深陷債務泥沼,導致“歐債危機2.0”風聲再起;深陷“脫歐”正中心的匯豐銀行二季度稅前利潤同比下滑45% 。歐洲銀行業究竟怎麽了?危機真的離我們不遠了嗎?
第一財經研究院此前指出,早在雷曼兄弟倒閉後,其影響波及到了很多國家的銀行部門,但歐洲並沒有像美國那樣開展徹底的清理行動——即把有問題的銀行隔離出去。歐洲使用統一的貨幣,但卻沒有一個銀行聯盟(2014年才設立)。因此缺乏合作以及對觸發更大危機的擔憂迫使歐洲銀行悄悄地自己去解決那些結構性問題。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雷曼式風險”的可能性雖然不大,但應對2008年危機的量化寬松(QE)治標不治本,其後遺癥將逐漸爆發,全球增長模式面臨全面轉型。
歐洲銀行業陷“集體困局”
歐洲銀行業中最引人關註,也最具系統重要性的便是德銀。從今年年初以來,德銀盈利衰退的陰霾便久久不散。
今年2月,德銀宣布該行2015年凈虧68億歐元,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年度虧損。當時更有消息傳出,德銀2017年或許難以向投資者償付其額外一級資本債券(也稱CoCo債券)的票息。負面消息的迅速傳播導致市場恐慌拋售,德銀或成“雷曼第二”的傳言四散。
情況並未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好轉。7月27日,德銀發布的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該季利潤同比下降98%至2000萬歐元,其業務總收入下降20%至74億歐元。同時,該集團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小幅上升至10.8%。
德銀在財報中表示,造成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場的動蕩,包括英國公投在內的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以及歐洲的超低利率環境。此外,信貸損失準備金大幅增加72%至2.59億歐元,也對經營業績帶來較大影響。2016年以來,德銀股價累計降幅仍超過40%,大於歐洲斯托克600銀行業指數同期近30%的跌幅。
為了應對困局,德銀在6月末宣布,將在德國本土裁撤約3000個全職崗位,同時關閉188家分行,約占本地支行的26%。德銀也表示,由於當前全球經濟疲軟,該集團的營收數據在此後有可能會進一步降低。
IMF此前便曾明確指出,一旦德意誌銀行發生風險,其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溢出效應將相當巨大。
眼下,意大利銀行業的困局似乎是最危險的。英國脫歐後的第一天,意大利就受災嚴重,部分大銀行股價暴跌逾20%。眼下,意大利銀行業壞賬率高達17%,不良貸規模占歐元區總額的1/3。7月初,意大利與歐盟委員會關於銀行債務重組談判陷入僵局的消息傳出之後,銀行違約概率激增,意大利第三大銀行西雅那銀行的CDS價格飆升。
近期,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公布的一項最新壓力測試結果顯示,與兩年前相比,歐洲銀行業整體抵禦極端環境沖擊的能力增強。然而,意大利西雅那銀行在本次測試中墊底——核心資本充足率在設定的環境中降至了-2.2%,如果該行的壞賬得不到妥善解決,將有可能引發意大利銀行危機,造成整個歐元區的銀行業混亂。
值得註意的是,匯豐於本周三公布最新財務數據,其二季度稅前利潤同比下滑45%至36.1億美元,財報公布的同時匯豐表示將放棄2017年年底盈利10%的目標。這令市場倍感意外。
同時,匯豐意外宣布,實施25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上周,匯豐表示將出售巴西業務,獲得的資金一半用來回購股份。
匯豐CEO歐智華表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股息將維持在目前水平,除了回購股份,出售巴西業務所獲得的其他資金將用於幫助公司資本充足率達到12.8%。匯豐還承諾到2017年削減2800億美元的風險加權資產,並表示六月底已經削減60%。
匯豐股價一度暴跌17%,但由於股份回購的消息提振,匯豐開盤在倫敦市場漲近3%。但這似乎並非一個值得樂觀的理由。匯豐也削減了87,000個崗位,退出至少80家企業並將開展業務的國家和地區從88個縮減到71個。
“雷曼危機”誇大 但風險不小
回想當年,爆發“歐債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的長期過度負債行為,當時包括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的“歐豬五國”(PIIGS)遲遲不采取減債行動。例如,意大利政府在2009年赤字達到5.3%時沒有采取果斷行動,導致了目前危機升級的局面。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下調希臘主權評級,希臘的債務危機隨即愈演愈烈;2011年,歐洲債務危機全面爆發,逐步從重債國向意大利、法國等歐元區核心國家蔓延。希臘屢次逼近債務違約邊緣後,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國債收益率突然上升,甚至超過7%的“警戒線”。
不過,眼下的危機論似乎有所誇大。牛津經濟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斯萊特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次歐洲央行有能力及時介入,提供流動性,以防止外圍國家債券利差過度擴大,歐洲央行在2012年就這麽做過。歐盟應該能夠防止‘分手事件’持續蔓延,包括他們可能在移民問題上與其成員國達成一定妥協。”
招商固收孫彬彬也表示,歐洲央行持有的歐元區政府債務相較於其他主要央行而言比例極低,其有充足的空間增持歐元區政府債務以緩解債務渠道的沖擊。
針對德銀或成“雷曼第二”的傳言,貝塔基金創始人、某海外宏觀對沖基金原投研總監郭濤告訴本報記者:“這可能言過其實。在兩種情況下高杠桿可能導致損失被無限放大——第一,黑天鵝事件;第二,流動性喪失。雷曼破產就在於此。當前歐洲央行仍在推行QE,並未排除擴大QE的可能性,”他表示,CoCo債券有強制轉股條款,乃危機後產物,為的就是避免雷曼式破產,“當債都變成股後,又何談破產?”
此外,意大利內部也采取了補救措施。歐盟委員會在6月25日通過了意大利政府最高擔保額為1500億歐元的流動性擔保計劃。該項目可擔保銀行發行的債券,獨立於政府對國內貸款機構進行資本重組的計劃。
然而,即使危機論言過於實,歐洲銀行業的風險也的確是實實在在的。第一財經研究院指出,低油價和負利率的“新常態”將迫使很多企業和銀行重新思考其商業模式。當然,銀行和普通企業不同,他們承擔著來自於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的雙重風險,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將近10年後,很多銀行還是處在“大而不能倒”的境地。納稅人需要對銀行的救助行為埋單的觀點已在悄悄改變,但是新救助機制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可行性仍待考驗。
匯豐:SDR計價債券有利盤活銀行間債市
距離人民幣正式納入SDR(特別提款權),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而對於市場參與者來說,則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尤其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
世界銀行宣布,將於中國銀行間債市簿記建檔發行5億特別提款權計價債券(約7億美元),取名“木蘭債券”。而世界銀行是中國市場首個SDR計價債券發行人,總規模為20億SDR(約合人民幣185億元),結算貨幣為人民幣。
這是首只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SDR債券,期限三年,募集資金凈額將用於發行人的一般運營用途。起息日和繳款日同為9月2日,發行期為8月31日-9月2日。工商銀行擔任該債券的主承銷商及牽頭簿記管理人,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為聯合簿記管理人。
在8月31日舉行的匯豐人民幣國際化記者會上,匯豐環球研究董事兼高級外匯策略師王菊表示,納入SDR表明人民幣是有質量保證的、可以用作國際投資和外匯儲備的貨幣。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正變得更加開放,通過SDR、深港通等渠道,可以讓中國由資本流入市場轉化為資本輸出的市場。
近期,中國監管機構加大了對境外機構參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開放度,今年5月向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內地銀行間債市。匯豐資本市場董事總經理兼人民幣業務發展環球主管何嘉儀表示,盡管內地股市和匯市的波動一定程度上減慢了資本市場改革的進程,但CIBM讓國際資本可以進入到中國二級市場,SDR債券的進入也使得整個市場更有利於CIBM發展。
何嘉儀稱,盡管今年1月至5月,國內外匯市場出現了資金小幅外流的情況,但這是資本循序漸進開放的過程,不需要過度擔心。而在全球低利率的情形下,債市對投資者仍有不小的吸引力,不少歐美機構投資者希望擁有人民幣多元化的投資,就會選擇進入CIBM。
王菊稱,中國的債券市場是一個擁有7萬億美元的龐大市場。今年二季度中國外匯走向有小幅外流跡象,但仍在可控的水平。當人民幣下行壓力逐步釋放之後,未來幾年資本流入會對中國債市很有幫助。
另外,在談及人民幣短期及中長期匯率波動的問題時,王菊表示,人民幣的短期貶值對人民幣國際化沒有特別大的影響,建議市場無需太過關註短期匯率變化。
至於中長期匯率,王菊表示,盡管匯豐的官方觀點是美聯儲不會加息,但他們仍需要考慮各種可能性。雖然美聯儲的言論有鷹派的傾向,可能導致美元在短期內繼續走強,人民幣對美元進一步受壓,但目前市場對於人民幣貶值已漸漸從擔憂走向接受現實。王菊稱,從中長期看,人民幣沒有長期貶值的基礎,甚至可能在2-3年內,還有升值的可能性。
德銀危機之外 匯豐“抄底自己”
過去兩周的時間內,德意誌銀行(下稱“德銀”)股價一度創出歷史新低,全球投資者都表現出對德銀成為“下一個雷曼兄弟”的擔憂。銀行業歷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過相比之下,在歐洲有重點布局的匯豐控股(00005.HK)倒是氣定神閑,似乎絲毫不擔憂可能爆發的歐洲銀行業危機,而且不斷回購自身股份。
此前,遭遇美國“天價罰單”後,德銀陷入空前危機。相關海外媒體報道稱,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不會向德銀提供政府援助,且不會介入到德銀與美國司法部的法律糾紛之中。德銀今年股價跌幅一度超過五成創出歷史新低。隨後,德銀作出回應稱,該行首席執行官克萊恩並未向政府請求援助,也從不打算這麽做。盡管股價大跌,但德銀仍然十分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在德銀看來,股價並非其主要關註點,信貸問題才是重中之重。同時,德銀還強調,其擁有很強的信貸組合與流動性,並且風險值較低。
與此同時,匯豐控股卻沒有閑下來,於10月6日回購334.0652萬股,耗資約1.9883億港元,回購均價為59.5191港元,本年度內至今(自普通決議案通過以來),其累計購回股數為13121.2797萬股,占上述決議案通過時已發行股本的0.67%。更早前,2015年底,渣打集團(02888.HK)也以不到60港元的價格要求股東供股,目前股價已經重返64港元,供股的股東都有賬面盈利。
“不要看大銀行說什麽,要看它們做什麽!”這句格言被不少資深投資者反複傳誦。匯豐控股和渣打集團這些大銀行,每一次開展資本運作,總是在股價比較低估的時候,最典型的莫過於2009年3月,全球股市被金融海嘯拖入深淵,就連“大笨象”匯豐控股都被迫以每股33港元供股補充資本,當年匯豐供股後,全球股市就迎來大牛市,匯豐股價也一度逼近百元,參與供股的投資者獲利豐厚。
如果德銀真的有嚴重問題,匯豐控股等必然受到較大拖累,然而此刻匯豐卻在不斷回購,投資者不妨將此理解為匯豐在趁危機抄底自己,並為股東積累更多的每股凈資產。日後隨著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周期開啟,美國逐步加息,銀行業息差將會擴大,銀行業也可望從低谷走出,利潤或許會不斷增加。
銀行靠信心支撐,9月底從對沖基金以腳投票相繼撤資可見,市場對德銀缺乏的正是信心,這也是投資者都拿德銀跟雷曼兄弟相提並論的根本原因。雷曼是多年前發生的危機,德銀即使有可能發展成雷曼翻版,但各國政府、央行既然有歷史可以借鑒,重蹈覆轍的機會應比較低。如果德銀危機處理得好,甚至可能成為歐洲解決金融海嘯遺留下來老問題的機遇,到底是危是機存在變數。德銀陷入危機,可能會讓德國與意大利、西班牙等財政困難的歐洲國家坐下來重新談判,為近幾年來沒完沒了的歐洲銀行業困局找出一個長久解決方案。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