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購入海洋密蘭銀行51%股權後,不久增購至100%,改名海豐銀行,成為匯豐在北美的橋頭堡。後來回英國併購米特蘭銀行,暫停北美發展。在世紀之末,接連併購利寶銀行及Household,亦因為Household,匯豐次按危機在北美損失不少,最終退出大部分於北美業務。甚至開始因成本效益不佳及資本要求鼓提高,退出多國業務,國際銀行的經營真困難呢。
特朗普“意外”擊敗希拉里當選美國總統,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影響。因其加強基建投資、財政政策刺激等主張,市場對未來通脹預期升溫,導致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美元指數也一路走高。
匯豐環球首席經濟學家Janet Henry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可能還會持續上升,但長遠而言,不僅要看美國經濟增長狀況,還要視乎全球經濟增長、通脹水平以及各國貨幣政策等因素。
就現時美國國債是否存在泡沫,Janet Henry認為,“如果從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可能存在泡沫。不過,如果從結構性因素的角度來看,現在包括未來比較長的時期之內,較低利率水平都有其合理性。”
市場迅速消化特朗普當選影響
特朗普當選一度被認為是繼英國公投退歐之後又一起黑天鵝事件。市場起初擔憂他或許會實施許多激進政策,或對全球經濟以及金融市場帶來巨大沖擊。
金融市場率先做出強烈反應。避險貨幣日元和瑞士法郎盤中出現大漲,美元指數大跌,最低接近96點整數關口。
但隨後市場迅速消化特朗普獲勝消息。因為特朗普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包括擴大財政支出並投資基礎設施行業,加之減稅政策以及其他一系列措施,可能提高通脹率,最終可能加快加息步伐。
外匯市場隨即做出反應。避險情緒迅速下降,避險貨幣日元迅速吐出日內漲幅,美元指數止跌回升隨後一路走高。本周一(11月14日)美元指數一度突破100的整數關口,最高觸及100.18,接近過去一年的高點100.51。16日,美元指數連續第8個交易日上漲,並重新堅守在100關口上方。
匯豐環球首席經濟學家Janet Henry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大選之後,市場最初的反應與英國脫歐伊始完全一致——大家馬上希望能夠去風險化,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債收益率下降,日元、瑞郎升值,美元走強,皆是因為美元被視作安全港貨幣的緣故。
“市場似乎重新評估了特朗普當選之後的主要政策,其實特朗普也談了很多財政政策的刺激,基礎設施投資的加強,包括希望能夠帶領美國的GDP增長從2%上升到4%,而不是更多地關註保護主義的政策。” Janet Henry稱,因此市場預期會有通脹的上升,以及經濟的複蘇,這些是由財政政策的刺激而帶來的,這就導致了美國國債收益率的複蘇。
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還會持續上升
在特朗普明年1月宣誓成為美國總統之後,他的提案將上交至國會,雖然相較希拉里上臺,特朗普提交的刺激措施可能更多,但Janet Henry預計,最終能夠得以通過的刺激政策,可能不足以讓美國經濟增長達到4%的水平。
“總體來說,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可能還會持續上升,然而從長遠來講,市場會看美國經濟到底會有什麽樣的真實增長後,債券收益率才會有比較合理的判斷。” Janet Henry對記者補充稱。
Janet Henry重點提出,美國國債收益率不僅僅看美國經濟情況,因為美國國債收益率和GDP之間的關系在很久之前就被打破,其還要看全球經濟增長、通脹水平以及各國貨幣政策等因素。歐洲央行、日本央行還在繼續實施量化寬松的政策,這也可能會使美國國債的實際收益率比大家建立在對美國未來經濟預期上的預測結果,要來得稍微低一點。
至於美國國債是否真的存在泡沫,Janet Henry認為很難一語斷定。現在全球都處於低利率的狀態,其實有很多結構性的因素,包括全球人口組成,生產力的增長率放緩,以及金融危機之後帶來的高債務狀況等。這些不同的結構性因素,使得全球都處於一個低利率的環境。
“當然如果從經濟周期的角度來考慮,可能還是存在泡沫的。不過,如果從側重於結構性因素的角度來看,現在包括未來比較長的時期之內,都可能會繼續處於較低利率的狀態。” Janet Henry認為,除了基本面情況之外,還應要考慮結構性因素所帶來的影響。
匯豐銀行在13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前景將面臨三大挑戰——貿易保護主義、貨幣政策收緊以及資本支出疲軟,而印度將成為2017年亞洲地區表現最好的經濟體之一。
匯豐預計,2018財年印度經濟增長年率為7.1%,2019財年為7.6%。在截至2017年3月的財年,因受現金短缺的短期影響,匯豐將印度本財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值由此前的7.5%下修為6.3%。
同時,匯豐預計亞洲地區2017年的平均經濟增速為4.9%,中國2017年的經濟增速為6.5%。
盡管印度於2016年11月決定廢除占流通貨幣總量86%的紙幣,但匯豐對印度的經濟前景依然樂觀。匯豐首席印度經濟學家班達理(Pranjul Bhandari)在報告中指出,投資者對印度有信心,是因為印度的宏觀環境更為強勁。
“印度通脹為個位數,兩位數的財政赤字得到控制,外匯儲備處於合適水平”,班達理稱。
2017年印度政府將實施重要改革,或將使印度經濟長期受益。繼去年推出旨在打擊黑錢的“廢鈔運動”之後,經濟學家預計莫迪政府還將打擊包括房地產、黃金和外匯等領域在內的黑錢。
印度最早將於4月份出臺新的稅收政策,但一些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新政策的最終實施可能會被推遲。
匯豐還表示,受出口需求下滑、貨幣政策收緊以及資本支出疲軟等因素的影響,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亞太地區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此外,特朗普上任後,美國可能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或令亞洲出口國承壓。特朗普此前表示,他上任後將重新談判自由貿易協定,並聲稱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一些評論人士擔憂中美貿易戰可能升級,對全球其他國家產生更廣泛影響。
1月17日,在匯豐銀行2017環球經濟及市場展望上海發布會上,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2017年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政策目標已很明確,雖然經濟增長依然面臨下行壓力,但只要能在“降稅費、補短板、關僵屍、破壟斷”等方面做出實質性的舉動,維持6.5的增長還是有希望的。
盡管PPI由負轉正,中國經濟2017年仍然面臨下行風險,要達到目標,依然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風險和壓力。屈宏斌表示,首先,去年以來長期支持經濟增長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出現調整,2017年將持續溫和調整,這種調整會對經濟的總體需求增速帶來下行壓力。同時,民間投資仍然比較低迷,投資意願也將至歷史新低,然而境外投資卻出現飆升,市場對資金外流的擔憂逐漸增加。
除此之外,特朗普的貿易保護政策和美聯儲加息腳步的加快也會給本就疲軟的出口帶來更大的下行壓力。
面對資金外流、美元持續走強、人民幣貶值等壓力,人民銀行是否應跟隨美聯儲加息?對此,屈宏斌認為,加息不會是一個好選項,反而會適得其反,貨幣政策應保持穩定中性。屈宏斌稱,之所以出現民間投資低迷而外資飆升,主要是因為市場對國內經濟未來的預期在變差,信心缺失,如果這時仍出現加息的政策,會進一步打擊大家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反而會增加資金外流的壓力。
同時,屈宏斌還認為,貨幣政策今年沒有太多的空間為GDP的平穩做太多貢獻,因為環境在變化,美聯儲加息頻率在加快,美元在強勢,人民幣已經面臨貶值的壓力,因此也沒有降息的空間。盡管PPI,但是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下行風險,由PPI傳導到CPI,通脹風險的條件並不具備,所以貨幣政策總體會保持中性,既不減息也不加息。
為應對這些風險,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屈宏斌建議,2017年在財政政策方面,比如減稅費、補短板、關閉僵屍企業、打破壟斷、簡政放權等方面如果做得比較好,企業信心就能穩住,自然而然民間投資將不再下降,有所回升後可以有利於對沖出口壓力,減少資本流出,人民幣維穩的政策目標也會因此得以實現。
如果房地產不再能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那麽2017年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什麽?屈宏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在減稅費和補短板方面應重點考慮保持基建投資的穩步增長。同時也應將重點置於穩定企業信心上,試圖扭轉民間投資的下滑,彌補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一個潛在增長點。“我們的消費實際上是不錯的,消費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增長,這樣我們維持6.5%左右的增長還是很有希望的。”屈宏斌稱。
1975年8月8日,匯豐以1元1股的價格認購公司1.5億新股,取得33.65%股權,成為公司控股股東,用於支持公司營運,同時委派兩名董事,其中一名為副主席。據稱,因為和記洋行規模龐大,如果拯救行動失敗的話,對和記洋行及香港工商業也造成影響,匯豐銀行的入主,可以使公司營運重回正軌。據報導稱,如公司營運轉佳,匯豐亦不用再支持公司的話,因匯豐不欲長期干涉集團營運,故亦會在適當時機大部分減持公司股份。
根據馮邦彥《香港英資財團》一書,對和記1960至1970年間的擴張及收縮是這樣理解的:
「在1960年代末及1970年代初從六十年代中期起,和記洋行進入了急劇膨脹的新時期。祁德尊利用部分投資者看好洋行股前景的心理,透過發行新股展開連串的收購活動。1966年和記先後收購了屈臣氏、德惠寶祥行,及泰和洋行等三家歷央悠久的進出口商行,這三家商行與和記洋行構成了和記集團拓展進出口貿易以及批發零售商業的核心。到六十年代中後期,和記國際已在眾多的洋行中脫穎而出,旗下擁有的附屬及聯營公司已起過50家。
1967年,香港政局動盪,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物業,移居海外,但和記國際的收購步伐並未因此而停止。1969年,和記國際透過發行優先股集資7.200萬港元,收購了著名的黃埔船塢30%的股權。這是和記國際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日後和記黃埔發展的堅實基礎。
和記國際收購黃埔船塢後,即重整該公司業務並推向多元化發展。同年,黃埔船塢在紅磡興建一座貨櫃碼頭,開始了貨櫃運輸業的發展,又與華資地產公司合作成立都城地產有限公司,發展黃埔船塢內剩餘土地。1970年,和記國際透過黃埔船塢,收購港島的大型貨倉集團均益有限公司,黃埔船塢和均益倉這兩家公司在九龍和港島均擁有大量廉價地皮,令和記國際成為了香港最大的地主。
1973年,黃埔船塢將船塢和船舶修理等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併,成立香港聯合船塢有限公司,在青衣島投資與建新型船塢。黃埔船塢則加強地產及貨櫃運輸業的發展。1974年,黃埔船塢與均益倉聯合成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投資與建葵涌四號貨櫃碼頭,其後又收購了原日資公司經營的葵涌二號貨櫃碼頭,逐漸發展成香港最大的貨櫃碼頭經營集團。
1970年和1971年,和記國際又相繼成立了和寶有限公司及和記地產有限公司,並將它們上市,進一步壯大和記集團的聲勢。和寶公司成為和記集團內業務範圍最廣泛的上市公司,它的主要附屬企業是德惠寶洋行,其經營的業務主要包括進出口貿易、商務、機械、汽車銷售和建築材料供應等等。和寶上市後業務發展迅速,在1973年股市高潮之際成為光芒四射的新星。同年,和寶旗下的附屬公司至少達35家,純利創下1,700萬港元的高紀錄。此外,和記國際還先後收購了安達臣集團、大亞石業、海港工程、會德豐紡織等公司。
1972年至1973年香港股市狂潮期間,和記集團系的上市公司成為最搶手的熱門股票之一。1973年3月,和記國際的市值高達72.43億港元,該年度純利達到1.36億港元,一度威脅到當時怡和洋行的地位。到1975年,和記國際已發展成擁有360多家附屬及聯繫公司的龐大企業集團。當時,祁德尊成為香港商界炙手可熱的紅人,他先後出任立法局議員、行政局非官守議員,1970年更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副主席。
無疑,祁德尊為和記黃埔日後大展宏圖奠下了第一塊基石。在祁德尊的主持下,和記國際成為當時香港成長最快的上市公司。可是,祁德尊對股市的走勢判斷錯誤,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又或許他過於雄心勃勃,攻伐過度,未能及時在股市高峰期鞏固已取得的成績。1973年3月,香港股市從恆生指數1,774點的歷史性高位回落,股市熱潮開始冷卻。當時,和記國際並未停止擴張步伐,仍然大量借貨作投資活動,尤其是借人瑞士法郎,埋下了日後危機的導火線。
1974年,和記集團旗下各上市公司的股價已大幅貶值,但集團並沒有將這種情況反映在賬目上,反而利用賣地收益以及都城地產上市所籌集的資金維持純利並作派息用途,這是相當冒進的策略,期望股市回升渡過難關。可惜,股市進一步下瀉,到同年12月10日恆生指數已跌至150點低位。和記國際受到系內各上市公司股價大幅貶值及瑞士法郎大幅升值的雙重打擊,財政困難迅速表面化。當時,和記國際在海外的投資,包括英國、澳洲及東南亞等地均表現欠佳,尤其是在印尼的業務,遇上全球石油危機,產生約1億港元的壞賬,消息傳來,投資者大量拋售和記國際的股票,到1974年底,和記國際股價已從1973年3月股市高峰期的每股44元跌至1.18元,整間公司市值已跌至3.4億港元,相當於1973年全盛時期的4.7%。1974年至1975年度,和記國際虧損1.29億港元。當時,和記國際已陷人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有關公司倒閉的傳言滿天飛。
1975年9月,和記國際召開股東大會,董事局要求股東供股1.75億港元,以解除公司的財政危機,但被匯豐銀行所代表的股東所否決。而和記國際的債權人則正循法律途經要求和記國際清盤。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董事局被迫接受匯豐銀行的建議,由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收購和記國際33.65%控股權,匯豐銀行成為和記國際的大股東。結果,和記國際董事局重組,祁德尊黯然去職。當時,匯豐銀行曾承諾,一旦和記國際,恢復贏利,匯豐銀行將在適當時候出售和記國際。」
在匯豐正式入主後,韋理作為兩個代表董事其中之一,並作為副主席,開始改組公司,馮邦彥一書是這樣理解的:
「1975年11月,匯豐銀行邀請被譽為「公司醫生」的韋理(W. R. A. Wyllie, 1932)加入和記國際董事局,出任副主席兼行政總裁,訂明一旦和記恢復贏利,韋理可享有和記國際2.5%純利。自此,和記國際進入韋利時代。韋理原籍英國蘇格蘭,1932年在澳大利亞出生,早年曾做過伐木工人和學徒,1951年離開澳大利亞到馬來西亞最大的汽車經銷公司華納兄弟有限公司工作,從工程師晉升為經理,並成為略有名氣的業餘賽車手。1964年韋利應邀前來香港,主持夏巴汽車公司,三年後成功將該公司發展成龐大企業集團。1973年再應邀接管瀕臨破產的信昌企業,使該公司轉虧為盈。自此,韋理在香港企業界嶄露頭角,成為「企業奇才」。和記國際陷人財政危機時,韋理曾有意收購和記的其中兩家聯營公司,並把這個想法告訴當時匯豐銀行的副主席沈弼。沈弼向他透露,匯豐不想看見和記倒閉,準備資助其渡過難關,並屬意由韋理出任和記國際的行政總裁。
韋理上任三週後,即召集集團全部145名高級行政人員開會,向他們說明和記國際集團所存在的問題、問題的癥拮,以反對策。韋理指出,和記國際發展太速,管理層失控,以致公司結構變得過於複雜、紊亂;集團的資訊管理和財務報告普遍不足、不夠精確、欠缺協調,以致管理層無法了解問題的嚴重性,無法對症下藥作出決策。韋理還表示,整個集團內會計和財務控制甚差,總部最多只能通過報告的形式對系內各公司的盈利作出估計,集團的問題很多都是因為這種缺乏紀律的現象而滋生。他在大會上向全部高級行政人員提出了在預定期限內達到的各項目標,包括建立現代財務控制、解決未了結的訴訟、簡縮經常性開支、全面減債計劃,以及清除虧損的部門和公司等。
隨後,韋理展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制止附屬公司的虧蝕,同時加強總公司與附屬機構的溝通,進而加強各公司的管理;其次是強化集團的財政基礎。為此,韋理決定將虧損及盈利較低的公司出售或解散。當時,和記集團屬下共有315家公司,大部份都處於虧蝕狀態,其中最嚴重的是印尼和新加坡的投資,其他大部份海外公司亦情況欠佳。1976年,韋理前後解散或出售了107家公司,到和記國際與黃埔船塢合併時,僅剩下180家公司。韋理又著手減少集團的短線投資,曾有一個時期集團內的短線投資高達5.25億港元。當出售集團的短線投資時,適逢1976年3月股市壯旺,恆生指數回升至456點水平,韋理趁機拋售一批股票,並將所得1億港元現金增購屈臣氏和黃埔
船塢這兩家潛質優厚的公司股權,使這兩家聯營公司轉化為附屬公司。經過一年多的改革,和記集團內部管理層的改組已大致完成,主要的虧蝕已全部制止。1976年和記集團獲得1.07億港元的綜合溢利,並恢復向股東派息。
儘管如此,和記集團的基礎並未穩固,當時公司仍有短期負債7.6億港元、長期債務5.7億港元,集團的組織仍未清晰。根據韋理的分析,他認為黃埔船塢的業務範圍不太廣,只有貨櫃碼頭、交通運輸、地產、製造業和船舶修理業等,這些業務的發展餘地有限。但黃埔船塢擁有極大數量的土地,可為公司帶來巨額的現金收益。不過,黃埔船塢在其他業務方面卻缺乏專門人才,尤其在貿易方面,可說全無經驗。而和記的業務極其廣泛,它所擁有的最大資產就是人才,這剛好彌補黃埔的不足,能協助黃埔將土地發展帶來的資金加以適當連用。因此,韋理決定將和記國際與黃埔船塢合併,1977年12月21日,和記國際董事局批准了韋理的建議,1978年1月3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正式成立並取代和記國際的上市地位。
和記與黃埔的合併,令和記黃埔在英資四大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和記在貿易方面的穩固基礎、優秀管理人才,加上黃埔地產發展所帶來的巨額利潤,和黃集團已迅速恢復穩健的基礎,成為香港業務最龐大、最廣泛的企業集團之一。這時,和黃集團共轄有上市公司8家,包括和記黃埔、和寶、屈臣氏、和記地產、都城地產、均益倉、安達臣大亞以及海港工程,其所經營的業務遍及進出口貿易、批發零售商業、商務、貨櫃運輸、船塢、貨倉和交通運輸、地產、石礦業、建築業,以及投資業務。」
1979年9月26日,匯豐把手上1.5億股其中9,000萬股出售予李嘉誠,每股7.1元,作價6.39億,細節可參考此文。純以投入及收回資本回報而言,在短短4年間,獲得近3倍多的回報,實在是非常良好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