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葡萄酒反制光伏不易

2013-06-17  NCW  
 

 

對歐盟葡萄酒雙反調查更多是政治表態,涉及地區、品類以及最終效果都有限◎ 本刊記者 屈運栩 文quyunxu.blog.caixin.com 中國對歐盟葡萄酒雙反調查的消息傳了一年多,商務部最終選 擇在“關鍵時刻”把此事做實。6月4日,歐盟委員會公佈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中國商務部旋即在次日公佈啓動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的調查程序。

商務部稱,已收到國內葡萄酒產業遞交的申請,指控原產于歐盟的進口葡萄酒以傾銷、補貼等不公平貿易方式進入中國,對中國葡萄酒產業造成衝擊,要求商務部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中國政府借葡萄酒雙反“反制”歐盟對華光伏雙反的意圖明顯,盡管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副司長劉丹陽否認了 “報復”的說法,稱雙反調查是據相關法律和程序開始的正常貿易調查。

劉丹陽稱,從2009年到2012年,中國從歐盟進口葡萄酒的數量年均增幅達59.83%;2012年從歐盟進口總額達10.4 億美元,而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四國合計占歐盟對華出口葡萄酒的96.33%。盡管歐盟對華出口葡萄酒10.4 億美元的總額,遠不及中國對歐出口光伏210億歐元的大盤子,但關鍵是,葡萄酒主要出口國法、意、西此次都支持對華光伏雙反。而葡萄酒在這些國家歷來是受保護的敏感行業。 “中國在貿易戰中沒什麼牌可打,葡萄酒算是一張。 ”一位國內在線葡萄酒貿易商說。

但這張牌並不容易打。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雙反調查更像是政治表態,最終涉及的地區和品類有限,將影響其反制效果。同時,中國貿易商和消費者已對進口葡萄酒形成依賴,價格、份額等短期內均不會出現大幅變動。

雙反消息雖然短時間內拉高了國內葡萄酒廠商的股票價格,但他們自己比資本市場更清醒。 “競爭者不止一個波爾多, ‘新世界’也是很強的對手。 ”一位張裕葡萄酒的銷售人員對財新記者稱。法國波爾多地區是歐洲最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和出口地區;而“新世界”泛指歐洲傳統產區外的葡萄酒生產國家和地區,包括澳洲、智利、南非和美國等。

近年來,後者的市場份額在加速增長。

法國酒莊有點緊張

中國對歐葡萄酒雙反消息一出,法國酒莊的莊園主們驟然緊張。廣州葡萄酒貿易商于先生告訴財新記者,他合作的酒莊老闆來自法國南部朗多克地區,主要經營價格較低的佐餐紅酒。中國雙反調查公佈之後,于先生很快收到了來自法國的郵件: “法國政府很愚蠢,希望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意。 ”2013年,在法國獨立葡萄種植者協會會議上,法國企業國際發展局(Ubifrance)駐中國出口部經理伊蓮娜 · 霍法斯(Helene Hovasse)說: “在中國銷售的兩瓶葡萄酒中,有一瓶來自法國。 ” 據該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法國葡萄酒出口國排名是:英國13.3億歐元,美國10億歐元,中國8.42億歐元。從這個數據看,中國並不像很多傳言所稱是法國的第一大出口地。

但 在 波 爾 多 一 級 名 莊 帕 圖 斯(Petrus)所屬公司 JP 莫意克中國區首席代表張言志看來,法國酒莊在這次雙反調查中有些 “反應過度” ,實際上雙反中的低價傾銷最後很難查實。波爾多地區主要出口中高端酒,而高端名莊酒的價格公開透明,各國間價格可以比對。此外,波爾多很少有酒出口價格會低於2歐元,這部分酒涉及低價傾銷的可能性不大。對於中低端酒, “中國市場和進口商的需求實際上已經把價格推高了,在比價中很難說是低價” 。

張言志指出,波爾多占整體法國出口葡萄酒的80%。如果波爾多的酒最後無法證明低價傾銷,主要生產低價葡萄酒的法國南部酒商就很難去倒逼政府。“迄今沒有消息顯示法國有酒協因為中國雙反向政府施壓。 ”即便酒莊向政府施壓,也很難奏效。2003年亞洲金融危機蔓延,法國出口葡萄酒受到威脅,朗多克等地區出現葡萄酒生產商遊行。但法國政府最終未在政策上給予任何便利。

中國可能啓動葡萄酒雙反調查的傳聞在業內流傳已久。 “去年2月就有消息說中國酒業協會(下稱中酒協)向商務部提出了雙反調查,但拖到8月消息才出來。 ”上述在線葡萄酒貿易商人士說。

2012年8月,中酒協對外稱,已向商務部申請要求對歐盟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酒協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名稱,從2008年到2011 年,歐盟對華出口葡萄酒增長了近4倍,中酒協搜集的證據表明,歐盟為葡萄酒產業提供了大量補貼。

中酒協的雙反申請並沒有影響歐洲酒商進軍中國。葡萄牙酒業協會的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去年歐洲各國以酒業協會或者酒協聯合中國貿易商的推介活動熱度不減, “西班牙的酒業協會去年在推廣上花了很大功夫。展覽會上,他們里奧哈(Rioja)產區的展位直逼波爾多的規模。 ”類似西班牙酒協大辦展會這樣的政策,將可能成為反補貼調查中的 “把柄” ,但這類把柄並不多,也不算要害。

意大利葡萄酒生產協會中國代表處首席聯絡官趙凡介紹,就補貼而言,歐洲國家除匈牙利曾明確補貼政策,其他國家在補貼方面一直很小心。大部分補貼來自推廣補貼,不會直接補貼種植。張言志也指出,就法國而言,補貼政策由來已久,且一視同仁,沒有例子顯示法國政府是為了幫助酒商進入中國市場而實行特殊補貼。

貿易商多線應對

于先生收到郵件後,為安撫客戶又加訂了一個貨櫃的餐酒。 “如果雙反的稅下來,酒也已經入關了。 ”但他指出,只有那些現金流充裕的貿易商才會和自己一樣提前屯貨,以防萬一。

大部分經銷商的資金緊張。受中國政策收緊影響,餐飲渠道的葡萄酒消費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出現下滑。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葡萄酒進口增速已由前些年的30% 下降至11%。于先生告訴財新記者,由於部分經銷商前期大量存貨,亟需現金回流支撐,雙反的消息在短期內有可能刺激包括餐飲在內的前端批貨量增大,反而穩住了可能下跌的市場價格。

另一方面,很多貿易商和經銷商今年的備貨期已經快要結束,因為對調查的預期樂觀,並沒有出現大幅調整的情況。張言志分析稱,這和國內的葡萄酒備貨周期以及雙反調查的期限有關,雙反調查結果公佈的時候,葡萄酒進口商應該基本完成今年備貨(每年備貨期在6月、7月之前) 。即使關稅調整,存貨銷售還將持續,且多級分銷至少延後市場反應大半年時間。

多位採訪對象指出,調查影響最大的品類集中在進口價格在3歐元,尤其2歐元以下的葡萄酒。前述在線葡萄酒銷售商稱,公司由於主要銷售中高檔酒,在雙反中受到的影響非常有限,但為應 對可能的高關稅,會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進口更多中高檔酒。

中低價酒一直以來價格不透明,利潤率驚人。 “在華南地區,這些酒的利潤率基本在7倍上下,而以前是10倍。 ”于先生說。如此,即使徵收高額關稅,其前端利潤受到的負面影響仍很有限。

張言志認為,葡萄酒已經不再是暴利行業,中國進口葡萄酒的銷售鏈條分兩到三級。從進口商、經銷商到最終的餐廳和商超這條長長的鏈條中,每一級分攤利潤,各環節都對價格上漲有消化能力。 “很多進口商和經銷商一直依賴法國酒生存,短時間內很難轉向,價格上漲在內部就消化了。 ”“國內大的進口商和經銷商支持國家政策,短時間內不會有動作,但他們也不會跟著光伏 ‘陪葬’ ,一定會有人去商務部說話。 ”于先生說。

國內酒企難獲益

雙反消息一出,國內葡萄酒品牌的股票表現活躍,去年以來全面虧損的各大廠商似乎迎來了難得的利好。然而,包括國內葡萄酒生產商在內的多個採訪對象都指出,中國葡萄酒內貿市場複雜,缺乏行業標準,缺乏品牌信任, “雙反救不了中國酒” 。

多個國內酒企在雙反問題上拒絕了財新記者採訪。 “他們態度曖昧,因為利益複雜。為搭進口酒快車,國內酒企也和國外合作,如果雙反實施,肯定會受到影響。 ”張裕銷售人員稱。

中國的葡萄種植發展迅速,但一直未能滿足生產商需求。現在很多國內葡萄酒生產企業仍需進口葡萄支持生產。

過去幾年,包括葡萄酒生產企業、經銷商為控制產業鏈進軍酒莊,房地產企業也看到旅遊商機,開始在歐洲等地購買 酒莊。2011年,中糧集團高調收購法國波爾多雷沃堡酒莊,此後又收購了波爾多地區並不知名的奧維莊園。中糧方面曾稱酒莊酒將占到銷量的15%。張裕則和國外酒莊達成 “戰略聯盟” ,共同拓展國內業務。張裕稱已經和法國波爾多拉頌酒莊、法國勃艮第桑德內酒莊、意大利西西里張裕先鋒酒莊達成聯盟。

在今年海南博鼇論壇上,法國政府投資部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大衛· 阿皮亞(David Appia)表示,過去幾年,法國波爾多地區超過30座葡萄酒莊換成了中國老闆,還有大量交易正在談判中。

雙反調查後,國內酒企仍面對內外兩大競爭對手,一是“新世界”國家的進口酒,二是國內的冒牌進口酒。根據海關統計數據, “新世界”的智利和澳大利亞紅酒對華出口已列法國和西班牙之後的第三和第四位。2012年,中國進口智利葡萄酒同比增幅達40%,其中價格低廉的散裝葡萄酒增長了54.6%。澳大利亞的總體進口額也同比增長了20%。

關稅政策方面,中國對智利產品的關稅逐年降低,2013年關稅已降到2.8%,到2015年智利葡萄酒關稅將降低為零。雖然智利農業部部長馬約爾(Luis Mayol)此前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 表示,智利不打算借對歐雙反改變葡萄酒出口策略,但多位經銷商都表現出對智利紅酒的興趣。 “智利紅酒在低端市場一直是最大的出貨國,如果歐洲酒進不來,進口商最快的補貨方法就是進智利紅酒。 ”于先生說。

隨著散裝紅酒進口量大增,有自己紅酒生產線的生產商已不滿足國內裝瓶,甚至做起了勾兌生意。 “有些散裝酒勾兌自產葡萄酒,有些直接勾兌葡萄液,最厲害的還用名莊副牌來騙人。 ”張裕公司銷售人員告訴財新記者。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輪雙反調查如能摸清散裝酒的最終去向,則是比貿易救濟更有意義的工作。 “貿易政策從來不能成為中國酒企的長期利好,惟一的利好是提高自身品質。 ”前述在線葡萄酒銷售公司負責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40

商務部初裁美韓太陽能多晶硅反傾銷 或為歐盟光伏「雙反」談判加籌碼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600

商務部官方網站消息,7月18日,商務部發佈年度第48號公告,公佈了對來自美國和韓國12家公司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的初裁決定。

應國內多晶硅產業申請,商務部於2012年7月20日發佈對原產於美國和韓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反傾銷調查立案公告,2013年7月18日則對該案做出初裁決定。

初裁認定,原產於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存在傾銷,中國多晶硅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而且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根據《反傾銷條例》第二十八條和二十九條的規定,商務部決定,自2013年7月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採取徵收保證金臨時反傾銷措施。進口經營者在進口上述來源的被調查產品時,應依據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傾銷幅度向中國海關提交相應的保證金。

據公告,美韓各有六家公司的傾銷幅度從2.4%到57%不等。

據瞭解,太陽能級多晶硅是製造晶體硅光伏電池的基本原料,與此前受到歐盟「雙反」裁決的光伏產業更是緊密相關。因此,商務部此次初裁備受各界關注。

南方週末網此前綜合報導,6月4日,歐盟宣佈,將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徵收臨時反傾銷稅,前兩個月的稅率為11.8%,期間如果雙方未能達成解決方案,8月6日起將升至47.6%。

18天後,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初裁結果即將落地,談判時間已然屈指可數。

此前,2012年7月20日,中國商務部宣佈在多晶硅領域對美國、韓國進行「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立案。同年11月1日,商務部又對歐盟產的多晶硅追加「雙反」立案,並與美、韓兩國的多晶硅合併調查。由此形成了涉及美國、韓國、歐盟的「多晶硅雙反案」。

《國際金融報》,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對美韓多晶硅的制裁意義已經不在於對美國的影響,而是重在對歐盟的影響。

《經濟參考報》,有知情人士稱「對歐盟多晶硅的反傾銷調查仍在調查期內,還有一些後期程序未完成。」

業內人士分析,「光伏案牽涉利益巨大,雙方的談判必定是一場全面的考量和博弈。如果說,在歐委會發佈初裁結果之前,對歐多晶硅雙反裁決是作為反制措施,那麼現在就變成了談判的籌碼。」

據瞭解,目前雙方仍在價格這一核心問題上僵持,中歐之間價格的分歧已經從早先的每瓦0.15歐元縮小到0.05歐元。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只有0.05歐元,但這就是中國光伏企業能否保本的生死線」。

該人士表示,如果不出意外,價格承諾方案會在8月6日前達成。

新華網報導,光伏產業內普遍認為,這次初裁雖並未涉及來自歐盟的產品,但這顯然是一場「及時雨」,有助於緩解全行業面臨的生存危機。

此外,國務院也於7月15日出台《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光伏產業擴大內需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但目前,無論是「雙反」裁決還是新政出台,其效果都尚未顯現。

據前述《經濟參考報》報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對美韓多晶硅的反傾銷裁決並不足以緩解光伏行業的嚴重危機。

「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多晶硅徵收保證金後,進口量肯定會減少,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在短期內會有一定幅度的回升。 國內個別龍頭企業狀況會有所改善,但要實現盈利難度比較大,國內大面積地恢復生產這種預期也不太現實,部分小型企業將逐漸退出市場」,該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84

分佈式光伏時代將至

2013-07-29  TCW  
 

 

0.42元/千瓦時的示範區度電補貼標準基本令投資人滿意,但錢從哪兒來,能否足額發放?

◎ 本刊記者 蒲俊 文“蠻不錯的!”在聽說分佈式光伏補貼定在0.42元/千瓦時後,蘇州的趙先生十分欣慰。他所在的公司正在等待示範區項目的審批結果,“江蘇省內競爭很激烈”。

趙先生所在的公司申報的是一個不到3兆瓦(1兆瓦 =1000千瓦)的屋頂項 目。雖然容量不大,但涉及數個企業的屋頂,整個過程花了三個半月時間。 “找到合適的屋頂,關鍵是要和業主談,為什麼要做這個分佈式項目,有什麼好處?”最後做出的方案很複雜,與幾個業主達成的模式不盡相同,有屋頂業主參與投資的;也有合同能源管理,通過結算電費實現的。

在過去一個月,趙先生和絕大多數業內人士一樣,在觀望分佈式光伏的補貼政策,思忖項目未來可能的回報率。

在這個行業,很多項目都是萬事俱備,只欠電價補貼政策。

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光伏產業“國六條” ; 7月初推出細則,明確分佈式光伏應用的方式、並網以及補貼年限。但對分佈式光伏項目投資者來說,電價補貼怎麼給,給多少,是決定項目回報率的關鍵。具體方案不出,市場觀望不前。

7月23日,財新記者從接近發改委的權威人士處獲悉,價格司已將分佈式光伏發電示範區的電價補貼確定為0.42 元 / 千瓦時,位於此前市場預期每千瓦時0.35元 -0.45元的上部區間。在這一電價補貼框架下,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IRR(內部收益率)可能達到10%以上。

而這一示範區標準,亦使未來更大範圍的分佈式光伏項目有了較確定的前景。

發令槍已響,接下來的問題是項目建設資金能否到位,以及補貼發放能否按時、足額、到位。

政策步步變

分佈式光伏項目在國內受到關注始于2012年9月,能源局發佈 《關於申報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的通知》 ,各省能夠上報總量不超過50萬千瓦的項目,各省示範區數量不超過3個,總量約1500萬千瓦。在缺乏執行方案的情況下,各地被要求在一個月內將示範區實施方案上報。

分佈式光伏發電通常是指裝機規模較小(通常在幾千瓦至數十兆瓦)的、 佈置在用戶附近的光伏發電系統, 一般接入35千伏或更低電壓等級的電網。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是建在城市建築物屋頂的光伏發電項目。這類項目需要接入公共電網,一起為附近的用戶供電。政策優先支持工業園區的規模化分佈式光伏項目,這主要是出于提高裝機效率,迅速擴大規模的考量,也有利用負荷周邊空地等建造的規模較大的分佈式項目。

“對自發自用電量和多餘上網電量實行統一補貼標準”的說法,在上述通知中已經被明確。 “補貼的思路有,但是需要做工作,好多事情都銜接不上。 ”一位參與當時政策制定的人士表示。

“當時,即便你的項目在示範區方案里,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好處。 ”一位參與了示範區項目申報的人士回憶說。各地政府先確定了示範區的大致範圍——多是集中式工業園區,投資者們再一個個把項目湊出來。這次示範區申報並未出台批復結果。此後,項目上報又補充了兩三輪,包括比較成熟的重點項目情況,這幫助能源局對整個分佈式光伏的項目盤子進行了大致的摸底。

去年12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將“著力推進分佈式光伏發電”列入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今年年初,能源局將2013年全年光伏裝機目標定為10GW。此後半年,由於電價政策始終千呼萬喚不出來, “10GW目標要打折扣”是不少行業人士的判斷。今年6月,行業咨詢機構 NPD Solarbuzz 高級分析師廉銳曾告訴財新記者, “10GW 裝機規模能否實現還得看分佈式,但現在大家都在做前期,已並網的分佈式項目大多是 ‘金太陽’的存量,靠新政策實現的並網。 ”到今年3月份,財政部決定不再新增申請審批 “金太陽”示範工程,示範區成為分佈式光伏項目惟一的補貼框架。與此同時,發改委在《關於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徵求意見稿中,將分佈式發電自發自用電價補貼定為0.35元 / 千瓦時。因為價格較低,受到光伏行業的廣泛反對。

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要重點拓展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保障對分佈式光伏發電按電量補貼的資金及時發放到位。

能源局隨後在6月16日召開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座談會,重點就是分佈式光伏發電發展的具體措施,以及分佈式光伏發電示範區建設的工作部署。

在這次座談會上,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表示,重點在經濟發達地區選擇網購電價格高、電力負荷峰穀差大、補貼相對少、用電量大且負荷穩定的工業園區,按照“自發自用、就地消納”原則,開展分佈式光伏應用示範。最重要的是,這次會議明確了補貼資金的上限是0.45元 / 千瓦時。

0.42元/千瓦時意味著什麼?

0.35 ? 0.45 ?抑或 0.40 ?從那之後的一個多月間,這是光伏業界最熱門的一個話題。發改委最後一錘定音——確定0.42元 / 千瓦時的補貼水平,補貼時限原則為20年。

從目前各種政策表述看,分佈式光伏發電示範區項目的模式鼓勵以自發自用為主,因此其主要受益模式是抵消從電網購電的成本,在中東部地區,以0.8 元 / 千瓦時的工商業電價來估算,加上補貼,分佈式光伏電價能夠達到1.22元/千瓦時。 “這個價格可以了。 ”上述接近發改委人士認為。

按照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的測算,度電補貼達到每千瓦時0.40元-0.45元,多數省市工商業項目的內部收益率能達到8%以上,江浙地區能到12%甚至15%。

此外,由於中央鼓勵地方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光伏發電應用,企業能夠獲得的電價還可能更高。安徽省合肥市的方案是地方再補0.25元 / 千瓦時,江蘇也很可能出台額外補貼。

不過,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王斯成曾在多個場合建議,這樣 “一刀切”的辦法可能會導致部分工商業項目回報過高,而銷售電價原本較低的學校、醫院等項目缺乏吸引力。

據財新記者瞭解,參與前述能源局座談會的發改委或能源局代表,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遼寧、江西、深圳、寧波、青島、大連等七省七市,起初的計劃是先由這些省市試點,再向全國推廣,但現在的傾向是面向全國,把量沖上去。

7月4日出台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建設100個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這份文件還要求簡化分佈式光伏發電的電網接入方式和管理程序,免收系統備用容量費和相關服務費用。能源局為此提出的要求是,7月10日前各地上報實施方案,7月20日前明確示範區名單,7月底開建。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項目申報和確定仍在繼續。

投資者擔心補貼發放

在前述國務院意見中,將分佈式光伏的模式定義為“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 。不過,財新記者採訪的數位投資者都表示做的是自發自用,甚至沒考慮上網。

自發自用可以是屋頂業主自行投資,通過抵消購電成本和國家的度電補貼獲得收益,也可以是項目方租賃屋頂,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通過和用戶的電費結算以及補貼回收投資。這樣的項目將實行備案管理,不再需要能源局核准。實際上有不少投資者按照最低用電負荷來確定分佈式光伏項目的裝機規模,確保完全自發自用。

一位北京的分佈式光伏項目投資者告訴財新記者,如果全部上網售電——類似于大型地面電站,雖然需要核准,但建成後收益比較穩定。而在分佈式光伏示範區現在的框架內,這種模式的實際電價——火電標杆上網電價+ 度電補貼,低於自發自用能夠享受的電價。有些省份還會制定裝機容量配額,對全部上網部分控制總量,先到先得,而自發自用就沒有這樣的限制。

余電上網則被看作是最麻煩的一種方式,也最不被鼓勵。從現有實踐來 看,由於度電補貼尚未明確,上網部分的投資者能夠拿到的只是火電上網標杆電價部分,而一些個人用戶因為開不出電力發票,這部分售電收入難以結算。

度電補貼定下來了,錢從哪裡來?

國務院給出的意見是“建立由電網企業按月轉付補貼資金的制度,中央財政按季度向電網企業預撥補貼資金,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可再生能源補貼不足在業內不是秘密,國務院雖說要提高補貼資金的來源——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但具體方案遲遲未出,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從8厘 / 千瓦時上漲到1分/ 千瓦時、1.2分 / 千瓦時甚至1.6分 / 千瓦時的說法皆有。還有投資者擔心,如果資金來源不止一處,難以統籌,同樣可能耽誤發放。

前述北京的分佈式光伏項目投資者認為,分佈式光伏示範區在建設時間上的嚴格要求,說明主管單位擔心項目能不能及時建起來,而投資者擔心的是何時能拿到補貼。去年年底,對分佈式光伏的前景,天華陽光控股集團董事長蘇維利曾向財新記者分析指出: “分佈式項目的工作量大,而且碎,一個項目可能不到100萬千瓦,但要面對很多屋頂業主和施工方等。 ”這使得分佈式項目不適合規模化,也不會形成大壟斷者。目前的局面也基本印證了這一看法,最有興趣的是手中有光伏組件和逆變器等產品庫存的投資者。

相比西部大型地面項目,五大發電集團等大型國企對於分佈式光伏項目,特別是屋頂項目並未表現出太多的投資意願,國電集團副總經理謝長軍甚至在行業論壇上提到光伏不是其發展重點。

能源局起初為了提高效率,鼓勵一個園區原則上由一個開發主體進行投資開發,但分佈式光伏項目分散的特點決定了這一做法的難度,實際操作中對此是放寬的。對於分佈式光伏市場中的衆多民營企業,資金是關鍵問題。銀行對於這類項目貸款仍然要求資產或股權抵押。 “我們的項目規模小,資金來源主要是自己想辦法。 ” 趙先生告訴財新記者。而規模更大的項目,則需要由上市公司或資金實力更強的企業完成。

“現在的項目,就是把自己家閨女打扮好等人來娶。大部分都沒找好買家,上來就有人說我肯定買,這不現實。 ”一位參與示範區項目申報但沒能成功的光伏企業人士這樣描述現狀,甚至還有為了攬項目,抬高屋頂價格的“害群之馬” , “ (把屋頂)搶上再說,其實並沒錢投資” 。

即便項目建成,拿到補貼,屋頂項 目也依然要擔心屋頂業主會不會倒閉?

建築物會不會被拆除?不少屋頂採用的彩鋼瓦每十年左右要更換一次,這還會增加組件和整個系統的安裝調試費用。

上述業內人士問, “發改委定價的時候

會考慮這些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30

為什麼我買入SolarCity,而不是光伏設備生產商?! GT周

http://xueqiu.com/2465455092/24769066
毫無疑問,太陽能的未來是極其光明的。廣義上來講,地球上所有的能量都是由太陽能轉化過來的,所有的生命也依賴著太陽的能量。一小時內的太陽能比全世界在一年內使用的能量還要多。太陽的能量到達這個地球表面的數量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在一年中的太陽能是自從人類取得和開採的所有在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的煤、石油、天然氣、和鈾等相結合的總能源的兩倍。So,人類只需要取其那麼一點點,就能足以支撐未來社會對能源的需求,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對於這一點沒有信心的同學,就不用再看下去了。

既然如此看好太陽能,為什麼我不打算買光伏設備生產商呢?

拿IT行業來做類比的話,光伏設備生產商好比硬件公司。而SolarCity這類的就屬於軟件公司。一個是底層系統,一個是應用系統。毫無疑問,應用層面的附加值更高一些,空間也更廣闊一些。回顧IT行業的歷史,不管是PC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甚至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市值規模最大的還是應用類的公司。比如、微軟、Oracle、Google、Facebook等等,國內也如此,例子太多,不一一舉例了。而硬件類的CPU、內存、硬盤、顯示器等公司的市值遠遠不能和應用類的相提並論。蘋果公司比較特殊,雖然iPhone,iPad是硬件,但已經是各類硬件堆砌之後的應用型產品了(特斯拉也是)。而且做應用的話,可以通過不斷地調整應用的業務模式,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付降低經營風險,產生更高的收益,非常的靈活。而單純的硬件公司,調整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很容易死掉。譬如、最近幾年光伏生產商的業務都陷入了低谷,尚德破產重組。而SolarCity活得極其滋潤,業務規模不斷提升。所以,我更看好SolarCity,而不是第一太陽能,英利綠色能源等。

SolarCity為了提升太陽能應用的附加值,還開發了家庭用的太陽能管理軟件,可以實時監控家庭用電情況,還能給出能源使用建議、規劃使用等等。這類軟件並不附贈,需要額外購買。這又是在應用層面上提升了附加值的一個案例。隨著SolarCity用戶規模的增長,有了用戶(相當於流量)後,能夠變現的方式肯定還會有很多。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屆時,除了每月能收取用戶的租賃費,也能源源不斷地收取其他創新出來的新品種的服務費,如軟件使用費,X費、XX費,XXX費等,總費用一定低過電廠的電費。

Elon Musk說過他大學時代想出的三個能夠對人類未來發展影響最深的領域。互聯網,空間探索、清潔能源。毫無疑問,SolarCity的視野比特斯拉還要廣闊。SolarCity可以服務於特斯拉,也可以服務於一切用電的交通工具,服務於人們的各種生活與生產活動。當未來特斯拉遇到銷售瓶頸的時候,或許SolarCity已經積累了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用戶,變成了「美國國家電網」,真是可怕的憧憬啊。。。

最後,簡評一下2季度財報。

第二季度的營收不理想主要是一次性賣太陽能設備的銷售額下來了,導致同比營收下降。但是仔細看的話,這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一次性賣的業務,成本很高,不賺錢的,賺大錢的是租賃業務這一塊。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營收下降,而毛利大幅上升的情況。租賃業務的翻倍增長,造成了毛利同比去年大幅提升。這一塊的業務絕對是個廣闊的藍海市場,想像力無限。只要用戶的數量在不斷增長,球友們自不必擔心,激進的球友甚至可以每月定投SolarCity這家公司。[俏皮]

投資SolarCity,就是幫助人類能保護好我們的母親——地球。不讓她受傷,不讓她流淚。

登機前匆匆行文,不通暢處敬請諒解。

2013年8月10日 於 麗江機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21

光伏仍在觀望

2013-08-26  NCW
 
 

 

光伏終端市場如何起死回生,關鍵還看電價及補貼政策如何落地◎ 本刊記者 蒲俊 文pujun.blog.caixin.com 從青海省西寧市往西,越過日月山,便從黃土高原進入青藏高原。這裡地表植被逐漸荒蕪,但是,同時也進入了中國光照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黃河中上游公司投資的一個30兆瓦(MW)光伏電站就位於這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

這個電站年發電小時數能夠達到2000小時,從去年9月15日並網以來,已經發電接近6000萬千瓦時。 “這在國內是資源最好的電站了。 ”特變電工新能源事業部的一位高管在現場羨慕地說。

但是,這個電站的盈利情況並不像其擁有的光資源稟賦那般出色。其收益的主要制約因素是高投資和低電價, 一年多前約4億元的總投資比現在的成本造價要高出逾1億元;而當時這一電站是特許權招標項目,招標電價為0.73元 / 千瓦時,比隨後享受1元 / 千瓦時標杆上網電價的電站又少了近三成收益;同時電價補貼發放也並不到位。

除日常運行維護,中電投光伏電站的工作人員還需要時刻關注附近沙丘起風時可能會把一些組件掩埋。與這個地面電站隔路相望之處,分佈著14個光伏電站項目,其中不少正在建設中,光伏組件排成的陣列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這些在建項目還需要操更多的心。

在光伏製造企業產能過剩以及歐美雙反壓力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政策開始明顯向地面電站和分佈式光伏項目這類終端傾斜。今年7月15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發[2013]24號) ,對項目建設、並網以及上游製造業的兼並重組都給出了明確說明,並帶動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出台,提振了光伏市場情緒。但由於分區標杆電價遲遲未出,補貼年限和補貼資金來源亦不明朗,終端市場對 政策的觀望情緒依舊濃厚。

至2012年底,青海已並網光伏發電裝機總容量超過1.5吉瓦(GW,即1000MW) ,今年計劃再增1.5GW。每年年初,青海省政府都會設置一個大致的總裝機容量,在這個盤子內,項目路條由先交保證金的企業先得。現在,在青海獲得優質資源也越來越困難,但是比起並網條件更差的新疆、甘肅等地這裡仍是地面電站投資的首選地。

目前,市場普遍的樂觀預期是電價政策能在今年9月或10月落地。 “預計年內出,要是再不出,大家都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了。 ”一家央企光伏業務負責 人告訴財新記者,過去一年裡,他飛了幾十萬公里考察電站項目。光伏終端市場要想起死回生,走上良性發展之路從理想到現實也還有一段關鍵的距離。

分佈式政策先行

隨著7月15日國務院文件的出台,與光伏終端開發相關的具體政策步入密集的出台時期。分佈式光伏項目的步子比地面電站更快。

7月下旬,分佈式光伏示範區項目的度電補貼確定為0.42元 / 千瓦時,高于曾徵求意見的0.35元 / 千瓦時,接近0.45元 / 千瓦時的補貼上限。補貼如能順利執行,分佈式項目內部收益率(IRR)可能達到10% 甚至更高(參見本刊2013年第29期“分佈式光伏時代將至” ) 。

與此同時,財政部明確了分佈式光伏項目的補貼方式是度電補貼——按電量補貼,補貼資金通過電網企業轉付給項目業主,中央財政根據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及項目預計發電量,按季向電網企業所在省級財政部門預撥補貼資 金。不過並未公佈具體補貼標準。

8月9日,能源局印發《關於開展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示範區建設的通知》(國能新能 [2013]296號) ,公佈了首批18家分佈式光伏發電示範區名單,分佈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廣東等地。據財新記者瞭解,示範區計劃今年年內實施約750MW,2015年規劃則超過1.8GW,這些項目包括了90個屋頂業主。

而浙江省發改委網站的消息稱,今年10月,能源局還將推出第二批全國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示範區建設。

“這個量不算少,今年也不剩幾個月了。 ”一位熟悉分佈式光伏項目的人士認為,未來的關鍵還要看融資環境以及地方再出台額外補貼的情況。

一家光伏組件企業的高管則透露,其分佈式團隊跟銀行打交道仍很困難,屋頂條件不好,仍有不少未及細化的問題, “銀行不認可,我們也不敢做” 。

國家開發銀行評審一局新能源評審 處處長譚再興在8月16日的一個行業論壇上透露,能源局和國開行預計在9月上旬發佈 《促進分佈式光伏發展的金融服務意見》 ,支持範圍將轉變過去大型地面項目的思路,將支持範圍擴大到電力企業、分散的分佈式發電項目和自然人。最低貸款額度為5萬元。

前述熟悉分佈式光伏的業內人士認為,國開行這個想法不錯,但這樣的機構要覆蓋細小瑣碎的個人分佈式光伏項目,還需要具體的落地方式和銜接。

電網方面,在一年前政府高層對光伏行業進行了密集的批示,以及去年9月能源局首提分佈式光伏應用示範區之後,國家電網公司出台了《關於做好分佈式光伏發電並網服務工作的意見》等多項文件。南方電網公司也在今年8月出台 《關於進一步支持光伏等新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 ,從並網服務、購售電服務、並網調度管理等方面表現出較積 極的態度。

能源局將分佈式光伏示範區項目的運營模式定位為“自發自用、 余量上網、電網調節” ,但實際上更加傾向于自發自用,自發自用的電量占比從70% 至100% 不等。因為余量上網在程序上更加複雜,同時 “上網電價 + 電價補貼”在經濟性上也差于自發自用的“銷售電價+電價補貼” 。

分佈式項目恐怕是民營企業在光伏終端的最好機會。對於大型國企來說,“我們覺得還是太瑣碎,有些 ‘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 ,國電龍源太陽能業務的一位人士表示。而具體項目操作的挑戰也不少。 “不怕有100個屋頂,就怕屋頂形式不一樣,安裝成本會大很多,業主複雜,單是合同就很可怕。 ”前述央企光伏業務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

此外,對個人分佈式項目如果要上網售電,發電營業許可證辦理、電力發票等問題已經在業內討論多時,但仍缺乏詳細說明。盡管政策出台不少,但行業咨詢機構NPD Solarbuzz的分析師韓 啓明認為,今年分佈式項目裝機比例仍將非常有限。

政策規範也不僅限于光伏領域。7月18日,發改委下發《分佈式發電管理暫行辦法》 ,對包括分佈式光伏項目在內的分佈式發電項目,從定義、項目建設管理、電網接入、運行管理以及政策保證等方面進行了界定和說明。這一辦法自徵求意見到發佈也拖了兩年多。

電價是關鍵

國內光伏發電終端由大型地面電站和分佈式項目 “兩條腿”一起走——這已成為業內共識。短期內,擴大裝機規模仍需依靠大型地面電站。而投資者們都在等待電價的發令槍響。

工信部今年8月稍早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2.8GW 的光伏裝機中有1.5GW 是去年金太陽示範工程的存量項目,1.3GW為大型光伏電站;同時預測全年裝機有望達到8GW,其中大型光伏電站5GW、金太陽示範工程2GW、分佈式發電示範區1GW。民生證券電力設備新能源首席分析師王海生預期今年全年裝機8.5GW,其中大型地面電站5GW,分佈式項目1.5GW,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2GW。但這些預測均低於年初能源局設立的10GW總裝機規模的目標。

去年12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杆電價。發改委價格司在今年2月推出了《關於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徵求意見稿) 》 ,對四類光資源區域分別給出每千瓦時0.75元、0.85元、0.95元、 1 元的上網電價。業內普遍認為,本來就不高的投資收益率將被這樣的低電價進一步壓縮,反對聲一片。

直到今年7月15日的文件也只提出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杆電價,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 年,但未給出具體的價格和調減方式。

光伏終端的投資者對長期曖昧的電價政策已經滿腹怨言。 “電價怎麼給,給多少年,都不明朗。所以今年一些主要的投資商投的量也不是很大。 ”前述央企人士認為,投資回報模型不明晰,很難做出決定。對於在享受1元 / 千瓦時或1.15元 / 千瓦時標杆電價的現有項目,電價執行年限也是個不確定的風險因素,最終影響投資回報。 “大家都生活在這種非常不穩定的狀態。 ”這種不確定也帶來了競爭的不公平,打聽政策風向成了投資者的重要工作,也滋生了更多的桌下交易。

不少業內人士的預期是電價政策將在9月或10月出台。考慮到可能對並網時間的要求,冬季搶裝幾乎不可避免。

西北地區的惡劣天氣對施工極為不利,要保證質量,甚至需要用開水來摻和水泥。不過,也有項目選擇先期進行土建工作,等電價明晰後再安裝組件並網。

2011年曾發生過因電價政策而起的搶裝熱潮。青海省在當年9月30日之前建成的光伏電站能享受1.15元 / 千瓦時的上網電價,隨後全國性的政策是當年12月31日建成的能享受這一電價。 “這造就了一大批很差勁的電站,房子沒建好,電就發出去了,工程質量遠遠沒有保障,頭一年故障率能達到5% 以上,後期不斷整改。 ”中廣核太陽能一位人士回憶稱。

國電光伏的一位管理層人士則直言擔心電站大規模建設會不會走上組件的老路, “今年投資規模壓縮,火電不壓,壓的就是新能源” 。

除了電價,補貼來源和能否發放到位也是問題。來自銷售電價中0.8分 / 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附加,遠不夠支撐風電、光伏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補貼。國務院細則也明確提到提高附加徵收。有消息稱,可再生能源附加可能上調0.5分 / 千瓦時至1.3分 / 千瓦時,這樣每年能夠多出約200億元補貼資金。

財稅方面,今年4月就有傳言,光伏電站增值稅將從17% 下調至8.5%。按照申銀萬國的測算,這相當于上網電價增加0.02分 / 千瓦時 -0.04分 / 千瓦時,電站的回報率將上升1個 -2個百分點。

不少投資者對減稅充滿期待,但這一財稅政策仍未明朗。

除傾向于長期運營的傳統發電企業,包括組件廠商在內的投資者更多是將投資電站作為金融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一些海外資金及保險基金對中國的電站資產也有興趣,但由於電價不明以及補貼拖欠,投資者都不敢進入。

自 去 年 底 美 國 光 伏 租 賃 公 司SolarCity逆勢上市後,光伏電站的資產 證券化成為行業討論的一個焦點。但王海生認為,目前國內尚不具備資產證券化條件,20年期限的補貼電價下發才是真正意義上啓動市場的臨門一腳。

組件企業反彈

在公佈了今年二季報的在美上市組件企業中,晶科(NYSE:JKS)告別多個季度虧損實現盈利,每股美國存托股票(ADS)稀釋後收益為0.36美元,天合光能(NYSE:TSL)的虧損也從一季度的0.90美元 /ADS 收窄至0.47美元 / ADS。兩家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為17.7% 和11.6%。

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兩家公司的 CEO 都提到了平均銷售價格的穩定。

“價格相對平穩,不像去年、前年一直往下走。在一個穩定的價格預期上,無論是客戶還是供應商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心態,可以把這個市場持續來做。從客戶質量、賬期和價格上來看,我們感覺現在都好了很多。 ”晶科副總裁姚峰表示。他還回憶道: “去年我們參加項目的投標經常是二三十家企業,而今年我們去投標一般都是三到六家。 ” 行業里的真正玩家正在減少。

韓啓明預測,由於上半年需求不錯,以及製造商傾向于組件的海外銷售,今年三季度一線大廠的組件可能會出現購買緊張;隨著國內一線品牌銷售價格的回穩,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組件行業將逐步扭虧為盈。今年下半年的組件價格大約在4.3元 / 瓦 -4.4元/ 瓦。而二線組件廠商的無效產能會逐步被市場淘汰。

在賬期方面,超過十個月的應收賬款賬期現在已很少看到。有一線光伏大廠甚至開始要求保證金之外的全款,部分原因也是製造商資金壓力較大,需要收緊賬期。

盡管出貨量一直不佳,無錫尚德的破產重整仍取得了新進展,行業的回暖令投資人恢複了些許希望。7月,無錫尚德進入戰略投資者遴選階段,第二輪確定了四家。目前,戰略投資者正在進行盡職調查。但107億元債務仍是一個大得令人難以承受的窟窿, “收購不過來” ,一家央企製造業務負責人表示。

尚德控股與5.41億美元可轉債的多數持有人已達成新的債務延期協議,考慮將 債券持有人的主要債權股票化。但這顯 然只是延遲風險。市場對地方國資無錫國聯入主的預期仍然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23

中國光伏產業的「殭屍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993

在江西省新余市郊本來能夠入住170家光伏關聯企業的園區,目前只剩下了5家企業。這種情景在中國其他地方並不鮮見。中國為了超過德國、日本、美國從而確立在全球光伏產業的優勢地位,不但給予了補貼,而且對該行業進行了相當於475億美元的融資。然而中國光伏產業至少已經有兩年深陷赤字之中。

標普資本IQ公司分析師Angelo Zino稱「今後預計將有很多小型殭屍企業接連倒閉。如果這些小企業全部消失的話,市場上將只剩下10-12家企業。而且這些勉強活下來的企業也將面臨破產或重組。」

500億新餘光伏交易市場已是一座「空城

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出現了一批像賽維LDK和尚德那樣的大型光伏製造企業,然而這些企業目前卻只能靠政府的救濟度日。雖然太陽能發電相關產品的價格已經開始回覆,但是這些企業依然債務纏身,目前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統計在政府的支持下國內一窩蜂的出現了超過300家光伏企業,即便在過去的六個月中光伏面板的價格一直在漲,也不還及2010年11月左右高峰時期的價格,這逼得眾多企業難以為繼,包括行業老大尚德在內一大批企業紛紛破產。

市場冷清

江西省新余市曾經被譽為中國的「硅谷」,2012年時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永久性太陽能交易市場。一位業內人士曾經表示,目前整個光伏行業的招商引資非常困難,新余市此次投資如此巨資進軍光伏交易市場,可謂殊死一搏。當時類似的太陽能交易市場在全國不僅新余一家。2009年至今,全國分別湧現了海寧、桐鄉、無錫三個太陽能交易市場,可時至今日包括新余市場在內最終都很快以失敗收尾,折射出各地方政府對於建設交易市場的經驗不足。新餘錢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農村地區新能源項目開發的運營主管談到:如今整個行業的情況都很不好,目前我們都回到了總部,因為農村地區做這行根本沒有利潤。

產能過剩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部門統計數據,2012年全球光伏市場裝機量為30.5千兆瓦(一千兆瓦約等於一個普通核電站的發電容量)。而2013年我國太陽能面板產能已超過49千兆瓦,是2008年產量的10倍,超過了去年全世界總裝機量的60%。

連鎖效應

供需失衡的必然結果就是產品降價、利潤降低、企業倒閉。

首先撐不住的是歐美企業。據賽迪智庫光伏所統計:2010~2012年,歐洲組件電池和硅片破產約35家。

2011年8月,美國就有三家太陽能公司宣告破產,其中包括在業內頗有聲望的加州太陽能電力公司,還有長青太陽能公司和光譜太陽能公司。

曾是全球頂尖太陽能面板製造商的德國太陽能企業Solon,2011年12月正式申請破產。該公司在1998年是德國上市的第一家光伏企業,股價最高曾達89歐元。

2012年4月,德國最大光伏企業之一Q-cells申請破產。該公司2011年虧損額達8.46億歐元約合11億美元。

中國企業緊跟其後。

2013年3月20日,無錫尚德宣佈破產重整。這個曾經股價高達90美元、銷售收入300億元、市值突破百億美元的巨人,一夜之間轟然倒下,如今的股價已經跌去了將近99%。

光伏全行業陷入虧損泥潭。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表示,2012年,我國多晶硅產業全線虧損,80%以上的多晶硅企業停產,其中兩家破產。2012年8月,美國投資機構MaximGroup發佈研究報告稱,中國前十大太陽能公司的債務累計已經達到175億美元,整個行業接近破產邊緣。

彭博新能源財經首席分析師Jenny Chase對此表示:中國政府正在推動光伏產業的整合,最後留下10~20家主要的供應商,政府終於意識到一直給這些企業貸款輸血是行不通的。

賽維LDK的故事

賽維在2007年巔峰時期股價曾達到76.5美元,而如今只剩下1.58美元;2011年時還有3萬名員工,而如今只剩下1萬名。該公司在2013年內的季度銷售額僅為1億美元多一點兒,並且還有28億或更多的計息借款。

公司在第二季度結束時僅有8510萬美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以及2.03億美元短期已抵押銀行存款,並且應與4月15號到期的2380萬美元可轉換債券也已部分違約。從長期來看這種財務狀況將使公司處於一個極為不利的位置。其子公司Sunways的鬧劇人盡皆知——高官紛紛離職並被強制破產,儘管最後事情得到瞭解決,但是損害已然造成。尋找資金夥伴對於賽維LDK來說始終是一個比較糾結的事情。然而,地方政府的支持,無論其程度有多低,仍然在今年內維持著這家製造商的生機。其目前狀況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殭屍企業。

政府的行動

作為江西新余市的明星企業,賽維LDK在當地具有很大影響力,不僅關係到新余市整個光伏產業的發展狀況,還對新余市政府財政收入、就業等方面牽一髮動全身。正因為此,新余市政府今年以來至少三度出手施救賽維。去年4、5月間,賽維曾以產品抵押,獲取政府近億元資金救急;7月12日,新余市政府決定,將賽維償還信託貸款的5億元缺口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而10月22日,賽維又與恆瑞新能源有限公司簽訂以每股0.86美元購得19.9%股份,後者40%股權由新余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擁有。賽維的結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級政府接下來對光伏行業,以及賽維本身的支持力度。而江西省和新余市財政實力並不算雄厚。在一場即將到來的由政府主導,並將決定行業最終格局的大洗牌過程中,尚德和賽維正在等待戈多。

根據中國「十二五」規劃,2011至2015年間可再生能源投資需求估算總計約1.8萬億元,其中常規水電將新增發電裝機6100萬千瓦,風電新增70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20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750萬千瓦。

相對應的我國政府近期密集出台光伏產業的扶持政策。8月30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發佈《關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13]1638號),明確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的度電補貼被定為0.42元/千瓦時,這一補貼標準超出之前的預期,地面電站根據所在區域不同,電價分為0.9、0、95和1.0元/千瓦時三檔。這一政策普遍被認為將掀起新一輪國內光伏電站建設的高潮。

另一方面,數據顯示部分光伏企業已經扭虧為盈。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2013年上半年,A股太陽能板塊36家上市公司中,27家均實現盈利,同時36家上市公司2013年上半年合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12萬元,而去年同期則為虧損3.6億元。這些跡象表明,國內光伏行業似乎正在走出寒冬。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表示:中國的光伏產業現在有一半的產能被閒置,地方政府在抉擇該留下哪些企業而淘汰另一些。這意味著政府需要對一些企業出手相助,光伏產業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孩子在長大之前肯定會犯錯誤,作為家長的責任就是要幫助他們並且教導他們。

中國政府表示將加大對國產太陽能面板的採購力度,預計今年中國和日本將超過德國和意大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面板市場。

然而,面對如今仍是門可羅雀的新餘光伏園區,標普的分析師Zino預計,對於目前還活著的企業,中國政府將仍會繼續支持他們運行以保證大量的工人不至於失業。

正確做法?

如果在市場競爭中遭遇失敗的企業不被清除出市場,人為地將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到被市場認為沒有效益的地方,那麼就會扭曲市場的資源配置方式,讓效率更高的企業不能得到更好的資源。

一些企業的戰略失誤是早就可以預測到的,余穎表示。

對於風險很大、競爭性很強的行業,銀行應該是將控制風險放在第一位的,一些高風險高投資回報的行業企業應該是去通過風投資金、發行垃圾債券的方式來獲得融資。

實際上,不僅在中國,美國經濟最近也在受到這樣的威脅,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美國的AIG和英國的蘇格蘭國家銀行幾乎可算得上殭屍企業了,因為兩者都接受了兩輪政府救助,但企業局面還是一樣糟糕。

以AIG為例,在2008年金融危機高峰期間,AIG出現了創紀錄的990億美元虧損。而2009年全年則出現了高達109億美元的淨虧損。其2010年,實現淨收益78億美元,但主要是從其大規模資產出售交易中所得。

「殭屍企業從潛在風險變成了實際威脅,而這種威脅在未來數月裡可能還會加劇。」美國《商業週刊》曾發文指出,隨著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奧巴馬政府甚至會承受更大的壓力,被迫支撐陷入危機的金融和非金融企業,以挽救就業機會。一些請求救援的包括鋼鐵業、航空業、零售業乃至私人房主,可能將成為最可怕的「殭屍」。

對於眼下面臨著艱難抉擇,有必要打造一個作為參照的堅實框架,一位就此展開過研究的人士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如果一家企業的核心業務仍在健康發展,只是融資來源暫時枯竭,那就應該予以救助。否則的話,就應放手不管。「如果不加區分地支持所有企業,只會使危機進一步加劇,並且降低增長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16

光伏製造行業門檻劃定 行業整合大潮即將啟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994.html

據記者報導,工信部今天發佈《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要求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製造項目。業內專家指出,光伏製造行業整合大潮即將啟動。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前10大光伏企業負債總額已超過一千億元人民幣。今年上半年仍在生產的多晶硅企業只有8家,80%的企業處於停產狀態。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過去我們就是拚命地把產能做大。靠低價競爭去佔領市場。我們95%以上的產品都是出口,由於歐美雙反,這種模式已經走不下去了。
  
今年七月以來,國家出台了加大並網力度、金融支持、清潔能源補貼等一系列扶持光伏行業發展的政策。但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中國光伏電池組件產能超過40GW,佔全球總量的67%。國家也意識到,光伏行業若要徹底走出低迷期,產能過剩問題必須改善。

林伯強:一邊我們儘量要扶持,從終端對設備的需求對光伏產能有一個消化。另外一端就是把門檻提高,這應該是一整套的措施。

記者注意到,此次工信部不僅在多晶硅和單晶硅的光電轉換率上大幅提高了標準,而且要求光伏製造企業每年用於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於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於1000萬元。孟憲淦指出,技術不精的企業將成為破產重組的對象。

孟憲淦:現在多晶硅的成本已經可以做到16-17個美元。但有一些企業它的生產成本就高達80多美元。在這次調整過程中,那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肯定是要被市場淘汰出局。

記者還瞭解到,由工信部主導制定的《光伏行業兼併重組指導意見》目前已完成修訂,將於近期正式出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55

光伏抄底者獨家拆解:順風光電接盤無錫尚德內幕 Cellontong

http://xueqiu.com/3097637828/25749741
光伏行業的寒冬裡,尚德破產重整,賽維債務纏身,更多企業掙紮在虧損的邊緣。

正值行業哀鴻遍野之際,一位資本大鱷橫空出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入光伏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控順風,入賽維,聯海潤,救尚德,一個龐大的光伏帝國已然成型。儘管他以往的履歷,與光伏毫不沾邊。

他就是鄭建明,繼施尚榮、彭小峰等人後,光伏業新的帶頭大哥。

鄭建明突然出現


「我一直認為,尚德爆出的問題,跟行業中很多的企業比,真的不算什麼。它的技術不能說領先,但是肯定不落後。它當時在各個環節都有非常不錯的人才,而且它的渠道是整個行業公認最好的,僅從客戶分佈就可以看出來,同樣規模的,尚德的客戶量可能比其他的光伏公司多一倍甚至幾倍。」深圳市大族光伏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王俊朝向理財週報記者表示,「很多時候,進入新興市場尚德都是最早的。為什麼尚德的產品到歐洲能比其他企業多賣幾個點的價格?就是它的品牌,大家都認可。」

但是,由於過度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無錫尚德(NYSE:STP)還是走到了破產的邊緣。2013年3月20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對無錫尚德實施破產重整。

重整期間,引入戰略投資者接盤成為迫在眉睫的事。而包括國資背景的無錫國聯,以及光伏行業龍頭協鑫集團、天合光能、英利新能源等,都傳出接盤的意向。

然而,10月8日晚被暫定為戰略投資候選人的,卻並不是這幾家公司,而是一家此前並不知名的小公司:江蘇順風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為順風光電(01165.HK)的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鄭建明。為了表示誠意,江蘇順風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還砸下了5億元定金。

「這個已經比無錫市政府當初的期望要高。對政府來講它肯定是鼓勵的,而對尚德來講有人接盤,也是求之不得的。畢竟以施博士為首的團隊已經奮鬥了這麼多年,如果這個品牌就此消失,那也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第一代光伏人的夢想不能就此完全破滅了。」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如此評論。

鄭建明的出現顯得有些突兀。2013年6月28日,無錫尚德破產重整管理人向有意接盤的企業發出邀請函,最後共收到4份回覆,分別來自英利集團、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北京普天新能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及中國西電(行情 股吧 買賣點)集團 ,其中並沒有順風光電。

外界有消息稱,鄭建明真正開始介入,是在8月份以後,當時他是直接與無錫市政府接觸的,並且表態願意承擔無錫尚德的全部債務。9月24日,原定於當天舉行的競聘會議,由於鄭建明的加入,被臨時延期。10月8日晚,重整管理人組織評議小組對參與競聘的重整方案進行評分,江蘇順風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暫定為戰略投資候選人。

「從發展思路來看,順風光電未來肯定是做光伏行業的下游電站那一塊,對於中游這一塊只是整合,因而可以保留尚德這個品牌,而這也是尚德股東或者當地政府願意看到的,畢竟尚德品牌的影響力還是在的。而如果是同行天合、英利等公司接盤的話,就有可能失去尚德這個品牌。另外,收購中游生產組件,以後供給順風光電下游電站的成本也會降低。」卓創資訊光伏分析師孫潔表示。

北京麥健陸顧問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高級分析師劉文平評價道:「順風的老闆眼光挺好的,他知道這個行業是低谷,戰略是對的。尚德確實有一部分資產還是不錯的,關鍵就看價格多少、怎麼買,因為它負債也比較高。」

2013年5月22日,在無錫尚德申請破產重整後的第一次全體債權人會議上,529家債權人申報了總金額達173.96億元的債權。經核實,共確認總債務107億元,其中70億來源於銀行(行情 專區),其他來自供應商。其資產則包括可供出售的P2和P3工廠產能,總計大約為1.5GW電池片和2.2 GW組件;良好的品牌效應和銷售渠道。有業內分析師預計,這部分資產的價值大約在60億元左右。

顯然,在無錫尚德面前,順風光電太過弱小:201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僅4億元,虧損卻高達6.72億元。因此,市場上認為鄭建明藉機炒作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而在江蘇海潤光伏(行情 股吧 買賣點)首席執行官楊懷進看來,現在恰恰是鄭建明最有資格來談無錫尚德整合的事情。「現在很多光伏企業,包括一些大的光伏企業,實際上資金狀況並不好。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大家沒掙錢、資金狀況不好,卻來整合無錫尚德,我覺得是比較勉強的。反過來,順風光電是一個輕資產的公司,融資能力很強,他老闆的背景又比較硬,他在這種形勢下來抄底尚德,我覺得是很正常的。如果他不能抄底,其他人更不能抄底。」

他認為,擔心順風光電沒有能力收購無錫尚德的人,都是無知的,「他們不瞭解鄭建明,也不瞭解他的背景和實力」。

隱形大鱷出自國研中心

據理財週報記者瞭解,鄭建明此人頗為神秘,極少與媒體打交道。10月17日下午,記者聯繫到鄭建明旗下明申集團內部人士戴汶,提出採訪鄭建明的要求。她表示:「這個蠻難的,他很少在上海,也不大和媒體打交道。」

關於鄭建明和他旗下公司的公開資料,也是少之又少。理財週報記者獲得了一份於2010年5月出具的信貸評估報告,或許對鄭建明的認識有所幫助。

報告顯示,鄭建明(又名鄭見明)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海南特區時報》副社長等職務。他以地產起家,在上海、海南等地有多個實業佈局,旗下主要有上海明申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錢江實業有限公司等,前者主業是房地產(行情 專區)開發,後者目前從事物業經營。

理財週報記者注意到,鄭建明在房地產開發上採取的重要方式就是抄底,之後此法亦運用於其他行業,且屢試不爽。

比如他對錢江實業的最初定位,就是主要在上海進行爛尾樓的收購開發,包括浩潤苑、錢江大廈、錢江商務廣場等項目。

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風暴衝擊,香港樓市價格迅速腰斬,鄭建明又毅然進軍香港,專炒寫字樓,從2002年起5年間共賺5億港元,名震全港。

2000年左右,正值海南出手整頓爛尾樓之際,鄭見明嗅到其中商機,重返海南房地產市場,在收購一些爛尾樓的同時,又在三亞、海口等地拿地3000餘畝。2004年以後,鄭建明不斷拓展二三線城市,在成功開發無錫高爾夫球場的同時,又在杭州、貴州清鎮等地擁有一定的項目儲備。

由於介入時機合適,鄭建明的拿地成本極低,比如海南三亞新佳鹿回頭項目。早在1992年,海南省政府就批准整體開發三亞鹿回頭半島,將土地出讓給三亞鹿回頭旅遊區開發總公司,作為旅遊區開發用地,但由於種種原因仍未有實質性進展。在這種情況下,鄭建明乘機以6537萬元(折算成單價僅為3萬元/畝),取得三亞新佳鹿回頭項目2178畝土地的開發權,並於2006年投資30億(後追加至60億)建設五星級酒店、五星級會所、度假公寓、度假村等旅遊休閒項目和商業服務項目,以及按國家規定建設的國際標準18洞高爾夫球場及練習場等相關配套設施。

鄭建明還介入過2010年國美電器陳曉和黃光裕的股權之爭,彼時他的地位舉足輕重。正當陳黃二人的鬥爭進入白熱化,鄭建明從原有的1億股持倉急增至3.5億股,按當日收盤價2.34元計算,市值超過8億元,持股比例超過2%,一舉超越持股1.25%的陳曉 .

「我跟他接觸過幾次,是個蠻大氣的人。」前述江蘇光伏公司老總表示,「他的實力非常雄厚。他做房地產不是小房地產,而是大房地產,比如海南三亞半島項目。另外,他在香港金融和股票市場上也是風雲人物,賺了很多錢,否則他也不會是黃光裕國美事件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他還有個拍賣行叫上海克莉絲汀拍賣行,後來全部弄到香港去了。大概在金融危機期間,他還是很有實力的古董收藏家。毫無疑問,他是真正的隱形大鱷。」

把光伏證券化了

「2011年、2012年是光伏行業最差的時候。」山東一位光伏行業人士向理財週報記者表示。而鄭建明在2012年末就早早嗅到了光伏行業復甦的跡象,並展開抄底佈局。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鄭建明密集出手,或收購,或參股,或合作,一個龐大的光伏帝國已然成型。

鄭建明抄底光伏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順風光電。2012年11月底,鄭建明通過旗下的Faithsmart Limited斥資1.99億港元收購順風光電4.63億股,持股比例達29.65%,從而取代董事長湯國強成為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了這家企業。

資料顯示,順風光電主營光伏電池產品,年產能雖僅有100MW左右,但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位居於業內前茅。該公司曾在2009、2010年連續兩年登上福布斯的「中國最具潛力中小企業」榜單,2011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他當時介入的時機,從順風光電的股價表現就能看出來,基本上是在最低點進入的,成本最低。這時候是什麼狀況呢?行業外的資金都被嚇住了,不敢進來,行業內沒資金、缺資金。他選擇的這個點,現在能看出來已經是最低點。」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表示。

此言非虛。順風光電的股價,已經從收購時的0.3港元左右漲至2013年10月17日的5.58港幣,飆升超過17倍。如果根據順風光電總股本15.6億股計算,目前總市值已達87.05億港幣,按照鄭建明29.65%持股比例市值為25.81億港幣,依其1.99億港元的成本來看,不到一年的時間,鄭建明就獲得高達23.82億港幣的收益。

控股順風光電以後,鄭建明以順風光電為平台,展開一系列的抄底動作。目標先是光伏行業中游一些從事電池和組件等生產的企業。

2013年1月,順風光電以7200萬元收購順風材料(行情 專區)餘下45.45%股權至全資擁有,後者主要從事硅錠及硅晶片的製造和銷售。

此後,他通過全資擁有的福來投資(Fulai Investments Ltd.),先後3次認購賽維LDK(NYSE:LDK)增發的5400萬股,共投入7222萬美元,佔股25.15%,為公司第三大股東和第一大機構股東,位列創始人彭小峰及恆瑞新能源之後。彼時,賽維LDK正面臨現金流吃緊的危機。

另外,鄭建明還試圖通過旗下的錢江實業收購安徽合肥賽維LDK,由於價格原因最終未能成功。

5月,由於尚德電力(行情 專區)陷入財務危機,進入破產重整程序,鄭建明再次抓住機會,以9305.74萬元收購了尚德太陽能99%股權和29.7MW的太陽能組件,以擴大組件生產規模。

進入7月以後,順風光電併購的重點轉向了光伏下游電站,開始密集收購電站項目公司。

「目前光伏上游的很多技術還掌握在美國 、德國 、日本的手中,中國光伏公司多集中在中游生產,產品70%都是出口到歐盟。但是歐美對中國光伏雙反的大旗從未落下,中國光伏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的後果就是在國外對中國發動雙反時明顯被動。這也是為什麼光伏企業出現集中倒閉潮的原因。」卓創資訊光伏分析師孫潔表示,「順風光電看重的是中國巨大的下游光伏市場,在中游受阻、上游技術不達標的情況下,疏通下游顯然不失為良策。」

7月4日,順風光電以945萬元收購海潤光伏旗下的6個光伏電站項目公司,並簽訂了總額為41.9億元的499MW光伏電站建設合同,項目時間預計18個月。

7月5日,又分別與浚鑫科技及中船海為訂立協議,斥資515萬元向二者收購5家新疆子公司各90%股權,5個電站共計產能110MW.

7月12日,順風光電又以126萬元買下常州益鑫旗下的5個光伏電站項目各90%股權,其總產能為120 MW.

9月6日和11日,順風光電再度與海潤光伏簽訂了2項、共約11億元的光伏電站EPC合同。

順風光電預計,到2013年年底,集團已簽訂的總年度設計產能將超過1079 MW,集團所興建及營運的太陽能發電站的總年度設計產能將超過600兆瓦,並可於2014年初入電網。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般電站項目公司不同,鄭建明並不是自己去建設電站,而是收購電站來運營,他的最終目標是成為國際最大電站運營商之一。

「他可以像商業地產一樣,只要持有就能獲得穩定的投資回報,變成了他是在做金融,別人是在製造、在建設,他完全把這個產品證券化了。」前述江蘇光伏公司老總表示。

「從資金投入來看,雖然做了這麼多項目,但是他實際資金投入並不是特別大,而他撬動的體量卻很大,如果尚德的事最終得到確認,順風光電的體量一下子就從第三梯隊進入第一梯隊。」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表示。

「他也曾經想過要自己去做,但是自己做真金白銀砸進去,資金量要大得多,花的時間也更長。況且現在的形勢已經跟前幾年不一樣了,前幾年是市場好,屬於賣方市場,只要有資金進來,能夠砸進去,產品是不愁賣的,但是現在再來做,從頭建的話那肯定會有一定的風險,比如你的人員,尤其是管理人員。現在看來,影響行業的關鍵並不完全是技術,到了一定體量之後衡量一個企業能否正常、健康地運轉,最主要的是領軍的管理人才、管理團隊,而培養一個管理團隊是有一定風險的。現在他這樣做,只要資金運作得當,我認為風險要比重建小。」

新帶頭大哥的難題

「光伏行業在一波一波地發展,每一波總有一個新的帶頭大哥、新的領軍企業。」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表示。

繼施尚榮、彭小峰等人後,鄭建明儼然已經成為光伏行業新的帶頭大哥。而這位新的帶頭大哥的背後,有一支實力強大的資本運作隊伍。

前述江蘇光伏公司老總進一步指出:「鄭建明本身就做金融出身,現在又有一個實力強大的資本運作團隊,其中有順風光電的總裁張懿,是工行的金融專家。他還把中電投江蘇的一個頭給挖過去了。還有雷霆,中國最早做光伏的,也是行業內的風雲人物。」

資料顯示,張懿自1981年開始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 ,後來轉到中國工商銀行(行情 股吧 買賣點)上海市分行,一直做到上海分行副行長。2011年11月開始,在合生創展(00754.HK)擔任執行董事、副主席、財務總監。2013年7月加盟順風光電,接替湯國強任公司董事長,年薪200萬港元。

2013年9月3日,順風光電宣佈委任王祥富為公司首席執行官及執行董事,年薪200萬港幣。王祥富在加盟順風光電以前,在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出任多項重要管理層職務,包括中電投融和控股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兼黨委書記、中電投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電投貴州金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及中電投副總會計師等多項重要職務。

而雷霆,則早已是中國太陽能領域知名的企業家。1997-2007年,他先後擔任過特變電工(行情 股吧 買賣點) (600089.SH)副董事長兼線纜廠廠長、新疆特變電工公司的副總經理兼任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總經理等職務。

2008年雷霆加入尚德,領導尚德中國業務部和尚德能源工程公司。此外,他還是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太陽能光伏專委會委員以及中國太陽能學會理事。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雷霆任順風光電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但具體加盟時間不詳。

然而,鄭建明和他的高管團隊身上的擔子並不輕。雖然目前光伏行業復甦的跡像已有苗頭,但是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困擾著眾多光伏企業。

「現在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地、大規模地把落後的產能淘汰掉。相當多的企業已經一兩年沒做了,都關門了,但是這個東西還沒有處理。將來過剩的產能出路在哪裡?是淘汰掉,或者能夠部分利用,還是其他什麼方式?這個問題解決了,才是行業真正的復甦。」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表示,「再一個就是市場因素,國內給的市場這麼大,但是實際上真正落實的並不多。去年給的安裝量並沒有完成,不是企業不願意完成,而是一些配套的政策沒有落地。」

另外,把光伏行業的復甦都寄希望於國家的財政補貼,也將面臨風險。

「現在對光伏作為清潔能源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比如美國頁岩氣這種能源,它的清潔度其實可以的,它的效率是高於光伏的,而光伏在清潔的同時又製造了新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而且,現在有很多國家逐漸傾向於使用石油(行情 專區)天然氣,因為這一部分的儲量還是很大,還是可以用上個幾十年,為什麼要去補貼那些不大有效率的光伏?每一塊硅的生產都是嚴重的污染,加上耗能。」盛富資本總裁黃立沖表示。

「國家在補貼這些企業的時候都是在掏財政的錢,這些錢如果同樣投到煤的清潔能源,提高成品油的規格,霧霾就會少一些。而光伏發電補貼再多,它佔的比例還是非常小的。所以我覺得國家會去補貼光伏企業,但是算清了成本賬之後補貼的數目還是有限的。它只是暫時地為了讓這些企業不倒掉,接上海外的需求而已。」

鄭建明和他的團隊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讓我們試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90

GTAT,光伏+藍寶石折射出何種光芒?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6173388
余曉光 2013年11月

[本人完全是技術小白,這篇文章的目的只為拋磚引玉,希望在光伏,藍寶石,多晶硅產業中的技術專家們,可以多提供見解,修正對GTAT的判斷]

投資標的的出現通常是隨機的,有偶發性,就像去年我看NG的節目發現TESLA一樣。GTAT也在是我瀏覽光伏行業網站突然察覺到也許是個機會。在錯過很多大牛股之後除了確定自己的理解力有很大的侷限性外,更多的是對自己不夠勤奮的譴責。因為只要掌握分析能力,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標的,優秀的投資者應該都會產生相識的結論。當然最終投資與否有很多因素影響。而比其他人更早看到這個機會,通過勤奮是可以彌補智力的短板。
查看原圖
(GTAT主要產品線)

GT Advanced Technologies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多晶硅料生產技術,多晶鑄錠爐系統,以及藍寶石晶體生長系統和材料供應商,致力於太陽能、LED和其它專業市場。主要產品包括:多晶硅料生產的設備和工程服務、 HiCz單晶爐設備和材料、藍寶石長晶爐和材料。

查看原圖
GTAT(極特先進科技)對國內光伏企業影響非常大。2010年,GTAT的多晶硅爐子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高達70%。2012年,中國收入佔比依然高達51.8%。因為下游產能過剩,公司去年四季度對其鑄錠爐及庫存備件進行清貨處理,退出鑄錠爐業務給公司帶來1.4億美元減值。2012年11月份,公司宣佈實施戰略性裁員,裁員比例將達到25%。公司表示,裁員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每年1300萬美元的開支。另外在2013年中,GTAT又進行了管理層從組,把旗下的業務結構從新進行了梳理。

(GT Advanced Technologies精簡管理層 )
http://www.solarzoom.com/thread-246540-1-1.html 

查看原圖
PV多晶硅爐子在2009-2011的財政年裡,佔據了超過一半收入,而2012年開始因為光伏產能過剩,導致PV收入大幅度減少。藍寶石業務和多晶硅業務現在佔2013年收入的主要部分。雖然當前GTAT在多晶硅爐子業務的的收入持續減少,但是並沒有阻礙GTAT在這光伏生產技術的持續研發。

查看原圖
作為上游生產設備(技術)提供商,持續的研發投入,是GTAT在這個行業耕耘40年而不衰的原因。我本身並不喜歡製造業,畢竟製造業逃不開的產業週期。通常製造業都需要經歷週而復始的需求引起的產能擴張擴張,一窩蜂導致產能過剩,需求萎縮開工不足產業衰退的惡性循環。在40年的歷史中,GTAT作為製造設備生產商,持續收購(研發)最先進的技術,是戰勝產業週期,經久不衰的必要保障。

查看原圖
GTAT 2013年中庫存7億美金,多晶硅和藍寶石各佔一半。PV業務因為年初做了一次大的銷庫存,佔比已經非常小。而在庫存中,未發貨訂單佔了5.16億,客戶押金1.11億,整體表現健康。

根據GTAT的技術路徑,目前GEN 7的爐子(國內普遍GEN 5)可以在多晶硅價格小於14美金的時候保持生產企業的盈利能力。GEN 7產能比起第一代產品有10倍的提高,同時能耗下降60%。在過去的四、五年裡,憑藉DSS長晶系統的穩定性和良好的性能確立了市場的領導地位。世界上大多數的多晶硅片的生產都由DSS長晶爐生產(存量3300台)。  

DSS晶體生長技術實際上是過去幾年裡的主流晶體生長技術,但鑑於多晶硅產能已處於過剩狀態,未來對多晶硅新產能的投資會非常有限。從長遠發展來看,技術轉型正在發生,一是減少光伏技術的造價(降低製造成本),另一個是提高電池的效率。考慮到這個問題,GTAT將研發資源投入HiCz下一代晶體生長技術上。  

在多晶與單晶的未來發展趨勢上,GTAT認為N型電池效率更高,考慮到它的優點,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會在這方面繼續跟進,生產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產品。N型太陽能電池會逐漸成為行業標準,這也就意味著更上游的製造商需要最適合生產N型電池的高質量、低成本材料。GTAT認為HiCz這種技術,能夠以有競爭力的價位生產材料。當然,使用DSS多晶硅鑄錠爐生產硅錠的方式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GTAT在Q3季度會議中預計光伏上游2014年下半年會走出低谷。HiCz技術可以達到24~25%的電池轉換效率。遠高於現在20%單晶(17~18%多晶硅)的轉換率。而光伏這幾十年的發展在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上也走出了自己的摩爾定律。效率每提升1%,成本下降7%。HiCz技術的設備有望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市場。

另外,2012年GTAT從Twin Creeks收購了Hyperion資產。Hyperion技術能將光伏電池的成本降低一半,讓太陽能真正能對化學燃料的統治發起挑戰。

太陽能電池基礎材料晶體硅片的傳統製造方法,是將硅柱體切割成200微米厚的硅片,製造過程會浪費掉一半的硅。硅片的厚度如果低於200微米,則容易斷裂。但在理論上,硅片的厚度可以達到20到30微米。Twin Creeks的工藝可以高效的製造20微米厚的硅片,基本不會造成浪費。它使用了氫離子加速器,讓每瓦成本降低至40美分,相比之下目前最廉價的太陽能電池成本是每瓦80美分。Twin Creeks的技術能減少九成的硅需求。如果我是$保利協鑫能源(03800)$ 的股東,看到這裡肯定會感到不安。

GTAT預計,Twin Creeks獨特的Hyperion離子注入機技術將能夠廣泛應用於功率半導體工程基板以及太陽能薄晶片的生產。此外,極特還計劃開發用於蓋板和觸摸屏設備等應用的薄藍寶石基板。Hyperion離子注入機能夠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切片鋸,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完全不必切割晶片,從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GTAT開發部執行副總裁Vikram Singh表示:「Hyperion獨特的離子源和光束線設計將能實現市場上各種不同的剝離應用,使薄硅、碳化硅、藍寶石、鍺和其他晶體材料基板在性能和成本上取得突破。有了Hyperion,我們將能大量生產出厚度最佳的基板,而這是其他離子注入技術無法做到的。」

GTAT的目標是2015年把Hyperion技術推向市場。

GTAT在Q3會議中透露與蘋果簽訂5.78億的合作辦廠協議,是近期暴漲的主要原因,比起其他硬件廠商只打雷不下雨與蘋果的傳聞。GTAT和蘋果簽訂的合同無疑是實打實對未來收入的保證。而此項合作讓GTAT的商業模式從之前的設備供應商,向原材料供應商轉變。藍寶石玻璃作為世界上硬度僅次於鑽石的材料,已經大範圍應用在IPHONE 4S,5的攝像頭玻璃上,而5S的TOUCH按鈕也是使用藍寶石材料。

(GTAT藍寶石和康寧大猩猩玻璃對比)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wMzUyMzA4.html 

如果結合之前的新聞蘋果把VERTU手機藍寶石人才吸納過去幫助開發適合蘋果的產品。並且蘋果和GT合作之前一個月,康寧剛宣佈入股一家和三星的合作工廠。從產業鏈控制和供應安全的角度,蘋果完全有理由開發康寧之外的玻璃供應商,而藍寶石已經從IPHONE 4,5時代安裝在攝像頭前,進展到5S的TOUCH按鍵。未來是否成為新一代高端IPHONE的前面板,也是完全可期的。


本次合作中,Apple采支付預付款方式購買設備,該投資金額高,顯示Apple所需的產能龐大,若無預付款預購設備的話,一般藍寶石廠商很難一次將資金投入量產千台以上長晶爐。而Apple合作對象選擇GTAT,因為該公司可以生產200公斤藍寶石晶體,且其晶體形狀為圓柱型,在對切時,適合作大尺寸屏幕保護層。

查看原圖
如上所述,倘若5.78億美元全數購買長晶爐設備,DIGITIMES Research預估將達1,927~2,890台,DIGITIMES Research以5吋手機為計算基礎,若以業界平均產能估算,保守值將為3,379萬片、樂觀值將為5,056萬片;若全數藍寶石爐可生產200公斤晶體,則產能將可擴增為2倍。

以Apple全年手機出貨量比較,無法全數使用藍寶石材料,因供貨缺口達約5成;倘若Apple將手機分為高檔及入門機型,預計最快2014年新款手機將有機會採用藍寶石玻璃面板。目前全球超過900家公司都用過GTAT的藍寶石材料,覆蓋最傳統的工業、航天、醫療等領域。

查看原圖
公司預計今年收入在2.9-3.2億美金之間,毛利率30-32%,NON-GAAP EPS 虧40-50美分,當前股價在10美金(市值12億)。

在預測2014年營收時,公司給出的營收預測為6-8億美元,其中80%的銷售額要歸功於藍寶石業務。這意味著GT的藍寶石業務將在2014年為公司帶來4.8-6.4億美元的營收,比2013年的營收提升了幾乎20倍。而毛利率因為大量供應給蘋果的關係,下降為25-27%。具體的NON-GAAP EPS指引GTAT會在2013 Q4的季度會議中給出。(分析師預期40美分)

另外GTAT預計2015年收入會突破10億美金,2016年收入介於12-16億美金之間,毛利率保持25-30%。公司預計2016年每股EPS NON-GAAP大於1美金。

GTAT的風險就是收入不達預期,因為2012年底的時候GTAT給出的2013指引是5-6億美金(實際2013年只有3億左右)。

隨著2014年GTAT開始向蘋果供貨,下半年光伏上游在新技術的拉動下需求復甦,(如果轉換效率提高並且能耗降低,光伏生產商必須採購新設備或者對舊設備升級已保持自己在行業內不輸人後,任何的技術進步和設備升級都會帶來廠商的財務支出,製造業是絕對的苦逼行業)。

GTAT在2014年還是很值得期待的。畢竟2013年PV業務已經爛成渣。而整個2013年度GTAT業務梳理,管理架構的轉型(止損)也是2014,2015收入結構健康持續的保證。GTAT之前是技術創新驅動型企業,而與蘋果的供應合同導致GTAT從一直以來的設備供應商向下游產品生產商轉型。從業務長期經營角度,也可以避免之前光伏製造業強週期的興衰交替。收入應該也會比過往更加平穩一些,而如果蘋果採用藍寶石生產設備和藍寶石玻璃面板導致競爭對手效仿引起藍寶石需求爆增,GTAT此時肯定是站在了風口,而這其中的技術路線細節還需要進一步分析,但蘋果既然已經用實際行動進行投資,GTAT的未來也許會比之前的光伏更燦爛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53

美對華光伏產品「雙反」擴圍 光伏產業貿易摩擦再升溫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903

中美光伏行業貿易摩擦再度升級。

據《新京報》報導,當地時間1月23日,美國商務部對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發起自2011年以來第二次「雙反」調查。

據報導,此次遭調查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電池、組件、層壓板、面板和建築一體化材料等。除從中國大陸進口的該產品遭調查外,從台灣進口的也被反傾銷調查。在2010年至2012年間,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涉案產品金額分別為15.2億美元、31.2億美元、20.8億美元。

而據商務部官方網站消息,針對美國升級的「雙反」調查,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發表談話表示,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

中國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美方2011年立案並加征高額雙反稅率不僅未能改變美國內產業經營不善、競爭力不強的狀況,對下游裝配、服務等行業造成重大負面影響,而且引發了在全球範圍內光伏貿易爭端的連鎖反應,使整個產業鏈陷入混亂。

該負責人表示,中方再次敦促美方審慎處理當前的雙反調查,慎重採取措施,終止調查程序,並將密切關注該案的進展,評估其對中國光伏業界造成的影響,堅決利用各種機制維權。

據瞭解,根據美調查程序,美國際貿易委員會將於2014年2月14日前後作出損害初步裁定,若結論為肯定,美商務部將於2014年3月28日前後做出補貼初裁,於2014年6月11日前後做出傾銷初裁。

美國商務部此舉意味著中美就光伏產品的貿易摩擦再度升溫。

據瞭解,中美雙方在光伏行業進出口貿易中摩擦不斷。

2011年11月8日,美國商務部曾立案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進行雙反調查,並於2012年3月、5月相繼公佈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向中國相關公司加征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

而就在2014年1月20日,商務部剛剛公告了我國對美、韓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的終裁結果。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SolarWorld公司在2011年雙反調查中,曾試圖擴大涉案產品範圍,將產於中國的所有光伏產品都納入調查中,但遭到美國商務部的駁回。2011年雙反調查後,SolarWorld公司又以產品範圍問題為由,將美國商務部上訴至美國國際貿易法院,但目前仍未獲支持。在該雙反徵稅措施仍有效的狀態下,Solar World再次申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試圖涵蓋2011年雙反調查所沒有包括的其他所有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

「這種全面限制中國光伏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行為,是典型的濫用貿易救濟手段,其目的是通過不合理貿易壁壘,保護一己之利,迴避中國企業的正當競爭。SolarWorld公司在美經營出現困難,源於其經營策略失誤、生產成本過高以及美國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與中國產品進口沒有必然聯繫。」上述商會負責人指出。

而據《東方早報》報導,經歷之前歐美「雙反」後,中國的光伏企業都已經調整了市場結構,分散了風險,已經提高了在亞非拉市場的比例。賽迪智庫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量對美出口份額佔比約10%,對歐出口份額由2012年的近65%下降至2013年的30%,而日本躍居首位,成為中國光伏組件最大的進口國。此外,中國光伏組件對印度和南非的出口額分別佔5.2%和4.5%。

工信部旗下研究機構賽迪智庫發佈的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量約為16GW(1GW:1000MW,1MW:1000KW),出口額約10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7%。其中,對美出口份額佔比約10%。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2年美國從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進口的這類產品金額分別為21億美元和5.1億美元。

此外,我國商務部於1月24日,公佈了對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裁定原產於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存在傾銷,中國多晶硅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而且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不過,「考慮到本案特殊市場情況」,商務部宣佈暫不對歐盟多晶硅產品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