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光伏行業產業鏈分析 大笑江湖

http://xueqiu.com/8164715230/27424059
我們從光伏產業角度出發,尋找最具有價值的投資標的, 從國家的政策也能看到,國家對整個光伏行業有了很大的扶持,包括上網電價時間延長至20年到大幅調高了光伏電站規劃目標,從最早的「十二五」規劃,一直到2015年國內累計能超過35G,到2020年就要達到100GW,國際上面整個光伏的複合增長率大概在58%多,中國發展起來非常迅猛,達到279%多。中國的市場要不然不啟動,要啟動就快速成為國際的第一。目前光伏產品轉換率提升,入市門檻得到提高,單晶硅產品轉換率不得低於20%,多晶硅不得低於18%,薄膜產品轉換率不得低於12%,但這裡面如果除去政府補貼的話,真正盈利的還沒有,但政府補貼力度強大,使得金科、隆基等硅片廠家做到了補貼後的盈利,一般來講硅片製造商的毛利率能夠達到13%以上即可盈利(含補貼)。而現在整個產業鏈上那一塊有投資價值呢,我個人的看法是一:光伏電站運營(電站運營含自建加外購兩種,建設加運營,利潤率前五年大概在15%以上左右,外購電站前五年大概利潤率為12%以上),二是電站建設,建設完畢後立刻賣掉,像航天機電、中利科技等平均的利潤率在13%,還有就是逆變器,光伏逆變器生產成本低、技術成熟、產品性能穩定的供應商少,逆變器毛利現在25%左右,但長期面臨價格下滑、淨利潤不穩定等原因,如果逆變器廠家不做其他的話,一般不會出現長線大牛,這裡國內的陽光電源做的不錯,但公司本身估值不低。再其次電站總包(epc)屬於包工頭,淨利潤在5%—8%,雖然賺的不多,但不需要國家補貼的情況下能夠賺錢就非常不錯。硅片製造商,這個前面講過,必須毛利率達到13%以上才可以實現盈利,國內有單晶硅龍頭隆基已經開始賺錢(補貼後),而硅爐我本身就不看好,現在去二手市場去淘前兩年破產公司的就行,同樣是新的,就差點技術的問題,但便宜的多,具體硅片生產完成到地面電站建設完成我給大家列舉下流程,硅棒通過技術拉伸做成硅片、再切割成太陽能硅片,單晶硅的原料是多晶硅,硅片組裝由電站總包建設電站,打個比方,中立科技做個單晶硅地面電站,需要買愛康科技的支架、隆基的硅片、陽光電源的逆變器、然後建成之後順豐光電來收購,這個就是外購電站運營的過程,當然這裡面還包括前期開發、申請項目批覆、項目融資、項目建設、並網融資到並網發電,這次的交易裡面,中立科技大概就賺到投入的13%左右,是純收益。英利和漢能基本是一體化的,整個產業鏈都有參與,所以不拿他們做對比。電站運營這塊在國外一般是由外部投資者來投,比如一些養老基金,但中國現在還沒有。電站運營方式就是不斷的收購、並網、再增發、建設、或收購、並網、再投入,這樣一來是一個不太好的循環,但會讓公司保持繼續增長。再一種方法是美國的Solarcity,即是已有電站-資產證券化-撬動資金建設新電站-再資產證券化」的良性循環。這樣一是解決了融資問題,二是不用再增發稀釋老股東權益。政策對公司做大做強有很大的牽動力,公司的持續增長依靠新電站並網獲得利潤,並且不斷跑馬圈地,搶佔新能源市場。國內的愛康科技有點像這方面的意思,但現在還不確定能不能給公司帶來利潤,還有一點就是上游製造業越慘,下游電站的利潤就越高,這也是光伏電站投資價值越來越顯現的原因。光伏電站雖然國家大力推動,但融資問題是難事,如果適當引入保險、社保、基金進入該行業,把其證券化或者信託化,就是人們所說的資產證券化。我認為只有這些東西發展起來,光伏電站的事業才能真正的發展起來。為什麼一直沒有講分佈式光伏,這裡其實業內還有些擔憂,美國和歐洲主要是分佈式,但他們的條件不同,國外是大House,而中國更多的是樓板房,大規模應用還存在不確定性。

我認為在政策的推動下,光伏行業處向上週期,維持光伏行業「看好」的投資評級。推薦多晶硅廠家特變電工、A股多晶硅產量最多、成本控制最好的一家公司,單晶硅推薦隆基股份、未來市場份額世界第一,暫時利潤可能跟不上,逆變器推薦陽光電源,電站建設推薦中立科技(民企)。電站運營推薦轉型中的愛康科技,本人目前不再持有陽光電源,持有轉型中的愛康科技,雖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如果轉型成功彈性也大。好的價格只有在不明朗時才能出現。
風險提示:單晶硅與多晶硅大幅擴充照成的價格戰。
                融資成本上升。
                國家扶持力度減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15

分佈式光伏小步走


2014-03-17  NCW  
 

 

儘管國家公佈了雄心勃勃的分佈式項目規劃,上網問題也在解決,但操作環節的現實障礙甚多,最難的是說服鄰居◎ 財新記者 蒲俊 文pujun.blog.caixin.com 鼓勵政策迭出後,家用分佈式光伏發電終於在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一些居民區萌芽。

航禹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航禹太陽能)主營業務是國內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的 EPC(工程總承包) ,這家規模並不大的公司總部位於山東禹城,主要業務集中在江浙滬地區。

航禹太陽能在上海已經建成了三個別墅項目,有聯排也有獨棟。業主中有對分佈式項目比較熟悉的建築安裝業人士,也有熱衷於節能減排投資的金融業人士。在國內方興未艾的分佈式光伏項目市場,這些有意在自家屋頂上安裝光伏組件的業主,要找到一家合適的EPC (設計、採購、施工)總承包商並不容易,除了自己上網搜尋,主要靠的是朋友推薦,甚至微信朋友圈。而在一個小區裡,已經建成的項目很容易吸引鄰居的興趣,最簡單——雖然並不確切——的算盤是整個系統的投資也就幾萬元錢,除以每年可以節省的數千元電費,五六年就能收回投資。

與居民項目不同的是工商業屋頂。

航禹太陽能執行董事丁文磊告訴財新記者,這類項目需要公司去尋找,然後說服業主投資,但一般項目規模也不大,一個廠房屋頂兩三百千瓦,需要數百萬元投資,再大規模,對企業就是負擔。

2月上旬,國家能源局給出了今年光伏發電年度新增建設規模——14GW,其中分佈式項目高達8GW。但行業裡幾乎沒人相信,4GW 是不少人對於2014年分佈式新增裝機量的預期。

而稍早於此的 《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 ,對光伏裝機的新增目標則 是10GW。有接近政策制訂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解釋,具體操作中,將按照14GW 進行補貼資金和並網等的準備,確保至少10GW的安裝量。

物業攔路虎

從事金融工作的趙先生在上海浦東綠洲千島項目擁有一棟別墅,現在還在裝修當中。趙先生花了大約10萬元在自家屋頂上安裝了12.5kW 的光伏組件。在住宅項目裡,這是個很可觀的規模。考慮到上海的光照條件不算好,比較看重發電量的趙先生幾乎用上了每一寸能利用的屋頂。

「光伏太陽能我們也看過好多報導,最主要還是清潔能源嘛。現在中國汙染這麼嚴重,我們也想這是好事情,是我們自己能為環保做的貢獻。 」趙先生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在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亞出差時,看到的眾多屋頂項目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屋頂光伏項目,他還在家裡裝了一套包括中央空調在內的智能控制系統。

起初趙先生對分佈式光伏行業並不是很瞭解,最後是因為發在微信朋友圈裡的消息,EPC公司主動聯繫了他。

現在趙先生的別墅還在裝修。 「我算了下,自己這個電站一年也能發14000-15000度電,我一個月得用3000 度電,白天發的電用不完可以賣給電網,國家還有補貼。 」這個計劃遇到的攔路虎是物業。居民在電網公司申請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需要提交的材料,除了書面申請表、業主戶口本、身份證、房產證等證件,以及前一個月的電費清單以外,還需要物業對業主的書面申請簽字蓋章,非獨棟別墅的,需要全體鄰居三分之二以上多數的簽字同意。

而物業對於陌生的屋頂光伏項目還有些手足無措。去年12月,趙先生所在小區的物業公司給出了 「不同意此項施工」的意見,理由是違反了 《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 , 「破壞房屋外貌」 、「屬損害公共利益及他人利益的行為」 。

三個多月過去了,趙先生煩惱依舊, 「物業太呆板,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辦啊,電網公司要求我們必須要出具物業的同意意見,同意的話馬上就能接入電網」 。

因地因人而異

同樣是在上海,擁有雙拼別墅的盧晶運氣比趙先生要好一些。去年年末,她拿到了來自國家電網的光伏發電收入——現金1050元。

從去年7月16日到12月初,盧晶家屋頂上3kW 的光伏系統累計發電1589 度(千瓦時) ,其中上網電量1001度。

她的光伏發電收益包括:每度0.36元的補貼(稅後) ,以及上網部分每度0.4773 元的燃煤脫硫電價。除了這部分補貼,自用部分還省下了約350元的電費。

不過,盧晶也承認,自家屋頂的光伏發電項目享受到了不少特別待遇。 「我們的國家補貼等於是電力公司代發了,這其實算是電網公司私下的一個鼓勵行為,提前操作了。 」而0.36元 / 千瓦時的稅後補貼,是在0.42元的國家標準基礎上,按17% 的稅率扣稅後的結果,電網公司還承諾,如果後續出台稅收減半政策,可以再補。電網公司還承諾可以做到按月結算。

困擾投資者的電力發票問題也沒有給盧晶帶來困擾,因為還沒開發票,第一批補貼就拿到了。 「但是一些朋友確實碰到阻礙了,稅務局說你一個個體怎麼開電力發票。 」她認為,有些地方條件放寬,或者電網公司跟稅務部門有過溝通,事情就比較好辦, 「有一些就是信息傳達特別慢,對分佈式不太瞭解」 。

盧晶本身就在光伏行業工作,組件用的是自己公司的產品,電纜支架和EPC 也是朋友幫忙。盧晶覺得雖然電網公司十分配合,但整個申請流程不好做,最難的同樣是業委會的確認。在承諾出現漏水等情況由自己承擔從而取得鄰居的同意後,對分佈式光伏項目完全不瞭解的業委會難以作出決定。最後是盧晶把 「陽光房」拆除,改了系統設計方案,才得到業委會的確認。

「不同地方的電網公司不同,稅務也不同,同一小區的業主就更多人了,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的。我當時沒有意料到,設備採購都弄好了才去走這個流程,沒想到這是最難的。也想過繞過業委會,那就要經過當地居委會,還有物業公司,這個問題就更複雜了。 」盧晶感慨。

盧晶家的分佈式光伏系統建起來之後,很多鄰居都有興趣,不只是環保意識強的中青年人,也有退休的大爺自己上網去找工程公司,還詢了價。對於不大瞭解補貼方式的居民,經濟賬很好算: 3kW 的系統大概需要3萬元,如果家裡有地暖,一年的電費也要幾千塊,五六年就收回投資了。實際上,屋頂光伏系統不能覆蓋全部的電量消費,白天系統發電的時候,上班族家庭的電耗相對較小,上網部分的補貼電價要略低於自用,真正收回投資可能還是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除了經濟模型,在外牆上走明線會不會影響外觀,會不會破壞樓面防水,也是居民們關心的話題。

在0.42元 / 千瓦時的國家補貼出台後,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也自己加碼鼓勵分佈式光伏投資。江西推出了萬家屋頂光伏發電示範項目,一期給予投資者4元 / 瓦的初裝補貼,二期為3元 / 瓦。

但未予明確的地方還很多,除了業界討論多時的電力發票和減稅,對於項目的安全標準、外形要求和具體安裝也沒有明確,有的電網公司也只要求看一看接線方式,並沒有標準和嚴格審核。

工商業應用乏力

對於航禹太陽能這樣的 EPC 企業,家用分佈式光伏項目能給他們帶來的收益並不多,從技術諮詢、方案設計、採購、施工建設和運營維護,一整套工作做下來,利潤率也就在10% 左右,而且屋頂情況各不相同,難以標準化。組件企業成立的工程公司,對於實地操作這類較為瑣碎的業務並不十分感冒,更看重的是整合和品牌,具體工作大多培訓當地的建築施工隊伍進行。

對於分佈式光伏今年新增8GW 的裝機目標,依靠家用項目顯然杯水車薪。真正的重點仍是工商業項目。一方面裝機相對集中,另一方面由於工商業電價較高,投資回報率也更優。但這部分項目進展的難度,從分佈式光伏應用示範區的尷尬局面可見一斑。

「最後能完成一半就不錯了。 」一位跟蹤示範區建設情況的行業分析師認為。去年8月,涉及7省5市的18個分佈式光伏示範區出爐,項目橫跨2013- 2015年,共計1.823GW,其中2013年開建749MW,剩餘項目在2015年完成。

能源局在2013年6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底上報項目,原計劃7月出台名單,最後晚了一個月最終敲定。事後看來,如此緊湊的節奏使得很多項目公司以 「畫餅圈地」的狀態進入到了示範區項目當中。

「大家最開始瞭解的情況是國家可能會關注分佈式示範區,政策可能會非常有力,信貸支持補貼也會比較到位,想佔個坑先申報示範區,但結果後來示範區沒有什麼特別優厚的待遇,所以大面積的動作還沒出現。 」一位熟悉分佈式光伏市場的人士表示。丁文磊則告訴財新記者,山東的兩處示範區,淄博尚無動作,泰安開建的也只有幾百千瓦。

而不少省市的發改委和能源局,也在著急之前上報的分佈式項目何時能夠到位,其中的大部分項目,上報時還只是初步意向。

山東、江蘇和浙江在今年14GW的光伏發電裝機安排中各有1.2GW,其中分佈式項目各1GW。而實際項目申報卻出現了倒掛,山東省大約是分佈式400MW,地面電站800MW。目前,山東省並沒有調整計劃比例,而是採取了地面電站項目需要一定比例分佈式項目做配套的辦法,意圖提高分佈式裝機規模,江蘇等地也有類似做法。

這顯然無法解決分佈式光伏投資的根本問題——錢從哪兒來以及項目的可持續性。儘管去年國家開發銀行和能源局發佈了《支持分佈式光伏發電金融服務的意見》 ,但這份缺少細則的意見並沒有為融資難的光伏項目帶來太多助力。項目瑣碎但數量不少,一家國開行省級分行負責這部分業務的通常也只有三四個人。出於對風險控制的考慮,擔保仍然是必須的,而不少項目公司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對於工商業企業自主建設項目,即便是一個廠房屋頂,300kW的規模,也需要一次拿出300萬元左右的投資,比起每月的電費支出,對企業的現金流和經營影響更大。如果要在更大範圍,比如多個廠房甚至園區,進行合同能源管理式的開發,項目複雜程度和結算風險都很大,收回投資需要六到八年甚至更長時間。這種不確定性也是浙江一些地區推出高額的地方補貼但吸引投資仍然不易的主要原因。

儘管短期並網壓力仍大,但投資者對於地面電站的熱情遠高於分佈式,主要玩家們的投資裝機計劃,加起來就不止6GW。 「可能年中分佈式會出些刺激政策,或者將分佈式的一部分完成不了的規劃目標調到地面電站去。 」這是如今對分佈式8GW目標的普遍猜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14

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投資防忽悠指南 天蠍座小狐狸

http://xueqiu.com/1465921878/28653245
寫在雪球:雖然這篇文章不是寫給股票投資者們的,但大家可以從中對分佈式項目中的數字有所認識,今後在某巨頭的投資計劃或某些新聞稿上看到有人吹牛時,就會會心一笑了……我一直認為,上市公司在做好自己的主營業務之外最重要的就在於誠實,這是對投資者負責任的態度。給自己貼個金,希望以後航禹IPO成功後可以去雪球做個訪談,哈哈哈!
查看原圖
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投資防忽悠指南 作者:航禹太陽能@天蠍座小狐狸

光伏發電(即太陽能發電)這個概念隨著西部光伏電站建設熱潮的崛起、新聞聯播中「光伏雙反」的頻繁提及、英利通威格力電器等財閥大佬們電視廣告的狂轟濫炸,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公眾所熟知。以前只能在人造衛星和太陽能路燈上見到的高效太陽能電池板悄然間就走近了我們,很多工廠廠房的法人業主及自家房屋的自然人所有者都已經知道,原來利用自己閒置屋頂可以投資建設光伏發電系統,實現自給自足並有效減少電費支出。

每種新事物在發展當中都要經歷概念科普、示範應用、大規模應用普及等歷程,就像液晶電視和智能手機一樣,總要有高端優質客戶的嘗鮮行為帶動整個市場對這個新事物的接受。作為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市場的先行者,航禹太陽能在與遍佈在華北、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優質客戶的頻繁互動中感受到,分佈式光伏發電產業雖然暫時還存在著由於成本尚未下降到普及所需水平帶來的推廣難度,但依舊可以從中窺探到其在中國無限美好的發展前景。

由於分佈式光伏發電尚處萌芽階段,很多不良奸商趁著大眾對其尚無概念之時鑽起空子,大肆做起虛假宣傳,鼓動大眾購買其「物美價廉」的發電系統,甚至是「發電+儲能」系統。本著對社會負責,維護新生行業良好秩序的態度,也作為對率先嘗鮮的優質客戶群體的回饋,航禹太陽能以分佈式先行者的身份特此編寫了「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投資防忽悠指南」以饗讀者,給對分佈式光伏發電尚感陌生的讀者朋友們一個清晰的概念,以防上當受騙。

一、   分佈式光伏發電專業服務商概念解釋

-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分佈式光伏發電專業服務商事實上是類似於IT業中「系統集成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業務範圍包含「設計(Engineering)」「採購(Procurement)」「安裝施工(Construction)」等交鑰匙工程的光伏發電系統集成公司,因此也可簡稱為分佈式光伏發電EPC總包商;

-      因此,它需要具備相關的設計及施工資質。由於中國工程圈的特殊現狀,設計資質一般都是借用自各類有資質的設計院。而由於光伏發電系統屬於機電安裝範疇,因此必需的施工資質包括「機電安裝資質」和「安全生產資質」;

-      系統集成商只是根據其專業的設計和工程經驗外部採購項目的主要設備和其他相關設備,並不是自己生產設備。當然,不排除組件、逆變器或光伏支架企業自行組建了EPC公司,自然就會使用他們自己的設備。

二、   奸商的虛假宣傳手段瞭解

-      據航禹太陽能瞭解,從去年開始,以華中某中心城市為中心,很多地方都興起了一股太陽能發電加盟熱潮。奸商聲稱其價值不到3萬(實際為1KW)的光伏發電系統一天能發10度電,白天又能發電又能燒熱水,用不了的電還可以儲存起來晚上用。市場潛力巨大,加盟費用很低;

-      加盟者的經歷大同小異,幾乎全是受高回報的引誘實地考察,然後再以優惠的加盟方式讓加盟者支付款項,付完錢後,再以貨源不足為由讓加盟者回所在地等候。等到加盟者發現產品與預期不符,雙方就會陷入糾紛之中。在維權過程中,部分加盟者因距離太遠,往往選擇「自認倒霉」,只有少數加盟者願意求助職能部門。不管維權是否順利,加盟者都會蒙受一定損失;

-      具體報導參見武漢晚報(http://whwb.cjn.cn/html/2014-03/23/content_5302317.htm 

-      在這裡,航禹太陽能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目前商業化生產的光伏組件根據技術和工藝的不同,轉化效率一般在10%多~20%多不等。如果在這座華中中心城市的屋頂上安裝1KW的光伏發電系統,每天發3度電是正常的,而想一天發10度電,不知道神舟10號上的砷化鎵高效電池板能不能夠勝任……

三、   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常識介紹

-      由專業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服務商提供給您的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報價中,一般包含:組件、支架、逆變器、斷路器、直流箱、交流箱、熔斷器、直流電纜、交流電纜、匯流端子、接地端子、開關、人工、運輸、稅費等項目,考慮到每個項目的大小、設計、施工難度不同,市場採購價格的浮動,報價也會隨之浮動;

-      在華北、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比較密集的地區,太陽平面輻射量差異不像與西部地區差異那麼大,一般不超過20%。如果設置到最佳發電傾角,整體系統效率在80%以上,一般來說1KW的項目25年年均發電量應在900~1300kwh左右;

-      如果是鋼結構彩鋼瓦的工商業廠房屋頂,一般只在朝南的一面滿鋪光伏組件(標準廠房屋頂自然傾角一般為5°到10°不等),鋪設比例一般為1KW佔面積10㎡,也就是1MW(1MW=1000KW)項目需要使用1萬㎡面積;

-      如果是戶用別墅磚瓦結構的屋頂,一般會在08:00~16:00沒有遮擋的屋頂區域滿鋪光伏組件,安裝方式雖與彩鋼瓦屋頂略有不同,但佔面積比是相似的,也是1KW佔面積10㎡左右。也就是說,一個面積比較大(100~150㎡)的別墅屋頂,大概可以安裝約10KW的光伏發電系統,25年年均發電約9000~1.3萬kwh(具體參數需要航禹太陽能出具專業項目建議書後確定,這裡只給出大致概念);

-      如果是平面混凝土屋頂,為了設計成最佳固定水平傾角,每排組件之間需要間隔一定間距以保證不被前排組件陰影遮擋,所以整個項目佔用屋頂面積會大於可以實現組件平鋪的彩鋼瓦和別墅屋頂。一般來說,考慮到自然遮擋和女兒牆高度等複雜因素後,1KW佔用屋頂面積為15~20㎡左右,也就是1MW項目需要使用1.5~2萬㎡面積。大家可以據此估算自家屋頂可以安裝多少容量,大致能發多少電了。

四、   關於儲能

-      太陽能發電的最大優勢就是只要有太陽就能發電,無論是直接搭配控制器供給直流負荷用電,還是通過逆變器逆變成交流電供給交流負荷用電,都可以實現即發即用。但如果到了連續陰雨天、晚上等沒有陽光的時候,它就發揮不了其作用了。但如果搭配了儲能系統,就可以在白天發電時把用不掉的電儲存起來供陰雨天及晚上使用,這就是傳說中的離網系統,在沒有電網的地區也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但在鋪設了電網的地區,一般來說並不需要搭配儲能系統,因為當光伏發電系統不工作的時候,電網的電依舊可以滿足負荷的需求,當然有些特殊需求的用戶需要通過配備UPS等儲能系統保證在電網出現問題的時候不影響負荷的正常運轉;

-      在與很多分佈式客戶接觸的過程中,很多客戶都表示希望在系統中加設蓄電池,這樣就可以把白天用不掉的電儲存起來供晚上使用。道理雖然是這個道理,但如果航禹太陽能給您算一算經濟賬,您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不建議您加設蓄電池儲能系統了:

1)      由於中國的工商業電價與民用電價是倒掛的,民用電力非常的廉價,根據地區不同基本都在0.4~0.6元/kwh之間,即便是施行階梯電價的區域最高民用電價也在0.9元/kwh以下。而一塊2V400Ah蓄電池就需要八九百元,有些項目為了滿足儲能需要,甚至需要幾塊到上百塊蓄電池串聯使用,明顯降低了整個項目的經濟可行性;

2)      有人說工商業電價水平高,儲存起來晚上用豈不很值?又錯了,除去極少的固定電價商業用戶,一般來說,工商業用電尤其工業用電都是採取分時電價的,為了鼓勵削峰填谷,白天的電價很貴,但晚上的電價非常便宜。何必用這麼貴的儲能系統儲存白天用不了的電給晚上用呢?直接用晚上電網的低價電豈不更合算?

3)      所以這裡引出了航禹太陽能想告訴大家的話,以目前的電價體系和儲能成本來看,從經濟性角度上,除去極少需要穩定用電的個例,短時間內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更適合即發即用。實現物盡其用的最笨也是最簡單的做法便是,在項目設計時讓光伏發電系統的峰值功率不超過用戶白天負荷的最低功率值,這樣就可以實現接近100%的自發自用比例了。所以,如果不是您的特殊實際需求,如果有人忽悠您上儲能系統,可得小心點兒了。

五、   關於分佈式補貼:

-      根據2013年國家發改委出台的《關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13】1638號),規定了對分佈式光伏發電實施全電量補貼政策,補貼價格為0.42元/kwh,補貼期限20年。也就是說,無論是自發自用部分,還是余量上網部分,都可以享受來自國家的0.42元/kwh的補貼;

-      您投資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後的實際收益為:自發自用電量*(原白天電價+0.42)+余量上網電量*(當地脫硫煤標竿上網電價+0.42),當然某些地方政府為了大力促進本地區的光伏發電應用產業,根據項目性質的不同,在國家0.42元/kwh的基礎上又自掏腰包附加補貼了0.05~0.4元/kwh不等,補貼期限也從3年~20年不等;

-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方面的補貼資金來自於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地方政府的補貼資金補貼資金來源於地方財政,電網企業結算的脫硫煤標竿電價來源於其賣電收入,雖資金來源各有不同,但大多都是通過當地電網企業轉付給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單位,誰投資誰收益;

-      當然,想要享受分佈式補貼,必須要按照2013年國家能源局發佈的《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國能新能【2013】433號)中的規定按步驟申請,並通過電網企業的並網驗收。想要享受附加的地方補貼,肯定也要滿足地方政府設定的條件,廣大投資者在這方面也要尤其重視防忽悠。航禹太陽能發現,有不少居心不良的企業或個人還在用早已過時的《金太陽示範工程》的初始安裝補貼和驢唇不對馬嘴的集中式並網電站的0.9、0.95、1.0元標竿上網電價來混淆視聽,由於行業發展迅速,政策變動也比較頻繁,希望廣大投資者們遇到忽悠時上正規光伏門戶網站查看政策信息或向正規分佈式光伏發電服務商諮詢確認。

  總之,作為先行者,航禹太陽能希望行業在萌芽之初不被不良分子所污染,不讓率先嘗鮮的優質客戶寒心,以身作則盡我所能的做好科普工作和防騙宣傳,並聯合眾多的同行一起為創造良好的市場秩序而努力。路,雖遠,志,更堅。肺腑之言,敬請品鑑。
-------------------------------------------------
這裡是航禹太陽能的微信公眾號,無論是與大家共享航禹在分佈式之路上的點點滴滴,還是同大家一起探討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產業的林林總總,這裡都是我們暢所欲言、無障礙交流的開心園地。請新老朋友們點擊右上角,選擇關注,並將此文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或收藏。

歡迎參加2014年5月20~22日在上海新國展舉辦的SNEC第八屆(2014)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暨會議,航禹太陽能在E1-917展台等您來襲。希望小夥伴們在來到我們展台時不會被驚呆,這次的Hint有:

1)       航天品質、大禹精神;

2)       沒電的時候請想起我;

3)       印度精(shen)油(you)、搶(jian)肥(fei)皂(zao);

4)       SNEC從沒送過的超低成本實用禮品;

5)       光伏圈大神級人物、女神級美女輪番上陣、免費站(chu)台(tai);

6)       免費大趴、免費水吧,等等……

請有意參與航禹太陽能IPO前戰略投資募集階段的小夥伴們提前十年預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344

光伏和LED企業最容易獲得政府補貼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964

如果一個行業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這無異於敲開了政府補貼的大門。光伏和LED企業因此成為近年來最容易獲得政府補貼的公司,許多民營公司正是憑藉這一優勢拿到補貼。

中國的財政補貼主要是以調整產業結構為導向,投向對中小企業的扶持、節能環保產業和高科技創新的產業,涉及包括國家重大專項配套資金、國家產業振興預算內的專項補貼等。

就補貼申請的難易程度而言,高新技術、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軟件、新能源等,比較容易申請。如果所屬行業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異於敲開了政府補貼的大門。

光伏和LED企業因此成為近年來最容易獲得政府補貼的兩類公司。

2009年國家啟動「金太陽工程」以來,中央財政從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中安排部分資金支持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並網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

這種補貼方式屬於「事前補貼」,即項目投資方在項目開建之前拿到補貼。據媒體報導稱,金太陽工程的門檻很低,只要能拿到電網和屋頂路條,就可以去申報,成功後就能拿到一大筆補貼資金。

該工程於2013年結束,累計補貼金額約100億元。2013年6月,國家審計署發現,多家公司及單位通過編造虛假申報材料等方式取得該補貼,套取中央財政累計資金達2.6億元。

據南方週末記者統計,2009年以來,向日葵、郴電國際、橫店東磁、林州重機等九家上市公司共收到金太陽示範工程補貼近3.4億。

政府投向光伏企業的真金白銀足以讓國外的同行們羨慕不已,但也成了中國與美國、歐盟貿易摩擦的導火索。2011年11月,歐盟發起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美國商務部於2014年1月對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發起自2011年以來第二次「雙反」調查。

事實上,2013年以來,已經鮮有光伏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補貼。

2013年,海潤光伏收到各類政府補貼4171萬,業績預報仍然虧損,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3億元。這個補貼數額,僅是2012年的十分之一。

2012年12月,該公司相繼收到江陰市企業成功上市獎勵、人才引進資金補貼以及技術改造裝備補貼等2.06億元;徐霞客鎮政府獎勵4800萬元;太陽示範項目1.7億元;太倉國家級研發中心科研經費及產業扶持資金共計8000萬元。即便當年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4.5億,營業利潤仍虧損5.3億。

與之相對應,同樣作為新興產業的LED光電產業,正在迎來爆發期。LED的補貼門類相比光伏更讓人眼花繚亂。

2009年,國家發改委出台《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發展意見》。同時,節能環保產業被定為「十二五」規劃的七大新興產業之一。

翻看LED行業的上市公司公告,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科技重大專項、立項課題中央財政資金、重點產業發展資金、863計劃、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專項引導資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課題經費、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均出現了LED企業的身影。

這些LED光電公司在各地快速擴張。因為在當地投資建廠,不僅能拿到豐厚的設備補貼,還能以子公司的名義繼續申請科技補貼。

以德豪潤達為例,2010年至2012年間,全資子公司蕪湖德豪潤達、揚州德豪、大連德豪、蚌埠德豪分別獲得「科技三項」等補貼4.18億、2574.6萬、7660萬和7580萬。

德豪潤達和三安光電均在力圖打造光電產業聚集區的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家落戶。

有著國內LED芯片「一哥」之稱的三安光電,在過去三年中,拿到近30億元的政府補貼,這在民營企業中並不多見。

綜觀三安光電的擴張路線,政策驅動的意圖十分明顯,因為不少地方政府都在爭搶LED外延芯片生產企業。

2009年,揚州市政府率先推出MOCVD補貼政策,企業每引進一台MOCVD機,給予財政補貼1000萬元。杭州市將對企業購買MOCVD設備按照設備採購價格的40%給予資助。國星光電、士蘭微、德豪潤達以及三安光電均收到數億元的MOCVD採購補貼。

為爭取三安光電進駐,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不惜投入40億元,這比安溪縣一年的公共財政收入還要多。安溪參照蕪湖的做法,對MOCVD和藍寶石襯底生產設備補貼,共計22億元。在用地征遷、基礎設施以及研發中心等方面,建設投入10億元;配套共建項目建設投入8億元。

如果將2010年至2013年三安光電收到政府補貼金額與當年的淨利潤相比,結果分別是60%、86%、60%、4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42

「民營版」中投出水 500億出擊鋼鐵船舶光伏三大產業

http://www.eeo.com.cn/2014/0419/259454.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向東 張力 沈旭文 鋼鐵、光伏、船舶,這三個中國最典型的產能過剩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整合者: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4月17日,這個已經神秘運作半年有餘的行業整合者,在史玉柱的一篇微博中正式登場:「中國民營企業投資公司」。史玉柱在當天的微博中稱,中民投的成立經過了「總理簽字批準成立」。史玉柱旗下公司巨人網絡出資10億,佔股2%。

不過,據經濟觀察報瞭解,這家公司的正式名稱並不是「中國民營企業投資公司」,而是叫「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

經濟觀察報長期跟蹤採訪得知,中民投以民生銀行為背景,將成為一個涵蓋了金融、鋼鐵、光伏、船舶四大板塊的資本運作平台,它在對三個產能過剩行業進行兼併重組的同時,也將通過土地開發等資本運作手段,打通各個資產環節。

中民投也成為第一個冠以「國」字頭的行業整合平台,作為頗帶有摩根大通色彩的中國第一個嘗鮮者,它的後續運作在獲得政府支持的同時,也將面臨諸多考驗。

中民投輪廓

若據史玉柱提供的信息推算,中民投的註冊資本金大約為500億。知情人士透露說,此前設想的註冊資本金為200億。再早之前,董文標對外界的說法是100億。此外,中民投的股東數量有50家,也並非此前董文標規劃的100家。

另據接近民生銀行的權威人士證實,按照規劃,中民投的持股比例高度分散,並不存在絕對大股東。有消息人士稱,這50家股東出資金額均為10億元。但另外一個消息人士表示,早前在中民投的發起股東中,有一位只出資3億,此人是海鑫鋼鐵董事長李兆會,尚不清楚李兆會是否最終能出現在中民投的股東之中。

中民投這種高度分散的持股結構,與民生銀行自身的股權結構極為類似。這意味著,中民投管理層將在新公司日常運營中擁有較大話語權。除去業已披露的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任中民投董事長外,中民投總經理及部分高管也將從民生銀行抽調。

據悉,中民投將設立正副董事長共五名。在史玉柱微博中貼出的照片上,除了他和董文標之外,還包括泛海集團董事長盧志強、億達集團董事長孫蔭環、民生銀行副行長趙品璋。

據一位接近中民投股東的權威人士介紹,中民投總經理人選也已確定,是「一位李姓民生銀行監事會成員」。而查閱民生銀行年報,符合這一描述的只有民生銀行監事會副主席李懷珍。

根據民生銀行年報介紹,李懷珍2012年2月加入民生銀行,此前長期在銀監會及央行系統工作,曾先後出任人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長、人行濟南支行副行長、山東銀監局副局長、湖北銀監局局長及銀監會財會部主任。

對於前述人事安排,4月18日,民生銀行董秘萬青元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中民投還沒正式成立,民生銀行目前也沒有接到任何有關通知,目前的報導也只是小道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盧志強、史玉柱等民生銀行股東均成為中民投創始股東,但據瞭解,同為民生銀行股東的劉永好及其新希望集團卻並未入股中民投。對此,一位接近中民投股東的人士意味深長地表示:「原因不言自明,中民投在募股時非常開放的,但入股不入股,也看緣分。」

此外,在中民投醞釀創設時,曾有說法稱,中投公司也將成為中民投股東,甚至將佔據相當數量股份並派出高管。但隨著中民投成立大會的召開,50家創始股東中並未出現中投公司的身影,這也意味著有關中民投將「國民結合」的方案已經擱淺。

投資基金和三大板塊

4月18日,經濟觀察報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中民投是民生銀行謀求轉型標誌,未來民生銀行將以中民投為平台將其業務板塊擴展到金融、鋼鐵、光伏、船舶四大主要的領域中。一位知情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如果中民投把想做的事都做成了,民生銀行將成為中國的摩根大通」。

此前,民生銀行已經為中民投的成立運作了近一年時間。去年年底,民生銀行在跟多個部委溝通時,民生銀行行長洪崎曾親自參與。洪崎與相關部委溝通的內容包括:中民投的業務架構、商業模式、板塊劃分,以及中民投想要發債、成立基金、甚至海外募資等方面。一位與洪崎溝通過的部委官員稱,他們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

另據瞭解,中民投還將成立一個投資基金,其基金規模應該不低於3000億。按照民生銀行此前的設想,鋼鐵、光伏、船舶三個板塊各1000億。加上已經成型的銀行金融板塊,民生銀行未來將成為一個涵蓋了金融、鋼鐵、光伏和船舶四大領域的業務架構。前述知情人士說,「四個業務板塊,將分別有具體的人專門負責,目前這些人全部來自民生銀行。有一陣子,民生銀行的人事變動就是在為這個做準備。」

中民投下屬的鋼鐵、光伏和船舶三大板塊的平台,部分已經搭建完畢。在鋼鐵板塊,中民投選擇了四家民營鋼鐵公司作為其進行兼併重組和行業整合的平台。這四家公司分別為:方大集團、德龍鋼鐵集團、建龍集團和四川川威集團。

四川省川威集團有限公司是1998年5月由原威遠鋼鐵廠改制組建而成的混合所有股份制企業。截止到2012年年底,川威集團擁有資產404億,擁有控股或實際控制公司57家(其中境外公司3家),參股公司10家。川威集團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為王勁。

方大集團全稱為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以炭素、鋼鐵、化工、醫療為主業,兼營礦山、焦化、房地產等產業。旗下擁有方大特鋼等三家上市公司和江西萍鋼等資產,資產總規模超過700億。其董事局主席為方威。

建龍集團全稱為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資源、鋼鐵、船運、機電等新產業於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1500萬噸鋼鐵產能。其2013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為730億元。其董事長為張志祥。

德龍鋼鐵集團資產總規模近100億,擁有600萬噸鋼鐵產能。其董事長為丁立國。這四家鋼鐵公司,對資本運作和兼併重組都比較熟悉。其中,方大集團更是被稱為以資本運作推動行業重組的標竿。

中民投與下屬平台公司的關係,也不固定。知情人士說,四家平台公司與中民投的合作形式,各不一樣,要看各自與中民投談。但整體上相同的是,由中民投提供資金支持,這些平台公司在市場上尋找目標公司,進行兼併收購。不過,中民投不會參與到具體的企業運作和管理。

在光伏和船舶板塊,也分別由若干平台公司組成。其合作模式,與鋼鐵幾乎一樣。據悉,目前這些平台公司,已經開始各自展開收購行動。

據悉,民生銀行此前在與相關部委或合作平台討論鋼鐵板塊時提出的設想是,通過收購兼併,在全國掌控1億噸左右的鋼鐵產能。在此基礎上,成立統一的鐵礦石採購公司和鋼材銷售公司。

不過,一位鋼廠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上述想法,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難度。目前的業務進展也還沒到那個層面。

中國版摩根大通待考

但相關政府部門對中民投的上述模式很感興趣。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說,「無論鋼鐵、光伏還是船舶,都是中國目前產能過剩最嚴重,也是行業重組進展最不順利的行業。民生銀行提出的這種模式,打破了舊有思維。是一個很好的創新和嘗試,國家發改委很支持這種嘗試。」

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對經濟觀察報說,此前私下曾聽民生銀行的人聊起過成立中民投,進行兼併重組的計劃。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如果中民投真能通過兼併重組做到1億噸的鋼鐵產能規模,對全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好的事情。

據悉,在收購兼併大量鋼廠之後,中民投還將投入另外一個專門的團隊,主要負責運作各地鋼廠的資產盤活。一個被洪崎私下提到的模式是,根據國家政策和地方的實際情況,進行鋼廠產能的整合,然後進行產能置換、土地盤活和商業開發等。甚至不排除,在舊有的廠區或土地上與地方政府共同規劃開發各種功能區。這一業務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它有助於中民投盡快實現盈利,彌補在三個產能過剩行業收購中的成本。

業內人士稱,中民投要想實現上述計劃,需要大量資金。中民投是想希望通過幾千億的基金,來撬動一個上萬億資金規模。今後一段時間內,中民投還將通過各種手段募集資金。

此前,有猜測稱中民投的定位實質上將成為民生銀行的控股平台。但根據經濟觀察報獲得的信息,中民投將成為與民生銀行平行的業務關係,兩者之間不是母子公司或者上下級公司,而是在不同的領域各自開展業務,但並不排除中民投會與民生銀行下屬的一些金融業務發生整合。

接近民生銀行的權威人士介紹,中民投在成立初期,「會把精力放在併購上,會收購一些銀行及信託公司的股權,但這裡的銀行不是指民生銀行」。另一位接近民生銀行的人士則指,在中民投成立之初,民生電商、民生金融租賃及民生加銀基金或將是優先被中民投吸納的金融資產。

不止於此,籌建時就定位於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中民投,也會在推動民營企業更有效率地進行海外投資方面有不少動作。而此前媒體披露的「政策支持」也將聚焦於這方面。「可能和中投類似,國家會在外匯使用上有些政策傾斜。」一位接近中民投股東的權威人士指,海外資源類產業的收購也將是中民投的業務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36

【航禹獨家原創首發】光伏發電,每逢年底倍思變 by @天蠍座小狐狸 航禹太陽能劉楊

http://xueqiu.com/1465921878/30668411
去年12月份,有感於國家能源局發佈了「國能新能[2013]329號」和「國能新能[2013]433號」文,筆者在微博裡發佈了一篇隨感《國內光伏電站市場分水嶺形成》。很多朋友問:「為什麼判斷分水嶺形成了,如果確實是分水嶺,那麼過了分水嶺,國內光伏發電產業會如何發展,走向何方?」筆者當時的回答是:「因為一直以來雜亂無章的示範項目和一刀切政策終於根據地面集中電站和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的性質、需求不同進行了區別對待,光伏發電項目的行政審批流程終於有章可循。」有規矩,才能成方圓。既然補貼政策是為了迅速降低應用成本最終推動產業不再需要補貼而存在,那麼所有光伏發電支持政策就應該不忘初衷,每一個政策都應該比上一個政策更具針對性,真正成為輔佐國內光伏發電應用產業穩步走向Grid Parity的有力保障。

短短8個月,作為從事光伏發電行業多年的我們又習慣性的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經歷了很多。2013年底、2014年初,每逢年底必會出現的西部電站搶裝潮如約而至,不同於往年西部只有老生常談的五大四小的央企集團大作戰,今年的新生力量相當之猛。起初,我們並不相信這些民營企業會掀起多大的浪花,但等到水規院、中電聯公佈2013年光伏並網裝機統計數據,上市公司們發佈並網容量公告時,我們剩下的,只有目瞪口呆。從那時起,除了央企集團利用自身優勢表演大象起舞之外,我們知道了一種囂張的新玩法--光伏電站資產證券化。

整個2014年至今,這波資產證券化的洶湧浪潮始終沒有半點停息,每個光伏圈的飯局、聚會、論壇、會議上,不絕於耳的都是「手裡有路條嗎?我們正在收電站」、「路條多少錢一瓦?我們錢不是問題」「你們投資電站是想做EPC還是BT?我們不賣,自己持有」……恍惚間,我甚至懷疑,現在的電站投資已經到了不計成本的土豪時代了嗎?融資難題怎麼瞬間就變得這麼容易解決了?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存在即是合理。光伏電站最吸引人的是什麼?毫無疑問是其一定週期內的穩定現金流,而這個帶有國家信用擔保概念的穩定現金流最適合做的就是資產證券化。持續不斷的滾動開發配合資產證券化帶來的源源不斷的融資,光伏電站市場天生就是一個資本運作高手的絕佳戰場。

不過,急速開發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是阻礙這個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隱患。由於企業自身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隊伍進行項目開發,因此絕大部分投資者採取的都是收購小路條或者大路條的模式來滿足他們的速度追求。他們只需組建專業團隊對這些路條進行全方位盡職調查,挑選收益率高、不穩定因素少得項目直接收購開發。事實上,這也是歐美的光伏電站投資者採取的最常見做法。

而在中國這個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特殊國度,法律意識淡薄、賺快錢心理嚴重、契約精神不足、違約成本低、監管機制不健全等來自路條開發者及社會環境的隱患造成了追求速度的盡職調查所不能規避的風險。尤其是在光伏集中電站云集的西部地區,經濟基礎不足帶來的上層建築的不穩定給很多路條收購者帶來了不少麻煩和糟心事。但資本市場只認可市場領先者的邏輯無形中逼迫眾多的電站投資者不得不忽略一部分風險,求大求快,這也給很多當地有特殊關係的路條開發者根本無需考慮專業性和電站收益穩定性的需求,有章便有錢。

除了這些人文環境上的潛在隱患,帶給投資者最大風險的是地方政府和地方電網。由於光伏電站的建設速度過快,西部地區又沒有消納這些電能的能力,所以必須配套電網送出線路將電力外送到高用電負荷地區。而無論怎樣大力支持新能源電力並網,快速進行配套建設,始終還是趕不上新能源電力並網規模的發展速度。這就必然造成了新能源電力並網難、並上網也會遭遇限電問題的困局。雖然西部地區地域廣袤,可供建設光伏電站的土地可謂無限,但有限的並網點和送出線路規劃卻嚴重限制了它的發展,集中發電遠距離輸送的弊端顯露無疑。從國家算總賬的角度上講,如果並網及送出線路配套的投資額超過光伏電站投資額的25%時,是非常不經濟的。因此,國家能源局早在2012年底就已經開始推進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的動作,意在讓光伏發電應用回歸其自身特長,自發自用就近消納,同時也大幅度減輕補貼資金壓力,提高補貼資金使用效率。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2013年下半年,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重點項目、示範區選拔,終於在全國範圍內選出了18個優秀代表作為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示範區,意在在他們身上試出適合分佈式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路徑。而結果卻事與願違,時過一年,示範區開工者寥寥,究其原因,都是由於分佈式政策基於鼓勵在自身或他人屋頂自發自用帶來的收益率不穩定,進而造成的融資難問題。沒有了融資槓桿,投資資本密集型的光伏電站,確實難於上青天。

2014年7~8兩月,國家能源局領導密集調研分佈式示範區,力圖找出解決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發展的切實方案。開會、現場調研、徵求意見,不可謂不用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從國家層面來說,基於現實情況以及分佈式光伏發電的天然稟賦,光伏發電應用產業的方向一定是分佈式,而究竟制訂出怎樣的政策或者說通過何種類型的經濟槓桿才能解決目前分佈式遭遇的收益率不穩定帶來的融資難問題,進而撬動分佈式市場呢?結合此次嘉興會議的領導發言以及前些日國家能源局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落實分佈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國能綜新能[2014]514號),筆者斗膽對於即將出台的《關於進一步落實分佈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有了如下猜測:

1、對於市場上風傳的「將余量上網部分改為標竿電價」,筆者認為不會在此次政策中出現。因為余量上網部分同自發自用部分一樣難以預測,雖然對於分佈式電站的投資者來說固然是個獲得收益兜底的好辦法,但一旦分佈式項目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如此寬鬆的自發自用比例要求,會對電網企業的調度帶來很多的現實困難;

2、而對於「提高度電補貼標準」這個極具誘惑力的說法,筆者一直認為這可能只是大家內心中的美好願望罷了。對於本就不寬裕的可再生能源基金來說,包括風電、光伏、生物質等諸多可再生能源都在伸手要錢,而基金的資金來源於全社會分攤的可再生能源附加,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有能會影響到全社會的經濟發展,因此單純的一刀切增長度電補貼是非常不現實的。但筆者認為,這個傳聞很可能是政府計劃打破一刀切,在原有補貼資金體量內向某些特定用電性質的分佈式項目定向增加度電補貼的思考的變型。說的通俗一點,即很有可能以後的戶用分佈式系統由於其總規模不大、網購電價水平較低,一旦鋪開示範效果較明顯的特點,享受高於0.42元/kwh的度電補貼。對於非常擅長戶用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投資開發、建設運營的分佈式先行者「航禹太陽能」來說,這個猜測如果成真,絕對是個重大利好;

3、將荒山荒地、灘塗、魚塘、農業大棚等地面光伏發電項目併入分佈式範疇,並允許其適用當地上網電價政策,對於國家能源局來說是一個一箭雙鵰的做法。首先,提升分佈式並網電壓等級到35KV,讓筆者稱之為「地面分佈式」的項目電能全部上網,但在該配網區域內實施就近消納,既解決了地面分佈式無法自發自用的尷尬,又能夠讓項目獲得穩定收益率,從而更易獲得融資。另外也讓各地方政府苦苦祈盼的分佈式備案、裝機容量迅速上升,打消各界對分佈式發展目標能否實現的疑慮。筆者猜測,在西部集中電站完成預計目標毫無懸念的基礎上,如果地面分佈式也能夠大放異彩,今年的10GW硬性指標以及14GW的目標實現起來定會輕鬆很多;

4、對於新政中很可能出現的「推動地方政府學習秀洲模式、三水模式,統一協調屋頂,統一開發建設運維,當地電網積極支持並網及代收電費解決電費結算難」的事情,筆者認為出現可能性較大。但每個地方情況不同,對於光伏產業並不發達的地區,花費大力氣甚至附加補貼資金支持分佈式光伏發電,卻很可能並不能帶來相應財稅收入的地方,筆者認為他們的積極性很可能不大,支持力度也會大大縮水。換句話說,「秀洲模式」和「三水模式」的大放光芒有其特定背景,其在其他地區的可持續性及可複製性值得思考;

5、鼓勵建立統貸平台,並鼓勵融資機構適當延長其對於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融資期限。這也是筆者最為關心的,也是筆者認為最為關鍵的。聽過筆者講解航禹太陽能關於「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投融資突破探討」PPT的朋友都知道,在目前國內金融環境下,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本身還不具備Bankability,因此項目是否能夠獲得直接貸款還是看貸款主體的資信實力,這一點,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但如果通過如此強大的投資主體取得了直接貸款用於該分佈式項目,我們會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無論是銀行貸款還是融資租賃融資,我們很難能夠獲得5年期以上的長期貸款。這意味著,在當前分佈式光伏發電較高的度電成本及補貼政策的前提下,無論利率多高多低,項目本身的每期現金流收入都不足以償還當期的貸款本息。何況根據季節不同,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每期的現金流收入都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意味著春冬兩季的還款壓力更大,投資者不得不在已投入資本金的基礎之上,再準備一個資金池補上這個融資槓桿帶來的「窟窿」。筆者認為,也只有當光伏項目自身形成的現金流能夠「養活」自己時,才是其投資開發的大時代到來之時。

無論怎樣,雖然一直都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但此次即將如約而至的光伏新政給我們帶來的很可能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329及433號文一樣,成為分佈式光伏新時代的分水嶺。我們作為光伏人,也不能總是在自己的圈子裡自娛自樂,坐等政策解困,而是應該放開思路,跨界合作,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新時期的光伏發電產業。筆者認為,我們的奮鬥使命一直都是Grid Parity,當我們的度電成本在各方的努力、博弈下,達到不需要補貼也能夠和傳統電力競爭的時候,那才是我們大時代到來的時候!

胡言亂語,僅供大家作為飯後談資。每年8月都是新政出台之時,每年三四季度都是光伏電站搶裝之時,而對於從事於光伏發電產業的我們,這也應該是每逢年底倍思變的時候,大家說,不是嗎?

航禹太陽能執行董事劉楊

2014.8.6 於G20回京高鐵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61

光伏業歸來:全球太陽能面板將面臨八年來首次短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329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光伏產業正面臨著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太陽能面板短缺,這將一舉扭轉全球產能過剩引發的長達兩年的產業萎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此前,太陽能面板供給過剩推動價格持續走低,令太陽能發電變得更具競爭力,並吸引投資者進入太陽能發電市場。不過,這也令很多商家陷入破產倒閉困境,投資資金在產業大門外猶豫不決地徘徊。

不過,這種局勢目前將發生逆轉。彭博新聞社報道稱,預計太陽能面板需求今年將增加29%左右,該行業將迎來2006年以來的第一個缺口。

能源咨詢公司美國IHS太陽能產業分析師Stefan de Haan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電池和模塊組件過剩的情況已不複存在。現在已經沒有大規模產能過剩了。

挪威光伏面板制造商 REC Solar ASA高級副總裁Luc Grare表示,如果只考慮那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生產活躍的大型工廠”,市場供需“幾乎不相上下”。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網站報道,即將到來的供應短缺顯示太陽能產業正迅速擴張。該行業今年的全球光電裝機量可能多達52吉瓦(gigawatts),明年的裝機量可能為61吉瓦,較五年前的需求量超過7倍。而2013年的裝機量總計為40吉瓦。

據Stefan de Haan預計,剔除過時或已被廢棄的生產線,行業產能約為59吉瓦。而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目前太陽能面板產業約有70吉瓦的產能。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無利可圖的老舊設施。供需平衡要比上述數字還要緊張。

一些企業正進一步擴張生產。Canadian Solar首席執行官Shawn Qu認為,太陽能產業是周期性行業,目前正接近行業拐點。他的企業也在擴產。位於美國加州的San Jose太陽能面板工廠正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7月,該公司還宣布將設立新的生產工廠,預計新工廠將於2017年投入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98

分布式光伏—新能源碎片化革命下的大機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26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22 17:29 編輯

分布式光伏—新能源碎片化革命下的大機會


種種跡象顯示,分布式光伏發電正在迎來春天:今年初,國家能源局提出全年光伏發電新增備案總規模1400萬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的備案規模就達到800萬千瓦。然而,通往春天的道路並不平坦,尚有不少現實問題有待解決。

下一個馬雲將出現在新能源領域!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路甬祥在2014浙商大會上這樣預言,“未來30至40年將是人類能源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的時期,將會從化學能源集中為主的供應方式,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分布式能源為主。新能源領域將是一個宏大產業、基礎性產業,也是一個創新不斷的產業,可以大有作為。”

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春天還有多遠?哪些痛點尚待解決?

能源革命:許世界一個未來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對太陽能的利用史。在原子能被發現之前,我們所使用的能源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而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對於太陽能的利用效率也在大幅提高。可以說,太陽能轉換效率的提升,代表著人類科技的前進步伐。而在2014年,我們再一次提到光伏,試圖定位這段時間來光伏的一種嶄新應用形式——分布式光伏發電。

這一產業本身所孕育的巨大潛力令人激動,比這更重要的是,它將掀起一場能源產業的碎片化革命風暴。在改變我們使用能源方式的同時,它或許將更深刻地改變現代科技與文明的運行方式:一如鉆木取火讓人類群聚於一地,而電的廣泛使用使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組成細胞一般。


第三次能源革命已然來臨

100年前,石油巨頭埃爾森美孚宣稱“沒有美孚,世界將一片漆黑”,彼時,人們無法想象,現代對於新能源的利用將達到怎樣的程度。在不遠的未來,即使沒有像美孚的大佬們提供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家家戶戶屋頂上的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或是風電裝置亦可提供家庭所需要的電量;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新能源汽車依靠車頂上的光伏發電裝置作為前進動力。這樣的轉變,有賴於科技引領的能源革命。科技的進步總會顛覆人類的想象,世界能源前後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變革:第一次變革是煤炭代替薪柴,第二次變革是油氣代替煤炭,可再生能源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則已經引發人類歷史上第三次能源革命。

隨著傳統化石能源的日益減少和人類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太陽能、風能等替代能源因具有無汙染、可持續、總量大、分布廣、應用形式多樣等優點,正逐步從補充性能源向替代能源和能源主要構成部分轉變。

目前,德國80%的電力都來自於可再生能源。美國、日本等世界發達國家亦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而我國可再生能源儲量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第二位。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技術得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而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推廣應用是本次能源革命中的重要環節。目前,光伏大國德國亦是全世界在分布式光伏產業推廣中顯得最為“激進”的國家。由於土地資源有限,德國的絕大部分光伏發電屬於屋頂光伏。德國複興銀行(KFW)聯合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反應堆安全部(BMU)支持分布式光伏儲能的新政於2013年5月1日生效,標誌著德國的分布式光伏政策從僅補貼發電單元擴大到了補貼保障光伏發電的儲能單元。與中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政策相比,德國的這項政策只針對小於30千瓦的光伏設施,對於中小項目的支持力度更大。

如今,分布式光伏發電已經在工業領域獲得政府支持推廣,不少大型廠房都已經變成了小型“電站”。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它亦將在民用領域大放光彩。未來的某一天,分布式發電裝置將成為中國家庭的必需品。這代表著光伏產業的碎片化運動正在興起。

借分布式光伏改變世界

比較起能源的更新替代,更重要的是分布式光伏將賦予未來更多可能,它將原先集中發電集中供應的電力解決方案分解到個體,更適合太陽能分散、不連續的特性。

與過去的能源發展所不同的是,這一次,能源供應不再僅僅只是某些專業部門或企業的事,每一個消費個體都將成為能源系統的一部分:既消費,又產出。這真正改變了過去能源系統的供給關系。

作為以碎片化的組織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能源使用系統中的這一產物,或許將是有史以來令個體細胞如我們每一個人,首次可以共同參與到宏大的能源變革中去。而在過去漫長的人類科技史上,這樣的角色是由以風箏捕捉到電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一般的智者所擔任的。

分布式光伏產業的發展還將改變生產方式的構成。經由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機與電力的應用使人類的勞動方式從分散的手工作坊式勞動變成了大規模的機器作業。自此之後,分散作業一直被視為落後的生產方式。而這一次,分布式光伏以點至面,將分散發電聯結成電網的一部分,如星火燎原,最終點亮地球。

而生產方式的改變必將影響人類社會關系。未來,壟斷性的能源機構如電力系統或將失去統治的話語權,人人都是能源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與人的關系也將隨之變化。

向中國提問

在這一系列變革中,中國的位置舉足輕重。在本輪采訪中,不少光伏行業的企業家十分自豪地告訴記者,在中國,光伏產業是屈指可數的可以與世界強國“掰一掰手腕”的新興產業。中國光伏產業之強大是分布式光伏發電可以在國內推廣發展的基礎,而更重要的是,這一產業對於中國的能源革命關系重大。

在解決電力與民生需求、能源與環境保護、人居與資源分布等諸多矛盾上,歐美強國的案例已經為中國樹立了榜樣:分布式光伏能夠更好地解決這些矛盾,且積極有效的財政策扶持政策帶動了智能電網的科技進步,真正形成了“聚沙成塔”的效果。而這是新能源產業碎片化革命正在興起的標誌。

光伏大國中國如何能缺席這一進程?誰都無法承受在能源革命中失去先機的代價。我們對於未來能源供應的想象或許遠遠比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但隨著美孚品牌的建立,洛克菲勒的“石油王國”對於美國經濟向全世界擴張起到的作用仍歷歷在目。中國的分布式光伏產業是不是也能誕生下一個企業巨子,就像馬雲一樣,成為中國改變世界的一把鑰匙?

下一個巨頭會在新能源領域誕生嗎?

未來分布式光伏發電有機會成為能源產業的支柱性產業,意味著其中商機無窮。

以應用創新推動產業發展

浙江合大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侯生躍告訴記者:“從大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開始,浙江走上了一條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道路。發展一年來,浙江已經形成了與其他光伏制造大省有所區別的格局。比如與江蘇省相比,江蘇以光伏產業垂直一體化為特色,光伏組件是其強項,在材料的創新應用上,江蘇企業領先;而浙江省在光伏終端應用產品創新上走到了全國的前列,特別是在光電建築一體化和分布式光伏應用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以應用創新推動產業發展,這是浙江選擇的光伏發展之路。而其之所以可貴,則在於它有可能為未來中國的光伏發展之路提供鏡鑒。

“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是目前我國能源發展的總目標。”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國家能源局召開的全國分布式光伏發電現場交流會上表示,“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系列共性難題,很多在嘉興得到突破,並已經看到實際效果。”他說,分布式光伏發電嘉興經驗可複制可推廣,對加速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優化能源生產消費結構意義重大。

即使路途坎坷,分布式光伏發電商機已現,下一個馬雲或許就將誕生其間。


一項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在世界範圍內分布式占光伏累計總裝機容量的68.9%,美國超過83%,德國超過85%,日本更高達90%以上。與大型電站相比,分布式光伏實現了每座建築、每片適宜的土地都能分散生產、就地使用,尤其適合土地資源受限、電價相對較高、工業規模更大的中東部地區,不僅能夠改善能源結構,也將成為我國光伏行業新的增長點。

這些數據意味著分布式光伏產業本身蘊藏著巨大的市場。

僅以屋頂發電為例,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可利用的屋頂面積達到約3.16億平方米,如果這些屋頂都能夠得到充分利用,意味著中國將建成3.16億平方米的電站。在這場可謂是“全民建電站”的運動中,澳門賭場,無論光伏組件,還是配電設備都將迎來巨大商機。

碎片化能源革命興起

分布式光伏發電之所以讓人激動,其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對商業與產業格局的顛覆,更在於能源供應與組織方式的變化。

龍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包鋼認為,從目前的走向來看,分布式光伏發電首先將改變工業的能源使用狀況。在具有大面積屋頂的工商業領域,分布式光伏發電使業主可以實現自發自用,再加上其產電的高峰也是用電的高峰,令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另一項少有人知的特點或能助推中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在工商業內的推廣:與許多國家不同的是,目前中國的工業電費要大大高於民用電費;而在不少國家,這兩者呈相反關系。這令中國的工商業或許更期待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拯救”。而東部沿海地區不少企業原本就深受能源供應之困,在分布式光伏電站大面積推廣的同時,亦意味著工業的能源供應將達到前人難以想象的規模。這必將推動中國工業的發展。但這還不是全部。

過去,新能源汽車令世人震驚;而未來,行駛在道路上的新能源汽車們或許不再需要充電樁等設備,安裝在車頂上的太陽能電池可以為汽車提供動力。這將給汽車產業帶來巨大的改變。除此之外,凡是用電的設備,或許都得考慮怎樣才能與太陽能“接軌”。

除了在工商業領域可以預見的大規模推廣外,民用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另一隱藏市場。特別是隨著中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推進,民居的優質屋頂資源或能成為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的一塊大蛋糕。而在這一領域,浙江已經率先邁開了步伐。7月31日下午,嘉興秀洲區新塍鎮沙家浜社區7組居民楊阿林家屋頂的光伏設備正式建成並網,成為沙家浜社區首家安裝光伏瓦的農戶。隨後,沙家浜社區開始集中連片使用光伏發電。

而從今年年初開始,浙江省蘭溪市崗下嶺村開始用優惠的政策鼓勵村民安裝個人屋頂光伏發電裝置。目前,該村已經有20戶家庭安裝了光伏發電裝置,總裝機容量達到了70千瓦,崗下嶺村已經成為浙江中部最大的“個人光伏發電村”。


作為80%以上為民眾私有的民居建築,分布式光伏發電將撬動更廣泛的民用光伏發電市場。不過,在民用這一市場上,光伏企業或許還需要創新商業模式。以美國著名的發展家用光伏發電項目的公司SolarCity為例,其用戶可以選擇多種合同方式,幫助用戶更好地配置能源管理方案。“但這樣靈活的管理方案對於廣大的中國光伏企業而言還是一項很大的挑戰。”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除了傳統的光電建築一體化應用外,分布式光伏發電具備更廣泛的外延。尚越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新型納米光伏太陽能電池使得光伏產品可以應用在便攜式發電產品領域。設想一下,未來如驢友等出行在外,不再需要攜帶煤油、儲電裝置等沈重物品,由新型材料制造的背包可通過白天日照提供出行需要的電能。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將提升到前人難以想象的地步。而在這其中,商機無限。

在分布式光伏產業於中國誕生至發展的一路歷程中,國家意誌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和引導成為重要的發展因素。這令記者不禁要自問:有形之手真的必要麽?那麽市場機制這只無形之手將如何處理?對於企業家而言,受有形之手的影響又將如何自處?


  

目前,我國對於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政策原則是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國家給予分布式補貼0.42元/千瓦時,余電上網電價等於補貼加上當地脫硫機組上網電價,低於地面式電站的上網電價(0.9~1元/千瓦時)。除此之外,以嘉興秀洲區的模式為例,當地分布式光伏產業從無至有,政府意誌至關重要。對此,我們有必要看看其他光伏發展強國的經驗與發展歷程。

率先利用太陽能發電的是發達的歐美國家和日本。其中,歐盟是世界上光伏發電量最大的地區。而德國更是世界公認的光伏發電第一強國。翻閱了有關文獻資料後,記者發現德國的光伏產業同樣經過了一條定價細化、長期保障的政策制定之路。

2000年,德國頒布清潔能源法,為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設定法定上網電價,給予為期20年保障。2004年起針對規模大小提供反向的階梯價格,引導分布式光伏成為德國光伏主流。德國采用綠色電力分攤費方式將高額補貼成本平攤至全國用電側,逐年降低上網電價,保障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

世界另外一大光伏強國是日本。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發核電危機,之後日本出臺42日元/千瓦時的高額電價,刺激光伏大規模發展。這一政策大見成效:2013年日本新增6.9GW裝機容量,全球排名第二。在中國版的分布式光伏產業發展中,有形之手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

秀洲光伏高新產業園區開展了“五位一體”創新綜合試點的先行先試,探索推進分布式光伏產業發展的方案。所謂“五位一體”是指集光伏裝備產業基地、光伏產業技術與體制創新、光伏發電集中連片開發的商業模式創新、適應分布式能源的區域電網建設和政策集成支持體系創新於一體的創新綜合試點。

繼續以嘉興為例。在嘉興的案例中,不少人對記者表示,嘉興電力部門的配合是分布式光伏項目能夠推進的重要保障。“這在很多其他地區是不可想象的。”事實上,在以新能源取代傳統能源的道路上並非全無曲折。“像嘉興推動這麽多大項目,相當於是廢了不少小火電項目的生路。”一位企業家如是說。對於能源企業而言,這無疑是自我革命的一次疼痛的嘗試。另一消息源稱,嘉興電力部門在能源系統中,因推廣分布式光伏產業承受了巨大的內部壓力。

然而,“有形之手的積極參與是為了使無形之手能夠更快更好地起作用。”一位企業家這樣說。作為新生兒,分布式光伏產業需要助產士的助力以呼吸到誕生後的第一口空氣,但後續健康的呼吸,則需要依靠新生兒自身的力量。

與此同時,我們或許更應該為其他有誌於發展分布式光伏產業的地區與相關部門提個醒:所謂有形之手,並不是簡單地制定某一項政策,而是解決一系列問題,建立一個有內在聯系的政策系統。比如,財政杠桿、稅收杠桿、價格杠桿的作用;確定政策導向的重點內容,使生產、建設、使用環節都有序開展;深化電力改革、推動發電和上網的關系,百家樂,使新舊能源企業無縫銜接。


光伏產業的參與者應該比誰都記得前幾年在有形之手的推動下,整個產業陷入迷亂的狂歡,導致中國光伏整體過剩,最終泡沫破滅時一地狼籍的痛苦。而作為政策制定者,政府亦應該警惕不要重走老路,人為推動泡沫形成。“管”是為了“不管”,分布式光伏發展重在推動應用創新而非盲目求規模做大做強。甚至可以預見,由於打破了原有能源發展中的壟斷局面,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發展必定會觸動既得利益群體的保護壁壘,導致一系列的矛盾沖突。這一過程並不僅僅是行使權力的快感,更需要自我犧牲的勇氣與智慧。

(來源:《浙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01

又起風啦 能源局發佈十五條舉措 進一步落實光伏政策 kimi留一手

來源: http://xueqiu.com/6231648839/32172437

又起風啦[大笑]





10月13日,國家能源局今日發布《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 通知表示,《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發布以來,各地區積極制定配套政策和實施方案,有力推動了分布式光伏發電在眾多領域的多種方式利用,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但是各地區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實、配套措施缺失、工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破解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的關鍵制約,大力推進光伏發電多元化發展,加快擴大光伏發電市場規模,現就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通知。

  為此,通知提出十五條措施加強落實光伏發電有關政策,具體包括:要高度重視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意義;各地區要加強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規劃工作;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加強對建築屋頂資源使用的統籌協調;完善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標準和質量管理;建立簡便高效規範的項目備案管理工作機制;完善分布式光伏發電發展模式;進一步創新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範區建設;完善分布式光伏發電接網和並網運行服務;加強配套電網技術和管理體系建設;創新分布式光伏發電融資服務;完善產業體系和公共服務;加強信息統計和監測體系建設;加強政策落實的監督檢查和市場監管。

  業內人士認為,國家能源局再度發文推進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政策,有望給光伏產業註入一股強心劑。
http://zfxxgk.nea.gov.cn/auto87/201409/t20140904_1837.htm 
http://zfxxgk.nea.gov.cn/auto87/201410/t20141013_1847.htm 
$億晶光電(SH600537)$ $東方日升(SZ300118)$ $向日葵(SZ3001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72

常見光伏電站工程項目承包模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83&page=1&extra=#pid7404

常見光伏電站工程項目承包模式


1.工程總承包(EPC)模式

工程總承包(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山東光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接EPC全包,專業系統集成商,提供光伏並網一站式服務!]又稱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模式。是指在項目決策階段以後,從設計開始,經招標,委托一家工程公司對設計-采購-建造進行總承包。在這種模式下,按照承包合同規定的總價或可調總價方式,由工程公司負責對工程項目的進度、費用、質量、安全進行管理和控制,並按合同約定完成工程。EPC有很多種衍生和組合,例如EP+C、E+P+C、EPCm、EPCs、EPCa等。

1)優點:

業主把工程的設計、采購、施工和開工服務工作全部托付給工程總承包商負責組織實施,業主只負責整體的、原則的、目標的管理和控制,總承包商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能運用其先進的管理經驗為業主和承包商自身創造更多的效益;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協調工作量;

設計變更少,工期較短;

由於采用的是總價合同,基本上不用再支付索賠及追加項目費用;項目的最終價格和要求的工期具有更大程度的確定性。

2)缺點:

業主不能對工程進行全程控制;

總承包商對整個項目的成本工期和質量負責,加大了總承包商的風險,總承包商為了降低風險獲得更多的利潤,可能通過調整設計方案來降低成本,可能會影響長遠意義上的質量;

由於采用的是總價合同,承包商獲得業主變更令及追加費用的彈性很小。


2.項目管理承包(PMC)模式

PMC即ProjectManagementConsultant,即項目管理承包。指項目管理承包商代表業主對工程項目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項目管理,包括進行工程的整體規劃、項目定義、工程招標、選擇EPC承包商,並對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進行全面管理,一般不直接參與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和試運行等階段的具體工作。PMC模式體現了初步設計與施工圖設計的分離,施工圖設計進入技術競爭領域,只不過初步設計是由PMC完成的。

1)優點

可以充分發揮管理承包商在項目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能,統一協調和管理項目的設計與施工,減少矛盾;

有利於建設項目投資的節省;

該模式可以對項目的設計進行優化,可以實現在給項目生存期內達到成本最低;

在保證質量優良的同時,有利於承包商獲得對項目未來的契股或收益分配權,可以縮短施工工期,在高風險領域,通常采用契股這種方式來穩定隊伍。

2)缺點

業主參與工程的程度低,變更權利有限,協調難度大;

業主方很大的風險在於能否選擇一個高水平的項目管理公司。該模式通常適用於:項目投資在1億美元以上的大型項目。缺乏管理經驗的國家和地區的項目,引入PMC可確保項目的成功建成。同時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利用銀行或國外金融機構、財團貸款或出口信貸而建設的項目。工藝裝置多而複雜,業主對這些工藝不熟悉的龐大項目。


3.設計—建造(DB)模式

即設計-建造模式(DesignAndBuild),在國際上也稱交鑰匙模式(Turn-Key-Operate)。在中國稱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Design-Construction)。是在項目原則確定之後,業主選定一家公司負責項目的設計和施工。這種方式在投標和訂立合同時是以總價合同為基礎的。設計-建造總承包商對整個項目的成本負責,他首先選擇一家咨詢設計公司進行設計,然後采用競爭性招標方式選擇分包商,當然也可以利用本公司的設計和施工力量完成一部分工程。

避免了設計和施工的矛盾,可顯著降低項目的成本和縮短工期。然而,業主關心的重點是工程按合同竣工交付使用,而不在乎承包商如何去實施。同時,在選定承包商時,把設計方案的優劣作為主要的評標因素,可保證業主得到高質量的工程項目。

1)優點

業主和承包商密切合作,完成項目規劃直至驗收,減少了協調的時間和費用;

承包商可在參與初期將其材料、施工方法、結構、價格和市場等知識和經驗融入設計中;

有利於控制成本,降低造價。國外經驗證明:實行DB模式,平均可降低造價10%左右;

有利於進度控制,縮短工期;

風險責任單一。從總體來說,建設項目的合同關系是業主和承包商之間的關系,業主的責任是按合同規定的方式付款,總承包商的責任是按時提供業主所需的產品,總承包商對於項目建設的全過程負有全部的責任。

2)缺點

業主對最終設計和細節控制能力較低:

承包商的設計對工程經濟性有很大影響,在DB模式下承包商承擔了更大的風險;

建築質量控制主要取決於業主招標時功能描述書的質量,而且總承包商的水平對設計質量有較大影響;

出現時間較短,缺乏特定的法律、法規約束,沒有專門的險種;

交付方式操作複雜,競爭性較小。


4.平行發包(DBB)模式

即設計-招標-建造模式(Design-Bid-Build),它是一種在國際上比較通用且應用最早的工程項目發包模式之一。指由業主委托建築師或咨詢工程師進行前期的各項工作(如進行機會研究、可行性研究等),待項目評估立項後再進行設計。在設計階段編制施工招標文件,隨後通過招標選擇承包商;而有關單項工程的分包和設備、材料的采購一般都由承包商與分包商和供應商單獨訂立合同並組織實施。在工程項目實施階段,工程師則為業主提供施工管理服務。這種模式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工程項目的實施必須按照D-B-B的順序進行,只有一個階段全部結束另一個階段才能開始。

1)優點

優點表現在管理方法較成熟,各方對有關程序都很熟悉,業主可自由選擇咨詢設計人員,對設計要求可控制,可自由選擇工程師,可采用各方均熟悉的標準合同文本,有利於合同管理、風險管理和減少投資。

2)缺點

項目周期較長,業主與設計、施工方分別簽約,自行管理項目,管理費較高;

設計的可施工性差,工程師控制項目目標能力不強;

不利於工程事故的責任劃分,由於圖紙問題產生爭端多索賠多等。該管理模式在國際上最為通用,以世行、亞行貸款項目和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的合同條件為依據的項目均采用這種模式。中國目前普遍采用的“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基本上參照世行、亞行和FIDIC的這種傳統模式。


5.施工管理承包(CM)模式

ConstructionManagementApproach模式又稱“邊設計、邊施工”方式。分階段發包方式或快速軌道方式,CM模式是由業主委托CM單位,以一個承包商的身份,采取有條件的“邊設計、邊施工”,著眼於縮短項目周期,也稱快速路徑法。即FastTrack的生產組織方式來進行施工管理,直接指揮施工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設計活動,而它與業主的合同通常采用“成本+利潤”方式的這樣一種承發包模式。此方式通過施工管理商來協調設計和施工的矛盾,使決策公開化。

其特點是由業主和業主委托的工程項目經理與工程師組成一個聯合小組共同負責組織和管理工程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完成一部分分項(單項)工程設計後,即對該部分進行招標,發包給一家承包商,無總承包商,由業主直接按每個單項工程與承包商分別簽訂承包合同。

這是近年在國外廣泛流行的一種合同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與過去那種設計圖紙全都完成之後才進行招標的連續建設生產模式不同,一般的招標發包方式與階段發包方式的比較。

CM模式的兩種實現形式:CM單位的服務,分代理型和非代理型。

1)代理型CM(“Agency”CM):以業主代理身份工作,收取服務酬金。

2)風險型CM(“At-Risk”CM):以總承包身份,可直接進行分發包,直接與分包商簽合同,並向業主承擔保證最大工程費用GMP,如果實際工程費超過了GMP,超過部分由CM單位承擔。

1)優點

在項目進度控制方面,由於CM模式采用分散發包,集中管理,使設計與施工充分搭接,有利於縮短建設周期;

CM單位加強與設計方的協調,可以減少因修改設計而造成的工期延誤;

在投資控制方面,通過協調設計,CM單位還可以幫助業主采用價值工程等方法向設計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挖掘節約投資的潛力,還可以大大減少施工階段的設計變更。如果采用了具有GMP的CM模式,CM單位將對工程費用的控制承擔更直接的經濟責任,因而可以大大降低業主在工程費用控制方面的風險;

在質量控制方面,設計與施工的結合和相互協調,在項目上采用新工藝、新方法時,有利於工程施工質量的提高;5)分包商的選擇由業主和承包人共同決定,因而更為明智。

2)缺點

對CM經理以及其所在單位的資質和信譽的要求都比較高;

分項招標導致承包費可能較高;

CM模式一般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對合同範本要求比較高。


6.建造-運營-移交(BOT)模式:

即建造-運營-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是指一國財團或投資人為項目的發起人,從一個國家的政府獲得某項目基礎設施的建設特許權,然後由其獨立式地聯合其他方組建項目公司,負責項目的融資、設計、建造和經營。在整個特許期內,項目公司通過項目的經營獲得利潤,並用此利潤償還債務。在特許期滿之時,整個項目由項目公司無償或以極少的名義價格移交給東道國政府。

BOT模式的最大特點是由於獲得政府許可和支持,有時可得到優惠政策,拓寬了融資渠道。BOOT、BOO、DBOT、BTO、TOT、BRT、BLT、BT、ROO、MOT、BOOST、BOD、DBOM和FBOOT等均是標準BOT操作的不同演變方式,但其基本特點是一致的,即項目公司必須得到政府有關部門授予的特許權。該模式主要用於機場、隧道、發電廠、港口、收費公路、電信、供水和汙水處理等一些投資較大、建設周期長和可以運營獲利的基礎設施項目。

1)優點

可以減少政府主權借債和還本付息的責任;

可以將公營機構的風險轉移到私營承包商,避免公營機構承擔項目的全部風險;

可以吸引國外投資,以支持國內基礎設施的建設,解決了發展中國家缺乏建設資金的問題;

BOT項目通常都由外國的公司來承包,這會給項目所在國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既給本國的承包商帶來較多的發展機會,也促進了國際經濟的融合。

2)缺點:

在特許權期限內,政府將失去對項目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控制;

參與方多,結構複雜,項目前期過長且融資成本高;

可能導致大量的稅收流失;

可能造成設施的掠奪性經營;

在項目完成後,會有大量的外匯流出;

風險分攤不對稱等。政府雖然轉移了建設、融資等風險,卻承擔了更多的其他責任與風險,如利率、匯率風險等。


7.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合作模式(PPP)

民間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務管理的模式統稱為公私(民)夥伴關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簡稱PPP)。具體是指政府、私人企業基於某個項目而形成的相互間合作關系的一種特許經營項目融資模式。由該項目公司負責籌資、建設與經營。政府通常與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達成一個直接協議,該協議不是對項目進行擔保,而是政府向借貸機構做出的承諾,將按照政府與項目公司簽訂的合同支付有關費用。這個協議使項目公司能比較順利地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而項目的預期收益、資產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將直接影響貸款的數量和形式。采取這種融資形式的實質是,政府通過給予民營企業長期的特許經營權和收益權來換取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及有效運營。

PPP模式適用於投資額大、建設周期長、資金回報慢的項目,包括鐵路、公路、橋梁、隧道等交通部門,電力煤氣等能源部門以及電信網絡等通訊事業等。

無論是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PPP模式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項目成功的關鍵是項目的參與者和股東都已經清晰了解了項目的所有風險、要求和機會,才有可能充分享受PPP模式帶來的收益。

1)優點:

公共部門和私人企業在初始階段就共同參與論證,有利於盡早確定項目融資可行性,縮短前期工作周期,節省政府投資;

可以在項目初期實現風險分配,同時由於政府分擔一部分風險,使風險分配更合理,減少了承建商與投資商風險,從而降低了融資難度;

參與項目融資的私人企業在項目前期就參與進來,有利於私人企業一開始就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公共部門和私人企業共同參與建設和運營,雙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長期目標,更好地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服務;

使項目參與各方整合組成戰略聯盟,對協調各方不同的利益目標起關鍵作用;

政府擁有一定的控制權。

2)缺點:

對於政府來說,如何確定合作公司給政府增加了難度,而且在合作中要負有一定的責任,增加了政府的風險負擔;

組織形式比較複雜,增加了管理上協調的難度;

如何設定項目的回報率可能成為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來自ChinaPV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