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靠著二十四小時不停歇的接力賽精神,從高雄小巷子裡、土法煉鋼的平凡機械加工廠,到波音、空中巴士的飛機都要向它買產品,這是晟田的故事。 撰文‧何佩珊 冰箱裡的可口可樂和天上的飛機好像毫無關聯,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兩項產品背後,卻都有一些技術來自台灣。 走進位於高雄的晟田科技,還沒進到辦公室,濃濃的機油味就飄了出來。只見展示間裡擺著一排銀色零件,滿是你叫不出名字的物件;但每個產品都大有來頭,因為這些關鍵航太零組件,全都賣進空中巴士與波音公司,成了飛機的一部分,而它們最初都來自高雄一條小巷子裡的家庭工廠。 三菱教練駐廠 把技術與管理磨到國際水準說他們是黑手起家,其實不為過。「高雄有太多和我們一樣的公司,工作時雙手要沾黑油,團隊才二十幾個人,就這樣一路做起來。」他是晟田董事長謝永昌,高雄應用大學模具工程系畢業,創業時靠著一身技藝,從加工製具等產品做起。 「當時沒日沒夜,有什麼單子就做什麼。」說話的是與謝永昌一同打拚創業的晟田科技總經理黃寶文。正因晟田規模小、不挑客人,就在他們眾多客戶中,遇到了日商台弟工業。 那是一九九二年的事了,合作多年的台弟工業要幫晟田引薦日本三菱重工業,這對晟田來說,可是一次不能錯過的機會。早在雙方會面前,三菱就已派人來過台灣兩趟,想要尋找供給可口可樂、麒麟啤酒、金車等飲料大廠使用的無菌食品充填設備供應鏈夥伴,卻苦尋不到合適人選,最後透過台弟工業牽線找上晟田。 然而,大客戶的訂單可沒那麼好拿。一開始三菱對晟田的能力也是半信半疑,只願意給晟田小量訂單試作,但這在謝永昌看來,不是大問題,「我們就是事情都要做到好,三更半夜也要拚出來。」謝永昌坦言,一開始接觸日本客戶時,確實覺得日本人「龜毛」。當時為了讓雙方的合作更順利,三菱還派了「駐廠教練」來台,合作前八年就派了三任,從生產、設計製造到工廠管理,親自把晟田的技術與管理拉高到國際級層次。 謝永昌印象很深刻,第一任三菱「駐廠教練」剛來的時候,針對晟田的產線提出很多規畫和要求,他聽了直覺就想:「這哪有可能?」儘管心中有所質疑,為了達到三菱的要求,謝永昌還是硬著頭皮,按照「駐廠教練」的指示一步步做,最後都能如期達標。 謝永昌形容,就像跑接力賽,每天二十四小時無休,「我過去和黃總都是做工起家,是土法煉鋼。」但如果晟田要走上國際,就要有不一樣的作法,就是謝永昌的這個念頭,每個環節都重新調整,滿足三菱的挑剔。 正因三菱嚴格的要求,將晟田的產品品質又向上推了一個層次,最後還吸引了三菱的競爭對手來下單。謝永昌也很老實,第一個反應竟是去問三菱駐台代表,對方也很直白:「如果你去幫別家做東西來打我們,『奇摩子』(感覺)會很不爽。」「就憑這一句話,我們不接。」謝永昌說,後來同樣的事又發生了好幾次,他一律回絕,這可讓三菱對晟田更加器重,把更多訂單都轉向晟田。如今晟田不再只賣零組件給三菱,也開始替三菱做整機產品,從泡麵食品包裝機做到石化業掃灰機,都交給晟田生產。 切入航太供應鏈 供貨全球五大航空引擎廠 為了三菱推掉不少訂單,但也因為三菱,讓晟田有機會開啟另一片天。謝永昌笑著形容:「其實是客戶『呷好逗相報』,先是台弟把晟田介紹給三菱,然後三菱又帶來更多日本客戶。」原來,三菱無菌食品充填設備所採用的零組件材料是不鏽鋼材質,這層加工經驗成了日後晟田跨入航太用鈦合金、超合金加工的關鍵橋樑。這也是為什麼一九九六年當漢翔從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轉型國營,接單供不應求,必須釋出部分零組件訂單委外時,晟田會在漢翔的口袋名單之列,並得以藉此跨足航太產業。 二○○一年,日本住友精密工業也上門了,要晟田幫他們做飛機的熱交換器零組件。這一路走來,從飲料充填機做到飛機零組件,聽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謝永昌卻不這麼認為,「對我來說都是機械加工。」後來,住友甚至把飛機起落架的訂單,從波蘭生產基地移轉到晟田,介紹更多航太客戶給他,讓晟田從食品設備商轉型航太零組件供應商。由於航太對品質要求真的很高,像是高階生產設備都必須從日本進口,不只設備單價高,從製程到客戶端都要認證。 正因航太品質要求嚴格,一旦切入航太供應鏈,幾乎可說是長久訂單保證。「像是這個鈦合金零件,晟田生產到現在已經長達十七、八年。」晟田科技協理黃堃宇拿起一個航太零組件,證明晟田品質夠好,產品才賣得進奇異、勞斯萊斯等全球前五大航空引擎廠供應鏈。 不只如此,目前波音、空中巴士客機上,就有晟田出產的零組件,讓晟田航太產品貢獻營收比重高達七成。 「我們就是被客戶逼得不斷成長。」謝永昌說,他沒有想過有一天晟田會是一家年營收近九億元、員工超過四百人的公司,更沒想過自己做的東西會用在飛機上;但他知道,將在七月掛牌上櫃的晟田,已經不是當年小巷子裡那家工廠,而是承載更大夢想的公司。 晟田科技 成立:1987年 負責人:謝永昌 資本額:4.42億元 主要業務:航太產業發動機機匣、起落架及次系統相關零組件、無菌食品充填設備相關零組件等主要客戶:漢翔、三菱重工、住友(終端客戶為波音、空巴等) 近年獲利: 2012年 2013年 EPS 1.13元 2.23元 |
7月7日,中國最大的電子製造業供應鏈電商平台科通芯城集團(下簡稱「科通芯城」)今天宣佈於港交所主板上市計劃,預計發售3.4億股,作價每股3.20港元至4.48港元,最高募集15.40億港元,股份代號:00400。
☛據悉,科通芯城從成立到IPO用時僅三年。有評論人士認為,科通芯城的神話是產業互聯網崛起的代表。
科通芯城是中國最大的電子製造業供應鏈平台電商,也是這一領域首家申請IPO的公司,被譽為電子製造業的京東。科通芯城是產業互聯網的代表,以互聯網的輕資產的模式去運營電子製造業供應鏈的重資產模式,市場空間巨大。
其構建的「在線營銷+在線銷售+線 下服務」O2O一站式電子商務平台,旨在通過自營和第三方平台,以及搭建電子製造業的生態體系,進行大數據積累和挖掘分析,為全產業鏈提供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
▌科通芯城,電子製造業的「京東」?
根據易觀國際數據,在約300萬家電子製造業的強勁需求帶動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IC元器件採購市場,更在2013年創下超過人民幣2萬億元的交易總值。在中國,約有3,000家大型製造商可直接或通過大型分銷商向大型供貨商提取優質貨品,但數目只佔市場份額約0.1%,餘下的99.9%中小型製造商則有待受到更好的服務,這為科通芯城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科通芯城一改傳統的運營模式,用互聯網方式打造中國領先的交易型電子製造業產品電商平台,被譽為電子製造業的「京東」。
➣首先,以B2C的營銷方式實現B2B的創新式商業模式。
自營平台和第三方平台組成的電商平台把前台用戶接口與後台云端計算系統整合起來,並通過強大的云端體系,支撐不同業務的運營。
➣其次,IC元器件行業的採購量龐大,客單價遠高於其他商品,客戶重複購買率高。
以2013年和2014年Q1的數據為例,科通芯城每份自營訂單平均交易價值(自營總商品交易額除以自營總發貨量)分別為約人民幣147,000元及人民幣168,000元。
➣再次,通過全程服務,提高供應效率,降低存貨風險,維持健康的現金流。
服務包括廣泛的售前諮詢,售中跟進和售後回訪服務,以降低撤銷訂單和存貨的風險。科通芯城的產品平均存貨天數由2012年的42天減少至2013年的29天。
➣最後,在大型供貨商方面,科通芯城除了向其採購大量IC及其他電子元器件外,亦通過售前服務及社交媒體營銷,以度身設計的方式有效推廣其新產品和新科技。
科通芯城向大客戶收取的價格與品牌供貨商直接提供的價格相當,但提供品牌供貨商一般不會提供的在線及線下額外增值服務,而且是免費提供。科通芯城的自營平台直接向頂級供貨商進行採購,為中小型電子製造商開闢了以具競爭力的價格採購優質品牌產品的有效渠道。同時,科通芯城通過自營平台於售前、售中及售後階段提供完善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在線營銷+在線銷售+線下服務」O2O一站式電子商務平台
科通芯城通過互聯網方式,高效運營在線營銷模式,以龐大的工程師及技術專家群,尤其是作出採購決定的專家為技術支持,通過移動應用、微博、微信,以及備受關注的「硬蛋」微信公眾賬號等形式,舉辦產品發佈及科技討論區等新媒體營銷活動,促進中國電子工程師和技術專家的意念和知識交流,透過專家社群口耳相傳的推薦方式,增加科通芯城的交流小區基礎群,提升營銷的廣度。
公司的網站cogobuy.com、移動應用軟件「芯云」及專責的銷售客戶團隊,讓客戶能便捷地搜索及採購產品、追蹤訂單、查閱賬單和發票以及管理存貨。
Cogobuy.com專為電子製造商而設計,讓他們能方便地搜索所需的解決方案其採購所需的IC及其他電子元器件。他們也可在網站上展示產品清單、解決方案、品牌建議、面市新品及特價促銷信息。
網站的認證用戶可以透過網站的個人化區域「我的供應鏈」完成整個訂貨流程、查閱訂單紀錄及追蹤訂單狀態。
另一個受歡迎的社區平台「芯云」,是經由微信核證的官方服務,可供網站用戶隨時取覽賬戶信息,並執行整個採購流程。
網站的認證用戶只需掃瞄cogobuy.com主頁上的QR碼,把官方服務賬號添加至其微信好友中,即可在手機上使用「芯云」的一系列豐富功能,包括新品和特價促銷、詢價和下單的「產品訊息」;
查詢發貨情況的「我的業務」以及查詢存貨等搜索功能的「我要查詢」,對無法隨時使用電腦的用戶而言尤其方便,且吸引電商平台的大部分流量。
▌科通芯城的「大數據」猜想
從「IC元器件電商」到「電子製造業供應鏈電商平台」
科通芯城的電商平台業務廣泛,包括定向營銷、在線銷售、供應鏈管理、物流及客戶服務。
☛這種「產品+服務」的模式以先進的云計算系統為後盾:
➣一方面,科通芯城建設了龐大的云後台,包括ERP、CRM訂單管理系統,數據支付、倉庫管理系統等;
➣另一方面,科通芯城在前端使用WEB、移動互聯網APP、微信等工具和應用,從而離客戶更近,促進業務的運營。
客戶可以用PC或移動終端在線下訂單,查價格、庫存,看交貨狀態、信用額度等,所有交易的需求信息和數據都會存儲在云端。
科通芯城也在圍繞電子製造業供應鏈和硬件創新展開新業務、新模式,將極大提升毛利空間,其中一項重要定位即是「基於大數據的電子製造業供應鏈平台」,這意味著科通芯城以IC元器件(電子製造業核心器件)電商業務為入口,聚集大量的電子製造業企業客戶高端人士,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挖掘,開展針對性的軟件、金融、供應鏈及解決方案服務,打造一站式電子製造業供應鏈服務平台。
▌科通芯城的戰略規劃,強化第三方平台及電商生態系統
科通芯城於2013年7月起建立第三方平台,以中小型IC及其他電子元器件製造商為主要業務,招攬更多渠道銷售賣家、供貨商及製造商,從而深入瞭解其需求和產品開發內容,有助為其開發和提供更好服務,並進行其他產品的交叉銷售。
第三方平台的商業模式是收取佣金,目前的額度是1%-2%。科通芯城建立開放平台的目的,不僅僅是向第三方賣元器件,更在乎行業數據的積累。通過自營和第三方平台積累的大數據,獲悉市場行情和趨勢,並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再向企業提供它需要的軟件、金融、供應鏈服務等高毛利的產品,已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是科通芯城的戰略規劃之一。據悉,科通芯城集團已於2014年成為微軟金牌認證合作夥伴(Microsoft Gold Certified Partner),開始向客戶推廣微軟云端服務。
以供應鏈金融為例,某中小企業收到訂單,但沒有資金購買元器件。科通芯城會分析其供應商、企業客戶,行業狀況,然後做綜合評估,符合要求就會由科通芯城出面,整體打包多個訂單,金額到100億元再去跟銀行談貸款。這樣既能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貸款問題,也能獲得金融收益。
科通芯城使用互聯網思維,借助硬件創新潮改變原有的電子製造業模式。把硬件產品從研發到上市需要三五年時間壓縮到最短。圍繞硬蛋的圈子,科通芯城正在建設平台,讓製造業的設計者、生產者和消費者實現無縫對接,不僅可以縮短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更可以及時瞭解消費者需求,實現C2B。
2013年底,科通芯城明確提出了「芯」硅谷戰略:不僅將為硬件創新創業者提供包含技術方案指導、上游產品資源以及硬件知識培訓為一體的硬件領域資源,同時也將聯合互聯網頂級公司、投資機構,為創業者提供營銷、資金以及運營支持。依託硬蛋平台,更是定位於全球硬件創新供應鏈資源連接平台,將專注於滿足硬件創業者以「供應鏈資源為核心的連接」——從創業者開始有概念,從概唸到產品、從產品到量產,硬蛋平台會在每個環節提供支持。
2014年上半年的硬蛋i未來硬件大賽受到業界廣泛關注,這僅僅是一個開端,硬蛋作為全球硬件創新供應鏈連接第一平台,通過硬蛋公開課、硬蛋開放日、硬蛋web網站(www.ingdan.com)、硬蛋微信(Hardeggs)等一系列的線上線下閉環O2O產品體系,加快打造硬件創新生態系統。
這一龐大的體系一旦建立完成,或許科通芯城將成為中國電子製造業的阿里巴巴
| ||||||
台灣曾經是橡膠製品重鎮,但九二一大地震後震走了許多廠商,堅持根留台灣的橡膠輸送帶大廠鑫永銓,靠著數度關鍵轉型,以及獨家的自製機台設備,將公司一路推上橡膠業每股獲利王寶座。 撰文‧鄧 寧 歐洲牧場裡乳牛睡的水床、全球機場裡的航空物流輸送帶、日本品牌卡西歐(CASIO)的碳纖維錶帶,從畜牧業到消費流行商品,這些產品乍看之下毫無關聯,但它們其實都出自於台灣中部的一家老牌橡膠輸送帶工廠。 開車進入位於南投南崗工業區的鑫永銓公司,一進廠區大門,就先看到一棵碩大挺拔、枝葉繁茂的老茄苳樹,樹齡已高達三五○年,是愛樹成痴的董事長林季進最自豪的鎮廠之寶。樹旁還有一座台灣形狀的蓮花池,林季進的專屬停車格就在水池旁,每日上下班必會繞池一週,象徵「愛台灣」。 《今週刊》團隊雖然已經約好專訪,但林季進並不直接邀我們進辦公室,而是手一揮,說:「來!先花半小時逛逛我們美麗的廠區,再來開講!」往後頭走去,還真以為進到了植物園,四座鐵皮工廠外環繞著五葉松、桃花心木、重陽木等大樹,去年林季進更將廠區後方的地買下來,親自設計成大荷花池與日本黑松林。 董事長特助胡美惠得意地說:「我們員工只有一三三人,董事長卻為大家造了一座有三萬多棵樹的公園。」託滿廠區林木之福,鑫永銓雖然是橡膠工廠,卻沒有一絲橡膠硫化處理的臭味。除了綠美化堪稱工業區模範外,鑫永銓也因為生產的機具設備全部自製,能為各行各業量身打造客製化的橡膠輸送帶與特殊板材製品;加上近年高毛利導向的策略,讓公司坐穩橡膠業每股獲利王的寶座。 主打外銷 佔九五%營收 不怕被搶單以橡膠製品而論,鑫永銓近兩年的毛利率都持穩在三○%以上,一三年與今年首季更達到三四%,甚至超越了輪胎業龍頭正新,其去年的毛利率為二六.五%。 其實,橡膠製品公司的毛利率再好,大概也就是與正新相同水準,但鑫永銓經歷三次轉型,從早年擴廠衝規模,到近期只接高附加價值產品訂單,才確立了高毛利客製化的核心能力。 「我二十六歲就接了家業,那時會怨嘆爸爸入錯行,如果是電子業多賺!三十年前『新永全』營業額只有兩百萬元,我拚到今天公司上市,現在會想,爸爸其實留下很寶貴的資產給我。」林季進說。 當初創辦人林金章是以「新永全」之名創設公司,一九七八年時過世,大兒子林季進接班,舊名沿用到○三年才更名為鑫永銓;隔年公司就掛牌上興櫃,一○年轉為上市公司。到現在林季進已六十一歲,提起父親時仍滿懷感恩。 繼承家業後為了擴展業務,年輕的林季進必須每天應酬,「和台灣人做生意不會喝酒划拳就拿不到訂單欸!每天喝酒每天吐,我覺得這樣不對,後來就改做外銷,外國人只看品質,只說Yes or No!」幸好策略轉變得早,後來國內訂單多轉至中國,鑫永銓有九五%營收來自外銷,就不怕產業轉移。 根留台灣 用世界最快出貨速度搶客戶鑫永銓第二次關鍵轉型,是在林季進到美國的多明尼肯大學進修MBA時,當時他已四十六歲,一年只有一個月在美國見教授,其餘時間仍在台灣管理工廠;其間遇上九二一大地震,南崗工業區有四分之一的工廠倒塌,大部分廠商都出走中國,但林季進選擇孤注一擲留在原地。 他回憶,「地震後鑫永銓非常需要成長,我要根留台灣,又要和大陸拚,設備一定要贏人家,我花兩百萬讀MBA只學到一件事:把產品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顧客手上,你就會贏。」林季進跑到以工具機製作精良聞名的德國,參觀各種橡膠製品設備工廠,回台灣後自己改裝原有的橡膠輸送帶生產設備,訴求製程最短、良率最高,「從那時起我就不用標準化設備,全世界做輸送帶沒人比鑫永銓快,交期短產品又好,誰不買單?」○八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廠商祭出流血價格戰,也迫使鑫永銓再次調整腳步。林季進關掉低毛利的大宗產品線,不再追求營業額成長,反倒是「挑單」,專揀很少人做的高毛利客製化產品,以求維持高利潤。在正確的策略引導下,鑫永銓去年營收雖遽減近兩成,但獲利仍有四.三七億元,僅較前年略減四.五%,每股純益達七.一一元,表現讓法人圈刮目相看,股價在今年五月漲破一百元,進入百元俱樂部。 攻客製化 保密到家 不怕同業追上林季進說,「我非常重視生產流程,每年都投入一千萬以上改善設備,也請來專業的製圖與機械人才,設備選對了,任何橡膠製品都做得出來!」他強調,像輸送帶這樣又寬又平的「板材」,客戶所需的規格完全取決於設備,不管寬度要一公尺還是十二公尺,鑫永銓都能交件,但採用標準化設備的同業就不一定做得出來。而且為了保密,鑫永銓的機件畫好圖後,會分送給不同的設備廠,待零件送回來才自行組裝,「最少五年內我們的技術別人還跟不上啦!等到五年後我們又會有新技術了。」在產品方面,鑫永銓除了用於生產線的平滑輸送帶,還發展出齒型輸送帶、鋼索輸送帶等可用於載送煤礦、砂石、水泥的高強度橡膠製品;前年泰國皇室要為皇宮外的運河打造黃色橡皮水壩,遍尋亞洲找不著供應商,最後也是鑫永銓以獨門技術,拿下了這筆來自皇室的訂單。 近三年來,鑫永銓又投下超過十億元的資金擴充廠房與設備,積極切入矽膠、碳纖維、玻璃纖維等新應用領域;其中精密的複合材料板材更能提供消費性商品所需,如今年為卡西歐做的三十週年紀念錶錶帶,厚度僅○.三公分,相當於一張名片的厚度。 磐石會(中部的企業家聯誼會)前會長、金可國際董事長蔡國洲與林季進結識多年,他說:「鑫永銓不是大公司,但一百多個員工,每個人年產值可達一千多萬元,一般科技業也沒有這種數字。」這也拜林季進不斷投入自動化新設備所賜,才讓鑫永銓成為傳產業中的科技業。 為了「收買」這一百多名員工,林季進實在煞費苦心,鑫永銓每週固定撥出半天的時間,為員工做教育訓練,且大部分是管理課程;甚至林季進每年都會自掏腰包購買特殊的禮品,作為員工的生日禮物,前年是收藏用的奇石,今年則是日本的古董藝品。「企業家要懂得投資員工,不要只買到員工的時間,更要買到員工的價值。」憑藉著「向天奮鬥」的決心,林季進打拚三十五年,終於將父親傳下的小樹一手培植成參天大樹,他更期望鑫永銓能像廠區門口的那棵老茄苳,成為一家傳承百年的企業。 鑫永銓 成立:1968年 創辦人:林金章 董事長:林季進 資本額:6.14億元 主要業務:橡膠輸送帶、矽膠板材、複合板材2013年營運狀況:營收18.19億元、獲利4.37億元、EPS 7.11元2014年前五月營收:7.82億元 |
| ||||||
世界最大的甜點廚師競賽,第一屆冠軍陳立喆來自台灣。從問題小孩搖身一變,成為烘焙界的「新台灣之光」,曾歷經創業失敗、得夜盲症的他,如何一圓世界冠軍的夢想? 撰文‧許瓊文 台灣時間七月六日凌晨二點,85度C辦公室燈火通明,住在高雄的陳立喆家人也熬夜未眠,為的就是等待在挪威舉行的「二○一四年全球甜點廚師大賽」的最後結果。當成績揭曉那一刻,大家不由自主地驚呼尖叫,85度C研發總監陳立喆果真不負眾望,取得冠軍。 這是兩年一次,由世界廚師協會主辦的全球廚師大賽(Global Chefs Challenge),今年首度舉辦甜點廚師大賽。世界廚師協會(WACS)擁有八十六年歷史,是世界最大的全球性廚師協會聯盟。 這次競賽必須在十小時內完成指定項目,包括盤飾甜點、巧克力蛋糕與巧克力工藝品。陳立喆的得獎作品「深海藍映畫」,透過3D概念,呈現大翅鯨躍出水面的姿勢,加上蛋糕及盤飾選用台灣在地水果鳳梨及香蕉,評審大為讚嘆,認為是完美之作。 七月七日下午,陳立喆一下飛機,捧著獎盃接受媒體採訪,掩不住激動心情說:「這個冠軍不只是我個人的,是屬於台灣、屬於85度C,也屬於所有團隊!」當天,85度C派了大陣仗團隊在機場入境大廳迎接,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姊妹也到場,同時擠滿了數十位媒體記者。一○年獲得「世界麵包冠軍」的吳寶春,和陳立喆是多年好友,第一時間也致上簡訊祝賀。 陳立喆成為繼吳寶春之後,另一位「烘焙界的台灣之光」,也為他二十多年來的辛苦甜點之路,立下一個里程碑。 「人生就得靠自己,一步步好好苦幹。」這句話是吳寶春得到世界冠軍榮耀時說的話,雖說是吳寶春的心情,又何嘗不是陳立喆人生的寫照。 年少叛逆 阿姨苦勸下學會一技之長今年三十六歲的陳立喆,來自高雄,從小因雙親都在台北工作無暇照顧,於是將陳立喆與弟弟兩人託付給高雄的大阿姨歐陽珠清,與阿姨的三個小孩一起長大,一直住到當兵進入職場之前。 陳立喆小時候經常蹺課,「他們兄弟倆童年不懂事,可能是有寄人籬下的感覺,總覺得為什麼媽媽不把他們接回去?」當時不愛讀書又調皮的陳立喆,讓大阿姨很煩惱。 歐陽珠清回憶:「他愛玩,一出門就不知道要回來,還會偷拿皮包的小錢和朋友出去玩,回來免不了挨我一陣打。」如此狀況持續到陳立喆進入高雄市忠孝國中,雙方關係才出現轉機。 一日,歐陽珠清把陳立喆找來,語重心長地說:「阿姨這樣打你罵你,你一定生氣,搞不好長大了你會討厭我;但是我這輩子一定不會放棄你,我們一起努力把壞習慣改掉。小學時期的壞,我們一筆勾銷,現在慢慢來,我陪你。」她勸陳立喆,如果真的不喜歡唸書,至少要學得一技之長。 阿姨一席話,讓陳立喆真的聽進耳朵裡,進入國中後不再叛逆搗蛋,也因此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升上國三前,忠孝國中有所謂的「技職班」,「其實就是讓不喜歡唸書的學生,可以提早學習一技之長,」陳立喆回憶。他不想念「機械」當黑手,或是「木工」很危險,「美容美髮」又是女生的行業,只剩「烘焙」,陳立喆就這麼踏入甜點之路。 挑戰極限 克服色弱、夜盲、巧克力過敏陳立喆國中畢業,就讀鳳山商工餐飲科夜校,白天都在麵包店裡當學徒。每次去探班的歐陽珠清,看到他在上百度高溫的烤爐旁,心裡很不捨,也常常鼓勵他。 在可利丹麵包店打工時期,陳立喆每天一早就到店裡認真學習,「我第一次學會做最基礎的戚風蛋糕,就帶回家與大家分享,看到大家喜歡吃,很有成就感,」事實上,陳立喆天生色弱,當兵才發現自己對於紫色及紅色分辨不太出來,許多烘焙師傅知道了,都好奇地問他,「這樣還能做出這麼漂亮的蛋糕?」當完兵後,他第一次參加人生第一場競賽,是一九九九年全國母親節蛋糕比賽,「當時,我白天在麵包店工作,下午五、六點下班,每天練習到凌晨三、四點才回家,練了三、四個月去比賽,就得到第一名。」陳立喆說,這次的比賽讓他充滿信心,要不斷挑戰更高規格的比賽。 為了達到極致,陳立喆甚至練到眼睛得了「夜盲症」,就是晚上在沒有光源的情況下,是全盲看不見的。「為了創作出獨特的藝術品,用糖做出小型工藝,必須集中注意力,用很強的光源,才把眼睛搞壞了。」他弟弟陳立偉心疼地說。 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由於長時間接觸巧克力,陳立喆竟然開始對巧克力過敏,每次碰到皮膚都會龜裂,「裂了就搽藥,快好了又裂,裂了又搽藥,」陳立喆笑笑地說,「也只能這樣,做甜點一定要用到巧克力啊。」陳立喆的辛苦沒有白費,在台灣參加過大大小小比賽超過二十場,幾乎都拿下冠軍,他決定在高雄開一家自己的甜點店,實現每位烘焙師傅都有的夢想。 創業受挫 向世界比賽挑戰找回成就感○六年,陳立喆和弟弟一起開設馬卡龍甜點店「莎瓦琳」。然而,他空有一身的好技術,卻因為缺乏成本控管經驗,三年後宣告失敗。 「前後大概賠了上千萬元,」歐陽珠清透露,那是她看過陳立喆最失志、最難過的時候,眼看著店即將不保,陳立喆打電話給阿姨說,「我好累,我想要丟下一走了之,不想做了,」歐陽珠清緊張地把陳立喆叫回家,勸他如果店要收起來,也要好好善後,否則若是留下債務,以後怎麼立足? 歐陽珠清看著外甥意志消沉,不只不捨,更因為當初勸他走入烘焙這一行,覺得自己也有責任,因此用家裡房子向銀行貸款三百萬元,交給陳立喆結束甜點店,還清債務,重新找工作。 「現在想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當時做得好,就沒有現在的世界冠軍,只不過仍是個陳老闆而已!」歐陽珠清說。 經過兩三年的沉潛,陳立喆在一家傳統糕餅店當主廚,把每月八萬元薪水全部省下來,交由媽媽及阿姨還清所有債務。只是,體內那個想要創新研發的基因,又再度呼喚陳立喆燃起鬥志,向世界級甜點比賽挑戰。 85度C協理張佶文說,大多數人都想自己開一家店安穩賺錢,或是在五星級飯店風光體面,或是在企業裡擔任研發;而且對於多數烘焙師傅來說,向比賽挑戰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燒錢又傷神,得獎不保證成功,不得獎又更可憐。 所幸,陳立喆過去的努力,讓他受到糖村、85度C等企業的青睞,不但聘用他擔任研發主廚,給予固定的收入,也贊助支持他去參加比賽。這次世界冠軍的費用,全部都是由85度C支付,陳立喆才有機會奪冠。 為了挑戰世界冠軍,陳立喆經歷了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國際賽事,每一次比賽都是經驗的累積。例如,在日本的甜點比賽,賽前五分鐘,陳立喆團隊的助手竟然不小心踢倒前置作業的半成品,以至於金牌機會落空。 一路辛苦熬過每一關,這次終於讓陳立喆如願以償,獲得世界冠軍;不過,他接下來的目標,更是一大挑戰,「我希望能做出既好看又熱賣的甜點,就像吳寶春可以讓龍眼麵包大賣一樣!」陳立喆深知,要創造熱賣商品,不僅需要很好的烘焙技術,更需要品牌、行銷、管理的能力;無論是要再度創業,或是在85度C的資源下研發,對陳立喆來說,還有更多關卡等著他一一克服。 陳立喆 出生:1978年 現職:美食達人(85度C)研發總監經歷:華王大飯店一廚、布藍裡烘焙餐廳主廚 學歷:鳳山商工餐飲科 家庭:已婚 |
科通芯城確定發行價為4港元(發行價區間為3.2港元-4.48港元),發售3.4億股,融資13.75億港元。科通芯城招股書顯示,此次IPO共有3位基石投資者捧場,總計認購5000萬美元(約合3.88億港元),分別為Unique Golden Limited、慧聰國際、Blueberry Capital Limited。其中,Unique Golden Limited為港股神州數碼全資子公司,認購2000萬美元;慧聰國際為港股慧聰網子公司,認購2000萬美元。
科通芯城成立於2010年,是國內首家面向中小企業的IC元器件自營電商。短短3年時間,科通芯城的年營業額已經接近100億元。在快速成長壯大的背後,科通芯城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和商業思考呢?為此,《創業家雜誌》&i黑馬採訪了科通芯城的創始人、董事長 康敬偉。
在IC元器件行業,代理商服務一家大客戶和小客戶的流程基本上一樣。所以同樣的時間投入下,傳統的代理商體系必然會忽略小客戶。但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代表的IC元器件年採購額高達8000億元。無數創業者試圖用互聯網的方式在此掘金,但都成了先烈。2010年康敬偉開始籌備科通芯城時,他對用戶痛點的認識並不新鮮——中小企業缺乏正品元器件和售後服務是個普遍現象。康敬偉也犯過先烈們的錯,他試圖把B2C的流程照搬到這門B2B生意上。 但康敬偉成功了。
他的成功邏輯是:第一,深度認識自己。雖然在2005年康敬偉就把科通集團帶到納斯達克了,但他知道自己的DNA不是科通集團所需要的產品方向。他不喜歡賭技術方向;第二,避開BAT。康敬偉創立科通芯城時,自知不敵阿里巴巴而沒有選擇黃頁模式,他選擇了阿里巴巴一定不會做的重資產的自營電商。第三,盤活自己的資源。康敬偉先用科通芯城的「免費」模式維持住積攢多年的大客戶關係,然後用大客戶的龐大交易量跟上游拿下換貨協議等條件,再以此樹立的品牌快速獲取中小客戶並彙總其需求向上游要價格。簡言之,大客戶打量小客戶掙錢。第四,深度理解客戶需求。科通芯城商業模式的施展平台無法全部放到線上,於是康敬偉放棄了更改客戶習慣的做法,將公司屬性定為O2O。第五,深度理解業務流、微信、IT系統、大數據之間的關係。康敬偉想清楚了業務流的環節,將線下團隊的職能定位為服務,微信為公司數據庫、IT系統的核心前台。如此帶來的結果是,機器幹了事務性的工作,員工則專心開拓市場、服務客戶,科通芯城成了一個相對而言輕庫存、輕人力,但是生產效率大增的重資產公司。傳統代理商體系下,一個銷售一年只能服務20家客戶,而科通芯城的銷售能服務效率提升數倍,科通芯城成立僅4年,年營業額即接近100億元。
本質上,科通芯城是用移動互聯網的方法和工具在一個紅海市場彙集起海量的中小客戶,在幫助它們運轉得更有效率時,科通芯城也收穫了供應商返點和未來提供高增值服務的可能性。
(強東哥推薦京東高管集體學習,小馬哥讀完點贊!---《創業家》7月刊封面「重度垂直」,如何應用微信工具重建公司運營體系,3年100億,香港IPO。科通芯城老康的故事!我們將請康總帶核心高管班子給咱黑馬專門開課,上市後第一講!歡迎報名。)
以下為科通芯城創始人、董事長康敬偉口述:
中國的電子製造業有300萬家企業,每年大概要採購兩萬億元的IC元器件,其中大企業的採購規模佔採購總額的60%。所以華為、聯想、金立這種大企業的數量不超過1%,但原廠或者大分銷商都在幹一件事兒:服務大企業。當你有一個客戶是華為的時候,你哪兒有精力去管小客戶的需求。
那長尾市場去哪兒了?中國有成千上萬的中型貿易商,而且中國每個城市都有個華強北、中關村這樣的電子配套市場。它們或者在大代理商貨多的時候弄點過去分銷,或者向大型EMS工廠買些尾貨。這兩種貨源的供應量都不穩定,而且元器件出了問題沒人負責。
我們說那就做一個IC元器件電商平台。我們就一個賣點:假一賠十。而且客戶在科通芯城採購後,不管是方案設計的問題還是產品質量的問題,我都拍胸脯幫你解決。因為我賣的是微軟、英特爾的東西,出了問題它比我更著急。我們的口號是「你能享受到華為享受到的供應鏈服務」、「華為都相信科通芯城,你也可以相信我」。我們要把華強北、中關村裡的貿易商的生意給搶過來。
基於這樣的目標,我們開始研究商業模式。阿里巴巴是黃頁模式,它們做得是流量生意,收得是廣告費。阿里巴巴不介入交易環節,一旦兩端的企業和商家開始做生意,它們就可以撇開阿里巴巴。
京東是交易模式,它自己買貨,加一定的差價,再賣給客戶。京東模式的第一個好處是客戶的粘度高;第二個是平台的交易額跟公司的營業額有關係;第三個是積累出的交易數據有很大價值。它不好的地方是公司要備庫存,相對來說重資產,業務流程也很複雜。
我們還分析了潛在的競爭對手。我當時最擔心的就是阿里巴巴調一個部門來做這個生意,所以我得選阿里巴巴不敢幹也不願意幹的事兒。阿里巴巴的DNA是PC互聯網的流量思維,它不太敢去做交易環節,它不太願意做任何有庫存的事。2012年科通芯城與阿里巴巴的IC元器件頻道合作,我問馬云IC元器件市場夠不夠大,他說足夠大,但他有別的大事要去做。
科通芯城把「客戶怎麼來我們這個平台買東西」作為第一位的目標值。最後我們選擇了比較重資產的京東模式。科通芯城就掙差價,交易量起來了去跟供應商要返點,我不要廣告費。如果我有幾百家頂級供應商的幾萬種高端元器件,那總有客戶需要的東西。反過來講供應商也是一樣。
那我們怎麼讓自己沒庫存風險?
第一,我們把成千上萬的企業的訂單彙集在一起給供應商。我們90%的訂單是客戶先給我們下訂單,我們再給供應商下訂單,這樣的話90%的庫存風險就沒有了。
第二,我們利用比較大的交易量跟供應商簽了換貨協議:我可以把賣不掉的貨換新的來賣。
第三,IC元器件佔地小、單價高,科通芯城2013年平均每一單的交易額差不多是十幾萬元,而京東是幾百塊。
過去這三年,我們還是有一點庫存,但它屬於「滾動資金」:今天來,明天就走了。所以對我來講沒風險,我們的庫存等於零。解決庫存講起來容易,但如果沒有很強的用戶基礎和行業關係,就得虧很多錢才能補足經驗。這個錢不是燒流量那種級別的錢,吃錯了一把庫存就能虧掉一千萬美元。
做我們這種生意需要大量的現金流,這怎麼解決?
第一,我們公司足夠大,我們讓所有的供應商給我們30天賬期,而我們給大客戶的賬期一般是45-60天,中小企業客戶一般是COD。
第二,我們在香港每年可以拿到上億美元的銀行貸款,並且年息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第三,我們基本上沒做過廣告。科通芯城主要是靠口碑營銷、事件營銷、做活動的方法做品牌。我們在2013新增一個客戶的成本大概是1000美元,但一個新客戶一年平均的交易額是20萬美元。
高風險的事,在我這的風險就沒那麼高了。我們沒融過資,也沒燒過錢,成立以來沒虧過本。事實上,我們用輕資產模式幹了重資產模式才能做得活兒。
長尾市場很難做成規模,我們的策略是先從大客戶下手。對於華為、聯想這些大客戶而言,我們除了給原廠同等價格外,我們還提供更好地服務,這些增值服務包括供應鏈管理,新產品信息以及強大的售後服務體系,而這些所有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大客戶很容易就把交易額做起來。目前大客戶貢獻了科通芯城50%的營業額,它把科通芯城的運營成本降得很低。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我們有最頂級的供應商體系,其意義在於我們有核心的高端IC元器件資源,這些對於中小企業都是稀缺資源,而且由於大客戶的規模效應,產品具有價格優勢,又能享受到華為等大客戶才能享受到的服務,自然就可以吸引中小企業。
對於供應商而言,我們替供應商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售後服務,而供應商自己做服務的成本是遠高於我們,因為我們有規模效應,除此之外,我們還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幫助供應商推廣新產品和技術,供應商也願意依託我們的平台。
我們想用互聯網的方法去擴大小客戶的數量。2011年,科通芯城做了一個網站,把所有產品和方案都放上去。我們還模擬線下交易的全流程做了一套工具,希望客戶下訂單、查庫存等環節都在線完成。我們想得很好,產品做得也挺好,但是業績很一般。2011年科通芯城只做了不到1億元。
我們意識到,B2C的那套打法用來做B2B是行不通的。
第一,B2B的應用場景太複雜。企業要採購元器件,得通過選方案、選產品、談價格、下訂單、確定交貨期、付款、驗收等漫長的過程,其中交易環節佔得比重比較低。而B2C非常簡單,消費者看好價格,點一下就買,然後等配送就完了。
第二,B2C是消費者從頭到尾一個人決策,而B2B的商業決策是一群人通過流程做出來的。為什麼阿里巴巴幹完在線黃頁這件事兒後不往下做?不是他不想做,是B2B的應用場景和業務流的複雜度太高。不光是我們兩家,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無窮的先烈都沒做成。
第三,B2B做不成還因為企業的一些習慣。江浙一代很多商人和小老闆不太喜歡坐在電腦前指揮公司,華為員工的電腦不允許接入外網,你怎麼做B2B?我看現在做TO B的人中99%還是PC思維。
我們不能用書本上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那應該怎麼做呢?直到移動互聯網出現後我們才找到感覺。B2B是公司與公司之間的交流,但那也是人與人的交流。一個公司就那麼三五個關鍵決策人決定了這個公司的行動。如果能把決策流上的三五個人圈在一起,形成社區,科通芯城只需要影響到這群關鍵人,我的生意就活了,我就能把他們的採購決策轉化成交易量。我也不需要去找幾千萬個粉絲,1萬個企業的關鍵決策人的數量可能才5萬人,而這5萬人可能決定了1萬億元的採購額。
要改變客戶的習慣太難了,但如果我們能用一套移動互聯網或者IT工具,從一個環節開始,把B2B的每個環節的信息都給它記錄下來,隨時能掌控這些信息的話,就會是很大的進步了。2012年三四月間,我跟張小龍在深圳聊天時,突然意識到微信有可能是我們正在尋找的一個工具。
人人都有一個手機,所以微信把不太上PC互聯網的那一票傳統行業的高端人士都囊括進去了。但微信不只是一個通訊工具,我們認為它是移動版的Face book,它是個交互式的終端。我根本不管什麼內網,我用微信打進去。從2007年我們就在研究怎麼找到Facebook這樣的社交工具幫企業做營銷,現在科通芯城可以通過微信來掌控整個業務流程的信息。
但我們不是讓客戶在一夜之間放棄線下搬到線上來。我們先用信息把它的整個業務流打通,線上的效率比線下高,當客戶嘗到甜頭了,他自己會一步步把業務環節搬到線上去的。這種TO B生意要求的服務形式應該是O2O,一部分流程線上做,一部分流程線下做,效率比以前高就行。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是他第一天就想把自己的模式做到最完美,這是不現實的,要學會管理客戶的期望值。
一下子,Sky is open(豁然開朗),科通芯城通過微信找到了革命性的突破口,而微信也通過科通芯城,找到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其實,當時,微信也在探索除了人與人交流之外其它的連接形式,包括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而科通芯城的想法恰恰和微信的戰略吻合。於是,微信和科通芯城的戰略合作開始了,雙方找到了一個雙贏的方向。
於是,我們以「把微信作為CRM」的思路研發了公眾賬號「芯云」。芯云是一個傻瓜式的前台,它的界面很簡單,你在上面輸入關鍵詞或者語音詢問一下,系統會自動回答問題。它的功能就是打穿B2B的交易環節。我們找了一百個樣板客戶,得知零庫存是大家最想做到的目標,那到貨時間的準確度就很關鍵。芯云是免費的服務。
客戶除了最怕自己信息滯後外,還最想知道別人在幹什麼。比如客戶要做手機,那該用誰的指紋識別方案?如果芯云告訴客戶Iphone6的指紋信息是A公司提供的,華為馬上也要採用,你(指創業家記者)說這對客戶來講有沒有影響?我會告訴你我認為能夠影響你產生採購的信息。
不管是信息還是產品還是服務,你對我都會產生依賴,那我就可以蒐集無窮多的數據。我們的智能化後台積累了馬云都沒有的高質量的企業數據,包括設計人員喜歡查什麼資料、採購人員喜歡問什麼問題等。數據越多,我就能更準確的分析行業狀態和需求特點。
挺有意思的是,我們絕對不做信息轟炸。「你跟做手機的工程師講冰箱,人家不感興趣;你給做電表的人講汽車,人家也不感興趣。但找對了人,經常是你給工程師介紹三個產品,他就會買一個,就嘗試幾十萬美元的採購。」康敬偉說,「我們看中微信的就是精準和轉化率。」供應商每天都有想推銷的新產品。他們把信息庫給我,我的工作只幹一件事,篩選。科通芯城篩選完了後把有用的信息給需要它的人。我們不會告訴做電表的人手機圈的事。我的後台能精準定位到客戶是哪個公司,公司做什麼產品。我只針對你,一個星期給你一兩條信息。我們這個客戶數據庫現在有大概1萬家公司。
信息化帶來的好處越來越精準的管理,最後大家的效率都提高了。科通芯城現在有80%的客戶是通過微信來服務的,我們的內部目標是要在2014年年底之前通過微信服務100%的交易客戶。我們的客戶目前的重複購買率超過90%。
由微信主導商業模式後,我們的業績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突飛猛漲,當年營業額大概做到了6億元。2013年的營業額我們大概做到了40億元。2014年,科通芯城會成為年營收80到100億元級別的公司。2013年我們的淨利潤超過1億元。
大部分人沒搞懂我們的業績為什麼是滾雪球式的。
第一,科通芯城比很多企業少了浮躁的心態。你(指創業家記者)知道的所有互聯網應用,我在2000年全做過。我們當時融到錢了,也有很牛的人,但我們的定位非常混亂,一會想賣產品,一會兒想做服務,結果什麼都沒做成。我從中得到的最大教訓就是要把公司的定位想得非常清楚。科通芯城在這幾年雖然做了很多微調,但商業模式一點沒改過。我們就掙差價。
第二,IC元器件市場每年2萬億,中小企業每年採購的就有8000億。我們沒有去創造市場,它一直存在。而這2萬億僅僅是電子製造業採購市場的一部分,據易觀國際數據顯示,電子製造業包括硬件,軟件和服務的採購市場近10萬億,這是一個可以和馬云的B2C消費市場同樣大的垂直市場。過去這二十年,互聯網在傳統行業之外,創造了一個在政府看來相對非主流的針對消費者的市場,它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非常有限。現在互聯網正在進入國民經濟的每一個行業,每個行業都可能出現一個BAT。
第三,科通芯城的團隊是「混血」。我們是個是兼具線上推廣和線下交易、服務的平台,有大概五六百人。其中線上團隊是新建立的,而線下團隊額是經過科通集團十幾年熏陶出的完整團隊。如果你要新建線下團隊,得花很多錢,而且創業者耗不起時間。我們是把十幾年積累下的知識、經驗全放到科通芯城上面去了。
第四,科通芯城從創業第一天起就沒缺過資源。我早就在這個行業積累起了對別人來講好像是要捧在天上的資源。我賣的模塊或設計方案,現在賣元器件,但客戶都是華為、中興、那幫人。我們的網站上線第一天就把全世界最牛的幾百家公司給拉到線上了。
第五,我們的後台IT系統都是自己做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積累。吸引客戶的不是「芯云」本身,而是它所傳遞的內容,後者才是產品。那個界面人人都可以做,但做成「芯云」的難點在於對業務流程的理解和對後台系統的設計。而我們花了十幾年時間把CRM、ERP那一套早就搞通了,我們IT系統的底層軟件都是我們自己寫的。
當科通芯城成功以後,我們一定會被同行當成學習的目標,但別人不一定做得成。做互聯網流量思維的人一般不太懂怎麼做傳統生意。線下的創業公司不具備我們的資源配置。業內規模能跟我們比的美國和台灣公司對中國互聯網的理解就是就是「做個網站,賣點東西」。剩下的大陸的大公司有學會並超過我們的可能性,但我們之間的規模已經拉開距離了。按照我們目前的速度,GMV(商品交易總額)1000億元這個目標即便不是唾手可得,也在看得見的範圍內。
剛剛有黑馬營同學說做O2O找不到標竿企業怎麼辦?一旦我們上完市,資本市場馬上就會在各個細分行業裡尋找存在成功可能性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