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 sir 你好!
一直都有定期拜讀你的文章!獲益良多! 今日有幸在lum sir你的blog裏看到你的微信, 我便急不及待發訊息給您, 謝謝您的關注! 希望lum sir能抽空解答我的問題,
首先講講我的背景:
本人今年24歲,有一份穩定但長遠來看不算有前途的工作, 月入15k, 本人三年前美國大學畢業, 回港至今工作三年薪酬都沒怎麼提高, 確是有點心灰, 希望今年能成功找到一份新工作, 提高薪酬至兩萬以上.
幾年期間, 本人只有靠儲蓄及投資一些進取型的股票, 靠聽一些消息或經紀意見, 憑自己的行業分析 (當然不深入不專業, 只是皮毛的了解), 至今有賺有虧,賺的少,虧的多, 本人也不懂得玩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如期權期子炒margin等
本人目前手上現金有約12萬, 股票價值約28萬, 與父母同住, 因此除家用外沒有其他負擔, 每月可儲至少5千, 幾年來因投資股有虧損, 最近考慮不再那麼進取, 應買些穩定派息的股票, 隨時間慢慢儲蓄資本再買樓, 自住之餘也等升值
看lum Sir的文章也指未來幾年樓價可能會回落, 本人亦很心急想儲到錢買樓, 但見自己的儲錢速度很慢, 收入亦不高, 相信許多工作三年像我的年輕人月入都已經超過兩萬,有朋友做保險的也以向我sell 人壽儲蓄plan, 我差點兒中計! 現明白到那一筆錢要被保險公司keep 10年20年真的到時要用到資金周轉的時候便會很後悔,亦會發現回報比預期中低, 甚至根本沒有怎麼增值! 再說那些基金投資plan, 手續費佣金等等費用可能都不能cover基金的回報, 我寧願自己去買穩定的派息股票, 也不要給經紀每年賺去我辛苦儲蓄的錢!
Lum Sir, 我的目標是30歲可買到樓, 並擁有一部車, 可以放假時享受生活, 現時年輕人有不少類似的問題, 大家都是希望能盡快儲到錢結婚搬出黎住, 但同時亦害怕搬出來去要承擔很多生活開支, 始終與家人同住是最方便的, 但也不能一世倚賴父母, 我希望我買的第一層樓可為我的資產在某些年後迅速增值!
總括以上我的情況而言, 想請教lum sir有甚麼投資建議給我? 現在應保持多些現金等大市再大跌時買入多些股票? 還是可以買一些人民幣定期存款? 基金? 還是應向家人借錢買樓付首期往後再慢慢供?
除努力儲錢之外, 本人亦深明自我增值的需要, 現目標幾年後入讀中大的MBA課程,好好為自己增值並創造更多機會, 可是看到中大MBA課程的學費是30萬! 30萬等於我幾年儲的錢一次過沒有了! 因此內心亦非常爭扎, 但不想讀其他普通較便宜的碩士課程, 因本人深信一間好大學是不一樣的, 除名氣之外, 更重要的是建立的同學網絡, 因此學生資素非常重要!讀MBA原因是因為本人夢想創業! 希望MBA課程可以教識我全面的商業知識! 本人明白到工作, 職業, 事業的分別, 意識到打工的人生很沒意思,做人就要勇於追求夢想! 就算失敗, 錢賠光了, 都不枉此生! 打工打到晚年, 人的價值只會不斷下降並終難逃被淘汰一劫, 但可惜一直只是發夢, 未有行動,主要是覺得未是時候創業, 希望先透過工作, 進修一步步提升自己, 當時機到的時候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甚麼, 但30萬的確不是一個小數目, 結合置業壓力, 日後結婚的使費, 更想要更好的生活, 我有時壓力也很大, 相信很多年輕人也是, Lum Sir 能否請教一些好建議?
十五妹上
答案
年青人想法是正面的多,亦為本blog內容帶來新生氣象,本案讀者十五妹亦不例外,筆者希望透過今次解答為一眾年輕人提供可行路向、分享下社會新鮮人在社會常遇之疑難的見解。
高儲蓄率是必須
讀者有件事做得不錯的,不知是之前貸款而來或父母所予,但總言之一個24歲的年輕人月薪只15k,能控有(12+28)=40萬儲蓄金額絕非易事。你可能諗係有人比佢既,咁在本blog發問的其他讀者,由佢投身社會到現時30幾歲,肯定未遇過一些如家人幫助、低息貸款、中獎中股票number等可喜之事嗎? 為何廿幾歲的小妹妹身懷40萬,一班結哂婚幾萬蚊人工既人只15萬在手? 不難由上幾天之回答發現,不少中年人只十數萬傍身,而很常伴隨出現就是低於10%的儲蓄率,即六萬收入儲五千。所以寄語一眾年青人:「上山雖難、但當開始了步伐再行順以後,回頭看當初在猶豫不決的立點,己是很遠的地方了。」
咁辛苦向上行當然想看到美好的風景,讀者目標是:「30歲可買到樓, 並擁有一部車, 可以放假時享受生活!」年青人首要任務是增加人工,因為人工低令你利用不了借貸力去趁後生借入港元,讓時間去貶走你的債務,日子一過就越走越高。千萬不要將買車當作自己一個中期目標,男女都不宜。當然可月儲兩萬以上,而自己對居住需求不大:「即一間兩房可滿足到自己。」那買架車平養一下還可以。你問筆者自己覺得放工揸車返屋企是好累,不過年輕人試一試好過同佢講道理。
關於後生仔理財,宜將收入大部份儲起,用10-20%買下股票、基金,不要做MARGIN。十五妹提及關於長期保險儲蓄計劃的一些缺點,筆者亦在blog中其他文章有說明,請年青人集中做好醫療保障,另外咁後生就將投資交託比朋友是不智的。最管好自己的錢還是自己。另外趁後生輸下錢是好事,最緊要記清點解會輸、點解嬴。不少人是人到中年才初接觸股票,聽兩句就一買幾十萬,輸了難免對整個理財格局有影響。趁後生用低成本買個經濟,絕對係輸頭賺尾,當然如肯下點努力,後生嬴錢已不再是新鮮事。
求學
看清楚所在行業有否前景,就當你毫無技能又或根本唔想打工,死都要死到$25000人工或以上。諗一諗一個成日手機在手既年青人,又話食腦唔食力咁,你連係呢個「香港大草原」獵食兩萬幾蚊都唔得,譚仔阿姐都搵「成皮野」一個月,咁大家係咪仲可以將錯推諉他人? 推諉政府呢? 十五妹想讀MBA去提升學歷,唔敢講冇用,不過此「事」性價比較低。筆者之前係銀行隨手都搵到個MBA畢業既經理,實不覺得佢份糧同我既有幾大分別。有幾十萬在手不如趁低買間樓仲好,要知學歷比銀錢貶值得更快,因為老闆係睇你呢個head count可以為佢搵幾多銀,而不是你讀左幾多書,都係性價比。當然有人話讀MBA可拓展人脈,那各位肯定已擁有了拓展人脈所需的技巧嗎?
百般忍耐、沉默是金
結語是十五妹不要現在伸手向屋企人,先努力提升工資,緊記只用10-20%人工買下股票,敢講投資是除了化粧瘦身之外,女仕們另一份終身事業。在老闆又或者老公都靠唔住既時候,越早學得如何開拓現金流,越唔使比人指指點點。至於如讀者想問當中有什麼速成之法,只好說欲速則不達、忍耐是必須。今日早餐聽見年輕人同佢父母講每日金鐘放工逼地鐵是「不能忍受、好唔人道」,只好說更不人道的事在公司常見,中國人說百般忍耐、沉默是金是有道理的。行山可鍛鍊人的耐性、堅韌刀。十五妹離買樓收成的日子尚遠。
| ||||||
上期談到八年前認購了一份人壽保險連基金投資(「101」)產品,八年間損失近四成,財富管理公司還想吞掉完成合約的紅利。近月與三名30多歲的中學老師一同吃晚飯,席間談到「101」產品,發覺原來全部「中招」,四人曾經購入類似產品,都招致不同程度的損失。 其中一名老師被人遊說認購了一份供款18個月的保單,後來才發覺合約期是25年,若中途斷供,仍要從戶口中扣除餘下年期的費用才可「甩身」,至今損失三萬多元。另一名老師認購了多份保單,年期由11年至20年,合約供款總額數十萬元,至今又是損失慘重。最聰明的一位老師供了四期,發覺問題多多,情願損失兩萬元也選擇斷供。 這類「101」產品「食水」甚深,認購者很難獲得理想回報。除非投保人身故,受益人才可以取回供款額(或戶口價值,以較高者為準),加上1%額外賠償,故此稱為「101」保單。 以筆者購買的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為例,財富管理(或保險)公司每月從基金單位數量中收取0.25%費用,一年便是3%有多,八年後即使基金沒有跌價,首年供款亦只餘下77%價值。此外,由於供款額不斷增加,要支付的費用便愈來愈多。 除了財富管理公司每年收取的3%的費用外,負責投資的基金管理公司也要收費,一般收取2%的管理費,從基金單位價格中收取。換言之,財富管理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單位數量和基金單位價格中每年合共抽取5%費用,故此即使認購的基金(例如股票或債券),每年取得5%回報,認購者亦只能得個「橘」。 舉個簡單例子,一名投資者認購「101」產品,每月供款1,000元,為期八年,總共供款96,000元。財富管理公司在投資者的戶口中每年抽取3%費用,而基金管理公司則抽取2%,合共5%,第一年12,000元供款便被取走600元。數目看來不算很大。但當投資者持續供款,戶口價值不斷增加,被抽走的數目便愈來愈大。 假設每年累積供款相等於戶口價值,即每年基金升值5%,剛好足夠支持5%費用,八年間戶口便被抽走21,600元,即使扣除合約期滿獲得的3.5%紅利,仍要支付18,240元,約佔96,000元總供款額的兩成! 倘若投資者可以選擇兩年後不再供款,但每年仍要支付1,200元費用,八年便要支付9,000元(600元+1,200元×7),是24,000元總供款額的37.5%!即使有紅利,被抽走的戶口價值依然超過三成。 上述例子是假設基金每年升值5%,足夠支付5%費用,八年後投資者依然可以保本,取回96,000元(再加紅利)。但實際情況是基金公司的表現極差;連每年5%的投資回報也達不到,投資者便要蝕入肉,看著本金不斷被侵蝕,還要繼續供款和付費,不能抽身離去。事實上絕大部分主動式(揀股)的基金跑輸大市(見4月5日一期《iMoney》),有港股指數基金竟然落後盈富基金3%(見4月14日《明報》),基金經理的質素和「食水」之深可想而知。須知道各地股市指數(例如恆指)並未包括股息(一般約有3釐),基金公司即使表現與大市同步,其實已跑輸了幾個百分點。 2006年政府正式取消遺產稅,希望有助香港發展成為財富管理中心。想不到過去八年,金融機構大賣「有毒」和「食水深」的投資產品,財富管理中心變成財富轉移中心,實在叫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 上期更正 金管局並非完全禁止銀行出售「101」產品,但因限制多多(例如要求公開收費資料),故此不少銀行不再售賣。另外查實筆者的保單合約紅利只有3.5﹪,而非5%。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1966年,不知不覺BPL(Buffet Partnership Limited)已經過去了十年,巴菲特從10幾萬美元起家,現在公司管理著上千萬的資產。
巴菲特的投資標準變為:(1)能夠看懂該公司的業務。(2)股票有足夠的規模,以防在大量購買時價格飆漲。(3)能夠提供平均高於道指10%的長期超額收益率。
但是當時的市場情況已經改變,便宜的股票已經不如十幾年前那麼好找。一部分是市場的原因,另一部分是合夥公司規模的原因。因此他堅定的不投資技術型的公司。我想看不懂這個詞用的非常好,對於技術型的公司,我想一是像《股市真規則》裡強調的靠技術建立競爭是不可靠的。另外,對於一個好的投資,公司經營的業務必須是你所熟悉的,比如你對電器、汽車不太感冒,怎麼會知道什麼樣的電器、汽車受大眾的歡迎,怎麼能對公司做出好的估價?
風險一詞常與管理混為一談,首先講下甚麼叫風險,風險是指一些未能預期發生的事件,當這些未能預期的事件發生後,輕則阻礙計劃的流程,重則可以家破人亡。
有些人會把風險和意外混為一談,這是不正確的,風險是發生傷害事件的機會率,意外是已指已發生的傷害事件。舉個例,形容一件事很危險可以稱作高風險的事情,但不能說成很意外的事情。又例如,發生撞車事故是交通意外,不是交通風險呢。
我們除非有百分百把握,否則就算有少於百分之零點一的機率,風險就依然存在。可是世上沒有東西是十全十美的,我們只好接受風險是無處不在,也不能完全消除的。
基中有一種風險係好容易遇上的,就係集中風險(Concentration risk),呢種風險常被引用在投資上,指資金或投資項目會投放過多在某一項目上,廣義一點,可以指全部資金都用作買樓或買股,狹義一點可以指集中買一隻股,例如騰訊。
在管理營運方面,可以指大部份工作或決策都係由一個或少數人負責,或者沒有後備方案,例如沒有鋪設後備網絡,假如發生事故令到決策者不能傳達指令,或系統癱瘓令到業務不能運作,對公司營運就會受到影響。
近兩日港鐵東鐵線接連發生意外,都存在集中風險,因為東鐵線載客量高班次又密,是九龍、新界東及新界北部的重要運輸工具,最要命的是沒有後備鐵路可取代,巴士又被政府保鐵政策被減班及取銷路線,於是一出事成半個香港都大受影響。
沙中線及北環線某程度上能分散東鐵線過於集中的風險,起碼有了兩條線後還可以乘西鐵(最多車程耐些少)也不致於呆等系統恢愎。
過份集中某方面,都會令到資源分配不平衡,猶如一枚計時炸彈,管理人要切記避免。
2014年5月5日,對於突然到訪的南方週末記者,劉永根沒再迴避了。此前他和同事反覆婉拒了採訪要求。這個剛設立半年的臨時機構顯然更願意低調,甚至連114查號台也問不到電話和地址。
這是一個約30平方米的辦公室,劉永根和幾名從不同單位借調來的同事擠在一起辦公。會客用的沙發還是深圳市應急辦騰讓出來的,而一旁的檔案櫃上也只有寥寥幾摞文件報表。
不過,這是一個臨危受命的機構,負責協調全市約2000平方公里內的地面坍塌突發事件處置,掌管每年8億元的專項治理資金。雖然專職人員不到10人,但「兼職人員」卻遍佈28個政府職能部門及燃氣、電力、軌道等相關企業。
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領導小組,61歲的劉永根是其辦公室主任。在媒體的日常報導中,它有個通俗易懂的簡稱:「地陷辦」。不過,劉永根反覆強調,規範的簡稱應為「地防辦」。
「這是全國各大城市中,唯一協調組織治理地陷的專門機構,深圳也是唯一一次性批覆24個億用來做這件事的城市。」劉永根如此評價說。
2014年5月11日,深圳遭遇6年來最大暴雨。而暴雨過後,城市次生災害之一便是地面坍塌。
地防辦早已進入警備狀態。當日下午5時,劉永根和同事正在冒雨趕路。在電話中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現在市領導都在值班,我們全部到了現場,一天沒有歇腳。」
劉永根說,本輪強降雨期間,全市已發生31起地陷,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面對地陷,深圳這座城市早已心有餘悸。在一年前的5月20日,一起導致5人遇難的地面坍塌,成了深圳治陷的分水嶺,也促成了地防辦的臨危受命。
也就是這起被定性為「較大」級別的突發事故,徹底驚醒了屢受地面坍塌困擾的深圳。據市地防辦工作簡報記載:「2013年深圳市共發生地面坍塌事故兩百餘起,造成6人死亡,防治形勢極為嚴峻。」
在深圳悲劇之外,全國情況同樣令人揪心。據南方週末早前報導,2009年-2013年直接因城市地下管線事故而產生死傷的事故案例共27起,死亡人數達117人。單就致死傷的地下管線事故而論,呈逐年增多趨勢。
然而,目前尚有逾60%的城市未進行地下管線普查。「中國地下管線事故正從潛伏期進入爆發期。」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會忠說。
「5·20」事故之後,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牽頭進行全市初步調研。三個月後,一份多達62頁的專題調查報告上呈市政府。
該報告認為:「地面坍塌主要由非自然因素導致。」因自身建設質量和維護問題導致的管渠破裂,及受其它地下工程建設影響導致的管渠破裂,是形成地下空洞和造成地面坍塌的兩大原因。而深圳降雨多、城市發展快更是加速了這類事故爆發。
2013年8月22日,在市政府研究全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會上,常務副市長呂銳鋒點名請已退休的劉永根出任辦公室主任一職,劉永根原是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巡視員,早前任副局長。
「雖然地防辦還只是臨時機構,但辦公室牽頭人角色重要,沒有熟悉的人脈和一定行政級別,是干不好這活的。」地防辦工作人員龔淑云博士說。
不少城市治陷機構是設在某個職能部門之下。「比如北京,專門負責處置地面坍塌的部門設在市政市容委,雖然也很重視,但不是作為一個獨立部門機構來協調工作的。」劉會忠說。
2013年8月30日,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副市長呂銳鋒任組長,各區與相關職能部門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與辦公室。隨後,深圳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作為技術支撐單位掛牌成立,同時,還組建了一個由三十多位專家組成的隊伍。自此,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體系基本形成。「從開始提出專題調研,到成立領導小組前後不過三個月。」劉永根說,「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如果再不重視防治塌陷工作,我們的今天就是兄弟城市的明天。」在劉永根看來,深圳遇到的地陷困境,其他城市以後也會或正在遇到,「我們正在做一件人命關天的大事」。
頻發的地陷,似乎正在警示這座城市引以為豪的「深圳速度」。「坍塌說到底是質量問題,每個時期的規劃、設計、施工、驗收標準是受當時的歷史條件制約的。」劉永根說。
這是全國城市的共性,但北方還有一個特性。「北方城市地面塌陷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戰時遺留下來的大量防空洞,比如哈爾濱,因維護本身就不及時,加上地鐵快速建設,原本地下結構平衡被打破,最終釀成塌陷事故。」劉會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城市地下的脆弱,已超乎想像。劉永根一上任,地陷事故就來了。
2013年8月30日上午,福田區梅華路與新洲路交界轉彎處發生路面坍塌,一輛公交車後左輪陷入深坑中。「難道梅華路塌陷是給我們下馬威嗎?」劉永根說。
而這一天,深圳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對推諉扯皮、推進不力的單位進行問責。到2014年5月,地防辦代表市政府已與各成員單位陸續簽訂責任狀。
梅華路坍塌成了對地防辦的首度考驗。這次考驗的制度性成果是,地防辦制定了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應急程序》,對如何應急處置、信息報告、指揮協調等環節作了具體規定。也就是說,處置日後發生的地面坍塌事故有了工作指引。
2014年3、4月間,深圳又發生多起路面坍塌,龔淑云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處置過程均走坍塌應急程序,應急搶險工作秩序井然。」
按照工作方案,各區和街道均設立了相應的地防辦,以對接市地防辦工作。呂奇是南山區住建局工作人員,現被抽調到區地防辦工作。「今年以來,南山區共發生地面坍塌事故6起,區地防辦按程序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應急搶險處置。」呂奇說。
沒有突發事故時,市地防辦會派專家到各區地防辦授課,主題包括地面坍塌的成因、主要技術排查手段、應急處置手段等。通過專業的技能培訓、技術指引,讓基層掌握地防知識。
正是有了這些基礎知識,龍華新區借助保安員、城管信息採集員、綠化養護人員、清掃保潔人員、出租屋綜合管理員、物業管理員的眼睛發現坍塌隱患,實施了報料獎勵措施,對第一有效報料人予以1000-5000元獎勵,目前已有7位市民因有效報料獲得獎勵。
2013年至今深圳地陷地點不完全統計。南方週末實習生唐悅整理。 (何籽/圖)
「深圳速度」改變了昔日小漁村。然而,當時為了追求速度,大量河道被改建成暗渠,填土建設成道路、廠房或住宅,由於建設標準低、年久老化,一旦發生破裂,上部土層形成空洞,便造成了地面坍塌隱患。劉永根說,深圳市有大小河流330餘條,其中不少埋藏地下,而這些都是隱患。
摸清家底,排查隱患,正是市地防辦的重點任務。依據上述專項方案,全市要求在2013年第三季度前完成全面「體檢」。
近幾年,摸清家底已成為不少城市治陷的「標配」。哈爾濱在兩年前就成立了領導小組,對全市地下進行排查。而天津、昆明、南京、上海等地已分別摸底,建立地質資料統一檔案。
但更多的中西部城市還未真正動起來。「再不重視起來,可能會出大事的。」劉會忠說。
不過,要在2013年第三季度全面完成「體檢」,對深圳市地防辦來說,這顯然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地防辦在2013年工作總結中這樣寫道,「全面體檢」未按期完成,「重點診斷」進展緩慢,地面坍塌隱患尚未全面掌握和治理,地面坍塌事故仍然時有發生,甚至影響人員財產安全。
2014年5月6日,深圳市地防辦專家組成員、市建築工程質檢中心副部長孟照輝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全面「體檢」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短期難以完成。而且這些隱患也會隨城市建設而變化。深圳市地質局總工劉都義也表示,深圳臨海,地質條件複雜,要短期查清楚家底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儘管未全面「體檢」,但重點區域的攻防戰已然打響。
深圳市現有道路長度超過6000公里,如果全部進行地下空洞探測,其費用將非常龐大。為此,地防辦只能重點突破。
2013年,龍崗區完成了全區48條被覆蓋河道的「全面體檢」,發現嚴重隱患31處,其餘的正在檢測和招標,該區已先行投入5000萬元。寶安區初步排查出86處道路地面坍塌隱患,發現隱患路段52處,並處理了100多宗路面設施沉降損壞問題。而南山區對地下坍塌隱患也全面體檢過一次,「地下空洞仍在發育過程中,雖然已做過一次體檢,但我們仍不敢掉以輕心。」呂奇說。
因工作量大,有成員單位直接把「體檢」工作交給了第三方公司。受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委託,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又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2研究所,是國家授權的電離層通信基本數據觀測單位)於2013年底排查了3條道路。該項目負責人崔海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三條試點路段共15公里,發現有上百處管線周圍脫空、結構層脫空等隱患。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類似這種借助探地雷達排查坍塌隱患的專業公司在全國並不少,只不過,要查清家底需支付不小的探測費用,正常的排查費用在3萬-16萬元/公里。
而該市交通運輸委在2013年工作總結中稱,經過排查道路共6000多公里,發現隱患621處,已組織整改591處。
全面摸清家底已調整為長期工作。據瞭解,深圳市打算用3到5年時間,繪製一張地下空間三維圖。與此相關的,是6月1日就要正式實施的《深圳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深圳試圖通過該辦法首先完成地下管線數據採集工作。
在地下管線信息管理上,深圳只是一個後進生。不少城市已部署相關工作。天津、昆明等地規劃部門都已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全市地下空間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我們是正宗而又山寨的『地防辦』。」2014年5月5日,該機構內部工作人員自嘲道。
與其他部門不同,地防辦並非深圳市政府常設機構。因此,沒有正式的人員編制安排,沒有辦公經費,沒有應急車輛,甚至沒有機構代碼。更重要的是,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和地下空間信息管理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這些尤其需要得到制度的保障。
即便如此,在受訪的專家看來,深圳模式仍是具有開創性的。由一個有兩位副市長、兩位副秘書長參與的專門領導小組來組織協調,頂層設計在國內絕無僅有。其次有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問責制等。「如果深圳這種治理模式有效,是值得在全國推廣的。」劉會忠說。
「我們希望政府能將臨時機構轉為常設機構。」當了半年多地防辦領頭人的劉永根頗感困惑,「急需解決應急搶險用車,現在很多災情處置辦公室同事都是私車公用。」
除此之外,地面坍塌隱患具有涉及範圍廣、隱蔽性強,必須通過專業檢測手段才能發現的特點,在檢測技術與經費上有更高的要求,也決定了相關的管理與整治方式與以往的地質災害防治不同,再加上臨時機構的性質,這些因素,使得地防辦在資金規劃、報批和使用上也會遇到制度障礙。
而在各區、街道地防辦,還會遭遇人手不足的難題。龔淑云說,區和街道一級的地面坍塌防治工作更多壓在應急辦或三防辦,他們本身已有工作任務,再額外加上地陷防治,個個早已滿負荷運轉。「據我所知,今年3月30日深圳遭遇暴雨時,僅龍華區地防辦工作人員就三天兩夜沒有闔眼。」
讓劉永根他們欣慰的是,在地陷防治方面,深圳可謂是大手筆,政府專項投入可能是全國之首。據介紹,深圳市已明確近3年共安排24億元,用於地面坍塌應急防治項目和隱患治理工程。劉永根說,24億資金到底該怎麼用,他們正在組織力量編制三年及年度的項目規劃。
不過,在尚未查清家底的背景之下,要科學編制規劃同樣不容易。龔淑云說,「現在各區街道對項目規劃早日出台頗為期待,但還是擔心報少、報漏、報錯了項目,比如,一個實際投入上千萬元的項目最後只有幾百萬資金,或者只需幾百萬的項目卻申報了上千萬等問題,所以,各區街道和我們一樣都很矛盾。」
| ||||||
乍看他在YouTube上的影片,以為不過就是個玩Game上癮的宅男;但他想盡辦法逗弄觀眾在遊戲過程中感受趣味,一段一段以誇張口吻及表情為襯底的打怪影片,已讓他在二十四歲之齡擁有超過新台幣三十億元身價。 撰文‧乾隆來 在台灣,一群沒日沒夜唸書的國中孩子會考拿了五個A++,卻還是走上街頭曬太陽、流淚抗議;但是地球的另一端,一位二十四歲的瑞典青年「屁弟派」︵PewDiePie︶,不念歷史也不念地理,成天掛在網上玩遊戲,就吸引二七○○萬名YouTube 訂戶,今年收入已經突破新台幣一億兩千萬元,迪士尼還出價十億美元買走他的品牌,成了聞名全球的新富豪。 什麼?你還要問「屁弟派」大學畢業了沒?當然沒有! 他在十八歲進入瑞典查默斯科技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系,二○○九年讀大二時創設了「屁弟派」網站,大三決定全心全力發展他的YouTube網路事業,然後就輟學了。 一二年七月,屁弟派的YouTube訂戶突破一百萬戶,一三年八月成長到一八○○萬訂戶,奪得YouTube最熱門頻道的冠軍寶座;今年五月底,他的訂戶已經衝破二七○○萬戶。《華爾街日報》報導,屁弟派頻道過去一年收到四百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一億二千萬元的廣告費,「成本幾乎為零」全部都是淨利! 讓我們來看看,「屁弟派」是靠什麼發跡的呢? 歐洲版的「廟口下棋」 他就是每天認真玩Game,在YouTube頻道上分享玩Game的樂趣,吸引訂戶上他的頻道,分享他玩Game的誇張心得,螢幕左上角的小方塊螢幕是PewDiePie本尊,他在有時三分鐘、有時二十五分鐘長短不一的節目中,一路狂吼、講笑話、飆髒話、搞kuso,觀眾被他逗得樂不可支,也讓遊戲業者在他的頻道上,看到前所未見的廣告效應。 這讓筆者想起早年在廟口下象棋的歐吉桑,大樹下放張桌子,兩位象棋高手對弈,好看的棋局總是能夠吸引一群圍觀者。「屁弟派」在網路揪人觀戰Game,本質與廟口下棋完全一樣,差別在網路無遠弗屆,任何人在地球的任何角落、任何時間,都可以上屁弟派頻道看他打怪。廟口前的象棋高手,或許可以吸引二、三十人觀戰,而「屁弟派」在YouTube卻能夠吸引二七○○萬人訂閱他的節目,而且每集都吸引二、三百萬人點閱。 「屁弟派」節目製作成本幾乎是零,只靠一支簡單的網路攝影機對著他拍,早期在宿舍電腦前製作,賺到大錢後換成一間有皮椅的辦公室,他不用化妝,總是一件潮T,攝影不打蘋果光,一切素人模式,靠的完全是口條與搞怪。 不過,「屁弟派」的成功,絕對不是只靠一張嘴,他透徹瞭解網路的特性,發展出獨特的網路行銷技巧,他沒有教科書可以檢索、不靠老師教導,從無到有與YouTube一起發展創新網路行銷模式;這個二十四歲的瑞典青年,實際上是勇於創新的高手。 讓我們逐一來分析他新穎的行銷技巧。首先是名字,屁弟派本名是Felix Arvid Ulf Kjellberg,一長串的瑞典名字,當然不可能在網路暴紅。所以他改名叫「PewDiePie」,把這三個字拆開,Pew是教堂內的長凳子,Die是死亡,Pie是派,三個風馬牛不相關的字眼湊在一起,就成了非常無厘頭,又讓青少年笑到彎腰的「屁弟派」。 「屁弟派」的英文表達能力很好,他從小在瑞典長大,○九年創設遊戲觀戰頻道的時候從瑞典文開始,他很快就瞭解到,瑞典一千萬人口的市場,在網路世界裡只是一顆小花生米,所以就轉成英文為主的模式,目標是所有英語的人口,由此也可看出他的企圖心。 「來自小國瑞典」是「屁弟派」成功的另一個關鍵。YouTube的行銷模式,是先從「區域冠軍」開始。例如你是來自紐約的頻道,會先在紐約地區優先推銷,如果成了紐約第一、二名,再逐步擴大為全美國、全球行銷,因此,大量的美國頻道在劇烈的內部競爭中遭到淘汰。 「鄉村進攻城市」戰略奏效而「屁弟派」來自競爭較不劇烈的瑞典,成為瑞典第一後隨即跳上YouTube優先行銷的名單(電腦設定),先攻下義大利、再打入倫敦,之後成為紐約、舊金山等地年輕人點入YouTube螢幕首頁上的頻道。他能講美國小孩都聽得懂的英文,很快讓他成為世界第一。 用台灣升學考試的術語來解釋這個現象,「屁弟派」就是屏東鄉下的第一名,靠著「繁星專案」跳進全台第一志願,而他又沒有適應不良的問題,很快就在第一志願的競爭群拿到第一名。相較於台北市、高雄市明星學校那些拿五個A++的孩子,光是內部競爭就已經被淘汰得所剩無幾,慘敗給他「鄉村進攻城市」的戰略。 一二年十二月,他與網路行銷專業公司Maker Studio簽約,擔任「屁弟派」頻道的經紀人。Maker為他拉到一年四百萬美元的廣告,自己賺得更多,今年年初,Maker把自己賣給迪士尼公司,作價近十億美元,從此「屁弟派」成為迪士尼的簽約演員,「屁弟派」除了四百萬美元的廣告收入分成,還分到上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億元)的簽約紅利。 台灣一大群拚命想讓孩子考試拿A++的父母,或許可以從「屁弟派」的崛起得到一點啟發;世界不斷在改變,卻也保持了永恆不變的價值,屁弟派的崛起,再度告訴我們:「創新,才有真正的價值。」(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
創業時連幾十萬的投資也沒談成
魏坤是河南商丘人,82年出生,之前在九城做遊戲策劃,2012年剛到而立。創業團隊三個人差不多年齡,主程王偉峰,2006年至2008年在騰訊深圳《QQ飛車》項目組,美術李彬早先在育碧,後來三人在同一家公司做同事,又幾乎在2011年同時離職,三人都有還是要折騰一下,實在不行就再回去找工作的想法。
那時候魏坤的女兒剛兩歲,「我做了9年遊戲了,自己不博一把不甘心,算是完成自我夢想吧,也想到結果,萬一沒做成,是自己沒本事。」魏坤當時鼓動團隊:「我們現在畫個餅,沒做出來,上趕著去找投資商,是有些不現實,不如自己做算了,反正大家湊一湊也能開工。」
做策劃的魏坤之前試著找了幾家投資公司,帶著九城的、騰訊的、育碧的前核心程序員要出來創業做頁游了的說法,也引得了好幾家創投約談。但談來談去,創投認為他們三個人之前只有做端游的經驗,並不具備做頁游成功的必然條件。談到2012年5月,連最有意向的四家創投,也沒有一家最後達成投資協議。魏坤回憶說:「我們那時只想找個幾十到一百萬投資就成。」
為什麼立項選3D《啪啪三國》?
《啪啪三國》是一款集日本世嘉三國志大戰與全面戰爭優點與玩法於一身,根據中國用戶的特點,全面本地化的全3D戰爭卡牌策略手游。一上線就受到玩家稱譽不斷。
但一開始,硬核工作室想做的是頁游,2012年的3月份,那時候頁游如日中天,《神仙道》是頁游時代的里程碑產品。那時候的手游大概有《三國來了》、《神仙道》、《開心水族箱》、《二戰風雲》、《胡萊三國》。
三個人商量來商量去,決定做手游,當時可做的選擇,2D武俠社交遊戲、或者3D三國SLG遊戲,王偉峰和魏坤都覺得2D武俠社交類手游,有可能比做3D三國SLG遊戲好玩。但他們沒做過2D項目,不擅長做2D的,當時市面上剛才我列舉的那些都是基本上都是2D手游。
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做一個3D的三國的SLG遊戲,當時3D表現更搶眼,而且市面上沒有比較火的3D手游。劣勢就是硬核並沒有做過手機上的3D手游,當時專家說小團隊3D這個必死,但三人決定還是拼一把。
《啪啪三國》的5000萬流水
三個人大概一直做了7個月左右,是從2012年5月開始做,一直做到2013年9月,一共16個月,上線的時候團隊規模大概20人左右。看到硬核工作室創業團隊自己拿錢買電腦、租房子在真刀真槍地做了很久,才開始有創投公司真正想進來投資。創業後幾個月,硬核工作室拿到原子創投送來的100萬天使投資。到產品封測時,原子創投引來A股上市公司拓維信息,以估價8000萬拿下10%股權。魏坤三人才真正鬆了一口氣。
最初,做到過年,也就是2013年2月,第一個版本出來了,大夥很興奮,遊戲品質不錯,2013年四月份國內的蘋果發行,給飛流簽走了,一筆版權金,投資就都回來了。至於後來的成績,三人沒想那麼多,當時想這遊戲肯定能火,每天埋頭到公司做當天的事。
《啪啪三國》最好的成績,大陸蘋果暢銷榜到第8,港澳台排2名排了兩個月,在韓國受到權威遊戲編輯推薦,一下子就上了暢銷榜第三。留存數據效果很明顯,次日留存60%,三日是42%,七日是30%。在2014年春節前,大陸市場,《啪啪三國》的月流水達到1800萬,火熔團隊很興奮啊,接受兩個千萬流水級別的成績啊,沒想到,這僅僅是一個開頭。
《啪啪三國》是一款全3D、即時操控、多人在線的手機網絡遊戲,在手機端實現了主城多人交互、千人戰場等多項功能。自2013年9月上線後,2014年4月單月流水達到了4,943.75萬元,活躍玩家數量超過150萬人。截至2014年4月,《啪啪三國》累計充值達14,729.12萬元,現在正埋頭做日本版的最後修訂。
為什麼要賣掉公司?
5月19日晚間,停牌三個月之久的拓維信息發佈一則公告,公司擬向王偉峰、魏坤、李彬、原禾創業、青松投資和朱劍凌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其持有的火溶信息90%的股權,對價為8.1億。另外,王偉峰、魏坤、李彬共同承諾,火溶信息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合併報表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6,000萬元、7,800萬元、9,750萬元。
此前,上海火熔團隊還是在要不要賣掉股權的事上猶豫了很久,最後決定變現。一下子變成億萬富翁,是創業團隊24個月前沒想過的目標。9億估值,團隊都拿到了回報,火熔現有的核心團隊不是社招過來的,基本上都是合作過六年以上的前同事及朋友,這一拔人差不多都三十多歲,拼了這一把,把生活都解決了,整個集體相當開心。
5月的一個深夜,朋友打電話來問魏坤在哪逍遙呢,魏坤說在公司加班,對方表示嚴重不信:你這樣身家的人,不應該鶯歌燕舞的夜生活嗎?不應該某天盛宴玩消遣嗎?魏坤穿著很喜歡一件黑色的魔獸爭霸的活動時發的T桖,去見了朋友,對方說:魏大黑,你沒變啊!
喜歡的是遊戲本身而非資本運作
魏坤覺得自己是遊戲人,並不是想在資本市場上做得怎麼怎麼樣。他把做出一個世界級的遊戲產品做為最高目標和意義。「我見過日本遊戲的一個老前輩,50多歲了,做了25年遊戲。我覺得我至少還可以做19年遊戲,做夠三十年。」
240個月前,在鄭州上大學畢業找工作,魏坤因為喜歡玩遊戲,魏坤覺得最理想的工作是做一個電競遊戲選手,他覺得又能玩喜歡的遊戲,又能賺到不菲的收入,這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工作了,但在參加過幾輪區域性的電競比賽之後,他不得不承認,在玩遊戲或遊戲操縱上,一些人還是特別的有天賦優勢的,總的來說,魏坤覺得很難勝出,儘管他在區域小規模比賽上還是有一些名次。於是,做一個電競選手的打算,被他自己很快調整過來,進入遊戲公司做遊戲也還不錯吧?!魏坤選擇了入職九城,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
(6月27日,魏坤在成都給CP們分享《啪啪三國》的經驗。)
訪談:《啪啪三國》,這個名字很糟糕
記者:《啪啪三國》成功就不用說了,說點對創業CP有意義的乾貨吧,回頭來看,這款遊戲有沒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魏坤:一是立項之初做好國際化框架設計,後來的修補添加工作會成倍增加。比如韓國的本地化語言包,第一次找中國留學生做的,第二次找在韓國本地的中國人做,修改到第三版才是韓國本地人的版本。費時費力,到幾個市場的時候,我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四處救火,好在我們逐漸修正了過來,遊戲上線不是一個終結,這只是一個開始。
記者:三國題材上還有沒有可以挖掘的地方?
魏坤:三國IP優劣對比很強烈,事實上,三國IP比一般題材很難吸量,但如果做好了,三國的IP世界觀是一個好選擇,三國世界觀普及率廣,玩家教育成本很低,如果你對三國真的有愛,不能因為沒IP隨便用三國名字。
我建議不要叫三國,可以叫什麼什麼無雙,因為你們的哥哥們把三國這個名字用的很爛。而且體驗很糟糕。之前有不愉悅經歷的玩家一看到這個三國字眼就不會愉快地想再玩了。
我告訴你,《啪啪三國》,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名字,是一個充滿不信心小公司向用戶諂媚心態的真正寫照。
記者:對中小CP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魏坤:如果你的產品好,不要輕易把海外版權簽出去了,海外玩家付費率高,如果發行突出,暴發力是很驚人的,我們也沒想到在台灣第一個月流水就能沖上2000萬。
如果你的產品在大陸表現不好,說不定海外更有機會,為什麼呢,因為國外玩家更能接受創新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