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六月才宣布購併璨圓的晶電,十二月下旬再傳出將整併台積固態照明,消息一出,立刻成為市場討論焦點。一樁交易案未演先轟動,到底晶電看中台積固態照明什麼?是人才、股權,還是技術? 撰文‧周品均 十二月下旬,一則購併傳言再度為LED界投入震撼彈,引發業界熱議的主角,正是二○一四年才剛出手整併璨圓的台灣LED業龍頭晶電,市場盛傳,晶電將再次出手購併,而對象是台積電的新事業子公司——台積固態照明。 消息傳出隔天,十二月十九日,台積電當天股價罕見地大漲近五%,晶電股價卻下跌超過四%,儘管雙方都未證實,卻已在市場上引起關注。一名在LED業界工作長達十年的業內人士說:「晶電整併璨圓的程序都還沒有完成,怎麼會在此時吃下台積固態照明?」「更別說台積固態照明這幾年營運狀況不甚理想。」這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說,雖然台積固態照明使用的是新晶圓級技術來製造LED晶粒,但未能吸引大客戶下單,就連設備都寥寥可數。 供過於求 台積固態照明連續虧損又折將其實,台積固態照明求售,在台灣LED界已不是新聞,進一步細究台積固態照明的歷史就會知道,為何台積電強烈地想處理台積固態照明。 台積固態照明的成立,是二○○九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重新回任總執行長時,一手設定的新事業發展策略,一一年獨立出來成為台積電的子公司,可惜的是,台積固態照明一成立,就碰上全球LED產業十年來最嚴重的景氣蕭條,市場嚴重的供過於求,連已有十八年歷史的晶電都飽受衝擊,更別提是剛成立的台積固態照明。 因此,台積固態照明成立以來就虧損連連,一二年與一三年虧損近十四.六六億元與十六.五九億元。一四年,台積固態照明營運更備受考驗,先是前董事長蔡力行的離職,三月,主掌技術發展的前總經理譚昌琳也無預警去職,外傳譚昌琳將轉戰三星LED子公司。 接連折損兩位大將,不僅讓台積固態照明內部人心惶惶,營運模式、獲利能力,甚至去留問題,成為台積電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也是台積電兩位共同執行長無法迴避的課題。 眼看昔日大將譚昌琳可能加盟三星,三星著眼無非是譚過去長期投入的矽基板LED晶粒技術。先前三星曾大動作對外宣示,積極研發矽基板LED晶粒,在在讓台積固態照明腹背受敵,即使坐擁技術專利,卻苦於技術仍不成熟、無法達到經濟規模等困境。 於是,台積電自然開始對外尋求可能的合作夥伴,更考慮將台積固態照明轉手他人,市場上自然也多有耳聞。像是在晶電之前,台積電就曾找上鴻海集團旗下LED封裝廠榮創,洽談整併事宜。 不過,一名LED業主管表示,台積固態照明的資本額高達六十億元,榮創資本額卻只有十四.五億元,「資本額這麼龐大,業界誰有能耐吃下來?」該名主管以事涉敏感而拒絕具名。 台積固態照明求售榮創不得,自然將目標轉移到今年積極擴張產能的晶電身上,一名晶電主管也表示有聽聞購併消息。「台積固態照明的MOCVD︵LED晶粒生產關鍵設備︶機台數量約為五台。」光電協進會分析師呂紹旭分析,反觀合併璨圓後,晶電集團MOCVD機台數量就超過四七○台。顯然晶電董事長李秉傑看上台積固態照明的優點,絕不會是產能。 三安挖角 競爭白熱化 首重補人才缺口求證於LED產業大老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有關這項傳言,他雖未正面證實,但對晶電積極整併上游產業的策略,給予肯定。葉寅夫更直言不諱:「如果是我,我也會這麼做!」話雖這麼說,葉寅夫也坦言,「以目前台積固態照明的規模來看,要靠整併擴增晶電產能規模,效果可能很有限。」除了產能考量外,晶電還有其他誘因要吃下台積固態照明嗎?就是股權。由於晶電購併璨圓後,連帶地璨圓的第二大股東中國LED廠三安,也在一四年底完成換股後,成為晶電第二大股東。按照股權換算,三安將持有晶電三%股權。晶電經營團隊不到一%的股權,自然是一大問題。尤其一四年下半年,晶電整併璨圓過程中,雙方研發人才一再被三安挖角,讓李秉傑氣到跳腳,甚至直接講出「三安挖走了晶電十二人的藍光研發團隊,還放話要再挖走六十人!」兩軍相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如果晶電能在此時補進台積固態照明的戰力,不但可以「整合產業力量」,同時也能買到人才,這才是李秉傑要的! 雖然熟知這起購併交易細節的人士透露,「台積固態照明開給晶電的價格,相當划算。」但從晶電財報來看,帳上現金水位僅八十二億元,要以現金購併資本額高達六十億元的台積固態照明,可能性相對較低。相反的,倘若台積電願意以換股的方式交易,一來引進台積電當股東,對晶電公司派持股有鞏固作用,二來雙方合作關係加深,有雙贏效果。 縱使求證晶電發言人張世賢,他不願評論傳言,卻也抱持開放態度,留下一句:「不是說不可能。」留給業界揣測空間。不論如何,LED產業能有進一步整合,都是好事,至於這樁喜事幾時明朗化,勢必將是二○一五年LED業界最關注的大事。 晶電公司 成立時間:1996年 負責人:李秉傑(中) 資本額:93.63億元 主要業務:LED晶片製造主要客戶:億光、三星、飛利浦 近三年EPS: 2011年 0.56元 2012年 -1.3元 2013年 0.04元 靠購併茁壯,晶電10年壯大版圖時間 (年) 購併公司 購併方式 交易條件2005 國聯 換股 國聯2.24股換晶電1股 2006 元砷、 連勇 換股 晶電1股換3.08股元砷 晶電1股換5.5股連勇 2012 廣鎵 換股 4.85股廣鎵換晶電1股2014 璨圓 換股 3.448股璨圓換晶電1股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
| ||||||
一月二十日,位於香港的專業金融雜誌《財資》(The Asset),舉行一年一度的頒獎晚宴,元大寶來證券破天荒拿下了台灣區「最佳併購機構獎」。 過去,這個獎項都是由花旗、摩根士丹利等外資券商包辦,元大,是亞洲首度能從外商手上搶下購併大獎的在地券商。 根據彭博(Bloomberg)統計,元大在二○一四年共完成了價值一千三百五十億元的購併案,高居台灣區冠軍,是亞軍摩根士丹利的一.六倍。元大寶來投資銀行業務部副總經理郭烽祥,就是率領土鱉打敗外來軍團的關鍵人物。 讓他今年脫穎而出的關鍵戰役,是鴻海集團以總額一百一十七億元入股亞太電信私募股權一案。 四十八歲,頂著一頭早發白髮,被元大寶來證券大中華區投資銀行總經理陳麒璋形容為「很臭屁」的郭烽祥,能讓亞太賣出高價,「真的很厲害!」亞太電信董事林蒼祥說。 郭烽祥的臭屁,其來有自,二○○九年加入元大前,郭烽祥就在資誠、勤業眾信的財務顧問公司專攻購併諮詢。他經手的購併案並不算多,但卻常出現超乎市場預期的高價,現在亞太是一例,當年台新金高價購入彰銀特別股案,則是他在勤業時代表彰銀賣得高價的代表作。 郭烽祥指出,電信業受到法規管制,金額又大,向來是外資投資銀行的囊中物。元大打敗外商拿下亞太案,交手企業又是鴻海、軟銀等國際級企業,「真的是腎上腺素飆升!」 「穿客戶的鞋思考」為亞太找到好對象鴻海 第一次接手電信合併案,郭烽祥坦言,他一開始為亞太設定的最佳買家,就是鴻海。 只是向來最精打細算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最後竟然會以溢價一四.七%,每股二十元認購亞太私募案,甚至在股東會上面對小股東質疑亞太買貴了,郭董還說:「我認為二十元很便宜!」 郭烽祥最擅長的,就是「穿客戶的鞋」思考。當時的局勢,亞太有三大潛在買家,頂新的台灣之星已吃下威寶,亞太的價值已相對低,頂新出價自然不會高;日本軟銀雖曾主動接觸過亞太,但興趣不明;而鴻海的電信布局進度最慢,對亞太自然是意願最強的買方。 然後,亞太股東背景複雜,有公、民股,董事會上十八席董監事背後就代表了十方的股東勢力,不管買方是誰,「價格」要如何讓這些人同時滿意,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談判當時,亞太股價在十七元上下盤整,一般企業私募案價格慣例是市價打八折,買方與賣方之間,都在媒體上大打價格煙幕戰,最低價傳言頂新魏家出價每股十三元,最高傳出每股十九元,郭烽祥最大的考驗就是如何維持談判熱度,並讓價格抬到賣方期望。 「每股二十元」這個價格,就是他這個媒人,看出了賣方的期望,而讓買方理解、甚至認同而出這個價。 亞太電信最大的優勢,是持有其一二%股權的大股東台鐵,遍布全台的鐵路骨幹可成為鴻海切入電信業的一大優勢,但因為台鐵是公股機構,對價格的敏感度與要求,比起威寶更嚴格,這是亞太出售的劣勢。 但郭烽祥卻把這個劣勢轉為優勢。他對鴻海的團隊分析整個局勢:若要與眾多股東共同合作,當初台鐵、東元等亞太原始股東的入股價「二十元」就是一個讓台鐵等公股有下台階的誠意指標。 沒想到郭烽祥的說法,最後郭董聽進去了,二○一四年五月九日郭董親自到亞太提親,最後端出的就是每股二十元。 「從零開始建立SOP」下個目標,要在亞洲稱王 過去在勤業時期曾因代表群益證出售案,而認識元大少東馬維建,因此被馬維建相中,在五年前進入元大。當時郭烽祥發現,本土券商並無購併案經驗,頂多只有幫已談定的購併案,送件向主管機關申請,他一切得從零開始。 當時空降的他,最大的任務就是建立元大的購併部門,「我就重新寫SOP(標準作業流程),」郭烽祥從四個人開始,一步步把元大的購併實務建立起來。 郭烽祥在進入元大的第一年,先拿下「聯發科合併雷凌」百萬大案,兩年整軍完畢,第四年完成首宗跨國購併案。第五年,他就靠著亞太案,終於把元大推上了《財資》,創下亞洲國家首度有在地券商擊敗外商大行,搶下購併大獎的例子。 嚴格身教訓練的結果,是讓有三十多年購併案法律諮詢經驗的理律法律事務所律師葉雪暉難忘。當年元大主辦外商新思科技(Synopsys)收購思源科技案,是她職業生涯裡首宗不須延期的公開收購案,文件齊備、不用補件一次過關,「現在,只要有外資想在台灣公開收購,我都介紹元大。」 拿下大獎後,元大團隊接下來的目標是競逐亞洲盃,要隨著元大金控在韓國、香港、大陸的布局,將購併觸角外伸,訂出跨國、跨兩岸購併案占七成的目標,郭烽祥的格局與挑戰,也越來越大。 【延伸閱讀】土鱉打敗洋將,躋身國際購併一哥—元大5大代表性購併案 1. 代表亞太電信與鴻海集團結盟 2. 代表跨國藥廠 Alvogen Group購併美時製藥 3. 代表聯發科與開曼晨星半導體合併 4. 代表義大利商EEMS出售資產與無錫太極 5. 代表聯發科與雷凌科技股份轉換案 資料來源:元大寶來證券整理:蔡靚萱 |
| ||||||
飛利浦將旗下LED事業賣給中國金沙江創投的消息掀起產業地震,此舉讓過去封閉的五大專利聯盟崩潰;而買主金沙江集團創辦人伍伸俊,若能成功整合飛利浦資源、壯大中國廠商實力,台廠的壓力將更加沉重。 撰文‧周品均 三月三十一日,飛利浦將旗下LED事業Lumileds與汽車照明事業,以三十三億美元出售給中國金沙江創投(GO Scale Capital),向全球LED產業投下一記震撼彈。消息一出,台灣LED股價成了重災區,台灣LED公司晶電甚至打入跌停板;反觀中國LED股卻展現慶祝行情,LED產業前兩大集團三安光電、德豪潤達股價連兩日走揚。 一則出售事業體消息,為何震撼台灣LED產業? 事實上,作為全球前五大LED公司的飛利浦,要求售Lumileds與汽車照明事業去年中旬就已傳出;就在近一年的找尋買家與協議過程中,數度傳出飛利浦屬意賣給過去曾向飛利浦收購半導體事業部(現為恩智浦半導體)的私募基金KKR。然而,令業內人士驚訝的是,最後得標的買主金沙江創投,竟然來自中國。 主導專利 搶單優勢大增這不僅意味飛利浦供應鏈廠商如台廠晶電,未來可能會受到供應鏈改變的衝擊,更讓業內人士憂心的是專利權問題。LEDinside 研究協理儲于超直言,這次飛利浦與金沙江的交易,「讓中國LED廠商有機會解決專利問題,跨足海外。」過去,全球五大LED廠商豐田合成(Toyoda Gosei)、日亞化(Nichia)、科銳(Cree)、歐司朗(OSRAM)與飛利浦(Philips Lumileds),透過專利交互授權鞏固市場;想要將產品銷往全球的LED廠商,就必須與五大LED廠進行專利授權。台灣LED廠商中,又以晶電的專利保護最為健全,與豐田合成及飛利浦都有專利交互授權;相較之下,中國的LED公司甚少與五大LED廠進行專利交互授權。 「透過授權,中國廠商也可以有專利保護,問題出在成本,中國廠商是否願意不計成本與五大廠商進行授權。」晶電副總經理張世賢不諱言。也就是說,即使中國廠商很會利用降價搶單的優勢,在沒有專利傘的保護下,中國廠商將產品銷往海外,就有遭受專利訴訟的風險。 然而,這個情況將隨著金沙江創投買下這五大陣營之一的飛利浦Lumileds,出現劇變。 金沙江創投拿下Lumileds八成股權後,等於攻下五大專利陣營中的一方之霸,更有長期觀察中國LED產業的分析師直言:「原有五大專利同盟構成的體系崩潰了。」意味過去飛利浦 Lumileds手中不少掐住對手咽喉的專利,將由金沙江主導;而中國LED廠商未來透過與金沙江的專利授權,將可望打破一直被阻擋在國際市場之外的專利壁壘。 以小搏大 將中國推上國際金沙江創投打敗全球對手搶親成功,業內人士以「以小搏大」來形容這樁親事。而主導這樁引發全球LED產業震撼購併案的人是他——金沙江創始人之一伍伸俊。 伍伸俊在中國投資界是大老級的人物,有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MBA學歷的他,對半導體與LED產業情有獨鍾,這次以三十三億美元吃下飛利浦Lumileds八成股權的案子,也並非他在LED產業首次出擊。 自二○○六年開始,伍伸俊就積極跨入LED產業,九年來,他主導投資中國磊晶廠晶能光電與太時芯光、封裝廠易美芯光、照明廠大連三維與上舜照明,上游到下游布局完整。 伍伸俊也從不掩飾自己對LED產業的雄心,「不管是奇異(GE)、科銳,還是飛利浦,我會將所有競爭者都打趴在地。」他曾志得意滿地說過。 但即使擁有LED從上游到下游完整的供應鏈,伍伸俊旗下的LED公司,近年來仍無法與三安集團與德豪潤達集團比拚,更不用說中國之外的對手,這也促成他此次參與飛利浦出售事業體一案的決心。 伍伸俊買下飛利浦Lumileds後對外說明:「飛利浦未來與晶能不是競爭關係,是合作關係,通過合作研發,促進國內照明產業發展,走向國際。」他甚至用台積電與飛利浦過去的歷史發展期許自己,強調「買下飛利浦Lumileds是難得的機會,能快速取得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很好的客戶群,最好的案例是台灣的台積電,從一個小公司透過飛利浦技術發展,到現在成為巨大的企業。」有了飛利浦的專利、技術與客戶的伍伸俊,是否能成功整合集團資源,完成他將中國LED產業推上國際的夢想,全球LED產業都密切關注。但可以確定的是,他下的這步棋,確實為中國LED公司在國際市場增添了不少實力與話語權,對於原本就與中國LED廠商激烈競爭的台廠,無疑敲響了一記警鐘。 伍伸俊 現職: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經歷:上海北電半導體總經理、 亞洲無線科技創始人 學歷: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MBA 投資版圖:波士頓電池 、晶能光電、易美芯光、 慧智微電子、 深圳國微、上舜照明 中國攻破LED專利堡壘 台廠將受衝擊 過去,包含飛利浦在內的全球五大LED廠,彼此透過專利交互授權鞏固市場;如今,中國金沙江創投買下飛利浦旗下LED事業,未來將主導飛利浦手上的專利,幫中國LED廠打入一直被阻擋在外的堡壘;而與中國競爭激烈的台廠如晶電,勢必遭受衝擊。 豐田合成 (Toyoda Gosei) 日亞化(Nichia) 歐司朗 (OSRAM) 科銳 (Cree) 飛利浦 (Philips Lumileds) |
| ||||||
一提到台灣金融業打亞洲盃話題,過去大家總把焦點放在公股銀行布局,以及有壽險充足銀彈做後援的國泰金、富邦金動態。不過,三月底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特別點名證券業的元大金、開發金旗下的凱基證,最有機會在三到五年內成為亞洲區域級金融機構,這才讓外界注意到,原來,兩大券商做得還不賴! 國際化經驗多,擁兩大優勢 金管會規畫,要在三到五年內推動三到五家金融機構站上亞洲舞台,但喊得震天價響的公公併、組國家隊打亞洲盃,至今無突出表現,反而是民營的國泰金、富邦金,則透過旗下資產雄厚的人壽保險,分別進軍印尼與菲律賓、香港與中國。讓大家意外的是,沒想到資本規模最小的證券業表現也很突出,去年至今金融業十二件跨國購併、參股案中,凱基、元大就各包辦了三件。 去年四月,凱基證完成購併新加坡期貨商──王第一利順公司(已改名凱基資本),該公司在上海A五○指數期貨、鐵礦砂期貨交易市占為新加坡前五大。五月,凱基子公司在香港購併強項為投資型保單銷售的TG Holborn及有利發展全權委託業務的Alpha Global兩家財富管理公司。今年二月,凱基證拿到購併新加坡券商Fraser證券的核准函。 元大金則在去年六月拿下韓國上市公司東洋證券過半股權,並因東洋證券持有菲律賓儲蓄銀行股份,而順勢購併了該銀行。由於東洋證券買價便宜,才剛將子公司納入麾下,元大就認列廉價購買獲利高達五十六億四千萬元,讓元大證去年獲利一舉破百億元,占了全體證券商獲利的三分之一。而滬港通上路後,東洋證券有了元大金當橋梁,在滬港通業務上成了僅次於三星證券的韓國市場亞軍。該公司股價也因此較元大金入主時大漲兩倍。 「有人說,現在出去(布局國際市場)成本高。我說,再不出去,未來成本更高。」曾銘宗分析,亞洲正快速崛起,經濟成長率比全球平均值高出一倍以上,現在再不趁勢好好拿下東南亞的華商、台商市場,以後只怕機會不再。在他眼中,凱基證、元大金規模夠大、也擁有較多國際化經驗,是證券業的首選代表。 到底,台灣券商打亞洲盃,優勢在哪裡?現在雖有好的開始,未來能否如金管會的規畫般,躋身亞洲舞台? 在凱基證券總經理丁紹曾眼中,優勢有二:第一,成為投資中國的橋梁;第二,為東南亞華人提供服務。 「我們懂Greater China(大中華區),」他說,看滬港通在亞洲區的熱度,就知道台灣券商大有可為,而業者大多也已在香港布局數年。以凱基證為例,在香港經營十八年,目前團隊多達九百人,已成為香港四大華人券商之一,與海通、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大陸大型券商分庭抗禮,早早拿下第一批滬港通參與券商資格。 他分析,利用台灣的研究資源與交易團隊、行銷經驗,能成為投資中國的管道。反向來看,中國與當地台商企業想到海外掛牌,歐美券商只做大企業生意,中小型公司想到泰國、新加坡、台灣掛牌,輔導經驗比中國券商更豐富的台灣券商,更有利基。 開發潛力市場,印越是首選 東南亞華人富豪市場更不可忽視。東南亞當地的大企業多是與政府關係密切、不容易切入,但在當地白手起家的華人富豪家族,就與台灣多了同文同種的聯繫。凱基旗下的新加坡Fraser證券,客戶有高達九成是華人富商散戶,Fraser行政總裁馮鶴鳴分析,過去這些人大多只能透過摩台指、A五○指數投資大中華,但現在有了台灣券商研究團隊的報告可供參考,以後就能從買賣指數變為投資個股了。 那到底哪些區域最具潛力?元大證董事長賀鳴珩表示,將把戰場鎖定在融資券利差高的國家,例如韓國、印尼、越南,利差低的日本則不在目標範圍。凱基證的篩選標準則略微不同,丁紹曾認為,能夠創造一○%以上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用於衡量公司替股東賺錢的效率,巴菲特最愛的指標),且不須持續注入重金就能獲利、成長的區域,就是好標的。除了新加坡,他正積極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緬甸尋找購併對象。 「想幫券商打亞洲盃,OSU(離境證券業務)還要進一步開放!」前金管會委員、交通大學財金所教授葉銀華指出,券商仍須政府進一步協助,才有籌碼繼續衝。他指出,券商打亞洲盃往往先由OSU操兵,但央行限制多,只開放外幣計價連結台股的產品,卻尚未開放新台幣計價業務,「這樣去新加坡、香港跟人家打仗,等於是身高一百二十公分跟一百八十公分的打。」 他補充,其實業者勤往東南亞、東北亞打亞洲盃的另一面,也是服貿(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卡關後,證券業遲遲無法到中國設點,便積極布局周邊地區。 券商公會秘書長莊太平分析,目前已有十一家本土券商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大家都在等服貿問題解決後,能設立持股過半的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此時,大陸自貿區的新開放進度,宛如及時雨。四月二十日中國國務院批准的福建自貿區方案中,宣布將研擬開放在區內新設兩岸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讓證券業者又燃起希望。 看來,有了中國市場開放的奧援,證券業打亞洲盃要成功達標,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2大券商、2大壽險,海外購併有成—各銀行、證券購併及參股進度 ●證券˙開發金旗下凱基證:購併新加坡王第一利順資本期貨公司、與新加坡Fraser證券簽購併合約、收購2家香港財富管理公司˙元大證:拿下韓國東洋證券過半股權,透過香港子公司收購印尼券商AMCI,購併菲律賓東洋儲蓄銀行 ●保險(註)˙國泰人壽:入股菲律賓中華商業銀行3成股權、投資印尼 Mayapada銀行4成股權、收購美國康利資產管理公司˙富邦人壽:入股香港中信資本控股2成股權,已申請參股中國第2大期貨商徽商期貨4成股權 註:以壽險資金協助金控旗下子公司進行購併、參股 整理:蔡靚萱 |
中信金控以漂亮條件收購信銀國際(中國),取得炙手可熱的「全資子行執照」,終於圓了「中國大夢」。而這場購併背後最大的意義在於,未來中信金如果能與中國中信銀行策略聯盟,對於開拓中國市場將如虎添翼。 撰文•梁任瑋 中信金控做了數年之久的「中國大夢」,在五月二十六日董事會通過,由中信金控辦理私募現增,以每股二十一.七二元引資中國中信集團旗下中信銀行為策略投資 人,取得中信金三.八%股權;此外,中信金控以新台幣一一六.七億元,取得中國中信銀旗下信銀國際(中國)一○○%股權的消息公告後,終於成真! 更讓中信金控高層雀躍的是,這次收購信銀國際(中國)只花了一.六倍P╱B值(買價淨值比),比一年前雙方僵持不下的三倍足足少了快一半,也低於先前富邦金控收購華一銀行的二.六倍,價格相對合理。 信銀國際是中國中信銀行的孫公司,也是中國小型具有全國性牌照的外資銀行,目前擁有三家分行(深圳、上海、北京),二○一四年資產規模約一二六億人民幣、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一○.五%,去年獲利約一.五億人民幣,約占中信金控全行獲利的一.八%。 兩岸中信若聯盟 如虎添翼「除了子行執照之外,未來如果台灣中信金與中國中信銀行策略聯盟,將大大幫助中信金開拓中國市場,這才是這場購併背後最大的意義。」摩根士丹利證券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范思為一語點出這場交易的實質意義。 這樁橫跨兩岸「中信集團」的策略聯盟案,雖然早在雙方大家長、也就是中信金控已故董事長辜濂松生前,就已與中國中信銀行歷任董事長王軍、孔丹、常振明的良好關係下,有第一步接觸,但始終卡在價格無法達成共識,一談就是快三年。 據了解,中信金控這幾年在海外市場的戰略布局上,中國當然是重要一環,但在「最美嬌娘」華一銀行一三年以二.六倍P╱B值下嫁富邦金控後,中信金控調整策 略將重心放在日本,成功在一三年購併日本東京之星銀行,緊接著又在日前宣布買下台灣人壽,接下來才是中國,「即使對信銀國際(中國)興趣頗高,但考量對方 之前開出三倍P╱B值的價格實在過高,雙方談判僵持了許久。」一名熟悉本交易案人士透露。 即使今年三月時,外資法人向中信金控詢問雙方策略聯盟最新進度,公司的回應還是相當保守,沒想到最近兩個多月卻出現戲劇性轉變。 原來,中國中信集團之前向中國銀監會核准的信銀國際處分許可,時間即將截止(逾期得重新申請);對中信金控而言,考量台灣明年若再度政黨輪替,時間拖愈久 可能愈落得「連談都沒得談」的結果,為避免變數可能更多,在雙方都各自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促使近日談判進度加速,最後終於以一.六倍P╱B值拍板成交。 子行執照到手 少奮鬥三年正所謂「三年磨一劍」,中信金控這次能以漂亮條件與對岸中信集團達成相互參股條件,由中信金控董事長童兆勤、總經理吳一揆與中信金控中國業務負 責人陳進福所構成的「鐵三角」是背後最大功臣,加上摩根士丹利台灣投資銀行業務主管粘傑評居中協助財務評估,將此樁收購案的「團體戰力」發揮到極致。 不過,開香檳的背後,其實中信金控揮軍中國市場一路波折,因為早在○九年,兩岸簽訂金融開放合作備忘錄(MOU)後,中信金控隨即就向金管會遞出子行申 請,當時幾乎是領先所有金融業,但之後偏偏遭遇環境等因素,最後只好「鼻子摸摸」、自動退回申請,只在上海、廣州設立分行,直到最近總算盼到信銀國際(中 國)這張得來不易的子行執照。 事實上,信銀國際(中國)之所以受到中信金青睞,關鍵在於擁有當前炙手可熱的「全資子行執照」,而不是多數台灣金融業申設的「分行」。 在服務對象與業務的差異,分行僅能服務企業戶、境外人士與境內居民一百萬人民幣以上的定存;子行則沒有境內人士限制,可以進行相關零售業務,舉凡個人理 財、信用卡、銀行卡、基金、信託與保代等銀行熟知之個人金融業務皆可由子行申請辦理。所以子行可經營業務範圍較分行大,特別對以個人金融見長的中信銀來 說,子行更能發揮在台灣的經營優勢。 目前為止,除了中信金控之外,台灣只有富邦的華一銀行、永豐銀行的南京子行,在中國擁有子行執照,玉山銀行深圳子行剛獲准成立,但尚未開業。凱基投顧金融 產業分析師施志鴻指出,中信金這次「子行」執照到手,等於「至少可少奮鬥三年」,未來將與富邦、永豐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競爭。 金融業者認為,中信金控收購信銀國際(中國),可以視為「永豐工銀策略聯盟」與「富邦金控收購華一銀行」的綜合體,前者有中國工商銀行大集團支持,算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開展業務」,後者則已有一定企金客戶基礎。 但比起富邦華一,信銀國際(中國)的規模畢竟還是小了點,論據點只有三家,華一銀行有十八家,而信銀資產、獲利、每股淨值也分別只有富邦華一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有待加速成長。 一年四大併案 考驗領導力對於信銀國際的發展性,中信金控內部倒是很有信心。中信金控內部評估,信銀國際(中國)資產將以每年一五%的速度成長,「說實在的,這樣的預估 數據真的是保守了些,中國市場其實比大家想像還要大許多!」一位對中國市場有深入了解的台資銀行行長分析。 但美銀美林證券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胡傳祥,對於收購信銀國際仍以「中立」視之,「因為市場大多已預期中信金控將與中國中信銀策略聯盟;此外,中信金控的軟 硬體設施建立仍需要時間驗證,預計未來二至三年很難對獲利有實質貢獻。」「中信金這一年之內併了四大案,接下來的整併工作才剛開始。」某公股行庫海外事業 主管觀察,中信金前年併了日本東京之星銀行,業務結構與作業系統都還在汰舊換新調整,獲利貢獻度仍低,至於中國市場還有很多業務亟待開發,台灣方面,台灣 人壽購併案問題一大堆,一時間,中信金控戰線拉得太長、太遠,每一個戰場都十足考驗總經理吳一揆的能耐。 中信集團海外版圖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2014年海外獲利 美洲(9億元) 東南亞(14億元) 中國(27億元) 日本(43億元) 註: 1.日本地區含東京之星銀行、東京分行;中國地區主為上海分行及香港分行;東南亞地區含印尼子行、菲律賓子行、印度分行、新加坡分行、越南分行;美洲地區含美國子行、紐約分行及加拿大子行。以上皆為local book數字,不含OBU。 2.東京之星僅計算2014年6月7日併入中信銀後之獲利,約7個月。 資料來源:中信金控 金融業錢進中國 ——台資銀行成功在對岸申設子行概況銀行 據點數 去年獲利(億元) 富邦華一銀行 18 (含支行) 21.10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3 3.29 玉山銀行 1(深圳子行剛獲准成立) 1.70 永豐銀行南京子行 1 1.50 資料來源:金管會 梁任瑋╱整理 台灣金融業布局中國 富邦、中信領先 中信金控這次出手,使台資銀行西進中國市占又重新洗牌,呈現「富邦與中信並轡領先,後有永豐、兆豐、玉山等追兵」的局面。 目前台資銀行在中國布局腳步最快的,還是富邦華一銀行拔得頭籌,不但據點數最多,目前也已申請零售消金業務;至於永豐銀行雖然只有南京一家子行,但緊密與 合作夥伴工銀聯手搶企金聯貸,未來還要進軍「一帶一路」中亞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放款需求,也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 有別於富邦華一與永豐,中國信託購併信銀國際後,也另外與徽商銀行、國美控股與合肥百貨合資成立消金公司,切入小額放貸業務,未來可望將中信擅長的消金業務模式複製到對岸。 至於玉山與兆豐,前者剛獲核准深圳分行升格子行,預計下半年開業;後者還在申辦子行當中,但子行通過還要經過一年營運,才能經營台商企金業務,兩年之後才能經營境內企金業務,三年之後才能申請境內的消金業務,要真正切入零售市場,還需要時間醞釀。 「現在台資銀行在中國做企金,還是只敢放款給台商。」行庫主管觀察,台資銀行都還在摸索中國市場中,其中已有國銀在中國連續踩到地雷,態度會更謹慎,至於中國信託目前在上海與廣州分行規模都不大,未來勢必得仰賴信銀國際的人才與人脈。 國內銀行業者在等待多年之後,終於自2010年陸續西進中國後成立分行,但由於初期能夠承作的業務不多,對台灣母公司創造的獲利貢獻仍相當有限。 (梁任瑋) |
2015-07-06 TWM
三星集團旗下三星物產與第一毛織的購併案,近日將在特別股東會上進行表決,卻遭到美國股東對沖基金Elliott強烈反對。若成功收購,代表韓國經濟將更深陷於財閥的控制。
譯者•蔡旻學
三星提供韓國的國家退休基金(National Pension Service)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要求它支持國內最大的企業集團,以對抗國外的對沖基金和其他競爭者。
長期掌控三星的李氏家族想透過第一毛織(Cheil Industries),以價值八十億美元的股票換股來收購三星物產(Samsung C&T),但此舉遭到美國股東對沖基金Elliott的強烈反對,認為其出價過低。Elliott正在爭取委任書並呼籲其他三星物產的股東反對這項收購,Elliott表示這次的合併不符合股東利益,是目前住院中的總裁李健熙,為協助其獨子鞏固三星集團統治權的操作。而手握三星物產一○.一五%股份的國家退休基金可以說是手握最後決定權的關鍵。
經濟走緩 選擇向財閥靠攏持平地說,國家退休基金是該投反對票的。身為韓國最大的投資者,當初的成立宗旨——或可謂為其「公共利益原則」,就是賦予它鞭策、改善企業管理的責任。李氏家族控制三星已有數十年,為了貫徹基金的成立宗旨,國家退休基金理應戮力減少李家的影響力,即使必須以公司股價為代價也在所不惜。
然而國家退休基金幾乎可以確定會跟三星站在同一邊——理由包含了這亞洲第四大經濟體之所以出差錯的種種因素。
國家退休基金跟李氏家族的牽扯實在太深了。除了擁有三星物產的股份,國家退休基金還握有其他至少十一個三星相關企業的股份,市值高達一八○億美元。這表示對李家有利的——包括以低價收購三星的操作——也有利於國家退休基金的收益,反之亦然。為了公平起見,除了國家退休基金執行長崔光(Choi Kwang)的內部決策圈之外,沒人知道將在七月十七日召開的特別股東會,國家退休基金會投下支持或反對票。但觀察國家退休基金和三星之間的關係,崔光將沒有太多考慮餘地,他只能選擇支持李家。
韓國總統朴槿惠,以她的部分來說,自選舉結束以來已過了二十八個月,但是她至今對韓國家族企業(或財閥)的遏制,做得依然很有限。雖然她當初競選時提到了扶植中小企業、強化反壟斷法、對富人增稅等政見,但這些計畫現在似乎仍停留在畫大餅的階段。當經濟走緩時,朴槿惠還是回去討好那些她原先宣稱要改革的富豪,以求提振國內經濟。
以目前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肆虐韓國的狀況來看,在韓國的零售業和觀光業皆大受影響時,很難讓人相信朴槿惠不會再靠向財閥以尋求支持。
成功合併 李家恐變本加厲(即使在這裡也看得到三星的影子。日前,李在鎔召開記者會,為三星首爾醫院成為中東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的最大傳染源向全民致歉。這波爆發的大規模感染,最後至少導致了二十七人死亡。聽到三星有醫院很驚訝嗎?你其實不用太大驚小怪。)三星這名字,毫無疑問地,儼然是韓國在世界經濟體系的代名詞。這也是為什麼韓國立法委員金基式(Kim Ki Sik),對三星跟辛格(Paul Elliott Singer)掌控的對沖基金間的購併戰會這麼激動;因為他認為這次衝突將會成為世界對韓國經濟信心的試金石。
「三星至今對危機處理的反應,無疑地令人感到沮喪。對於這次合併案的合理性,三星並無法提出有力的理由來說服投資者。」當選立法委員前曾多次參與社運的金基式這麼告訴彭博新聞。
如果三星真的在如此惹人非議的形勢下,還能成功地合併兩家公司,那將會對市場釋出一項非常糟糕的訊息。也就是其他財閥將會把李家的模式視為圭臬。李家也有可能會更變本加厲地軟土深掘。
當企業家族在操作這些手段時,對韓國市場已有疑慮的全球投資人,很有可能會將資金完全撤出韓國經濟。同時,韓國的國內投資也將更深陷在財閥的控制下。
當然,如果國家退休基金能夠勇敢地對三星說「不」,將會是個相當令人振奮的驚喜。可惜的是,它有一百八十億美元的理由說「是」。
三星至今對危機處理的反應,無疑地令人感到沮喪。對於這次合併案的合理性,三星並無法提出有力的理由來說服投資者。
2015-08-31 TCW |
||
八月二十四日,恐怖的黑色星期一,電子指數再狂瀉到二百八十四點,今年以來跌幅破二二%,蒸發掉近兩兆元。台灣電子股市值大縮水,已經超過一半的股價跌破淨值,意味著新一波的整併浪潮將順勢而起。 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業界出現多起重量級購併案。相較之下,台灣卻顯得靜悄悄,直到日月光無預警宣布收購矽品,才正式引爆話題。 「台灣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憂心忡忡說:「別人(購併)是主動出擊,我們是被環境所逼,為了要生存。」 目前來看,台灣電子股中許多指標性企業市值都打折到半價以下,過半跌破淨值。這意味著該公司在營運正常的狀況下,股價被大幅低估。 便宜的時候,就是最佳進場時機。「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股市崩盤,長期來說反而是好事,至少塑造出環境,強迫大家思考購併的可能性,」黃齊元說。 但,台灣到底準備好被購併,或是購併他人呢?或者我們再往前推一步自問,台灣,為什麼要準備好因應這股風潮?簡單的說:當前戰局,已經成為「你不趕快去購併人家,別人就來併你」的處境。 全球產業大者恆大是一趨勢。此外黃齊元指出,全世界的電子供應鏈,如今已變成「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混血關係,只有台灣還在一味防堵。例如台灣法規 規定,有陸資血統的公司在台灣設立子公司,要遭受不少限制。但目前陸資在全世界大買公司,過去原本屬於美資的台積電重要客戶豪威 (OmniVision),就因為今年被中國清華紫光購併,其在台灣子公司因此染上陸資色彩,而有被迫停止營運的疑慮,台灣相關供應鏈的訂單也被牽連。 「這會讓台灣越來越邊緣化,最後吃虧的還是台灣自己,」黃齊元說。 當全球購併浪潮方興未艾,陸資與美資、歐資越來越「混血」時,台灣要怎麼因應這股浪潮? 首先看台灣政府的態度。 法規、資金到位政府出資200億,可引出民間800億 今年六月聯發科股東會,董事長蔡明介罕見大談購併議題,開口呼籲政府應該要鬆綁管制。 政府嚴管,會把台灣隔絕在戰局之外。 中美關係的政治敏感度並不亞於兩岸,但在商言商,英特爾都可以二○%的股份入主中國的清華紫光,而聯想也在去年用二十九億美元買下摩托羅拉,以及兩千多項智慧型手機專利。另一家有官方色彩的私募基金,今年還買下美國DRAM大廠芯成(ISSI)。 相較於七、八年前的封閉,政府其實已經有進步。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指出,今年七月剛通過的《企業併購法修正案》,雖然基於國家安全,對於陸資還是有相當限制,但已經簡化了非常多程序,開放許多購買方式。 此外,八月二十日,國發會匡列兩百億元投資基金,對個別購併投資基金以三○%為上限,其投資對象不限定任何產業,最快九月底可實施。這種做法類似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只是非由政府百分之百主導,也不是直接投資產業,而是與民間的基金合併。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對此表示肯定。他認為,政府帶頭衝,可以達到讓中小企業「壯膽」的效果。他也分析,政府的兩百億元可以引出民間七、八百 億元,再透過銀行融資等財務槓桿,創造出三、四千億元的銀彈規模,對台灣的中小型與中大型企業來說,已經足以上場打亞洲盃甚至世界盃。 黃齊元也認為,這個基金對台灣企業來說是「及時雨」,可惜的是看起來並沒有找專業經理人來介入重整,比較像是投信投資。 政府往前跨了,那企業呢?是否有意識到蔡明介所說「企業要有競爭力,購併是必要手段,還(是)要趁『有價值』的時候被併購?」 放下「家產」心態大環境變,有價值時要設溢價空間 如果有能力,那就思考去購併他人。黃日燦觀察,台灣企業太習慣靠「右腳」,也就是自身業務成長去跑,但歐美甚至中國企業,已經很善用「左腳」,透過購併來 不斷壯大。「以前可以靠中國來維持『右腳』,現在整個環境都變了,再不用『左腳』,一定跑不了,」黃日燦說。台彎企業對「下一個階段要怎麼往前走很猶 豫」,但如今,已經沒有太多考慮的時間。 「全球產業已經出現大轉折,企業要趁有機會用購併手段壯大自己,不要只是斤斤計較購買價格,有時候機會錯過是不會再回來的,」劉連煜說。 如果產業前景不看好,自身規模又小,就要先做好「被購併」心理準備。一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負責購併業務的前主管建議:那就要放下「家產」的心態,趁著還有價值的時候設定好溢價空間,清出足夠的部位,讓買家有機會進駐。 不管如何,都不該原地不動,只是低頭苦作。 危機與轉機是一體兩面,只是被動、不賭注不代表就不會有風險,而是把主導權交給了別人。這,是這場購併風潮,提醒台灣最重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最便宜打三折,百億元電子股跳樓大拍賣! .公司名:聯電(2303)股價(元):10.4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8股價淨值比:0.6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台積電,半導體業內整併 .公司名:群創(3481)市值(億元):995股價(元):10.0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1股價淨值比:0.4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友達(2409)市值(億元):898股價(元):9.34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3股價淨值比:0.48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彩晶(6116)市值(億元):94股價(元):2.91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5股價淨值比:0.25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仁寶(2324)市值(億元):719股價(元):16.5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7.2股價淨值比:0.80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聯想,打造從品牌到代工一條龍產業鏈 .公司名:宏達電(2498)市值(億元):367股價(元):44.3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1股價淨值比:0.57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華碩、小米、樂事,拓展手機業務 .公司名:宏碁(2353)市值(億元):321股價(元):10.6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4.8股價淨值比:0.54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聯想、華碩,PC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晶電(2448)市值(億元):251股價(元):23.0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5股價淨值比:0.51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中國LED龍頭三安光電,消滅競爭對手 .公司名:華邦電(2344)市值(億元):6.31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4股價淨值比:0.62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華亞科、南亞科,DRAM上下游整併 .公司名:健鼎(3044)市值(億元):223股價(元):42.5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8股價淨值比:0.87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公司名:欣興(3037)市值(億元):170股價(元):11.3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4.6股價淨值比:0.4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公司名:南電(8046)市值(億元):150股價(元):23.3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6股價淨值比:0.45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註1:市值對比2015年1月5日,購併對象與目標為本刊自行推測,不代表企業官方立場註2:此表篩選標準為市值百億以上公司、股價淨值比在1以下、有被購併傳言或業內整併可能者註3:股價資料為8/25收盤價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公開資訊觀測站整理:林俊劭 |
|
||||||
聯發科再砸二九二億元 佈局物聯網蔡明介再出手!聯發科吃下台灣最大類比IC公司立錡,這是繼晨星之後台灣最大IC設計整併案。這樁被外資評為「正向但無助於解決目前手機困境」的一樁購併案,蔡明介的盤算究竟是什麼? 距離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六月中旬股東會中一句「(聯發科)一直在找尋、評估購併可能」,不到三個月時間,他已經用行動說明決心。 九月七日,蔡明介與立錡董事長邰中和雙雙現身在證交所,兩位有著四十年交情的科技業大老,罕見地親自出席重大訊息說明會,就是為了宣布這樁自收購晨星以來,聯發科最大的購併案——聯發科以二九二億元公開收購台灣類比IC龍頭立錡。 這已經是蔡明介在股東會中預告購併決心後第三次出手。光是八月,聯發科就接連出資買下了記憶體矽智財公司常憶,以及面板驅動IC公司奕力。 前有高通 後有紅色追兵 讓向來不輕易出手的蔡明介一再出手的原因,不只是全球吹起的整併潮,更是來自聯發科能否跳脫一代拳王宿命,再創顛峰背後最深的焦慮。 因為這一次,時空環境已經不同。聯發科面對的是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的衝擊,以及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政府強勢扶植半導體產業,手機應用處理器公司海思、展訊來勢洶洶的競爭。 紅色供應鏈的威脅究竟有多大?「海思是台積電最先進十六奈米製程的第一位客戶,不僅如此,海思近期下給台積電的訂單量還大幅增加。」一名半導體分析師直 言。相較之下,聯發科推出不久的十核心晶片,採用的製程是二十八奈米,光是從採用製程就能一眼看出中國IC設計公司的技術能力與不計成本,以及就是要追趕 聯發科和高通的企圖心。 陷入前有高通,後有海思、展訊不斷分食市場大餅,聯發科一直難以有效突破進入高階手機的困境。然而,蔡明介三個月內三次出手購併公司,卻沒有減輕外界對聯發科陷入困境的憂心。 瑞信證券半導體分析師艾藍迪(Randy Abrams)就認為,儘管聯發科購併立錡的策略正確,卻沒有解決面臨激烈競爭的問題,「我們仍保守看待聯發科核心業務的表現。」一位資深產業分析師也認 為:「聯發科現在的問題,在於手機應用處理器晶片,立錡做的電源管理IC並非關鍵,收購立錡也無助於解決現在的問題。」「收購立錡,確實對聯發科的手機晶 片不會有太大幫助。」就連聯發科一位內部主管也不避諱地透露這項訊息。 一樁二九二億元的交易,為的卻不是解決當下困境,蔡明介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中長期,我們看到未來在IOT,新的物聯網的應用機會。」蔡明介公布答案。 事實上,聯發科內部過去對手機大幅成長的樂觀預期,如今已不復見。聯發科主管坦承,「我們的技術已經和高通越拉越近,等到和高通並駕齊驅時,手機市場不知 道將會是什麼樣子。」正因如此,蔡明介今年以來伺機購併動作,都在在顯示他要跳脫手機殺價的紅海,提早一步往下一個重要里程碑物聯網布局的決心。 就連過去常將「turnkey」(完整解決方案)掛在嘴邊的蔡明介,最近講的都是「平台」概念。原因無他,因為未來物聯網的世界,與過去聯發科擅長的少樣多量已經不同,「在未來物聯網的應用上,商業模式轉變為少量多樣,在這方面,立錡有相當好的基礎。」蔡明介直言。 除了商業模式的轉變,是聯發科轉攻物聯網必須補強的能力以外,蔡明介也急欲擺脫技術上陷入一代拳王的局面,「聯發科的布局策略為,運用原本在手機累積的技術實力,從手機擴張的概念下,補足未來的需求。 」聯發科財務處處長陳恆真分析。 也因此,蔡明介此次出手購併,選擇的不是過去擅長的「數位IC」,反而結合了IC版圖中另一大塊類比IC領域,為的就是利用聯發科目前在行動裝置晶片上的技術優勢,加上立錡在類比IC的技術能力,同步設計開發數位和類比晶片,達成更節省功耗與空間的效益。 買進各種技術 增加效益 更重要的是,聯發科對行動裝置平台技術的掌握度越來越高,就像一個商場能提供的商品越來越多,未來物聯網客戶只要走進這家百貨公司,就能一次購足所需產 品。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分析師呂家璈也正面看待兩家IC設計公司合併,對布局物聯網的效益,他說:「物聯網需要更多高整合度解決方案,聯發科與立錡尋求 技術結合是有道理的。」攤開蔡明介今年以來出手購併的紀錄,包括影像處理晶片廠曜鵬、常憶、奕力,就不難看出蔡明介不斷買進各種技術,為聯發科主導的行動 裝置,以及以晨星為首的顯示器平台不斷增添武力的策略。 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蔡明介正加緊腳步組建他的全新艦隊,要在紅海中殺出重圍。 聯發科組物聯網艦隊,殺出重圍——聯發科布局物聯網動作2014.6 推出LinkIt 聯發科第一個專屬物聯網平台2014.9 成立創意實驗室 與全世界的創客圈連結,擴展物聯網客戶2015.4 收購曜鵬 擴增影像處理晶片產品線,未來能跨入智慧安全監控領域2015.8 收購常憶 增添記憶體矽智財能力2015.8 收購奕力 將面板相關IC產品線補足,提升平台能力2015.9 收購立錡 擴增聯發科平台,布局物聯網商 撰文 / 周品均 |
2015堪稱超級購併年,交易額50億美元起跳的超大購併案(megadeal),至今總額已達1.2兆美元(約合新台幣40兆元),創新紀錄,勝過20年前開始吹大的.com狂潮。低利時代資金成本相對便宜,加上企業主相信購併是搶市場最快方法,成就今日榮景。 [超大購併案淺談] megadeal 超大購併案A: AB InBev and SABMIIer's 106 biIIion doIIar deaI Will rank among the six largest takeovers. (百威、美樂啤酒的收購交易將名列史上第6。)B:I know.The volume of megadeals in 2015 has surpassed previous all-time records. (我 知道,2015年超大購併案的交易額創新紀錄。)hostile takeover 敵意收購A:In Taiwan, the tie-up between Siliconware and Hon-Hai hit the headlines after ASE's tender offer. (台灣也是,日月光收購矽品後,鴻矽聯盟登上頭條。)B:Yes.Siliconware viewed ASE's tender offer as the first step in a hostile takeover. (矽品把日月光的買斷合併視為敵意收購。)synergy 綜效A:The sharehoIders hope their companies' mergers wiII create greater svnergv anyway. (股東只盼公司合併能1加1大於2。)B:The top executives could benefit ; the employees, however, worry about possible job Losses. (高階主管得利, 員工只擔心丟飯碗。) [延伸關鍵字] 1. merger& acquisition:合併與收購2. tender offer:買斷合併3. strategic alliance:策略聯盟4. to reiterate:重申多益時事通工作團隊獨家授權 文· 周強 |
《商業內幕》主要是提供吸睛標題的新聞,衝高點閱率,以網路流量吸引廣告商上門,營收幾乎是來自於廣告。然而趨勢在變,這樣的經營模式能否長久,還是未知數。 譯者 連育德 曾是人人喊打的證券分析師布拉傑(Henry Blodget),如今隨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下稱BI)賣給德國出版業龍頭斯普林爾(Axel Springer),可望洗刷前恥。 網路泡沫時期,布拉傑擔任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分析師,大推科技股的同時,私下卻稱那些是投資地雷。他以證券詐欺罪名遭起訴,最後雖然和解收場,但條件是不得再從事證券業,罰款兩百萬美元,並繳回兩百萬美元利潤,自己亦淪為各界嘲笑與痛批的對象。 老出版商舉債朝數位轉型 布拉傑後轉戰商業新聞報導,更當上《BI》執行長與總編輯。0九年正式更名的《BI》,起初專門以吸睛標題刺激點閱率,因為節選財商要聞而迅速累積讀者 群。憑著這股潛力,《BI》不久便被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領投的創投基金看上,七輪籌資共募得五五六0萬美元。斯普林爾在其中一輪取得七%股權,後來又增至九%。 斯普林爾與《BI》形成鮮明反差,走傳統經營路線,旗下都是德國民眾耳熟能詳的刊物。斯普林爾多年來企圖轉型成跨國數位出版商,至今已有斬獲,國內市場目前只占總營收一半多一點,而數位媒體業務今年第一季更占了營收的六二%,息前稅前折舊前淨利的七五%。 但受到發行量與廣告收入萎縮的影響,斯普林爾顯得老態龍鍾,為了朝數位化轉型,一0年以來不斷舉債,至今幾乎成長四倍到十四.六億美元。 轉型雖然成功預防營收跌勢,但斯普林爾一直沒能打造或收購堪稱代表作的網路刊物。 斯普林爾幾個月前有意收購《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半路卻殺出《日本經濟新聞》(Nikkei)以十三億美元買下,執行長多夫納(Mathias Doepfner)於是把眼光轉向布拉傑。 這樁收購案恐難挹注獲利 對斯普林爾而言,《BI》比《金融時報》更有收購潛力,它不僅完全數位化,讀者群也比其他商業媒體更年輕,網站流量有六0%是透過手機,三九%使用社群網站。斯普林爾計畫斥資三.四三億美元買下《BI》八八%股權,屆時總持股將達九七%左右。 斯普林爾九月二十九日表示,收購案完成後,讀者群可望排名全球出版社第六大,主要是因為《BI》每月的不重複訪客(unique visitor)高達七六00萬人。多夫納稱此次收購案是斯普林爾進軍英語世界的一大步。 收購案可望衝高人氣,但對業績的挹注卻不明朗。斯普林爾財務長杜茲(Julian Deutz) 二十九日指出,由於《BI》今年積極拓展國際版圖,加上成立《科技內幕》(Tech Insider) 與《內幕》(Insider;內容以大眾興趣為主),導致今年獲利無望。斯普林爾預估《BI》的市場評價明年達營收的六倍,要到一八年才能損益兩平。 刊物衝銷量不能只靠廣告 《BI》未來會納入斯普林爾旗下的「付費模式」(Paid Models)部門,此部門約有半數營收是訂閱用戶的貢獻。但說穿了,《BI》從事的是網路流量分銷,提供大量有吸睛標題的新聞內容,以流量吸引廣告商, 所以營收幾乎全部來自廣告,與數位用戶達七十二萬人的《金融時報》截然不同。 網路廣告發展至今,已有重新探討的必要。廣告主買的是什麼?瀏覽廣告的是傀儡程式(bot)還是真人?網路廣告是否真能促進銷售?其實答案並不確定。與其 他以廣告為營收來源的網站一樣,《BI》深信影音廣告能將觸角伸向更多消費者,但問題是,用戶常是廣告看個幾秒就點開。對於谷歌與臉書等網路大咖,廣告無 疑是金雞母,但這樣的經營模式能否長期持續,仍是未知數。傳統出版商如斯普林爾知道,內容導向的刊物不能光靠廣告賺錢,訂戶營收也不能少。傳統商業刊物不 但報導自己來,亦採取付費模式,反觀《BI》之所以讀者群眾多,主要還是免費的關係,很難想像以後會有人願意花錢訂閱。 布拉傑打造出成功的《BI》,如今又風光賣出,儼然是狗熊變英雄的戲碼。但隱約中,《BI》與當年受到他大推的地雷股有幾分相似之處。要把《BI》扶植成實力堅強的搖錢樹,斯普林爾恐怕還得花更多錢修整一番。 曾是人人喊打的證券分析師布拉傑(圖),將《商業內幕》風光賣出,上演了一場狗熊變英雄的戲碼。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里奧尼德·波希德斯基(Leonid Bershidsky),《彭博觀點》撰稿人,現旅居柏林,著有三本小說與兩本非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