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位上海商銀投資人分享一檔股票抱五年 輕鬆滾出上億報酬

2011-11-07  TWM




雖然上海商銀目前只能在未上市市 場中交易,但掩不住的光芒,仍成為許多投資人首選。不但年年都讓股東賺錢,還能拿到優於同業的現金股利。

撰文‧許瀞文

投 資股市是希望能幫助自己達到財務自由的夢想,而長期投資一家好公司,更能幫自己帶來數以倍計的獲利。今年五十六歲的王炳惠,原先只是進口貿易商,五年前他 花了二七二○ 萬元買了八百張的上海商銀,經過這幾年配股配息、認購現金增資股份,儘管中間還經歷一次讓全球投資人都心驚膽戰的金融風暴,但現在他手上的上海商銀已經有 三三一○ 張,以目前股價三十九元計算,市值高達一.二九億元,創下將近四倍的驚人報酬,以下是他的投資見解:我雖然不是金融業,但因為工作關係也認識一些金融界高 層,我發現他們都不買自己家的股票,反而去買有競爭關係、但卻未上市的上海商銀,引發我開始注意這檔股票。研究後發現,這正是我一向最喜歡的現金殖利率 六%以上的股票,於是又更深入研究。

資產潛在開發價值驚人

在我仔細評估上海商銀財務狀況後,我發現這是一檔很 棒的資產股。在台灣的所有行舍都是自有資金購買,一九八九年,上海商銀花了二十六億元買下當時的美琪飯店作為總行,就是現在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中山北路 交叉口的大樓,至今價值都沒有重估;若以現在行情估計市值,總行大樓至少四十億元,漲幅五七%。若以此推估,其他行舍的增值也相當可觀。

而 總行大樓土地有八一一.九一坪,估計市值每坪五八二萬元,價值四十七億元,加上建物,當地仲介估計至少八十七億元,增幅超過兩倍。

香港上海 商銀也是如此。台灣的銀行到香港開分行,多半是租用商用大樓某單位,但香港上海商銀在一九五○年創行,當時買了許多一樓店面做行舍,總計當時帳上價值二. 六億港幣,至今都沒重估過;根據銀行內部人員告訴我,如今香港房地產飆漲,幾乎每棟行舍市價都超過台幣十億元,漲幅已經很難估算了。

坐 擁兩岸三地通路優勢

不僅如此,它還是最早進入中國大陸投資的銀行。它在台灣、香港、大陸三地都有分行,資產規模雖然比不上國內大型銀行、金 控,但卻間接持有香港上海商銀五七.六%股權,目前帳上價值近台幣四百億元;香港上海商銀又持有三%中國上海銀行股權,這是國內最具有兩岸三地通路優勢的 銀行。

以當時時空背景,台灣的銀行只能到香港設分行或辦事處,上海商銀是唯一在兩岸三地布局的銀行,握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於 是我決定在二○○六年初買進八百張上海商銀,這決定讓我資產大躍進,也發現大股東榮家厚道持家,治理無人能及,例如每月五日,我的桌上一定準時放著一份上 海商銀的月財報,從來沒遲到。這雖然只是小細節,卻可看出一家公司長期的經營原則。

其實當上海商銀股東是件很幸福的事,而長期擁有一檔好股 票,更能為自己帶來無法想像的獲利。

在我買後不久,上海商銀決定首度現金增資五十億元,每股十元讓原始股東按比率認購,我手上的股票透過現 增,快速增加到一二八○張,而且上海商銀似乎怕我們拿不出錢,先發三.二元現金股利,讓我們不需要掏出太多錢認股。

我拿到二五六萬元現金股 利,只要再拿出二二四萬元,就可以買到四八○張股票。除權後股價漲到三十多元,若以三十五元算,我這四八○張市值一六八○萬元,但實際上我才拿出二二四萬 元認購,幾乎漲了七倍之多。天啊!這簡直是賺錢賺到要吊點滴(意指賺翻了)。

不只如此,○九年上海商銀減資五十五.九億元,但減的是庫藏 股,並非一般股東持有股份。減資後不久,又增資六十三億元,那次我認購六十五張;五個月後,上海商銀連新認購的股份都發放現金股利二.五元。

今 年上海商銀再度增資一百億元,原本股東只能認購四四.五%,但部分老華僑沒認購,約有二.八%的股份再度開放給全體股東按比率認購。一般而言,只要現增認 購不足,大多上市公司董事會會自己吃下,但上海商銀卻和全體股東分享,這讓我相當敬佩。

而且上海商銀辦理現金增資並非缺錢,它是要厚植自己 資本;它的財務狀況也讓所有股東放心,沒有關係人放款。

穩健經營形成危機絕緣體

銀行最怕的就是呆帳,但根據我 的研究與向該銀行高層詢問,確定它沒有發行現金卡,因此躲過二○○六年雙卡風暴,更沒有雷曼兄弟連動債、歐債等;連現在讓銀行頭痛的雙D產業呆帳,上海銀 行也沒有放款給相關企業。仔細翻開財務報表,目前逾放比僅○.二%,呆帳覆蓋率六五○%,意思是有十億元呆帳,提存六十五億元;至今年第三季為止,信用卡 備抵呆帳提存率也高達一四○四%,等於是倒帳一百元、提撥一千四百元。

其實,我的投資經驗超過三十年,要大賺的股票不是沒有,但通常這種賺 翻的股票都是投機意味十足,但上海商銀偏偏又是一檔財務狀況良好,業務發展穩健的好公司。上海商銀總經理邱怡仁曾跟我說,上海商銀就是一個﹁穩﹂字,真是 一點都沒錯。這幾年經濟波動加劇,但我手上的上海商銀卻像金雞母一樣不斷幫我下蛋,不僅在亂世中安穩守護我的資產,也讓所有投資人家產更上一層樓。

2006 年買800張,經過增減資後,手上的上海商銀持股已增為3310張

年 原始

張數 增資認股 股票股息及現金股利 增資、分紅後張數2006 800 60% 現金3.2元 1280 2007 1280 現金1.45元

股息1元 1400

2008 1400 現金.135元

股息1元 1540

2009 1540 41% 現金1.1元

股息0.4元 1600

1600 2250 2010 2250 現金2.5元 2250 2011 2250 47.3% 現金3元 33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7

銀行超級優等生跨入資本市場上海商銀即將挑戰金融股王新寶座

2011-11-07 TWM

 
 
 

一直是台灣金融業超級優等生的上海商銀,今年股東會通過將於明年七月公開發行,等於向外界宣告跨入資本市場的決心。十一月一日,八十八歲高齡的董事長榮鴻 慶親率高階幹部宣示,這家目前兩岸布局最完整的銀行,將在未來大中華的金融市場引領風騷。

撰文‧劉俞青

十一月一日上午九點,台北市信義區內的W HOTEL異常地熱鬧,這是上海商銀三年一度的盛事;這一天,台灣、中國、香港兩岸三地、三家的「上海商銀」五十幾位高階主管全部齊聚台北,連高齡八十八 歲的大家長榮鴻慶,都精神抖擻地全程坐鎮,為來年的業務做出規畫。

然而,這一天的氣氛熱絡更異於以往,全場彌漫著一股興奮的氛圍。因為除了當天排定三方簽署金融備忘錄(MOU)之外,大家心裡都知道,再過不久,可能就是 這家成立將近一世紀的老銀行,正式跨入資本市場的時點。上海商銀確定在明年七月正式公開發行,按照台灣法令規定,公開發行後二個月即可登錄興櫃,半年後即 可送件申請上市。

獲利與股價表現超越股王

如果一切順利,屆時台灣的金融股股王,將從目前國泰金與富邦金兩雄爭霸的局面,轉為一大獨強,而這一大,就是上海商銀。

過去幾年,上海商銀一直是台灣金融業(包含金控與銀行)中,蟬聯多年的獲利王,以去年獲利來看,台面上金控獲利王是富邦金,每股盈餘二.三三元,然而,未 上市的上海商銀每股盈餘已是三.七五元,足足多出六成;而富邦金去年的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九.三二%,上海商銀則是九.九七%,也是略勝一籌。

如果以十月三十一日的收盤價觀察,國泰金股價是三十六.一五元,富邦金是三十五.六五元,然而,未上市盤上交投較為冷清的上海商銀股價是三十八元,已經是 名副其實的金融股股王。

按照時程,如果上海商銀可以在後年初順利轉上市,根據法人估計,股價至少上看五十元,如果再把其兩岸三地的布局與前瞻性計入,甚至可能更高。

上海商銀在台灣共有六十七個據點,都會區都可見到其分行,外觀看來也與一般銀行無異,但事實上,它有著極其曲折的歷史淵源背景,尤其在兩岸敏感的金融地圖 上,幾乎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特例。

三地布局領先同業

上海商銀最早是一家在上海成立的民營銀行,但當年被迫從中國撤出後,陸續在香港、台灣兩地重新開業,如今在香港名為「上海商業銀行」,在台灣則是台灣人熟 悉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加上中國原來的「上海銀行」,三家銀行就和它們的名稱一樣,有點像又不太像,彼此之間也有著「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交叉持 股;因此看似各自獨立,卻又有著極為特殊的血脈關聯,更是目前唯一橫跨兩岸三地的銀行,比起富邦金、或者在對岸擁有分行的其他銀行,更具有優勢。

早期許多台商的兩岸資金往來,都習慣從上海商銀進出,「最重要的是放心,匯到大陸去還是叫上海商銀,錢不會掉了,二來手續費便宜。」一位從事螺絲貿易的中 型台商負責人說。這其實也是上海商銀在兩岸三地金融市場的最大價值。

然而這一切,對看盡金融市場裡海浪般起伏的榮鴻慶而言,對這一天的到來,恐怕是欣慰多過感嘆,責任多過榮耀。

直到今日,上海的陝西北路上有一間優雅的白色洋房,如今已經是澳洲星空傳媒的上海總部,但門口仍可以看到一塊小牌子,上面寫著「榮宗敬故居」,此人就是榮 鴻慶的父親,也是榮家的第一代,這塊牌子等於是中國政府對當年這位實業家,也是「麵粉大王」、「紡織大王」的尊敬。

當時榮家所有的事業就從陝西北路開始;後來對榮家多半的認識,是因為家族裡出了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他是榮鴻慶的堂兄,也讓外界從此對榮家有了權貴的印象。

但事實上,榮家一路走來,並非如外界想像般享盡特權,事事順遂。榮鴻慶的父親當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紡織工廠在面前被轟炸,等於一生的心血付諸流水,當場中 風,全家因此避走到香港,卻也從此讓榮家對戰亂懷有非常高的風險意識,無論在香港或台灣,對於銀行的經營都是戰戰兢兢,認為企業要有承受突如其來風暴的能 力。以台灣的上海商銀為例,呆帳提存率六五○%,信用卡循環餘額的提存率甚至將近一四○○%,幾乎都是全體銀行最高,背後的經營理念就從這裡開始。

經營策略謹守風險控管原則上海商銀在一九一五年成立,是當時全中國最小的銀行,資本額只有七萬多元,員工七個人,比當時較具規模的錢莊還要不如,根本沒有 人看好。榮家的資金在一九一九年正式進入,當時股本增資達到一百萬元,榮家成為上海商銀二成股權的大股東,從此股權比重一路提高。

避走香港之後,榮家在上海很多的資產都被沒收,更多在戰亂中被摧毀,直到一九三四年,香港的上海銀行重新開業;台灣的上海商銀則一直到一九六五年,開放民 營銀行成立後才重新掛上招牌,在當時有「小華爾街」之稱的台北市館前路上正式成立總行復業。

那一年,榮鴻慶四十三歲,台灣的上海商銀成立時的資本額一千五百萬元,員工只有二十九人;但當時,已經以外匯業務領先著稱,三商銀的員工甚至要派人到上海 商銀的辦公室裡學外匯,上海商銀外匯業務上的領先優勢,直到今天還在。

今年已經八十八歲的榮鴻慶,自己親自掛名台灣上海商銀的董事長,身體依然硬朗,長期住在香港的他,每個月至少飛一次台灣,巡視分行、看報表,從不假手他 人。而上海商銀的員工福利在台灣金融業至今可說無人能及,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員工分紅制度,就是榮鴻慶的堅持。

員工分紅制度領先科技業

上海商銀幾乎是創台灣風氣之先,一九八九年,連科技業都還未實施員工分紅的二十多年前,榮鴻慶就獨排眾議,讓員工以面額十元認股。

到了一九九八年,上海商銀在未上市盤的股價衝上一百五十元的高點,就連很多基層的櫃台同仁都有千萬元的身價;即使如今股價長期維持在三十五至四十五元區 間,但根據一位上海銀行資深員工估計,行內規定年資滿一年就可參與認股,只要是資歷超過十五年以上的員工,如今手上股票至少都有五百萬元的市值。

而據透露,不少位業績優異的分行經理,甚至有上億元身價,羨煞所有同業。

這是榮鴻慶一路走來的經營之道,他在八十四歲那年唯一出版的回憶錄,書名取為︽獨木不成舟︾,意思就是指他人生中所有的成就,當然包括上海商銀的經營,都 是很多人的幫忙才能完成,因此對員工極為感謝與厚道。這位今年八十八歲老人家的謙卑之心,著實令人敬佩。

榮鴻慶的厚道不只表現在對待員工上,連股東也不例外。

從一九九六年至今,上海商銀一共經歷三次重要的增資,按照規定,現金增資時如果有股東放棄認購,可由董事長決定投資人認購,而一般公司此時通常都是由大股 東自行吃下,幾乎已經成為市場上的通則。

但榮鴻慶卻不作如是想。因為上海商銀有其特殊歷史背景,因此屬於中國股東的部分,幾乎等於確定放棄認購;按理說,這部分股權其實可由榮家自行認購,但榮鴻 慶從來就沒有這樣做,他總是把放棄認購的股權,讓台灣地區所有股東按比例再認一次,所有的權益和股東一起分享。

而這也讓許多上海商銀的股東,五年來、連續三次都以面額十元「超額認購」。因此,榮鴻慶不僅員工長期追隨,連許多外部股東都是長期投資,死心塌地跟定榮鴻 慶。

上海商銀在台灣復業四十六年來,一路走來都是台灣所有銀行業的模範生。

三次金融風暴都全身而退

二○○五年雙卡風暴最烈時,幾乎主要的民營銀行都要提列高額的呆帳,但上海商銀沒有發過一張現金卡,信用卡也僅止於優質客戶;因此當年全體銀行獲利因為雙 卡風暴大幅衰退五八%,但上海商銀幾乎毫髮無傷,全年獲利創下歷史新高達六十四.四億元。

財務穩健幾乎居全體銀行之冠,因此,在主管機關凍結新分行成立的政策下,還能連續五年,從金管會手中拿下新設分行數的第一名;今年上海商銀就獲准成立三家 新分行。

此外,上海商銀沒有一毛錢投資歐債,不賣連動債。一路走來,榮鴻慶曾在行內會議時說:「沒有什麼,真的沒有什麼,銀行就是良心經營而已。」這「良心」二 字,聽在台灣全體銀行業老闆的心中,有如一刀一斧,其實要深刻地愧疚反省才是。

上海商銀今年九十六歲了,能有今天,是一位高齡八十八歲長者的經營智慧,值得許多人學習。

專訪未來掌門人榮康信:

選擇對股東最好的方式

上海商銀的業務穩健、獲利亮眼,一直是許多專業投資人心中的最愛,如今喊了多年的上市傳言,終於在今年六月股東會上跨出第一步,正式通過明年七月即將公開 發行。

本刊專訪上海商銀副總經理榮康信,他是榮鴻慶的長孫,也是這個百年家族未來的掌門人,目前在行內專門負責資訊與海外業務。關於未來的上市計畫,他雖然沒有 正面答覆,但相較過去上海商銀總是對外低調表示「沒有上市計畫」,他的回答已經跨越一步,不再迴避上市問題。以下是專訪內容:問:這次為什麼會終於決定要 走公開發行的路?

答:主管機關希望我們這麼做。因為我們是目前唯一沒有公開發行的銀行。

問:請問有具體的上市計畫嗎?

答:我覺得這是所有股東的決定,看股東有沒有這個需求,我們會選擇對股東最好的方式進行。

問:如果未來決定要上市,上海商銀會選擇香港、台灣或中國?

答:因為之前沒有股東要求我們上市,這都是要看…,看當時的時間點而定,時間會改變,看到時在哪裡掛牌對股東是最好的,我們一定是以對股東最好的情況來考 量。

問:上海商銀目前有七千多位股東,員工占多少?外部股東有多少?

答:二千多位員工基本上都是股東,退休的員工也有約三千位,絕大多數也是繼續持股,其他的都是外部股東。

問:所以如果員工都希望趕快上市,就會加緊腳步?

答:哈哈,我們一切還是以股東的權益為最大考量。

榮家三代顯赫

榮鴻慶

出生:1922年

現職:台灣上海商銀董事長經歷:上海商銀董事、副董事長、台灣中國旅行社董事長學歷:上海滬江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榮智權

出生:1945年

現職:香港上海商銀董事長兼非執行董事、上海商銀董事經歷:美國花旗銀行(香港)經理、上海商銀常務董事學歷:美國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榮康信

出生:1968年

現職:台灣上海商銀董事、副總經歷:上海商銀總經理特助、資訊長、美國大通銀行香港分行學歷:美國芝加哥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上海榮家大事紀

1915年 創辦人陳光甫於上海設立上海銀行1919年 榮宗敬(榮鴻慶之父)參與增資,並選任為董事1965年 台灣上海商銀正式對外營業,是唯一自大陸遷台復業的民營銀行1991年 榮鴻慶出任台灣上海商銀董事長2002年 本行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獲准與中國大陸地區銀行直接進行通匯2006年 榮康信(榮鴻慶之長孫)進入台灣上海商銀董事會擔任董事2007年 榮智權被選為香港上海商銀董事長2008年 台灣上海商銀開辦人民幣與新台幣現鈔的雙向買賣業務2010年 金管會核准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赴大陸地區設立上海分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1

開發工銀將退場 凱基銀行扛起獲利重任 開發金轉型商銀 完成最關鍵拼圖

2015-04-20  TWM
 
 

 

辜仲為了完成開發金轉型的大夢,近年展開一連串組織改造計畫,除了購併萬泰銀行,加強消費金融業務,如今,台灣最老牌工業銀行——開發工銀也將退場,集團逐步轉型為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營運模式。

撰文‧梁任瑋

「二○○八年金融海嘯過後,是讓開發金控大股東辜仲,認真思考轉型商業銀行的關鍵。」一位中華開發金控(以下簡稱開發金)前主管透露,就在辜仲入主開發金整整十年之後,終於,開發金一步邁入關鍵的轉型期,宣告從工業銀行轉入商業銀行市場。

在一九九○年代的台灣投資界,開發金旗下的中華開發工業銀行(以下簡稱開發工銀)曾經是響亮的金字招牌,包括台北一○一前董事長胡定吾、聚鼎科技董事張忠本等,都是早期開發工銀培養出來的台灣金融投資人才,只要待過開發工銀投資部,等同於一張「就業保證」,成為許多券商、投資公司爭搶的人才。

到了劉泰英掌權時期,開發工銀更因為國民黨黨營事業色彩,而具有呼風喚雨的影響力。其後,隨著政黨輪替,○四年由中信辜仲入主,台灣投資環境也逐漸萎縮,開發工銀的直投部門規模不但變小,未來甚至要轉型為AMC(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看在外人眼中頗有感嘆。

「他想做的是成為摩根士丹利一樣的投資銀行,也因此,近十年投入大量資源購併券商;但金融海嘯後,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工業銀行業急速萎縮,而且作為一家金控不能偏重在券商業務,導致獲利來源的不穩定性太高。」這位開發金前主管表示。

因此,辜仲痛定思痛,決定大刀闊斧轉型。開發金去年九月購併萬泰銀行後,隨即展開一連串組織改造計畫,萬泰銀行更名為凱基銀行後,將在今年五月增資三八○億元,加上原資本額一九○億元,股本躍升至五七○億元,晉升為中大型銀行。

首部曲:合併大華證券

結合銀行業務發揮綜效

另外,開發工銀更加速轉型。金管會一聲令下,預計在一六年九月中之前繳回工業銀行執照,未來六年內也將逐步降低「直接投資」部位,由目前七百億元降至三百億元,以增加財務槓桿空間。意味著這家一九五九年成立的工業銀行,將正式轉型為商業銀行。

根據開發金規畫,為了提升凱基銀行的資本適足率,開發工銀預定今年五月一日,將屬於商銀相關業務的資產與負債,概括讓與凱基銀行,將減資三六○億元上繳開發金控,作為開發金控對凱基銀增資的主要資金來源;開發金預計對凱基銀行增資三八○億元,作為凱基銀支付給開發工銀的移轉對價。交易完成後,凱基銀總資產將超過五千五百億元,明年起,凱基銀行將成為開發金主要的獲利來源。

這消息或許不令人意外,但也凸顯台灣的工業銀行,長久以來受到兩個限制,一是無法吸收一般大眾的存款,自有資金比率高,直接投資沒有槓桿空間;另一個是無法經營商業銀行的業務,獲利來源顯得局限,從開發金過去幾年的營運績效不佳就可看出困境。

「凱基銀行就是銜接開發金轉型的橋樑。」港商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前主管王嘉樞表示,凱基銀行未來勢必得扛起過去開發工銀的貢獻,如何適度運用凱基銀行與凱基證券結合後的綜效發揮,將是開發金控轉型成功與否的觀察重點。

王嘉樞指出,凱基銀行的前身萬泰銀行原本是一家獨立小銀行,資源並不多;併入開發金後,除了開發工銀原本企金的業務可以互補,凱基證券是台灣第二大券商,旗下二十萬名證券存款戶,若可從其他銀行轉至凱基銀行,對於降低資金成本、提高利差應有幫助。

事實上,早在一二年,凱基證券合併大華證券,就已吹起開發三階段轉型的首部曲;今年第二階段是透過萬泰銀行更名為凱基銀行,將開發工銀業務釋出給凱基銀行,替開發工銀退場鋪路。

二部曲:吃下萬泰銀

改名凱基銀 要提升ROE 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指出,開發金吃萬泰銀的第一步就做得不錯,由於只付了一倍的股價淨值比,不算太高;儘管日前人事整合傳出紛擾,但萬泰銀的不良資產已大致清理乾淨,都是開發金接手後的利基。

另一部分,過去開發工銀營運模式單純,財務槓桿效率低,進而拖累資金運用效率,使得開發金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低於同業平均,而影響其評價;在與凱基銀行合併後,將提升開發金整體的ROE。由於凱基銀行過去受限資本額相對不大,業務推展動能薄弱;未來在開發金控資本移轉挹注下,可以發揮商業銀行更高的槓桿效益。

根據去年財報,凱基銀行的消費金融仍占獲利近五成,未來在資本額擴大的前提下,搭配景氣仍溫和向上,凱基銀行的放款業務勢必會再成長。

三部曲:創投基金管理

工銀將退場 接手直接投資最後,開發金轉型的第三階段是將開發工銀轄下的「直接投資事業群」業務轉換為「創投基金管理公司」(GP/General Partners),這主要是因應開發工銀退場後,直接投資金額將從七百億元降至三百億元。

根據開發金財報,開發工銀直接投資標的以消費性產品及服務業為最大宗,占比約三成;其次為工業及製造業,其中曾經讓開發工銀獲利頗豐的台積電持股比率已相當低。但一四年開發工銀直接投資業務稅前獲利貢獻仍達四十九.八億元,占開發工銀全年獲利五八%;一五年獲利來源主要還是靠處分直接投資,以開發工銀直接投資帳上至去年第三季未實現利益還有六十四億元來看,應該還是遊刃有餘。

不過,創投基金管理模式需要時間做出績效,也必須花費更多心力,才能對外籌集更多資金。因此,去年開始,開發工銀就已持續發行五檔私募股權基金,並籌設另一檔創投私募基金,對外募了二五○億元。

「開發工銀這兩、三年最大的轉變,就是學習放下身段。」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表示,為了獲得投資人青睞,開發金將從過去直接投資較為強勢的姿態,轉化站在客戶立場著想的服務業角色。

此外,開發金也積極爭取外資機構認同,但根據已接觸的外資法人認為,開發金仍需要令投資人更興奮的故事與利多題材支撐。王嘉樞表示,以開發金目前ROE僅七%,要追上一線金控的一○%至一五%以上的水準,除了將閒置資金作更有效率的運用,獲利模式要更穩定,不要受景氣波動影響,才會更得到市場肯定。

開發金轉型 得靠三大引擎互補

── 開發金組織架構

開發金

成立:2001年

董事長:陳木在

資本額:1534億元

凱基銀行(原萬泰銀行)

成立:1992年

董事長:魏寶生

資本額:570億元(增資後)

主要業務:消金、企金

凱基證券

成立:1997年

董事長:許道義

資本額:460億元

主要業務:證券經紀、承銷

開發工銀

成立:1959年

董事長:張家祝

資本額:206億元(減資後)主要業務:企業融資、 直接投資未來企業融資業務將轉給凱基銀行;直接投資業務將轉換為「創投基金管理公司」。

工業銀行vs.商業銀行差異

工業銀行 商業銀行

目的 協助生產事業轉型,並進行直接投資 對企業及民眾提供存款及消費性貸款分行數 不得超過10家 只要金管會許可,並無限制最低資本額 200億元 100億元資金來源 發行金融債券、法人存款 個人、企業存款主要收入 投資收益、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

整理:梁任瑋

凱基證券 開發金的金雞母開發金控即將轉型為商業銀行步入新的里程碑,在旗下成員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由開發金大股東辜仲創立的凱基證券,在去年證券商承銷業績排名亮麗,不管承銷金額或件數,均拿下市場龍頭寶座。

凱基證券去年營收155.8億元,稅前獲利36.1億元,其中承銷部門貢獻卓著,凱基承銷件數高達48件,總承銷金額287.25億元,比第二名富邦證券的117.08億元高出一倍多。

亮麗成績背後,其實是一場場貼身肉搏戰。

據了解,凱基證券在合併以承銷見長的大華證券之後,如虎添翼;加上近年從外資圈找來麥格理資本證券前分析師呂穎彰、劉明龍等人,分別擔綱研究部主管與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再加上對蘋果供應鏈相當熟稔的郭明錡,提供承銷團隊相當扎實的產業研究資源,皆有助於爭取發行公司在選擇承銷商辦理初次上市櫃及推薦興櫃掛牌時,有較大優勢。

凱基證券不僅扮演開發金控金雞母的角色,在海外布局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三大獲利引擎承銷、經紀、債券均衡發展下,將領銜開發金打南下亞洲盃,希望延續過去10年在東南亞累積的成功在地化經驗,發揮集團最大綜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80

債息抽高 德國商銀:反應過度

1 : GS(14)@2018-02-13 03:13:53

【本報訊】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優於預期,令十年期債息上周五大幅抽高,德國商業銀行利率及信貸研究策略主管Christoph Rieger表示,市場或過度反應(over-react)相關情況,因為若債息上升幅度過大,聯儲局屆時將減息而非加息。他補充,由於美國需發債以應付財政赤字、部份美國企業或受稅改刺激而把資金回流並賣出手上國債、中國或減持美債,且美國正縮表,預期美國十年期債息今年將上升,年底或見3厘。至於人民幣今年走向,德國商業銀行外匯策略主管Ulrich Leuchtmann表示,由於美元今年或因加息而升值,料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今年將輕微下跌,但他強調,為避免資金外流,相信人民幣貶值幅度不會太大。

瑞聯:美股調整期未完

美股連日勁插,瑞聯銀行首席投資總監韋立民表示,市場需要適應新的息率環境,預料美股調整期尚未結束,有機會繼續下行。韋立民又表示,對新上任的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具信心,他之前任儲局理事多年,曾參與過處理歐債危機和英國脫歐,經過市場的考驗。韋立民認為,全球股市在過去一個月升勢過急,經調整後,將為投資者帶來很多機遇,預料今年環球經濟增長速度將與去年一樣保持強勁,資源、商品、銀行等舊經濟股過往跑輸科網股,今年或跑贏。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7/202977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