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太過優秀的美聯儲二號人物和他的使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210

美國白宮上周五(1月10日)表示,總統奧巴馬提名的前以色列央行行長、經濟學家費希爾(Stanley Fisher)為美聯儲下一任副主席。讓人們驚訝的不是因為費希爾獲得了全球最有權勢的央行的二把手職位,而是因為費希爾太過優秀,他的譽冠全球的資歷遠遠超出了這個職位的要求。 據消息人士透露,下任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奧巴馬的顧問們也是在了解了耶倫想法之後,才開始和費希爾接觸。可以說,費希爾獲得提名,完全是耶倫一己之力所推動。 費希爾是一位務實的決策者。他曾力戰墨西哥和亞洲經濟危機,並引導以色列經濟安然度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崩潰。他出生於北羅得西亞(如今的贊比亞)並在那里長大,父母經營一家雜貨店。費希爾最初求學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而後在MIT經濟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之後,費希爾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數年,學生中包括伯南克、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以及其他多位知名經濟學家和決策人士,例如前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和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曼昆。 1988年到1990年,在任世界銀行副行長的薩默斯的推薦下,他擔任了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在1994年到2001年,費希爾作為IMF的二號人物,帶領IMF成功應對了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他結束了在IMF的任職。之後幾年,Fischer任花旗銀行的副總裁,全面負責公共客戶。2005年,費希爾接受了以色列政府的邀請,出任以色列央行的行長。任職期間,以色列央行成功地應對了國內的高通脹率和全球金融危機。 對費希爾而言,此次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副主席一職意味著新的挑戰:協助即將出任美聯儲主席的耶倫,在不損及美國經濟複蘇的情況下逐步撤回購債計劃。 費希爾對QE的態度讓人捉摸不定,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官員不同的是,費舍爾並未譴責美聯儲的超寬松政策,事實上,他稱各界對於美聯儲的批評“失當”。 而在不久之前,費舍爾對於美聯儲的購債作出相互矛盾的評估,一方面稱美聯儲買債舉動醜陋且危險,但一方面又稱其有效且有其必要性。 他在8月表示,“美國真的需要回到更正常的狀況、更正常的貨幣政策。” 而對於美聯儲正在使用的其他影響經濟工具,也就是所謂的就維持利率在零附近發布前瞻指導,費舍爾看上去也有著好壞不一的看法。 他在今年稍早表示: 無法預期美聯儲會說出他們將做些什麽...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90

華爾街擔心美聯儲重演1994年錯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326

(1994年美聯儲在格林斯潘領導下開始加息,但債券市場並沒有意料到。) 華爾街正越發擔心美國勞動力市場真實狀況可能沒有美聯儲“感知”的那麽疲軟,這可能最終導致在通脹回歸後美國央行發現目前退出創紀錄寬松的行動落後於“數據曲線”的大趨勢。 “2014年美聯儲是否可能加息?”法興銀行Aneta Markowska說投資者現在亟需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過去5年來美聯儲把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0.25%的水平,以幫助實現最大化貨幣寬松政策效果。 而美聯儲12月18日的FOMC會議聲明稱: 資產購買項目結束之後,仍會在很長時間內(a considerable time)保持寬松的貨幣政策立場。委員會同時重申其預期,即只要失業率保持在6.5%上方,就會一直維持0-0.25%的超低利率水平。預計未來1-2年內的通脹水平不會比2%的目標高0.5個百分點以上。 按照美聯儲自己的預期,意味著首次加息不會發生在2015年年底之前。 但是最近美國一系列向好的經濟數據,特別是最新的失業率數據降至6.7%,令市場疑問美聯儲此前的展望是否過於悲觀,這是否意味刺激政策將加速撤出? Markowska說: “盡管已經過去了20年,市場仍然銘記1994年發生的事情,擔心2014年會重演1994年的歷史。” 為遏制泡沫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儲在1994年大幅提高了利率,這一加息過程一直持續到2000年。然而當時債券市場並沒有意識到美聯儲進入了加息周期。 這一次市場辯論的焦點是勞動力參與率持續下滑的真正原因。因為美國勞動參與率下滑是導致失業率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投資者想知道是周期性原因(比如反映了經濟疲軟),還是結構性原因(比如人口等長期趨勢)造成了這個現象。 如果勞動參與率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的,那麽通脹將不是威脅。如果勞動參與率是結構性的,那麽意味著當經濟複蘇時只有較少的工人能填補增加的崗位,這意味著工資和通脹面臨上行風險。 BI說美聯儲官員擔心勞動參與率大幅下降更可能是周期性的因素,這就是他們多次向市場溝通淡化6.5%失業率門檻的原因,從而推遲市場對加息預期的時間表。 Markowska說: “我們認為參與率下跌部分是結構性的,部分是周期性的。” “假如最終證明是結構性的(與我們的基線預測相反),那麽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後備能力已經顯著減少,這可能迫使美聯儲更早行動遏制通脹。” 數據顯示美聯儲提前加息應對通脹的風險依然存在。亞特蘭大聯儲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去4年大多數退出勞動力隊伍的人年齡在60歲以上。 瑞銀美國經濟學家Drew Matus認為,老年工人人數(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顯著上漲的同時,該年齡組的參與率卻在下降,這表明最近美國勞動率的下降可能不是暫時的。 “盡管我們認為經濟複蘇時參與率會周期性上漲,但是這個幅度並不會改變一個根本問題:每月非農就業增長20萬人左右將繼續拉低失業率,而這並不能反映勞動力市場正在強勁反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97

高盛圖解美聯儲購債歷程 預期10月終結QE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097

美聯儲已經開始放慢了購債的速度,量化寬鬆(QE)政策也將漸漸成為過去。

關於QE3將如何結束,高盛經濟學家Kris Dawsey給出了如下預期:

考慮到12月美聯儲決定開始放緩購債,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1月份的FOMC會議應該不會出現什麼意外情況。

預計FOMC會像伯南克12月新聞發佈會上所暗示的那樣,繼續將每月購債規模縮減100億美元至650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和MBS的購買量各削減50億美元。FOMC一再強調,縮減QE規模並不是一個預先設定好的過程,會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有所調整,若真的有必要甚至可能還會再度加速購債。雖然如此,但我們認為這個情況不太可能出現。

基於美聯儲可能會在每次FOMC會議上縮減100億美元購債規模,預計QE3將在2014年10月全部結束。

下圖回顧了美聯儲從QE1、QE2、OT(扭轉操作)到QE3的進程:

美联储,高盛,FOMC,Q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04

為什麽美聯儲應該更關註通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116

美國核心PCE通脹走勢: 美國經濟已經顯示出快速複蘇的跡象,GDP增速加快,失業率大跌,然而低通脹仍然是美聯儲考慮加息的最重要障礙。之前高盛已經表示,2014年通脹將是影響美聯儲未來貨幣政策的關鍵因素,失業率的重要性已經下降。FTav編輯Cardiff Garcia甚至認為,美聯儲已經在前瞻指引中引入更高的通脹門檻,甚至容忍更高的通脹,不僅是因為失業率可能無法反映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狀況,更是因為在美國再分配政策受老人政治影響的情況下,美聯儲作為獨立的經濟調控者,應該主動調節這種失衡。 第一是最明顯的,也是被重複提到的,無論勞動力市場是否疲軟,也不應該在短期影響貨幣政策。 最近幾年薪酬水平已經經受了極低的增長。從經濟衰退開始,PCE通脹平均不到1.5%。在這段時間里,美聯儲一直無法達成其兩大使命——無法達到通脹目標同時也達不到充分就業的使命。可能你會認為,在當前環境下貨幣政策缺乏達到其使命的能力。然而,這里關註的是合適的政策應對,而不是政策的有效性。 由薪酬驅動的一段通脹上漲期正是我們一直希望看到的。現在通脹本身就具有有利的性質,能拉低實際利率,緩解債務負擔。但貨幣政策主要是還預期的遊戲。低的時薪增長是最近幾年企業盈利的主要來源之一。如果企業認為美聯儲在看到達到2%同比通脹的跡象就過早加息扼殺複蘇的加速,那麽它們現在就會有減少招聘的沖動。 這也是為什麽應該給加息門檻引入較高的通脹下限是個好主意。這不僅能發出正確的政策信號,實際上還是為失業率的有效性設定一個測試。而且如果美聯儲最終必須重蹈英國央行行長卡尼的覆轍,簡單地取消失業率作為前瞻指引的指標,那麽通脹下限的作用就出來了。   第二,“結構性”並不一定意味著“不可逆轉”。 把勞動參與率的下滑區分成結構性和周期性是一個有用的舉措。但不要忘記,這些分類只是經濟學家的發明。 只是由於部分人看起來已經放棄尋找工作,或入學進修,或開始接受殘疾人津貼,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將永不回勞動力市場。 這只是意味著他們這樣做的機會成本很高,因此被貼上了結構性的標簽。但了解真相的唯一方式是,讓勞動力市場真正地嘗試平衡這機會成本——這是支持維持寬松政策的另一個依據。   第三,勞動力參與率的大幅下滑實際上正在制造長期的反通脹社會性動因,美聯儲應該主動壓制這種趨勢。 這看起來與前兩點矛盾,但請聽一下我們的解釋。 在70年代,美國經濟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當時嬰兒潮的一代和越來越多的婦女正不斷地湧入勞動力市場。 勞動參與率上升,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通過保持較低的實際薪酬水平來促進新加入者就業的政治壓力不斷增加——這將要求容忍較長時間的高通脹。這段歷史最近被經濟學家Steve Randy Waldman提及,同時在經濟學家Ryan Avent研究70年代起美國較低的生產效率增長中也有提及。正如Waldman所解釋的,當時貨幣政策本可以壓制失控的通脹水平,但折衷的政策向反方向傾斜。 現在的情況不正是70年代情況的反面嗎?至少有兩個因素是這樣。美國的能源前景享受到生產效率的繁榮增長,而且更重要的是,勞動力參與率也在下滑。就算在經濟衰退前,工作年齡的女性參與率穩定,而工作年齡的男性參與率已經開始下降。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勞動參與率過去幾年一直出現大幅下滑。 在危機以後,相對於預期,年輕人的勞動參與率下滑得尤其嚴重,而老一輩人的參與率仍然維持上升。 路易斯聯儲曾經在一份報告中給出了可能的解釋: 年輕一代開始的時候沒有財產,薪酬是主要的收入來源;這代人喜歡相對較低的實際利率,相對較高的薪酬水平和相對較高的通脹。 年長一代工作的更少,希望他們的儲蓄有更高的回報,相對較低的薪酬和相對較低的通脹。 在缺乏通過一次性稅收和轉移的跨代再分配制度的情況下,受到制約的有效競爭均衡機制需要相對價格水平的最優化扭曲幹預。在作者的模型中,社會政策制定者可以通過通脹/通縮來嘗試實現這種最優化的扭曲。在當代經濟中,人口結構的變化被理解為特定人群影響再分配政策的能力。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67

珍妮特·耶倫:美聯儲來了新「女王」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249

2014年1月起,美聯儲開始真正轉向,退出量化寬鬆的貨幣刺激政策,引起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的軒然大波。執掌這個新時代新政策的,是一位小個子女人,她被稱為堅硬的「鴿派」。

銀白色短髮,純色職業套裝,頸間點綴一串亮色的圓珠項鏈——這幾個元素合併,就是百年來美國央行首位「女王」的形象。

2014年2月1日,珍妮特·耶倫出任新一屆美聯儲主席。當月,她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相似的裝扮,下巴微揚,標題是「手握16萬億美元的女人」。

16萬億,是當年的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但接下來的4年,68歲的耶倫的影響絕不僅限於此,作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金融政策制定者,美聯儲的一言一行撥動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敏感神經,耶倫也毫無疑問地成為世界上最具權勢的女人之一。

繼格林斯潘掌權20年、伯南克掌權8年之後,耶倫會如何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將美國乃至世界經濟帶入何種方向,引發了金融世界的諸般猜想。

手握「利率」和「QE」兩根指揮棒

美聯儲的任務就是穩通脹、促就業。聯儲主席不是點石成金的英雄,她要做的就是通過這兩個指標保證美國經濟的平穩運行。但華盛頓的一點點動靜,都可能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場經濟震盪。

「J-o-b-s」(工作)、「I-n-f-l-a

-t-i-o-n」(通貨膨脹)……

2014年2月11日,耶倫在眾議院開了6個小時的聽證會,這些是她上任「首秀」的高頻詞。

耶倫講話慢,語調平穩。她會儘可能地拖長一句話的節奏,甚至聽得出每個字母之間的縫隙。說得慢,想得快。耶倫的風格是滴水不漏,措辭嚴謹。

關鍵詞都點到,沒有明確的表示,把態度藏在數據分析中。路透社評論她的語言藝術是,「最有啟發性的不是她說了什麼,而是她沒說什麼——以及她怎麼能不說。」

她的「首秀」主張可以總結為:

就業市場遠未復甦;低利率仍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沒有新的加息門檻;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在縮減,但退出節奏並不確定。

耶倫講話的作用立竿見影。聽證會當天,美國的資本市場像是打了鎮靜劑,三大股指漲幅均超1%。

而原定於2月13日舉行的參議院聽證會,因為一場異常嚴重的暴風雪將會席捲華盛頓的預報而被推遲。市場仍期待耶倫能夠給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事實上,自耶倫加入美聯儲30年來,她的核心觀點異常穩定:當失業率高企的時候,美聯儲有義務做出嘗試。

具有唯一約束力的《聯邦儲備法案》規定,美聯儲的任務就是穩通脹、促就業。聯儲主席不是點石成金的英雄,她要做的就是通過這兩個指標保證美國經濟的平穩運行。

作為專注研究就業市場的學者,耶倫最關注的仍然是失業率數據,雖然較從前已有好轉,耶倫認為仍然不足以令人滿意。

美聯儲調通脹、刺激就業的最常用的工具叫做「聯儲基金利率」。

它通過調整銀行間借貸的利率高低,操縱市場上的長短期利率,從而控制貨幣的鬆緊,達到刺激或抑制經濟體的目的。因此,把脈利率,是人們關注美聯儲動向的命脈。

相對於這一常規工具,另一個伯南克時期推出的特殊工具更引人關注——QE。

QE(Quantitative Easing),就是指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它是金融危機期間,伯南克、耶倫團隊制定出的救市政策,實質是用政府的力量為衰退中的經濟「兜底」。

具體做法是,美聯儲出面大筆購買美國國債,共三次。前兩次都是一次性購買債券,第三次承諾從2011年起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直到勞動力市場出現令人滿意的復甦。

這種貨幣政策被戲稱為「印鈔票」。伯南克被漫畫刻畫為一個開著直升機到處撒錢的聯儲主席,所謂「直升機主席」。

寬鬆的貨幣政策引發了諸多爭議,伯南克連任和耶倫上任創造了參議院反對票比例最高的紀錄,分別是30%和32%。

2013年中,伯南克開始提出退出QE,引發了國際市場的熱烈討論。

退出QE的「多米諾骨牌」是:美聯儲減少持有國債,意味著貨幣政策趨緊,美元發行量減少,從而使得利率提高,美元升值。

然而,這絕不僅僅是美國自己的事兒,它直接牽動著新興市場國家的神經。

當年8月,美國宣佈縮減QE,印尼和印度股市、匯市暴跌,大量資金出逃,兩個月內,印度盧比兌美元跌幅達28%。

2014年1月,宣佈二次縮減後,一天內阿根廷比索暴跌11%。土耳其、南非、巴西等國家金融資產也遭到國際投資者的拋售。「導致多個經濟體『感冒』的『病毒』是美聯儲退出QE。」招商證券的分析報告說。

「病毒」傳播的方式是美國貨幣政策緊收,使得他國貨幣兌美元貶值,同時資本市場的熱錢回流美國。

中國市場同樣受到了震盪。2月,人民幣在離岸市場持續貶值,10個交易日內,跌去2013年升幅的1/4。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中國也應該警惕美國退出QE後「熱錢跑了」。

雖如此,耶倫沒有顯示出任何「同情」,聽證會上,她表示「新興市場的反應並不在美聯儲的政策框架內」。

在聯繫日益緊密的國際金融市場,耶倫手中握著的「利率」和「QE」兩根指揮棒,在華盛頓的一點動靜都可能導致大洋彼岸他國的一場經濟震盪。

這就是為什麼全球觀察者都緊盯著這位小個子女人的原因。

堅硬的「鴿子」

選擇她,保持了貨幣政策的連續性。

相較於揣摩她的遣詞造句,耶倫的思想背景更能透露出她的執政傾向。

在美聯儲內部,對於聯儲主席的政策傾向性,一直有「鷹派」和「鴿派」之分,「鷹派」主張嚴控通脹,而「鴿派」更擔心就業市場疲弱、經濟乏力,因此堅持低利率,並容忍一定程度內的通脹。

「耶倫是強硬的鴿派,是只堅硬的鴿子。」國內經濟評論者葉檀如是認為。面對穩通脹、促就業兩個目標,孰輕孰重是美聯儲內部意見的分界。

據美國媒體統計,耶倫的證詞中偏「鴿派」與偏「鷹派」的比例為38︰12。

耶倫的執政理念和她的學術背景密不可分。

她是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托賓的學生。正是聽過托賓的一場演講後,耶倫才決定去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稱讚托賓是「知識分子中的英雄」。「政府干預能夠挽回經濟的衰落」,托賓是這一思想的堅定支持者。耶倫也深受其影響,她十分認同托賓關於政府,尤其是央行可以幫助緩解失業的觀點。

在現任的美國官員中,耶倫是在美聯儲工作最久、最瞭解該機構的人,這是她足以勝任主席一職的重要原因。

1977年,耶倫成為美聯儲的研究員。早在1994年,她已經成為聯儲最高層的7人核心團隊成員。10年後,她擔任舊金山儲備銀行行長。繼而進入儲備局,任副主席、主席。

於是,她有了在美聯儲的中央和地方分別工作過的歷練;也經歷了美國經濟繁榮時期,協助伯南克處理過金融危機;她是奧巴馬團隊的核心,也曾是克林頓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爾街,耶倫有「預言皇后」的美名。

2005年,耶倫是美聯儲中第一個提出房價泡沫會導致經濟問題的人,她也是第一個在2008年判斷出經濟已經陷入衰退的人。

據《華爾街日報》分析顯示,從2009年到2013年,在現任美聯儲官員中,耶倫對經濟形勢的預測是最準的。

作為伯南克時期的「二號人物」,耶倫的理念始終與伯南克保持一致,雖然據身邊人透露,兩人之間私交很少。

上任後,耶倫的態度基本上承襲了伯南克路線,可以說是「蕭規曹隨」。

對此,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兼政策顧問王健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推測,「我個人認為,選擇她作聯儲主席一個比較重要的考慮,正是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如果有變化,應該也是漸進性的變化,大刀闊斧改革的可能性不大。」

主席任命後,新任副主席的提名是前以色列央行行長費舍爾。他以往的觀點偏向「鷹派」,因此有輿論認為這是對「鴿派」耶倫的制衡。

值得一提的是,新任「二把手」的任命頗為出人意料,因為輿論普遍認為他「太過優秀」。

現年70歲的費舍爾桃李滿天下:現任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原理》作者格里高利·曼昆,以及前聯儲出席伯南克,都是他的學生。

「退出QE的過程對全球都會有影響,費舍爾在全球央行界人脈很廣,應該能起到協調作用,同時經驗豐富。從這個意義上講,基本上找不到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王健分析。有美國媒體稱,費舍爾的提名完全是耶倫一手促成的結果。

新任美聯儲主席耶倫的職業生涯。 (東方IC/圖)

讓央行更加透明

最大程度減少公眾對於美聯儲政策的困惑。

在美聯儲的內部研討會上,王健曾見過耶倫本人。

「她講話很客氣,但是直接。你說很多,她可以很快地抓住核心。」現在的會議類似於大學講座,由主席介紹當前的經濟環境和問題,參與者可以隨時提問。

從制度上講,聯儲主席的決策權並不多於其他6位儲備局的執行委員,但是她需要在每次會議前總結當前形勢和問題,這種判斷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會議的導向。

因此,聯儲主席的個人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美聯儲的工作方式。

「伯南克和耶倫任職期間,聯儲內部會議的風格和格林斯潘時期不同。格林斯潘說話很難琢磨,他也不會進一步解釋。」王健說。

相較伯南克,耶倫的風格更簡明。伯南克提交的半年度證詞一般有8-12頁,而耶倫的首份證詞只有5頁多一點。

央行制定政策的公開透明,是耶倫一直很關心的問題。

2013年11月,在執教多年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耶倫發表了一場題為《央行溝通政策的變革與改進》的演講。

「1977年,在我剛進入美聯儲的時候,大家心照不宣地認為最好的策略就是『保密』的貨幣政策。」她回憶說。

1990年代,在國會的逼催下,美聯儲開始重視公開透明,目標數據化,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公眾對於美聯儲政策的困惑。

在這次演講中,耶倫提出的目標是:「通脹波動的集中區域值是2%」、「達到穩通脹和促就業雙重目標的『最佳路徑』包括維持接近0的短期利率直到2016年初。」

即便如此,耶倫偶爾的「官腔」還是讓美國網民受不了。

在接受《時代》週刊採訪時,她說,「有人說聯儲購買國債是幫助富人,這樣想是不對的。經濟復甦要依靠刺激消費,需要高房價和股價,它能鼓勵資產擁有者消費,也創造工作機會。」

文章下面的討論區裡群情激奮:「我的天!這種二十世紀以來的陳詞濫調,她甚至都懶得編新詞。」「耶倫你不是個天真的傻子就是個邪惡的騙子。」

在中國,很多人對美聯儲的認識來自《貨幣戰爭》的描寫。在這本書裡,美聯儲被描述成一個受少數猶太金融家族控制的私營銀行,美聯儲是金融大鱷搜刮世界人民財富的工具。在美聯儲工作多年的王健曾出版過一本《還原真實的美聯儲》來反駁它:「《貨幣戰爭》一書娛樂性很強,但充滿了誤導」,美聯儲的運作根本不是陰謀論那一套。

儘管美聯儲每年8次的議息會議均要提前一年公佈大致議程,並且會後的紀要全部發在網上。主席每年至少兩次去國會公開聽證,但耶倫認為並不足夠,她認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信息溝通工作仍有改進空間,其主張的重要原因是,她堅信貨幣政策的效果,高度依賴公眾能否準確獲知未來數月甚至數年的政策信息,美聯儲的影響力主要取決於其改變未來預期的能力。

雖然大權在握,美聯儲主席的工資卻不高。「其實做聯儲主席,對個人的經濟損失很大。」王健透露,「甚至還不如在高校任教。」

以伯南克為例,從前上課加出書的收入,約年薪30萬美金。但聯儲主席工資規定不得高於美國總統,不能兼職任教,甚至從前出的書都不能再收版稅,年薪不足20萬美金。

據美聯儲2009年公佈的數據,耶倫任儲備銀行行長時的年收入是41萬美金。也就是說,耶倫做主席之後的薪水還不到5年前的1/2。

其實中國央行的情況也與此類似。據央行某消息人士透露,行長級別的月薪也不過一萬多元,約合年薪3萬美金左右。

一家三口「經濟學痴」

不僅是完美的生活伴侶,也是經濟學研究的知己。

經濟學博士,成為了眼下美聯儲領導層的「標準配置」。

據《哈佛商業評論》的調查顯示:在聯儲委員會的7名委員中,1949年只有1名博士,1963年增加到3人,2014年6人。

耶倫的上任進一步強化了美聯儲的轉型:不再由專注於控制通脹、擁有豐富市場經驗的官員說了算,而由立志承擔更廣泛使命的學術界人士執掌。

耶倫自小就是「學霸」。

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滿大街穿著高幫靴、黑皮衣的「嬉皮士」。在同齡人釋放著荷爾蒙玩音樂、搞遊行,甚至吸毒品時,耶倫一心一意地坐在書桌前做優等生。

高中時,校報編輯每年都要去採訪發表畢業演說的人。那年,耶倫是編輯又是演說人,所以自己採訪了自己。

自布朗大學經濟學學士畢業後,耶倫用了4年時間拿到了耶魯大學的博士學歷。在1970年代初期耶魯同專業的數十名學生中,她是唯一拿到學位的女性。

在學界與政界浸淫30年,2013年10月9日,奧巴馬在白宮提名耶倫為新任主席,並稱讚她是「一位傑出的領袖」。

想要窺探成功女性背後的男人,是人們政治八卦的本能。

在耶倫和奧巴馬當眾講話時,耶倫的丈夫坐在白宮的國宴廳裡。他叫喬治·阿克洛夫,今年73歲。高個子,銀白髮,瘦長的臉上掛著一副大眼鏡,頗似老年版的比爾·蓋茨。

《時代》週刊在描寫阿克洛夫時用了一個略顯刻薄的標題,「耶倫先生」(Mr.Yellen)。實際上,阿克洛夫並不僅僅是個默默無聞的居家型男人。

他獲得榮譽遠早於耶倫。2001年,憑藉《檸檬市場》一文提出的不對稱信息論,阿克洛夫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近30年的學術研究中,他和耶倫共同發表過多篇論文。

「找一個真正和你勢均力敵的伴侶」,美國一本情感暢銷書的小標題被用來形容他們的關係。

1977年,耶倫和阿卡洛夫相遇在美聯儲的一次午餐會上。31歲的耶倫是哈佛大學助理教授,37歲的阿克洛夫離婚不久,正打算執教倫敦政治經濟大學。

相識半年後,兩人閃婚,在短暫的英國生活後回到美國,常年共同執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我們不僅是完美的生活伴侶,也是經濟學研究的知己。只是她對於自由貿易的觀點比我更激進些。」阿克洛夫在給諾獎的自傳中說。

獨子羅伯特·阿克洛夫,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後,現任英國一大學教授。他讀本科的時候,就開始聽博士生的課程,還被博士追著抄作業。

在他們的生活中,經濟學則無處不在。

兒子小時候,夫妻倆在校報招聘保姆,提出比市價更高的薪水,應聘者甚眾。他們認為一個心情愉快的保姆會提供更好的服務,並由此提出了勞動力市場獎勵問題的理論。這個理論至今仍是美聯儲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

這一家人去海灘度假都會帶上一箱子經濟學書籍,和兒子旅行的互動節目不是在水裡玩耍,而是看著海水同時讀書。

她的一位朋友說,「耶倫吃飯的時候只談經濟。」她本人也坦言,晚餐的主菜是豐富的經濟學和政策討論,這讓很多人難以消化。

在討論他們的家庭生活時,阿克洛夫坦言,「當她在美聯儲工作時,我能做的就是處理好家務。當然,我能給與的更大幫助是精神支持,在她每天受白宮的政治風雲洗禮後,回家的時候。」

2月14日,耶倫收到了情人節禮物,「老公的離職決定」。

為了不影響愛妻的職業生涯,耶倫老公、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喬治·阿克洛夫上週五表示,從蘇黎世大學的瑞銀國際經濟研究中心離職,以防給人留下「利益輸送」的口實。

(本文亦感謝新聞助理潛彬思)

名詞解釋

美聯儲

美聯儲分為兩部分:聯邦儲備局,屬於政府機構;聯邦儲備銀行,分散各地,共12家,屬於非營利機構。「雙層結構」的目的在於分權制衡,即央行既不為政府所控,也不受民間財團的影響。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包括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包括主席、副主席)和12名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

儲備局的這七位核心智囊任期14年,由美國總統經國會投票親自任命。

議息會議每年8次,提前一年公佈大致議程,並且會後的紀要全部發在網上。主席也要每年至少兩次去國會聽證,內容也全部公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57

【專欄】美聯儲的研究團隊都幹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779

本文作者王韜,就讀於康乃爾大學,研究經濟和金融政策。以下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爾街見聞立場。 央行研究局最近成了新聞關鍵詞,先是德意誌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被傳將出任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又有消息稱廣州金融學院院長陸磊即將擔任央行研究局局長。兩位體制外經濟學家若真被央行委以重任,向外界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國貨幣政策的決策體系,日漸向體制外的智力資源打開大門。 經濟政策制定與學術研究向來不能分家。這一點在美聯儲尤為明顯。整個聯儲系統內,學術研究與政策制定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研究為決策提供支持,而另一方面,政策實踐也激發新的理論成果。 雖然美聯儲與人民銀行同為央行,但二者在組織的屬性和運作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美聯儲並非一個從中央延伸到地方的層級行政機構,而是相對較為松散的區域銀行聯盟體系。按照《聯邦儲備法案》的規定,美聯儲的決策獨立於美國聯邦政府,因此在制定貨幣政策方面有較大的獨立性。通常所謂的美聯儲,是指聯邦儲備局,而聯邦儲備銀行系統由12個區域性銀行組成,這些區域性儲備銀行都是由商業銀行作為股東,近似於一個地方性的非營利性組織。 地方儲備銀行和聯邦儲備局無直接隸屬關系。但無論是地方儲備銀行還是聯邦儲備局,都有一大批從事研究工作的經濟學家。以美聯儲儲備局為例,其網上公開的研究和統計部門有130多名經濟學家,算上分布在其他部門的經濟學家,總人數達到300多人。 與美聯儲類似,12個區域性聯儲銀行也都設有不同規模的研究團隊。紐約聯儲最大,達到70人左右。波士頓儲備行的研究團隊則大約有21位經濟學家,外加其他各個部門的研究人員,大約有40人左右。其他銀行的研究團隊規模如下圖所示。         波士頓 21 芝加哥  36 紐約  72 聖路易斯  23 費城 24 明尼阿波利斯  13 克里夫蘭 36 堪薩斯 28 里士滿 27 達拉斯 32 亞特蘭大 30 舊金山 30 作為貨幣政策的制定和金融體系監管機構,聯邦儲備局需要大批政策研究者是很好理解的,但區域性的儲備銀行為什麽也要養這麽多經濟學家呢?既然有這麽多經濟學家,為什麽不將他們都聚在華盛頓美聯儲總部呢? 其實,無論是區域聯儲銀行在自身轄區內的工作需要,還是區域聯盟主席參與美聯儲公開市場會議決策,都需要高效準確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決定美國貨幣政策的決策機構是聯儲總部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由12名成員組成,除7名聯邦儲備理事會成員外,剩下5個席位留給各區域聯儲主席。紐約聯儲主席地位較高,在FOMC自動獲得席位,任期與理事會成員一樣,剩余的四個席位由其余紐約以外的11個區域聯儲主席則輪值擔任,任期為一年。FOMC每年召開8次會議,基於經濟決定實施貨幣政策。對采取什麽樣的貨幣政策,輪值的區域聯儲主席的態度至關重要。區域聯儲的經濟學家們所從事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就是為本銀行主席提供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和政策建議。 在這種機制下,各區域聯儲研究人員的規模也部分地反映出其在整個聯儲系統中的地位和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力。紐約聯儲地位高,其主席常駐FOMC,這當然是紐約聯儲具有龐大研究團隊的原因之一。 美聯儲系統獨特的貨幣政策形成機制,決定了研究機構在各個區域銀行必不可少。這背後是通過信息多元化而分散決策失誤風險的制度設計。FOMC的的成員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基於各自的分析,不同的學術背景,自然形成不同的政策意見。不同成員間的異議雖部分地犧牲了決策效率,卻保證了政策的相對正確。 研究團隊對區域的聯儲銀行必不可缺的原因還有另外一點,那就是經濟政策研究對區域聯儲自身的工作相關。如上文所說,聯儲區域銀行帶有社區性非營利組織的屬性,在推動公共服務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轄區內銀行機構的行業協會,區域聯儲還承擔著區域內的金融監管職能。有效的金融監管對於研究工作的要求,自然不必多說。 除此之外,地方聯儲在整合學術資源、促進經濟學研究方面也積極有為。比如,大多區域聯儲銀行與本地大學合作開展經濟學教育,舉辦學術比賽、提供訪問學者機會,扮演著學術機構的角色。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聖特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聖特路易斯分行所主辦的IDEAS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學文獻和學者資料庫。數據庫對最新的經濟學研究成果進行更新,還有所有經濟學家的個人資料等等。IDEAS基於文獻引用所發布的經濟學研究者排名成為評價世界經濟學家們最為權威的榜單。國內的鄒衡甫教授之所以宣稱自己是國內最好的經濟學家,就是根據這份榜單。 綜合上述種種分析不難看出,政策和學術研究在美聯儲整個決策體系中居於十分中心的地位。規模龐大的研究團隊,不僅為聯儲系統的種種決策提供了紮實的支持,也將經濟學理論研究和真實世界的經濟運行實現有效的對接。此外,各個區域聯儲銀行還成為帶有社區公益性質的學術機構,與學術教育實現了良性的互動。所有這些方面,都值得國內的政策制定者借鑒和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90

美聯儲的利率政策難題——是否應該“超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618

鑑於美聯儲已經明確表示,改變當前縮減QE安排的門檻很高,美聯儲和市場都明白,今年年末QE告別歷史舞台是極可能的事情,所以,現在美國貨幣政策的關鍵問題又回到了政策利率上——不僅包括是否(或如何)修改引導市場預期的前瞻指引,還有如果啟動加息週期,將以何種頻率加息。

最新的FOMC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仍然沒有在如何加強前瞻指引的問題上取得共識——也就是在何時應該加息的問題上沒有共識,更不要說開始加息週期以後的事情。

基於當前大部分美聯儲官員的預期,加息週期極可能在2015年裡啟動,大部分官員都希望引導開始加息後的市場預期,然而官員間的立場差異仍然明顯。

首先是鷹派的費城聯儲主席Plosser:

大部分標準、簡單的政策規則都顯示,聯邦基金利率應該很快被上調...

接著是被認為是鴿派的舊金山聯儲主席Williams,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

Williams表示,在他自己的經濟預期中,美聯儲將在明年年中加息,那時候的失業率應該約為6%,通脹在1.5%,「其它東西都在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他表示:「那時候如果我們不開始調整貨幣政策,就會出現超調的風險。你不會等到達到充分就業的時候才開始上調零利率。」

最後是更為鴿派的芝加哥聯儲主席Evans:

從大規模失衡緩慢邁向我們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阻礙,如果前進途中受到不利衝擊,很可能無法達到目標。達到目標最可靠最快的方式是,願意以一種可控制的方式超調。關於我們的通脹目標,我們需要重複地明確表示,我們2%的通脹目標並非通脹的上限。我們以「平衡的方式」去降低失衡,明確顯示了我們對待2%通脹目標的系統性立場。

以以上三位美聯儲官員作為代表,鷹派堅持應該盡快加息,而鴿派內部也存在對通脹應該如何影響加息時機的問題上的明顯分歧。著名美聯儲政策觀察者Tim Duy則認為,大部分人認為美聯儲主席耶倫的「最優控制」理論傾向於Evans的觀點,而現在已經到了美聯儲決定是否應該冒著超調的風險來刺激經濟的時候了,因為首次加息的時機和加息後緊縮的力度都將取決於美聯儲內部在超調的問題上取得怎麼樣的共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95

美聯儲三號人物:加息不著急 高度寬松仍持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889

周五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Dudley 表示,美聯儲可能會在2015年中期左右上調利率的預期非常合乎情理,美聯儲仍會保持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立場,“零利率”已經實施五年了,美聯儲還沒有準備好立即加息。 Dudley在布魯克林大學演講時稱,“市場預計美聯儲會在2015年中期上調利率,我認為,基於我們目前所了解到的信息和經濟前景,這個預期是非常合理的。大部分關註美聯儲動向的市場參與者都預計,美聯儲會在失業率降至6%左右的時候開始上調利率。” 但是,Dudley還表示,盡管如此,美聯儲還是並沒有想要撤回高度寬松政策的意向。 談及美國經濟複蘇的情況,Dudley表示,美國經濟前景“較為良好”,但他同時強調,就業市場的複蘇依然疲弱,希望在失業率下降、通脹水平增長的基礎上能夠看到美國經濟增長加速。 對於貨幣政策走向,Dudley仍然保持著鴿派立場,稱在長達5年的零利率政策之後,美聯儲目前也並沒有準備好收緊貨幣政策。 12月美聯儲公布的經濟預測顯示,17名政策制定者中有12名預計美聯儲將在2015年開始收緊貨幣政策,2名官員預計這個時間點是今年晚些時候,另有3名官員認為要等到2016年。 Dudley還預計美國經濟增長會保持在2.25%以上,這足以促進就業市場複蘇,但他還警告稱,就業和資本方面的資源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Dudley表示,“這意味著,目前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立場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合適的。” 雖然人口老齡化在勞動參與率下降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Dudley預計未來還是會有更多的美國人重返工作崗位,促進勞動參與率回升,“失業率的下降顯然過分誇張了就業市場的改善情況。” 美國勞工部周五公布數據顯示,2月非農就業增長17.5晚,遠遠高於預期,切此前1月和去年12月的就業增長數據均有所上修,另外,2月美國失業率微升之6.7%,詳情請參見華爾街見聞報道的美國2月非農就業報告。 談及烏克蘭危機,Dudley表示,美聯儲有專員密切關註烏克蘭事件的動向,並會隨時提供任何該事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13

通往正常化之路--美聯儲的新退出策略分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267

有著「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n Hilsenrath認為美聯儲正在拋棄2011年6月議息會議上定下的退出策略方案,而新的方案正在討論並逐漸成形。

要從金融體系中移除數萬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的舊方案包括幾個要點:

1. 停止QE,所持有的MBS和美債到期後停止使用其本金再投資,將其移出資產負債表。

2. 在相當QE長一段時期後,美聯儲將出售所購買的MBS。

3. 通過超額準備金等技術工具使得銀行將資金長期置於美聯儲賬上,從而進一步減少金融體系的流動性。

以上措施將吸收貨幣、影響貨幣供給,從而提升美聯儲的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

法兴:美联储QE退出策略进化史

而Hilsenrath稱考慮的新方案中,美聯儲可能讓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金維持數年之久,甚至可能永遠不會將其移除。除了給銀行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IOER)外,美聯儲還將通過逆回購項目來影響利率。

華爾街見聞在此前的系列文章中對美聯儲的兩項工具「超額準備金利率(IOER)和全額供應(full allotment)隔夜逆回購」做過詳細的介紹。

相比於主要針對存款機構的超額準備金利率工具,這個逆回購工具將使得「相對較大範圍的市場參與者」有資格可以在隔夜的基礎上借錢給美聯儲,這些貸款是以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賬戶(SOMA)持有的證券作為抵押。

這麼做美聯儲一方面可以通過向相當大範圍的投資者彈性地供應無風險資產,緩解市場「高質量抵押品」短缺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美聯儲可以借此對非銀行機構的借款利率施加影響,解決目前美聯儲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與市場脫節的問題,奪回短期利率市場的控制權。

(上圖表明,聯邦基金利率對於隔夜抵押利率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兩個利率之間的相關性已經基本消失)

Hilsenrath認為,相比於從金融體系吸收流動性從而通過管理貨幣供給影響利率,美聯儲如今更願意通過管理貨幣成本來設定利率。巴克萊用更直白的話語對此作了總結:超額準備金利率和全額逆回購工具將成為美聯儲新的核心政策工具。

美聯儲的新方案不會主動出售此前購入的MBS,而是讓流動性停留在金融業體系。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三號人物」紐約聯儲主席Dudley在上週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這還意味著美聯儲無需再等待停止QE後數月再實施加息。在此前版本的方案中,停止購債被認為是加息之前的一個信號。Hilsenrath認為Dudley的講話意味著美聯儲不會提前很久給出信號。

當然,這一切仍然討論之中。美聯儲的委員們對於新方案的細節仍有分歧。

新主席耶倫需要在未來數月內讓委員們就方案達成一致。投資者需要對此高度關注,因為新的方案將包含何時加息的重要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729

俄羅斯金融戰之二:美聯儲托管外國機構美債持倉暴跌千億,俄羅斯嫌疑最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07

截至3月12日當周,外國央行和機構由美聯儲托管的美債持有量(Treasury Securities Held in Custody for Foreign Official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s)暴降1045億美元,降幅創歷史紀錄。此番大量拋售後,外國央行和機構由美聯儲托管的美債持有量為2.855萬億美元,創2012年12月以來新低。法興銀行分析師表示,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麽過去一周美元相對於主要貨幣走弱。 在此之前一周,美債托管量減少了135億美元。最近四周均值為托管量減少15億美元。追溯地更遠一點,上次美債托管量大幅減少發生在去年6月26日當周,是美聯儲FOMC會議之後的一周,托管量減少了324億美元。這次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截至3月12日當周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美國公布非農數據,中國一系列經濟數據疲軟,烏克蘭危機持續。 分析師們猜測有如下幾種可能: 1. 諸多分析師劍指俄羅斯拋售美債。克里米亞將於本周末就加入俄羅斯舉行公投。美歐準備根據公投結果制裁俄羅斯。俄羅斯拋售美債,這樣就不怕美歐凍結其資產。 2. 中國所為。中國拋售美債,同時買入歐元,使得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相對更廉價。 3. 機構或央行並未大量拋售美債,只是更換了托管方。也就是說,持有機構轉移了美債,交給其它機構托管,而非出售美債。 4. 一些分析師認為,也許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拋售美債,為了提振本國貨幣。 下面我們就前三種情況進一步分析。 關於俄羅斯的可能: 諸多市場人士們猜測,這或許是俄羅斯為防備美國潛在的金融制裁。 克里米亞公投在即,美國國務卿克里警告俄羅斯稱,美國和歐盟針對克里米亞公投,正在準備嚴厲的應對措施。具體實施什麽樣的應對措施,取決於屆時俄羅斯的反應。俄羅斯不懼威脅反擊道,俄方也會給歐美實施制裁。過去兩個月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在持續拋售美債。 此外,俄羅斯也可能通過拋售美債而支持盧布走強。 關於中國的可能: Stone McCarthy公司分析師認為,中國和日本是持有美債數量最大的國家。截至去年12月末,兩國分別持美債1.269萬億美元和1.183萬億美元。中國方面,美債主要為中國央行持有,中國央行不太可能拋美債,因為中國央行希望人民幣貶值。 不過如果考慮到歐元,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中國可以拋售美債,同時買入歐元,使得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相對更廉價。這也符合過去一周的走勢:拋美債,歐元走強。 關於更換托管方: 一些分析師認為是更換了托管方。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本周美債走勢較好。如果出售這麽多美債,美債會大跌,其收益率會上漲許多。 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很可能是俄羅斯轉移美債,目的是為防備美國潛在的金融制裁。俄羅斯這麽做,即使美歐對其制裁、凍結其資產,俄羅斯仍可以自由買賣資產組合。 不過,美國財經博客Zerohedge認為,如果與俄羅斯相關,那麽俄羅斯不太可能只是更換了托管方。最新數據顯示,俄羅斯持有美債約1390億美元,超過拋售的1045億美元。若俄羅斯指定不同的托管方,則很可能把1390億美元都移走,而非其中一部分。 下周,TIC數據將會公布,不過只能看到1月各國持有美債數量。若要得知這一次究竟誰在幕後操作,要等到五月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