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案例】法鬥士:法律垂直搜索煉成記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07/59297.html

法鬥士垂直搜索 緣起許開辰的互聯網種子

我在創辦法鬥士之前,曾是歐華事務所的合夥人,真正促使我從一個相對比較傳統的領域走出來,開始致力於法律電商發展,源於我心中早已留下的一顆互聯網種子。

歐華事務所是一家外資事務所,我本人也是一名美國律師。 我06年回國後,個人所負責主要法律業務也大多集中在風險投資私募股權這一塊,此時國內互聯網經歷了2000年泡沫之後,在06年正是互聯網項目高速發展的時間點,我也就有幸做了不少的互聯網項目,這給我留下了一顆互聯網創業的種子。

觸及到了互聯網上一些案子,也看到了一波又一波互聯網創業,也看到創業屌絲的不容易,然後心裡也開始有了想在互聯網行業做點事情的想法了。互聯網作為一個從來就沒安分過的行業,長期地跟進互聯網方面的案宗,不管之前是否是互聯網從業人士,在互聯網氛圍的長期渲染下,也或多或少會產生很多互聯網創業的衝動。

選擇2013年做法律電商的兩大原因

選擇在去年開始做法律電商,有兩個原因。1、法律和互聯網的交集變得越來越多,就拿小謙你之前文章中有提到過的legalzoom來說,legalzoom當初要IPO上市的時候,應該是2012年年底的時候。我差不多也是在哪個時候關注法律電商這塊的,對此也有了創業的想法。

而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我和投資人比較熟,和對方溝通的時候呢,他們也覺得這樣的模式不錯。他們表示只要我感興趣的話,他們可以來投一筆錢來支持。考慮了一番之後,也覺得這是個機會更是一個挑戰,最終就還是決定創業了。

為什麼要做法律垂直搜索引擎?

有人認為互聯網在多年的發展中,立法還不夠完善,互聯網法律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其實對於這樣的看法,我覺得法律電商本身和互聯網法律沒有太大的關係。就好像說中國食品監管的法律還有待提高,但這並不妨礙你在網上賣食品一樣,我認為這是兩碼事。

我們目前更多的是將法律看做是一個商業,是作為一個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至於我們為什麼是做一個垂直搜索,外界還有認為我們就是法律界的去哪兒的說法。我覺得我們不僅和去哪兒有點像,和大眾點評、融360都有很大的共同點。其實我感覺大家都差不多,幾乎都是為了幫助用戶尋找服務商。在選擇垂直搜索這樣的一個模式之前,我們也比較了幾種模式,覺得從垂直搜索切入更有可能,從我們自己的角度來講比較好,比較容易切入。

我們看了比較早期一點的門戶資訊型,也討論了一下中國式的legzoomm,但最終採用了一種垂直搜索的模式。因為個人用戶覺得找律師難,律師找客源難,要解決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互聯網搜索是一個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的渠道,所以我們最終選擇了這個類似於去哪兒的模式,作為切入點。

法鬥士比之去哪兒,區別在何處?

雖然我們和去哪兒一樣,都算是垂直搜索引擎,但其實在產品上我們肯定也是會有區別的。我們和去哪兒的行業不同,就算去哪兒他自己的酒店也會有所不同。比如酒店業務,酒店業務是高度標準化的,他的核心價值無非就是一個比價的功能,那麼從另一方面講,酒店標準化也需要從星級,價格,風格來點評。相對來說更不標準的就是大眾點評,但我覺得這不妨礙他作為搜索引擎的共性吧。

所以我們和去哪兒比,是我們的標準化程度不如機票酒店標準,所以我們提供的服務當中,比價只是其一,而不是唯一,我們也可以幫助用戶多個維度決策,瞭解律師。

(創業家&i黑馬註:許開辰曾是黑馬導師莊辰超的律師,而法鬥士網最早獲得的投資來自於清流資本的100萬美金的天使投資。清流資本的投資人中就有莊辰超。

法律電商服務有品牌溢價空間 大眾點評和騰訊聯姻正在啟發法律電商

此前大眾點評和騰訊聯姻,轟動了整個地圖O2O,並且對電商們的團購優惠業務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此刻,也正在提醒很多行業,精神層次的服務因為擁有更大的溢價空間,可能要比團購優惠這類實打實的物質層次體驗,更能幫助企業生存下來,這樣的啟發也同樣值得法律電商業界眾多企業學習。

機票是高度標準的,其實我覺得律師還有很多的非價格的因素,與客觀衡量的標準。就好像我去挑選一個律師,肯定是看經驗,看職位,專長的什麼。核心的是說正像你說的得想京東和淘寶一樣,不用在線下見面的,我覺得法律離這一點還遙遙無期。所以我們的目標只是幫助用戶更好的找到律師,然後對價格還有一個衡量,最終選定用戶要的服務,最終還是線上和線下的一個過程

法律電商做律師參考體系很有必要

人們在選擇律師的時候,本身對律師會有一定的評判體系,法律行業走上線上之後,如何讓人們對於網上的律師也有一套律師參考體系,很有必要。

我們也是在做律師的,把資質這些信息用普通用戶用戶,可以理解的方向加入。另外我們也有一個大眾點評的垂直星際制度,但大眾點評主要是UGC,用戶點評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方面。但因為我們的專業服務和大眾點評還是有差別的,我們還需要考慮一些硬件條件,比如說他的職位,從業經驗。我們也有一個算法,其中也有考慮到線下一些資質上的一些因素,我們會考慮他的教育背景,畢業院校,學位、就職的律師事務所的規模,職位,乃至從業年限。「是否是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社會關係,也是一個維度。我們當然是希望我們的評星可以幫助用戶做出抉擇。

傳統+互聯網是法律電商團隊的標配 

創業是需要團隊作戰的,選擇一個良好的創業團隊組建模型,在創業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團隊組建完成之後,如何互相學習互相參考互相爭議,漸漸磨合也是很多創業團隊頭疼的問題。

無論是說互聯網結合傳統也好,改造傳統,還是要顛覆傳統。我覺得說這兩方面都是不能或缺的。當然如果是大眾化的,那就例外了。像法律醫療這些領域,我相信是一個好的搭配是有行業內的人,傳統團隊也能夠看到傳統和互聯網的結合吧,那麼更多的就是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所以我覺得要更多的秉承開發和學習的心態學習。因為你很多互聯網的東西都不懂的,你可以覺得你在你熟悉的行業中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現在互聯網中可能就是錯誤的。同樣的是,互聯網也需要去改變一些,一套方案不可能使用所有的行業,及時大眾點評的評星做的不錯,但要從技術服務類上升到專業服務類,還是需要考慮到不同行業的特色的,是一樣的。或者說從商業模式上講,所以互聯網專家和傳統行業,需要互相學習,設計產品的是,都需要更多的吸取對方的已經。我們也以後爭議,但對於我來講是一個學習的思考的過程。

法律電商平台必須學會平衡律師和用戶的關係

法律垂直搜索引擎,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做一個做律師和用戶資源對接的平台,需要維繫用戶與律師之間的平衡。此刻法律垂直搜索就成為了一款考驗是否公平的秤,在平台運營的過程中,也許在維繫平衡上會有一些經歷值得分享。

在保持資源平衡的過程中,我們是需要不停得去調整的,因為你是一個平台,並不止一方,是三方。你有用戶、律師和平台,當然從更多的角度來講,我們是希望各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我作為平台,我們能夠幫助用戶找到合適的律師,也可以幫助用戶找到合適的客源,大方向是這樣是一致的,在細節上,是需要堅固各方的利益,因為三方缺失一方就玩不起來了嗎,很多都需要考慮、權衡、取捨的。

因為流量獲取成本高,轉化率低,客戶二次尋求服務的機會小等因素,整個法律電商行業的市場規模都未能做大,這也在一定程度大大的阻礙了國內法律電商的發展。不斷的打破這種的束縛,需要讓整個行業影響力不斷加強,也需要做點事情通過媒體的報導,讓更多的用戶接受法律電商的服務,逐步形成法律電商品牌。

我們有推出公益專題,公益專題旨在公益幫助開展社會法律案件。就拿打假鬥士方舟子和林志穎因「愛碧麗」膠原蛋白飲品引起輿論爭議來說,我們公益打官司,就是我們讓更多的用戶瞭解到法律電商和我們法鬥士的機會。

法律電商行業的市場規模整體上不夠大,在各家法律電商在模式、運營、團隊上都沒有太大差異性的情況下,共同擴大行業影響力,增大行業的市場份額,可能會是當前法律電商們應該思考的發展方向。如果你也對法律電商感興趣,歡迎與我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47

【案例】愛情公寓:「第一神劇」煉成記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6/59905.html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絕對是一款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產品——儘管成本不高,沒有大製作與大明星,但卻人氣火爆,收入自然相當可觀——《愛情公寓》第四季創收超過一個億。這部看起來傻傻的「第一神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太陽與流星

同為80後的編劇汪遠和導演韋正,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友。2004年兩人在校期間,正值校園DV電影非常流行,原本就酷愛話劇的兄弟倆,搭起一個學生班底,嘗試著拍攝了一部校園喜劇電影《我的太陽》。

不料,這部自娛自樂的原創電影竟然一炮而紅,不但在各個高校內上映時場場爆滿,還斬獲了不少獎項,大導演王家衛還給韋正頒過獎。不過,這其中最令兩人難忘的經歷是,為了給電影籌集資金,他們找到康師傅綠茶,拉來了幾千元的贊助費和80箱綠茶飲料。而作為回報,電影中植入了綠茶廣告。

如今回頭去看,《我的太陽》確實為汪遠和韋正推開了一扇門。無論是商業運作,還是劇情風格,在後來大紅大紫的《愛情公寓》中都有《我的太陽》的影子。

2005年,大學畢業後的汪遠創立了高格文化傳播公司,通過運作明星演唱會,賺到了第一桶金。但他的夢想仍然是影視創作。「演唱會做得再成功,還是那些明星的,跟我沒半毛錢關係。」

糾結了兩年後,汪遠說服韋正從上海電影集團辭職轉而加盟高格。最佳拍檔再度攜手,高格轉型影視製作,兩人斥資百萬元拍攝了《我的太陽》的姊妹篇《逆轉流星》。

然而,真正的市場完全不同於校園。雖然《逆轉流星》拿到了放映許可證,但由於班底和演員都不知名,片子本身也不夠商業化,發行方直接告訴汪遠和韋正:「這部戲根本就沒有賣點,沒有電影院會放映你們這種片子。」

現實給了兩人一記耳光。眼看著幾百萬元投資就要打水漂,一張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邀請函,將他們從懸崖邊緣拉了回來。在這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逆轉流星》憑藉在學生人群的口碑擊敗了同時參賽的《長江七號》斬獲「最佳喜劇片創作獎」,進而被橙天娛樂買下版權,讓他們收回了成本。

闖過一劫後,汪遠和韋正不得不通過廣告製作業務養活公司。「一年能拍30多條,幾萬元到幾十萬元的廣告都做過。」他們輕鬆幽默的製作風格,獲得了不少廣告主的青睞,其中包括《「麥當勞」超值達人》系列廣告。

機會不期而至。一家名叫「愛情公寓」的台灣交友網站慕名而來,表示願出100萬元拍一條廣告,再砸1000萬元做投放。但汪遠認為電視廣告成本太高,說服對方嘗試電視劇,「廣告只是單方面砸錢,但電視劇播出後,不但能夠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而且還能回本甚至賺錢」。

「愛情」與「交友」原本就是80後人群的熱門詞彙,汪遠和韋正的《愛情公寓》定位清晰。因為兩人都是80後,恰恰最瞭解80後最喜歡什麼,最需要什麼。創作劇本時,他們延續了原本駕輕就熟的喜劇風格,講述年輕人都會經歷的故事。

早在拍攝《我的太陽》時,汪遠就喜歡在網絡上找素材。「80後是互聯網的一代,看到好玩的,就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一起笑。」《愛情公寓》裡就有很多網絡段子,儘管遭到過很多質疑,但汪遠堅持認為,80後是網絡的中堅力量,這些網絡笑料更符合他們的胃口。「互聯網像海灘,笑話像貝殼,《愛情公寓》做的就是把貝殼收起來,打磨後串成項鏈送給大家」。

《愛情公寓》第一季樣片出爐後,汪遠和韋正找來100多個年輕白領和大學生當「小白鼠」。結果「笑果」不錯,90分鐘裡「小白鼠們」笑了173次。

然而,由於創作團隊在業界主流名氣不大,電視台也大都不敢嘗試播出這一「有些非主流」的電視劇,僅有江西衛視以低於創作成本的價格買下了它的播出權。但在網絡上,《愛情公寓》第一季的視頻卻被瘋狂點擊。

產品為王

《愛情公寓》很快積累起來了一批忠實的80後粉絲。汪遠和韋正開始通過網絡與粉絲們建立某種聯繫。「如果《愛情公寓》是一個產品,那我們作為產品經理,只需要注重用戶體驗,其他的什麼都不考慮。」

與其他國產電視劇不同,汪遠和韋正採用了數據量化方式來製作《愛情公寓》,其對細節把控的精細程度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比如《愛情公寓》裡插入的笑聲,竟然多達三四百種。又比如,該劇每季只有24集,可是單單上字幕一項工作就花了兩個月時間。韋正對記者說:「要是擱別人,可能一兩個星期就完事兒了,但我們硬是過了五道工序,要求字幕時間點精確到每幀。」

《愛情公寓》第四季後期製作花了近九個月時間,大約是同類國產劇的四到五倍。其耗片比高達30:1,即30分鐘的拍攝素材,剪出來只有1分鐘成片。韋正甚至為《愛情公寓》第四季的笑點密度設定了「死要求」——10秒鐘必有笑點,兩分半鐘一個大的興奮點。韋正告訴記者:「根據國內外收視公司的統計報告,10秒是一個換台的上限,兩分半鐘是一個興奮點,喜劇片必須要有這麼快的節奏。」

除了打好質量基礎,更重要的是,汪遠和韋正重新梳理了影視產業的邏輯。

傳統電視劇必須取悅發行方和電視台,最後才是觀眾。最初不受主流待見的《愛情公寓》,將重心全部放在了取悅80後目標觀眾上。「電視劇不應該牽著觀眾的鼻子走,演什麼觀眾就看什麼,應該觀眾說了算,只要在尺度範圍內,觀眾愛看什麼就演什麼。」

《愛情公寓》採用了類似美劇的季播模式。對於每一季的劇情走向,主創們都會適當參考粉絲們提出的意見。「我們會定期在微博、貼吧、論壇和粉絲會上蒐集觀眾反饋,儘量做到每個觀眾的微博留言都認真閱讀。」

例如,《愛情公寓》第三季播出後,很多觀眾在網上評論劇中主角之一「呂子喬」過於痞氣,不夠正面,汪遠便在第四季裡面設計了很多橋段,為該人物貼上了一些「講義氣、善良」的性格標籤;男主角之一「曾小賢」被網友發現酷似著名羽毛球運動員林丹之後,汪遠便在後面的劇情中添加了關於這個細節的調侃台詞,使得劇情更加接地氣、搞笑;還有一些粉絲不但喜歡《愛情公寓》同時也是《快樂大本營》的粉絲,於是在第四季中汪遠便設法邀請快樂家族中的何炅和杜海濤等人來劇中客串。

類似種種為了迎合粉絲的改動,不但帶給粉絲們極大的驚喜,還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參與感。然而,汪遠和韋正並非對粉絲們言聽計從。「不是每一條意見都照辦,有時候得反著做,吊他們胃口。」

比如,從第一季開始,粉絲們就呼籲讓劇中人物曾小賢與胡一菲「在一起」,但汪遠和韋正在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劇情設計上,刻意讓兩個人物之間的關係若即若離一波三折,直到第四季才稍有定數。這樣的懸念讓《愛情公寓》對粉絲們形成了強烈的用戶黏性。

緊緊抓住粉絲這樣的邏輯起點,讓《愛情公寓》在產業鏈上逐漸掌握了主動權。就拿時長來說,一般的電視情景喜劇每集都在20分鐘左右,而一般的電視劇則普遍為45分鐘,但《愛情公寓》平均單集時長近50分鐘,個別單集甚至長達56分鐘。如果是在過去,電視台一定會拒絕播放,或者是刪減。不過由於觀眾買賬,如今的《愛情公寓》讓很多電視台不惜破例調整播出時間,為其讓路。

這樣的邏輯鏈條反饋出了驚人的成績。《愛情公寓》在第四季播出後的十二天裡,以超過400萬的平均值創下了電視劇「百度指數」歷史之最,同時也創下了影視劇網絡點擊「最快破億紀錄」。

互聯網思維

優質的內容會在網絡上自動傳播。汪遠和韋正常常感嘆,《愛情公寓》的爆發與互聯網密不可分,是互聯網給《愛情公寓》打開了一線生機。

實際上,國內電視劇的銷售模式,是由製作公司賣到電視台,電視台就像是經銷商。而視頻網站更像是超市,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觀眾如果喜歡就能口口相傳,迅速走紅,觀眾不喜歡的內容在網上根本就賣不掉。

2009年《愛情公寓》第一季播出時,整個網絡版權都不夠規範,再加上《愛情公寓》毫無名氣,根本沒有視頻網站願意花錢去買播出版權,所以《愛情公寓》第一季的網絡版權賣了不到2萬元。

待到2013年《愛情公寓》第四季播出時,視頻網站行業已經非常成熟。各個視頻網站不但越來越規範,而且互相之間競爭激烈,走紅之後的《愛情公寓》僅網絡版權就高達每集400萬元。

網絡上聚集起來的超高人氣,反哺了電視台渠道。據汪遠回憶,《愛情公寓》第一季面世後,幾乎無人問津,只能低價賤賣。《愛情公寓》第二季則是被放在收視率最差的下午檔時段,以一天六集的速度在三天內播完。當《愛情公寓》第三季和第四季播出時,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工具開始走紅,《愛情公寓》的粉絲們迅速助其完成了口碑營銷,多家地方衛視紛紛以晚上7點半黃金檔搶播。

儘管《愛情公寓》大紅大紫,但汪遠和韋正卻並不滿足於此——如何才能讓《愛情公寓》成為一個品牌,而不僅僅是一個「播完就結束」的電視劇?

實際上,自從播映渠道被打開後,《愛情公寓》已經形成了一個針對80後人群的品牌媒體。在廣告植入上,比起撒大網的其他影視作品,《愛情公寓》的廣告傳播目標更為精準。

為了廣告植入不顯生硬,招致觀眾反感,汪遠和韋正採用一種獨特的運作方式——在劇本創作階段就將廣告編進劇情,有了合理的情節,廣告就不會顯得生硬,避免跟其他影視劇一樣,在拍攝期間或者拍攝後才生硬植入廣告。

而對於潛在的廣告主,他們也精挑細選,確保廣告品牌的內涵與《愛情公寓》品牌本身的青春、陽光、活潑等特質相符。比如,知名預調酒品牌百加得,被設計在幾人一起在酒吧喝酒的劇情中,就非常符合年輕人的生活習慣。

除了給廣告主們植入廣告,《愛情公寓4》還將「由產品到廣告」的邏輯倒推回來,即「由廣告到產品」。《愛情公寓》第四季熱播後,汪遠和韋正專門在淘寶網上開了愛情公寓網店,根據每天的劇情,售賣當天出現在劇裡的服裝、道具、玩具和床品。

其中有一次,劇中人物張益達有一場以「大魚吃小魚」為線索的戲,韋正就給演員定製了一件印有大魚和小魚T恤,隨後他把這件衣服放在淘寶店裡,劇情播出當晚便被粉絲們搶購一空。

得粉絲者得天下。汪遠發現,其實《愛情公寓》似乎成了一種文化現象,甚至形成了一種新派影視劇與傳統電視劇的一種對峙——能夠抓住互聯網主流人群這批觀眾,把他們從觀眾變為粉絲,進而主動成為這部劇的口碑傳播者,就是《愛情公寓》最大的勝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92

車貸平臺的自我造血能力煉成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908/158627.shtml

車貸平臺的自我造血能力煉成記
凍檸七凍檸七

車貸平臺的自我造血能力煉成記

車貸平臺生存不下去可大致歸結為這幾個原因。

車貸一直是P2P行業里相對成熟的資產類型,抵押物易處置,業務易標準化,但是盈利空間非常有限。至少在目前來看,很多平臺尚未扭虧為盈,特別是線下成本,僅僅在展業環節就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據第三方權威機構數據統計,截至目前,涉及車貸業務的P2P平臺達到1300多家。除了排名靠前的微貸網、投哪網,還湧現了融金所、果樹財富等大批新興潛力平臺。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6月19日,包括上述提到的平臺在內共10家知名車貸平臺聯合發起了國內首家車貸聯盟,標誌著車貸行業在緩解信息不對稱、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方面建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車貸行業就此邁向新臺階。

車貸是最早一批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爆發的資產類型,傳統銀行視其為雞肋,又臟又累還受罪,遠不如以往一直服務的高凈值用戶,但全國汽車保有量連年增長,小微金融需求持續不滅,為網貸平臺的立足和壯大創造了萬億級別的市場空間,特別是近幾年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看到商機先後布局汽車金融產業,未來這一細分領域的競爭將漸趨白熱化。

十年過去,互聯網金融行業已從萌芽期步入了規範發展期。十年之間,車貸行業幾經波折,近日更有類似“車貸神話將被打破”的傳言,筆者並不認為車貸行業就此走向沒落,這個潛力無限的行業,平臺生存不下去可大致歸結為下列原因:

第一批死掉的平臺:動機不純/朝三暮四

近期,筆者觀察到很多原先做金融超市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始轉型,深耕汽車金融領域。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因為市場上專註做車貸業務的占到P2P行業總市場份額的1/3左右,按照目前的增長趨勢來看未來還將繼續增長,畢竟車貸跟消費貸、信用貸、房貸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易定價、流動性強、足值抵押、單筆壞賬不影響整體盈利。無論是新入場的平臺,還是看上汽車金融這塊肥肉的巨頭,車貸都是一個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理想切入口。

但既然選擇了車貸,就要恪守初心,先將車貸業務做精、做強,再去考慮涉足其它資產類型,而不應該抱著一種“撈一票就走”的心態,或者今天想著做車貸,業務還沒鞏固的時候又想著做私募基金,做珠寶貸,朝三暮四最後只能一事無成。

第二批死掉的平臺:經營不善/風控不力

風控是平臺運營的核心,也直接決定了平臺能否存活。一般而言,車貸平臺的風控體系均由貸前審查、貸中核查、貸後管理以及逾期處理這四個環節構成。車貸業務主要以汽車抵、質押借貸為主,市面上的抵押車放款一般為6~9成,質押車放款一般為5成甚至更低,所以總體來說,就算借款人嚴重逾期觸發了貸後催收機制,平臺也可以通過在短期內變現抵/質押車輛快速回本。

國內的二手車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價格透明、評估較易、需求也大,業內預測未來5年二手車交易量有望趕超新車交易量,因此對於車貸平臺來說,處理逾期和壞賬時完全不愁沒銷路。如果出現了經營不善的問題,很可能是在風控環節出了問題:在風險和收益中沒找到平衡點。要麽太寬松,為了業務出單放松對借款人的資質審核,要麽太嚴格,將風險降到最低,同時也流失了客戶,拉不到業務。所以,目前絕大多數車貸平臺都處在通過共建和擔保等手段把控風險的階段,只要確保業務增長量高於壞賬就可保證公司盈利。但總的來說,業務增長歸根到底是對平臺風控能力的考驗。

第三批死掉的平臺:缺乏自我造血能力

自我造血能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公司是否有良好的內生機制,是否有持續盈利的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如何連就練就?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第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眾人拾柴火焰高。因為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相對較新,第一批跟行業同時成長起來的人才平均年齡在27歲左右,而培養人才也是需要時間和成本的,因此很多平臺會選擇高薪挖人,而這些“空降兵”很可能會水土不服。為了緩解這一尷尬,果樹財富等平臺已經將選拔人才的方向轉向企業內部,在內部培養接班人,從而實現人才資源的不斷輸送。除了以輕松活潑的工作氛圍和足夠的發揮空間吸引人才,果樹財富還建立了完善的內部培訓體系,通過專業內部培訓講師領頭,將專業領域突出的人員、潛在型骨幹培養成公司內部講師。

第二,戰略上尋求最優合夥人,背靠大樹好乘涼。車貸平臺要想真正做大,最終還是要面臨融資需求。通常而言,A股上市、港板上市、引入央企/國企背書是民營系平臺的三大出路。IPO是最優選擇,次優級是借殼上市,如尋找優質的PE和會計事務所等資源,最次的選擇是跟上市公司換股......具體找誰合作,還要看平臺自身的定位、股權分配、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方面。

第三,運營上盡快確立在細分領域上的品牌優勢。汽車金融並不局限於單純的質押、抵押借貸服務,而且就目前P2P汽車金融的滲透率來看,汽車金融的產業鏈潛力還待開發,特別是車輛保險、維修保養等圍繞汽車金融的一站式周邊服務,都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在汽車金融真正爆發以前,小平臺需要看清自己的劣勢,如成交規模小、背書不足、運營團隊經驗不足等,但也不宜妄自菲薄,小平臺身輕如燕,跑得也會更快——成交規模小,說明待收壓力小,集中兌付的風險也小,平臺資金負荷較低;運營成本低,紮根二三線城市綜合成本低,廣告、拉新等推廣費用低,因此利潤空間更大;小平臺更註重口碑,更註重用戶體驗,更迫切地想得到投資人的認可和支持;小平臺繞開一線城市大平臺,率先進入二三線甚至四五線城市,可快速在細分領域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發揮先行者效應。

車貸P2P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152

《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刷屏 高分國產網劇煉成記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14/1147892.html

今年,高分國產網劇忽如一夜春風來,除了《毛騙》原班人馬制作的《殺不死》、怪力亂神電影質感的《河神》、高調歸來的《無心法師2》、搞笑奇葩的《顫抖吧阿部》、撒糖虐狗的《花間提壺方大廚》之外,正在熱播的兩部罪案題材劇《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更是被網友刷屏。

在豆瓣,更新到12集的《白夜追兇》分數高達9.0分,評論數近2萬,五星評級人數達六成;金牌制作人韓三平首次監制的網劇《無證之罪》播出5集,也贏得8.5分,五星評級人數近半。這些數據意味著,觀眾終於等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

《白夜追兇》打出“硬漢派推理”的口號,《無證之罪》祭出“社會派推理”的旗幟,雖然兩部劇在風格上各有千秋,但也擁有許多相似的元素,為同類型國產網劇豎立了新標桿。

不完美的主角

“東北痞”秦昊 VS“雙面人”潘粵明

無論是《真探》里陰郁酗酒的雷·維爾克魯,還是《梅賽德斯先生》中肥胖且人緣不好的霍奇斯,還有《火線警探》里懷有西部牛仔情結的怪咖警探瑞蘭……美劇中代表正義的主角總是有那麽多“毛病”。相比之下,以往國產劇中的警探則走了一條“高大全”的路子,從《重案六組》到《暗黑者》,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角都戴著光環,將正義寫在臉上。直到《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出現,網友立刻被這兩顆“怪味豆”給驚艷了。

《無證之罪》男主角嚴良(秦昊飾),人送綽號“閻王”,出身刑警家庭,脾氣暴躁執拗,不按常理出牌。他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是蹲在廁所里一邊鬥地主一邊跟前妻打電話,說話一口東北大碴子味。從他一臉暴戾地訓娃,到趙局喚他、他卻掉頭就走,再到揍起人來比黑幫還狠,都讓人看出這個警察確實有點不一樣。隨著劇情的發展,秦昊把這個典型的東北痞帥男人演繹得越來越有魅力。

同樣,《白夜追兇》的主角設定也不走尋常路。準確地說,該劇主角是兩個人——雙胞胎兄弟關宏峰和關宏宇。哥哥關宏峰不茍言笑、頭腦清晰,在警局里是破案偵緝的一把好手,卻患有“黑暗恐懼癥”,夜間不能出門;弟弟關宏宇有點痞氣、玩世不恭,因為卷入滅門慘案而成為通緝犯。兩人在力證清白的過程中聯手欺騙警方逃避通緝,弟弟為了幫哥哥隱瞞“懼黑癥”,夜間還假扮哥哥去辦案。劇中,潘粵明一人分飾兩角,也可以說他是一人分飾“四角”——面癱高冷的哥哥、玩世不恭的弟弟,以及夜晚在外假扮哥哥的弟弟、危機時刻假裝弟弟的哥哥。

高智商的反角

信息最少化 VS 故意留線索

“高智商犯罪”並不是一個新名詞,不過,劇中罪犯能讓觀眾覺得“智商沒有受侮辱”,其實並不容易。

《白夜追兇》中,每一個犯罪分子作惡,都並未留下太多線索。比如頭幾集的碎屍案,兇手兩天連殺三人,拋屍在不同的地方,一個在廢棄的工地,一個在人來人往的公園,最後一個是垃圾場……整個過程,兇手做到了信息最少化——沒有被害人信息、沒有兇器、沒有目擊者和監控。唯一的線索,只有泥濘上的腳印。

在塑造反派上,《無證之罪》更勝一籌。兇手作案後,在案發地留下一個雪人,雪人身上貼著四個字“請來抓我”,還故意留下一枚指紋,明目張膽地挑釁警察。而從作案手法、現場標誌來看,這是“雪人連環殺人案”的第三起,線索似乎很多,卻毫無破綻。在該劇第一集里,兇手已經亮相;到第四集,警探和兇手之間已經開始正面對峙。這個兇手沈穩冷靜、彬彬有禮,而該劇為觀眾呈現的並不是高智商的犯罪或者精密的推理,更多的是探求這個人背後的故事以及社會性。

電影化的質感

冷峻的畫面VS逼真的現場

網劇與電視劇究竟有何不同,至今都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近年來大牌團隊進軍網劇,讓“大片感十足”、“質感堪比電影”成為最新風尚。《無證之罪》導演呂行認為,網劇的“電影化”,意味著觀看體驗的突破:“電影質感進入電視劇領域,最早是從美劇開始的,讓我們發現:噢,原來電視劇還可以這樣拍。”

《無證之罪》僅有12集,每一集長度在一個小時左右,加上雙線敘事的故事容量,這樣既保持了節奏的緊湊,又保證了內容的完整。該劇由電影制片人韓三平擔任監制,還請來《白日焰火》的調色師親手把關,在視覺展現上呈現冷峻的風格和質感。劇中的背景音樂也具有大片範兒,片尾曲《無》更請來前黑豹樂隊主唱秦勇演唱,充滿神秘感的曲風與《無證之罪》的整體風格非常契合。

作為一部罪案劇,對案發現場的呈現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每個細節甚至小到不同兇器制造出的不同傷口都要考慮到。在這一點上,《白夜追兇》的高度逼真收獲了無數好評。不過,對於演員來說,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折磨。潘粵明透露:“拍攝現場還原度更高,有些鏡頭在播出時其實已經拿掉了。我們拍驗屍戲的時候,就別考慮吃飯的事了。”

分寸感的把握

社會派推理VS硬漢派推理

與主打犯罪心理的《心理罪》、玩本格推理的《滅罪師》不同,《無證之罪》改編自有“中國版東野圭吾”之稱的紫金陳的小說,屬於社會派推理,側重點不在於破解罪案,而是以深刻內涵和批判意識取勝。

《白夜追兇》由五百擔任監制,他曾打造過《心理罪》、《畫江湖之不良人》、《滅罪師》等精品網劇。編劇指紋出身律師家庭,長期接觸卷宗,開辦過“指紋。犯罪研究工作室”,後來由專業律師轉型成為作家,寫過豆瓣評分9.0的 《刀鋒上的救贖》。

兩部熱播劇,背後都有著強大的創作團隊。在這批牛人的把關下,有些以往編劇不敢寫、不敢碰的橋段在得以展現的同時,也把握得相當有分寸。比如,在《無證之罪》中,連環殺手出身於警隊,還是男主角的恩師;在《白夜追兇》中,一個連環殺人犯在押運過程中被劫走了,隨後拿槍闖進了公安局……此外,包括警局內部的職場生態也展現得活靈活現。這些橋段設置,並沒有影響劇中警隊的形象,反而讓觀眾覺得接地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56

【專題籽】80後河南農村學藝 糖畫師煉成記

1 : GS(14)@2017-01-31 16:02:28

80後糖畫師高曉明說:「工匠是一個很專業的職業,很專業的一個人。」



【專題籽:胚芽故事】文青、出走、藝術家……看他一身裝扮,以及他十年前退學赴農村學糖畫的經歷,以今時今日的風氣,上述字眼很自然落在他身上。惟當你問到他是誰,除了答你是高曉明,是糖畫師,他更想成為這類人,「工匠是一個很熟練手法的人,並執行他的手藝,亦是一個很專業的職業,很專業的一個人。」



高曉明自稱普通80後,19歲前與普通家庭長大的小朋友沒分別,「大埔長大,看周星馳,落街打波都是怕被飛仔撩。」考畢高級程度會考,當了兩年全職,閒時做手作。其後從職場返回校園,讀了半年決定退學,原來經朋友介紹,去河南拜師學糖畫。「我喜歡學習,但追求知識的話,又是否一定要困在學校才行呢?我覺得又不是。」你說他任性,但是條件許可又未嘗不可。至於為何是糖畫,他說:「我喜歡落手落腳做事,如手工藝。但很奇怪,又不是特別喜歡素描、油畫之類,我覺得是有分別。」他認為民間工藝的起源較草根,或是較生活化。「我覺得跟人是近一點,與人的交流機會更多,這點令我感覺良好。」說到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有數面,他亦如是,「糖畫不是躲在家做,會在很公開、多人圍觀的情況下做。我是頗缺乏安全感的人,骨子裏想更多人讚,而這工藝又可炫耀一下,我覺得是有這種心態。」說得坦白不造作。



立體風車,遇風葉面會轉的作品。(非賣品)

十二生肖中的雞。$28起

初學時的作品,應該是牛吧!


不講理論 學溶糖畫動物

拜師當日,師傅約了他於河南某酒樓後的有蓋停車場等,「整個停車場只有三盞燈,我不知道他是有心嚇我還是怎樣。」一等再等,他開始胡思亂想,「沒有人知道我來,媽媽也不知道,如果突然有輛麵包車衝出來,幾個彪形大漢笠我入麻包袋怎麼辦。」想着想着,便聽到一陣腳步聲,「他穿着唐裝衫、黑褲及布鞋,一個傳統打扮的老人家。」一開口便是鄉音極重的普通話。「他對我很好奇,又想了解我的家庭背景、做甚麼工作等。」自己沒甚麼好隱瞞,「家中只有我跟媽媽,我覺得這門手藝很厲害。」隔了數小時後,透過一通電話,媽媽才知兒子突然去了河南。「她都是沒法子,只要你不是作奸犯科,安全就行,這是她的底線。」取得學位是媽媽對兒子的期望,當兒子為了媽媽,從職場重返校園,最後又為何變卦?「我認為選擇工作與伴侶,均屬於私事,任何人,即使再親的人,他們的話要參考及尊重;但最後下決定的仍是自己,亦要跟隨自己心意。」其後他隨師傅回家,「師傅說話不多,他覺得我遠道而來,都是為把技術帶回去,不用多說其他。」最初學溶糖、畫動物、龍鳳及十二生肖,「他不會講理論,或細說歷史背景;惟當發現你有問題時,他會手把手矯正你。」至於工具運用,就靠個人悟性了。如是者過了半年,他覺得是時候,同時身體開始有毛病,就回港了。畢竟朝夕相對一段時間,「師傅沒作聲也感覺到的。我想一來是男性,二來是老派的男人,之後他幫我打點行裝,送我出村口,確保我帶齊行李,就說回到香港告訴他。」之後,他斷斷續續回去河南見師傅。



作品立體眼鏡。(非賣品)

師傅、媽媽及女朋友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人。

糖畫工具很多,這是高曉明常用的。


媽媽女友支持 夠餬口就得

回港後,他以手作為生,卻不是糖畫,「我做開金屬線工藝,比較嫻熟,收入都可以,所以當時沒打算用糖畫賺錢。而且你只有一雙手,能做的有限,故連嘗試經營都沒有。」當時純粹學了就算?「是的,學了就學了。」隔了一段時間,他與現任女友去澳洲工作假期,賣藝打工近一年半,這次他留了一筆家用給媽媽才走。直到兩年前,他想安定下來,決定以糖畫為職業,並嘗試製作立體的糖模型,接到會擺市集,收入剛夠餬口。媽媽不介意兒子的另類工作模式,女友無怨言嗎?「她說你做得開心就可以了,做甚麼也沒所謂,收入夠支持我們二人生活,就足夠了。」他說:「我是感動的,特別是她的收入,夠支撐二人生活,而非我的夠支撐二人生活。」有人在背後支持,相信他的糖畫師之路才可走下去。



去河南跟師傅學糖畫,農村環境寧靜優美。

這是他半年來練習糖畫工藝的地方。

媽媽對兒子的選擇,十分支持。

facebook專頁:糖畫先生Mr Candy Art記者:湯珮然攝影:黃子偉、許先煜(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31/199097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