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欄】萬達電商究竟要扮演什麽角色?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8/148232.html

i黑馬註:萬達商業地產上市在即,對於萬達集團來說,商業地產可能是代表著過去的成功,而未來的發展卻需要新的動力。對於互聯網業界來說,人們關註更多的則是萬達電商。那麽,萬達電商究竟在萬達集團內部扮演何種角色?下一步究竟走向何方?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李東樓


萬達商業地產上市在即,王健林的首富寶座將很可能由此失而複得。對於萬達集團來說,商業地產可能是代表著過去的成功,而未來的發展卻需要新的動力。對於互聯網業界來說,人們關註更多的則是萬達電商。那麽,萬達電商究竟在萬達集團內部扮演何種角色?下一步究竟走向何方?東樓不妨來分析解讀一下:


萬達電商:是“馬車”也是“黏合劑”

前不久,在第100座萬達廣場開業儀式上,王健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萬達的文化、電商、旅遊等三大產業將成為萬達發展新的三駕馬車”。從王健林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萬達電商寄予厚望,希望電商能夠成為未來業務三大增長點之一。特別今年8月份,萬達電商更是與百度、騰訊等兩大互聯網巨頭達成戰略合作,更讓人們對萬達電商接下來將會有如何動作充滿期待。

另一方面,萬達集團作為商業地產領域一個行業的領軍和標桿。在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沖擊以及來自國家政策的鼓勵扶持下,萬達集團正逐步開始從“全球最大的商業地產商”到“生活消費和文化娛樂的平臺提供商”的轉型之路。而在這個轉型過程中,生活消費和文化娛樂作為萬達重點方向,而電商平臺則在其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並且,對於集萬達這樣一個集合了餐飲、娛樂、購物等豐富線下資源的商業體來說,目前也只有通過建設互聯網電商平臺才能有整合這些線下各大產業的能力。因此,萬達電商在萬達集團轉型過程中,更多將起到一個整合萬達旗下的商業地產、文化、旅遊等內部資源的“黏合劑”作用。

萬達電商的“三大步”

既然萬達電商的“角色”已經確定,那麽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東樓認為,萬達電商可以通過以下三步來完成對內部資源的整合,達到對自身角色的最好詮釋。

第一,萬達電商需要將包括旅遊、文化、酒店、百貨等線下產業的用戶順利轉化為線上的會員用戶。這樣萬達電商就能夠提供統一的會員系統,並在後期通過對會員管理和營銷,使得萬達各產業間實現聯動,從而在實現提升客戶的黏度,整體提升萬達的銷售數據。

第二,萬達電商還需要搭建完備的支付體系,這不僅僅能夠使得消費者在萬達的各產業消費時更加便捷,更能夠為萬達提供可靠、詳細的消費數據,這也將能給萬達在今後的商業拓展當中提供最科學的依據。

第三,萬達電商需要建立大數據中心,通過對數據的積累和挖掘,將萬達商業、文化、旅遊等產業的消費者購買行為、偏好分析等等進行使用,這能使得萬達旗下的各大產業的發展規劃有據可依,而且還能針對性的提升這些產業的服務質量。

在完成以上三步的平臺建設後,萬達電商無疑將成為對集團內部資源進行充分整合並能隨時進行有效聯動的智能化電商平臺。

電商O2O之路,萬達與BAT殊途同歸

當然,萬達電商對於萬達集團的戰略作用,絕不僅僅是充當整合內部資源的“黏合劑”這麽簡單。在電商平臺成形之後,萬達必然會吸納更多的線下商業進入到萬達電商的開放平臺,將其將成為一個連接線下與線上產業的O2O平臺。

而在O2O平臺的探索上,萬達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企業還有同等機會。雖然自從O2O的概念被提出,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公司也在不斷嘗試通過互聯網產品來連接規模龐大的線下商業,但目前為止,無一例外都遭遇了挫折。

此前,阿里巴巴曾希望將高德打造成為一個O2O平臺,通過對高德的收購整合,借以敲開線下商業的大門,不過事實證明,地圖導航產品不具備成為O2O入口的條件。同樣,百度也曾希望百度地圖是進軍O2O的一個先鋒軍,同樣遭遇了與阿里巴巴一樣的難題。而騰訊目前將打開線下商業的機遇押寶在了微信身上,但目前來看,還屬於布局階段,短期內難以看到實際成效。

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在進軍O2O時,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沒有一個強勢產品,能夠承當起連接線下與線下的橋梁作用。而對於萬達來說,盡管在全國有百余個萬達廣場、上百家影院以及若幹旅遊產業,掌握著線下龐大的商業機會,但在電商平臺未完全搭建成型之前也難以發揮出最大效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萬達和互聯網企業其實是在一條跑道的同一起跑線上,而發令槍已經打響,無論是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選手,還是像萬達這樣的傳統商業巨頭,現在最需要的爭分奪秒的整合自身的資源優勢來進行全力沖刺奔跑。

事實上,如今的線上與線下商業已經呈現了融合的趨勢。萬達做電商的初衷可能也並不是與淘寶、京東等電商企業去爭搶蛋糕,而更多的可能是通過整合資源將自己的線下商業的蛋糕做到更大。正如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雲演講提到的那樣,在若幹年後,可能已經沒有電子商務這個概念,因為已經沒有明顯的界限來區分什麽是電商,什麽不是電商。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lidonglou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28

杠桿資金若受限 影響究竟有多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56

前兩周A股瘋狂上漲之所以令人心驚,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杠桿資金的大量湧入,推動股市暴漲暴跌。這也引起了多方的註意,近來關於券商調高保證金比例、兩融收益權納入非標證監會專項檢查券商兩融業務的消息不絕於耳。

倘若兩融受限,市場資金以及投資者情緒受到影響,可能會對股市帶來沖擊。但這個沖擊究竟有多大?

見聞梳理了多家券商的觀點,其大都認為,此事的影響並不如外界想的那麽大。總結如下:

1、雖然融資融券余額一度飆升,但其規模占比依然較小,低於國際水平。

申銀萬國稱,目前融資融券余額市值比為2.5%,跟國際水平(3%)相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在五大入市資金中券商融資盤占比小,有其他杠桿資金;融資融券交易占比18%,低於國際20-25%的水平。

2、券商的杠桿並不高。

申萬提到,證券公司凈資產為8000億元,當前加杠桿的業務僅有股權質押融資(3000億),兩融(1萬億),傳統自營(包括直投、股票、債券5000億),券商有效杠桿2.5倍,還是很低的水平。證券公司增加杠桿當前總體還是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給不足,證監會放開收益憑證、短期公司債等債務融資工具,供給不是問題,離合理的5-6倍的杠桿還很遠。

3、按照現在的規模,即使兩融受益權全部算成非標,銀行也有很大的投資空間。

根據最近監管規定“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多家券商測算,截止十月底,以理財產品余額口徑計算,商業銀行可以投資非標約5萬億元,以總資產口徑測算,商業銀行可以投資非標6.56萬億,現在兩融規模8500億元左右,券商兩融資金來源中,受益權轉讓銀行理財的占比不到20%,相比銀行可投資非標總量仍有很大空間。

4、銀行理財投資兩融受益權的意願強烈,其6-6.5%的回報率是銀行追逐的優質資產。

中金評論提到,銀行理財目前追求高收益資產的壓力很大。今年以來,由於非標債權融資的需求下降,銀行理財投資非標債權(即項目融資,收益相對較高)的余額幾乎沒有增長,而理財產品余額增長30-40%,高收益的非標債權投資占理財余額的比例明顯下降,導致理財資金池的平均收益率下降。而另一方面,由於存款競爭的壓力,銀行理財給客戶的收益率卻下降不明顯。兩者相減,銀行理財業務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今年盡管很多銀行理財規模增長很快,但理財業務部門的利潤卻同比負增長)。而兩融受益權在降息之前的收益率可達6-6.5%,且風險極低,是銀行理財爭相配置的資產。

5,本質上來說,某項業務的發展取決於市場需求。

中金認為,正如之前監管機構對銀信合作/非標業務等的監管在今年以前一直無效一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需求在,銀行總能通過“金融創新”繞過監管。更何況此次監管機構並沒有叫停理財投資兩融受益權,而是“可能”“將其納入非標”。

6,證監會監管嚴格,嚴重違約情況是小概率事件。

證監會對兩融業務一直監管較為嚴格,要求證券公司每天上報業務情況,對於部分違規行為也曾多次通報批評,因此,嚴重違規行為極小概率。據華泰證券的調研,兩融業務容易出現違規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融資6個月到期後沒有平倉,直接續借;二是單一券商所有客戶的信用賬戶持有某標的股票的市值超過該標的總市值16%後沒有及時上報並獲證監會書面同意。這兩方面性質並不算惡劣,可以通過補流程等方式解決。因此,我們判斷,檢查兩融業務多是例行檢查。

另外,市場傳言有券商違規高杠桿做兩融,據了解,各家券商兩融保證金比例在50%-80%不等,不存在1:3的情況,如此高杠桿,是收益權互換等業務。

目前兩融業務火爆,資金供不應求。多家主流券商已資金告急,短期內,兩融收益權轉讓可以補充部分彈藥,而正在密集推進的增發、H股將在明年1、2月份起逐步提供充分彈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67

十張圖告訴你新興市場“安全港”究竟在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31

以盧布為首的新興市場貨幣在過去幾月遭遇到了強勁的拋售壓力。俄羅斯央行大舉加息650個基點也未能阻擋盧布熊熊跌勢。在新興市場中,誰才能成為獨善其身的“安全港”?

盧布在1年的時間內從35一線大幅貶值接近80,毫無疑問,俄羅斯是最大的風險所在地。

1

土耳其里拉在過去幾個月一直受益於低油價,匯率也一度出現升值。但是市場風險偏好惡化之後,土耳其里拉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刷新了年內新低。考慮到土耳其一直未能解決的政治危機,里拉也不會是一個避風港。

2

巴西雷亞爾在今年第二季度之後就一直處於貶值通道之內。國內經濟增速大幅放緩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讓雷亞爾毫無競爭力。

3

尼日利亞奈拉則同樣在低油價影響下走勢沈重。尼日利亞央行數次幹預匯市,但是收效甚微。

4

委內瑞拉貨幣玻利瓦盡管官方報價一直維持在6.28,但是實際市場報價(dolartoday.com)已經飆升至183.7!該國5年期信貸違約大幅飆升。

021

印度盧比本應在低油價情況下表現良好,但是市場情緒惡化以及印度市場高流通性導致投資者拋售盧比。

5

印尼盾的情況也大體類似,該國也是低油價受益國,但是恐慌情緒導致貨幣貶值。

6

南非蘭特在12月之前抗跌性較好,但是大勢所起之下,蘭特也刷新年內新低。

7

波蘭茲羅提曾經是新興市場傳統的“避風港”,然而在過去幾個月內貶值已經超過12%。

9

最後的贏家屬於韓元!本月韓元大幅升值。不過考慮到日元貶值正在導致嚴重挫傷韓國出口,因此韓元能否“挺住”還是一個大問題。

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020

不降準 央行究竟所謂何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66

本文作者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昨日有新聞報道稱,12月17日央行通過SLO向數家銀行提供短期資金,並對部分到期的MLF進行續作。面對已非常饑渴和脆弱的資金面,央行適時釋放巨量流動性並不令人意外(雖然我們暫時並不清楚最終量級)。SLO的適時推出,旨在平滑年末短期資金面,對接即將的財政存款投放;MLF的部分續作,則體現了央行根據前期信貸投放決定後續資金支持的良苦用心。

不過。令市場稍感詫異的是,央行為何遲遲不願全面降準?可以說,不想過快再次傳遞寬松信號,股市狂飆的逆向反饋,以及不想加劇人民幣匯率波動,是制約央行貨幣全面寬松步伐的主要因素。也於是,“順勢而為,部分須作(MLF),無縫銜接,短期平滑(SLO)”就成了央行的次優選項。

首先,年末平滑流動性是央行提供短期基礎貨幣的初衷。年底流動性會出現季節性緊張,最近新股密集發行也對資金面造成一定擾動,前幾日貨幣市場利率已經開始反應。而年底財政存款投放要等到本月25號左右,這對貨幣市場來說顯然是“遠水救不了近渴”。一般來說,SLO的期限為7天,到期後正好可以用財政存款投放對接上,足見央行對短期流動性進行平滑的意圖。

其次,MLF並未全額續作反映了商行信貸投放低於央行預期,我們預計會有更多更低利率的MLF推出。央行這次對9月份5000億的MLF到期續作,是為了避免大量抽走流動性對資金面形成進一步擾動,應該說屬於預期之中。但MLF並未全額續作,事實上央行還是抽走了部分流動性。考慮到同時提供的7天期SLO,這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一種“鎖長放短”的操作。但這顯然不能與2013年時央行通過“鎖長放短”來實現貨幣緊縮的意圖相比。

我們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點評中提及,MLF應該存在與某種信貸投放承諾掛鉤的續作機制,且續作的MLF利率也應該較市場融資利率(例如同業利率)低,這樣才能保證MLF的激勵機制對商業銀行有吸引力。新聞報道稱,各家銀行續作的MLF比例不同,這就意味著部分銀行近三個月的信貸投放低於央行在9月份的預期。這樣也就可以理解了近日央行放開合意貸款規模等一系列救急措施。同時,也可以預計央行會進一步加大對信貸投放的直接激勵,例如以更低利率投放並與信貸承諾掛鉤的MLF。事實上,我們從最近票據利率的上升中即可看出,銀行貸款在12月份似乎已經有所恢複。

最後,為何此次央行還是沒有直接降準?臨近年末資金趨緊,市場上每有周末降準的傳言。我們在昨日的《從基礎貨幣缺口看貨幣政策松緊》的報告中提出,2015年降準是大概率事件,但(陽歷)年內來看降準並非最佳時點。我們推測,在前次降息之後,央行不願過快降準的原因有三:

一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這應是央行貨幣政策立場的直接體現,也就意味著央行不會前腳降息,後腳就降準。否則,央行引導和穩定資本市場預期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是,近期股票市場一路狂飆,每日成交頻創天量。也許在央行看來,上次降息的直接後果就是錢更多地進入了股市(甚至是激進加杠桿式地湧入),而非流向了一直以來“嗷嗷待哺”的實體經濟。因此,資產價格的飆升加重了央行降準的顧慮,放緩了貨幣放松的步伐。

三是,近期人民幣匯率急劇貶值,外圍市場(尤其是俄羅斯)深度震蕩。此時央行祭出全面降準這一帶有“全面寬松”意味的政策,對於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平抑人民幣匯率波動都是不利的。因此,央行“順勢而為,部分須作(MLF),無縫銜接,短期平滑(SLO)”就成了一個次優選項。

當前來看,(陽歷)年內降準最可能的觸發因素應該是,人民幣匯率貶值造成外匯占款的大幅流失。從最近人民幣匯率貶值幅度來看,我們不能斷然否認這一可能性。但需要註意的是,近幾月央行已逐漸退出對外匯市場的常態式幹預。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於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影響減弱,對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也就相對減弱。例如,今年三季度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並未帶來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可觀上升。進一步地,即使出現了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顯著下降,央行也需要連續幾月的數據來確認,這是短期波動還是長期趨勢,然後再決定是否需要降準應對。因此,除非12月新增外匯占款天量減少,否則(陽歷)年內降準的可能性較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70

【專欄】不進則退,不變則死:團購網站究竟還能存活多久?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5/148580.html

i黑馬註:一邊是拉手網被三胞集團收購,一邊是美團和餓了麽激戰正酣,隨著“移動+大數據”的不斷沖擊,曾經在PC互聯網的末世大顯神通的團購模式已經快要走到盡頭!現在放在團購網站面前的,已經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夢里秦淮


最近有兩條消息與團購相關:第一個消息是拉手網被三胞集團收購,第二個消息是美團和餓了麽激戰正酣。如果你看到這兩條消息並加以思考就應該知道,本文的題目絕非標題黨!當前放在團購網站面前的,不是如何發展的問題,而是生存與死亡的問題!

隨著“移動+大數據”的不斷沖擊,曾經在PC互聯網的末世大顯神通的團購模式已經快要走到盡頭!

我們必須從深層次去解剖團購模式才能理解團購網的主要問題:

一、團購的導流模式已經過時

與團購網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這樣的結論,就是團購網站流量很大。我們可以辯證地理解團購網的流量從何而來。團購網流量來源主要分為兩方面:首先團購網的經營者都是流量運作的專家,他們非常懂得如何從搜索引擎等流量源獲取流量,其次團購的低價也是吸引流量的重要原因。不過,“流量——>結果”而不是“用戶——>結果”,不同在哪里?流量思維!PC互聯網的重要特征!

低轉化高成本的獲取流量方式難以創造良好的經營數據,這是千團大戰偃旗息鼓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必須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導流的結果,也就是這種方式會不會獲得優質的大數據?

從邏輯上說假如通過團購逐步標清用戶的消費習慣,那麽團購模式是可以持續發展下去的,但是在實際運營中並不是這樣,不是所有行業更不是所有檔次的客戶都有通過低價攬客的需求,於是團購存在著天然的缺陷,就是它的大數據難以完整。

二、已經形成用戶的習慣難以保持

我們發現團購網站的用戶粘度都很差,這是有著必然規律的。

第一個原因,我們不需要加以論述,這就是用戶在團購網站上並不存在互動。

第二個原因,就是用戶訪問團購網站的是因為貪便宜。貪便宜是人的天性,但並不是優良品質。我們很清楚的是抓住用戶的善的需求,慢但是持久;抓住用戶的惡的需求,快但是短暫。所以因便宜而來的用戶對網站缺乏忠誠度,他決不會因為你是美團而來,他才不管你是美團、大眾點評,還是其他呢。這也是淘點點等新模式借助團購培育的市場迅速發展起來的緣由。

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基於流量思維的團購模式帶來的是沖擊而不是機會。我們來看團購在移動化的場景:在生活消費領域,使用團購最多是吃喝玩樂。使用者一般分為本地用戶和外地用戶,本地用戶更多被低價吸引,外地用戶更多被距離(LBS特性)吸引;本地用戶在品牌上選擇本地強勢的團購網,外地用戶選擇在全國知名度高的團購網站。這種情況,是不是更有利於大眾點評或者淘點點呢?

三、生態鏈不成熟

團購網的下一個問題是生態鏈的問題。

假如國內商家都很誠信,假如商家服務都很標準,或許不會有將團購客戶另眼相看的事情發生。

僅作為信息媒體或者推廣工具的團購網對於行業服務是無能為力的,即使采用人工篩選仍然力不從心。

這也是本地O2O面臨的問題,這就是O2O企業采取下沈措施的原因。在美國,資訊模式已經夠了,因為服務業發展水平很高,在中國不用新興的思維OEM傳統服務業,不給傳統服務業革命似乎不行。

四、商業模式薄弱,缺乏控制力

國內的所謂O2O的閉環概念最早就是由團購網站提出的,究其根本是因為團購模式在商業控制力上非常薄弱。團購模式,商業控制力薄弱的原因之一,也正是由其pc互聯網思維的導流模式造成的。

首先,在O2O模式中,最最關鍵的就是大數據,而團購網站恰恰並沒有將大數據應用的好。我們可以想像假如商家學會利用會員管理系統,學會自己對自己的會員應用優惠券等促銷措施,那麽團購網,它的作用究竟還在哪里?

其次,團購模式的引導消費方式,仍然帶有非常強的媒體氣息。團購網依然像一個媒介,而並不能深入到O2O交易環節的內部,並不存在O2O所要求的服務層次與深度。

因此我們會懷疑在O2O的風暴中團購模式究竟還能存活多久?

結論:優勢不再,不變則亡

最近幾天,我們從新聞中可以看到,王興所領導的美團,作為團購行業的領頭羊,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融資並且大幅進行業務模式的改造。或許我們可以將美團的自我改革理解為美團在團購行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因——不進則退,不變則死,對於團購行業而言,這就是2015年的主旋律!

(文/寧哲網絡 周寧 公眾號:lastmedia 機構號:ningzhenet)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zhouning


解讀央行“387號文”:影響究竟有多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33

12月27日晚間,一份關於存款口徑調整後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的央行文件(即387號文)廣為流傳,文件提到,央行從2015年起對存款統計口徑進行調整,將部分原在同業往來項下統計的存款納入各項存款範圍。

新納入各項存款口徑的存款是指存款類金融機構吸收的證券及交易結算類存放、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機構存放及境外金融機構存放。

國泰君安分析師徐寒飛提到,這意味著不僅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協存被納入貸存比口徑,部分銀行同業存放、單位和個人證券交易結算金也納入貸存比的存款計算口徑,分母範圍大幅拓寬,變相放松和弱化貸存比約束,尤其對貸存比較高的股份制銀行、城商和農商等中小銀行,監管放松影響更為明顯。

盡管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可以降低銀行的存貸比,但一般性存款統計口徑增加後,需要上繳存款準備金。目前銀行一般性存款需要繳納20%左右的存款準備金,此前海通報告提到,如此計算銀行需多繳約2萬億元的準備金,相當於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8個百分點,短期內貨幣緊縮效應大幅增強,至少需要立即下調4次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對沖。

但按照387號文規定,上述新納入的存款暫時不交準備金。

對於此舉市場有明顯的兩種解讀,一方認為這是重大利空,因為降準預期進一步推遲。原來市場所期待的"三到四次降準"預期落空了,而且央行只是規定準備金率“暫定為零”,未來還是有繳納準備金的可能性,這反而演變成了"不確定"。

而另一方卻認為這是重大利好。此前市場對銀行補交準備金的預期引發了銀行體系對流動性的集體擔憂,導致資金面大幅緊張,7天回購利率從11月中上旬的不到3.2%大幅上行至4%左右。對於本次暫不繳準備金的規定,國泰君安和民生證券均認為,利於銀行增加貨幣市場資金供給,將帶動短期利率下行修複回暖。

海通證券還測算,央行調整存貸款統計口徑後,商業銀行存貸比平均降幅將在5%。其中,興業銀行降幅最高,達11%。此舉意味著可釋放約5.5萬億信貸額度空間,增強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

對市場來說,央行新規可能更利於風險資產的上漲,徐寒飛在研報中稱,短期內恐怕對債券市場影響偏負面:

廣義流動性擴張加速,更加利於股票、信貸和房地產等風險資產上漲,對債券需求總體仍相對抑制,貸存比放松後,更利於銀行擴大信貸投放而非增配債券。大類資產輪動情景下,風險資產上漲將抑制債券資產的表現。

其實這些政策都在意料之中,此前市場早就傳言。早在12月24日,華爾街見聞就曾引述MNI消息提到央行將暫不會要求同業存款繳納存款準備金,次日《第一財經日報》證實了此消息,並提到24日央行在與24家大型金融機構的會議上已先行吹風。

25日銀行股聞風而動帶領滬指漲超3%,內地銀行指數全天大漲4.65%,其中華夏銀行以漲停收盤,而建設銀行、寧波銀行等多家銀行漲幅超過5%。

從表面來看央行此舉解決了存貸比約束,但從深層次來看,央行也在鼓勵監管套利。華爾街見聞曾發表MFI的文章,其中提到,由於同業存款與一般性存款的利率不同,存款準備金不同,將同業納入一般性存款就意味著銀行表內有了兩套信貸體系。

“表外雙軌制”直接變成“表內雙軌制”,這實際上央行在鼓勵金融機構在銀行表內直接進行監管套利。很簡單,變著花樣把一般存款轉換成同業存款中,同業機構賺了利差,銀行不用交高達20%的存款準備金。那麽,這樣又相當於變相的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了。

這樣,問題就比較清楚了,表面看,解決貸存比的約束,內在的,央行是用提高商業銀行資產端收益率(把一般存款變成同業存款,不用繳存款,提高貨幣派生能力)作為對價,來鼓勵負債端進一步的市場化(同業存款利率不受一般存款約束)。

對此問題業內也有不同的觀點,國信宏觀認為,由於成本過高,銀行沒有動力將存款轉移為同業。

銀行主要有三個資金來源:存款、同業和理財。與存款相比,同業劣勢在於資金成本高,優勢在於不繳納準備金。我們做個簡單測算:由於不繳納準備金,相比一單位存款,吸收一單位同業存款,在資產端的收益率可以高出約0.9%(計算公式為0.2*(6.16-1.62)=0.908,6.16%為基準利率,1.62%為法定準備金利率,0.2為準備金率)。那麽,也就是同業高於同期限存款0.9%就是可以接受的。而當前衡量同業利率的指標同業存單發行利率當前也達到5.6%,全年平均4.65%,(另一個指標3個月Shibor達到5.14%,全年平均約為4.96%),一年期定存利率約3.3%,利差平均為1.35%。這就意味著盡管考慮了同業的不繳準優勢,成本仍然太高,銀行沒有動力主動將存款轉移為同業。

但其認為,表外理財或將大幅轉為表內同業,擡升銀行表內成本。

表外理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季末精準時間回表沖存款,這個作用現在來看並不需要了,那麽明年銀行繼續擴張表外理財的動力不足。但銀行仍然需要競爭資金來源,因此可能會用同業存款代替表外理財吸收資金。兩者成本相近,同業無需耗用準備金且可一直充當存款,不用考慮表內表外的轉換成本。如果大量表外理財進入表內同業,那麽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本來不反映在銀行表內的理財成本,將會反應成為銀行表內成本的擡升,銀行對表內資產的收益率要求也會相應擡高。

財新也引述一位央行人士回應稱,同業存款利率遠高於一般性存款的利率水平,商業銀行也會適當控制成本,不會出現前述表內套利的情況;即便短期內存在套利空間,但長期看,同業存款納入表內,意味著最終要受到資本充足率杠桿率限制,不可能無限制擴張。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50

亞航失聯與馬航MH370究竟有何不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45

640_d0ee6d87767327de943ee816ee325878

昨日,印尼亞航8501航班在起飛40分鐘後從雷達屏幕上消失。該航班搭載了162人,從印尼泗水市飛往新加坡。經過一天的搜索,尚未發現飛機的跡象。這件事情不禁讓人想起9個月前的馬航MH-370航班。該航班從吉隆坡起飛後不久就消失了。

今年三月,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吉隆坡前往北京的途中失聯,至今謎團未解。

盡管8501航班和MH-370都在亞洲消失,但卻涉及不同的航空公司和不同型號的飛機。與財政困難、國有航空公司馬航不同,亞洲航空是一個快速增長、低成本航空公司。亞航總部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其機隊的80架飛機相對年輕,平均年齡不到五年。

周日失蹤的飛機是一個單通道的空客A320-200型飛機,於2008年投入使用。亞航是世界上最大的空客A320系列飛機運營商之一。馬航MH-370航班為波音777-200寬體飛機,於2002年投入使用。

在周日之前,亞航擁有無暇疵的安全記錄。現任首席執行官Tony Fernandes是一名億萬富翁,在2001年買下了亞航。當時,亞航為政府關聯企業,規模小且負債累累。亞航最初成立於1994年。

天氣

MH-370航班的天空晴朗,沒有不尋常的天氣條件。而亞航的情況則有所不同,該航線飛行時,經過地區存在大量的閃電和積雨雲。

溝通

除了飛行員和空中交通管制員之間的語音通信,飛行性能和維護數據也會定期自動從飛機上的電腦發送至地面。印尼當局沒有公布傳輸包含哪些信息的細節,但是在過去的事故中,這些數據為找到真相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在MH-370航班的情況下,這樣的數據是有限的,因為其中一個自動化系統——飛機通訊尋址和報告系統(Aircraft Communications Addressing and Reporting System)被手動關閉。目前,沒有跡象顯示亞航航班的機組人員采取了任何行動來關閉任何機載系統。

飛行員

MH-370航班的機長非常有經驗,擁有超過18000小時的飛行經驗。該航班的副機長對於波音777航班的經驗較少,飛行經驗約為2700小時左右。而亞航的兩位機長相比之下經驗要少的多。機長Irianto共計飛行時間為6100小時。

20141227_airasia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82

《查理周刊》究竟畫了什麽招致殺身之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65

法國雜誌《查理周刊》巴黎總部昨日遭襲,大巴黎地區響起了50年一遇的最高警報。法新社消息稱,至少2名襲擊者攜帶沖鋒槍和火箭彈發射器行兇。這起事件已造成12人死亡。

火箭彈都用上了,究竟是什麽樣的深仇大恨?《查理周刊》究竟畫了什麽導致殺身之禍?紐約左派政治漫畫家Scott Bateman用以下圖表展示,漫畫是恐怖分子最痛恨的事物。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2006年以來,《查理周刊》多次刊發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的漫畫,引起穆斯林憤怒,其辦公室2011年就曾遭到燃燒彈襲擊。而昨日恐怖分子的襲擊也主要原因是為先知報仇。恐怖分子開槍前還問清了編輯和漫畫家的名字,確保沒有殺錯。微信公眾號“大象藝術”用以下長微信內容介紹了《查理周刊》那些招來仇恨和血腥報複的諷刺畫,個別字句有改動。


《查理周刊》從1970年創刊以來就是自由和諷刺媒體的象征。通過具有諷刺、挑戰色彩的漫畫對政治人物,以及包括宗教領袖在內的“明星”進行嘲諷。

據《查理周刊》律師Richard Malka介紹,自從刊登了穆罕默德的漫畫後,8年來,周刊就經常受到威脅,雖然受到警方保護,但是今天面對手持“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的“野蠻人”,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說,《查理周刊》所做的就是捍衛言論自由,捍衛所有人的自由。但不幸的是,今天,一些記者和漫畫作者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這幅題目名為《如果默罕默德回來》的封面,先知跪在地上被自己的信徒拿刀威逼著,先知說道:“傻瓜,我是先知!”恐怖分子答道:“閉嘴,你這個靠不住的!”今天的《訊息報》專題欄目諷刺了《查理周刊》,欄目的副標題為:“如果默罕默德回來?查理周刊恐怖事件11人死亡!”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無法觸及》這部近些年來法國最偉大的電影,講述一個法國權貴因極限運動致殘,機緣巧合招了一個沒有任何護理常識,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黑人作為私人護理,最終二人跨階級跨種族的友誼成為一段佳話。該電影是改編自發生在巴黎的真實故事。

《查理周刊》借用《無法觸及》的劇情,一個猶太人推著一個穆斯林,題目為:《無法觸及2》。《查理周刊》此舉不僅重新挑起了穆斯林和猶太民族的仇恨,還把無辜的法國人也牽連進來了,因為他們大部分的編輯就是法國人。

當時法國政府就嚴重警告了《查理周刊》,此舉也引發了巴黎大規模示威遊行。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2011年11月,盡管持續受到壓力,但《查理周刊》堅持出版了一期名為《伊斯蘭教法周刊》(Charia Hebdo)的特刊,頭版就是一張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這份特刊大受歡迎,共售出40萬份。而就在特刊出版當天,《查理周刊》總部被燒毀。當時,法國政府指責“激進伊斯蘭分子”涉嫌制造了這起“恐怖襲擊”事件。《查理周刊》的網站隨後也多次遭到黑客襲擊。今天死於恐怖襲擊周刊總編Charb因受到死亡威脅,一直處於警方保護中。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查理周刊》的封面廣告,大意為:“笑不死你!”這個封面是《查理周刊》最著名的廣告,也曾多次被法國其他媒體譴責。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本周上市的最後一期就主要聚焦今天上市的法國著名作家米歇爾 ∙胡艾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新作《屈服》(Soumission),作者在書中想象了2022年被伊斯蘭化的法國。《查理周刊》頭版刊登的是胡艾勒貝克的漫畫頭像,畫中人物說“2015年,我開始掉牙,2022年,我就要過伊斯蘭齋月”,在另一幅漫畫上,這位作家說“2036年,伊斯蘭國組織將進入歐洲”。

不過《查理周刊》不光諷刺穆斯林,他也諷刺自己人。比如薩科齊和奧朗德。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該封面是諷刺薩科齊在政治上的無為,薩科齊為自己辯解:“我是無辜的。”記者回答:“演技一流!”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薩科齊落選之時:“玩笑開夠了,謝謝!”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圖中海里的國民都要淹死了,奧朗德坐在海灘上輕輕說道:“我是不會動的。”

最後來看看《查理周刊》今早在FaceBook 的最後一條更新吧。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這是恐怖襲擊前一個小時《查理周刊》在FaceBook上的更新。襲擊前最後一次更新也是諷刺穆斯林的,結果下一個小時,全副武裝的恐怖分子就到達了《查理周刊》的辦公室。

逝者安息

查理周刊,法國,恐怖主義,穆斯林,伊斯蘭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588

Sinomax (1418) 究竟買了甚麼?

星期五,盛諾集團(Sinomax)(1418)宣佈向主席林志凡的姐姐林露霖的女兒郭家希持有的萬東有限公司及日本上市公司蝶里株式會社分別持有60%及40%的上海聯大海棉有限公司,作價3,500萬人民幣(約4,375萬)。

據公告所稱,「主要從事加工、生產及銷售聚氨酯泡沫及產品,包括床墊、沙發及枕頭。」,但在招股書並及提及盛諾集團是否有給予訂單,至於收購之公司盈利貢獻方面,按至2014年淨資產為3,778.6萬,價值較作價有7.38%的折讓,但是從盈利看卻不然,2012年盈利還有387萬,2013年降至196.3萬,2014年首9月以淨資產增加57.6萬來看,收購的市盈率為45.5倍,以現時市值12.54億元及2013年往績盈利約1.45億元計的8.65倍往績市盈率來看,作價稍嫌偏高。

至於收購之原因,公司稱可以「提升產能及鞏固其於中國聚氨酯泡沫市場的領先地位。」,但根據上市公司資料,廠房使用率在79%至98%之間,平均81%但卻未動用滿產能,雖然上半年增長19%,使動用率估計約90%,但當中不少為關連交易,所以是否仍要這麼多的量呢?

至於上海聯大海棉有限公司淨值3,778.6萬的淨值是由甚麼構成,這更加奇妙了。

根據公告,生產廠房仍需租用林露霖及其丈夫郭達光持有的時代實業有限公司土地及物業用作生產經營及辦公物業,可以說其實這個公司並沒有持有任何土地,只是持有生產機器、存貨及應收帳款的載體,但事實上,那些存貨及應收帳款或有可能是一些死資產,因為存貨可能有一些不能賣出的貨品,至於應收款也有可能收不回,所以可能需要進行5成至8成不等的打折,至於機器方面,可能一些舊機器,最後可能變廢才有人願意賤價收回,所以也有機會不達帳面值的數字,所以可能這個號稱3,778.6萬的淨資產,到手可變現的資產只剩下不足2,000萬,實不太划算,還要面對盈利持續下降及管理層家族透過操控租平水平,把上市公司的資金變成自己口袋的錢。

總的來說,這家上市公司目的可能只是想公器私用,把高估的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套取現金矣,實是公司治理的壞典範。這種上市公司脫離不了家族管治,管理層還並利用上市公司的錢牟取私利,實不應該,希望管理層能好好反醒自己的問題,為了這少少的錢,影響了這樣只會使上市公司身家縮水很多。希望管理層能為自己荷包好好考慮,在乎少少的錢,只會使自己失去更多。

一個不熟悉上市公司運作的家族控制上市公司,只會是一個災難,希望這上市公司明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58

瑞郎究竟為何大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47

為什麽瑞士法郎可以一夜之間升值30%?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言以蔽之就是:試圖進入瑞士的資金要比試圖流出的多的多。不過這其中存在一些有趣且有爭議的細節,特別是,誰在大量購買瑞士的低收益資產?

在2010~2012年間因歐洲出現債務危機並伴隨著經濟放緩,瑞士成為了資金良好的避險天堂,特別對於那些歐洲其他國家的富人,這些人擔心的事情包括高賦稅、銀行破產、貨幣貶值等等。

所以大量的資金由希臘、西班牙等地流向瑞士,導致歐元對瑞士法郎貶值,也促使瑞士央行於2011年9月時引入歐元/瑞郎匯率1.20的利率下限,因貨幣升值會導致本國出口受到嚴重影響。之後伴隨著歐元區的情況由急速惡化轉為緩慢惡化,資金流入瑞士的速度2012年中期以後也隨之放緩。

下圖是瑞士央行的外匯儲備數量表,可以看到即使當央行引入匯率幹預以後,資金凈流入的狀況依然沒有停下腳步,央行的外匯儲備繼續增長:

SNB-fx-reserves

但2012年末至2014年中期,瑞士央行的外儲相對穩定,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麽瑞士央行漸漸產生了“即使撤消匯率下限,瑞郎也不會升值太多”的錯覺。

還可以看到,大概在六個月以前,瑞士央行的外匯儲備再度開始增長,這可能是由於希臘政局的不確定性開始增加。

當然,除了外部因素,瑞士內部是否也存在逆轉資金流向的力量呢?根據德意誌銀行的一份報告,過去幾年中的資金凈流入主要由於瑞士國民將資金從國外撤回,而不是外國人試圖將資金轉移至瑞士,盡管兩種情況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凈流入。

德意誌銀行認為,瑞士國內對國外資產的需求匱乏程度要大於國外對瑞士資產的需求程度,這導致了瑞士資本流出減少。瑞士居民購買外國存款及債務工具的數量在2012年以後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DB-Swiss-haven-flows

所以,自2012年以來瑞士央行堅持匯率下限的做法並不是為了限制外國人的投機或避險資金流入,而是為了限制自己國家的居民。更具體一點來說就是那些瑞士的出口企業以前將出口得來的歐元或日元換成了相應國家的固定收益產品,如今這些企業不願再這麽做,更希望將這些外匯資產轉換為瑞士法郎的存款。

下圖顯示了瑞士的凈國際投資頭寸(NIIP),可以看出瑞士人購買了大量國外資產,因為這些國外資產往往是以外匯計價的,所以顯示以瑞郎的計價的投資呈現凈流出狀態,而其他貨幣則是凈流入:

DB-Swiss-NIIP-by-currency1

德意誌銀行表示:

對於瑞士法郎,事實上其升值壓力來源於缺乏資本外流,而不是投機性資本流入,這可以解釋哪里來的那麽多人願意買收益率超低的瑞士資產(瑞士存款負利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為負值),真正的答案是:沒人買。

德意誌銀行的觀點支持了瑞郎被低估的觀點,而不是像瑞士央行所認為的被高估。

因為如果你是瑞士人,你會趁本國貨幣被高估的時候大量購置外國資產,以防購買力下降。類似的情況如:油價高企時石油出口國會大量對外投資;企業股價被高估時,企業往往會趁機做一些並購。

相反,如果你的貨幣被低估了,你的購買力相應也被打折,也就會比原來購買更少的外國資產。

事實上,瑞士是個高經常帳盈余,而人均真實消費水平較低的國家,這是瑞士法郎被低估的證據之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7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