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讀央行“387號文”:影響究竟有多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33

12月27日晚間,一份關於存款口徑調整後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的央行文件(即387號文)廣為流傳,文件提到,央行從2015年起對存款統計口徑進行調整,將部分原在同業往來項下統計的存款納入各項存款範圍。

新納入各項存款口徑的存款是指存款類金融機構吸收的證券及交易結算類存放、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機構存放及境外金融機構存放。

國泰君安分析師徐寒飛提到,這意味著不僅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協存被納入貸存比口徑,部分銀行同業存放、單位和個人證券交易結算金也納入貸存比的存款計算口徑,分母範圍大幅拓寬,變相放松和弱化貸存比約束,尤其對貸存比較高的股份制銀行、城商和農商等中小銀行,監管放松影響更為明顯。

盡管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可以降低銀行的存貸比,但一般性存款統計口徑增加後,需要上繳存款準備金。目前銀行一般性存款需要繳納20%左右的存款準備金,此前海通報告提到,如此計算銀行需多繳約2萬億元的準備金,相當於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8個百分點,短期內貨幣緊縮效應大幅增強,至少需要立即下調4次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對沖。

但按照387號文規定,上述新納入的存款暫時不交準備金。

對於此舉市場有明顯的兩種解讀,一方認為這是重大利空,因為降準預期進一步推遲。原來市場所期待的"三到四次降準"預期落空了,而且央行只是規定準備金率“暫定為零”,未來還是有繳納準備金的可能性,這反而演變成了"不確定"。

而另一方卻認為這是重大利好。此前市場對銀行補交準備金的預期引發了銀行體系對流動性的集體擔憂,導致資金面大幅緊張,7天回購利率從11月中上旬的不到3.2%大幅上行至4%左右。對於本次暫不繳準備金的規定,國泰君安和民生證券均認為,利於銀行增加貨幣市場資金供給,將帶動短期利率下行修複回暖。

海通證券還測算,央行調整存貸款統計口徑後,商業銀行存貸比平均降幅將在5%。其中,興業銀行降幅最高,達11%。此舉意味著可釋放約5.5萬億信貸額度空間,增強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

對市場來說,央行新規可能更利於風險資產的上漲,徐寒飛在研報中稱,短期內恐怕對債券市場影響偏負面:

廣義流動性擴張加速,更加利於股票、信貸和房地產等風險資產上漲,對債券需求總體仍相對抑制,貸存比放松後,更利於銀行擴大信貸投放而非增配債券。大類資產輪動情景下,風險資產上漲將抑制債券資產的表現。

其實這些政策都在意料之中,此前市場早就傳言。早在12月24日,華爾街見聞就曾引述MNI消息提到央行將暫不會要求同業存款繳納存款準備金,次日《第一財經日報》證實了此消息,並提到24日央行在與24家大型金融機構的會議上已先行吹風。

25日銀行股聞風而動帶領滬指漲超3%,內地銀行指數全天大漲4.65%,其中華夏銀行以漲停收盤,而建設銀行、寧波銀行等多家銀行漲幅超過5%。

從表面來看央行此舉解決了存貸比約束,但從深層次來看,央行也在鼓勵監管套利。華爾街見聞曾發表MFI的文章,其中提到,由於同業存款與一般性存款的利率不同,存款準備金不同,將同業納入一般性存款就意味著銀行表內有了兩套信貸體系。

“表外雙軌制”直接變成“表內雙軌制”,這實際上央行在鼓勵金融機構在銀行表內直接進行監管套利。很簡單,變著花樣把一般存款轉換成同業存款中,同業機構賺了利差,銀行不用交高達20%的存款準備金。那麽,這樣又相當於變相的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了。

這樣,問題就比較清楚了,表面看,解決貸存比的約束,內在的,央行是用提高商業銀行資產端收益率(把一般存款變成同業存款,不用繳存款,提高貨幣派生能力)作為對價,來鼓勵負債端進一步的市場化(同業存款利率不受一般存款約束)。

對此問題業內也有不同的觀點,國信宏觀認為,由於成本過高,銀行沒有動力將存款轉移為同業。

銀行主要有三個資金來源:存款、同業和理財。與存款相比,同業劣勢在於資金成本高,優勢在於不繳納準備金。我們做個簡單測算:由於不繳納準備金,相比一單位存款,吸收一單位同業存款,在資產端的收益率可以高出約0.9%(計算公式為0.2*(6.16-1.62)=0.908,6.16%為基準利率,1.62%為法定準備金利率,0.2為準備金率)。那麽,也就是同業高於同期限存款0.9%就是可以接受的。而當前衡量同業利率的指標同業存單發行利率當前也達到5.6%,全年平均4.65%,(另一個指標3個月Shibor達到5.14%,全年平均約為4.96%),一年期定存利率約3.3%,利差平均為1.35%。這就意味著盡管考慮了同業的不繳準優勢,成本仍然太高,銀行沒有動力主動將存款轉移為同業。

但其認為,表外理財或將大幅轉為表內同業,擡升銀行表內成本。

表外理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季末精準時間回表沖存款,這個作用現在來看並不需要了,那麽明年銀行繼續擴張表外理財的動力不足。但銀行仍然需要競爭資金來源,因此可能會用同業存款代替表外理財吸收資金。兩者成本相近,同業無需耗用準備金且可一直充當存款,不用考慮表內表外的轉換成本。如果大量表外理財進入表內同業,那麽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本來不反映在銀行表內的理財成本,將會反應成為銀行表內成本的擡升,銀行對表內資產的收益率要求也會相應擡高。

財新也引述一位央行人士回應稱,同業存款利率遠高於一般性存款的利率水平,商業銀行也會適當控制成本,不會出現前述表內套利的情況;即便短期內存在套利空間,但長期看,同業存款納入表內,意味著最終要受到資本充足率杠桿率限制,不可能無限制擴張。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