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控股— 海洋王國盛夏開啟,迎接港股盛宴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41
海昌控股— 海洋王國盛夏開啟,迎接港股盛宴 作者:格隆匯 bobocong
自從格隆3月24日發出積極做多港A股的號召後,港股市場上各大行業的港A股都受到了市場的積極關註,部分TMT,新能源環保,醫療,體育等行業的代表公司的市值顯著提升。港A股的核心是在港股市場上找到優質的,估值與A股同行相比大幅低估的公司,那麽在旅遊消費這個大行業上,港股中是否存在有待覓明珠呢?在港股市場上,有這樣一家專門負責給遊客帶來快樂,分享海洋文化體驗的公司,在這個炎炎夏季即將到來的時刻,她旗下的8家海洋主題公園已經盛裝待發,準備向遊客展示其悉心打造的海洋王國。今天我們帶大家走近港股市場上的唯一一家海洋主題公園運營商——海昌控股(2255.HK)。
一、港股市場上唯一的主題公園運營商,入選世界十大主題公園
海昌控股成立於1992年,目前在全國持有並運營8家海洋主題公園。截至2014年底,公司8家主題公園接待了1150萬名遊客,按遊客人次算,海昌是全國最大的海洋主題公園運營商(市場占有率超過第二名兩倍),而在國內所有主題公園運營商中排第二位(僅次華僑城),並於2012、2013年連續入圍全球十大主題公園運營商。海昌采用的是主題公園與配售商用物業協同發展的商業模式(與迪斯尼相似),公司於2014年3月在香港主板上市,目前為恒生綜合小型指數及MSCI中國中小盤指數成分股。
二、完善的布局,海洋主題公園的絕對龍頭
海昌是純正的港A股,與國內同行大連聖亞(600593.SH)相比,海昌最明顯的一個優勢就是完善的主題公園布局,海昌目前在7個核心省市布局了8個海洋主題公園項目。項目覆蓋環渤海、華中等經濟圈。同時,公司還在積極建設三亞、上海兩個大型的旗艦型主題公園項目,到2017年海昌將覆蓋長三角、華南地區,形成全國性的網絡布局。海昌深耕海洋主題公園十多年,在各方面都積累了突出的競爭優勢:
三、旅遊行業前景廣闊,中產階級推動增長
在過去的 5 年,得益於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完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休假政策的變化,中國國內旅遊市場呈明顯擴張趨勢,今年一季度國內旅遊業實現總收入1.12萬億元,同比增長14.7%,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中國目前擁有的主題公園超過2000家,其中主要包括機械類遊樂園、自然觀光微縮景觀、演藝影視(如橫店等)、海洋主題公園四大類。有數據統計,全國主題公園一年接待的遊客人次達1.3億人次,其中超過5000萬人次都是海洋主題公園接待的,可見海洋主題公園在主題公園消費中占據主體地位。
目前來看,每百萬人口,美國人擁有的主題公園為2個,中國僅0.65個;美國有44%的人去過主題公園,而中國僅為8%;除去門票上的消費,美國人在主題公園上的消費是45美元,中國不到10美元,可見國內主題公園的商業潛力還沒有完全開發。
圖1. 逐漸壯大的中產階級 (來源安信研報)
圖2. 中國主題公園入場人次(百萬) (來源第一上海研報)
圖3. 中國人均消費增長速度 (來源第一上海研報)
四、主題公園逐漸進入收獲期,穩定客流打造“現金奶牛” 主題公園的初期投入較大,但項目運作了3-5年後將進入成熟型,成熟期的主題公園成本相對固定,而收入能保持快速增長,同時主題公園熱度提升後,周邊商用物業的價值也會隨之提升,進而產生疊加效應,這就是海昌商業模式的魅力。
以海昌青島的項目為例,青島項目2014年收入為2.8億元,同時,主題公園熱度的提升也帶動海昌周邊物業價值的開發,目前海昌青島項目周邊物業全部出租,去年實現的租金收入在800-1000萬之間。而海昌於2011年開業的四個公園目前也進入快速增長期,後續收入有望加速增長,對海昌的現金流提升產生積極影響。海昌2014年錄得營業額約人民幣15.3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1.1%,實現凈利潤2.1億元,同比增長65.1%。根據目前海昌主題公園的現有運營情況,我們預計未來海昌8個主題公園每年將保持12-15%左右的收入增長,而EBITDA可以保持20%以上增長。
五、借力互聯網優化銷售渠道,攜手阿里巴巴提升遊客體驗 最近幾年國內遊客消費能力和出行方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很多遊客選擇自駕,使用互聯訂票的手段。海昌亦乘勢與攜程、去哪兒、同程等多家互聯網企業形成緊密合作關系,通過互聯網銷售電子門票,並降低通過傳統旅行社銷售的比例,此舉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還提升了客單價。同時,海昌近期與阿里巴巴旗下全新獨立旅遊品牌——「阿里旅行-去啊」及支付寶合作,並推出了第一個品牌活動—「碼上遊」。遊客通過該活動可以節省購票和入園排隊時間,提升遊玩效率。而依托於阿里巴巴的合作關系,海昌將在旗下全部項目景區打造智能園區,提高各項目景區入園效率,以及提升遊客體驗度。
六、上海、三亞項目打造南北兩顆明珠
海昌未來除了運營8個存量項目之外,公司還在籌備上海和三亞兩個大型的旗艦型的主題公園的建設。
新打造的“上海海昌極地海洋世界”位於上海臨港新城滴水湖畔西北地塊,與浦東國際機場和上海迪斯尼車程僅有半小時,距離16號地鐵終點站1公里,1小時與上海市區無縫連接。上海項目於2014年12月開始動工,預計2017年完成並投入運營。上海項目占地面積29.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4.6萬平方米。主題公園除了將展示大型南北極海洋動物、魚類等生物外,還將大型娛樂設備、特效天幕電影等娛樂元素和極地海洋科普知識內容融入其中,在動物展示表演、科普教育、主題娛樂、高科技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國際一流水準。
其實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但自身的旅遊資源一直比較缺乏,海昌的上海項目是上海“十二五”規劃里的重點打造項目,也是上海地標式項目,未來將極大地完善公司在華東區的布局,提升知名度。上海項目整體投入約30億左右,預計首個完整年度接待遊客達到500-600萬人次,人均消費應該會達到260-300元,收入約15-16億,扣除固定費用,EBITDA達到8億左右,整個項目的回收期應該在8-9年的水平。
三亞項目將做成開放式公園,項目位於三亞海棠灣國家海岸,緊鄰連接市區的海棠大道,與市區車程約30分鐘,距離國旅免稅城車程5分鐘。三亞項目占地約8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6萬平米,其中公園東區一期占地面積23萬平,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園內設有海洋主題特色娛樂設施、海洋動物舞臺劇、國際知名品牌定制娛樂項目、家庭娛樂中心、人工沙灘、主題餐飲商業、演藝、主題酒店等。
三亞項目將定位”海上絲綢之路”主題,故事線是海上絲綢之路,配合一帶一路的戰略。三亞項目全天營業,主要滿足夜間娛樂需求,重點時段是下午4點至淩晨2點,打造海棠灣頗具吸引力的開放式綜合旅遊休閑度假目的地。
七、輸出管理服務,發力輕資產運營
海昌上市後,除了繼續發展存量的海洋主題公園項目外,亦在積極探索輕資產運營的商業模式。具體包括:1、發揮水族及海洋生物保育技術和主題公園設計建設營運全體系兩大核心競爭力優勢,提供咨詢和技術管理輸出服務;2、在大型城市綜合體內開發具有獨特創意和海洋文化內涵的室內兒童娛樂業態;3、打造海洋主題文化內容創意制作能力,研發海洋主題娛樂產品及文化演藝等創新業務。
在管理輸出方面,自2015年初至今海昌已陸續鎖定多個管理及技術輸出項目,全年有望完成不少於十個項目合作,每個項目的收入規模在500萬左右,毛利在70%,未來五年預計完成五十個項目合作,打造中國第一海洋文化管理輸出品牌。管理輸出業務把海昌多年積累的海洋動物培育技術及主題公園運營的經驗商品化,打造出了全新的商業模式,並創造了極高的毛利水平,有力的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在室內兒童娛樂產品方面,海昌正在跟多家大型商業地產商洽談合作開發室內小型的海洋館和兒童娛樂產品,這是一種可以快速複制的小型化輕資產項目。內容包括科普教育、互動兒童娛樂區以及海洋主題包裝的娛樂產品(利用美國技術),重點面向2-14歲客群。該項目定位相對中高端,主要采取與購物商場結合的方式,占地面積800-2000平米,每平米投入費用7500元。公司該項目首個產品預計今年6月底可以推出。等首個項目推出後,公司準備用三個月做市場論證,2016年開始做更大的布局,包括利用平臺對物業開發商以及設備供應商做整合。
而在文化創新業務方面,公司目前已完成全新卡通形象的設計,並與淘米網在多個層面展開合作,同時在周星馳投資拍攝的新電影《美人魚》中成功植入海昌的品牌及IP形象,為未來進一步延伸文化產業鏈奠定基礎。
八、財務表現優於同行,估值存在低估
由於海昌目前在海洋主題公園中屬於龍頭地位,且在香港沒有可比公司,所以我們可以用國外的同行與海昌相比,通過下表我們可以看到,海昌與歐美同行相比,在幾個關鍵的指標(公園收入增長率,EBITDA利潤率,凈負債率)上都處於領先優勢。
來源:公司資料
海昌目前市值約57億人民幣,靜態市盈率為27倍,目前A股旅遊行業共有25家上市公司,行業平均市盈率超過300倍,海昌估值大幅低於A股旅遊板塊平均水平,亦低於其同行宋城演藝(117倍PE),大連聖亞(業績虧損)。此外海昌2013、2014年都保持著不錯的盈利水平(凈利增長均在40%以上)。目前海昌的股價尚未突破其上市發行價,亦未超過其戰略投資者的購入成本,原因主要在於港股市場對海洋主題公園的商業模式認知不足。
海昌近期準備把公司名字改為“海昌海洋公園”,以更好的反映公司的業務及在海洋主題公園上的龍頭地位。隨著深港通的開通,南下資金將持續流入港股市場,相信市場肯定會關註到這家主題公園細分行業的優質公司,海昌未來獲得大型基金主動配置的概率極大,估值有望得到持續提升。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文章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場和看法,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海昌控股— 海洋王國盛夏開啟,迎接港股盛宴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4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6-2 11:13 編輯
海昌控股: 海洋主題公園的龍頭企業,藏在深海的一顆明珠 作者:格隆匯 bobocong
自從格隆3月24日發出積極做多港A股的號召後,港股市場上各大行業的港A股都受到了市場的積極關註,部分TMT,新能源環保,醫療,體育等行業的代表公司的市值顯著提升。港A股的核心是在港股市場上找到優質的,估值與A股同行相比大幅低估的公司,那麽在旅遊消費這個大行業上,港股中是否存在有待覓明珠呢?在港股市場上,有這樣一家專門給遊客帶來快樂,分享海洋文化體驗的公司,在這個炎炎夏季即將到來的時刻,她旗下的8家主題公園已經盛裝待發,準備向遊客展示其悉心打造的海洋王國。今天我們帶大家走近港股市場上相對稀缺的旅遊概念標的,也是目前唯一的主題公園運營商——海昌控股(
➢ 港股市場上唯一的主題公園運營商,入選世界十大主題公園 海昌控股成立於1992年,目前在全國持有並運營8家主題公園,其中6家為海洋主題公園。截止2014年底,公司8家公園共接待約1150萬名遊客,累計接待遊客人次近7000萬。應該說在海洋公園這個細分市場,海昌是毫無疑問的NO.1,無論市場份額還是營收規模都數倍於行業第二名,全球範圍內也僅次於美國上市的的海洋世界(sea world),排在世界第二位,公司過去兩年均入圍“全球十大主題公園運營商”之列。海昌商業模式是主題公園與配售商用物業協同發展的商業模式(與迪斯尼相似),公司於2014年3月在香港主板上市,目前為恒生綜合小型指數及MSCI中國中小盤指數成分股,下半年入選深港通應為大概率事件。
➢ 完善的布局,海洋主題公園領域的絕對龍頭
海昌是純正的港A股,與國內同行大連聖亞(600593.SH)相比,海昌最明顯的一個優勢之一就是完善的網絡布局,海昌目前在7個核心省市布局了8個海洋主題公園項目。項目覆蓋環渤海、華中等經濟圈。同時,公司還在積極建設三亞、上海兩個大型的旗艦型主題公園項目,到2017年海昌將覆蓋長三角、華南地區,形成全國性的網絡布局。海昌深耕海洋主題公園十多年,與地方政府及上下遊合作夥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 公園運營能力:海昌旗下主題園中有兩個5A級景區,5個4A級景區,5個為極地科普教育基地。在國內海洋主題公園/水族館市場,海昌的 市占率近20%。公司也是目前國內少數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的民營企業之一。
Ø 龐大的動物種群、領先養護技術:海昌擁有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海洋動物種群,包括4萬只海洋魚類和超千只極地動物。公司還擁有600人的專業動物保育護理團隊。多年內曾成功繁育出11個種類共三百多只大型珍惜海洋極地動物,在動物保育方面處於業內絕對領先地位,並長期與國際知名的動物科研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
➢ 海昌所處行業的特性(政府許可、高投入、要求專業的動物保育技術)本身就具備較高的行業準入門檻,而海昌目前的布局,動物種群數量及領先的技術,為公司築就更深的護城河,公司在細分市場的龍頭地位未來很難被撼動。
中國旅遊行業已進入黃金發展期,國民在基本解決了吃住等問題之後,逐漸加大在休閑旅遊上的消費比例,受益於這樣的行業大背景,再加上不小的先發優勢,公司未來的長期發展潛力可期。
投資亮點分析: 1、穩定公園收入增長提供安全邊際
主題公園的初期投入較大,且運營成本相對固定。隨著公園不斷成熟,客流及收入快速增長,業績及盈利能力將會逐漸得以釋放。同時,隨著主題公園人氣的提升,周邊的商用物業的價值也會隨之提升,反過來可以聚集更多的人流,進而產生疊加協同效應,這就是海昌商業模式的魅力。
目前海昌於2010年前後開業的五個公園目前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另外三個較成熟的公園怎仍可保持穩定的增長,後續公司整體收入有望快速提升,對海昌的現金流的改善及盈利能力提升產生積極影響。海昌2014年錄得營業額約人民幣15.3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1.1%,實現凈利潤2.11億元,同比增長65.1%。根據目前海昌主題公園的現有運營情況,我們預計未來海昌8個主題公園每年將保持12-15%左右的收入增長,而EBITDA可以保持20%以上增長。穩定的主題公園收入增長,將為海昌估值提供最大的安全邊際,同時持續增長的遊客數量,蘊含著極大的商業價值,為海昌未來的戰略轉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攜手阿里巴巴,打造互聯網旅遊生態圈
人流即是商流,相信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會忽視海昌主題公園龐大且日益增長的遊客數量。去年中期,特斯拉就與海昌展開合作,圍繞園區開展汽車相關主題文化活動,推廣環保理念。
而作為互聯網巨頭的阿里巴巴,亦積極與海昌方面進行接洽。海昌近期與阿里巴巴旗下全新獨立旅遊品牌——「阿里旅行-去啊」及支付寶進行了合作,並推出了第一個品牌營銷活動—“碼上遊”。短短三天時間,海昌武漢項目“碼上遊”成為“五一”期間全國銷量冠軍,並整體躍升至淘寶天貓“景區類門票銷售”第3名。
與天貓的合作亦為海昌未來打造智慧旅遊園區,深化O2O銷售模式提供了契機。
相信遊客對海昌主題公園的熱捧,也會讓阿里巴巴進一步看到了海昌未來的發展潛力,為雙方後續進一步合作奠定基礎。我們知道阿里巴巴最擅長的就是顛覆及整合傳統行業,阿里有領先的互聯網創新思維,而海昌有優質的線下旅遊資源和穩定增長的遊客數量,雙方存在合作共贏的空間。未來海昌有機會攜手阿里,用互聯網思維及技術手段對旗下園區進行升級改造,以不斷提升遊客體驗度及粘性,打造互聯網+旅遊生態圈。此外,海昌亦可借助阿里在大數據分析方面的經驗,對遊客進行消費分析,更好的對遊客消費能力進行二次開發,並實現精準營銷及新產品研發。
簡而言之,與阿里的合作有望為海昌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將有利公司打造“海洋主題公園+”的新模式。
3、戰略升級,發力輕資產運營
海昌上市後,除不斷投入資本,提升改善八家現有海洋公園項目,力圖將其由功能相對單一的觀光景區升級為區域性特色旅遊目的地之外,亦在積極探索輕資產運營的商業模式。具體包括:1、發揮在水族種群、動物保育技術以及主題公園建設運營等全體系的核心競爭優勢,向第三方提供管理咨詢和技術輸出服務;2、在大型城市綜合體內開發運營具有海洋文化內涵的都市型兒童娛樂業態;3、通過資源整合,研發推廣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主題文化娛樂產品及演藝等創新業務。
➢ 管理輸出
自2015年初至今海昌已陸續鎖定多個管理及技術輸出項目,全年有望完成不少於十個項目合作。目前已簽訂的服務合同,預計按完整運營年度可給公司帶來幾千萬的收入,該類業務利潤水平極高,毛利率不低於70%。鑒於目前市場上的商業物業及傳統機械類主題公司的同質化競爭較嚴重,預計該類業務未來市場需求強勁,且準入門檻很高。管理輸出業務可把海昌多年來積累的海洋動物培育技術及大型主題公園運營經驗商品化,打造出了全新的商業模式,並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 海洋主題兒童娛樂業態 海昌擬與人口密集,消費能力較強一二線城市開發中小型室內水族館項目,即依托於大中型城市的商業綜合體,以海洋動物展示、科普教育、互動娛樂體驗為內容,重點面向兒童及家庭客群的都市體驗類業態。首個項目預計於今年內可正式推出,待項目運營成熟後,公司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更大規模的布局,未來想象空間巨大。 值得留意的是,管理輸出及海洋主題兒童娛樂項目走的都是可輕資產且可快速複制的發展路線,商業模式獨特,且自成體系,不排除未來公司把這塊業務證券化,以更好的體現商業及資本價值。若後續這塊資源有機會對接上A股市場(如新三板市場),將會極大的提升公司整體市場價值。
➢ 文化創新業務 為了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結構,海昌還擬積極拓展文化創新業務。目前公司已完成全新卡通形象的設計,並與國內知名兒童教育娛樂平臺淘米網在多個層面展開合作,同時,公司還積極試水影視作品的拍攝及品牌內容植入等領域,使創新業務與傳統業務形成呼應,進而可創造更大的價值。
4、上海、三亞項目打造南北兩顆明珠
海昌未來除了運營8個存量項目之外,公司還在籌備上海和三亞兩個大型的旗艦型的主題公園的建設。
➢ 上海海昌極地海洋世界
新打造的“上海海昌極地海洋世界”位於上海臨港新城滴水湖畔西北地塊,與浦東國際機場和上海迪斯尼車程僅有半小時,距離16號地鐵終點站1公里,1小時與上海市區無縫連接。上海項目於今年初開始動工,預計2017年下半年可投入運營。上海項目占地面積近30萬平方米。主題公園除了將展示大型南北極海洋動物、魚類等生物外,還將大型娛樂設備、特效天幕電影等娛樂元素和極地海洋科普知識內容融入其中,在動物展示表演、科普教育、主題娛樂、高科技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國際一流水準。
其實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但自身的旅遊資源一直比較缺乏,海昌的上海項目是上海“十二五”規劃里的重點打造項目,也是上海地標式項目,未來將極大地完善公司在華東區的布局,提升知名度。上海項目整體投入約30億左右,預計項目運營成熟後,遊客接待量將超過600萬人次,收入規模約16-18億,扣除固定成本,EBITDA達到8億左右,項目回報率將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上海迪士尼將於2016年上半年開業,保守預計年客流量將達到2000萬,鑒於兩項目在定位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化,上海海昌極地海洋公園將與迪士尼有望形成類似“美國奧蘭多迪士尼+Sea world”以及“香港迪士尼+海洋公園”的“同城雙雄”格局,形成共贏的協同效應。
➢ 三亞海棠灣夢幻不夜城
三亞項目是海昌打造的另一個綜合休閑度假一站式體驗項目,項目位於海南三亞海棠灣國家海岸,緊鄰連接市區的海棠大道,距離亞洲最大的單體免稅城僅5分鐘的車程。三亞項目總占地達到87萬平方米,園內設有海洋主題特色娛樂設施、海洋動物舞臺劇、國際知名品牌定制娛樂項目、家庭娛樂中心、人工沙灘、主題餐飲商業、演藝、主題酒店等。
三亞項目將定位”海上絲綢之路”主題,故事線是海上絲綢之路,配合一帶一路的戰略。三亞項目主要定位滿足赴海南度假的中高端遊客夜間娛樂休閑需求,有望成為海棠灣最具吸引力的開放式綜合旅遊休閑度假目的地。
鑒於上海及三亞兩項目的體量和市場潛力,預計新項目投入運營後,將使公司的營收及利潤規模成倍增長。
5、財務表現優於同行,估值存在低估
由於海昌目前在海洋主題公園中屬於龍頭地位,且在香港沒有可比公司,所以我們可以用國外的同行與海昌相比,通過下表我們可以看到,海昌與歐美同業相比,在幾個關鍵的指標(公園收入增長率,EBITDA利潤率,凈負債率)上都有優勢。
來源:公司資料
[size=11.8181819915771px]
海昌目前市值約57億人民幣,靜態市盈率為27倍,目前A股旅遊行業共有25家上市公司,行業平均市盈率超過300倍,海昌估值相對A股旅遊板塊平均水水平存在明顯折讓,亦大幅低於其同行宋城演藝(119倍靜態PE),大連聖亞(93倍靜態PE)。此外海昌的基本面趨勢不斷向好(2013-2014凈利增長均保持40%以上增長)。目前海昌的股價較上市發行價還在潛水,原因主要在於市場對主題公園的商業模式認知不足。
綜合前面的分析,單是憑借海昌目前行業龍頭的地位,以及主題公園項目(8個存量項目+2個大型在建項目)的發展情況,不到60億的市值已經存在明顯的低估。更何況,公司後續擬打造主題公園+互聯網”以及輕資產業務創新的商業模式,還都沒有得到市場的深度關註,因此公司屬於典型的未被深入挖掘的公司,如同藏在深海中的一顆明珠。
海昌近期擬把公司名字改為“海昌海洋公園”,以更好的反映公司的業務及在海洋主題公園上的龍頭地位。相信隨著深港通的開通,南下資金將持續流入港股市場,市場遲早會發現這家主題公園細分行業的龍頭公司,海昌未來獲得大型基金主動配置的概率極大,估值有望得到持續提升。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文章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場和看法,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關於本輪牛市:是誰的盛宴?又將走向何處?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24
地产:回顾2014放眼2015下半年有望赶上牛市盛宴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466
作者:吴剑雄
1.房地产行业现状及下半年趋势
1.1房地产行业14年报及15年1季报总结
行
业成长性:房地产行业14年及15年1季度成长性大幅放缓,增速为09年来最低。从营业收入看,房地产行业14年同比增速为13.35%,几乎是09年以
来最低增速,而15年1季度的增速为-1.51%。从利润增速看,房地产行业下滑速度更快。14年房地产行业利润总额增速为4.9%,为09年以来最低,
主要原因在于房地行业的毛利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15年1季度利润总额增速-0.16%,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


行业盈利性:房地产行业盈利能力逐年下滑,14年为09年来最低。2014年房地产行业毛利率为32.16%,连续4年下滑,为09年来最低;销售净利率11.61%,连续4年下滑,为09年来最低。
行业费用率控制较好,维持平稳。行业的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控制较好,占比稳中有降,尤其是面对行业困难,房企内部严格控制可控的管理费用,占比一直逐年减少。


偿债压力:房地产行业的长短期偿债压力逐年增加。短期偿债方面,短期偿债压力指标(现金-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4年底和15年1季度分别为-690亿元和-919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大。长期负债方面,长期负债增速虽然降低,但规模创新高,行业的付息债务的资产负债率为54.42%,也是近5年新高。


库存创新高,去库存压力大。房地产行业14年底库存40253亿元,创出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长16.02%,库存中部分已经售出未结算,扣除预收账款的库存更能反映真实的库存情况,该指标为323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59%。

结论:
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经济进入转型期,代表新经济模式的新产业将是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最快产业。由于经济转型、人口红利消失、城镇化空间变小等关键宏
观因素变化,作为上一轮经济增长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已经过黄金发展时期,早已进入到中低增速的白银时代。白银时代的房地产行业不再像黄金时代那样高增
长、高毛利率、低风险,白银时代房地产行业将处于中低速增长、社会平均毛利率时代。由于过去一年市场低迷,大部分城市处于痛苦的去库存期。
1.2房地产行业对下半年稳增长依旧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稳增长压力增大,下半年料将有更多的稳增长政策。
由于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等多种因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尽管政策层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
度明显加大,但是一旦经济减速损害了就业率,则保增长的压力将明显加大。15年1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95%,跌破市场普遍7%的预期线;当前面临着
较大的通货紧缩压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跌至12%的新低。下半年经济增长压力变大已经成为中央政策层和市场的普通共识,稳增
长的政策正在和即将陆续出台。

稳定房地产行业仍旧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
毋庸臵疑,房地产行业对地方GDP增长、地方财政、降低地方债务杠杆率、固定资产投资等各个方面依旧具有重要意义。楼市目前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
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在新常态下,稳定楼市依旧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15年上半年房地产刺激政策密集出台。15年上半年,楼市政策延续了去年底的宽松和刺激方向,在政策态度、金融信贷、交易等多个环节出台了大力度刺激政策措施。
(1)
政策态度方面,中央定调稳定住房消费,中央多部委密集发声,推动房地产长期稳步发展,放权地方鼓励自住和改善性需求。(2)金融信贷政策方面,金融信贷政
策积极调整,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一方面,央行降准降息改善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另一方面,积极降低首付门槛,鼓励改善性需求释放。中央降首付促消费,进一
步保障改善性需求,各地因城施策调整公积金,保障合理住房需求。(3)交易环节方面,减轻二手房交易税负,活跃市场交易。

预
计下半年宽松刺激政策仍将继续。由于稳增长的压力加大,刺激宏观经济的货币财政政策和刺激楼市的房地产政策仍将有望在下半年加码。未来房地产市场仍将秉持
去库存主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或有进一步的调整,而地方自主调整可能性继续强化,对中央调整政策的落实执行和对需求进一步刺激将成为影响未来市场的关
键。
1.3房地产行业已经明显回暖
楼市开始出现量价齐升,销售拐点出现。楼市刺激政策累积效应开始显现,一、二线城市房价开始止跌企稳,个别热点城市楼市开始重回火爆,房价出现大涨。
(1)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在3月底楼市新政出台和传统销售旺季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继续回升,部分城市房价
环比略有上涨。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18个和28个,分别比上月增加了6个和16个;持平和下降的城市个
数均有所减少。
(2)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15年5月份楼市量价齐升。2015年5月重点监测的29个城
市成交面积环比上涨19.6%,同比亦上涨41.5%。根据中指系统对100个城市新建住宅的全样本调查数据,5月份,全国百城住宅平均价格为10569
元/平方米,环比由跌转涨,上涨0.45%。从涨跌城市个数看,48个城市环比上涨,52个城市环比下跌。同比来看,百城住宅均价与2014年5月相比下
跌3.73%,跌幅较上月收窄0.73个百分点。
(3)上海北京等城市火爆再现。深圳楼市上半年出现火
热状态,新房、二手房房价涨幅领跑全国,今年来房价出现高达40%以上的跳涨,日光楼盘和千人抢房盛景再现。上海楼市5月份火爆。5月上海新建商品住宅的
供应量106.7万平方米,环比上涨6%,同比上涨25.2%;成交量142.6万平方米,环比上涨14.7%,同比上涨139.4%;成交均价每平方米
31832元,环比上涨8.2%,同比上涨15.4%。其中,142.6万平方米的当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为2010年以来的次新高,仅次于2013年
3月的154万平方米。
1.4房地产行业下半年将会继续走高
长周期看,楼市处于其发展的白银时代,行业难以实现其黄金时代的高速增长;短周期看,楼市却已经度过了过去两年最艰难时期,四五月份楼市的回暖趋势将有望延续,下半年,楼市将会继续进一步走高。
(1)宽松的购房政策环境是下半年楼市走高的最好保证。根据前述分析,出于稳增长的需要,无论从货币政策,还是楼市政策方面,楼市外部政策环境都将会维持宽松,宽松政策环境是下半年楼市继续走高的最大的外部保证。历史地看历次楼市高峰期,宽松的购房政策都能刺激楼市走高。
(2)刚性需求和改善型性需求的持续释放。尽管在股市火爆时期,投资性购房需求明显减弱,但是由于购房适龄人口自然增长,刚性需求将会呈现持续自然增长,另外,改善型需求也将呈现自然增长状态。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将有望在宽松政策的刺激下加快释放。
(3)
楼市止跌上涨会刺激观望买家。根据以往历史经验,当房价平稳和下跌时候,有需求的潜在购房者大多抱着等等看的心态继续观望,但一旦楼市开始止跌上涨,则他
们将会加快购房进程,房价上涨是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的催化剂。全国楼市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止跌回升迹象,将有望刺激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加快入市。
(4)销售传统旺季叠加其他利好因素。下半年是楼市的传统销售旺季,今年销售旺季还伴有其他利好因素,比如,宽松的政策刺激;风险厌恶型股票投资者获利后返回楼市;深圳火爆楼市示范效应扩散等。
2.房地产行业估值洼地将会大概率被填平
2.1房地产板块上半年落后于大市
房
地产板块今年前55个月走势落后大市。。房地产板块今年前5个月走势远落后于中小板及创业板,在主板中涨幅也靠后。与炙热的中小板及创业板相比,主板上涨
幅度小,而房地产板块走涨幅更小。15年开始至6月1日,上证综指累计上涨49.28%,远低于中小板指数(110.58%)和创业板指数
(152.67%);申万房地产行业指数涨幅为63.11%,在申万28个行业排名倒数第6位,仅高于银行、非银金融、采掘、食品饮料和钢铁,而排名第一
的计算机板块指数上涨高达189.96%。

地
产板块估值成为价值最低洼地。前5个月萎靡不振的走势和15年预期较快的业绩增长,房地产板块成为A股所有板块中最低的价值洼地之一。根据Wind数据统
计,根据6月1日估计数据计算,房地产板块预测2015年的市盈率仅为19.70倍,仅高于银行(7.18倍),远低于今年涨幅居前的计算机、国防军工及
传媒等板块。
地产板块上半年走势低迷的解释。在今年股票市场大好背景下,房地产板块表现十分低迷,其原因及其深刻复杂,莫衷一是,本报告试图做出以下几点解释。
(1)
改革牛决定了代表传统经济的地产暂时的沉寂。本轮牛市是改革牛基本取得市场参与者共识,代表创新经济的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股票自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互联
网+、一带一路、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成为一个又一个投资风口被反复炒作。而房地产作为传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估值泡沫还没有足
够高的时候被资者冷落也在情理之中。
(2)房地产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决定其不会成为本轮牛市的投资焦点。
07年牛市,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人口红利黄金阶段,房地产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板块自然成为了07年牛市的投资焦点。房地产行业已过黄金
期,进入到中低速增长的白银期,其自然难成为估值的中心。

(3)慢牛的政策意图决定了地产板块难以大幅上涨。对于牛市,监管层最希望市场能够慢牛,指数上涨过快将可能会引发监管层打压,而房地产板块与银行一起,成为市场权重最大的板块,一旦房地产和银行构成的大金融板块过快上涨,势必会引起指数(尤其是上证指数)过快上涨。
2.2房地产板块大概率不会缺席本轮牛市
从牛市板块表现历史规律看,房地产板块从未缺席主要的牛市,07年大牛市和09年小牛市都是如此。

(1)07年大牛市(2006年1月1日-2007年10月31日),房地产成为上涨主角。房地产指数期间累计涨幅最高693%,同期上证综指累计涨幅最高为404%,深圳成指累计最高涨幅为504%,房地产板块成为本轮牛市当之无愧的主角。
(2)09年小牛市(2008年12月1日-2009年7月31日),房地产成为上涨的主要板块之一。房地产指数期间累计涨幅最高达到145%,同期上证综指累计涨幅最高为81%,深圳成指累计最高涨幅为103%,本轮牛市地产股没有缺席。
牛
市所有板块普涨规律决定房地产板块将大概率不会缺席本轮牛市。牛市的基本特征就是所有的板块基本都会轮动上涨,区别在于不同板块上涨的先后顺序和涨幅大
小,历史上,房地产板块没有缺席过主要牛市。本轮牛市与07年牛市的主要差别在于本轮牛市属于改革牛,因此代表新经济的创业板和中小板率先上涨且涨幅居
首,但根据牛市基本规律,房地产板块将不会缺席本轮牛市,只是上涨顺序和涨幅将可能会居后。
房地产估值上涨的可能触发因素。房地产板块大概率不会缺席本轮牛市,房地产估值可能会受以下因素影响而上涨。
(1)楼市成交足够火爆,以至于刺激股市投资者。目前楼市量价已经明显止跌企稳,但是楼市较好的城市仅限于一线及核心城市,而三四线城市还处于去库存过程中,楼市热度尚需要进一步蓄势爆发,一旦楼市全面热起来,将会对板块估值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和强烈的外部刺激。
(2)
市场风格受估值引力作用切换。上半年,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中符合经济热点的板块,如一带一路、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军工等板块已经多次成为
投资风口被反复炒作,这类股经过大涨之后,估值已经过高。不可否认,具有高成长的朝阳产业理应享有更高的估值,但这并意味着其可以不受估值引力作用,历史
地看,无论理性还是非理性市场,市场估值引力最终会发生作用。一旦上半年经过爆炒而高估值风险开始显露的时候,银行地产的低估值将会在估值引力作用下价值
凸显,进而会引发市场风格的切换(或者是阶段性切换)。
2.3投资策略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房地产板块下半年上涨概率大,给予行业“强于大势”投资评级。
3.风险提示
(1)国内宏观经济下滑超预期导致地产行业跟随性下滑。(2)地产刺激政策落实不到位,尤其是信贷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政策风险。(3)下半年楼市销售不达预期的经营性风险。(4)估值过高的系统性风险。
来源:中原证券
格隆汇声明:本文为格隆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是盛宴還是陷阱?熔斷時代下電影類證券化價值在何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8/153684.shtml
導讀 : 電影證券化的發展還處於冰火兩重天的狀態中,行業的發展勢頭再強,也擺脫不了風險事件及問題平臺的如影隨形。
昨日A股開盤僅半個小時,滬深300指數即暴跌7%,觸發二檔熔斷機制,全天停止交易。滬指狂瀉7.32%,接連失守3300點、3200點,所有板塊均出現下跌,銀行板塊領跌。超2600只股票下跌,僅35只個股飄紅。盛衰無常的股市,有些股民還在堅守,有些走上天臺,也有的轉向新的投資領域——電影投資。
與略顯寡淡的2014年比起來,中國電影產業在2015年迎來了新高潮:年度票房總收入累計已突破400億大關,相對於2014年的297億元,票房漲幅高達74%。電影票房大熱的背後,帶來的也是各路資本與概念的紛紛登場,電影類證券化的投融理念甚囂塵上。
進入2015年之後,電影證券化操作模式帶來的成效十分搶眼。以徐崢的囧系列為例,在2013年拍攝《泰囧》時,徐崢走的傳統電影融資的老路子,在票房12.4億元、分賬收入4.65億元情況下,徐崢獲得的只是光線傳媒10%利潤分成+導演費共約4000萬元的收入。
到2015年的《港囧》,徐崢搖身一變成為資本高手,不僅僅是拍了一部電影,還展開了資本界和影視界的股權深度合作。他以《港囧》估值來作為未來票房凈收入作金融杠桿,在《港囧》上映前,把自己的票房占比賣給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不僅現金獲利1.5億元,更成為這家公司第二大股東,徐崢持股19%。也就是徐崢在《港囧》上映前就獲得了1.5億,同時還因為成為上市公司股東繼續享有票房的分紅!這樣的資本化運作,讓徐崢團隊將獲得接近13億元的收入。
同樣的案例,《大聖歸來》證券化運作吸引了89位投資人的780萬元資本,電影下檔後投資人共獲得本息約3000萬元的回報。這說明什麽呢?電影證券化交易迎來了結碩果的時代。有碩果可摘的大樹,背後自然會有一群準備采摘碩果的人群。那麽問題來了,證券化交易是怎樣的一個過程?普通投資人究竟如何參與到電影投資?
眾所周知,影視作品的出品人背後多是一個“圈子”的金主。作為普通投資人,與影片之間仍隔著一道鴻溝。目前電影證券化要走進大眾視野,需要思考如何規範投資人的參與方式、投資門檻、收益模式和退出設置等諸多問題。
知識經濟年代,電影產業模式的創新步伐從未停止,電影類證券化的運作模式一直在改進,電影投資的參與方式、收益模式一直都在優化。現如今的電影證券化,大體可以理解為是一個電影項目立項之後,發行方以電影版權所蘊含未來的預期收益為基礎保證,由數字產權交易平臺進行收益權份額轉讓,從而募集到電影拍攝、制作、宣傳所需的資金的一個過程。通過證券化操作,打通了電影發行方和投資人、粉絲之間的資金融通。這樣一來,產權交易平臺便有了“造血”功能,一方面是為發行方的融到資,提前回籠部分票房收益,降低了他們的資金獲取成本,一方面為投資者們提供了新的理財方向,讓一般公眾以電影投資人姿態參與到看好的影視作品中去。
通俗的講,電影證券化就是電影可以跟企業上市一樣發行“股票”募集資金,讓“股票”可以公開買賣。不同的是,一般含義的股票比較難以捉摸,而電影票房可以根據題材(受眾群範圍)、卡司陣容(粉絲群範圍)、影片質量(口碑效應)、檔期(同行競爭)、 宣傳力度(主動傳播)等因素做一個風險預估,是否具有投資價值,投資者可以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相對來說代表的就是風險較低、收益可期的投資項目。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越來越多的股民轉向電影投資領域也就不足為奇。
客觀來看,電影證券化的發展還處於冰火兩重天的狀態中,行業的發展勢頭再強,也擺脫不了風險事件及問題平臺的如影隨形,如轟轟烈烈的鴻篇巨制《一步之遙》總票房不到5.2億,與姜文預估的9億有一倍的差距,投資方究竟收效幾何也只有冷暖自知了。
由於社會基礎不完善及監管條例的缺失,電影證券化的發展如履薄冰,時不時還深陷信任泥潭,促成這一環節的良性運作,不僅要在票房預估上有金融杠桿的提前參與,要由公正權威的數字產權交易平臺監督運作,更需要投資人理性的對待高回報高收益的電影項目。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Pekoo,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玻尿酸撬動5000億市場 “顏值經濟”迎來資本盛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065.html
一方面,已經在2015年達到總收入5000億市場的中國醫學美容(下稱“醫美”)產業仍然在以超出20%的高速增長跑步前進,在某些細分領域,這一增長甚至超出了50%;另一方面,作為醫療產業的“快消品”,醫美行業的凈利潤早在10年前就開始整體下滑,營銷渠道費用的居高不下侵蝕掉了大量利潤。
問題和優勢似乎同樣明顯——對已經爆棚的顏值經濟來說,現在,它需要向資本市場講一個好故事。
玻尿酸“革命”
1999年從外科醫生轉型從商的吳劍英說自己困難的時候,“差一點就跳進了黃浦江”。
當時,吳劍英所觀察的整形行業,全國僅有不足200人。“做活動的時候,就擠在一個小房間里,一點也沒有一個產業的樣子。” 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昊海生物科技”)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吳劍英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憶道。
十多年後,吳劍英所在的醫美行業從業人員已經超過了50萬,成為中國經濟中最具活躍度的產業,而他認為,如果沒有玻尿酸和肉毒素,中國的微整形產業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
作為全國目前市場占優的生物醫用材料制造商,包括玻尿酸類整形美容產品在內,昊海生物科技在骨科、眼科、防粘連及止血等細分領域都已經占據核心市場地位。而2014年開始上市的第一代玻尿酸產品“海薇”,在2015年實現增長241%,並開始替代國外品牌,成為整形醫療機構的主流玻尿酸產品。
安全、快速、性價比高、微整效果明顯等特點,使玻尿酸這個小品類,迅速撬動開中國醫學美容最親民的入口,並成為各家整形醫療機構的長年銷售“爆款”。
時尚雜誌《伊周》最近的一項針對醫美消費的調研顯示:“在調研的女孩子中,平均一天會自拍3次,自拍後87%的人會使用軟件修圖,而85%~95%的女孩子在修圖中首先關註的是膚色明暗度、膚質好壞和緊致度。過去一年中她們表示最想嘗試的是玻尿酸類產品中的水光針。”
而J.P.Morgan針對醫美市場的專項調研則進一步顯示,從美容手術和美容人數來看,中國已成全球整形美容大國,預計未來幾年醫療美容行業將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醫美消費群客戶目前主要分布在25~35歲,未來35歲以上人群是醫美消費的主力人群,將釋放巨大的行業空間;而以玻尿酸、肉毒素等為主的註射類微整形逐漸成為推動醫美行業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
J.P.Morgan投行部執行董事吳軍指出,2015年,中國醫美市場上微創約占市場總規模的34%,這一數字預計在2019年將達到46%,並且從療程總數看,微創比例將從2015年的67%增長至2019年的75%;而不斷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材料後,簡單、安全、無痛苦的醫療美容方式會陸續湧入中國,將帶動更多人群加入美容大軍。

“從這兩年的情況來看,在玻尿酸大行業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各個品牌都在增長,也因此使得國外品牌的價格開始下降,價格差減小,水貨進入中國的情況越來越少,行業逐漸規範。”吳劍英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而他認為,即便是對於目前已經具有極高接受度的這一品類,也依然可以根據需求進行市場細分。
“有的人需要長效持久,有的人可能就是應急打一針,所以我們可以既有LV的包包、萬寶龍的筆那樣的頂級產品,也有可以滿足不同終端客戶需要的產品,像奔馳的汽車,從S級到C級,滿足不同需求,有不同的定價。”他說。
據了解,昊海生物科技的第二代玻尿酸產品計劃在2017年上市,與第一代產品形成價格和產品梯度,實現玻尿酸產品對人群的更廣覆蓋。
資本盛宴
而由於進入門檻低、醫保未覆蓋、競爭自由和政策管制寬松等因素,高速增長的醫美產業鏈條中,風險投資和產業資本進入意願強烈。
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華韓整形、麗都整形、利美康等醫美企業相繼在新三板上市;醫美類APP如新氧、悅美、更美、美麗神器、美黛拉等均先後獲得融資。
“我們從一開始就是瞄準資本市場的,現在正在和幾家公司談。”壹加壹美容負責人顧國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於醫療美容機構來說,如果想持續做大,必須引入資本方帶來規範化管理和長久發展的可能。
事實上,這也是目前管理普遍粗放的這一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與齒科醫院的清晰商業模式不同,醫美行業普遍存在管理粗放、股權結構不清晰等問題,而即便在整體行業一路向好的前提下,利潤下滑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
“2006年開始,醫美行業凈利潤出現整體下滑,至今也沒有得到緩解。”歐華美科董事長苑兵向記者透露,以獲客成本為例,2002年獲客成本為每人20~60元,每人產生消費2689元;而這一數字到了2012年,就已經達到了7000元到店,市場成本增長了100倍。
吳軍提供的數據顯示,從華韓整形、麗都整形和利美康等新三板美類公司來看,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規模較小,而高毛利率、高費用率特征(尤其高廣告費用占比) 的問題突出。

營銷渠道費用的居高不下嚴重侵蝕利潤的同時,軟硬件成本的一路飆升也開始成為越來越沈重的負擔。
“前兩年醫生的年薪100萬就夠了,這幾年低於200萬根本就別想請到好的。”某不願具名的醫美行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僅如此,開店成本也一直在上漲,“以前3000萬開一家店就夠了,現在5000萬都打不住”。
眼前迫近的現實也催生了醫美行業對資本的渴求。資金的現實補充,管理的規範化引入,對於期待更持久發展的眾多醫美企業來說,也許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艱難的道路。
“走資本化對醫美企業來說肯定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如果IPO不成功對企業的損失也會巨大,但是這條路也許是拯救目前行業困境的最有效的方式。”前述企業負責人表示。
而更多的市場分析數據則顯示,傳統的醫美機構可能正在失去投資價值。那些產品具有獨特性,以及上下遊滲透結合的方式和平臺產品,正在獲得資本更多的青睞。
吳劍英表示,在醫美全產業鏈建設中,存在資本容易介入的很多環節。“上遊企業根據醫療機構和消費者的需求研發產品、改進產品、提供增值服務;此外,在流通領域和渠道、醫療機構環節,均有資本進入的途徑。”
他認為,不同於醫療機構直接服務於患者,未來在醫美行業產業鏈中,上遊的生產型企業有望與終端銷售直接對接,這將是行業的發展趨勢所在。而資本力量的介入將加速這一趨勢的實現。
4月21日,醫療美容O2O悅美宣布完成1.1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未來的戰略方向是實現線上平臺和線下平臺的不斷融合,資金將主要用於線下布局、市場推廣、產品研發、團隊建設等方面。

而在過去的3月,醫美O2O公司頻繁宣布獲得融資和產業拓展。
3月8日,國內最大醫療美容與健康服務平臺更美APP宣布與美國艾爾建(Allergan)公司達成商業合作,開始向上遊延伸。艾爾建旗下擁有肉毒素保妥適、可註射玻尿酸喬雅登、美胸假體娜綺麗等全球知名的醫美藥品器械品牌;3月13日,醫美O2O平臺新氧正式宣布完成由優壹品、騰訊雙百計劃投資的C輪融資,並稱估值對標春雨醫生;3月21日,美黛拉對外宣布,已於2015年10月完成1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本輪由IDG資本和平安創投領投,A輪資方高榕資本跟投。
在談及受資本青睞的醫美產業鏈設計話題時,多位投資界人士均表示,資本更青睞於具有極大的成長性、較高的運營效率、資本利用的效率以及較為規範的公司治理的企業。而在這些因素中,企業的成長性最為重要,目前資本比較看好醫美行業的新概念、新產品、日新月異的新技術。
據吳劍英透露,未來昊海生物科技也將繼續在醫美領域創新發展,開拓全產業鏈,並希望與行業內專業醫生、正規醫療美容機構展開全面深度的合作,為終端消費者以及合作夥伴提供一站式微整全程解決方案。
綠色投資盛宴:未來5年中國年均需兩萬億以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104.html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7日表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已申請獲批綠色債券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發行綠色債券550億元,中國在綠色基金、綠色股票指數發展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
6月7日至8日,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在北京召開。在峰會的一個分論壇上,馬俊指出,目前政府已不能滿足中國大量綠色投融資需求,官方需激勵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提供多樣化的綠色金融工具,建立風險預警和分擔機制,如建立綠色擔保基金等。
所謂綠色金融,是指支持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類金融活動,包括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產業基金、碳金融等工具和相關的政策激勵來動員民間資本投資於綠色產業的各種安排。
峰會發布的《綠色金融與低碳城市投融資》系列研究報告預計,未來五年中國低碳城市建設所需投資總額將達到6.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萬億美元),用於低碳建築、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三大行業。
中國綠色產業資金缺口巨大。根據測算,綠色產業在今後五年內每年需投入約3%的GDP,也就是年均兩萬億元以上。在全部綠色投資中,政府出資占比約為10%~15%,社會資本比重將占到85%~90%。
中國已提出了使全國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的目標。馬駿表示,無論是新常態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內需求,還是實現應對氣候目標的國際承諾,中國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城市的綠色發展戰略離不開綠色金融支持。交通、建築和能源作為城市最主要的排放部門,其綠色化進程也成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馬駿說。

聯合國城市與氣候變化問題特使邁克爾·布隆伯格表示,中國的引領促成了巴黎氣候協定的最終達成,而現在中國正在尋找用於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的創新投融資途徑,以達成其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
邁克爾·布隆伯格認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可以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規模。他在擔任紐約市長期間,曾借助私營部門的力量創立了清潔供熱基金,推動建築投資轉向更為清潔的燃油取暖項目。該PPP項目幫助紐約市在短短6年內將碳排放量降低了19%,空氣質量達到了50年來最佳水平。
針對如何進一步促進綠色金融和低碳發展投融資,馬駿認為,很多綠色項目回報率無法達到資本市場要求,需要一定政策激勵,政府應充分發揮公共資源的撬動作用。由於綠色項目還款期普遍較長,其主要融資渠道銀行因期限錯配問題難以提供大量長期貸款,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開拓新融資渠道,提供多樣化綠色金融工具。
馬駿建議,相關方面可以建立環境風險分析和管理機制,引導銀行和機構投資者減少對汙染性高排放產業的資源配置,提高企業和各類工程項目的環境信息透明度。
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由國家發改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旨在落實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聯合簽署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有關倡議,推動中美在低碳城市發展領域的務實交流與合作。
為落實《中美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有關要求,2015年9月中美雙方在洛杉磯成功召開了首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型城市峰會,搭建起節能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經驗分享的平臺。中美雙方共同商定將峰會作為中美固定合作機制,每年在雙方城市輪流舉行。
魔獸的中國盛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022.html
首日票房2.5億元,上映第五天票房10億元,《魔獸》在中國大撈票房之際,其大本營美國卻不盡如人意。魔獸全球票房的收入將影響制作、發行的各個合作方,甚至影響到中國萬達集團。2016年3月萬以230億完成了對傳奇影業全部股份的收購,後者主導了《魔獸》投資項目。
《魔獸》中國破多項紀錄
有著廣大粉絲基礎的《魔獸》一經登陸中國市場就打破多項記錄,根據專資辦的數據,魔獸零點場排片高達13548場,超過《速度與激情7》去年創造的11111場,增幅22.4%。首映日排片率及場次都是第一位。在並不是傳統票房高峰的端午小長假,因為《魔獸》的活躍,假期三天票房收近8億,而其中由粉絲堆砌的《魔獸》票房就占75%。
根據貓眼數據,截止到今天下午四點半,《魔獸》票房已經達到9.93億元,上映五天破10億幾無懸念。
魔獸在中國的口碑也超高,在中國內地,《魔獸》在豆瓣上有8.2高分,跟《速度和激情7》不相上下,《阿凡達》也只有8.6分。
電影票房研究專家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魔獸》在中國火爆的原因是80後的消費能力太強了,前有變形金剛,現在是魔獸,他們玩了五六年、七八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遊戲,很多人從20歲左右開始玩,到現在已經是三十多歲,基本是事業穩定,收入不錯。一群老夥伴招呼著去看看,懷念一下當年打遊戲、下副本的歲月,還是很激動人心。”
的確,中國內地有如此瘋狂的票房成績,《魔獸》的千萬中國玩家功不可沒。作為中國玩家期待了十多年的熱門遊戲電影,《魔獸》是一個超級IP。中國是《魔獸世界》遊戲最大的市場之一,中國的《魔獸》玩家預計約有1000萬人,即在全球1億個《魔獸》玩家當中,至少有10%都來自中國。
中國玩家最具情懷的《魔獸爭霸3》發售於2002年,憑借精彩環繞的劇情、互動極強的局域網對戰和暴雪高水準的CG動畫,《魔獸》成為主流遊戲。尤其,70後、80後是中國的“魔獸一代”,在他們青蔥歲月的記憶中,《魔獸》如初戀般不可替代。
此外,《魔獸》這次定檔6月8日,被認為是一個絕佳檔期。6月8日是端午小長假前最後一天,也是高考考生結束高考的日子,這個檔期比一般的周末強百倍。過節過假給了《魔獸》玩家充分釋放情懷的機會,點燃了第一波觀影熱潮。

北美票房遇冷
相比內地票房的火爆,《魔獸》在北美大本營的票房卻遇冷。
6月10日,《魔獸》在北美本土上映,首日票房僅1071萬美元(折合人民幣7025萬),只有中國票房的四分之一。放在北美對比,這部投資1.6億美元的大片票房表現也只能用“差勁”來形容,因為之前如《星球大戰》、《侏羅紀世界》、《美國隊長3》、《蝙蝠俠大戰超人》等大制作的北美首日票房都是在7000萬至過億元以上。
同樣,在北美,《魔獸》的口碑也並不十分理想。大眾評分網站IMDb得分7.7分,年輕觀眾,尤其是18歲以下的女性給的評分較高,而30歲以上的觀眾隨著年齡越長,給的評分越低。在海外,Metacritic(一個專門收集對電影、電視節目,音樂專輯,遊戲的評論的網站)上的評分僅為31分,在“爛番茄”影評網上的新鮮度也僅為18%。
據海外媒體預測,《魔獸》北美首周末票房為2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1億元)。這一數據顯然和中國內地沒法比。很多人預測,《魔獸》的中國內地票房,將超過全球其他所有市場的總和。
對於北美票房遇冷的原因,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魔獸》票房火爆是因為玩家粉絲也是電影的主力群體,北美基本上還是分離的多(沒有玩遊戲的人不看好此片)。前述電影票房專家向記者表示,一般來說,遊戲改編電影沒有大紅的先例,所以魔獸在全球範圍內票房沒有火起來是可以預見的。
此外,歐美遊戲粉絲比較分散,《魔獸》號召力不夠強也是原因。“歐美的遊戲類型很多,網遊只是一個品類,主機遊戲影響力更大,而中國過去十幾年,最火爆的就是網遊,但一些國產、韓國產的遊戲太低端,拍成電影缺乏足夠號召力,不大會有粉絲願意去談論穿越火線、冒險島、夢幻西遊、征途這樣的電影。但魔獸具備遊戲的感染力,加上暴雪品牌的影響力,大家覺得玩魔獸世界是一個不掉分的事情,看魔獸電影是一個很潮的事情。但美國人不大會有這種想法,他們只有看星球大戰才會有這樣的癡迷,所以盡管魔獸在北美也有較大影響力,但遠不及在中國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前述電影票房研究專家表示。

萬達陷尷尬
在電影院里看《魔獸》,細心觀眾會發現,電影開頭出現的出品方的“廠標”中,不僅有暴雪娛樂、環球影業、亞特拉斯娛樂,還有萬達今年1月以230億人民幣收購的傳奇影業,以及騰訊影業。
除了萬達和騰訊,《魔獸》背後的中國金主還有中影集團、華誼兄弟、太和娛樂。去年5月,華誼兄弟公司就在投資者關系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將參與《魔獸》全球票房分成。
可見,《魔獸》票房表現將直接影響到中國多家公司的營收。其中,影響最大的或許要數萬達了。
萬達在2016年3月以230億完成了對傳奇影業全部股份的收購。作為傳奇影業主導投資的項目,《魔獸》的盈虧將會直接影響傳奇影業的收入,進而傳導至萬達影視和萬達院線。萬達也在力推該片,電影正式上映後,萬達院線利用自己連續7年蟬聯國內冠軍,市場份額超過27%的優勢,全力護航《魔獸》排片,並為吸引玩家,還進行了衍生品聯合營銷。
公開資料顯示,傳奇影業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巨虧22.43億元和36.28億元,萬達院線在並購報告中指出導致傳奇影業巨虧的因素是股權激勵、部分資產計提減值和廣告宣發成本,目前股權激勵已經完成,據預測傳奇影業在2016~2018年也無重大資產減值損失影響因素,宣發成本則數可控因素。
萬達預計,傳奇影業2016年將實現盈利,2016~2018年間將合計實現凈利潤約31億元。報告書顯示,在近期上映的作品包括《魔獸》和《長城》。公開信息顯示,傳奇影業這四部主要作品,《長城》北美檔期為2017年2月,《金剛:骷髏島》也將在2017年上映,而《魔獸》的表現對傳奇影業在2016年能否扭虧為盈起到重要作用。
而目前票房來看,即便內地票房達到20億元,北美票房預測4500美元(box office Mojo數據),兩者加起來幾乎占全球票房一半,最終全球票房接近6億美元,刨去分賬給院線等各方的收入,最終制片方收入不到2億元。而據美國媒體報道,魔獸的直接制作成本就高達1.6億美元,還不包括數額龐大的宣發費用。《魔獸》可能剛在盈利邊緣徘徊,這也是最樂觀的預計。因此,萬達院線要讓傳奇影業扭虧為盈恐怕尚存較大變數。
債轉股銀行受益最大 AMC迎萬億盛宴?未必!
“是好事,但不一定能落到你頭上。”一位不良處置界人士在債轉股指導意見出臺後如是評價。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標誌著討論許久的債轉股正式起航,市場一片歡騰,萬億不良的市場大“蛋糕”似乎近在眼前。然而,早在今年初,銀行不良持續飆升之際,市場也曾預期不良將迎來爆發式“盛宴”,但出乎意料的是,10個月之後回過頭來看,銀行不良出表力度不僅沒有增加,反倒存在萎縮的跡象。
《意見》盡管指出,銀行必須要通過第三方機構實施債轉股,但這個“第三方”中,不僅涵蓋資產管理公司(AMC),還包括保險資管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機構等,尤其是銀行被允許設立新機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比如國內首單上市公司市場化債轉股案例的實施機構正是建行新設立的總規模為100億元的基金,該基金將由建行旗下的建信信托負責管理,對雲南錫業股份部分正常類貸款實施債轉股。
而最終,這些優質的不良資產可能還是在銀行的視線範圍之內,萬億不良“盛宴”的其他受益者到底能受益幾何,依舊有待觀察。
不良“盛宴”事與願違
目前可以達成共識的是,經濟依舊處於下行通道,銀行不良依舊持續雙升,何時見底,見仁見智,而這個問題最終將決定著不良資產收購的時機。
年初,不少機構預測,今年銀行不良將面臨大規模出表的壓力,然而,本報從業內了解到,16家上市銀行大都以自主清收為主,對外公開轉讓總體占比不高,平均不到30%。因此,這就出現了與“常識”相違背的怪像,即原本以為經濟下行會給AMC帶來不良資產大爆發的“盛宴”,可在現實的業務操作中卻出現了不良資產收購難的現象,尤其是對於地方AMC來說,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本報從業內拿到的一組數據顯示:基於監管紅線的約束,我國銀行業於2015年集中處置了超過1.5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幾乎是2010年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下行周期以來,到2014年末這五年不良資產處置的總和,這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銀行在2016年的不良資產處置壓力。
而翻閱這兩年16家上市銀行財報就可以發現,“加大清收力度”“加大不良資產處置”等字眼幾乎成為標配。
“據我了解,銀行對打包出售、完全出表的賣斷式不良資產公開轉讓持有一定的保留態度。因為,被動折價轉讓不良貸款,一方面會影響銀行利潤,形成真實損失;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大量客戶資源的流失,因此,賣斷式折價轉讓是銀行的下下策。”一位省級AMC的部門負責人對本報說。
戲劇性的是,今年在資產荒等因素的倒逼之下,出現了一波房地產行情,而房地產又是銀行不良債權的主要抵押物,房價的上漲使得抵押物能夠快速處置變現,並獲得不錯的收益,這也為銀行帶來了喘息之力。
“總體來說,金融監管體系對於銀行還是呵護有加的,不會讓銀行不良出現爆發式增長,這是一個緩慢的化解過程。”該省級AMC的部門負責人說。
除了銀行減少實質性地對外轉讓不良外,四大AMC在戰略上開始回歸傳統金融不良資產主戰場的動作也進一步壓縮了資產包的流出量,尤其是東方資產、長城資產基於股改上市的規模擴張需求,在今年均加大了對銀行不良資產收購的力度。
本報記者此前采訪粵財控股副總經理、粵財資產董事長吳鋒時,他表示,如今,四大AMC的銀行不良貸款收購策略已經從過去在各個地區分、支行進行分散化的市場化收購,轉化為與銀行“總對總”的一攬子合作收購解決方案,可以看到,四大AMC在加強經濟下行周期的資產項目儲備。
“多種因素導致地方層面出包量更少。據相關機構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出包總金額大概為200億元,同比減少了一半。”他說。
交銀國際的研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傳統類不良資產公開市場實際成交額估計至少在3000億元左右,華融和信達的市場份額分別為大約49%和29%,合計約78%,顯著高於以往50%以上的市場份額。另外,據長城資產披露,今年上半年集團新增收購債權出資金額同比增長408%。
債轉股首例銀行主導
那麽,《意見》的出臺和市場化債轉股的實施能否改變上述現狀?
在此次《意見》中,有兩個關鍵條款:一是明確市場化債轉股對象企業應當是發展前景較好、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以及信用狀況較好的企業,禁止將僵屍企業作為市場化債轉股對象。二是明確要通過實施機構的方式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尤其是銀行可以通過符合條件的所屬機構或新設機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首先,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本身就不是銀行不良出表的標的物,銀行出於利潤考慮,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出表的。其次,即便銀行有意願將這樣的資產拿出來,轉讓給AMC,中間一定存在較大的折價,這是銀行所不願意看到的。”一位中部省份AMC負責人對本報稱。
據了解,在不良資產的定價上,銀行主要從貸款的現狀進行定價,即:抵質押物的價值、其他可執行財產的價值等。而AMC除了考慮上述因素以外,還關註資產處置風險、難度與變現時間、成本、合理利潤等,為此,通常收購不良資產定價時會按假設破產定價法,在全部可執行財產折現價基礎上再打個合理折扣。目前,不良資產包的市場價格通常在3折左右。由於銀行與AMC的經營目標不同,定價方法也就不同,分歧成為必然。
10月16日,隨著錫業股份的一紙公告,國內首單上市公司市場化債轉股浮出水面,根據公告,建設銀行或其關聯方設立的基金(下稱“投資人”)擬向錫業股份的控股子公司華聯鋅銦註資以認購其新增註冊資本,增資後,投資人將持有不高於15%的華聯鋅銦股份。也就是說,首單上市公司債轉股的實施機構仍在銀行的視線範圍之內,為銀行的新設機構。
“如果市場化債轉股的實施機構可以是銀行的下屬機構或新設機構,那麽,銀行更願意選擇自己體系內的機構去作為債券股的實施機構。” 該中部省份AMC負責人認為,債轉股作為銀行信貸風險的化解方式之一,為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置增加了新的工具,銀行是最大的受益者,但至於說債轉股對於AMC的直接利好作用,還有待觀察,社會資本或許可以間接參與其中。
但他同時表示,這一波債轉股明確定性為市場化,相比上一波政策性的債轉股,最終的效果肯定會與上一波不同。“我了解到,近期,很多銀行,尤其是四大商業銀行通過合作發起設立不良資產處置基金、積極參與債轉股、大力開展自主清收與核銷等,不斷創新處置模式,力圖掌握不良資產處置的主動權,最大化不良貸款價值,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他說。
航展盛宴:掘金萬億美元的天空
中國天空的市場潛力正被深度發掘。
深秋的珠海依舊陽光明媚、暖風習習,而比天氣更熱的,是兩年一度的珠海航展又一次來臨。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航展,珠海航展可以說是航空業內和飛友們每兩年相聚一次的盛宴,來自國內外的先進軍用飛機和最新民用客機都會進行飛行表演和展示,場館內相關航空產業鏈的展臺上,時不時就會爆出不少巨額訂單。
如果說本屆珠海航展最引人關註的是殲-20的“驚鴻一現”,那麽最讓人意外的,當數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商飛”)展臺上低調展示的一架1∶10比例寬體客機模型飛機了。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負責遠程寬體飛機研制的中俄合資企業註冊審批程序已啟動,預計年內將正式掛牌運營,挑戰波音和空客把持的寬體機市場。
中俄聯手研發寬體機
11月2日下午,被紅布遮住的這架寬體客機模型被揭開了面紗。白色的機身,紅色的條紋,機身前半段上“中國商飛COMAC”的邊上還赫然跟著“UAC”(俄羅斯聯合航空制造集團)的logo,意味著國產寬體客機將由中俄雙方共同研發。

其實早在今年6月25日,目前正在制造國產窄體客機C919的中國商飛公司就與UAC簽署了項目合資合同,中俄兩國企業就研制寬體客機正式確立合作關系,雙方企業將按照對等原則開展研制工作,在上海組建合資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飛機的總裝將在上海完成,目前,中俄雙方企業正在對供應商RFI(信息征詢書)回複做聯合評估。
與正在努力實現盡早首飛目標的單通道窄體客機C919相比,中俄遠程寬體客機采用雙通道客艙布局,基本型航程為12000公里,座級280座,這一機型也被業內稱為“C929”客機。
在C919尚未交付時便提前開展C929前期工作,主要也是看中了中國寬體機這個巨大的市場。
據空客公司在今年珠海航展上發布的最新全球市場預測,未來20年(2016~2035),中國市場將需要5970架新飛機,包括4230架單通道飛機和1740架寬體飛機,價值高達9450億美元(約合6.4萬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同期新飛機需求總量的18%。
目前,需求巨大的寬體機市場還主要由波音和空客公司把持。在此次珠海航展上,空客就派出了最新寬體客機A350-900來到中國首秀。此次來華的MSN2測試飛機擁有完整客艙內飾,飛機還采用了顯現碳纖維材料結構的特殊塗裝。航展結束後,MSN2還將訪問海口、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五大城市,進行飛行展示。
而波音派出的則是已經交付海航的“功夫熊貓”塗裝B787-9寬體機。據悉,到今年年底,B787系列在國內將交付超過40架,其中海航18架、南航10架、國航7架、廈航6架,年底還將迎來B787-9;未來還有超過50架B787系列飛機將交付國內公司。
這對C929客機來說無疑是不小的壓力。因為根據研制經驗,從項目啟動到實現首飛,預計需要7年左右時間,到實現產品交付則需要10年左右時間。
而眼前,對中國商飛來說,更關心C919窄體客機的盡早首飛。在此次珠海航展上,東航與中國商飛簽署合作協議,成為C919的全球首家用戶。此外,中信金融簽下36架訂單,其中確認訂單18架、意向訂單18架;浦銀租賃簽約購買20架,其中5架確認訂單、15架意向訂單。到此,C919大飛機已獲得全球23家用戶的570架訂單。
資本蜂擁通用航空
研制民用大型客機,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也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持,而更多的社會資本,關註的則是方興未艾的通用航空領域。
通用航空是指除軍事、警務、海關緝私飛行和公共航空運輸飛行以外的航空活動,從旅遊觀光到飛機播種、從醫療救護到石油作業飛行等,都屬於通用航空範疇。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通用航空起步較晚,規模也小得多。不過,近幾年來布局通航產業的資本越來越多,在這屆航展上,通航企業的展臺就占據了半壁江山,各種簽約合作的消息也是層出不窮。
“我們所接觸過的組建通航公司的投資方,以前很多都不是在民航圈兒幹過的,造房子的、賣藥的,甚至修路的,各行各業的都有。”一位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他們大多數是看中了通航市場的潛力和盈利空間,希望在這個產業發展初期捷足先登,當然,代價也是明顯的,就是需要先期投入不少資金布局。
華彬航空就是較早涉足這一市場的一員,目前已有7家子公司,從事包括航空醫療救援、公務包機、空中旅遊、水陸短途運輸、通航作業、飛行培訓、航空器代管、航空產業園和通航機場、航空器維修制造、航空金融、航空器銷售代理、互聯網空旅服務在內的相關通航業務。
“要想在通航領域賺錢,首先是要投入,不管是飛機還是相關產業鏈,”華彬航空董事長鄭剛告訴記者,“不過近年來,全國各地對發展通用航空的需求日益強烈,尤其是沿海各省份,在發展水上飛機通勤業務和低空旅遊項目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在這屆航展上,華彬航空就與銀川市人民政府、寧夏旅遊投資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寧夏及周邊地區開展低空旅遊、旅遊通勤服務,以及航空應急救援等業務。
直升機醫療救援市場也是一些通航企業看中的“藍海”。同樣較早布局通航產業鏈的正陽集團旗下的金匯通航就啟動了直升機救援項目,此次就派出醫療構型輕型單發直升機AW119Kx前來參展,布局全國直升機救援服務網絡的建設。

海航通航總裁丁輝向本報記者分析了國內市場的現狀,“在美國,通航企業盈利主要在石油鉆井平臺、醫療救援等領域,而這些需求在國內才剛剛起步”。此外,同時這也與國內適合的直升機數量少、機場甚至起降點等配套不多有關。
海航通航是海航集團今年上半年才組建的全新板塊,也是海航希望加速拓展的新增長點。盡管在通航領域屬於後來者,但海航通航的“野心”並不小,目前已經在通過組建產業基金、創投基金、與地方政府合作等方式,在博鰲、宜昌、八達嶺等地,打造通航產業園,並醞釀整合海航集團旗下已有的公務機、飛行航校等資源。

“未來5~10年,海航通航計劃投資建設、改造利用及收購兼並100個通用機場、50個通航產業園區、5000個通航起降點,在全國各重點省份共設立約30家通用航空公司,自有及托管共計500架通用飛機,並大力開展無人機業務。”海航通航執行董事長劉欣對記者透露。
在此次航展上,海航通航就與宜昌市猇亭區人民政府、江西航空投資有限公司、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通用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空客直升機中國有限公司、中電科特種飛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華北、華中、華東、中南、西北布局通航產業區,拓展通用航空全產業鏈。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