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逾十年談判後,中國與澳大利亞本周一終於簽訂了兩國自由貿易協議(FTA)。路透等西方媒體稱它是里程碑式的協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向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和服務業敞開市場,澳大利亞也將放寬中國對澳豐富資源的投資限制。
但此後路透、法新社、ABC等外媒指出,FTA固然呈現了中澳貿易和投資的美好前景,但就目前協議結果和雙邊貿易的現狀看,還有一些現實的問題。
根據FTA,包括多種資源、乳制品、牛肉和家畜在內,95%的澳大利亞對華出口商品關稅會被取消。但由於中澳未能就放寬中國國有企業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限制達成一致,澳大利亞出口幾大主要農產品——棉花、小麥、糖、大米與油菜籽還都未獲得免稅。這些產品的關稅得在三年以後才能進行評估。屆時能否調整關稅還要取決於中國國有企業在澳投資受管制的情況而定。
澳大利亞反對黨工黨領袖Penny Wong稱:“制糖業等關鍵出口產業已被告知,不要對中澳自貿協定有任何指望,工黨對此十分關註。”他還說,如果協議細節確定並公布,工黨將據此判斷是否協議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路透報道提到,一些專家告誡,麻煩可能就隱藏在詳細條款中。
即便解決了農產品關稅的問題,協議也未必能如澳大利亞政府期望,達到足夠促進經濟的作用。畢竟,農業在澳大利亞出口貿易中體量很小。
如下圖所示,澳大利亞外事與貿易部數據顯示,去年澳大利亞農業對華出口額僅有36.8億澳元,僅占商品出口總額的3.89%。去年第一大出口農產品羊毛的出口額為19億澳元,而礦產品中僅鐵礦石的出口額就高達526.5億澳元。
澳大利亞礦業協會表示,簽署FTA後,中國對澳出口焦煤征收的3%關稅將立即被取消,對燃煤征收的6%關稅則將於兩年內徹底取消。可是,因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內港口的鐵礦石、煤炭和棉花庫存極大,對澳大利亞礦產品的需求也相應減少。路透報道指出,澳大利亞乳業目前也難以借助中國掀起發展高潮。
澳大利亞國內對FTA的擔憂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在澳項目會不會剝奪澳大利亞本土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是澳大利亞的經濟會不會過於依賴中國。
澳大利亞貿易部長Andrew Robb回應以上第一種擔憂稱,根據FTA,中方的確可以聘請有經驗的中國勞動者,但前提是澳大利亞本土沒有能勝任特定項目的熟手勞動者。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史教授Geremie Barme認為:“只有過了幾周、幾個月以後才能看出FTA對澳大利亞的影響。所以對此應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此外,澳大利亞金融業對FTA也較為謹慎。他們認為,亞洲同行已在中國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澳大利亞的企業可能只會涉足邊緣項目,無法在核心銀行服務業展開競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銀行板塊走勢)
銀行股近期表現搶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銀行股基本面正在發生的變化:業績增速和資產質量雙降。
在經歷前幾年快速增長後,明年部分銀行的業績可能走向“零增長”,不良貸款規模繼續上升。
業內人士向《中國日報》透露,有大行訴苦稱明年業績增速將“接近於零”,甚至不排除“負增長”可能。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監管層規範治理銀行中間業務、銀行資產質量下降較快的今年,再加上基數較大等因素,銀行業績增速已進入“個位數時代”。
公開數據顯示,2010-2013年,銀行業整體利潤增速分別為35.5%、36.3%、19%和14.5%;五大行同期整體利潤增速分別為35.7%、25%、14.8%和11.4%。
與此同時,銀行業明年資產質量下行壓力仍將加大。業內人士向《中國日報》表示:
今年以來,銀行花大力氣核銷不少不良資產。盡管如此,不良貸款仍上升較快。從區域上看,各地不良貸款紛紛呈上升趨勢,部分地區呈加速上升態勢。
銀行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江浙滬新增不良貸款規模占全國前三,以鋼貿、光伏、造船等不良資產為主;今年長三角地區受聯保互保圈影響,風險繼續暴露;福建折戟鋼貿、山西煤炭等行業不景氣、山東“德正系”騙貸案發酵、四川民間理財案頻發,不良貸款規模呈全國性反彈。
據中國證券報,今年以來,浙江、山東不良貸款余額同比增速均超過20%;山西不良貸款余額比去年增長60%;內蒙不良貸款余額同比增長逾80%;福建不良貸款余額更接近翻番。
除信貸業務外,類信貸業務風險也在暴露。近年來,銀行理財、信托等類信貸業務發展迅速,類信貸業務不良額和不良率在逐漸上升,部分資金投向重點管控行業。
不過,在存貸比放松、不良貸款核銷、降準等方面,銀行仍有“紅包”值得期待。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援引的東吳證券策略師李雙武就認為,明年銀行股將值得關註與投資:
分析銀行股不用看撥備前利潤的變化,哪怕是利差再收窄,也不會有什麽大問題,對銀行來講核心的問題是資產質量。2010年銀行股下跌,本質的原因就是對資產質量的擔憂。
在2011年,我們提出能否一次性計提大額非預期到的撥備。這樣做有可能會導致當年稅後利潤為負,但大額計提非預期到的撥備後,如果出現現實的壞賬,銀行股反而會大漲。實際上商業銀行已通過五年來消化這部分未預期到的撥備,盡管明年將會成為現實的壞賬高峰,但是商業銀行已經可以抵禦8%的凈資產損失了。如果不是二季度可能的債務危機,銀行股會只漲不跌的。明年中期,上市銀行會一次性計提撥備,這可以從財政部的政策中推出。經歷了壞賬大幅計提核銷後,哪怕股價不變,各家銀行的PB也會上升到2倍或者更高,所以屆時銀行會用PE估值而不再用PB估值法。銀行業不同於一般工商企業,一般工商企業是如果凈資產為零或者為負,就難以貸到流動資金,從而不能進行生產。而銀行是資產驅動型的,只要資產和負債在,就有幾乎不變的盈利能力。
如果沒有明年可能出現的債務危機,所有銀行即使上漲兩倍仍很便宜,銀行業長期市盈率平均在15倍都很合理。
去年末,李雙武等東吳證券策略師在2014年A股投資策略中表示,看多2014年上證指數至3000點,而創業板則將沖高回落,並在8月完成與周期性板塊的切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近日,在北京、廣州等多地相繼認定打車軟件提供的“專車”服務為非法運營,這次爭論的主角之一,易到用車今天宣布成立以汽車租賃等業務的“易到租車”。據悉,該公司已經為業務開展儲備了80億元人民幣,建立起跨越駕駛服務、汽車租賃、約租車三個傳統領域的創新模式。
創始人周航曾為《創業家》2013年3月刊寫過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說:“我們應該形成一種新的觀念:當你對現實不滿時,不要光是想著吐槽發泄,也不要光是指望既得利益者良心發現自動改邪歸正,還可以想想我們用什麽技術,創造一種新的產品、服務或者商業模式來改變它。我相信,在未來,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有力的武器。”這篇文章在現在看起來,依舊適用。
中國經濟“7 萬億”的遐想與現實 作者:徐高 【摘要:近日有媒體報道我國政府將在2015 年加快推進總投資額超過7 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7 萬億”的數字讓人聯想到2008 年的“4 萬億”刺激,帶來不小遐想空間。但現實是,這次的“7 萬億”投資其實是正常工作的延續,而並非“4 萬億”那樣的額外刺激。二者所對應的貨幣政策也有巨大差異。而當前正在進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改革,也給 “7 萬億”留下了與 “4 萬億”截然不同的融資環境。所以,所謂的“7 萬億”基建投資不可與之前的“4 萬億”刺激政策相提並論。】 近日,有媒體報道說為了穩定經濟增長,我國政府將在2015 年加快推進總投資額超過7 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報道中還稱,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這些領域。 “7 萬億”這個數字給人不小遐想空間。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8、09 兩年政府為抵禦次貸危機沖擊而出臺的“4 萬億”政策刺激,因而容易被解讀為又一輪大規模刺激政策的出臺。 不過,盡管看起來有些類似,這次的“7 萬億”與上次的“4 萬億”刺激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既非宏觀政策的陡然轉向,也很難立竿見影地改善宏觀經濟。 首先,這次的“7 萬億”投資其實是正常工作的延續,而並非“4 萬億”那樣的額外刺激。發改委已對7 萬億的傳聞做了回應,稱這個數字是媒體自行推算,並非是政府要將投資計劃增加7 萬億。事實上,每年我國都會在政府主導下進行大量基礎設施投資。2014 年前11 個月的基建投資總額就已達到了9.8 萬億元,比2013 年同期增長了接近20%。以此增速推算,2015 年全年基建投資總量大致應該在13 萬億左右。媒體報道的7 萬億項目應當是在這13 萬億之中。這與幾年之前的“4 萬億”刺激有本質不同。當時的“4 萬億”可是政府在原有計劃之外,新增的支出安排,標誌著宏觀政策快速轉向大幅刺激。而隨著“4 萬億”刺激給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在過去幾年逐步顯現,政府再進行一次“4 萬億”這樣強刺激的概率微乎其微。 其次,雖然聽起來同是“X 萬億”,“7 萬億”與“4 萬億”所對應的貨幣政策有巨大差異。“4 萬億”政策中,真正的大規模刺激來自貨幣政策。2009年新增信貸9.6 萬億元,幾乎是2008 年信貸增量的兩倍。信貸投放的這一年度峰值在2014 年才有望被打破。而進入2015 年,貨幣政策雖然大概率會延續2014 年逐步放松的趨勢,但寬松程度將遠不及“4 萬億”時期。畢竟,就算是2014 年11 月超市場預期的降息,人民銀行也將其解讀為“中性”的政策措施。“中性”一詞精確地體現了當前的貨幣政策基調,相比2009 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定調,其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最後,當前正在進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改革,也給這次的“7 萬億”留下了與之前“4 萬億”截然不同的融資環境。過去幾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 基建投資主要的融資來源。隨著融資平臺債務問題的浮現,政府已經開始對其進行改革。按照2014年國務院43號文的精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功能將被剝離,其融資責任由地方政府債、項目專項債、PPP債等方式來承接。不過,財政赤字是否能夠放得足夠大,從而給地方政府債發行留出足夠空間,還存不小變數。項目債和PPP債如何操作、市場接受度怎樣,也還需摸索。因此,在改革過程中,基建投資的融資來源或多或少會受到負面影響,從而拖累“7萬億”投資項目的進度。 所以,2015年所謂“7萬億”投資不可與2008年出臺的“4萬億”刺激政策相提並論。今年的“7萬億”並不意味著當前宏觀政策的重大轉變,而只是去年開始的托底經濟增長“微刺激”政策的延續。而貨幣政策和融資環境的差異,也會讓今年“7萬億”基建投資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指望國內經濟增長在2015年企穩,還得寄希望於房地產投資的複蘇。(來自光大證券) |
i黑馬:做過時尚家居、連鎖經營、互聯網、汽車快修、水處理、蓄電池,甚至賣過拖鞋,劉宣付可謂典型的創業專業戶。他將人生比作戰場,不斷的進行挑戰。60後的他選擇的新創業項目是90後、00後最感興趣的虛擬現實。看創業老兵如何玩轉虛擬世界?
想體驗驚險、刺激的虛擬世界?100個名額,點擊“i代言”,1.1元開搶!
大家好!我是哇噻虛擬現實頭盔的創始人劉宣付,很高興今天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創業期間的一些故事。
我的創業經歷比較豐富,時尚家居、連鎖經營、互聯網、汽車快修、水處理、蓄電池等行業我都有所涉及。國內首家家用水處理設備品牌“特麗潔”、中國首家以拖鞋連鎖品牌“足間舞”;專業從事蓄電池研發和生產的公司,我喜歡將人生比作戰場,我要的就是不斷的挑戰。
很多創始人有一個很好的想法,想想也就算了,我恰恰不一樣,我有個朋友評價我說,我見到好的商機就像蚊子見到血一樣,充滿了激情,就一定要去做,而且一定要把這事做成,我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正是靠著這樣的性格賺到的。
放棄安穩,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1987年,我21歲,那個時候我像你們一樣,在我生命中的頭等大事是談戀愛。
那個時候我在一家軍工企業,每個月的工資是51塊。
已經開始談戀愛的我常常感到錢不夠用,買不了當時結婚所必須的“三大件”電視、冰箱、洗衣機。
丈母娘生氣,女朋友發愁。
而就在這時,一撥離開單位南下打工的同事給我帶來了沖擊,他們每個月的收入竟然有2000多塊。是我工資的40倍啊,當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一家國營單位,同樣做著發家夢。因為二哥工作忙請不到假,我就代替二哥參加了為期10天的培訓班。但就是因為這個機緣巧合,讓我發現了,這是門不錯的生意,利潤誘人——一斤蘑菇原材料只要兩三毛,長成後卻可以賣到兩三塊。逐漸了解,1991年,我從單位出來幹個體戶,辦了一個食用菌農場。
3個月的時間,我就賺到了8000塊,這筆錢在當時可以辦一場非常體面的婚禮。出嘗甜頭的我,那驕傲和興奮啊,都沒法說。
當年我毅然決然放棄穩定的工作,將自己所有的積蓄押寶在人生第一次創業上,我不怕選擇了而失敗,只怕錯過了而遺憾。這麽多年來,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做過很多選擇,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我也要說明一點,我之所以不斷的切換創業領域,不是因為我不夠專註,是因為這個時代變化太快。我希望我終有一日能夠像我的老鄉雷軍先生那樣,經過多年的選擇和磨練,找到屬於我劉宣付自己的那個“小米”,成就一番偉業。所以我除了工作之外很少休息,因為我要用自己的勤奮來減少試錯的時間成本,在當前商機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依勢而行,先人一步,建立我的先發優勢。
孤註一擲,為興趣再創業
如今很多我一手創立的企業,我都推出了日常管理事務,交由職業經理人打理。因為我發現了令我更興奮的發展方向——虛擬現實娛樂。所以我不惜一擲千金,投入研發,打造了全球第一款商用的虛擬現實頭盔----“哇噻虛擬現實3D頭盔”.
“哇噻虛擬現實3D頭盔”充滿想象力的遊戲內容,會讓你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各種豐富的可能性:
虛擬過山車、虛擬翼裝飛行、虛擬駕駛、虛擬飛行、虛擬格鬥、虛擬跑步機、虛擬射擊……各種充滿挑戰的刺激內容層出不窮。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的!我們就是要讓你在虛擬中有身臨其境的現實感覺。
哇噻的誕生並不是一帆風順,一路上充滿了各種坎坷曲折,我也曾經迷茫過,徘徊過。但是我的性格就是,越挫越勇,不斷出現的各種困難,讓我燃起旺盛的鬥誌。在關鍵時刻,我憋著一口氣,豪賭了一把,然後,然後我就成功了。
我有個侄子在美國留學,他平常就愛好玩一些有趣的東西,突然有一天,記得好像是2014年1月26號那天,他給我發QQ,說在網上發現一個遊戲,特別有意思,是美國什麽公司很厲害,就給我發了一個鏈接,我一看就特別感興趣,就讓我侄子給我弄一臺。
當我體驗了這個產品後,我興奮的徹夜難眠,因為我感覺到,機會來了。因為當時我的公司所處的行業是7d互動影院行業。7d互動電影是虛擬現實娛樂的一種入門級產品,拿到這個產品後,我讓周圍的員工和朋友都體驗了一下這個產品,他們都被驚呆了,這款產品叫做oculus虛擬現實頭盔,它在我的朋友圈中受歡迎程度超出了我的想像。
出國吃閉門羹 自建團隊研發“哇塞”
於是我馬上定了一張去美國的機票,準備和oculus去談合作。一周後當我到達了加州oculus的總部,在美國親戚的幫助下和oculus進行了溝通。但是因為當時oculus正忙著和facebook的收購整合,對外不進行任何商務合作,所以我直接吃了個閉門羹。Oculus用一個前臺就把我打發走了。
我當時非常的不爽,心中憋了一口氣,既然買不到,那我就自己把它造出來。於是我在oculus的總部門口照了幾張照片,留作紀念。為這幾張照片也成了我堅持的動力。
回國後,我將公司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了研發虛擬現實頭盔的方向上,孤擲一搏,踏上了一條充滿荊棘的研發之路….
孤擲一搏必然壓力很大,有幾個月的時間,我們團隊的氣氛都很壓抑,我更是整日整日睡不著覺,就連吃飯都沒什麽胃口。
做事就要做到極致,為了達到OCULUS的沈浸式效果,我們面臨著重重的問題,像顯示器輸出視頻板、動態的x軸陀螺儀,特殊的光路設計、內容的制作和外觀的舒適等等,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吧!
我們的團隊剛開始20幾個人,為了破解頭盔,剛開始的兩個月,就是靠不斷的找資料,剛開始因為不懂,我們就想到一個笨方法,拿人家的東西做逆向,就是把人家國外的東西拆開拍照片,然後派人在深圳蹲了十幾天,就是讓他拿著拍的照片,去跟人家溝通,我要什麽功能,很多東西我們剛開始都不知道叫什麽,就拿著照片一家家去找。終於找到了,又遇到了新的問題,人家說了量少我們不做,最低要幾萬套起,我當時一聽就急了,直接就定了機票飛到深圳去跟人家談,就說這個東西在中國剛起步,咱也不能被外國人小瞧了去啊,就當時同為中國人,你就支持支持兄弟吧!好說歹說人家終於同意給我按最少量做。
一開始什麽都沒有,我們就卷著紙筒子,因為避光嘛。把人家的鏡頭摳出來放在前面拿著看,看完了之後就想怎麽解決鏡片,因為光一個鏡片就要至少兩個月時間,要先設計光路,說到這個就有意思了。
在浙江有一個專門為軍方提供光路設計的研究所,那是很厲害的,根本不見你,他說他們的技術不可能民用,於是我們就找了一個大學的教授來幫我們做光路,開始給我們做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這個東西給你幾萬塊錢做這個事,人家國外本身就有,你給我做一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就行,他就說了,我要做肯定不給你做一樣的,這個東西的設計有知識產權的可能,你這個光路都有設計了,我說我給你的光路保證在世界上唯一的,如果人家做的跟你一樣的東西你可以去告他,因為你有設計了,還有這樣的。他說我考慮一下,大概考慮了有十幾天,再去找他,他說現在不行了,不能這個價格了,翻一倍。
因為他接了別人的活,要給我做就要多給加班費,我們哭笑不得卻也沒辦法!不過後來他做的東西確實好,無論是正常視力的、近視的、年紀比較大老花的,都有專門的適用鏡片,基本上涵蓋了所有人群,體驗感更好。
說到體驗感,不得不說說頭盔的外觀。
哇噻虛擬現實3D頭盔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這孩子都是血肉長的,從功能上看沒問題,可以把那個東西拿過來,那個醜東西拿過來,這個要進我的博物館,我一直讓他們留著,這個東西對我們很重要的,真實的,最早期的兩個頭盔,那一大一小的。你們覺得醜不醜?我還給它們起了個名字,這個是大醜,這是二醜。就跟我孩子似得,這可是我創業里程碑的見證啊!
但是問題在哪里呢?
是它的輕便性和外觀,我覺得外觀就是說,你一大胖頭把整個臉都照住,第一舒適度不夠,另外一點設計前面的部分,應該是海綿加橡膠,他做的是硬的材料,你壓著鼻梁很不舒服,最後我們一定要最後結合,這個人體面部的工程學原理重新去設計,為了保證有滿意的產品外觀,我親自到深圳找了3家工業設計公司,錢是多花了,但我得到了滿意的外觀。
為了加速哇噻頭盔在中國的普及,“哇噻虛擬現實體驗館”將以超低的價格進入大眾市場,讓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完美的感官體驗。
關於“i代言”:
"i代言"是《創業家》傳媒新打造的旨在讓創始人講產品故事的新媒體產品。微信號:aidaiyan_founder,網站www.idaiyan.cn。
“i代言”為創新產品尋找前1000個種子用戶:
針對創業公司推廣產品難、成本高的痛點。“i代言”聯合擁有千萬粉絲的創業家傳媒制造一個“i代言爆款產品計劃”,幫助創新產品集結前1000個種子用戶,讓萬千粉絲只為你一款產品瘋狂!
每個創始人都是產品經理,都是產品最好的代言人。如果創始人都不關心自己的產品,不敢為自己的產品“代言”,消費者怎麽放心為你的產品買賬呢!
如果你對自己的產品是“真愛”,我們會讓你像雷軍,羅永浩一樣,給你一個舞臺,向世界宣講你產品的情懷。
不敢上“i代言”的老板不是好創始人,想參加“i代言爆款產品計劃”的創始人和市場總監趕緊撥打手機或者加微信15910687353。
歡迎掃“i代言”二維碼:
彭博報道稱,美聯儲昨日維持超低利率的決定顯示,當現實與理論出現碰撞時,央行傾向於接受現實。
理論上來說,隨著失業率回落和雇主不得不為吸引員工支付更多的報酬,通脹應該加速上升。但現實並非如此。
正如昨日的FOMC聲明寫道:通脹率已進一步低於委員會的長期目標,主要反映的是能源價格的下跌。基於市場得出的通脹補償率(inflation compensation)在最近幾個月大幅走低;而調查得來的長期通脹預期仍然穩定。
彭博認為,這傳遞出來的信號是委員會能夠承擔得起在加息上“保持耐心”。正如美聯儲主席耶倫喜歡說的那樣,加息將是“數據驅動型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學理論就一無是處。在12月FOMC會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耶倫是這麽說的:
理論是重要的,那些與歷史經驗相一致的理論將是引導委員會委員們決策的工具。
彭博稱,理論和歷史經驗顯示工資增長可能很快會推升通脹。但正如耶倫在去年12月說的那樣,(決策的)底線是FOMC投票委員能實際上觀察到的證據:
我想歷史上我們都見證過,隨著經濟發展變得更加強勁和閑置產能的消除,通脹確實趨於逐漸走高。
就我個人而言,我會去尋找那些使我對通脹將走高的觀點更具信心的證據,在全面的數據中尋求支撐或反駁這一觀點合理性的證據。然而(加息)可能會是一個基於預測和對於預測之信心的決定。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美聯儲周三發布的1月FOMC聲明稱,委員會一致同意對加息將保持“耐心”。美聯儲對經濟更樂觀,並指出新增就業強勁,但預計通脹近期會下降。美聯儲還稱作加息決定時會考慮海外經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25 10:15 編輯 全息投影,現實與夢幻的結合 來源:中信建投中小市值研究 技術驅動娛樂革命,視覺中國空間無限! 春晚在內容上雖然已經乏善可陳,但利用最新技術呈現全新的視覺體驗不失為一個新的方向!李宇春在《錦繡》節目中分身四體的場景獲得了極大的關註,成為了本屆春晚不多亮點中的一個。《錦繡》節目中采用的正是全息技術(Hologram)。 13年9月,全息技術讓周傑倫與鄧麗君實現了跨時空合唱, 14年美國拉斯維加斯BillBoard頒獎禮上,邁克爾傑克遜正是依靠全息技術“滿血複活”。在美國,全息技術正在進入一般的娛樂場所,主題公園、KTV等,我們認為,隨著全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其應用將會迅速普及。由於全息技術對虛擬場景的現實化,互動式的娛樂體驗將成為新的趨勢,這也將對數字娛樂領域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視覺中國旗下艾特凡斯是中國領先的視覺科技、智能遊樂項目的綜合服務商,萬達、華誼兄弟等虛擬現實體驗項目均由公司承建。公司戰略上已經將視覺數字娛樂作為一大方向,公司在這個領域不僅是設計建設者,更會直接切入數字化娛樂運營,這將是公司2015年的重大看點之一。公司2014年完成上市,2015年將是公司戰略全面深化的一年。作為一家非常純正的互聯網公司,依托強大的數字化資源和豐富的平臺運營經驗,公司在數字娛樂領域的空間是巨大的。在互聯網板塊一片大熱的氛圍中,我們認為公司的價值還沒有被體現,所以我們再次強調對於公司的推薦,在此基礎上的股價上行空間還非常大,建議投資積極配置! 全息投影,現實與夢幻的結合 從最初最原始的蒙太奇,到普通的黑白電影,再到彩色電影,我們經歷了一輪又一輪技術提升帶來更愉悅的享受,而從2D、3D到現在的IMAX,科技的發展總會給我們帶來太多太多的驚喜。理所當然的,對當前雖然部分商業化了但仍然處於深度研發狀態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簡稱VR)、增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簡稱AR)以及全息投影(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雖然目前的技術仍然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消費,也很難脫離3D眼鏡,但巨頭們在這一領域不斷的投入讓我們充滿了莫名的期待。 2014年5月18日晚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公告牌音樂獎的頒獎儀式上,通過全息影像還原技術使已過世天王邁克爾傑克遜在Billboard音樂盛典熱舞首秀新單曲《Slave to The Rhythm》,震撼現場令人嘆為觀止。而位於南加州的一家創業公司 Ostendo 花了 9 年時間研發了一款適用智能手機的投影儀,Tic Tac大小,將可以適用於手機的三維全息投影芯片,作為研究對象。據稱,他們將研制出一個體積只有藥片大小的三維全息投影儀,分辨率高達5000PPI,可以精確控制每一個光束的亮度、顏色,以及角度。另外除了智能手機之外,該公司研發的三維全息投影芯片,還將進入到各種顯示設備中,比如電視機、智能手表,甚至是“全息桌面”。 全息投影簡介 全息投影技術(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稱虛擬成像技術,主要是利用幹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記錄和再現的技術。全息投影技術是全息攝影技術的逆向展示,本質上是通過在空氣或者特殊的立體鏡片上形成立體的影像效果。與平面銀幕投影僅僅在二維表面通過透視、陰影等效果實現立體感,全息投影技術是真正呈現3D的影像,可以360°無死角的觀看影像,其將為觀眾展現更加真實的世界,其不僅可以產生立體的空中幻像,還可以使幻像與表演者產生互動,一起完成表演,產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攝制原理 作為比較特殊的成像方式,其在攝制過程中需要涉及到幹涉原理以及衍射原理。記錄著幹涉條紋的底片經過顯影、定影等處理程序後,便成為一張全息圖,或稱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現物體光波信息,這是成象過程:全息圖猶如一個複雜的光柵,在相幹激光照射下,一張線性記錄的正弦型全息圖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給出兩個象,即原始象(又稱初始象)和共軛象。再現的圖像立體感強,具有真實的視覺效應。 ![]() 再現過程 利用衍射原理再現物體光波信息,這是成象過程:全息圖猶如一個複雜的光柵,在相幹激光照射下,一張線性記錄的正弦型全息圖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給出兩個象,即原始象(又稱初始象)和共軛象。再現的圖像立體感強,具有真實的視覺效應。 ![]() 全息圖的每一部分都記錄了物體上各點的光信息,故原則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現原物的整個圖像,通過多次曝光還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多個不同的圖像,而且能互不幹擾地分別顯示出來。 技術細分發展方向 人類之所以能感受到立體感,是由於人類的雙眼觀察物體時橫向的,且觀察角度略有差異,圖像經視並排,兩眼之間有6厘米左右的間隔,神經中樞的融合反射及視覺心理反應便產生了三維立體感。根據這個原理,可以將3D顯示技術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人眼的視差特性產生立體感;另一種則是在空間顯示真實的3D立體影像,如基於全息影像技術的立體成像。 ![]() 作為真正的三維立體影像,全息影像用戶不需要佩戴帶立體眼鏡或其他任何的輔助設備,就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裸眼觀看影像,而目前全息投影技術共有三種實現方式; ![]() ![]() 目前來看三種方式各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但仍然未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介質問題。雖然目前最通用的方式仍然是使用全息投影膜,而這種方式的最大弊病就是成本高昂,作為成像介質的全息投影膜價格不菲。如果將空氣作為成像介質的話,那麽其想要成像的難度非常大。 行業產業鏈及未來市場空間 全息投影技術的出現,突破了傳統聲、光、電的局限,將美輪美奐的畫面帶到了觀眾面前,打破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阻隔,讓人們不用攜帶任何設備即可體驗一把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快感。在未來娛樂化的大趨勢下,全息投影技術顯然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 數字體驗綜合服務商將占據產業鏈絕對主導地位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雖然各大巨頭正在加大對相關技術的研發投入,但截至目前全息投影在技術上仍然受制於環境、空間上的局限,比如怕雨,同時對於投射的材料上也有諸多的要求。目前對於絕大多數公司而言,全息技術的商業運用仍然是非常昂貴的,雖然完美的演示不成問題,但距離大規模的應用仍然存在問題。對此,我們目前僅僅探討未來潛在商業化的背景下行業的發展情況。 ![]() 對於整個產業來說,目前雖然大規模應用存疑,但在各大博物館、大型演唱會上已經有了一些非常成功的應用。目前來看除了像Ostendo這種創業公司外,微軟、AMD和亞馬遜等巨頭均對全息投影進行了一系列的投入,從目前來看,Ostendo花了 9 年時間研發了一款適用智能手機的投影儀,大約Tic Tac(的嗒糖)大小,在一枚電腦芯片的支持下控制每束光(以 100 萬像素為單位)的顏色、亮度。該芯片集可插進智能手機,支持在對角線為 48 英寸(約 1.2 米)的平面上放映視頻,這就解決了當前全息投影領域一個空間移動的大問題,對於手機應用端的影響無可限量,或許未來會引發移動終端設備的新一輪革命。 而預計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單位材料成本的下降,或者出現更好的替代投射材料,在這之後,作為綜合性的能研究開發並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相關服務,提供硬件集成和展示內容制作一站是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或許會脫穎而出,獲得不菲的收益。 無以倫比的巨大市場前景 作為可以幫助人類解決一部分空間問題的顯示技術,其應用領域及可預見的發展前景是我們難以想象到的。雖然目前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但毋庸置疑,我們相信全息投影行業具有極大的市場前景。作為一種具有顛覆意義的革命性技術,我們可以預見到全息投影技術在很多方面具有非常巨大的具有革命性的應用價值。 可以在立體電影、電視、展覽、顯微術、幹涉度量學、投影光刻、軍事偵察監視、水下探測、金屬內部探測、保存珍貴的歷史文物、藝術品、娛樂場合、酒吧、KTV房、DISCO等等場所獲得廣泛的應用。 影視娛樂 全息投影技術在影視娛樂這一領域的應用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一些例子,包括在一些演唱會上制造非常美輪美奐的效果,其將觀眾引入到了另一個世界中。全息投影技術突破了傳統聲、光、電局限,空間成像色彩鮮艷,對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空間感、透視感很強。它不僅可以產生立體的空中幻像,還可以使幻像與表演者產生互動,一起完成表演,產生令人震憾的演出效果。 展覽展示 全息立體投影是通過光的偏振原理來實現的,即采用兩臺投影機同步放映圖像,將兩臺投影機前的偏光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讓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而偏振光投射到專用的投影幕上再反射到觀眾位置時偏振光方向須不改變,觀眾通過偏光眼鏡每只眼睛只能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像,從而在視覺神經系統中產生立體感覺。這一領域未來可以被廣泛的應用於商品展示以及博物館展覽館對物品的展示,有助於防止物品的丟失。 軍事科研 毋庸置疑,任何新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全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科學研發領域以及醫療領域顯然也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這些包括軍事偵察監視、水下探測、金屬內部探測、保存珍貴的歷史文物、藝術品、信息存儲、遙感,研究和記錄物理狀態變化極快的瞬時現象、瞬時過程(如爆炸和燃燒)等等。 市場空間情況-以IMAX為例 對於整個行業未來的市場空間,我們仍然難以估計技術的進步程度。對比在影視娛樂領域具有很大相似性的北美IMAX技術公司,我們也許可以初見端倪。作為世界一流的娛樂科技公司,專門從事身臨其境的電影技術,其將電影技術從實驗室搬到了電影院,成為電影行業里一抹極其耀眼的角色。雖然由於成本原因,IMAX在電影行業里本來只是小眾圈子里的奢侈遊戲,但這也給我們觀察全息投影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借鑒。 ![]() 我們單單從IMAX公司全球票房收入以及公司營收上來看,從2006年至今,其收入波動幅度較大,這除了反映了電影市場的行情不太確定意外,也從側面反映了IMAX影院的安裝及後期保養維護成本較高,公司營收增速較為緩慢。 ![]() 然而我們從IMAX公司票房占全球票房的比重角度來分析,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其票房收入占全球票房收入比重雖然低,但大體上市場占有率上升趨勢明顯,這反應了新技術在推廣應用過程中由於自身一些優異的特性正被人們緩慢的接受;同時,對於全息投影技術來說,商業化運行的成本也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這也是絕大多數新興技術能否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關鍵。 ![]() 全息技術發展概況 前世今生 從1948年D.Gebar提出用一個合適的相幹光照射全息圖,透射光的一部分就能重新模擬原物的散射波前,於是重現了一個與原物非常逼真的三維圖像。到1960年激光技術的出現促進了全息照相術的發展,全息技術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具體從技術發展角度看,全息術的發展大約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包括同軸全息技術、離軸全息技術、白光再現全息技術以及白光全息技術。 ![]() ![]()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於全息技術的應用也達到了新的階段。目前全息技術廣為人知的主要用於全息投影領域,基於“實物模型”和“立體幻影”的光學成像結合,利用多機多方位攝像技術及人眼視覺心理特性,獲得“立體幻影”與實物模型結合及相互作用的逼真的視覺效果,配上三維聲音、燈光、氣味、煙霧,達到惟妙惟肖的舞臺效果。 在上一期的報告中我們有提到全息投影技術主要是利用幹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記錄和再現的技術,全息投影技術是全息攝影技術的逆向展示,本質上是通過在空氣或者特殊的立體鏡片上形成立體的影像效果。對於這種技術,目前來看,由於它提供了神奇的全息影像,可以再玻璃上或亞克力材料上成像,作為一種互動展示技術,將裝飾性與實用性融為一體,在沒有圖像時完全透明,給使用者以全新的互動感受,成為當今一種最時尚的產品展示和市場推廣手段。 ![]() 全息技術,3D顯示技術的一種 3D是英文“3 Dimensions”的簡稱,中文是指三維、三個維度、三個坐標,即有長、寬、高。換句話說,就是立體的,3D就是空間的概念也就是由X、Y、Z三個軸組成的空間,是相對於只有長和寬的平面(2D)而言。實現3D顯示的途徑有很多種,從早些時候的折射光柵技術和紅綠色分色鏡技術,到現在在3D電影中運用的極化光加偏振片眼睛技術,在本報告中所說的全息技術也是3D顯示技術的一種,也就是所有能夠實現立體視覺的技術都可稱之為3D技術。 從目前商業化的3D放映技術來看,主要包括主動立體和被動立體兩種,另外還有包括采用RGB分色技術的光譜立體放映技術。雖然3D技術具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但一個觀點認為3D技術由於需要借助於眼鏡等外在設備導致其用戶體驗不佳,同時具有裸眼功能的3D顯示技術一直效用不佳,因此一直發展的不是很好,而全息技術在影像顯示領域有望解決這一大難題。 全息技術的應用,無限廣闊的領域帶來無限的市場空間 在上篇報告中,我們主要基於全息影像技術,對全息技術在影像投射領域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表達。在本期中,我們力圖從整個全息技術的應用角度,對全息技術可以應用的各個領域進行詳細的闡述,包括最近國內很熱炒的“全球首款全息手機”情況,以此論證整個全息技術未來巨大的市場空間。當然,從具體技術應用角度可能尚需時日,但科技的發展從來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全息顯示,娛樂消費需求刺激行業加速發展 從顯示領域講,全息投影技術的出現,由於能重現物體三維立體圖像的特點,因全息片能給出和原物大小一樣、細節精美、形狀逼真的三維圖像在幫助我們擺脫了一般3D技術對於道具的束縛後,突破了傳統聲、光、電的局限,將美輪美奐的畫面帶到了觀眾面前,打破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阻隔,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其必將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應用。 ![]() 在上期報告中我們曾把這一塊的產業鏈條分為芯片設計生產商、數字體驗綜合服務商以及下遊的終端設備集成商。從應用上來看,作為極有發展前景的應用之一,它可以用來複制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全息肖像、全息裝飾品和全息風景畫等也可用於超景深照相,使遠距離到近距離的物體同時記錄在一張全息底片上。而從其再現像中逐次按不同距離分層觀測,不受普通照相景深的限制。 近年來隨著對藝術追求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藝術領域相關的技術應用也達到了高潮。在當前模壓全息逐步進入到人們生活中,並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模壓。通過在把浮雕藝術和照相藝術相結合,用多層次體現三維空間,極具有觀賞價值它除了作為藝術全息品便於攜帶和保存外,已廣泛用於防偽標識、賀卡、商標、紀念封和圖書插圖等領域,國內外都已形成一種巨大的產業。 ![]() 全息幹涉計量,仍待深度挖掘的細分潛力行業 1965年 R. Powell 和K. Stetsen提出, 把幹涉測量和全息技術相結合, 進行一些測量工作。從技術角度分析,單純的全息照相技術,不能提供測量信息,但全息底片記錄了物光的某一狀態的波前信息, 可以與新的物光信息形成幹涉, 可以利用幹涉測量的技術,進行測量分析工作。 ![]() 從以上幾種方法上,我們大致也可以看出利用全息幹涉測量的一些優缺點; ![]() 目前來看,全息幹涉計量分析在無損檢驗 、尺寸形狀和等高線的檢測、振動分析等領域中已得到廣泛的應用,作為全息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全息幹涉測量技術在高、精、尖領域顯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種儀器設備對精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顯然全息幹涉計量在未來具有極大地發展前景。 全息激光防偽技術,辨出真假 作為生活在一個複雜繚亂的現代社會的人,在我們生活中防偽需求極其廣大,在將全息技術應用於防偽領域能大大的提升防偽功效。激光全息防偽技術包括激光全息圖像防偽、加密激光全息圖象防偽和激光光刻防偽技術三方面。激光全息技術是繼激光器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問世之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立體照相技術。“全息”的意思為“全部信息”,即相對於普通照相的只記錄物體的明暗變化,激光全息照相還能記錄物體的空間變化。從全球角度看,第一個將全息圖片作為防偽標識的產品是Johnny Walke Whishy(一種威士忌),該酒的銷售額較以前增加了45%。 而經過數十年發展,激光全息防偽產品也從最初的全息防偽標識逐步升級發展為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激光防偽技術; ![]() 全息存儲,容量前景無限大的存儲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不斷增加。而網絡的高速發展導致了其主要矛盾已經從解決傳輸速度、交換為主導目前的以解決信息存儲和安全備份為主要矛盾的信息存儲的時代,因此好的存儲介質以及可大額存儲的介質變得尤其重要。近些年以來通過不斷的開發新材料、改善材料存儲性能、縮小記錄光斑尺寸等新技術,使得磁盤等容量獲得了極大地提升。 ![]() 光盤技術這種按位存儲和讀出的“串行”方式要求讀出頭相對於記錄介質作機械運動,因而光盤的記錄密度被限制在機械調節的精度以內,數據傳輸速率也受到低速機械運動的限制。當前光盤技術的前沿研究已使光盤存儲容量接近光學極限,數據已達到每秒幾兆字節的數量級,這雖然滿足當前多媒體技術的需要,但計算機技術正在向高速、並行性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按位存取的磁盤和光盤顯然不能滿足需要。要尋求一種既能並行讀/寫、提高數據速率、又能增大存儲容量的海量存儲技術,激光全息存儲則是一種最佳選擇。 ![]() 從目前來看,全息存儲還具有極大的提升潛力,只要控制芯片具有足夠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全息存儲技術甚至可以提供高達1000TB的容量。相比之下,目前硬盤的最大容量才2TB,這個容量只相當於全息存儲的“立方體糖塊”的一個小碎片所提供的存儲能力。從技術發展上來看,主要有美國斯坦福大學為DARPA 投資實施的HDSS 項目開發了高傳輸速率、高容量的全息光盤存儲系統。全息存儲技術的迅速發展,必將在不遠的未來迎來光輝的時代。 生物醫學及其他領域 全息以它獨特的優點解決了許多其他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在疾病診治上也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激光全息技術首先在眼科疾病診治的應用中獲得了成功,一張全息照片所提供的信息相當於480張普通眼底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在眼科疾病的診斷過程中,利用激光全息成像技術可以提供整個眼睛的三維立體圖像,並可以用顯微鏡對整個眼睛圖像的不同位置(如角膜、前房、晶狀體、玻璃體以及視網膜等)進行逐層觀察和研究。在臨床檢查中,利用全息診斷方法也可以查出各種癌癥的早期治療等,這也有利於癌癥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同時超聲全息也可用於醫療上的透視等。 展望未來 作為一種應用前景巨大的技術,從全息投射影像、全息幹涉計量、全息激光防偽、全息存儲等等各大領域全息技術均有廣泛的仍然有待開拓的巨大的市場空間。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我們相信不只是目前僅僅在影像展示領域小試牛刀,全息技術未來在泛工業、醫學、國防、公共安全等各個領域均會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
隨聊“企業家轉型”的問題
海軍作為國際軍種,頻頻走出國門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逐步展現出自己的實力。圖為中國海軍艦載直升機參與搜救任務。 (李慶/圖)
“《中國軍力報告》的出臺本身,就是美國國內政治博弈的後果,是各派政治力量鬥爭、妥協的產物。”
通過技術、人力偵察等綜合手段搜集來的機密情報,不大可能體現在報告中。
“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真實意圖,就是為挫敗美國在亞太地區投放軍力。”“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防禦能力,正受到中國威脅。”
2015開年,美國新一屆國會就舉辦一系列聽證會,再次討論“中國威脅”。真實的中國軍力究竟如何?近百家美國防務或外交為主業的思想庫之中,南方周末記者粗略統計,九成曾研討過中國軍力。
“包括美國一些媒體都在討論一個問題:在過去十年中美軍對對手的力量評估是否出現了偏差?”軍事問題專家陳虎分析,如《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就刊發文章《我們在低估中國軍隊?》,反思美方對中國軍力的評估出現諸多誤區。
美國國防部每年撰寫的《中國軍力報告》影響最廣。
2014年6月5日,美國國防部發布《2014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即通常所稱的《中國軍力報告》。較2013年度,2014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篇幅縮短,只有87頁,其基調依舊是“中國軍力不透明”“中國軍力擴張”。
最新的年度報告涉及中國軍事戰略、軍力發展、中美兩軍交往、臺海軍事形勢等傳統內容,還重點關註偵察衛星、隱形技術、中國國產航母及防空一體化等四個議題。
這份報告的“亮點”不多,更不乏自相矛盾之處。
在題為“理解中國的戰略”章節中,它如是評價中國軍事工業,“中國仍然依賴外國輸入技術以填補其關鍵的技術能力缺陷”。然而,後文卻自相矛盾,認為中國正在尖端技術方面進行“巨大的投入”,“快速的進步”,如反導、信息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先進能源、海事技術、激光和空間技術等。
“自力更生”,還是“模仿抄襲”?整個報告對中國軍工企業的評價莫衷一是。
“這是因為《中國軍力報告》的出臺本身,就是美國國內政治博弈的後果,是各派政治力量鬥爭、妥協的產物。”情報學專家吳林介紹,前後觀點相左,甚至文風上的細微差別,正反映出複雜的部門利益。
2014年度,美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上,詳細列出了報告自身的花費:8.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6萬元),卻沒有公布執筆者的名單。
“如果《中國軍力報告》能附上撰寫者,以及顧問班底名單的話,那一定很有趣。”吳林介紹,整個報告的撰寫團隊包括美國黨、軍、政、外交和學術圈的中國問題專家,包括前駐華人員、熟讀《孫子兵法》的情報專家,甚至包括一些語言專家——通過一些特殊的修辭手法,使報告的行文更具渲染力。
在論文《中國軍力報告的批評性話語分析》中,空軍工程大學教授田文傑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美國國防部的“刀筆吏”擅長用諸如“語篇的分類”“名詞化”等手法,以表達特定的意識形態含義。
“China and Taiwan”或“PRC and Taiwan”頻繁見諸報告,這無形中將“臺灣”放到國家的層次。
田文傑教授還發現,一些特殊的語言傳遞給讀者一個信息:中國“已然是主要軍事力量”。對於“中國威脅論”的渲染細致入微。
“公開版(中國軍力報告)的作用就是制造噪音,給中國外交制造麻煩,所以,它不用太計較數據的真實性。”
2008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中,中國的軍事預算被誇大為1390億美元,這是中國官方公布預算的三倍。當時,蘭德公司專門發布報告,對五角大樓的數據提出質疑和修正。
與真相無關,卻與現實緊密相連。
當今世界上,惟有美國國防部擁有如此龐大的情報人員隊伍、專業精幹的分析人員,以及價值昂貴的太空偵察設備,能夠時刻盯著中國的軍事發展情況。
通常,《中國軍力報告》公布前,需要經過八個流程和各部門的層層審驗,草稿的撰寫由國防部情報局基本評估辦公室負責,成文後送參謀長聯席會議審閱,再上交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東亞事務的部門審閱,白宮提出修改意見,返回國防部修改,最後送交國會審議,審議通過公開發布。
這意味著,《中國軍力報告》雖然由美國國防部撰寫,但也要考慮國務院等部門的意見。而美國國內政治中,國防部以鷹派為主,而國務院在對華政策上相對務實和理性。
為贏得國會批準更多的軍費支撐,五角大樓常作“哀兵之嘆”,渲染中國軍事威脅。這種部門間的利益和觀念分歧,也曾數次導致報告發布時間推遲。2004年,《中國軍力報告》推遲長達兩月之久,引起各方猜測。
近十年後,美國外交關系協會研究員史國力(Adam Segal)對此解釋,五角大樓與國務院對華軍事觀點不同,是導致2004年《中國軍力報告》一再推遲出臺的原因之一。
2004年,美國軍方熱炒“中國軍事威脅論”。這種分歧體現在公開報道上,當時,時任國務卿賴斯就在北京公開表示,“毫無疑問,我們對中國軍力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表示關註……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是美國的威脅。”
美國國務院的“溫和”另有隱情,恰逢朝核六方會談陷入停滯,美國政府希望中國促使朝鮮重返談判桌,自然不願在《中國軍力報告》中過度“得罪”中國。因此,對報告進行大幅修改,導致公布時間拖延。
根據美國《公共法案》和《國防授權法案》,國防部要“分別以保密和非保密兩種形式”向國會提交年度“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正是公開版——它的數據、資料都來自公開材料。
即便如此,《中國軍力報告》的資料來源卻頗受質疑。細心的中國讀者發現,2010年度《中國軍力報告》中評價“殲-20”戰機的部分語句,來自中國互聯網論壇上的帖子。
當然,整個報告的資料來源大多摘編自中國公開出版物,以及中國國家和軍方領導人的重要講話。行文中還有大量數據表格支撐,看似很“翔實”。
“這些資料來源正是它的硬傷,一看信息的出處,我們就覺得它不靠譜。”
情報學專家吳林分析,這是五角大樓有意為之,它不願把核心信息源暴露出來。因此,通過技術、人力偵察等綜合手段搜集來的機密情報,更不大可能體現在報告中。
然而,如此用公開甚至虛假的資料來“填空”,使得報告的可信度下降,最終加劇它被邊緣化的命運。與時俱進,五角大樓的《中國軍力報告》也不斷改頭換面。
“1990年代中期以前,嚴肅的軍事專家很少認為,中國對美國的利益或美國領土在任何可預見的未來構成實際的安全威脅。”情報學專家吳林認為,冷戰結束,美國失去蘇聯競爭對手,“手里拿把錘子,滿世界找釘子”,又恰逢臺海危機將中國推向前臺,美國一些安全專家開始將中國視為“威脅”,卻發現研究中國軍力的報告少之又少。
雪中送炭,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沈大偉的《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問題和前景》出版,被認為是有關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最為詳盡的專著。
當時,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認為,沈大偉的這本書“研究中國軍隊在中國對外關系中的角色,是理解國際事務發展趨勢的一部重要著作”。
十余年來,美國國防部撰寫的《中國軍力報告》大都沿襲這部專著的分析框架,報告制定過程中,美國國防部還及時吸收學術界、思想庫的研究成果。2007年的《中國軍力報告》出爐前,蘭德公司就發布研究報告《闖入龍潭:中國反介入戰略及其對美國的意義》,指出中國正在大力發展“區域拒止”能力。
捕捉到這一訊息後,國防部的《中國軍力報告》迅速吸收這一成果,抄襲的痕跡很清晰:“為了阻止其他國家海軍進入西太平洋水域,解放軍正著眼於遠距離瞄準水面艦艇……中國正在尋求通過可以達到第二島鏈的多層防禦系統來將水面作戰艦艇置於危險之中的能力。”
當然,《中國軍力報告》的價值也不可低估,它能夠反映出美國整個對華決策層的總體看法,至今依舊是美國官方最為權威的涉華軍事報告之一。它是《國防授權法案》的產物,後者屬於美國公法,具備法律約束力,能夠對政府形成較強的影響力。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評價稱,這樣的報告“誤導”了世人,誇大了中國的軍費開支。當然,針對中國軍隊的戰略分析,以遊說國會,這是美國軍方所需要的。
為進一步贏得公眾,撰寫者們也開始註意包裝,不再讓中國軍力看起來威脅性十足。《中國軍力報告》的面孔也逐漸變得溫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