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與真相無關,卻與現實相連”有意誤讀中國軍力的報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648

海軍作為國際軍種,頻頻走出國門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逐步展現出自己的實力。圖為中國海軍艦載直升機參與搜救任務。 (李慶/圖)

“《中國軍力報告》的出臺本身,就是美國國內政治博弈的後果,是各派政治力量鬥爭、妥協的產物。”

通過技術、人力偵察等綜合手段搜集來的機密情報,不大可能體現在報告中。

“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真實意圖,就是為挫敗美國在亞太地區投放軍力。”“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防禦能力,正受到中國威脅。”

2015開年,美國新一屆國會就舉辦一系列聽證會,再次討論“中國威脅”。真實的中國軍力究竟如何?近百家美國防務或外交為主業的思想庫之中,南方周末記者粗略統計,九成曾研討過中國軍力。

“包括美國一些媒體都在討論一個問題:在過去十年中美軍對對手的力量評估是否出現了偏差?”軍事問題專家陳虎分析,如《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就刊發文章《我們在低估中國軍隊?》,反思美方對中國軍力的評估出現諸多誤區。

“與真相無關,卻與現實相連”

美國國防部每年撰寫的《中國軍力報告》影響最廣。

2014年6月5日,美國國防部發布《2014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即通常所稱的《中國軍力報告》。較2013年度,2014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篇幅縮短,只有87頁,其基調依舊是“中國軍力不透明”“中國軍力擴張”。

最新的年度報告涉及中國軍事戰略、軍力發展、中美兩軍交往、臺海軍事形勢等傳統內容,還重點關註偵察衛星、隱形技術、中國國產航母及防空一體化等四個議題。

這份報告的“亮點”不多,更不乏自相矛盾之處。

在題為“理解中國的戰略”章節中,它如是評價中國軍事工業,“中國仍然依賴外國輸入技術以填補其關鍵的技術能力缺陷”。然而,後文卻自相矛盾,認為中國正在尖端技術方面進行“巨大的投入”,“快速的進步”,如反導、信息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先進能源、海事技術、激光和空間技術等。

“自力更生”,還是“模仿抄襲”?整個報告對中國軍工企業的評價莫衷一是。

“這是因為《中國軍力報告》的出臺本身,就是美國國內政治博弈的後果,是各派政治力量鬥爭、妥協的產物。”情報學專家吳林介紹,前後觀點相左,甚至文風上的細微差別,正反映出複雜的部門利益。

2014年度,美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上,詳細列出了報告自身的花費:8.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6萬元),卻沒有公布執筆者的名單。

“如果《中國軍力報告》能附上撰寫者,以及顧問班底名單的話,那一定很有趣。”吳林介紹,整個報告的撰寫團隊包括美國黨、軍、政、外交和學術圈的中國問題專家,包括前駐華人員、熟讀《孫子兵法》的情報專家,甚至包括一些語言專家——通過一些特殊的修辭手法,使報告的行文更具渲染力。

在論文《中國軍力報告的批評性話語分析》中,空軍工程大學教授田文傑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美國國防部的“刀筆吏”擅長用諸如“語篇的分類”“名詞化”等手法,以表達特定的意識形態含義。

“China and Taiwan”或“PRC and Taiwan”頻繁見諸報告,這無形中將“臺灣”放到國家的層次。

田文傑教授還發現,一些特殊的語言傳遞給讀者一個信息:中國“已然是主要軍事力量”。對於“中國威脅論”的渲染細致入微。

“公開版(中國軍力報告)的作用就是制造噪音,給中國外交制造麻煩,所以,它不用太計較數據的真實性。”

2008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中,中國的軍事預算被誇大為1390億美元,這是中國官方公布預算的三倍。當時,蘭德公司專門發布報告,對五角大樓的數據提出質疑和修正。

與真相無關,卻與現實緊密相連。

制造噪音

當今世界上,惟有美國國防部擁有如此龐大的情報人員隊伍、專業精幹的分析人員,以及價值昂貴的太空偵察設備,能夠時刻盯著中國的軍事發展情況。

通常,《中國軍力報告》公布前,需要經過八個流程和各部門的層層審驗,草稿的撰寫由國防部情報局基本評估辦公室負責,成文後送參謀長聯席會議審閱,再上交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東亞事務的部門審閱,白宮提出修改意見,返回國防部修改,最後送交國會審議,審議通過公開發布。

這意味著,《中國軍力報告》雖然由美國國防部撰寫,但也要考慮國務院等部門的意見。而美國國內政治中,國防部以鷹派為主,而國務院在對華政策上相對務實和理性。

為贏得國會批準更多的軍費支撐,五角大樓常作“哀兵之嘆”,渲染中國軍事威脅。這種部門間的利益和觀念分歧,也曾數次導致報告發布時間推遲。2004年,《中國軍力報告》推遲長達兩月之久,引起各方猜測。

近十年後,美國外交關系協會研究員史國力(Adam Segal)對此解釋,五角大樓與國務院對華軍事觀點不同,是導致2004年《中國軍力報告》一再推遲出臺的原因之一。

2004年,美國軍方熱炒“中國軍事威脅論”。這種分歧體現在公開報道上,當時,時任國務卿賴斯就在北京公開表示,“毫無疑問,我們對中國軍力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表示關註……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是美國的威脅。”

美國國務院的“溫和”另有隱情,恰逢朝核六方會談陷入停滯,美國政府希望中國促使朝鮮重返談判桌,自然不願在《中國軍力報告》中過度“得罪”中國。因此,對報告進行大幅修改,導致公布時間拖延。

根據美國《公共法案》和《國防授權法案》,國防部要“分別以保密和非保密兩種形式”向國會提交年度“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正是公開版——它的數據、資料都來自公開材料。

即便如此,《中國軍力報告》的資料來源卻頗受質疑。細心的中國讀者發現,2010年度《中國軍力報告》中評價“殲-20”戰機的部分語句,來自中國互聯網論壇上的帖子。

當然,整個報告的資料來源大多摘編自中國公開出版物,以及中國國家和軍方領導人的重要講話。行文中還有大量數據表格支撐,看似很“翔實”。

“這些資料來源正是它的硬傷,一看信息的出處,我們就覺得它不靠譜。”

情報學專家吳林分析,這是五角大樓有意為之,它不願把核心信息源暴露出來。因此,通過技術、人力偵察等綜合手段搜集來的機密情報,更不大可能體現在報告中。

然而,如此用公開甚至虛假的資料來“填空”,使得報告的可信度下降,最終加劇它被邊緣化的命運。與時俱進,五角大樓的《中國軍力報告》也不斷改頭換面。

面孔變得溫和起來?

“1990年代中期以前,嚴肅的軍事專家很少認為,中國對美國的利益或美國領土在任何可預見的未來構成實際的安全威脅。”情報學專家吳林認為,冷戰結束,美國失去蘇聯競爭對手,“手里拿把錘子,滿世界找釘子”,又恰逢臺海危機將中國推向前臺,美國一些安全專家開始將中國視為“威脅”,卻發現研究中國軍力的報告少之又少。

雪中送炭,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沈大偉的《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問題和前景》出版,被認為是有關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最為詳盡的專著。

當時,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認為,沈大偉的這本書“研究中國軍隊在中國對外關系中的角色,是理解國際事務發展趨勢的一部重要著作”。

十余年來,美國國防部撰寫的《中國軍力報告》大都沿襲這部專著的分析框架,報告制定過程中,美國國防部還及時吸收學術界、思想庫的研究成果。2007年的《中國軍力報告》出爐前,蘭德公司就發布研究報告《闖入龍潭:中國反介入戰略及其對美國的意義》,指出中國正在大力發展“區域拒止”能力。

捕捉到這一訊息後,國防部的《中國軍力報告》迅速吸收這一成果,抄襲的痕跡很清晰:“為了阻止其他國家海軍進入西太平洋水域,解放軍正著眼於遠距離瞄準水面艦艇……中國正在尋求通過可以達到第二島鏈的多層防禦系統來將水面作戰艦艇置於危險之中的能力。”

當然,《中國軍力報告》的價值也不可低估,它能夠反映出美國整個對華決策層的總體看法,至今依舊是美國官方最為權威的涉華軍事報告之一。它是《國防授權法案》的產物,後者屬於美國公法,具備法律約束力,能夠對政府形成較強的影響力。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評價稱,這樣的報告“誤導”了世人,誇大了中國的軍費開支。當然,針對中國軍隊的戰略分析,以遊說國會,這是美國軍方所需要的。

為進一步贏得公眾,撰寫者們也開始註意包裝,不再讓中國軍力看起來威脅性十足。《中國軍力報告》的面孔也逐漸變得溫和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