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田對談於冬:中國電影的“5個現實+1個拐點+3個趨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18/150036.html
黑馬說:日前,兩位電影大佬:博納影業於冬和光線傳媒王長田坐到了一起,言語中暗戰不斷。
於冬稱博納在發行上有院線的優勢,王長田則賣力宣講付費視頻網站開啟發行新模式……不管他們如何唇槍舌戰,本次論壇聚焦點主要圍繞最熱的們如何唇+電影”話題,其重音則落在了電影”本次論壇聚焦點主要圍繞“付費觀影模式”等關鍵詞上。
文 | i黑馬 卡西 發自上海國際電影節
編輯 | 崔婧
因大牛市帶動,炒股小說在仙俠統治的網絡文學世界中奇跡般走紅,又隨著史無前例股市暴跌的來臨,結束了僅持續半年的“春天”。
“如果小小說在現實世界中上演,這是什麽情況?這其實就是散戶在中國股市中的悲哀。糾其一念,不外乎貪婪、恐懼!”
2015年5月25日,上證指數突破4800點,大漲逾3%,成交量逼近1萬億元。概念股更是全線飄紅,漲停無數。
當晚,QQ群“股仙沙龍”里股民們一片歡騰,群主“李家大兒”(以下簡稱“李大”)卻撂下一句:“我的個媽啊!親們,你們就一點不害怕嗎?”
李大的另一重身份是網絡炒股小說《股仙》的作者,而“股仙沙龍”是小說的書友群。在書友們心中,《股仙》早已超越了小說範疇,除了娛樂,它還有一個更加誘人的功能:告訴你股市中的盈利保本之道。
在5月底、6月初的上攻趕頂時期,李大不斷利用小說更新,提醒讀者“主力資金正在流出,建議將倉位減至五成或更低”,幾乎天天如此。
而最近一輪暴跌過後,一位書友給出反饋:李大,我都減到30%了,還是跌得好酸爽啊!
“那你看看外邊怎樣?”
“外邊?我同事里有個妹子,半倉都沒出,現在整天眼淚汪汪的。”
借牛市“還魂”
更有一名骨灰級粉絲一次性打賞了10萬元。
2014年10月,自詡“吃貨”的李大正在創作新小說《我的影子是食神》。寫到酣暢淋漓處,內心甚至味蕾都能獲得巨大滿足。
然而,一群《重生之股動人生》(以下簡稱《股動》)老粉絲卻不甘寂寞,哄著他另起爐竈,寫個長篇再戰股市。
李大在現實生活中是一位證券從業人員,《股動》是他的第一部長篇炒股小說,2013年2月開始上傳。
想當年,為了讓《股動》好看,李大不惜加入最為流行的情節套路,從重生、穿越到“種馬、後宮”統統用遍,以至於自己都有些嫌棄男主和太多女孩兒發生了情感糾葛,“比較亂”。
盡管如此,洋洋灑灑800多章、255萬余字的《股動》依然沒有收獲太多關註。“沒辦法,熊市嘛。”李大說,不炒股的無感,“炒股的賠錢都快賠吐了,看見股市倆字就心塞,誰看啊?”
不過,經不住老粉絲的好說歹說,本來就熱衷於炒股小說的李大,這一次就坡下驢地應了下來。
李大努力的方向是,寫出嚴歌苓《媽閣是座城》中賭徒、掮客的驚心動魄。和《股動》時的熊市相比,牛市中他想傳遞的信息截然不同:要發出警示,讓大家對隨時可能到來的超跌保持恐懼,“這也算是我的本職工作,穩定國家金融市場秩序嘛。”
不出所料,《股仙》一出便大受追捧,更新半年多來便有22萬多的點擊,累計獲得超過一萬個收藏、三萬張推薦票。在起點中文網的2015年5月月票PK榜上,《股仙》排在第10名。就連此前被冷落的《股動》也跟著又火了一把,關註度直線攀升。
當消失了7年之久的大牛市一路狂奔而來,在仙俠玄幻題材統治的網絡文學世界里,炒股小說終於有了出頭日。
作家“漲停板”創作的小說《超級散戶》從2014年底就火了,在起點中文網的作品盟主榜中,《超級散戶》在一年的時間里以1706個“盟主”支持數排名第一。
更多的炒股小說在2015年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僅在起點中文網上,就有《至尊散戶》、《至尊操盤》、《最狂散戶》、《終極散戶》、《神股》等數十部。有些4、5月份才開始初次上傳,至今不過數千字的體量。
更新《股動》的一年多里,李大每月只能拿到一兩千的稿酬,總收入也就一兩萬,他自嘲“還不如地鐵里撿瓶子的”。
而近半年中,《股仙》收益直逼20萬元,更有一名骨灰級粉絲一次性打賞了10萬元。“但是作者要和網站五五分賬,上完稅,這一筆也就還有4萬出頭。”李大說。
“漲停板”也收入頗豐,將近百萬的寫作收益納入囊中。“小說行情最好的時候,也是4、5月份大盤行情最好的時候。很多人看完小說賺到了錢,心情一好就會打賞給我,”“漲停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反正那些錢來得容易,賺得也多。”打賞一兩千就像毛毛雨。
“看小說能賺錢”
“我讓女主周六出場總可以了吧,周末不開盤呀。”
在《超級散戶》中,一名大學生用1萬元本金炒股,試圖在10次翻番後獲得1024萬的高額回報。
而新上傳的炒股小說,大多與之思路類似,將主人公設定為職場草根,從最底層做起,在波瀾壯闊的股海中一路摸爬滾打,最終成為一代豪強。
“大概只有這樣,才會讓真正的散戶產生認同和希冀吧。”“漲停板”說。
《超級散戶》上傳更新一兩個月後,“漲停板”開始收到讀者留言,稱運用小說中的方法在股市中獲利。一時間,他發現自己“從一個小小的上班族,變成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人”。
李大在《股仙》中直接插入了即時股評。正是這些股評,為他贏來了書友們的信任,有人甚至從廣東打來電話要在他供職的北京某證券公司開戶。
《股仙》的眾多書友中,年齡最小的是一名高中生。這名學生股民初中時便讀過《股動》,並一路追隨而來,有時還會打賞一兩百塊。
想想自己上中學時還蹲在小花園兒里偷看班長和女同學談戀愛,李大心中一陣感慨。“瞧瞧人家的教育,雖然不是什麽富二代、官二代,但從小就註重投資理財方面的引導,跟我們不是一個級別。”
有很多粉絲——包括看盜版的,也想擠進群里,跟李大交流。
一次,一名頭像靚麗的年輕女孩兒敲開“李大”的QQ,希望無償加入股仙沙龍群。而當時的入群標準,是在網站訂閱《股仙》超過20元人民幣。女孩兒磨了半天,“李大”卻沒有同意,沒想到她張嘴就罵,“臭傻X,進你的群還要交錢,你以為你是誰啊!”
隨著股市的利好行情和“看小說能賺錢”的想法深入人心,一些讀者開始將文字中的技術與情節剝離開來,對前者趨之若鶩,對後者棄之如敝屣。
在《超級散戶》中,這種趨勢尤其明顯。不知從何時起,書友們不願看到不炒股的女主出場,每逢女主出現,便有人高喊“灌水”。到了後來,女主竟被比作香港演員鄭少秋,號稱可以引發神奇的“丁蟹效應”,讓大盤一路飄綠。
琢磨明白了讀者心理,“漲停板”也不好太過拂逆眾意,“我讓女主周六出場總可以了吧,周末不開盤呀。”
“如果小說在現實 世界中上演……”
“特別是人的貪婪,它讓股市中正直、善良和欲望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
《超級散戶》原本只推理念、少評大盤,然而,當這一輪股市暴跌到來時,作者終於還是按捺不住了——
6月5日中午,“漲停板”在滬指連續大幅震蕩的“第三根高位吊頸線”產生之後,通知了各群,並緊急寫了《五千點放天量站不住,大家要提防調整》的單章發在書里。
同一天,《至尊散戶》作者“騎牛”便以“逃頂!逃頂!必須逃頂!清倉!”為題,稱上午已經和至尊散戶盟主群、舵主群、書友群三大群書友全部達成逃頂共識,並奉勸讀者果斷清倉,等大盤調整結束後再去抄底。
7月4日,“漲停板”又發了一章因為這次股市暴跌之嚴重史無前例,作者“破例”又在文末加了比小說故事還長的感言。
他還推薦大家去看電影《勇敢的心》,去看男主怎麽面對強大的敵人,最終改變了自己和世界。他記得結局的那句臺詞——“給我一點力量”,作者還動情地提到,女兒在他臉上親了一口,輕聲說道,老爸,加油。
這部小說距離現在最新的一章顯然是要給讀者打氣,叫《久違的大漲!》,在小說里,終於發生了“久違了的漲停板,久違了的大漲”,“這是華麗麗的逆襲”。文末同樣附了作者的感言,同樣都是加油鼓勁的話。
而《股仙》最新的一章幹脆直接來了篇股評,叫《國家隊找到了市場鑰匙》,他寫道,“如果,如果,如果今天最火的短小說是:周五割肉打新,周一被退款,高開追漲停。如果小小說在現實世界中上演,這是什麽情況?這其實就是散戶在中國股市中的悲哀。糾其一念,不外乎貪婪、恐懼!”
這次股市暴跌爆發後,群里有不少人誇李大先知先覺。有人說“一開始完全按李大的提示來做的人,現在完全不會被套”。
在7月6日上午的回彈中,那位學生股民就接受了李大的建議,適時賣出手中存貨,還小賺了百分之七八。“可能小孩兒心里沒那麽多雜念和貪念。”
在李大眼中,無論哪個階層、哪種職業,中國股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追漲殺跌”。追漲時永遠貪婪,殺跌時特別恐懼,“特別是人的貪婪,它讓股市中正直、善良和欲望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而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在貪婪時知道什麽叫恐懼、什麽叫怕;在恐懼時,知道可以貪一點兒。”
“給他們開戶壓力好大啊”
苦口婆心的建議,源於血淋 淋的教訓。
隨著牛市的跌落,炒股小說的“春天”也宣告結束。
南方周末記者搜索發現,7月7日,起點中文網開始屏蔽對某些炒股小說的書名搜索,《超級散戶》、《股仙》等熱門小說均無法搜到。
有作者透露,網站要求自行刪除小說中的股評內容,刪除完畢後作品才能重新與讀者見面。
7月8日,南方周末記者發現,《股仙》等熱門小說頁面已經顯示為“404”。
由於證券從業人員的特殊身份,31歲的李大雖然不能炒股,但9年的券商生涯讓他對股市與人性有著深刻的感悟。
無論有過怎樣兇險殘酷的歷史,到股市里的逐利者永遠前赴後繼,李大見識了各種各樣的客戶,從商海大佬到演藝界名人,還有胸口上文著大青花兒龍、戴著大墨鏡,身後跟著一幫小弟沖進來的“老大”。
“給他們開戶的時候壓力好大啊。跟他說句話你都腿軟。他說都是兄弟,請你出去吃頓飯,你都不敢去。”聊起這些,李大有些興奮,語氣像極了相聲演員曹雲金。
“漲停板”操一口濃重的湖南方言,語速很快但言辭拘謹。和不時撒嬌賣萌的文字相比,話語間的穩重,更符合他42歲白領職員的身份。
在《超級散戶》中,他將自己推崇的長線投資理念融入小說中。此前的5年,他正是“放長線釣大魚”,讓5萬本金發酵成了100多萬。“漲停板”說他的方法很簡單:抓住一只優質股在低位買進,捂好,等到股價翻倍時果斷賣出。
“漲停板”的股齡其實已經近二十年,2010年這次,他是在還清房貸後,才拿著5萬塊閑錢“重新殺回股市”。
“一定要用閑錢炒股”、“長線是金”,股評里的這些苦口婆心的建議,源於他血淋淋的教訓。
“漲停板”至今記得,1996年初次入市時那個閃亮的夏天,在同事的率領下,懷揣三四千塊沖進股市的感覺。
一周之內,“漲停板”首戰告捷賺了六七百,相當於本金的20%。如此簡單高效的生財之道,讓他愛上了股票。從那時起,“漲停板”便時常守在自家二十幾英寸的小彩電旁,觀察大盤和個股走勢,還購買報紙書籍研究投資策略。
不料未滿一年,股市便完成了牛熊轉換。他眼看著最初投入的本金正在一步步套牢,卻不忍心就此撒手,總幻想著大盤或許還能反彈。
“最開始你套住的只是一個手指,然後是一個手腕,接下來是一條胳膊。直到有一天,你發現再不走,全身都要被套進去了。”就在那一刻,他的夢醒了。
【原创】华夏动漫:虚拟现实+动漫游戏的估值泡沫 深港通头等舱
http://xueqiu.com/8301293543/51455020
首募钱厚雪球号正式改名深港通头等舱,关注雪球账号,连接港股资深投资人,领航投研关键信息脉动。
文/头等舱观察员 海安
导读:
近日港股震荡,华夏动漫短短数日自高点回调50%,但近三个交易日股价又拉回10港币。华夏动漫IPO至今历时四月,周五7月10日收盘报价10港币。四
个月新股收益率174%。上市后,公司陆续拓展VR(虚拟现实)业务及互联网游戏+动漫产业,与原有贸易业务构成三足鼎立的架构。然而公司目前动态PE已
经达到41倍,从综合角度考虑处于一般高估的溢价状态。考虑到新业务的潜力,公司有值得关注的潜力。
1、估值——增速足以支撑现价,但未来仍需新亮点
1.1预期业绩
按照目前价格10港币,公司2014年静态PE为56倍。
由
于缺乏券商覆盖,目前各大软件及券商并无对该公司的2015一致预期EPS。根据公司披露一季报情况(未来将根据半年报及时补充)——主营收入4.883
亿港币,毛利1.869亿港币,持有人利润7570万港币。公司收入增速44%,扣除上市费用后利润增速40%。足以支撑目前41倍的动态估值。
1.2相对估值比较

数据来源:Wind资讯,深港通头等舱
相比较奥飞动漫,华夏动漫的发展空间仍然值得关注。但我们应注意到中小创整体板块高估的市场特征,在横向对比时予以关注。
2、核心看点——转型业务是未来核心,合作是公司目前策略
2.1主营收入构成及转型可能
华夏动漫2014年主营收入构成

数据来源:Wind资讯,深港通头等舱
公
司披露招股书中显示,主营90%收入为动漫产品贸易(即动漫周边产品及玩具);5月14日,公司发布第二代VR(虚拟现实)眼镜,两款配备全球领先的
9DVR(虚拟实境技术)穿戴装备的“紫嫣”和“憨八龟”VR主题商用游戏,进军动漫游戏市场。其中VR眼镜作为穿戴设备的最关键部分,其像数
1920x1080的第一代产品已由集团全球率先量产五千套,而显示像数达进阶为2560x1440的第二代产业将于今年文博会首度现身。9DVR眼镜由
华夏动漫与深圳市经伟度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合作研发,游戏软件则由华夏动漫独家提供。华夏动漫创新使用的9DVR眼镜提供360度环回的虚拟现实体验。
此外,公司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仿制日本【初音未来】打造的类似动漫形象【紫嫣】已经颇受欢迎,在深圳举办的中国第一个“紫嫣·Violet”动漫偶像全息3D演唱会,大获成功,票价高达900元,全场观众人数7000多。收入超越600万元人民币。
公司目前的战略定位——核心业务多元化,即拜托动漫产品贸易的单一定位,大力开拓虚拟现实及娱乐产业业务,通过技术+IP并行的战术,加上原有的贸易,打造三足鼎立的收入结构。
2.2合作频频,紧抱产业内大佬
公司目前与腾讯达成合作关系,【紫嫣】IP系列产品,包括表情、音乐等专供QQ用户使用,采取分账利润形式;未来,还有【紫嫣】演唱会进驻腾讯视频、【紫嫣】手游入驻微信平台等一系列合作。
公
司2014年12月份已在上海与日本世嘉开设Joypolis项目一期虚拟体验馆,1月份访客收入7000人,入场费单价100元,收入71.4万人民
币;二期项目将于2015年底开业,预期入场费为200元。整体Joypolis项目根据公司测算,3年之内将回本。目前披露一期项目投入1.76亿元。
场馆竣工后将在2016年全面开放,全年游客数预测在100万人次左右,预测收入2亿元。
3、核心风险——转型是最大风险,单一客户、日元汇率乃最大桎梏
1)公司目前业务比较依赖少数客户。2014年对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40%;
2)公司动漫产品贸易业务依赖日本市场,受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状况影响较大;
3)公司目前IP版权储存较少,未来面对优质版权价格涨价的巨大压力;
4)公司在合作对象均为较强势公司,未来面临毛利、净利进一步被压缩的风险;
5)转型业务失败风险
4、股价复盘分析——三个平台,股价有序上攻
1)集团两名Pre-IPO投资者于2014年8月分别以近13%至30%及15%至32%之折让价入股。
2)Phillip Ventures Enterprise Fund
3 Ltd 持股2.15%,上市退出
3)3月26日,升幅13.6%,成交量2413万股,成交额1亿港币,无重大事项;
3月27日,跌幅9.86%,成交量1441万股,成交额6193万港币,无重大事项;
4月份进入港股“清明节”行情,公司股价站上新平台;
5月8日,升幅9.27%,成交量622万股,成交额4110万港币;
股价异动原因:公司宣布发布VR眼镜与游戏,5月11日,继续冲高,升幅6.52%;
5月15日,升幅7.31%,成交量244万股,成交额1721万港币;
股价异动原因:公司参加文博会,3号展馆披露【紫嫣】、VR技术、动漫游戏的战略措施,其后股价持续缩量上冲;
6月11日,升幅9.74%,成交量394万股,成交额3846万港币;
股价异动原因:6月8日公司参加全国最大的上海COMICUP魔都同人祭,两天内展区吸引游客超过万人次;会展上,华夏动漫经理肖娟宣布参加华夏动漫【意大利第56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融資或倒閉 O2O創業者的夢想與現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8/151579.shtml
早晨用“易到”叫個專車上班,到公司上“餓了麽”點外賣解決午餐,晚上回家下個“愛大廚”等人上門做晚飯,累了在“功夫熊”約個按摩放松身心……隨著14年的O2O創業大潮,眾多O2O服務已成了很多人手機App和生活中的標配。
從外賣到家政,從打車到洗車,甚至美容、藥品,“懶人”經濟催生了越來越多的O2O創業機會,助推其發展的背後則是投資機構的真金白銀。但隨著百度、阿里等巨頭進入市場和天使融資窗口期的過去,擺在O2O創業者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如何構建自己的門檻,是如何低成本獲得用戶。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只有25%左右的項目能拿到B輪融資,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創業公司死在了B輪之前。
現實困境:燒的慘烈,死的無名
毫無疑問,O2O已成為最活躍的關鍵詞之一,不僅融資間隔短,規模也至少都是千萬美元級,數據顯示,僅今年5月,公開報道的O2O融資案例就超過30家,最近就有愛回收、好廚師等多家O2O企業公布了上億元的新一輪融資,e袋洗更獲得了1億美元的B輪融資,更別提國內單筆股權融資最大金額的滴滴快的(20億美元)了。
這意味著什麽?一方面,依托中國龐大的億萬級O2O市場,眾多O2O企業僅僅創建幾年,就可以擁有各家資本數十億人民幣的估值;另一方面,這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每家企業的動作似乎都透露出一個相同的答案,那就是“燒錢”。
燒錢大戰首先從出行領域引燃,統計數字顯示,僅2014年1月10日至3月底的77天里,嘀嘀就燒掉了高達14億元人民幣來提供補貼,快的也支付了數億元人民幣的補貼。
最近獲得1億美元融資的e袋洗也是如此,給新用戶的平均補貼在20元左右。CEO陸文勇透露,目前其用戶規模達500萬,按此計算,e袋洗僅在補貼上就燒掉近億元人民幣。e袋洗之前完成了2000萬人民幣和2000萬美元的兩次融資,總共約合1.44億人民幣,按此計算,前兩輪融資金額的大部分被投在了補貼上。
當然,O2O行業不僅有白熱化的燒錢大戰,也有隨時刷新的“死亡名單”。網絡上流傳的一份名單上顯示,近年來,汽車、社區、旅遊、教育等16個領域的多個O2O項目關門大吉,僅外賣餐飲O2O項目倒閉的就有十幾個。

圖1:網絡流傳的O2O企業死亡名單(部分)
無獨有偶,7月31日,號稱美國家政O2O鼻祖的Homejoy也正式關閉,成立一年多獲得近4000萬美元融資的成績並沒有讓它迎來期待中的C輪, 燒錢的狂奔之路也隨之戛然而止。
擺在O2O創業者面前的一個現實困境是,無論在哪個行業當中,能夠勝出的只有區區幾家,大量的創業公司無可避免地在這一過程中死去;也有不止一位業內人士預言,當前的O2O企業中95%以上的將快速隕落,巨頭入場、燒錢大戰,如何成為最後的5%?
剖析原因:同質化競爭與逝去的天使融資窗口期
導致補貼無法停止的一大原因,還在於大大小小O2O服務項目難以形成差異化。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易認為,O2O項目創業門檻低導致了它的高死亡率,“這頗有原來千團大戰的態勢。”
億歐網創始人、O2O行業分析師黃淵普表示,現在不少O2O項目缺乏核心競爭力,很容易遭到競爭對手的模仿;風險投資機構五嶽天下合夥人蔣毅威也認為,O2O項目同質化嚴重,“在O2O領域,往往會出現重複創業的行為——死掉了,再投入一個新項目。”
據悉,補貼和地推已經成為O2O行業內最主流的推廣形式,眾多獲得天使輪和A輪融資的團隊,讓補貼這一領域變成O2O行業最為激烈的戰場。

圖2:天使輪風潮一過,初創企業燒錢補貼的模式便難以為繼
“大家目前都不敢停掉補貼,因為一停掉補貼即會犧牲你的規模。”祥峰投資投資經理趙楠表示,事實上O2O的創業門檻並不高,尤其在當下的資本、政策各方面鼓勵下,參與的玩家越來越多。行業內的趨勢是,在過去一年中越來越多的熱錢湧入私募市場,人民幣基金的火爆,“導致會有資金來支持一些比較閑散的行業”。
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在資本的幫助下湧入O2O市場,但同時,越來越多的投資人也意識到,對於O2O創業企業,應該更冷靜、更理性,而非簡單地拼融資、拼規模。
“當時鼓吹O2O顛覆線下,是一件很大的好事。許多機構回過頭去看都很後悔,在今天環境下,一味的燒錢,這家公司就沒有收入,如果融不到錢都是死。去年剛融到天使輪的很多O2O公司,面臨的困境就是要麽裁員,要麽融資。”蔣毅威表示。
在近期,專註天使和A輪的以太資本也發布了一份數據報告:一年內成功幫助150多家企業融資,其中O2O創業項目高達26%。報告還顯示,過去一年有41.27%的投資人選擇關註O2O領域的天使項目,去年O2O領域的天使項目太火,意味著今年的天使融資窗口快關閉了。“對於O2O創業,2014年是天使的窗口期,新進來的O2O項目要想再融到天使已經很難了。”以太資本聯合創始人李悅說。
低潮期?或許剛剛開始。一些創投人士透露,“現在出來拿錢,由於年中的股災,可能會跳票。所以,如果技術含量不高,那麽下半年,他們的融資可能會出現問題”。
投資者說:選對行業、構築競爭門檻、低成本獲取用戶
整體來看,O2O領域的天使投資過了風口,接下來進入的是ABC輪的融資。目前純新創的O2O公司的機會將越來越少,特別是大的巨頭進入之後,市場競爭愈發慘烈。
小米總裁林斌表示:“移動互聯網最大的變化是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完美結合,在這一背景下,O2O是最大的風口,互聯網大公司必須有所作為。”
中外巨頭皆有此共識,Homejoy剛剛關閉,谷歌就從中招募了20多人的團隊,阿里、騰訊不惜重金投資打車市場,百度也宣稱未來三年將投資O2O產業200億元。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認為,行業的優勝劣汰將加劇,互聯網大佬擁有資金、大數據優勢,善於發現行業痛點,創新力較強,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可能性較大,“在互聯網時代,很多時候是強者恒強。”但與此同時,“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商業模式或者技術的公司,依然有爆發性增長的機會。”
那麽在巨頭坐莊的O2O資本賭局中,初創企業要如何樹立自身的籌碼?
l 選對行業:有真實需求的垂直領域行業O2O仍會存活發展
“當一個新的大產業來臨的時候,一開始大家都是模糊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O2O的整個戰略已經比較清晰了。”河貍家創始人孟醒認為,O2O行業格局日益清晰,早看明白並且迅速調整戰略的人更容易活下去,而明白得晚又缺乏終局判斷的往往會在這個過程中早早地倒下。
美時美刻是選擇垂直細分行業的典型例子,將自己定位於國內攝影服務O2O平臺的戰略幫助其拿到了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之一58同城CEO姚勁波表示:“美時美刻證明了攝影行業互聯化的潛力。”
達泰資本創始人及管理合夥人葉衛剛也認為,O2O創業行業要選擇具備真實的不靠高額補貼買來的需求,客戶是有較高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的人群,才會有業務的良性發展,“未來會繼續關註基於互聯網的消費服務升級的相關機會,一些細分領域中,由於有大量的真實需求和較高進入壁壘,將有大量的投資機會。”葉衛剛表示。
l 打造門檻:企業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或運營壁壘,構造競爭門檻
業內人士表示,Homejoy案例暴露了長久以來制約O2O發展的瓶頸,即線下服務能力是否跟得上。風險投資家王功權也認為,O2O到了線下必須有比較成熟的服務體系來對接,“你面對成千上萬的個人,這塊一定是有非常重要的資質標準。”
汽車O2O領域便是如此,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是洗牌階段,大批汽車服務創業公司面臨困境,投資人愈發謹慎。但日前,途虎養車網卻斬獲C輪近億美元融資,華興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據悉,途虎養車網於2011年成立,業務範圍涵蓋輪胎、保養、美容等幾大汽車後市場產品線。面對O2O消費者留存難等問題,途虎養車網選擇自營平臺模式保證產品本身質量,以解決消費者詬病的信任問題,同時,途虎對線下門店的控制也相當嚴格,線下的服務一直處於行業較高的水平。
2014 年,途虎養車網完成銷售額約 3 億元人民幣,遠超投資人預期和競爭對手水平。
除了服務把控外,整合供應鏈的能力、線上引流成本等,都決定了運營效率這個決定企業能否從紅海化競爭中脫穎而出,豎立運營壁壘的最重要維度。
技術壁壘也是競爭門檻的重要組成部分,客戶端能否擁有良好的使用體驗是決定服務到用戶的“最後一厘米”的關鍵,火速輕應用CEO趙九州就表示:很多O2O類App因為做的不夠好,用戶試用一次後就再也沒打開過。
l 獲取用戶:另辟蹊徑,低成本獲取用戶
“借助資本基本上做兩件事情,一個是拉新用戶,一個是維持用戶的活躍度,”滴滴快的技術副總裁朱磊也這樣表示,燒錢帶來的繁榮是假象,資本撤出之後就會顯露原形。“這些錢隨便放在哪一個O2O企業上都可能砸出一個市場來。”
也因此,業內人士普遍的看法是:燒錢補貼在某種程度上是O2O行業在發展初期的必然選擇,在“打響發令槍”後,創業團隊則需要改變,用一些更為聰明的打法來實現彎道超車。

圖3:快速發展,需要另辟蹊徑的用戶獲取方式
“現在我們已經從普惠式的投放改成定向投放了,那些對補貼特別依賴的並不是我們的目標客戶,補貼也沒太大意義。”某位O2O企業運營人員的回答代表了現在O2O行業獲取用戶的新趨勢:基於大數據模型的精準定向。
對於企業而言,大數據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可以輔助決策。具體說來,大數據可以為用戶指定多個標簽,並反映出每個標簽的用戶群體所具備的特性,在運營中可以作為企業產品、服務的優化指導。第二個作用就是預測。通過收集大量的用戶行為,推測出用戶可能需要的下一個產品,從而為用戶智能推薦,提高用戶的留存率和粘性。
除了完整分析用戶需求,優化用戶體驗的大數據外,近日北京各大地鐵站的一組「衣、食、住、行」廣告,也帶給了創業O2O企業獲取用戶的新選擇。廣告是O2O企業最青睞(也是最為傳統有效)的線下廣告形式,但“金主”卻不是廣告中的蘑菇街、豆果鮮食、房多多、易到用車等O2O企業。
據透露,本次廣告是雲服務商UCloud為客戶訂制的推廣服務。UCloud方面表示,選擇人流量最密集、用戶屬性又符合的地鐵廣告,將為O2O企業帶來強大的用戶關註、巨量新增用戶及快速的業務增長。
對於“陷入僵局”的O2O市場,B輪投資者和去年相比更加趨於理性,李易表示,O2O創業領域擴張的速度特別快,不進則退,慢下來就會被淘汰,擴張的速度也是投資機構對估值、是否投資等著重觀察的一點。在淘寶下殺出了蘑菇街,騰訊之後也有陌陌,如果做到了以上三點,毫無疑問,“一定會有企業脫穎而出。”
世界這麽大,你可以通過虛擬現實去看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31/151769.shtml
“世界這麽大,我想去看看”一潮語鼓動中國,刺激旅遊表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據國家旅遊局數據信息,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20.24億人次,同比增長9.9%;國內旅遊消費1.65萬億元,增長14.5%。其中,尤其以出境遊增長為甚,據同程旅遊最新發布的《2015暑期出境遊盤點報告》顯示,整個暑期出境遊出遊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98%。
龐大的旅遊大軍,昭示著中國旅遊業的勃勃生機。但是,繁華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中國傳統旅遊悄然走入困境:
幻景宣傳惹人醉
依稀記得,去年源自Arquitetura Sustentável 網站的照片刷屏朋友圈,一條《世界著名景點原來是這樣(再也不相信照片了)》的帖子,帶大家領略了世界著名景點的另一面。頓時,那些原本驚艷得無與倫比的美景,瞬間讓人大跌了眼鏡: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的泰姬陵如幻境一般,實則不遠處卻是垃圾泥濘地;4300多年前的英國巨型建築——巨石陣,頗具人類未解之謎的神秘光環,實則只是迷你的彈丸之地……讓人除了感嘆攝影師的技術了得之外,估計也只是剩下了無限意外。

無獨有偶,國內亦不乏被宣傳得天花亂墜的“人間仙境”,一旦親臨現場,嘗盡的卻是別樣滋味。“七十二廟宇匯於一城”的臺兒莊古城,涉誤導遊客之嫌;更有某些景區舉辦地方特色小吃,竟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很知名的小吃,通過編故事的方式,全都說成了自個兒的,頗讓人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由此以來,傳統旅遊業鑒於地域、環境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致使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信息“不透明”狀況。而利用了這種信息“不透明”,加之過度營銷包裝,就讓遊客在未親臨之前很難做出全面的了解與判斷,“忽悠”成了再所難免。
虛擬現實,問題旅遊的出路
面對中國旅遊業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僅憑政府政策引導和國學道德規範顯然已然不能達到有效“清場”的目的。那麽,對於只是想好好地旅行好好地遊的我們來說,到底還有沒有一條輕松些的“活路”呢?答案是肯定的,虛擬現實將是這麽一條主流出路。
那麽,概念炒了許久的“虛擬現實”,到底為何物?所謂“虛擬現實”亦作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度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用戶關於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用戶如同身歷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用戶進行位置移動時,電腦可以立即進行複雜的運算,將精確的三維世界視頻傳回產生臨場感。該技術集成了計算機圖形、計算機仿真、人工智能、傳感、顯示及網絡並行處理等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是一種由計算機技術輔助生成的高技術模擬系統。
目前,虛擬現實技術更多地被應用在遊戲領域。但是,在不久的將來,針對於旅遊市場的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即虛擬現實旅遊或將成為旅遊業發展的真正突破口。它將讓我們足不出戶,便能身臨全世界各處,進行旅遊觀光了。

未來,你可以選擇這樣旅遊
對於虛擬現實旅遊,可能大家對Destination BC還會有點概念印象,這個最早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促進旅遊業發展的企業,借助Oculus Rift技術,制作了首個虛擬現實視頻——The Wild Within VR Experience。視頻通過3D打印的定制裝備攝制的。該裝備周圍安裝了7個專門的高清攝像頭,畫面的拍攝途經包括直升飛機、小船、無人機和步行。
在對成品進行體驗的過程中,用戶借助Oculus Rift頭戴式顯示器,便能將BC省動人心魄的海洋、雨林、山地和野生動物以3D交互視頻的形式、360度全景式呈現在眼前,恍如置身BC省的廣袤天地,景色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Destination BC的CEO瑪莎·瓦爾登(Marsha Walden)表示:“虛擬現實技術非常適用於旅遊行業……這種全新的沈浸式的體驗方式將BC省的自然美景更完美地呈現。”虛擬現實技術接入旅行的初期可能更多的是為了營銷,為了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前期體驗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但未來的發展有可能是完全以虛擬現實的方式完成整場旅行。
顯然,虛擬現實將成為未來旅行、觀光的一種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但是,這並不是說人們不再需要親身旅行,而是可以借助虛擬現實實現預覽、規劃、演示的目的,更輕松制定行程和計劃。同時,也能夠讓你探索一些無法企及的目的地。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必再舟車勞頓,不必坐飛機,不會出現時差綜合癥,不會碰上有臭蟲、睡得不舒服的酒店大床,不用給小費……你只需要幾分鐘以及一張舒適的椅子,就能夠享受到一個很酷的新旅行目的地。
未來,我們還可以想像一下基於虛擬現實條件,人們將可以在線上可以獲得更多真實的旅遊體驗。就像Oculus Rift 的廣告所呈現的:我的腳分明還是我自己的;但當我向前一步,穿過地圖的時候,一陣暖風迎面拂來,鼓起了我的襯衫。定神一看,我正站在夏威夷的海灘上!海浪撲上沙灘,水花四濺,落在我的臉上。我剛想伸出手去撫摸椰子樹那婆娑的綠葉,腳下的沙灘徒然晃動了起來,一瞬間我就被吸入了蟲洞。下一秒,我發現我正站在萬豪酒店奢華的大堂吧里。
去年,萬豪國際推出的虛擬旅行體驗活動——“絕妙的旅行”(Travel Brilliantly),在酒店里設立“傳送點”,內置 Oculus Rift 頭盔。用戶可以通過Oculus Rift前往倫敦或是夏威夷。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覺得你站在一個球幕電影中,四周 360 度無死角、甚至你的頭頂、腳下都是影像,真正實現身臨其境。甚至,谷歌的虛擬歷史服務還可以帶你到世界上任何無法深入的古跡,如完整的龐貝古城、神秘的金字塔內部等。
旅遊業將被虛擬現實顛覆
基於以上的信息,我們很清晰地看到:一方面旅遊產業面臨著問題日益嚴峻;另外一方面新科技正在成為人們的另一選擇,並且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消費者所喜愛。
據了解,國外初試水的虛擬現實體驗服務,已經讓一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嘗到了甜頭。Thomas Cook在英國、德國和比利時等地的分店中,目前有十個是提供 VR 體驗服務的。你只需走進店里,帶上VR頭盔,選擇你想去的地方或者是你想購買的體驗:站在海藍色的窗簾隨風搖曳的聖托里尼酒店的陽臺上,或者坐直升飛機掠過曼哈頓的城市天際線等等。而根據Thomas Cook內部數據,提供VR體驗服務後,紐約旅行項目營收已經增加了 190%。
因此,在我看來,當前正處於火爆發展階段的虛擬現實產業與旅遊業的結合,將是繼遊戲之外的一個新藍海市場。而虛擬現實技術與旅遊產業的結合,目前主要在兩大市場:
一、上文所說的虛擬旅遊市場,對於大眾而言只要戴上這幅眼鏡,世界就在我們眼前。可以說是一種哪里想看點哪里的一種虛擬旅遊方式,這在物聯網時代將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二、如我之前《智慧旅行,從“可穿戴”起步》一文所闡述的,虛擬現實技術與眼鏡的結合,一方面可以解決語言溝通的障礙;另外一方面可以解決“私人導遊”的問題;關鍵是還可以根據遊客的偏好,借助於大數據避開擁堵,給自己一個愉悅的旅行體驗。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根,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OLED電視: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4/151957.shtml
韓媒報道三星電子計劃在釜山總部裁員10%以減少運營開支,這並不是三星電子近期首次傳出裁員的消息,最近5個月三星股價下跌,累計縮水440億美元。三星或將重新審視業務方向,其中一點是三星或將暫緩OLED電視的推進。除了三星對OLED“冷處理”之外,在最近的德國IFA,外國品牌只有LG還在堅挺OLED。OLED不再是廠商們熱捧的“新一代技術”。在經過幾年強推市場遇冷之後,OLED成本、壽命等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很可能會暫時離電視而去,不再是廠商主打概念。
OLED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殘酷
OLED近年來被某些廠商宣傳為“下一代顯示技術”,號稱比LCD更先進。LCD(液晶顯示器)是邊界發光技術,通過分布在屏幕四周的大量發光二極管將光線由獨立導線傳送到屏幕的中央。而OLED(有機發光顯示器)的屏幕是由有電流通過時能夠發光的有機材料組成,通過濾鏡得到純色。
OLED屏幕有諸多優勢:去除了背光因此更加輕薄、柔韌性好;自發光技術,同時黑色像素不需要點亮,更加節能;可視角度更大,適應客廳這樣的多角度觀看場景;由於沒有液晶分子和玻璃,全為固態組件,因此比主流的液晶屏更耐用、抗震性能更好;濾鏡技術可以產生非常純凈的色彩,飽和度高。
正是因為此,OLED技術曾被許多國際電視大廠猛攻。這項技術跟LCD、PDP等技術同時代面世,不過應用到產品還要歸功於索尼等日企的率先嘗試。索尼在2007年推出了全球首款OLED電視機。11吋顯示屏售價高達2500美元,未能獲得成功。此後索尼與松下結成聯盟研發OLED,同時LG、三星等韓企亦開始跟進。2013年是業界最看好OLED的一年:三星、索尼、LG首次展出55英寸OLED電視,2014年LG還拉來了同盟軍創維和康佳。可以說玩家越來越多了,OLED技術至少得到了企業的認可。
不過,OLED在這幾年並未博得市場反饋,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在OLED領域再度上演。有第三方數據顯示,從2013年正式商用到2015年上半年,雖然多家品牌廠商推出多款OLED產品並強勢推廣,但OLED電視兩年半銷量未突破5萬臺,在年均銷量5000萬臺的中國市場中九牛一毛,不值一提。而在全球市場看,IHS估算2015年OLED電視出貨量近50萬臺,到2019年將增長到700萬臺左右,在全球2.3億臺年出貨量中依然不算主流。
OLED離開電視走向專業和新型設備
OLED當前最大制約是良率低所導致的高成本。以三星KN55S9C為例,2013年推出時售價高達1萬美元,之後降價到6000美元,但購買者寥寥,該產品隨後停產。目前在京東能夠找到了OLED電視只有三個品牌:LG、創維和康佳,而最低價都要11999元,且幾款產品評價者寥寥,足見其在京東銷量並不算好。畫質沒有顯著改變價格達到1萬多元,性價比不算高,同時,在售的該價格OLED電視不是4k,同尺寸的2k LCD電視只需要三四千元,因此超過1萬的OLED電視價格依然昂貴。有人認為良率低是“吹毛求疵”,因為“任何新技術都要經歷這樣的階段”,不過市場已經給了OLED這麽多年時間,在短期內並無成本大幅下降的跡象,市場不等人,新技術早已出現與OLED去爭奪用戶的錢包了。
如果說成本問題遲早會解決,那麽OLED技術還有一些技術上的短板——沒有什麽技術是十全十美的。OLED技術最大缺陷是其用來發藍色光的有機材料更易氧化,衰減比紅色或綠色更快,一旦開始衰減,總體的顏色平衡就會產生變化。這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衰減,幾年之後效果會很明顯,這會成為用戶購買時的顧慮,就算購買還會帶來用戶投訴乃至訴訟的可能性。三星和其它設備廠商也想了一些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把藍色像素的尺寸增加一倍,但目前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
另外OLED還有開機長時間易圖像燒結這一技術問題,可能導致返修率變高。它不能很好地適應強光和戶外環境。另外,蘋果CEO庫克曾吐槽OLED屏幕的“顏色飽和度太糟糕了,如果你想在網上買東西,而且你想知道它是什麽顏色……在你根據OLED屏幕上的顏色做決定前,最好再慎重考慮一遍。”任何顯示技術都是由飽和度、亮度、對比、色域、刷新率、可視角度綜合決定的,用戶購買的是一個組合,OLED有優越之處,卻也算不上完美。
正是因為此,索尼、三星們已紛紛暫緩OLED的推進,繼續堅持把它用到電視上的只有LG及極其小夥伴。盡管有消息稱2017年三星將重返OLED市場,但誰知道屆時三星是否還會瞄準更有機會成為“下一代”的新型電視顯示技術呢?
不過OLED技術優勢明顯,因此在電視之外的領域它依然有堅挺的市場表現。
一是專業設備,不太價格敏感卻需要更飽和的色彩,或者更好的可視角度的專業領域,例如索尼在大尺寸OLED設備中還在耕耘廣播級OLED監視器;
二是移動設備,移動設備能耗是個更痛的痛點,同時OLED抗震性更好,所以在價格不敏感的設備中OLED有望得到應用。索尼產0.7英寸720p OLED面板則應用在了索尼3D頭戴顯示器與相機EVF等領域,AMOLED是OLED的一個分支技術,已被三星等公司大量應用在手機、平板中,並衍伸出Super AMOLED等細分技術。今年新出的Apple Watch亦采用了OLED屏幕,只不過沒有被官方重點宣傳。
OLED不是賣點,電視產業未來爭奪什麽?
OLED接下來幾年應該不會是重點了,電視產業接下來吸引用戶買單的最大賣點我想應該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智能電視已成為大眾選擇。
如果說一年多前智能電視還是很多廠商的概念和噱頭的話,那麽最近一年“智能”已經成為一個消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大眾概念了,盡管這種智能更多是代表“內容”。與OLED技術不同,智能概念並不是由海外巨頭推動,而是中國廠商點燃,在互聯網派玩家的倒逼之下,國內的TCL、創維、海信等玩家都已經通過與內容網站合作的方式智能化,並且智能款產品越來越多。因此接下來內容是否足夠豐富和便宜、是否能夠形成互聯網化的運營思路、是否能夠在交互層面通過語音等方式提升體驗,是傳統電視“智能化”的關鍵比拼。在這點上國產品牌優勢明顯。
2、4K電視依然會是重要賣點。
4K電視與OLED、LED、量子點等技術並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基於不同的顯示技術,都可以得到4K效果——對於用戶而言,技術實現其實並不是太關註,而且不大懂。用戶只為“實際消費體驗”買單:顯示效果、購買價格、使用壽命、產品外觀、品牌文化、內容服務,等等。因此4K這個概念更適合去吸引用戶,就像Retina——視網膜屏概念一樣。用戶並不關註蘋果如何實現的,在可接受成本內效果有明顯提升就足夠了。因此索尼、Apple都不會宣傳技術本身。4K電視目前在技術、成本上都已經沒有障礙,業界所詬病的“內容缺乏”也在逐步解決,就像3D電影一樣,這是問題解決是真的時間問題,而且就算沒有4K內容,用戶購買一臺4K電視也不妨礙觀看其他內容的效果。
3、曲面電視有望成為刺激點。
曲面電視不一定會取代平面電視,但它確實可以帶來更好的現場感。理論上來說,平面依然不是最適合人眼生理構造的形狀,因為人眼的晶狀體是凸透鏡樣,其焦點所形成的焦平面是球狀弧面,觀看平面電視的畫面缺乏立體感、臨場感,屏幕越大,扭曲越明顯。因此iMax巨幕並非平面而是曲面,這就是曲面電視出現解決的核心問題,即采取相似的技術原理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基於OLED技術的曲面電視面臨成本高的問題,現在普及的是其他曲面技術。
中國最大的第三方家電數據機構中怡康市場監測數據顯示,今年整體彩電市場1-5月份零售量7,838,293臺,同比下降5.7%。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一季度國內曲面電視銷量達到101,935臺,同比增長超70倍;銷售額168,503萬元人民幣,增長40倍。筆者到很多家電賣場,包括香港、澳門的賣場走訪都發現,曲面電視已經在被線下渠道重點宣傳,在京東能搜索到11大品牌、100多款曲面電視,最低價款6000多,銷量都還可以——距離爆發還有距離,不過應該很快了。
電視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用戶為顯示、內容、智能、外觀、品牌、價格這一組合買單。OLED短期內很難成為賣點,價格高企不下是其大眾化的攔路虎。反而是在電視之外的智能手表、智能手機等市場有望得到大規模應用。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羅超,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Oculus推出99美元三星虛擬現實眼鏡,盤點國內同類產品哪些可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9/152190.shtml

不知不覺之間虛擬現實眼鏡(頭盔)已經離消費者越來越近了,便宜的價格有望讓虛擬現實走向主流。上周末虛擬現實設備領導廠商Facebook旗下的Oculus在開發大會上宣布推出僅99美元的三星虛擬現實眼鏡。
該設備能與今年三星發布的手機搭配使用,包括Note 5, S6, S6 Edge和S6 Edge+。它比上一款產品輕22%,戴起來更舒服。兩側的控制面板換成了可觸十字鍵,手指一摸就能辨別。
Oculus還推出了新的遊戲手柄,類似微軟Xbox的雙搖桿設計。
該眼鏡將於今年11月發售,能趕上美國黑色星期五的購物狂歡節。
而Oculus的高端旗艦產品Rift眼鏡則需要連接到一臺價格不菲的遊戲電腦,總共需要至少1500美元,當然其效果更好。這款產品有望在明年一季度發售。

Gear VR算是一種入門級的虛擬現實(VR)設備,對已經擁有Note 4等三星旗艦手機的玩家來說,花99美元就能體驗到VR遊戲、影片,實在是一個劃算的買賣。
通過Gear VR銷售電影、視頻遊戲和流媒體服務,Oculus希望讓這款設備吸引到更多的普通消費者。除去上述提到的內容制造商之外,Oculus還將會攜手Netflix和Hulu等流媒體視頻服務提供商,以及亞馬遜旗下的Twitch遊戲直播平臺。
大家在網上看虛擬現實眼鏡演示視頻時,會發現有兩個屏幕。這是因為虛擬現實技術就是通過分屏顯示,讓兩只眼睛看到的內容有視差,從而產生立體效果。通過使用手機攝像頭和內置的螺旋儀,在移動頭部時能讓眼前顯示的內容也會產生相應變化。
去年谷歌推出了廉價的虛擬現實紙板Cardboard。它能與普通智能手機搭配使用,盡管看起來略顯簡陋,但體現了虛擬現實眼鏡的基本原理,能讓用戶體驗到虛擬現實場景。而且谷歌的相關應用較豐富,能看到很多內容。包括了谷歌地球、遊覽向導、YouTube、展覽館、街景、動畫。用戶可以轉動頭部來選擇不同內容。
比如進入谷歌地球內容,用戶會看到高山、河流、高樓、橋梁等以3D形式呈現的谷歌地球圖像,有著身臨其境的真人置入感。擡頭滑動磁石,就飛入太空,在近地軌道看到地球表面;而保持低頭會從太空一直降落到地面,轉動頭部可以選擇視角的飛行方向。這種視角切換具有極大的視覺沖擊,仿佛自己是親身處在天空中,以“上帝視角”俯視著地面上的一切。
索尼在明年將發布自己的虛擬現實眼鏡PlayStation VR,它能與PS4s搭配使用,後者擁有2000萬用戶。對新用戶來說,買下兩款產品大概需要800美元。
國內虛擬現實眼鏡盤點
國內跟蹤模仿國外科技新品的能力總是非同一般,這也能讓國內用戶能以更實惠的價格享受到科技新產品帶來的新奇體驗。讓我們來簡要看一下國內有哪些較好的虛擬現實眼鏡吧。

3Glasses
今年6月3Glasses發布了第二代虛擬現實眼鏡“3Glasses D2開拓者版”,該產品搭載5.5寸2K高清屏,分辨率是2560×1440,PPI高達534,清晰度是目前國內VR眼鏡市場上最高的。目前Oculus DK2采用1K屏,3Glasses D2確實是全球首款實現量產的2K虛擬現實產品。畫面清晰細膩,晶格感比以往改善了許多,同時眩暈感也輕了不少。
另外,3Glasses D2還擁有110°的視場角和小於13ms的延遲率。從整體參數來看,3Glasses D2在第一代基礎上主要改進了顯像和沈浸效果。
除了硬件,3Glasses還推出了8款獨家VR遊戲內容和100個獨家旅遊景點VR內容。目前,“3Glasses D2開拓者版”已經可以在3Glasses官網(www.3glasses.cn)預定,價格為2199元。

蟻視
蟻視頭盔,主打賣點是全兼容,可以兼容電腦、PS、XBOX、安卓設備等多個平臺,擁有100°的視角,搭載了1920*1080全高清夏普屏幕,采用了9軸傳感器,配合蟻視體感槍可以實現雙9軸傳感。另外,今年4月份,蟻視在中國智能硬件蛋年創新大會上公開了最新版的虛擬現實頭盔原型,新版的蟻視頭盔也將首次采用2K高清顯示屏。不過,目前蟻視官方並未透露將何時發布新版產品。
蟻視頭盔的價格是1499元,與之配套的體感槍需要額外購買,價格是699元。


暴風魔鏡
暴風魔鏡是暴風影音正式發布的第一款虛擬現實眼鏡產品,目前已經推出了第三代。
谷歌以紙盒眼鏡讓人們意識到虛擬現實體驗可以用一種廉價但有效的方式實現,暴風就是將這種廉價改進為成熟的產品推給大眾。
暴風魔鏡是一款入門級的設備,需搭配安卓手機使用,售價僅為99元,需要預約購買。之前魔鏡因為產品質量一般而飽受VR圈詬病,而這次暴風魔鏡3雖然在視角和畫質上有了不少改進,但相比業內同類產品,還只算中上。

Virglass幻影
Virglass幻影,也屬於專門針對手機的入門級虛擬現實頭盔,能夠兼容Android和iOS上4.5~6英寸的主流機型,視場角68°,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自適應普適技術,不管裸眼、近視還是遠視都可以擁有不錯的體驗。官方建議一次體驗最好控制在半小時左右,目前其官網售價 429 元人民幣。

樂相大朋
DeePoon作為上海樂相科技的一款虛擬現實頭盔產品,搭載使用AMOLED屏,分辨率是1080*1920,擁有120°可視視場角,近視可調節,最大支持800度。據官方參數顯示,DeePoon大朋頭盔可以兼容Oculus DK2上的所有內容,支持絕大部分的虛擬現實遊戲。目前,DeePoon大朋頭盔正在官方旗艦店進行預售,促銷價格在1899元。

蜂鏡
蜂鏡K1是北京維拓信息科技的第一款產品,該產品搭載5.9寸IPS FHD屏,分辨率是1080*1920,屏幕PPI為373。蜂鏡K1擁有120°可視視場角,具備瞳距自適應能力,可在62-66mm瞳距範圍內進行調節,每枚鏡片可適配0到800度的近視屈光度調節,並兼容HDMI輸出的左右格式視頻及遊戲以及兼容國外同類產品的VR內容源。
目前,蜂鏡K1這款產品已在京東完成眾籌,開始發貨,官方指導價是1998元。

PlayGlass
PlayGlass是北京七鑫易維公司於去年底推出的一款搭配手機使用的虛擬現實眼鏡,能夠兼容4英寸—6英寸的智能手機,采用高透光的大口徑透鏡,可以自由調整瞳距,600度近視以下的人可正常使用。該眼鏡通過光學透鏡可將原有畫面放大,最大視角相當於2米距離觀看174英寸大屏。
據了解,PlayGlass於2014年年末登陸淘寶眾籌,最終眾籌金額90萬人民幣。目前其官網售價為297元人民幣。

靈境VR
靈鏡VR成立於2014年初,去年年底攜旗下產品靈境小白開始在淘寶眾籌,並最終籌得了270多萬人民幣,這一數額也是目前國內虛擬現實產品眾籌金額最多的。
靈境小白售價199元,定位是以低廉的價格讓大眾體驗到純粹的虛擬現實感受與遠超iMAX電影的震撼,靈境小白的主要功能是看電影和玩遊戲。另外靈境VR還準備推出一款定位高端的產品靈境小黑,售價預計在2000元左右。
本文作者菜蟻,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虛擬現實第一股!身臨其境掛牌新三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09/152285.shtml

i黑馬訊(楊博丞)10月9日消息,黑馬營第七期學員企業、北京身臨其境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身臨其境,證券代碼:832817)今日宣布正式掛牌新三板。這意味著身臨其境成為新三板虛擬現實的第一股,同時也是中國虛擬現實產業發展新的里程碑。
黑馬營第七期學員、身臨其境創始人兼董事長劉宣付從2011年開始接觸 4D 影院項目,2009 年美國迪士尼樂園,他曾經體驗過一次動感影院,當時每場都有 200 人左右排隊觀看,但因種種問題而擱淺。通過考察,幾個月後劉宣付帶領團隊研發出獨立知識產權的 4D 影院系統,品牌選定“身臨其境”,國內首個通過連鎖加盟方式做 4D 影院項目,僅用一年時間在全國各地便開了400余家連鎖店。
之後從4D升級到5D,廠商從最初30家增長到2013年的105家。偶然一次在展會上看到7D互動電影,劉宣付當場震驚, 這才是“身臨其境”未來的升級方向,他當即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就地革命,將之前經營 4D,5D 影院的一半利潤拿出來研發 7D 互動影院。
在這次的新三板掛牌儀式上,劉宣付表示,作為新三板虛擬現實第一股,身臨其境的上市將為整個中國的虛擬現實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身臨其境將會借助資本的力量在中國虛擬現實領域展開各項資本運作。
“此次掛牌對於自己,甚至公司,乃至於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新起點。”劉宣付稱。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對於虛擬現實,這家公司幹的是聽覺上的布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22/152889.shtml
導讀 : 這家公司從成立起,就瞄準了虛擬現實,而彈藥便是3D聲效。
i黑馬訊 11月17日
昨天,專門動作捕獲的技術公司諾亦騰剛宣布完B輪融資,由奧飛動漫領投。今天,又一家公司發布3D音效耳機,從聽覺上布局虛擬現實。作為目前最火的概念,虛擬現實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動態出現。
那麽,如何理解聽覺虛擬現實?
舉個例子,如果把傳統的耳機聲效看成2D影片,那麽3D聲效即可以被看作3D影片。
具體來講,傳統耳機用立體聲和左右聲道來進行聲音傳播,但不能還原真實世界的聲音原形,如聲音的上下左右前後,聲音的越來越大和漸行漸遠,聲音的左右起伏和上下起伏等。而這些聲音細節,可以在3D耳機中加以還原。
此次推出這款耳機的是東方酷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產品是全息互動耳機Coolhear V1,不過,更準確來看,這屬於一家軟件公司。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一套算法——人頭模型算法,而這個算法,可以用於任何形狀的聽覺設備。這個公司的野心還不止於此。歌手金誌文將成為這個公司的3D編曲師,公司也將對市面現有的音樂、電影等聲音進行3D改編,從而打造自己3D音樂庫。不過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目前已經做完3D改編的歌曲和電影數量並不多。簡而言之,軟硬件和內容它都幹了,一樣不落下。
據稱,這家公司從成立起,就瞄準了虛擬現實,而彈藥便是3D聲效。
虛擬聽覺的想象空間
虛擬現實從2013年概念大肆興起至今有兩年時間,湧現一批視覺設備,如被Facebook收購的oculusrift, 三星推出的 Gear VR,Google推出的簡易版cardboard等。動作交互上則出現了諾亦騰等科技企業。作為一種全沈浸式的體驗,虛擬現實初步實現了視覺,手勢交互,下一步即時聽覺、嗅覺和觸覺。嗅覺和觸覺由於難度太大,現階段還沒有,大致3-5年後才會出現。聽覺相對視覺有些落後,不過,3D聲效已經開始有動作。
未來的3D聲效的虛擬現實想象力在哪呢?
比如,玩虛擬現實世界的切水果遊戲,水果在四周降落,可以根據聲音的位置判斷水果下落位置,從而準確切割,而不用轉來轉去找水果;也可以在玩槍擊遊戲時,聽音辨聲;看虛擬直播演唱會時,粉絲的尖叫從耳後傳來,而歌手的聲音在前方傳遞。
3D音效未來將大大補足虛擬現實領域的聽覺短板,提升沈靜感。縱觀全球VR行業發展脈絡,虛擬現實與3D音效融合發展是大趨勢。此前行業出現的融合有,OculusVR與VisiSonics RealSpace 3D聯姻,提升了Oculus的沈浸體驗;FELIX & PAUL工作室與阿波羅工作室合作,改善了三星GearVR的3D聲場互動體驗;索尼PlayStation VR的SDK,提供自定義全息聲效解決方案。
2016 VR行業還將繼續演化,視覺上新的設備還將接著湧現,內容上在遊戲、直播和電影上會有大發展,聽覺上3D聲效會進一步與現有虛擬設備融合,交互上更多動作捕捉、手勢識別解決方案會出現。2016年,VR領域也會有行業標準制定和產生,繼續虛擬現實的應用會爆發,整個領域開始產生流水。
分析師眼中的虛擬現實: 機遇與概念到底哪個靠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317.html
分析師眼中的虛擬現實: 機遇與概念到底哪個靠譜
第一財經日報 郭璐慶 2015-11-23 06:00:00
“2016年將是虛擬現實的元年”——國內的一些券商分析師開始喊出這樣的口號。但在一個不缺少炒作題材的市場中,投資者的一個擔心是,虛擬現實爆炒過後會成為一地雞毛。
在經典大片《黑客帝國》中,主人公尼奧(Neo)將導管插入頭部背後的接孔中,便可進入虛擬的母體。尼奧得以進入這個虛擬世界所借助的便是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簡稱VR)技術。
上周,虛擬現實板塊在二級市場大放異彩。特別是在19日,虛擬現實板塊整體漲幅超過9%,近20只概念股漲停。漲勢之猛從概念股銀河生物(000806.SZ)可見一斑:19日其戲劇性從跌停拉到漲停,單日振幅19.99%。
虛擬現實行情爆發或與一場暴風科技(300431.SZ)的發布會不無關系。11月18日,暴風科技一款虛擬現實產品“暴風魔鏡”發布,舉辦了一場名為“VR引爆日”的發布會。而VR在二級市場的狂熱,也似乎由此引爆。
“2016年將是虛擬現實的元年”——國內的一些券商分析師開始喊出這樣的口號。但在一個不缺少炒作題材的市場中,投資者的一個擔心是,虛擬現實爆炒過後會成為一地雞毛。
VR賺足眼球
11月19日午後,題材板塊急劇升溫,虛擬現實板塊飆漲8%,帶動了相關智能系列活躍題材,並幫助TMT及中小創走出一波強力反彈行情,大盤跟隨上行收複3600點。
所謂虛擬現實,即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產生三維的虛擬世界,讓使用者及時、沒有限制地感知虛擬空間內的事物。簡單來說,VR就是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對人體進行全方位欺騙,達到讓使用者“身臨其境”的效果。而VR設備就是將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連接的入口。虛擬現實具有3I的特征:分別是沈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想象性(imagination)。
虛擬現實最早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第一套可應用的虛擬現實設備通過三面顯示屏來形成空間感,從而實現虛擬現實體驗,首臺VR設備sensorama的體積巨大。
到了20世紀80~90年代,計算機和圖形處理技術的進步為虛擬現實的商業化奠定了基礎。隨著VR遊戲機的誕生,形成一輪VR商業化熱潮,不過由於計算機處理能力不足,此次商業化熱潮未能持續。
2013年至今,相比於上世紀80~90年代,顯示器分辨率提升、顯卡渲染效果和3D實時建模等原有技術的快速提升帶來了VR設備的輕量化、便捷化和精細化,從而大幅提升了VR設備的體驗。
目前可以想到的是,VR應用最多的領域是遊戲,比如角色扮演、競速賽車或者動作類遊戲,都是體驗者期待的開發領域。理論上的理想狀況下,VR可以提供與真實環境一樣的體驗。與此同時,“VR+”也被廣泛應用在各行各業中,比如“+社交”、“+電商”、“+教育”、“+醫療”等等。

分析師喊出“VR元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一些券商分析師開始喊出類似“2016年將成為虛擬現實元年”的口號。
暴風魔鏡被認為是國內VR產品的代表,分析師們也把註意力放到世界頂尖產品的動態上來。
首先是Facebook於2014年收購Oculus,還有日本的索尼,再加上HTC,據悉這三家將於明年年初推出大眾版本的VR頭盔,一些研究機構稱,到2020年頭戴式VR設備銷量預計將超過3000萬臺,硬件市場的規模超過40億美元。
來自Digi-Capital的數據也顯示,到2020年狹義虛擬現實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億美元,增強現實(AR)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美元——按其計算,虛擬現實市場整體萬億的市場規模或可期待。
“VR市場未來潛力巨大,將是不亞於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萬億級市場。VR不僅可以滿足娛樂消費領域的需求,其社交屬性帶來的爆炸性需求將使虛擬現實成為下一代科技創新的基礎性技術,將給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培訓等行業帶來本質變化,VR走向廣闊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來。”華創證券計算機分析團隊對虛擬現實滿是溢美之詞。
IT咨詢公司Garnet的技術成熟度曲線顯示,虛擬現實已經度過了概念炒作的階段,即將迎來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據此,華創證券也認為,VR技術成熟度已經達到市場爆發的臨界點,消費級產品將會誕生。“我們認為2016年將成為VR產業里程碑之年。”
“建議長期關註虛擬現實領域,該行業涉及產業眾多發展前景廣闊,軟硬一體的生態型企業將浮出水面。”渤海證券則表示。
又是概念炒作?
不過,理想是豐滿的,而現實是骨感的。
Digi-Capital的報告顯示,AR/VR設備將於2016年前後開始從早期的實驗室、小規模使用或2B業務轉向大眾消費市場,為達到這一轉變的要求,AR/VR設備應當達到高性能、強續航、優質視覺效果、沈浸感、實用性、靈活性、可穿戴和足夠便宜等七項技術基準。
“目前來說,產品體驗不佳與量產成本較高是VR產品最大的兩個痛點。”一位分析人士便指出,現階段商用化VR產品尚處於早期階段,其硬件成本和用戶體驗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考慮部分已經上市的VR產品,諸如三星GEAR、OculusRift等國外知名產品的價格往往較高,而國內類似產品的價格雖然較低,但設備軟硬件質量較差,卡頓或者過熱等嚴重影響使用體驗的缺陷突出。
而在二級市場上,一些市場人士則毫不留情地指出這不過是又一次概念炒作。
“A股開始炒‘虛擬現實’概念,這些股票以前曾經叫過以下名字:蘋果概念、智能穿戴、全息概念,炒過這麽多回還接著炒,還是要自己騙一下自己。”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首席策略師洪灝指出。
而一些觀點則認為,A股的VR概念只是傳說,連故事都算不上?
“同樣一批票,曾經叫做蘋果概念、後來叫藍寶石、隨後又是智能穿戴、又來個全息概念,這幾天又整個虛擬現實概念,虛擬現實整不出利潤的現實,需要不斷整容的炒作理由。”有二級市場投資人士評論道。
“缺乏價格合適的消費級產品,優秀的內容服務,良好的生態系統。這三者既是多年前VR發展無力的原因,也是今天VR可以再度雄起的保障。但是,目前除了第一點,貌似後面兩點都還沒什麽太大的起色。”一名署名虛擬現實從業者的知乎用戶對為什麽虛擬現實在過去20年沒有做起來這個問題這樣回答。
編輯:一財小編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