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指数表现 ≠ 资本市场的全部:香港股票市场的风险与机遇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62
作者:陈嘉禾
编者按:近期A股高位剧烈波动,也把投资者通通教育了一遍。这一两年,港股受诸多因素困扰,表现差强人意。而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密集出炉的券商中期策略报告纷纷看好港股的投资价值,本期港股那点事分享一篇来自信达证券的策略报告,供大家参考。
香港市场估值水平更具吸引力
在A股市场泡沫之外,众所周知的是,香港股票市场最近两年的走势差强人意。
但是,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在资产质量保持相等的前提下,估值越低,意味着机会也就越大。反之,价格涨幅越高、估值越高
,机会也就越小。
从恒生指数长期的价格走势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香港股票
市场在1995年以后,即进入一个缓速、稳健增长的阶段。

从估值来看,彭博计算的恒生指数PE、PB分别为11.1、1.5倍,
均低于当前A股主板指数,也低于全球大部分的主流资本市场。


同时,考虑到一方面香港经济本身依托于大陆,另一方面恒生指
数、恒生国企指数中,许多成分股的经营本身就在大陆进行,而 大陆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增长空间更大,因此香港市场的基
本面也相对全球平均水平更为健康。
恒生国企指数波动更大,低买高卖的机会也因此更多
相对于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在其短暂的历史上,估值波动更
大。在这种情况下,恒生国企指数由于其周期性的极高估值和极 低估值,其由此带来的低买高卖、高卖低买的机会,也就随之更
多。目前,其PE和PB分别为9.8倍、1.4倍,不仅低于A股同口径 指数和国际主要市场股票指数,相对恒生指数也略低一些。



有经验的投资者应当可以记得,沃伦·巴菲特在2002年左右涉猎港股时,买入的即是和恒生国企指数相关度更高、因此也更便宜 的中石油H股股票。
我
们认为,造成恒生国企指数的这种估值大起大落的原因,主要 是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不了解造成的。这种不了解导
致他们在悲观对的时候极度悲观,狂热的时候又极度狂热。这种悲观和狂热的周期可能是以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期限
的,但是对于基于价值的投资者来说,利用这种情绪的波动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香港小公司股票估值:已经接近2003年来最高点
但是,香港市场并非全是机会。
随着大陆资金更多的参与到香港市场中,最近几年在大陆比较流 行的“炒小股票”的投资逻辑,也蔓延到了香港市场。
数据显示,以PB估值衡量的当前香港市场创业板股票、即小公司中的代表,其估值已经接近自2003年以来的最高点。


同时,由于香港小股票指数的基本面相对主板更差、而不是像纳斯达克市场那样更好,因此,香港市场小股票更高的估值,也就意味着更危险的投资环境。

可以看到的是,从2000年至今,即科技股大泡沫破裂以来,香港 的恒生指数上涨了大约64%(不包含股息,包含股息的回报需要 参考恒生全收益指数),而香港创业板指数则下跌了约77%。
更需要指出的是,小公司派息也较蓝筹股更少。
亚太区市场小公司表现长期低于蓝筹股指数:韩国
不同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亚太区国家和地区市场中,小公司股 票的价格,在长期大多不如主板市场、或与主板市场难分上下。

而由于一般股票指数是不包含股息的,因此,在考虑到股息分红 的情况以后,在亚太区主要市场中,小公司股票的实际回报相对 蓝筹股更弱。
观察韩国KOSDAQ(小公司股票指数)和韩国KOSPI指数(主板 股票指数)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在长期的走势来说,韩国小公 司股指数大幅跑输主板指数。

同时,参考估值可以发现,韩国小公司股票指数长期对主板有一 定溢价,但这种溢价水平极低,一般只在20%到40%之间。
而且,由于这种溢价是长期保持的,因此,韩国小公司股票指数 相对主板指数更差的表现,主要来自基本面、而非估值的变动。
亚太区市场小公司表现长期低于蓝筹股指数:日本
在日本市场,小公司指数在长期的表现,则和主板指数并没有太 大的差别。同时,其估值也和主板指数相差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香港小公司指数当前的高估值不能被长期的 超额基本面所弥补,则香港小公司股票的风险收益率,是很难赶 上同市场中的蓝筹类股票的。

对于为何亚太区的市场,其小公司的股票,基本面在长期多难以 超越蓝筹股,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亚太区相对北美地区,企 业创新能力更差、和政府联系紧密的大企业更强势、科技产业相 对覆盖程度较低造成的。
事实上,从全球长期的发展规律来看,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大公 司的相对优势,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小公司表现更好主要出现 在创新能力极强的北美。同时,小公司股票在一些市场的长期超 额回报,则主要依赖更小的投资者关注度,以及更低的估值。
割裂的香港经济与金融市场
随着内地经济、尤其是港口城市和金融中心的发展,以及香港作 为成熟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导致经济溢出效应带来的 正向因素逐步减弱,香港经济在近年以来,其增长速度已经大不 如以前。

但是,作为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 上是割裂的。即香港金融市场并不完全反映香港经济,香港经济也不是香港金融市场的100%组成部分。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按照常见经济体的情况,经济和地产市场有
极大的相关性。

但是,在香港市场、尤其是近年以来,由于高端地产、尤其是高
端地产的租赁,主要来自金融行业,因此,金融行业对地产价格 的影响,较全港经济相对更大。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看到,在1997年金融行业受到重
创之时,地产市场也随之大降。但是,2009年以来虽然实体经济 步履维艰,但是由于金融市场仍然稳定、繁荣,地产市场也就在之前的基础上一路走高。
香港蓝筹股盈利能力稳定,小公司盈利能力相对更差


从盈利能力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市场目前的盈利能力 保持稳定。上两次危机,则分别出现在2000年和2008年。

同时,香港小公司的盈利能力,则和蓝筹股之间有较大的区别。 整体来看,尽管经营业务也有一大部分来自内地,但是,香港小 公司的RoE明显更差。
香港标普创业板指数过去十多年反应出来的盈利能力,和大陆的 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区别到底是因为 香港更特殊、还是大陆更特殊造成的呢?
香港市场股票指数主要权重股构成和部分权重股收入地区分布
参考一下香港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的成分股构成,以及大部分成分股的收入地区来源,我们就可以发现,香港的资本市场, 和本港实体经济之间,有极大的差别。
即,香港主板指数中大部分公司,其业务并不主要来自香港本地 。因此,其基本面和本港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也就不大。



举例来说,恒生指数第1大权重股为汇丰控股,占权重11.1%,其 业务中仅有36.9%的收入来自亚洲,且这36.9%的收入也不完全来自香港。
第2、3、4大权重股分别为腾讯控股、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其 收入主要来自中国大陆。
事实上,恒指前10大权重股中,只有第1、5、8和第9大权重股的 部分业务来自香港本地。其余6家公司的主要收入,均来自大陆。
港股指数表现 ≠ 资本市场的全部:颓废的能源股、股息剔除、幸存者偏差、小股票牛市
在2014年和2015年中,尽管恒生指数上涨了约16%、恒生国企 指数上涨了约24%,但是,香港市场的整体涨幅,并不止这么多 。
举例来说,香港标普创业板指数在此期间则上涨了约73%。我们 按GICS统计的100多个行业,行业股价的涨幅中位数则达到约 53%。
需要指出的是,股息率也是造成这种偏差的一个方面。当前市值 在10,000亿港币以上的9个行业,其股价平均涨幅达到44.2%, 远高于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
带来这种变动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1、前9大行业中,第2大行业、即综合性石油与天然气企业表现 实在太差,只上涨了6.4%。如果考虑到此因素,则前9大行业市 值加权平均涨幅约为40%、而非44%。
2、
股票指数不包含股息率,而港股分红较高。以恒生指数为例 ,在2014年和2015年截止目前为止的约18个月中,其涨幅为
16%。但是恒生全收益指数、即包含股息率的指数,涨幅为21% ,差额约5%。由此推出的恒生国企全收益回报可能也在30%到 32%、而非24%。
3、分行业计算和整体计算带来的其它偏差,这种偏差可能是由 小股票涨幅更多、但同时其在恒生指数此类蓝筹指数中占比更少 造成的。
4、幸存者偏差,即我们统计的是当前存在的股票在过去1.5年中 的表现,但是恒指包含了退市的股票。
银行行业港股与A股对比:港股大银行估值更高,A股反之


行业好不一定代表公司好
香港市场的消费、医疗、科技类公司, 由于其行业属性较为新颖,近年以来, 普遍被大陆资本追逐。
在2013年至今的香港股市行情中,此 类公司表现也普遍相对较好。
但是,由于相对更大的涨幅,此类公司的估值开始高企,投资吸引力开始下降 。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则为南下香港的大陆资本所忽视。即消费、医疗、科技类 公司,尽管其所在行业看似有广袤的未 来,但是,广阔的行业空间却不一定意 味着参与者人人皆可得之的丰厚利润。
也就是说,市场空间广大并不意味着人 人皆可分得利润。企业对上下游的议价 能力、和竞争对手的区别能力,才是长 期高额回报率的保证。
从数据来看,香港此三类行业公司的盈利能力,其中一些甚至远不如一些较为 传统的行业,如金融、公用事业、交通 运输等。
香港消费类、医疗类、科技类行业数据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Airbnb進軍中國,在線短租是誰的機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2/152312.shtml

airbnb
Airbnb進軍中國已經不是新的消息了,這家全球短租鼻祖在今年年初就已有動向進軍中國,8月18日,Airbnb首席執行官宣布將進軍中國市場。在Airbnb進軍中國之前,它已經占領了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在這時才宣布進軍中國是它考慮多種因素的決定。
與其他國家境遇不同的是,Airbnb在面對中國這條東方巨龍的時候並沒有貿然登陸,而是選擇曲線救國的方,畢竟人人都知道這條東方巨龍有些許不一樣。Airbnb適應的網絡社交環境中國沒有,它依賴的信用體系中國也沒有,讓人們拿出自家安身立命的房子讓陌生人入住更是天方夜譚。再看到了這些困難後,Airbnb的大動作瞄準了出境遊人群。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出國門去旅遊已經成為不少工薪階層消費的起的度假方式,加上匯率、簽證等政策的優惠,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不僅是國內旅遊的旺季,眾多中國遊客也踏破了如日本、韓國的門。面對越來越多的出境遊人群,Airbnb瞄準了這一龐大的市場,憑借著自身擁有豐富境外房源的優勢,服務於出境遊人群。
中國版Airbnb的市場格局:多家短租企業並立
在Airbnb登陸中國之前,內地市場上早已有不少玩家活躍著,木鳥短租、螞蟻短租、途家等等,這些Airbnb的中國學徒們懂得適應國情,迎合中國市場,他們正將在線短租做的風生水起。
從愛日租的倒閉到Uber入華遇到的困境,國內秉承分享型經濟理念的短租企業也明白想要在中國生存下去必須要適當的改變,因此,不少平臺對Airbnb原有的模式做出了調整,木鳥短租是對Airbnb模式最大化的繼承,同時根據中國國情,加入了不少個體旅館來填補市場空白,雖然二房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型經濟的實踐者,但是對閑置房屋資源再利用的模式也沒有摒棄分享型經濟的內涵。在中國,專業房東手中擁有更多的資源,他們的服務更具有專業性,更能盡可能的滿足房客的住宿需求與服務需求。因此,木鳥短租對Airbnb模式的調整更迎合了市場與國情。與木鳥短租不一樣的是螞蟻短租,在看到對線下房東管理困難的困境後,螞蟻短租毅然決然的舍棄了合租模式,專營整租模式。把產品定位到中高端,滿足多人出行需求,這種方式既讓遊客獲得了舒適的住宿體驗又保證了私密性,更迎合了全家出遊人群的需求。同樣與木鳥短租、螞蟻短租一樣的短租企業並不少,如遊天下、住我那等等,根據國情,根據各個平臺戰略的不同,選擇性的改變Airbnb模式讓這種新興的租住模式得以存活與發展。
總體來說,現在中國市場內多家短租企業並存,但市場格局並未明晰,各家都在不斷的爭奪客戶資源。與此同時,他們的努力無形中教育了中國市場,讓一些人逐漸能夠接受新興的住宿方式。
Airbnb帶來的機遇:新的經濟形式與充分的市場教育
Airbnb進軍中國雖然沒有給國內市場帶來顛覆性的沖擊,但作為分享型經濟的領導企業,它的到來加速了市場教育,給中國市場帶來了新的經濟形式。
這種利用閑置房源的輕資產再利用的經濟模式讓更多人賺到了錢,調動了人們的參與度;低門檻更讓人人可以成為房東,使房屋擁有了二次乃至多次利用。並且中國市場中的主體參與者並不是個人房東,更多的是二房東,這些房東用專業的化的服務,既讓遊客享受到了標準化的服務,他們手中擁有的大量房屋資源又激活了閑置資源的活力,創造了更多的利潤與就業崗位。
同時,Airbnb的到來也為市場教育增添了一筆。從2011年愛日租的建立到現在,中國內地在線短租市場經過了4年的風風雨雨,用戶習慣的培養雖然有一定成效,但是市場教育做的並不完善。Aribnb作為全球分享型經濟的典範,它的到來無意中加速了市場教育,讓更多的人使用、認識、了解到這種新興的租住方式,促進了國內外在線短租的發展。隨著分享觀念的普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隨著對分享觀念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在線短租中去,房東與房客的數量將會持續增長。
Airbnb們的影響與未來:改變思想觀念與配套體系的完善
Airbnb此次的目標是出境遊人群,但是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他肯定不會拱手相讓的,因此,它最終想要的依然是廣闊的國內市場。中國市場上客觀條件如何豐富已不再贅述,因此Airbnb進軍中國是必然的選擇,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教育與用戶習慣的培養後,它全面進軍中國將會變得簡單而容易。
目前中國市場上,雖然已經有不少企業脫穎而出,但是市場格局並沒有固定,大魚吃小魚的情況還會繼續發生。並且不少酒店在面對困境時也開始尋求轉型向短租公寓靠攏;攜程、藝龍等OTA行業巨頭也在布局短租意圖瓜分市場。大平臺的加入會兼並小的平臺,最終市場格局會逐漸趨於固定。
Airbnb們的未來,已經被想象的太過美好,但是實際要面對的問題還有很多,即使它已經開始在國外試水解決稅務問題,但在中國讓房東們如何取得營業執照等證件也迫在眉睫的問題。不僅如此,市場教育何時能夠做好、產品的用戶體驗如何提升、粘性如何加強、都是Airbnb們面對的問題。可再利用的綠色經濟模式雖然是未來社會的首選,但是它的成熟是要經過波折的,其中首當其沖的是用戶觀念的改變。Airbnb們會做的不僅是市場教育更是促進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的開放與轉變。同時國內市場上配套的體系的跟上也是Airbnb們發展的關鍵,比如支付體系的建立,用戶信息庫的建立與維護等等。網站管理體系的跟上與線下團隊的建設更是保障短租平臺產品質量的優選方式。線下團隊建設完善之後能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線下房源質量不齊、管理困難的問題。同時,為了加強對房東短的約束能力,Airbnb們可以效仿國外介入認證體系,對房源真實性的認證,對房東服務的等級評定等等。在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加入認證功能也是維護市場促進發展的優選方式。在思想觀念改變與配套體系完善後,不僅是在線短租的發展,同類型的分享型經濟平臺也都會獲得良好的發展。但這些都需要Airbnb們的努力與堅持。
Airbnb來到中國,無法肯定的說這是分享型經濟的飛躍發展,但它的到來一定會攪動國內市場,促進市場環境的優化與改善,同時促進民眾思想觀念的開放,讓更多人接受新興的思想觀念。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武玥(鬧客邦創始人,微信:myucity),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十三五”能源革命:清潔能源迎機遇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1117.html
“十三五”能源革命:清潔能源迎機遇期
第一財經日報 張旭東 2015-11-13 06:00:00
正式公布全文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能源革命或將出現在“十三五”規劃文本中。
正式公布全文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這意味著能源革命將進入“十三五”規劃。2014年6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提出推動能源生產革命、消費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此後成為能源領域的指導方針。
具體到各能源領域,都將迎來改革的機會。清潔能源以及化石能源清潔化技術都將迎來大發展的機遇。
清潔能源的機遇期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將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具體而言,將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
針對長期制約新能源發展的儲能瓶頸,將“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發展分布式能源,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有序開放開采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
同時能源體制改革也會朝著市場化方向,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機制。並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與能源政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十三五”能源戰略規劃除了要符合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外,還將受到溫室氣體減排的約束。
他還提出,“十三五”能源戰略規劃需要重點關註清潔能源、電動汽車和儲能技術創新。
從事光伏行業上下遊的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發言人錢晶對本報記者表示,從企業角度看,光伏發展機會很多,預計光伏將成為主流能源。她還預計,未來五年光伏產業鏈兩極分化將更嚴重,龍頭一線品牌的產能利用率等優勢將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將呈現弱勢。
錢晶還表示,光伏政策和配套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要適應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的管理體系,適應光伏規模化發展的配套產業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稅收及補貼的政策、方案等。
能源體制改革將持續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改革能源體制,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機制。有序開放開采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3日國新辦發布會上解讀說,未來將實現低碳發展,鼓勵煤炭的清潔利用,京津冀到2017年實現煤炭利用零增長甚至負增長。
同時通過市場化手段管理,確定水耗、能耗、地耗標準,開展水權、碳排放權交易。徐紹史還提出,希望得到一些清潔能源、汙染防控治理的技術,共同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
《建議》還提出,“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目前電力體制改革都在等待實施細則,電改方案的框架是“放開兩頭、關註中間”,這一思路在油氣領域也有反映。油氣改革正式方案還沒有出臺,本報記者此前了解到的消息,油氣改革也貫徹“網運分開”,以及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對於放開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油氣行業人士稱,自然壟斷行業其實沒必要放開,資本對這種業務興趣也不大,需要的是加強監管,不過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還要看具體怎麽放開才好判斷。
除此,能源安全也被提到重要位置,將建立能源安全儲備制度。此前戰略石油儲備廣為業界所知,煤炭儲備則從2011年起在建設中。林伯強認為,儲備制度主要是為了保障能源安全,“十三五”需要布局石油替代,減少國際油價波動對國內的影響。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十三五”能源革命:清潔能源迎機遇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1117.html
“十三五”能源革命:清潔能源迎機遇期
第一財經日報 張旭東 2015-11-13 06:00:00
正式公布全文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能源革命或將出現在“十三五”規劃文本中。
正式公布全文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這意味著能源革命將進入“十三五”規劃。2014年6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提出推動能源生產革命、消費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此後成為能源領域的指導方針。
具體到各能源領域,都將迎來改革的機會。清潔能源以及化石能源清潔化技術都將迎來大發展的機遇。
清潔能源的機遇期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將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具體而言,將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
針對長期制約新能源發展的儲能瓶頸,將“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發展分布式能源,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有序開放開采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
同時能源體制改革也會朝著市場化方向,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機制。並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與能源政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十三五”能源戰略規劃除了要符合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外,還將受到溫室氣體減排的約束。
他還提出,“十三五”能源戰略規劃需要重點關註清潔能源、電動汽車和儲能技術創新。
從事光伏行業上下遊的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發言人錢晶對本報記者表示,從企業角度看,光伏發展機會很多,預計光伏將成為主流能源。她還預計,未來五年光伏產業鏈兩極分化將更嚴重,龍頭一線品牌的產能利用率等優勢將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將呈現弱勢。
錢晶還表示,光伏政策和配套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要適應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的管理體系,適應光伏規模化發展的配套產業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稅收及補貼的政策、方案等。
能源體制改革將持續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改革能源體制,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機制。有序開放開采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3日國新辦發布會上解讀說,未來將實現低碳發展,鼓勵煤炭的清潔利用,京津冀到2017年實現煤炭利用零增長甚至負增長。
同時通過市場化手段管理,確定水耗、能耗、地耗標準,開展水權、碳排放權交易。徐紹史還提出,希望得到一些清潔能源、汙染防控治理的技術,共同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
《建議》還提出,“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目前電力體制改革都在等待實施細則,電改方案的框架是“放開兩頭、關註中間”,這一思路在油氣領域也有反映。油氣改革正式方案還沒有出臺,本報記者此前了解到的消息,油氣改革也貫徹“網運分開”,以及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對於放開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油氣行業人士稱,自然壟斷行業其實沒必要放開,資本對這種業務興趣也不大,需要的是加強監管,不過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還要看具體怎麽放開才好判斷。
除此,能源安全也被提到重要位置,將建立能源安全儲備制度。此前戰略石油儲備廣為業界所知,煤炭儲備則從2011年起在建設中。林伯強認為,儲備制度主要是為了保障能源安全,“十三五”需要布局石油替代,減少國際油價波動對國內的影響。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分析師眼中的虛擬現實: 機遇與概念到底哪個靠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317.html
分析師眼中的虛擬現實: 機遇與概念到底哪個靠譜
第一財經日報 郭璐慶 2015-11-23 06:00:00
“2016年將是虛擬現實的元年”——國內的一些券商分析師開始喊出這樣的口號。但在一個不缺少炒作題材的市場中,投資者的一個擔心是,虛擬現實爆炒過後會成為一地雞毛。
在經典大片《黑客帝國》中,主人公尼奧(Neo)將導管插入頭部背後的接孔中,便可進入虛擬的母體。尼奧得以進入這個虛擬世界所借助的便是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簡稱VR)技術。
上周,虛擬現實板塊在二級市場大放異彩。特別是在19日,虛擬現實板塊整體漲幅超過9%,近20只概念股漲停。漲勢之猛從概念股銀河生物(000806.SZ)可見一斑:19日其戲劇性從跌停拉到漲停,單日振幅19.99%。
虛擬現實行情爆發或與一場暴風科技(300431.SZ)的發布會不無關系。11月18日,暴風科技一款虛擬現實產品“暴風魔鏡”發布,舉辦了一場名為“VR引爆日”的發布會。而VR在二級市場的狂熱,也似乎由此引爆。
“2016年將是虛擬現實的元年”——國內的一些券商分析師開始喊出這樣的口號。但在一個不缺少炒作題材的市場中,投資者的一個擔心是,虛擬現實爆炒過後會成為一地雞毛。
VR賺足眼球
11月19日午後,題材板塊急劇升溫,虛擬現實板塊飆漲8%,帶動了相關智能系列活躍題材,並幫助TMT及中小創走出一波強力反彈行情,大盤跟隨上行收複3600點。
所謂虛擬現實,即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產生三維的虛擬世界,讓使用者及時、沒有限制地感知虛擬空間內的事物。簡單來說,VR就是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對人體進行全方位欺騙,達到讓使用者“身臨其境”的效果。而VR設備就是將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連接的入口。虛擬現實具有3I的特征:分別是沈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想象性(imagination)。
虛擬現實最早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第一套可應用的虛擬現實設備通過三面顯示屏來形成空間感,從而實現虛擬現實體驗,首臺VR設備sensorama的體積巨大。
到了20世紀80~90年代,計算機和圖形處理技術的進步為虛擬現實的商業化奠定了基礎。隨著VR遊戲機的誕生,形成一輪VR商業化熱潮,不過由於計算機處理能力不足,此次商業化熱潮未能持續。
2013年至今,相比於上世紀80~90年代,顯示器分辨率提升、顯卡渲染效果和3D實時建模等原有技術的快速提升帶來了VR設備的輕量化、便捷化和精細化,從而大幅提升了VR設備的體驗。
目前可以想到的是,VR應用最多的領域是遊戲,比如角色扮演、競速賽車或者動作類遊戲,都是體驗者期待的開發領域。理論上的理想狀況下,VR可以提供與真實環境一樣的體驗。與此同時,“VR+”也被廣泛應用在各行各業中,比如“+社交”、“+電商”、“+教育”、“+醫療”等等。

分析師喊出“VR元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一些券商分析師開始喊出類似“2016年將成為虛擬現實元年”的口號。
暴風魔鏡被認為是國內VR產品的代表,分析師們也把註意力放到世界頂尖產品的動態上來。
首先是Facebook於2014年收購Oculus,還有日本的索尼,再加上HTC,據悉這三家將於明年年初推出大眾版本的VR頭盔,一些研究機構稱,到2020年頭戴式VR設備銷量預計將超過3000萬臺,硬件市場的規模超過40億美元。
來自Digi-Capital的數據也顯示,到2020年狹義虛擬現實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億美元,增強現實(AR)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美元——按其計算,虛擬現實市場整體萬億的市場規模或可期待。
“VR市場未來潛力巨大,將是不亞於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萬億級市場。VR不僅可以滿足娛樂消費領域的需求,其社交屬性帶來的爆炸性需求將使虛擬現實成為下一代科技創新的基礎性技術,將給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培訓等行業帶來本質變化,VR走向廣闊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來。”華創證券計算機分析團隊對虛擬現實滿是溢美之詞。
IT咨詢公司Garnet的技術成熟度曲線顯示,虛擬現實已經度過了概念炒作的階段,即將迎來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據此,華創證券也認為,VR技術成熟度已經達到市場爆發的臨界點,消費級產品將會誕生。“我們認為2016年將成為VR產業里程碑之年。”
“建議長期關註虛擬現實領域,該行業涉及產業眾多發展前景廣闊,軟硬一體的生態型企業將浮出水面。”渤海證券則表示。
又是概念炒作?
不過,理想是豐滿的,而現實是骨感的。
Digi-Capital的報告顯示,AR/VR設備將於2016年前後開始從早期的實驗室、小規模使用或2B業務轉向大眾消費市場,為達到這一轉變的要求,AR/VR設備應當達到高性能、強續航、優質視覺效果、沈浸感、實用性、靈活性、可穿戴和足夠便宜等七項技術基準。
“目前來說,產品體驗不佳與量產成本較高是VR產品最大的兩個痛點。”一位分析人士便指出,現階段商用化VR產品尚處於早期階段,其硬件成本和用戶體驗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考慮部分已經上市的VR產品,諸如三星GEAR、OculusRift等國外知名產品的價格往往較高,而國內類似產品的價格雖然較低,但設備軟硬件質量較差,卡頓或者過熱等嚴重影響使用體驗的缺陷突出。
而在二級市場上,一些市場人士則毫不留情地指出這不過是又一次概念炒作。
“A股開始炒‘虛擬現實’概念,這些股票以前曾經叫過以下名字:蘋果概念、智能穿戴、全息概念,炒過這麽多回還接著炒,還是要自己騙一下自己。”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首席策略師洪灝指出。
而一些觀點則認為,A股的VR概念只是傳說,連故事都算不上?
“同樣一批票,曾經叫做蘋果概念、後來叫藍寶石、隨後又是智能穿戴、又來個全息概念,這幾天又整個虛擬現實概念,虛擬現實整不出利潤的現實,需要不斷整容的炒作理由。”有二級市場投資人士評論道。
“缺乏價格合適的消費級產品,優秀的內容服務,良好的生態系統。這三者既是多年前VR發展無力的原因,也是今天VR可以再度雄起的保障。但是,目前除了第一點,貌似後面兩點都還沒什麽太大的起色。”一名署名虛擬現實從業者的知乎用戶對為什麽虛擬現實在過去20年沒有做起來這個問題這樣回答。
編輯:一財小編
機遇與挑戰並存 財經垂直站點如何突破瓶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0/153375.shtml
導讀 : 財經垂直站點在處理財經信息對稱問題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取舍各類誘惑,這些或將決定著他們的生與死。
如今綜合類理財門戶大不如從前,以新浪總編輯陳彤離職為標誌門戶時代過去。而財經垂直站點卻表現上升趨勢。是什麽原因,讓垂直網站得以上升,門戶網站力求轉型?
擋不住的趨勢,垂直站點呈現新生機
討論之前我們首先定義下垂直,一是對目標用戶的垂直,二是行業的垂直。財經類垂直站點的興起一方面源於行業內容質量要求高,數量上需要多,另一方面是因為行業離交易近,或對資產價格有影響,或與市場價格有關聯,商業空間巨大,但更多的是擋不住的大趨勢。
1.入口效應漸失,大而全的平臺不再有吸引力
包括四大門戶在內的所有門戶的流量已趨於平穩,甚至呈下滑姿態已是不爭的事實,那個上網找資料先從門戶首頁入手的時代已然成為過去式,從手機WAP端瀏覽量超過PC端,到多個新聞客戶端下載量進入億級俱樂部,門戶將重心向移動端轉移的同時,入口效應也在逐漸減弱。
這一方面是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截取了門戶的流量,因為網絡媒體的內容路徑是垂直站點向門戶輸送內容、門戶和垂直站點向搜索引擎輸送內容,搜索引擎處在信息流最前端,自己扮演了更為強大的入口角色,負責信息聚集與內容分發,最直接的例子是:如果搜索引擎不收錄你的內容,或者給你的排名權重很低時,新聞資訊的露出就很低。財經行業也是如此,各大小財經網站都希望成為搜索引擎的新聞源,並各種優化爭取好的排名。
另一方面社會化媒體直接沖擊了傳統財經門戶的新聞入口的地位。如今內容的傳播度不再只受制於編輯們的推薦,名人或KOL在微博、SNS、微信朋友圈或群里的推薦都可能會給財經內容帶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而且越來越多的門戶財經頻道已經放棄了堆砌信息的大入口方式,直接改為了“信息流”樣式,形成了精煉而垂直的細分板塊結構。再說移動端的入口之爭,是應用商店、移動瀏覽器、超級APP、手機桌面之間的較量,門戶已經退出角逐,財經門戶的入口夢“也已成灰”。
2.內容生產者和渠道分發者的博弈,越精準越不可取代
門戶媒體衰落的另一個因素是內容和渠道的分離,尤其是自媒體人時代,門戶渠道對流量的分,開始由控制轉為協調甚至主動奉獻,因為你不給我推薦,我就到其他平臺上做首發。之前一大波微信大號(其中就有一部分財經號)被官方封號後開始選擇集體出逃,微信公眾平臺只好“恰巧”不斷下放流量的分配權,而現在,三大門戶、百度、QQ、微信、微博包括今日頭條等這些曾經掌握過流量分配權的平臺都紛紛將權力下放至“自媒體”。且不論這是不是內容生產者的勝利,但門戶作為渠道分發者不再擁有唯一話語權已成為既定事實。當財經工作者和金融相關人士已不再去門戶網站了解財經資訊,而是跟著有內容生產能力的自媒體或垂直站點走時,留給財經門戶們選擇的只有:要麽“委曲求全”,要麽被內容生產者拋棄。
3、移動的分散性與碎片化讓垂直媒體“有機可乘”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網絡媒體區正在快速分化和重度垂直,這就帶來了財經媒體的分散性和碎片化。這個變化一是讓普通人如要從浩瀚的財經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不得不去那些定位精準的“小圈子”中尋找信息。二是讓人民獲取金融資訊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這種多元化就促使媒體去往精準化的方向努力。於是那些擁有部分專業、高端財經忠實用戶的垂直站點就有了成長的土壤,他們的用戶有著共同的興趣,通過與財經信息的匹配並自動篩選成員最後走到一起,並形成了高效、高質的圈子。
這種通過內容找到精準用戶,建立起“直連”關系的垂直站點,不僅利用了碎片化的內容產生、生長和傳播機制,也培養了一批有關聯、有忠誠度的死忠用戶。這恰如羅輯思維所說:擁有1000個鐵桿粉絲用戶要比影響十萬不相幹的用戶更有價值。
如此看來,財經門戶作為朽木之身已是“壽終正寢”,成為移動浪潮下的被翻騰過去的前浪,而作為後浪的垂直財經站點盡管體量遠不及門戶,但已煥發出勢不可擋的生命力。
千萬誘惑,該取哪瓢?
但這不代表著垂直站點的日子就將一帆風順,互聯網傳播的本質是消除或解決部分信息不對稱,而財經垂直站點在處理財經信息對稱問題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取舍各類誘惑,這些或將決定著他們的生與死。
1.人和資訊的抉擇:社交為重還是內容為重?
相對BAT,財經媒體本身就較為小眾,而垂直站點更是其中的小支,雖有用戶卻多數站點在以內容為重還是以社交為重表現出疑惑。如今垂直站點已逐漸演變成關系型站點和內容型站點兩大陣營,關系型站點主要側重於社交,需有一個穩定持續的賬戶體系,通過內容篩選實現用戶篩選。內容型站點核心是內容,註重優質內容沈澱和流轉,讓用戶通過關系去過濾從而獲得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目前單純的財經資訊站點越來越少,多是加入了賬戶體系,夾雜些互動,但內容和社交具體孰輕孰重則眾說紛紜,我們需要確認的是:社交的本質是信息的循環傳遞,也就是既要有信息擴散也要有信息反饋,如果只是擴散信息,那是廣告,如果只能收集反饋,那就是客服。那麽問題來了:財經站點上增加了點贊、轉發等功能算不算社交?非也,社交還有一個條件:它是以人為基礎,也就信息擴散和信息反饋都是由個人來完成。如果財經站點上只是單純的點贊、評論那只是“人與平臺”之間的反饋,而非人與人之間的社交。
而且社交的原始動力在於分享與互動,而資訊內容的成功則在於流量與傳播。
2.內容和內容的抉擇:PGC、UGC還是OGC?
垂直財經站點作為財經門戶出現後的第二類財經媒體形態,最直接的影響力就是細分,精準和用戶群。所以垂直財經站點的生命線就有兩條:一是財經信息庫、二是互動和反饋。其中信息庫就是內容,但我們更加需要關註的是這些內容由誰產生,也就是PGC、UGC還是OGC?
三者誰優誰劣暫不評說,但必須指出:判斷內容是否優質最簡單的標準就是:這個內容是否能夠僅憑內容本身,就能擺脫對單一平臺的依賴,而在多個渠道上獲得曝光,甚至單獨分發。所以不管是PGC、UGC還是OGC,前期不要妄想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因為內容與用戶的專業性,自己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後期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類籃子,這不利於規避風險。
只有營造立體化的內容矩陣,在PGC、UGC還是OGC中找到合適自己的平衡,才有可能享受到垂直站點帶來的紅利。另外不管是PGC、UGC還是OGC,高質量的內容帶來的都是平臺和用戶之間的粘性,而不是用戶間的互動關系,而且平臺內容的供求也是個技術活,尤其是優質內容的態度或將形成平臺之間的馬太效應,其中取舍是重大的抉擇也是難言的賭博。
3.量與質的抉擇:抓優質還是要海量?
這大概是所有中小創業者或中小平臺需要面臨的抉擇,是粗放增長瘋狂圈用戶求量還是精耕細作做質。
作為財經垂直站點,天然的存在著的用戶數量限制、用戶價值限制,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垂直站點的用戶數量規模和變現能力的提升。但仍然看到部分財經站點拿到熱錢後就瘋狂燒規模,最後“搬起了石頭砸自己的腳”。也看到個別網站“精打細算”最後錯失發展良機,豆瓣算是一個。所以在大和好、多和優之間的選擇也是垂直站點容易掉進的溝,殊不知,媒體用戶早已分級(大體可分成核心用戶、普通用戶、瀏覽用戶等),而只有核心用戶才能創造有價值的內容。而且垂直站點之間的PK也不是求全求大,而是看誰能做到差異化競爭中形成專業細分領域內的客戶閉環。所以無需糾結,得失在於心。
4.面子和票子的抉擇:是堅持媒體還是兼做公關?
最後是盈利方式的問題,垂直財經站點盡管有太多變現的可能,但媒體和公關仍然是最常見的商業模式。財經站點作為媒體,是財經信息的載體與主要傳播主體,通常具備傳播新聞、傳遞知識、播放廣告、輿論監測、市場宣傳、提供娛樂等核心功能,並且要求強調報道的中立性,而公關則強調對甲方(客戶)的絕對忠誠。
其他行業有太多被行內外人士稱之為“黑公關”的媒體,去年某著名財經媒體因涉嫌敲詐而涉入官司不禁讓人唏噓,所以財經垂直站點這個離錢最近的媒體在面子和票子的選擇上稍有偏差,都可能“萬劫不複”。要知道垂直站點生存靠的是行業影響力,而行業影響力的基礎便是媒體公信力!
總之垂直站點,作為一類媒體,其他媒體犯過的錯,掉下去的坑都可能需要面對,但當門戶已老,垂直站點該如何發揮自己的細分優勢,將內容與渠道的有機結合,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媒體更加值得我們深思。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曾響鈴,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