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財經垂直站點在處理財經信息對稱問題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取舍各類誘惑,這些或將決定著他們的生與死。

如今綜合類理財門戶大不如從前,以新浪總編輯陳彤離職為標誌門戶時代過去。而財經垂直站點卻表現上升趨勢。是什麽原因,讓垂直網站得以上升,門戶網站力求轉型?

擋不住的趨勢,垂直站點呈現新生機

討論之前我們首先定義下垂直,一是對目標用戶的垂直,二是行業的垂直。財經類垂直站點的興起一方面源於行業內容質量要求高,數量上需要多,另一方面是因為行業離交易近,或對資產價格有影響,或與市場價格有關聯,商業空間巨大,但更多的是擋不住的大趨勢。

1.入口效應漸失,大而全的平臺不再有吸引力

包括四大門戶在內的所有門戶的流量已趨於平穩,甚至呈下滑姿態已是不爭的事實,那個上網找資料先從門戶首頁入手的時代已然成為過去式,從手機WAP端瀏覽量超過PC端,到多個新聞客戶端下載量進入億級俱樂部,門戶將重心向移動端轉移的同時,入口效應也在逐漸減弱。

這一方面是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截取了門戶的流量,因為網絡媒體的內容路徑是垂直站點向門戶輸送內容、門戶和垂直站點向搜索引擎輸送內容,搜索引擎處在信息流最前端,自己扮演了更為強大的入口角色,負責信息聚集與內容分發,最直接的例子是:如果搜索引擎不收錄你的內容,或者給你的排名權重很低時,新聞資訊的露出就很低。財經行業也是如此,各大小財經網站都希望成為搜索引擎的新聞源,並各種優化爭取好的排名。

另一方面社會化媒體直接沖擊了傳統財經門戶的新聞入口的地位。如今內容的傳播度不再只受制於編輯們的推薦,名人或KOL在微博、SNS、微信朋友圈或群里的推薦都可能會給財經內容帶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而且越來越多的門戶財經頻道已經放棄了堆砌信息的大入口方式,直接改為了“信息流”樣式,形成了精煉而垂直的細分板塊結構。再說移動端的入口之爭,是應用商店、移動瀏覽器、超級APP、手機桌面之間的較量,門戶已經退出角逐,財經門戶的入口夢“也已成灰”。

2.內容生產者和渠道分發者的博弈,越精準越不可取代

門戶媒體衰落的另一個因素是內容和渠道的分離,尤其是自媒體人時代,門戶渠道對流量的分,開始由控制轉為協調甚至主動奉獻,因為你不給我推薦,我就到其他平臺上做首發。之前一大波微信大號(其中就有一部分財經號)被官方封號後開始選擇集體出逃,微信公眾平臺只好“恰巧”不斷下放流量的分配權,而現在,三大門戶、百度、QQ、微信、微博包括今日頭條等這些曾經掌握過流量分配權的平臺都紛紛將權力下放至“自媒體”。且不論這是不是內容生產者的勝利,但門戶作為渠道分發者不再擁有唯一話語權已成為既定事實。當財經工作者和金融相關人士已不再去門戶網站了解財經資訊,而是跟著有內容生產能力的自媒體或垂直站點走時,留給財經門戶們選擇的只有:要麽“委曲求全”,要麽被內容生產者拋棄。

3、移動的分散性與碎片化讓垂直媒體“有機可乘”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網絡媒體區正在快速分化和重度垂直,這就帶來了財經媒體的分散性和碎片化。這個變化一是讓普通人如要從浩瀚的財經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不得不去那些定位精準的“小圈子”中尋找信息。二是讓人民獲取金融資訊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這種多元化就促使媒體去往精準化的方向努力。於是那些擁有部分專業、高端財經忠實用戶的垂直站點就有了成長的土壤,他們的用戶有著共同的興趣,通過與財經信息的匹配並自動篩選成員最後走到一起,並形成了高效、高質的圈子。

這種通過內容找到精準用戶,建立起“直連”關系的垂直站點,不僅利用了碎片化的內容產生、生長和傳播機制,也培養了一批有關聯、有忠誠度的死忠用戶。這恰如羅輯思維所說:擁有1000個鐵桿粉絲用戶要比影響十萬不相幹的用戶更有價值。

如此看來,財經門戶作為朽木之身已是“壽終正寢”,成為移動浪潮下的被翻騰過去的前浪,而作為後浪的垂直財經站點盡管體量遠不及門戶,但已煥發出勢不可擋的生命力。

千萬誘惑,該取哪瓢?

但這不代表著垂直站點的日子就將一帆風順,互聯網傳播的本質是消除或解決部分信息不對稱,而財經垂直站點在處理財經信息對稱問題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取舍各類誘惑,這些或將決定著他們的生與死。

1.人和資訊的抉擇:社交為重還是內容為重?

相對BAT,財經媒體本身就較為小眾,而垂直站點更是其中的小支,雖有用戶卻多數站點在以內容為重還是以社交為重表現出疑惑。如今垂直站點已逐漸演變成關系型站點和內容型站點兩大陣營,關系型站點主要側重於社交,需有一個穩定持續的賬戶體系,通過內容篩選實現用戶篩選。內容型站點核心是內容,註重優質內容沈澱和流轉,讓用戶通過關系去過濾從而獲得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目前單純的財經資訊站點越來越少,多是加入了賬戶體系,夾雜些互動,但內容和社交具體孰輕孰重則眾說紛紜,我們需要確認的是:社交的本質是信息的循環傳遞,也就是既要有信息擴散也要有信息反饋,如果只是擴散信息,那是廣告,如果只能收集反饋,那就是客服。那麽問題來了:財經站點上增加了點贊、轉發等功能算不算社交?非也,社交還有一個條件:它是以人為基礎,也就信息擴散和信息反饋都是由個人來完成。如果財經站點上只是單純的點贊、評論那只是“人與平臺”之間的反饋,而非人與人之間的社交。

而且社交的原始動力在於分享與互動,而資訊內容的成功則在於流量與傳播。

2.內容和內容的抉擇:PGC、UGC還是OGC?

垂直財經站點作為財經門戶出現後的第二類財經媒體形態,最直接的影響力就是細分,精準和用戶群。所以垂直財經站點的生命線就有兩條:一是財經信息庫、二是互動和反饋。其中信息庫就是內容,但我們更加需要關註的是這些內容由誰產生,也就是PGC、UGC還是OGC?

三者誰優誰劣暫不評說,但必須指出:判斷內容是否優質最簡單的標準就是:這個內容是否能夠僅憑內容本身,就能擺脫對單一平臺的依賴,而在多個渠道上獲得曝光,甚至單獨分發。所以不管是PGC、UGC還是OGC,前期不要妄想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因為內容與用戶的專業性,自己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後期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類籃子,這不利於規避風險。

只有營造立體化的內容矩陣,在PGC、UGC還是OGC中找到合適自己的平衡,才有可能享受到垂直站點帶來的紅利。另外不管是PGC、UGC還是OGC,高質量的內容帶來的都是平臺和用戶之間的粘性,而不是用戶間的互動關系,而且平臺內容的供求也是個技術活,尤其是優質內容的態度或將形成平臺之間的馬太效應,其中取舍是重大的抉擇也是難言的賭博。

3.量與質的抉擇:抓優質還是要海量?

這大概是所有中小創業者或中小平臺需要面臨的抉擇,是粗放增長瘋狂圈用戶求量還是精耕細作做質。

作為財經垂直站點,天然的存在著的用戶數量限制、用戶價值限制,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垂直站點的用戶數量規模和變現能力的提升。但仍然看到部分財經站點拿到熱錢後就瘋狂燒規模,最後“搬起了石頭砸自己的腳”。也看到個別網站“精打細算”最後錯失發展良機,豆瓣算是一個。所以在大和好、多和優之間的選擇也是垂直站點容易掉進的溝,殊不知,媒體用戶早已分級(大體可分成核心用戶、普通用戶、瀏覽用戶等),而只有核心用戶才能創造有價值的內容。而且垂直站點之間的PK也不是求全求大,而是看誰能做到差異化競爭中形成專業細分領域內的客戶閉環。所以無需糾結,得失在於心。

4.面子和票子的抉擇:是堅持媒體還是兼做公關?

最後是盈利方式的問題,垂直財經站點盡管有太多變現的可能,但媒體和公關仍然是最常見的商業模式。財經站點作為媒體,是財經信息的載體與主要傳播主體,通常具備傳播新聞、傳遞知識、播放廣告、輿論監測、市場宣傳、提供娛樂等核心功能,並且要求強調報道的中立性,而公關則強調對甲方(客戶)的絕對忠誠。

其他行業有太多被行內外人士稱之為“黑公關”的媒體,去年某著名財經媒體因涉嫌敲詐而涉入官司不禁讓人唏噓,所以財經垂直站點這個離錢最近的媒體在面子和票子的選擇上稍有偏差,都可能“萬劫不複”。要知道垂直站點生存靠的是行業影響力,而行業影響力的基礎便是媒體公信力!

總之垂直站點,作為一類媒體,其他媒體犯過的錯,掉下去的坑都可能需要面對,但當門戶已老,垂直站點該如何發揮自己的細分優勢,將內容與渠道的有機結合,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媒體更加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