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豬八戒:等風來——服務電商化的關隘和機遇|創業家封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7/153437.shtml

導讀 : 一家過慣了苦日子的公司,過得好富日子嗎?一個習慣了不斷試錯的團隊,打得好大決戰嗎?一支隊伍在由守轉攻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節奏?

2015年6月15 日,豬八戒網宣布C輪融資26億人民幣,公司估值過百億。這是夢寐以求的拐點。要知道,不過一年前,這家公司在上一輪融資中的估值,還不到如今的十分之一。不過,一家過慣了苦日子的公司,過得好富日子嗎?一個習慣了不斷試錯的團隊,打得好大決戰嗎?一支隊伍在由守轉攻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節奏?

未標題-1

 

本文系《創業家》11月刊封面文章

文/《創業家》雜誌記者 雷曉宇 編輯/王冀 攝影/馬力

2015年6月15日,豬八戒網宣布C輪融資26億人民幣,公司估值過百億。

這是夢寐以求的拐點。要知道,不過一年前,這家公司在上一輪融資中的估值,還不到如今的十分之一。

9年隱忍,伺機而動。在冬天到來之前,豬八戒總算熬到了它的出頭之日。至此,這家創業9年的公司,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服務交易平臺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融資項目。

勢未起,練苦功。在長達9年的蟄伏期里,豬八戒搞明白了三件事。

第一,在大勢未到,而且商業模式也沒準備好的情況下,防守就是最好的戰略。

第二,服務交易要電商化,不能學淘寶,而要過三關:壟斷買家流量、服務封裝、管控賣家。

第三,傭金模式的變現能力有限,所謂“數據海洋+鉆井平臺”,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延伸服務,整合多邊,這才是平臺的未來。

解決了基本面之後,豬八戒準備再等5年。到了那個時候,“雙創”刮起企業級服務的大風,世界就要呼嘯起來。以豬八戒的平臺效應,千億估值不在話下,甚至成為另一個淘寶也並非癡人說夢。

2015年,微風不過乍起。豬八戒躊躇滿誌,打定主意要有所作為。不過,一家過慣了苦日子的公司,過得好富日子嗎?一個習慣了不斷試錯的團隊,打得好大決戰嗎?一支隊伍在由守轉攻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節奏?

“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切都是不困惑的。”

這是朱明躍的原話。這位四方臉盤的中年人,人稱“二師兄”,是豬八戒的創始人。9年前,他還是一家都市報的時政記者,9年後,他有機會進入另外一個神秘的頂尖俱樂部,那里盡是掌握財富運轉秘密的焦慮的聰明人,再過上9年,不知道命運的翻雲覆雨會把他帶到哪里去。 

二師兄的心事

——“他的臉色蒼白,很沮喪,好像內心的能量已經用完了。”

2013年底的一天,重慶,朱明躍敲開了一扇辦公室的門。

“他的臉色蒼白,很沮喪,好像內心的能量全部用完了。”熊新翔向《創業家》回憶說。

熊新翔是這件寬大的頂層辦公室的主人。他是重慶博恩科技集團董事長,也是豬八戒的天使投資人。他比朱明躍大幾歲,算是老朱在商業領域的伯樂和教練。6年前,就在這間辦公室外頭的電梯口,他決定投資豬八戒,給了500萬人民幣。

熊新翔經驗豐富,也善於鼓舞人心。那時候,豬八戒還只是一個安排接私活的論壇,甚至都不能算是個網站,他就能夠半夜給老朱打電話,劈頭就說:“餵,我剛剛想明白一個道理,任何國家的服務業都大於第二產業,你就是服務業的淘寶。把這個位置占住了,將來豬八戒可以比淘寶大,你可以比馬雲牛……”

朱明躍並不當真。他創業的時候,已經是個三十出頭的中年人了,不好忽悠。而且他在《重慶晚報》當了多年的時政記者,也算見多識廣。他掛了電話,跟老婆說,這位老兄喝醉了。

彼時2007年,朱明躍已經辭職創業小半年,豬八戒網站也已經上線了一年多。他很清楚,就算熊新翔的話有道理,那也是不知道多久以後的事情。眼下,他拉了幾個兄弟一塊兒幹,到處找熟人拉皮條,一個月小打小鬧,大概齊能接到十幾個單子,平均一單幾百塊。就這規模,他得先養活自己再說。

放眼望去,豬八戒並不新鮮。這是一類為初創企業和SOHO一族提供服務的網站,被統稱為“威客”公司。簡單講,就是誰需要為自己的公司設計LOGO,或者搭建簡單的網站,都可以在這里發布需求。理想情況下,會有一些SOHO族來接單,最後由買家擇優錄用,支付報酬,而網站則在其中提取大約20%的傭金。當時,全國已經有三四十家類似的創業公司,例如K68、威客中國等等。豬八戒身處其中,並不起眼,交易量也就排名六七。

朱明躍幹勁很足。既然已經辭掉了《重慶晚報》首席記者的工作,20萬穩穩到手的年薪也就泡了湯,更別提這只鐵飯碗帶來的光環了。現在想想,朱明躍有他的戰略眼光,至少,他比絕大多數記者更早看到了新聞行業的沒落,也更早付諸行動。

“我很瞧不起報紙的流量+廣告模式,想做一個收傭金的項目。”他說,“想想看,假如100萬的單子,就能賺20萬,那多牛啊。”

“那時候,淘寶和當當已經很火了,也不是我能做的。我就琢磨,商品交易需要平臺,服務交易是不是也需要平臺,而且還不用操心物流倉儲。這個我能試試。”

_MG_7809

不過,朱明躍沒有商業經驗,不知如何下嘴。為了向投資人表決心,他跟熊新翔說了一個銷售數字。熊笑了,說,你絕對做不到,而且會讓我吃掉你的股份,你的股份還沒有用。

在那個時期,對於初涉商海的朱明躍來說,熊新翔就代表著先進生產力,並且有巫師一般的魔力,能夠指導酋長的作戰計劃。果然,熊新翔直截了當地給了他一個“三步走”的發展方案。事實上,從2007年到2011年,這個方案一直都是豬八戒的錦囊。它不僅幫助這家小作坊式的公司活了下來,而且只花了9個月就做到了這個細分行業的第一名。

第一步,相對競爭,而不是絕對競爭。找一個真正的敵人,讓團隊找到目標。

當時,豬八戒的月單量只有十幾個,行業第一名是K68,月單量有100多。朱明躍在公司里掛了一塊小黑板,每天跟蹤競爭對手的規模、銷售、單價和利潤。只要有哪個銷售人員的單量超過了第一名,當天發放200元獎金。他管這叫“挑戰K68”計劃。很有效,9個月後,豬八戒成了一群小公司里的領頭羊。

第二步,一天一萬,夠吃稀飯。一天十萬,夠吃飽飯。

朱明躍算了一筆小賬。一天一萬的銷售額,提成20%傭金,就是2000塊,一個月下來,就是6萬塊。二三十個員工,這筆錢差不多夠開銷了。一天十萬,那就是不錯的小日子,跟開淘寶店差不多了。

第三步,在事實和名義上做到遙遙領先。

到了2011年,豬八戒的日交易額達到了將近20萬,有五六十個員工,三四百萬用戶,其中活躍用戶有幾十萬。這時候,對手們已經被豬八戒甩在後面。

無疑,相比對手而言,豬八戒最大的優勢是成本優勢。一方面,朱明躍是時政記者出身,審時度勢,謹言慎行。另一方面,同行的下落也讓他有驚弓之鳥的意思。總之,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在那個時期,中國最火爆的行業是商品交易(淘寶),然後是個人生活服務交易(58同城),至於企業服務交易,還遠沒到翻牌子的時候。大勢沒到,交易規模起不來,依賴傭金收入的商業模式變現能力就有限。這種情況下,一旦錢花光了,下一輪融資就很難。

慢生意,只能熬。

“他們認為互聯網前期就得燒錢,所以當他們拿到幾千萬的投資時,迅速地去投放廣告,租最好的辦公室,不到兩年就把現金流燒幹了。這些項目後面要麽就徹底關掉,要麽就茍延殘喘。他們最大的失誤就是錯判了形勢,沒有把握好現金流。”

“我何嘗不想攻出去啊?我何嘗不想天天在論壇里面講,那是我最擅長的事情,說句實話。但是,一次一次,包括我的團隊里面,很多人給我提出,說要打廣告,然後要砸市場。有些時候,我也按捺不住讓他們去試水,但試下來的結果都是灰頭土臉,然後回過頭來好好把我們的現金流守住。”

“我非常明白,只有活下來,我才能夠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否則的話,我只能跑到總編那邊說,我錯了!我回去當記者吧!我不願意回去,反正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那兒熬著。”

朱明躍“摳”到什麽地步?熊新翔說,反正,到2011年下半年,4年多過去了,那500萬天使投資竟然只花了100多萬。

這時候,基本生存問題解決了。但在面對未來發展問題時,熊新翔和朱明躍之間出現了重大的分歧。

朱明躍認為,行業起勢需要3年,此刻時辰已到,可以著手做平臺生態,需要快做安排。熊新翔則認為,豬八戒的業務規模和用戶量還不夠大,需要再等半年到9個月,而且最好先把已有的業務往縱深和垂直領域挖掘,增加用戶價值的剛性,而不宜一上來就擴品類。

但朱明躍表現出了極其強烈的意誌力和執行力。2011年下半年,豬八戒拿到了IDG666萬美元的A輪融資。在IDG的支持下,豬八戒收購了一支技術團隊,並且開始大規模拓展服務品類。

後來,這都被證明是不成功的嘗試。技術團隊難以融合,分崩離析。至於新拓展的服務品類,據一位業內人士回憶:“有些新頻道里根本沒人發布需求,就算有人發了需求,也沒有人接單子。這不是真正的圈地,根本沒有轉起來。”

豬八戒主管技術的副總裁朱陶向《創業家》回憶說:“2011年到2013年,那一段時間大家都比較迷茫,不知道該往哪里走,該做什麽。”

2011年底,在一次董事會上,熊新翔和朱明躍發生了直接的沖突。熊新翔堅持認為,豬八戒應該做縱深和垂直業務,點線面一體,而現在的業務方向太急功近利,公司的業務規模也不支撐這樣的擴張。朱明躍的反應則是:“為什麽你總要這樣打擊我們的團隊。”

最後,熊新翔撂下一句話:“反正你有錢了,可以隨便試錯。但我尊重你們的意思,我不管了。”

挑子一撂就是兩年。2013年底的這一天,當朱明躍一臉疲憊地坐在熊新翔面前,恐怕彼此的心情都有點複雜。

朱明躍有心事,壓力重重。這兩年,IDG的錢花出去了,有一些效果,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經營目標。既然業務沒有達標,就會有失落感。

一有失落感,就會有壓力,來自投資人的壓力,來自團隊的壓力,來自用戶的壓力,來自自己的壓力。他決定暫時放下自尊心,向老朋友求助。熊新翔很放松。他看著朱明躍,多少會有“早已被我料中”的得意——對方如今的失落,是證明自己曾經的正確的證據。當然,於公於私,他也確實關心對方的處境。不過,他選擇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

“我知道,他這時候特別需要我鼓勵他,點他一下。”熊新翔向《創業家》回憶說,“但我沒有。我們聊了三四十分鐘,我裝作什麽也沒看見。他看也沒什麽搞頭,就走了。”

一個月後,朱明躍又來找熊新翔。

“他說,他現在緩過氣來了。”熊新翔回憶說,“他還說,上次來找我,是特別希望得到我的幫助和鼓勵,但是沒得到,就自己回去反思了。他覺得自己沒靠山了,但還是要直面困難,反而安靜下來,開始直面這個殘酷的事實。”

熊新翔認為,朱明躍身為一個創業者,恰恰就在他感到最無助的那一刻完成了心理轉型,而自己看似冷漠的反應,也實在是無能為力的必然。

“如果那時候他抓到一根稻草,說白了,那是一種僥幸心理,還不利於他的成長,不是自己最後那口氣爬上去的。創業者就是高處不勝寒,你最了解自己,你最了解自己的事情,如果連你自己都做不出一個重要的決定,要指望別人,那就說明你還不夠成熟。”

“其實從那一天開始,我覺得他就真正成熟和強大了。像這一次的融資,如果沒有那一次的跨越,幾層皮是脫不下來的,根本扛不住。”

2013年底,對於朱明躍來說,所謂“殘酷的事實”就是——錢也花了,也沒把公司做大。到底要怎麽才能把公司做大?到底要怎麽才能突破傭金模式的天花板?到底要怎麽才能從不溫不火的線性增長進入到陡峭的爆發式增長呢?公司業務規模一直以50%~100%的速度增長,但只有到300%~500%,才能叫作“陡增”。

這時候,豬八戒已經創業7年了。如果這個突破遲遲無法到來,朱明躍的團隊就有流散的危險。此前,已經有兩名核心創業高管離職了。原因沒別的,就是嫌這門生意太慢了,不曉得什麽時候才能翻身。

身為老大,朱明躍過得很不好,但他還不能跟人說。有一次,他開車上了高速,把車窗緊閉,在車里一路大吼。車子到了目的地,他走下來,一切平靜如常。

朱明躍太壓抑了,他需要一次狂喜。

IDG投資簽約儀式1

 

服務電商化要過三關

——“服務交易,如果用C2C純粹自由市場的辦法,一定會死。”

狂喜不會無故降臨。創業者總是自己勾畫自己的命運沙盤。

事實上,在IDG的錢進來之後,朱明躍就一直面對一個懸疑:在一個慢行業里,如何盡快把公司業務做大?當然,等風來很重要,但風起之前,也不能無所作為。

在這里,有必要板著臉講講豬八戒的方法論。關於企業服務如何電商化,這是這家公司9年探索、7次“騰雲計劃”推導出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可說是“坑中血淚談”,因為這每一次騰雲行動都以為解決了問題,改變了世界,改變了豬八戒的命運,即將迎來一個陡峭的增長,但實際上每次都是鎩羽而歸。非但如此,幾次下來,團隊流失了三分之一。

從2011年起,IDG陸陸續續投資了一些其他的企業服務項目。在IDG的幫助下,豬八戒定期開閉門會議,進行複盤。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服務交易不能學淘寶,也不能學亞馬遜,要走自己的路,如果用C2C純粹自由市場的辦法,一定會死。”

所謂“自己的路”,有三個關隘。

第一,控制買家流量。

在任何雙邊交易平臺上,都存在一個供需匹配的問題。這種“蛋與雞”的博弈里,最大的問題就是,你有了單子和需求,但是它們得不到滿足,然後你找來了供應商吧,需求方又不用了——始終難以實現動態的平衡,這就是最大的現實。

朱明躍有所取舍。他相信買家驅動。“我堅信,只要在一個雙邊交易平臺上,有足夠的買家,站在這個市場上拿著人民幣說,大家為我幹活吧,我就相信一呼百應,應者雲集。所以,在資源有限、無法兩全其美的情況下,我肯定優先選擇更好地為需求方做好一切事情。”

豬八戒的辦法是,為了降低買家門檻,優化買家體驗,不惜以公司一大半的運營成本,建立了一個“交易顧問”團隊。最開始的5年,這個團隊占公司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在早期,這是個不可或缺的笨辦法。

這跟行業特性有關。企業服務交易是非專業買家的複雜購買,中小微企業主們對互聯網的了解太淺,很難直接自己下單。

比如說,他要跟你描述一個網站用什麽開發語言,用什麽數據庫,什麽功能模塊,什麽前臺、後臺,什麽服務器……這些事情,即使今天,要讓一個中小微企業主描述清楚,也是困難的。

與此同時,另外一個世界里的人,這些工程師,這些產品經理,天天講的都是PHP,是另外一個世界里面的語言。中間要有個翻譯,把兩個語言對接在一起,同時還要懂得第三國的語言,也就是平臺規則。

朱明躍說:“你不會幹的任何事情,交給豬八戒的人幹。通過人工服務了解客戶的需求,不斷標準化、優化。很多人都說這種做法不對,你作為一個交易平臺,必須要規模化,不能人工介入太深。但在當前這個階段,這就是現狀,你無法逾越,你又要做生意,你又要想把交易規模做起來,那你必須要派人啊。”

袁進是豬八戒的運營副總裁。他還記得,當時除了豬八戒,沒有一個競爭對手下過這個笨功夫。甚至在2011年左右,阿里曾經計劃把自己的廣告設計頻道拿出來和豬八戒合作,但就連阿里,也沒有這項服務,而是單純讓賣家服務客戶。

“我們那時候還是24小時服務,只要買家提一個小需求,我們一定會跟下來。但競爭對手就不是這樣,他們需要買家非常詳細地提出自己的需求,然後設計一個很煩瑣的調查問卷。這就擋住了很多人,因為他們忘了,買家基本都是非專業買家,他們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麽。他們說要花5000塊做個58同城,其實只是想做個交易平臺。豬八戒一直做這種臟活累活,就有了相對競爭優勢,拉開了和對手的距離。”

第二,服務封裝。

交易顧問畢竟還是人工服務,屬於非標準化範疇,成本高,效率低,而且過於傳統。到了一定階段,就需要把這種服務需求標準化、流程化、產品化。這就是“服務封裝”。

朱明躍向《創業家》解釋說:“你要把非標準化的服務進行流程再造,把服務封裝起來。你不要讓買家去介入到全過程,你要把最複雜的事情,通過你的系統、算法、規則、產品、人工方式,把它封裝起來打包解決掉。因為他們都是非專業買家,你不要讓他去決定到底是用ASP還是PHP,他來跟你講這個網站的負載怎麽樣,服務器怎麽樣,他搞不定的。”

舉例來說,如果做一個網站,到底什麽樣的網站是合格的網站?其實是沒有標準的,因人而異,所以這種非標的產品最大的痛點是你怎麽去做驗收,或者是怎麽去評價這個產品。在豬八戒,任何一個網站都會有一個相對標準的建議,網站有什麽功能,大致的預算應該做多少,交易的步驟會有哪些,包括簽合同、遞功能列表等等,並且每個功能大概的交付時間是多長,最後交付的東西有哪些,包括原型、設計稿、文檔。定下來之後,服務商就按照這個標準去工作,買家也很清楚接下來我要得到什麽樣的東西。

豬八戒的服務封裝是最難的。因為這個網站是多品類的,有數十、甚至上百個品類,每個品類各不相關,各有其專業度。一個公司,要完成不同行業需求的服務封裝,這固然是挑戰,但叫人為難的是,豬八戒不做多品類卻又不行——因為企業服務是極其低頻的交易,很多公司一輩子就設計一個LOGO,就開設一個網站,若不跨品類,更無法實現規模化,沒有規模效應,傭金便也少得可憐,是基礎設施的極大浪費。

從2014年底開始,豬八戒調整了公司組織架構,設立了品牌發展中心,專門負責服務封裝的業務。這個部門有50人左右,每項封裝有至少一名產品經理和一個行業專家。以前,公司是事業部制,按照品類設置組織架構,因為行業跨度太大,最後發現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如今改為按照服務的時間流程設置組織架構,有七大中心,二三十個部門,1300多名員工,每日運轉如儀。

另外,豬八戒還在2013年改變了網站的信息發布模式,從單一的懸賞模式變為懸賞模式和一對一店鋪模式共存。

懸賞模式是所有威客網站普遍采用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買家發布需求,眾多賣家應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供需雙方的心理都很難獲得平衡。買家還沒有得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就得把酬勞提前支付到平臺上。一個LOGO可能有100個賣家競標,但最終只有一個被選中,因此99個賣家就做了無用功。

一對一店鋪模式則類似於淘寶開店,由各個服務商在網站上開設自己的店鋪,平臺標註它們的能力、信用、地理位置、規模、收入等信息。這樣一來,一個買家來到網站,如果他夠專業,所需服務夠標準,他可以在店鋪中直接搜尋自己中意的服務商;如果他不夠專業,所需服務比較複雜,則可以直接發布需求來懸賞。

袁進說:“這個轉變就變成了豬八戒真的是從只是買家發需求這樣一個解決小眾問題的平臺,變成了服務商可以來開店陳列,把它的技能分裝成一個一個包裝的服務。”

如今,交易顧問產生的交易量已經從100%下降到了50%,進而達到15%~20%,而一對一店鋪則占了總交易量的70%左右。

第三,管控賣家。

2014年下半年,IDG幫助豬八戒梳理了一輪用戶數據,發現,自從大規模地推廣一對一店鋪模式之後,交易規模一下子起來了,從三四百萬用戶到了近千萬用戶。但是,整個交易平臺的轉化率卻不高,在18~20%左右。

袁進對《創業家》說:“我們發現,很多發布的需求沒有得到轉化,是因為沒有服務商接單。豬八戒是從個人威客網站發展起來的,前期又是買家導向,這導致我們的買家發展了,服務商卻是倒三角,不能夠滿足買家的發展和需要。很多買方是有規模的公司了,但服務商還有很多是個人,無法匹配。”

豬八戒開始反思,是不是過去太註重買家,導致忽視了服務商的經營。這之後,豬八戒設置了一個個行業運營部門,負責把服務商像員工一樣管理起來。此外,豬八戒還設立了子公司天蓬網,專門負責高端買家和服務商的匹配交易,將屌絲客戶和明星客戶進行分流。

“重要而緊急的事情永遠是把這三件事情做好。”朱明躍說,“繼續壟斷買家流量,繼續服務封裝,繼續管控買家。這三件事做好了,專註於交易和數據,形成生態,其他的水到渠成。”

朱總和第一個獲大獎威客

 朱明躍和第一個獲大獎威客

天大的秘密

——“後來,我們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在商業模式上得到了真正的突破。”

2011年到2013年,整整三年,朱明躍一直生活在動蕩和壓抑之中。

他對於自己的困境心知肚明。

首先,企業服務的大風未到。沒有O2O的繁榮,沒有“雙創”的興起,沒有中小微創業的繁榮,就不可能有豬八戒的崛起。“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馬雲語)

其次,他越來越意識到傭金模式的天花板。傳統企業利用信息不對稱賺取差價,收取傭金、廣告費、會員費、服務費,但是這種商業模式受制於規模,唯有在海量的規模下,變現能力才足夠強大、足夠迅速。但是,受行業大勢的影響,交易規模又不可能迅速陡峭上行。非但如此,傭金雁過拔毛的性質,經常還會導致供需雙方私下交易的“跑單”現象。

這種窘境在面臨資本和發展的壓力時,就成了一層必須狠狠捅破的窗戶紙。

為了尋求突破,朱明躍去了中歐商學院。別說,教授們的理論和案例還真的對他有啟 發。

“最讓我受到刺激的一個案例是UPS。教授講,你們猜,UPS除了可以做快遞,現在靠什麽賺錢?我們想了很多,但他告訴我們,因為快遞的量足夠大,數據足夠大,它已經基本可以預測到商品的流動。比如說,你要買一個東西,從北京送到重慶,它可能提前就已經預知到,會有海量的商品從北京流到重慶,因此它提前在重慶備好貨,直接從重慶的倉庫給你送上門。這個跨度是蠻大的,它過去老老實實運貨,現在竟然可以做供應鏈。”

“還有一個教授說,實際上產品只是一個入口,獲得了用戶之後,你要看他們還需要什麽。傳統經濟理論說,企業應該專註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把當前這個事兒做到極致就行了。但在新經濟條件下,你應該在專註於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要去補強自己的非核心競爭力,去根據用戶的需求梳理他還需要什麽,你去整合資源來滿足他。這就是說,企業要具備專註於非核心競爭力的能力。”

在一堂名為“平臺戰略”的課程上,陳威如教授說了一句話:所有的平臺,最後都是用海量的數據來為用戶提供延伸服務。一語驚醒夢中人。下課之後,朱明躍就一直在琢磨,自己豬八戒的用戶數據應該怎樣做深度挖掘呢?這時候,袁進主管的運營業務里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

“我們發現,有很多商標註冊公司,在網上註冊用戶,然後以豬八戒的名義告訴用戶說,LOGO設計完了以後應該註冊商標。怎麽有這種人?我們調數據來看,發現還真有很多用戶都到這些店買了這些商標,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LOGO設計類的。”

“這個好像是有點兒意思,我們就分析這個市場,原來一個LOGO代表一個企業,必須註冊商標,不然就沒有保護,這是剛需。”

“我們又分析價格,商標註冊是2800起,商標局留800,剩下的都是利潤。哎,我們覺得這個豬八戒可以做啊。”

2014年,天氣還沒熱起來,朱明躍就去了一趟格陵蘭島,在極地圈跑了一趟半馬。這是一趟試圖窺見未來之旅。從格陵蘭島回來,朱明躍就組織了一支“敢死隊”,決心推動商標註冊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延伸服務。

互聯網的賬很好算,豬八戒做一個LOGO設計服務,如果收傭金的話,均價五百塊錢一個,最高20%的傭金,收入是100塊錢。商標註冊代理定價1500,減去800塊錢硬成本,利潤是700塊錢。豬八戒平均一天有1000單LOGO設計的業務,一天就是70萬利潤。而且,不管是一個200塊錢還是500塊錢的產品都要註冊一個商標。這個賬一算過來,就完全是兩個境界了。

6個月後,商標註冊業務為公司帶來了近億的收入,豬八戒成為中國最大的知識產權代理公司。據統計,重慶建直轄市以來,總共註冊商標14.5萬個,而豬八戒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就註冊了3.5萬個。2015年一年,預計這項新業務將為豬八戒帶來2~3億的收入。6月的時候,朱明躍宣布,豬八戒傭金全免——這是一項原本一年6000萬的收入來源——但是新業務帶來的無窮想象力,讓這筆錢不再重要了。

豬八戒猶如在水下潛行多年的人,終於找到了通往新大陸的借口。年底的時候,朱明躍在公司內部開會,稱之為“數據海洋+鉆井平臺”戰略。

“這一下把我們原來的商業模式打通了,這就是在數據的海洋里鉆井啊。光這一口井,我們今年的收入大概就能有三個億。依此類推,基於這些海量的數據能不能去打更多的井?”

“我們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就是一塊錢服務費的背後,可能是上千塊錢的生意。這就是說,我如果有一百億的交易規模,在交易平臺里面算小的,但是如果乘以一千的話,它本身是具備一千倍的產值,那現在就已經很大了。比如說,一個人在我這兒設計了一個標誌,只花了1000塊,但是他後面是花了十萬塊錢去制作安裝;一個人花500塊錢做了一個宣傳冊,但花了5萬塊錢去做印刷……如果能把這個鏈條生意做起來,那你本身就已經非常大了。”

苦苦尋求多年的爆發點,在長達9年的煎熬之後,終於在不遠處閃光。

很快,朱明躍在公司內部組織了更多的“敢死隊”,試圖在法律文書、會計代賬、職業裝制作、印刷、工程設計和金融領域進行全方位的探索。他從在密閉的車廂里嘶吼的司機,搖身一變成了在廣闊海洋上空巡遊的將軍,指揮下屬努力鉆探出更多的油井。但凡哪一支敢死隊報告說,那里的靜態年收入超過100萬,一旦消息得到確認,那就會是豬八戒的下一個新戰場。

在朱明躍的新藍圖里,他躊躇滿誌地規劃了屬於豬八戒的四個平臺:交易平臺、工作平臺、教育平臺和金融平臺。他在暢想,自己的公司未來可以為中國上億的中小微企業提供管理工具、孵化平臺、教育培訓機會和金融服務。他早已不管豬八戒叫“威客”公司了,他管它叫作“從起名字就開始提供服務的中小微企業一站式眾包服務平臺”。

半年之後,豬八戒完成了下一輪融資,估值從2億美元到20多億美元,漲了10倍不止。

短短半年,拐點已至。回想起不久之前,朱明躍在熊新翔面前的惴惴無言,實在是天上人間。 

把車飈出去

——“我要打造屬於我的那輛賽車,盡快完成一個速度與激情的表演……但我心里清楚,複雜的戰略地圖也有可能把我的團隊帶溝里去。”

2015年五一勞動節期間,朱明躍帶著手下26名高管,去了一趟祁連山,進行整整3天、82公里的徒步。最後一天,還剩6公里的時候,朱明躍的腳受傷了。所有同事都勸他放棄,但他寧可在眾人的攙扶下一瘸一拐地挺到終點。

“豬八戒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爆發點。”他似乎有無限感慨,語言已經蒼白,唯有以肢體來發泄,“創業就是這樣,你以為已經到了目的地,但其實還在前面。”

從祁連山回來之後,朱明躍和他的同事們馬不停蹄地做了兩件事。一個是宣布免傭金,以及宣布26億的融資新聞。另外一個,他確認了鉆井平臺之後的下一步戰略:城市化戰略。

“未來兩三年,豬八戒要把最核心的三件事做好:壟斷買家流量、服務封裝和管控賣家。還要打好五六口井。另外,我們要有兩個走出去:從線上走到線下,從重慶走向全國。”

在企業服務的行業里,豬八戒很難通過互聯網營銷獲得流量和服務商,因為大量的潛在客戶資源都是非專業買家,都在線下。在朱明躍的規劃里,2015年豬八戒將在全國30個城市設點,2016年,這個數字將擴大到100個。

“花了三個月,已經鋪了十幾個城市,招了100多員工。這是非常大的挑戰啊。”他看起來有點憂心忡忡,“豬八戒沒有線下的基因,一做才知道,我們差得太遠了。”

但在熊新翔看來,豬八戒勝局已定。一旦“數據海洋+鉆井平臺”的商業模式得到驗證,沖破了傭金模式的藩籬,未來將有無限的美妙想象,只是速度快慢的問題,或者朱明躍作為一個企業領袖的高度問題。至於那些有可能出現的顧慮,團隊成長的問題啦,學習投資的問題啦,政府關系問題啦,速度和效率匹配的問題啦……他相信:“有了那一次心理轉型,他都能戰而勝之。

“而且你別忘了,他是個學習能力超強,執行力超強的人。過去9年,他帶領團隊搞了7次騰雲計劃,7次轉型,大多數都失敗,但也走到今天,執行力相當驚人——很多創業公司一次轉型就丟了不少家當呢。”

幾個禮拜之前,他見到朱明躍——他倆的辦公室都在重慶開發區,就隔了一條馬路——他就囑咐了老朱一件事。“千萬不要頭腦發熱啊。”他說,“老朱不是個大開大合的人,他很適合把那20%的事情做好。未來兩三年,打好那麽五六口井,一年收入50億,賺20億利潤,有一兩千萬的估值,就已經很好了。”

在創業者里,朱明躍和他的團隊不算什麽好出身。沒有一流的教育背景,沒有完整的商業知識結構,也沒有什麽創業經驗,更沒有牛逼閃閃的個人背景,做的不是主流業務,還不在主流城市。他能帶著一群人走到今天,憑的完全是一股窮人家孩子腳踏實地的蠻力。問題是,這樣的孩子過慣了窮日子,過得好富日子嗎?該不會要麽大手大腳了起來,要麽躲在被子里數錢——這都不行。

熊新翔表示樂觀。“IDG連續兩輪,前後已經給了他一個多億,花了多少了?所以,那三年的空轉也是必要的經驗,否則,直接砸他26個億,他就瘋了。”

也有人表達了謹慎觀望的意思。有消息說,豬八戒在會計代賬領域的“鉆井”,有意通過投資來進行。不過,豬八戒旗下匆匆設立的兩支基金卻尚未運轉如儀。曾經有一個合意的投資項目找過來,但豬八戒派遣財務總監來考察項目,提出必須控股,因此喪失了投資機會。

對於豬八戒的未來,這是最直截了當的擔憂:企業服務交易的狂風,估計還要再等5年。豬八戒已經在靜態市場拿到了第一名,但在動態市場則未必,很多企業服務的垂直領域APP都可能分一杯羹。在此之前,豬八戒最好繼續致力於交易規模的最大化,在高頻、低價值的領域形成壟斷,做好數據和交易,形成生態,而不要一時沖動,做這做那,投資這投資那,過度延展。

26億固然是好事。錢帶來了很多有利條件,可以去並購、議價、換股,後面就好辦事了。關鍵在於,鉆井平臺的商業模式已經抓到了本體是本體——如果沒有它,資本的力量無非也就是鏡中花、水中月,當經濟處於上升通道的時候還可以,經濟一旦是下降的通道,用戶本身的價值沒有了,所謂平臺也就作鳥獸散了。

錢也帶來很多隱憂。本質來說,豬八戒的商業場景是“設計+傳統產業”。這個“+”後面可以是商標註冊,也可以是印刷、法律、會計、工程、服裝,或者別的什麽東西。這樣一個場景,它的基礎設施很燒錢,現金流不斷要往鏈條末端移動。這樣的話,萬一有什麽閃失,26億還不見得夠用呢。

9月底的時候,朱明躍來北京上課,他在中歐的EMBA課程就快要畢業了。在課程間隙,他就坐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吧里,車輪戰一般地見人,有求采訪的,有求合作的,有求收購的,有求投資的。這中間,甚至有一家電影公司,希望和豬八戒合資成立一家名為“豬八戒影業”的公司。

創意時代

朱明躍當面未置可否,但心里五味雜陳。“當年,哪會有高大上的電影人搭理我們這種公司啊。”

抖起來的日子要慢慢適應。朱明躍還沒學會擺譜,因為他心里有個聲音:“我要打造屬於我的那輛賽車,盡快完成一個速度與激情的表演……但我心里清楚,複雜的戰略地圖也有可能把我的團隊帶溝里去。”

_MG_7983對話朱明躍: 我這個人很苦逼,外表風光,內心仿徨

創業家:在一個冷門行業待了9年,從一個小作坊到估值百億,有被餡餅砸到的感覺嗎?

朱明躍:這麽多年,我融了這麽多次資,從來沒有認為融資是快樂的事情。包括這次融二十幾個億,我們都沒有舉行什麽慶功宴之類的,都覺得壓力山大。我一點興奮不起來,因為所有的融資宣布之前,都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煎熬,尤其是在上億、上十億的資本面前,所有人性的善與惡都出來了,這是肯定的,說實話。

所以說,在這方面我一點成就感都沒有。我早就想忘掉10幾億、20幾億估值,有意義嗎?有意義。沒意義嗎?也沒有意義。

我更在意的是,有足夠多的買方和賣方在平臺上找到了他的價值。當一個小女生在很偏僻的地方,她就在豬八戒上每個月賺到8千到1萬塊錢的收入,我覺得這是挺有成就感 的。

我們當年想免傭金,最大的阻力不是來自公司內部,而是來自一些賣家。有個做設計的夫妻店,他們每個月在豬八戒收入三四十萬吧。他們哭著喊著讓你不要免傭,怕免傭了你們公司會倒下,你倒下我們就沒有生活來源。這種時候,才是真正讓人動情甚至想哭的時刻。而所謂的融資、上市,這樣那樣的,我覺得實在是防不勝防。

創業家:9年不短,最大的困惑是什麽?

朱明躍:困惑啊,存在了太多的未來的不確定性,實際上都已經見慣不驚了。

9年,對於互聯網公司,9年已經是老妖精了。曾經滄海難為水,多少概念都已經過去了。web2. 0、團購、微博、O2O,現在又講創客,等等這些東西,在我的概念里面,都已經麻木了。所以說,我現在終於理解什麽叫四十不惑,我覺得什麽都是不確定的,但什麽都是不困惑的,現在就處於這樣一個階段。

創業家:40歲生日是怎麽過的?

朱明躍:很簡單,很平常,就和家里人吃一頓飯。誰都不請,誰都不去聲張,覺得這就是最幸福的,已經不太會一驚一乍。

當然,這可能不是一個好的狀態。但四十不惑,一家9年的互聯網公司,還是需要在瘋狂與轉折面前,保持一定的鈍感力。你不要今天web2.0瘋狂的時候就去搞web2.0,明天O2O好的時候就去搞O2O,今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了,就去幹創客。這些東西我都要去關註,但不會改變我的方 向。

創業家:這9年拒絕了多少誘惑?

朱明躍:那太多了。比如web2.0、SNS出現的時候,我就打算把我們豬八戒用戶中心改成SNS時間軸動態信息流的方式,後面發現,什麽社交啊、動態啊、2.0啊,都他媽是扯淡,其實都與我無關。你還是老老實實滿足買家的需求,能夠讓賣家賺到錢,這個事情就成了,其他的不重要。

創業家:聚焦是對的,但是有的時候對創業公司來講,時髦的概念一個也沾不上的話,估值也上不去啊。

朱明躍:豬八戒今天做的還是那個事兒,滿足的還是用戶價值,但我什麽概念都沾得上。你說我是不是中國第一創客平臺?你說我是不是在做服務的交易?在做O2O?文化創意?全都沾得上,形勢太有利了,反而我們速度太慢了,能不能達到未來的目標,心里有點打鼓。

創業家:但9年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還是太長了。你有自己的精神勝利法嗎?

朱明躍:還真有。我太太跟我講,你怎麽在家里面老是使勁誇自己。真的!我太太反正現在都已經習慣了。回到家里,我覺得就應該對自己很滿意。你不要把工作、事業上的焦慮帶到家庭里面去,因為人的能量是守恒的,你如果老是處於緊繃的狀態,是會斷掉的。

我前段時間就有差點兒斷掉的感覺。也沒有其他辦法,就使勁誇自己。你想,幾十億的融資,驚濤駭浪,波瀾壯闊,變化太大了。人家覺得百億估值很風光,但哪里知道,我這個人很苦逼,都是表面風光,內心仿徨。

還有,像我這麽重的體重,我還可以忍受長時間的跑步,這也算精神勝利法。我每周跑6公里左右。去年還去北極圈跑了第一個半程馬拉松。

創業家:從傭金模式到鉆井平臺,豬八戒的商業模式還會變嗎?

朱明躍:它還會與時俱進,但大的變化我相信不會有了。因為我們真的算完成了基本的從0到1,我認為我們過去9年,唯一的成績就是這個,真正實現了羊毛出在豬身上。或者換句話說,我們走出了實體電商的陰影,走出了自己服務交易的一條路。我們過去學淘寶,學亞馬遜,後來發現學來學去還是要找到自己的一條路。

我們是一家非常不典型的創業公司,9年都是做防守,不去進攻,使得我們走到今天。如果過去9年只要哪一年真的瘋狂進攻,我們就死掉了。但我們9年都不進攻,這是不是挺神奇的?

創業家:不好鬥,這跟你個人性格有關系嗎?

朱明躍:有關系。

創業家:你是偏保守、不太容易被忽悠的那種人?

朱明躍:對,我覺得自己是記者出身,什麽鳥沒見過,什麽事兒沒見過,忽悠我就不要來那套。這是記者的特性,問題意識特別強,第一時間能看到這個東西的BUG,因為看不到BUG,記者就別提問了。

創業家: 這9年,你的知識結構和精神結構肯定都有巨大的變化。我很好奇,這中間有沒有跨越式的轉折點,讓你真正意識到,原來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記者了?

朱明躍:有。我不會寫代碼,也沒畫過框線圖,也不知道這樣那樣的交付到底是怎麽回事。當我過去還在自學技術的時候,我完全想不到我在現在的產品評審會上,會有完全不同的視角。到今天為止,在豬八戒的產品委員會里,我是權威——這是很難想象的,一個外行的記者出身。

其實,當你在跟這些VC、PE過招,把你的腦細胞殺死,然後把你最後一滴精力都耗盡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完全不是過去的時政記者了,你已經變成了一個新的人。當你坐在中糧廣場星巴克,風在那里吹,IDG的合夥人一個一個下來,搞車輪戰和你PK,然後你心里面瓦涼瓦涼的,第二天就是中秋了,在那一刻,你就會意識到,你根本想不起過去自己曾經是一個記者。

創業家: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朱明躍:喜歡,必須自戀。

創業家:當年做記者的時候,有自己的偶像或者精神導師嗎?現在呢?

朱明躍:那個時候的我們更純粹,我那個時候的新聞偶像,或者新聞導師,就是我們《重慶晚報》最專業的總編。

說實話,我現在正在困惑當中。我也跟我一個朋友聊這個問題,我現在在精神上是有困境的,失眠,壓力非常大。從理智的角度我知道,這一定要做改變。但我也知道,普通的朋友和同事,是沒辦法幫助你做出這樣的改變的。我認為,我需要找一個心靈導師。

所以,我現在非常理解為什麽馬雲會信李一道長。我現在理解為什麽那麽多人練太極啊,拜星雲大師啊,人是需要心靈導師的,我現在在尋找。

創業家:你孤獨嗎?

朱明躍:創業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甚至比我在格陵蘭島,在北極圈跑馬拉松還要孤獨。後面的人永遠也追不到你,你就在那兒一個人孤獨地奔跑,很孤獨。你就感覺到,你自己是走在那個地球儀的最頂點上,不斷漫步,很孤獨很孤 獨。

但是和創業比較起來,那都不算什麽。因為你知道前面有終點,你知道大概距離終點有多少公里,你知道每隔多少公里就有補給站——但創業你不知道。而且終點一定有人給你戴花,給你獎牌,給你加油——但創業路上有嗎?實際上還是很少的。所以,創業比在北極圈跑馬拉松孤獨多了。

甚至有很多問題,即使你真正的朋友也不能幫你。你也不能跟你的同事講。

創業家:只能人格分裂,自己跟自己對話了。

朱明躍:對啊,只能強作歡笑。說實話,創業不是人幹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986

默克爾新年致辭搶鮮看:敦促德國人將難民到來看作機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3477.html

默克爾新年致辭搶鮮看:敦促德國人將難民到來看作機遇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2-31 12:00:00

為了體現張開雙臂迎接難民到來的誠心,德國電視臺在播放一年一度的總理致辭時,將在在線播出時,貼心地配上英語和阿拉伯語字幕。

為了體現張開雙臂迎接難民到來的誠心,德國電視臺在播放一年一度的總理致辭時,將在在線播出時,貼心地配上英語和阿拉伯語字幕。

在預先發布的新年致辭(電視稿)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呼籲德國人要秉持人道主義精神,將難民的到來視為機遇,並表示“國家歷來都是從成功的移民中受益匪淺的,無論是經濟意義上還是社會意義上。”

默克爾並再次重複了她自難民問題之後“發明”的那句口頭禪:“我們可以做到,因為德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Wir schaffen das, denn Deutschland ist ein starkes Land.)

據德國政府預計,2015年全年進入德國的難民人數將上升至110-150萬,為安置難民,德國各州計劃在2016年支出170億歐元來應對難民危機,而實際數字有可能更高。

默克爾警示德國不要仇外

面對目前德國出現的右翼民粹主義和仇外心理街頭集會,默克爾警示在新年致辭中警示:“我們不能允許自己出現這樣的分裂。”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不在心中懷著冷漠甚至仇恨的心情去跟隨仇外活動,並設法排擠他人。”默克爾表示。

2015年,面對洶湧的難民潮,默克爾做出了敞開胸懷迎接敘利亞難民的決斷。在2015年9月,默克爾在探訪柏林一處難民營外,一位移民拿起手機與默克爾自拍的照片更是伴隨著社交媒體傳遍全球,向所有的難民都發出了“德國歡迎你”的訊息。

然而德國國內對默克爾的“敞開大門”移民政策評價毀譽參半。在難民問題上遭受批評時,默克爾罕見地帶有情感地發言說:“如果我們為在應對緊急情況時所展現的友善面孔而抱歉的話,那這就不是我的國家。”

根據多家德國媒體整理,預計2015年進入德國的難民人數在110~150萬之間,是2014年的5~6倍。

展望2016年,默克爾表示:“毫無疑問,在大量移民湧入的情況下,他們肯定會有求於我們,這需要時間,精力和金錢。”

然後,默克爾提醒德國人,既然德國人可以成功處理兩德統一這樣的挑戰,她深信只要妥善處理,大量的移民潮就能代表未來機遇,因而默克爾敦促德國人要“自強自信,以人道主義精神向世界開放”。

面對移民潮的“德國式焦慮”

根據德國《世界報》的調查顯示,在應對移民方面,2016年德國各州的相關預算有可能高達170億歐元,其中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的預算最高,為40億歐元。

預算高主要同德國人工費昂貴有關。《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年末在德國漢堡采訪時得知,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都在大量招聘德語教師,導致相當一部分的奧地利籍教師來德國應聘。因為很大一部分抵達德國的敘利亞難民渴望就業,而語言關則是第一道門檻。

不過,《世界報》也指出,真正的支出很可能會更高,畢竟各州的預算是按此前舊的預測數據做出的。此前,德國預計2015年會迎來80萬難民,然而實際上2015年德國已經湧入了百萬難民。

難民潮的湧入在德國甚至引起了“德國式的焦慮”。在漢堡大街上,一位當地德國居民馬爾蒂斯指著乞討的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今年乞討的人明顯增多了,而且難民營里經常有人在登記之後就搞失蹤,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

12月中旬,未來研究基金會的一項調查中顯示,難民潮已經再次激發了“德國式焦慮”,其中德國人擔憂德國是否能夠應對百萬人潮所帶來的沖擊。

根據上述調查數據,有55%的德國人擔憂未來,而在2013年這個數字僅為28%。此外巴黎恐襲也令德國人擔憂申根國家的安全問題。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采訪中,接受采訪的德國人紛紛表示,巴黎恐襲後,不管巴黎的酒店和機票價格降了多少,他們也不會去巴黎跨年了。當記者問到,那半年之後的法國國慶日(2016年7月14日)盛大慶典呢?他們回答,安全第一,還是不想去。

編輯:應民吾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79

峰瑞研究報告(四):SaaS大爆發—機遇、邏輯和挑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01/154482.shtml

導讀 : 峰瑞資本研究了一些企業服務尤其是 SaaS 領域的上市和創業公司,發現了一些行業特點。

 “SaaS 領域離那個真正爆發的點已經不遠了。” 不久前,峰瑞資本(FREES FUND)企業服務組早期項目負責人田里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田里看來,大到 IT 服務,小到清潔辦公室和前臺訪客登記, SaaS 的移動化和垂直化,正逐漸改變人類的辦公。

文 / 田里

To B 市場規模和行業特點

To B 方向的項目成為創業浪潮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而 SaaS 作為其中最熱門的方向之一,可以分為垂直 SaaS 和通用型 SaaS。前者幫助垂直行業做效率提升,後者則解決企業在人力、銷售、財務等不同功能上的痛點。

依據 BVP Cloud Index 的數據,截止 2015 年 11 月份,在已經上市的 SaaS 公司里,提供銷售、市場、ERP、HR、安全和 IT 服務的企業占據了較高比例。美國的非上市公司和初創公司關註的方向則包括: 協同化,移動化、數據和智能化解決方案,雲計算和 IT 服務,安全領域也成為熱點。

峰瑞觀點(freesvc)

峰瑞資本研究了一些企業服務尤其是 SaaS 領域的上市和創業公司,發現了一些行業特點:

這類企業毛利比較高,基本都超過 70%,有的甚至高達 80% 。不過,由於銷售成本較高,這些上市公司的凈利率並不是非常高。

銷售成本占總成本比例通常大於 50%,由新、老客戶共同分擔。因此,這類企業要有較強的銷售能力。同時,由於 SaaS 的訂閱式收費模式,客戶留存率/流失率成為很關鍵的指標,因而,CSM(Customer Success Manager)的作用非常關鍵。不同於簡單的客服,CSM 從產品、市場、銷售 3 個層面提高用戶留存,他們的工作包括:1,了解客戶使用狀況和現有產品不完善的地方,2,最佳客戶實踐,3,新功能的銷售。

客戶和收入規模的擴張比獲得更多的利潤重要,因為只有盡量多的客戶才有更大的可能做 upsell 和 cross-sell。

不同於客戶數上升可能帶來客單價下降的直觀感受,這些上市公司可以做到客戶數和客單價同時上升。

最大體量的客戶對收入的貢獻一般不超過 10%,大部分公司在 5% 以下,客戶分散度較高,避免因為失去一個特別大的客戶而嚴重影響整體收入。即使是矽谷大數據公司 Palantir 這種在初期很依賴單一客戶的特殊公司,在後期也有很多企業和政府客戶,客戶收入逐漸分散化。

垂直類 SaaS 企業增長速度比通用型公司要低一些,但有機會獲得較高的營收和利潤率。同時,由於某些垂直型 SaaS 致力於重塑垂直行業供應鏈各個環節,很容易把交易拉進來,最後可能擴展為交易平臺。

SaaS 行業已顯現出兩大趨勢:

SaaS 移動化:移動 SaaS 容易在具備較強移動屬性的行業發展壯大。比如,銷售本身不在辦公桌前工作。如果企業對銷售部門有很強的效率提升需求,就會增加移動端的預算投入。這些行業不可避免會經歷移動化變革。

垂直化:包括物流、建築、零售在內,這些信息化不好,但移動性較強的行業,可能會比其他行業更快采納移動 SaaS 解決方案。這些行業對效率有很強的需求,在這些領域做垂直 + 移動有機會。

SaaS 行業中美對比

通過整理近 3 年來美國和中國在企業服務方向的投資,峰瑞資本對比了美國的趨勢和中國的特色,按照功能領域得出以下結論:

市場營銷:工具層面,營銷人員有多種數據工具檢測當前數據,並使用用數據和智能技術進行預測和實施。渠道管理層面,美國的營銷渠道多,大的就有 FB、Twitter、Yelp、Pinterest 等。同時整體數據意識較強。在中國,由於數據意識缺乏,工具層面還處於起步階段,基於工具的智能數據服務由於工具層面的不成熟也處於早期階段。工具 + 數據服務是比較好的方向。

銷售:在美國,銷售相關的企業服務和工具已經上升到智能化階段,CRM + 智能銷售線索 + 自動化營銷工具 3 個層面可以實現銷售的自動化。此外,美國的 CRM 市場相對集中,營銷工具也比較成熟,所以在銷售線索發現和篩選上有較多公司。在中國,CRM 市場的集中度不高,自動化營銷工具缺乏,發展可能和市場營銷方向類似。

服務支持:美國企業由於競爭激烈和內部對效率提升有強烈要求,非核心業務外包成為趨勢。大到 IT 服務,小到清潔辦公室和前臺訪客登記,等等,都有創業公司切入。在中國有類似的背景和需求。解決的方法通常是技術驅動、模式驅動或者二者的結合,將成本降到最低。挑戰可能在於技術、角色和服務流程的切分以及服務的標準化。C 端 O2O 公司的一些經驗值得采用眾包或直營的服務型模式公司借鑒。

財稅和法務:這類公司在美國相對成熟。在中國,電算化帶來了用友和金蝶的高普及率,純粹從這個點去切入較難,報銷、稅務服務等痛點明顯的角度值得嘗試。在中美兩地,法務 SaaS 相關的大公司很少,因為法務的服務個性化差別比較大,流量獲取有難度,通過工商註冊、商標等相對高頻低價的需求獲取的流量由於用戶認知和服務品質的原因又難以轉到高價低頻的服務上。

HR:HR 相關領域在美國是 SaaS 崛起最早也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有較多公司在嘗試企業 Sourcing + 招聘管理,招聘智能化和薪酬保險福利。在中國,有效的招聘渠道依然是最大的殺手鐧。無論是做垂直行業還是重塑獵頭流程,或是打造全新的招聘方式(利用雇主、CEO、HR 之間互相推薦,內推等),都有不同的 SaaS 公司在嘗試。薪酬福利領域競爭激烈,通過補貼方式獲客的方式普遍,但較難用服務的品牌留住,期待更高效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

協同:在美國,一個思路是把輕量靈活的 SaaS 工具在線化,再加上 IM 的功能,然後做成服務或產品的 Marketplace。在中國從協同切入並不容易,工作和生活習慣的原因導致協同的關系鏈較多的留在了強大的 QQ 或者微信上面。先做好一個帶協同功能的 SaaS 工具,尤其是對垂直行業或者垂直人群,更有可能異軍突起。

峰瑞觀點(freesvc)

競爭激烈導致的效率驅動、雲計算基礎架構的日益成熟,以及企業主的接受程度提高,成為峰瑞資本看好企業服務領域的根本因素。

美國的很多企業服務公司的主要客戶為大型企業。然而,中國的大企業較多是國企或央企,BD 成本高,難度較大。相反,中國的中小企業數量更大,更活躍、靈活。從中小企業開始切更好做。

商業模式上,國內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遵循美國已經得到驗證的 SaaS 模式來運營,同時,以中小企業客戶為主的公司也開始嘗試類似 2C 產品的流量變現模式。釘釘、紛享銷客等已經證明企業端流量的潛在商業價值,但是模式是否跑通還需要時間檢驗,我們總體上認為值得嘗試。

峰瑞資本從整體流程的標準化程度、安全性和敏感性、整體的市場空間、信息化的程度,技術的難度和移動化的可能性等幾個方面來判斷 SaaS 領域的發展進程。拿 HCM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和 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做對比,兩者的市場空間、信息化程度、技術難度、移動化的可能性都相當,但 HCM 的個性化程度、安全性和敏感性都高於 CRM,這導致 HCM 的 SaaS 化程度要稍晚一些,難度大一些。

SaaS 行業的發展方向和機會:

效率驅動導致企業願意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化,方式可能是自營外包或眾包 + 智能工具

技術驅動交易場景化(如數據挖掘、機器學習、NLP 等)更容易使用在可以立竿見影的領域,如:市場、銷售、招聘

工具協同化,完成了流量(工具)、活躍( IM 或社區)和變現(產品或服務的 Marketplace)的閉環

小微企業工具一站化:目的直接,需求標準化程度高

BI (Business Intelligence)輕量化和移動化:數據雲化 + 降低中小企業使用門檻

垂直行業:交易相關數據驅動化和移動化

宏觀經濟和政策因素的刺激

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去 7 到 8 年里,人力成本以每年 16% 的速度上漲)以及經濟不夠景氣導致的激烈競爭,企業非常註重它的運營效率。IT(去 IOE )和稅務(營改增)等領域的政策變化也可能帶來新的商業機會。

峰瑞觀點(freesvc)

宏觀環境支持以效率提升為本質的 SaaS 模式,緊跟變化可以抓住新的商業機會。

SaaS 公司的發展邏輯和演變

依據 SaaS 領域知名投資人 David Skok 的經驗和總結,SaaS 領域相關企業應該重點關註這些指標:

獲取客戶角度,關註 CAC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獲客成本

客戶留存方面,關註 Churn Rate,流失率,重點看月度和年度

商業變現上,關註 MRR(Monthly Recurring Revenue),月度經常性收入,和 LTV(Life Time Value),客戶終生價值

公司的目標應該是降低 CAC 和 Churn Rate,提升 MRR 和 LTV。

降低 CAC 的方法:

如果客戶是中小企業,由於潛在 LTV 較低,獲客成本不能太高,應該多利用渠道,並把毛利讓給渠道以增加覆蓋;

最大化市場效果,制造病毒效應;

制造口碑,老客推薦成為非常有效的渠道。

降低 Churn Rate 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會對總體流失帶來指數效應的影響。即便流失率很低,但如果累計時間夠長,最後帶來的變化非常顯著。

為了降低流失率,創業者應該思考客戶為什麽會走。如果小企業面臨較高的流失率,需要關註產品黏性、用戶留存。而對於大企業,銷售和定價機制比較重要。這里有 3 個解決方法:

連接企業用戶的每一個環節。一旦盤根錯節把其他東西都連上了,哪怕產品再糟糕,用戶也扔不掉你;

沈澱數據;

低頻場景做高頻功能,工具內置例如 IM、評論等功能。

如果想提高收入和盈利水平,應該重點關註以下指標:

LTV:CAC > 3, 越高越好。

CAC pay back < 12 個月,越小越好。一些垂直行業可以做到 5 到 6 個月,甚至低於 3 個月,說明這可能是現金流和盈利能力比較好的生意。

收入層面獲得負流失率,即同時降低客戶流失率和提高客單價。

峰瑞觀點(freesvc)

經典 SaaS 模式下,企業發展應該是由規劃和數據驅動的,企業創立之初就應該重視始終監控和優化核心指標。

Churn Rate 是其中最關鍵的指標。因為在經典 SaaS 模式的獲客-留存-變現的 3 個環節中,留存不佳會導致獲客壓力增大和變現困難,如何降低 Churn Rate 是最重要的課題。

SaaS 公司面臨的 3 大挑戰

首先,在商業模式上,創業公司究竟是做經典的 SaaS 模式還是嘗試有中國特色的流量變現模式?

其次,即便是融資階段靠後的企業,也並沒有很好地被解決用戶收費和續費問題。在中國可能光賣軟件或 SaaS 不太好賺錢。一方面 2C 的免費模式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國內客戶心理上需要看到與他付出的成本相匹配的服務。所以創業公司光賣 SaaS 不一定夠。如果能在 SaaS 上加一個服務,可能更容易賣,也賣得更好。

客戶定位也是一家 SaaS 創業公司必須花時間思考的問題,即把產品賣給什麽規模的公司。

賣給小公司,可能能很快起量,但小客戶付費能力差導致客單價有天花板,先天流失率高導致留存率有天花板,因此,你的用戶基數必須夠大才能保證公司良好運營,銷售和運營相對辛苦,商業模式上也需要更多探索。

大企業的生命周期長,更在乎功能、穩定和服務。但賣給大企業存在其他問題:公關成本高,考驗銷售能力,決策流程長;存在灰色收入;賬期比較長,且催收困難。

此外,從運營角度,大客戶對 SaaS 往往有較多的定制需求。如果 SaaS 創業公司為大客戶做了太多定制,不停地投入人力物力配合它們改需求並給它們加特性,可能跟過去賣軟件沒有差別,甚至可能會淪為一個傳統軟件公司或者大客戶的附屬,規模上不去,SaaS 效應也起不來。

峰瑞觀點(freesvc)

做小企業生意,一定是產品和市場導向。產品一定要設計好,切剛需的點。小企業的痛點主要是開源、節流和效率,通常沒有太多管理的需求。因此 SaaS 產品方向選擇上一定要能解決小企業的痛點。

做大企業生意,是銷售驅動。潛在 upsell/ cross-sell 機會大,丟失客戶機會成本高,因此需要持續做客戶成功管理。美國 SaaS 上市公司平均約 50% 成本用於營銷和銷售,這 50% 中,大概一半用來獲取新客,另一半用於老客維護和用戶留存,兩者同等重要。

客戶最好分散、多元,不要因為丟掉一個客戶大幅度地影響收入。

不管做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一定要重視銷售,創立初期銷售能力弱的公司最後一定要補強銷售。

標簽 Saa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69

5 Mar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本地建築股的機遇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8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新創建(659)為綜合企業,市值超過400億港元,並非「香港八十前」成員,但分析其本週剛公布的半年業績,卻可得到一點啟示。建築及交通是盈利增長最大的業務,當中交通業務經營溢利按年升63%,燃料成本下降是主因之一,難怪上月初於此專欄介紹給大家的同業載通(62)、進智公共交通(77)及冠忠巴士(306)於近日大跌市時,股價仍能保持在高位,後者更上試過往十數年的新高。

另外,新創建的建築業務經營溢利按年升59%,受惠香港近年持續大興土木,基建工程、舊樓重建、商業及住宅發展項目工程不斷,相信其他本地建築公司亦能造出佳績。中國建築(3311)在香港業界佔比可算數一數二,但香港業務收入及毛利於去年上半年,分別只佔整體44%21%,若要搭行業順風車,本地建築商應是較佳選擇。可是,本地建築板塊多年來皆被市場忽略,或許有些公司縱使持續錄得盈利,但未算穩定,所以落得成交稀疏,估值低企。

去年可算是香港建築業的豐收期,上市多年的公司大多業績不俗,未上市的中小型建築商亦藉機上市集資,數目之多尤如雨後春筍。不過,經驗告訴大家,投資者應對一窩蜂現象加倍小心,尤如去年中的「港股大時代」,曾經賺大錢不難,事後還能笑到最後,才是難能可貴。近年上市的本地建築商,有些盈利已開始走樣,有些則已啟動賣殼程序,表達了上市的真正目的,現時「投資」這些股票,風險較難估算,所以還是按業績選取已上市多年的公司,更為可取。

每年3月皆是12月年結上市公司的業績公布高峰期,現時買入需承受盈警公告及業績不似預期的風險,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中港經濟轉弱,更為風高浪急,能選取些已發盈喜的公司可以較安心,從事多元化土木工程建造業務,市值約4億港元的利基控股(240)便是其一。根據集團是月初通告,預期2015年溢利按年大幅增加,增長與2014年年報所披露之手頭上未完成合約價值之增長一致。去年上半年收入按年升71%5.7%的毛利率和前年下半年相約,不過卻較前年同期的8.4%低。純利按年升52%,若撇除非經常性收益之除稅前純利則按年升18%。集團強項是營運現金流強勁,淨現金持續增長至去年中的4.6億港元。雖說利基控股去年盈利已有保障,但未來仍需面對人工成本上升、本港基建工程項目撥款批核被拖延及港鐵廣深港高速鐵路停工等負面因素,令其低於2%的純利率更見風險。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利基控股(240)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227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按此,再往網頁左下方) 
投資收費專欄「觀微知勢」(按此
2014年著作「港股A餐」(按此
Facebook專頁(按此)
港企專門店 (按此)
香港八十前 (按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78

街區制下的五大挑戰與四大機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0/154631.shtml

導讀 : 總的來說,街區制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糾偏手段,也是調節上一個階段城市發展規劃不足的一種手段。

最近住建部出臺了關於街區制建設的指導文件,在剛好處於“去庫存”熱點的房地產行業可謂是掀起了全民熱議。簡單點理解,所謂的街區制就是打破當前的封閉式小區的模式,對於公共資源,比如景觀、道路、環境等采取開放、共享的模式,其中的重點是為了緩解當前城市的交通壓力。盡管當前一些專家學者也引用了不少國外相對比較成功、成熟的街區制模式做了佐證,可以說不論是當前的“封閉式”還是開放的“街區制”模式,其實都存在著利弊。

全盤照搬國外的模式顯然可行性不大,因為我們的社會發展階段、國民意識、社會管理、文化理念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客觀的差距。在這些客觀現實的前提條件下,如果只是簡單的通過與一些發達國家的模式進行橫向對比,顯然存在著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住建部在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幹意見》之後,隨即通過新聞發布會對《意見》進行了闡述。住建部發言人解釋,“逐步”就是要有計劃,要有輕重緩急,並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拆圍墻”。該發言人強調,要實施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的城市。要考慮到各種實際情況,考慮到各種利益關系,依法依規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和居民的訴求,切實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

我們從上述發言人的闡述中理解到,其實住建部推行此次的《意見》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我們國家的城市規劃建設在經歷了一個相對較長時間的發展之後,原來規劃模式中的各種問題開始凸顯,需要對原規劃模式下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調整、修正,這是一種正常的修正行為;二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分步走。一方面是在新的規劃中側重於考慮開放式街區與當前一些城市發展過程中突出矛盾的有效銜接;另外一方面是對於已建成的社區,在尊重當前實際情況與居民意願的前提下,再結合城市規劃的需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引導與優化。

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拆圍”來理解住建部的《意見》,因為在實際的推行過程中,從國家層面來看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比如有些社區本身就不影響道路交通,它的位置打開與不打開都是“斷頭路”;而有些小區在影響交通要道時候,其小區主要交通要道其實已經處於開放狀態,只是進出有相應的物理管理而已,對於車輛通行本身並沒有構成影響,只是對於駕駛員而言增加了通行過程中的取卡流程,當然,對於一些已經升級為自動識別系統的社區車輛管理系統而言,這個問題也不存在;再比如一些企事業單位、大學城、政府部門的建築也會存在著影響交通的問題,打開與否,以及如何打開也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於當下的實際情況而言,街區制模式在我們國家也並非新事物,而同樣在一些發達國家也只有一部分的建築采用街區制模式。總的來看,住建部的《意見》是站在新時期面對於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影響城市居民生活效率、質量的層面,對當前已經形成並凸顯出來的問題進行修正、調整,從大的方向上來看引入一些新的發展模式是一種完全正確的思路,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同樣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同時,由於新發展模式的導入,必然會帶來一些新的挑戰與機遇,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街區制下的五大挑戰

1、對於城市規劃部門的挑戰

由於過去幾十年我們采用的是一種封閉式小區的發展模式,城市規劃所引用的也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包括對於城市環境、交通、公共資源的配置、布局等方面。尤其是近幾年,一方面封閉小區的單個體量越來越大,另外一方面城市可使用的土地面積越來越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城市規劃部門的統籌規劃帶來了困擾。

采用街區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但並非關鍵因素。也就是說街區制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擁堵方面的問題,給城市註入更多的“毛細血管”。但其作用相對有限,其中的關鍵原因就在於過去城市規劃所留下來的大格局很難有大的變化。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城市規劃部門要在當前已經成型的“棋盤”上重新優化相關資源進行有效的二次配置,而這種優化配置能否真正地起到優化的效果,目前很難下定論。

同時,對於城市規劃部門而言將面臨三方面現實的挑戰:一是在街區制的政策下如何快速地做出新的、成熟的城市規劃來指導新的發展布局;二是如何通盤有效地考慮已經存在的社區與將要發展的社區,並做到承前啟後有章法地規劃與推動街區制的改革;三是如何打通各部門之間的“玻璃門”,有效的銜接市政、交管、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門,為街區制的推行保駕護航,這些問題對於城市規劃部門而言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2、對設計單位與開發商的挑戰

對於設計單位而言,在新的指導《意見》下會存在一段時間的磨合期,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我們特定的國情下,對於街區制模式缺乏實際的經驗積累,難以保障“開放”與“問題”之間取得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二是在城市規劃這一頂層設計沒有清晰化、明確化的處境下,街區制的設計與《意見》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是否能夠有效銜接、達成,也是一個擺在眼前的問題。

而這個困擾會直接傳遞到開發商,並對開發商帶來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多年沈澱形成的規模化、可複制的產品線將受到影響,這將直接導致開發成本上升;二是相關的景觀、物業等配套公司業務模式將面臨調整;三是營銷策略受到影響,由於過去是圍繞著“封閉式”社區進行構建,在購買者心目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在封閉、物業、環境與安全、私密之間形成了某種強關聯的意識,開發商也在這個層面下足了力氣,將這種關聯通過樓盤的設計開發表現出來,並借助於營銷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但面對於街區制,當封閉、物業、環境、安全、私密等房子的附加屬性被剔除之後,剩下的就是赤裸裸的“地理位置+外立風格+室內格局+室內裝修”,而這些要素很難產生比較高的附加價值,其成本相對比較固定,這對於開發商而言至少在營銷層面來看將帶來比較大的挑戰。尤其是對於已經過了黃金期的地產業,整個行業的投資回報價值本身就處於下行的區間,此時整個行業的調整、轉型跨度必然會加大、加劇。

3、對城市管理部門的挑戰

其實所謂的街區制本質只是城市建設布局的一種形式,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在城市規劃的道路邊上建設房子,且不設圍墻。可以說目前在大部分的土地私有國家,以及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早期曾經也采用過街區制的模式。盡管這種模式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以及增加路網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它的弊端也是比較明顯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居民財產安全方面;二是交通安全隱患方面。

也就是說在推行街區制的過程中,有個前置條件就是城市的安全保護措施相對健全,不論是城市管理、治安或是相關的監控手段相對到位。因為封閉式社區的出現並受到大部分國民的偏愛,其背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感”。如果在推行街區制的過程中,不能有效解決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問題,必然會遭受比較大的阻力,同時還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盡管街區制有個顯著的優點是可以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網密度,但它的缺點則是居住區樓下的車流增加、車速更快,一方面增加了老人和小孩的交通安全隱患,增大了居住區的噪音幹擾,降低居住的舒適度和生活品質;另外一方面則是增加了流動人口的管理難度,增加了居民的人生財產安全風險。尤其面對於當前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其他社會問題、矛盾的多樣化、複雜化,對於城市管理部門而言是擺在眼前的現實挑戰,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必然會給街區制的推廣帶來影響。在國外,現在有許多國家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後,意識到街區制所存在的這些缺陷,開始推廣適度規模小區制(邊距不超過200米,總面積不超過50畝),有利於兼顧公共交通和居住品質。

4、對地方財政支出的挑戰

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其街區制的存在有多重因素的推動,其中比較關鍵的因素在於,一方面法制比較健全、執法力度比較大;其次是國民的法制意識、規則意識、公共意識比較強;再次是居民擁有槍支的權力,在他人私闖民宅是可以直接行使權力的。而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我們,顯然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較,不論是從法律的角度、社會形態的角度、公民意識的角度等方面來看,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面對這些客觀的差異因素,要想在街區制的開放環境下又能提供比較具有安全感的生活環境,除了公民自身素質的提高之外,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加強監管。

監管通常而言無非三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加強監管人員的投入,比如公安隊伍的擴大、強化,實現24小時的城市全覆蓋;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在不增加人員投入的情況下,加大高科技設備的投入,通過監控設施的投入來覆蓋社會管理的盲區,並借助於信息手段來建立高效、快速的突發事件響應、處理能力;第三個層面就是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通過外包、采購的方式來實現。不論上述的何種方案,都將牽涉到不菲的財政支出,這對於當前本身就債務纏身的各級政府而言都是不小的壓力。

5、對國民文化觀念的挑戰

住建部的這一文件在沒有借助於媒體進行預熱的情況下“突然”推出,毫無疑問將引起大眾的關註,也對當前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封閉式社區中的住戶帶來了觀念上的挑戰。這種挑戰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的文化要素,也就是說在國人的觀念中我們對於家的觀念比較強,同時也比較狹隘,通常我們的觀念中只有三個家,就是“我家”、“你家”和“大家”。

而我家通常是停留在血緣或建築層面,對於建築層面的家最經典的闡述就是宋朝陳元靚在《事林廣記·警世格言》中的一句話:“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這就讓我們看到,一方面“我家”與“你家”之間是存在著清晰、明顯界限的;另外一方面,盡管這幾年隨著國民收入與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素質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總的來看公共意識還是相當薄弱。我們對於家的概念在大部分國民的心目中還是停留在自家建築物的層面進行理解,我們對於“大家”的觀念相對薄弱。

本來在相對封閉的小區,各自圍繞著建築面積所構成的“我家”的概念,通過物業提供的服務做到了相對有效的公共環境管理。在面對街區制,當所面對的自家建築範疇之外的範圍都被納入到公共範疇之後,這就成為了“大家”的事情。而在我們的觀念中,大家就等同於沒有人的事情,這就如同在企業管理中,一項工作的責任人如果是大家,那就基本等同於這項工作沒有責任人。

至少從目前來看,這種“我家”與“你家”、“大家”的意識在短期內難以有效改善。最直觀的就是當前不論是公共廁所、公共休息場所、公共交通道路,可以說只要是涉及到公共的事,就相當於是沒有人的事。就以公共廁所來說,如果不是收費的那種,只要是完全公共的,需要靠大家自覺來維護衛生的,其結果就是基本很難走得進去。因此,在街區制的發展過程中,如何破解“我家”與“你家”、“大家”之間的隱形屏障是個非常大的挑戰,如果這個屏障沒有破解,一旦公共環境增加,其結果可以預見的是:要麽城市臟亂情況加劇,要麽市政管理工作加劇。

街區制下的四大機遇

1、催生新的物業服務模式

任何一種新的政策推出,其背後都蘊藏著新的機遇。在街區制的發展模式下,通常出現的發展模式有兩種:一是社區小型化,二是單體樓宇“插花化”,從目前發達國家街區制探索過的模式來看,除了政府加強社會治安的管理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基礎安保、保潔職能由社會承擔,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物業進行承擔。

這必然會對當前的物業管理與服務模式帶來影響,也就是說隨著街區制的逐步推行,當前的大社區物業管理服務模式會逐步分化掉,所呈現的將會是更加細分、專業、小型化的服務模式。這主要是由於單體社區的縮小,其結果必然就是單個物業服務對象的單位面積縮小,但服務數量將大幅增加。

這次兩會總理的報告中也明確提出了要加大家政業的發展力度,其中也是對於街區制設想的一個補充。在真正推行、實行街區制之後,所出現的情況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一棟大樓配套一個完整系統的物業管理隊伍與體系,當然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增加業主物業費用的支出。同時也將釋放出更多的物業服務需求,這種需求將會更加多樣、多元。可以預見,伴隨著街區制的推進,當前的大體量、大體系的物業服務模式將會朝著兩個方面發展:一是對於規模化的物業公司,在形成特定的服務產品線之後,其規模化優勢將會促使其在某些服務模式上成為“壟斷”的角色;二是將催生出新的物業服務模式,主要以細分市場的垂直服務角色出現。

2、加速智能化的建設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在推行街區制的過程中,在不增加社會管理人員的情況下,必然需要借助於科技的手段實現高效、實時的管理。那麽不論是對於政府、開發商、個人而言,在這三個維度的體系中都會提出不同層面的需求。對於政府而言所面臨的是如何加速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借助於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實現城市的立體式、全方位的監管;對於開發商而言,如何借助於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實現樓盤的立體式、全方位的監管;對於個人而言,如何借助於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實現住宅的立體式、全方位的監管。

而這三者之間又需要相應的服務商提供相關的服務,相互之間聯系起來,並打通信息流,實現真正的智能化監管體系。可以說街區制的推進將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城市、社區、住宅等方面的智能化進程,並釋放出幾何倍數級的智能化需求。這不論是對於創業者而言,還是對於房地產開發商,或是對於制造企業而言,在街區制的新城市進程中,產業智能化都將是一個不可失去的機會。其所釋放的巨大市場潛力將以萬億為單位進行計算,尤其對於當前在智能科技創業熱潮中的創業者們而言,此次住建部的《意見》可以說是對智能產業發展的重大利好。。

3、推動公共資源的布局建設

街區制推行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加速城市交通的流動速度,從而提高效率與生活品質。但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街區單位的小型化,必然會影響公共資源的配置與布局,比如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從政府本身的資源配置層面來看,公共財政所能解決與承擔的範圍相對有限,因此,政府必然會采取“社會化”的模式,也就是說將一些公共配置資源與設施轉向於有社會參與承擔。

這必然會釋放出新的機遇,同時各種資源配置將會圍繞街區制以及便利性為核心展開,而這種展開的業態將會由當前的大體量轉向於小體量、專業性。舉個例子來說,就醫療領域,醫院將會從當前的綜合性大體量醫院向專業化的小體量、社區化醫院轉變,或者說會釋放出更多的專業化、就近化的小體量醫療服務機構。同樣,不論是交通出行,還是其它一些方面的公共配置資源都將會圍繞街區制的特點進行新一輪的配置與布局,這其中蘊藏的將是大量的創業機遇。

4、催生新的商業業態

過去是圍繞社區構建大型的商業中心,最典型的就是萬達模式。街區制之後,商業活動將會變的更加多元、便捷。或許會出現一種全新的商住模式,比如一樓都是配套的商業街區,二樓則是架設相互往來的空中走廊。我們住在樓上,但是吃喝玩樂,以及相關的生活配套都可以直接在樓下完成,這是目前比較普遍的方式。這種模式的出現,對於當前的一些商業業態將帶來挑戰。

這也就意味著在街區制的模式下,商業業態將更加小型化、專業化、垂直化、就近化,當前所爭議的線上線下問題將會加速融合。這不論是對於當前以傳統商業為代表的線下模式,或是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線上模式都將會是一種挑戰,因為實體商業變的更加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O2O商業模式的發展,並讓線上線下融合為一體化的商業業態。

或者是一些更新的商業業態,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當前還難以形容的業態名詞將會出現。總之在街區制的發展模式下,由於我們的居住模式發生了變化,必然會以新的居住模式來構建出新的商業業態。

總的來說,街區制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糾偏手段,也是調節上一個階段城市發展規劃不足的一種手段。在推行的過程中政府自身所面臨與考慮的問題遠多於大眾所顧慮的問題,尤其對於當前公民在參政議政方面的能力日益加強、凸顯,有關部門所推行的新模式如果沒有進行充分的考慮,其所面對的輿論壓力與社會壓力可想而知。但一成不變的社會發展模式必然不可持續,對於大眾而言,街區制的推出將在很大的程度上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何在順應變的過程中找到並抓住變化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新的創業機會,就是對新政策的最好理解與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71

全產業鏈的機遇:如何理解體育經濟的未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561.html

“體育產業和國計民生的化學反應才剛剛開始,未來十年我們可能會迎來一場非常壯觀的戲劇。”5月18日,在懶熊體育主辦的“原力·熊起——2016體育產業跨界峰會”中,光大體育文化產業基金總裁範南如是表達自己對體育產業的信心。

體育產業的機遇在何方?事實上,在全產業鏈中都能找到答案。

賽事IP的力量源於情感

體育產業忽如一夜春風來,既有政策層面國務院46號文的重磅助推,也有諸多市場主體用真金白銀砸下了對體育未來價值的認同。2015年9月25日,“體奧動力成為‘2016-2020年中超電視公共信號制作及版權合作夥伴’,五年要向中超公司支付80億元”的消息恰如平地起驚雷,至今仍為體育產業所津津樂道。

在體奧動力的投資者、華人文化產業基金總裁徐誌豪看來,這無疑昭示著一種趨勢。“隨著整個產業的興起,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範圍內,對於頂級頭部賽事資源的爭奪會變得越來越激烈,這種資源爭奪不僅是IP的版權,也有頭部資源的利用權。”

在此次跨界峰會中,體奧動力董事長李義東也沒有回避這個風口浪尖的數字,甚至表示“未來CBA的價格我相信至少是NBA的兩倍。”為什麽會對80億的投資信心滿滿?“IP最大的賣點是情感。”李義東指出。“看英超、看NBA的(國內)球迷不會像北京國安或者上海申花的球迷那樣為奪冠欣喜若狂,或者因為降級而悲傷。這不是英超和NBA能夠帶來的效果。”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盛力世家CEO李勝的認同:“IP就是一個品牌,而品牌的核心是情感。其實體育是一個情感入口,是一個長期可以持續的、正能量的、一種培養人格且代代相傳的情感入口。”

不過,作為情感的入口,一個成熟的體育IP並不能一蹴而就,時間、體系、技術和人物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IP的塑造首先需要時間。李勝表示,“體育IP和電影、娛樂IP的不同在於體育IP需要歷史的沈澱。你會發現越大的IP,時間越久,它的價值越高,IP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IP的成熟也需要體系。“要做一個成熟的IP,首先要有很嚴謹、系統的管理體系。不管是國際足聯、NBA還是WTA,都會有詳盡的球員、賽事、服務管理體系,而且這種體系每年都會更新叠代。”中網公司總裁張軍慧指出,“除此之外,球員服務、球員、比賽與觀眾之間連接平臺的搭建也是IP表現形態的重要部分。”

不過,技術的進步也為賽事IP和明星的打造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可能性。英雄聯盟(LOL)賽事總監金亦波指出,伴隨著傳媒形態的革新,直播平臺作為可互動的新渠道大大縮短了造星的速度。“我們的選手在俱樂部打比賽,他回到家打開攝像機和直播平臺,就可以和直播間里的粉絲進行直接的、即時的日常互動。靠這樣的方式,一年就能誕生出一個收入不菲的明星。”

但作為情感的入口,歸根結底,“任何一個體育賽事離不開人的故事。”已經簽約近200位運動員的盛力世家CEO李勝表示,“體育改變世界、改變人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故事,是每個參與體育比賽運動員的故事,是每個體育粉絲人的故事。”正因如此,李勝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心”是運動員商業價值的第一判斷要素。“我自己總結,真正形成大商業價值的運動員,其出發點絕不是商業。我們有一套自己的體系判斷一個運動員的心。同時,一個運動員商業價值的塑造不是靠拉贊助,而是要把運動員做成品牌才會有機會,只有把品牌做出來才會有商業價值。”

裝備與場館的升級

當然,在綿長的體育產業鏈之中,未來的機會遠不止賽事IP。在晨興資本董事總經理劉芹看來,“未來的公司一定會從C端爆發出巨大的潛力,我覺得這可能是體育創業者最大的機會。”

與C端關系緊密的運動裝備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市場。前李寧CEO、必邁創始人張誌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運動用品未來的市場空間來自品質升級和細分市場。“體育鞋、服、配件產品將來的機會在於品質的升級;而在細分市場,例如水上項目、冰雪項目、橄欖球、棒球等都會出現,這兩點是裝備領域最大的機會。”

在體育消費升級的同時,匯聚產業C端用戶的基礎設施——體育場館也沒有停止自我的革新。阿里體育副總裁韓立鋒指出:“目前,中國的場館90%以上是1.0版本,典型標誌是租金占整體收入的80%以上;北京的五棵松、上海的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可以說是2.0場館——比如五棵松的租金占比已逐年下降到18%;而阿里體育所做的是3.0版的場館,租金收入的占比可以下降到10%以下,不僅高大上,也可以應用於全民健身。”

究竟如何實現體育場館3.0模式的革新?韓立鋒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大數據可以成為高效匹配供需的絕佳工具。“場館內容的特點是什麽?能否引起更大的社會影響?吸引人群的年齡、性別是否符合商家的期待?中國體育場館一大特點在於散和弱,如果有一種方式可以把這些場館都連接起來,人群、數據都可以產生很大的價值。”韓立鋒指出,“通過大數據,可以解讀線下個人的消費傾向,從而判斷應該開展什麽活動、怎麽定價、用什麽方式更容易接觸雙方。大數據既可以創造新的供給來滿足消費,也可以讓已有的消費更加豐富。通過數據,用合適的方式找到合適的人、合適的產品,讓交易發生,這就是阿里體育當前的邏輯。”

體育創業者的機遇

在體育產業全產業鏈的無數機會里,除了巨頭,也有創業者快速崛起的空間。在真格基金合夥人王強看來,娛樂性、社交性、商品性和教育性是體育產業獨有的特點,也是其機會所在。“體育本身非常具有娛樂性,是泛娛樂中最有號召力的方式,沒有比它更能吸引荷爾蒙的東西;同時由於強大的互動和參與性,本質上它是最符合社交群體屬性的;體育也與商品屬性直接相關,因為從事體育必須有設備,圍繞制造、硬件也非常有益;最後,由於體育是訓練性、啟蒙性、教育性的,我覺得教育作為體育產業的一部分也是非常深厚的待開發沃土。”王強表示。

不過,對於創業者而言,專註才是取勝之道。樂視體育首席運營官於航表示,“我個人感覺未來可能會有兩種典型的公司。一種是巨頭型的平臺公司,基於自身獨特的生態環境、資源和技術支撐,此類公司很難被複制。同時,在細分領域特別專註的企業在未來也會有很大的機會。”

契合健康、快樂和消費升級,體育無疑是一個朝陽產業。“我覺得體育產業大有可為,大家認為體育產業會有黃金十年,而我看它的生命周期可能會遠遠超過這個時限,所以我們非常看好這個產業的機會。”對於未來,晨興資本董事總經理劉芹深表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25

28 May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飛達控股(1100)在孟加拉的機遇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0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上週日到朗豪坊商場逛逛,看見一間專賣Cap帽的店鋪,數個年青人正付款購物,看清楚原來此店正是飛達控股(1100)NOP零售店!看過公司年報,零售業務去年收入只佔整體13%,更錄得輕微虧損。集團基本上多年來仍以製造業務為主,好像去年收入佔整體62%,溢利更是集團重中之重,因其他業務同時間錄得輕微虧損。

飛達控股為世界最大製帽企業之一,現時市值5億多港元,於2000年上市,多年前曾是受市場追捧的工業股,不過其後發展過度進取,分別開拓貿易及零售業務,於20082009年因金融海嘯而受美國業務拖累,連續兩年出現虧損。源於美國收入去年佔整體61%,現時業績仍較受美國經濟狀況影響。

另外,集團的生產基地本在深圳,但自受累於國內勞工不穩定、最低工資不斷上升及人民幣上升等因素,所以自2010年尾起,逐步將越來越多訂單外判給孟加拉的工廠以降低成本,不過初期因發電及公路等基建不足,加上工人質素稍遜,效果大打折扣,管理層便決定於2013年在當地自設廠房,製造業務於2013年下半年重回正軌,經過一輪磨合後似進入收成期,去年此業務溢利更按年升66%

不過,雖然飛達控股去年整體純利按年升59%,但收入卻按年下跌5%,管理層歸因於在深圳廠房減少員工並轉型為設計研發基地,並以應對急單為主下,擴大了的孟加拉廠房產能卻未能悉數滿足訂單的增長。現時內地員工數目有1,500人,計劃3年後縮減至800人,而孟加拉員工人數去年已增至3,100人。集團在今年8月將在孟加拉廠房新增4條生產線,預計今年全年可生產2,000萬件,較去年大幅提高43%。管理層預期孟加拉生產線明年佔比可由60%提升至70%,並正考慮再購入一幅土地興建新廠房,樂觀預計於2018年在當地目標產量可實現三位數字的增長。

管理層於是月上旬的股東會透露,自工廠遷至孟加拉後,今明兩年的訂單已滿,目前正與客戶洽談2018年的產能分配,配合生產線擴產,今明兩年收入理應增長不錯,加上當地基建逐步發展亦提升企業營運及運輸效益不少。

孟加拉現在是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國,僅次於中國,已擁有超過5000間紡織工廠,僱用約420萬工人,但政府管治、基建及治安仍有不少改善空間,加上當地地緣政治風險仍不算低,飛達控股現時已過度倚賴孟加拉從事生產,市場或在估值上打上折扣。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飛達控股(1100)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521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按此,再往網頁左下方) 
投資收費專欄「觀微知勢」(按此
2014年著作「港股A餐」(按此
Facebook專頁(按此)
港企專門店 (按此)
香港八十前 (按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12

核電迎黃金機遇期 核建“巨無霸”今日IPO搶搭順風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070.html

核電產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黃金機遇期,而中國核電建設領域的“巨無霸”——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核建”)也選擇在25日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A股。

來自中國證券網的公開信息顯示,本次發行人股票簡稱為“中國核建”,股票代碼為“601611”,該代碼同時用於本次發行的初步詢價及網下申購;本次發行網上申購簡稱為“核建申購”,網上申購代碼為“780611”。網上申購時間為2016年5月25日,本次發行價格為3.47元/股。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就在正式IPO之前一天的5月24日上午,中國核建在上證路演中心和中國證券網順利進行了首次公開發行A股網上投資者交流會,在持續3個小時的網上路演過程中,這家幾乎承攬了中國所有核電建設項目的公司受到投資者的高度關註。

中國核建董事長顧軍在公司於上證路演期間介紹,中國核建是由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作為控股股東,聯合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主營業務涵蓋軍工工程、核電工程及工業與民用工程的建設。

圖為中國核建董事長顧軍

顧軍介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核建承建了中國全部在役核電機組的核島工程,在行業內長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截至2015年末,公司承擔了包括遼寧紅沿河核電站、廣東臺山核電站、福建福清核電站等11個核電站24臺機組的核島及部分常規島工程建設,是中國核電工程建設領域規模最大、專業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核電工程建造企業,也是國內唯一一家30 余年來不間斷從事核電工程建設的企業。

顧軍稱,隨著中國核電中長期規劃的發布和實施、國際核電市場複蘇,以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中國核建將致力於為核電業主提供更高質量的工程建設服務,並在全力拓展全球核電建設市場的同時,延伸在核電工程建設中形成的強大的工程建造能力和建設經驗,積極開拓工業與民用工程建設市場。

對於中國核建所稱的核電產業黃金機遇,《第一財經日報》註意到 ,僅在中國國內市場,目前中國在運、在建及擬建的核電機組一共54臺,在建規模世界第一。而在“十三五”期間,國內核電將以每年開工建設6臺百萬級千瓦的機組的速度繼續前行,以這樣的速度計算,年平均的核電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圖為中國核建承建的福清核電站

中國核建招股書中稱,公司“具備同時承擔40臺核電機組的核島工程建造能力”,並“力爭承擔國內全部核電機組的核島工程”。

在國外市場,中國核建稱,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的核島及常規島工程建設,具有豐富的海外核電站建設經驗。受益於國內核電的重啟背景與核電“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支持,中國核建將有望迎來國內外核電行業發展新的機遇。

記者註意到,隨著2011年發生的日本福島核電災難的陰影逐漸淡去,世界諸多國家都有意通過建設核電站來滿足當地的能源需求。這除了美國和英國等超級大國之外,還有例如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而中國的核電企業已經多次表態要在國際市場中有所斬獲。

而在工業與民用工程建設市場,中國核建同樣有出色的表現,先後承建了一大批石油化工、能源、冶金、建材、房屋建築、市政和基礎設施等多個行業建設領域的國家重點工程項目。

中國核建2013年至2015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74.36億元、448億元、410.02億元;2013年至2015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6億元、6.66億元、7.98億元。

記者註意到,隨著中國核建設的上市,核電建設、核電運營、核電燃料及配件的全產業鏈概念股也將完整呈現在A股。

在此之前,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601985.SH)和中廣核旗下中廣核旗下中廣核電力(01816.HK)已分別在2015年6月10日和2014年12月10日上市。和中國核建一樣,它們的目的均為為後期核電建設募集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13

PayPal種子投資人:O2O投資機遇還未到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225.html

PayPal、Airbnb、Facebook,在澳洲天使投資人Peter Davison和他的投資團隊的名錄里是這些響亮的獨角獸企業。在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他表示目前正將投資重心拉到中國,而不同於中國投資人,Davison認為,國內O2O以及互聯網金融是十分具有潛力的投資領域,其認為目前由於市場擁擠,O2O真正的投資時機還沒有到來。

Davison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有強烈驅動力、熟悉市場的核心人物是一個初創團隊成功的關鍵。

而對於如何投出獨角獸公司,Davison認為投資具有“瘋狂”想法的公司是成功的第一步。當然這種方式十分冒險,然而,從投資角度來說,一些瘋狂的想法能夠給投資者帶來較大收益。“對於投資者來說,需要做一些這方面的投入,因為90%的投資是無效的,尤其對於早期投資,你的回報只是來源於那10%的投資,這些10%的公司必須發展得很成功,他們必須是能夠改變行業的公司或者模式,但投資者最開始不能預測這些公司能否帶來變革,只能抱著希望,很多這樣瘋狂想法的公司其實一開始你只是覺得它有可能成功,而一旦你的想法應驗,這些就是獨角獸。”Davison說道。

上世紀90年代, Peter Davison在矽谷與他人共同創辦了風險投資公司Godel Capital。Godel Capital是第三方支付平臺Paypal的種子投資者。

Davison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最開始投資PayPal的時候,其並不認為Peter Thiel會成功。“他考慮得太多,這點跟我很像,但作為創業者來說,某些時候想得太多會影響行動力。”Davison說道。

Peter Thiel不太符合Davison對於創業者的投資標準,其最初提交給投資人的創業想法並不符合市場需求,最後Davison提出移動支付的想法替代其最初的公司原型。後來,其又向Peter Thiel提出建立網頁版的PayPal,並把eBay作為初步測試市場,“我認為最初Thiel同意這種想法是因為他想讓早期投資人開心”Davison笑道,後來PayPal獲得成功,在美國支付市場占據重要地位。“Thiel並不符合我投資創業者的標準,但是他身上很好的特質是善於聆聽,很多創業者並不在意別人的意見,而一味堅持自己的想法,對於一些不了解市場的創業團隊來說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近年來,Davison更關註中國的創新企業,對於他來說中國市場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然而,其也發現大部分的中國投資機構,尤其是早期風險投資並沒有太多經驗。“中國一些早期的風險投資人還不夠成熟,當他們投資的領域或者公司遇冷,就會感到驚慌,然而投資的過程本身就是起起伏伏,投資人應該更好的理解這種趨勢。”Davison以國內O2O作為例子。

去年,O2O領域面臨大浪淘沙,大部分的O2O企業遭遇洗牌。然而,Davison仍然看好O2O領域,“盡管線上是趨勢,但是很多傳統產業需要個人體驗以及線下交流,這個維度出發,無論線上怎麽發展,線下實體仍然是必須的。尤其是教育、交通等領域線下體驗十分重要。”

同時,Davison也指出,目前中國O2O領域還是面臨很多問題:“之前過度資本吹捧,市場太擁擠,大家把錢花在發展用戶上,但這些成本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過度的競爭會扼殺行業發展。只有當這些惡性競爭不複存在,創業者能夠將精力花費在研究消費者的真正需求,行業才會再度熱起來。而投資人需要讓創業者學會用適當的成本發展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547

全連接世界如何構成?基礎技術變局提供機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159.html

“這些力量並非命運,而是軌跡。它們提供的並不是我們將去往何方的預測。只是告訴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寫到。

在迄今所有通向未來的必然軌跡之中,構建被稱之為“全連接世界”、“萬物互聯世界”的行動,是讓當前科技公司為之瘋狂並投身的群體運動之一。

從西班牙巴塞羅那、德國漢諾威到中國北京和上海,在所有有關移動通信、互聯網、電子終端的國際討論中,人們都在充滿激情地規劃未來——從需求到產品,從市場到技術,如何通向萬物互聯。

這些擁有產業影響力的人們認為,包括人、智能終端、工業機器乃至自然物體在內,新的網絡將不僅幫助到渴望溝通人們之間的交流,也將幫助機器更好理解和服務人類,機器之間的連接,也將提升生產效率,更加自動化。

目前,全連接世界衍生應用僅顯示出冰山一角,但實現這些應用的新的基礎技術,正在逐漸形成。

全連接有哪些組成?

擁有環境感知和分析處理能力的設備已經展示出對於傳統設備的優越性。

已有輪胎銷售公司銷售一種智能輪胎,通過收集有關胎壓胎溫、車速等數據信息並傳送至雲端分析,該公司向車隊管理人員隨時報告輪胎損耗情況和車輛運行狀況,提出維護建議。

目前,部分電子設備已經做到可感知人體,對人類健康提出建議。此外,擁有智能和網絡連接的瓷杯、玻璃窗、紙張,除了傳統功能,提供基於數據分析的建議,也可通過它們連接其他APP。

收集周圍環境信息,將數據上傳、分析和自動下達正確指令,汽車自動無人駕駛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部分產業觀察家認為,事實證明,將更多設備和物體互相連接,可提供更為豐富和更優化的產品和服務,在這些更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基礎上,將可能誕生更獲用戶歡心的新商業世界領導者。

當前,有的公司通過設備聯網提供優化服務,有的公司將其用於提升系統運轉效率和降低成本。還有公司相信,通過將不同種類的家用電器聯網和互相適配,可提供更智能的家居環境,未來,通過任何一款終端或家用機器人都可做到人工或自動管理家庭聯網設備。

由於連接創造出更多前所未有的可能,並產生經濟和人文價值,越來越多產品、服務將基於萬物互聯理念開發。接入互聯網的節點數,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0年將達到500億以上,並不是說人與人的連接不重要,但物與物的互聯數量上將構成2020年網絡主流。

基礎技術出現變局

或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不過,越來越多能主導未來產業發展的國際組織將構建全連接世界作為擁有時間表的具體目標。

構造連接是系統工程,依賴於基礎無線網絡、終端、應用等領域的各個突破。

全球主要的電信設備商聯合主要電信運營商,已將打造4G+、5G網絡列入實施計劃。無線網絡在速率、容量、可靠性、低延時的演進計劃,被人們比喻為打造新的信息高速公路,為萬物互聯場景提供最重要支撐。

2015年,國際電信聯盟列出5G標準制定時間表。到2017年底,將實現5G候選技術征集和確定評估方法。5G研發的主要參與者傳遞出共識:到2020年,預計將其商業化。在為5G做準備的同時,主要廠商同時推動4G+網絡建設。

根據相關機構預測,從2014年到2020年,移動數據流量有望以40%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數據流量不斷催生新的應用產生,而應用的井噴反過來生成了新的流量,這種循環發展的結果,將導致數據流量的幾何級增長。

以硬件作為基礎的網絡架構,在廠商合力推動下,正在演變為未來以軟件為基礎的網絡架構。可編程網絡將成為網絡社會新的基礎,用戶需求的複雜性和工業互聯網出現,要求網絡識別出這些千差萬別的需求,並提供最優解決方案。當前,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新興技術已經成熟。

新的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也正在形成——未來,更多的存儲和計算將在雲上展開,而雲的存儲和計算能力讓標準千差萬別的海量設備實現在雲端的連接和數據處理,讓海量數據的計算成為可能。

網絡、計算、存儲等基礎技術變局、連接的多元性、用戶需求變化、全新數字化服務興起……對於尋找商業機遇的創業者們來說,現在無疑趕上了好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5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