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寶威(24)的鐵礦收購(留言回覆)


(前言:


1. 因為賺錢的東西不能特別告知,有時不想寫得太清楚,但是為了學學hierro的筆法,特試試他的寫法。


2. 請各位不要聽我亂說,而不做分析,就去購買,這樣風險是很大的。


3. 謝謝網友德的資料。)

oman:


寶威在10月15日出通告以現金及發行新股購買青島泰鑫51%權益
,泰鑫主要從事鐵礦石、鐵精粉加工及銷售,並於山東省萊陽市境內擁有一超大型磁鐵礦,持有採礦權和4個勘探權覆蓋面積約50平方公裏而青島泰鑫2010年底止財年盈利保證不少於1.2億元.


寶威股價在10月12日還隻在的.25位置,16號已升至.34宣布上述收購.21號升至.38,以.35批3億新股集資一億元,
值得注意是這個.35亦是發行新股購青島泰鑫的訂價.


寶威股價在短期急升近四成批新股,股價反應依然非常硬朗.寶威公司存款不足三億,應不足夠應付以後收購,
估計今次透過國泰君安批股收錢隻為股價再炒上批股鋪路.湯兄可否分析一下寶威?


greatsoup: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20/LTN2008062026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10/LTN20080910349_C.pdf


去年10供18,每股15仙,金利豐做財顧。


該次無太多人供,大股東全數包銷,增持至約62.33%。

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0/LTN20090720420_C.pdf


2009年7月委任一個子公司的岑先生做執董,資歷如下:
岑啟文先生(四十二歲)於二零零零年加入本集團,現為本公司附屬公司寶威物料供應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主管集團鋼鐵及礦產貿易進出口業務。

彼畢業於香港大學,加入本集團前曾於跨國鋼鐵貿易公司任職七年,具國際人脈關係,在鋼鐵貿易
方面擁有逾十六年的豐富經驗。岑先生並無於過去三年間於其他上市公司出任董事職務。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6/LTN20091016002_C.pdf

10月16日,公司以2.6億現金加新股增購青島泰鑫,並有權利再以2.6億增持至70%。


據德指出:


這家青島泰鑫是存在的,隻不過是在青島管轄的膠州市,企業規模應該很小時做鐵藝的,泰鑫礦業是在山東萊陽而非青島。

4. 據這個網頁稱,收購標的如下:


http://www.ytjob.com/Company/Info/Com_View.asp?Param=VRz311hzf17x8170


莱阳泰鑫矿 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份,是集探、采、选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矿山企业。公司生产能力为年产铁精粉100万吨,和山东各大钢厂均有战略合 作

公司下属4个采矿场,6个选矿厂(分公司),1个综合配送物流中心、1个日处理量1.2万吨原矿的破碎站。企业装备有适应现代化矿产开采的各类钻机、挖掘 机、装载机、矿山运输车等大型矿山机械设备127台。公司目前拥有探矿区面积53.26平方公里,采矿区面积6平方公里,资源储量达5亿吨。


鉴于上市公司对于企业的运营管理要求,我们在经营过程中,聘请了国内著名的企业律师事务所之一(通商律师事务所)为我们提供法律管理,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 务所(安永)进行全程财务审计,国际著名的矿业咨询公司(澳大利亚SRK公司)对企业的矿山生产、安全、环保进行全面审查,具有甲级资质的烟台黄金设计院 承担了整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工程设计。


同时,建立起符合上市要求的管理团队。 为增强上市前的公司实力,我们先在海外进行了一次私募,ZhongguoInvestments Corp 作为战略投资者,给我们提供贷款。


我们计划用募集的贷款投资一期选厂改扩建工程,项目投产后,必将拉动莱阳当地的工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提高税收。该项目得到了莱阳市 政府的大力扶持。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8/LTN20090918283_C.pdf


根據其現時情況,其現金約2.9億,應足以應付第一期的需要,但第二期則不足。

但是長短銀貸合共6.2億,淨負債仍有約3.3億,故銀行貸款一旦到期,即無力償付,加上若進行第二期收購支出會很大,故有集資需要。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1/LTN20091021535_C.pdf

21日,公司宣佈批售3.1億股,佔擴大後新股不足10%,每股35仙,淨集1.07億,配售代理為國泰君安。

從以上新聞可見,鑑於:
1. 在供股後,股權已非常集中,根據過往紀錄,配售代—理變更,則代表該地方的資金是投入這隻股。

今次不用金仔,而用中國的國泰君安,所以可以說,這隻股有國內的資金進駐,而購入的標的為國內的資產,所以這班人應和買方有一定關係;

2. 今次購入該資產的財顧是智略資本,該公司和金仔非常有關係,加上在過往供股中,金仔為財務顧問,所所以金仔或有一定參與該次炒作;

3. 批售的股本沒有用盡一般授權,即20%未擴大股本,或16.67%已擴大股本,而這種批售在過往例子中,應有後著;

4. 手中的2.9億現金,加1億的批售得來的資金,約3.9億,仍不足以付出5.2億現金作收購需要,加上公司仍需資金擴展,故有資金需要,或有另一次集資行動;

所以,我相信這項收購會公佈,但之後購入的細則或許有變,但公佈後仍會批第二次股。

至於收購成不成功,因為公司現金連還短債能力也好像不太足夠,故有機會是假收購,真集資,故抱懷疑態度。

股價表現方面,直至發佈收購消息之前應可看好,公佈消息之後,一批第二次股,應有大量新聞發佈,股價也會上上落落,但會有大波動,這時就要沽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91

財技高手滿佈的收購-泓鋒國際(2309)


(註: 多謝鱷兄、百變蛋清兄及imoney兄、glassfund兄的意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15/LTN20091115009_C.pdf


其實這個收購,今日已有大量報紙去報導,其中有部分報紙都對這場收購寫到一半一半對,但又未全對,所以為此寫一次。


我看了幾份報紙,經濟日報是寫得最清晰的一間、明報簡略的都不錯,稍後應該會把經濟日報的稍後我會放入文庫供大家看看。


這次的買方是泓峰國際旗下的遠茂投資有限公司向兩家不知最終持股人的公司榮駿國際海外有限公司及海陞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購入太平國際創建有限公司。


太平國際創建的業務其實僅為一投資控股,成立於2008年1月2日,其後將會收購一家並沒有披露名稱,在中國成立的公司。


該中國公司業務專注於研發,透過使用那些產品,可以取得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及電子雜誌等不同類型的電子資訊,現時正在開發供飛機及機場用的系統,發展廣告業務分部。


該公司現時和天津航空合作,並在該航空公司安裝此等系統,並負責提供資訊及維修事宜,預期在2010年3月完成。


據鱷兄的資料,「天津航空的歷史非常短,它是由海航集團有限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及天津保稅區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於今年6月8日才正式揭牌成立。海航集團、海南航空是海南美蘭國際機場(357)的關連公司。天津航空的前身大新華快運,於2007年3月30日在天津正式成立。」


http://www.tianjin-air.com/gsxw/200906/t20090609_3877.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1321.htm

此外,該中國公司正在和其他航空公司洽商提供該產品來發佈電子資訊,亦正聯絡Google等提供電子資訊等。


但該中國現時仍處於虧損,2007年虧約45萬人民幣,2008年虧約862萬人民幣,淨資產約2,082萬人民幣。


至於收購太平國際創建方面,作價為8億人民幣,由高盟評估有限公司的估值計算出來。


另外,加上2,000萬元按金給兩位賣方,供其作貸款用途借予,完成後,該等借款會以10元轉移給泓鋒國際子公司遠茂投資,該貸款則由太平國際公司償還。該按金在收購失敗則需償還。

該8億作價中,可分為4部分。


第1部分,將會發行1.5億可換股債及新股支付,代價股份將不會超過股本的5%,不足之數亦會以可換股債支付,照現時市值約12.27億來看,即發行6,113.5萬的新股及8,886.5萬的可換股債。


第2部分,則在收購後提供收購首18個月報表後支付,可換股債券將是3億減之前已發行的可換股債支付,照之前的假設計算,則不多於2.1135億人民幣,如盈利少於1.5億人民幣,每少1元盈利,則發行少1元可換股債券,按照假設,如沒有盈利最多發行價值6,113.5萬人民幣的可換股債券。如補足不足盈利的現金,即可取得這批不足盈利金額可換股債券。

第3部分,則在收購後提供收購後19-30個月報表後支付,可換股債券將是5億減之前已發行的可換股債支付,照之前的假設計算,則不多於2億人民幣,如盈利少於2億人民幣,每少1元盈利,則發行少1元可換股債券,按照假設,如沒有盈利則不用發行可換股債券。如補足不足盈利的現金,即可取得這批不足盈利金額可換股債券。

第4部分,則在收購後提供收購後31-42個月報表後支付,可換股債券將是8億減之前已發行的可換股債支付,照之前的假設計算,則不多於3億人民幣,如盈利少於3億人民幣,每少1元盈利,則發行少1元可換股債券,按照假設,如沒有盈利則不用發行可換股債券。如補足不足盈利的現金,即可取得這批不足盈利金額可換股債券。

由此可見,以零股價計算,代價最少為1.5億元,以現時股價計算,最低代價為2.1135億。


該批可換股債券及新股發行價為38.8仙,另可換股債券並不計息,此外賣方兌換後發行的新股不得多於5%。


現在我就拆局了:


(1)從百變蛋清兄的眼中可見,中國人的盤算相信是這樣的:


「国务院要重点发展海南,天津。这个收购确实是很热门。大陆关于海南跟天津的股票都炒翻天了,用股票换人民币,是个最热门的交易。」


故他認為:


「可见大股东还是很努力的...大家要的只是概念,并非真的要如何,西门庆跟李瓶儿的关系而已。我在想,这个新收购的公司也许是哪个国内大佬的计划吧。」

(2) 至於鱷兄亦提到這一點, 「要留心條款很著意的規限各賣家持股量不超出5%。賣家不需要申報持股量,隨時賣出股票也沒有人知道。」,這個將會導致潛在沽壓增加。

(3)從按金方面,這2,000萬是大方借予兩方賣方的,其後會把一部分或全部借予太平國際創建,然後這筆借款會以10元賣給泓鋒國際,由泓鋒國際收購後的子公司償還。如果你是賣方,最大的利益會是如何?

相信是不借給給太平國際創建,然後再轉讓給泓鋒國際,其後那還的錢就是體內循環,一借一還,沒有變化。


然而為何要給一次過給2,000萬人民幣呢?


可能就是大股東一派加包銷供股股數約1,525,699,200股乘以1.2仙(40仙減38.8仙)的差價加上一些必要的費用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6/LTN20091016415_C.pdf


(4) 附加代價是按公司的盈利來定的,所以他們有誘因做好盈利。況且做好盈利,令股價波動,使其股票得以出手,也是原因之一。他們現時最少取得的代價是不少於1.5億元的股票和債券,其後也能取得約6,113.5萬的債券,難免會以真金白銀付現金會用來造盈利,以取得更多利益。


(5) 此外,鱷兄稱,「表面上是顯示目標公司的盈利能力,實際上盈利是沒有保證,盈利是買回來,試想一間能預知未來三年半可賺6.5億元人民幣的公司,有可能用8億元人民幣收購嗎?」

從最後一年的盈利來說,市盈率約是2.66倍,確是有點問題,況且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我們想想,其實補足不足盈利取可換股債券的機制,其實只是一個可以以38.8仙買入一定量金額發股的權利,況且這些真金白銀付出的現金,可變做報表上盈利,從而弄致股價會有大利好消息,使其可高價散貨,真是一個聰明的主意。


在最後一年來說,以3億人民幣除約46.33億股,每股盈利約7.3仙,以10倍PE計算,即73仙,可見他們賺的錢最多一倍。


(6) 鱷兄又有懷疑曰「8億元人民幣的估值憑甚麼得出?」,我亦覺要懷疑,現要等公函出來才知。

至於未來股價方面,因太多人知,故應平穩,況且市場供應也有增加,但收購回來東西的業績會增加投機及波動性,故亦會隨市價波動呢。


特以glassfund的話來作總結:

loading  我好開心大家都為自己的投資緊張起來! 不過千萬不要為自己的投資影響到你的情緒。如果你因為買左2309而令你擔心起來, 原因可能有:

1. 你可能不了解自己買的東西, 你買的2309係投機係賭博, 不是價值投資, 賭有輸有贏, 周sir 有時都要止損, right? 當然, 我們透過觀察之前的彩果, (如開了5鋪細就開大了), 可以增加勝算

2. 你買2309的比重可能太高, 導致你擔心 (周sir 都教過我地作好最壞打算先去投資)

3. 你的性格可能不適合投資細股什至股票, 細股的變數很多的, 停牌, 爆升爆跌 視作等閒, 5仔由>100跌到33都可以, 這是兇險的股票市埸, 弱者是要BYE BYE的.

湯兄及其他高手已在此把自己所識的分享了, 復牌後之股價升跌實在很難去預測! 股票市埸是公開的市埸, 任何人都可參與, 我相信攪今次2309供股班人都是想股價向好的, 但莊家都有失手時, 一切隨遇而安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0

與鱷兄再談星美收購


原文及留言: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950


鱷兄:


我對A股公司沒有認識,也從來無興趣研究新世界系公司,要一時間消化資料很困難。我想知道,杜先生注入ST星美的資產與他從新世界中國(917)得到的是 否完全一樣,我指的不是公司名稱,是指當中的資產組合。物業不同虛無的無形資產,基本上物業價值可以簡單的將樓面面積乘以每平方米價格得出,樓面面積是客 觀資料,變數祗有每平方米價格,這個可以很容易參考鄰近物業,很難會有相差多倍的估值差異。


(1)

從第一條link所見,「豐盛是一家持有物業的公司,所持的餘下物業是位於中國上海市徐匯區淮海中路1408號的一棟四層高樓宇(「餘下物業」),總樓面 面積約為794平方米,曾持作寫字樓用途但目前為空置。」以總樓面面積這樣小,出售代價為143,330,411港元,未嘗不合理,而報導指豐盛地產 100%股權的評估淨值為1.21億元,明顯這部分交易是沒有問題。


(2)


然後重點應該放在資產值大的上海局一,報導指上海局一100%股權的評估淨值為68.78億元,根據ST星美的顧問報告,計算方法是用成本法,但卻有一項 成本法評估增值率,這增值率竟然高達369.95%。其稱:


「增值的主要原因為存貨增值542,391.62萬元,增值率為213.19%。由於存貨中的土地購 買時間較早,距離評估基準日均已有10年以上的歷史,取得成本較低,因此賬面值較低,而近10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特別是上海房地產市場持續快速發展,因此 土地使用權的增值比較高。」


這個則比較奇怪,既然上海局一本身屬於新世界中國(917),新會計制度已經實施多年,又曾經在去年12月宣佈出售上海局一 20%給杜先生,再其後再出售上海局一50%給杜先生,其間曾經找估值師估值,點解新世界中國(917)從來沒這一筆帳面上的公平值收益,而帳面值的評估 基準日已有10年以上的歷史?


(3)
上海局一的主要資產是香港新世界花園,在出售上海局一20%給杜先生時,估值師為整個項目的估值是人民幣4,576,000,000元,財務上則「視作轉 讓代價為260,774,356港元,乃參考局一於2008年6月30日的經審核資產淨值793,589,372港元及物業產生的重估盈餘連同有關稅項釐 定。」4,576,000,000元的20%是915,200,000元,不過因為當中牽涉極複雜的重組,又有債務的因素,實際上杜先生會否得益就很難計算 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2/LTN20081212378_C.pdf

不論如何,2009年年報就指「上述交易為本集團帶來約370,000,000港元的淨出售收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2/LTN20091022316_C.pdf



(4)


最 後,新世界中國(917)一方面出售上海局一50%給杜先生,另一方面又向他收購三聯52.5%股本,這個容易計算得多了。通函裡「買賣交易可能產生的財 務影響」預期貴集團將可錄得估計收益約562,200,000港元,相當於出售代價與局一於2009年3月31日的未經審核資產淨值兩者間的差額。

不過要看看估值報告,香港新世界花園的估值是 5,207,000,000元,50%權益就是人民幣2,603,500,000元,雖然沒有透露過負債,但ST星美就指上海局一截至2009年8月末上 海局一的總負債為189,309.22萬元。


假設幾個月前負債相若,那麼上海局一50%權益的價值就是 :


(5,207,000,000-1,893,092,200)*50%


=1,656,953,900;


至於上海中山廣場的估值是 1,452,000,000元,52.5%權益就是人民幣762,300,000元,不知三聯負債多少,但價值不可能超越人民幣762,300,000元。


依照估值 報告的估值,新世界中國(917)實際上損失了最少:


1,656,953,900 - 762,300,000


= 894,653,900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3/LTN20090513167_C.pdf



(5)

不過,ST星美股東也無謂投訴了,見到有ST兩個字,對於這公司的情況應該心裡有數,星美現在隻剩下空殼一隻,無營業額兼輕微負資產,資產隻有少量現金和預付款項,這種公司市值竟然超過50億,杜先生沒有收貴了。

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9-11-23/57316068.PDF


鬼腳七:

大閆生兄可能忽略了一點,新世界中國與杜先生的交易是發生在09年4月及以前,杜先生與星美的交易則發生在09年11月,期間中國國内房産價格經過巨幅上漲,因此“依照估值報告的估值,新世界中國(917)實際上損失了最少人民幣6.9億!”并不合理。
鱷兄:

“依照估值報告的估值,新世界中國(917)實際上損失了最少人民幣6.9億!”我計算時有引用星美提供的負債資料,這方面有時間上的偏差,所以負債數字 不算準確,除非杜先生在這期間大幅削債,否則不會計多上海局一的價值。至於估值,我是採用新世界中國(917)杜先生的交易在09年4月交易的估值報告, 當時估值報告指香港新世界花園的估值是5,207,000,000元。沒錯,香港新世界花園在星美的交易再度漲價,但我沒有將它納入計算之內,所以我的計 算是否合理,與期間中國國内房産價格經過巨幅上漲無關。
greatsoup:


(1)


一些補充資料:
局一中國估值報告:

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9-11-23/57316073.PDF

豐盛中國估值報告:

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9-11-23/57316075.PDF

收購後預計情況:

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9-11-23/57316071.PDF


局一及豐盛的沿革、財務情況,這些資料絕對較香港更詳細,原來發現局一在2006年增資後及其後兩次資產轉讓後,只在收購後的2009年7月增資人民幣6億,除此之外,資本結構並無改變。

其負債在2007年、2008年及2009年8月,分別是5.27億、15.25億及18.93億,主要是長期銀行借款。

至於豐盛地產,2007、2008及2009年8月的總負債是5.2億、7.3億及8,000萬,主要是銀行借款。

沿革在是公告p.43-66、財務報表在是公告p.168-176。

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9-11-23/57316090.PDF


此外,另外有一份文件會講述收購標的母公司的財務情況。真是詳細。

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9-11-23/57316077.PDF



(2)


至於杜先生成本,由4部分構成:


(1) 2008年4月30日,杜先生向新世界中國購入豐盛地產權益,作價143,330,411 港元。

http://www.nwcl.com.hk/download/c_fung%20seng.pdf


(小插曲: 在星美聯合購入資產公告中稱「2009 年6 月,丰盛控股与新世界发展(中国)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协议约定,新世界发展(中国)将对丰盛地产的出资转让给丰盛控股,转让价格为1,000 万美元,转让价格按照新世界发展(中国)原始出资额作价。」


作價和完成日都不同,究竟是香港上市訊息發佈有問題,還是中國方面登記上查證不足,很難知道。我想他們應是迴避一些法律上的規定。


(2) 2008年12月,杜先生在重組時購入上海局一20%給杜先生時,財務上則「視作轉 讓代價為260,774,356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2/LTN20081212378_C.pdf

(3) 2009年5月,杜先生購買於上海局一,代價為953,169,139 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3/LTN20090513167_C.pdf

(4)據中國公告稱,在2009年7月,「丰盛控股新增注册资本60,000 万元并以美元现汇出资」,並聲稱2009 年8 18 日,「6 亿元增资已全部缴足」。

若不計上時間值及其他不見的成本計算,並假設1人民幣=1.14港元,成本約:


143,330,411 港元 + (260,774,356港元+953,169,139 港元+ 600,000,000人民幣 x 1.14)


= 約2,041,273,906港元。


而以增發股數15.8億股,增發價格3.7人民幣,並假設1人民幣=1.14港元計算,賣出的價格達:


=15.8 x 3.7 x 1.14

=66.6444億港元


即他們表面上已賺達46億,雖然有升值的因素的存在,但都較市場上升的速度更高吧。


如以流通價格計算,股票價值達到224.79億港幣(12.48 x 1.14 x 1,580,000,000),如果2009-2012年後收入超過18.444718億人民幣,如股價仍維持在該水平,這兩百億多億元已唾手可得。


如果少於這個數字,則按比例以1元的價格售回股票予上市公司,即公司最多需要用15.8億人民幣,但當時如沒有這個錢,他會變成債主,仍能在公司缺水時保持一定的主動性。


杜先生在一年多內,以20多億向新世界中國購回來的東西賣得這個高價,其實綜合起各網友的因素,原因如下:
(1)因為星美的實際價值不高,嚴格來說已經資不抵債,其價值只繫於上市地位,此為風險溢價所在;
(2)新世界中國以相對當時市值低估的時候,以當時合理的價格出售物業予杜先生;
(3)上海地產市場近年復甦。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計劃。

以這樣的空殼公司,以1人民幣等於1.14港元計算,市值竟逾58.88億港幣(12.48 x 1.14x 413,876,880),可謂天價,這可以當作北水來後香港殼價的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3

女生投資周記:收購概念因何無驚喜? 王雅媛


2009-11-30  OD





停 牌近一個月的華潤燃氣(01193)和鄭州燃氣(03928),上周終發出聯合公告。華潤燃氣早已公布了可能收購鄭州燃氣事項,這次就是等它公布具體方 案。筆者持有鄭州燃氣,本來滿心歡喜以為這次發達了,誰知看了收購價,居然是每股9.6元,較鄭州燃氣停牌前的17.18元折讓44%,真是一場歡喜一場 空。

低價出售背後有因

華潤燃氣將與鄭州市國資委成立合營公司,公司成立後,華潤燃氣佔八成股權,鄭州市國資委佔兩成。之後合 營公司會以每股9.6元向鄭州市國資委收購約43.18%鄭州燃氣的已發行股本,以及向小股東提出強制全面收購建議。仔細一想,其實9.6元這個價格,是 交換鄭州燃氣的控制權,與外面流通的價格關係並不密切。那為何鄭州市國資委願意以如此低的價格將控制權讓予華潤燃氣呢?

其實早在七月,這項 潛在交易已經公布。而當時的鄭州燃氣股價就是9元多,相信當時雙方就已經認同了這個價格。鄭州燃氣○九年上半年每股盈利近1元,粗略以全年每股賺2元來計 算,9.6元的收購價相當於○九年4.8倍的市盈率。在天然氣前景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這樣的估值顯然是超低的。

表面看,鄭州市國資委很吃 虧,這純粹是因為我們從外人的角度去看這交易。因為它轉讓的鄭州燃氣股權原本是屬於內資股,不流通的。通過這項收購,不流通變成了流通,變現後可以投資其 他項目。鄭州市國資委只是轉讓了控制權,引入背景、資源更好的華潤集團。如果未來鄭州燃氣發展好的話,當地政府稅務收入又會增加。

兩燃氣股各有優勢

鄭 州燃氣換控股大股東之後,會繼續維持上市地位,那這兩隻燃氣股,哪一隻更值得投資呢?鄭州燃氣的好處是便宜,此刻變身成為了華潤系,相信市場願意付出的市 盈率(估值)會相對提高,但是它始終是區域性的企業。相比起來,華潤燃氣○八年開始收購首個中國城市燃氣分銷業務,並且一直有意在這個領域迅速擴張。我認 為擴張對燃氣行業很重要,因為燃氣價格是受規管的,所以只能從規模上做大。那現在投資者面對的選擇就是,想以低價買個優秀區域性公司,還是高價買有條件成 為龍頭的公司。以這幾天它們的股價表現來看,似乎後者較受市場喜歡。

申銀萬國證券(香港)聯席董事 王雅媛(Victoria)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並持有鄭州燃氣)

我的投資博客http://blog.sina.com.cn/wangyayuan12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5

(149)中國農產品交易 - 一單荒唐的收購交易? 維斯


http://hk.myblog.yahoo.com/iam-waise/article?mid=17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15

2.15亿港元收购镭射 苏宁借道“铺王”进军香港


http://www.china-cbn.com/s/n/001009/20091231/000000143499.shtml


CBN记者 王如晨

苏宁电器(002024.SZ)董事长张近东说话很算话。去年底,他曾经表示,2010年要进入香港。就在人们以为他很难达成时,结果,2009年12月30日,苏宁正式公布了进入香港的消息。

昨天,苏宁电器宣布,已经与香港地区第三大3C连锁零售企业镭射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正式进军香港。

战略合作是一种委婉表达,苏宁再度实施的是一次并购。双方协议显示,苏宁电器将出资3500万港元收购镭射公司品牌、业务、网络,同时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收购其存货及相关资产,最迟2010年3月底前完成具体交割。苏宁电器最终将付出2.15亿港元的代价。

镭射是香港老牌3C连锁企业,1976年创立。它的控制人正是香港著名商业地产开发商、香港“铺王”邓成波。截至目前,镭射在香港地区共有22家连锁店,覆盖了香港最核心的商圈,其中旺角商圈便拥有7家门店。

镭射公司董事谭学昌表示,一年多前,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与邓成波在香港偶遇,两人谈到香港市场时擦出了合作“火花”。孙为民回来后,立刻派团队在香港注册了苏宁子公司。孙为民说,这家新成立的子公司,正是今年6月收购日本Laox时的承担企业。

镭射门店面积相对较小,大部分不超过100平方米。在3C整体容量250亿港元的香港市场,镭射年营收大约仅13亿港元。这一数据,还不如上海苏宁中山公园店、浦东八佰伴两家门店的营收之和,2009年,后两者营收将近15亿元。

孙为民表示,苏宁自然也看重规模化效应。根据上述连锁发展和经营思路,苏宁电器计划3年内在香港新开出30家店面,完成香港市场50家店面的网点布局,占据香港电器消费市场25%以上的份额。而且,其中将包括4到5家2000平方米的旗舰店。

苏宁当然不会满足于这些。孙为民透露,邓成波是商业地产开发商,22家门店中有30%属于邓家自有地产。未来,苏宁或将与邓家在其他商业地产项目上达成深度合作。

这是苏宁电器2009年继收购日本Laox之后的第二次并购。孙为民表示,事实上,2006年上马新系统时,就已搭起未来国际化的技术平台,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催化了苏宁提前进军香港的周期。他说,香港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这里还有相当的增长空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15

仰融融资套路:收购国内A股公司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163166.html


仰融的传奇总算长了一只脚。

美国当地时间1月19日,正道汽车正式与久加诺意大利设计公司签约4亿欧元的总体设计合同。

仰融向记者透露,在国内融资方式上,正道汽车将在天津成立三个股权投资基金,并用这些基金收购国内三家A股上市公司。

坐在记者面前的仰融侃侃而谈:“我今天所做的事情(撬动的资本)比起当年,应该没有退步,只有更进一步。”

确实,今天仰融可能盘活的资金高达660亿元人民币,比7年前仅用10亿撬动330亿人民币的英国罗孚项目配套融资犹有过之。

从2006年决定重新回归汽车业,仰融就选择了将过往抛在脑后。

“没有人通知我这段历史可以解密。因此我还是不能向外界说一个字。”仰融如此回应记者的追问。

正道汽车人士表示,仰融曾填词《虞美人》,起句是“逐鹿岂只在中原”。其中隐约透露了他的不甘心。而现今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在为去污名化而努力。

收购三家A股上市公司

被誉为“活着的传奇”的意大利汽车设计大师久加诺,专程赶来签约仪式现场美国阿拉巴马州。

当日签约仪式,有多达300位来自中美两地的嘉宾出席,阿拉巴马州州长Robert riley也出席并发表演讲。

会上发布了久加诺公司为正道汽车设计的一款混合动力概念跑车。

签约仪式后的采访中,仰融告诉本报记者,整个庞大正道汽车的融资方法将按两条路径进行。

仰融向本报记者透露,正道汽车将在天津成立三个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吸引国内的战略投资者的方法,成立3个50亿人民币的种子基金。其中正道汽车三个整车项目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均将占20%的股权。

据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位于天津的该股权投资公司已经得到了批准。

然后,仰融将通过这三家股权投资基金,收购国内的三家A股上市公司。通过A股上市公司融资方法,为正道汽车项目进行融资。

本次出席签约仪式的三家地方开发区,分别为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杭州湾新区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

据仰融本人透露,这三家开发区将是未来的整车生产基地。其中天津和宁波因为定位为出口基地,所以不需要再进入整车生产目录。

据记者了解,三个地方政府均提出了一定的壳资源供未来的股权投资公司收购。其中,安徽有两家上市公司,包括昌河汽车以及江淮汽车,可能会是未来的借壳目标。

宁波地区,则有业内人士提及波导手机和一些宁波本地壳公司的名字。

但以上上市公司的名字,均未得到正道汽车团队的正式确认。

“作为政府,我们会安排壳资源给正道团队。但不会介入双方的谈判,收购价格由他们自行决定。”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位高层向本报记者透露。

在收购了三家壳公司以后,正道汽车将利用“缺故事不缺资金”的中国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建设正道汽车中国项目。正道汽车的管理团队将进入到被收购的A股公司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正道汽车可以通过层级放大的资本运作手段,取得中国项目所需要的庞大资金。

“在中国的项目,将是中中合资。我仰融不是A股公司的董事与股东,进入A股公司的团队里将没有我的名字。“仰融表示。

这样,将可以有效避免仍与他个人相关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对自己之前的隐秘历史,仰融依然不肯透露。

在国内时曾是藏传密宗虔诚信徒的仰融,秘密赴美后不久,就迅速转信基督教。据他所言,是因为做了一个极其怪异但又灵验的梦。转信基督教以后,仰融自称心态逐步有了转变。三年半的诉讼历程结束后,仰融决定向前看,不再执着于争论。

不过他也一度灰心。2006年,仰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声明自己不再做汽车。

但不久以后,在周边朋友的不断鼓动下,仰融又一次点燃了内心的梦想。“美国并无准入制,我在中国做汽车的方式与方法,可能在美国市场有用,可能会成功。”

“到今天,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会感受到压力。”仰融说。

美方:看到投资才给优惠

“据我们的估算,正道汽车美国项目,只要年产30万辆,就可以超过项目盈亏平衡点。”正道汽车CEO王川涛向记者表示。

正道汽车美国项目的主要融资途径,则是通过香港上市公司远东金源(1188.HK)旗下的阿拉巴马州投资中心(ACFI),通过全球吸引美国投资移民,为整个正道汽车的项目进行融资。

因为阿拉巴马州的项目目前尚须1月26日远东金源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批准才能进入上市公司资产序列,因此该项目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启动。

虽然仰融给该项目设定的近期目标是从全球吸引2000名投资移民,共计10亿美元的融资额度。但是据ACFI的一位管理人员透露,目前正道汽车项目上尚未有正式的成功案例。但在ACFI旗下的另一个小型项目上,倒是吸收了近十位投资移民的资金。

他个人表示,他对吸引投资移民的速度,并未如正道汽车高层那样乐观。

正道汽车副董事长黄春华在记者会上透露,在ACFI进行投资的赴美投资移民,在50万美元投资期满5年以后,将可以65万美元的价格转换远东金源的股份。也就是说,投资者的最低年化回报率为6%,再加一张美国绿卡。

黄春华向本报记者表示,在实际运营中,2010至2012年的现金流出需求并不大。关键的2013年,则需要8亿欧元左右的现金流出,但是他认为届时正道汽车手上将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一运作。

在整个项目中,仰融也构思了一部分中国项目反哺美国项目的情节,力图用更少的资本带动整个项目运转。

例如,中国项目将会有具体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悬挂等所有生产环节,直至总成,而美国项目将只有一个总装厂。这样,整个正道汽车的生产重心将在中国而非美国。

另外,正道汽车的知识产权将在美国项目公司中,黄春华透露,也正在考虑向A股公司以300美元/辆的价格收取技术转让费用。这样将中国市场的利润转入到美国项目公司中。但是黄指出,目前他还并未与那些A股上市公司正式进行谈判。

“因为正道汽车高管属于美国项目旗下,他们会进入目标A股上市公司,因此这会涉及到关联交易。”黄春华向记者透露。

美国项目上,也有一些具有美国特色的资金可以使用。

“我们有美国能源部的补助资金可以申请,理论上只要样车被试制出来以后,就可以进行申请。“正道汽车CEO王川涛向记者表示。

美国阿拉巴马州投资开发署署长NEAL WADE先生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对正道汽车在阿拉巴马州的落地表示欢迎。

作为落地阿拉巴马州的第七个国际级的汽车生产商,阿拉巴马州政府将会提供与其它国际性汽车厂家如奔驰一样的优惠条件。WADE先生表示,州政府将为该项目提供2.5亿美元左右的优惠政策,用于土地费用减免、员工培训等配套投资。

WADE补充说,阿拉巴马州政府在看到正道汽车10亿-15亿美元的真实投资以后才会真正启动上述资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14

中国吉利控股计划于5月完成收购沃尔沃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6/163813.html


21世纪网讯 据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吉利汽车的母公司——吉利控股计划于5月完成收购沃尔沃,目标是逐渐实现北京基地生产规模达到年产30万辆整车(沃尔沃系列)。

消 息人士指述吉利控股的一份报告指出,吉利拟于2月份与福特签约收购沃尔沃,希望在5月4日完成这项收购。消息人士并称,为了此项收购,吉利控股将设立一间 特殊目的公司,注册资本80亿人民币。其中,外资占51%股份,中资占49%,外资股东主要为吉利在香港的公司和有关海外战略投资者。

吉利控股计划北京基地的规模逐步达到年产30万辆沃尔沃系列整车,五年内全球生产目标为增加到年产90万辆。

消息称,收购资金方面,吉利控股已争取到欧盟低息贷款,收购沃尔沃没有现金流短缺问题。消息人士还提到,吉利控股计划收购沃尔沃後2011年可实现盈利,2015年实现息税前利润7.03亿美元。

据悉,上月底,福特汽车证实2010年将沃尔沃出售给吉利汽车的所有商业条款已确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9

鱷兄:對嘉盛電能車收購的幾點質疑


(1)


首先,說說這收購的情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23/LTN20091223126_C.pdf


在前大股東減持股權後,公司在去年12月23日向鍾馨稼先生及苗振國先生訂立意向書,向他們購入由深圳市雷天電動車動力總成有限公司及深圳市雷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供應產品的中聚雷天(香港)母公司Union Grace,該公司主要經營汽車充電池業務。


該等業務作價27.5億,並以20仙發行新股、可換股債券支付,儘管發行該等股份或可換股債券,建議收購將不會引致本公司控股權出現任何變動,以避免任何全面收購,降低借殼成本。


其後股價持續上升,由20仙一線升至90仙停牌。


(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19/LTN20100119504_C.pdf


1月18日,公司配售366,084,242股,每股73仙,集資約2.625億元,由國內資金的國泰君安作配售代理,並宣佈需待收購的汽車電池全部已發行股本訂立協議,以及李嘉誠持有的Jade Time認購特別授權作出公告,故此繼續停牌。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26/LTN20100126004_C.pdf


1月26日,公司正式購入Union Grace,該公司由(i) Mei Li New Energy、(ii) Union Ever、(iii) Silver Ride
(iv) 榮華、(v) 郎興、(vi) Idea Lab分別持有41%、27.3%、9%、9.1%、9.1%及4.5%的權益,Mei Li New Energy、Union Ever及朗興分別由鍾馨稼、苗振國及其兒媳控制。


至於據公告稱,鍾馨稼、苗振國的簡介如下:

鍾 先生為一名電池產品及相關技術發明家。彼為雷天能源集團的創辦人,其現時為中聚雷天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及深圳市雷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的董事兼技術總監。深圳 市雷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為一間主要從事研發、生產及銷售可充電鋰電池的公司。鍾先生亦為深圳市雷天電動車動力總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製造及銷售電
動車輛)的董事兼總經理。


鍾先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863計劃》 鋰動力電池研發中心的首席科學家及主任。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由中國政府資助及管理,旨在激勵多領域的先進技術發展。鍾先生兼為中國城市生態經濟研究會 及中國城市發展研究基金會副主席。鍾先生於研發可充電鋰電池方面擁有逾14年的豐富經驗。


二零零六年,彼成功發明單體容量為300安倍小時至10,000安倍小時的可充電鋰電池。彼亦取得包括中國及美國生產及設計電池產品的專利註冊。鍾先生亦專長於電動車輛所用的可充電電池系統。


苗 先生畢業於浙江大學,持有化學工程學士學位。彼現時為中聚雷天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及深圳市中聚雷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該等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及銷售可充電 鋰電池)的總經理。苗先生於高技術行業項目管理、銷售及營銷以及產品發展方面擁有逾15年的豐富經驗。於加入中聚雷天控股有限公司前,苗先生曾於
若干中國私人公司擔任高級管理層及/或董事職務。


(4)


至於作價方面,作價為27.5億,以以下方式支付:


(i)現金1億元
(ii)156,703,402港元以按發行價每股0.20港元發行783,517,010股支付。
(iii)2,493,296,598港元以發行不計息,換股價20仙可換股債券支付,可換成12,466,482,990股,但有換股限制,不得持有多於29.99%股權。


此外,李嘉誠持有的Jade Time亦認購4億股,每股73仙,斥資2.92億。


全部股票發行後即有132.5億股,為現時發行股數1,839,341,212股的720.37%,發行新股後的2,205,425,454股的600.79%,為新股及可換股債券全數兌換及李嘉誠認購4億股後的15,855,425,454股的83.57%。


據 公告稱,Union Grace 及其控制的中聚雷天,現時僅為一空殼公司,資產淨值共1,078,000元,資產僅為一紙協議,深圳市雷天電動車動力總成有限公司及深圳市雷天電源技術有 限公司需按中聚雷天(香港)之要求製造並向中聚雷天(香港)供應電池產品及其相關產品,並代為分銷該等產品,供應價值為每安培50仙美元、未來提供數量為 100萬、100萬和150萬安培,並免費授予使用該等專利權2年,2年過後即需付款每安培小時不超過人民幣0.5元。


嚴格來說,新業務僅為一家貿易公司,以較低價購貨後,以高價賣出予客戶。


至於該等電池產品,據公告所述如下:


電池產品包括主要用於電動汽車及儲電站之鋰電池及 釔電池。電池產品之容量介乎30安倍小時至10,000安倍小時,其電壓為3.3伏特至12伏特、24伏特及48伏特。電池產品之功率密度介乎 150Wh/Kg至480Wh/Kg。電池產品之主要客戶包括電動汽車製造商、航運公司和儲電站。

電池產品在大小及重量方面較其他電池產品更具優勢,就應用於電動汽車而言,在設計上更為靈活,且更具效益。


鋰電池技術亦應用於家居後備電力以及應用於儲存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電力資源。電池產品能夠在耗電量相對較低時儲存電力,然後在耗電高峰期使用所儲存電力,以使全年電力需求量達致平衡。電池產品可改善電力使用率,減少過量消耗電力。


二 零零八年,部分電池產品通過美國獨立電池測試實驗室JBI Testing Lab之電力測試及物理測試。該電力測試包括在不同溫度下之容量測試、過充電測試、放電測試及短路測試。物理試驗則包括釘刺試驗、擠壓試驗及浸水試驗。該 等電池產品通過上述各項試驗,並無出現爆炸。除非遭受人為故意破壞,否則電池產品應用於電動汽車之安全程度甚高。


鍾馨稼和苗振國盈利保證1.5億元,如不足數則以可換股債券抵消,賺不到錢則以零計算,故補償額最高為1.5億,和之前小弟所寫一篇財技補習一文,亦可知作價亦最低為26億。

(5)


但是鱷兄卻有以下質疑: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2&tid=3729


(1)外國同行持續錄得虧損,鍾先生的往績又能否公開?


「根據本公司就收購事項所進行的盡職審查研究,美國若干主要從事可充電電池生產、銷售及研發之主要公司於最近的多個財政年度錄得虧損,原因是產品處於其產品生命週期的發展階段。」

目標公司只是一間空殼公司,不但沒機械廠房,就連專利也沒有。目標公司透過簽訂專利許可契約從而能夠使用專利,沒生產設施又要透過總供應協議解決,可是專 利費只豁免兩年,之後每年就要付出數以億計專利費,付那麼多錢,得到了甚麼?這樣鍾先生就不需要公開自己公司的財務狀況,亦保留了核心資產即專利的擁有 權,將來即使撤退也不怕失去。



(2) 實際投資金額大,但公告所稱金額卻少?


「為更佳控制電池產品之生產效率及成本,本公司計劃完成後首兩年內興建自有生產設施。生產設施之建造成本估計約為170,000,000港元,而完成生產 設施之建造及裝修工程需時約六至九個月。」鍾先生在以前的報導中,他說到投資金額多達累計前後400多億,單是長春建電池園也要70億,現在1.7億就足 夠?


(3) 總供應協議和鍾先生說法差異過大?

再看總供應協議,頭一年上限只有5000萬美元,到第三年仍只有7500萬美元。「中國營運公司目前之電池產品最高產能為100,000,000安培小 時」,之前提及(729)的1.7億建廠計劃,年產能預計約為240,000,000安倍小時,已經比中國營運公司目前產能高得多,中國營運公司以往數百 億的投資去了那裡?


「鍾馨稼對網易財經透露,雷天能源今年出口銷售額將達到2.5億美元」,總供應協議點解會夠用?公司與鍾先生有一個不競爭協議, 鍾先生是需要將現有合約過檔到目標公司,現存銷售合約總值多少?據公告稱:

「中國營運公司亦會向中聚雷天(香港)提供其現有及舊客戶詳情,並協助中聚雷天(香港)向該等客戶銷售電池產品及其相關產品。根據總供應協議,中國營運公 司同意日後不會向其現有及舊客戶進行銷售。中國營運公司之所有現存電池產品銷售合約(截至總供應協議簽署日期尚未完成履行),將轉讓予中聚雷天(香港)。 根據總供應協議,中國營運公司承諾除總供應協議所容許或獲中聚雷天(香港)事先書面同意、或中國營運公司能夠根據總供應協議的條款完成生產電池產品的情況 下與中國客戶進行業務往來外,中國營運公司將不會與任何第三方經營任何其他業務(包括銷售及製造)。」


(6)


關於鱷兄的第(1)及(3)的質疑,其實是因為中國法例商務部十號文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原文修訂: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c/200907/20090706416939.html)所限,據新財富香港買殼攻略一文的例子光匯石油稱: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996


  要避免违反商务部“十号文”的要求和被港 交所判定业务注入作新上市处理,买壳的操盘人给光汇的资产注入方案订立的原则包括:


1、利用海上供油业务客户均在中国境外的特征,注入客户不注入资 产;


2、必须在上市公司内部迅速发展新的业务,让上市公司持有整个海上供油价值链的每个环节;


3、资产注入和售出不能超过特定的价值。


由此可見,其實這個收購實是該買殼的翻板,主要是買入中聚雷天的客戶、並沒有注入實體資產,此外,亦是以該空殼公司從事新的業務,另外,亦因為是購入離岸公司股權,不需中國當局審批,所需時間較少,能夠達到很好的炒作效果。


除光匯石油外,亦有華聯國際購入中國成套一例以資參考。


但是,這種收購有一些不好的地方:
....加之采购、仓储和运输部分业务仍在上市公司之外,降低了机构投资人参与的热情。



另外,目前上市公司96%的采购成本来自与光汇石油集团的关联交易,这使投资者对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怀有戒心,....


同樣道理,因實體資產及獲利來源全憑母公司的關係,所以只是買入空殼,盈利容易受到操控,故此投資者的熱情或受影響。


(7)


最 後,我們簡單地計算一下市值,以今日股價1.23元計,市值達195億,而該公司去年虧約7,000萬,今年上半年虧600萬,以樂觀估計,本業保持上半 年情況,今年半年盈利7,500萬入帳,即賺6,300萬,下年本業不虧,且能維持1.5億的盈利,本年及下年每股盈利約是0.4仙及1仙,市盈率達 307.5倍及123倍,如你認為值得的話,那就值得購進了,在小弟角度來看,我認為不值。


但我最不喜歡這些吹出來的盈利,況且之後不用吹,消息也自來,很多公關宣傳告訴該公司是超值,所以我會和他們一直唱反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97

中移动将收购腾讯?发言人再次辟谣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4/20100203/000000148122.shtml


CBN 综合报道

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移动今日再次表示,公司没有完全收购或部分收购腾讯控股股份的计划。

中移动收购腾讯的传闻近日甚嚣尘上,愈炒愈热。此前媒体报道援引中移动总裁王建宙的话称:“不排除未来对腾讯控股进行投资”。

中移动发言人Rainie Lei在周三的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中移动没有收购腾讯控股的打算,无论是全部还是部分持有腾讯控股的股份。”

据香港《明报》此前报道,王建宙于达沃斯年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底赴腾讯参观,是为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中移动与腾讯间更倾向采取合作的方式,但不排除部分兼并的可能。

腾讯发言人Catherine Chan对此表示,该报道可能“错误地援引”了王建宙的讲话。该发言人还表示,王建宙做出这番讲话时她并不在场,她将会从中移动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

此前国内媒体报道,去年12月31日,王建宙参观了腾讯控股位于深圳的总部,并就收购问题与腾讯方面进行了讨论。中移动的Rainie Lei在今年1 月2日已对外澄清,王建宙在去年12月底与腾讯高管的会谈“属正常的交流访问。”该发言人还补充说,王建宙在当时的访问中还拜访了其它公司的高管。王建宙 则表示,移动通讯与互联网的关系愈发密切,他与同事一起去腾讯,是为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要通吃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全部收购”,“我们毕竟不是其它行业 的专家”,他指双方更有可能采取合作的方法。

中移动是近期的逆市奇葩,原因是多个消息对其股价有所支持。先是收购腾讯股权,然后是三 网融合。假设中移动从外资手上购入腾讯的控制性股权,应该说是解决中移动目前发展困境的一大法宝,显然国产3G制式最多只能针对低端用户,假设2010年 内可以实现携号转网,中移动很难留住目前的高端用户,但是转网是符合民情民意的,即使今年做不到,不代表明年做不到。因此,如果没有这个动作,中移动只能 干等别人来瓜分自己的市场。收购腾讯股权后,中移动在三网中拥有两网的龙头地位,届时能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处于相当有利的位置,这就是中移动最近大幅跑赢大 市的原因。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艾媒咨询董事长兼CEO张毅表示,中移动和腾讯都是上市公司,现阶段不成熟不会明说的,但无风不起 浪。他分析,中移动有实力并有必要收购腾讯;而腾讯也有必要出售。腾讯目前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面对阿里巴巴等强大对手的飞速发展,腾讯显然 在竞争中比较吃力,最近阿里巴巴战略投资UCWEB,是明显在移动互联网挑战QQ的重要一笔;二是,随着互联网各领域的细分,搜索,社区,商务等部分网络 商业模式已经是其他网络公司主导,腾讯不可能一家独大;三是,腾讯投资者们不缺钱,事实证明,投资者已经获得丰厚的回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