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700亿布局商业地产中粮13.5亿收购上海太古城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204/20100204043306984.html

每经记者  熊晓辉  发自上海

        2月2日,上海新梅(600732,SH)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上海新兰拟以13.5亿元的总价,将新梅太古城项目一期整体出售给中粮置业。

        对于“大悦城”落脚上海的首单收购,中粮集团显然很重视。在1月29日的签约仪式上,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不仅亲自出席,并且表示,上海大悦城是整个大悦城组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希望新梅置业在中粮置业收购二三期项目上予以支持。

上海新梅出售太古城

        从上海新梅对太古城的运作来看,选择出售并非初衷。

        上海新梅董秘何小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整个太古城项目是2002年拿的,实际上是闸北区的旧区改造项目,当时由上海新梅的大股东兴盛集团中标拿地,后来交给上海新梅开发。2005年一期项目开工,现已基本竣工。

        就太古城项目来看,地理位置颇为优越。太古城位于西藏北路180号,地处闸北区最南端,毗邻苏州河,距人民广场一公里。一期规划为大型购物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6.58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5.3万平方米,预计2010年开业。

        为什么在项目即将完工之际,却选择将之出售给中粮置业呢?对于记者的疑问,何小姐表示:“我们本来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卖房子很正常。”

        不过,何小姐承认,公司确实考虑过自己运作商业地产。“原来觉得这个地段不错,想尝试操作商业地产。这半年来,我们开展了一些招商工作。但是现在招商的情况不是很好,加上商场的经营也不是我们的强项,所以最终考虑还是出售。”

        根据双方签订的《框架协议》,上海新梅控股子公司新兰房产拟以13.5亿元(暂定)的总价将太古城一期以商品房销售的方式整体出售给中粮 置业。协议签订后10日内,中粮置业将向新兰房产支付保证金2.6亿元。待项目完成并取得大产权证后,双方将另行签订《上海市房地产买卖合同》。

        “我们认为13.5亿元价格对双方都是能接受的,这是谈判的结果。”何小姐表示。

中粮置业“购城”入沪

        对于交易的另一方——急于想进入上海市场的中粮置业而言,收购太古城显然是一个好机会。

        何小姐表示,与中粮的接洽很简单,“中粮自己找来。正好我们也在找购买方,觉得适合出售,对公司的现金流也比较好。”

        在1月29日的签约仪式上,中粮集团副总裁、中粮置业董事长史焯炜表示,上海大悦城项目谈判历时8个多月,中粮置业团队从市场调研、项目定位到工程和法务,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不仅现身当日的签约仪式,还对上海大悦城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宁高宁表示,上海大悦城是整个大悦城组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希望新梅置业在中粮置业收购二三期项目上予以支持。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新梅太古城项目的总规划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包括商业、酒店、办公楼和住宅。不过,除一期已开发外,其余地块尚未动拆。

        “整个项目是一个动拆迁项目,后面还有很多是没有动迁的部分。要不要动迁,动迁之后做什么,还要与政府谈。”何小姐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粮集团官网公布“中粮置业举行上海大悦城项目(即新梅太古城)签约仪式”的消息,“太古城”已经改名为  “大悦城”。这意味着,通过收购太古城,中粮集团的商业地产品牌  “大悦城”首次入驻上海。

全国将建20多个大悦城

        “上海是中粮商业地产下一个重中之重。”2009年11月5日,中粮集团副总裁史焯伟向媒体表示。

        当日,央企中粮集团携旗下位于北京、天津、沈阳和成都等城市的7个大悦城项目在上海集中亮相。中粮集团宣布已开始在全国布局,将以“大悦城”为品牌,在全国打造“全服务链城市综合体”,并以此作为公司商业地产的发展战略。

        据史焯炜介绍,从北京西单大悦城运营以来,已先后有沈阳大悦城、北京朝阳大悦城等建设和开业。其中,朝阳大悦城主体工程已完成;天津大悦 城已开工。按照中粮内部的时间表,朝阳大悦城初定于2010年5月1日开业,天津大悦城在2011年开业。另外,北京安定门大悦城正在规划,成都大悦城也 在推进。

        中粮置地相关负责人还透露,中粮集团将在中粮地产之外,再投资700亿元在全国建设20多个大悦城,大悦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商业地产综合体。中粮集团提出,将来地产业务规模达到集团总资产的30%。

        据了解,目前中粮集团旗下有两家地产公司,上市公司中粮地产(000031,SZ)以及2007年在集团原物业投资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粮置业。按照宁高宁此前的布局,未来中粮地产主攻住宅和工业地产,中粮置业则主攻商业地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24

收购中誉汽车 吉利国内并购再下一城


http://www.1cbn.com/s/n/000004/20100226/000000150001.shtml


CBN记者 赵奕

虽然收购沃尔沃还没下文,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国内的并购再下一城。

根据安排,中誉汽车母公司,浙江中誉控股集团(下称“中誉控股”)将于今日下午在浙江杭州签订协议,向吉利转让中誉汽车。伴随着中誉控股从汽车业务中撤出,其业务人员也纷纷转向其他产业。

目前,中誉控股旗下投资范围包括房地产、照明工程、文化传媒等,而汽车本是集团主营业务。与外界猜测的中誉汽车不赚钱,控股公司忍痛割爱的情况相左。昨日,一位中誉汽车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2009年,中誉汽车创下销售新高,但对于具体销售数字,该人士不愿透露。

中誉汽车在萧山区建设年产2.5万辆的各类专用车生产、改装及销售基地,主要车型以奔驰凌特、威霆商用车为主,其业务形态主要以改装销售为主,其豪华商务车、豪华旅居车的销售对象为私营企业主,平均售价在百万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改装豪华商务车市场2009年销售量在1600辆左右,其中奔驰品牌占1400辆左右,其他为GMC品牌。整个改装商务车市场2009 年增长率在200%,中誉汽车的业务增长虽慢,但十分健康。这与外界猜测中誉控股因汽车业务不赚钱,而借机剥离的说法相左。

接近中誉 汽车的人士透露,中誉控股旗下照明业务,主要为通用电气代工;同时,其文化传媒业务以户外广告牌的买断、租赁为主。这两大业务板块在2009年遭遇金融危 机的洗礼,资金链发生了严重问题。为保证现金流,已经将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制造基地处置给东风集团;现在,又将位于杭州萧山的基地卖给了吉利。

吉利方面表示,将完全收购中誉汽车资产,在完全收购基础上,利用中誉汽车现有设备、技术,开发、建设吉利高端乘用车、商务车、专用车,丰富、延伸吉利产品线。

同时,中誉汽车位于杭州萧山核心区域的120亩土地,未来将迎来吉利汽车技术中心,首期投资3.5亿,员工总数达到2000人,建设国内一流的安全碰撞中心。而吉利原先位于台州临海的汽车研究院功能和机构设置保持不变。

吉利方面表示,汽车技术中心的兴建是大吉利研发体系的核心,建成后吉利技术体系将形成以杭州为中心、临海联动的大吉利研发体系。

新研发体系将确保吉利5大技术平台、15大产品平台、40余款产品的产品线发展战略。而对于海外市场,“新技术中心的建立,也将保证到2015年,在海外建成15个生产基地,实现二分之一外销的目标。使吉利汽车成为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吉利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表示。

至于此次吉利收购的资金来源和具体数额,吉利方面未予正面回应。

收购中誉汽车之前,李书福曾经发起过两起国内并购,分别是位于上海金山的上海华普和湖南湘潭的江南奥拓,上述资产分属李书福的弟弟李书通和哥哥李胥兵。中誉汽车是李书福第一次在国内,对亲戚关系以外的汽车资产发起收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6

金望收购康佰 国内保健品连锁品牌借道上市


http://www.1cbn.com/s/n/000004/20100226/000000150031.shtml


CBN记者 林向 发自广州

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金望控股(0819.HK)2月24日发布公告称,将以发行新股加现金的方式收购康佰集团。

金望控股表示,将以9210万港元(相当于8080万人民币)向独立康佰集团主要股东欧阳卓楠支付收购成本,其中570万港币(相当于500万人民币)以现金支付,8640万港元按每股0.18港元发行4.8亿股支付,占扩大后股本16.57%。

收购公告显示,康柏集团是中国功能性保健卧室用品市场的领先品牌,该公司自1998年起于中国多个城市主要从事设计、制造、销售及分销一系列功能性保健卧室用品及配件,在全国拥有超过1,500家独立特许经营店铺。

此次收购的康佰集团包括了欧阳卓楠拥有的BVI控股公司、广东鹤山的工厂以及广东广州和上海的连锁店管理公司的股权。

昨天,康柏集团总经理欧阳卓楠在广州接受了CBN记者采访,他表示:“这次换股行动准确的说应该是上市公司金望控股和康柏的合作,而不是金望收购康佰。”公告显示,此次交易之后,欧阳卓楠将成为金望控股第二大股东。

欧阳卓楠表示,不同于别的消费品牌,选择在主要商业区开设,康柏的特许加盟店都位于社区中,所以相对受关注度比较低。从创立品牌到现在的10多年的发展 过程中,康柏走的都是加盟代理拓展门店的方式,对于资金的需求很少,但也一直缺乏金融支持。他表示,康柏目前“强在网络,弱在金融”,希望借助上市公司的 平台继续做大做强。欧阳卓楠向记者透露,康柏将在今年提速,在运营上加大力度,因此将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力度。

相关研 究机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 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金望控股在公告中表示,收购康佰集团正是看重未来在国内健康产业的市场机会以及康佰集团已经拥有的遍布全国的1500个加盟专卖店的网络系统。公告提 到,公开资料显示,国内床品零售市场正快速增长,由2004年人民币420亿元上升至2008年880亿元,相当于约20%复合年增长率。

金望控股表示,康佰集团计划推行一系列措施,提高康佰品牌认知度以及提升整体业务表现。康佰集团考虑在中国主要城市设立自有的大型旗舰店舖,并已制定全面的销售及市场推广计划,希望增加更多特许经营店,并使得特许经营店的平均销售额有所增长。

金望控股还表示,交易完成后,康佰集团将成为其附属公司,金望控股将通过内部资源、股权融资或、外部借贷,为收购事项的现金部分,以及康佰集团的未来业务扩展提供融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7

神秘国企非中粮福记食品收购案再生悬疑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称“不可能”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309/20100309040659451.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备受关注的香港上市公司福记食品(01175,HK)清盘案又有新的进展。此前高调宣布参与竞购的真功夫及谭鱼头等财团,均于日前宣告失败。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3月8日从福记食品的清盘人德勤处获悉,福记食品的最后买家是一家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

真功夫谭鱼头已告败阵

        自 福记食品宣布清盘后,多家财团明确表示有意竞购。其中最被看好的当属以香港资源(02882,HK)牵头的包括内地火锅连锁餐饮企业谭鱼头在内的财 团  (下称“谭鱼头财团”),以及香港上市公司华脉无线通信  (00499,HK)、香港金融界人士蔡朝晖及内地餐饮连锁真功夫董事长蔡达标等组成的 财团(下称“真功夫财团”)。

        上述两家企业参与竞购被外界认为目的是“借壳上市”,同时也被视为收购中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始料未及的是,福记食品收购案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3月8日,黄英豪表示,由他牵头的谭鱼头财团已经宣告收购失败,福记食品的临时清盘人已经退回了竞购文件。与此同时,真功夫也于3月8日下午向  《每日经济新闻》发来“竞购失败”的声明。

买家确定具国企背景

        据了解,福记食品的主要业务位于长三角地区,其主营业务为送餐、中餐馆以及方便食品,并连续5年实现利润高速上涨。2004年赴港上市。

        据悉,福记食品在2006年与美国纽约银行梅隆公司订立3年期价值10亿港元的可转债合约,又在2007年与CapitaTrustCompanyLimited订立价值15亿元人民币的可转债。而正是这笔债务令福记食品陷入危机。

        2009年10月7日福记食品停牌,并于10月20日宣布进入临时清盘程序。德勤企业重组服务合伙人黎嘉恩、杨磊明及主管何熹达获香港高院委任为福记食品的临时清盘人。

        3月8日晚间,德勤企业重组服务合伙人黎嘉恩向《每日经济新闻》发来了书面回复。黎嘉恩表示:“由于目前福记临时清盘人正与一家有国企背景的投资者进行排他性谈判,详细内容不方便透露。”黎还表示,“适当的时候我们会通过香港交易所公布细节。”

中粮否认购买福记食品

        之 前市场盛传中粮集团将竞购福记食品。就此,3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联系到了“收购绯闻”主角之一的香港上市公司中粮控股(00606,HK)。对于上述 传闻,该公司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向记者予以否认。“这个消息肯定不是从中粮控股这边出来的,中粮控股并不知悉相关的收购消息,同时我们也不便就此发表评 论。”

        另外,还有报道称,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昨日在参加“两会”期间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中粮集团并没有参与竞购福记食品。他称“不可能有收购我不知道的,不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01

爭奪亞視爆收購星島舊仇何柱國狂插查懋聲

2010-03-11  NM





旺 旺集團的主席蔡衍明,可能要問問信奉的神明,為何過江來港投資亞視後,不斷交上噩運。自從他去年一月入股亞視後,既未能扭轉亞視連年虧損的命運,又被第一 大股東查懋聲攤薄股權,緊接着開記者會「伸冤」,再遭富商何柱國揭與查懋聲十年前的瓜葛,乘機「抽水」,「旺仔」今鋪如陷入泥沼。

而查懋聲亦不好過,入股亞視後連人格也被質疑。查、蔡雙方一個說對方無理取鬧,一個罵對方欺人太甚,隔空招來招往;加上何柱國「客串」以及新加入的股東王征豪氣宣言,要用二十年時間將亞視打造為亞洲CNN。這場鬧劇,愈演愈精彩。

亞視股東的爭拗,進入白熱化階段。自從上週二亞視大股東查懋聲在北京,與內地商人王征簽約出讓亞視股權,又指旺旺集團主席、亞視第二大股東蔡衍明入稟告他違反董事誠信責任是「無理取鬧」後,本週一蔡衍明終於出招,趁旺旺在港舉行業績會期間開記者會,大力反駁查懋聲之言。

對 於查懋聲指他「無理取鬧」,蔡衍明顯得氣上心頭,以台語怒斥查氏「吃人夠夠」,意即「欺人太甚」,又認為查懋聲口口聲聲說愛亞視,卻抱怨自己在亞視精神上 的付出,跟經濟利益不成正比。他並批評查從無意願增持亞視股權,○八年底將亞視託孤給他,現在又託孤給別人(王征)而自己退出,並非真的「愛」亞視。

對 於查懋聲曾向傳媒表示,蔡衍明要求他將股權賣給蔡氏是「知法犯法」這一說法,蔡衍明指他以A、B股入股亞視的投資架構,是由查懋聲提出並由雙方簽約,按照 合約,蔡有權要求查懋聲將其持有的Panfair百分之二點七五股權,及查、蔡共同持有的Antenna百分之二的投票權(A股),轉讓給他或由他所提議 的人士,以獲得亞視逾五成控股權。「他之後說我知法犯法,那查懋聲先生不就是教唆我知法犯法的人了?」蔡衍明說。

自比同病相憐

語 氣激動的蔡衍明,這時大爆中午接獲星島集團主席何柱國的電話聲援,何指自己亦吃過同樣的虧,希望蔡在記者會中提及此事,以便有記者去訪問他。蔡衍明離開 後,本來在北京開政協會議的何柱國,不知何時已秘密回港,趁勢踩入位於尖沙咀美麗華酒店的記者會,大數跟查懋聲的陳年恩怨。

「我同查懋聲係 朋友,我唔係攻擊佢,我要多謝佢,佢俾機會我買星島,咁我先可做出成績來,先會成功……無查生,我唔可以做咁有意義嘅事,我要衷心感謝佢。」何柱國的反話 句句有骨,並暗指他跟查懋聲的恩怨,跟星島集團有關。「都十年囉,我唔係報仇,人哋話君子報仇十年未晚,我唔係君子,我唔係報仇……佢一陣話做,一陣又話 唔做。」他更暗指查懋聲為人無誠信:「佢後生仔,講唔講誠信唔緊要……如果同佢(查懋聲)合作就慘啦,就會好似蔡生咁。」

當場被抽水

何柱國還有意無意間重提查懋聲七十年代末,因一宗愉景灣工程外判問題,被判頭槍傷一事,何更指:「係佢屋企積德積佢返嚟嘅!」據知,何柱國得悉本週一蔡氏會舉行記招,遂透過《星島日報》的總編輯,聯絡蔡衍明的助手,以便跟蔡直接通話。

據蔡衍明身邊人指,蔡衍明在記者會上對查懋聲的言論已算客氣,很多何柱國在電話內提及令查懋聲更難堪的事,蔡衍明在記者會上都沒有講。「從查懋聲做生意的手法,何柱國說查生的臉皮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厚,就像萬里長城一樣,跟他交手的人,下場便是如此。」接近蔡衍明的人士說。

蔡衍明召開記者會後,知道何柱國即將到場,顯得非常愕然,遂即時離席;到何柱國到場大發牢騷後,有記者建議他與蔡衍明合照,何柱國等候期間,蔡衍明都未有現身,最後託人將一張寫着:「因場地時間已過,會約你私底下見面」的字條交給正接受訪問的何柱國,何會意後匆匆離去。

對 於蔡、何二人的夾擊,同日身在北京開政協會議的查懋聲揚言:「覺得好似人哋喺度砌我,多過我砌人哋。」本週二,他更按捺不住再次開記招回應:「而家好似兩 公婆嗌交,無話邊一方啱晒。」又表示自己是資金不足才要另找投資者,並感謝王征在這惡劣情況下仍肯照顧亞視這個孤兒仔,希望大家可以「息事寧人、以和為 貴」。

收購星島成導火線

至於何柱國對他的攻擊,他表示當年有意收購《星島》,雙方簽了保密協議才審查《星島》賬目,最後決定 放棄收購。「我一向有做投資,睇好多公司,一啲傾吓,唔啱就算,一啲睇埋盤數,但會承擔法律責任,唔可以透露俾人哋。」他強調自己跟何柱國無交流及傾生 意,當年是直接跟胡仙接洽,「佢覺得我出賣佢,由人哋判斷啦。」

今次查、蔡權爭,甚至突然彈出何柱國爆料,誰是誰非一言難盡,不過曾與查懋 聲接觸的商界中人,則認為查懋聲做生意的手段,與其謙謙君子的表面形象並不符:「佢諗計好叻,亦係一個好要面子及好獨斷嘅人,曾經唔肯放權而同細佬(查懋 成)不和,後來因癌症先下放權力,佢為咗個人利益係可以去到好盡的!」

何柱國發惡源於十二年前他入股《星島日報》一役,但記者會上他並未有明言箇中來龍去脈,背後原來牽涉國共關係這敏感政治命題。

《星 島日報》由在東南亞發跡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於一九三八年創立,其後由其養女胡仙打骰。九十年代胡仙因大舉在澳洲及香港炒地產而財困,並向何柱國的爺 爺、煙草商何英傑(何伯)借錢。何伯高峰期曾借過八億,但全無借據,只憑個「信」字,事關何伯與胡仙家族一向關係友好。

初試啼聲鎩羽而歸

到九七年胡仙涉篤數誇大《虎報》的銷量而被廉署拘捕,加上《星島》因金融風暴陷財困,胡仙再次向何伯伸手,並且將《星島》放盤,今次何伯交由何柱國處理,何柱國要求胡仙再賒便要先還三筆總數兩億七的欠款。

「胡仙向何伯借錢,係完全無抵押的,何伯純粹想幫佢,但有借總要還。而何伯一向以大慈善家身份自居,唔想俾人感覺係放數性質,故何柱國出面與胡仙講數時並無諗過啃起《星島》這盤生意。」一名知情人士透露。

時 任特首的董建華,是胡仙好友,他從中搭線,找來愛國商人查濟民收購《星島》。代表查家負責是次收購的,正是當時身任聯席董事總經理的查懋聲。根據協議,查 家的名力集團將與胡仙成立新公司Newco,二者分別持有五成一及四成九股份,由名力出資七億四千萬,收購《星島》。胡仙可套現三億七千萬,雖失去集團話 事權,但仍透過Newco間接持有兩成四股份,並保留主席身份。當時身為債主的何柱國亦屬意與查家合作,由查出面收購,站在後台的他則可順勢收回爛賬,能 在何伯面前「立功」。然而就在簽約前數小時,代表查家出手的查懋聲突然致電何柱國,表示不會收購,何柱國大感意外之餘,亦深覺被戲弄。

迫令胡仙下台

有 傳言當時查懋聲翻查《星島》賬目時,發現旗下「文化傳信」的數目不清而終止收購,但知悉內情的消息人士表示,查懋聲突然喊停,源於當時已任國務院港澳辦主 任廖暉的干預。「廖暉要求查家入主《星島》後,胡仙便要退下,不得再做主席,事關胡仙父親胡文虎家族一向傾右,是國民黨的擁護者。而且《虎報》篤數一事, 令董建華蒙上污點,事關董建華曾出任星島集團的董事。」事實上,胡文虎在中共執政後一直被打為反動資本家,內地家族產業早被沒收,而《星島日報》一向被視 為親右報紙,報章往往稱台灣國民黨為正統,間中甚至見「共匪」字眼,至九三年才將報頭的「中華民國」年號取消。

而廖暉的爺爺廖仲愷,是國民黨左派人員,正是在一九二五年被國民黨的右派暗殺,其後廖仲愷兒子廖承志加入共產黨,長期出任中共海外統戰工作,死後由廖暉繼承。當年查濟民發展愉景灣,正是因為中共不欲該地皮落入蘇聯手中,故由廖承志向他表達中央要求而促成。

如意算盤難敲響

面對廖暉的要求,查家可謂左右做人難,深知如果救了星島而踢走胡仙,對胡仙來說十分難堪,決定臨時以不滿意賬目為由退出算數。然而這着除了顯示《星島》被睇「全相」再被「彈鐘」,對日後放盤有負面影響外,亦令何柱國被何伯教訓。

事關何伯一向以「大慈善家」形象示人,這次因借錢幫胡仙一把,最後要把整盤生意「吞」下來,甚至要「赤膊上陣」追數,家族形象受損。何柱國亦在旗下《東周刊》透露被阿爺教訓,此事令何柱國「銘記於心」。

名 力縮沙後,何柱國隨即找來法資財團Lazard出面再提收購,有份參與收購的人都知,Lazard背後其實是何柱國,此舉讓顧及家族形象的何間接「o趙」 起《星島》。但中途殺出中企基金,中企基金內的管理層,有三名是前星島僱員,胡仙與中企見面時「一見如故」,中企的收購亦安排胡仙擔任集團主席,但收購價 不及Lazard的高,而且中企提出讓胡仙留任不獲港澳辦主任廖暉祝福。連番過招後,九九年三月,Lazard擊退中企,以二億六千萬收購胡仙手上的星島 股份。據知胡仙凌晨三時簽下買賣合約時,不斷以淚洗面,埋怨自己敗了祖業。

無心插柳做傳媒

當時的星島集團,實為燙手山芋,旗 下英文報紙《虎報》涉嫌「篤數」虛報發行量,被廉署調查,業績更差強人意,九八及九九年度,分別虧損一億多元及五千五百萬。Lazard入主後,業績一度 轉盈,但不到一年又蝕錢。至○一年初,何柱國坐正,以上市公司泛華科技的名義,注資約三億五千萬元,向Lazard購入《星島》股份,同時提出全購。但○ 一年,星島再度虧損六千五百萬,同年裁員一百七十人。最後,何柱國將《星島》「拆骨」,把最賺錢的印刷業務出售,套現四億多元。

五行欠水危在旦夕

亞 視股爭,多了何柱國這一段插曲更見精彩,而亞視本身業務這年多以來並無起色。本來旺旺入股亞視後,亞視數碼頻道便多了一條中天亞洲台,兩台合作無間。但兩 大股東「反面」,令亞視運作亦受到影響。據說上週台灣高雄發生一百年來最強烈的六點四級地震,亞視新聞部本來要求中天電視傳送幾條地震災後影片到亞視,但 卻不獲理睬。

現時令亞視內部員工最擔心的,依然是公司的財政問題,上月亞視遲了兩天發放薪金,更令員工人心惶惶。「公司原本每個月最後一日出糧,上月廿八日係星期日,理應廿七號出糧,不過最後要三月一號先有糧出。」

由 查懋聲○七年中入主,到去年初蔡衍明買入荷銀手上亞視股權後,亞視風雲愈演愈烈,蔡氏因不滿查家主導的亞視,在十一月發行定價兩毫八仙的可換股票據,比他 在四月時斥一億五千萬認購,定價一點三七元的票據為低,又認為查氏未有按照合約讓他增持亞視至擁有控股權而反面,前主席張永霖更慘成磨心而辭職。父母吵 架,最後苦了亞視這個孤兒,如今雖有新養父王征入股,但「多個香爐多隻鬼」,這場亞視風波,估計暫難以平息。

查、蔡爭拗事件簿

日期/事件

4/07 ︰查懋聲以名力集團名義,斥資2.5億元入股亞視10.8%,與電視廣播前董事總經理費道宜、荷蘭銀行及中資的僑光集團,成為亞視四大新股東。

1/09︰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以私人名義入股亞視,成為第二大股東

12/09︰蔡衍明在台北首度發炮,認為查懋聲未有履行合約,阻撓他增持是「欺我太甚」。

20/1/10︰查懋聲開腔,大呻自己合共投資亞視3.21億元,但只享亞視經濟權利10.8%,旺旺蔡衍明投資2.74億元卻獲經濟權利48%,暗示自己才是做了虧本生意,並指有意轉售亞視股權。

2/3/10︰王征與查懋聲簽訂合約入股亞視,其後有傳王征買入的,是查氏、劉長樂及陳永棋,以及僑光手上合共五成二的亞視股權。

3/3/10︰王征在北京表示若成功入主,希望查氏家族繼續發揮作用。又希望用二十年時間,把其打造成亞洲的CNN。

4/3/10︰蔡衍明入稟高院,控告查懋聲一方違反董事誠信及責任,以低於協議價發行可換股票據,同時申請禁制亞視發行兌換價低於每股2.47元的可換股債券,及查氏行使可換股票據。

5/3/10︰查懋聲在北京召開記者會,指蔡氏無理取鬧,又證實已跟內地商人王征就出讓亞視股權簽約;王征指未來廿年他會投資數十億元將亞視打造成亞洲CNN,期望一年後將亞視在上海上市。

7/3/10︰王征在北京透露,幾個月前已買入亞視新發行可換股債券,並指需要不停注資,但未有透露規模及作價多少。

8/3 /10︰蔡衍明召開記招,指查懋聲欺人太甚,將亞視這個孤兒「託來託去」。另星島集團主席何柱國除致電聲援蔡衍明,又現身記招,大呻十多年前曾與查懋聲就 星島賣盤一事交手的不滿,並重提查七十年代的中槍事件;查懋聲則強調是對方先攻擊他,又指收購星島一事是跟胡仙接洽,過程中沒跟何柱國接觸。

9/3/10︰查懋聲在北京開記招,形容現時跟蔡的關係如兩公婆吵架,並感謝王征在此惡劣情況下仍支持亞視,他亦會盡力支持王征。

11/3/10︰查懋聲與王征將於北京開記者會,交代亞視股權風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49

从按揭贷款买房看杠杆收购的原理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656.shtml


杠杆收购是PE私募股权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曾经在8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在2000年以后,由于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杠杆收购又卷土重来。金融危机 后,借贷困难,杠杆收购遇到了很多障碍。在国内,由于特殊的国情,杠杆收购还不太盛行。但是,中国有中国特色的贱卖国有资产,上市升值式的中国特色PE私 募股权投资。      杠杆收购,听起来很玄妙。但是,只要你买过 房,杠杆收购的原理就很容易理解。      不考虑利息    假设你买房投资。房屋价值 100万,出租净收入为5%左右。不考虑利息,不同方式买房,你的回报率如下:    
从按揭贷款买房看杠杆收购的原理
   同样的房产,同样的出租收入, 由于购买方式不同,投资回报可以相差10倍以上。如果你现金买房,投入100万,房屋出租净挣5万,投资回报率为5%左右。但是如果你贷款90%,首付 10%,同样的房屋出租净挣5万,放在10万的首付上,投资回报率为50%左右,是全款买房的10倍。同样的房子,同样的房屋回报,但是由于购买方式的不 同,投资回报率可以差10倍。这就是杠杆的威力。      这只是租金回报的计算。如果房子升值,又如 何呢?    
从按揭贷款买房看杠杆收购的原理
   可以看出如果房屋升值20%, 全款买房的人投资回报为25%,其中20%来自升值,5%来自出租。而90%贷款的人投资回报为250%,其中200%来自升值,50%来自出租。      看上去很好吧。但是,如果房屋价格下跌呢?    
从按揭贷款买房看杠杆收购的原理
   如果房屋下跌20%,全款买房 的人投资回报为-15%,其中-20%由于价格下跌,5%来自出租。而90%贷款的人投资回报为-150%,其中-200%由于价格下跌,50%来自出 租。      利息的作用    以上是不考虑利息的情况,如果 考虑利息,假设利息率为5%的情况如下:    
从按揭贷款买房看杠杆收购的原理
   可以看出,各种方式投资回报率 没有差别。      但是,如果房屋升值呢?    
从按揭贷款买房看杠杆收购的原理
   很明显,房屋升值后,高杠杆放 大了投资回报率。      但是,如果房屋价格下跌呢?    
从按揭贷款买房看杠杆收购的原理
   可以看出,由于要支付利息,高 杠杆的情况下投资回报率非常差,损失是全额现款买房的13倍。      所以,高比例的贷款提高了杠杆,成倍 放大了回报/损失。      其实,杠杆收购在本质上和贷款买房没什么区 别。企业的现金盈利就相当于房屋出租净收入。企业价值就相当于房屋价值。财务杠杆就是金融炼金术的关键,只要利息足够低,现金盈利足够支付利息,即使企业 没有任何改变,投资的回报也会成倍增加。如果,企业放弃长期发展,完全考虑短期利益,提高短期盈利,尤其是现金盈利,同时提高企业价值,投资回报就更为可 观。但这样的短期行为往往会损害股东的长期价值。      而且,财务杠杆增加,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也 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4

博彩大王转型低碳 百龄国际收购永顺控股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0/xMMDAwMDE3MDcxMg.html


赌业大王黄锦亮近年来频繁高调收购。3月29日,其拥有的百龄国际(8017.HK)斥资2.8亿元收购永顺控股有限公司的全 部股权,从而间接收购东莞九禾生物塑胶有限公司60%股权。

九禾生物从事可被微生物分解的塑胶用料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及销售,系全国最 大生物降解塑料树脂企业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与永顺控股合资的企业,永顺控股持有60%股权。

据记者了解,黄锦亮早期主要在澳门经 营第三方赌业,即娱乐场贵宾厅博彩中介、放债业务,以及资讯顾问服务。而从2008年开始,其贵宾厅博彩服务收入急剧下降。

百龄国际财报显 示,近三年其博彩中介业务和放债收入从几千万港元持续下降,到2008年,只有700万港元,而2009年下降到了不到200万港元。其总营业额也以 50%的速度下降。

黄锦亮说,总营业额的减少主要由于资讯科技顾问服务及澳门博彩及娱乐业务表现欠佳。2008年7月,广东省政府采取措施 进一步收紧到澳门的个人游及当年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该年度开始,每张贵宾博彩权的净收入下降。

这也迫使黄锦亮寻求业务多元化的途径。去年, 百龄国际曾以1.9亿元购入济宁港宁纸业51%的股权,投资发展高端防伪纸业务,从此开始涉足内地实业投资。

此次百龄国际收购九禾生物已经 准备两年,记者了解到,永顺控股系黄锦亮为与上九生物合作可生物降解淀粉树脂项目而专门设立的离岸公司。百龄国际分3期以现金支付2.8亿元,利用上九生 物的专利技术在东莞建设年产2万吨产能的塑料树脂生产基地。

根据协议,上九生物就九禾生物向百龄国际承诺,2011至2013年分别为税后 净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8000万元及1亿元的盈利保证。九禾生物若在上述三年中,任何一年未能达到盈利保证,将分别对百龄国际作出3600万元、 4800万元及6000万元的补偿。

上九生物董事长祝光富介绍,上九生物拥有可生物降解淀粉树脂专利,以木薯等非主粮植物为原料,通过生物 技术为塑料加工厂提供树脂材料,其产出的塑料成品可被微生物直接降解为土壤可吸收的有机物,属于非常环保的低碳科技产品。

“虽然此次合作的 对赌协议比较苛刻,但该专利产品经过10多年的研究,正在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阶段。2009年全球消费2亿吨,中国总消耗6000万吨,市场正在迅速增 长扩大,因此,我们对完成业绩比较有信心。”祝光富说。

此外,黄锦亮意欲逐步退出澳门博彩业,转型内地专注低碳概念实体经济。若九禾生物运 作成功,上九生物其他资产或将陆续注入百龄国际。目前,上九生物在东莞原有1.5万吨可生物降解树脂生产厂,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山东建设大型的5万吨产 品生产基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6

福特汽车:20年收购梦一场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1519.html

到10年耗费巨资收购的沃尔沃被折价出售给中 国的吉利汽车公司,坐在必和必拓董事长办公室的雅克·纳赛尔不知做何感想。
1999年,正是时任福特汽车CEO的雅克·纳赛尔顶着福特家族的压力,以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

但现在,纳赛尔当政期间收购的沃尔沃、路虎,包括福特更早时候收购的阿斯顿·马丁和捷豹,都不再属于福特汽车。

新的福特汽车CEO艾伦·穆拉里彻底推翻雅克·纳赛尔的并购扩张战略,以“一个福特”为发展方向。

不过回顾10年前,雅克·纳赛尔担任CEO的2000年却是福特汽车迄今为止最辉煌的一年。从辉煌到平庸,福特汽车10年并购,换取的是一把心酸的 泪水。

膨胀的收购

福特的全球扩张战略可以回溯至1987年,此后的10年里,终极性全球防御战略一直是福特汽车的投资行动主导,并在20世纪末达到巅峰。

事实上,在20世纪的80年代,世界汽车界就流行着一种预言:未来全球汽车只会仅剩6家大型集团,2家欧洲公司、2家美国公司和2家亚洲公司。对于 当时的福特而言,实力强大无疑是安全的保障。

1989年,福特汽车收购英国捷豹汽车15%的股权,并在当年10月以2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捷豹汽车。1996年,福特汽车再次在亚洲大展拳 脚,将持有马自达的股权增持至33.4%。1999年,雅克·纳赛尔开始担任福特汽车CEO,当年就以64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沃尔沃汽车。纳赛尔的理由 是,福特虽然在美国拥有林肯这样的豪华车,但在欧洲豪华车市场,福特汽车却没能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纳赛尔再次主导了福特对豪华越野车品牌路虎的收 购,收购价格为30亿美元。

在这11年里,福特汽车对外并购汽车公司的累计花费就达到了120亿美元以上。如果将福特汽车收购的汽车租赁公司等资产计算在内,该期间福特汽车用 于收购的金额更高达200亿美元。

但即便如此,福特汽车在20世纪末时依然有着值得骄傲的资本。1999年,福特汽车手中持有的现金高达220亿美元,1997年~2000年,福特 汽车的盈利达到惊人的390亿美元。但福特汽车的好运没有持续太久,此后的12个月里,福特汽车面临着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导火索正是雅克·纳赛尔和费尔 斯通轮胎。

著名的“福特-费尔斯通”翻车案不仅使福特损失55亿美元,几乎是一夜之间,福特在汽车世界中的优势荡然无存。

沃尔沃的悲情样本

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福特汽车彻底陷入困境。原本高价买进的汽车公司,不得不开始低价抛售。

2007年,福特汽车以8.5亿美元价格将阿斯顿·马丁出售给英国的一个投资集团。2008年,福特将捷豹、路虎打包出售,价格为23亿美元,不到 它购买价格的1/2。同年,福特将其持有的20%的马自达股份出售,持股降低至13.4%。2010年,福特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将沃尔沃出售给中国吉 利汽车公司,出售价格不到其购买时的1/3。

值得一提的是,福特汽车在收购路虎后耗费了近百亿美元,但也没能帮助路虎实现盈利。2007年,福特在路虎和捷豹的经营上就损失了15亿美元。福特 汽车海外并购的“失败”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比起捷豹、路虎和阿斯顿·马丁这些小众品牌,加入福特11年的沃尔沃汽车的失意更加令人难以释怀。2000年收购沃尔沃后,2001年沃尔沃全 球销量达到42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此外,福特汽车也可借助沃尔沃全球领先的技术,提高自身技术实力。直至出手前,福特的部分品牌车型依然与沃尔沃共平台 生产。

但福特经营欧洲豪华车的能力依然没能得到验证。与奔驰、宝马和奥迪的较量中,无论是在欧洲、北美还是亚洲等新兴市场,沃尔沃销量持续落后于竞争对 手。200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33.48万辆,同比下降10.6%。比起2007年的45.8万辆下滑了12万辆。

在中国,2009年沃尔沃轿车销量为2万多辆,同期奥迪中国销量达到20万辆,为沃尔沃的10倍。

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长时期处于亏损状况,其最近一次季度盈利还是在2007年第一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沃尔沃亏损加剧。2008年第三、 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沃尔沃利润率最低时达到-22.72%。2008年福特提出要将沃尔沃出售时,当年沃尔沃的亏损高达15亿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5

收购迈巴赫?比亚迪称不可能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01/275969.shtml


在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最近盛传比亚迪意欲收购德国汽车厂商戴姆勒旗下的顶级豪车品牌迈巴赫。不过,戴姆勒3月30日否认了将放弃迈巴赫品牌,比亚迪 相关人士昨日(3月31日)也对记者予以否认,称“这只是猜测”。
市场的传言也并不是毫无根据。资料显示,从2002年上市至今,迈巴赫品牌 仅卖出800多辆车,其中,2009年售出200辆,而同为“德系车”的大众旗下宾利和宝马旗下劳斯莱斯却不断刷新着自己的销售记录。
3月中 旬,德国汽车巨头戴姆勒总裁曾对英国媒体表示,戴姆勒将在接下来两年时间里考虑继续投资迈巴赫或是将其关闭。作为迈巴赫的母公司,戴姆勒去年表现也不太理 想,根据日前公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戴姆勒净亏损3.52亿欧元,销售额为213.2亿欧元,同比下滑8.26%,去年共售出109万辆汽 车,同比下滑14%。
对此,戴姆勒的发言人3月30日表示:“迈巴赫是戴姆勒产品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会做出其他决定。”比亚迪相关 人士也强调,目前正在专注于和戴姆勒合作开发新的电动车,所谓收购迈巴赫的消息是不存在的。
目前,比亚迪和戴姆勒在电动车开发上的合作进展顺 利,合资成立的新公司生产为中国市场开发的电动汽车和相关零部件,该车采用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戴姆勒提供电动汽车结构和安全领域专有技术的支持。“不过, 目前该全新的品牌还没有确定,正在在考虑之中。”该人士表示。
不过,无论比亚迪是否有意收购诸如迈巴赫的高端品牌,其品牌高端化的战略却是一 个趋势。据悉,比亚迪L3将于近期上市,售价达12万元,分析人士指出,这标志着其全面进入了10万元以上的中级车市。
比亚迪自2003年进 入汽车行业以来,依靠良好的性价比,以F3为代表的相关产品取得了傲人的成绩。2009年财报显示,比亚迪汽车业务增长强劲,营业额实现了142.79% 的高增长,达209.9亿元,占集团总营业额的53.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51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八大难题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4731.html


3

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正式达成协议,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

分析认为,至少有八大难题在等待着“新婚燕尔”的吉利集团。

高昂的品牌运营成本

沃尔沃复活的关键是补充流动资金,保守估计应该在15亿美金左右,李书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融资方案无需担心,但考虑到2009年吉利的全部收入不 过50多亿人民币,无法不令外界担忧资金链的持续性。

吉利为了维护沃尔沃品牌形象所做的努力是不遗余力的。不仅保留了工厂、全部员工队伍、全部高管团队,还保留了总部和经销渠道。即便吉利的现金流能维 持沃尔沃继续行驶下去,这些“保留”也是十分奢侈的行为。对于一个长期只生产10万元以下车型的企业来说,沃尔沃与吉利及其品牌之间有很大的品牌鸿沟。虽 然维持独立性是保持“品牌特性”唯一途径,然而成本巨大。

债务负担下如何快速盈利

吉利并购英国汽车公司锰铜后,两年来,锰铜控股亏损了2150万英镑。如果在锰铜身上发生的一切延续到并购沃尔沃项目上,将是吉利不堪重负的。

对于沃尔沃而言,与其说其选择了李书福,不如说其选择的是中 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唯有中国市场才可以救沃尔沃。而如何尽快使得沃尔沃国产化,这是其扭亏为盈的关键。

但是,由于在后续投入资金上的捉襟见肘,吉利在收购成功后需要进一步控制生产成本,虽然可以通过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来分担部分压力,但维持沃尔沃轿 车在海外的部分工厂正常运营仍然会给吉利带来一定的负担。在能否关闭部分海外工厂或者精简员工的问题上,吉利或将很难说服沃尔沃轿车工会。

同时,吉利这样的制造商不可能如同私人股本投资基金那样“为卖而买”,在收购完成后等待市场回升之时以更高价格脱手,从而摆脱并购融资的债务负担。 汇率变动还将进一步放大债务风险。回顾当年雄心勃勃的韩国大宇汽车公司之所以颓然倒下,祸根就埋在景气时期大举海外投资而形成的巨额负债。

人才与技术的流失

如何消化沃尔沃的人才和技术,这个是吉利蛇吞象最难吞掉的部分,对比国内其它行业,联想并购IBM、TCL并购汤姆逊加上之前的波导并购萨基姆等诸 多的海外并购案,无一例外的都遇到了人才大量流失,核心技术无法消化等等问题。

棘手的劳工关系问题

上汽收购双龙汽车艰难的案例横亘在前,劳工关系确实是绕不开的问题。而且,瑞典官方和沃尔沃汽车工会的人士不久之前公开在瑞典报章撰文表示反对福特 把沃尔沃汽车出售给中国汽车公司。

分析认为,北欧国家的劳工关系问题更加值得关注。首先,这类经济体与中国的竞争关系比较明显,工人更担心生产向中国转移而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其 次,工人担心他们的收入水平降低,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已经强大到了不上班跟上班一样,原始积累阶段、创业打拼阶段那种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到一起 的思路,在北欧国家行不通。第三,这类国家实行民主体制不久,尚未形成类似欧美的成熟的社会各阶层相互制衡机制,其国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热情高涨而履行义务 的意识相对淡漠,容易形成极端的群体性行为。此外,对于对这类国家政治经济及其体制演变拥有决定性影响的外部大国而言,这类国家国内各个阶层、各个群体行 事风格好走极端、内斗不休,方才有利于外部大国操纵控制。

管理风格的冲突与整合

国际化的运营团队如何流畅运转,吉利收购完成后,在组建国际化的董事会之后,保留了原有的运营团队,这是确保沃尔沃高端和贵族血统的必要选择,但如 何运作,难题多多。同时,沃尔沃缓慢的研发流程,如何与李书福的雷厉风行作风磨合成功,也是一个问题。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跨国并购之中最为艰难的就是文化融合。但是,对于怀疑吉利整合能力、并以联想上汽作为类比的看法,李书福不以为然:“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比的。它 们都是偶然的机会,我们是事先策划的。我的笼子布在那里了,知道鱼是会来的,人家是看到鱼后乱弄的。这是规律呀,整个是在我们的把控之中。”他说,一定要 尊重人家的商业文明,企业文化,创造的价值。

沃尔沃现有国产车型如何处置

在销售渠道上,这两个系列的产品通过长安福特马自达的专营店进行销售。既然沃尔沃在中国采用的是技术转让的方式进行生产,那么在它易主后,吉利可以 通过合同层面的方式接盘。若此,长安福特马自达会否从生产和销售层面退出值得推敲。

长安与吉利 剪不断理还乱

就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长安汽车立刻向外界表态,其代工生产沃尔沃S40和S80L的计划不会变。情势表明,长安汽车不愿主动退出与沃尔沃之间的关 联交易。

长安的态度至少给李书福与他的吉利透露了两种信号。

一种是,长安汽车不愿沃尔沃被收购后,会成为受损的一方。毕竟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对长安而言是有益的补充。一种是,长安汽车有更深远的需求。在世界汽 车工业被金融海啸改变的既定事实下,中国汽车曾被认为是最热门的买家,但至今这种情况并没有如之前的预测那般宏大。更为重要的是,在参与世界汽车工业重组 的过程中,中国国有的整车制造商并没有成为主要力量,这与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并不相符。与此相应的是,2009年,国进民退覆盖诸多领域。长安汽车明确表 示不会放弃与沃尔沃之间的合作,成为标志性的动作。长安汽车希望通过传递这样的信息,表示出其分羹沃尔沃收购的愿望。这样一来,吉利汽车获得了护身符,而 长安汽车则“积极的参与到”跨国收购的潮流中。这样的潜流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出现。

通过强调与沃尔沃汽车现有的合作,长安汽车可以坐等吉利登门拜访。以长安与沃尔沃现在的合作资产(生产设备、配套体系、销售网络)等作为代价,参股 吉利收购后的沃尔沃汽车将是不错的选择。只要吉利汽车接受了类似的合作方式,那么吉利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位置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将不再仅仅是一家浙 江的民营汽车企业。接下来,就看李书福与吉利汽车如何应付徐留平抛给他的这张牌。换言之,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超出了收购案本身。在国际上,这是一起纯粹的 跨国收购案。在中国国内,它是中国国有汽车资本与中国民营汽车资本之间的又一次博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