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 - 心雨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在恐懼中畏縮 2016年11月18日
1 :
GS(14)@2016-11-21 03:50:14http://www.am730.com.hk/column-337892
導演大衛葉斯延續《哈利波特》系列的魔法世界,在《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中展開新一章。J.K.羅琳創作的魔法世界,有點暗黑味道卻又深受年輕人喜愛,這次《怪》又找來荷李活最炙手可熱的金像影帝艾迪烈梅尼主演,「可觀」性甚高。片中出現的怪獸種類繁多,而且趣怪可愛,畫面豐富,影像繽紛且美術一流,瞬間俘虜觀眾的心。
這次的故事,主角紐特的人物性格非常討好,其善良個性加上艾迪雙眼充滿無辜神情,更令人憐愛,比長大了的哈利波特吸引得多。他與胖子科沃斯基的友情來得自然,彼此間的交流看得人津津樂道。不過,兩人在戲中與金坦姊妹的情緣則效果迴異,科沃斯基與妹妹奎妮金坦的火花較為生鬼活潑,但姐姐蒂娜金坦與紐特的情感相當隱晦,因為二人外形非常不相襯,令觀眾難以投入,一個眼神交流已令人有吃不消的感覺,還是專注在魔法及怪獸們的身上吧。
人類是世上最恐怖的生物
其實怪獸們都是善良的,只要人類如紐特般純真、善良地對待牠們,全部都沒有惡意,更加沒有摧毀世界的意欲。往往就是人性本惡的關係,所有人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情都會懷著不信任態度,生怕別人會摧毀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活在前人訂立規則的世界,大部分人都認為要跟著大氣候與規則做事,卻忘了世界在不知不覺間已變了樣。那些原有的規則,根本滿足不了現有的人,亦管治不了魔法世界。於是只能訂出一些不公平條約去保障大部分人類,而這群被遺忘的巫師只能越藏越入,在人類條約的恐懼中畏縮,苟且偷生,明顯是不公平的,卻好像別無選擇,這就是要共存的條件。那些文明規定全都令人生活得愈來愈冇鬥志,因為我們忘了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所以人類才是世上最令人驚恐的生物;而怪獸們卻只能瑟縮於那個小小的皮箱,尋找理想的安寧居所,戲中的牠們就是靠紐特這樣的保護。
教後代以紐特為榜樣
紐特在保護他們的過程,有驚險橋段、爆笑情節和帶出正面意義,提醒人類在做的事未必正確。抑壓愈久,反抗的力量則愈大,而最終亦只換得狼藉收場。似乎沒有多少人會留意你的過去如何造成今天的你,總之,今天你對社會有傷害,錯的,一定是你。每個人都是看表面,怪獸們外貌巨大又奇怪,必然是對人類有壞影響;當社會發生任何事時,都會先怪責表徵較差的一方,這是人的劣根,卻無法根治,希望透過兒童教育,下一代可以成為像紐特般明辨是非又善良的人,這應該是此系列可以為後世帶來的影響。
心雨~FB:MoonriseRainy
經民聯:林鄭指政府太多恐懼
1 :
GS(14)@2017-04-29 23:27:06【本報訊】經民聯立法會議員、區議員和青年委員,昨早與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閉門會面一個半小時。有與會的經民聯議員透露,林鄭會上談到組班問題,但沒有提及人選名稱,只稱希望找些不怕「Fear Culture(恐懼文化)」的人出任官員,強調人選「要真正有承擔,唔好俾人鬧兩句就褪軚」,指林鄭「認為現時政府太多Fear(恐懼),好多人行兩步就停,做唔到嘢」。
提出40項發展建議
經民聯昨日與林鄭會面時,提出有關經濟民生發展的40項建議。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表示,林鄭月娥在會上態度積極,無就任何建議提出異議,並透露年底會舉行「稅務新方向高峯會議」,他認為在面對複雜的國際和本地環境,林鄭和團隊需要加倍努力,推動經濟民生向前。有經民聯成員私下透露,林鄭會上稱希望就稅務改革多聽社會意見,但沒有表明會「加稅」,又稱希望不要只依賴自由巿場,政府可以有更多角色。盧偉國又表示,經民聯稍後會向林鄭月娥推薦班子人選,暫時未有公佈,據了解,經民聯會推薦人加入林鄭計劃改組的中策組。經民聯議員林健鋒表示,會上希望林鄭搞好經濟、建設性和諧社會,令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上成為「龍頭」,以及反對取消強積金對沖,但無談論政改問題、班子人選,以及重開公民廣場的問題。■記者林俊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9/20005521
老樓周記: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1 :
GS(14)@2017-05-13 01:54:03樓市升到麻木晒,屋苑輪流破頂,走的不一定是籮底橙,反而是則王或頂層覆式單位。究竟點解要賣?一係換樓一係高位止賺,前者為了慳稅退回一買一賣的雙倍印花稅。最近多了聯合戶內部轉讓予另一半,騰出名字用來購第二間,始終只佔少數不成主流,況且呢類靚貨好少有盤賣,一賣便締造歷史高位,這點也是套用別人貪婪我恐懼的心戰。好多網民最近留言評論樓市,不外乎供應到位或美國加息為免港息拉濶息差點都會跟加,單方面認為樓市快到頂。不過市場真參與者也不是同一樣想法,他們所持的理據卻是相反的,如中資托市、供應三年後先到位和港滙走勢未轉,認為各類投資工具不如買樓那麼穩陣,「今日高價明日低價」,魔鬼與天使般腦交戰。老樓認為,「當你買不起的時候便是樓市下跌周期」不甚貼切,當看好資金全面撤退,才會是一個下跌訊號。大家看股市越升越有,形勢與過去多年的股市跑前樓市半年的理論正好相反,資金回流股票和商品市場,因投資者看到很多股票的資產淨值偏低,估值相當不合理,認為值博率較物業為高。何況物業市場有心頭愛好者,高質單位多以溢價出售,但股票卻看業務前景和消息短期炒上,因此最近物業市場只旺一手,成交量已回軟下來,資金去了邊大家心知肚明,缺少了熱錢流入物業市場,今年升市已達標,料下半年會放緩下來。劉兆昌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2/20018421
湯文亮﹕分辨貪婪與恐懼
1 :
GS(14)@2017-06-08 00:26:20【明報專訊】巴菲特名句「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如何分辨就不容易,因為沒有人自認貪婪,更加沒有人話自己恐懼。其實要分辨也不是太難,只要問一條問題就可以,有老友不相信,我叫他問那些借子女人頭買樓的業主,如果答案是想慳高達10.75%印花稅,他們是貪婪,但未失去理智;如果地產商加價,他們會考慮褪軚。
當然,他們買樓亦會考慮樓宇的升值潛力,但大前提是慳了稅,如果政府撤走15%印花稅,他們見用子女的人頭買樓沒有着數,反而不會買樓,所以,不用擔心那些人,貪婪的殺傷力有限,就算是電騙案都早已放棄用貪婪心態,改為恐嚇那些接電話的人。
現時有買家貪婪恐懼兼備
如果答案是恐怕以後樓價會繼續上升,他們的子女以後就很難買樓,這個答案代表他們恐懼,而且不只是父母恐懼,而是全家都恐懼,這種心態會令樓價無止境上升。
不過,他們恐懼的心態是會隨着時局變化而改變,今天他們擔心子女日後很難買樓,但當供應增加,利息上升變成事實之後,他們就會擔心樓價下跌而產生恐懼情緒,很多時會不問理由將持有物業賣走。其實恐懼的心態應該與大多數人相反,即是別人睇好時我睇淡,別人睇淡我睇好,如果時勢配合,很容易賺大錢,睇下巴菲特就領悟到。
小心情緒很容易調整
還有一些人是貪婪與恐懼兼備,現在就有不少這類人,他們擔心樓價會繼續上升而買樓,但如果要他們付15%印花稅,相信有不少人會褪軚,但他們發覺,原來可以利用子女人頭避稅,貪婪之心油然而生,認為如果不利用子女人頭買樓,即是損失高達10.75%印花稅,地產商了解到市場上有不少貪婪與恐懼兼備的人,只要銷售策略運用得宜,新樓盤是唔憂賣,最近幾個新樓盤熾熱,就正好反映這個情况,樓價在這種情緒未消失前,都唔會大幅調整。不過,要小心的就是情緒是很容易調整的,到時候,樓市逆轉形勢就開始。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555&issue=20170607
譚新強:貪婪和恐懼VS貪婪或恐懼
1 :
GS(14)@2017-10-22 15:59:53【明報專訊】昨天是1987年股災的30周年。我不迷信,但昨天恒指的確大跌了552點,也應驗了我早前指出過的一個慣例,中共從前多屆的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股市一般都會下跌。
上周Barron's雜誌訪問了耶魯教授兼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Shiller,詢問他對現在美股市場的看法,跟1987年股災前怎比較。他說當年做過基金經理調查,當時的投資者跟現在一樣,都覺得股市偏貴。但如用Shiller教授的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Earnings Ratio)來計算,現時標普高達31倍,而1987年10月股災前,標普的CAPE只有15.5倍。歷史上標普只有兩段時間的CAPE是比現時高,就是在1999年科技股爆破前的44倍,和可說引發大蕭條年代的1929年股災前的32.5倍。
1987年的股災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雖然一天跌了22%,但熊市很短暫,沒多久,股市又再回升,牛市再延續好幾年。全年計,1987年標普還升了一點!嚴重程度跟1929年、2000年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都沒法比。
那麼為什麼1987年股市不算很昂貴時,竟出現了一次閃崩,反而現時股市昂貴很多,仍未有股災呢?有關1987年的股災,傳統答案主要賴在較原始的程式買賣和portfolio insurance(類似中國內地流行的「止損線」,以為在減低個別基金風險,但其實是在增加系統性風險)。但這個解釋仍未夠完整,欠缺一點說服力。
敘述式大數據技術早已廣泛應用
Shiller是behavioural economics(行為經濟學)的其中一位開山祖師(另一位宗師是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他最新的研究範圍更有趣,是他發明出來的narrative economics(敘述式經濟學),用大數據的技術,例如word count(計算用字),和textual analysis(用詞含意分析)等方法來研究某一個時代的觀點和注意力所在(跟zeitgeist接近)。他認為「故事」(narrative)的影響力很大,是驅使人類行為(behaviour)的原動力。
Shiller指出,這些大數據技術,早已應用在其他範疇,如市場推銷、政治選舉、金融交易等,但反而到現在才用到經濟學上。他沒有說得很清楚,但他似乎認為1987年10月時,社會已聚焦在股市泡沫的「故事」,所以導致一場股災。
他認為現在有兩個對股市有利的主要「故事」。第一個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他是商人所以將推行對商界有利的政策。第二就是很多人懼怕AI和機器人取諦他們的工作,所以要去買如FAANG和其他科技股(Nvidia和AMD?)作為保險,「故事」焦點暫時並非在股市泡沫上。除此之外,他亦關注比特幣的「故事」。但他承認,這些利好股市的「故事」可以隨時改變,很難預測股災的來臨。譬如聯儲局加息和縮表過快,就可能改變社會的焦點。
比特幣「故事」變化大 難預測股災
但我認為這個解釋還不夠完整,就算「故事」的主線不在股市泡沫,但不能解釋標普的CAPE為什麼可以那麼高,更解釋不了為什麼「故事」焦點不在這裏。我有一些補充的解釋。首先我認為Shiller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故事」,就是中國的崛起,另外我認為幾個主要「故事」都是有關連的。
還有一點,投資者的情緒是由greed and fear(貪婪與恐懼)主導。我贊同「故事」推動「行為」的因果關係,但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白某「故事」對投資者的影響,到底是令到他更貪婪,還是更恐懼,然後導致什麼行為?
了解「故事」對投資者影響更重要
用90年代末CAPE最高的科技股泡沫為例,用永遠最準確的hindsight來看,當時投資者當然對web 1.0改變社會和製造企業盈利過於樂觀,所以投資者追逐pet.com、AOL、盈科和光通訊(還記得嗎?)等股票時,無疑出發點是純粹的貪婪,沒有一點恐懼,所以非常危險。當這些公司原來是賺不到錢的真相暴露出來時,「故事」就改變成這些公司的價值被嚴重高估,有些股票簡直是廢紙!剎那間,投資者就由極度貪婪變為極度恐慌,採取的行為就是瘋狂拋售股票,結果就是一場轟烈的股災。
但現在的幾個主要「故事」對投資者的影響很不一樣。AI和機器人當然是其中一個,部分人買相關的科技股固然是出於貪婪,但如Shiller所說,很多人買這些科技股其實是出於恐懼。這個情况就複雜很多,動機不是貪婪「或」恐懼,而是貪婪「和」恐懼並存!兩股力量加起來的效果就是把股市推得更高。
貪婪恐懼並存 大力推高股市
同樣地,中國崛起的故事也一樣,部分人的反應是貪婪,就會去買阿里、騰訊等中國股票。其他人的反應是恐懼,有些曾嘗試做空中國股票和人幣,結果被挾到頭破血流。有些人就把這恐懼化成支持特朗普,寄望他替他們出頭對付中國(將失望),但如Shiller所說,特朗普是利好股市的,結果美股就升得更多。
連比特幣的故事也有類似的雙刃效應。如擔憂央行加息或對它的政策不滿,傳統市場的反應多為恐懼,而行為就是拋售股票。但現在年青人的反應更有可能是憤怒,而行為是去買比特幣,而非拋售本來就沒有的股票。另外一些好像我的人,未必會直接去買比特幣或挖礦,但就去買生產挖礦用的「鏟」的公司股票,即是Nvidia和AMD。這是我嘗試解釋現今市况的分析,未必完全正確,但希望有參考價值。大家認同嗎?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蘋果、亞馬遜、Nvidia、阿里巴巴、騰訊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39&issue=20171020
譚新強﹕防範瘋牛(一):為何恐懼股災?
1 :
GS(14)@2018-01-15 02:29:10【明報專訊】近日港股牛氣冲天,恒指破紀錄(1964年成立以來)連升13日,美股標指也從新年開始連升6日,到周三才微跌0.1%,也是1987年以來最好的開局表現。
港股的大牛市局勢已成,是毋庸爭議的事實。一如所料,今年由金融板塊帶頭,期待已久的銀行股重估過程已重新出發,建行(0939)、工行(1398)率先突破,農行(1288)和中行(3988)都開始上升。匯控(0005)亦破位輕易升至84元。平保(2318)反而整固了一周才反彈,其他保險股亦蠢蠢欲動。連港交所(0388)都發威,升至270元的多年高位。恒指4萬點不止不是夢,簡直被很多人視為囊中物。大家愈來愈關心的問題反而是如何防範健康慢牛mutate(變種)成為一頭瘋牛(情節有點像喪屍電影)。就算市場力量太大,阻止不了這次變種,投資者最少希望能夠及時察覺到此基因突變。
專業投資者壓力大 比散戶挑戰更大
如不幸股市真的變成瘋牛,投資者如何自處是下一個課題。瘋牛市况有如牛仔比賽中最難和最危險的騎狂牛項目,就算功力最好的牛仔都只能騎在牛背十來秒,如何安全落地,不要讓狂牛踩死才是最考技術的。在瘋牛的初段賺錢不困難,難在知道甚麼時候收手,成功把賺到的錢留在口袋裏。
其實這個問題對專業機構投資者比業餘個人投資者更困難,因為專業投資者可說被迫「長賭」,很難清倉離場。業餘投資者,最少理論上是沒有每天都要「賭」的壓力,可以隨時cash in(套現)離場的,夠不夠discipline(紀律)去做到是另一回事。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錯誤理解股市真的同賭場一樣,在經濟和數學理論上,兩者有很大分別。大部分賭場遊戲是靠運氣的零和遊戲(尤其百家樂,如賭神般捽牌是冇用的),加上賭場在賠率上抽佣,所以長賭必輸是對的。但經濟理論上,隨着經濟發展和盈利增長,股市的長期趨勢應是上升的,ERP更應保持正數,如美股般長期跑贏債市(ERP高達6.7%),如能跑贏GDP(美股長期跑贏GDP一倍以上),甚至樓市就當然更好。
所以如果大家相信股市是長期上升的,再加上相信市場高效率的理論(efficient market theory)的話,亦即是相信捉摸market timing(市場時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passive investment(被動型投資法),跟著指數走就是最好的話(數據顯示跑贏近七成主動型投資者),那麼其實就算短暫的股災也沒有甚麼可怕,接近無法預測又極難避免,亦未必真的對長期回報有很大影響。
全球大股災 測中市也沒用
那麼為甚麼要恐懼瘋牛、泡沫和股災這三部曲呢?我認為害怕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個是人的本能,為了求生,經進化而演變出來的。有如觸摸到燙熱的鍋子,是一定會放手的。在投資也一樣,如感覺到危險,就算沒有用,本能上還是想逃避的。除此,人類心理一般都有個通病,就是自視太高,以為人定勝天,更可打敗市場和大部分競爭對手。明顯這想法是不合邏輯的,試問怎可能每個投資者都能跑贏平均投資者的表現?但如果每個人都是講邏輯的話,就根本沒有人會踏進澳門的賭場!
第二個原因是很多所謂的專業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交易員等,他們其實是打工的,在被動型投資大行其道和人工智能愈來愈厲害的年代,存在意義和價值都經常受到質疑。在牛市中跟不上指數已是問題,如連股災都避不過,或最起碼波動率都不能降低一點點,那麼不如執定包袱,等着炒魷魚好過!所以沒辦法,就算明知不可為都要勉力而為,企圖留意瘋牛出沒,但其實都是closet indexers(未出櫃的指數跟隨者)。但此種羊群心態,再加上被動型投資的崛起,還有各種結構性產品的knock-out和止損線之類條款,會否萬一股災發生時反加劇跌勢,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過去多年經濟復蘇 只靠印銀紙
我認為最值得恐懼的是第三個原因,就是整個金融系統的超高槓桿情况。你可能以為只要自己的投資組合沒有用上槓桿,那麼就算出現股災,最多就只暫輸在mark-to-market上罷了。不是說長遠股市是會上升的嗎?那麼只要有耐性就總有回升的一天,有甚麼可怕?這個想法基本上是對的,但問題是10年前的GFC(Global Financial Crisis,全球金融危機)已教懂我們一件事,就是一個真正超嚴重的系統性金融危機,是有連鎖性的骨牌效應的。就算你洞悉先機,料到股災即到,賣掉所有股票(我在2007年就已清倉),然後把資金轉到債券(我當時的策略)或甚至現金,如果只是一個普通股災,這做法有效,但在2008年那一役,這部署都失效。
我當年拿着的債券,到期時每一塊錢都收足,證明我們對每隻債券的信用分析是正確的,但金融海嘯時有段時間,因債券交易的主要券商,如美林、花旗,甚至大摩和高盛都自身難保,所以無法開價,我們唯有保守地把債價mark低,蒙受雖短暫但也非常痛苦的mark-to-market損失。就算當時拿着現金都未必夠安全,如不幸現金和資產是放在雷曼的話,那麼就被無辜牽連,不少客戶雖最後能拿回大部分東西,但不少基金和公司早已倒閉了!况且當年出問題的銀行何止雷曼一間,如美國政府沒有拯救AIG,可能連高盛都早已沒頂(但亦不會分拆優秀的AIA來港上市,算有失有得)!
從歷史經驗可學到很多東西,今天的金融狀况亦當然跟2008年金融海嘯有直接關係。無可置疑過去近9年的美股牛市是由金融海嘯後、前所未見的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所推動出來的(當然亦有科技發展和其他因素)。中國過去10年大量投資在高鐵等基建項目,偉大地成為全球經濟火車頭亦是重要原因,但這亦是靠大量舉債所打造出來的。歐洲和日本的情况也差不多,甚至搞到負利率,鈔票印到停不了(對不起,叫量化寬鬆好聽一點)。
染上「科技毒癮」 未來衍生更多問題
過去10年全球的總債務最少增加了數十萬億美元,單中國總債對比GDP就翻了一倍,美、歐、日都增加了不少。如果說美國人因過度按揭來買房而引發GFC,那麼諷刺地所謂的解決方案是借給政府、央行、企業和個人更多更多的錢(因為認為金融危機純粹是流動性問題)!這情况有點類似因科技發展而產生的問題,例如空氣污染,或未來AI衍生的各種問題,唯一的所謂解決方法肯定是更加多的新科技,而非停頓發展或回歸較原始生活方式。說得白一點,我們早已上了easy money和倚賴科技的毒癮,根本無法自拔。
所以我的擔憂是現今全球金融系統的槓桿比10年前更高了許多,如出現下一次的股災,會否牽動一場比2008年更嚴重的金融海嘯?上次還勉強可修修補補,拉扯渡過,下次會否真的需要全盤推倒重來?會否成為世人加速採用比特幣和其他各種不受央行控制的加密貨幣的催化劑呢?更或革命性採用某種高科技bartering(以物易物)?我覺得ICO已有一點這個味道。
槓桿大升 下場金融風暴不堪設想
上述系統性災難只屬假設,成真概率仍頗低。中國去槓桿力度正加強,美國繼續加息縮表,連歐、日都或將放緩量寬,希望能及時逐步改善槓桿情况。我對未來幾年港股表現仍非常樂觀,但確需加強警惕性,未來將繼續探討對瘋牛的一些想法。
(中環資產持有建行、工行、農行、匯控、平保、港交所、花旗、大摩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74&issue=20180112
施永青:人們恐懼現金多 乜都會買
1 :
GS(14)@2018-02-04 23:18:31【本報訊】樓市升勢未止,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認為,現時樓價不斷向上,不是樓宇因素影響,而是投資因素帶動市場。以前人們恐懼樓價,現時則恐懼現金太多,所以「乜都會買」。他認為,現時為財富大蒸發的年代,不是播種投資的好時機,而是一早買咗樓的人收成的時候。有兩類人適合入市,其一是能力綽綽有餘的用家,要提心吊膽的人就無謂入市,等政府的政策照顧。其二是有新錢流入的人,例如商人有盈餘亦可入市。
地產升勢至少多兩年
施永青指,來年非債券工具都會上升,包括股市、樓市及商品市場等。前幾年聯儲局帶頭買債,小市民都跟隨。現時資金流向地產,升勢浪潮剛剛起步,認為至少持續兩年,長則3至5年。今年首個月已誕生兩幅地王,施永青認為,樓市好,故發展商想補充土地儲備,地價自然被搶高。又指,17年上半年內地發展商蜂擁而至,但相信受中央壓力,不想香港市場受內地資金影響太多,故下半年已經開始收手。對於樓市升幅,維持年初預計的8%,預料會升少過股票市場。中原集團表示,去年佣金收益188億港元,較2016年約200億元下跌6%,促成買賣及租賃宗數共52.16萬宗,成交金額逾11,000億港元。其中,中原亞太區去年佔逾50億佣金收入,住宅部佣金逾38億港元,工商舖逾7.9億港元,三者同創歷史新高。華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認為,樓價會穩步向上,升幅會跑贏通脹,而且市場對供應追落後,預期市區地價升幅會較高,樓價會穩步向上,升幅會跑贏通脹,對於集團剛投得安達臣道首幅住宅地皮,直言感到「好開心」。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30/20289994
【嫁到花蓮】港女開港式咖啡廳 地震後「好恐懼但沒事的!」
1 :
GS(14)@2018-03-11 23:43:38Mandy移居花蓮四年,已育有一女。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一個女生願意放棄香港的家庭及事業,跟隨在工作假期時認識的先生到異地生活。看似是每位「Long-D」異地戀人的終章,但今次的主角Mandy從香港搬到花蓮,卻只因不忍丈夫在香港人多車多,連走路都要掩着嘴巴。訪問結束一個月,花蓮發生7級大地震,這位香港女生卻仍笑着說大家加油就行。
Mandy跟丈夫子凱由當初澳洲工作假期認識,工作假期結束,兩人各自回香港及台灣。令Mandy願意放棄香港一切,源自男朋友的一個小舉動。
Mandy的咖啡廳拍攝到地震一刻。(受訪者提供)
咖啡廳以售賣港式小食為主。
連招牌也與「香港」有關聯。
她說:「我先生當時住旺角的一家酒店,他送了我上車,我在車上看到他回酒店的途中,他是全程用手提起衣服掩着自己的嘴巴、蓋着鼻,即是他覺得空氣很差。」就是因為這個觀察,Mandy隨即想:「嘩,不好吧,這麼辛苦。」就決定為丈夫放棄香港一切。來到花蓮四年,Mandy與先生的「結晶品」除了近2歲的女兒,還有這家賣港式小食的咖啡廳。「我很喜歡食雞蛋仔的,我也對咖啡奶茶十分想念。不想這麼想念的話就自己落手落腳做吧;不想這麼想念凍檸茶的話就自己去做。」她不敢說做的東西不是適合每個人的口味,但最基本卻要讓客人感受到是一個香港人用心製作,這才令她放心。
小店環境。
不少顧客均愛在坐在窗邊位置。
Mandy於震後表示:「香港人加油。」
震後市內情況。(受訪者提供)
花蓮距離城市化程度較台北高雄等低,做咖啡廳的成本又會否更低?她指出這個鋪位租出去的話價值台幣15,000,但因商用牌照對水、電的收取價錢為家用的兩倍,故即使她的咖啡廳只開星期五、六、日三天而已,也要台幣4,000元左右(約1,000港元)。「震的很恐怖呀!我們剛剛走了上天台。」她哭說着。訪問結束後一個月,花蓮就發生大地震。上述這對話內容源自記者與Mandy於地震發生後當刻的錄音對話。她事後形容,整個環境都令人非常震撼。「特別見到雲翠大樓倒了心很酸,知道那間統帥酒店倒了心也很不舒服。因為那間統帥酒店我個多月前才去過食自助餐,倒了的雲翠大樓下面的火鍋店也是上個月才吃完。」平時常到訪的景觀、餐廳,一次地震卻全消失了。
Mandy最後更鼓勵大家,「我香港人在花蓮會加油,地震是很恐懼很可怕,但沒事的,大家加油就行了。花蓮人加油!香港人加油!」製作:步遊台灣—港仔的圖文之旅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6/2032318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