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就業暫無大礙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7/100415859_all.html

 在本輪經濟下滑的討論中,對就業形勢的不同判斷,決定了各方對下一步政策預期的分歧。

  樂觀者認為,當下經濟放緩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就業市場相對平穩,這使得政府對經濟減速的容忍度有所提高。在就業未出現大問題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出台更大規模的刺激計劃。

  悲觀派則認為,就業是經濟增長的滯後指標,近期的經濟放緩對就業的影響會在下半年逐漸顯現,如果等到就業出現問題再出手,恐怕為時已晚。

  他們稱,二季度就業形勢已經開始惡化,華銳風電將數百名已簽約的應屆畢業生拒之門外、國內製造業巨頭三一重工大規模裁員,即為例證。甚至「民工返鄉潮再現」的報導也見諸報端。

  高層對就業形勢也不無憂慮。國務院總理溫家寶7月17日在全國就業創業工作表彰大會上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形勢將更加複雜、更加嚴峻,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的任務十分繁重,必須作出更大的努力。

  他稱,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佈局時,優先考慮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創造良好就業環境的需要,探索建立經濟政策對就業影響的評價機制,把就業完成情況納入政府綜合考核體系。

  目前數據反應的情況尚屬良好。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創歷年同期最好水平,二季度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環比雖有所下降,但勞動力市場仍是供不應求。與此同時,上半年城鎮和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速均保持在高位。

  不過,盤點各地信息,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的就業情況出現明顯差異。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多位接受財新採訪的經濟學家均認為,雖然部分行業受到衝擊,但總體上就業比較平穩,仍在正常的範圍內,沒有出現類似2008年底農民工返鄉的情況。

  未來就業如何,很大程度上還需仰仗經濟的走勢。「問題是經濟放慢到多少,就業會出問題?」 花旗銀行中國研究主管、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提出疑問。

  而多位接近政府部門的研究者稱,隨著中國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增長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比以前明顯要弱一些,就業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已經提高。

總量無憂

  根據人社部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4萬人,完成全年900萬人目標的77%。這一新增就業人數,創下歷年同期最好的水平。

  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公佈的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二季度為1.05,比一季度下降了0.03,但仍為2001年該數字公佈以來的第四高值,僅次於去年上半年和今年一季度。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稱,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主要是企業用工保持基本平穩。部分企業儘管遇到較大困難,但還能夠維持生產經營,特別是連續幾年招工難使企業對裁員持更加審慎的態度,目前基本未出現大規模裁員現象。

  江蘇省勞動就業管理中心主任郁桂萍在該省人社廳二季度發佈會上稱,經濟環境不佳的大背景下,企業在用工方面採取了柔性處理方案。訂單不足便減少工時和加班,和員工協商降低工資,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裁員,保持了就業形勢的平穩。

  青島一家電子元器件公司員工對財新記者表示,近期公司訂單不多,加班時間明顯減少,原來每個工作日都需加班到晚上9點,現在減少為只在週二、週四加班,而且週末開始雙休。不過,公司及周邊企業並未出現裁員情況。

  另一佐證是中小企業的就業情況。中小企業協會公佈的中小企業發展指數,2011年下半年起就已跌入100以下的不景氣區間,但是今年直至二季度,其中的勞動力分指數仍保持在100以上,為103.9,較一季度下降4.8點。

  不過,細項數據中,勞動力需求指數逐季下滑,勞動力供應指數則一改此前低於100的常態,自一季度起開始超過100,顯示「招工難」有所緩解。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對財新記者表示,近期就業有所下滑,是經濟增長乏力的結果。雖然外向型企業和建築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但總體來講,就業還是基本穩定的,並沒有造成對社會嚴重的衝擊。

  相對於數量的變化,經濟放緩的影響可能更多體現為就業形態的變化。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勞動就業處處長張志斌在6月底的上半年就業形勢分析會上稱,大城市調查失業率從去年11月出現上升,今年2月達到頂點,3月與2月持平,隨後4月起出現下降。

  「單純從失業率看,能部分反映經濟對就業影響,而不是全部。」他表示,近期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略有增長,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人員基本維持不變或者增長非常有限,而私營個體企業和其他靈活就業增多。雖然就業總量無明顯變化,但就業場所有了不同,「從比較穩定的單位就業轉到了相對質量更差一些的靈活就業和私營個體就業」。

  根據西安市人才市場的數據,二季度西安市企業需求人數佔總需求人數的絕大多數,事業、機關單位需求人數只佔1.97%。

  與此相關的,工資上漲幅度有所放緩。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3.0%和17.3%,較一季度分別放緩0.8個和0.2個百分點。

區域行業差異

  當下的經濟放緩中,就業總量不再是大問題,但在不同地區和行業間,就業狀況相差甚大。

  根據人社部的數據,上半年中部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同比增加9%,西部增加14%,東部則出現明顯的疲態。

  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劉丹華在上半年就業形勢分析會上稱,前五個月東部有五個省新增就業同比下降,廣東有比較明顯的下降,中西部地區則增長很快,重慶由於引進一批電子企業,新增就業增高達90%,貴州新建的園區也增加了很多招工。

  來自各地的信息也大致如此。深圳市人才大市場發佈的報告顯示,二季度提供就業崗位93943個,環比減少28.43%,同比降幅更是高達39.64%。

  山東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和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同比分別僅增長0.11%和0.3%。二季度,全省企業用工需求同比減少13.8%,用工缺口同比減少26.8%,求人倍率同比減少3.3%,其中私營企業、個體經濟用工需求分別同比減少16.5%和19.2%。從失業動態監測數據看,前五個月山東省監測企業就業人數僅小幅增長0.09%,而且企業就業人數出現初次環比下降的月份有所提前,且四五月連續小幅下降。

  江蘇上半年缺工企業數量和缺工人數同比、環比也均呈下降趨勢,用工供求基本平衡。該省勞動就業管理中心主任郁桂萍稱,雖然經濟增速放緩,但江蘇用工總量仍在擴大,依然需要外省勞動力支援,上半年從外省有組織引進勞動力近十萬人。

  而安徽由於承接了產業轉移,二季度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率為1.20,環比上升0.0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安徽和河南的調查也顯示,「招工難」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轉移過來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招工缺口比較大。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對財新記者表示,東部近期面臨的就業壓力,很大程度上是中西部轉移過來的,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中西部到東部就業的數量會減少。

  這一趨勢在金融危機後已經發生。根據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對農民工的就業吸引力逐步下降。珠三角農民工佔比由2008年的30%以上,迅速下降至2011年的20.1%。

  不同行業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監測數據顯示,製造業、建築業的用人需求同比減少,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用人需求則有所增長。

  山東人社廳稱,用工需求萎縮主要集中在建築行業、外貿行業經營困難的中小型企業。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援引工商數據稱,5月外資企業期末實有戶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910戶,同比減少9.9%。

  張車偉稱,外貿企業的用工減少主要源於外需不振,而建築業則是由於房地產調控和投資增速下滑。

  一些在金融危機期間過度擴張的行業,也出現了裁員現象。華銳風電所屬的風電行業,在危機期間屬於鼓勵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現在已經產能過剩。三一重工則是「4萬億」刺激計劃大規模上項目的受益者,在投資放緩的背景下,前兩年的高速擴張不可持續。

  國研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葛延風認為,局部行業或者產業被淘汰對就業產生影響,與產業結構調整有關。

  此外,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狀況仍在延續。從供求狀況對比看,各技術等級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於1,勞動力需求大於供給。其中,高級工程師、技師、高級技師分別為2.5、2.32和2.09。

  尹成基稱,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過程中,對技能工人、技術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而與用人單位要求相適應的技工技能人才相對短缺,這一矛盾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將更加突出。

風險不可低估

  雖然目前就業總體平穩,但也不乏對未來就業形勢惡化的擔心。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對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調整後稱,製造業失業開始增多,服務業就業雖持續擴張,但增長動能正在明顯減弱。他同時稱,庫存週期往往會引領就業狀況。當前的庫存雖未達到2008年時的程度,但是持續下滑,也說明終端需求尚未恢復。

  他對財新記者表示,經濟放緩至今,就業的問題並不大,但如果繼續放緩,就業就很可能成為問題,因為就業是一個滯後現象。「三一重工等公司裁員決定可能是基於最近一年形勢作出的,也許今後半個月、一個月,會有更多的企業決定裁員。」王志浩說。

  巴克萊資本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則認為,目前就業市場的穩定,可能是因為近期的經濟放緩主要來自投資,以及中國人口結構變化所致。但近期開始有零星的失業案例出現,如果經濟繼續放緩,尤其是蔓延至出口和中小企業部門時,失業可能不可避免。

  政府部門也開始關注未來就業的走向。人社部發言人尹成基稱,人社部從上半年就開始關注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係,下半年還將密切關注形勢的變化,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山東省人社廳稱,經濟因素對就業影響存在三個月以上的滯後期,目前經濟下行對就業的影響尚未全面顯現。下半年如果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濟下行的滯後效應將逐漸顯現,對就業的負面影響或將更加顯著,「短期內失業人數增加的風險或將上升」。

  不過,潘建成和張車偉都對財新記者表示,近期有跡象顯示經濟在企穩,下半年就業可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近期公佈的6月經濟數據中,投資已經明顯反彈,出口也呈現企穩跡象。7月匯豐製造業PMI初值回升至49.5,明顯比6月48.2的實際值要高,表明前期的寬鬆措施開始產生效果。

  「談就業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人口結構的變化。」潘建成表示,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已經達到高峰,增量開始下滑,供給壓力正在減輕。同時,中國的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今年工業增速下滑較快,但就業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說明服務業的吸納能力正在增強,就業不再主要依靠傳統製造業。」

  張車偉也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使得就業對經濟增速的要求有所下降,「雖然還需要保持適度快速增長,但不一定是8%了」。

  一位接近決策部門的人士甚至稱,目前經濟增速放緩到5%,就業也不會出現大問題。

  近期政府出台的穩增長措施中,以穩投資為主,而從以往經驗看,投資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並不大。

  張車偉認為,從短期來講,增加投資是重要手段,但長期看,仍要使經濟回歸比較均衡的增長,使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經濟能保持適度快速的增長,而且增長的質量能好一些,就業問題就會隨之解決」。■

  本刊實習記者唐澍、周曉蒙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71

滴滴總裁柳青自曝患乳腺癌,目前已無大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30/152221.shtml

lau-29apr

i黑馬訊 9月30日消息,滴滴總裁柳青今日發布內部信稱,自己患上了乳腺癌,並且已經做完腫瘤摘除手術,目前感覺“還挺好的”,未來將回家繼續接受治療。同時,柳青強調,此事對生活和工作不會有太大影響,也不會影響正常的外事活動。

柳青表示,未來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滴滴CEO程維,並提醒員工多關註自己的健康,合理膳食,盡量學會張弛有度,多多鍛煉身體。

近期,滴滴正加速推進國際化戰略。今年8月,滴滴投資東南亞最大打車應用Grabtaxi。9月,滴滴戰略投資美國共享出行技術先鋒Lyft並與其開展戰略合作。近日,滴滴又投資了印度打車服務商Ola。

據了解,柳青為柳傳誌之女,曾任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亞太區董事總經理。2014年加盟滴滴打車,出任首席運營官(COO)一職。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並後,柳青正式出任滴滴公司總裁,將負責更多公司日常業務運營。

而在宣布乳腺癌病情的前幾天柳青,還在美國參加了中美互聯網論壇,目前來看身體並無大礙。黑馬哥在此也祝願她能夠戰勝病魔,繼續堅持下去。

以下為柳青內部信截圖:

1841034331

 

版權聲明: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696

陸振球﹕蘋果新高 貿戰無大礙?

1 : GS(14)@2018-08-06 05:56:12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483&issue=20180806
【明報專訊】上周港股再見今年新低,但股神巴菲特1年多前開始大手入股的蘋果(AAPL)卻在公布業績後創了新高,更是全球首家巿值衝破1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大家可能對1萬億美元這個天文數字難以理解。好吧!香港2017年的GDP總值才是3414.5億美元,即是說單是一家蘋果公司的巿值,已是我們700多萬香港人1年所能產生的經濟價值的數倍!

今時今日,大部分香港人都說最重要是買樓,固然不少香港人確是因擁有磚頭而置富,但物業不斷升值,有多少是靠供應不足和投機資金推動?對香港的真正貢獻又有多少?樓價和租金不斷攀升,會否反過來不利香港的競爭力和未來的創富能力?這些問題都值得大家思考。

說回蘋果,自推出智能手機以來,確可說是真的改變了世界,且大家亦會肯定其有利於資訊流通,以至對人類進步和經濟成長有所裨益,因而蘋果公司賺大錢,股東(包括股神)大賺也是合情合理!

另外,蘋果近年的重要業績增長和中國巿場密不可分,在中美大打貿易戰下蘋果股價仍能創新高,似乎反映投資者認為貿易戰雖愈演愈烈,最終還是不會失控,至少不擔心中國會將蘋果踢出國門,從這一角度看,似乎後巿也不用因貿戰而太過悲觀?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9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