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看穿事物本質,由奢入儉一點都不難

2012-12-31  TCW
 
 

 

「你知道嗎?一樣是牙膏,一條有幾十元的,也有幾百元的,但其實功效並沒有太大差別,重點是在刷牙方法。」說這話的,不是牙醫師或購物專家,而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名作家兼主持人苦苓。

他最紅的時候曾經主持過五個電視、一個廣播節目,一年演講最多兩百場,可以說是台灣九○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消失於螢光幕前以後,現在他最常出現的地方是「大自然」,在沒有擔任解說員的空閒時間,常常帶著一本書、一瓶水和一個飯糰,就可以在山裡悠游一天。

「現在是我一生中物質最貧乏的時候,但卻是精神上最富裕的時候。」苦苓坦承,自己所有的家當就在兩坪多房間內,「身無長物」,所有的衣物加起來,不超過三十件,唯一財產是一台七十幾萬元的休旅車。

為躲人群上山,學會減法生活

曾經住豪宅、開名車、日進斗金的他,卻超級享受現在的生活。

傳統觀念裡,由奢入儉,難!苦苓自己走了一回,才發現要做到極儉其實不難,難的是你的心願不願改變。

二○○一年婚變消息傳出,形象重創,苦苓「半被迫」的辭去所有工作,不演講、不寫書,彷彿人間消失。「我要很感謝我出事,如果沒有出事,我現在還繼續在那個圈子裡面混,或許越來越奢靡……,而且我就沒有機會得到現在這些快樂。」

苦苓坦承,自己當年是因為被社會不歡迎才走掉的,「去自然裡是為了躲人。」考上雪霸國家公園的解說員以後,他在山裡受訓了一個月,「那裡電視沒幾台、網路也很慢,沒有夜市、沒有夜店,只好在自然裡面晃,去認識植物、看鳥、看雲,結果就產生了興趣,無法自拔。」他形容,就好比今天你是隻蟲,被都市趕到野外,原以為野外會很難生活,結果反而活得更好更適合。

想像自己是一隻蟲,需要的東西也急速降低,在山裡過生活,盡量讓自己處於越簡單的狀態越好,所以他慢慢的開始丟東西,「這裡少一點,那裡少一點,發現生活品質也沒比較差。」這番體會,讓他學會了過「減法生活」。回到家,開始檢視自己的生活,「我希望擁有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必需品。」

他認為,現代人習慣過「加法生活」,要擁有很多東西才安心,但多了一個東西就是多了負擔與煩惱,你要擔心它,怕它壞掉、弄丟,而且多了一個之後就會一直想要多,要更辛苦工作賺更多錢去得到,然後要不到的時候又更煩惱。「其實我們真的沒有必要擁有那麼多。」

而且他發現,物質帶來快樂是短暫的,「人生不就是為了快樂嗎?」他說,現今大家習慣花錢買快樂,買東西、吃東西是最快,也最簡單的方式,但這麼容易得到的快樂,相對也是短暫的。搞清楚人生終極目的是快樂以後,你就會發現到達的方式有很多種。對苦苓來說,接近大自然、或學習一件新事物,雖要花更多工夫,但得到的快樂,卻能更長久。

從一瓶上萬元酒,改喝三百元

奉行減法人生以後,他讓自己的生活更為精簡也精省。例如,過去要喝一瓶十幾萬元紅酒的他,現在最常喝的是一瓶三百元,「我也可以找到六百多塊的威士忌!」他認為,若沒有下工夫了解,就只能人云亦云,而且大多數人其實分不出來那極小的區別,「波爾多五大酒莊當然很貴啊!問題是它真的比較好喝嗎?」「很多東西並沒有那麼貴,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才會買得那麼貴。」

當然你可以說有錢人不在乎這些,苦苓說:「東西本來就沒有貴或便宜,對我來說是值不值得的問題。」就像他開車,會為了省二十元的停車費多繞一點路,但坐計程車時,如果只坐了七十元車資的距離,他仍會給對方一百元,這三十元讓司機快樂,也讓自己開心,他覺得這樣這錢就是花得有價值。

所以,看起來錙銖必較的他,並不是真的要去計較那幾塊錢,而是看穿事物本質之後,就會發現,過去我們要得太多,很多東西以為是「必須」的,其實不必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51

創新大師Steve Blank對話i黑馬:失敗一點都不可恥!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452.html

看他是怎麼點評微信的國際化和中國割裂的創業生態:

中國的硬件產品在國際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華為),但是互聯網企業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產品、智商無關,主要是觀念上的障礙。很多中國創業者在細節上並不瞭解互聯網文化,太缺乏在整個互聯網上的連接、互通,和外界太割裂了。微信國際化的障礙肯定不是產品本身,也不在於中國的創業者和工程師是否比其他人優秀。

i黑馬:在硅谷設立辦公室能否跨越這種障礙?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當第一個日本產品在美國完成時,你能立刻就能分辨出那是日本產品,因為他們使用的英語像是用日語寫的,產品設計思路和當地文化完全不相符。再舉個例子,對於中國網民,美國的網站看上去像是半成品;而美國人看待中國網站,別提文字了,全是浮窗廣告、動態圖,亂七八糟一大堆。

這不是物理上能夠克服的缺陷,他們的文化和外部世界太割裂了。這要花費他們好一陣子去追趕,就像美國公司對於中國本土文化毫無概念一樣,障礙之一是母語上的障礙,第二是因為我們沒法調查研究,甚至很難去評估,什麼樣的公司是好公司,什麼技術是好技術……

當然最終中國的產品會很好地實現國際化。但中國創業者和外部互聯網的割裂狀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當然有人會通過翻牆工具去接觸外部互聯網。你們現在完全是按照政府的意願建立一個中國式互聯網,那麼在國際市場中能否像在國內那樣快速地擴張?或許出人意料,你們做的很好,但是我認為會比人們預期的都要艱難。

i黑馬:如果採用本土管理團隊呢?

如果是硬件生產,沒問題。問題是網絡和信息每天都在變化,上個月還很有競爭力的東西,這個月變得毫無優勢;昨天很火爆的東西,今天已經無人理睬,如果不是生活在這種文化中,就很難越過這個障礙。

不是中國的創業者不關注這個網,而是沒有融入到這個網。由於人為設計,這兩個網絡太割裂了。中國創業公司進入一個不同的互聯網中,可能會有一些無法預見的後果。

過去一週令我非常驚訝的是,中國所特有的互聯網文化,防火牆對兩端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可能對這個國家有好處。

i黑馬:微信在美國會像Google、Facebook在中國一樣遇到政策風險嗎?

Google和Facebook是中國政府比較擔心的東西。美國人在忙著互相大喊大叫,沒有時間關心這個。我們可以說、讀任何東西,這是不同的文化。所以問題不是政府管制,而是要面對一個從未面對過的競爭市場,而且還沒有關聯紐帶。因此首要問題就是建立連接,然後在自由市場競爭。

馬化騰有大量的資源,你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不是我們真的應該擔心下?(笑)或許你們在上面投入大量資源,最終在某些地方實現控制,或許我們太慢了,或許我們認為最好的情況是它會偷窺我們所有的郵件,因為我們都不這麼做……但我不認為這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或許將來要考慮,為軍方服務等,但眼前這絕不是要關心的。你的問題是適應全球範圍內的競爭。

我認為這將會是一個很棒的故事,關於未來將發生什麼,你要追隨什麼。我的觀點是會讓大家驚訝的,讓它在中國發展壯大的東西,可能在全球化競爭格局中並不起作用。但是他們也不笨,馬化騰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們也會考慮這些問題的。

i黑馬:有一種理論認為美國在PC互聯網階段的成功經驗很難移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反而會變成他們的負擔,而中國則沒有類似的經驗,也就沒有類似的負擔,因而中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處於對等的競爭格局下。

我認為情況可能更樂觀。在美國,我們花費了上百年的時間建立電話系統,但是在中國,跳過了這個環節,直接進入移動通信時代,很快中國的移動通信甚至比美國還要完善。另外,我們花費了150年建立分佈於全國各地、各種品牌的實體零售店;而在中國,電子商務的爆發跳過了這個環節。從這些可以看出中國比美國更加充分地利用互聯網,因為起點不同。

我不確定這會給你們提供優勢,只能說是不同的的形式。因為剛才提到的分裂,我認為這種在中國內部運作的實驗非常創新,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確切地說,因為幾乎沒有Google、Facebook、Twitter,中國的市場都留給了國內公司,從而掀起一股創業大潮。現在大多數公開領域都已經被佔領,於是創新開始在大公司頂層發生。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種創新和發生在外部世界創新差不多,甚至更激進。但是走出去的障礙超乎任何人的想像。

回到剛才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事情,中國不缺乏創新。相比之下,日本就像是一個睡大覺的老爺爺。我喜歡日本,但是令人興奮的創新源動力在中國,對於企業家,中國或者新加坡才是創業天堂。在二戰中,美國摧毀了日本的經濟,日本必須在廢墟中重建,那時他們沒有商業。自1850-1880年,日本面臨的危機是重建,必須要有企業家出現來搞建設,當他們變得很成功的時候,形成了一套固化的系統和組織構架,底層的創新很難影響到上層組織。當然日本還是有企業家精神的,但必須要跟固化的組織去抗爭。中國從1979年開始就很像2000年的感覺了,一切都是新的,非常美國(very America)。資本主義是最好的,日本不應該忘記這一點。

毫無價值的APP

以前在美國創辦一家公司要投入數百萬美金,買硬件、軟件,各種服務等;現在創業公司的成本幾乎為零,你可以僅僅作為愛好做出一款APP來。中國的創業者還在學習階段,要知道開發一款APP和做一個盈利的公司是有很大的差別的。這正是我在教的東西。一個公司不僅僅是一個APP,還包括客戶、營收、合作夥伴,中國還包括各種關係。除非創業者學會區分產品和商業,否則在這一波浪潮中他們將消耗殆盡。

中國很多創業者看到國外被Google、Facebook收購的小創業公司就想把他們的模式抄過來,這對整個商業系統傷害很大,拋開這個不談,為什麼不做些別人做不了或者沒想到的東西?我認為還是有很大發揮空間的。

i黑馬:有觀點認為原因是笨蛋天使太多了

是的,他們也在自我消耗。上次我和徐小平溝通,談到客戶開發流程的,他恍然大悟,說這才是問題的核心。他說我投資了創業公司,他們甚至不和客戶溝通。我要說的是,儘管他已經很成功,仍然不知道這其中的方法論,僅僅把錢拿給你喜歡的人是不行的。第一代創業者會當炮灰,天使投資人也一樣。然後他們會去學評估體系、投資程序。在硅谷,並不是說我們有多聰明,只是多了50年的實戰經驗。

最開始我在硅谷創業的時候,傳遞信息、獲取智慧的唯一方式是喝咖啡。但是你一個月通常只能喝一次咖啡,效率很低。今天除了中國,其他人都習以為常的是,當我發佈一篇博文的時候,有25萬人閱讀。但是因為語言障礙和防火牆,中國人獲取信息有障礙,很多信息還需要通過物理介質傳播,所以中國在全球化信息學習過程中處於一個很不利的狀態。

自媒體

你們可能知道,在美國傳統媒體每天都在滑向死亡,每個人都在掙扎,試圖證明紙媒是一個可以盈利的商業模式。但目前盈利的報紙只有華爾街日報,甚至紐約時報都在虧損。所有的印刷出版都要變成數字出版。我要向中國學習自媒體,因為所有的記者都在嘗試做自媒體。

我把在斯坦福大學的授課內容全部發佈到網上,成為公開資源,甚至我的商業夥伴都說,這是世界上最無聊的內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華盛頓的政府人員在讀,他們打電話給我說:「我們需要你的幫助。」過去30年,他們嘗試訓練科學家把科技成果商業化,現在他們希望我來教這門課。這些人分佈在全國各地,我需要通過視頻軟件來上課,後來乾脆提供錄製好的課程。

硅谷不成文的文化

第一個叫做「pay it forward」,意思是你有責任不求回報地幫助創業者,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我每個月必須要和我認為有趣的年輕創業者一起喝3-4次咖啡,多數是我的學生。

第二個非常美國化,叫「幫助你的對手」,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50年前硅谷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式的競爭,很少有合作。這個文化起源於一個關於做芯片的故事:芯片生產過程很複雜,有時候你可能會丟了配方,這個禮拜做好了硅,下個禮拜所有麻煩都來了。那時所有人都曾經在一家公司工作過,他們離開後變成了競爭對手,但仍然在同一個地方吃飯喝酒。一天有個人抱怨:我們停工了。另外一個人問:這個禮拜是不是有女工更改了板型?我們發現她在使用特殊型號的板型,去檢查下誰在使用特殊型號的板型。第二天他來說:問題解決了。這件事發生在1958年。從那時起人們開始互相幫助,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也是蘋果起家的方式,在一個叫做「home blue computer club」裡,是一個分享智慧的俱樂部。這是「pay it forward」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夠讓每個人都變得更加智慧。我想指出的是,在第一代競爭格局中,人們很難有這樣的意識。但我認為最終必須要這樣做,因為這樣會讓從整體上提高大家的智慧。

第三部分是關於失敗。你知道在硅谷我們把失敗叫做什麼嗎?經驗。在硅谷以及美國,如果你失敗了,你會得到另外一次機會,甚至兩三次機會;如果連續失敗5、6次,他們就對你無語了。但是失敗一點都不可恥,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我上一次創業,登上了《連線》的封面,融了3500萬美金,然後錢全虧掉了。以前投資我的兩個VC又給了我1200萬美金,後來我分別回饋給他們10億美金。

我認為失敗的部分從長遠來講對於構建文化也很重要。我們並不會因為科學家的失敗而懲罰他們,創業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實驗。

在線教育

在中國,在線教育將會成為一個非常巨大的產業,這將會是另外一個領域,中國將會超過美國。使用在線教育課程資源可以快速提升中國的教育水準,遠遠比建立實體學校要快。

i黑馬:有觀點認為教育不僅僅是聽課,更是一種社交行為,必須要到哈佛去、在哈佛有同學和教授,你才真正是哈佛的學生, 而不是說你聽過幾節哈佛的公開課就成為哈佛學生了。

我認為這個觀點的誤區在於認為在線教育只能自己對著電腦聽課。或許可以在一個空間裡,同樣有教授,也有同學,只是部分利用網絡上的課程資源。我認為在線教育甚至還沒有開始思考到底該如何利用這些課程資源。我認為潛力非常巨大。的確親自去哈佛上學、建立社交關係很有價值,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這筆花費(當然這個資源本身是非常有限的),我更關心的是其他的億萬大眾,這個市場想像空間更大。

想像一下針對創業者的課程,因為外部變化速度很快,你每個月都要學習新知識。

i黑馬:繼Android在智能手機領域佔據很大份額後,谷歌相繼開發無人駕駛汽車、google glass、智能鞋等,未來這些智能終端聯合起來的勢能將非常巨大,那iOS的未來呢?

這是一個宏觀的視角。蘋果是一家圍繞著有遠見的創始人建立起來的公司,但別忘了,除了要有一個有遠見的創始人,還需要具備多種人格類型:公司裡沒有其他有遠見的人,有沒有頂級的生產、銷售、供應鏈等。Tim Cook是一個偉大的供應鏈專家,蘋果的命運掌握在一個偉大的供應鏈專家手中。

i黑馬:有人認為Android未來將成為掌控智能終端乃至物聯網的超級大贏家

我同意。我認為再有兩年時間蘋果將變成下一個微軟。

中國的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硬件廠家和軟件廠家不在一個地方。硬件廠家集中在深圳,軟件和硬件分離。在硅谷,要做一個藍牙芯片,會和開發軟件的團隊在同一幢大樓裡工作,就像是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97

“我們知道,他一點都沒有瘋” 尼克松家族成員眼中的尼克松訪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934

從上至下為:愛德華·尼克松、克里斯托弗·尼克松、德文·尼克松。 (南方周末電視部/圖)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接受《時代》周刊訪問時,曾表達了訪問中國的意願。他說:“如果我死之前有什麽事情可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

兩年後,尼克松如願訪問中國。這一訪石破天驚。

到中國去,是尼克松日後反複跟家人談及的話題。在與女兒女婿談及蜜月旅行時,尼克松說:“我希望你們這一生中有一天能夠到中國去,看看那里的大城市,看看那里的人民,那里的一切。早一點去比晚一點去好。”

尼克松的弟弟愛德華沒有陪同哥哥訪華,但是1983年後,哥哥安排他到中國參加廣交會。自此他和中國多有商業往來。目前,愛德華已經到過中國十五個城市,目標是再走十五個。

尼克松的外孫克里斯托弗2014年重走了尼克松訪華的路。尼克松的侄孫德文則在中國完成了MBA學業,目前在上海發展有機農業。

克里斯托弗說,尼克松家族已然成為中美關系友好的代名詞。

“這個反共產主義的人要去中國?”

愛德華·尼克松口述

就是有了我哥哥的訪華,我現在走到哪都能受到人們的歡迎,可能是我的姓氏,也可能是我的鼻子,我不知道哪個更招人。

事實上人們在中美關系上對他的期待最低,因為剛開始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共產主義。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之後,我們都意識到這個秘密很快就保守不住了。幾個月後,尼克松總統要正式訪華的事情公開了,所有人都感到驚訝:這個反共產主義的人竟然要去中國?一定是瘋了。但我們知道,他一點都沒有瘋。

在訪華之前,美國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就是幫中國搭建好第一個衛星轉播電視。那次訪華之行要重點突出中國偉大的文化。長城、紫禁城還有很多文化遺址上都布好了電視線。由於時差,美國人在吃早飯的時候尼克松他們在吃晚餐,這給很多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中國“文革”的混亂與憤怒的狀況,而是中國與它偉大的文化。所以這次訪華是對美國人民觀念的一次巨大改變。

1960年代的越戰讓美國人擔心中美會有戰爭,畢竟1950年代中美在越南問題上有爭端。所以大家看到尼克松訪華都松了一口氣。

2012年一次宴會,我坐在毛澤東的女兒邊上。她不懂英文,所以有翻譯。起來敬酒的時候,她說,歡迎美國來的貴賓,這是尼克松總統訪華之後,毛澤東的家人和尼克松的家人首次碰面,為家庭舉杯。我回答,謝謝,中美兩國社會對家庭都非常重視,但是我們要向孩子們敬一杯,因為後面的很多問題就要靠他們解決了。

“不要太多鹽, 否則會影響和平”

克里斯托弗·尼克松口述

外公到達中國的時候是美國時間2月21日,剛好是我媽媽的生日。當時在中國打電話很不方便,但外公還是打電話祝我媽媽生日快樂。

小時候就聽關於我外公的有聲書,聽他談論中美關系、美蘇關系等。這讓我有一段時間非常沈浸其中。一次吃晚飯,我請外公遞鹽給我,他幫我加了鹽,我說,不要太多鹽,否則會影響和平。我這麽說是因為,當時我在聽有關導彈條約的事,里面有一個“SALT Treaty”(註:SALT是“戰略武器限制談判條約”的簡寫,也有鹽的意思)的說法。

他正式和我談起中國、亞洲事務的時候我正在上中學。他說他的二戰經歷,他在所羅門群島上服役等事情,接著談到“飛虎隊”,說到中美空軍聯手反法西斯這種行動是多麽英雄。他說到,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中美關系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

中國之行會遇到很多文化上的不同,外公去中國的時候,中國人向他介紹了茅臺,我們叫它“著火的水”(fire water),那時的美國人不知道這酒有多烈。他們宴會的時候就喝這酒。離開中國的時候周恩來送了幾瓶茅臺給外公,所以他回白宮的第一個晚上,和家人吃飯,就開了這酒。結果酒灑了一點到壁爐旁,差點著火,火警都響了,特勤部門都沖了進來,差點成為國際事件。

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97年,受到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之邀請。我們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宴請,我有幸坐到她身邊。她讓我嘗試北京烤鴨,於是幫我卷了一個完美的烤鴨卷,而且是用筷子完成的。那是我吃過的最棒的北京烤鴨。

最近一次去中國是2014年,重走外公的路。街道更幹凈,摩天大樓越來越多。中國入住酒店的手續是在iPad上辦的,那時美國好像還沒有這樣的服務。

尼克松和毛主席都冒著風險

德文·尼克松口述

我是在高中歷史課上學到有關內容的。在兩國建交之前,很多年中美不和,尼克松總統訪華時雙方的主要矛盾是越戰和臺灣問題,上海公報的美妙之處就在於超越了當時雙方的矛盾,尋找到雙方攜手前進、為世界創造積極貢獻的路徑,這是當時的歷史老師極力向我們強調的重點。

尼克松總統1972年訪華政治上冒了很大風險,因為他並沒有得到確認是否能見到毛主席,如果沒有會面,對他的政治生涯將是一個巨大災難,但是考慮到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讓中國重返國際舞臺的重要性,他還是來了。

有一張照片記錄了當時兩國首腦的見面,他們後面站了兩個男士,沒人知道他們是做什麽的,實際上他們是醫生,他們告訴毛主席只能見幾分鐘。但是這次會見長達一個多小時。雙方都冒著風險包括健康風險,表現出兩國領導人和兩國人民對雙方關系的重視。

我整個人生一直覺得跟中國走得很近,我最初到中國是為了MBA學業,但隨著我在中國時間越久,越能感覺到我伯祖父對我的影響。我非常希望能繼續伯祖父的事業,致力於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這也是我開始這項事業的原因:向中國引進有機食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84

大讀世界 名列巴拿馬文件 一點都不難

2016-04-25  TCW

「巴拿馬文件」震撼世界,《金融時報》記者數年前做了實驗,看設立自己的離岸公司到底有多難。

在網路上付了1,832英鎊,寄出護照影本和最近一期電費單,再填一份表格,兩週後就收到公司資料。

離岸公司在廚房就可建立,至於那些財力雄厚的富商們,能建立何等隱密的公司結構,只能想像了。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你只需要告訴我們你想要什麼,我們都可以為你辦到,」英國CFS International Formations銷售助理艾蜜莉當時這麼說。CFS公司幫助客戶設立離岸公司,而這是一個規模日大的行業。艾蜜莉不在乎我是什麼人,只強調設立離岸公司的程序非常簡單:「這過程不涉及很多文書作業,也沒有什麼手續,公司成立後,我們會把文件寄給你。」日前「巴拿馬文件」震撼世界,這批文件逾一千一百萬份,從專門替客戶在避稅天堂設立離岸公司的巴拿馬律師事務所莫薩克.馮賽卡(Mossack Fonseca)洩露出來。這批文件揭露了一些威權統治者、俄羅斯富豪以至冰島總理的海外帳戶,讓我們看到某些人如何利用以至濫用金融體系。

數年前,我想知道設立自己的離岸公司有多困難,而艾蜜莉很樂意協助我。

我登入網站,線上選擇公司註冊地,然後放人購物車結帳……

CFS網站提供大量選擇,我可以選擇在貝里斯、英屬維京群島、賽普勒斯、美國德拉瓦州、塞席爾和庫克群島設立公司。該網站還說,它可以幫我找會計師和公司秘書,並替我在銀行開公司帳戶。

塞席爾(馬達加斯加以北的印度洋島國)吸引我的注意,因為它的文書要求是最少的。我只需要花三百三十五英鎊(約合新台幣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元)便能設立一家塞席爾公司,沒有居留要求,不需要提交年度報表,也不必繳稅,而且明言保密是「關鍵特色」。「我想設立一家塞席爾公司,」我說。「好的,先生,我現在就把它放到你的線上購物車裡,」艾蜜莉答道,然後要求我在網站上付錢。

我接著要求艾蜜莉提供 一種例行服務:用「名 義」(nomince)董事掩飾我的所有權。這種董事 名義上擁有和控制我的公司,但實際上把所有決策權交給我。這項服務一年只需要四百英鎊。為了加強保密,我安排我的塞席爾公司擁有設在德拉瓦州的另一家空殼公司。這種多層設計,是隱藏資產的典型手段。 這種結構產生的額外複雜性,有助混淆執法人員和私家偵探,例如俄羅斯的大咖,便往往動用二、三十家公司來持有一項資產。

幾天後,我在網路上付了一千八百三十二英鎊,並寄出我的護照影印本和最近的電費單,證明我是真有其人。我必須填幾份表格,當中有一格要求我填上公司的業務意向。艾蜜莉一名同事告訴我:「這一格不用填,空著就好。」兩星期後,我在廚房翻閱CFS 寄來的一大堆公司文件。我那家德拉瓦州公司的文件放在一個大文件夾裡,上面寫著公司名「鸚鵡公仔公司」 (Stuffed Parrot Inc)。至於名為「海盜藏寶箱」 (Pirate's Chest)的塞席爾公司,其文件有一個錯誤,把我說成持有捷克護照。它還告訴我,我的名義董事和股東是一家名為Universal EnterPrise的公司,設在塞席爾的Rue De La Perle。

現在我有兩家公司。理論上,我可因此擁有價值百萬英鎊的豪宅、捐錢給投入競選的從政者、進口香蕉或我自用的藝術品和跑車,而且可以瞞過包括政府在內的所有人。

我的離岸公司超乎想像隱密,靠文件追人,只查到公司名……

為了測試我的公司有多隱密,我請公司情報業者GPW協助調查。他們搜尋官方資料數天後只找到一份文件,上面有我那兩家公司的名字和註冊地,但沒有任何其他資料。「如果不是非常認真打官司,要藉由這兩家公司追查到你,幾乎不可能,」GPW共同創始人華茲華斯(Andrcw Wordsworth)說。 他的結論是:如果有人想知道誰是資產的主人,只能查到資產由德拉瓦州空殼公司「鸚鵡公仔公司」持有。

如果想知道這家公司的股東身分,則必須提起訴訟並打贏官司,但也只能查到這家公司由塞席爾公司「海盜藏寶箱」持有。如果想知道「海盜藏寶箱」的股東身分,則必須再打贏一場官司,但也只能查到它是由我的代理人持有。理論上我是安全的。

一名英國會計師說,這種設計保密到家,我甚至不須在報稅時向英國政府申報相關資料。他說:「他們永遠不會發現的。」不過,我最後還是結束了我的離岸公司。維持它們每年需要七百英鎊,我負擔不起。

我的離岸帝國是在艾蜜莉協助下,在我家廚房建立,只花了幾千英鎊。至於那些財力雄厚到可以雇用莫薩克.馮賽卡的人,能建立何等隱密的離岸公司結構,我就只能想像了。

“我的離岸帝國在CFS公司協助下,在我家廚房建立,只花了幾千英鎊。”

撰文者斯托瑟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08

吳系講股:股市點都要沽

1 : GS(14)@2016-05-24 10:22:37

討論iBond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不過可以講其他市場焦點。上周市場的其中一個焦點,就是市場又突然擔心美國可能6月加息,為何會是6月呢?因為如果6月唔加,就可能要到12月才有較大機會,何解?咁就要翻開月曆睇睇時間表啦。



美息口不易有改變

今年其實也有一點盛事,例如年頭台灣選舉,蔡英文也剛剛就職了,是台灣第一位女總統。6月10日到7月10日就是歐洲國家盃的足球盛事。8月5日到21日就是巴西的奧運。到了11月8日,就到美國總統大選的重要日子。筆者想帶出重點,假如11月8日美國總統大選,合理地推算,在總統大選前3個月,美國的息口不容易有改變,因為不論息口如何變動,皆會認為是有關總統大選的動作,將整個息口變動的事情,變作成為政治事件,各黨各派繼續炒作,筆者亦相信美國聯儲局會盡量令自己中立的話,大選前約3個月,不論是人為上、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非迫不得已,息口都不易變。雖然這個想法本身就被政治騎劫了。再數數手指,將11月推前3個月,即是8月至10月啦,假如上述論調真的成立,美國息口不易有改變,然後就數其他聯儲局議息的日子,就要到7月27日及6月15日的兩次議息。其中,6月的議息會議後,會有新聞發佈會,而7月的一次沒有,這樣就可以很簡單地說明,為何市場會突然認為6月的加息機會仍在。假如6月至7月未有加息,很可能就要等到美國總統大選後,即是12月14日的議息日才有改變。



英國公投影響市場

另一方面,筆者多次提及,6月23日的英國公投,也可以絕對地影響着整個投資市場,如果美國要留有一手子彈的話,6月15日的議息會議按兵不動的機會甚高,因為要等待6月23日英國公投之後,睇定形勢,再可以於7月27日的議息上,有子彈及招數可以行使。萬一唔覺意在6月份加了或減了息,然後英國公投突然失火,其後的應變度自然會降低。只要將上述兩個因素合併,已經可以完整地,從時間及事件上,美國可能及可以調控息口的時間性,那麼當了解之後,對於近期市場的擔心,就不會感到奇怪。計算上,筆者認為股市點都要沽,關於美國息口去向,到有了定案之後的外滙操作,相信比較容易處理。昨天亞洲時間下午兩點半,美股期指下跌約70點,間接拖低香港的期指,然後在港股現貨市場收市後,即是下午4點即刻抽高一段,各位看到本文時,不知道美股到底是升是跌。近期的市況發展,每每突發性的有個短線勢,見跌追沽經常被挾,因此上周推介了一隻美股看淡ETF,就是可以平衡這個情況。近來在辦公室不停地不是辦公,筆者將自己離一離場,先讓自己輕鬆一點。如何輕鬆?睇電影啦,要一讚X-MEN中,銀影一幕,再配合SWEET DREAMS這首歌,正到飛起,邊有得頂!絕對鼓勵銀影本身開一條線,一定要繼續用。吳家順中國銀盛資產管理董事、Mensa會員
http://www.facebook.com/1234567.com.hk本欄逢周二刊出筆者為證監會持牌負責人,申報於本文章刊登之時,筆者個人並無持有此股票相關權益,而中國銀盛資產管理的基金客戶亦無持有相關權益。證券價格可暴跌不升至毫無價值,招致損失,投資者及客戶應審慎,並在作出其投資決定時應僅視本文為眾多考慮因素之一。本文所提供的建議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作者合理地認為所提及的資料在公佈時是準確的,但並不保證(明確或暗示)該等資料的準確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24/196244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43

【香港二十年】「政權點都會將你推向懸崖」「97少女」無悔抗命被捕:尋回自己的地方

1 : GS(14)@2017-06-10 12:46:55

■周可愛為參與佔中對抗強權,放棄赴台升學夢想。李家皓攝



【本報訊】九七後,香港人陷入身份認同的迷思。特區護照註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電視機的國歌短片老是常出現,金紫荊、五星旗日日高升。然而,主權移交以來,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身份認同問卷調查,一直都顯示,主流香港人始終以「香港人」自居,而非「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生於1997年的周可愛,有話要說。記者:周婷周可愛生於1997年1月,在香港土生土長。2010年,教育局向全港學校發出通函,鼓勵學校定期舉行升旗禮,總是酷熱的回歸紀念日,理所當然是通函中建議升掛國旗的日子,談到回歸,周可愛也是第一時間想起升國旗,「總之某個日子一定要升旗,個個(同學)望住中國國旗係咁升,就只係咁樣」。撐通識科啟發思考千禧年後,不少教育政策改動跟國情扣上關係,先是在沒有研究理據支持下力推普教中,2012年政府強推國民教育科,終憑12萬人上街推翻。政權見縫插針,動作越密、越強勢,更令周可愛反覆思量,「畀我一種好不安嘅感覺,亦都好憂慮,原本好地地,點解又要加啲嘢?又話要認識中國國情多啲?係因為未認識夠?定因為升旗時冇對住國旗流眼淚?」與此同時,新高中學制下通識教育乃必修科,周可愛以學民思潮反國教一役,作為獨立專題研習(IES)題目,意外令她從學生運動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睇到之鋒、阿庭(周庭)嘅演講,去唔同地區擺街站,好純粹嘅感覺係,大家差唔多年紀,有對比喺度,更加想知點解佢哋做到?自己係咪都應該做到?」對她來說,這絕非一份單純的通識科功課,反而是影響一生的作業。2014年中,完成文憑試的她加入學民思潮,不足數月便參與傘運,同年12月11日金鐘佔領區清場時,她是最年輕的被捕者。建制派近年攻擊通識科,指科目教年輕人反叛抗爭,周可愛直斥建制派言論荒謬,認為通識科只是啟發學生思考。她的同輩縱受相同教育,仍不乏擁抱中國、政治冷感者。



【2012年】■周可愛因反國教一役而投身社運;圖為當年群眾高舉交叉手勢反國教。

【2014年】■佔中期間,周可愛留守到最後一刻,成為最年輕被捕者。


「一國兩制係畀你發夢」

生於九七,周可愛說,以其年紀難對回歸有感覺,小學讀常識科時第一次認識一國兩制、高度自治與三權分立,她曾經覺得是理想的概念,「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當時覺得『嘩,如果沿用呢個概念,香港咪會越嚟越發展得好囉?』」可惜的是,書本所教跟現實太不一樣,去年初銅鑼灣書店事件,徹底摧毀她對一國兩制的認知,由疑中留情、變成完全絕望。「(一國兩制)係幻象,係某啲人講出嚟,畀你哋發吓夢」。周可愛坦言,不敢想像2047年香港的模樣,但仍想努力尋回屬於自己、適合生存的地方,「因為呢一刻,我仍然有一個機會去改變,仲有時間,我唔想太快下定論」。佔領運動前,周可愛本已獲台灣一間大學取錄,為了留港抗命,她放棄了赴台升學的夢想。事隔兩年半,早已成年的她跟不少港人一樣,經歷傘運後一段低潮,但她說不後悔,「嚿石頭(政權)點都會將你推向懸崖,壓迫唔會因為你好攰、因為你想唞而放過你,都洗濕咗個頭,咪繼續行落去囉」。廿年過去,如果中港撕裂已在年輕人心中植根,人心回歸、認同身份,是否尚有可能?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07/200469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