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貪婪和恐懼VS貪婪或恐懼
1 :
GS(14)@2017-10-22 15:59:53【明報專訊】昨天是1987年股災的30周年。我不迷信,但昨天恒指的確大跌了552點,也應驗了我早前指出過的一個慣例,中共從前多屆的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股市一般都會下跌。
上周Barron's雜誌訪問了耶魯教授兼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Shiller,詢問他對現在美股市場的看法,跟1987年股災前怎比較。他說當年做過基金經理調查,當時的投資者跟現在一樣,都覺得股市偏貴。但如用Shiller教授的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Earnings Ratio)來計算,現時標普高達31倍,而1987年10月股災前,標普的CAPE只有15.5倍。歷史上標普只有兩段時間的CAPE是比現時高,就是在1999年科技股爆破前的44倍,和可說引發大蕭條年代的1929年股災前的32.5倍。
1987年的股災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雖然一天跌了22%,但熊市很短暫,沒多久,股市又再回升,牛市再延續好幾年。全年計,1987年標普還升了一點!嚴重程度跟1929年、2000年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都沒法比。
那麼為什麼1987年股市不算很昂貴時,竟出現了一次閃崩,反而現時股市昂貴很多,仍未有股災呢?有關1987年的股災,傳統答案主要賴在較原始的程式買賣和portfolio insurance(類似中國內地流行的「止損線」,以為在減低個別基金風險,但其實是在增加系統性風險)。但這個解釋仍未夠完整,欠缺一點說服力。
敘述式大數據技術早已廣泛應用
Shiller是behavioural economics(行為經濟學)的其中一位開山祖師(另一位宗師是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他最新的研究範圍更有趣,是他發明出來的narrative economics(敘述式經濟學),用大數據的技術,例如word count(計算用字),和textual analysis(用詞含意分析)等方法來研究某一個時代的觀點和注意力所在(跟zeitgeist接近)。他認為「故事」(narrative)的影響力很大,是驅使人類行為(behaviour)的原動力。
Shiller指出,這些大數據技術,早已應用在其他範疇,如市場推銷、政治選舉、金融交易等,但反而到現在才用到經濟學上。他沒有說得很清楚,但他似乎認為1987年10月時,社會已聚焦在股市泡沫的「故事」,所以導致一場股災。
他認為現在有兩個對股市有利的主要「故事」。第一個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他是商人所以將推行對商界有利的政策。第二就是很多人懼怕AI和機器人取諦他們的工作,所以要去買如FAANG和其他科技股(Nvidia和AMD?)作為保險,「故事」焦點暫時並非在股市泡沫上。除此之外,他亦關注比特幣的「故事」。但他承認,這些利好股市的「故事」可以隨時改變,很難預測股災的來臨。譬如聯儲局加息和縮表過快,就可能改變社會的焦點。
比特幣「故事」變化大 難預測股災
但我認為這個解釋還不夠完整,就算「故事」的主線不在股市泡沫,但不能解釋標普的CAPE為什麼可以那麼高,更解釋不了為什麼「故事」焦點不在這裏。我有一些補充的解釋。首先我認為Shiller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故事」,就是中國的崛起,另外我認為幾個主要「故事」都是有關連的。
還有一點,投資者的情緒是由greed and fear(貪婪與恐懼)主導。我贊同「故事」推動「行為」的因果關係,但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白某「故事」對投資者的影響,到底是令到他更貪婪,還是更恐懼,然後導致什麼行為?
了解「故事」對投資者影響更重要
用90年代末CAPE最高的科技股泡沫為例,用永遠最準確的hindsight來看,當時投資者當然對web 1.0改變社會和製造企業盈利過於樂觀,所以投資者追逐pet.com、AOL、盈科和光通訊(還記得嗎?)等股票時,無疑出發點是純粹的貪婪,沒有一點恐懼,所以非常危險。當這些公司原來是賺不到錢的真相暴露出來時,「故事」就改變成這些公司的價值被嚴重高估,有些股票簡直是廢紙!剎那間,投資者就由極度貪婪變為極度恐慌,採取的行為就是瘋狂拋售股票,結果就是一場轟烈的股災。
但現在的幾個主要「故事」對投資者的影響很不一樣。AI和機器人當然是其中一個,部分人買相關的科技股固然是出於貪婪,但如Shiller所說,很多人買這些科技股其實是出於恐懼。這個情况就複雜很多,動機不是貪婪「或」恐懼,而是貪婪「和」恐懼並存!兩股力量加起來的效果就是把股市推得更高。
貪婪恐懼並存 大力推高股市
同樣地,中國崛起的故事也一樣,部分人的反應是貪婪,就會去買阿里、騰訊等中國股票。其他人的反應是恐懼,有些曾嘗試做空中國股票和人幣,結果被挾到頭破血流。有些人就把這恐懼化成支持特朗普,寄望他替他們出頭對付中國(將失望),但如Shiller所說,特朗普是利好股市的,結果美股就升得更多。
連比特幣的故事也有類似的雙刃效應。如擔憂央行加息或對它的政策不滿,傳統市場的反應多為恐懼,而行為就是拋售股票。但現在年青人的反應更有可能是憤怒,而行為是去買比特幣,而非拋售本來就沒有的股票。另外一些好像我的人,未必會直接去買比特幣或挖礦,但就去買生產挖礦用的「鏟」的公司股票,即是Nvidia和AMD。這是我嘗試解釋現今市况的分析,未必完全正確,但希望有參考價值。大家認同嗎?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蘋果、亞馬遜、Nvidia、阿里巴巴、騰訊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39&issue=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