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全球PMI:全球制造業穩步擴張,歐元區築底 作者:任澤平、張慶昌 ![]() 導讀: 金融危機後,7年過去,全球經濟是否築底?美國引領全球制造業穩步增長,歐元區制造業築底,日本持續弱複蘇,新興市場國家中,印度為亮點。 摘要 全球制造業穩步擴張。全球2月制造業PMI值52.0,高於前值51.7。主要原因是產出加速增長,創6個月來最高值。新訂單指數繼續保持高位,投入和產出價格下跌幅度收窄。美國為全球制造業主驅動主力;歐洲制造業築底,其中愛爾蘭、西班牙、英國、波蘭、捷克高速增長,荷蘭、意大利、德國溫和增長,奧地利、希臘、法國放緩;日本制造業持續溫和複蘇;新興經濟體制造業分化,印度擴張最快,中國溫和增長,巴西、俄羅斯和印尼萎縮。 美國制造業加速擴張,超市場預期。美國2月制造業PMI為55.1,預期54.3,前值53.9。分項來看:產出增長達到4個月以來最大值;新訂單數量顯著增加;新出口訂單溫和上漲;就業延續2013年7月以來的擴張趨勢。整體看,美國2月份制造業加速擴張,主要受國內需求拉動,具有可持續性。高產出增長,高就業創造和持續上升的工廠價格強化美聯儲年中加息預期。 歐元區制造業築底。歐元區2月制造業PMI為51.0,略低於預期值51.1,前值為51.0。主要受益於新訂單指數上升,為7個月來最高值;就業增長率,為6個月最大值。產出增速與上月持平;投入品價格比1月份創下的5年半最低記錄略有緩和。分地區看,愛爾蘭、西班牙拉動作用最大;法國持續萎縮。整體看,受歐元貶值、希臘危機暫時緩解和QE影響,歐元區制造業築底。 日本制造業持續弱複蘇。日本2月制造業PMI為51.6,前值52.2。雖然低於前值,但仍處於擴張態勢。主要拉動因素為產出和新訂單指數,為2014年3月以來的最高值。日元貶值帶動投入品價格上升和促進出口。整體看,日本經濟在大宗價格下跌和QQE的推動下,將持續弱複蘇。 新興市場國家制造業分化。中國匯豐制造業PMI50.7,預期50.1。顯示經濟小周期企穩的信號進一步加強。印度制造業PMI 51.2,前值52.9。印度制造業擴張速度放緩主要受產出和新訂單增長放緩、就業下滑拖累。俄羅斯制造業PMI49.7,前值47.6。俄羅斯惡化程度有所好轉,主要受產出和新訂單拉動。巴西制造業PMI49.6,前值50.7。 正文: 1.全球制造業保持穩增態勢 全球制造業保持穩增態勢。全球2月制造業PMI值52.0,高於前值51.7。全球制造業穩步擴張,主要拉動因素為產出增長,為6個月以來最高點。 產出拉升全球制造業PMI。2月制造業產出指數為53.3,前值51.7,增速繼續高於長期趨勢;就業和新訂單數量與上月同比擴張。受大宗商品價格築底影響,投入和產出價格下降幅度有所收窄 美國是全球制造業的動力引擎。美國制造業升至4個月來最高值;墨西哥制造業穩定增長;受原油和天然氣部門訂單減少,加拿大制造業2年以來首次收縮;歐洲大部分國家經濟增長,其中愛爾蘭、西班牙、英國、波蘭、捷克高速增長,荷蘭、意大利、德國溫和增長,奧地利、希臘、法國經濟衰退。新興經濟體制造業發展分化。其中,中國和印度擴張,巴西、土耳其、俄羅斯和印尼為收縮。 表1 全球制造業PMI分地區情況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圖1 全球制造業PMI分地區情況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2.美國制造業加速擴張 美國制造業擴張超市場預期。美國2月Markit制造業PMI為55.1,前值53.9,為2014年10月以來最高值。ISM制造業PMI為52.9,略低於預期53.0。雖然兩個制造業指數存在偏差,但是一致的地方在於,美國制造業擴張速度仍處高位。 主要受益於產出快速增長。產出增長為4個月以來最大值。新訂單數量顯著增加,新出口訂單溫和上漲;高訂單數量和生產者運輸延期造成積壓工作量上升;制造業就業延續2013年7月以來的擴張趨勢;鋼鐵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降造成投入價格連續第2個月降低;企業繼續擡升產出品價格,通脹水平溫和增長,達到3個月最高點。 美國制造業強勢擴張有望持續。個人消費和私人投資是美國制造業擴張的主要拉動因素,具有可持續性。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金融危機後去杠桿化比較徹底和實施的科技創新戰略等措施。詳見《世界經濟築底了嗎?——國際研判三》(20150303)。 圖2 美國制造業上升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3.歐元區制造業築底 歐元區制造業築底。歐元區2月制造業PMI為51.0,低於預期值51.1,前值為51.0。歐元區制造業依然保持擴張態勢。分項來看:產出擴張率與上月持平,受益於意大利、愛爾蘭產出加速增長;新訂單升值7個月來最高值,主要受愛爾蘭、西班牙拉動作用;被抑制的歐元區內部需求與出口訂單的加速增長相互抵消,新交易量總體溫和增長;就業增長率為6個月來最大;銷售價格連續第6個月下行,投入品價格的通縮率僅比1月創下的5年半最高記錄略微緩和。分國家來看:PMI值高於榮枯線的國家,從高到低依次為愛爾蘭、西班牙、荷蘭、意大利、德國。低於榮枯線的國家,從高到低依次為奧地利、希臘、法國。整體看,歐元區制造業可能正在築底:受益於QE和歐元貶值,消費和出口增長穩健;希臘危機暫時緩解。 德國制造業溫和增長。德國2月制造業PMI為51.1,前值50.9。表明,德國制造業溫和增長。分項來看:產出已連續22個月增長;弱歐元和逐漸改善的制造業環境為2月新訂單增長提供支撐;新工作增長率現7個月以來最大值;積壓工作量以4個月來最顯著速度增長;受油價下行作用,投入品價格從歷史低位繼續下跌,產出品價格連續第四個月在低位下降;企業為降庫存,采購活動進一步降低;試產庫存和產成品庫存連續第四個月降低。總體而言,德國制造業已連續三個月擴張,未來來自亞洲和美國的需求將有力提升海外訂單數量,德國制造業擴張前景廣闊。 希臘制造業持續萎縮。希臘2月制造業PMI為48.4,前值為48.3。表明,希臘制造業持續萎縮。分項來看:產出減少率達2013年10月以來最高;新訂單維持下降態勢;新增工作量現2013年7月以來最大降幅;政治的不確定性會擾亂消費者需求甚至影響出口;為適應低水平需求,生產者調低產成品庫存;歐元貶值推動投入品成本上升,但廠商為振興銷量仍降價,產出品價格連續四年下降;就業好轉,新工作創造量為多年以來最大值;由於缺少對部門資源的壓力,積壓工作量顯著下降。總體而言,希臘深陷國內政治制造業不確定性泥淖,廠商訂單在國內外消費者之間猶豫不決,導致新交易量加速下降,進而加深產品價格下行壓力。 圖3 歐元區制造業PMI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4.日本制造業持續弱複蘇 日本制造業持續弱複蘇。日本2月制造業PMI為51.6,前值52.2。表明,日本制造業整體溫和增長。分項來看,產出7個月持續增長;新訂單連續9個月增長,受益於新產品需求擴張和營銷策略改善;海外訂單現2013年12月以來的最高增速,日元貶值,中日、日韓貿易額增長,消費品生產新工作量快速增長共同改善進出口;就業人數連續6個月增加。總體來看,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日元貶值和QQE影響,日本出口和私人消費持續增長,帶來制造業持續微弱複蘇。 圖 4 日本制造業PMI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5.新興市場國家制造業分化 中國制造業企穩。中國2月匯豐制造業PMI終值50.7,預期50.1,初值50.1,前值49.7。2月匯豐和中采PMI指數均回升,驅動力來自基建備貨開工和企業補庫。228降息疊加春節開工效應,預計2季度經濟短期企穩。在降息和季節效應帶動下,預計二季度房地產銷量弱回升,預計3月財政政策穩增長加碼,兩會上調赤字率。 印度制造業擴張高位放緩。印度2月制造業PMI值為51.2,前值52.9。表明,印度制造業持續繁榮,但增速放緩。分項來看:制造業產出2月增速變緩,季調後制造業產出指數降至2014年9月以來最小值,且低於長期平均水平;新訂單連續16個月增長;伴隨中間產品和投資品部門微幅收縮,投入品價格6年來首次微幅下降;廠家近期的折扣銷售使通脹實現5個月來最低;庫存整體穩定,采購庫存降低,試產庫存增加,積壓工作量進一步上升,賣主交貨執行比1月份大幅增加;新工作量增長受國內需求走弱阻礙,制造業雇員數量減少但不明顯。總體來看,低通脹和海外訂單增長奠定印度產出和就業反彈的基礎,國內改革熱潮和人口紅利為印度制造業持續增長提供支撐。 俄羅斯制造業萎縮幅度下降。2月制造業PMI為49.7,前值47.6。表明,俄羅斯制造業惡化程度下降。分項來看:制造業新訂單3個月來首次增長,新出口訂單數量現去年10月以來最大降幅,國內市場需求是新訂單增長主要動力;產出實現過去9個月來第7次擴張;積壓工作量繼續快速下降,因高物價企業2月份采購活動減少;投入品價格通脹7個月來首次降低,達到去年10月以來的最低值;產出品價格通脹小幅緩解但仍處歷史第二高位;制造業雇傭工人數量連續20個月下降。總之,強勁內需、出口替代品生產拉動了產出和新訂單,但外需不振和國際原油的低位調整使俄制造業複蘇緩慢,弱盧布引致高通脹也嚴重阻礙國內生產與就業的回暖。 巴西制造業陷入萎縮。巴西2月制造業PMI為49.6,低於前值50.7。表明,巴西制造業陷入萎縮。分項來看:產出和新訂單下降拖累2月PMI指數,被抑制的需求受市場價格上升的影響繼續惡化,新出口訂單上月微升顯示內需不足是主要原因;消費品產出和新訂單小幅上升,而投資品產出與新訂單大幅下降。強勢美元導致巴西里奧貶值推高投入品價格指數,通脹連續5個月高企;企業購置活動小幅下降,反映制造商盡可能利用其采購庫存的願望;原材料和半成品庫存連續第二個月下降。總體而言,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導致巴西收入惡化,巴西里奧貶值引發通脹高企,制造業陷入萎縮,但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築底,巴西制造業萎縮將有所收窄。 圖5新興市場國家制造業PMI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來源:國泰君安澤平宏觀 |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呼籲美國國會反對奧巴馬與伊朗達成核協議。
據英國《金融時報》,正在美國訪問的內塔尼亞胡周二在美國國會發表講話稱,美伊協商的這份協議將允許伊朗大面積擁有核設施,這會是中東地區“核噩夢(nuclear nightmare)”的倒計時。
內塔尼亞胡公開希望借美國國會向白宮施壓,反對美伊達成核協議:
這份協議不會阻止伊朗制造核武器,反而為伊朗鋪平了道路。
美國總統奧巴馬2日在白宮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伊朗想要達成核協議,必須同意在未來10年的時間里停止核活動。
奧巴馬稱制裁與軍事手段都不是促使伊朗放棄核計劃的最佳選擇:
如果伊朗同意停止目前的核項目,降低現有核材料的濃度,並且能夠通過我們的核查,那麽我們就可以確認伊朗不會擁有核武器。
他表示,美國的目標是確保伊朗從試驗到掌握核武器技術的時間至少在一年以上。
按照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此前設定的談判目標,雙方將在今年3月底達成框架協議,今年6月底達成最終協議。
奧巴馬2日的表態是談判開始以來美方釋放的最強烈信號。但也遭到國會尤其是共和黨的反對,認為奧巴馬過於急切地在還剩兩年任期內與伊朗達成協議。
內塔尼亞胡也表示,應該對伊朗實施進一步制裁,以獲得更多的談判籌碼,尤其是在低油價的時期。
奧巴馬回應稱,內塔尼亞胡的演講將對當前的談判產生負面作用。他承認,美以兩國在處理伊核問題上有“實質性分歧”。奧巴馬同時表示,自己與內塔尼亞胡的分歧並不是“個人恩怨”。
對於談判能否最終解決伊核問題,奧巴馬本人態度謹慎。他表示,從目前情況看,與伊朗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仍小於5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經濟數據點評】3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0.1% 重回臨界點上方 作者:王希 趙文君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上月小幅回升0.2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上方。 分企業規模看,當月大型企業PMI為51.5%,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持續位於擴張區間,總體穩中有升;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3%和46.9%,分別下降1.1和1.2個百分點,仍低於臨界點。 3月份在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於臨界點,從業人員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低於臨界點。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解讀數據時表示,春節後企業集中開工、生產活動有所加快,是帶動本月PMI回升的重要因素。同時,國家穩增長政策促使企業改善市場預期,大宗商品價格降幅收窄等市場有利因素都對企業生產帶來一定積極影響。 當日公布的3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繼續保持在擴張區間,為53.7%,雖比上月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但近期走勢總體穩健,表明中國非制造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分行業看,3月份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3%,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表明服務業業務總量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速有所減緩;當月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8.9%,比上月上升2.4個百分點,表明隨著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加快推進以及天氣轉暖,建築業企業業務總量持續增長。 以下為詳細數據: 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1.5%,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持續位於擴張區間,總體穩中有升;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3%和46.9%,下降1.1和1.2個百分點,仍低於臨界點。 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於臨界點,從業人員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低於臨界點。 生產指數為52.1%,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高於臨界點,表明制造業生產繼續保持擴張態勢,增速有所加快。 新訂單指數為50.2%,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仍高於臨界點,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持續增長,但增速放緩。 從業人員指數為48.4%,比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低於臨界點,表明制造業企業用工量繼續減少,但降幅收窄。 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8.0%,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仍低於臨界點,表明制造業生產用原材料庫存量繼續減少。 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0.1%,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上方,表明制造業原材料供應商交貨時間略有加快。 來源:新華社 |
【宏觀點評】制造業重回擴張 複蘇動力仍需觀察 來源:申萬宏觀研究 報告摘要: 3月中國制造業官方PMI和匯豐PMI走勢出現背離,官方PMI上升0.2個百分點,而匯豐PMI指標下降1.1個百分點。官方PMI指標回到50分界線以上,而匯豐PMI指標則跌回枯榮線下方。官方數據顯示制造業短期企穩。 終端需求方面,內需基本穩定,外需小幅下滑,整體訂單需求小幅下滑,產成品庫存去化速度放緩。官方新訂單指數50.2,下降0.2個百分點;匯豐新訂單指數49.8,下降1.4個百分點。官方新出口訂單指數48.3,下降0.2個百分點,而匯豐新出口訂單指數49.8,上升1.3個百分點。近期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複蘇勢頭仍然偏弱,內需基本穩定、外需相對疲弱的格局將在短期內延續。官方產成品庫存指數上升1.6個百分點至48.6,說明產成品庫存削減速度放緩。生產開工和采購備貨方面,生產活動有所加快,且其積極性較強,采購備貨仍偏低迷但有改善跡象。官方生產指數52.1,上升0.7個百分點,保持擴張狀態;匯豐生產指數51.3,下降0.4個百分點。以官方數據為準,春節後企業集中開工,生產經營活動加快。官方采購量指數處在50分界線以下,顯示出企業采購備貨活動低迷。價格指標連續處於50以下的下降狀態,工業價格通縮低迷狀態難改。官方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45,上升1.1個百分點;匯豐投入價格指數45.2,出廠價格指數47.3,分別上升2.3和1個百分點,下滑幅度收窄。三個價格指標都處在50分界線以下的下降狀態,反映出多數企業處於價格下降或持平的狀態,工業價格通縮低迷狀態難改。就業方面,官方從業人員指數為48.4,上升0.6個百分點;匯豐從業人員指數47.4,下降2.4個百分點。目前並無明顯證據反應就業問題惡化。大型企業PMI為51.5,仍然是穩定官方PMI的主力軍;中型企業PMI為49.4,出現回落,反映出近期中型企業經營活動有所下滑;小型企業PMI為48.1,進一步下滑,表明小型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仍然嚴峻,境況不容樂觀。 整體而言,受到節後企業經營、生產活動加快、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收窄和前期穩增長政策的效果影響,3月份制造業PMI小幅反彈,反映出制造業疲軟下行的態勢有所企穩。但制約制造業擴張勢頭的內在因素並沒有出現根本性轉變。制造業的短期改善仍有待繼續觀察,未來或仍將對經濟增長帶來拖累,需要進一步的刺激措施為經濟托底。 正文: 數據: 4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3月制造業官方PMI數據。數據顯示,2015年3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0.1,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回到擴張區間。 4月2日,匯豐銀行/Markit發布3月制造業匯豐PMI終值。數據顯示,2015年3月匯豐制造業PMI終值49.6,此前初值49.2,前值50.7。 點評: 3月中國制造業官方PMI和匯豐PMI走勢出現背離。官方PMI上升0.2個百分點,回到擴張區域,而匯豐PMI指標則出現回落,相對前值下降1.1個百分點,跌回枯榮線以下。從官方數據來看,調查樣本企業範圍中處於擴張或持平狀態的企業數量比例在3月份增多,反映出制造業活動短期有所改善,但3月官方數據僅比50分界線高出0.1個百分點,擴張態勢整體仍然偏弱。 從歷史數據看,雖然背離的情況也偶爾會出現,但官方PMI和匯豐PMI的大體趨勢在大多數時間是一致的。兩者受調查樣本範圍、季節因素技術調整等因素影響,在具體數值和具體分項指標上可能出現分化,我們傾向以權威性更高的官方PMI為主,以匯豐PMI終值為輔助參考。 ![]() 從分項指標來看: 首先,終端需求方面,內需基本穩定,外需小幅下滑,整體訂單需求小幅下滑,產成品庫存去化速度放緩。 3月官方和匯豐的新訂單指標下降,官方新訂單指數50.2,下降0.2個百分點,匯豐新訂單指數49.8,下降1.4個百分點。與此相反,在新出口訂單指數上二者則是出現了背離。官方新出口訂單指數48.3,下降0.2個百分點,而匯豐新出口訂單指數49.8,上升1.3個百分點,但是兩者均處於收縮區間,說明近期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複蘇勢頭仍然偏弱,外需疲軟的態勢將在短期內延續。從官方數據來看,反映出內需基本穩定、外需相對疲弱的格局。 官方和匯豐的產成品庫存指數出現背離。官方產成品庫存指數上升1.6個百分點,升至48.6;匯豐產成品庫存則出現回落,下降0.9個百分點,至49.5;官方產成品庫存指數處於50下方且出現上升,說明產成品庫存削減速度放緩,匯豐產成品庫存指數回落到50以下,說明去庫存速度加快。以官方數據為準,產成品庫存削減速度放緩,可能來自終端需求消化現有成品的速度放緩,也可能來自企業生產補庫存行為,這需要結合生產經營活躍度來判斷。 ![]() ![]() ![]() 其次,生產開工和采購備貨方面,生產活動有所加快,且其積極性較強,采購備貨仍偏低迷但有改善跡象。 官方和匯豐的生產指標出現分化。官方生產指數52.1,上升0.7個百分點;匯豐生產指數51.3,下降0.4個百分點,生產活動有所放緩。以官方數據為準,春節後企業集中開工,生產經營活動加快。除此之外,也有企業對未來態度較為樂觀,生產意願和積極性較強的原因。 從原材料采購備貨活動來看,官方采購量指數49.7,上升0.3個百分點;官方原材料庫存指數48,下降0.2個百分點;匯豐采購量指數50.1,下滑1個百分點;匯豐原材料庫存指數48.4,大幅下滑3個百分點。官方采購量指數處在50分界線以下,顯示出企業采購備貨活動低迷,但出現改善跡象;官方原材料庫存繼續縮減,且速度加快,由生產開工活動加速所致。 結合起來看,原材料采購量指數下滑,表明采購備貨活動放慢;原材料庫存指數持續削減,官方生產指數上升,表明生產開工活動消耗了一些原材料庫存,消化了一些在手訂單,擴張力度有所增加。從官方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來看,3月為61.4,比上月大幅上升7.4個百分點,反映出企業對節後生產旺季的預期較為樂觀。 ![]() ![]() ![]() 第三,價格指標連續處於50以下的下降狀態,工業價格通縮低迷狀態難改。 官方價格指標和匯豐價格指標都處在50分界線以下,但有所企穩。官方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45,上升1.1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反彈;匯豐投入價格指數45.2,出廠價格指數47.3,分別上升2.3和1個百分點,下滑幅度收窄。三個價格指標都處在50分界線以下的下降狀態,反映出多數企業處於價格下降或持平的狀態,工業價格通縮低迷狀態難改。企業的生產端價格(原材料采購價格、投入價格)和銷售端價格(出廠價格)都出現了下降,這其中既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的因素,又有終端需求改善程度不夠的影響(即缺乏強複蘇的驅動)。 通過價格指標也可以觀察基於通脹預期的庫存調整,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下降的情況下,一方面是終端需求不強,另一方面是存貨跌價,因而企業很難增強采購意願,因此我們容易看到原材料價格指數、投入價格指數、采購量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的整體一致低迷。(當然,庫存調整需要綜合考慮需求、價格和生產等預期因素。) ![]() ![]() 此外,就業方面,官方從業人員指數為48.4,上升0.6個百分點;匯豐從業人員指數47.4,下降2.4個百分點。官方從業人員指數回升至48以上。從數據間的對比關系來看,從業人員指數保持在48以上,就業形勢就較為良好,此外目前並無明顯證據反應就業問題惡化。據物流企業聯合會的調查了解,目前雖然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但沒有出現明顯的裁員現象。 從不同規模企業來看: 官方制造業PMI劃分了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大型企業PMI為51.5,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繼續位於臨界點以上;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3和46.9,比上月分別回落1.1和1.2個百分點,均低於臨界點。大型企業仍然是穩定官方PMI的主力軍,持續處在50分界線以上;中型企業出現回落,反映出近期中型企業經營活動有所下滑;小型企業進一步下滑,表明小型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仍然嚴峻,境況不容樂觀。 分項指標中也反映了這一點,大型企業生產指數54.5,是穩增長的主力。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方面,也是大型企業受益明顯,目前大型企業仍有較強接單能力,大型企業的新訂單指數高於50,為52.7;中型企業低於50,為47.1,處於削減狀態。發改委自去年10月中旬以來集中批複近萬億基建投資項目,後期基礎建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會增強,基建投資受益顯著的往往是大型企業。 ![]() 綜上所述,整體而言,受到節後企業經營、生產活動加快、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收窄和前期穩增長政策的效果影響,3月份制造業PMI小幅反彈,反映出制造業疲軟下行的態勢有所企穩。但受制於價格通縮仍然低迷,制造業缺乏強複蘇驅動,市場終端需求不強、內需基本穩定而外需較為低迷、企業采購備貨積極性偏弱,這些都是制造業擴張勢頭疲弱的內在因素。制造業的短期改善仍有待繼續觀察,未來或仍將對經濟增長帶來拖累,需要進一步的刺激措施為經濟托底。 最後,我們繼續重申在歷次點評中所指出的:PMI指標的編制原理是擴散指數,主要反應在調查樣本企業中某項指標環比變好或持平的企業數量比例加權打分的情況,與常規的反應經濟形勢的物量指標和價格指標不具有相同屬性,也不存在精確的一一對應關系,觀察PMI指標及其分項指標的走勢所反應出來的性質和方向趨勢比PMI具體數值更重要。可以將制造業PMI與工業增加值增速做一個很直觀很簡單的走勢對比圖,PMI並沒有明顯表現出所謂地前瞻領先預示作用。我們認為PMI指標能夠影響市場投資者的信心和預期,但它並不是決定性的經濟指標,對於工業制造業的發展變化狀況,仍然需要密切觀察發電量、貨運量、原材料價格、融資和信用擴張等常規指標來加以把握。同時,對PMI不宜做過度歪曲解讀,過多地將各種金融數據和增長指標套到PMI指標上混在一起進行解釋,是不必要也不恰當的。宜回歸到PMI指標編制原理的本質,把握最基本的數據解讀。 |
文 | 創業家專欄作者 陳偉
大概兩年前的夏天,我去廈門采訪一家知名衛浴制造企業的老板,他的辦公室龐大、空曠、華麗,墻上掛滿了各種獎狀,大都是當地政府對他們在技術層面不懈追求的鼓勵。這位老板身材矮小,語速驚人,說起話來散落在額頭上的頭發總是隨著語速而顫動不止。他也熱愛喝茶、吸煙。
這大抵是福建商人共同的特質,另一方面,他們還有其他的相同之處:比如,大都是白手起家,經過貧寒的少年時代,走街串巷販賣產品,不到中年就能賺取可觀的財富……
如今他們銷售的產品,也有類似之處—價格便宜,便宜,還是便宜。
這位老板向我介紹了公司申請了諸多專利,具體數字已經記不清楚了,唯一還留存在記憶中的是,他說,自己一直在申請智能馬桶方面的專利,但由於考慮市場需求不大,所以沒有商業化。他以為,馬桶智能化是早晚的事兒,手中握有專利,就會有新的機會。
機會總是擦肩而過,就在中國人熱衷於購買日本馬桶蓋,並且想盡辦法從日本買馬桶回來之後,機會還是留給了別人。不知道當年我拜會的那位老板如今心情如何?
他為什麽會錯失機會?是因為他的思維形成了定勢,要想賺錢,就要便宜。
在中國南方坐落著無數這樣的工廠,打火機、眼鏡、剪指甲刀、皮鞋、服裝……源源不斷地流出,同時,這些工廠也源源不斷地倒閉。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傳統經濟示弱,那麽,互聯網經濟也難逃窠臼。
一位賣襯衫的知名電商創業者,穿著喬布斯似的外衣,背後是巨大的屏幕,他煞有介事地一邊遊走,一邊介紹自己費盡心機推出的新品襯衫。並且再三強調,他們的產品質量、做工和設計不遜於掛在奢侈品店里的襯衫。故事的結尾,他告訴消費者,這件襯衫只需要129元就能買到。
為什麽他們總是假定消費者喜歡便宜的東西?為什麽依然有龐大的人群願意為蘋果手機付出自己的腎?因為中國城市化進程迅猛得難以想象,中產階層的人數迅速膨脹,他們對價格敏感,但依然願意為了美好的事物花費更多的錢和時間。
日本馬桶蓋就是一個好的案例。雖然媒體不斷提示消費者要理性:日本馬桶蓋可能是中國制造;中國企業也能做出這樣的馬桶蓋;中國馬桶蓋更便宜……
消費者似乎對這些警示置若罔聞,馬桶、馬桶蓋以及電飯煲還有更多的東西依然如洪流一般流入中國。消費者並非是非理性的,唯一的原因只在於,他們願意支付更多的錢,獲得更好的產品體驗。
即使在國內,日本TOTO的馬桶銷量也一直居高不下。雖然他們的生產基地也坐落在中國南方的城市邊緣。自從TOTO進入中國市場迎來,山寨者就前赴後繼,但至今都沒有超越者。不久前,TOTO全球總裁曾經這樣解讀過為何他們的產品難以山寨:“雖然中國也有智能馬桶,他們也似乎想模仿我們的產品,但TOTO有一項獨特的陶瓷制造技術,讓我們的產品看起來更加潔白、華麗,這些技術中國公司還沒有人能掌握。”他還耐人尋味地補充說,其實這項陶瓷技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宋朝。
難怪吳曉波感嘆,中國的產品常以物美價廉著稱,但“價廉是真的,物美就不一定了。”當然,你可以說,中國新崛起的中產階級還不夠成熟,比如有些廠商說,中國早就有了智能馬桶,只不過這個概念還沒有被消費者接受,所以並不好賣。他們也不無艷羨地說,日本智能馬桶技術更加成熟,所以成本也能降低。
那麽,我只能說,中國制造企業依然沒有調動消費者興趣的能力,他們依然深陷在價格這個陷阱中,固步自封,以低價格為榮耀。
就在我寫下這篇文字之前,一位做母嬰網站的創始人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他們的大部分產品提供者都是美國公司。其中有一家公司在中國賣兒童使用的勺子,價格很高,起初在實體店銷量很差。原因是這種勺子的邊緣有毛刺。這家母嬰網站引入了勺子,然後他們通過社區互動告訴消費者,有毛刺更加說明這款勺子的材質沒有經過化學加工,純粹是物理處理。接下來,這款產品在網上的銷量在短短的幾周內增加了40倍。
消費者在不斷覺醒,他們對價格也沒有那麽糾結。世界在變化,大部分中國廠商還沒有做好準備。
1.他們對產品的需求更加精細化。我周圍熱愛健身的人會在網上仔細挑選跑鞋、足球鞋和網球鞋。一雙白球鞋包攬所有鍛煉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這種需求的精細化更需要生產者有強烈的工匠之心,不斷打磨每一款產品。
2.他們對於廣告宣傳更加挑剔。腦白金、羊羊羊只是那個喧囂時代的典範之作,很多消費者更會被杜蕾斯、蘋果的廣告所吸引,因為他們發現,這些廣告倡導的生活方式才是自己的歸宿。
3.他們對價格已經沒那麽敏感。或者說,他們早就認同了,為高品質付錢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4.如果再用成本說話就落伍了。同樣是那位做襯衫的商業精英曾經叫囂:我們的成本更低、質量不差,價格便宜,為什麽LV可以賣那麽貴?這當然是個荒誕的論調。姑且不論質量、體驗和服務,LV品牌的價值本身就難以估量。他所映射出的品味、地位或者其他價值足以支撐他高昂的價格。
可悲的是,中國的商家依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目標消費者已經發生了變化。即使是在網購平臺,很多一線城市的消費者最先關註的也不再是價格,而是商品的真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偉,轉自芭莎男士,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4月1日,在海洋石油(青島)工程有限公司,一名工人在打磨海上石油平臺管線焊道。4月23日,匯豐銀行公布了4月制造業PMI初值跌至49.2,創12個月新低。 (新華社 俞方平/圖)
4月23日,匯豐銀行公布了4月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樓)初值跌至49.2,創12個月新低。
該指數高於50表明制造業活動擴張,低於50表明制造業活動萎縮。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表示,“4月份,中國制造業運行連續第二個月輕微放緩,月內產出增幅輕微,新業務總量連續第二個月下降。需求相對疲弱,加劇了該行業的通縮壓力,投入品價格與產出價格皆加速下行。另外,制造業用工已經連續18個月呈現收縮狀態。”
從分類指數來看,盡管生產指數在臨界點上方,但仍然呈下降趨勢;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也在臨界點上方;新訂單指、就業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則低於臨界點。
好消息是,新出口業務量在3個月來首次出現回升。
據國家統計局早前數據,一季度GDP同比僅增長7%,創出近年新低,也逼近官方全年GDP增長“7%左右”的目標。此外,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用電量等關鍵指票增速均出現回落。
國泰君安分析師任澤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預計二季度穩增長政策將繼續加碼,包括專項債支持七大投資工程,三大區域戰略落地,央行註資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定向QE以推動一帶一路、穩增長和地方債務置換。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介紹,3月底以來,包括放松房地產政策和降準在內的一波政策“臺風”已經刮起,穩增長還需加大投資,特別是加大基建投資力度已成共識。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8 14:15 編輯 重估中國制造業: 不再是簡單的Made In China 作者:葛軍 加入WTO後,中國制造業的崛起改變了全球的格局。世界制造業中心的幾經變遷,英國、美國,日本及中國。其崛起與沒落,無不與資源稟賦、制度改革、技術創新與政策扶持這四大因素有關。本輪中國制造業的起飛受益於制度改革與對外開放。但近年來,中國制造業面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匯率不斷升值的壓力,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有所縮小,但競爭優勢仍在。 中國制造業綜合成本依舊遙遙領先、作為亞洲工廠中心具有中心集聚作用 盡管人力成本等顯性成本不斷上升,但中國制造業綜合成本依舊遙遙領先。綜合成本來自於三個方面:產業集群效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其帶來的物流成本下行、自動化技術對沖勞動力成本壓力與高端勞動力依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作為亞洲制造的中心,對亞洲經濟圈產生著強大的集聚作用。中國在於東南亞產業鏈分工總處於上端,從東南亞進口初級產品,向東南亞出口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產成品,中國對東南亞的投資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低端制造業與原材料行業,東盟在中國經濟分工中扮演者承接低端制造業與提供原材料的角色。中國政府推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將讓中國制造業過剩產能在相關國家2015-2020累計高達4.11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中得到輸出機會。 中國本土消費力量崛起引導制造業升級 中國本土需求迅速崛起,從家用電器到乘用車在內的各種商品消費量在世界範圍內占比不斷提升。一方面,旺盛的內需為國內制造業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使得傳統消費品廠商能夠通過規模效應成為全球領先的行業龍頭,另一方面家庭部門的消費升級也推動了相應制造業部門的迅速發展。此外,市場內需規模對企業技術創新也有著強烈的正面影響,其既能夠直接推動企業內生的創新能力,又能夠以強大的市場為籌碼獲取國外先進的技術從而吸取再創新。 重估中國制造業勢在必然意義重大 對於傳統的制造業部門,資本市場往往簡單的從其盈利能力出發,給予其相對較低的估值。未來中國的制造業將不再是簡單的重複過去全球制造中心轉移的老路,而將是通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確立其在全球制造業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體系中的核心地位。面對這樣的一種變遷趨勢,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未來進行重新審視與評估。資本市場的重估將支持中國制造業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采取海內外並購等方式做大做強公司。從行業低估值看,汽車、家電、紡織服裝、工程機械板塊亟需得到資本市場重估。 中國制造業的三大優勢 制造業競爭力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而非單方面因素所能決定。勞動力成本僅為決定制造業競爭力的因素之一,此外,基礎設施建設、供應商網絡與本地市場的吸引力也為決定制造業競爭力非常重要的因素。 ![]() 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優勢來源於三大競爭優勢:第一,遙遙領先的綜合成本優勢,第二,亞洲工廠的中心集聚作用,第三,中國本土需求力量崛起帶來對制造業的引導力。 遙遙領先的中國綜合成本優勢 盡管人工成本不斷上升,但中國依舊在全球範圍內有著遙遙領先的綜合成本優勢。綜合成本優勢來自於三個方面:產業集群效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自動化技術對沖勞動力成本壓力。 產業集群效應 產業集群是處於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形態之一,具體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例如,他們包括零部件、機器和服務等專業化投人的供應商和專業化基礎設施的提供者,產業集群還經常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並從側面擴展到輔助性產品的制造商,以及與技能技術和投人相關的產業公司。 產業集群是現代經濟構成的單元結構,能產生巨大的集群效應。 一般認為產業集群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外部經濟效應,包括外部規模和外部範圍經濟。第二是交易成本的節約,集群內企業大部分交易在群內進行,集群內企業交往頻繁,協作關系較穩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這有利於減少談判環節,提高談判效率,增進協作關系從而降低談判成本,提高合同執行的效率。第三是群體效應。集群內企業通過聯合可以形成實力強大的集合體,其集合效應遠遠超過單個企業的簡單疊加,具有“1+1>2”的效應。第四是學習與創新效應,產業的空間集聚可以促進知識、制度和技術的創新和擴散,促進產業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新產業組織的形成。 通過對於我國20個制造行業的實證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經濟活動存在著明顯的聚集效應,其中上一期的經濟規模對於本期規模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基於絕對集中度指數(CRn)指數所編制的集中度歸回系數也顯著為正,這表明了集中度的提升將會對於經濟規模帶來正向影響。進一步我們考察了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等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辦機械制造業等九個高集中度行業的急劇效應更為明顯。 ![]() 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物流成本下行趨勢 根據德勤有限公司全球制造業組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在基礎設施建設競爭力排名看,中國盡管整體排名落後於基礎設施完好的德國、美國、日本,但是中國以6.47的高分遠遠超過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巴西與印度,顯示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大吸引力。 ![]() 從1980年至2012年,中國增加鐵路里程1.6萬公里,達到6.6萬公里,印度僅增加0.3萬公里,墨西哥增加1.2萬公里,相反,美國減少3.7萬公里,英國減少0.1萬公里。 截至2013年,中國的每百人寬帶用戶數達到13.63人,高於墨西哥11.14人,巴西10.08人,遠高於印度的1.16人的水平。 ![]() 基礎設施大發展直接促進中國物流成本相對降低。截至2014年,我國物流費用占GDP的比重為16.6%,較1991年占比高達24.0%相比,下降7.4%,其中運輸費用占GDP比重2014年為8.8%,較1991年13.3%的水平下降4.5%,倉儲費用占GDP的比重2014年5.8%,較1991年7.5%的水平下降1.7%,可見中國物流成本下降來自於運輸費用與倉儲費用雙降,其中運輸費用的下降為主要因素。 物流費用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顯示了我國物流成本增長速度不及GDP增長的速度。根據我們的估算,如果未來9年我國GDP增速維持在7%,物流成本占比將下降一半。 ![]() 從中觀看,物流費用占GDP比重逐年下滑,帶來物流行業整體毛利率的走低。我們計算中國物流行業中上市公司毛利率,2005年物流行業上市公司毛利率為11.46%,截止2014年三季度毛利率為6.54%,物流行業毛利率的整體下行顯示了物流行業向下遊讓渡利潤的態勢,降低下遊成本。 物流成本的降低將增加制造業的利潤空間,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 ![]() 自動化技術對沖勞動力成本壓力,高端勞動力依舊具有比較優勢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過去十年,中國制造業工資年複合增長率是13%,目前已提高到年均增長15%-20%的水平,人力成本增長壓力大。當前,中國制造業年平均收入已經達到46,000元。 ![]() 對於企業來說,機器人的經濟性為是否使用機器人的重要參考指標。機器人經濟性的標準,一般由投資回報期來判斷。目前,主流的有兩個公式: 1)P=I/K(L-E)+Q(KL-Z) P=投資回收周期;I=工業機器人一次性投資總額;L=每一工作班每年節省的勞動開支總額;E=每一工作班每年機器人的維持費;Z=機器人配套設備每年折舊費;K=每天工作班次;Q=機器人的生產效率。 2)P=I/(L-M) P=償還期;I=機器人及其附屬設備總投資;L=全年節省勞務費用;M=全年維修費用。 以美國為例,其不同時期機器人的回報期如下: 1975年,美國按照美國的單班、雙班和三班制推算,機器人償還期分別是3-4年、2-3年和1-2年。 1985年,美國工業機器人回報期大約在2-3年。 ![]() 最近幾年,我國機器人成本大約以每年5%-8%的速度下降,目前汽車行業投資回收期2-3年,中低端行業已達到1-2年,產品經濟性已達到臨界點。若核心部件實現國產化,國內機器人本體成本會大幅下降30%左右,這將部分對沖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 ![]() 人力成本仍然具有優勢的另一個依據則是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勞動力年度供給規模大,且成本相對發達國家依舊低廉。 世界銀行公布的高等院校入學率指的是大學在校生總數占中學之後5年學齡人口總數的百分比。2012年,中國為27%,德國為62%,日本為61%,美國為94%,中國的水平處於低位,但逐年快速上升。同時,由於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較低的入學率貢獻率極大規模的高校畢業生。 ![]() 2012年,中國高等院校畢業人數達到914萬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國高校畢業生僅331萬人,德國高校畢業生為64萬人,日本高校畢業生為98萬人。 ![]() 從高校畢業生薪酬看,201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年薪6500美元,日本高校畢業生平均年薪28600美元,是中國的4.4倍,韓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年薪30000美元,是中國的4.6倍,美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年薪52500美元,是中國的8.1倍。中國高素質人力成本相對日本、韓國、美國依舊低廉。 在中國制造業由低端向中高端升級的過程中,盡管低端產業受到勞動力成本上行而部分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但依舊相對低廉的高素質人力給中國制造業向中高端發展提供了勞動力成本優勢。 ![]() 亞洲工廠的中心集聚作用 中國作為中心,對亞洲經濟圈產生著強大的集聚作用,加強了中國與亞洲其余國家的經濟聯系,也反過來加強了中國的產業鏈中心地位。 中國位居與東南亞產業鏈分工上端近年來,中國與東盟貿易量迅猛增長,中國對東盟出口由1995年90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2700億美元,進口由1995年94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2100億美元。貿易往來的迅猛增加帶來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伴隨著近年來中國資本存量的增長,中國對東盟投資金額近年來迅猛增加,由2007年9.68億美元增長至73億美元,中國日益把東盟納入至中國經濟圈。 ![]() 中國對東盟投資占比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為批發零售業17.0%、采礦17.0%,制造業16.4%、電力煤氣水11.3%,建築9.6%。顯示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低端制造業與原材料行業,這表明,東盟在中國經濟分工中扮演者承接低端制造業與提供原材料的角色。 ![]() 以印尼為例,中國從印尼進口的貨物中,排名前五分別為礦產品42.7%、動植物油12.1%、化工產品10.4%、機電產品6.3%、塑料制品5.6%,而中國對印尼出口的貨物中,排名前五分別為機電產品32.5%、賤金屬制品12.5%,紡織品12.2%,化工產品8.9%,礦產品5.9%,出口與進口結構的差異顯示,中國與印尼的經濟往來模式為,中國從印尼進口原材料與初級產品,向印尼出口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產成品。 ![]() …… 關註軍工與高端裝備制造業行業的讀者,如果想加入“軍工與高端裝備制造業專業討論群”,請即回複後臺“制造業”,我們審核通過後將盡快將您安排加入到相應的微群討論組中。謝謝您的光臨,大公館歡迎您! 重估中國制造業勢在必然 前面我們論述了中國制造業盡管面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匯率不斷升值的壓力,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有所縮小,但中國制造業由於具有遙遙領先的綜合成本優勢,具備亞洲工廠的中心集聚作用以及中國本土需求力量崛起帶來對制造業的引導力,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依舊明顯,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無可撼動。 但是,從資本市場對中國制造業的估值看,資本市場依舊對中國制造業抱有較為悲觀的看法,給予了制造業較低的估值。 本輪牛市實際上始於2012年12月,我們統計了2012年12月31日至2015年4月25日行業與大類指數漲跌幅,計算機以高達524%的漲跌幅位居第一,代表市場全部個股加權表現的萬得全A上漲147%。鋼鐵、基礎化工漲幅僅123%與141%,跑輸萬得全A。汽車上漲165%、家電上漲168%、紡織服裝上漲175%,機械上漲188%相對萬得全A未有顯著超額收益。 從估值角度,鋼鐵PB僅為2.3倍,建築3.4倍、汽車3.5倍、家電3.8倍、紡織服裝4.3倍,萬得全A為3.0倍。 在當前中國政府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推出亞投行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理應得到市場的重估,對中國制造業公司資產的盈利能力進行重估。 ![]() 而在當下,中國制造業迅速崛起的背景之下,對制造業企業的價值重估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傳統的制造業部門,資本市場往往簡單的從其盈利能力出發,給予其相對較低的估值。而正如我們前面所述,當今的中國制造業正在逐步擺脫過去那種投入原材料與勞動力的簡單生產過程,開始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未來中國的制造業將不再是簡單的重複過去全球制造中心轉移的老路,而將是通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確立其在全球制造業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體系中的核心地位。面對這樣的一種變遷趨勢,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未來進行重新審視與評估。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價值重估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個泡沫形成的過程。這正如美國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代表美國高新技術行業的納斯達克指數從1999年初的2208.05點一路攀升至2000年9月的4234.33的高點,隨後則是一路狂跌至1119.4。這一高點直到2014年5月才再次到達。 ![]() 在這一史無前例的互聯網泡沫中,大量資金湧入了互聯網行業,2000年美國IPO數量達到史無前例的406家,資金募集規模達到969億美元,這一記錄時至今日都未被打破。這其中大多數企業最終隨著泡沫的破滅而湮滅,但是最終也孕育了Google、Amazon等一系列偉大的企業。 ![]() 當2014年5月納斯達克指數再次攀上4200點高峰時,納斯達克的成長股已經成為了價值股,其整體的動態市盈率由互聯網泡沫破滅時期的300倍,下降到了當前與標普500相當的23倍左右。 ![]() 時至今日,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實實在在改變我們生活、為企業創造利潤的重要產業。而在這一過程中,資本市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量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來完成並購,從而推動了其自身的發展。而這其中不乏Google收購YouTube、ebuy收購Paypal這樣的成功案例,當然也有美國在線收購網景公司、Yahoo!收購Broadcast.com和GeoCities這樣的失敗案例。而最終這些收購行為的成敗與否都需要依靠市場來檢驗。 ![]() 從歷史上看,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即與資本市場走勢密切相關。2011-2012年A股經歷了兩年熊市,上證綜指從2010年末2808下跌至2012年末2269,跌幅達到20%。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數量也跟隨資本市場走熊而持續下行。2013年下半年資本市場持續走暖,上證綜指從2013年中1979點上漲至2014年末3224點,漲幅高達63%,伴隨著資本市場走強,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數量持續上行,其中相當一部分並購采取了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方式。 ![]() 從制造業看,當前中國制造業企業已經開始嘗試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積極開展海外並購,打造行業龍頭。 以國內著名的高速成長型汽車電子供應商均勝電子為例,其於2014年12月宣布以不低於21.29元/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不超過5300萬股,募集資金用以收購德國高端內飾件/方向盤總成公司QuinGmbH的100%股權。 ![]() 均勝電子目前PB為9.6倍,PE為62倍,市值為230億元,而其以6.9億元收購Quin,PB為0.9,PE為10.3(以2014Q3累計標準計算),預計QuinGmbH2014年凈利潤為0.68億元(75%權益),均勝全年3.87億元,業績增厚率14%,增加EPS為0.10元。 QuinGmbH經營高端內飾件/方向盤總成,處於行業領導者地位,主要客戶是奔馳、寶馬和奧迪的中高端車型,目前已經獲得大眾和賓利訂單,未來有望開拓沃爾沃、路虎和MINI等訂單。通過收購QuinGmbH,使得均勝電子能夠迅速打開高端客戶市場,通過補充Quin技術完善其產品線,整合產業鏈上下遊,實現產能的有效配置。 ![]() 總之,中國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資本市場亟需對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進行重估,當今的中國制造業正在逐步擺脫過去那種投入原材料與勞動力的簡單生產過程,開始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未來中國的制造業將不再是簡單的重複過去全球制造中心轉移的老路,而將是通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確立其在全球制造業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依靠資本市場的支持,我們相信本輪牛市將像美國科網泡沫一樣,能夠讓部分中國制造業公司脫穎而出,成為全球頂級制造企業。 從當前資本市場給予制造業行業低估值看,以PB衡量,目前汽車3.5倍、家電3.8倍、紡織服裝4.3倍,萬得全A為3.0倍。中小板5.8倍、創業板11.1倍,我們認為資本市場亟需對汽車、機電、紡織服裝給予重估,對機械行業內部PB僅2.56倍的工程機械板塊給予重估。 來源:大公館 |
本帖最後由 千與千尋 於 2015-5-4 17:24 編輯 “中國制造 2025”汽車行業投資機會: 汽車行業並購重組 作者:張樂 事件:傳徐平將任一汽董事長,竺延風將任東風董事長 據《汽車商業評論》報道,前任一汽集團掌門人、現吉林省委副書記竺延風將出任東風汽車董事長,而東風汽車董事長徐平將任一汽集團董事長。傳聞佐證了我們在4月17日的深度報告《中國制造2025是汽車股未來新的關鍵驅動力》對於汽車行業並購重組將提速的判斷。 15年是國企改革的落地年,國資委下制造業央企之間合並重組有利於盤活存量、淘汰落後產能,逐步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汽車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高、有巨大的經濟拉動作用、能夠解決就業問題。做強汽車產業,讓中國資本活下來、走出去,是中國真正成為經濟強國的重要保障。 我們認為,在當前的大國博弈背景中,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壓力逐漸加大。為了達到中國制造2025目的,管理層所能采取的措施除了鼓勵創新之外,極有可能通過行政手段加大汽車行業的並購重組力度,否則,依靠原有的市場化手段,並購重組、產能出清的時間效率太低。未來汽車企業之間的並購重組可能突破原有四大四小分別整合的範疇。 由於改革需要首先解決人的問題,人事變動也是觀測行業和企業動向的關鍵指標和領先指標,徐平先生(58歲)現任東風汽車董事長,竺延風先生(54歲)曾任一汽集團董事長,若此次人事任命傳言屬實,一汽系整合有望提速,整合可能在徐平(58歲)任內完成,而一汽、東風也有可能掀起汽車行業四大、四小企業之間的並購重組。 ![]() ![]()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 上兵伐谋zgzhttp://xueqiu.com/6078380931/44246520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初见成效。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抓住有利时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促进优势产能对外合作,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提升。 (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加快铁路、电力等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实施“一带一路”、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等重大战略。 (三)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热潮,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投资合作,有利于深化我国与有关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着眼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把握国际经济合作新方向,将我国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与国外需求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创新对外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五)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照国际惯例和商业原则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提高便利化水平,完善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要选择制造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有需求的领域为重点,近期以亚洲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为主要方向,根据不同国家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贸易、承包工程、投资等多种方式有序推进。 坚持注重实效、互利共赢。推动我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践行正确义利观,充分考虑所在国国情和实际需求,注重与当地政府和企业互利合作,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积极稳妥、防控风险。根据国家经济外交整体战略,进一步强化我国比较优势,在充分掌握和论证相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基础上,积极谋划、合理布局,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而上、恶性竞争,切实防控风险,提高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效用和水平。 (六)主要目标。力争到2020年,与重点国家产能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一批重点产能合作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更加有效,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对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七)总体任务。将与我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八)立足国内优势,推动钢铁、有色行业对外产能合作。结合国内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以成套设备出口、投资、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在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重点国家建设炼铁、炼钢、钢材等钢铁生产基地,带动钢铁装备对外输出。结合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延伸下游产业链,开展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带动成套设备出口。 (九)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开展建材行业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根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挥国内行业骨干企业、工程建设企业的作用,在有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以投资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建设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材、新型房屋等生产线,提高所在国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当地市场供应。 (十)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拓展轨道交通装备国际市场。以推动和实施周边铁路互联互通、非洲铁路重点区域网络建设及高速铁路项目为重点,发挥我在铁路设计、施工、装备供应、运营维护及融资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一揽子合作。积极开发和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国际合作。在有条件的重点国家建立装配、维修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整合,提升骨干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和综合实力。 (十一)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电力“走出去”力度,积极开拓有关国家火电和水电市场,鼓励以多种方式参与重大电力项目合作,扩大国产火电、水电装备和技术出口规模。积极与有关国家开展核电领域交流与磋商,推进重点项目合作,带动核电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积极参与有关国家风电、太阳能光伏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带动风电、光伏发电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开展境外电网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带动输变电设备出口。 (十二)加强境外资源开发,推动化工重点领域境外投资。充分发挥国内技术和产能优势,在市场需求大、资源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加强资源开发和产业投资,建设石化、化肥、农药、轮胎、煤化工等生产线。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重点,开展化工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带动国内成套设备出口。 (十三)发挥竞争优势,提高轻工纺织行业国际合作水平。发挥轻纺行业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在有条件的国家,依托当地农产品、畜牧业资源建立加工厂,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靠近目标市场的国家投资建设棉纺、化纤、家电、食品加工等轻纺行业项目,带动相关行业装备出口。在境外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形成上下游配套、集群式发展的轻纺产品加工基地。把握好合作节奏和尺度,推动国际合作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 (十四)通过境外设厂等方式,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推动国产大型客车、载重汽车、小型客车、轻型客车出口。在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强的国家设立汽车生产厂和组装厂,建立当地分销网络和维修维护中心,带动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汽车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汽车技术和工程研发中心,同国外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开展合作,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 (十五)推动创新升级,提高信息通信行业国际竞争力。发挥大型通信和网络设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巩固传统优势市场,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用户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当地运营商、集团用户的合作,强化设计研发、技术支持、运营维护、信息安全的体系建设,提高在全球通信和网络设备市场的竞争力。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投资建设、设施运营等方式“走出去”,在海外建设运营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与通信和网络制造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 (十六)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工程机械等制造企业完善全球业务网络。加大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石油装备、机床工具等制造企业的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开展融资租赁等业务,结合境外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扩大出口。鼓励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投资建厂,完善运营维护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支持企业同具有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国外企业合作,鼓励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提高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水平。 (十七)加强对外合作,推动航空航天装备对外输出。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航空市场,在亚洲、非洲条件较好的国家探索设立合资航空运营企业,建设后勤保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航空运输网,打造若干个辐射周边国家的区域航空中心,加快与有关国家开展航空合作,带动国产飞机出口。积极开拓发达国家航空市场,推动通用飞机出口。支持优势航空企业投资国际先进制造和研发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提高国产飞机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发展中国家航天合作,积极推进对外发射服务。加强与发达国家在卫星设计、零部件制造、有效载荷研制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国外特色优势企业。 (十八)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开拓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市场。发挥船舶产能优势,在巩固中低端船舶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厂、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及销售服务基地,提高船舶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提升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船舶、液化天然气船等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企业“走出去”能力和水平 (十九)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各类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我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作出积极贡献。 (二十)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工程承包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我资金、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有条件的项目鼓励采用BOT、PPP等方式,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装备制造合作。与具备条件的国家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国际产能合作要根据所在国的实际和特点,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技术援助等多种方式,与所在国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 (二十一)创新商业运作模式。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营造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法律政策配套的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良好区域投资环境,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通过互联网借船出海,借助互联网企业境外市场、营销网络平台,开辟新的商业渠道。通过以大带小合作出海,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二十二)提高境外经营能力和水平。认真做好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的分析和评估,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建立效益风险评估机制,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完善内部投资决策程序,落实各方面配套条件,精心组织实施。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妥善防范和化解项目执行中的各类风险。鼓励扎根当地、致力于长期发展,在企业用工、采购等方面努力提高本地化水平,加强当地员工培训,积极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二十三)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企业要认真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宗教和习俗,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坚持诚信经营,抵制商业贿赂。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作贡献,实现与所在国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企业境外经营活动考核机制,推动信用制度建设。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遵守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坚决防止无序和恶性竞争。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 (二十四)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等,制定国际产能合作规划,明确重点方向,指导企业有重点、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对外工作。 (二十五)完善对外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多双边高层合作机制的作用,与重点国家建立产能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交流协调以及与相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搭建政府和企业对外合作平台,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完善与有关国家在投资保护、金融、税收、海关、人员往来等方面合作机制,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和综合保障。 (二十六)改革对外合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境外投资审批,除敏感类投资外,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全部实行告知性备案,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完善对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从注重事前管理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完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为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创造便利条件。 (二十七)做好外交服务工作。外交部门和驻外使领馆要进一步做好驻在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工作,加强对我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提供国别情况、有关国家合作意向和合作项目等有效信息,做好风险防范和领事保护工作。 (二十八)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指导相关机构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整合政府、商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以及全面准确的国外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和政策、市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支持和服务。 (二十九)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产能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指导和鼓励本地区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十)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加快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实现重点国家全覆盖。 (三十一)发挥优惠贷款作用。根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需要,支持企业参与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工程承包和大型投资项目。 (三十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原则,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PPP项目贷款业务,提升我国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和产能“走出去”的综合竞争力。鼓励国内金融机构提高对境外资产或权益的处置能力,支持“走出去”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矿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监管协调,降低和消除准入壁垒,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加快境外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布局,提高融资服务能力。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协调,共同开展境外重大项目合作。 (三十三)发挥人民币国际化积极作用。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在境外使用,取消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便利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合作和投资。鼓励在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大宗商品贸易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降低“走出去”的货币错配风险。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使用,有序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 (三十四)扩大融资资金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境内外市场募集资金,用于“走出去”项目。实行境外发债备案制,募集低成本外汇资金,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资金需求。 (三十五)增加股权投资来源。发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用,设立业务覆盖全球的股权投资公司(即中投海外直接投资公司)。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中非基金、东盟基金、中投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等作用,以股权投资、债务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鼓励境内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走出去”,充分发挥其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等的作用。 (三十六)加强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建立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大型成套设备的长期制度性安排,对风险可控的项目实现应保尽保。发挥好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扩大保险覆盖面,以有效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七、强化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 (三十七)加快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认证认可国际互认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制定,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尽早完成高铁、电力、工程机械、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技术标准外文版翻译,加大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力度,推动相关产品认证认可结果互认和采信。 (三十八)强化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法律、会计、税务、投资、咨询、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认证等服务。建立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执业规则与管理制度,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责任。 (三十九)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坚持企业自我培养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培养一批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先导,加快重点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国际化交流平台,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四十)做好政策阐释工作。积极发挥国内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作用,及时准确通报信息。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交流合作,做好与所在国当地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工作,阐释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积极推介我国装备产品、技术、标准和优势产业。 (四十一)加强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定期发布重大国别风险评估报告,及时警示和通报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大风险,提出应对预案和防范措施,妥善应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大风险。综合运用外交、经济、法律等手段,切实维护我国企业境外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完善境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妥善解决和处置各类安全问题,切实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境外安全。 国务院 2015年5月13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62
和利時(HOLI):嚴重低估的“中國制造2025”核心標的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7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