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安達康總裁:創業者會犯的8個錯誤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0/57288.html

i黑馬見過不少創業失敗的實例,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大多數成功創業公司風光,卻忘了那些死去創業公司的教訓。張兵在2002年從世界500強高管轉身成為一位創業者,他認為這兩種角色最大的不同在於創業者的不確定性,不像在企業任職,走的路是知道下一步該怎麽走,所以也曾迷茫過。張兵說:“創業就是付出很多卻回報很少,有那麽一段時間你會獨自躲在墻角靜默,無法真正去關心別的事情,沒有社交生活、沒有太多機會陪伴家人和朋友。你的世界圍繞創業而轉,內心幾近崩潰卻要裝出一副我很好的樣子。”當談到創業心得時,張總表示“現在的創業者,無論在哪個行業都容易犯8個致命的錯誤,曾經我也犯過”太早尋求媒體合作如果你是一個正在尋求媒體的創業者,最好先問問自己為什麽要找他們?你準備好面對媒體沒有?什麽樣的內容能幫你達到目的?如果產品和商業模式都還未確定,最好不要去找媒體,否則死得很慘。不肯自己花錢做創業自己出資創業的人很少,大部分都靠外部投資。但是接受別人的投資就意味著花錢由不得自己,你花的每一份錢投資人都在監督。而且有了投資人以後,退出獲得的回報比例也會減少。如果你最開始就自己出資,你可以在沒有投資人壓力的情況下摸索商業模式並獲得發展。一旦你能自給自足,往後就有更多籌碼和投資人談判。如果沒有別人控制你的公司,你也可以在任何時候進退,不用擔心最後被掃地出門。單槍匹馬作戰,或者太多合夥人做過創業的人都知道創業有多艱辛,沒有人是萬能的,為了不年紀輕輕就過勞死,最好找一個合夥人,為你分擔工作。想單槍匹馬奮鬥不行,創始人太多了還是不行。很多人喜歡和朋友一起創業,但是人多了,你的股份也少了。比如有四個朋友創業,如果你們平分股份,那麽在融資之前你就只剩25%的股份。關鍵是意見分歧的時候,或者大家出力不一樣的時候,關系會出現裂痕,所以有許多創業公司一開始有好幾個合夥人,最後就剩下來一個。頻繁參加活動一些創業者為了去做宣傳,或者多去認識所謂的行業人士而頻繁參加行業活動,交換名片,但是在產品還沒成熟的時候,過早地參會只會浪費你太多的時間,吃力不討好。你需要把花在產品上的時間和花在活動上的時間作合理分配,權衡得失。缺乏交流、無視批評有的創業者往往覺得自己很厲害,所以目空一切,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甚至對員工的抱怨和用戶的批評熟視無睹,嚴重缺乏交流,這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創業者應該適當的時候要有愛誰誰的態度,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是謙虛的,聽得進別人意見和建議的。該賣不賣一個明智的企業家懂得應該何時舍棄。有些創業者自認為很厲害,別人出資100萬收購其產品的時候,他不肯賣。這雖然是個讓人欽佩的決定,有時候卻也顯得愚蠢。不過關於這點,見仁見智,很多公司就自己堅持到最後,發展成為一家大公司。為了生存而說謊某些創業者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可能會向投資人和記者撒謊,說自己的產品有多好發展有多快、多有前景。有的投資人會深入的去驗證你的話是否屬實,有的可能正好就沒有關心那麽多,於是相信你了。最後的結局就是,如果你失敗了,你可能失去了更多,比如下次融資的機會。浮躁不安有的時候,投資人可能會給你壓力,然後你就迫不及待的想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時候遭殃的就是你的產品了。不同的創業公司增長的速度是不同的,不應因為壓力而盲目擴大規模。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張兵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04

創業者初期會犯的5個錯誤及如何挽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0/147590.html

2007 年的時候,Clark Benson 在賣掉了他的公司 eCrush 後,面臨著兩個選擇:他可以選擇休假或者開始創辦自己的第 5 家公司——Ranker。Ranker 是一家眾包評價網站,用戶可以在這個網站上對所有的東西進行評價,比如電影、運動員等任何東西。出於自身的壓力,Benson 選擇了後者。照他的話來說,這個選擇導致了巨大的錯誤。
 
“在經歷了 12 年完全投入創業的生活方式之後,我卻沒有拿出足夠的時間在這次創業過程中進行足夠的思考。當這些壓力聚集在一起,讓我焦頭爛額的時候,我也沒有拿出足夠的時間來思考要打造的團隊和所需的資源的更多細節。”Benson 說,“我有一個超棒的概念,我希望在我做出來之前,別人都沒法實現它。”
 
Benson 承認,這是他所犯下的錯誤中的第一個,但犯錯的竟是一個擁有 20 年創業經驗的創始人。不過現在,他的公司 Ranker 每月已經有了 1900 萬獨立訪問用戶,被用戶認為是消費數據和評價內容的藏寶庫,深受用戶的喜歡。為什麽犯了那麽多錯誤還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呢?在本次獨家訪問中,Benson 將分享他曾經犯下的 5 個最大的錯誤——他也看到過其他創始人在創業中犯過同樣的錯誤——以及他是如何挽救這些錯誤所帶來的後果的。
 
 
對於創業企業來講,招聘“聰明的”工程人才是錯誤的。
 
因為在初創階段,招聘人才是一件挑戰性極強的的事情,創業者經常會在高薪資深工程師身上過分投資,然而這些工程師卻不一定是適合初期創業環境的人。非技術創始人在招聘技術員工的時候尤其要小心,那些在簡歷中寫的天花亂墜的應聘者更要下功夫審查,甚至可以邀請外部工程專家或者顧問來面試他們。Benson 不僅自己沒有技術背景,而且他創業的地方也在遠離家鄉的洛杉磯。Benson 不是洛杉磯本地人,所以他沒有很好的人脈來尋找優秀的工程師。
 
“我花了很多時間來面試高級工程師,面試中的一些問題甚至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麽。”他說,“我招聘的時候根據自己獲取到的有限的外部建議、我自己的感覺以及自己內心的疑問‘我喜歡這個人嗎?我能和他一起工作嗎?他們真的這麽聰明嗎?’反正我沒有測試他們的編程水平。”
 
最後出問題了他才發現,這些看起來很聰明的人並不意味著是那種執行動作快、叠代開發速度快的人。“我任由內心和直覺來促使自己做出倉促的決定。”Benson 說,“不應該勉強接受一個人來完成一項工作。”
 
“短期內招聘了錯誤的員工將會在長期時間里帶來雙倍的麻煩。”
 
他親身經歷了這些麻煩:Benson 花了大價錢聘用了一名 CTO,而他自己則負責從事產品和運營工作。他認為公司需要一位工程領導來監督開發團隊。
 
他說,“這是創業初期犯下的最大的錯誤。”最後,此人不僅僅不適合 CTO 的職位,而且他的專長和弱項也使其在創業初期顯得可有可無。在 CTO 離職的時候,Benson 發現他完全可以教自己如何有效地管理工程團隊。因此,在初創階段不要招聘到錯誤的資深員工,因為他們不僅僅成本高,而且如果他們犯了錯誤,那麽肯定是大錯誤。最好能在團隊內部自己提拔領導,自己培養領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在招聘聰明的工程師方面會遇到的陷阱。你也許認為他們懂行、懂得如何進行產品開發,認為他們自己不需要監督就能幹活。Benson 現在知道了微管理並非健康的管理方式,而且沒交給員工具體的任務截止日期也會導致災難。
 
“當我問最近有什麽新進展的時候,我的工程師會說’哦,我正在做,快做完了,這是原型。‘”他說。“我對他們擁有的知識非常自信,所以按照他們的要求又給他們額外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這個項目。”
 
這是一種又快又簡單的燒錢方法。因為 Benson 並沒有對技術項目設置截止日期,因為他對 CTO 過於自信而 CTO 卻沒有完成任務,所以整整花了一年的時間,Ranker 才上線。即便那樣,在產品上線之後,還是出現了很多工程問題。你需要設置確切的產品時間線,讓參與項目的每個人都同意這樣的時間安排,然後下手去做。
 
他說,“一般在產品開發了 120 天後、銀行賬戶里少了幾萬塊錢的時候,創始人就會清醒過來。”“Ranker 到現在為止一共拿到了總計 500 萬美元出頭的投資,對於這個數字跟 Ranker 的流量和複雜程度來說,太少了。我們並沒有亂花錢,我們充滿幹勁、朝氣蓬勃,但是未對開發成本進行審核也差點讓產品在上線之前將公司殺死。”
 
談到在創業初期招聘工程人才,Benson 給出了以下建議:
 
如果你沒有很強的技術背景,多找幾個人來一起審核應聘者。他們可以是顧問、導師或者投資人給你推薦的人選。你或許會可以邀請你非常欣賞的技術人員來(但是你無法承擔讓他們加入公司的成本)和你一起面試應聘者。
 
如果你在當地沒有人脈,要額外小心。如果你在當地對技術人才並不是十分了解,那麽你已經處於不利地位。“工程背景上有太多細微的察覺,你只能從簡歷中看出 30% 來。”當你在新的城市創業的時候,“你不能再依靠自己的人來來獲取優秀人才推薦。”Benson 說,“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別人把人才推薦給你,而非覺得公司需要這麽一位人才而花錢去宣傳招聘。”花點時間來打造當地的人脈網絡,多去見見人,從別人口中獲得推薦。你需要一位在當地信得過的專家。
 
CTO 不會在項目推遲時覺得不舒服。尤其當你是非技術創始人的時候,你需要找到一位工程領導。這位工程領導應該懂得某項工作要花費多少時間,對優先級高的任務尤其清楚,如果某個員工負責的項目延期了,他知道該怎麽處理。“公司的 CTO 需要知道如何安排任務優先級,讓員工對任務安排感到舒服。讓他們把最初的經歷放在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上。”
 
你需要一位能親身實踐的工程領導。你在創業初期招聘的工程領導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評價別人的工作或者是在需要完成任務的時候又突然來了幹勁,自己寫了一大段代碼。如果你踐行精益創業,那麽實踐這一點就再正確不過了。但如果這位領導疏於管理,對工程師每天做的工作參與不多,他們很難完成自己任務,那麽趕緊開了他。
 
不需要租一間很大的辦公室。
 
創業者總是這麽認為:“我的公司很快就會壯大,所以需要為新人準備很多座位,這件事可不能成為前進路上的障礙。所以,為什麽不租一間大辦公室呢?”這就是 Benson 在 2008 年找辦公室時的邏輯,於是乎他就樂觀地租了一間很大的辦公室。
 
事後諸葛亮,他現在建議創始人在創業初期利用好共享辦公空間能帶來的生態環境。他說,“這些空間能夠同時容納多個團隊度過 3-6 個的時間。”任何小規模的創業企業都可以在這里短暫停留。
 
在開辦新公司的時候,你需要保持積極樂觀,但並非以犧牲真實情況為代價的打腫臉充胖子。你真的需要更大的辦公環境嗎?你真的能像預想的那樣很快就招到人嗎?有太多事情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所以還是把註意力放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為好。上一次創業退出成功之後,Benson 承認他對 Ranker 的成長過於自信,然後 08 年次貸危機就爆發了。
 
“運氣太差。突然之間,我不能再靠 Ranker 的概念來融資了,我需要獲得更多的流量,但是經濟環境惡化後,融資的難度更大了。公司處於一個新的環境中,做任何事情都得自己掏腰包。”他說,“當你知道有很多外部事情是你沒法幹預的時候,將直接影響公司創業的進程,你需要把控制公司資金消耗率這件事放在首位。”
 
“速度和執行已經不是關鍵。能夠看到企業的未來才是最關鍵的事情。”
 
一次勝利可以帶來更多勝利,但是有時候可能會帶來短視心理和驕傲心理。Benson 說,“用自己的錢在經濟困難時期開辦公司會產生很多困擾。這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來保持公司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我也開始變得謙卑。”
 
花了太多的時間來思考產品。
 
Ranker 和其他數據型網站一樣,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集,用戶會添加自己的評價,然後網站在數據庫中加入豐富的數據。這麽做會帶來許多工程難題。雖然 Ranker 的系統天生就如此複雜,Benson 還是花了不少時間在一些邊緣特性上,投入了大量時間來進行所謂的“產品思考時間”。
 
“你需要返回去,看著數據和早期用戶行為來決定將要打造的產品特性,用戶行為包括了查看消費者從哪些途徑來到你的網站、他們離開網站後去了哪里、他們現在使用什麽產品等等。”
 
Ranker 的核心概念就是基於眾包評分的、多主題領域的、用戶自己投票評價的系統,Benson 認為如果能將用戶可以評分的選項深入下去是一個很不錯的決定。
 
他說,“這個決定只對我來說不錯,不過我們還是做了這個特性,它或許現在還躺在某一處代碼里。我意識到,這麽做違反了我們投票系統簡單的特點,而且我們在簡單投票系統上已經做得很好了。”
 
“除非已經有了幾十萬用戶,否則早期往產品里添加的特性必須是這個產品不能缺失的特性。”
 
Benson 說,如果你決定給現在的產品添加新特性,你需要犧牲一些東西。否則,你將面臨特性繁多、複雜操作的問題。
 
如果你是創始人,你很有可能會這麽思考企業的未來:在很遠的未來,你看到了你心目中完美產品的樣子,你認為現在就把那些功能加進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對產品未來有見地是一把雙刃劍。想要避免犯這樣的錯誤,你需要對產品和商業有清楚的、及時的認識,自己的公司現在處於什麽階段。
 
在為產品加入任何新特性之前,Benson 給出了以下建議:
 
首先,孤立核心產品的需求。建立一個可以對需求進行優先級排序的機制,然後集中解決高優先級的事項。人們為什麽來到你的網站?在 Ranker 的例子中,人們來到這個評價網站是想尋找與他們興趣相關的東西。就這半句話就已經足夠複雜了,用戶群接受這一功能之前,沒有必要開發新的領域。
 
在準備花時間考慮長期功能之前先停止思考。叠代開發公司未來藍圖上的細節是很誘人的,但是你的時間和註意力需要用來解決當下出現的問題。如果你思考出來的功能不能在未來的 45 天內真正實現,那麽就把它放在「日後再說」列表中。
 
將任何你知道的、所有的、詳細的、有關功能的討論對話都記錄下來,留著以後使用。所以參與開發突破性產品的員工都對產品未來的可能性感到興奮,樂於討論未來。你不希望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但是你也不想過早地開發一些現在來說沒用的功能。「討論一些不緊急的功能可以輕松地占用那些興高采烈的談話人 90 分鐘的時間,最後一天結束時發現這群人浪費了一個半小時。將這種討論縮減到 15 分鐘,可以這麽對員工說『不錯,我們先把它放在核心概念的路線圖上,等開發進程接近它的時候再詳細討論,』然後他們便會回去工作了。」即便有人想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或者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時間來完成一個無關緊要的新特性開發,你仍舊需要把註意力放在核心產品上,直到有了足夠的流量後再去考慮這個新特性。
 
忘記產品和工程耗時需要加倍。
 
“我從未體驗過一個能及時上線產品的科技環境。”
 
有許多原因導致產品不能及時上線,並不能說是某個人的錯誤。Benson 說,「在產品發布時認為這款產品是沒有 bug 的」,這種想法在一開始的計劃和思考時就是失敗的。
 
“在 Ranker 的前兩年里,我問到員工任務的截止日期後,就會想‘太好了!現在我知道到了某年某月,我們就會達到某個階段。’隨後我們就錯過了截止日期,然後得到經典的回答‘哦,我們還需要處理一點事情。’這里給一個經典的理由:還有一些 bug 我們需要解決一下。我犯的錯誤就是產品並沒有及時上線,因為從來就沒有產品能及時上線過。”
 
Benson 從之前的創業企業 eCrush 學到了這麽一個原則:如果你的產品截止日期順延了 1 倍的時間,你所支出的成本也額翻倍了,使你破產的幾率也增加了一倍。
 
“我覺得存在很明確的線性關系。”他說,“不能說一定是成本加倍,但肯定會多支出 40%-150%。雙倍原則是一個可以幫你節省成本的好標準。學起來並不難,但是忘起來容易。”
 
現在,為了確保他自己沒有忘記,Benson 會在單獨設置一個日歷來記錄任務預計什麽時候完工,產品預計什麽時候上線。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在項目未能及時完成做好緩沖。“其中包括運營成本和給員工的工資。”他說。“你需要將所有的時間表都做的很真實。”
 
太忙碌而沒有關註市場變化。
 
Ranker 在 Facebook 崛起的時候上線,但卻沒有搭上 Facebook 這個流量大戶。與此同時,移動領域的發展,尤其是 iPad 的流行,在獲取、留住用戶上也顯得重要。這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但是 Benson 不想浪費他工作中的每一分鐘。“我太專註於打造 Ranker 了,每天幾乎就只在家和辦公室之間穿梭。醒來後的每一秒鐘都在筆記本前工作。我沒有時間來做其他事情。”他說。
 
更重要的是,他也沒有時間來關註 Facebook。Benson 沒有時間像普通消費者一樣用平板電腦來瀏覽網頁。他也沒有時間來用應用程序進行娛樂。他沒有意識到的是他的網站以後就要靠應用程序支撐。“早期的有很多時候我們落後於市場的腳步,因為我沒有時間來像我們的消費者一樣進行思考。”
 
不論你需要做多少工作,你仍然需要留意所在的領域內的技術進步。“我們現在有了殺手級的移動網站,但是如果我在日常生活中更頻繁地用它的話,我們可以提前三到四個月發布那個反應功能。”他說。
 
“我漏掉了人們體驗網站的方式,因為自己沒有時間來上網。”
 
Ranker 現在已經足夠大,整個團隊可以追蹤、幹上潮流,這是因為產品開發已經不再是之聽從 Benson 一個人的建議。
 
你的創業企業需要“站在潮流的最前排”。即便你的公司規模很小,每個員工忙到喘不過氣來,你的生活中肯定還有一些人對潮流、趨勢有深刻了解的人,然後他們會來對你產生影響。
 
“你的朋友中會有人對各種科技潮流都有深刻的理解。他可以是你的朋友、配偶、孩子或者任何你信任的人。”他說,“但是讓誰來留意科技新聞呢?讓誰來發現剛發布的新產品,找出所有人的註意力都在上面產品上(尤其是那些和你所在的市場相關的產品),然後再作為真實的用戶來體驗他們的產品。作為技術創始人,我們處於一個永遠不斷創新的環境,每天工作的時間也就那麽多。你需要知道你所在的世界都發生了些什麽事。”
 
Benson 說,堅持不懈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優良品質之一,但是堅持有時也會領你走上錯誤的道路,甚至是死路。“如果你對所做的事情太過熱情,你會錯看所處的環境。就我們而言,這種事情發生過。唯一阻止這件事發生的方法就是熟悉自己的短處,銘記規劃的藍圖。然後找到可以信賴的朋友或顧問來幫你看那些你沒有時間去看的東西,或者是競爭對手不願意讓你看到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31

衛哲:99%創業者在這3方面經常會犯錯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4/166605.shtml

衛哲:99%創業者在這3方面經常會犯錯誤
筆記俠 筆記俠

衛哲:99%創業者在這3方面經常會犯錯誤

人在一個公司,如果你只會把他當成本,那不是好的CEO,不是好的人力資源。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作者 | 清野

一、找人的三個方面 

創業最重要的是就找人、找錢、找方向。創業者在這三個方面經常會犯錯誤,而成為99%的死亡者。 

今天先說說找人。找人又分三個方面:質量、數量和方法。 

①  找人的質量 

說實話,剛創業的時候,有一些創業者更迷信一些加入者的經歷,而非經驗。甚至很多做電商的創業者對我說,幫我找阿里巴巴出來的人。 

我說,你所知道的只是經歷,他到底在阿里巴巴做什麽,有什麽經驗,你知道嗎?創業者不是需要有什麽經歷的人,而是需要有適合經驗的人,這是找人的質量。 

2000年,年紀比馬雲大 50% 的關明生加入阿里巴巴。他來的時候說有組織才有公司。今天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使命、願景、價值觀和這麽高的執行力的都是在 2000 年的時候由關明生確立的。 

所以,關於找人的質量,我想說的是創業者要知道團隊缺什麽。馬雲知道自己缺什麽,他知道才26歲的他怎麽可能做 CEO ,只是掛了一個名字叫 CEO 而已。所以他請來有經驗的管理者,幾年以後,這個公司才能發展得好。 

②  找人的數量 

人給組織帶來沖擊,不是成本,而是管理的混亂和低效。創業者一定要問自己,  “對於人的數量是怎麽規劃的?” 

很多創業者有了錢,缺人就加,但並沒有對人的效率做出規劃,更沒有去問自己“以前管過 100 個人嗎?”很多創業者在初期的時候,管理靠吼就行了,到幾百人的時候,創業團隊人數每擴大一批,就會死一批。 

大量創業企業走向高風險的階段叫做“隔兩級”,即創始人和第一線員工中間產生了兩層幹部,企業規模大約在 1000-2000 人。公司的執行力往往在這個時候產生最大的問題。創業者對自己的員工人數是怎麽規劃的?到底是按需規劃,還是按能力規劃呢? 

③  找人的方法 

我們看到太多的創始人一開始公司請不起人力資源總監,創始人親自招人招得不錯。等到拿到錢了,人力資源總監一到位,公司招人的事請人力資源總監負責,就開始出問題。 

太多的創業公司在規模幾十人之後就開始由人力資源總監招人了,問創始人自己為什麽不面試?他說忙啊,忙著做各種業務的事。 

為什麽創始人會去忙業務呢?因為招來的人不對,才要創始人降級來做他們本來該做的事,惡性循環。 

二、如何解決招聘環節容易出的3個問題? 

阿里巴巴是對人力資源特別重視的一個公司。但即使像這樣一個特別重視人力資源的公司,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走過很多彎路。 

2005、2006年,我剛去阿里巴巴的時候,曾向人力資源部門了解:我們的工程師和銷售的離職率是多少,部門的同學告訴我,離職率是 10%。 

我一聽,哎喲,太了不起啦!銷售和工程師都是流失率特別大的崗位,阿里巴巴才 10% !結果人力資源同學馬上說:不不,我剛才沒有說清楚,是一個月 10% 。 

噢,那就是年化120%,一年換一遍。 

員工流失率這麽高,最後采取什麽措施沒有?采取了。我們把員工流失率定了個指標,作為各級 HR ,各級幹部的 KPI 掛鉤考核。效果怎麽樣呢?還不如不定這個 KPI 。 

為什麽呢?該留的一個沒留,該走的一個沒走。也就是留下來的,都是該走的人。走了的,都是該留的人。硬性制定了一個流失率指標,並不能解決流失率的問題。 

為什麽員工流失率這麽高?核心只有一句話: 

人力資源的源頭,也就是招聘,出了問題。 

出了哪些問題?我來分享一下: 

① 不輕易下放招聘權 

阿里巴巴剛創建的時候,大概在公司 400-500 人的時候,任何人加入公司,馬雲都要見,親自面試。任何人,包括我們的前臺接待,包括我們公司的保安。 

所以,阿里巴巴能在今天誕生出一些傳奇性的人物,很勵誌的人物,沒什麽好稀奇的。 

阿里巴巴今天的首席人力資源官 ( CHO ) ,前面做過菜鳥物流董事長的童文紅,從我們前臺的接待做起,然後做行政經理,做人力資源,管業務,管客服。最後,成為菜鳥董事長,還升任整個阿里集團的首席人力資源官。 

那麽,如果這個前臺接待,是行政經理面試的,她的出路,應該就是行政經理。但,如果這個前臺接待,是馬雲面試的,她就有可能成長為副總裁。 

阿里巴巴在公司只有四五百人的時候,馬雲親自來面試,就誕生了這麽多奇跡。那麽,後來招聘權力下放之後呢?就發現很多問題。 

最極端的例子,我們有很多經理,自己入職才一個多月,居然他可以去招聘別人了。他並不了解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甚至對於這個崗位有什麽要求,也不清楚。就有點像以前的解放戰爭,國民黨拉壯丁,自己剛剛來當兵沒多久,又可以去發展,為自己的隊伍招人,這是多大的風險。 

我們也碰到過中小企業的老板,大概員工人數在一兩百人左右,就說我有人力資源部門了,招聘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我不再管招人了。 

那我說,你在忙什麽呢? 

他說我又是開會,又要出差,又要做銷售,又要做客服。我說,你在降級,做不該你做的事。那麽為什麽你會降級,做這些事呢? 

因為你沒有招對人,你沒有把時間放在招聘上,形成了惡性循環。因為招的人不行,你要替他們去幹,他們本來該幹的事。 

很多跨國公司,至少堅持跨兩級招人,阿里巴巴一度恢複到跨四級招人。 

比如,我們廣東大區的總經理,下邊有城市經理,城市經理下邊有業務主管,業務主管下邊是我們普通的銷售或者客服。也就是廣東大區總經理,要直接面試到銷售或者客服。 

廣東大區多少人呢?廣東大區1000個人。每年至少 200-300 人的流動。可想而知,他要招多少人,工作量有多大。 

所以,阿里巴巴人力資源工作的改進,就是從招聘這個源頭開始。而招聘源頭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輕易下放招聘的權力。中國有很多公司,人力資源開始出問題,就在於下放了招聘權力。 

② 重視專業技能以外的考核 

業務技能很簡單,很好判斷。 

你是做銷售的,來我們公司也是做銷售的,以前業績多少,賣什麽產品,管多少人。工程師,以前是寫 Java 的,還是寫什麽其他語言的,做過什麽樣的程序等等。水平很好判斷。 

我經常問,公司招人,難道只看業務技能嗎?我希望每個公司都能回答這個問題: 

在業務技能以外,你們需要什麽樣的人? 

我們經常說,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味道。阿里巴巴招聘的時候經常聞味道,判斷跟我們是不是一類人。因為人的分類沒有對錯。錯的是什麽呢?是不同類的人,天天要坐在一起,天天要在一起共事。可想而知,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 

那麽,到底怎麽去 “聞味道”? 

我們要動腦筋去設計一些問題。很多人總在打聽阿里巴巴的面試問題。其實,我把答案告訴你也沒有用。因為有些問題是開放性的。 

比如說,你招聘一個崗位,特別希望他能吃苦,你不能問他,同學,你能吃苦嗎?沒有人會跟你說,對不起,我不能吃苦。你特別希望你們公司招的人都誠信,是守信用的人,你也不能問他,你誠信嗎?不能這麽問。 

那我舉個例子,大家回去,多去開發一些這樣的問題: 

案例一: 

就拿第一個問題,能吃苦嗎?很簡單。同學,你能不能跟我描述一下,你這輩子吃的最大的苦是什麽?我們有個面試者回答說,那個時候,沒有動車,從上海到無錫,我沒有買到坐著的票。我是從上海站到無錫的。 

這是他人生中吃過的最大的苦,可想而知,他的吃苦能力很弱。 

案例二: 

我們希望招的人大氣一點。阿里巴巴希望招的人大氣一點。那你就可以問他,同學,你能不能跟我講講,你這輩子吃過的最大的虧是什麽?我們有聽到過一個答案,我在讀小學的時候,同桌的女同學,拿了我的橡皮,到現在都沒有還。我心想,哎呀,這哪是吃虧,這是記仇啊。 

女同學拿了塊橡皮沒有還,到二十多歲都還記得。而且他認為,這是他這輩子,吃過的最大的虧。那你覺得這個人,適不適合你們的味道?肯定大部分公司都不適合。 

這些因素,我歸類為非技能類因素。我希望大家能在招聘中,圍繞每個公司的味道,設計一些非技能的問題來判斷一下。 

這是阿里巴巴當年犯的第二個錯誤,招聘時,過度強調技能,忽略非技能因素。其實,這個錯誤,跨國公司經常犯,阿里也犯,不過糾正得快,糾正得堅決。 

③ 跨  一兩  級選拔人才 

舉個例子,你要招一個月薪大約1萬的人,我們通常就在 8000-10000 里面去挑。結果來了以後,這些人的流失率很高,因為他們會認為,我原來掙 8000 ,跳槽後掙 10000 很正常。 

在阿里巴巴有句話,叫做  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我們不追求精英文化。 

什麽叫降級呢?你要招一個願意給1萬的人,從 3000-4000 收入的人里去找。他來了之後,是不是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覺?成就感特別大,特別感謝這個公司給他這個機會。因為,他在外面沒有這樣的機會。 

當然,說來輕松。從 8000 塊的人里挑可以給 1 萬塊的人容易挑,從三四千里面,確實不容易挑到這個人。 

可是容易,還要我們幹嘛? 

我經常說,八千塊里面挑一萬的,你大概面試 3 個人就有一個。但是你要在三四千塊里面,挑出來一個你願意付 1 萬塊的人,你大概要看三四十個人,但一定會有的,我相信一定會有的。 

高考當年就差了一分,這個人就從名校,到了普通高校。為什麽在三四千塊收入的人里面沒有那個人?你可以把他挖掘出來,可以培養出來。 

阿里巴巴那時候,很少去清華招工程師。我去清華做校招,人家問我,衛哲你來幹嘛,馬雲怎麽不來,李彥宏都還來呢,覺得我去都不夠格。 

那我跑到華中科技大學,一千多人的場子,擠進來兩千多人。阿里很多最優秀的工程師,都是武漢郵電、華中科技這些大學招聘過來的,並不是大家心目中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 

清華北大,永遠有比阿里更好的職位。那你到了武漢郵電,到了華中科技,阿里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 

這就叫做跨級招聘人才,跨級選人才。 

我們當年在招聘環節容易出的這3個問題,就是用這些方法來應對的。 

三、如何提高人效? 

做投資五年來,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很多創始人都不重視效率,他們覺得互聯網不需要追求效率,傳統企業才追求效率。其實恰恰相反,互聯網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效率。 

說起阿里巴巴的成功,很多人都會說阿里的規模多大,發展多快。但其實阿里能夠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它重視效率指標。 

那麽如何提高人效呢?可以從這三步入手:縮小作戰單位、建立信任、樹立企業文化。 

①  縮小作戰單位 

很重要的一點,我們要問自己的企業,有沒有做成一個自我驅動的公司。 

如何自我驅動呢? 

你要把一個大的組織,想辦法變小,為什麽呢? 

因為在100人以上的公司里,個人的成就感變小了。 

但是如果你把大團隊變成一個個10人的組織,每個人在中間的貢獻都看得到。 

舉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蒙古軍很厲害。 

但是他們一沒兵書,二沒名將,為什麽能橫掃歐亞大陸? 

阿里巴巴當時請的第一位經理人關明生說,蒙古軍隊最厲害的是十夫長和百夫長,就是帶領十個人的團隊。 

因此,如果能驅動最小作戰單位,一個公司就有活力。 

②  建立信任,提倡自我約束 

但是個人效率的提升,光是自我驅動是不夠的,還是要有約束。但是員工不喜歡約束,怎麽辦?要提倡自我約束。 

舉個例子。 

阿里是民營企業,但是官僚這種病,它不會繞開民營企業走。 

阿里巴巴很多客服、銷售都是女同學,2006-2007年, 25 歲、 26 歲很多女孩子結婚了,要生孩子了。園區 6000 人,女生占 60% ,也就是 3600 個女生,每年生 700 、 800 個孩子,差不多六年內都得生孩子。 

因為孕婦要在電腦前工作,當時阿里聽說防輻射的孕服對孕婦好,就給孕婦配防輻射的孕服。 

我們當時買的是最好的牌子,一件300多元。一人發兩件換洗,那就是 600 多元,按照 800 元一人,一年是 48 萬。 

48萬對當時的阿里巴巴說大不大,但畢竟是個錢,總得定個規定。行政部定了一個孕婦裝領用辦法,就是讓懷孕的員工自己寫申請,主管批準,拿著醫院的懷孕證明去行政部領取,這個流程按理說不複雜。 

但後來我們發現這就是一個很愚蠢的政策。因為第一,這個孕婦服不好看,女孩子愛美,沒事不會套孕婦裝。第二,沒人會假裝懷孕領孕婦服,很多病能裝,懷孕裝不了。 

我們為什麽不相信員工?懷孕就讓她領唄。 

但行政部提出一個反對意見,說萬一她沒有懷孕,她給自己的親戚朋友領怎麽辦?後來阿里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宣講,告訴所有同學,給大家準備孕婦服,是保護大家和未來下一代的身體健康,這里有阿里巴巴的標誌。 

如果你覺得孕婦服好,想給親戚、朋友送一件,到小賣部去買。如果你覺得在阿里巴巴的待遇買不起,你也可以領。給同學們把話講透之後,阿里把規定取消了。 

過了一年問領出多少,還是大概800份左右,沒有員工來占這個便宜。因為懷孕冒充不了,你去領了以後,周圍看到你沒懷孕怎麽辦,這個會自我約束,不要太擔心。 

個人的效率要提高,除了自我激勵以外,不要有太多有上級的約束,而要有道德的自我約束。企業應該跟員工講什麽是道德底線,群眾之間也會監督的。 

官僚是怎麽產生的?就是因為不信任產生的。企業如何和員工建立互聯的信任呢?我建議強勢的一方要率先邁出一步。 

你看阿里巴巴,員工說我懷孕了,我們不相信她。強勢一方不信任,你以後就不要指望員工來信任你。 

自我驅動是個人效率最好的來源。成長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你不想成長,誰能逼你。所以我們要問自己的企業,有沒有做成一個自我驅動的公司。 

③  樹立企業文化 

為什麽創業的時候,效率都是比較高?因為所有的人知根知底,大家相互信任。但是隨著越來越多陌生人加入,不信任開始增加,怎麽辦呢?樹立共同的價值觀——企業文化。 

阿里非常註重價值觀這方面的培訓,我們喜歡講故事,不喜歡講大道理。 

我們在阿里巴巴經常會問,為什麽加入阿里巴巴? 

有一個同學站出來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說去你的,為了這個來阿里巴巴騙誰呢。後面越說越自然了,聽說阿里巴巴美女多,想在這里找個女朋友,挺好。聽說阿里巴巴待遇好,想把家人接到杭州買套房,挺好。每個人帶著自己的夢想來都挺好。 

公司有一些清規戒律,講一些所謂的文化價值觀。 

比如你去廟里拜佛,帶著什麽想法去拜都好,廟門口的小和尚不會讓你背一段金剛經再讓進去,阿里巴巴也不會讓你宣誓,說你的願望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但是你在廟里面,有一些東西你還是不能破壞,比如說你在廟里面拿出肯德基的雞腿來啃,有一個小和尚說施主您要吃雞請到外面去。 

阿里巴巴一樣,每個人可以帶著不同的個人夢想來公司,但是在阿里我們是一個團隊,還是有一些基本的底線要守住的,這就是能力以外的培訓。 

阿里非常重視叫新員工的第一堂課,所有的新員工入職第一堂課都是馬雲親自講,一直堅持到 2006 年。我是從 2006 年接過來,一直講到我 2011 年。 

新員工的第一堂課,就得創始人去講,講的一定不是技能,講的是我們團隊為什麽存在?我們對內對外做事的遊戲規則是什麽?這種培訓一定是能力以外的,但是非常重要。 

總結來說,企業文化就幹兩件事,日子好的時候,帶來信任,使公司變得簡單高效;公司快不行的時候,能夠扛過來。 

四、人不是成本,人應該是投資 

消費者的體驗就四個字:多快好省,傳統零售只能犧牲其中兩個,換來另外兩個。 

比如,美國的 Costco( 好市多 ) 第一主打就是“省”,第二個是“好”,那它犧牲了什麽? 

犧牲了 “多”。  因為 Costco 的商品種類有 4000 種,沃爾瑪有 2 萬多; 

也犧牲了 “快”,  你看整個灣區沒幾個 Costco ,開車沒個 30 分鐘到不了。像便利店就相反,犧牲了“省”、“多”,換來了“快”。 

要想做好新零售,就要想清楚四個維度里如何補全。 

我特別反對無人便利店,人不是成本,人應該是投資。要是做無人便利店還不如搞個自動販賣機呢。零售店里的人,不是理貨員,而是要變成理客員,幫助顧客最快找到想要的貨。 

盒馬鮮生很重要的一點——新鮮,這就是互聯網代替不了的體驗。這也是我想說的第二點,新零售應該把互聯網幹不了的體驗補回來。 

現在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是蘋果,有人敢說蘋果不是科技公司嗎? 

蘋果公司這麽一個技術公司,把奢侈品牌巴寶莉( Burberry ) 的 CEO 找來做實體零售業的負責人,為什麽?我去蘋果零售店時,經常問店長和店員幾個問題,問了十幾家店。 

我問店長,你知道這個月的銷售目標和完成情況嗎?店長說:I don't know ,I don't care( 不知道,我不在意。 );問店員,你知道這個月的銷售目標和你賣一個產品提成多少嗎?店員說:I don't know,I don't have( 不知道,我沒賺那個錢。 )。 

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蘋果店的店長和店員存在,並不是以銷售為第一目的的,基本上沒有人給你推銷。但中國的手機店,還是不停給你推銷,希望你用華為還是保時捷款的。所以蘋果店的存在,就是體驗。所以蘋果本身就是一種新零售。 

新零售的店不需要這麽大,要做到實體小店,虛無大店,新零售一定要對原有的零售門店加以再利用。 

因為傳統零售有兩個成本不可避免上升: 

第一,房租成本,租金不能降低; 

第二,人工成本,沒法降低。 

所以  ,  新零售要解決的是:人均產出大幅度上升,每平米產出(坪效)大幅度上升。如果新零售不能成倍地提高坪效,就做不下去。 

如何讓我們的公司變得好玩? 

對一個95後,他加不加入、留不留在你們公司,最有吸引力的,不是因為多幾百塊工資,而是你的那頓午飯,能不能打動他;公司的那頓午飯,是不是很用心,打動了他。如果不僅是包這頓午飯,你還包他住。 

很多公司還是提供這個福利的,但是你只是幫他找了個民居,讓他在三室兩廳里擠進去10個人湊和一下,還是給他一個像家一樣,有年輕人的社區,有很溫馨、很好玩的地方……這個對 95 後,變得越來越重要。 

好吃、好玩、好住,也可以是公司的賣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人在一個公司,如果你只會把他當成本,那不是好的CEO,不是好的人力資源。所以,我也不相信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取代人,他們只能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他們只能給我們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提出更多的挑戰,讓我們變得更強大。

衛哲 阿里巴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