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持續的趨勢是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石油公司在買入,新趨勢是歐美跨國油 氣公司在賣出 ◎ 本刊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xi.blog.caixin.com 在過去幾年全球油氣上游資產 並購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歐美跨國油氣公司一直在賣,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石油公司則一直在買。 “2013年全球油氣上游資產並購交易額,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 ”能源咨詢機構 IHS 今年1月出爐的分析報告稱:從2010年到2012年,全球上游資產 並購交易總額達到6000億美元,其中2012年更創下十年來的最高記錄——2500億美元,但轉至2013年就腰斬至1360億美元。 交易,特別是大交易少了。德勤針對2013年上半年全球油氣上游領域並購的報告顯示,交易金額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43%,交易數量也由263起減少到162起。2012年,全球有多起超過100 億美元的並購交易,進入2013年後,50 億美元以上的單筆並購交易都鮮見蹤影。到了2013年下半年,交易縮減幅度更為顯著。 中國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是過去幾年最活躍的購買者之一,而中國在石油領域的反腐行動,是否會對其海外並購發生影響,一直是各方關注的話題。至少從2013年的情況看,這種影響還未顯現。在全球油氣資產交易縮減的大背景下,中國以222億美元成為全球油氣市場2013年度最大買家。 但這也很可能是因時滯產生的錯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公開表示,中國將繼續保持高壓反腐的態勢。 財新記者也從接近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的消息人士處獲悉,在前總經理蔣潔敏落馬後,相關調查正指向海外並購,這些油氣並購的高溢價以及其中是否包含尋租行為是調查的重點之一。而這無疑會使中國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領導人在短期內更謹慎地對待大規模的海外並購交易。 由美國《石油情報周刊》 (PIW)公佈的2012年到2013年前十個月油氣公司淨並購額排名當中,國家石油公司赫然包攬了前七名,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以638億美元位列第一,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緊隨其後,再往後是馬來西亞石油公司(Petronas) 、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以及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Lukoil) 。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雪佛龍(Chevron) 、殼牌(Shell)和道達爾(Total)等跨國石油公司的表現截然相反,其淨並購額分別為11億美元、8億美元、7.9億美元和 -29億美元。英國石油公司(BP)更是斷腕剝離了超過400 億美元的資產,兩年間淨剝離資產達359.7億美元。 上述國家石油公司往往是支撐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並肩負著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尤其在像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中,一邊是國內資 源供應難以為繼,另一邊是能源消費增長不斷加速,海外油氣資源的擴張便成為了主要的戰略之一。 國際能源署(IEA)發佈的 《世界能源展望2013》認為,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尤其是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新興經濟體將推動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超過三分之一;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已經穩定,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消費甚至有所下滑。 從企業自身發展戰略角度看,因為資源量增長訴求和幅度不同,新興市場國家石油公司和歐美跨國大型油企並不在同一個發展周期,跨國石油巨頭目前的重點在於集中力量整合現有資產,而國家石油公司的核心任務則是通過在海外的跨越式擴張提升儲量。 多位石油圈資深研究人員認為,長期看,中國三家國家石油公司海外並購的動力還在。 跨國油企向深海進發 “面對資產老化、資源質量下降、地區分佈不能適應行業新形勢變化,跨國石油公司紛紛 出手剝離成熟資產和非戰略區資產。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展戰略所公司研究組負責 人傅強稱,在世界經濟艱難複蘇、石油需求低迷且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震蕩的大局之下,埃克森美孚、BP、殼牌、道達爾、雪佛龍等國際大石油公司以及中石油的投資回報率均出現了一定程度下降。 2013年,這五大國際石油公司的營業收入平均下降了3%,淨利潤下降了20%,尤其是上游的經營利潤連續兩年出現了平均兩位數的下降。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 展戰略所所長張衛忠認為,國際大石油公司轉變了生產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注重價值增長,在效益理念下,不再過多地把追求產量增長作為主要目標,也導致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等主要生產指標出現下滑。這種收縮,是石油公司的主動調整。 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則認 為, “跨國石油巨頭這幾年大項目超支很嚴重,是過去十多年沒有過的事情。 這也是能源轉型帶來的結果。在傳統油氣產業中,對工程服務和環保的要求變高,很多項目在多年開發後,好的儲量已經先做完了,剩餘儲量越來越難開 發,成本肯定會更高。 ”而中東和非洲的部分地區雖然儲量可觀,桶油開采成本很低,但如果把社會和政治安全成本算上,成本亦會大幅上升。 “盡管並購數量和金額驟減,全球範圍內的上游領域資本投資還是有將近10% 的增幅,主要是很多公司在勘探開發項目上的支出增加顯著。 ”IHS 能源並購研究總監克里斯多弗 · 席漢(Christopher Sheehan)指出。 自2010年啓動大刀闊斧的資產剝離計劃以來,BP 已經變賣了將近半數的上游資產,但卻保留下來90% 的資源儲量,在墨西哥灣深海等高附加值的項目上進行持續滾動開發。 埃克森美孚則更專注于重油和油砂項目上的深耕,目前該公司的上游項目當中,重油和油砂類型的項目超過三分之一,傳統油氣項目只剩下10% 左右。 深海項目也被埃克森美孚看好,在2013 年投資40億美元開發墨西哥灣 Julia 超深水油田。 殼牌的一大戰略是剝離非核心資產,2010年 -2012年,殼牌出售的資產 總額達到210億美元,2013年又賣掉30億美元的資產。其投資現在更集中在具有資源潛力的上游項目,主要是深海、液化天然氣、油砂和北美非常規項目。 此外,雪佛龍計劃在剛果深水油田投資100億美元,道達爾則在巴西贏得十份新的海上石油勘探許可證。 海上油氣田將成為未來勘 探開發投資的熱點區域。2012 年新發現油氣田有146個位於海上,占總發現數的32%,海上新發現油田可采儲量合計約32.1億噸油當量,占油氣發現總儲量的88%,2012年世界十大油氣發現都來自于巴西以及東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的海域。 這與 IHS 的研究相互印證:2013年來自于海上油氣田的並購交易數量占據了前十大交易中的四席。前兩年受到追捧的非常規資源交易在2013年式微,比上年減少了超過一半,為400億美元。 席漢表示,由於北美非常規資源區塊鑽井情況的不確定性,買家的投資更為謹慎。全球前二十大並購交易中,只有 Devon 能源公司花了60億美元購買了Eagle Ford的頁岩資產。 中國公司 “只買不賣” 鬆動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石油“走出去” ,起步之初,秘魯、蘇丹、委內瑞拉等國家是投資和開發的首選。但是2011年7月南蘇丹正式宣佈獨立之後,中石油海外擴張戰略最早的支點之一——南蘇丹項目便成了中石油的大難題。南北蘇丹間不斷升級的衝突,使南蘇丹的油氣田屢屢停產,工作人員和資產的安全存在隱憂。2012年1月中石油南蘇丹油田被迫全面停產,2013年4月恢複生產後,到12月南蘇丹的 武裝衝突不斷升級,中石油又不得不安排部分工人撤離。 最早由於資源成本、技術比較優勢以及避免和國際石油公司直接競爭的考慮,中石油和中石化在選擇海外項目時,更多集中在亞非拉等資源綠地國家,但是目前的趨勢可以看到,他們的投資標的已開始轉向政治經濟更為成熟穩定的北美、澳大利亞地區,資產類型和區域分佈也順應了國際潮流。 北美是中國石油企業2012年最大的並購目標地區,占海外並購總金額比重達72%,收購的資產類型主要是油砂、頁岩油氣等非常規項目。2013年,並購交易的目標區域更為多元,除了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別收購了埃及和秘魯的陸上常規油氣區塊,深海油氣區塊也成為目標。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別收購了莫桑比克和巴西的深海區塊,中石油和中海油與道達爾、殼牌組成的財團成功競標巴西的里貝拉海上油田區塊。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海外投資環 境研究所副所長吳謀遠認為,中國公司過去重在不發達國家的油氣資源投資,現在比較明顯地轉向政治經濟比較穩定的國家和地區。 “這樣的轉向是個漫長的過程。 “他說, ”未來中國公司海外資產的結構和安全防控能力都會有好轉和提升。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幾大石油公司過去被認為是 “只買不賣”的典型,尤其是上游資產的出售極為罕見。但2013 年10月,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北美分公司董事長馮志強在公開場 合表示,中石化正在為其加拿大西部Montney 和 Duvernay 的頁岩氣資產尋 找權益合作伙伴。 中石化在這兩個區塊中的權益是在2011年以約21億美元的對價並購加拿大Daylight 能源公司之後獲得的,至今現金流仍未轉正。在美國頁岩氣產量迅猛增長的背景下,被嚴重壓低的北美天然氣價格給頁岩氣開發商帶來了困難。中石化此舉被認為是市場壓力所迫,但其中釋放出的信號也代表了一種態度的鬆動和變化。 “價錢好了就賣,不好就不賣。 ”馮志強向財新記者表示,海外上游資產領 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賺錢,一是收購資 產之後,通過勘探開發增加資源價值之後溢價賣出;另一種就是進行開發和生產。 “中石化進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發,已經把區塊開發的高風險變為低風險了,Daylight 的資產價值由此翻了幾倍,這個價值可以變現。 ”他說。 馮志強對未來北美頁岩氣市場的變化持樂觀態度。 “北美氣價低是暫時的,從戰略上看我們還是要擴大並滿足市場的需求。 ”他說, “將資產變現之後,再投入到我們有能力控制的、風險大一點但是投資回報率更高的新項目中去。 ”對中國石油公司而言,隨著20多年來海外油氣業務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張,項目運營風險和挑戰也開始增大,優化資產質量勢在必行,在投資決策和前景預判水平上也需不斷提高。 一位接近中石油集團高層的人士稱,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收購海外資產的價格,比資產價值平均溢價30% 左右,這與談判策略和收購形式有很大關係。 一位中石化計劃發展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解釋說,跨國公司出售資產,都是在市場看好、油田開發情況較好的時候,所以能賣出好價錢,中國公司需要高價接手,但跨國公司對這些區塊未來的開發前景並不看好。 前述接近中石油集團高層的人士亦證實,建議通過國外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中國的石油公司的海外收購項目進行審查,探究海外收購高溢價形成的原因,是否包含尋租行為。現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是中石油海外業務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但在調查陰影之下,中石油很可能在短期內傾向于對並購採取更審慎的態度。 跨國石油巨頭目前集中 力量整合現有資產, 而國家石油公司的 核心任務則是 通過海外擴張提升儲量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佈,將以151億美元現金收購加拿大能源企業尼克森公司所有的在流通普通股,這也是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油氣並購最大交易。 |
| ||||||
持續的趨勢是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石油公司在買入,新趨勢是歐美跨國油 氣公司在賣出 ◎ 本刊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xi.blog.caixin.com 在過去幾年全球油氣上游資產 並購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歐美跨國油氣公司一直在賣,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石油公司則一直在買。 “2013年全球油氣上游資產並購交易額,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 ”能源咨詢機構 IHS 今年1月出爐的分析報告稱:從2010年到2012年,全球上游資產 並購交易總額達到6000億美元,其中2012年更創下十年來的最高記錄——2500億美元,但轉至2013年就腰斬至1360億美元。 交易,特別是大交易少了。德勤針對2013年上半年全球油氣上游領域並購的報告顯示,交易金額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43%,交易數量也由263起減少到162起。2012年,全球有多起超過100 億美元的並購交易,進入2013年後,50 億美元以上的單筆並購交易都鮮見蹤影。到了2013年下半年,交易縮減幅度更為顯著。 中國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是過去幾年最活躍的購買者之一,而中國在石油領域的反腐行動,是否會對其海外並購發生影響,一直是各方關注的話題。至少從2013年的情況看,這種影響還未顯現。在全球油氣資產交易縮減的大背景下,中國以222億美元成為全球油氣市場2013年度最大買家。 但這也很可能是因時滯產生的錯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公開表示,中國將繼續保持高壓反腐的態勢。 財新記者也從接近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的消息人士處獲悉,在前總經理蔣潔敏落馬後,相關調查正指向海外並購,這些油氣並購的高溢價以及其中是否包含尋租行為是調查的重點之一。而這無疑會使中國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領導人在短期內更謹慎地對待大規模的海外並購交易。 由美國《石油情報周刊》 (PIW)公佈的2012年到2013年前十個月油氣公司淨並購額排名當中,國家石油公司赫然包攬了前七名,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以638億美元位列第一,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緊隨其後,再往後是馬來西亞石油公司(Petronas) 、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以及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Lukoil) 。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雪佛龍(Chevron) 、殼牌(Shell)和道達爾(Total)等跨國石油公司的表現截然相反,其淨並購額分別為11億美元、8億美元、7.9億美元和 -29億美元。英國石油公司(BP)更是斷腕剝離了超過400 億美元的資產,兩年間淨剝離資產達359.7億美元。 上述國家石油公司往往是支撐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並肩負著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尤其在像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中,一邊是國內資 源供應難以為繼,另一邊是能源消費增長不斷加速,海外油氣資源的擴張便成為了主要的戰略之一。 國際能源署(IEA)發佈的 《世界能源展望2013》認為,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尤其是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新興經濟體將推動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超過三分之一;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已經穩定,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消費甚至有所下滑。 從企業自身發展戰略角度看,因為資源量增長訴求和幅度不同,新興市場國家石油公司和歐美跨國大型油企並不在同一個發展周期,跨國石油巨頭目前的重點在於集中力量整合現有資產,而國家石油公司的核心任務則是通過在海外的跨越式擴張提升儲量。 多位石油圈資深研究人員認為,長期看,中國三家國家石油公司海外並購的動力還在。 跨國油企向深海進發 “面對資產老化、資源質量下降、地區分佈不能適應行業新形勢變化,跨國石油公司紛紛 出手剝離成熟資產和非戰略區資產。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展戰略所公司研究組負責 人傅強稱,在世界經濟艱難複蘇、石油需求低迷且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震蕩的大局之下,埃克森美孚、BP、殼牌、道達爾、雪佛龍等國際大石油公司以及中石油的投資回報率均出現了一定程度下降。 2013年,這五大國際石油公司的營業收入平均下降了3%,淨利潤下降了20%,尤其是上游的經營利潤連續兩年出現了平均兩位數的下降。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 展戰略所所長張衛忠認為,國際大石油公司轉變了生產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注重價值增長,在效益理念下,不再過多地把追求產量增長作為主要目標,也導致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等主要生產指標出現下滑。這種收縮,是石油公司的主動調整。 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則認 為, “跨國石油巨頭這幾年大項目超支很嚴重,是過去十多年沒有過的事情。 這也是能源轉型帶來的結果。在傳統油氣產業中,對工程服務和環保的要求變高,很多項目在多年開發後,好的儲量已經先做完了,剩餘儲量越來越難開 發,成本肯定會更高。 ”而中東和非洲的部分地區雖然儲量可觀,桶油開采成本很低,但如果把社會和政治安全成本算上,成本亦會大幅上升。 “盡管並購數量和金額驟減,全球範圍內的上游領域資本投資還是有將近10% 的增幅,主要是很多公司在勘探開發項目上的支出增加顯著。 ”IHS 能源並購研究總監克里斯多弗 · 席漢(Christopher Sheehan)指出。 自2010年啓動大刀闊斧的資產剝離計劃以來,BP 已經變賣了將近半數的上游資產,但卻保留下來90% 的資源儲量,在墨西哥灣深海等高附加值的項目上進行持續滾動開發。 埃克森美孚則更專注于重油和油砂項目上的深耕,目前該公司的上游項目當中,重油和油砂類型的項目超過三分之一,傳統油氣項目只剩下10% 左右。 深海項目也被埃克森美孚看好,在2013 年投資40億美元開發墨西哥灣 Julia 超深水油田。 殼牌的一大戰略是剝離非核心資產,2010年 -2012年,殼牌出售的資產 總額達到210億美元,2013年又賣掉30億美元的資產。其投資現在更集中在具有資源潛力的上游項目,主要是深海、液化天然氣、油砂和北美非常規項目。 此外,雪佛龍計劃在剛果深水油田投資100億美元,道達爾則在巴西贏得十份新的海上石油勘探許可證。 海上油氣田將成為未來勘 探開發投資的熱點區域。2012 年新發現油氣田有146個位於海上,占總發現數的32%,海上新發現油田可采儲量合計約32.1億噸油當量,占油氣發現總儲量的88%,2012年世界十大油氣發現都來自于巴西以及東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的海域。 這與 IHS 的研究相互印證:2013年來自于海上油氣田的並購交易數量占據了前十大交易中的四席。前兩年受到追捧的非常規資源交易在2013年式微,比上年減少了超過一半,為400億美元。 席漢表示,由於北美非常規資源區塊鑽井情況的不確定性,買家的投資更為謹慎。全球前二十大並購交易中,只有 Devon 能源公司花了60億美元購買了Eagle Ford的頁岩資產。 中國公司 “只買不賣” 鬆動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石油“走出去” ,起步之初,秘魯、蘇丹、委內瑞拉等國家是投資和開發的首選。但是2011年7月南蘇丹正式宣佈獨立之後,中石油海外擴張戰略最早的支點之一——南蘇丹項目便成了中石油的大難題。南北蘇丹間不斷升級的衝突,使南蘇丹的油氣田屢屢停產,工作人員和資產的安全存在隱憂。2012年1月中石油南蘇丹油田被迫全面停產,2013年4月恢複生產後,到12月南蘇丹的 武裝衝突不斷升級,中石油又不得不安排部分工人撤離。 最早由於資源成本、技術比較優勢以及避免和國際石油公司直接競爭的考慮,中石油和中石化在選擇海外項目時,更多集中在亞非拉等資源綠地國家,但是目前的趨勢可以看到,他們的投資標的已開始轉向政治經濟更為成熟穩定的北美、澳大利亞地區,資產類型和區域分佈也順應了國際潮流。 北美是中國石油企業2012年最大的並購目標地區,占海外並購總金額比重達72%,收購的資產類型主要是油砂、頁岩油氣等非常規項目。2013年,並購交易的目標區域更為多元,除了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別收購了埃及和秘魯的陸上常規油氣區塊,深海油氣區塊也成為目標。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別收購了莫桑比克和巴西的深海區塊,中石油和中海油與道達爾、殼牌組成的財團成功競標巴西的里貝拉海上油田區塊。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海外投資環 境研究所副所長吳謀遠認為,中國公司過去重在不發達國家的油氣資源投資,現在比較明顯地轉向政治經濟比較穩定的國家和地區。 “這樣的轉向是個漫長的過程。 “他說, ”未來中國公司海外資產的結構和安全防控能力都會有好轉和提升。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幾大石油公司過去被認為是 “只買不賣”的典型,尤其是上游資產的出售極為罕見。但2013 年10月,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北美分公司董事長馮志強在公開場 合表示,中石化正在為其加拿大西部Montney 和 Duvernay 的頁岩氣資產尋 找權益合作伙伴。 中石化在這兩個區塊中的權益是在2011年以約21億美元的對價並購加拿大Daylight 能源公司之後獲得的,至今現金流仍未轉正。在美國頁岩氣產量迅猛增長的背景下,被嚴重壓低的北美天然氣價格給頁岩氣開發商帶來了困難。中石化此舉被認為是市場壓力所迫,但其中釋放出的信號也代表了一種態度的鬆動和變化。 “價錢好了就賣,不好就不賣。 ”馮志強向財新記者表示,海外上游資產領 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賺錢,一是收購資 產之後,通過勘探開發增加資源價值之後溢價賣出;另一種就是進行開發和生產。 “中石化進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發,已經把區塊開發的高風險變為低風險了,Daylight 的資產價值由此翻了幾倍,這個價值可以變現。 ”他說。 馮志強對未來北美頁岩氣市場的變化持樂觀態度。 “北美氣價低是暫時的,從戰略上看我們還是要擴大並滿足市場的需求。 ”他說, “將資產變現之後,再投入到我們有能力控制的、風險大一點但是投資回報率更高的新項目中去。 ”對中國石油公司而言,隨著20多年來海外油氣業務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張,項目運營風險和挑戰也開始增大,優化資產質量勢在必行,在投資決策和前景預判水平上也需不斷提高。 一位接近中石油集團高層的人士稱,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收購海外資產的價格,比資產價值平均溢價30% 左右,這與談判策略和收購形式有很大關係。 一位中石化計劃發展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解釋說,跨國公司出售資產,都是在市場看好、油田開發情況較好的時候,所以能賣出好價錢,中國公司需要高價接手,但跨國公司對這些區塊未來的開發前景並不看好。 前述接近中石油集團高層的人士亦證實,建議通過國外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中國的石油公司的海外收購項目進行審查,探究海外收購高溢價形成的原因,是否包含尋租行為。現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是中石油海外業務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但在調查陰影之下,中石油很可能在短期內傾向于對並購採取更審慎的態度。 跨國石油巨頭目前集中 力量整合現有資產, 而國家石油公司的 核心任務則是 通過海外擴張提升儲量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佈,將以151億美元現金收購加拿大能源企業尼克森公司所有的在流通普通股,這也是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油氣並購最大交易。 |
Breaking News: 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美國最大的有線系統公司康卡斯特(Comcast)同意以每股159美元收購行業排名第二的時代華納有線電視(Time Warner Cable)全部股份,交易總值約為452億美元,交易將以換股形式完成。
此舉將美國最大兩家有線電視公司進行合併,據悉該消息將於美國時間明日稍早時間公佈。
兩家公司的聯姻還需通過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嚴格的審查。據全美有線電視協會(National Cable Television Association)的數據,康卡斯特和時代華納有線兩家公司合計佔全美有線系統3/4的市場。
美國第四大有線系統公司Charter Communications曾出價132.5美元一股,被時代華納有線拒絕。
就在上個月,時代華納公佈了超預期的2013年4季度財報,並稱在未來三年用戶增長將達到100萬戶。由於受到AT&T和Verizon等對手的競爭,去年四季度時代華納損失了21.7萬戶家庭電視用戶。同期康卡斯特增加了4.3萬戶用戶。
據路透報導,兩家公司合併交易所創造的經營協同效應將達到15億美元,其中50%的協同效應將出現在第一年。為使交易順利通過審查,目前康卡斯特正在計劃剝離其300萬用戶,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內容。
時代華納有線曾花費數百萬美元在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建設2個區域體育網絡,擁有洛杉磯湖人籃球隊及洛杉磯道奇棒球隊的電視轉播權。時代華納的體育方面相關資產可以幫助Comcast增加紐約及洛杉磯地區的廣告收入。
康卡斯特在2002年斥資475億美元收購AT&T Broadband Cable Systems的所有資產,因而取得38個州近2100萬有線電視客戶。2004年,康卡斯特曾提出以660億美元收購華特迪士尼公司,但最終因對方反對而放棄收購。2006年,康卡斯特與時代華納有線聯手,收購因創辦者Rigas家族挪用公司資產而申請破產保護的Adelphia。
2009年12月3日,康卡斯特以137億美元從通用電氣手中取得NBC環球的經營權,將以65億美元的現金和72億5000萬美元的有線電視資產挹注自己與通用電氣共組的合資企業,藉以取得NBC環球51%的股權。
2013年2月14日,康卡斯特宣佈從通用電氣手上購入NBC環球餘下49%股權,涉資167億美元,另再向通用電氣支付14億美元買入通用電氣持有的洛克菲勒中心30號(30 Rockefeller Plaza)及CNBC位於新澤西州Englewood Cliffs的總部大樓;收購代價將源自114億美元現金、向通用電氣發行40億美元優先債券、20億美元的其他借款和向通用電氣發行7.25億美元的附屬優先股。
時代華納有線的股價在美市昨日臨近收盤前突然拉升,或許跟該併購消息有關。
另附五張圖簡述相關行業背景:
一. 付費電視用戶開始停滯增長甚至出現淨流出的情況,同時網絡流媒體及DVD租賃業務卻增長迅猛。
二. 美國人對於有線電視的訂閱人數越來越少。
三. 儘管付費電視業務在萎縮,但是通過「有線服務」中的互聯網業務,兩家公司依然保持業績增長,並且兩家公司的業務構成都極為相似。
四. 兩家公司的用戶地域分佈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此次美國最大兩家有線電視公司合併,將形成一個有線電視行業的超級巨無霸。僅從670億美元的規模來看,這已經是一樁驚天大併購了。但事實上,在美國的商業併購史上,該併購僅排名第16位。
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併購案也與時代華納有關。2000年1月10日,互聯網新貴美國在線(America Online)宣佈以1862億美元收購老牌傳媒帝國時代華納(Time Warner),成立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這是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宗併購案,所有形式的媒體都被整合到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之中。但該交易卻成為一個失敗案例。併購後第二年,新公司出現542億美元巨額虧損。兩家公司最後也於2009年重新分拆。
下圖中整理了美國歷史上排名前16的大併購,不難發現,其中有一半以上都來自電信傳媒行業:
2014年8月5日註定將成為華爾街並購業史上黑暗的一天: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交易在這個“黑色星期二”崩潰。
澳大利亞媒體大亨默多克,日本億萬富翁孫正義,法國電訊大亨Xavier Niel,這些業界巨頭醞釀多月的競購集體宣布失敗。
不到24小時內數家企業收購告吹,很可能意味著今年年初剛恢複元氣的全球並購潮將無法持續。
21世紀福克斯710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成為昨天失敗的首筆交易。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默多克旗下的21世紀福克斯宣布,將放棄對時代華納的收購,轉而回購60億美元自家股票,導致華納股價直線下跌超過10%。
兩個小時之後,有傳言稱日本互聯網巨頭孫正義旗下的無線運營商Sprint公司,將撤回對T-Mobile美國的300億美元收購報價。
讓這一事件變得更複雜的是,周二傳出消息稱T-Mobile美國已經正式拒絕了法國運營商Iliad的150億美元報價。這意味著法國電訊大亨Xavier Niel進軍美國業務的希望落空。
這造成Sprint市值一天內蒸發15%,T-Mobile美國股價大跌9%。
盡管孫正義從來沒有正式出價,但是這筆潛在的收購已經引發反壟斷部門的警覺。他們擔心美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和第四大合並,將造成行業壟斷。
不過最後依然傳來了好消息。美國連鎖藥店沃爾格林公司(Walgreens)預計將於當地時間周三上午宣布,以10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連鎖藥店聯合博姿(Alliance Boots)的剩余股份。
但是屈服於美國財政部的強大壓力,沃爾格林公司不會遷冊稅基。此前市場一直認為沃爾格林將通過收購聯合博姿後,將把總部搬出美國進行避稅。
全球並購交易市場今年出現強勁反彈,截至7月並購交易額總計突破2萬億美元,是2007年以來最快達到這一指標。然而即便在“黑色星期二”之前,投資者已經擔心美國重拳打擊逃稅的政策,可能扼殺剛剛高管們剛剛蘇醒的“動物精神”。
Baker & McKenzie國際律師事務所已超過DLA Piper律師事務所,成為世界上按收入排最大的律師事務所。其收入首次超過了25億美元。
6月30日財報顯示,收入上升了5%,至25.4億美元,其公司合夥人平均領取了129萬美元的分紅,每合夥人利潤(PEP)在過去的12個月里上漲了7%。(PEP為律所財務健康的重要指標)
Baker & McKenzie於1949年在芝加哥創立,目前雇傭了4245名律師,並在全球76個城市設有辦公室。Baker表示,在過去12個月里,其銀行和金融業務、訴訟業務和稅收業務增長尤為強勁。
像其他大型國際律師事務所一樣,Baker感受到了並購業務增加帶來的好處。金融危機時的並購咨詢和銀行交易等高利潤的業務一度枯竭。
在過去12月中,Baker曾為中信金屬提供顧問服務,幫助其以58.5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秘魯Las Bambas的銅礦項目。
IMF主席拉加德也曾在Baker & McKenzie工作。Baker & McKenzie的足跡遍布全球,去年在緬甸開設了辦事處。
Baker & McKenzie主席Eduardo Leite表示,
我們自65年前設立以來就一直熱情地為全球服務,這在我們的持續擴張中得以表現。
目前,Bakers的PEP遠高於100萬美元大關。在金融危機期間,其PEP曾跌至99.2萬美元。它目前有705個合夥人,低於去年的719名合夥人。
全球其他五大律所的PEP則更高。Latham & Watkins的合夥人平均拿走了249萬美元,而Skadden Arps Slate Meagher & Flom的合夥人的PEP高達273萬美元。
總部設在倫敦的律所magic circle的合夥人平均拿走了112萬英鎊(約為200萬美元)。